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15 卷第 4 期 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 . 15 No.

4
2003 年 12 月 Journal of Hunan Light Industry College Dec. 2003

【文章编号】
1009 - 3702 ( 2003) 04 - 0071 - 04

唐修《晋书》
载文的成就

吴  娱1 , 谢明子2
(1.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2. 长沙理工大学 学报编辑部 ,湖南 长沙  410077)

【摘要】史书中的载文被认为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一部分 ,其作用被传统意义赋予为教化天下 。后代学者已认识


到其在保存史料和反映时代人物风貌方面的作用 。论文通过对载文较多的《晋书》在取舍文章特点上的分析 ,
探求唐初史臣载文的史学认识和目的 ,并以此来发掘对文史互渗 、
文史结合的修史方法的进一步认识 。
【关键词】
《晋书》; 载文 ; 载录手法 ; 文史互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史书载文 , 滥觞于《尚书》, 开拓于《史记》。刘知 蠡测和分析 。


几《史通》 云“: 是以虞帝思理 , 夏后失御 《尚书》
, 载其 首先 ,撰者在载文时力图将载文与载道对立统
元首 ,禽荒之歌 , 郑庄至孝 , 晋献不明 《春秋》
, 录其大 一 ,表明唐代史家的时代精神 。封建时代历代统治者
隧 ,狐裘之什 。其理谠而切 ,其文简而要 ,足以惩恶劝 都把史学作为巩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前代
善 ,观风察俗者矣”。汉代以降 , 唐修《晋书》之载文 , 历史中汲取治世的经验是最要紧之处 。在这种史学
又繁富于其它史书 。推究这种情况的原因 ,除两晋崇 思想的支配下 《晋书》
, 撰者对西晋惠帝时之重臣张华
尚文学 ,辞藻富丽而外 ,更因为《晋书》撰者“皆文咏之 的评价是“虽当 主虐后之朝 , 而海内晏然 , 华之功
士”,与他们的有意安插编排不无关系 。对《晋书》载 也”。然《张华传》中所载传主之文仅为一篇《鹪鹩
文 ,后代学者如赵翼 、 李宗邺 、 柴德庚等人都有较高的 赋》,属于文章之作 , 并且包含了淡泊名利的思想 , 因
评价 ,即便是对《晋书》 多有所讥的刘知几也在《史通・ 此被赵翼认为“殊觉无谓 , 华有相业 , 不必以此见长
载文》 中承认“张载题名于剑阁 , ……山巨源之启事 , 也”②。可是赵翼的论断不及王鸣盛细致 。王氏认为
此皆言成轨则 , 为世龟镜 。求诸历代 , 往往而有 。苟 “张华作《鹪鹩赋》见本传 。绎其词有知足知止之义 。
书之竹帛 ,持以不刊 ,则其文可与三代同风 ,其事可与 乃周旋邪枉之朝 , 委蛇危疑之地 , 以杀其身 。可谓能
《五经》 齐列”①。他对《晋书》载文也予以了充分的肯 言不能行矣”③。赵 、 王二人于这篇载文的观点截然
定。 相异 ,一个认为极是无谓 , 一个认为大有深意 。唐人
以上诸家所论 ,都是考虑已载之文的历史价值和 的认识怎样可以从唐代史料中得到证明 。 《张华传》
意义 。然《晋书》也有留下篇名而内容不予载录的文 后论曰 “: 夫忠为令德 ,学乃国华 , 譬众星之有礼义 ,人
章 ,如张华《女史箴》, 陆机《永德赋》, 阮籍《达庄论》, 伦之有冠冕也 。卫 抚武帝之床 , 张华距赵伦之命 ,
嵇康《养生论》《 、声无哀乐论》等 。这些文章 , 从历史 进谏则伯玉居多 , 临危则茂先为美”。史臣评卫 敢
眼光看 ,有规谏之作 ,有歌颂之作 ,亦有思想学说的开 于进谏而张华在临死之时成就了高名 , 可谓各有所
山之作 ,似极有被载的价值 。甚至刘知几把唐修《晋 长 ,但也指出了张华在直谏方面的欠缺 。联系后来卫
书》 并未载的《女史箴》 还列为载文的典范 。从这几篇 因为得罪了贾后一族而被杀害 , 而张华却受到“贾
文章的内容性质上看 , 与被载的刘 《崇让论》, 挚虞 后虽凶妒 ,而知敬重华” 的待遇 ,不同的遭遇更能证明
《太康颂》,葛洪《抱朴子自序》 这些文章所体现的或规 二人面折廷争的差别 。而唐代是一个强调“极为治之
谏、 或歌颂 、
或阐释思想学说的文章性质是一样的 。 体 ,尽君臣之义”的时代 , 尽管唐太宗也意识到“正主
那么《晋书》 撰者的删繁就简究竟有无法度可言 ,载文 任邪臣 ,不能致理 ; 正臣事邪主 ,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
出于何种意图和采取了怎样的体例呢 ? 试作如下的 相遇 ,有同鱼水 , 则海内可安”的道理 。④但唐初君臣

          
[ 收稿日期 ]2003 - 09 - 13
[ 作者简介 ]吴娱 (1976 - ) ,女 ,甘肃庆阳人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所研究生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献 。
・72 ・ 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年 12 月

推重直臣的风气却不因此而有变化 ,从下面的君臣对 虚 ,戮力以匡天下 ,犹可不至今日”。这其实正是借用


话中便可看出 : 了前人的话语来讥讽和叹惜前代的政治 。与此形成
( 杜如晦 ) 对曰 :“天子有诤臣 , 虽无道不失其天 对比的是 《晋书》
, 较多载录那些反对空谈 , 提倡务实
下 。仲尼称 :‘直哉史鱼 , 邦有道如矢 , 邦无道如矢 。 的文章 ,如裴 《崇有论》、 王坦之《废庄论》等 ,它们在
……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 ,司空张华竟不能苦 内容上都是对尚浮尚玄社会风气的公开批判 ,语言颇
争 ,阿意苟免 。及赵王伦举兵废后 , 遣使收华 , 华曰 : 为精警 :
‘将废太子日 ,非是无言 ,当时不被纳用 。 ’其使曰 ‘: 公 “察夫偏质有弊 , 而睹简损之善 , 遂阐贵无之议 ,
为三公 ,太子无罪被废 ,言既不从 ,何不引身而退 ?’华 而建贱有之论 。贱有则必外形 , 外形则必遗制 , 遗制
无辞以答 ,遂斩之 ,夷其三族 。古人有云 ‘ : 危而不持 , 则必忽防 ,忽防则必忘礼 。礼制弗存 ,则无以为政矣 。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 ?’故‘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 ……。 ”⑥
也。 ’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 , 逊言不足全身 , 王臣之节 “若夫庄生者 , 望大庭而抚契 , 仰弥高于不足 , 寄
固已坠矣 ……”。太宗曰 “ : 公言是也 。人君必须忠良 积想于三篇 ,恨我怀之未尽 ,其言诡谲 ,其义恢诞 。君
辅弼 ,乃得身安国宁 ……若人主所行不当 , 臣下又无 子内应 ,从我游方之外 , 众人因藉之 , 以为弊薄之资 。
匡谏 ,苟在阿顺 ,事皆称美 ,则君为暗主 ,臣为谀臣 ,君 然则天下之善人少 ,不善人多 ,庄子之利天下也少 ,害
暗臣谀 ,危亡不远 ……。 ”④
天下也多 。 ”⑥
这段对话中 ,杜如晦认为张华不能以如矢之心对 载录的反玄的作品除了裴王两篇而外 ,还有很多
待国家的变故 , 失却了直臣的气节 , 并且否定得到了 文章奏疏也表达了对颓弊世俗的不满 : 如刘 《崇让
唐太宗的认同 。如此 ,张华的行为是不为唐初君臣所 论》、 皇甫谧《释劝论》、 潘尼《乘舆箴》,还有如庾峻 、 刘
欣赏的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 《晋书》 , 撰者对“劝百 隗、 王坦之 、 范甯等人的奏疏 ,都是站在儒学的角度上
而讽一” 的《女史箴》不加载录的原因便可推知一二 : 立论的 。这一少一多的对比 ,使得史书要“惩恶劝善 、
于时世无所补益 ,不足以说服后世 。但又因为有一定 多识前古 、 贻鉴将来” 的目的 ,在载文的取舍和数量上
的正面作用 , 故而保留了篇名 。同样 , 陆机为褒扬张 又有所体现 。这种方法 ,与史臣直接以史论的方式评
华的德行而作的《永德赋》 不被载录 ,也暗示了唐人对 价历史不同 ,但却都可以反映他们对前代历史的认识
张华的另一种认识 。反言之 《晋书》 , 撰者对前代人物 倾向和认识水平 ,只不过这种方法较为间接 。
的认识和评价通过取删文章而得到彰显 。唐初史臣 其次 《晋书》
, 载文亦有同载传主几篇文章 , 互为
这种以文学作品来为史之龟鉴的方法 , 与刘知几在 参证 ,从而表明史家对传主的褒贬态度的 。如卷五十
《史通・ 载文》 中反对“世之作者 ,恒不之察 ,聚彼虚说 , 五《潘岳传》共载传主三篇文章 , 分别是《武帝躬耕
编而次之 ,创自起居 ,成于国史 ,连章疏录 ,一字无废 , 赋》《、议官漓之论》《 、闲居赋》。 《武帝躬耕赋》的文学
非复史书 ,更成文集” 的思想不谋而合 。 价值远不及他的《西征赋》《 、秋兴赋》, 而《晋书》却载
这种意识 ,还体现在对玄学文章的载录上 。两晋 录了此赋 。赋中褒美晋武帝的劝耕行为 ,美化藻饰的
玄学发达 《晋书》, 传记中许多传主都曾是某一时期玄 意味很浓 ,见诸笔端的是一派宫廷文人的气习 。 《晋
学的代表人物 ,如西晋的嵇康 、 阮籍 、
王衍 、谢鲲 ,东晋 书・ 潘岳传》载“岳性轻躁 , 趋势利 , 与石崇等谄事贾
的王导 、 桓温等 。但《晋书》 却不加载录他们的玄学作 谧 ,每侯其出 , 与崇辄望尘而拜”。联系他崇尚势力 ,
品 ,即使是嵇 、 阮这两位玄学的奠基者 ,也只录其相关 极力谋求权位的性格特点 ,登载的这篇作品实是揭露
作品的名目 , 如阮籍《达庄论》, 嵇康《养生论》《 、声无 他的为人的又一证据 。而《议官漓之论》的载录 ,又可
哀乐论》 等 。从文学史的角度说 , 它们都是重要的作 看出其能力才干的一面 。他反对朝廷废客舍而立官
品。 “阮籍所撰玄学论文 , 今存《通老论》《 、通易论》、 漓的不合理制度 ,分析官漓的种种不利 ,提出“率历代
《达庄论》《 、乐论》等 。诸篇所论对象不一 , 然究其归 之旧俗 ,获行留之欢心 ,使客舍洒扫 ,以待征旅择家而
趋 ,大抵相同 。 ……这些论文又不时显露其批判锋 息 ,岂非众庶  之望”的希冀 。这与其《河阳县作
芒 ,尤以《达庄论》 为最 ,该文写及一‘礼法之士’,以道 诗》“谁谓晋京远 ? 室迩身实辽 。谁谓宰邑轻 ? 令名
学卫道者面目出现 , 极力诋毁庄子学说 ……”⑤ , 而嵇 患不劭” 的情感如出一辙 。他的诗文中偶而流露的这
康之文 “其中以论养生
, , 论‘声无哀乐’文章最负盛 种济世安民的思想 , 与他一生的行迹有些格格不入 。

名”。 然而从思想意义上说 , 崇尚虚无 , 批判儒教的 后人推测如果这也是发自其内心的想法 , 那么“如此
观点与唐初务实 、 崇儒的主导思想是极为矛盾的 。从 则潘 岳 便 应 是 一 位 德 行 高 洁 清 正 淡 泊 的 循 吏”⑦。
《晋书》的某些传文片段中也可看到唐代史臣对“尚 《晋书・ 潘岳传》 中也称其“频宰二邑 ,勤于政绩”,这显
玄” 所持的态度 , 卷四十三《王衍传》记载了王衍临死 然能表明史家对人物的一定肯定甚至赞许 。固然 ,潘
之前的话语 “ : 呜呼 ! 吾曹虽不如古人 , 向若不祖尚浮 岳的这种行迹在其一生中处于纤芥毫末的地位 ,但要
第 15 卷第 4 期 吴 娱  谢明子  唐修《晋书》
载文的成就 ・73 ・

从客观评价历史 “不虚美, ,不隐恶” 的史学精神出发 , 文的痕迹 ,在《杨皇后诔》《 、纳继室杨后颂》中达到极


《晋书》 对潘岳的评价可说比较公允 ,同时也为后世的 致 。对皇后姊妹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反衬出自己与
进一步认识奠定了框架 。其另篇作品《闲居赋》能被 皇帝的遥远 “惟帝与后
, , 契阔在昔 。比翼白屋 , 双飞
赵翼认识到“见其迹恬静而心躁竞也”,这句话是对其 紫阁”,对此她是企羡 , 还是嫉妒不平 , 抑或有貌不如
二重性格的又一揭示 , 也映衬出唐人载文的良苦用 人的自卑 ,都无法从这种赞美的语调中感觉到 。 《旧
心。 唐书》《 、新唐书》中记载的唐太宗妃徐惠也是一位以
再次 ,载文还能对传文起到点化的功效 , 从而突 才德入宫的女性 ,史书载录了她针对“贞观末 ,数调兵
出历史人物的行迹意义 。史书传记一般以传为主 ,传 讨定四夷 ,稍稍治宫室 , 百姓劳怨”而作的谏太宗文 ,
主的文章对于传文只起补充的作用 。而《晋书》卷四 文中蕴积着希望丈夫体恤民情 , 以图治理的一片美
十九《刘伶传》 所载《酒德颂》 一文 ,颇有意味 。刘知己 意 ,也充分反映了她对丈夫的情感 , 相夫的意义很明
曾在《史通・ 杂说中》 批评《刘伶传》 “其述事也 ,直载其 显 。所以当太宗驾崩后 , 徐妃“哀慕成疾 , 不肯进药 ,
嗜酒沉湎 ,悖礼乱德 , 若斯而已 , 为传如此 , 复何所取 曰 ‘帝遇我厚
: ,得先狗马侍园寝 , 吾志也’ ”。⑩前后的
者哉”,不惜对这篇传文整个地予以了否定 。尽管后 情感是统一而相承的 ,她作为妻妾的身份体现得非常
人有不同认识 “然当时风尚如此
, , 书之可觇世运 ; 读 突出 。然而《左贵嫔传》载录的文章是她无宠却屡获

之足资惩儆 ,不可略也”, 但也是作为一个反例而对 恩赐的原因所在 , 她是靠她的文笔在宫中得以生存 。
待的 。如果抛开传统道德模式的规范 ,单从人性的基 如果没有载录的这些文章 ,传文的“姿陋无宠 ,以才德
点出发 ,再结合传主的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所说的“他 见礼” 便显得空泛 , 无法说明何才何德才让历史上那
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 ,大半倒在环境”,可谓一语 位好色的君王对她能另眼相待 。之所以这样 ,就因为
中的 。⑨这句针对阮籍的话 , 也同样适用于刘伶 。由 她能顺承君王的意旨 ,抛开一切个人的情感去赞美君
于魏末晋初士人嗜酒的风气是政治高压的直接产物 , 王所爱的女人 ,甘愿为君王代笔 。只是《离思赋》中抒
反映在传记中 ,人物这种以酒来压抑与环境不协调的 发的“既愚陋而寡识兮 , 谬忝侧于紫庐 。非草苗之所
情形正是通过《酒德颂》而表现的 。其“止则操卮执 处兮 ,恒怵惕以忧惧” 的感情 ,那种非所愿而被强迫入
瓢 ,动则携 提壶 ; 唯酒是务 ,焉知其馀”的沉溺 ,正是 宫的心态才隐约其中 ,才能体会到她感情世界的如泣
与“闻吾风声 ,议其所以 ; 乃奋袂攘襟 ,怒目切齿 ,陈说 如诉 、 如怨如慕 。所以 《左贵嫔传》
, 的载文对于丰满
礼法 ,是非锋起”的“贵介公子”、 “缙绅处士”的抗衡 。 传文描述的人物形象 ,帮助后世读者深入了解她在宫
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之下 “ , 二豪侍侧 , 焉如蜾蠃与螟 中的实际身份和地位是意义重大的 。
蛉”,其对世俗的鄙视如此 。这篇已在文学史上被解 另外 ,唐人还善用载文为当时的时尚考订源流 ,
读的文章 ,回到史书中 , 恰是对传文起到了画龙点睛 表明史家的文化观念 。这种手法 ,表现在卷三十六卫
的作用 。传文之中描写饮酒之笔愈多 ,与《酒德颂》中 恒《四体书势》和卷六十索靖《草书状》的载录上 。它
的思想也就愈统一 ,所衬托的对社会的反抗情绪也就 们能被全篇载入史书 , 足见史家的重视程度 。并且
愈强烈 。故而这篇传文的深意决不仅只在“嗜酒沉 《四体书势》的文章之长在所有载文中也很少能与之
湎”“、悖礼乱德”的表面 , 载文于传文的作用不可轻 比。 《四体书势》 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文章 ,它重在考镜
视。 书法源流 ,阐明笔体的发展脉络 。 《草书状》以骈文的
《左贵嫔传》中赵翼谈到载录其《愁思文》《 、杨皇 形式介绍当时流行的草书 ,描述它“婉若银钩 ,漂若惊
后诔》《 、纳继室杨后颂》是对她才学的张扬 。作为左 鸾 。舒翼未发 ,若举复安 ; 虫蛇虬  ,或往或还”,具有
思之妹 ,晋武帝的贵嫔 , 她的身份在历史上自然有些 形神兼备的效果 。赵翼说 “ : 《卫恒传》 载《书势》一篇 ,
ϖ
λ
g
特殊 ,而真正使她的人生有了夺目光彩的却是载入史 以恒本工书 , 且备书法之源流也” 。载录的原因何
书的她的文章 。传文中提到她与其他妃嫔得宠不同 在再试从唐初环境推测之 。初唐时大臣们如欧阳询 、
的是“帝重芬词藻 , 每有方物异宝 , 必诏为赋颂 , 以是 房玄龄 、 褚遂良等人均喜好书法 ,重视书法的传承 ,君
屡获恩赐焉”, 说明是才学和文章使她在宫中获得了 主更不例外 。唐太宗曾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
殊荣 。然传文中又补充“后为贵嫔 ,姿陋无宠 ,以才德 论 ,历史上还有唐太宗善写飞白书体以及临终时要以
见礼 。体羸多患 , 常居薄室 , 帝每游华林 , 辄回辇过 《兰亭序》 殉葬的记载 。非但是个人的重视 ,并且在科
之 。言及文义 ,辞对清华 ,左右侍听 ,莫不称美”,这又 举考试中设书法一科 , 与明经 、 算学并列 。柳诒徵先
暗含她与君主的关系文学顾问的身份更大于夫妻的 生对此有所评论 “以书为教, , 故善书者特多 。不但著
情分 。具体地说 , 她的文章载录的大多是“奉诏而 名之书家 ,卓然各成家法 ,即寻常流传文字 ,亦皆雅健
作”,即便是宫怨题材的《离思赋》《愁思文》 ,传文也
( ) 深厚 。近世发现敦煌石室之经卷 , 多唐人书 , 虽其不
说是“受诏作愁思之文 ,因为《离思赋》 ”。这种被动为 经意之作 ,今人亦鲜能及焉 。 ”λωg
・74 ・ 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年 12 月

所以 《四体书势》
, 和《草书状》的载录 , 具有对文 史才和史识 。
化流程上通下达的意义和作用 。 《晋书》撰者这种从
注释
文化方面加以考虑并确定载文内容的方法 ,与《史通》
所提出的“观乎人文 , 以化成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 。 ①刘知己撰 , 赵吕甫注 . 史通新校注 [ M ] . 四川 : 重庆出版社 ,
稍有区别的是 《晋书》 , 撰者是要为当时的时尚寻求源 1990 年版 ,第 307 页 。

流 ,也就是“天下以化”, 而再从前代“观乎人文”。瞿 ②赵翼著 ,王树民校正 . 廿二史札记校正 ( 卷七) 晋书二 [M] . 北


京 : 中华书局 , 1984 年版 。
林东先生认为唐代史家在修史中表现出了向前看的
③王鸣盛 . 十七史商榷 ( 卷四十八) 晋书三 [M] . 北京 : 北京中国
自信心 λξg
,这不仅反映在他们对待政治的态度中 , 也
书店 ,1987 年版 。
可扩及到文化领域 。在一个繁荣的文化背景下去看 ④吴兢 . 贞观政要・求谏 [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待前朝的文化 , 不必惭愧和自卑 , 但也摒弃了骄傲和 版。
轻视 ,这种整本纳源的工作得益者更在后世 。 ⑤徐公持 . 魏晋文学史 [M]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
《晋书》 载文从内容和体例上所表现出的诸多特 183 - 184 ,305 。
点 ,是唐代史臣“多文咏之士”的一个反映 。但其价值 ⑥晋书・ 裴 传 、 晋书・王坦之传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年
决不只限于在保存史料方面 , 而是对史书自身的完 版。
善 ,对我们清晰史家的历史认识和历史倾向都起到了 ⑦徐公持 . 魏晋文学史 ,334 ,300 。
⑧向宗鲁语 ,转引自《史通新校注・ 杂说中》。
辅助化 ,导向化的作用 。这种作用 《史记》 , 已开其先
⑨鲁迅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A ] . 鲁迅选集 ( 第二
例 ,太史公载屈原 、 贾谊之文 , 也已寓自身的身世之
册) [M]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
感 《晋书》
, 撰者又使载文的作用在文渗于史 , 文史相 ⑩新唐书 ( 卷七十六 ) 徐贤妃传 [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年
融的结合中显得更为突出 ,涵盖面更为广阔 。有学者 版。
说“: 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晋书》的编纂体例和载述 ϖ
λg廿二史札记校正 ( 卷七) . 晋书二 。
的内容 、 笔法 ,可以看出 《晋书》
, 是历代官修正史中的 ω
λg柳诒徵 . 中国文化史 [ M ] . 北京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上乘之作 ,也是集体修史的成功之作 , 毫无逊色地可 1988 年版 ,第 464 - 465 。
称为一部史学名著”。 ψ
λ
g
这是对《晋书》撰者在修史方 ξ
λg瞿林东 . 中国史学散论 [A ] 《 . 史学家与政治》 一文 [M] . 长沙 :
法的继承以及开拓 、 创新上的高度赞扬 。而所说的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203 。
ψ
λg仓修良主编 .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 [ M] .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
“载述”,有记载叙述之意 ,记载则囊括了载言 、 载事和
社 ,1990 年版 ,第 401 。
载文 。故而 《晋书》, 撰者载文的特点不仅使史书在诸
 
多正史中显得别开生面 ,更是极端展示了唐初史臣的

The Interpenetrat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bout Record


Writings Skill in the Jin Dynasty History

WU Yu1 , XIE Ming - zi2


( 1 . College of L anguage and Literature ,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 L anzhou Gansu 730070 ; 2 . Sournal Office of Changsha
Science & Technology , Changsha 410077 , China )
Abstract :The record writings are regarded as a separate part relatively in history. They have been entrusted to benefit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s traditionally. Although the value of later history scholar recognized which reserv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reflect style and feature of people in a period of time , the scholar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history writers to think over feature and skill of record writings.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history recognition and purpose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history writers to record writings in the Jin Dynasty history ,through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 about
adopt and discard of more record writings compared with other history. On the base of the record writing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s further explored.
Key words :the Jin Dynasty history ; record writings ; record skill ; interpenetrat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