You are on page 1of 3

中国文化信仰通论(教学大纲)

李向平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信仰特征

(1)中国文化、中国信仰及其定义

(2)中国文化与信仰的主要特征

(3)中国信仰特征的历史流变

课前调查:你认为什么是宗教和信仰?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信仰特征?

第二讲:先秦时代的文化与信仰(一)

(1)炎黄信仰与华夏文明起源

(2)祖宗崇拜与中国文化信仰

(3)天命、德性与国家建设

第三讲:先秦时代的文化与信仰(二)

(1)伦理信仰与早期儒家

(2)法家与中国文化信仰

(3)墨家与中国文化信仰

(4)道家与中国文化信仰

第四讲: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信仰(上)

(1) 儒学、儒家与儒教

(2) 儒教是否为宗教的争论

(3) 儒家信仰的演变历程

第五讲: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信仰(下)

(1)敬天法祖、礼制传统与中国文化

(2)“天地君亲师”与儒家信仰结构

(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打倒孔家店”

第六讲:佛教中国化与中国文化信仰

(1)佛教哲学信仰的文化特征

(2)佛教中国化及其文化建设历程
(3)中国佛教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第七讲:基督宗教入华与明代“礼仪之争”

(1)孟德斯鸠:基督教不适应中国文化?

(2)“上帝”信仰与中国人的天祖崇拜

(3)当代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

第八讲: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1)伊斯兰教的历史与文化特征

(2)中国社会中的伊斯兰教

(3)当代人如何理解伊斯兰教

讨论课请学生谈谈对相关信仰现象或相关知识点的自我理解,鼓励学生与自身所学知

识结合,或融合,或批判,或反思。

第九讲: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

(1)宗教如何成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2)亚伯拉罕宗教体系与西方文化

(3)儒释道三教与中国文化传统

课后作业:阅读《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查阅学术界有关民间信仰的社会科学研究的

主要文献,收看相关课程超星视频与以往课程的微课视频。

第十讲:中国的民间信仰研究

(1) 民间信仰文化的社会学研究

(2) 精英文化与民间宗教的整合与分隔

(3) 民间信仰与当代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概念讨论:“制度宗教—扩散宗教”

拟采取翻转课堂形式,根据学生的课下阅读积累,围绕(或突破)上述几个维度进行讨论,

教师主要采取引导、总结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权与能动性,提升其积极思考、乐

于分享的学习态度,特别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第十一讲: 文化信仰与中华民族复兴
(1)民族复兴与华夏文明的神圣关怀

(2)中国文化信仰传统的转换与发展

(3)中国信仰、国家法律与社会治理

第十二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

(1)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社会学分析

(2)“文明的冲突”,还是“命运共同体”重构

(3)问题讨论:全球化·多元化·中国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