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乐记》

乐本篇
1 原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动,放行于
声。声相应,放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毣,谓之乐。
译文: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
结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相互
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讲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
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乐。
2 原文: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
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
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
译文: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所以心中产
生悲哀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产生快乐的感情,则发出的声
音就舒展而和缓;心中产生喜悦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振奋而奔放;心中产生
愤怒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粗旷而激越;心中的产生崇敬的情感,则发出的声
音庄重而正直;心中产生爱恋的情体,则产生的声音和顺而温柔。这六种情感并
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
3 原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译文:一切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的。感情在心中激荡,因而通过声音表

达出来。声音组成和谐的条理,叫做音乐。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祥而快乐,这
是政治和谐的表现;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即
将灭亡的国家,音乐充满乐悲哀和忧思,这是人民生活处境艰难的表现。音乐的
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4 原文: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
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
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矣。

1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
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译文:宫音是君,商音是臣,角音是民,徵音是事,羽音是物。这五种声音不发
生混乱,就没有弊败不和的音了。宫音混乱就成为散漫的声音,象征着国君骄横;
商音混乱就成为偏激不正的声音,象征着官吏堕落,角音混乱就成为忧愁的声音,
象征着财物匿乏。五种声音都发生了混乱,互相排斥,叫做慢,在这种慢的情况
下,国家灭亡也就在眼前了。
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是社会动乱的音乐,接近于慢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
亡国的音乐,政治混乱,人民流离失所,社会上盛行着欺侮国君自私自利的风气,
无法收拾。
5 原文: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
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
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库之瑟,朱弦而疏越,一
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
也。
译文:音,是由人心产生的。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

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
乐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
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礼仪和
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在宗庙中合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
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在宗庙中弹奏的瑟,安装这音色沉浊的朱红色熟丝所做的
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弹奏时发出沉浊而舒缓的声音,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

2
和,这声音并未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境地。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并以爼盘载
着生鱼,肉汁不用盐菜来和味,食物的味道并不丰富。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
乐,并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
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
乐论篇
6 原文: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

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译文:乐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礼用来区别尊卑贵贱。有了乐的协调就能使人们

互相亲近,有了礼的区别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但乐超过了限度就会让人放荡,
礼超过了限度就会使人分离而不亲密。使人们感情融洽,仪态庄重,这就是礼和
乐的功用。
7 原文: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
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译文:乐由内心产生,礼在外表体现。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潜移默化影响人们

的心灵;礼在外表体现,所以具有各种礼仪制度。隆重的乐一定平易,隆重的礼
一定简朴。乐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没有怨恨;礼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不会争
夺。用礼让治理天下,说的就是实行礼乐。
8 原文: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

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
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
还、裼、袭,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
者,述作之谓也。
译文:礼,是规定尊卑贵贱的差别,使人们互相尊重的。乐,是用不同的艺术形
式来影响人心,使人们互相亲近的。礼和乐用来治国安民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
都被英明的君主沿袭下来。他们制礼作乐都与时势相合,为礼乐命名都与所建立
的功业相符。
钟、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乐的器具;屈、伸、俯、仰、缀、

3
兆、舒、疾等姿态,舞者聚集的行列和行动的区域,舞蹈的舒展和疾速,都是乐
的表现情状。簠、簋、俎、豆、等器皿和各种规定,都是礼的工具;升降上下、
回旋、袒开或掩闭上衣,都是礼的表现形式。
懂得礼乐性质的人就能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就能传承礼乐。制
礼作乐人叫“圣”,传承礼乐的人叫“明”。
“明”与“圣”,是传承和制作的意思。
乐礼篇
9 原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
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
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译文:君王们功业成就了才作乐,天下平定了才制礼。那些功绩伟大的君王所作

的乐是完备的,那些治理天下周到的君王所制的礼也是全面的。
手持干、戚的舞蹈,并不是完备的乐。烹煮肉食来祭祀,也不是全面的礼。
五帝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就不沿用前代的乐。三王各人的时代有别,就不承袭前代的礼。

作乐过度就会生出忧患,制礼不精就会发生偏失。能够做到重视乐而不发生忧患,制礼完备

而不发生偏失的,大概就只有伟大的圣人吧!

乐施篇
原文: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
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
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译文:从前舜作了五弦琴,用来伴奏着唱诗歌《南风》,夔开始作乐,用来赏赐
诸侯。所以天子作乐的目的是用来赏赐给诸侯中有德的人。德行隆盛而尊崇教育,
五谷及时成熟,然后才用乐赏赐他。所以那些治理百姓不好,使之劳苦的诸侯,
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间隔就疏远;那些治理百姓好使之安逸的诸侯,为他歌舞的
行列中的间隔就近。所以看到赏给他的歌舞就能知道他的德行,听到给予他被赏
赐的谥号就能知道他生前的行为。
原文: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译文:大章是用来表彰尧,咸池用以表示黄帝的德政,韶用以表示舜能够继承尧的德政,夏

用以表示禹能够把尧舜发扬光大。殷周两代的乐,都表示能够尽到人事。

原文: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

4
著其教焉。
译文:乐是圣人所最喜爱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他能深切感动人们的心灵,他

能够移风易俗。所以古代君王设立诸如大司乐、乐师等专职从事乐教。
乐言篇
原文: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
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
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
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译文: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会忧愁;宽舒和谐、缓慢轻松、
文采华美而节奏简易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感到安乐;粗旷激越、勇猛振奋、
宏大而愤激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刚毅;端方、刚正、庄严而真诚的音
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肃敬;宽畅、洪亮、流利而和顺的音乐流行时,人们
听了就能够慈爱;放荡、散乱、疾速而过度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淫乱
乐象篇
原文: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
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
以类相动也。
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始终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
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译文:凡是邪恶的声音打动乐人心,逆乱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逆乱的风气表现
出来,
“淫乐”就兴起了。而平正的声音打动了人心,和顺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
和顺的风气表现出来,
“和乐”就兴起了。正如唱的与和的互相响应,人民乖违。
邪僻、枉曲、正直等各种情志也同类相应,各有所归,而万事万物的道理,本来
就是各按其类互相应和的。
所以音乐的清明象征着高远的天,广大象征着博厚的地。乐曲的终而复始象
征着四季,舞姿的回旋往复象征着风雨。乐舞之器五色齐备而有条不紊,八音符

5
合音律而没有差错,节奏变化合度而又有常规,形体的大小互相补充,声音的终
始互相接续,唱和、和的、清音、浊音。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所以乐
教的施行使伦理得以彰明,使人民耳目灵敏,气性平和,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
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所以说,乐是使人快乐的。君子高兴的是得到道德的修养,
小人高兴的是得到欲望的满足。用道德来约束欲望,就能快乐而不过度;追求欲
望的满足而忘了道德,就会迷惑而失去快乐。所以君子本着人的性情以和谐他们
的意志,推广“和乐”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乐教施行而民众就归向正道,由此
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
原文: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
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
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译文: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歌抒发内

心志意,歌吟唱心中的声音,舞蹈表达内心的姿态。诗、歌、舞都源于人的内心,
然后用乐器来伴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采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
顺的情感累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只有音乐才不可以伪装出
来。
原文: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 乐
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
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
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译文: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声音,是乐的现象,文采节奏,是声音的组织,君
子从内心的活动出发,用乐来表现想要表现的形象,然后加以必要的组织,用武
乐作为例子,先击鼓表示乐的开始使大家注意,顿三次脚表示舞就要开始,第二
遍顿脚以后才正式起舞,表示武王伐纣是第二次才正式出兵的,响起摇铃舞者就
后退,表示武王伐纣胜利后整装回归,舞得极快却不失去节制,声调含蓄却并不
隐晦模糊,使人既能欣赏它的内容又不致厌弃它所表现的意义。因为完全能够了
解它所表现的意义,就不会只想到个人的享受,因此感情上既得到满足,理智上
也有所收获,欣赏过乐以后,道德修养更受到尊重,君子因此更注重修养,小人
因此发现自己的过失,所以古人说,安定社会的方法,乐是最重要的了。
乐情篇。

6
原文: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
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译文:乐不仅仅是指黄钟大吕等乐律、弹琴歌唱和手持盾牌及大斧的舞蹈,这些
都是乐的末节,所以让孩子来表演舞蹈。铺设筵席,成列樽、俎、笾、豆等器具,
以升上降下的动作来表示礼仪,这都市礼的末节,所以让办具体事情的官员来执
掌之。
乐化篇
原文: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

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
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
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
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
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译文:君子说:礼乐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身心。能详审地研究乐来进行道德修养,
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
就会快乐,快乐就会身心安宁,身心安宁就能使德行长久,德行长久就会象天一
样,象天一样达到神的境界。象天一样,就能不言而取信于民;达到神的境界,
就会不怒而有威严。详审的研究乐是用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详审的研究礼来端正
仪表举止就会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能有威严。内心有片刻的不平和不愉快,卑
鄙奸诈的心思就会进入;外貌有片刻的不庄重不恭敬,轻佻怠慢之心思就乘虚而
入了。
所以乐是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礼是端正人的仪表举止的。乐使人十分平和,
礼使人极其谦顺,人民看到他的神采气色就不会与他相争,看到他的仪态也不会
有轻佻怠慢的表现了。所以内心焕发出道德的光辉,人民就没有不听从他的;仪
态表现出境界礼的原则,人民就没有不顺从他的。所以说;详审的研究礼乐的道
理,用来施加于天下,就没有困难的事情了。
原文: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

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

7
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
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
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
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
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
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
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
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译文:乐的意思是欢,是人们为了满足情感的需要所不能没有的。欢乐之情一定
要用声音来抒发,通过动作来表现,这是人之常情。声音和舞蹈有这样的作用,
因而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全都由它表达出来了。所以人们不能没有欢乐,欢乐
不能无所表现,表现出来而不符合道德规范,就不能不发生邪乱。古代君王憎恶
世风的邪乱,所以制定“雅颂”之乐来引导。使乐声足以令人快乐而不放纵,使
乐的文辞足以明辨而不泯灭隐晦正理,使乐的曲折、平直、复杂、简洁、细微、
洪亮等种种音调和节奏的变化足以感动人们的向善之心而已,而不使放纵邪恶的
思想感情影响人心。这就是古代君王作乐的原则。
所以在宗庙演奏音乐,君臣上下一起听着,就没有不融洽相敬的;在族长乡
里之中演奏音乐,年长的和年幼的一起听着,就没有不和顺相待的;在家庭中演
奏音乐,父子兄弟一起听着,就没有不和睦相亲的;所以乐的创作,先确定宫音
的高低以形成和谐的乐音,再用各种乐器配合演奏以表现乐曲的节奏,使节奏和
谐适度以形成结构严密的乐章,这都是为了发挥其协和父子君臣的关系,使人民
相互亲近的作用。这就是君王作乐的原则。
所以听到了“雅颂”之乐,人们心胸就宽广了;拿着盾和戚,学习俯、仰、
屈、伸的舞蹈动作,人们的仪表就庄重了,按照一定的行列和区域来行动,配合
着音乐的节奏,人们的行列就端正了,进退也统一了。所以乐表现着天地间的协
和统一,是中和的纲纪,是人们的性情所不能没有的。

8
魏文侯篇
原文: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

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
古乐之发也.
译文:现在先谈古乐,进退都很整齐,中和正大而且宽广,弦匏笙簧等乐器,都
等待着附和鼓的节奏才一起演奏,先以鼓为主表现文治,再以铃为主表现武功,
无论表现文治武功都用相掌握着节奏,在演奏快速度时都用雅来加强气氛,君子
通过这些来表达他的意想,通过这些来称道过去的事迹,从而达到修养身心,和
睦家庭,以至于安定社会的结果,这是古乐的道理。
原文: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

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
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
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
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箎.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
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
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译文:郑国的音很复杂,使人意识放纵,宋国的音很妩媚,使人意志消沉,
卫国的音很急促,使人意志烦乱,齐国的音很古怪,使人意志傲慢,以上四种音,
都是满足人们声色的享受但是损害人们的德行修养,所以祭祀的时候都不用它
们,诗上面说,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所谓肃,是肃静的意思,所谓雍,是和睦
的意思,能够肃静和睦,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做国君的人,能对自己喜欢的和
不喜欢的事情十分谨慎就好了,国君喜欢那件事,臣子就会去做那件事,上面做
了什么事,百姓也跟着做什么事。上面说的开导老百姓十分容易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圣人做成鼗.鼓.椌.楬.埙.箎等乐器,这六种乐器,都是发生德音
的音的,再加上钟磬竽瑟一起演奏,干戚旄狄合着乐舞蹈,这样就可以用来祭祀
先王的宗庙了,就可以用来接待宾客增进友谊了,就可以用来使得官职大小身份
贵贱都符合分寸,就可以用来表示给后来的人知道有尊卑长幼的次序了。
原文: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

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

9
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
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功,动以进众。
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
之也。
译文:钟声发出铿锵的声音,铿锵的声音可以用来表示号令,号令可以使士气充
沛,士气充沛就能激发勇武的精神。所以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起武臣,石磬发
出硁硁的声音,硁硁的声音可以象征节义分明,节义分明就能有献身效命的精神。
所以君子听到石磬的声音就想起献身边疆的将士。丝弦的声音悲哀悲哀的声音可
以使人廉洁正直,廉洁正直就能意志坚定。所以君子听到琴瑟的声音,就会想起
志向坚定的忠义之臣。竹制的乐器可以发出多种乐音,多种乐音表示聚合的意义,
明白聚合的意义就能聚集众人。所以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想起
能够聚集民众的臣僚。鼓鼙的声音喧腾,喧腾的声音可以振奋人心,人心振奋就
能大众一起前进。所以君子听到鼓鼙的声音,就会联想到瓴兵的臣僚。君子欣赏
音乐,不仅是听他的铿锵声音而已,更重要的是那乐声还与自己内心的情感有所
应合,而能引起共鸣。
师乙篇
原文:子贡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歌何也?”师
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
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歌者宜歌
“齐”。
“夫歌者,直已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
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
‘齐’者,三代之遗
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
音者,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
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
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子贡见到师乙并向他请教说:“我听说,学唱歌应当符合每个人的个

10
性,象我这样的人,适合长什么歌呢?”师乙答道:“我是个低贱的乐工,哪里
配得上您来请教适合唱什么样的歌。还是让我说说我听到的说法,请您自己去判
断吧。宽宏而安静、柔和而正直的人适合歌唱《颂》;志意阔大而沉静、开朗通
达而诚信的人适合歌唱《大雅》;恭敬谨慎而喜好礼仪的人适合歌唱《小雅》;正
直而宁静、清廉而谦和的人适合歌唱《风》;直率而慈爱的人适合唱《商》;温和
善良而能决断的人适合歌唱《齐》
。”
唱歌的人,要先正自身并表现出德性。歌者内心有所感动,天与地都会应和,
四时会互相协调,星辰运行有条不紊,万物随之发育生长。所以,《商》这种乐
歌是五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商代的人把它记载下来,因而列为《商》;
《齐》这种
乐歌是三代流传下来的,齐人把它记下来,因而叫《齐》。懂得《商》的人,遇
到事情往往能决断;懂得《齐》这种乐的人,见到利益往往能推让。遇到事情能
决断,这是勇敢;遇到利益能推让,这是义气。既勇敢又有义气,除了乐歌外有
什么能表现呢?因此,乐歌昂扬时如同高举,低沉时如同坠落,婉转时如同折断,
静止时如同枯木,曲折变化合乎规矩,连绵不绝如同贯串在一起的珠子。
“所以,用歌唱来表达,是言语表达的延续。心中愉悦,所以要用言语表达。
言语不足以表达,所以用歌唱来表达。歌唱不足以表达,所以要感叹,感叹不足
以表达,所以就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了起来。”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