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8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

后现代心理治疗 : 叙事治疗入门 / 王继堃著 .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


东有限公司,2018.9
ISBN 978-7-5192-5073-7

Ⅰ . ①后… Ⅱ . ①王… Ⅲ . ①叙述-精神疗法 Ⅳ . ① R749.055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8)第 191853 号

书   名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HOUXIANDAI XINLI ZHILIAO——XUSHI ZHILIAO RUMEN
著   者 王继堃
责任编辑 李 茜 刘文婷
装帧设计 汪 玲
出版发行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地 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大江冲 25 号
邮 编 510300
电 话 (020)84459702
网 址 http://www.gdst.com.cn/
邮 箱 wpc_gdst@163.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
开 本 787mm×1092mm 1/16
印 张 13.5
字 数 197 千字
版 次 2018 年 9 月第 1 版   2018 年 9 月第 1 次印刷
国际书号 ISBN 978-7-5192-5073-7
定 价 48.00 元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错误,请与出版社联系)
推荐序(一)

建构叙事、考古叙事及《易经》无限叙事

刚拿到这本书稿时,我原以为继堃会给我们带来一本传统教材,充满

各种玄奥的后现代哲学术语。

因为她在业内鼎鼎大名,就是“高、精、尖”的代名词,她发表于一 -1-
系列高分国际期刊上的科学研究,让人佩服、让人恐惧、让人嫉妒、让人

不知道该如何防御,让人怀疑自己头脑和身材一样的油腻。

可是翻开此书,扑面而来的,却是清新平实之风,就像一群大学同宿

舍朋友在聊天——
一个人问:“继堃,你给我们说说啥是叙事疗法吧,听说你是叙事仙

姑喔?”然后我们王继堃教授就开始讲了,这里面有电影、有生活、有个案,

也点缀着细致安排理论和哲学,分量不多,味道刚好。

《周易》有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种深入浅出的易简功夫,

对于身处学术殿堂的教授和医师们来说,尤其不简单。

不过呢,我对于继堃的人格中这两个侧面——一方面攀登高峰、精于

钻研,一方面平和待人、春风化雨——也不是太意外。

20 多年前,我就隐约感到她有这些特质。那时候我还在云南省精神病

院工作。有一天,科主任带了一个小姑娘进来,告诉我们这是新来的住院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医生。

我们一群人背后议论,这小姑娘扑闪着一双天真的大眼睛,看上去就

像一个高中生,受得了我们精神病院的氛围吗?

后来事实证明,她不但受得了,和病人们关系不错,而且勤学好问,
天天读书钻研。让我们一群“混吃等死”的油腻中年老医生倍感压力,长

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打死在沙滩上。

又过了几年,我发现继堃居然成为了赵旭东老师的博士高徒。本来叫

她“小王”的,现在要改口叫“师姑”了,因为赵老师是中国心理治疗界的“元

始天尊”,被我称为老师的好多中德班一期学员都是他学生。

但是继堃“师姑”仍然笑嘻嘻地和我们江湖派东拉西扯,要不是我自

己去 researchgate 搜索,都不知道她发表了那么多高级别论文(王继堃、赵

旭东, 2010,2011a,2011b,2011c,2012a,2012b;王继堃等,2012a,
-2-
2012b,2014,2015,2016)。

我想,从赵老师到我们,这几代精神科学人,都担负着一个历史责任,

就是整合两种话语体系的冲突 —— 一个话语体系是西方传来的高精尖精

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另一个话语体系则是中国民间大众的口语系统和文化

传统(赵兆,2015;吴清,2008)。

这种整合的努力也在此书中得以体现。在此书第一部分,高精尖话语

开始出现了,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深入的治疗技术的传授和讲解,比如,

第九节到第十二节,细致地讲解了会员重新整合对话、叙事疗法中信件技

术、仪式和庆祝技术以及局外见证人团队,这些都越来越接近一本入门教

材的体例(刘亮、赵旭东、缪绍疆,2007;Dallos & Vetere,2009)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她再次运用电影这种大众手段来说明叙事哲学和

原理。所以整本书的结构和文风,构成了一个“深入浅出—专业精深—再

度深入浅出”的叙事循环(Goodwyn,2013) 。
推荐序(一)

这种叙事循环风格正好也是我们心理治疗的语言风格,治疗初期都是

比较浅显平白的,治疗中期则是深入探索,有时候会产生不少人生哲学的

领悟,到了治疗后期又恢复到平淡直接的语言风格(Strong & De-Jong,

2015)。
和其他疗法一样,叙事治疗也分为“内功”和“外功”两个部分。内

功主要是人生哲学,治疗师的心性修养。外功则是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

治疗技术。内功为体,外功为用(肖凌、李焰,2010)。

在叙事疗法中,内功就是叙事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建构—解构主义、

控制论和系统论、福柯哲学等。这是本书第一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

容。叙事疗法的外功招式,则是第三节到第十二节介绍的四组技术——外

化、解构、重写故事、丰富故事。之所以说它们是四“组”技术,而不是

四“个”技术,是因为每一组下面都有无穷的小技术被发明出来。比如,
“重
-3-
写故事”组中又细分为发现独特结果、发现独特结果的历史和意义两类,
“丰

富故事”组中又分出会员整合、信件资料、仪式庆祝和局外见证等小类(李

明,2005)。

叙事疗法在中国迅速传播,正如其他家庭疗法一样,在数据库中,我
看到铺天盖地的叙事疗法文献,从治疗各种疾病到图书管理、学校教育、

犯人改造,可谓无所不包。个中原因,我想不能仅仅视为推广宣传的作用,

应该还是因为其文化内核和中国人生活有切合之处。

我注意到,大部分叙事疗法的治疗师,都是针对一个权威主义的结构

工作,有些是针对专制的家长,有些是针对权威的学校老师或者医院体制

(屈欢,等,2017)。

权威主义和集体主义,一向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结构,它既给人

带来安定感,又带来压抑感。近代中国,更是走了几十年极权主义的路

子,但是比极权主义更糟糕的事情是,这个极权主义结构崩塌了(Sebek,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1998)。

人们无法哀悼极权客体的丧失,从而在自己内心,在外在社会,在

家庭公司和单位,一次次地重构极权环境。一个要求儿童做作业时间为

50 分钟的妈妈和禁止国民出境移民的斯大林,是异曲同工的(Sebek,
1996)。

众所周知,叙事疗法的三大祖师之一——福柯,就是研究社会的权力

运作的,尤其是微观的话语权力,比如他研究医疗话语权力的著作,我一

向推荐为入行必读(福柯,2003,2011,2012)。

精神分析和叙事疗法在欧美都不能算太为主流的疗法,但是它们同样

都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的。本书的作者继堃老师同样接受了比较

深入的精神分析的培训。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土壤有家国同构、权威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特征。但
-4-
是精神分析和叙事疗法的叙事结构截然不同,为什么它们都能适用于中国

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精神分析,总体上来说,是一种“考古学叙事”。

弗洛伊德的观点基本上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他认为通过分析的挖掘和
重整,人们是可以发现症状后面的埋藏在个人历史中的“真相”的。虽然

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病人的记忆有“后遗效应”,也就是记忆

不断地流动更改,被病人们所建构。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提出,“心理现实”

是由治疗师和病人共同建构出来的。后来精神分析师们通过“投射性认同”

这个术语,开始部分地承认临床资料的叙事建构性(Spence ,1982)。

尤其是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关系精神分析、主体间精神分

析等建构主义精神分析流派的兴起,精神分析中也有逐渐和叙事疗法在认

识论上靠近的趋势。但是精神分析的主流,还是建立在医学实证主义基础

上的,还是以“考古学叙事”为主的。以前挖掘出来的是以各种情结,尤
推荐序(一)

其是俄狄浦斯情结为病因,现在则以挖掘各种自体缺陷、客体关系、依恋

关系为主(Hoffman, 1999;波士顿变化过程研究小组, 2014)。

但是站在叙事疗法的建构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怀疑,精神分析挖

掘出来的这些病因学“宝贝”,很可能是挖掘工在挖掘过程中“塑造”
出来的。 而站到后现代的解决取向上,我们更要思考,难道心理治疗就

必须服从“发现病因—解决病因”的这种医学直线因果论吗 ? 难道我们

不发现病因,就直接循环提问、奇迹提问三、五个回合,病人问题就不

能解决?(Wampold & Imel ,2015)。

这类冲突充满了心理治疗话语界,治疗师工作方向上精英化—大众化

冲突、治疗取向的个性化—集体化冲突、治疗视角的结构化—解构化冲突、

治疗技术的共同因素—特异因素冲突等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类冲突应该不是今天才有的,那么古代中国人是
-5-
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呢?

比如说,中国古代的朝廷,基本上就是皇亲国戚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

系统。无论在宫廷电视剧,还是在正规历史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家

庭的冲突和争斗,显然要比小小的治疗室里面的冲突要激烈和血腥得多。
这些帝王将相,他们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答案之一就是易经哲学。

易经首先要求一个起卦者的自我被解构,他必须放下自我,也放下人

类社会,不再执着地相信自己的自我和别人的自我,具有超越性智慧。然

后把这个“超越性智慧老人”投射到天、古代圣贤那里。最后他被解构的

自我,又再次地通过观卦、解卦等活动得到建构和回收。

在儒家的易经中,这个自我的重构主要着重于道德建构,起卦者把人

生情境归结为 64 个种类(64 卦),每一卦至少有 6 种变化趋势,加上变

卦的 6 种变化趋势,所以一个人至少要考虑 12 种变化可能。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而这 12 种情况下,分别都有 12 种道德修养等着你成长、去培育。如

果需要,还可以在内卦、外卦、错卦、综卦、宫卦等相关的卦象寻找各种

各样的人生意义。最终,不难发现,一个人面临着一张由卦象、卦数、卦

理构成的无穷变化、不断生成、不断湮灭的复杂意义系统。
在易经构成的这种无限叙事系统中,宇宙万物都囊括其中,更不用说

考古叙事和建构叙事的冲突了,本书一开始就把易学哲学的太极图列出,

用来说明叙事哲学。浩浩阴阳移,万岁更相迭,历史的演变赋予我们这代

学人的使命,大概也是把易学哲学和各种西方思潮和治疗技术进行统合,

开创出一条能够更好为中国人心理健康服务的道路。

李孟潮

精神科医生,个人执业

-6-
推荐序(二)

用生活的素材书写生命的故事

继堃出书了,实现了她年幼时与外公一起嬉笑玩耍时的一个自我预言。

在我看来,继堃在此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又一次完成了一

个人从小女孩到成熟女性的自我塑造,是其专业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7-
回想这些年与她相识、相知、相伴的过程,亲眼见证了她是如何在成

长的道路上用生活的素材书写关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八年前,赵旭东老师约我参加他的博士研究生面试,眼前的她,带着

云贵高原的气息、风尘仆仆,是一个羞涩、腼腆并有些怯生生的女孩子,
看上去有些紧张;我问她:与其他的面试者相比,你的优势是什么?她回

答说:我做过九年临床医生,有很多临床实践的经验。之后,她做了很多

焦虑障碍、抑郁症、二型糖尿病等相关的家庭功能、家庭动力以及心理社

会影响的研究工作,博士在研期间,先后两次赴美国常春藤盟校——布朗

大学访问学习,后来,她的学术研究著述很丰富,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

了四十余篇专业文章, 参编、参译多本书籍,成为一名十足的研究学者。

入职后,继堃留在我们医院的临床心理科工作,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

以外,还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有一次,我们教研室为新上大课

的老师进行试讲和集体备课,虽然参加的人不多,但她看上去仍旧表情严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肃。然而,试讲时从她准备的几十张 PPT 片子中,看到了她为了这次讲课

所下的功夫;试讲很成功,无需更多的指点和改进,记得那次她讲的题目

是“危机干预”。后来,她成为我临床督导班的小老师,我从不担心她所

负责部分的理论讲解。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她的授课
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如今她已成为一名真正的教书先生。

岁月里,身体的各种病疾一直缠绕着继堃,各种疼痛和不适,几乎扰

乱她的生活,骨折几月不愈,她拄着拐杖去上课;疼痛夜不能眠,她依然

在网络媒体上还带领大家一起读书;最不能阻止的是她想要成为一名母亲

的愿望,几经艰难,她终于迎来了宝宝降生的那一刻;不久前,我收到了

她的微信:孟老师,非常感谢您在我孕期和产后的关心和帮助!我各个方

面恢复得都很好,宝宝健康可爱。

人在生命的那些重要时刻,都会有许多属于自己的重要存在。
-8-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在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都有其内在的

动机和理由。在完成了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系统训练之后,

继堃选择了叙事治疗作为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一路走来,我想继堃是在用

生活的素材写着关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就如同她写的这本书。。
尽管叙事治疗越来越被业界所熟知和应用,相关的专业书籍也不断地

被翻译、出版,而国内学者所著的书还不多。继堃写的这本《叙事治疗入

门》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叙

事治疗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理论思维和电影分析两个部分,完整地叙述了

关于叙事和叙事治疗,尤其是通过外化、解构、重写和丰富四个章节,帮

助初学者认识并掌握叙事治疗的哲学框架、操作方法以及实际应用;当然,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是一本用来心灵自助的好书。

孟 馥

2017 年 12 月 15 日于浦东陆家嘴
自 序

童年的我,小学和初中的寒暑假都是在农村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的。

记得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外公教我读书。合上书后,他问我:“你有没

有想过以后要写一本书啊?”我在思索着,写书的含义。听到外公继续说:

“一些名人和作家,他们长大后都会写一本书,献给他们最爱的人。如果

你将来写一本书的话,会把这本书献给谁?比如说,有的人,把书献给自 -9-

己的外婆。将来,你会不会也想写一本书。如果你将来写一本书,就献给

你的外婆吧。”我思忖着,未来的我,会写书吗?于是,写书这件事,成

为我心灵深处的一颗小小的种子。经历若干年的风吹雨打和人生历练,“写

书”的这颗种子发芽,长大了,并且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我真的写了一本书,
并且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外公和外婆。

人到中年,常常思考,过去的人生,我是如何度过的?现在的人生,

我过得怎么样。未来的人生,我将如何度过?

如果 80 岁的王继堃老太太看到现在的自己,她会跟现在的自己说些

什么?她这一辈子,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想,她会说,用叙事浸泡生命,读书、写作、讲课、咨询。成为你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无声告白》一书中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

成为自己。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小脚与西服》一书中说,她所做的,只不过是为自己而活。

要成为自己,首先,我们需要踏上回家之路。

也许,你正在为未来的选择茫然。是要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还是别人

为我选的路?
也许,你正在为自己的儿女烦恼。自己小时候如此用功,为何孩子读

书如此不认真?

也许,你正在为自己的伴侣烦恼。自己为她 / 他付出那么多,为什么

对方还是这个样子?她 / 他怎么就不能为我考虑。我为她 / 他牺牲这么多,

真不值得!我该怎么办?

一切的一切,日常生活的琐事,平凡人生的烦恼。归根结底,需要我

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回到我们的内心深处,回到我们的家,开启心灵

成长的回家之旅。无论你走到哪里,家庭总是如影随行。
-10-
叙事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思维,一种人生观。叙事治疗就是

带着叙事的态度,去陪伴来访者。发现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丰厚人生故事;

靠近一个人内心的伤痛,去看到,去陪伴,去倾听,去理解。

我喜欢看故事,也喜欢讲故事。
小时候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蜗牛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背

着一个重重的壳,而是身体很轻松很柔软很自由。有一天,蜗牛看到一个

圆形的房子,它就住了进去。然后它很担心,要是这个舒服漂亮的房子被

别人偷走了怎么办,所以就背起了这个重重的壳。有一天,蜗牛想要把这

个壳放下,但是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牢牢地和这个壳粘在了一起,怎么

都取不下来。从此以后,蜗牛就只能一直背着这个重重的壳生活。

这是多年前读到的一个故事,不知怎地,它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每个人的生活中,是不是很多时候都背上了一个重重的壳,不能放下,也

无法放下?这个壳可能是工作,可能是感情,可能是烦恼,可能是某种执
自 序

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烦恼也许渐渐退去。可是在某个当下,当局

者迷,就是没法放下那个令人痴迷的东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很多时候,

人们看电影,看小说,看戏剧,听音乐,彷佛从别人的故事中感到了共鸣,

觉得自己不再孤独。有的时候,看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觉得那个人好傻。
可是当自己身临其境,又是另一番感受。有人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身上

的痛。没有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情的人,有时确实很难体会那种切肤之痛。

让我们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已经背了一个重重的壳许多年?每个人是自

己生命的主人,趁那个壳还没有在自己身上生根,把它放下来。

本书包括两个部分:理论篇和电影篇。

理论篇主要讲解叙事治疗的概念,叙事治疗的哲学观,叙事治疗的主

要技术,包括外化、解构、重写等。

电影篇重点用叙事的思维解读三部电影:《半生缘》
《超能查派》和《哆
-11-
啦 A 梦:伴你同行》。让我们从电影中领悟生命的重复与轮回,接近生命

的觉醒与启航,走向生命的领悟与新生。

王继堃
丁酉年秋于丽娃河畔
目 录

第一部分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1
第一节 叙事和叙事治疗………………………………………… 1

第二节 叙事治疗的哲学观……………………………………… 11 -1-

第三节 外化 1:为问题命名… ………………………………… 22

第四节 外化 2:外化实践地图… ……………………………… 32

第五节 解构 1:将问题置于脉络中… ………………………… 44

第六节 解构 2:探索问题的脉络… …………………………… 54

第七节 重写生命故事 1:发现并探究独特的结果… ………… 65

第八节 重写生命故事 2:探究独特结果的历史和意义… …… 72

第九节 丰富人生故事 1:会员重新整合的对话… …………… 82

第十节 丰富人生故事 2:叙事治疗的文件资料和信件… …… 91

第十一节 丰富人生故事 3:仪式与庆祝… …………………… 101

第十二节 丰富人生故事 4:局外见证人团队… ……………… 110

第二部分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119


第一节 《半生缘》……………………………………………… 119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第二节 《超能查派》…………………………………………… 145

第三节 《哆啦 A 梦:伴你同行》……………………………… 169

尾声 学员絮语……………………………………… 184
叙事花园…………………………………………………………… 184

学员感悟…………………………………………………………… 187

参考文献……………………………………………… 188

致 谢………………………………………………… 190

附 录………………………………………………… 195

-2-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节 叙事和叙事治疗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叙事治疗。 -1-
大概的框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什么是叙事?什么是叙事治疗?以
及叙事中语言的魅力。
那么,什么是叙事呢?
叙事也就是作为一个人,我们怎么样看待一件事,怎么样看待一个人
的问题。所以,叙事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哲学观。
一个杯子如果盛满东西,就没法再装其他东西了。当我们学习叙事的
时候,需要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感受、了解。因为叙事最重要的态度就
是好奇。
所谓的好奇,指的是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举个例子,就是对于性
别的认同。作为一个男性(女性),应该过怎么样的生活?应该怎么样去
成为一个男性(女性)?这种观念是怎么来的?对于成为一位男性(女性),
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因素?
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男性(女性),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在各自的家庭环境里面成长,自己和家庭又是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下生活,所以我们对于自己性别的认同,对于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男性(女
性)的观念,既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
带着一种疑问的态度,来看待任何一件事情背后的发展脉络,这就是好奇。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那就是西施、貂蝉、
杨玉环和王昭君。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红颜祸水”“红颜薄命”这样的说法?大家
可以先思考一下,你们对于“红颜祸水”或者“红颜薄命”是怎么看的?
(主流论述 a,discourse)时,
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当他们听到“红颜祸水”
会认同这样的说法。比如,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美女,是周幽王的妃子
褒姒。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他非常宠爱妃子褒姒。但是褒姒从
来都不笑。周幽王为了哄她开心,就点燃烽火,各路诸侯看到烽火点燃,
以为国君有难,他们就紧急率领部队赶来,结果发现是周幽王为了博他宠
爱的妃子一笑,所以大家都很生气,不愿意继续辅佐这样的国君。最后西
-2-
周王朝就灭亡了。
还有杨玉环的故事。因为唐明皇非常宠爱杨玉环,他就把杨玉环的堂
兄杨国忠任命为国家的宰相。后来,杨国忠的养子安禄山起兵造反,将士
们就把杨国忠抓起来杀死了。当唐明皇和杨贵妃逃到马嵬坡的时候,众位
将士一致要求唐明皇处死杨玉环,否则他们就不再保护皇帝。在那样的情
况之下,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罪魁祸首就是杨玉环。这些历史上著名的故
事,也就形成了“红颜祸水”这样一个论述的由来。
说到这儿,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们自己怎么看待“红颜祸水”这个词
的,你们会觉得红颜是祸水吗?你们会怎么思考“红颜祸水”?这种看法
是怎么来的?它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发展脉络?红颜为什么会被看成是
祸水?难道红颜就一定是祸水吗?
也许,有人会说,“红颜祸水”这样的说法是不客观的。因为各个朝
代的灭亡与更新交替,是由很多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但在很长一段时间

a 主流论述:叙事治疗的术语。指的是习以为常、约定俗称的认识和看法。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以来,所谓的美女、红颜最后会变成祸水,人们好像习以为常,这在我们
的现实生活中,成为主流的一些论述和观点。
在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里,范冰冰扮演杨玉环,在马嵬坡,众
位将士要求唐明皇杀死杨贵妃的时候,杨玉环走出来说了下面这样一番话:
“众位将士,我杨玉环何曾向皇帝举荐过我的家人来做大官?当皇帝要任
命我们家的亲戚做大官的时候,你们当中可曾有谁站出来跟皇帝说不可以
这样做?如果你们当中的哪一个人觉得自己对这件事情没有错的话,就请
站出来杀了我!”结果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
笔者觉得这个电影拍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从一种和传统的观
念、和所谓的认为“红颜就是祸水”的观点不太一样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上
的杨玉环。
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古代很有名的太极图(见图 1-1)。在太极图上,
我们可以看到,白的部分里面有黑,黑的部分里也有白。也如老子所说,
“祸
-3-
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祸不是绝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件事情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而是可以互相转化。这种
看待问题的相对的、比较开放的、多元的方式也是叙事里面很重要的态度。

图 1-1 太极图
有一个故事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
了一匹马,后来这匹马跑掉了,邻居就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就说:“难道
马跑了就一定是一件坏事吗?”结果过了一段时间,那匹丢失的马还带了
另外几匹马一起回来。然后邻居就来恭喜老人说:“真好哦,你看你们家
的马又带了好几匹马回来。”老人说:“难道这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吗?”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老人的儿子骑马出去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把腿摔
瘸了。大家就安慰他,老人就说:“难道这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吗?”后来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国家发生战争,身体健康的青壮年男丁都被抓到前
线去打仗,很多人都死了。老人的儿子因为腿摔过残疾了,所以还保住了
一条性命。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理性的故事。任何一件事情的发
生,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好可以转变成坏,坏可以转
变成好,中间可以互相转化。同样一件事情,其实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
这也是叙事的思维和态度。
刚才讲杨玉环的故事,是要跟大家讲说,在叙事里一个很重要的态度,
就是需要从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一些事情。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关于红颜祸水的论述。除了所谓的红颜祸水,可能
在现实生活里面,还有很多大家会觉得理所当然的主流论述,比如“万般
-4-
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下,好像很多人都处在
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焦虑之下。也许,上一辈的父母或者祖父母,在他们生
活的那个年代,没有机会得到很好的教育,加上现在大家都在追求很多物
质的东西,很多家长就会把学习的压力放在孩子身上。很多家长都会跟孩
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
你就不能过很好的生活。”但实际上,一个人一定只有读了大学,才能有
好的前途、好的未来吗?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主流论述呢?
其实,并不是说学了叙事,就觉得主流论述中很多观点一定不好,而
是说,如果拥有叙事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就能够从多元的视角来看待
一件事情,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觉得一件事情只有这个解决办法,其他
的路一定走不通。
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期望很高,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说,如
果父母在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缺失,也许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没
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自己没有机会去上大学。这种情况下,在家长的
心中就会形成一种“未满足的情结”(unfinished business)。一个人在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被满足的期望(愿望),在未来的生活中自己没
有去实现的话,就会把这些想法(愿望)都放在对孩子的寄托上,可能
孩子就变成了去实现父母没有完成的愿望的一种延续。这是其中一个可
能的原因。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整个社会都把对孩子的教育都看得特别
重要。比如说,各个城市里的学区房,如果是可以进重点高中的房子,价
格是非常高的。这个是来自社会的对所有人的一种压力。
关于“一定要读大学”“一定要读好的大学”“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等这些教育理念,也许是媒体、房地产的开发商、卖房子的中介等方方面
面不断强化的一种观念。所以,很多的焦虑情绪就会从社会传递到父母身
上。如果父母自己没有能力来消化这些焦虑的时候,就会把焦虑传递给孩
子。社会上关于升学的压力,就会传递给学校。学校可能就会追求升学率,
学校之间也会做比较。在同一个学校里,老师之间可能也会形成一种比较。
-5-
最后这些焦虑传递到老师身上,老师又会把这些焦虑传递给家长,然后家
长又把这些焦虑传递给孩子。所以孩子就承受了很多来自外界的焦虑。
如果说学了叙事,我们就可以从多元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事情。比如说,
怎样做一个比较好的父母(enough mother)。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温尼
科特说过:无论我们作为父亲或者母亲,我们不是要去成为一个完美的父
亲或者母亲(完美父亲或者母亲也是不存在的),我们最多能够去做到一
个足够好的母亲或父亲(enough mother)。大家当中的一些人,现在已经
做了父母,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呢?
从叙事的观点来看,做一个足够好的母亲(父亲)不是去帮孩子解决
他 / 她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期望和愿望放在孩子
身上。作为一个足够好的父亲(母亲)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就是陪伴孩
子能够去面对他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地陪伴孩子去积蓄他自身的力量。
这是孩子一辈子都可以使用的礼物。
有这样一幅漫画:其实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拥有一对可以飞的翅
膀的小天使。但是很多父母出于一种过度的保护,就把孩子的一对能飞的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翅膀剪掉了,却还要让孩子去飞。一方面,家长把孩子天生的一对翅膀给
剪掉了,另一方面还责怪孩子说:
“你怎么飞不起来啊!你怎么这么笨呢!”
说到这儿,就要跟大家讲解一下在亲子关系里面的过度保护和控制。
现在有一个非常火的电视剧《芈月传》。笔者想选取这个电视剧里的一个
三代的亲子关系,来跟大家讲解一下。
在电视剧《芈月传》里,楚国的王后威后,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
儿就是芈姝,后来嫁到秦国,芈月是她的陪侍。在封建社会,男性拥有更
多的资源。这个资源其实更多地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上,掌握在男权社会里。
对于女性来说,可以获得的资源是比较少的。后宫这么多妃子(皇帝的女
人),她们互相之间就会有很多争斗,来获取她们想要的资源。女性在那
个年代,很大程度上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即便身为王后的威后,她也会把自己很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女儿身
上。她对儿子和女儿的教育的方式就是一种过度的保护。其实很多父母对
-6-
孩子过度保护背后的心理机制,往往也是一种过度的控制。如果没有一种
很好的觉察,这样的教育模式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就好像威后对自己
的女儿芈姝过度的保护方式延续到了芈姝身上,当芈姝嫁到秦国,生了孩
子以后,她对自己的儿子也是一种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说很多父母在对孩子过度保护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过度的控制
呢?在现实生活里,有一些父母经常会跟孩子说:“我都是为了你呀!为
了你,我牺牲我自己;为了你,我工作都不要了;为了你,我事业都放弃了;
为了你,我就天天在家里伺侯你。你要不好好学习,多对不起我!”在这
种过度保护的背后,也有父母希望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
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实现这个愿望的这个部分,其实也是一种过度的控制。
这些都是需要去觉察的部分,我们可以用叙事的观点和态度,从多元
化的视角来看待同样一件事情。
一个比较好的父亲(母亲),是去陪伴自己的孩子,让他慢慢成长出
自己的力量,然后去面对自己需要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孩子培养他们
自身的力量,是孩子一辈子都可以用的东西。作为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去帮助孩子实现他(她)所有想实现的愿望,其实
也在扼杀孩子成长出自己力量的机会和可能性。
另外还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关于教育孩子的方面。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很擅长、做得很好的部分,
也有自己不太擅长、做的不太好的部分。以前学校里都贴着一张标语,标
语上写着“我们要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
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擅长的地方
都不一样。如果强迫一个人去完成他不擅长的那个部分,还希望他和其他
人做得一样好的话,这其实就是对人的一种压迫。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马云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其
实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马云有他非常擅长的部分——在互联网
方面,他这个生意做得特别的好,他非常充分地发挥了他的优点和长处。
关于教育孩子方面,还可以给大家举另外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有先
-7-
天的阅读障碍,对他来说,读书是一件很困难、很痛苦的事情。他花费了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无论如何努力,就是没有办法把语文和一些科目
学得好,因为他先天就有阅读的缺陷,但是这个孩子的动手能力特别强。
他在上初中的时候,就能够制作一些非常精美的模型,参加全国甚至国际
机器人模型比赛获得一些大奖。有一次,他参加国际的机器人模型比赛上,
有一个德国专家非常欣赏他,跟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这个孩子是在
德国的话,他根本就不会被认为有问题,因为他的动手能力这么强。如果
把他擅长的这部分优点,非常充分地发挥出来的话,他同样可以在社会当
中找到生存的一席之地,而且还可以过得很好。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在自
己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些缺憾,觉得他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读了大学,
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所以就逼迫孩子一定要学习。他
们看不到孩子身上做得好的部分。还好,孩子遇到了这个德国专家,我想
这个德国专家跟他说的这番话,也许也会成为他心里的一些小小的快乐的
种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培育一个人心中快乐的种子,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要说的,叙事中语言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的魅力。
我们和一个人交流,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语言层面的交流。当然很多时
候也有非语言层面的交流。语言在很多时候是一柄双刃剑。如果用得好,
就有可能在这个人的心中培育出很多快乐的种子,成为这个人未来面对困
难和问题的资源。但是,如果语言运用得不好,也会变成一把利剑,深深
地伤害到这个人。
就像笔者刚才给大家举的这个例子。这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在于他的动
手能力特别强,但是他的父母根本看不到他做得好的这个部分。因为他们
自己本身,就已经被外界的压力、被他们自己的成长经验给紧紧地束缚住
了。他们觉得,只有读书才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一个人被生活困住、
被问题困住的时候,就只能够从一个角度、一个观点来看待一件事情,没
有看到这个人的其他部分。
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碰到很多的事情。我们可能会碰到
-8-
一些支持鼓励我们,看到我们优点的一些贵人。但有的时候,也可能会碰
到一些批评、指责我们,然后贬低我们的人。很多成年人,当他们回忆起
童年时所遭遇到的一些批评的时候,仍然会泪流满面。所以,每一个成年人、
每一个孩子其实都在期待父母的一句话,那就是“对不起,请原谅”a。
大家身边有听到过这样的例子吗?有的父母会这样跟孩子说:“你这
孩子怎么这么笨呢?你这学习怎么这么糟糕呢?你看看隔壁的谁谁谁,人
家学习那么好,你怎么就这么糟糕?!”父母有很多负面的、批评的、指
责的语言,而对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完全视而不见。
所以,一个人说出去的话,可以有巨大的杀伤力,但也有可能会成为
别人生命中快乐的种子。
想改变和一个人的关系,无论是和孩子,还是和伴侣、家人的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我们的态度,用叙事中好奇的态度去了解他 / 她为什么
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语言,更多地用

a 周志建:《拥抱不完美: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4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一种支持的、鼓励的话语,看到别人身上做得好的部分的时候,在别人心
中不断地培育快乐的种子。
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曾经有谁说过一
些很温暖的话,很温暖地对待你,让你一直记到现在吗?当你遭遇到困难
的时候,你突然想到,在你的生命过程当中,曾经有这样一个人,这样温
暖地对待你、支持你,当你想到这个人的时候,会不会心中涌上一种温暖
的感觉?“原来我曾经被这个人看到过。这个人看到了我身上的价值,当
我的价值能够被这个人看到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孩
子还是大人,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关系里。
特别是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是透过身边照料我们的人的眼睛,透
过身边照料我们的人,以及我们和身边这些人的关系,来感受到我们作为
人的价值,和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一个人怎么样看待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的看待,一个人对自己
-9-
的身份认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叙事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流派。它不只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作为
咨询师,学习叙事,可以用叙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去陪伴我们的来访者;
如果不是咨询师,学习叙事的理念、态度和方法,也可以用于现实生活中,
比如,可以陪伴自己个人的心灵成长,可以用叙事的方法来改善和孩子、
配偶以及家人的关系。
有一个日本的动画电影叫做《哆啦 A 梦:伴你同行》,讲述的是一个
叫大雄的小学生的故事。大雄学习成绩特别差,每天上学都迟到,在学校
里还有很多的男同学欺负他,只有一个和他关系比较好的女同学,叫静香。
所以影片一开始,大雄就好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被所有人都认定为差生的
坏孩子。
但是,大雄除了上学每天都迟到、学习成绩很差、在学校里被其他男
同学欺负之外,其实也有内在善良的部分。
一开始,哆啦 A 梦帮助大雄的方式,就是去帮他实现他所有的愿望。
例如,帮大雄做了一个只要吃了就能够记住所有知识的面包;做了一个任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意门,只要站在门的前面,然后对着门说出想要去的地方,就可以立刻到
那个地方。
但是,这样还是不行。因为有一次,第二天考试考的是语文,结果大
雄复习了一晚上数学,还是考了零分。这个时候他对自己彻底绝望了。他
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孩子。他觉得,如果他和静香在一起,就
会给静香带来不愉快。为了要让静香能够过上比较幸福快乐的生活。他想
到搬家,其实他的想法背后是一种善意。他的善意就是,他觉得自己是一
个没有什么优点的人,不希望拖累静香。所以他回家后就对妈妈说:“妈妈,
我要搬家!我要转学!”
大家注意,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稍稍停留一下。
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太多这样的交流沟通的例子,让我们的关系
变得很糟糕。大雄回到家跟妈妈说:“妈妈,我要搬家,我要转学,我们
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要不我们出国吧!”其实他说这些话的背后,是带着
-10-
一种善意——他觉得自己这个人很差,不想拖累静香。但是他妈妈听到说
他要搬家,就很生气,她没有带着叙事中好奇的态度,去了解一下大雄背
后的想法。
妈妈听到大雄这样说,马上就骂了他一顿,说:“你这孩子,搬什么家?
简直是莫名其妙,如果你再说这样的话,那我可要生气了!”
大家可以在这里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和别人沟通交流
时,这样的场景会不会很熟悉呢?很多的情况下,当有人跟你说了一句话,
你是不是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劈头盖脸地骂了别人一顿呢?也许在我们的现
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交流沟通,都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导
致了很多沟通上的一些困难和障碍。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妈妈,她总是习惯性地批评她的孩子,
老觉得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好。有一天她和孩子在车里坐着,因为下午要
去参加一个培训班,然后他们就点了必胜客的外卖在车里吃。当她看见孩
子没有把吃完的包装扔掉的时候,她心里面的那个火“蹭”的一下又上来了,
觉得这孩子怎么搞的,东西吃完了怎么不把垃圾扔出去!但是很幸运的是,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她学习了叙事,了解了叙事是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和眼光去看待一个人、
去看待和孩子的关系,她觉察到了自己的这个愤怒的情绪。然后她带着好
奇的态度,问孩子:“你怎么没有把垃圾丢出去啊?”孩子就跟她说:“因
为我还没有吃完呢!”
当妈妈听到孩子这样说时,心里感到非常庆幸:“还好,我那个批评、
指责,要骂孩子的那个话没有说出去,原来孩子没有把垃圾丢出去,是有
他的内在的原因。”
这是一个特别特别小的例子。如果要大家把自己的思维转变成为一种
对别人比较好奇的态度,其实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但如果说,我们能够觉察,
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叙事多元化地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也许我们的现
实生活会有一些不一样。

第二节 叙事治疗的哲学观 -11-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叙事治疗的哲学观,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关
于哲学观的介绍,另外一个是叙事治疗中的哲学观。
我们先看一下图 1-2。最左边的是哲学观,社会理论;中间是理论;
右边是技术。任何一种心理治疗的流派,都包含这三大部分的内容。

哲学观
理论 技术
社会理论

图 1-2 心理治疗三大内容
提到哲学观,大家也不要觉得好像是挺枯燥、挺乏味、挺抽象的概
念。其实任何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的背后,都有着关于“怎么样看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待人、怎么样看待问题”的哲学背景。哲学背景,根据家庭治疗的发展历
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当然,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地向前推进,
有的时候也有重叠的部分);第一个阶段是第一层控制论或者说一级控制
论 a。在家庭治疗发展的最早期,它背后的哲学观主要是第一层控制论,
也叫做一级控制论。所谓的一级控制论,也就是说,把家庭治疗师比作船
上的舵手,那个指挥、操控一艘船前进的人。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的
哲学观背景是基于一级控制论模型的话,那么,我们看待一个个案(家庭),
就会把来访者(家庭)看作一个有问题的人(家庭)。治疗师的角色就好
像是修理机器的人,如果火车的某个零件坏了,就修理某个零件或者更换
一个新的,这个机器就修好了。同样地,在心理治疗上,我们可能就会认为:
因为这个人生病了,或者这个家庭有毛病了,只要把这个人像修机器一样
的修理好,或者把整个家庭病态的部分修理好,那么来访者(家庭)就恢
复正常了。
-12-
第二个阶段是第二层控制论(二级控制论)。在这个哲学观的背景之
下,有人认为其实是不可能是从一个纯粹客观的角度来观察或者治疗一个
家庭,治疗师会和来访家庭又形成一个系统。举例来说,精神分析流派里
说的“移情和反移情”的概念。所谓的移情,指来访者会把童年时自己和
身边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转移到和治疗师之间。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
形成一种移情关系。而当来访者把自己的某种情感投注到治疗师身上的时
候,治疗师也会产生一种感觉,会感受到来访者童年和身边主要照顾者的
那种情感。或者说治疗师从来访者给他投注的这种情感中,调动起自己的
某些情感,治疗师从来访者身上感受到的所有的情绪情感,都可以称为反
移情。也就是说,其实治疗师不可能像面对机器一样地面对来访者,对待
他像修理机器时那样换掉某个零件或修好某个部分。治疗师和来访者会重
新形成一个系统。

a Jill Freedman, Gene Combs:《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张老师文化事业出


版社 2000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在临床上,可能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例子,很多父母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比如说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行
为的问题,也许是焦虑,也许是在学校里出现一些问题(跟同学打架、上
课注意力不集中)等,家长可能会觉得“这孩子,怎么又在学校跟同学打
架?”很多时候,家长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会觉得是孩子有问题。所以,
就把孩子送到治疗室,希望治疗师像修理机器一样地治疗孩子,说:“你
帮我把他治好,只要他好了,我们这个家就没有什么问题了。”这种看法
是不正确的。
在二级控制论里,我们会认为,来访者(来访家庭)和治疗师之间也
会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而且是互相影响的。从一级控制论到二级控制论再
到第三阶段,也就是叙事隐喻和社会建构论。
后现代的心理治疗主要有三种:叙事治疗、焦点解决治疗以及合作对
话。这三个都是基于后现代理论基础影响下的心理治疗。
-13-
例如叙事治疗,它属于后现代心理治疗流派当中的一种,同时它也是
从家庭治疗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
叙事治疗有三大理论基础:社会建构论、后现代主义以及福柯的哲学
思想。所以,在叙事治疗的具体理论和技术的背后,有着它独特的哲学观
和社会理论的影响。如果只是学习表面的理论和技术,而没有看到它背后
的哲学观,没有深刻领会叙事治疗背后的哲学观和社会理论的基础,就算
学会一些叙事治疗的技术,这些技术使用出来的效果也是很有限的。
叙事和叙事治疗,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哲学观,一种思维的
方式。但很多时候一提到哲学观,人们可能会觉得好像是挺深奥的东西,
其实我们也可以用很通俗的话来解释。
所谓的叙事隐喻,指的是我们所有关于世界的知识,都是把外在(客观)
的现实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心智地图的方式记录的,而不同的地图会对现实
做出不同的解释。社会建构论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源于对自己经验的创造、
分类、建构及意义赋予等,而不是世界的客观存在本身。
叙事里有一个理论和技术叫做解构,和它相对应的概念就是建构。从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讲,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事件的解读,其实并不是完全
客观的存在。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里,都被灌输了一定的思想,
或者某种看待事情和问题的方式。而当我们看到一个新事情的时候,就会
用已经学到的某些概念来解释,或者来套用我们看到的这件事情。在叙事
隐喻里,所谓的地图,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我们从小学习到的一种看待世界、
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视角。
这里有一个例子,是关于三个裁判的故事 a。有三个裁判围坐着喝啤
酒。一个人说:“有好球也有坏球,是什么我就喊什么。”另外一个人说:
“有好球也有坏球,我看到什么就喊什么。”第三位说:“有好球也有坏球,
在我喊出来以前,他们什么也不是。”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们是足球裁判,都受到过一定的训练,都遵循
一定的规则,但是如果球场上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例如,要判定一
个球是否有效,不同的裁判会得出不太一样的结论。一般来说,球场上会
-14-
有一个主裁判,然后还会有其他裁判协助,就是站在边线上看球是否过界
以及的球员在球场上有一些什么样的行为等,但是最主要的判决还是由主
裁判来进行。
大家如果喜欢观看体育比赛,就会关注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一
个动作(某一场球赛)的判断,可能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会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主裁判还有场上的裁判,他们看球又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所以,对
事件的解读很难完全真正客观。客观存在的现象,透过每个人主观判断和
每个人主观的经验得出判断和结论。
大家如果去过黄山,会看到黄山上有很多松树。黄山上石头很多,石
头缝里会长出好多松树,有的长在悬崖峭壁上,有的长在山头的顶端。古
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都曾经去过黄山。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眼中,黄山松
有一种精神,就好像一个人,即使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坚

a Jill Freedman, Gene Combs:《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易之新译,张老师


文化事业出版社 2000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强的成长起来。因为黄山松生长的条件非常恶劣,看上去都是石头,基本
上看不到泥土。所以在文人的眼中,就会把黄山松赋予一种精神,觉得它
们非常了不起。那么,假设一个画家看到黄山松,可能也会很欣喜。但是
他欣喜的部分可能在于,有很多松树长得很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可能会
把黄山松以某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假设一个植物学家看到黄山松,那么
他可能会从植物学的门纲目科属种等进行评价。每个人都会从自己不同的
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同样一件事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我们看到同样一个新闻
事件(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解读。
给大家举个例子。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他
在国外读了五年的博士。他说,有一些在国外的中国学生,导师布置给他
们很多的工作任务,但是他们完成不了,又没有跟导师表达他们真实的想
法和意见,就委屈着自己加班。但是加班也完成不了,然后就会在私底下
-15-
互相说:
“老板怎么怎么不好,给我们很多很多的任务。”这个朋友觉得奇怪,
为什么他们觉得工作任务量太大了,就不能去跟老板(导师)直截了当的
提出来,说“你给我的工作太多了,我完不成”。完全可以去跟他的老板(导
师)表达,为什么不去表达?而在私底下说老板的坏话,搞得彼此之间关
系很不好。
这位朋友因为在国外生活了好多年,他的思想和想法是比较贴近西方
的表达方式。从文化上的差异来讲,德国人有什么就会直截了当地去表达,
下属觉得有想法(看法)都可以直接跟老板表达。但是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
因为传统的文化教育我们,不能跟领导(上级)或者自己的父母表达不一
样的意见。如果我们跟领导(上级)或父母表达不一样的意见,就会被认
为是忤逆、以下犯上、不孝的,是一种不好的表现和行为。
中国学生从小就不被鼓励直截了当地去和自己的上司(领导)或者是
父母表达自己内在的想法。对他们来说,去到国外以后,也很难跟自己的
导师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就是说,出现这样的行为,是由它背后的
社会文化影响建构出来的。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所以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下,需要了解当地的风俗和社会的习惯,然
后用别人习惯的方式去表达,可能就会避免一些冲突的发生。
以上是本节内容的第一部分,即关于心理治疗发展历程当中的哲学观
的一个变迁。
下面进入本节内容的第二部分:叙事治疗的哲学观。
首先跟大家讲一个概念,圆形监狱。圆形监狱,是由 18 世纪英国的
边沁发展出来的建筑 a。
所谓的圆形监狱,由一个中央的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大家可
以想象一下:正中央是一个塔楼,四周是环形囚室,囚室被分成小间。在
这个环形监狱的中心是一个瞭望塔(这个中央塔楼就是一个瞭望塔)。
在瞭望塔外面,四周环绕的圆形监狱的所有牢房,都对着中央监视塔。
每一个囚室都有两扇窗户,一扇朝着中央的塔楼,另一扇背对着中央塔楼。
那么,在中央塔楼的监视者,可以放下百叶窗,随时随地、很便利地去观
-16-
察周围的囚室里罪犯的一举一动。他们对犯人了如指掌,但是囚犯不知道
自己是否被监视,所以就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从心理上感觉自己始终处在
被监视的状态,所以时时刻刻就提醒自己要循规蹈矩,这样就形成了一种
自我监视或者自我监禁。也就是说,这些监禁的规则无所不在的潜藏在他
们的内心,在这种结构的监狱里,狱卒好像无所不在。
就算狱卒不在,但是囚犯不知道。他们始终会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监视
着自己,于是就不会任意地胡闹,会变得相当的自觉。
福柯认为,这样的圆形监狱是效率最高的一种监狱。因为它最终的目
的是实现一种自我监控 b。就算中央瞭望塔的人不在,囚犯在心理上总会
觉得有人时时刻刻地监视着自己,会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其实也是
一个比喻(隐喻)。

a Michael White, David Epston:《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廖世德译,华


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b Michael White, David Epston:《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廖世德译,华


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每个人都处在社会文化环境里,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会给一个人很多认
为的理所当然的事情的想法,然后每个人都在这样的压力下行动,几乎所
有的人都在做这些事情,有的时候根本都不知道为什么。其实这些外在的、
全社会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好像是一个圆形监狱,监狱里的狱卒规定
囚犯“一定要这样做才是正确的行为,如果不这样做,你就是不对的,你
就是错的,你就会受到惩罚”。
有一个电影叫《移动迷宫》。影片里有一群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就被
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他们白天在空地上生活,对面就是一座大
迷宫,但是没有人敢去迷宫。在这里生活的人分为两类,一类非常循规蹈矩,
想着“算了吧,我们也不想出去了,就在这儿过一辈子也挺好的”;另外
一群人,他们叫做行者。因为跑步跑得特别快,也很有智慧,他们就不甘心:
“为什么我们就生活在这儿?我们是不是能够从那个迷宫当中穿过去?”
所以他们当中跑的最快、最聪明的少数几个人形成一个小团队,每天早上
-17-
太阳起来以后,他们就往迷宫里面冲。因为这个迷宫白天不动在晚上是会
变的。他们才有可能按照一定的路线跑进去,然后再跑出来,看一看有没
有可以出去的路。这群勇敢的人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跑到了迷宫的外面。
最后才发现,原来在迷宫外面,有一群人在观察他们,他们就相当于是实
验品。
这部电影很有意思,讲的是一群做实验的人,把另外一群人关在一个
“被设计好的实验程序”里。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比喻(隐喻),我们每一
个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实验空间里面呢!
每天的新闻报道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信息这样说,
有的信息那样说。有的信息,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们就应该这么做,比如我们
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好像说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这一辈子就完了,他就没有出头之日了。但是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并不是说社会所有的主流观点和论述都是不好的,而是说我们有了叙
事的哲学观,有了圆形监狱这样一个概念,学了叙事以后,我们可以用叙
事的哲学观来看待每天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再只用一种理所当然的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视角和观点,来看待自己、看待别人。
如果说我们拥有了叙事的哲学观,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多元的角度来看
待一些事情,不会只走一条路。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部电影叫《少年班》,这个电影讲述的是我
们国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大学招募少年特长
生——就是十一、二岁,还没有到上大学的年龄,但是有比较突出的个人
特长的学生。很多大学把这样的特长生招到自己的学校里。这个电影讲述
的就是少年大学生的故事。其中有个男同学,在影片一开始他说:“其实
我是一只羊,但是我妈妈非要把我送到狼群里去,我觉得很痛苦。”这个
孩子出生以后,他的爸爸妈妈就离异了。妈妈是一个中学的副校长,对他
特别的严厉。他之所以会被选到那个学校作为少年特长大学生,是因为他
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其实他的智商不高。
当他到了那个学校以后,又和非常聪明的同学在一起,就特别的自卑。
-18-
别人解题,能够解得出来,他就解不出来。他在学校里,经常被其他人欺负。
因题解不出来,他就讨好其他的一些同学。比如,有人在寝室放了一个屁,
很臭,然后就说是他放的,他也不敢回嘴。他说,其实他智商一点都不高。
所谓的优异成绩、所谓的神童的新闻报道,都是他妈妈编造出来的。他妈
妈送他到学校时,他其实很忐忑,他妈妈根本就跟他没有任何情感上的接
触,只是强迫他,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丢脸。
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有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其中至少有三个层面
的原因:第一个是社会,第二个是家庭,第三个是自我。
从社会的层面来讲,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好像如果
学习不好,就没有一个很好的出路,但是其实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孩子
的优点,并不在于所有的科目成绩都能够学得很好。很多文科好的人,他
可能理科就学得不好,所以可能就会有一些偏科的现象。也不是说孩子不
愿意好好学习,而是他的优点和长处可能真的不在这个方面,也许他在另
外的方面就有很好的天资。从高考或者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可能
就不适合这样的学习体制。当然家长也受到学校很多的影响,或者说家庭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教育的氛围。可能有的父母自身条件比较好、比较优秀,对于下一代也会
有比较高的期望,觉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给自己丢脸。所以,家庭对
待每个人的看法,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各种选择。这是其中一个层面的监控。
我们学习叙事和叙事治疗,如果把叙事治疗的哲学观深入到自己的内
心,那么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看待自己,看待一个问题的视野会变得非常
的不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去年有一段时间,有个新闻讲很多导游会带旅客去购
物,强迫游客去购物。如果游客没有购物就会骂脏话,甚至有的时候大打
出手。有的新闻报道会说,这个导游如何如何的糟糕、如何如何的坏。有
的新闻探讨究竟是“饿导游”还是“恶导游”?他们看待问题相对来说比
较客观一些,分析导游有这样的行为的原因,发现几乎所有的导游没有固
定工资(除非是和公司签订正式合同的导游,是有固定工资的,但是这种
导游非常少),他们唯一的收入便是带游客去商店购物返回来的回扣。因
-19-
为很多旅行社为了招揽游客,就把旅行的价钱压得非常低,实际上是在压
缩导游的收入。导游没有固定收入,所以就只能靠带游客去购物吃回扣弥
补,当然这种现象对于游客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
讲,也不能完全责备导游。这其实是制度方面的问题和现象。也就是说,
如果导游通过自己的劳动渠道能够得到一定的工资收入,那么他们就没有
必要强迫游客去购物。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导游带游客强迫购物”的现象,
最关键的是要从制度上改变导游收入分配、旅行社的设置等,从而改变导
游的收入。
从家庭层面讲,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家庭里,家庭对于我们会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我们可能存在的一些困扰和烦恼,也会有一定
的影响,也会有一定的监控。
巴金有一部小说——《家春秋》a。这个小说讲的是我们国家二十世
纪三、四十年代,一个封建家族(家庭)的故事。

a 巴金:《家春秋》,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有兄弟三个。一般来说,
父母会寄予老大很多的期待,对老大有很多的要求,希望老大能够按照父
母的要求继承家业。比如在巴金的《家春秋》里的老大,父母强迫他娶了
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孩当妻子,他真正喜欢的女孩又被她的父母强迫嫁给
别人。那个女孩很惨,被别人折磨死了。老大非常地矛盾,一方面父母对
他有很多的期待和要求,他不能忤逆父母的意愿;另一方面他很痛苦,不
愿意在那个家庭里呆,却又没有勇气脱离家庭。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他的
妻子因为难产死掉了,他就活得特别地痛苦。最小的一个兄弟看到大哥完
完全全地服从这个时代(家庭)对他的所有要求和期待,但生活得很不幸福,
就毅然决然地离开这个家庭,去走自己的路。
当然,一个人如果完全不管家里的人对于自己的期待,也是不现实的。
如果说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是同时又有很多来自家庭的期待和束缚
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怎么样可以做到,一方面能够去走自己独立
-20-
的路,能够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一些事情,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兼顾父母的
一些期待和需要。
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最主要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
原因是社会有一个成功的标准,需要想很多的办法、要做很多的努力,才
能达到那个目标。当不管怎么做都达不到目标时,就会觉得很痛苦很烦恼。
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当一个人拼命努力地去实现目标以后,还是不能做自
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觉得特别痛苦和烦恼。
从自我层面讲,所谓的自我监控,就是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家庭
里,也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的氛围里。如果说,小的时候因为我
们爸爸妈妈的照顾,从而受到他们传递给我们的一些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影
响,我们也受到来自这个社会很多的文化价值的影响的话,那么其实到后
来,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一些价值观,已经深深刻画(烙印)在我们的思
想层面。这些外在的监控,慢慢就内化形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不需要别
人每天说“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也会对自己有一种自我监控。
到最后,我们会把外在的文化价值观传递给我们的思想观念全部内化在自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己的思想里,然后对自己进行一种自我的监控。
这个是不太好觉察出来的。举个例子来说,有个电影叫《茉莉花开》
(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a)。这个电影讲述了三代女性的生活。
第一代的女性茉,年轻的时候特别想要找一个完美的白马王子,能够给她
理想的父爱(因为她从小缺少父爱)。但是没有想到,她被一个电影老板
诱惑,让她怀孕以后就独自跑掉了。
茉在遭遇了这样的一个经历以后,完全陷入一种抑郁的状态。莉是茉
的女儿,她从小都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母亲甚至对她厌恶到抱都不想抱
一下。因为在母亲的心目当中,一直觉得“就是因为有了莉的存在,才耽
误了她的大好时光,让她不能去做电影明星”。所以,茉把自己的女儿莉
生下来以后,几乎很少抱过她。莉从小也没有父亲的照顾,相当于私生女,
也几乎没有得到过母亲任何关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自
己的一种自我监控是什么?她会觉得自己完全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因为
-21-
在她成长的经历里,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而她的母亲,因为被那
个老板抛弃,也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所以厌恶这个女儿,也不喜欢这个
女儿,对女儿没有任何的关爱。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从小的成长环境就让
她无意识地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觉得自己不被爱。但是,比较幸运的
一点就是,莉在碰到她喜欢的人的时候,很勇敢地向那个男生表达了好感,
后来两个人也在一起了。
但是,悲剧的地方就在于,当一个人从来都没有过一段被无条件接纳
的经历,她根本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就算别人对她好,她也接收不到
别人对她好的信息(因为她自己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她
对于自己的一种自我监控,就是会把别人对待她的所有做法(说的所有的
话)都会理解成为“自己是被抛弃的,自己是不被爱的”。
这种自我监控其实在一个人的个人成长里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我们
在叙事陪伴的个人成长里,还是要成为一个精神动力学或者是精神分析流

a 苏童:《苏童作品集》,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派的治疗师,或者要成为一个家庭治疗师,个人体验的部分都是非常重要
的。因为我们需要去了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自我监控的那个
部分是在哪里。
如果说我们能够用叙事的方法看到自我监控的那个部分是在哪里,然
后用一些方法去陪伴自己,也许可以慢慢走向一种自我整合。当然,如果
是作为一个治疗师陪伴个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陪伴个案去看到,他 / 她
自我监控的部分在哪里。当然这个监控至少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来自社会
的监控,一个是来自家庭的监控,还有一个来自自我的监控。
这就是基于叙事的一个哲学观,让我们能够去看到,我们看待一些事
情(一个问题)的视角。在叙事治疗里面,有很多的理论和技术,其实同
时也是一种哲学观。我们在后面会讲到“解构”和“外化”。

-22-
第三节 外化 1:为问题命名

外化是叙事治疗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外化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外化的思维,第三个部分是外化的具
体应用,包括在做咨询的过程中、自我成长的过程当中,以及在日常生活
的关系当中(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如何用外化的精神,来陪伴自
己以及陪伴来访者(家人)。
本节主要介绍外化的思维和外化的概念。
首先介绍一下关于叙事的思维。叙事治疗最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哲学观,
也就是说,在叙事治疗的具体的技术和理论的背后有着哲学观的支撑。其
实,在叙事里,很多具体的理论和技术,其实也是一种人生观,或者说是
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看待事情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比如外化。和
外化相对应的,则是内化。
外化背后的哲学观是“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也就是把人和
问题分开。而内化的哲学观则认为一个人就是问题。例如,对于一个被诊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断为抑郁症的来访者,如果我们用外化的思维来看待这个来访者,就可以
把他的“抑郁”和这个人分开,但是如果带着内化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人,
就会说“这个人得了抑郁症,他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这两种思维对于看
待一个患抑郁症的来访者来说是非常不同的。
因为,如果我们把一个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来访者和抑郁症分开,抑郁
是作为一个外在独立存在的问题,它会对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人可
以对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把人和问题分开之后,人是可以对
问题有掌控力的,人是可以来影响问题的。但是,如果用一种内化的思维
和观念来看待一个人,这个人就变成一个抑郁症患者,那么他就是抑郁,
这个人就觉得自己有问题,周围的人也觉得他有问题,这样就会弱化这个
人对于抑郁的一种掌控力。
这就是外化和内化两种的不同思维对于一个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来访者
的两种角度。
-23-
迈克怀特的河岸理论,其实也是基于外化的哲学观指导之下,提出来
的一个理论。所谓的河岸理论,指的是当一个人遭遇问题(不良情绪、某
种疾病)的影响的时候,就好像被裹挟着在湍急的河水里,不断地往前走,
这个时候,这个人是很难去想出办法来把自己救出去的。所谓的湍急的河
水也是一种隐喻,比喻的是一个人遭遇到的问题(困难、某种疾病或者困
扰)。当一个人被问题困住,被认为是一个有问题的人的时候,也许很难
找到对问题的掌控感,也很难从这个问题里面抽身出来。
但是假如说,一个被湍急的河水裹挟着往前走的人,能够慢慢地游到
岸边,然后坐在岸边,再回头去看那个湍急的河水(再去看那个影响自己
的问题或困扰),这个时候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当人和问题能够拉开距
离来看的时候,那么这个人也就对问题(困难)更有掌控感。
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可以将外化的内容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比较
病理性的东西,或者说一个人遭遇到的问题(困难、疾病、困扰等);另
外一部分就是一个人身上所拥有的一种力量。这两个方面,即消极的和积
极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外化的具体内容。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在这里,笔者想举个例子来跟大家讲解一下。
有一部动画电影叫《白雪公主》。大家都知道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
讲的是七个小矮人帮助白雪公主克服重重困难,最后找到自己王子的故事。
而在这个动画片,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同样的,因为恶毒的王后把王子抓起来了。白雪公主就去恳求七个小
矮人,帮助她把王子救出来。这七个小矮人里,有一个叫点子多。当七个
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去救王子的时候,小矮子点子多有很多“关于要怎么样
把王子救出来”的点子。另外有一个小矮人就老是打击点子多,老是说他
的坏话,说他的点子这样不好、那样不好。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周围的人老是批评指责,
说你“这个做的不好、那个做的不好,简直就是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你会怎么想呢?
如果用一种内化的思维来看,我们可能就会觉得“是这样的,我这
-24-
个人就是不好,我这个人就是像别人说的,这样也做不好、那样也做不好”。
但是,如果用一种外化的思维来看,我们可以把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和我
们自己分开来。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呢?在说这件
事情的背后,他有怎样的用意?如果带着外化的思维,当别人批评指责我
们的时候,先把这个批评和指责外化出来。在这个电影里,小矮人点子多
没有把另外一个小矮人对他的批评和指责完全内化,并没有觉得“就是我
这个人不好,我什么都做不好”,他没有内化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而是坚
信自己的点子是有用的。后来大家遭遇了一些挫折以后,那个一直批评指
责点子多的小矮人,认识到自己一些不太好的地方,于是向点子多道歉,
后来一起把白雪公主的王子拯救出来了。
给大家举这个例子,也就是说叙事和叙事治疗里的很多理念、技术
或者哲学观,其实都可以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除了可以用这些理论、
概念和技术、哲学观去陪伴来访者,帮助来访者成长之外,还可以在现
实生活当中,帮助自己觉察。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也许有的人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他 / 她会积极地鼓励、支持我们,发现身上的优点,
鼓励我们身上做得好的部分。但是同样也会碰到一些人,可能总是会批评、
指责我们,给我们一些打击。在这种的时候,如果我们用外化的思维,就
不会把这些外在的批评、指责、消极的东西完全内化到自己身上,认为自
己是一个不好的人。
关于外化的概念,有一个绘本叫《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a。大
家可以看一看,这是一个很好地理解“怎么样把抑郁和抑郁症外化成一条
黑狗”的很形象的例子。
在这个绘本里,遭受到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的人,可以把抑郁外化成一
条黑狗,这条黑狗好像时时刻刻都陪伴在“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的身边。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症这三个概念的区别。
中医讲“七情六欲”,“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思、悲、恐、惊,
也就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七种情绪。这七种基本的情绪,都是我们与生俱来
-25-
的。遇到开心快乐的事情,我们会高兴;遇到难过伤心的事情,我们会悲伤。
如果生活当中经历某些丧失,比如亲人去世、失恋等,在遭遇到很多这类
生活事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悲伤和抑郁。那么,抑郁情绪是一种非常自
然的情绪。抑郁状态,指的是一个人的抑郁情绪超过了一定的时间。比如
说有的时候一个人遭遇了很难过的事情,他会出现抑郁情绪。可能过一段
时间,他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就恢复到比较健康的状态。但是有
的人遭遇到的打击比较多,或者本身心理素质比较差,抑郁情绪持续的时
间可能就会比较长,这种情况就叫做抑郁状态。但是还没有达到抑郁症的
诊断标准。所谓的抑郁症,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症状标准(比如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可能还会有一些身体不舒服的症状(如
失眠等)。其次,还要符合一定的严重程度标准,即抑郁情绪已经影响到
一个人的社会功能(如果是学生,已经没有办法完成学业;如果是工作上

a Matthew Johnstone,Ainsley Johnstone:《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康太一译,广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 2017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班的人,没有办法完成工作)。再次,还要符合一个时间标准,就是每天
的大部分时间都感到心情不好,持续两个星期。符合以上三个条件,这个
人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其实,抑郁症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
符合了一定标准,那么这个人就被诊断为抑郁症。
但是,无论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抑郁情绪也好,还是影响生活状态的抑
郁状态也好,或是已经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功能的抑郁症也好,都可以
用一定的方式把它外化出来。
在《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这个绘本(视频)里,就把一个人的
抑郁症外化成一只黑狗,当这只黑狗出现的时候,就会影响一个人,可能
很多的事情就做不了。但是,即便有这条黑狗的存在,或者说就算是一个
被诊断为抑郁症、被贴上抑郁症标签的人,也不代表这个人一年 365 天,
每天 24 小时每分每秒都处在抑郁中。他也会有不抑郁的时候,也就是说
这只黑狗没有影响他的时候。
-26-
当陪伴一个贴上被抑郁症标签的人的时候,我们头脑里面可以带着一
种外化的思维。比如,我们会问这个人:抑郁是什么时候来到你的身边的?
抑郁它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做咨询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个患有某种心理疾病(面对某种困扰)
的来访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来外化呢?
首先,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在这个问题、困难、疾病或困扰的前
面加上一个“那个”。如果说是一个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来访者,那我们可
以问他:“你的这个抑郁或者说你的那个抑郁,它是什么时候来到你身边
的?”这样的问话就把抑郁症外化出来了。
也许有的人(来访者)对于困扰自己的问题,会想要给它取一个不同
的名字。那我们也可以尊重他,可以问他:“那你觉得,你想给困扰你的
这个问题(困难)取个什么名字呢?”当困扰他的问题(困难)被取了一
个名字之后,它也就被外化出来了。
在做叙事治疗的时候,外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理论),在它背后还
有着很深的哲学观。如果没有深刻地领悟外化背后的哲学观,仅仅把它作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为一种技术去用的话,效果可能就会打折。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笔者认为,
成为一个咨询师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比较认可的哲学观。
上文提到的三种哲学观都各有特点。每个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和成长经历,当然,也有每个人各自认可的不同的哲学观。但是如果说一
个人能找到自己非常认可的哲学观,其实很多技术都是可以整合起来的。
家庭治疗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三角化。也就是说,家庭中两个相对比
较弱势的人可能会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另外一个相对比较强势的人。比如
说当两个人之间出现了矛盾,他们两个人又没有办法直接面对来解决这个
矛盾的时候,其中一个人或者双方就会各自去外面去寻找一个结盟的对象,
寻找的外在的结盟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例如,夫妻俩很长时间感情都不是特别的好,丈夫整天沉迷于电子游
戏,或者赌球(赛马或者电视);也许妻子和孩子结成了联盟,或者和其
-27-
他人结成同盟。假设夫妻关系长期不好,妻子可能和孩子的关系比较紧密。
当丈夫在家里感到没有办法和其他人走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也许就会找另
外一个东西(事情)来做,比如说可能会沉迷看电视,也有可能寻找外遇等。
在这种情况之下,米纽庆会问这样的问题:“你是什么时候和你的妻子离
婚而娶了这个电视机的?”a
在叙事治疗里,带着叙事的思维来运用外化时,背后有哲学观和社会
理论的支撑。最根本的是,要了解作为一个咨询师(治疗师)背后的哲学
观是怎么样的,采用这个技术背后的理论指导是什么,哲学观是什么。
下面,笔者想根据一部电影来给大家详细地讲解一下关于外化的运用。
有一部电影叫《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其实是把我们最主要的五种
情绪:快乐、悲伤、愤怒、厌恶和害怕外化成五个小人。
这部电影非常有意思。当我们能够带着叙事的视角来看待电影时,也

a Irene Goldenberg, Herbert Goldenberg:《家庭治疗概论》, 李正云等译,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能更加增进我们对于自己生活当中的很多觉察,包括对自己情绪的觉察等,
这其实都是可以用外化的方法。
在《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中,五种情绪被外化出来。电影一开始
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刚刚出生,另外一个画面出现的就是“快乐”这个情
绪——当每个人是婴儿的时候,都需要有外界的大人来照顾、呵护我们,
满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理的需要。当婴儿基本的需要(比如饿的时候
能够吃东西,冷的时候大人能够给到温暖,还能够给到一些身体的接触如
抚摸、拥抱等等)得到满足时,那我们头脑中就会出现一种情绪,这种情
绪就叫做快乐。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能够在五岁甚至是三岁以前,尽可能多
地去陪伴一个孩子,储存快乐的种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家长,给孩
子最好的礼物,不是去帮孩子解决一个又一个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和困难,
而是尽可能多地在孩子的心中培育快乐的种子,那么这些快乐的种子在一
-28-
个人长大了以后,都会成为他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的一种资源。
电影里的小女孩叫莱莉。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对她的陪伴,给
她的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变成一个又一个圆形的球,一个又一个快乐的
回忆,都储存在她的长期记忆库,成为她的核心记忆,也就是一个人生命
当中最重要、最宝贵的快乐的记忆。
这个电影运用了很多外化的方法。除了把情绪外化成小人,还把每一
个快乐的记忆都外化成一个记忆球,每一个记忆球都代表了一个人在成长
的过程中快乐的记忆(快乐的种子)。
随着小女孩的长大,在大脑的指挥台里情绪就越来越多。就出现了“忧
忧”“怕怕”“怒怒”和“厌厌”。
很快,莱莉小朋友 11 岁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家从明尼苏达州搬到
了旧金山。对于 11 岁的莱莉小朋友来说,搬家是一个很重大的应激性的
生活事件。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她积累了很多快乐的记忆,比如和父母一
起很开心地一起打冰球,她有很要好的朋友,她冰球打得很好。但是父母
就要带她搬家了。当一个小朋友面对这样的外界的生活事件影响的时候,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各种各样的情绪就会出来,各种各样的情绪都在表达他们各自的想法。
虽然在莱莉小朋友的头脑里有五种情绪,但长期以来起主导作用的就
是“乐乐”。因为“乐乐”从小就陪莱莉,让莱莉经常处在一种很快乐的
情绪之中。所以一开始她不是很喜欢“忧忧”甚至可以说很讨厌“忧忧”。
因为她觉得莱莉不需要“忧忧”,她只需要快乐。所以当莱莉搬家了以后,
发现屋子很脏很糟糕,父母就开始吵架。但是,“乐乐”还是尽量地想要
让莱莉能够快乐起来。
第二天,莱莉就要去新的学校去上学了。“乐乐”还是希望能够让莱
莉一直处在一种快乐的状态当中。但是对于一个 11 岁小朋友来说,离开
自己的好朋友,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其实是会有各
种各样的情绪出来的。可能会愤怒啊,可能会伤心啊,可能会害怕啊等,
但是“乐乐”就想要让她快乐起来。
但是,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发现,莱莉第一天去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
-29-
让她做自我介绍,介绍着莱莉就开始哭起来,后来发现是“忧忧”掌控着
操纵台。那么,只要是“忧忧”碰到的核心记忆就会变成蓝色的,然后过
去的那个核心记忆就会变成悲伤。“乐乐”就想把变成蓝色的记忆球丢掉,
她觉得悲伤的记忆都是不好的,悲伤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不能留在莱莉的
记忆里。但是“忧忧”竭力地阻止她。在一片混乱当中,“忧忧”和“乐乐”
就被大脑通道里边的管道卷走了。在大脑的总部就只剩下“怕怕”“怒怒”
和“厌厌”了。
“忧忧”和“乐乐”被送到了大脑当中的其他部分,他们想要尽快地
回到大脑总部去。因为“乐乐”如果回不到大脑总部的话,莱莉她就永远
都快乐不起来。同时因为她也失去了“忧忧”,所以她也没有忧伤的感觉,
只有愤怒、厌恶和害怕。
“乐乐”和“忧忧”想回到大脑总部去。在回去的路上,他们在莱莉
的大脑里遇到了一个动物,这个动物叫做“冰棒”。他是莱莉小时候幻
想出来的好朋友,也是她画出来的一个好朋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冰
棒”好像长着大象的鼻子,但是身子好像又不是,身后还拖着一条毛茸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茸的尾巴。这个好朋友在茉莉幼年时陪伴她很长的时间,他们也在一起
留下了很多快乐美好的回忆。
这里也是外化。其实,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
和经历当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想象或者幻想出来的好朋友?或者幻想出来
的形象,它们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好朋友。
后来,因为“冰棒”认识路。他就带着“乐乐”和“忧忧”往回走。
但是很不幸的,“冰棒”和“乐乐”不小心掉到了垃圾库。如果不尽快出
去的话,他们就会化为灰烬,也就是说会被永远遗忘。正好,“冰棒”有
一辆火箭车,这是让他和莱莉有很多美好快乐的回忆的交通工具。他们一
边唱着“冰棒冰棒,我们要飞到快乐美好的星球”,一边驾着火箭车,想
要回到大脑去。“乐乐”希望火箭车能带着他们两个一起飞上去。他们尝
试了好多次。都是火箭车快要到达顶峰的时候,就掉下去了。因为“冰棒”
比较重。
-30-
在第三次的时候,“冰棒”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他就牺牲了自己,在
快要到顶峰的时候“冰棒”跳下了火箭车,借着火箭车的推力,“乐乐”
来到了山顶。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隐喻。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
有很多的失去。在每个小朋友的成长的过程中,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最
要好的朋友,但是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我们也要跟他做一个告别。比如
这个“冰棒”,是莱莉幼年时最要好的朋友,但是莱莉已经 11 岁了,她
马上就小学毕业,进入青春期了,会碰到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
童年的记忆可能就会慢慢地消褪。
其中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当“冰棒”看到他的火箭车,被大脑里面负
责把过去的记忆清除的那些人,扫到垃圾堆的时候,他就特别伤心。
“乐乐”
就想去哄他,给他扮鬼脸,说“你赶紧快乐起来,高兴起来,告诉我们回
到大脑总部应该走哪条路啊,这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啊”等,但无论她
用什么办法,
“冰棒”就是开心不起来,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哭。这个时候,
“忧
忧”坐到了他的身边。因为火箭车,是“冰棒”和莱莉小时候最珍贵的回忆,
火箭车被扫到垃圾库,就意味着被永远遗忘,他就觉得特别伤心。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这时候“忧忧”坐到他的身边。“忧忧”特别像一个共情的咨询师,
陪着“冰棒”一起难过。听他说很难过的事情,还跟他共情地说,“我想,
那个火箭车被扫到垃圾堆以后,你一定特别的伤心,因为这是你们之间最
宝贵的回忆”。“冰棒”觉得自己得到了共情。
因为“忧忧”很耐心地聆听他说话,还安慰他。“冰棒”得到了安慰,
他就站起来,继续带着“乐乐”和“忧忧”一起到大脑总部去。
这件事情,让“乐乐”第一次认识到,原来“忧忧”也有好的方面,
也有帮助别人的作用,这是给她留下的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情。
“乐乐”觉得“忧忧”也是很有用的第二件事情,是在“乐乐”的核
心记忆里,莱莉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在冰球赛后,父母、她最好的朋友、
所有的队员都跟她在一起。大家很开心地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
记忆。但是后来她才发现,为什么会出现后来这样一个很开心、快乐的、
美好的回忆?其实,这件事情“乐乐”记住的只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
-31-
是在一次年度的冰球赛里,由于莱莉的失误,整场比赛输了。所以她就很
伤心的一个人坐在树上哭。看到她很伤心,父母就来安慰她,最好的朋友
和所有队员也来安慰她。然后,他们就很开心的在一起继续努力。
于是“乐乐”发现,她印象当中那个快乐、美好的、对莱莉说很重要
的核心记忆,其实是因为有了“忧忧”这个情绪的出现。
这是第二件事情让“乐乐”意识到,其实“忧忧”也是有很好的作用。
最后,“乐乐”和“忧忧”一起回到了大脑总部。“忧忧”一开始就
让开了,他想让“乐乐”去操控大脑的情绪。但是“乐乐”把所有的核心
记忆都交给了“忧忧”。这也意味着莱莉在 11 岁以前,她童年时所有开
心快乐的回忆都交给了“忧忧”。“忧忧”碰到以后,所有的核心记忆都
变成了蓝色的。
实际上在那个时候,莱莉很愤怒,她觉得她所有的快乐记忆都是在明
尼苏达州。就是因为搬家,才害她失去了朋友,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她已
经准备离家出走。
在她离家出走的关键时候,“忧忧”和“乐乐”回来了。而且“乐乐”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把所有的核心记忆球都交给了“忧忧”,“忧忧”碰到以后,那些所有的
核心记忆都变成了蓝色。
当莱莉重新有了“忧忧”这个情绪以后,她就很伤心地哭泣。然后她
回到家,跟父母说,她离开原来的家,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她很难过,她
失去了原来的好朋友。她很希望父母能够帮助他。
当“忧忧”这个情绪出来的时候,父母也能够感受、了解到莱莉真正
的一些想法。
实际上,原来的那些快乐和核心记忆,变成蓝色的“忧忧”、变成蓝
色的情绪也许有一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有很多
很多的失去,就好像“冰棒”,可能在 3—4 岁的时候,是莱莉最好的好
朋友。但是到了 11 岁,也需要和他做一个告别。原来的那些快乐的记忆,
可能也需要跟他做一些告别,也需要去哀悼这种失去。在哀悼之后,我们
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32-
最后,当莱莉很伤心地跟父母表达她内在的真实感受,也哀悼自己过
去的失去以后,她慢慢地能够适应新的环境。一年以后,她又重新在冰球
队里有很好的发挥。父母也去看她比赛,她也重新拥有了很多很好的朋友,
这个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笔者想,可能还会有续集,那就是青春期以后,
这些情绪又会怎么样在莱莉的生命当中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期待。

第四节 外化 2:外化实践地图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具体的外化在咨询和自我成长当中的运用。具
体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具体举例,讲述在具体的咨询过程当中,怎样
用外化的方式来陪伴来访者,陪伴的步骤是怎么样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讲
解在个人成长方面,怎样用外化的方法来陪伴自己进行个人成长。
首先,给大家讲解一下外化在咨询当中的运用。
外化在咨询当中,有一个简单的步骤(当然了,我们在咨询的过程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当中,有时候不可能绝对按照步骤的顺序去对来访者进行问话,但大体
上还是有这样一个思路)。大家在学习咨询的过程当中,无论学习哪种
流派的咨询,早期都是一种模仿。在咨询的学习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有
一个相对结构化的访谈提纲(访谈步骤),那么对于大家理清思路也会
比较有帮助。
外化在咨询当中的运用,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a。第一个步骤是“给
问题命名”。第二个步骤是“描述问题的影响”。第三个步骤是“评价问
题行为的结果”。第四个步骤是“对问题的影响做一个论证评估”。
第一个步骤“给问题命名”。也就是说,当一个来访者带着问题来寻
求咨询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和他进行对话。要询问:“对于你来说,影响
你的这个问题是什么?”在描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会询问来访者:“你
希望给影响你的这个问题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之后,我们会通过对话
来了解这个问题对于来访者生活、工作、学习还有家庭、个人生活等各方
-33-
面的影响。在描述了问题对来访者的影响之后,第三个步骤就是要透过外
化,来评价问题对于来访者的影响。最后一个步骤,就是透过了解问题对
来访者的影响之后,询问来访者:“你为什么做这样一个评估,为什么你
会采取这样一个立场?”
经过这几个步骤之后,就能够让来访者把影响他的这个抑郁和他这个
人分开。就像在叙事的哲学观里跟大家提到的麦克·怀特所说的河岸理论:
当一个人裹挟在湍急的河流里,被不断推着往前走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生
活是没有掌控力的。就好像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被问题深深困扰和影响
的时候,就很难去看到自己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也许就会把问题内化到自
己身上,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如果把问题和人分开一定的距离,好比这
个人坐在河岸上看那条湍急的河流——去看那个影响自己的问题,拉开距
离看这样的关系,那么人和问题的关系就不一样了。其实,也就意味着人
对于问题,会具有一种掌控的能力。也就是说,透过人和问题的分开,慢

a Michael Whit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李明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慢来发现自己是可以有掌控问题的能力的。
下面举一个详细的例子,讲述一下在咨询当中外化对话的四个步骤。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a 这本书的第一章,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外化对
话的详细过程。这个具体的案例是:爸爸、妈妈和孩子这样一个三口之家,
爸爸是安德鲁,妈妈是贝丝,他们的儿子是杰弗瑞。第一页到第二页讲述
的是当我们在接待来访者的时候,不仅仅是透过语言来进行咨询,还有很
多非言语性的观察,也是咨询收集的重要信息。
比如杰弗瑞这个案例,在第一页到第二页的这一段,麦克·怀特就讲到,
他在咨询室里面就意识到外面有很大的声音,紧接着有一位女士(杰弗瑞
的妈妈)就来到咨询室。杰弗瑞在咨询室里就到处走动,他还躲在房间的
一个木马凳子的下面。
所以,在前期的观察里面,我们就可能会有一个假设——这个孩子可
能是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一般来说,当咨询师在第一次见来访者或来
-34-
访家庭的时候——无论是哪种流派的咨询,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的因素就
是咨询关系。所以(也不例外的)在叙事治疗里,最开初也是要建立一定
的咨询关系,去了解家庭当中每一个人的期待,了解他们对于咨询师的期待。
在这个个案里,当全家人到咨询室坐下来以后,怀特首先是询问他们
来这里咨询的目的。叙事治疗是一种方法。它既可以做个体的咨询,也可
以给夫妻、家庭做咨询和治疗。
在面对家庭的时候,最开始咨询师就询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于咨询的
目标和期待。比如在这个咨询的对话里边,怀特就问:“需要我做什么?”
因为之前他已经向爸妈了解到,这个孩子最近被诊断为 ADHD(多动症),
所以他们很担心很着急。怀特询问爸爸:“需要咨询师做什么?”这个爸
爸就说了他们对于药物治疗的担心。
关于这个“担心”——在咨询里,对于来访者所说的每一个词,我们
都不能轻易地放过——爸爸谈论了关于对药物治疗的担心。怀特紧接着就

a Michael Whit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李明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问:“关于药物治疗的什么担心?”a——这是叙事治疗里一个好奇的态度。
就是说,来访的这个爸爸对于药物治疗有担心——他有担心,我们不是理
所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他们的担心,而是要去具体询问他们对于
这个担心到底是什么。接下来,这个爸爸说,他们会担心要失去什么,担
心吃药会改变他的性格。爸爸说,他们并没有用尽所有的方法,所以怀特
就说:“哦,你说你们认为,还没有用尽所有的方法。”然后爸爸就说:“我
们来见你是希望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所以在咨询师详细了解这家人(爸爸妈妈)对于咨询的期待之后,就
可以进入外化问题的对话。
在这个时候,这个孩子正躲在怀特的椅子下面,假装自己是一匹马,
用他的背部移动椅子 b。这时怀特就询问杰弗瑞(来访儿童)的爸爸妈
妈,他的问话就是一个外化问话的方式——怀特问话说“了解他得了哪种
ADHD”——大家注意,在咨询里,我们使用叙事的外化,最简单的方法
-35-
就是直接在这个问题前面加上“这个”或者“那个”,咨询师透过这样的
问话、透过这样的叙述,直接就把影响来访者的问题外化出来了。这也是
挑战来访家庭、挑战来访者的一种问话方式。
也就是说,可能他们已经习惯了“孩子已经被诊断为 ADHD,觉得
孩 子 就 是 ADHD 或 者 孩 子 就 等 于 ADHD”。 怀 特 问“ 了 解 他 得 了 哪 种
ADHD ?”也是外化的一种问话。
在 第 四 页, 怀 特 就 转 向 杰 弗 瑞( 也 就 是 这 个 小 孩 子) 问:“ 你 的
ADHD 是哪一种?”
从这里就开始了外化问话的第一个步骤。也就是说,把问题命名。在
这个过程当中,透过问话,让来访者详细地描述 ADHD 的特征。
我们注意到,在这个咨询里边,因为主要的咨询对象是儿童,所以怀
特在面对儿童的时候,他都会贴近儿童的思维,用儿童熟悉的问话方式和

a Michael Whit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李明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b Michael Whit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李明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他进行对话。
首先,怀特问杰弗瑞:“你的 ADHD 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话也是
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完全挑战了来访者和来访家庭——可能他们以前就已
经有的、内化的思维——认为孩子就是 ADHD,孩子就是一个病人。
接下来,怀特打了个比方,说就像你有一个弟弟,你的 ADHD 也有一
个弟弟。小朋友就比较好奇。然后怀特就跟他说:“我想,你的 ADHD 也
有个双胞胎弟弟。几个星期以前,这个双胞胎弟弟和你的 ADHD 情况一样。”
然后这个小朋友就完全被怀特的问话吸引了。
在咨询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咨询师会举一个其他的例子。比如说,
其他人也碰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样,让来访者觉得“哦,原来我不是唯
一的受到这个问题影响的人”。所以怀特就说 a:“我见过一个和你名
字有点像的男孩,他叫杰瑞,杰瑞也得了让每个人都失望的 ADHD,它
把所有事情都搞糟。但是杰瑞决定画一幅 ADHD 的画像。他想了一个办
-36-
法,他半夜醒过来想要好好地看他的 ADHD,然后 ADHD 懒懒的、躺在
离他不远的地方,吸着烟。他在脑子里记下了这幅图画,把这个 ADHD 画
了下来。”
随着谈话的进行,小朋友杰弗瑞完全被怀特所说的事情吸引住了。然
后杰弗瑞就说:“我可以在半夜醒来给我的 AHD 画像。”
在这个时候,怀特注意到杰弗瑞描述 ADHD 掉了一个字母 D——他没
有说 ADHD,而是 AHD——这就是在谈话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小朋
友杰弗瑞给他的 ADHD 命名为 AHD。这是咨询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一个
命名过程。
当然,命名的过程可能会不太一样。在做咨询的时候,要看具体影响
来访者的那个事情是什么,还有就是看来访者在哪个年龄段。如果来访者
是儿童、青少年,我们就用怀特这样的方式,和那个年龄段的儿童、青少
年接轨。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成年人,或者老年人,问话方式肯定和与儿童

a Michael Whit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李明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对话的方式不一样。
笔者曾经有过一个案例,咨询过程中,笔者用了一个外化问话——“你
的这个自尊,你觉得这么长时间以来,你是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你是怎样
对待它的?”然后他说:“我把我的自尊放在墙角,好长时间以来都把它
压抑住了。”
在第一个步骤把问题命名之后,接下来就要描述一下这个问题对于来
访者的影响。
在这个案例里,怀特就问:“我们来看看,它在你的生活中做了什么?”
因为这个案例是一个家庭,所以,怀特这句话是对所有家庭成员说的——
妈妈说 AHD 在很多方面控制我们的生活,爸爸说 AHD 在学校里给杰弗瑞
带来麻烦。然后爸爸说:“它也让老师有点头痛。”妈妈接着说:“AHD
让你和别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有点乱七八糟,和他们打架。”
在第二个过程里,描述问题的影响,就是透过怀特向全家人询问:“我
-37-
们来看看它在你的生活中做了什么?”a 家人描述了在现实的生活里,这
个 AHD 对于杰弗瑞在学校的影响、对老师的影响、对于同伴关系(就是
杰弗瑞在学校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有和家人的关系之间造成的影响。
在第九页,怀特有一个问话说:“AHD 把杰弗瑞和老师、其他孩子们
以及你们俩之间的关系搞砸,你们对 AHD 怎么看?”——这句问话是第
三个步骤:就是评价这个问题的影响。
怀特的问话,也就是询问全家人对于 AHD 的看法是怎样的?然后爸
爸就说:“可以说它有些不地道”。杰弗瑞也同意爸爸的说法,觉得 AHD
很不地道,很淘气。
接下来,怀特做了一个小结。在具体做咨询的过程当中,在进行完一
段对话的时候,需要由咨询师做一个小结。一方面是向来访者和来访家庭
反映前面咨询情况,然后看看对方的反馈,以核实咨询师所了解到的信息,
是不是符合来访者和来访家庭的认可。这也是在咨询过程当中,有时会用

a Michael Whit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李明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到的一个所谓“澄清”的技术。
在这个地方怀特说:“我们进一步了解了 AHD 要干什么?它在杰弗
瑞和其他孩子,以及老师之间制造麻烦 a。我们清楚地知道了 AHD 对杰弗
瑞未来的安排。AHD 想成为杰弗瑞唯一的朋友,独自占有杰弗瑞。”这一
小段,就是怀特对之前“给问题命名”,还有问题对于杰弗瑞生活、家庭
等各方面的影响做了一个小结。
接下来,就进入到外化对话的第三个步骤——评估问题的影响。也就
是说,“看到这个 AHD 对于你们有这样的影响,你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你们怎么看?”就像刚才怀特问话说:“你们对这个事情怎么看呢?”——
就是一个评估和评价。
透过对问题的命名,然后透过问题对于来访者和来访家庭生活、关系
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询问来访者和来访家庭:“你们对于问题对你们的影
响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在了解了来访者和来访家
-38-
庭,对于这个问题对他们的影响之后,就进入到第四个步骤——来访者和
来访家庭表达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怀特就问:“你们怎么看?我的意思说你们能接受 AHD 吗?”然后
爸爸说:“希望我们的家庭能脱离 AHD。”妈妈说:“我绝不可能接受
AHD。”然后孩子杰弗瑞说:“是啊,我希望家庭重归于好。”这个地方,
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在表达他们对于 AHD 的想法和立场,每个家庭成员
都表达他们的期待。
接下来,怀特就问:“AHD 对于杰弗瑞生活的计划是怎样的? AHD
希望成为杰弗瑞唯一的朋友,杰弗瑞你能接受这个计划吗?”杰弗瑞就说:
“不想。”最后怀特就说:“我希望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喜欢 AHD
的所作所为和它的计划?”这也是第四个步骤,透过询问为什么你不喜欢
AHD 的所作所为和它的计划是帮助来访者表达,对于生活应该怎么样过,
他们是怎样想的。也帮助来访者形成比较积极的自我认同。

a Michael Whit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李明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以上案例就是《叙事疗法实践地图》这本书的第一章——“外化对话”
中非常详细的一个具体的案例。有对话的逐字稿,还有对于逐字稿的分析。
在逐字稿里边,非常详尽地描述了哪一段逐字稿讲述的是“外化对话 4 步骤”
里面的哪一个步骤。
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按照这 4 个步骤来进行咨询当然是比较顺利的。
但有的时候,随着与来访者和来访家庭的对话深入,可能中间会有一些
调整。这个都没有关系。我们在具体做咨询的时候,会有一个相对比较
固定的步骤,如果对这四个步骤非常了解以后就可以灵活地运用。
有的时候,在给问题命名,描述了问题的影响之后,可能又会更详细
地对问题做一个描述,可能就会有一个穿插的过程。大家可以多练习。如
果没有来访者的时候,我们平常也可以积累一些问话来做练习。
以上就是透过外化的一个具体的例子,讲解了外化对话的具体的四个
步骤。大家如果需要精进自己的咨询能力,可以认真地学习逐字稿,去看
-39-
到逐字稿每一个问话背后的意图是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当我
们作为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我们会说出一句什么样的话,背后一
定是有一个意图或者对问题的假设——透过这句话,我们想要表达的意图
是什么?
在研究逐字稿的过程中,大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白纸对折,一
分为二。左边是逐字稿,右边就是分析——比如说,咨询师说了这句话,
他背后的意图是什么?(比如在怀特的对话过程中,当然在第一章的后
半部分,有很详尽地描写怀特对于他的问话背后的意图、外化对话的四
个步骤的想法)。大家如果想要进一步详细地学习,可以试着回到文中
的逐字稿——每一句问话的意图都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的练习在咨询
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熟能生巧。
在具体咨询的过程当中,如果脑子里面有这些非常清楚的问话,还有
具体的步骤,那么经常不断地去练习,可能一开始会背一些句子,看看这
些经典的老师,他们做咨询时是怎样问的,那么,在我们自己咨询的过程
当中,我们才能够把它用出来。早期可能是模仿,到后期就是沿着来访者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的谈话,根据我们自己的思路,去贴近来访者。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一定
就是比较机械化地按照 1234 的步骤去做咨询,而是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
方式去做咨询。
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外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和技术,它背后一定是
有哲学观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哲学观,尽管可以用一些技术去做外化,
但是效果是有限的。
下面笔者给大家提供一个两人小组来共同练习“问题的外化对话”的
例句。
两人一组的时候,每个人就想一个最近这段时间比较困扰自己的问题。
然后一个人可以问另外一个人,可以按照以下的顺序问对方(当你在做这
个练习的时候,对方就扮演影响他的一个问题,就是用问题的口气来说话)

你可以问他:“问题,你好啊,你今年有多大呀?”这个代表问题已
经影响他有多长时间。接下来可以问:“问题,你怎么样想到要进入你主
-40-
人的生活当中?”这个问题,是询问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什么。还可以问说:
“当你的主人可以掌管你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当你的主人没有办法
掌管你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什么?”两个人做练习的过程中,一个人问
另外一个人。被问的那个人,也是模拟问题的口气,来回答问题。
外化的思维和对话,除了可以用在咨询过程当中,其实也可以用在现
实生活当中。比如说,曾经有一位小学老师,她就在现实生活当中,用外
化对话的方式,来帮助小朋友们纠正乱吐口香糖的习惯。
在小学,小朋友吃了口香糖以后,就会把口香糖随地乱吐在地板上。
心理老师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就用外化对话的交流方式——邀请一部分
小朋友扮演口香糖,一部分小朋友扮演地板,还有一部分扮演吐口香糖的
小朋友,让他们之间互相对话。
比如说,口香糖问地板:“当我粘在你上面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啊?”
这个地板就说:“哎呀,特别的不舒服,当你粘在我身上的时候,我觉得
特别不舒服。”口香糖就会问地板:“那你觉得,你希望我在什么地方,
会让你觉得比较舒服啊?”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透过这样的对话,小朋友通过扮演吐口香糖的人、口香糖、地板,了
解到口香糖随地乱吐,会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后果,所以后来,学校乱吐口
香糖的现象就大大减少了。
叙事治疗,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是看待问题的一个方式、看待生活
的一种态度。
本节的第二大部分,就是讲述用叙事外化的方法来陪伴自己的个人
成长。
无论大家要不要成为一名咨询师,是不是一名咨询师,我想,个人成
长都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我们学习心理学,成为咨询师,其
实也是为了让自己、自己的家人能够生活得比较幸福。而个人的成长,也
是生活幸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在个人成长里,我们怎样用外化的方式来陪伴自己呢?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外化的方法来觉察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有各种
-41-
情绪,最常见的情绪就是中医说的“喜、怒、哀、思、悲、恐、惊”。前
文提到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把人的 5 种主要情绪外化成 5 个小人,
他们有各自的颜色、形状,他们可以说话。情绪,其实是每个人在心理层
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很有趣的,在《头脑特工队》里有句台词“情绪是不能辞职的”。也
就是说,人有各种情绪是非常正常、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在现实生活
中,有人会觉得“悲伤”的情绪是不好的,“愤怒”的情绪是不好的,在《头
脑特工队》这部电影里面我们也看到,“乐乐”一开始就不喜欢“忧忧”,
她觉得忧伤的情绪会让小朋友莱莉变得特别的不开心。但是后来她发现忧
伤的情绪对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包括愤怒的情绪,对人都很重要。
比如《头脑特工队》里有一个愤怒的情绪“怒怒”。小朋友莱莉后来
参加了冰上曲棍球比赛——如果能够把“愤怒”转化成一定的攻击性,也
就是说,在一些竞技性体育活动里边,它是需要人有一定的攻击性。如果
没有攻击性的话,这个球赛可能也没有办法打得赢。而这个攻击性,其实
在某种程度上是从“愤怒”这个情绪转化而来。所以,忧伤、愤怒、厌恶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等各种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人也有帮助。
愤怒和忧伤的情绪每个人都有,但有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清楚,为什么
在听到某些人说了某些话,或者做了某些事的时候,我们内心会特别的愤
怒。我们可能当下会觉得,这个人特别糟糕、特别不好,不理解他为什么
要说这样的话,也可能就会因此憎恨这个人。
实际上在个人成长里,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从新的伤口去看到旧的伤口。
打个比方来说,有一个人听到某些人,说了某些话,做了某些事,然后就
激发了自己内在特别深的愤怒。可以说是一个新的伤口。透过这个伤口,
我们需要去看到这个人在童年的时候,他所受到的伤害(或者说就是那个
旧的伤口)。
一个 30 岁的女性,和丈夫出去旅游,然后他们坐火车回到家,那时
候她觉得特别累,但是丈夫还说:“走走走,我们去坐公交车吧!”她也
没有说什么,但内心就觉得有些愤怒了。当他们下了公交车以后,这个丈
-42-
夫赶着往前走,还说:“快走快走,要不然就吃不到早饭了。”这个时候
她的愤怒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
当我们有特别激烈的情绪的时候,其实需要去看一看这个愤怒的背
后——“如果愤怒会说话,它会说什么?”这也是外化的一个问话。或者
我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觉察,我们首先要觉察到自己
的愤怒。
就如刚才那个案例——那个 30 岁的女性,如果我们是咨询师,就可
以问她说:“如果你的那个愤怒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你的这个愤怒它
是从哪里来的?”她可能会说:“哦,我想到我童年发生的一些事情,我
觉得我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可能是因为我的爸爸从来都是指责批评我,
无论我做什么他都觉得不满意,无论我怎么努力好像都不能让他满意。”
然后,还可以问她说:“在这个愤怒的背后,你觉得你内在有着怎样的渴
望?”在叙事中我们讲,其实在一个人愤怒情绪的背后,一定有着深深的
渴望。所以可以问她:“你的这个愤怒的背后,你觉得你内心有怎样的渴
望?”她可能会说:“其实在这个愤怒的背后,我是希望我的老公能够了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解我内在的需要,然后给予我满足。那天我们从外地出差回来,我已经很
疲惫、很累了,我很希望我们能够打个车回家。我内在的渴望其实是希望
他能够了解我的这个需求。”如果再问她:“那你的这个内在的渴望它
是怎么来的?”也许她就会说:“在童年的时候,爸爸总是不能看到我
的需求。其实我特别渴望爸爸能够看到我内在的需求,但是一直都没有。”
讲到这个的时候,她可能就会了解和意识到,原来自己对于丈夫的“那
个愤怒”,背后其实有着“深深地希望对方能够了解自己需求”的渴望。
这样的渴望,其实源自童年时候,父亲没有能够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
没有能够看到自己的需求。
在个人成长里,觉察自己的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觉察自己
的情绪,外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假设当大家有一些特别激烈的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等出现时(当然
在情绪很激烈的时候,先需要让自己冷静和平静下来),也许可以用正念
-43-
的方法,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去觉察那个情绪。在一行禅师的《与自己和解:
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a 这本书里,讲到了用正念的方法来陪伴自己的
情绪的方法。从某个角度来讲,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外化的方式。
第一个步骤就是全然地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等。同时,
要让自己内心有一盏正念的灯在亮着——也就是说,当你充分去觉察那个
情绪之后,那个情绪反而可能会慢慢地舒缓下来,接下来就可以做一些相
对比较理性的思考。比如说可以用外化的方式去问自己:这个情绪、这个
愤怒是怎么来的?这个愤怒它内在的渴望是什么?如果它会说话的话,它
会想说些什么?
你可以去觉察一下,看看在自己童年的时候,是不是碰到过让自己感
到特别愤怒的一些事情?自己的内在有些什么样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未实现的愿望(未实现的需求),一个人在
童年时候没有得到满足和实现的需求,其实一直都在潜意识里存在着,如

a 一行禅师:《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汪桥译,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4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果一直得不到满足,可能就会转化成一种情绪,比如愤怒、抑郁等,所以,
觉察自己的情绪就非常重要。
情绪也是自然存在的,我们需要去全然地接纳它,然后去了解情绪的
来源。接纳情绪,了解自己内在的需求之后,我们可能就需要转换一些方式,
能够让自己实现那些没有实现的愿望和内在的那些需求。
这是一个个人成长的过程。当然,个人成长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不会说觉察一次情绪就能够完全得到成长。但是每觉察一次情绪,都是一
次成长,我们可以透过“不断的觉察、接纳、了解,满足自己未实现的愿
望和需求”的过程,不断地得到个人成长。

第五节 解构 1:将问题置于脉络中

-44-
外化、解构和重写是叙事治疗中三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解构是其中之
一,因为它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理论和技术。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个是解构的概念;另一个是解构的三个角度。
在关于叙事治疗的介绍以及叙事治疗的哲学观里都已经讲到过:叙事
里很多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其中也包含着哲学观,就是它背后有叙事的哲
学观的支撑。
解构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和技术,其也是一种哲学观。而且
在叙事里,其中某一个理论(技术),比如说外化、解构等,很多时候它
不是单独出现的——比如说在咨询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问一句话(一
段话),可能这句话(这段话)同时包含了好几个叙事的理论和技术。比如,
有的问话既是外化也是解构。

一、关于解构的概念

解构在叙事里,除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之外,同时也是一
种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在叙事里,很多的技术和理论都不仅仅是技术和理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论,更重要还是一种哲学观,或者看待问题的一个视角和方法。
在讲解构之前,先介绍一下建构。因为在建构的基础之上,才有解构
的概念。建构的英文单词是“construct”,解构的英文单词是“deconstruct”。
那么,什么是建构呢?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a 中,有一个心理
学概念叫做基模。他认为,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外界的很多信息和知识,
也许是父母教给我们的,也许是在学校里学到的,也许是在同伴之间学到
的,也许是从社会的很多的信息中学到的。特别是现代社会,网络和信息
资源如此丰富,包括很多的小学生都能从网络上汲取大量的知识。那么,
每个人学习的知识,就都成为我们大脑的一部分基模。当遇到和我们大脑
里面某一种知识比较相似的内容,我们就会把它直接纳入自己的知识范围
体系,这个就叫做吸收。假如我们原来学到的那个领域的某件事情,和我
们现在接触的那件事情不一样,脑子里就需要有一个调整。
一般来说,年轻人对于新知识的吸收是很快的。但对于老年人来说,
-45-
基模已经比较固定了,如果要他更多地吸收新知识,可能就会比较困难。
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虽然年纪比较大,但他们还是保有一颗童心,对
于许多外界的新鲜行为和事物都可以接受。但对于大部分的老年人来说,
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笔者想到一个例子。台湾有一个美学工作者——蒋勋老师,他有一次
讲课的时候就说,因为他是 20 世纪 40 年代的人,所以当他在大学里教书
的时候——他们那一代人从小是学毛笔字的,他根本就不会用计算机。一
开始,他也有些不太想学计算机,后来他的学生跟他说:“蒋老师,你再
不学计算机的话,就变成一个老古董了。”所以就开始学习计算机。他从
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对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地熟练,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开
设自己的网站,介绍和传播他对美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各地很多的热心
观众和粉丝,都和他有网络上的沟通。虽然他已经是一个老年人,但是他
对于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a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这个例子,和我们叙事学习里面所讲的建构是非常有关系的。
叙事里所谓的建构,就是说,我们今天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
对某件事情是怎么看的——比如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张白纸,慢慢地
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父母可能就是我们最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我
们早年最主要的知识的来源。然后我们就会到幼儿园、到学校接触同伴,
接触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传媒等,接触到
很多的知识。但有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现在对某件事情已经有了一个固
定的看法,然后到另外一个我们原来没有生活过的环境,会突然发现自
己已经拥有的知识,和别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截然不同。
在笔者读博士的时候,到美国布朗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和进修
家庭治疗。这是笔者第一次出国,在出国之前,笔者对所有接触到的知识
和信息(包括对一些事情)都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看法。因为每个人从小接
受到的信息和知识,都告诉我们对这件事情是这样看。但是去到美国以后,
-46-
突然发现美国人对同样一件事情,看法截然不同。在叙事里,在叙事的哲
学观里,在叙事的建构的概念里,认为我们从小生长的环境,无形当中会
传播一些固定的知识。
那么,到底什么是客观现实呢?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讲,所谓的客
观现实,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会给出不同
的解读。比如黄山上的松树 , 艺术家可能从欣赏美的角度去描述它;植物
学家可能就会研究松树的门纲目科属种哪一类;文人可能就会赞美黄山松,
因为黄山松生长在最艰苦的石头缝里。社会建构论认为,任何客观现实都
是被建构出来的。对待同样一件事情,会有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人。接收到
不同信息的人,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样一件事情。
笔者在美国还碰到其他一些有趣的事情。笔者身边的一个美国朋友,
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一百多年前——鸦片战争的状态。他会问:“中国
是不是好多人都吸鸦片?都是面黄肌瘦的?”这让笔者觉得特别吃惊,心
里觉得不大舒服。然后笔者发现,对待同样一件事情——在笔者还没有去
那个国家的时候,感受不到这些信息的差异。当去到其他国家以后才发现,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原来在他们生长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下,接收到不同的信息,对同样一件
事情的看法和我们的差异是如此之大。
在叙事的解构思维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要从多元的视角来
看待一件事情。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一些教育,接受到一些知识和环境的
熏陶,比如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有很多的知识体系。
现在地铁里边,大家随时都在看手机,上下电梯都还在玩手机,刷微博微
信等,看电视、看新闻、上网,每天都接收到大量的信息。
有一次参加某学院心理学本科生的一个开题报告,有趣的是,有一个
学生研究的是现在中学生的偶像崇拜。他的预调查的结果是,初中和高中
的学生,一个班 30 人,有偶像崇拜的就有 20 多人,没有偶像崇拜的可能
只有 3、4 个人。我身边的一些年轻的研究生,问他(她)们有没有崇拜
的偶像,他(她)们就会说崇拜谁谁谁,大多是现在当红的明星。这些明
星也在电视上大量做广告,这些东西其实都在无形地向我们传递信息,记
-47-
得有一年,好像网络上对某个牌子的卫生巾有很多的宣传,写的文章非常
的耸人听闻,就说很多国外的人,都会用某种卫生巾的牌子,如何的没有
荧光剂、如何的卫生。但很有趣的是,第二年的“3·15 报告”发现,这
个牌子卫生巾的荧光剂含量是最高的。
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我们会不会思考一下,它的来源到底是什么?
在信息的背后,有没有非常巨大的商业价值(个人利益)的趋势。例如喝
牛奶,有广告说“一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又有人出来说“中国人的
体质不适合喝牛奶,牛奶喝多了对身体不好”等,有很多不同角度的信息。
所以,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角度的人,不同的新闻渠道,不同的宣传
平台,就会给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
在叙事里,解构的思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学会用多元的视角
来看待一件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如
果只了解一方的信息,可能就会受到宣传的影响,相信这件事情是对的或
者怎么样,或者我们只了解到某个信息的某一个部分,而不是信息的很多
方面。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可能是不全面的。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比如说,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对于“怎样才算成功的人生”这
个问题,主流可能会有很多的观点,比如赚很多的钱、当领导走仕途升官
发财。但是,真的是所有人都去升官发财才算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吗?很多
人好像很有钱,但是也不见得快乐。几年前曾经有过一个新闻,有一个女
生毕业于重点大学,她年纪很轻(二十六、七岁),从重点大学毕业以后
嫁了人,老公家很有钱,女孩自己家里也很有钱。她自己开了个公司,但
是没有想到,她结婚一年就自杀身亡了。在她的遗书里,她觉得自己不够
优秀,她对自己始终都不满意。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她已经很成功、很优
秀了,但是对她自己来说,她永远都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
在通往主流所认可的成功的道路上,有两种情况会让人出现心理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主流社会告诉我们“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人生才算是成功
的”。然后,拼命努力,用大量的时间,耗费自己的身体健康,好不容易,
终于达到了主流所认可的一个成功的标准,但是已经身心疲惫,而且发现
-48-
就算自己达到了那个目标,还是觉得不快乐。第二种情况,就是不管怎么
努力,都达不到主流所认可的成功标准。因为他擅长的领域并不是主流社
会所认可的成功标准。实际上,他自己也有做得好的那个部分。但他就是
拼命去满足主流社会的标准,结果无论怎么做都达不到,所以就会觉得很
痛苦。
上文介绍了关于解构的哲学观背景方面的一些知识,和解构有关的一
些概念。所谓的解构,其实就是在哲学观的背景之下,从多元的角度来看
待同样一件事情。要去看看,主流所认可的成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大家
都认为这是成功的标准?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呢?比如说,有的人也许不
能在仕途(升官发财)的路上做得很好,但是他有没有可能通过其他的渠道,
让自己过上想要的人生?
所以,社会一方面在建构我们的生活,但如果拥有解构的思维,我们
就可以反过头去看,到底社会所认可的、所谓成功的标准,它是从哪里来
的?有没有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当我们开始反思的时候,解构的
思维也就开始了。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二、解构的三个角度

在叙事的解构里边,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看待。第一个是自我监控;第
二个是家庭的影响;第三个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1. 自我监控
什么是自我监控呢?自我监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举个例子 , 假
设一个小孩子,当他很小的时候(上幼儿园或小学的时候),学习不好,
父母(身边的亲戚朋友、老师)也许会跟他说:“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
看隔壁邻居家的谁谁谁,怎么都比你聪明,你怎么就这么笨呢?”一个孩子,
当他很小的时候,假如身边很亲近的人总是用这样的话来说他(也许他并
不笨,只是他的父母、亲戚或者身边的人,老说他笨),对他的影响特别大。
很多成年人,当他回想自己童年,父母(老师,或者身边的某个人)
说过的某些话,依然会觉得特别难受和委屈。比如说“你怎么那么笨呢?
你不好好学习的话,以后会去上街去要饭”等,或者说虽然没有语言,但 -49-
是会有一些行动、表情或者行为上的一些表现,比如一个家庭中,父母都
比较重男轻女,内心都非常渴望生个儿子,但连续生了两个都是女孩,他
们不直接说“唉哟,你们两个都是女儿,真糟糕”。可能他们不会用语言
直接表达出来,但是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说“没有儿子觉得好遗憾”,或者
可能会对其中一个女儿(也许是大女儿)说“我们没有儿子,为了让其他
的亲戚看得起我们,以后就把你当儿子养”,这些话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
哪怕这个人已经成年,已经离开了家,也有很好的事业,家庭也组建得很好。
这些过去的这些话,可能还是会对她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例如,关于“笨”这件事情,如果身边的人老说你笨,可能你会觉得
自己真的很笨。在这种自我监控里面,即便没有人说你笨,但是你脑子里
面也有一个另外的自己,经常跟你说“你笨你笨你笨”,父母(身边的主
要养育者)很多对孩子说的话,最后就会变成孩子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监控。
自己觉得自己笨,但其实可能自己并不笨。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有位女
士就会说:“觉得我的工作没有做好,觉得自己好笨!”朋友可能就会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吃惊地说:“啊,你怎么会这么想,我们都觉得你很能干啊,方方面面的
事情都做得很好!”可是她自己就会觉得很疑惑,因为脑子里边一直有个
自我监控的声音告诉自己说“我是笨的,我是不好的。”打个比方,如果
觉得谁是贼,就会在这个人说的话和行为里面,去寻找他做贼的证据,就
越看他越像贼。这种自我监控的可怕就在于,也许父母一直用这种模式和
我们交往,但是到最后就变成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监控,父母(其他人)对
自己说的话,已经内化到自己的心里,自己会觉得自己笨,父母对我们的
期待也会印刻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一种自己对自己的监控。
2. 家庭的影响
上文讲了自我监控,那么自我监控是怎么来的?它也许来自父母曾经
说过的一些话,做过的一些事情。但是,也许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这些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也许在他们童年的时
候,他们也是不被爱的孩子,他们也没有得过别人的肯定;也许他们把自
-50-
己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学习过来,然后用在教育自己孩子身上。如果我们对
自己没有觉察,对于“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没有觉察,我们就有可能把这
样的亲子互动模式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3.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主流论述,就是主流社会有很多理所当然的标准。封建社会的主流论
述,对女性有很多的行为准则和要求,比如“三纲”就是“君为臣纲,夫
为妻纲,父为子纲”,要求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
封建社会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行为准则,被认为是很正常、很普遍的,大
家都已经习以为常。因为每天都浸泡在同样的文化氛围里,每天都跟你讲
这样是对的,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你就是不对的,而且还会受到惩罚。所以,
大家都会觉得,只能这样做才是对的。在这样的氛围里边,就会发生很多
的悲剧。比如封建社会里(以及民国时期)有很多裹小脚的女性。有一本
书叫《西装与小脚》a,它描述的就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很多

a 陶方宣:《西装与小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男性留过洋,出过国,他们都希望自己可以自由恋爱。但他们的家庭为他
们在老家找的原配,几乎都是小脚女性——没有接触过很多文化,然后从
小裹小脚的女性。这本书就是讲述了很多“穿西服、留过洋”的男性和没
有文化的裹小脚女性的婚姻故事。
很多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女性,从小就被社会文化教育,“一个女
性嫁到婆家,与其说她是丈夫的妻子,不如说她是公公婆婆的儿媳妇”。
就像鲁迅先生的原配朱安女士,嫁到鲁迅家,其实她一辈子都没有和鲁迅
先生在一起,她也认命了。在侍奉完公婆之后,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周
家的老宅子里,孤单地活到八十多岁,最后一个人去世了。在当时的那个
时代,社会认可女性就应该过这样生活。就算丈夫没有跟你在一起,你也
要恪守妇道,孝顺公公婆婆。
在那个年代,也有一部分的女性不一样。比如曾经写过一本自传《我
的一个世纪》a 的董竹君女士。她在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家里穷被卖到妓院,
-51-
但她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就这样。后来,她和一个革命党人恋爱了,她跟那
个人说,如果要她答应和他结婚,就需要答应她的几个条件:首先她要去
日本留学,至少读三年书;不和他们的封建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不做小老
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人的一种解构的思维。主流社会都在告诉你一
个女性应该怎样怎样,要恪守妇道,就算丈夫不和你在一起,你也要和他
守在一起,做一个所谓的贤妻,要孝顺公婆。但是,董竹君就有自己的想法:
她不甘心一辈子在妓院里蹉跎,她也不甘心到封建大家庭去做一个儿媳妇,
她要去日本留学,开阔了她的视野。
后来,她和丈夫回到丈夫的老家,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在那个年代,
这是非常受别人歧视的。后来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她觉得在家里
实在呆不下去,她也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氛围,所以她就把儿子留下——在
封建家庭里边,儿子肯定是不能带走的,儿子是用来传宗接代的。她一个
人带着四个女儿来到上海闯荡,后来创建了锦江茶楼和锦江川菜馆——也

a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就是现在锦江饭店的前身。
董竹君女士和朱安女士,她们的命运非常不一样。有时候我就在想,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主流论述,在我们现在的年代——当然,很多思想
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每个时代,社会都有一些主流观点和主流论
述说“这样才是好的,这样才是对的,这样做才是成功的。如果你不这样做,
你就是个失败的人,你就是个不好的人”。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主流的观
点就一定是不好的,重要的是,要学会从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同样一件事情。
如果仅仅认为只有主流的东西才是唯一的出路,那这个人就会活得很痛苦。
如果有了叙事里解构的思维——解构其实也是一种思维、一种人生观、
一种看待人生、看待事情的思维方式。一个人会怎么生活?怎么看待社会?
怎么看待事情?他可以有自己独有的角度,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进行解构。无论我们作为咨询师陪伴来访者,
还是自己的个人成长,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解构。
-52-
我们国家近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很多的创伤和痛苦,有很多的战争,
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中受到很多
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讲,每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事业(工作)
方面,家人(无论是家族,家庭、配偶)都会对我们有一些期待。而作
为父母,可能也会给孩子一些期待,怎么教育孩子,也受到外在社会文
化环境的影响。
比如说,社会上有很多口号,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所
以很多父母为孩子选择学校,选择学区房,选择去国外读书,选择国际学
校等。笔者有一个同学,她女儿 4 岁,她之前就担心女儿从外地来到上海,
怎么样才能进一所最好的幼儿园?如果进不了最好的幼儿园就特别的焦
虑,因为进不了最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最好的小学,就进不了最好的中学,
以后就进不了最好的大学,那么未来的生活就完了。就好像整个社会都在
告诉你:“要买学区房,要上好的学校,孩子才能有好的前途。”
去年有一个电影叫《少年班》,是孙红雷和周冬雨主演的。
电影一开始,是一个人在独白,说他其实是一只羊,但是非要被他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妈送到狼群,羊在狼群里就觉得过得很痛苦——他来自一个离异家庭,爸
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妈妈是个特别强势的女性,也特别能干,
是中学里面的校长。妈妈特别希望他出人头地,在他小的时候,就帮他造
各种假新闻,说他是神童。他上了中学以后,每次考试就泄题给他,因为
妈妈是学校校长。但是,就算是泄题给他,他也才考了年级第二。所以他说,
他其实是一只羊到了狼群里边。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其实他智力一般,
其他被选入少年班的同学,他们确实非常聪明,智商都是 150 以上。
这个孩子很普通,因为他“所谓的神童”是被妈妈一手制造出来的,
他在学校觉得特别痛苦。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聪明,他解不出那些数学题。
所以他在寝室里边经常讨好其他同学,给他们提水、打扫卫生、做一些杂事,
其他同学就叫他“吴妈”。
妈妈和他之间,也没有很好的互动。妈妈把他送到学校,不许他和她
拥抱,一点肢体的接触都没有。并且很严厉地说,“要好好学,不要给我
-53-
丢脸”,然后转身就走掉了。
很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父母怎样养育孩子,还有孩子在上学的过
程当中“择校”——“是不是从小就要上最好的学校?孩子是不是一定要
赢在起跑线上?”有着主流标准。但实际上,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做到非常
优秀,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不同特点。一个人也不是学习成绩特别好,以后
的生活才会很好。
其实,很多能够在社会上各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不一定是学习成绩
名列前茅的同学,可能往往是成绩处在中间阶段的一些同学。如果家长在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是被无形的、外界的,很多潮流
在推着往前走的时候,就会把很多的压力都加在孩子的身上。
主流社会很多的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特别大。不但影响家长,影
响老师,还影响孩子,影响每一个人。当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一
些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用解构的思维,从三方面来看看——
社会文化环境在这件事上,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家庭在这件事情上,
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从小形成的自我监控的念头又是怎么来的?它怎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么影响着我?
在现实生活当中,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解构的思
维来看待自己碰到的困难、碰到的问题,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当我们
能够从多元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当我们能够至少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自
己碰到的事情,去想一想,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烦恼是怎么来的?难道只
有这样做才是对的吗?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选择?我们可能就会有不一样
的感觉。

第六节 解构 2:探索问题的脉络

外化、解构和重写是叙事治疗里三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也是思
考问题的一种哲学观。在叙事的咨询里(用叙事陪伴自己的个人成长),

-54-
外化和解构都是经常使用的一个方式,而且外化、解构常常会一起来使用,
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的时候合并在一起,有的时候也会分开使用。
上一节提到了建构,因为有了之前的建构,所以才有了后期的解构。
建构主义是说,关于某一个事件、某一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成长背景,
看待事情和问题的角度就会不一样。正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建构
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角度,可以有一个解构的方式。也就
是去回溯一下,这个看待事情的观点是怎么形成的。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每个人从小都生活在一个家庭环境里,有外在的
社会大环境,父母会有意无意给我们灌输一些信息,比如“一个男孩子应
该怎么怎么做”“整个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要求和期待是
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下,每一个人在选
择婚姻、选择伴侣等方面,也受到了外在的环境的影响。我们看待事情的
角度,除了受到外在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
受到我们自我监控的影响。
笔者会从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讲解一个事件的观点的形成的来龙去脉。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了解了看待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当我们学
会从多元的角度看待一个事情以后,我们也能够做出自己的决定和选择。
很多人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从叙事的角度来看,也是因为他们看待
某个事情,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用句俗话来讲,就是钻进了牛角尖。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让我们会觉得他好像挺固执的,别人跟他讲“你
做这件事情不好”时,他听不进去。在他的生命经验里就觉得“只有这样
做才是对的”。说到这,笔者就想到一个例子。
某天上午笔者去医院看病,在眼科看到前面有一个老年人。他跟医生
说要某一种药,医生帮他看了以后就告诉他说“如果想让你的角膜长好,
就不能再继续用这个药,你要用别的药才能让角膜长起来”。但他就是不听,
非要坚持开这个药。医生没有办法,说:“好好,我开给你,但是我已经
告诉你了,用这个药对你的角膜是没有帮助的,只是可以暂时缓解一下症
状。”
-55-
我想,在他“一定要用这个药”的背后,也许有自己的原因——也许
他觉得用了这个药以后,他的眼睛会觉得比较舒服;也许他会觉得,看得
比较清楚。但是,医生的建议是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他,这个激素类的药虽
然可以暂时缓解症状,却没有办法让角膜长好。而这个病最根本的原因,
是角膜没有长好。但这个病人坚持自己的经验是对的,所以就一定要开这
个药。这就好像民间说的钻牛角尖——就是他做任何的选择、他看待事情,
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看不到其他多元的思想。
刚才说到看待事情和看待问题的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关于社会文化环
境,这是大的系统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家庭的角度;第三个层面是自我监控。
其实我们很多的知识、信念以及对待事情对待问题的看法、了解和认
知都是被建构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些事情它就在哪儿,它就在那个地方。
我们可能是从某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但有的时候不一定能看到事情的
全貌。假设我在上海看月亮,大家在各自不同的家乡看月亮,或者说我们
在美国看月亮、南极看月亮——月球是客观存在的星球,它就在那个地方。
但我们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看月亮,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有机会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能够坐着飞船到外太空看月亮,月亮又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而我们本身所具
有的、观察事情的角度是从小就形成的。那么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刚刚
说的三个方面。

一、社会文化环境

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可能比较好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拿择偶这件事
情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择偶条件也受到外在文化的影响。比如二十
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能是要找家庭出身比较好的,到七十年代可能是要找
军人,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找对象要找“万元户”,要找有钱的。到
了二十一世纪,有一个相亲节目叫《非诚勿扰》,前几年有个女嘉宾说过
一句“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让人印象深刻。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每一个人择偶的标准是有方方面面的影响。
-56- 现在这个时代,相亲节目特别多。大家打开电视,各个电视台各自都
有好多娱乐节目、脱口秀节目。这些类型的节目,有的时候笔者也会看——
看现在的年轻人择偶的标准是怎么样的,他们怎样看待爱情和婚姻,现在
的社会大环境是怎样影响他们择偶的观点。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下面,笔者从家庭的角度给大家举个例子,探讨家庭环境对于每一个
人的影响。
有一个女性——因为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认为,一个女孩找伴侣,一
定要找个比自己家有钱的,要不然大家会觉得没面子。她的整个家族的思
想观念都是这个样子。这个女孩喜欢的那个人,他从事的职业赚不到什么
钱,但是因为家族里的人都在攀比说“谁家的女儿嫁的好,谁嫁的老公比
较有钱”,给她很大的压力,但最后这个女孩还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
她的妈妈其实也面临着来自家族的压力,所以就会给自己的女儿一些压力。
当她结婚以后,长期受到来自原生家庭各个方面的压力,她丈夫确实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因为赚不到什么钱,生活不是那么宽裕,慢慢地她就对丈夫有很多的怨言。
几年以后,这个女性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得了癌症以后她开始反思,开
始思考到底什么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得了乳腺癌后,她的丈夫天天都陪
她去医院看病,做化疗,因为做化疗很痛苦,而且会掉很多的头发,她丈
夫都任劳任怨陪着她。那个时候,她突然就觉察到她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
么了。
在我们的人生里面,特别是当面临身体上的疾病、绝症的时候,就会
开始反思、觉察,就会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从叙事的解构的观点来看这个事例,我们就会问这样的问题,包
括在做咨询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是
从哪里来的?这个压力的来源,它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真的一定要嫁一
个家里有钱的男性,家庭生活才是幸福的吗?然后,就会开始有很多的问
题,就会去思考:到底这个家族带给我的压力是怎么来的?它发展的脉络
-57-
是什么?它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什么影响?消极的影响是什么?积
极的影响是什么?当可以从多元的视角看待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就可
以做自己的选择。
这里给大家举另外一个例子。有一个家庭有姐妹两个,因为家庭里没
有儿子,所以父亲从小就有意无意地向姐姐灌输一个思想:我们家没有男
孩,我就把你当男孩养,你一定要给我争气等等。因为他们所在的社会文
化环境觉得一个家庭没有男孩是很丢脸的事情。所以父亲受到外界的压力
并被影响,回到家就会给女儿传递这样的价值观。在这样的影响下,这个
女孩从小就特别地用功,性格、穿着打扮也特别像男孩:她从来不穿花裙子,
都是穿裤子、剪平头,言语和谈吐都特别像男孩。这就是家庭对于一个人
的看待问题、看待世界的影响。
很多时候,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环境压力之下,拼命地、不
断地去追求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成功。很多人在某个时刻就出现了很严重的
生理和心理问题。那么,当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开始
反思,就会用到叙事中的解构思考:我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努力?我这么拼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命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些想法、这些观点是怎么来的?我还可以做出什么
样的选择,是我自己真正想做的?
某天晚上,笔者看了东方卫视的《金星秀》——金星主持的一个电视
节目。她采访一位十多年前非常有名的中央台的娱乐女主播李霞,李霞非
常优秀,在事业上非常成功,她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女
主持人,也是第一个受 BBC 采访的中国艺人。在三十岁之前,她已经取得
了让很多人羡慕的成就。
金星采访李霞的时候,问到了她的心路历程。因为她现在已经没有做
主持人,而是在做电影制片人。她说在 2006 年(大概 29 岁左右)的时候
事业如日中天,各方面都发展得特别好。她主持一个节目需要连续 4 天持
续工作,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特别的劳累。工作到第三天的时候,突然
觉得腰部特别不舒服,然后去医院做了急诊检查,医生说是急性腰椎间盘
膨出,需要立刻住院,如果再坚持工作的话,有可能会瘫痪。因为第二天
-58-
所有的程序都已经排好了,她没有办法取消,还在主持节目,最后就是拿
着话筒的手都在抖,因为腰椎间盘膨出是非常疼痛的。后来实在坚持不住,
救护车把她拉到医院,在医院休养了好长时间。后来她开始反思,觉得自
己应该减少一些工作量。后来她就离开了主持人岗位,去办了自己的学校,
转型做一些别的事情。
我想这样的例子可能很多,很多看上去非常成功、非常有名、非常优秀
的人,他们好像都经历过拼命努力、想去做某些事情的时期,但是生一场大
病的时候,就开始反思:自己未来到底要做什么?
所以,我特别喜欢叙事和叙事治疗的一点就是,我们除了可以用它来
做咨询,可以用它来陪伴自己的个人成长,也可以用在我们每个人的现实
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待方方面面的事情,看待我们个人碰到的很多的事情、
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用解构的视角,我们的人生可能就会变得轻松一些。

三、自我监控

一个人童年的家庭养育环境特别重要,比如像上文的那个例子,父亲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可能随时都会和女儿说“我们家没有儿子,我就是把你当男孩养”等。一
开始是外界、父母对她的要求,后来就算父母没有在身边,这些思想也已
经根深蒂固,就好像一个烙印镌刻在一个人的脑海里面。所以后来,就算
别人不这么想了,但她脑海中好像始终有个声音跟她讲“你一定要做一个
男孩子要做的事情,你一定要各方面表现得像男孩子一样才不会让父母亲
失望”。这种自我监控,有的时候挺可怕的。
其实每个人脑子里面,都有很多这种自我监控的思想和声音。无论是
来自社会大环境的,还是来自家庭环境的,这些声音——就算我们离开了
家庭,就算我们好像没有明显地受外界文化大环境的影响,这些东西好像
已经内化成一种内在的声音,就像在叙事的哲学观部分所说的,圆形监狱
的概念——我们就好像是处在外圈塔楼里的囚犯,狱卒在中间,狱卒可以
看见囚犯,但是囚犯看不见狱卒。狱卒好像 24 小时都在监控目标。但很
多时候,狱卒其实不在监视塔里,在外边被监视的犯人,还是觉得会有人
-59-
监视自己,然后就自觉约束自己方方面面的行为。我们的自我监控,就是
这样的一个道理。
个人成长的时候,特别重要的就是,需要停下来去觉察:那个不断监
控我们的声音什么?这个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在说些什么?它是怎么样
建构而成的?
如果能够觉察到监控我们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我们就可以去做一种新
的觉察——如果没有觉察的话,我们可能在冥冥之中,就像命运不断地重
复和轮回,在命运里不断地重复自己原来的生活,但是也不知道自己怎样
才能从那个圈子里面走出。
所以说,解构除了是一种理论和技术之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看待
世界的哲学观。也可以说,解构是一种从多元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的视角。
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幅漫画是这样的:有一位病人到医院去看
医生,医生跟他说:“如果你再不控制你的饮食,可能一段时间以后,你
连你们家的门都进不去了。”回到家里,他的妻子问:“你今天去医院,
医生和你说的什么呀?”他说:“大夫跟我说,要换一扇更大的门。”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大家听出来这个漫画是什么意思吗?医生跟病人讲要控制饮食要不然
他的体型会变得越来越大,最后会进不了他们家的门。但是病人的理解是
什么呢?病人的理解就是我们家的门要更大一点,要不然我就进不去。
在现实生活里,当有一个人说了一些话(做了一件事),他说的那些
话(行为)就好像触动了我们身上的某个心理学的开关一样,我们的身体
就自动地出现了一些情绪,比如愤怒。民间有一句话叫做“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很多时候可能说的人并没有那个意思,但是听的人,由于自己
的种种观点的来龙去脉,所以就会把别人说的话也理解成自己想象的那个
样子。实际上,可能别人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
在我们的个人成长和体验当中,可以觉察一下:为什么那个人说了那
个话、做了那些事,会激发我内心如此愤怒的情绪?是不是我内在有一个
自我监控的声音,或者有个自我监控的模式在那个地方?其实最重要的不
是说那个人有问题,而是他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触动了我们自己身
-60-
体(心理)的某个开关。就好像是一个自我监控的机器,而说的那些话触
发了我们既往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出现了一个自动的反应。如果我们可以
带着解构的思维去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从多元的角度去看待它,就
可以追溯一下:这个愤怒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还可以看一看,这个愤怒
的情绪它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会出现?如果说在童年的时候,也曾经在类似
的情景下出现,那个情景是怎么样的?就好像有的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
“你看你怎么这么笨呢 ? 你看看隔壁的 ××× 就比你聪明,你怎么就这
么笨,你怎么就学不好呢 ?”如果父母经常和孩子重复这样的话,到后来,
这些父母和孩子互动的模式,就会烙印在孩子的大脑里面。到最后孩子就
会觉得自己笨,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就是一种自我监控。
所以要解构一件事情,就要从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一件事情,如果要去
追溯这个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就需要用解构的观点,无论在咨询中,还
是在个人成长中,至少可以从刚才的三个方面来对一个事情进行解构。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个解构的故事的例子。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有一本小说叫《追风筝的人》a,这本书是一个美籍阿富汗裔的作家
写的。笔者觉得写这本小说的作者看待问题的视角还是比较解构的。下面
将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怎样带着解构的眼光来看待一件事情。
小说的作者原来是阿富汗人。因为作者家里比较有钱,后来阿富汗发
生战争,所以他们家移民到了美国。阿富汗的阶级和阶层的贫富差距特别
大。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里,当阶层和阶层的流动性很差的时候,就容
易出现一些社会问题。
什么叫做阶层的流动性差?就是富人永远是富人,穷人就是穷人。穷
人永远活在穷人的圈子里,很难有机会去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而进入中产阶
级,进入比较富有的阶层。包括像印度也是一个阶层划分很严格的国家,
在各个阶层和种族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所以就限制了一个人往更好的社会
阶层流动的机会。
在一个社会里,当人没有流动的机会,就算他再怎样努力也不能改变
-61-
自己命运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很多隐患、很多社会问题就会出现。包括在
现实生活里,大家看新闻、看报纸、看网络上的很多信息,有时会有这样
的新闻,可能有人从小受到一种相对不公平的待遇,不管他怎样做都得不
到外在的资源时,心里就充满了怨恨、愤怒和仇恨。但他又不知道情绪向
何处宣泄,他就会产生一种对社会的报复心理。
刚才这本小说里的主人公,他们家比较有钱。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他
家有一个仆人的儿子比他小两岁——当然,在他们的社会里,有钱人就是
有钱人,穷人就是穷人,穷人和富人有非常明显的等级划分。他们家里那
个仆人的儿子每天跟在他后面。少爷要出门去,他就要负责小主人方方面
面的生活。而这个少爷,也就是小说的男主人公,看到父亲对这个仆人的
儿子很好,经常给他买东西,他心里就很愤怒,觉得父亲的做法非常不公。
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他的父亲要对一个仆人这么好?因为那个社会文化
环境贫富差距大,阶层和阶层之间的界线很清楚。

a Khaled Hosseini:《追风筝的人》, 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小的时候,他们俩经常在一起。他出去玩,这个仆人就跟在他后面。
他去到哪里,这个仆人就跟到哪里,忙前忙后的帮他处理各种问题。如果
被别人欺负的时候,这个比他还小的孩子会保护他,帮他打架,尽管为了
保护他被别人打得一塌糊涂。有一次他出去玩风筝,风筝被吹跑,小男孩
就去帮他把风筝追回来。尽管仆人小男孩儿对他很好,这个小少爷还是觉
得很愤怒。
他一定要把小男孩从他们家赶走,因为无法容忍他的父亲对一个穷小
子这么好。这也是他从小出生后,周围环境灌输给他的思想观念——穷人
就应该过穷人的生活,富人就应该过富人的生活。他想了一个办法,有一
次他把东西藏到这个仆人的家里,然后诬陷小男孩偷了他的东西。
让他感到特别难过的是,当他的父亲发现这个东西藏在小男孩的房间
里,居然没有把这个小男孩赶走,还原谅了他。这个时候,他就更加愤怒了。
仆人觉得他们在这个家呆不下去了,就主动从他们家走掉了。当然他们走
-62-
掉以后,也还是在一个比较低的阶层里面生活,没有钱,没有资源去接受
比较好的教育。
后来,他们慢慢长大。当长到 20 多岁时,这个年轻人因为家里有钱,
就移民到美国了,然后和同一个阶层的女性结婚,在美国过着富有的生活。
但那个仆人男孩离开他家以后,和同一个阶层的穷人结婚,生了一个孩子。
那时候阿富汗国内有很多战争,不要说穷人,连有钱人的生活都过得很糟
糕。夫妻俩在战争中被虐待,双双死掉,留下了一个小男孩。
这个孩子也很惨,被人抓去做性奴,被虐待。小说里的男主人公(就
是那个少爷)移民到美国以后,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家的一个亲戚就跟他说:
“你知道吗?小时候跟你一起玩的男孩,其实是和你同父异母的兄弟。”
原来,那个男孩是他父亲和家里一个女佣人生的孩子。但是,在那个
大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被别人知道,对全家人都很糟
糕,所以,那个女佣人就嫁给他们家的一个仆人,两个人都是仆人。那个
小男孩的亲生父亲也是他的父亲,也就是说,他俩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小说的男主人公开始很难过,然后开始忏悔——这个可能由于他后来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移民美国,接受了很多其他思想的影响,见识了不一样的东西,他的视野
逐渐开阔,也许他换了一个环境后,他看待问题的视角和以前就不一样了。
或者说他带着一种觉察,也带着叙事中解构的思维来看:他们两个人是同
父异母的兄弟,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为什么两人的命运如此的不同?
他突然就产生一种忏悔的心理,一定要做一些事情来赎罪。他突然就有一
种想法,觉得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我想,如果他没有去美国,一直待在原来的那个环境,也许很难有一
种叙事的解构的思维,因为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特别大。所以
他后来就有一种忏悔,他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国内有很多战争),想很
多办法,花了很多钱,冒着生命危险,经历了很多困难,把他的侄子带到
了美国。
小男孩刚到美国的时候,整个人都是呆滞的,因为受了很多的创伤。
小说的男主人公陪伴这个孩子的方法,就是静静地坐在他旁边。那个孩子
-63-
根本就不说话,很多受到过创伤和虐待的孩子,他内心的创伤是没有办法
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他就陪着那个孩子静静地坐在草地上。有一次他就
想到,小时候他和那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虽然那个兄弟已经死掉)会一起
去放风筝,所以他就带着那个孩子去放风筝。经过很长时间的陪伴,终于
有一天,当那个孩子看到风筝的时候,好像眼神里边透出了一丝光亮,然
后就追逐着风筝开始跑起来。
小说到这个地方就戛然而止了。如果从叙事的角度来看这个小说,它
也带着很多解构的思想观念。小说的男主人公,小的时候特别仇恨那个小
男孩,他不知道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周
围的人、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都在告诉大家:富人就应该过富人的生活,
穷人就应该过穷人的生活,穷人就应该被欺负。最可悲的就是——一个常
年被欺负、被虐待的人,他自己认同了自己的命运,认可了自己应该是被
虐待的,自己应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为他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思维,
他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反抗,自己要去反抗。
如果我们自己有叙事的思维,有解构的思维,假设自己曾经受过一些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不公平的待遇和对待(多年以来,我们都觉得这个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可以看看:别人那样对我们是公平的吗?他那样对我们是一件理所当
然的事情吗?理所当然地对待我们的这种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还可
以从别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那么,就会有反思,会有觉察。无论是在
咨询过程当中,还是我们对于自己个人成长的陪伴,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三
个方面来进行解构:一个是社会文化环境;一个是家庭的角度;一个是自
我监控的方面。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社会文化环境、家庭的角度和自我监控方面,
有没有一些根深蒂固(理所当然)的思想在影响我们,我们必须要去满足
这些标准吗?不断地满足这些标准,是不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
痛苦和烦恼?
比如说,假设有一个城市里的男孩子,可能从外地到上海来打拼。他有
四个姐姐,两个妹妹,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所以父母对他有很高期望,希
-64-
望他能够光宗耀祖等等。他从小就背负了很多的压力,在家里受宠,姐姐妹
妹都牺牲自己供他读书。大学毕业以后,他希望自己能够赚很多的钱,能够
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因为这么多姐姐妹妹为他牺牲,连读书的机会都没
有,所以心里的压力和负担特别大。其实从他的个人能力来讲,他可能没有
办法达到很高的成就,去赚很多的钱。一方面是家族的期待,另外一方面是
自己本身的能力达不到。在这种矛盾中,一个人就活得特别痛苦。
还有就是这个社会文化环境认为,怎么样才是一个成功的人?大家如
果有工作单位,工作单位考核的标准,会认为怎样才是成功的人?你要去
满足那个标准,可能就需要不断地付出,去实现那些标准。
有两种痛苦的产生。一种就是标准放在那儿,自己需要不断地努力和
付出,去达到那个目标。但当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目标的,就觉得自己
很失败,很痛苦;还有一种痛苦,就是为了实现那个目标(大家公认的那
个目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付出,最后虽然达到了那个标准,但是可
能自己身体、精力各方面都透支了,最后出现很多身体的问题,也觉得很
痛苦。而且所谓的成功的标准肯定是永无止境的,达到一个标准还有另一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个标准,然后一级一级地去满足,无法停止。
叙事能够让我们从多元的角度、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一些事情,让我们
不是用一种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一件事情。
人们说,自古华山一条路,是形容华山的艰险,只有一条路可以登上
华山。可还有一句话,叫做条条大路通罗马。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只有
华山一条路。所以,事情还是那件事情,它就放在那儿,我们用什么样的
眼光来看待它,可能就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如果我们用不一样的视
角来看待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出的人生选择就不一样。

第七节 重写生命故事 1:发现并探究独特的结果

重写部分,主要包含发现独特的结果以及探求独特结果的历史与意义。
前文讲过,一个人的生命故事其实是建构出来的。比如说,外在的社 -65-
会文化环境的建构,家庭对于一个人自我认知、看待事情的建构,还有自
己内心对自我监控的一种建构。
当来访者带着很多问题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他是用自己建构出来的、
看待问题的认知给我们描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比如在精神分析和精神动力
学的治疗里,因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也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我们
可以改变自己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认知。我想在重写故事里,我们可以改
变自己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认知。也许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不太愉快,但是
在叙事里(无论是作为个人成长,还是做咨询),假设一个人在过去有一
些非常悲伤的经验,我们也许可以重新回到那样的时刻,重新去回顾那些
不太开心的事情的源头,如果有一些还没有被满足的期待,那么我们可以
重新去实现那个部分。
最近几年的电影和电视剧,好多都倾向(类似)于穿越题材——一个
现代人由于某种机缘巧合,突然穿越到了古代(或者穿越到自己年轻的时
候)。2015 年有一部电影叫《重返 20 岁》,讲述的是一个 60 多岁的老太太,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和自己的儿子、儿媳还有孙子、孙女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然后她突然就
返回了自己的 20 岁。因为她在很年轻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为了养育孩子,
她放弃了很多的兴趣爱好。电影很有趣的是,她从 60 多岁突然又穿越回
20 岁,然后在这个时代重新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重写自己生命故事的方法。其实,我们在
叙事陪伴个人成长或者做咨询时都可以运用到。
发现独特的结果以及探究独特结果的历史与意义,是两个部分的内容。
探究独特结果的历史与意义,包括认同蓝图和现实蓝图两个部分。
那么,独特的结果是什么意思呢?笔者想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叫《非洲紫罗兰皇后》a,讲述的是美国非常出名的一位
心理学家和催眠大师埃里克森年轻时候的一个故事。埃里克森有一次到欧
洲去讲学,他的朋友知道后就拜托他帮忙看望他的老姑母。老姑母已经 70
多岁了,住在欧洲的一个小镇上,她没有其他的亲人,一个人孤孤单单地
-66-
生活在自己的房子里。埃里克森的朋友跟埃里克森说,他的姑母非常孤僻,
他觉得她很孤单,希望埃里克森能够去看望他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
可以帮助到他的姑母。
埃里克森受朋友的委托,去到朋友的姑母家。朋友的姑母住在一栋两层
楼的房子里。他进去以后上上下下打量,想在房间里面看看能够找到什么不
同的东西,可能帮助这个姑母。他在二楼小小的阁楼上面看到有几盆花,这
几盆花就是非洲紫罗兰。于是,就跟朋友的姑母说:“如果你喜欢养花的话,
何不以后在你的空闲时间多养几盆花,然后可以送给别人呢?!”
果然到后来,朋友的姑母就培育了好多盆非洲紫罗兰的花。这个小镇
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收到她培育的花。这个朋友的姑母 80 多岁去世的时候,
几乎全镇的人都来为她送行,都来参加她的葬礼。镇长还给她颁发了一枚
勋章,上面写着“非洲紫罗兰皇后”。
当笔者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特别地感动。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于

a 李维榕:《为家庭疗伤》,希望出版社 2010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自己的生命故事,好像都已经有了一个一成不变、既定的版本,有时可能
觉得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一片灰暗。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其实也有
一些小小的快乐,就像这个独特的结果一样。而每一个小小的独特结果,
都可能孕育发展成为一个特别美好的生命故事。
在叙事治疗里,无论是在叙事陪伴的个人成长,我们在陪伴来访者的
过程当中,有两个信念非常重要:第一个就是坚信来访者肯定有他生命当
中的资源,第二点就是坚信来访者才是他生命真正的专家和主人。熙琄老
师说过一句话,“每次当我见一个来访者的时候,我都全神贯注的去关注
这个来访者。我坚信在来访者身上一定有答案,一定有美好和资源的部分。
无论怎么样,我都坚信能够从这个来访者身上找到他资源的部分”。
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自己内在的资源,也许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困
境的时候,眼睛里看到更多的,是自己做得不够好的部分,而没有看到我
们生命当中一点一滴的、小小的、美好的闪光点。
-67-
从太极图来看,其实我们生命中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都有可能发展
出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如果用文艺一点的话来讲,也许可以这样说:“生
命中其实并不缺乏美,缺的只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
笔者想举一个例子。一个被诊断为抑郁(焦虑)症,被贴上了抑郁(焦虑)
的病理性标签的来访者,是不是他身上就一无是处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
这个人他就是焦虑症,他就是抑郁症。他被贴上一个病人的标签,别人看
他的眼光就是不一样的,就好像这个人被打上了一个缺陷的标签,就像一
台坏掉的机器。
如果用叙事的观点来看,一个被诊断为抑郁、焦虑的来访者,其实抑
郁和焦虑并不是这个人的人生的全部。曾经有一个 20 岁的年轻人,在上
高一的时候,被诊断得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于是就休学在家。他处于一
种很严重的抑郁情绪的困扰之下,但是同时,他对生命的体验也有了更丰
富的感受和一些哲学性的思考。后来,当他的抑郁情绪慢慢好转的时候,
他就把自己遭受抑郁情绪严重困扰的那段时间的很多心得都记录下来,最
后将这些心得结集出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在叙事里,我们作为咨询师陪伴来访者,对于来访者(对于每一个生
命)来说,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用
叙事的方法陪伴来访者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不断地聆听对方的生命故事,
去找到连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被他自己遗忘掉的,一些小小的美好(小
小的闪光点)。就像《非洲紫罗兰皇后》的故事里面,一开始那两三盆小
小的紫罗兰花一样。
刚才说的那个一开始被贴上了抑郁症标签的来访者,他刚刚来的时候,
话特别少,人也特别腼腆。后来在用叙事的方法陪伴的过程当中,他慢慢
地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他课余时间也看很多的书,陪伴一个学期以后,
第二个学期每次来他都会很开心地跟笔者介绍最近又做了什么不同的事
情,又看了什么新的书。后来,他每次来的时候笔者都会跟他请教,他最
近又看了什么书,然后很认真地向他学习看书的心得和体会。
笔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能够有被别人聆听、被别人尊重、被别
-68-
人请教的经验。在这样的经验里,我们更能体会到自己的个人价值,进而
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
所以,在临床上碰到儿童、青少年还有年轻人时,如果说他遭受一些
抑郁情绪的困扰,笔者是不会给他们随便贴标签的。因为年轻人本身有很
多成长的空间,而且也有很多内在的资源可以挖掘。并且,笔者临床上见
到很多——无论是诊断已经达到了抑郁症的标准,或者没有达到抑郁症的
诊断标准,但是受到一些抑郁情绪的困扰的来访者,实际上除了抑郁情绪
之外,他的生命很丰富,也有很多其他的资源可以挖掘。
笔者想到了一个案例。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担心,觉得孩子学
习不好,最近这段时间成绩好像也下降得很厉害,所以就特别的焦虑。后
来笔者问她:“你觉得,在你孩子的身上,有哪些做得比较好的部分?或
者说在他身上有哪些你觉得很宝贵、你觉得他做得好的部分?”后来这个
妈妈就说:“哦,我觉得这个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他能够做很漂亮的
手工,能做一些很漂亮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不习惯从资源的方向来看待一个人。笔者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觉得,这可能是我们世界观——在看待事情的视角上,需要有一个很大的
冲击,才能够让自己看待一件事情、看待一个人包括看待自己的视角,从
一种缺陷的取向转向一种资源的取向。这也是积极心理学非常看重的部分。
当一个人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如果说周围的人不断地批评他、指
责他。那么,这个人只会对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差,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
个差生。但是,即便被看作一个差生,他身上也有一些做得好的部分,
也有自己的资源,这个需要老师、家长还有心理咨询师需要看到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是非常舍得花钱的。笔者之前看到一篇文章
讲到,现在的青年人或中年人花钱的时候,对于孩子的教育花费毫不吝啬。
但是对于老年人养老的花费,包括父母对于自己,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是非
常吝啬的,这也许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焦虑。
古时候说: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现在仍然有很多的家长(父
母)被“孩子一定要读大学,才能找一个好的工作”这样的思想观念影响。
-69-
实际上,这个社会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精英,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牛顿,
成为马云,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如果每个人都成为顶尖的人才,也
没有人扫大街,也没有人从事一些服务行业,这个社会也就运转不下去。
虽然在社会里生存,有很多很残酷的规则。但是,如果非要逼迫一个人
去做他特别不擅长的那个部分,对那个人来说,也许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叫《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
笔者觉得,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就像电影《少年班》中的男主角一样,每个孩子可能都有他比较擅长
的部分,也有他不擅长的一个部分。我们作为家长,是拼命地去要求孩子
那些不擅长的部分,一定要让他方方面面都全面发展呢 ? 还是更多的去发
展孩子比较擅长的部分?笔者认为,这是每个家长(很多的教育工作者)
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叙事里发现独特结果有两点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点是要相信坐在我
们面前的来访者肯定有他身上内在的资源,我们要相信这一点,然后在陪
伴他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发掘他内在的资源。第二点是我们要尊重来访者自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己对于独特结果的认识和看法。
前面例子里面的大学生,他上高一的时候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他在很
抑郁的情况之下的写下心得,然后出了一本书。笔者就赞赏他,“你真的很
棒哦,能够出一本书”,他好像对这件事情并不是很以为然。他说:“没有
什么啊,这个书没有你想的那么好。”我们在叙事里说发现独特的结果,其
实是尊重来访者自己觉得哪些故事(小小的美好)是他生命中闪光点的部分。
在咨询里陪伴来访者的时候,要注意的就是叙事的态度里说的,要尊
重来访者的脉络是来访者的想法,不是我们想当然的,觉得这是一个独特
结果的入口。我们要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去了解他,了解什么对他来说是
比较有独特意义的闪光点。
我们在陪伴个案的时候,这个闪光点有的时候比较好发觉,但有的时
候不容易发觉。作为咨询师、作为陪伴者要全身心地投入、了解他生命中
的脉络。因为很多时候来访者会讲很多的故事,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的
-70-
入口可以去发展小小的美好,去发展新的人生故事。这种时候需要咨询师
有一点直觉和敏感,能够把握住(对总体来说)最重要的力量和脉络——
在哪里挖掘这个闪光点,其实也是需要修炼的部分。
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有这样的体会吗?当我们看到家人或者朋友在
为一些事情烦恼的时候,我们会采取的什么方法去帮助他呢?我们会呱啦
呱啦的说一堆“啊呀,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个事情不是很简单吗?只要怎
么怎么做就可以了”吗?笔者想,这样的帮助方式可能经常会受到对方的
拒绝。可能对方觉得我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他。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个人最好的帮助其实是去了解对方的需要是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笔者跟丈夫之间的沟通有点问题。如果笔者在
外面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回到家呱啦呱啦地讲一堆,很多时候笔者还没
有说完就被打断,然后说:“这个事情很简单啊,那你就一二三四五去做
不就完了吗?”笔者就觉得,话还没说完,你怎么就打断我了?
那个时候,觉得自己首先是需要一个人倾听,把想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然后能够看到我的这个情绪,看到我所受的委屈。可能笔者并不需要他给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我的这个“一二三四五”的建议,因为对于一件具体事情,可能自己能够
解决,但是最需要的是有人能够倾听,有人陪伴,听我诉说。
后来丈夫就改变了跟笔者沟通的方法。有一次他在外地出差,笔者就
打电话跟他说“我对你很不满”。要是以前笔者跟他说这样的话,他肯定
跳起来说“你对我有什么不满啊,我已经这样这样了你还对我不满”。这
些年以来,我们在生活当中也在不断地实践叙事,把叙事用在夫妻之间的
沟通上。所以那天笔者跟丈夫打电话,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静地跟他说“我
对你有意见”,他听了以后说“哦,你对我的不满是什么呀?你对我的意
见是什么呀?”然后笔者就跟他说一二三四五,我对你不满的是什么。他
听了以后说“那你觉得我做些什么会让你觉得比较舒服,或者比较开心?”
当笔者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突然就觉得:哇,自己被理解了,他终于学
会问我,我的需求是什么?能够用我想要的需求、能够用我想要的陪伴方
式来陪伴我。所以,夫妻之间的沟通其实也是在不断地实践叙事,把叙事
-71-
用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沟通方面,然后就沟通得越来越好。
叙事,笔者觉得是非常生活化的。也就是说,它除了可以是一种咨询
的技术,也可以是一种方法、理论和世界观,包括在我们自己现实的生活中,
无论是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好,或者朋友关系等其他关系,如果我
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用叙事的思维来对待生活中的关系,我们方方面面
的关系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在叙事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双重聆听。这个概念和发现独特
的结果有很重要的联系。所谓的双重聆听,就是当我们作为咨询师在聆听
来访者的故事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去听:假设来访者在讲述他童年时候
很不幸的经历,比如说遭遇家暴,比如说父母重男轻女、比如说父母对自
己很不公平,小时候受了很多的虐待等,在听这样的故事的时候,一方面
我们听的是他曾经受到的一个伤害,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听他在遭
遇这些痛苦的时候,有哪些难得的地方?有哪些不容易的地方?这个部分
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都
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开心的事,也许曾经也受到过一些伤害,但是每个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人在遭遇到伤害的这时候,都不会是被动地去接受虐待。
其实,每一个人在遇到一些挫折和苦难的时候,也在用某种方法保护
自己。所以我们一方面听到来访者很悲惨的故事,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
需要听来访者在他生命当中不容易的部分,很难得的地方。
我们去询问来访者,采用如“小的时候你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情,经
历那些事情到现在,你觉得自己身上有哪些不容易的地方?你觉得自己身
上有哪些难得的地方?”这种询问的方式,也是在发现来访者生命当中独
特的结果,或者生命中小小的美好的一种提问的方法。
当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生命当中曾经遇到过一些挫折,但是自己身上的
这种力量、自己身上的这些不容易的地方,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时候,当发掘
出这样的力量的时候,也会增进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会增强一个人对
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这种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能够让一
个人充满力量,带着这些力量回到现实生活,应对现在的问题和困难。
-72-

第八节 重写生命故事 2:探究独特结果的历史和意义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叫《怀特先生的情人节》。怀特
先生一个人生活,他没有家人,他每天早上 6 点半起床,吃完早餐系上领
带就出门,出门以后,他会先到门口的报刊亭买一份报纸,然后到杂货店
买一份牛奶,接着到他的单位去上班。中午会到餐厅去买一份三明治,他
会拿着他的三明治,坐到一个没有人的角落,独自一个人吃中饭。下午下
班以后,他会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会路过报刊亭再买一份报纸,然后
就回家。
怀特先生的生活非常单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样重复地生活着。
有一天是情人节,怀特先生突然收到一个包裹——邮差给他送来了一个包
裹。怀特先生心想:今天是情人节,谁会送我礼物呢?他打开了包裹,包
裹里边装着一个心形的盒子,打开外面这个心形的盒子,里面还装着一个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心形的盒子,他再把这个心形的盒子打开,里边装满了星星的巧克力。巧
克力上面放着一张卡片,写着“有人在爱着你”。
怀特先生心想,会是谁呢?谁在爱着我?是牛奶店的女店员吗?还是
单位上的某个同事?怀特先生感到很困惑。但是不管怎么样,他还是觉得
很开心,因为他感受到有人在爱着他。
第二天早上,怀特先生出门的时候,他做了一些和其他时候不太一样
的事情。他刮了自己的胡子,系上了一个新领结,穿上了西装和衬衣——
非常笔挺的一套衣服。怀特先生还是来到报刊亭,看到卖报纸的女店员,
微笑着跟她打招呼:“你好!”女店员被惊到了,因为以前怀特先生从来
不和她们说话。
紧接着怀特先生又去到杂货店,他买了一盒牛奶。杂货店老板娘的小
孩子大概五六岁,怀特先生微笑着跟小朋友打招呼说“你好啊”。大家都
非常诧异,觉得怀特先生像是变了一个人。中午,怀特先生买好中饭以后,
-73-
他不再像过去一样,一个人孤单地坐在角落一个人吃,而是端起午饭去找
其他同事交流。
就这样,怀特先生的生活慢慢发生了一些改变。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
他。每逢周末的时候,怀特先生的院子里会有很多小朋友来找他玩。因为
他会烤面包和小点心给他们吃。
突然有一天,邮差上门来,他对怀特先生说:“很抱歉之前寄给你的
包裹,是我送错了,麻烦请你把它还给我。”怀特先生默默地把巧克力和
卡片重新放在那个心形的盒子里边,然后把包裹包装好还给了邮差。
原来这个包裹是送错了的,怀特先生感到很伤心。
第二天早上,他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他依然是单调地走向牛奶
间,走向杂货铺和报刊亭,没有和商店的人打招呼。中午吃饭的时候,他
又一个人默默地坐到一个孤单的角落。怀特先生似乎想要回到他原来的生活。
但是因为之前所做的一点一滴、小小的改变,他已经回不到原来那样
单调的生活了。当怀特先生下班回家的时候,依然有一群很可爱的小朋友
来找他玩,怀特先生感到:原来我是受欢迎的,是有人在爱着我的。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笔者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每次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中都有很多的
感动。我们每个人,怎么样看待自己,都是由于过去的种种事件所塑造出
来的、我们对自己的一些固定的看法。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开始就像怀特先生那样单调,觉得在自己
的生活中没有任何的开心和快乐。但是,由于一个小小的闪光点,怀特先
生主动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改变。通过这些小小的改变,塑造了他和周围其
他人互动和相处的不同的关系的模式。到最后,透过他人和怀特先生的互
动,怀特先生也逐渐改变了对自己的认知。
独特结果的历史和意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行动蓝图
(landscapeofaction),另外一个是意义蓝图(landscapeofidentity)a。
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部分。行动蓝图通俗而言,就
是生活当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事件,这个事件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
的?在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候,有什么人(有哪些人)参与了这个过程?是
-74-
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们参与这件事情的?在这个事情的整个过程当中,发
生的很多细节是怎么样的?
意义蓝图就是一个人对于已经发生的一件事情是怎么解读的?这件事
情对于这个人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件事情对这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吗?
如果是重要的,那么它的重要性是什么?这种重要性又是怎么来的?
笔者想给大家分享一个例子。
笔者在刚刚学习叙事的时候,和一个伙伴做了一个关于寻找独特结果
的历史和意义(或者说关于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的练习。透过这个练习,
我们彼此分享自己生命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或者说生命中曾经发生的一
件很快乐的事情。
笔者很清晰地记得,当时跟伙伴分享的是在笔者童年(大概七八岁的
时候)时和外公发生的一件故事。在笔者小的时候,几乎每个寒假和暑假,
都在农村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因为外公是一名老师,所以很小的时候他

a Michael Whit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李明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就教笔者识字、背唐诗、猜谜语。我们在一起度过了非常开心快乐的生活。
让笔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天下午(大概是春天的一个下午),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天气特别好。外公带着笔者到外面小路去散步。我
们两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四周非常宁静,天空蔚蓝,身边的树叶发出
沙沙的声响,微风轻轻地吹在身上,特别的温暖。那一天,因为外公教了
笔者背唐诗,然后他就问笔者:“如果你以后想要写一本书的话,你觉得
你会想要写什么内容?”
当时的笔者年纪还很小,写书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笔者静静地沉
思。外公说:“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写了书以后,一般都会把自己写的书
献给家中的某个人,如果未来你会写一本书的话,你会想要把这本书献给
谁?”
这个问题又让笔者陷入了思考:如果未来我会写一本书的话,我会把
这本书献给谁呢?当时笔者觉得外公、外婆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两个人。
-75-
所以暗暗地想,如果未来写一本书的话,会把这本书献给外公和外婆。这
么思考的时候,外公又说:“有些人的第一本书会献给他们的母亲或者外
婆。也许你可以想想看,如果未来你可以写一本书的话,你会把这本书献
给谁?”
那天,当笔者和伙伴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我们首先选取了一个生命中
很美好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对于这个片段,提了很多细节的问题——这个
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时候有几个人参与?
整个事件发生的细节是怎样的?一定要详细地询问、回忆当时所发生这件
事情的细节。
简单来讲, 5 个“w”(when ? where ? who ? how ? why ?)就是
询问行动蓝图的最简单的方法,也就是在行动蓝图上可以提出的一些问题。
意义蓝图又指的是什么呢?意义蓝图(或者自我身份认同)就是一个
人对曾经发生的事情是怎么看待的?这些事情在发生的过程中又怎么样影
响了自己的身份认同(identity)?也就是我们怎样看待自己?我们认为自
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看中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于我们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来说是重要的?怎样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怎样的事情对我们来说
是有意义的?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价值观、信仰和信念是什么?
刚才分享笔者和外公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如果说关于意义蓝图的询
问,笔者的回应是这样的:“我觉得,外公和我之间的交流(因为从小在
外公、外婆身边的时间比较多)让我得到了很多爱的支持、包容和滋养。
让我觉得,我在他们面前是无条件地、完全地被接纳的。这样一种感受
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它带给我一种自己被无条件接纳和包容的感受,
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笔者被外公、外婆无条件的爱所接纳和包容着,让笔者觉得自己是有
价值的,让我觉得自己是被爱的。在我们交往的过程当中,外公通过提问,
鼓励笔者未来可以写书这样一件事情,对笔者未来的人生的影响就是——
原来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做精神科医生做了十多年),后来到华东师范大
学心理学院工作。现在就是做自己非常喜欢的教学、科研和心理治疗的工作。
-76-
笔者在想,也许现在的人生和职业选择,以及人生当中很投入、很开
心地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和小的时候,外公和笔者之间的良好的交流互动
是有关系的。因为外公也是一个教师,也许影响了笔者现在的职业选择。
外公和笔者之间所发生的那件事情,对笔者今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
现在人生的意义来说很重要。同时他也让笔者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和
被爱的人。
在童年时期,外公和笔者之间很温馨的交流片段,对笔者来说也是非
常重要的。因为他对笔者的包容,让笔者未来也想成为一个像外公一样的
好老师。外公身上的很多品质,也在影响着笔者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刚才给大家分享笔者自己的一个例子,就是说明我们在个人成长方面,
还是陪伴来访者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去透过发现一个小小的闪光点(或者
说独特的结果),在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两条线上,去不断地丰厚我们的
人生故事。
发展闪光点不仅仅可以在一个时间点上可以发展,也可以从时间点上
再回到现在——过去的那些经历对我的意义、对我的重要性?如何影响我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今天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对我现在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在
时间轴上去到未来——我童年曾经经历的这样一些事情,对我的未来又会
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我未来的人生又有什么样的意义?过去的这段经历在
我人生当中是美好的,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又会影响我成为一个怎样的
人?这些我所看重的价值观和重要性,和这些重要的意义,对于现在和未
来又会引导我去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
也就是说,当我们发现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之后,可以在过去的那个时
间点上,充分地去发挥它的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两方面的故事,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时间轴上移动到现在,移动到未来,然后也许又回到过去,不断
地在时间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移动和穿梭。在每一个时间点上,都
可以透过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的问话,来丰厚一个人的生命故事。
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的话,那么每个人很多时候都在不断地重复自己
的人生脚本。有的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可能在重复自己一些不太开心的人
-77-
生脚本,但同时这个人身上肯定也有一些美好的闪光点。如果透过不断的
穿梭、往复的提问方式,就可以把生命当中的闪光点当作一粒粒美好的珍
珠,把它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为我们自己喜爱的人生故事,也可以塑造自
己的生命故事。
叙事陪伴的个人成长和叙事治疗,无时无刻都透着一种积极正向的人
生观,或者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那就是坚信每个人身上都有它内在的力
量和资源,坚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和主人。
我们在使用叙事的时候(作为咨询师本人),非常需要把叙事的理念、
态度和理论,先慢慢地在自己的人生中实践。当我们自己能够用叙事的理
念,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实践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去帮助来访者。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很讲究,即咨询师要在咨询的过程中,把自己
作为一个治疗工具来帮助来访者。如果我们能够用叙事的方法,很好地实
践自己的个人成长以后,就能够更有体会和经验来帮助我们的来访者。
治疗里的每一个技术和理论,其背后都透着叙事所坚信的一种哲学观。
例如,在咨询中,一个人现在可能觉得很孤独,觉得自己不能和周围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的人处好关系。那么,带着叙事的思维,咨询师就需要对他所认为的、这
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一些好奇。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命中都是很悲惨
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思考:在他的生命中,是不是有一些小小的美好
和闪光点还没有被觉察到?或者说,在过去所遭遇的很多很痛苦的经历里,
他是怎么样从痛苦的经历里走出来的?
因为,每个人都不会被动地去接受某种打击,人总是对外界的一些创
伤做出一些反应。当人面对逆境、创伤时自动做出的一些反应,正是他内
在的一些力量。也许在面对逆境和困境的当下,每一个人都做了自己在当
下最好的选择。那个当下所做的选择,对他有一种保护。但是到了现在,
以前的保护的方法已经不太适用了,也许他需要做出一些调整。
我们需要看到,当他在面对困境的那个当下的内在的一些力量:他是
怎么样应对那些困境的?他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有哪些不容易的地方?我
们可以这样问他:“你觉得不能跟周围人有一个很好的关系,那你觉得,
-78-
这个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是一直都这样还是说从生命的某个时
间点开始?”
比如,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家孩子可调皮了!”这时候我们就
可以问他孩子的这个调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家长可能会说一直都调皮 !
我们就要去追问他具体是从哪个时间点开始的。因为孩子的调皮,不可能
是一生下来就开始的。
再比如,一个有着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很糟糕的人,我们可以
问他:“你的这个抑郁,它是从什么时候来找到你的?它是从什么时候开
始有的?”
这也是带着一种解构的思维去挑战他。因为一个来访者寻求咨询的时
候,可能他头上会戴着一顶抑郁症的“帽子”(因为他已经被贴了一个抑
郁症的标签)——也许他认为,他就是抑郁症,他就等同于抑郁症。
这时就需要我们用解构的思维,让他把自己和问题区分开。然后可以
问他:“你的生命当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不抑郁的呢?或者,在你的
生命当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的抑郁的情况会少一点?”“做了什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样的努力,可以让你的抑郁少一点?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有的时候,一个人可能觉得自己就是抑郁症。但他不可能一年 365 天,
每分每秒都是处于抑郁的状态,一定会有不抑郁的时候,或者抑郁比较轻
的时候。这些都有可能是我们去发展他内在的、小小的闪光点,来丰厚他
另外一条生命故事的方法。
也许有人会说:“我和我老婆关系可不好了,我觉得我很需要有人对
我关心。当我有伤心事的时候,她一点都不关心我,所以我就觉得很抑郁。”
可能他又会说:“我觉得我这几天好像心情好一点了。”那就可以问他:“是
什么原因呢?”也许他会说:“因为那天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们俩出
去一起吃饭聊天,聊了以后,好像觉得我的抑郁减轻一点了。”
作为一个叙事取向的咨询师,我们需要有非常敏感的观察和聆听能力,
要带着好几只耳朵一起来聆听。一旦我们聆听到,觉得有可能是一个发现
他生命当中的小小闪光点(或者说小小的、美好的入口)的时候,就要注意,
-79-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这个点切入,从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两个层面去提一
些提问,然后来逐渐丰厚他的闪光点的美好的故事。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假设那个人说,有一天和他最要好的朋友出去聊
天,然后觉得自己的抑郁好像好一点。这种时候,从行动蓝图方面层面怎
么问呢?就是刚才跟大家讲的 5 个 w——详细地去问,他和那个朋友去吃
饭、聊天的整个细节。比如说,那天是怎么想到要出去吃饭的?这个朋友,
他是怎么会打电话给你的?
也许他会说,这是多年前的一个好朋友。长期以来都住在国外,很长
时间都没有联系了。那天,这个朋友突然给他打了电话,然后他们俩就出
去吃饭聊天。然后紧接着可以问他:你们那天吃饭的餐厅叫什么名字?那
个餐厅在什么地方?你们是怎么碰头的?你那天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你的
那个朋友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你们见面的时候,你们彼此的表情是怎么样
的?你们是怎么交流的?你们是怎么样进到那个餐厅的?那个餐厅的布置
是怎么样的?天花板、桌子还有周围的人,它的环境和氛围是怎么样的?
那天你们点了什么菜?为什么点那个菜?你们交谈了怎样的内容?在交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的那些内容里,你觉得,其中有哪些部分是让你后来能够觉得心情好的?
这些细节,都是我们帮助一个来访者去发展他生命当中美好故事的提
问,尽量地询问细节。
当然,在询问细节的过程当中,也可以穿插关于意义蓝图或者自我身份
认同方面的问题:这个朋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们那天聊天的内容,对
你来说有些什么重要的部分?你觉得那天的聊天对你来说,有意义的部分是
什么?对你的重要性是什么?你觉得,透过你和他的聊天,说明你是一个怎
样的人?说明你看中什么样的价值?这样的聊天对你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说到这里,笔者想给大家讲一个隐喻的故事。
大家一起想象:假设高速公路上,有一辆汽车在飞快的奔驰着。一开
始,司机可能觉得,我这个汽车只能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开。路两边都是草
地,暂时没有路。但是,当这个开车的人把车停下来,在路边思考:我就
只能开着车往这条路走吗?(这个草地)我可不可以从这条路走过去看看,
-80-
会是怎么样?也许这个人本来以为,只能开着车从这条高速公路上走。但
他想到,也许可以从草地上走到要去的目的地。于是,他从汽车上走下来,
走到草地上,然后就沿着草地往前走,慢慢的走出一条和原来的路不一样
的路。也许从这条路上,他也可以去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这个隐喻故事是说,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困境的时候,可能就像这
个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人一样——我们以为人生的道路只有这一条,
只能开着车从这条路上走,但其实路两边有很多很美丽的草地或者鲜花。
也许我们可以不用开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我们也可以走下来,从草地上
重新发展出另外的一条路。也许在这条路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同的美丽
的风景,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科学研究结果也发现,我们大脑里的神经细胞——如果我们考虑问题
的时候,不断地重复着某一种模式,可能激活的就是大脑某个部分的神经
细胞。但假如能够用不同的思维(就像那个隐喻故事里讲的,我们可以选
择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那么就能够开发到我们大脑的其他部分的某些
神经细胞,从而开发出大脑里其他神经细胞的网络和联结。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就像刚才举的例子——假设那个男性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和妻子有很
多不愉快的经历,并不代表他生命当中一直都是灰暗的。除了他在和妻子交
往的过程中很多的烦恼,可能在他的生命中,也有其他一些小小的闪光点。
那么,在他和妻子争吵的烦恼的时候,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会让
他觉得可以缓解他的抑郁,可以让他的抑郁情绪不那么严重的时刻?这些
时刻,经过发展成为丰厚的人生故事以后,可能就会重新塑造他对自己的
身份认同。
也许他一开始会说,他觉得自己事业上的发展是比较失败的。回到家
妻子会看不起他,所以他们的关系就很糟糕。这个时候,其实可以询问他:
在和妻子交往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样的时刻,会让他觉得是比较好的?
因为一个人成功的经历,或者一个人曾经有过的、小小的、美好的经历,
其实是可以重复的。
一个曾经成功过的人,一方面,过去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现在面对困
-81-
难的一种参考。另一个方面,过去的成功经历,也许已经过了好长时间,
我们都已经不记得自己生命当中还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但是这样的故
事,也许是增强一个人价值感的故事,也许这些小小的故事,是对自我身
份认同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人生故事。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在用叙事给来访者做咨询的时候,经常会问到
一些问题。
例如,好多女性在自己小的时候,都曾经遭遇过“重男轻女”的不公
平对待。可能每个人的经历不太一样,但在这些经历里,都曾经有过一些“感
觉自己被抛弃”的经历或者创伤。
可能有的女孩子生下来,因为家里贫穷养不起,所以就把她送到另外
一个人家(其他的亲戚家)去寄养。因为是在别人家生活,可能从小就表
现得特别勤快。也许对于一个 10 岁左右的小女孩来说,家里的重活如挑水、
砍柴,没有必要去做。但是因为她从小被寄养在别人家,可能就会很担心:
如果不做一些活,可能就得不到这家人的欢心,得不到一些关爱。所以她
在意识层面就会拼命去做一些事情,去讨好寄养家庭的这些人。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当她回忆起这些人生经历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特别伤心。这种时候我们
可以问她:你觉得,在你还是一个那么小的小女孩的时候,你是怎么样想到
要去表现得勤快的?你表现得这么勤快,你觉得自己内在有一些什么样的力
量?你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不断长大,你觉得你身上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
她可能会说,好像在自己人生的历程中,觉得自己最不容易的地方就
是,在那么小的时候还能够去讨家里人的欢心,觉得自己特别不容易。可
能在童年时候,也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是悲惨的,还是曾经有过那么一些小
小的片段,是让自己觉得比较开心的。
所以,在聆听来访者说话的时候,我们需要带着一双叙事的耳朵,敏感
地聆听。在来访者说到的很多美好的闪光点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觉察。
当我们聆听到,我们觉得这些小小的片段,可能会是这个人生命当中小小的
闪光点的时候,我们也要掌握时机,去发展他新的人生故事。因为来访者在
讲遭遇困境、伤心经历和逆境的时候,也许那个当下对他来说,需要有很多
-82-
情感的宣泄,如果一个人还没有把自己内在的很多情绪表达出来,没有充分
的去说他想要说的话,这个时候就去发展他的闪光点,是不太合适的。
当我们在用叙事的方法做治疗的时候,非常需要训练自己聆听别人内
在闪光点的耳朵,也需要把它记录下来。至于这些闪光点在什么样的时机,
把它发展成为丰厚的、美好的故事,就需要我们在治疗中去把握。而这种
把握,只有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透过个案训练,或者自己运用叙
事的方法,在不断陪伴自己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来体会这种感觉。有的时候,
我们要掌握发展闪光点的时机,也要掌握怎么样去发展故事的能力。

第九节 丰富人生故事 1:会员重新整合的对话

会员重组对话(Re-membering conversation)a 也可以翻译成会员重新


整合、重塑对话等。会员重新整合(会员重组对话)也是叙事里一个非常

a Michael Whit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李明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重要的技术。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主要介绍会员重新整合
的概念,以及在个人成长和咨询当中如何运用。另外一方面,重点介绍运
用在哀伤处理中的 say hello again(这个概念也是会员重新整合的一部分内
容,翻译成中文是“再说你好”)技术。

一、会员重新整合的概念

会员重新整合是叙事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的理论基础认为,我们
每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是我们和周围的人交往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也就
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形成我们对自己的一种身份认同,会形成“我们
怎样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我们身上具有什么特质、我们具
有什么优点”。
我们一生当中会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也许和一些人比较合得来,和
一些人就不太合得来;有的人只认识了很短时间,但好像相见恨晚、惺惺 -83-

相惜,会有一种知音的感觉;很多人认识了好多年,还是觉得很陌生。在
叙事里,我们身边交往的人就好像是一个会员俱乐部(好像我们去健身房
或者参加某个团体的活动,可能都有会员),我们每个人身边交往的这些人,
也好像是我们身边的会员俱乐部里的每一个成员——有的人可能和我们比
较亲近,有的人可能(曾经)给我们造成一些伤害,留下一些不太好的经
历(感受)。
在我们早年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可能我们身边的照
料者和我们有一种很好的关系;这些早期的照料者,也可能和我们有一些
不太好的关系,甚至会形成一些创伤。例如,很多成年人回忆自己童年时
候某些经历——可能身边的人对自己说了某些话(做了某些事),都还会
觉得是一种创伤。这可能就是童年早期有一些不太好的客体关系。
而这种早年形成的客体关系,有可能会一直内化在心里。当以后的生
活中,碰到某些人说了相似的话(做了相似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激发内
心特别不好的一种感受。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此外,在解构的时候讲过自我监控。也就是说,即便有的时候,没有
人说我们怎么样(或者有人说了我们之后),我们好像也有一个内在的声
音说自己“不够好”。所以在重新整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去觉察,
去看到在我们早年的成长经历里,和我们关系比较好(不好)的一些人。
如果是童年里曾经给过我们温暖和亲密的人,我们可以通过重新把他们整
合到现在的生活里,在和他们重新互相见证的过程中重新看到自己的价值。
而那些曾经给我们造成过某些伤害的人,我们可以像开除会员资格一样,
把他们排除在我们的会员俱乐部之外,减少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在叙事里,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咨询,我们会透过一些小小的闪光点,
去看到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和我们曾经有过亲密关系的一些人,当我们
想到他们的时候,也许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可以采用(在发现独特的
结果或者发现小小的闪光点所用的方法)行动景观和意义景观的方式,重
新回忆曾经给过我们温暖亲密关系的那个人,发展出丰厚的故事,从而改
-84-
变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一下。2015 年有一部电影叫《超能查派》,讲述
的是一个智能机器人的故事。智能机器人的制造者是一个电脑工程师。这
个电脑工程师经过很多努力,终于发明了一台非常智能的机器人。他希望
能够用报废的机器做一下实验,但公司的 CEO 拒绝了。因为老板都是为
了赚钱,她不同意做实验这件事情。这个电脑工程师觉得很沮丧,然后看
到在他的办公桌上写着这么一句话:“Craft the life, do not let the life craft
you.”(塑造你的生活,不要让生活来塑造你。)
被这句话启发,他把一台报废的机器人拖到自己的家里。在经历了各
种艰难之后,他成功地制造出一台具有智能人工的机器人,它就是查派。
对于查派来说,它身边有几个这样的人:一个是它的制造者——电脑
工程师,对待它就像对待小婴儿一样,非常耐心地教它识字,教它各种道理,
还教它画画。鼓励它要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个制造者可以说是查派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好的客体。
另外,还有一个女性尤兰迪,她也非常喜欢查派,给了查派很多温暖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和关怀,所以她也是查派身边非常亲密的一个人。尤兰迪的男友,是个非
常粗暴、类似于黑帮小混混的角色。他们一开始是希望查派能够为他们去
抢钱。所以,两个小混混就带着查派,教他抢劫、杀人——但他们不是告
诉查派这是违法的,他们只是说:“你开了枪以后,是让对方睡着,是让
他休息。”查派不懂,所以跟着他们干了很多坏事。这两个黑帮小混混,
在查派的生命里,可以说是对他影响很不好的客体。
虽然这是一部电影,但是笔者想,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可能有
类似的经历——身边和我们关系比较亲密、给我们温暖支持、亲密关系的
客体,也会有指责、批评、打压我们,不好的、外在的客体。
在不同的外在客体的影响之下,查派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最后,
因为电池不够了,它的制造者跟它说,它的生命快要结束了时,查派跟它
的制造者说:
“不是你告诉我的吗?要去塑造生活,而不是让生活来塑造你。
我不相信,我一定要活下去!”
-85-
后来,他拿走了一个头盔。在各种努力下,它研制出把人的大脑意识
储存在 U 盘上的方法。在它的制造者遇到危险的时候,查派通过自己的方
法,让两个人都换了一个新的壳,最后他们都重新拥有了新的生命。
电影所描述的场景也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有可能遇到的真实生
活场景。我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好的客体,也可能遇到不
好的客体。在重组会员(会员重新整合)的技术里,用来重新整合的会员
可以是活着的人,也可以是已经去世的人。这个重新整合的会员,可以是人,
可以是宠物,也可以是某部电影。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会员重新整合技术有以下四个步骤:首先,找出
来访者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他人,其次,描述这个人在来访者生命中的贡
献,然后,描述来访者为这个重要他人做过什么,最后,描述来访者做的
事情为这个重要他人的身份认同带来了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询问来访者,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有谁给过他一段(觉
得)比较好的亲密关系。当我们找出这个人以后,就可以询问来访者,这
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什么事情给来访者留下了非常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深刻的印象?在来访者的生命中,这个人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个人欣赏来
访者身上的哪些特点?
接下来我们可以询问,在来访者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中,来访者为这
个人(他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人)曾经做过怎样的贡献?做过怎样的事情?
由于来访者和这个人之间的交往,来访者又会给这个人(在他生命当中重
要的这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会带来什么不一样的部分?
例如,笔者的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人就是笔者的外公和外婆。在笔者
小的时候,他们给了笔者很多陪伴。笔者上小学和初中的假期,都在农村
的外公外婆家度过,所以和他们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做完作业以后,外公
会给笔者检查作业,教笔者查字典、猜谜语,我们俩还经常出去散步,一
起去捡小石头回来喂鸡吃。外公在笔者的心里非常重要。他教会了笔者很
多东西,给了笔者很多情感上的温暖,是让笔者觉得自己是无条件的、完
全被接纳的一个外在的客体。
-86-
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找出了来访者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他人以后,
就可以让对方描述一下,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他们之间可能发
生过很多的事情,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用之前学到的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
的两个层面来做各种描述:一个是具体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就是发生了
这件事情,反映了来访者身上有什么特点是重要的他人欣赏的。
比如,小的时候,外公对笔者很好,他为笔者做了很多事情。在我们
交往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很多温暖的感觉。可能外公也比较欣赏笔者身
上的很多优点,比如说可能笔者比较努力,读书比较用功,比较勤奋,比
较乖巧。也许笔者身上的这些优点,就是外公所看到的。
外公对笔者有很多的影响,笔者可能对外公也有很多影响。那么,笔
者曾经对外公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呢?从笔者的眼中看,从笔者和外公的
交往当中,外公觉得笔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笔者的生活又会带来什么不
一样的地方?
因为外公那个时候回到农村,可能内心比较孤单,笔者和他在一起交
往的过程,也会给他带来很多温暖和快乐。也许,外公看到他可以教笔者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读书,和笔者一起出去散步、聊天,对外公的自我身份认同来说,可能也
会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长辈,能够看着自己的外孙健康成长,能够背很多
诗,读书也比较乖巧,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而且外公一直都是
一位老师,也许在教育笔者的过程当中,也增加了他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身
份认同感。
在会员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假设我们是陪伴来访者,来访者和重要他
人之间的、互相对对方的生命的影响,以及互相对对方的生命认同、对互
相的个人价值的影响,都是一种双向作用。所以我们就可以透过上面四个
步骤,对来访者进行这样的对话。
在个人成长中,至少可以有两种途径来进行重新整合:一是找一个好
的客体。二是自己内在客体的转化之路。
关于找一个好的客体,当然最简单的就是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咨询师。
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可以成为个人成长中一个非常包容的、温暖的、
-87-
外在的客体。此外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和自己比较投缘、相处起
来比较愉快的人进行交往,和那些不能在一起的人不要多交往。
另外一个就是内在客体的转化之路,也就是说假设我们在童年曾经受
到过伤害,外在的、伤害过我们的客体,可能就会转化成一个内在的客体,
一种对自己的自我监控。在这些部分也是需要做一些工作的。比如说,
要去觉察自己内在的那个自我监控的声音是什么,那个内在的、不断监
控自己的客体是什么,如果曾经受到过一些伤害,可以用一些方法去看
到那个部分。

二、Say hello again

Say hello again 在中文里翻译为“再说你好”。Say hello again 是会员重


新整合比较特殊的一个部分,这种技术更多地用在来访者和自己已经去世
的亲人的关系的重新整合和修复的过程中。
我们身边的重要的他人有可能还健在,有可能已经去世。如果还健在,
我们还有机会当面用语言表达某些没有说出的话(没有修通的一些情结)。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但如果这些亲人已经去世,可能已经没有机会面对面去表达想要跟他们说
的话。可能在他们去世的时候,没有好好地去做一些道别,没有做一些新
的整合工作。
从叙事的观点看来,虽然我们身边的一些重要亲人可能已经去世了,
但是透过 say hello again 这样的技术,可以重新去丰厚我们曾经在一起的非
常亲密的关系。可以透过刚刚讲到的那四个步骤的方式,在和我们身边的
重要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看到彼此对对方的影响,以及对对方的自我身
份认同的影响。
还有一类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也许在世的时候和我们之间有一些非
常错综复杂的、很纠结的关系,可能是又爱又恨、又亲密又纠结、又冲突
又离不开的纠结的关系,但是他们已经去世了,已经没有机会和他们当面
去表达、去修通这种复杂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有一些叙事的方法,
对这样的关系进行修复和重新整合。
-88-
叙事里的 say hello again 对于身边丧失重要他人的哀伤处理,然后整合
我们和已经逝去的人的关系方面,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正如之前和大家分享的,笔者小的时候和外公外婆有非常长时间的相
处,而且他们给了笔者非常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让笔者觉得自己是被无
条件的爱着,让笔者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被接纳的感觉,在
笔者的生命里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每个人(很多人)的生命当中,或者都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非常被接纳
的感受。其实我们被身边的人所接纳的经历,都有可能成为“当我们在现
实生活里边碰到困难和挫折时”的一种可以挖掘的资源和力量。
笔者的外婆是 2014 年 9 月份去世的。因为外公外婆在笔者心目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外婆去世之前一直在农村老家,大概八月份的时候外
婆突然中风,我们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去医院陪伴了几天。那个时候
母亲也在照顾外婆,一直到外婆去世。笔者那个时候心里非常悲痛,但不
知道为什么,但就是哭不出来,后来就回到农村,参加了外婆的葬礼。
参加完外婆的葬礼,大概半年以后,也是一个假期,笔者陪母亲去做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推拿按摩,因为她的脚有些不舒服。我们两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她就跟
笔者说,这段时间有些睡眠不大好。她问笔者有没有梦到外婆?笔者说梦
到过好几次。她就问笔者外婆在梦里面是什么样子?笔者说:她好像很开
心的,好像住在山上,穿着她平时很喜欢的、很传统的衣服,跟我们开心
地打招呼。
母亲好像有一点伤心。她说她都没有梦到过外婆,会不会因为外婆恨
她?笔者就问她:“为什么你会觉得外婆会恨你呢?”
她说外婆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因为半个身子都已经瘫痪(大面积的
脑梗塞导致半边身子都是瘫痪的),大小便失禁,所以她就用能活动的那
只手把大便弄得到处都是。母亲很着急,可能不小心拍了一下她的手。外
婆那时候可能意识不是很清楚,就说“你打我你打我”。母亲很伤心,怀
疑是因为打了外婆的手,所以现在梦不到外婆。
那个时候,同样在面对外婆去世这件事情,笔者也是在用叙事的方法
-89-
来陪伴自己,陪伴母亲。我们一起度过哀悼外婆去世的过程,然后把外婆
的生命继续整合在我们的生命里,让生命继续往前走。
所以笔者就跟母样说:“如果外婆在天上能够看到的话,我觉得她不
会怪你的。因为我觉得,她肯定知道,你只是不小心拍了她的手,但你不
小心拍她手的背后,其实你内心是特别希望能够照顾好她,不希望她把自
己弄得很脏。所以我想,她一定知道你内在的心意,其实是对她好的。如
果外婆在天有灵,她肯定知道你对她的这份心意。所以我觉得她不会恨
你。”然后笔者就问母亲:“如果外婆在天有灵,你觉得她希望你现在
的生活过的怎么样?如果外婆看到现在的你,会觉得你现在身上有什么
不容易的地方?会觉得她很欣赏你的地方是什么?”这些都是会员重新
整合或者 say hello again 可以用到的一些问话。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每家人(每个人)都会面
临自己身边亲人去世的情景,在面临身边的亲人朋友去世,或者有我们的
来访者在面临生命当中的重大丧失的时候,say hello again 是很好的一个陪
伴方式。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以上讲的是关于我们身边的人、很亲密的亲人去世,我们怎么用 say
hello again 的方式来对他们做一个重新整合。也许他们只是身体的去世,
但他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其实可以透过这样的方式继续保存在我们的
生命里。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身边的重要他人的离世。有可能是亲人,
也有可能是朋友。可能我们和他们之间有非常纠结、复杂的关系。也许在
他们去世之前,都没有办法解决那个冲突。也许根本就没有办法面对面地
做交流。但他们去世以后,可能我们发现:哎呀,生命当中还有很多情结、
很多纠结的情感没有解决,这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再处理这部分
内容呢?
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用到 say hello again 的方法。
生命中,可能我们会有一些和重要他人还没有解决的一些情结。也许,
想到他们说过的某些话(做过的某些事)的时候,我们依然会很愤怒,但
-90-
在这个愤怒的背后,也许透露的是内在一种很深的渴望。往往在很多负面
情绪的背后,掩藏着我们内在对对方很珍惜的一种渴望。
给大家举个例子。
2015 年有一个电影叫《分歧者 2》。电影的女主角叫翠丝。在《分歧
者》第 1 部里,翠丝的父母为了保护她,双双被坏人打死,而翠丝一不小
心就杀死了她最好的朋友,所以她有很多愧疚和内疚的情绪。在《分歧者》
的第 2 部电影的一开头,她有很多很愤怒的情绪。这个愤怒的情绪,一个
是针对外在的坏人,就是客观上导致她父母的死亡,以及间接导致她朋友
死亡的那个坏人。另一部分的愤怒,其实针对的是自己。
在这部影片里,翠丝必须去参加一个游戏。
在游戏里,她看到她最恨的那个人,冲上去就和那个人搏斗。但是她
们俩都从高楼大厦掉下去,差点就摔死了,所以这个游戏第一次就失败了。
后来她就希望再做一次这个游戏。当她第二次进入那个虚拟场景的时候,
发现她看到的是另外一个自己。另一个自己特别愤怒,冲上就来跟她对打。
另外那个自己,好像充满了愤怒,充满了内疚。冲上来就扭打自己,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差点就把自己掐死了。当另外那个自己快要掐死自己的时候,她好像突然
领悟到了什么,于是放弃了和对方扭打。
神奇的是,当她放弃和对方扭打的时候,眼前的一切场景突然都消失
了。其实这一切都是虚拟的场景。也就是说,在她内心深处,最歉疚、最
愤怒的那个部分,其实针对的是自己。当她领悟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她张
开双手迎接另外那个自己,自己的生命好像突然就得到了一种整合。
我觉得这个电影具有一种隐喻的特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
可能我们和已经去世的某个重要他人之间,有很复杂、很纠结的情结。也
许是愤怒,也许是仇恨。但是在这些负面情绪的背后,可能隐藏的是和对
方能有一个亲密关系的内在渴望。
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也可以通过 say hello again 的方式和已经去世的这
个人(可能没有机会面对面去和他沟通的一个人)做一种和解和重写生命
的整合。整合有很多方法,可以用语言的方式,可以用写信的方式,也可
-91-
以用仪式的方式,在后文我们会具体讲到。

第十节 丰富人生故事 2:叙事治疗的文件资料和信件

叙事的信件和文件资料,在治疗及咨询师(或一般人)的个人成长中,
都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当然,在运用这些技术的背后,依然要秉持着叙
事的哲学观和具体理论。本节从两个方面来介绍叙事治疗里信件的使用:
一个是在个人成长中运用信件的方式,另一个是在心理咨询中运用信件
的方式。

一、在咨询中运用的信件

首先,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在评估来访者情况的时候,会觉得很多
情况(也许)和他的家庭关系是有关系的。例如,儿童(青少年)的很多
心理行为问题,可能和父母的关系有关;有的丈夫(妻子)出现一些情绪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上的抑郁、焦虑或者失眠(睡不着觉)以及身体有些不太舒服的表现的时候,
可能背后是家庭关系的冲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希望能够邀请来访者的其他家人一起来参
加咨询。但是,家庭的其他成员可能对咨询不了解,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推
辞的时候我们作为叙事治疗师,可以采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写一封邀请函,
给拒绝或不愿意来参加咨询的家庭成员。关于邀请函的具体的写作范例,
可以参见《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a 这本书。
这本书中,有大量的范例。比如治疗师可以通过写信说:某某,我们
觉得,你在这个治疗的过程当中,应该会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非常真心
地邀请你能够来参加这样的一个咨询等。
另外,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邀请来访者写信给自己。写信给自己
有很多具体的方式。可以写信给自己的情绪;可以写信给不同年龄段的自
己;还可以写信给自己的身体。当然,还可能会有其他很多的方面。
-92-
其实,写信也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在笔者印象中,好多年前,无论上
高中还是上大学的时候,笔者很怀念写信和收到纸质信件的感觉。后来随
着网络和邮箱的普及,大家互相之间的联系,使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越来越
多,而且效率特别高,好像大家就更倾向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来进行彼此之
间的沟通和交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写过纸质的信,或是收到过纸质信?收到纸质信,
不但可以保存下来反复阅读,而且等待来信的过程非常令人兴奋和期待。
民间有句话:好脑筋(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尖。在笔者的印象里面,非常
深刻的记忆就是(非常珍惜)那些写信和收到信的感觉。
电子邮件的便利和快捷,带来很多优势的同时,可能也失去了某些传
统的东西。所以在叙事里,我们很多时候会通过信件的方式。对于来访者
而言,我们在恰当的时候邀请他给自己写一封信,也是停下来倾听自己内

a Michael White, David Epston:《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廖世德译,华


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在声音的过程和内在的一种对话。
1. 给自己的情绪写信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喜怒哀思悲恐惊。2015 年的一部电影《头脑
特工队》主要选取了我们最常见的五种情绪。之前在外化里也给大家讲到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情绪,而情绪是非常自然的一种现象,它无所
谓好坏,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自己情绪背后的渴望和内在的一些心意。
比如,在陪伴来访者的过程当中,我们用外化的方法让来访者去觉察
自己的情绪,当他觉察到他的情绪以后,在咨询室里面,我们是透过对话
的方式,用外化的方法来陪伴来访者的情绪。当来访者回到家以后,也可
以给自己的情绪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情绪各方面的觉察。这是非常好的
让内在情绪和自己内在声音对话的一种方式。
在每一个情绪的背后,可能都有它内在的一些渴望。
举一个例子,有个女性,在丈夫对她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变得非常
-93-
愤怒,如果说在日常的生活中,假设这个丈夫瞬间把妻子的情绪激怒的,
他也可能用一种非常激动的情绪去和妻子进行沟通。如果妻子觉得自己的
愤怒情绪,没有得到对方很好回应,两个人的冲突就会不断的升级。但如
果有一个人能够稍微停留下来,去了解对方那个情绪背后的含义,在那个
情绪背后的渴望,然后暂停一下。这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双方的沟
通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陪伴来访者的时候,也许来访者会说,在发生某些事情的时候,他
的某个情绪——比如愤怒、悲伤、压抑、难过等各种各样的情绪会出来,
这时我们可以陪伴他去觉察,那个情绪想要表达的内容,那个情绪的背后
隐藏的渴望。然后邀请他给自己的情绪写一封信。这样做把情绪外化出来,
就好像这个情绪是某个老朋友一样,我们可以说:
亲爱的愤怒,你好啊!
今天发生了 ××× 的事情。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感觉你一下
子就出来了,然后就占据了我整个人的大脑(心灵),我以前从来没有想
过要给你写一封信。王老师说,我们可以给情绪写一封信,那我今天就想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给你写一封信,想听听你内在的一些声音。
亲爱的愤怒,我想知道的是,当 ××× 时候发生了这件事情你出来了。
你是想跟我表达什么吗?也许我要想一想,在这个愤怒情绪的背后,它代
表了一些什么?也许你想告诉我一些什么?我也在思考,在这个愤怒情绪
的背后,是代表了我自己内在有一些什么样的渴望吗?
比如,这个来访者是因为和丈夫的争吵,也许在和自己的愤怒做对话
的过程中就会觉察到:在愤怒的背后,也许隐藏的是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
虽然现在可能和丈夫的关系不是特别好,也许她内在特别渴望能够有一段
很亲密的关系。所以当丈夫没有了解到自己的需要,和自己争吵的时候,
也许愤怒就出来了!那么,当愤怒出来的时候,作为愤怒的主人,可以做
些什么事情来陪伴吗?可以做些什么不再那么愤怒?
刚才就是给大家做一个示范。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陪伴来访者的时候,
可以引导来访者去觉察自己的情绪,然后和情绪做一个内在的对话。同时,
-94-
也可以把这些对话用信件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来访者把这些内在的对话都
写下来。然后,也可以再写一封信,以情绪的角度,假设它收到这封信以后,
想要和自己的主人说些什么?这就是信件对话的一个方式。
之前也跟大家说到,叙事里很多具体的理论和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
的,包括这个具体的信件方式,其实也融合着像外化、解构、发现独特的
结果、生命的闪光点等具体的理念。像刚才给大家做示范的,给愤怒的情
绪写一封信,其实也包含着很多外化和解构的思维。我们就可以带着外化
的思维引领来访者,邀请他和自己的这个情绪——首先把自己的情绪外化
出来,然后去了解在这个情绪背后,它的内在渴望。
其他还可以在给愤怒写信的过程当中去了解:在以前,还有没有在其
他的情况下,同样的也出现了这个愤怒的情绪?当时又发生了什么?当时
的感受是什么?当时对于那个感受的解释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觉察。其实任何一个情绪发生的时候,除
了这个情绪之外,比较重要的还包括我们对这个感受的解释。
任何一个事情的发生,除了当时会有一个情绪、一个感受出来,我们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对于这件事情,会做一个什么样的解释,这是认知层面的。即对一件事情,
从两个层面来对它进行解释:一是情感层面,二是认知层面。因为不同的
人碰到同样的事情,可能对事情的解释不一样。我们陪伴来访者是需要看
到:这个来访者对于自己经历的这件事情,他对这个事情的解释是什么。
比如说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遭受过别人语言方面严苛的指责,他的
感受可能觉得特别伤心。那么,在他这个伤心情绪的背后,可能就会形成
一种“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人”的解释。
这样的解释可能会对现在自己的一种影响就是,过去那样的一个认知伴随
那样的一种情感,会影响到现在自己和周围人的交往。
也许一个人还带着自己过去的那种内在的认知模式和情感模式,可能
现在碰到生活当中的某个人,对方说了一些话(做了一些事)激发了自己
当下的那个愤怒情绪的时候,这个内在感受和对这个感受的解释,包括依
然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样一种感受就伴随发生了。
-95-
所以我们在叙事里(在咨询室里),透过这样的方法来增强来访者对
自己情绪和经验的解释,这些都可以转化成一种信件的方式,比如说给自
己的情绪写信,来访者可以进一步在日常的生活中,觉察自己的这个愤怒
情绪和这个情绪背后的意义。
除了在咨询室内,来访者在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对自己的各种情绪
的觉察也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我们可以作为一种家庭作业布置给来访者,
让他去做觉察自己情绪的工作。
2. 给自己的身体写信
来访者给自己写信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写信给自己的身体。
由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压力等越来越多,很多时候,如果心
里的压力没有及时化解,就会转变成一些身体的症状。
在精神的诊断里有一种病叫做躯体形式障碍。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
出现很多症状,比如心慌、身体疼痛、尿频,女性常见的偏头痛(可能受
凉或是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头痛)以及失眠——也许当一个人压力大,
然后碰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就会影响到自己的睡眠等。可能是心理方面的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很多压力和危机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所以就会出现一些身体的不适。而
这些身体的不适,到医院去做检查又查不出器质性的毛病。这就叫做躯体
形式障碍。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这个文化之下也有一个躯体化趋势。也就
是说,我们可能在很多情况下压抑自己,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情绪,或是很
多压力没有得到恰当处理的时候,这些没有处理的情绪就会转化成躯体症
状表现出来。所以当来访者体验到身体方面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或者他
觉得对自己身体某个部分不够满意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邀请来访者跟自己
的身体做一个对话——给自己的身体写一封信。给身体写信的方式和给情
绪写信的方式比较类似。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外化和解构的方式给身体写信。
我们可以给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写信。比如,有的人可能觉得心慌,就
可以给自己的心脏写一封信;有的人出现了白头发觉得很焦虑,也可以给
自己的头发写一封信。
-96-
给身体写信的过程,也是在跟我们的身体做一个对话。大概三年前,
笔者的腿(跟腱)出现了一些问题,走不了路,然后在家休息了两个多月。
后来在那段时间,笔者就用叙事的方法给自己的腿写了一封信,了解、关
心在自己的这个腿的背后想要表达的内容。
后来就发现,那段时间生活、工作的节奏太快了,也许这个腿需要休息。
当笔者静下心来给自己的腿写信的时候,笔者也在思考——其实,无论是
给自己的情绪写信,还是给自己的身体写信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用一种外
化的方法来看自己的情绪(身体)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也是在整理自己的
一些思路。所以在把自己的身体和自己分开,跟它做对话、重新来看待这
件事情的时候,视角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好像两个人在对话:我的腿它需
要什么?为什么这个腿会出问题?也许是工作生活节奏太快了。也许腿想
要提醒我,可以稍微放慢一点脚步,来看看自己未来的生活节奏该怎样把握。
在写信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自己内在的一些声音——其实身体也是会说话
的,我们需要帮助身体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写信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3. 给不同年龄段的自己写信
来访者写信给不同年龄段的自己。熙琄老师的说法叫做跨越时空的对
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年龄段,整体来说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给不同的年龄段写信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现在的我们可以
写信给过去的自己,也可以写信给未来的自己。另外一种方式是,过去的
自己(未来的自己)可以写信给现在的自己。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会遭遇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人生经历
和人生感悟。大家可以想一下,现在回首自己的童年(青少年)的时光,
有哪一段时光是自己觉得非常珍惜的?哪一段时光是自己有一些很复杂情
绪的?有哪一段时光,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会是怎么样的?但是,不管过去
怎样,如果我们带着叙事的眼光,从现在的自己看待过去的自己的时候,
一方面需要看到过去是不是受到一些伤害;另外一方面,是看到过去的我
们身上有些什么不容易的地方,有一些什么样的资源。
-97-
如果来访者在他过去的时光,曾经遭遇过一些不太开心的事情,甚至
是一些创伤。那么,一方面,咨询师需要陪伴来访者看到过去的这些部分,
看到来访者曾经遭遇的一些创伤、一些未曾满足的期待。另外一方面(也
比较重要的),也要看到来访者身上的资源——每个人在遭遇创伤、遭
遇一些应激性事件的时候,都不会是被动地去接受,必然会发展出一些
应对的策略。所以在叙事里,很重要的是,要看到来访者在遭遇创伤和
应激性事件的时候,他身上的资源是什么?他难得的地方是什么?
一个人在遭遇创伤时,身上难得的这些地方是这个人非常宝贵的资源。
也许以前他没有看到,在应对很多事情上面,自己内在的资源。但是我们可
以邀请来访者通过写信的方式,给过去的自己写一封信,和过去的自己做一
个对话,看看过去的那个自己,在当时那个情景下,身上难得的地方是什么?
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它反映了自己身上有些什么宝贵资源?而这些宝贵的
资源,怎样影响到自己现在的生活?这是现在的自己给过去的自己写信。
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现在的自己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对于未来的
想象:如果你去看一下未来的自己,你觉得你会希望跟未来几岁的自己做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一个对话?然后邀请他用现在的自己给未来的那个自己写一封信。看看未
来的——比如说 70(80)岁或者 10 年后的那个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会
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样子?
反过来也是可以的。就是以过去的自己的眼光和未来的自己的眼光,
给现在的自己写一封信。如果说 70 岁的自己看到现在的自己,他会觉得,
现在的自己身上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难得的地方是什么? 70 岁的那个
自己,如果看到现在的自己,会跟现在的自己说,你可以过一种什么样的
生活。70 岁的自己觉得,现在可以做一些什么让 70 岁的自己过上想要的
生活?——大家都可以发挥各种各样的创意,从各种各样的时间点、从资
源的几个方面来给自己写信。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来访者可以写信给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比如说,
来访者生命里和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重要他人,有的已经去世了,有的还
健在。如果已经去世的,可能来访者和已经逝去的这个亲人,没有一个很
-98-
好的告别。也许在这个亲人去世前和他有非常纠结的关系,可能没有机会
去表达,没有机会去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做一个很好的告别……这
种情况下,可以邀请来访者给这个亲人写一封信,去表达想要跟已经去世
的亲人所说的一些话。也许有很多的愤怒,也许有很多的依恋。也许来访
者想要写信的这个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还健在,比如说有的来访者和自己还
健在的父母之间,也有很多非常纠缠的关系。但是,可能根本没有办法去
和他们能够有一个好的沟通,也许一见面就吵架等。这种情况下,可以先
邀请来访者给这个亲人写一封信——可以在信里表达这个愤怒的情绪,或
者在信里表达自己所有想说的话、所有的情绪。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以
写完以后大声地念出来,然后用火把它烧掉。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
式——写信以后,高声地把这些话念出来,其实这可以使一个人内在所有
声音能够通过信件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叙事治疗里边的文件资料

文件资料有很多类型,包括证书、见证、会话以及记忆盒等。比如证书,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大家在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或许有过各种各样的证书,也许是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等证书。证书是通过一个仪式来表达别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和价值的确定。
收到证书这样一种仪式和感觉,对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和价值感的认定
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作为父母,可能在自己很焦虑的情况下,就会更多
地关注孩子做得不好的部分,也许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等等。咨询师
在陪伴焦虑的父母的过程中,可以询问父母:你们觉得,孩子身上有一些
什么样的部分,是你们觉得欣赏的?你们觉得,孩子身上有一些什么样的
优点?
通过对这些孩子身上优点的一些觉察和认识,可以邀请家长给自己
的孩子制作一个证书和奖状。在一次个人成长工作坊里,笔者就邀请小
组全员制作证书,有的是制作证书给自己的孩子,有的是制作证书给自己,
然后通过一个仪式,把这个证书颁发给大家,大家都觉得特别受触动。
-99-
此外,笔者的小组里还有一个成员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了十级的
证书,一级一级地颁发给自己的孩子。因为之前她觉得孩子好像很多动,
没有办法专心地完成作业。之后,当她每次看到孩子有一个小小的进步,
就给他颁发一个级别的可以专心学习的证书。这也是一个激励的方法。
在文件资料里边,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见证”,如“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现在的自己去看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以及过去的自己和未来自
己会怎样看待现在的自己?生命当中的重要他人会怎样看待我们自己?会
觉得我们身上有什么有价值的部分?
这些文件资料,可以通过写作(绘画)的方式,也通过记忆盒的方式。
绘画也可以用在小朋友身上。笔者记得,有一次碰到一个小朋友,家里
的人觉得他在学校里多动。就邀请这个小朋友通过绘画的方式把多动用
外化的方式表现出来。透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就和他所谓的、被贴了标
签的多动有一个外化的对话。绘画对于还不太能够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
感受的儿童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自己内在声音的方式。其实对于成
年人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在的一些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感受和声音。也许可以邀请来访者画一幅童年某个年龄段的自己(某个
年代的自己),画好以后,再和画出来的这个过去的自己(画像)做一
个对话,然后给过去的自己写一封信,绘画和写信可以作为一个系列形
式来进行、来完成。
最后讲一下文件资料里的记忆盒。记忆盒和我们之前讲的重组会员对
话里的 say hello again 是非常有关系的。如果说家里亲人去世,那是一个哀
悼的很好的方式。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个家庭,夫妻感情特别好,他们有两个孩
子。这个爸爸生了很严重的病,孩子还很小(一个 10 岁,一个 8 岁)。
当爸爸去世的时候——当然,如果有一个家庭成员去世,这是非常重大
的一个丧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煎熬的一段时光。在叙事里,我们用
的记忆盒的方式,其实也是和重组会员对话的理念结合起来。我们会邀
请家庭的每一位成员来画一幅画,表达他们对已经去世的亲人的一些怀
-100-
念。我们可以用一个盒子,把对已经去世亲人的各种怀念方式比如画画,
还有亲人在世的时候,每一个人觉得他最珍贵的那个部分的一些纪念品,
放到这个记忆盒里。也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也许在这个亲人还活着的
时候,大家没有机会跟他说的一些话,可以通过信件的方式把它写下来。
连同和这个亲人有关的、所有的纪念品、最珍贵的一些东西、想要跟他
说的话也可以录下来(写下来,画下来)等,一起放到一个盒子(记忆盒)
里。虽然说身体走了,但其实这个人还在继续陪伴着我们。
这个记忆盒是一个非常好的哀悼去世亲人的方式。包括笔者自己,
大概两年前外婆去世的时候,老人的很多东西都烧掉了,但笔者当时还
保留了她的一件衣服。笔者也用了写信的方式,给外婆写了很多的信,
表达笔者对她的怀念,想象我们过去曾经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也是一
个记忆盒的方式。家庭里有一个亲人去世,这样一个哀悼和陪伴的过程,
对于每一个人可能都不太一样,但是都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
笔者觉得叙事的方法,无论是陪伴自己还是陪伴来访者,在家里有去
世亲人的时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叙事的很多信件和文件资料我们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都可以把它综合的用起来。

第十一节 丰富人生故事 3:仪式与庆祝

本节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仪式的介绍;第二部分
是关于庆祝的介绍;第三部分是仪式和庆祝在咨询中的应用。

一、仪式

叙事治疗也是从家庭治疗发展而来的,所以叙事家庭治疗也是家庭治
疗的一个流派。
在家庭治疗里,也非常重视仪式的过程。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各种
各样的仪式,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婚礼、葬礼,还有就是每个家庭日常生
活当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一些仪式,比如餐桌仪式。此外,还有逢年过节
-101-
的一些仪式。
结婚是人生当中的一件喜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对于结
婚都有自己独特的一些仪式。比如,西方的基督教国家,结婚仪式可能是
去教堂,然后由神父来做一个仪式的引导,现场的亲朋好友作为一种见证。
在我们国家的不同地区,对于结婚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仪式。比如说结婚,
很多年轻人会觉得,我们领了结婚证就够了,没必要去参加那些繁琐的仪
式。但实际上,家庭治疗非常强调仪式的作用: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和没
有这样的活动,其实给人的感觉非常不一样。很多父母会觉得,要是没有
举办一个仪式,这个婚就相当于没有结。
有一次笔者参加师妹的婚礼,那个婚礼的仪式安排得特别好,很多来
宾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个环节制作了一个很完整的 PPT,首先是夫妻双方
的父母照片,介绍他们怎么样相遇、怎么样结合、怎么样一路走来,同时
也介绍了新婚夫妻相遇、相知、相识、相伴的过程。
PPT 放完之后,双方父母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把他们交到对方的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手上。接着新婚夫妻对父母做出承诺,父母对新婚夫妻又做出祝福。当时
参加婚礼仪式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地感动,婚礼很好地体现了家庭传承
的过程。
本节讲的局外见证人在叙事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比如婚礼
上很多亲朋好友的见证,其实也是让每个人——不论是结婚的人,还是来
参加婚礼的人,产生一些共鸣,联想到生命中的一些美好的经历。叙事里
强调,故事带来故事。每个人在别人的故事里,有自己的共鸣,又带来新
的故事。
再比如说葬礼。人有生老病死,每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过程当中都会遇
到亲朋好友去世。参加葬礼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哀悼我们失去某个亲人(身
边好友)的过程。
大概两年前,笔者的外婆去世了,因为从小和外婆的感情非常好,当
她去世的时候,笔者的心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有悲伤有难过,
-102-
也有一些愤怒自责的部分,因为外婆说过笔者是学医的,看看笔者是不是
能够为她减轻一些痛苦,让她的生命延续的更长些。笔者当时听到觉得好
难过,因为外婆对笔者有期待,笔者好像做不到,面对很严重的疾病,笔
者也是无能为力的。
外婆去世以后,笔者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都是在用各种方式做
一种哀悼。参加葬礼,其实也是一种哀悼形式。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外婆去世以后,所有的后代都回到家里,我们一起把她的遗体送到火化场,
看着她的遗体被放到火化炉。骨灰出来以后,有专业的人员把她的骨灰
按照一定的顺序放进骨灰盒,然后带回来,在家里停灵,最后又把她送
上山。
在整个过程中,所有亲朋好友都在做一种哀悼,大家也有机会坐在一
起,来共同、重新建立一种联结——可能以前大家离得远,没有机会说的
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一些新的沟通。所以,葬礼的过程,也是给大
家提供重新沟通和联结的过程。后来,笔者自己也在不断地用各种方式来
哀悼这个丧失的过程。有时候也会透过讲故事、写信的方式等,来表达失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去外婆的哀悼。
生活当中也有一些比较小的仪式,像餐桌仪式——全家人回到家里,
也有一种对于“吃饭谁坐在哪个位置?”“是全家人到齐了一起吃饭还是
谁先到了谁先吃?”“谁坐在哪个位置是固定的吗?”“有没有谁是主要
的位置?”的仪式。其实小小的餐桌仪式,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家庭
成员在家中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家庭,爸爸因为某种原因意外去世,妈
妈带着两个孩子一起生活。以前都是全家四口人在一起吃饭,爸爸去世
以后,妈妈就需要重新去工作,所以她回来的很晚,没有办法和两个孩
子一起吃饭。也许是感到母亲没办法像以前一样给他们关怀,所以孩子
就出现了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后来,他们见了家庭治疗师以后,重新
调整了家中的仪式,也就是重新建立了在餐桌吃饭的仪式。透过这个仪式,
孩子和母亲之间重新建立了一种亲情的联结——孩子之前的某些心理、
-103-
行为问题,可能代表的是他们内在和妈妈有更多沟通的渴望。
重建了餐桌仪式之后,这个家庭就慢慢地恢复了,逐渐走向了一种比
较好的状态。
此外,比如逢年过节的仪式。我们成家立业以后,每到逢年过节可
能都碰到的一个议题就是,今年过年去你家还是去我家?可能有的家庭
是轮流去夫妻双方各自的家庭,有的家庭可能去男方家的多,有的可能
去女方家的多,这些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来满足夫妻双方对于这个安
排的需求。

二、庆祝

在生活中的各种奖状,在学校(单位)获得某种荣誉就会有奖状,有
个庆祝仪式就是上台领奖,在很多人的见证之下有个庆祝仪式,这也是自
我认同的一种重新的建构和认可。
如果是在个人成长的工作坊——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
特殊意义事件,笔者可能会让大家制作证书,颁发给自己,也可以颁发给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家人、朋友、孩子或者爱人。
记得有一次,在笔者带的工作坊里颁发证书,有一个妈妈因为孩子学
习成绩很不好而焦虑——可能她对孩子的所有印象,都被孩子成绩不好这
件事情占据了。后来笔者就问她:“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不好之外,你觉得
还有哪些部分是你欣赏的吗?”在问话的过程当中,这个妈妈逐渐觉察到,
其实孩子也有做得好的一些部分。然后笔者让她制作孩子优点的证书,当
时也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仪式——颁发证书。那个妈妈回家以后,邀请
一些孩子认为重要的人,结合孩子身上做得好的部分来制作一些奖状,并
开展一个小小的仪式作为一种庆祝。
前文提到重组会员,也就是我们在人生的过程当中会碰到许许多多
的人,有的人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可能会欣赏我们身上的某些
品质,我们就可以把他们重新纳入到自己的会员中来——也许是童年的
玩伴,也许是玩偶,也许是小动物,也许是已经去世的人。我们可以在
-104-
这个过程当中,和他们重新建立一些联结;而那些在生活中并不那么欣
赏我们的人,可能他们并没有看到我们身上优点,我们可以考虑把他开
除出自己的会员系统。
重组会员其实也是可以开展一个仪式的。我们自己(来访者)可以邀
请自己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些人,来举办一个仪式作为一种庆祝。在大
家彼此见证的过程当中,可以让我们(来访者)在重要他人的见证之下,
重新找到自己个人身份的一种认同。
重新建构自己的生命价值,对我们的个人身份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

三、仪式和庆祝在咨询中的应用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和仪式有关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秘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大家可以感受到仪式
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资深的家庭治疗师做得非常有名的一
个案例),案例是这样的:
这个家庭中被认为有问题的,是一个 18 岁的年轻人。他已经连续好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几年——每到 10 月份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心情不好,甚至达到
抑郁的诊断标准。还会在那段时间喝酒,在喝醉的情况下开车出去。很奇
怪的是,每次会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会出现心情非常不好的状态,过
了那段时间就会恢复。
他的父母很着急,就带他去见家庭治疗师。随着家庭治疗的进展,治
疗师发现这个家庭当中的一个秘密。
治疗师单独见了父母,发现父亲并不是这个年轻人的亲生父亲,年轻
人的亲生父亲另有其人——在和现在的父亲结婚之前,母亲有一个很相爱
的男友,但是母亲的家庭不能接纳这个人。在母亲怀孕后不久,孩子的亲
生父亲因为喝酒开车,车祸去世了。于是这个母亲未婚先孕留下这个孩子。
这个母亲的父母为她安排了这个婚姻——也就是和现在的、孩子的父
亲结婚。这个孩子从来也不知道,这个父亲不是他的亲生父亲,只是他的
养父。他们也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孩子的亲生父亲的事情。但是,这个孩
-105-
子就是连续好几年,在 10 月份会出现一段时间“比较悲伤、比较抑郁”
的状况。
实际上,这个故事也不代表说,它是一个很神秘的故事,而是因为,
作为家庭中的一个秘密,这个母亲和孩子的亲生父亲(他们的结合、他们
的恋爱)是不被这个家庭所认可的。
这个母亲结婚以后,就和孩子亲生父亲那边断绝了所有往来。但是,
在这个母亲的心中,对上一段感情有不舍。对于上一段感情,有很多没有
处理的情结,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哀悼,也没有任何的联结。
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母亲每到孩子的亲生父亲的忌日,
(那段时间)
自己本身会出现一些很悲伤的情绪。虽然她没有说出来,也没有流露出来,
但是母亲这种悲伤的情绪,会感染到孩子,孩子就会无意识的接收到这种
悲伤情绪,这个年轻人可能就会在那段时间变得比较悲伤。
后来,家庭治疗师和父母一起讨论,要不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孩子?要
不要让孩子和他的亲生父亲重新建立一种联结?家庭治疗师和父母商讨把
这件事情说出来的利弊。后来父母还是决定,把这件事情说出来,让孩子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重新和他已经去世的父亲做一个联结。
孩子知道了这些事情,他们举行了一些仪式——父母首先告诉孩子他
的亲生父亲另有其人,然后带他到亲生父亲的墓地进行了拜祭和哀悼的仪
式,也让这个孩子和亲生父亲的原生家庭重新建立了联结。后来又进行了
一系列仪式,这个孩子的抑郁问题也就解决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未完成的情结。其实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一
些没有完成愿望,都希望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把这件事情完成。
好多电影也是讲述类似的故事。比如梅艳芳演过的电影叫《胭脂扣》。
多年前的一个妓院的头牌妓女,和一个富家公子(张国荣扮演)恋爱了。
因为富家少爷的家庭不能接受一个青楼女子进门,两个人就决定选择自
杀。但是,梅艳芳扮演的妓女到了阴间,一直都没有等到她的爱人,所
以强烈地想回到阳间去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一对好心的青年男女的帮助之下,她发现当年所深爱的那个人,
-106-
并没有跟她一起自杀。当时,她在酒里放了鸦片,所以去世了。但是她
的爱人却想要活下来。活下来以后,生活过得很落魄,已经是一个六、
七十岁的老年人了。当这个女性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之后,她放下了自己
心中的某些情结,就回阴间投胎去了。在我们的文化里,其实也有一些
电影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很多的、没有完成的愿望,想要透过某种方式
来完成。
此外还有一部电影,叫《爱有来生》,讲述的也是两个年轻人爱恨交
加的故事。女主角的家族被男主角的家族所杀害,女主角就被她的哥哥派
去报仇,在报仇的过程中就爱上了男主。但是,因为他们的家族有复杂的
关系,两个人不能够在一起。两个人先后去世,女主角投胎,重新在新的
一世生活。但是这个男主心中一直有个未完成的愿望,他以鬼魂的身份去
和女主角对话,然后告诉她他们上一世的故事,直到把这个故事讲完,他
才安心地去投胎。
这些电影虽然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未
完成的情结。如果没有完成,心中总是会郁结一些东西,这时就需要透过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一些仪式把它来完成。
2016 年有一部电视剧叫《芈月传》。芈月在青少年的时候,有个青梅
竹马的爱人叫子歇,阴差阳错之下,芈月以为子歇已经死了,但她心中对
他仍有很多情感。秦王为了得到芈月的心,就像一个很好的心理治疗师一
样去陪伴芈月。
他首先让芈月去讲述,她和子歇,曾经在一起发生的很多美好的故事,
这个过程相当于是一个会员重组。然后,又在芈月的寝宫外面为子歇修建
了一座坟,能够让芈月去拜祭她曾经的爱人,透过这样的仪式,让芈月对
子歇去做一个哀悼,去做一个仪式的完结。做了这一系列事情以后,芈月
就能够比较安心地和秦王在一起。
虽然这是电视剧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情节,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
当中,无论是来访者还是我们自己,在我们生命的历程里,可能都有一些
没有完成的情结,有一些没有实现的愿望。
-107-
也许,我们身边有一些很亲爱的人,也许有一些话我们还没有来得及
对他们说,他们就已经去世了;或是我们生命当中的一些重要他人,也许
关系是亲密的,也许关系是纠结的,也许关系是冲突的,但是他们已经去
世了,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没有机会)去当面跟他们说一些没有完成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透过一些仪式来完成自己心中没有完成的愿望。
比如,可以通过给去世的人写信,来表达自己对他的一些感受;可以
通过重组会员的方式(写信、举办一些仪式),制作一些记忆盒去储存我
们生命当中对重要他人的回忆。可能有的感情是很美好的,有的感情是很
纠结、很复杂的。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可能要去完成一些仪式,能够让这
个人把很复杂的各种情绪,用写信的方式写出来,然后大声地宣读。通过
火把信烧掉,这是一个“净化”的仪式。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也许有很多很纠结、很复杂的情感的人,也许这
个人还在世,我们可能很难去当面去跟这些人表达愤怒、悲伤、痛苦的情
绪,我们可以透过写信的方式,写下我们对他的各种情绪,然后在治疗过
程(小组或团队)里大声宣读,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样,也是用火把信烧掉,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这也是一种小小的仪式,去完成自己心中从来没有机会去完成的某些事情、
某些愿望。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感到一些平静。
有一本小说《接骨师之女》a。这本小说是美籍华裔的女作家,一个
美国的二代移民谭恩美的作品。她有好多部小说都是反映了母女关系,三
代母女之间代际传递的复杂的故事。《接骨师之女》的主人公是一位作家,
她每年的某一段时间会发不出声。她的母亲有老年痴呆症,就是逐渐走向
头脑不很清楚的一种状态。女人公和母亲之间,也是有着非常矛盾、冲突
又纠结的复杂关系。
母女关系方面有冲突,和同居男友的关系好像也出现了危机。她总是
用讨好的方式对待她的同居男友,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好像总是在讨好
别人,自己过得很辛苦,又得不到关系当中的一种深入。
后来,女主人公偶然读到了母亲的生命故事,发现她的外婆有很曲折
的人生经历——外婆的父亲和丈夫,在她新婚那天被坏人害死。当时她已
-108-
经怀孕,她想要自杀,但是没有自杀成功,后来知道自己怀孕以后就没有死。
但脸上留下了很严重的疤痕,而且不能说话。
外婆的婆家还是收留了她(把她当作保姆),她就可以照顾自己的亲
生女儿——也就是小说当中的女主人公的母亲。但是母亲不知道,照顾她
的保姆就是她的亲生母亲,她的保姆对她很好,母亲小的时候就和外婆(就
是照顾她的保姆)之间有非常剧烈的冲突,说了很多话,伤害了她的亲生
母亲。后来,外婆就自杀了,自杀以后母亲才知道,原来一直照顾她的保
姆就是自己亲生母亲。
后来,母亲又被那个家赶出来,辗转来到美国。所以,这个女主人公
的母亲,自己有非常曲折的经历,心中对已经自杀死去的母亲有很大的愧
疚,当然可能也有愤怒、有悲伤、有难过,有很多复杂的情绪,但她一直
没有把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告诉女儿。
当女主人公了解到母亲的故事以后,在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还不是很

a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张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版。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严重的时候,母亲打电话给女儿,向女儿道歉,可能在女儿很小的时候,
自己也做了很多对不起女儿的事。当女儿听到母亲这样跟她道歉后,再加
上她了解了家族几代女性的生命故事,心中完全谅解了母亲——在母亲去
世之前,她能够和母亲有一个和解的过程,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笔者想,很多母女之间都有很多很纠缠、很冲突、很复杂的情感关系。
在小说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女儿小时候很讨厌母亲,很反抗母亲,很不理
解母亲的种种行为,觉得是过度的保护和控制,但在母亲看来,可能是由
于自己所经历的很多痛苦悲伤,她对女儿寄予了很多期望,但是表现出来
的就是一种过度控制和过度保护。
在了解到母亲的人生故事,母亲打电话跟她道歉的时候,女儿的心中
就释然了,紧接着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从一开始只为别人写
作,变成了为自己而写作,在事业上有了新的进展。
在情感关系上,她也学会了为自己发声,也慢慢看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109-
也学会向同居男友提出一些要求,让他能够对自己有所付出,也能够比较
坦然地接受这种付出。
女主人公能够在事业上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在感情方面也和同居
男友有了新的进展,并且接受了男友的帮忙,把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送到
一个环境特别好的老年公寓,可以定期去看她。整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仪
式,女主人公最终找到自己的生活之路。
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我们作为咨询师)在陪伴来访者的过程当中,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没有完成的愿望,没有实现的愿望,也许是家中的秘密,
也许是和家中某个亲人爱恨纠结的关系,也许是和现实中的某个人很复杂
的、纠缠的关系。那么,很多没有说过、没有机会去说的话,没有去完成
一些事情,都可以结合像写信、重组会员,透过仪式的方式来表达,透过
仪式,最后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完整。
仪式、庆祝、写信,还有重组会员等,叙事里很多方式可以结合起来
共同使用,核心在于怎样去实现我们心中那个没有实现的愿望,如何把很
多故事讲述出来,去梳理内心的情绪,透过这种觉察,让自己活出不一样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的生命。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时候可能不是一次就完
成,也可能需要不断地、反反复复地去做一些自由书写,做各种情绪的梳理,
透过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把这些没有理顺的情绪宣泄出来,接纳自己的状
态,最后走向崭新的生命。

第十二节 丰富人生故事 4:局外见证人团队

局外见证人团队是叙事治疗的一个技术,也叫做界定仪式。
局外见证人团队指的是,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来访家庭)的时候,
还可以邀请来访者(来访家庭)非常重要的一些成员(如家人、老师、朋友、
同事等)。关于局外见证人团队的概念和技术,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反馈小

-110-
组这种形式。
系统家庭治疗也有一个反馈小组,和局外见证人团队有一些类似。因
为叙事治疗也是从家庭治疗发展出来,所以也受到反馈团队(反馈小组)
的影响。
早在 20 世纪,米兰系统家庭治疗小组有一种工作方式,就是当治疗
师在治疗室见家庭的时候,另外的成员在单向玻璃后面可以观看治疗师和
家庭。也就是说,治疗团队一共有 4 位——见家庭的时候,有两位治疗师。
一位是主要治疗师,另一位是协同治疗师。此外,在单向玻璃后还有两位
治疗师,观看家庭治疗师和家庭互动沟通的过程。
家庭治疗通常要比个别治疗的时间长一些,如果个别治疗是 50 到 60
分钟,家庭治疗通常在 90 分钟左右。当时的设置是,在治疗进行到 60 分
钟左右的时候,治疗师会跟家庭(当然事前得到了家庭的允许,家庭也知
道单向玻璃后还有两位家庭治疗师在观察他们的互动)说,有两位治疗师
在单向玻璃后观察,所以要出去和同事讨论和商量一下,看看同事对于治
疗室发生的一切(关于家庭的故事,关于家庭和治疗师之间的互动)的意见、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看法。
做家庭治疗的时候,治疗师不可能是个单纯的观察者,或者改变家庭
的人,治疗师和家庭也会成为一个互动的系统。如果单向玻璃后有其他的
治疗师,就可能观察到治疗师和家庭互动的形式,也相当于从观察者的角
度来观察治疗室里面发生的一切,可以给做治疗的咨询师一些不同的看法
和意见。所以,在治疗进行到 60 分钟左右的时候,治疗师就会离开治疗
室,到观察室的单向玻璃后和治疗师进行一番讨论。讨论时间大概为 5 到
10 分钟。然后治疗师会带着观察的治疗师的一些意见和看法回到治疗室,
给家庭做一个反馈。
意大利的米兰小组,也就是最早的系统家庭治疗的发源地,他们的工
作就是这样的。而在单向玻璃后面进行观察的治疗师的反馈和意见,有时
候也带给家庭一些新的看待自己家庭问题的不同视角。
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叙事里所说的局外见证人团队技术,其中有受
-111-
到米兰小组的一些影响,也受到汤姆·安德森团队对于反馈小组的启发。
此外,还受到梅耶霍夫的影响,由此发展出叙事中局外见证人团队治疗的
概念和技术。
在局外见证人团队的治疗技术里,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例如一个示范性的教学团队,现场有很多学员,有一个来访家庭面对
叙事治疗师。这种情况之下,首先要取得家庭的知情同意——跟来访者(来
访家庭)介绍,现场有一些心理治疗师,在访谈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选
择其中的三到四位,坐在后面聆听。
也就是说,在现场示范的时候,会有三到四位学员作为观察者,坐在
治疗师和来访者(来访家庭)形成的圆圈后面。访谈进行到 4/5 的时候,
治疗师会停下来,请来访者(来访家庭)邀请刚才的观察者发表对于访谈
的看法和观点。
反馈小组成员对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家庭(来访者)身上的资源等做
一个反馈之后,治疗师会邀请来访者(来访家庭)描述,当听到反馈小组
的反馈后,他们的感想和感触。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接下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刚才的反馈小组再做一轮反馈。
来访家庭再针对此反馈,做一轮反馈。一般来说,根据现场情况,来访者(来
访家庭)治疗进行到一段时间之后,反馈小组给反馈,来访者对于反馈小
组的意见给出一个反馈。这样的环节可以继续下去。
在叙事的局外见证人团队,比如在现场学员里面挑选,或者大家自愿
做一个反馈者,上去后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说,而是有一个具体的步骤。这
个步骤总体来说分为四步:第一,反馈小组聆听过程中头脑中现的一个图
像或意象(image)。第二,聆听访谈过程中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第三,聆听来访者的故事,让自己想到了自己怎样的故事。第四,聆听来
访者的故事对自己的启发,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局外见证人团队技术的运用中,如果现场有成员主动要求进行反馈,
就是依据以上四个步骤进行反馈。要求反馈小组成员按照结构化的过程,
给被访谈者进行反馈。
-112-
我们说故事会带来故事。很多时候,在聆听别人的故事的时候,也会
想到自己的故事。治疗场景(治疗设置)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如
果反馈者过多地反馈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可能占用时间太多,让被访
者有被忽视的感觉;如果变成反馈小组讲自己的故事,就有一点偏题。所
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最好对反馈小组有一个要求——要讲清楚,希
望大家能够按照这四个步骤给被访谈者进行反馈。
在培训中,可以邀请现场的专业人员来做反馈小组。如果在为来访者
做咨询的过程当中,当使用局外见证人团队技术的时候,我们询问来访者,
他希望生活中的哪位重要他人来做局外见证人团队的反馈?来访者可能会
邀请生命中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人,对他有帮助有启发的人,家人、朋友、
同事、老师等,作为局外见证人团队反馈小组的成员。
我们可以在现场邀请专业人员,也可以在咨询中邀请来访者的重要他
人来做反馈小组,还有就是——比如麦克·怀特老师,假设来访者(在治疗)
遇到一个问题,以前他咨询过的来访者,和现在的来访者有相似的一些困
扰,之前的那个人已经康复了,有的时候也会邀请来做局外见证人团队成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员进行反馈。
叙事里非常强调,一个人的故事会引发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会带来
故事。叙事就是做一种自我身份认同、再建构的事情。局外见证人团队的
反馈,其实也是在关系当中,当一个人被他人看到,当一个人被他人看到
自己原来那个没有被看到的故事时,就会对他的自我身份认同带来不一样
的影响。
有时候,这种邀请局外见证人团队为来访者(来访家庭)做反馈,相
当于好几次咨询的效果。因为在团队反馈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好几个人给
被访谈者做出反馈,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听到的故事,以及他听
到的那个故事对自己的影响。
做反馈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双向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当访谈者听
到小组反馈——原来自己的故事也会对别人有影响的时候,这种意义不一
样的。
-113-
来访者可能受到某个事情(问题)的困扰,但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
也许会透露出他生命中的一些品质——比如善良、坚忍,遇到问题和困难
依然不断地去克服,依然坚持往前走等。反馈小组会透过这些故事,感觉
故事对自己的影响,然后把故事对自己的影响又反馈给来访者,来访者就
能够感受到,可能会感到自己是不孤单的,自己是被人理解的,会发现自
己身上小小的闪光点,自己的支线故事部分也会被人看到,也会给听故事
和说故事的人,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有一个科幻电影叫做《独立日》。电影里有一个情节,原来的老总统
已经退休。他在台上演讲,很多人在下面聆听(台下很多老人,和他一起
生活在一个养老机构)——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
在这个世界,关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比如电影里老年人,当有人聆听
他的故事,并对他的故事给予一定反馈和支持的时候,这个人就不再觉得
孤单,能够在关系里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彼此都在不
断地塑造自己和对方的生活。
叙事里的局外见证人团队也叫界定仪式。来源于一个人类学家——梅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耶霍夫。他曾经了讲述一个在美国的洛杉机市凡尼斯一个老年犹太人社区
的研究报告。社区有很多犹太老人,他们在还是孩子的时候,背井离乡从
东欧来到北美。当他们退休以后,因为喜欢南加州的气候,就搬到了南加
州(加利弗尼亚的南部)。这里的气候对他们的身体很有好处。
他们住在一个海滨公园,房价也不高。这些犹太老人在当年的大屠杀
中失去了亲人(他们比自己的孩子活得年龄还长)。很多人孤单地生活,
不知道自己是死了还是活着,觉得自己好像是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没有
人认识他们,没有人在乎他们。
在这个社区里,有个社区工作者帮助这些老年人建立了一种社区的归
属感。在这样的社群,他们的存在感得到了恢复,他们的活力也得到了恢复。
在这个过程中,界定仪式,就是后来发展出的局外见证人团队技术的具体
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界定仪式,最早是被文化人类学家梅耶霍夫用来描述社区的一
-114-
个论坛。论坛是由社区组织的——请社区居民,在这个论坛讲述和重塑他
们的生活经历,或者透过表演的方式来重演他们曾经的生活。
在论坛上,这些老年犹太人有机会在社区成员及被邀请参加的、其他外
部见证者面前,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透过这样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
在其他人面前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感受到一种
共鸣和理解。这种表演仪式就被梅耶霍夫称为界定仪式,它是一种集体的自
我界定,主要可以处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虚无感,一个是边缘化。
这些丧失亲人、孤苦伶仃的老年犹太人,当他们有机会在彼此面前讲
述自己的故事,彼此就会产生一些共鸣,也能够得到一些外部见证者的理
解。所以,可以消除他们内心的虚无感和被边缘化的感觉。这是一种可以
让别人看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一种让别人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见证自己
的价值、生命力和存在的方式。
局外见证人团队的技术和方法,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关系。经过多年的
心理咨询教学和实践,笔者觉得,几乎所有人的心理困扰、烦恼(或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关系的问题。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局外见证人团队,其实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通过在关系里重新建
构一个人(来访者)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的过程。
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曾经说过,没有单独的婴儿这件事情。
意思就是说,婴儿和母亲其实是一个整体,没有办法单独分开来。婴儿总
是在母亲的眼中看到自己的存在,婴儿是不可能单独一个人存在的。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需要在关系里不断地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行
重新再建构。很多人成年以后,会遇到很多心理困扰:可能会觉得自己没
有价值,自尊感很低,无论取得多高的成就,自己的内心觉得很没有价值;
有的人深受焦虑、抑郁、强迫或者厌食症等心理疾病的困扰。如果看一下
他内在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可能都和他在关系方面有所欠缺别人的认
可有关系。
这里要提到一个词是“自恋”。笔者觉得对于理解无论是个人成长还
是做心理咨询过程中关系的重要性,帮助来访者重新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115-
再建构过程的理解都非常有帮助。
所谓的自恋,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希望能够被看到、被认可、被承认的
部分。无论有再高的成就,无论生活过得再好,都需要有一个被外在的客
体所认可的自恋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在和父母(小时候的主要养育者)互动的
过程当中,能够得到至少是一段时间、一个人的、无条件接纳和认可的过程,
就有助于培养他的比较健康的自恋。也就是说,婴儿能够在母亲的眼中看
到自己的存在。当自己有需要的时候,母亲就能够给予自己适当的回应,
婴儿就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以做成一些事情的。
但如果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特别是在童年时期)从来都没有过一段被
无条件接纳、被认可的经历,可能内心深处会永远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内心的自尊感是非常低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可能已经取得很好的成就,
学习非常好,或者赚很多的钱,但在内心深处一直都是孤独的,觉得自己
是没有价值的。
在咨询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透过局外见证人团体(有点像仪式的)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让来访者能够感受到共鸣和理解。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悲惨,觉得
自己很痛苦,实际上,世界上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相同故事的人有很多,
或者说有很多人可能比自己的生活遭遇还要差。透过局外见证人团体,当
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某种共鸣——我的生
命里似乎也发生着相同、相似的故事。当听故事的人给讲故事的人予以一
定的反馈时,彼此都会觉得,自己不是孤单的,世界上不是只有自己经历
过这样的事情,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情感上的共鸣、认可和理解。
此外,当一个人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的人生故事比较
悲惨,但其他人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因为,
任何人的人生故事不可能都是悲惨的部分。这个人曾经遭遇过一些创伤(遭
遇过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但每个人都不会被动地去接受这个创伤,都会
对这个创伤有一些主动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聆听故事的人可能会发现,
讲述故事的这个人,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同时有一些不容易、有一些难得、
-116-
有一些坚持以及有一些令人敬佩的地方。
我们学了叙事,也可以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活学活用。有科学研究发
现,一个人童年时候曾经遭遇过一些创伤,那些创伤的记忆(包括身体的
记忆、不愉快的情绪、对于事情的负性认知)会一直储存在大脑的边缘系
统。所以,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做咨询陪伴来访者,在处理创伤部分的时候,
能够针对那部分人生故事做一些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除了一些不愉快的故事,也有许许多多小小的
闪光点,可能以前我们并没有把它非常好地丰厚起来。根据科学研究,大
脑里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连接,也呈现出一种“用进废退”的状态。
例如,在杂草丛生的丛林中,如果回忆的都是很伤心、很愤怒、很不
愉快的情绪,这方面的杂草就会长得很多。如果在杂草中有一些小小的闪
光点,然后透过这些小小的闪光点地丰厚我们的人生故事——可以透过写
信、冥想,让情绪(身体)处于比较愉悦的状态,就好像在杂草丛生的丛
林中开辟出新路,然后种上一些自己喜欢的花和植物,随着人生故事闪光
点的不断发展,可能最后杂草会慢慢除去,我们喜欢的花朵就会长得越来
理论篇:叙事的思维 第一部分

越茂盛。
笔者自己也会做很多的练习。本书给大家介绍了叙事的哲学观、叙事
背后的哲学背景,也介绍了很多具体的技术,这些哲学观也好,理论也好,
技术也好,我们学习了以后,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我们学习心理学,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快乐,让身边的亲人、
朋友能够过得快乐,让我们的生活快乐起来。作为咨询师,我们本身有很强
的能量,我们也能够带着这个能量更好地陪伴来访者。本书介绍的很多方法,
大家都可以做一些具体的练习。比如,结合局外人见证团队技术。大家可以
每天做一个练习,想一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很开心的事情?今天有什么事让你
想到过去的快乐的事情?人生中很多的、小小的闪光点,每一个小小闪光点
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然后会发现,关系当中的自己是最开心的。
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自己突然想到的一件快乐的事情。2016 年过年
的时候,有一天天气很好,笔者和丈夫出去散步,我们沿着河边一直不停
-117-
地走,河的两边开满了很漂亮的花,我们走得很开心。因为是沿着一条小
河走,目的地是想去一个大的湖,一开始并不知道走到湖边要花多长时间,
走了差不多 40 分钟,就觉得有点累。路旁的风景很美,但走累了连个坐
的地方都没有,丈夫就很调皮地说,干脆我们休息一会儿,歇一下再往前走。
笔者说,这里没有凳子,难道坐地上歇吗?他就说,我们两个可以抱在一起,
蹲着歇午觉一样的休息一会儿。
然后我们两个就抱着蹲下来,他闭着眼睛好像睡午觉,笔者当然睡不
着,虽然觉得挺困、挺累的,但那一瞬间突然觉得很幸福、很美好。路旁
都是很美的花,天气很好,天空很蓝,阳光明媚,还有习习的凉风吹在脸上,
两个人抱着蹲在一起,闭着眼睛休息,感觉自己很幸福地享受那个过程,
觉得很愉快,很开心。
自从学了叙事,在自己的现实生活里确实有很多的实践,包括有很多
的自由书写。如果有什么新感悟,笔者也会第一时间讲给丈夫听,他是我
非常好的听众,听完后也给我很好的反馈。所以,关系当中不断的、互相
的认可和见证,彼此都浸泡在叙事的生活里边,用叙事不断地彼此陪伴,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是一个很幸福、很享受的过程。
昨天晚上散步的时候,丈夫还在说,每天都可以想一想,今天发生的
事情里面,有什么事觉得让我比较开心?或者说想一想,在过去的生活中,
有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生活片断)让自己觉得很幸福、很开心?可以
透过写、可以透过说,如果有人聆听、有人陪伴,是非常快乐和幸福的。
如果暂时没有,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写在笔记本上给自己看,也可以把
它录下来,去聆听自己内在所有的声音。
如果生活中能够有一个人,和自己是彼此聆听、彼此支持的关系,笔
者觉得对每一个人的生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在我们生命过程当中,并不总是阳光明媚,也会有狂风暴雨,
如果生活当中快乐的种子积累得越来越多,经常在自己的头脑里做一些发
生过的快乐事情的冥想,去感受曾经发生过的快乐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好的
影响,这些东西都会在我们的大脑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连接,让这些快乐的
-118-
细胞不断地发展出来。
回想笔者自己的小小的闪光点,曾经发生的快乐时光,很多时刻都是
和关系有关的。包括家人、朋友、领导、同事等,还有很多素未谋面的人,
包括在喜马拉雅、微博、微信上留言的伙伴,他们给笔者反馈说,经常会
听我在喜马拉雅的读书,觉得给了他们很多的陪伴,他们觉得很感激。当
听到有人这样反馈和认可的时候,笔者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身份认同,也
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包括去参加一些活动,会有伙伴很
快乐、很开心地跑来跟笔者说:“王老师,原来你就是王老师,我经常
在喜马拉雅听你读书,见到你真人真是觉得很开心!”每次碰上这样的
事情,笔者也觉得非常开心。所以,每个人在自己的现实生活里,不管
我们的职业是什么,我们学习心理学,学习叙事,其实也是落实到自己
的现实生活,在关系里,不断地建构我们的身份认同,也在别人的反馈
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文学莫过于电影,电影是高度浓缩的文学。笔者喜欢看电影,也喜欢
透过叙事的角度解读电影,通过解读电影来感悟人生,走向个人成长之路。
通过我多年的学习、实践叙事,笔者总结出来的个人成长三步骤:
第一个步骤:生命的重复与轮回;
-119-
第二个步骤:生命的觉察与启航;
第三个步骤:生命的整合与新生。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笔者将解读三部电影,分别是《半生缘》
《超能查派》
和《哆啦 A 梦:伴你同行》。

第一节 《半生缘》

本节的目的是通过叙事的思维帮助个人成长。
第一部电影——《半生缘》,是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半生缘》a
改编而来,又名《十八春》。张爱玲的著作笔者是非常喜欢的,在她的著
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生命的轨迹,看到生命的轮回与重复。其实很多
文学作品就像作家的孩子一样,与作家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在看电影时,

a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如果这部影片是根据小说改编,笔者会在留心的同时也会去看这个作家的
成长经历。像张爱玲,她有很多作品,比较典型的如《金锁记》a,就停
留在生命的重复和轮回。在《倾城之恋》b 中,主人公的生命的走向有点
不一样。曾经有一位文学评论家说,读张爱玲的小说,好像是透着骨子里
的悲凉。
张爱玲的很多作品也是和她自身的生活经历相关。她的祖母是李鸿章
的女儿,祖父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晚清名臣张佩纶。张佩纶也是一个传奇
性的人物,在洋务运动时期,他在李鸿章手下办事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
因为李鸿章非常欣赏他,所以就自作主张把他女儿嫁给他,但是当时李鸿
章的妻子特别反对这门亲事,因为张佩纶当时已经娶过两任老婆,而且都
已经过世,他自己也进过监狱。李鸿章的这个女儿也是非常有主见的一个
人,她当时还不满二十岁,但是非常欣赏张佩纶,她认为张佩纶非常有才,
所以她愿意嫁给张佩纶。张爱玲的父亲叫做张廷重,也就是张佩纶的儿子,
-120-
张佩纶和李鸿章的女儿生了两个孩子,另一个是张爱玲的姑姑,她和姑姑
的关系也非常的亲密。当张爱玲的祖父去世了以后,祖母就非常宠爱张爱
玲的父亲。在那个历史年代,他的祖父辈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张爱玲的
祖父去世以后,祖母还比较年轻,她就领着她的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
女儿,但是又怕她的儿子经常出去玩,会和其他的大官的那些纨绔子弟混
在一起,所以祖母就对她父亲管得非常严,她就想各种稀奇古怪的法子管
着儿子,比如给他穿稀奇古怪的衣服,给他穿颜色鲜艳的稀奇古怪的鞋子,
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出门。祖母对她父亲也寄予厚望,但是结果却是向相反
的方向发展。最后她父亲还是发展成为一个纨绔弟子。
任何一部电影、任何一部小说,我们除了去了解作者本身的成长经历
之外,还要去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大背景、历史大背景。《海上花》这部

a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b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电影原来也是一部方言小说 a,张爱玲把它翻译成了一部国文小说,讲的
就是纨绔子弟的故事,他们平时娱乐活动都是逛窑子、捧戏子、抽鸦片、
养姨太太等,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视角。张廷重年纪大了就娶了一个妻子,
也就是张爱玲的母亲,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是名门之后,也是清朝末年官宦
人家的女儿。但是,她的母亲又是从小接受新思想的女性,所以可想而知
当时的包办婚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当张爱玲的父亲和母亲结合之后,
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就是张爱玲和她弟弟。一个是封
建遗少,整天花天酒地;而另一个,算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所以,她的
母亲就生活不下去,因此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就出国留学。张爱玲在她的
作品里面提到过,因为封建思想的缘故,女孩的待遇不好,就连男孩和女
孩的女仆的待遇都不一样,她和弟弟是由不同的女仆养大的,照顾她的保
姆经常受到照顾她弟弟的女仆的欺负。《张爱玲传》中提到,虽然张爱玲
是女孩,但是她很聪明,她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但是很欣赏张爱玲的才
-121-
气。张爱玲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读《红楼梦》,读很多古典的小说,
所以她的才气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来了。她很小的时候就改编《红楼梦》,
写了《红楼梦魇》。文章里面反映出她从小是看不起她弟弟的,因为她弟
弟也是被宠爱的,就像她父亲一样,所以她弟弟性格是比较软弱的。
本节讲的是生命的重复和轮回,有一句民间俗语“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是一个孩子,他的父母是做什么的,那么他
也可能在这方面很擅长,或者也会有一个相似的命运。很多人,就像在
怀特的河岸理论一样,当被某个问题困扰的时候,就像被裹挟在河流里面,
无尽地挣扎而爬不出来,看不到自己的命运,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出路,
而如果能够爬上河岸,静静地看着自己的那个问题,那我们的状态就会
不一样。
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的话,那么一个人往往都是在重复自己的人生脚
本,或者重复脚本里面的那几个关键词。精神分析里说的一个概念——强

a 张爱玲:《海上花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迫性重复,就是一个人会无意识地重复某种行为模式,比如说与人相处的
模式,爱上某一特定类型的人,如果说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生命脚本里
面的重复和轮回,那也是非常重要的。
电影《半生缘》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十八年的恋爱历程和人生历程。在
十八年的相处当中,好像冥冥之中有一些生命的重复和轮回,所以虽然他们
相爱,但是最后他们也没有走在一起。其实从表面上看,每个人的命运似乎
都是身不由己,就像在河流里面挣扎,看不到自己的命运。在《半生缘》这
部电影里面,虽然他们自己看不到,但每个人似乎都在重复着自己的命运。
每个主角都好像在重复着自己的命运,好像一辈子就被裹挟在生命的河流里,
几乎没有可能去坐在岸边看一看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大家相信一见钟情吗,为什么我们会说一见钟情,其实一见钟情是真
实存在的。如果说在结婚之前谈过好几次恋爱,回想一下,之前所寻找的
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他们身上有没有一些相似的特点。这个和我们的家庭
-122-
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包括我们父母的婚姻模式,甚至上几代人的婚姻
模式等,这个在家庭治疗里面叫做家庭的代际传递,就是一个人会喜欢上
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会寻找什么样的人作为人生伴侣,都和家族的代际传
递,和我们的父母的婚姻模式,父母的相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主人公相遇的片段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虽然电影里面只是一个很小
的片段:三个人不经意在小饭馆里碰到,就像每个人都有一个频段,你碰
到相似频段的人就会喜欢上他,事实上和很多的家庭因素都有关系。比如
世钧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在当地比较有钱,在外面包养一个姨太太,姨
太太又给他爸爸生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电影里面,世钧是一个独生子,
其实他还有一个哥哥,他哥哥死了,剩下一个妻子,变成寡妇,嫂子还有
一个孩子。从家庭的角度来讲,世钧的爸爸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那几天会
回家来,也就是正房夫人这边来。其实,他们在小餐馆里吃饭吃了很长时间,
书上也描写到,对世钧来说,在这里吃饭的经历让他感到特别的快乐,因
为这是他人生当中从没有过的经历。其实在世钧的成长经历里面,世钧没
有很多的父爱,也没有很多的母爱。他父亲在外面包养姨太太,父亲不在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身边,母亲经常哭哭啼啼。从小到大他的母亲和父亲都有很多争吵,这对
世钧来说是一个悲惨的经历。所以看他和曼桢有这么热烈的爱情,其实是
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的。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般来说,两个人的生活经历相似,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共鸣,他们之间也会互相产生好感。
后来,曼桢跟叔惠说她的一只手套丢了,世钧就回去帮她找手套,虽
然说他们刚刚相遇,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被相同的磁场吸引,但其实当中
是有相同的内在需要。
这一小段是她们姐妹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姐姐曼璐看到他们三个人的照
片,说站在右边的人比较合适她,右边那个人是叔慧,她说:“那个人好像
家底比较厚。”每个人会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从主流论述来看,我们找对象的时候,我们家里面的人会对我们找对象提出
什么建议呢?要找有钱有权的,会对你的将来的生活比较好,这就是在找对
-123-
象上面的一些标准,除了有家里面的标准,还有社会上的一些标准。从择偶
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人生伴侣,除了我们的
家庭背景、成长背景、我们的父母的关系,家庭的代际传递之外,和这个社
会的大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其实两个人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
情,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像《半生缘》里,曼桢和世钧,他们两个人是非
常相爱的,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家庭背景,所以这也成为他们
在一起的很大的阻碍。就像怀特的理论所说的,我们好像都是人生命运的脚
本,我们被裹挟在湍急的河流里面,被困扰着,很多家庭的价值观,每个人
的家庭的思想观念,都会对一个人的婚姻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片段很重要,他们在外面吃饭,各自交代了自己的家庭背景。a
世钧家在南京,有父亲、母亲,哥哥死了,还有一个嫂嫂一个侄儿。他的
父亲在外面包养了一个姨太太,那个姨太太还有三个孩子,这里他没有跟
曼桢讲。曼桢说她十四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她父亲之前在一个书局工作,

a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她们一家七口靠父亲的那点工资过活。父亲死后家里就没有生活来源,她
姐姐最大最懂事,开始也出去找事情做,但是那点钱养不活一大家子人,
最后就出去做舞女。世钧说,没有关系,舞女也有好的。她说,舞女当然
也有好的,可好的舞女可养不活一大家子人。她说,她姐姐本来是忠厚老
实的,但是进入这一条路之后就走下坡路了。世钧说,她姐姐为这个家牺
牲了,这根本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她从来没有邀请过叔惠和世钧去她们家,
因为她们和她姐姐还住在一起,她姐姐住在下面一层楼,她们一大家子人
住在楼上,她姐姐靠卖皮肉身体来换钱养家,她肯定不好意思跟别人说。
虽然她和叔惠认识的时间比较久,但是这个事情还没有跟叔惠说,只和世
钧说过,这里也反映出,当你能够和别人分享秘密的时候,你在别人面前
是安全的,这时候你们的关系也就不一样了。在这里可能也就有一种同是
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其实在电影里面,曼桢的姐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
色,这个角色的命运就是人生的重复和轮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在那
-124-
个年代,父亲死了,全家就没有生活的来源,在一个家庭里面,家里面的
老大承担很多的责任,长兄为父,长姐为母,他们会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一
个养家的角色,甚至一辈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承担这样的角色。我们一个人
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和自己在家里的排行是有很大关系的。俗话说:“老
大憨,老二灵,老三猴儿。”就是指老大憨厚,老二聪明,老三出生晚,
就比较受宠,不需要承担一些责任。所以在家里面的排行不一样,对我们
的性格的影响也不一样。
曼璐本来有一个情投意合的婚约对象,叫豫瑾。但是父亲死了,她要
养家只能做舞女,所以就把婚约推掉了。其实,她的生活也是很苦。
看一下这个片段:之前是她和祝鸿才的一句话,祝鸿才就看了一张照
片,以为是她妹妹,说这照片上的人是你妹妹吗?其实那是曼璐年轻时候
的照片。后来祝鸿才说:“哦,说穿了,倒好像是你。”其实,那是一句
很平常的话。但是,对于曼璐来说,却是一种刺激。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愤怒,
中医里面,喜怒哀忧悲恐惊,有七情六欲。在个人成长中,如果说我们有
愤怒等不良情绪的时候,需要学会去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举个例子来说,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曼璐内心其实有很多的愤怒的,她为整个家牺牲了自己,一直都在为别人
考虑,没有为自己考虑,但是她的愤怒没有被别人、自己看到,所以她的
愤怒就非常具有杀伤力。如果说是现在,我们个人成长当中,我们可以使
用叙事中的外化来把这些愤怒外化出来,我们可以陪伴我们自己的不良情
绪。当别人对我们说了一些话、做了一些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做几个深
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回过头来去觉察自己的愤怒。我们可以在愤怒前
面加上“那个”两个字,把它外化出来,静静地陪伴它。当我们看到那个
愤怒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来关心她,陪伴她。而曼璐内心的愤
怒其实是没有人关心和看到的。
妈妈和曼璐沟通的整个过程,我们叫做正反馈 a。从沟通的理论来讲,
或者从家庭治疗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来讲,曼璐和母亲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
正反馈。b 她说:“妹妹也长大了。”母亲就说:“曼桢还小,再过两年
也不要紧,倒是你,你的事情,我想起来就让我着急。”她就说:“我的
-125-
事情你就别管了。”她母亲就说:“我哪管得了你,我不过是这么说,你
年纪也这么大了,干这行能干一辈子吗,自己的事情,你自己也得有的打
算呐。”她就说:“我还不是过一天是一天,我要是往前看,我也就不要
活了。”因为之前,她也是一个风头比较胜的一个舞女,但是随着年龄大了,
王老板对她的态度就特别差。祝鸿才是王老板手下的一个人,其实自己没
有什么钱,跟着王老板混,但是对曼璐的感觉挺好的,比较喜欢曼璐。所以,
曼璐就决定要嫁给祝鸿才。世钧送曼桢回家的时候,曼桢就跟世钧说,她
姐姐要结婚了。世钧就比较高兴了,因为他还是很在意曼璐姐姐这样的一
个职业。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职业会被人瞧不起。因为世钧有一些事情要
回南京,叔惠和他一起去,后来曼桢帮世钧收拾行李。叔惠跟他一起去南京,
后来就见到翠芝,最后翠芝和世钧结婚了。事实上,翠芝和叔惠是彼此相

a Irene Goldenberg, Herbert Goldenberg:《家庭治疗概论》,李正云等译,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5 年版。

b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爱的,但是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这也是和家庭环境、性格有关。叔惠家在
上海,但是他家也没有钱。当叔惠看到翠芝家的房子,就知道她是一个有
钱人家的小姐,虽然他喜欢翠芝,但是他觉得自己高攀不上。虽然叔惠家
比较穷,但是他出门的时候喜欢穿得比较光鲜,给人一种很有钱的感觉。
这是叔惠和翠芝在一起的场景。翠芝是世钧嫂嫂的表妹,世钧对她的
印象特别不好,因为翠芝家比较有钱,他们是很看不起世钧家的,当翠芝
还很小的时候,翠芝对世钧说,“我妈说你爸爸是个暴发户”“我妈说你
爷爷是个毛毛将”。翠芝的这些话都是从她妈妈那边听来的,小孩传话其
实是传得最准的。她听了家里面大人在说什么,她就会出去传话,所以翠
芝她母亲是看不起世钧家的,因为他们家比较有钱,所以她更加看不起叔
惠,因为他是一边教书一边读书,是半工半读的,他要给自己赚学费。后
来翠芝的妈妈,给女儿选择女婿的时候,看来看去还是世钧比较诚实可靠。
其实两个人结婚,往往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事。比如
-126-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择偶、结婚选择的自由是相对要高一些,但很多时候
还是会受家庭的影响。
后来世钧和叔惠从南京回来,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和曼桢结婚。电
影片段事前,书上有一段非常重要话,就是当他们坐着火车离开南京的时
候 a:“人家说时代的列车,比喻得实在有道理,火车的行驶的确像是轰
轰烈烈通过一个时代,世钧的家里那些旧时代的空气、那些悲剧性的人物、
那些恨海难填的事情,都被丢在后面了,火车轰隆轰隆向黑暗中驶去。”
电影里面可能很多时候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在书上,之前有很长的一段都
反映了,在世钧家里面,他们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像刚才跟大家说了,
世钧的父亲在外面包养姨太太,所以他母亲在家里面像守活寡一样的,虽
有老公,但是老公几乎不在家里面,都是在姨太太那里,只有过年的时候
回去一两天,她过得是很痛苦的。他的寡嫂带着一个侄儿,家里相当于有
两个寡妇,带着一个小孙子。世钧回家,他母亲会比较宠爱世钧一些,他

a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母亲就让他嫂嫂去外面买很多很多的药,让世钧带到上海。他嫂嫂就觉得
挺不高兴,觉得自己的婆婆就偏心,偏爱这个小儿子,但是又感叹自己的
命运,嫁给老公但老公去世了。她心里也有愤怒的地方,同父异母的各种
各样的兄弟姐妹,和姨太太之间很复杂的关系,旧时代的空气,那些悲剧
性的人物,好像他们坐着火车从南京回上海,那些东西都被丢在后面了。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家庭环境、背景实在是太复杂了,觉得自己在这
样的家庭里面快要窒息了,一分钟都呆不下去了,想要远远离开,很多情
况下,距离的遥远并不代表心理的分离。虽然说,距离上离开了,但是心
里的纠缠从来没有分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如果
我们和父母间有很多的冲突,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愤怒,有纠结,有亲密,
又有冲突,简直没有办法呆在一起,有的人就选择远远逃离,跑到很远的
地方去工作,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学习,甚至漂洋过海,但是按照鲍文的理
论——情感隔离 a,无论一个人走多远,家总是如影随形,无论你走到哪里,
-127-
家还是无时无刻在影响你,因为心里面这种错综复杂的冲突、纠结并不是
一走了之能够解决的。
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如果说在一个家庭里面,妻子用的是丈夫的
钱,那可能对他来说心理上的感觉就不太好,每家的情况不一样的。就像
曼璐和祝鸿才的矛盾,电影里,祝鸿才有了钱之后气焰就变得比较嚣张,
书上是这样讲的 b:曼桢问她姐姐打的是什么针,祝鸿才就说:“葡萄糖,
你看着我们这的药,都够开药房了,你姐姐这病真急人。”曼桢说:“姐
姐的气色倒还好。”祝鸿才哈哈大笑,说:“像她脸上擦成这个样子,她
的气色还能做准吗,二妹你这是外行话了,你看那些女人就是躺在殡仪馆
里,脸上也还是红的红白的白。”曼桢觉得当面就这样损她的姐姐,太不
给人面子了。但她的姐姐什么话也没有多说,全当没有听见,也不知道从

a Irene Goldenberg, Herbert Goldenberg:《家庭治疗概论》, 李正云等译,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5 年版。

b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什么时候起,她的姐姐变得这么贤惠了,祝鸿才的气焰却越来越器张,曼
桢看着很觉得不平。按照曼璐的性子,应该跟祝鸿才抓破脸大闹一场,但
是当一个人有了钱、有了面子后,他的身份就不一样了。
我们可以看到,当祝鸿才跟曼璐结了婚之后,很明显的在这家里面,
两个人的地位就不一样了。
在这个片段里,我们看到祝鸿才在打曼桢的主意。他说,虽然比她长
得漂亮的人很多,但是他觉得很喜欢曼桢。在这个时候,虽然曼璐的内心
有很多愤怒,很多委屈,但是她还是比较维护她妹妹的。我们说骆驼是被
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个人脾气性
格挺温和的,突然一下子就大爆发、大发雷霆,或者一个人一下子就做出
一些很愤怒、很极端的事情。其实骆驼不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当一
个人完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又不知道愤怒怎么宣泄的时候,这个时候,
他的愤怒对身边的人、对整个社会就会有很大的危害性。
-128-
当祝鸿才跟曼璐提出来说,他可以不出去鬼混,他有了钱出去也是找
姨太太、捧戏子,因为在家里面曼璐也是跟他吵架。可能在很多家庭里面
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丈夫有外遇有红颜知己等,妻子发现之后就很愤怒,
没有办法接受他,任何人遇到这样的情况都是无法接受的。
如果心里面的愤怒没有被自己看到,内心的愤怒没有被自己陪伴,没
有一个很好的宣泄的渠道的话,这样的夫妻即便没有离婚,但是他们之间
的感情已经很糟糕了,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个片段是曼璐和祝鸿才的沟通的片段,其实就是很多家庭里面夫妻
关系特别糟糕时候,基本上沟通方式都是这样的,各讲各的话,自己内心
的愤怒既没有被自己看到也没有被对方看到,如果自己看不到自己内心的
愤怒,那么也就没有办法看到对方的委屈和愤怒。实际上两个互相打骂、
互相纠缠的人,内心深处可能都是受伤的小孩,内心都觉得自己很委屈。
曼璐确实对自己的人生不满,内心一直觉得自己很委屈、有很多愤怒。她
在小说里面骂说:“就知道你不怀好意,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算你有两个钱,
就做了皇帝了。想着人家没有不肯的,算你有两个钱的,就连我这样的,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想想从前,我嫁你也不是看重你有钱的,你这个穷光蛋。”祝鸿才一下子
就跳了起来,他说:“动不动就抬出这句话来,谁不知道我从前是个穷光蛋,
你呢?破烂货,不要脸。”a 然后祝鸿才就打了曼璐,这个也是在沟通当
中很常见的正反馈的模式。彼此之间的愤怒和争吵越来越激化,问题就永
远都解决不了。
另一片段是世钧向曼桢求婚,b 世钧说,他们如果早点结婚的话,就
可以经常见面,他爸爸妈妈也希望他早点结婚。曼桢说,还是等等再说,
家里人也需要她。世钧说,你的家累太重了,简直看不下去了。结婚了的话,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有办法。曼桢说:“我就是怕这个,我不愿意把你也拖
进去。”世钧说:“为什么呐?”曼桢说:“你的事业刚刚开始,负担一
个家庭已经够麻烦了,如果负担两个家庭,那简直就是把你的前途给毁了。”
世钧微笑着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有点恨你。”
可以看到,两个非常相爱的人,当他们决定要不要结婚的时候,两个
-129-
人要想的事情就很复杂。世钧很想跟曼桢结婚,因为家里面也催他,而曼
桢认为等等再说,因为她的家里人需要她。这里就可以看到,曼桢也在重
复她姐姐的人生,曼璐结婚走掉了,她不太希望继续用姐姐的钱,因为姐
姐用她老公的钱来贴补他们话不太好,她就希望独自承担起这个家庭。她
支撑这个家庭也特别困难,曼桢也是出于对世钧的考虑,她不想把世钧也
拖进去,因为她觉得世钧的事业也刚开始,负担一个家庭已经够麻烦,如
果负担两个家庭就会把他的前途毁掉了。他们都各自有各自的考虑。就好
像曼璐当年,如果她多为自己的幸福着想,如果她当年跟豫瑾结婚,她的
命运就不一样了。
接下去这一段电影没有提到,书上提到 c:曼璐和祝鸿才吵了那一架
之后,她在床上翻来覆去,思前想后,她想祝鸿才对她的态度恶化是从她

a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b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c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妹妹那天到她家去探病开始的,祝鸿才在外面喝醉酒回来跟她表示说,对
她妹妹有野心,被她骂了一顿。她内心的想法是这样的:要是他真的让他
如愿以偿,他倒从此也就好了,不出去胡闹了,他虽然喜新厌旧,对她妹
妹倒好像一片痴心。她想想真恨,恨得牙痒痒的,但无论如何她当初嫁他
的时候是打定主意跟定他了,她准备粗茶淡饭过一辈子,没想到他会发财,
居然发了财,她好像买奖券中了头奖了。难道,到头还是一场空。她母亲
之前去看她,她跟她母亲说,她打过几个孩子,不能生孩子的。她妈妈就说:
“可惜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要是以前的时代的话,在家里做大太太,那就
可以借别人的肚子生个孩子,要是生个儿子的话,就可以笼络丈夫的心。”
她忽然觉得母亲的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有个孩子就好了,借别人的肚子
生个孩子,这人还最好是她的妹妹。一来是祝鸿才自己看中的,二来自己
妹妹好控制些。母亲为她出主意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她会想到二妹身上,
她不仅微笑,她的微笑是稍微带着点狞笑的,只是她看不见罢了。然后,
-130-
她突然想到:“我疯了,我还说祝鸿才神经病,我也快变成神经病了。”
她竭力把那个荒唐的思想打发走了,然而她知道它还是会回来的,像一个
黑影,一只野兽的黑影,它来过一次就认识路了,羞羞地嗅着找回来了,
她觉得非常恐怖。
在小说里面,对每个人的思想的描写是非常细致的,包括曼璐的思想
的转变,大家从电影里面也可以看到,一开始姐妹两个人谈心是非常贴心
的,曼璐还为妹妹着想,说妹妹她应该赶快结婚,找个好人家,后来她嫁
给祝鸿才,祝鸿才有钱了以后,两个人的日子过得非常不好。祝鸿才就看
上了妹妹,那个时候她还觉得不能让妹妹走上这条路,但是后来祝鸿才对
她越来越不好,天天不回家,回来之后对她又打又骂,还在外面包养别的
女人,她自己的日子实在是痛苦得过不下去了,再加上母亲给她出了一个
借别人的肚子生孩子这样的主意。她的思想就经历了剧烈的心理斗争,也
就是说,她有很多的很多的愤怒、很多的很多的委屈、很多的很多的伤心,
没有人去倾诉、没有人去帮她。她自己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就像《西藏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生死书》a 那本书说的一样,当一个人没有认证自己的心性的时候,那就
是一种轮回,当一个认证了自己的心性的时候,就是一种涅槃。所谓的心性,
也就是重复的脚本。其实曼璐的命运在被某种湍急的河流推动着,她一步
一步地往前走,根本就看不见自己的出路。所以如果在我们在脑海里面想
像一个画面,曼璐就像被裹挟在湍急的河流里不断地挣扎的一个人。其实
谁不想过好日子,谁不想自己的生活过得幸福,但是当一个人陷入在自己
生命的泥潭里面,是不能够爬上岸来看他的命运的,只有当一个人好好陪
伴了自己之后,才有可能好好地陪伴别人。
在叙事里面,有个人的疗愈,也有关系的疗愈。很多情况下,当我们
能够陪伴自己受伤的那段故事、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去坐在岸边看自己的
问题、看自己的悲惨命运时候,和这个问题的关系就不一样了,也许就能
够带着多元的视角去看自己的问题。就像曼璐,被河水推着往前走,慢慢
推向越来越黑暗的想法,因为她觉得自己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好像只有把
-131-
妹妹送给祝鸿才,为他生个孩子她才能活下去。影片到这个时候她还没有
采取行动,因为这还不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在后面,我们继续往下看。
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两个人谈恋爱但是
两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豫瑾是曼桢祖母家那边的远房亲戚
的一个儿子,曼璐 17 岁的时候就和豫瑾订婚了,但是当时,曼璐为了养
家糊口,去做了舞女,所以就把婚约解除掉了。
然后,这两个老太太就在这儿聊,她妈就说:“豫瑾今年几岁,他和
曼璐同年的吧,他耽误到现在还没结婚,我想想都觉得不过瘾。”她祖母
就说:“可不是嘛,他娘就这么一个儿子,三十岁出头了还没结婚,他准
得怪我们了。到时候都没有一个孙子给他戴孝。其实曼桢跟他也是一对儿。”
她妈妈就说:“是呀,要是把曼桢给了他,报答他那一番情意,那就再好
没有了,可惜曼桢已经有了沈先生。”她祖母说:“沈先生的事儿也没准

a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郑振煌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儿,认识了也快两年了,照这样下去可不给他白耽误了。”她妈妈就说:
“沈先生是个好人,就是脾气不爽快。”她祖母就说了句粗话,“这就是‘占
着茅坑儿不拉屎’。”
这个谈话也导致了后来曼桢和世钧交往的很多误会。比如说,后来世钧
来找曼桢,明明曼桢在家,祖母和她妈妈却说不在家。事实上曼桢在帮豫瑾
换灯泡,然后又送书给他看。之后被世钧看到了,世钧就误会以为曼桢和豫
瑾的关系比较好。这是第一个误会的产生,这个误会的产生和家庭成员对曼
桢谈恋爱的对象的印象有关系,这也是家庭对一个人谈恋爱的影响。
还有个片段讲的是曼璐和妈妈、奶奶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曼
璐一回去她妈妈就在面前不停扫地,她的水还没有喝完就被奶奶端走了。
豫瑾回来他们也没有告诉她,她内心的愤怒再一次被激发,她觉得她为家
庭牺牲了这么多,但是都没有人考虑她的感受,她母亲认为她很赞同豫瑾
和曼桢结婚,其实她内心是又惊又气,最气的就是母亲那种口吻,就好像
-132-
是长辈与长辈间讨论那门婚事,好像与她完全无关,就连嫉妒权利也没有
了。她母亲真是多事,妹妹不是已经有了男朋友吗,还要跟他俩撮合,又
要让豫瑾多受一些刺激。
看曼璐和豫瑾见面的情景。曼璐以为豫瑾到上海来是因为对她还有旧
情,以为他对她有情意,以为是来找她的,所以她说:“难得到上海来呢,
你不应该到这里来的,应该高高兴兴地玩,我真希望把我这人忘了。”她
这席话倒让豫瑾觉得难以回答,她以为豫瑾还在迷恋自己呢,他也无法辩
白。他顿了一顿说“从前那些话还提他干嘛,曼璐,我听说你得到了很好
的归宿,我感到非常安慰。”“你听他们说的,他们只看见表面,他们哪
知道我心里的滋味。”曼璐穿着他们当年恋爱时候豫瑾最喜欢她穿的那件
紫色裙子,曼璐微笑着说:“你倒还是老样子,你看我变了吧?”豫瑾说:
“人总是要变的,我也变了,我现在脾气也跟从前两样了,想想从前的事,
非常幼稚可笑。”
豫瑾把从前的一切都否定了,曼璐所珍惜的一些回忆,他已经羞于承认
了。曼璐这个时候非常难受,但是这也不是压倒曼璐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一根稻草是,她注意到桌子上有好几本书,都是她妹妹的书,还有那个台灯,
也是她妹妹的东西。“二妹对豫瑾倒是真体贴,借书给他看还要拿一支台灯,
好让他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看,那一份殷情可想而知”,她母亲鼓励她,指
使她送茶送水,一天到晚借故跑到房里来,只因为她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
她无论怎么卖弄风情,人家也还是当她天真无邪,以为她的动机是单纯的。
曼璐真恨她,恨她恨入骨髓,曼桢还很年轻,她是有前途的,不像曼璐,
这一生已经完了,所剩下的只有和豫瑾的一些回忆,虽然凄楚但还是值得
回味,可是现在变成一堆刺心的东西,碰都不能碰,一想起来就觉得痛心。
曼璐觉得,虽然她和豫瑾已经分手了,但是他们年轻时候的回忆她还是很
珍惜的。但是,对于豫瑾来说他已经羞于承认了。这一点对曼璐的刺激是
很大的,而对于曼璐来说,这一切是被她妹妹毁掉的。
连这一点回忆都不给她留下,为什么这么残酷呢。曼璐想到,“我没
有待错她呀,她这样恩将仇报,不想想从前,我都是为了谁出卖了我的青
-133-
春,要不是为了她们,我早和豫瑾结婚了。我真傻我真傻。”她唯有痛哭。
母亲回来,见她伏在桌上,哭得肩膀一耸一耸的,母亲站在她旁边,“你看,
我劝你你不信,见了面有什么好处,不是徒来伤心。”,母亲根本没有想到,
曼璐伤心的原因。
在这个地方,豫瑾把曼璐和他年轻时候的那些美好回忆,完全都否
认掉了,这才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决定要将妹妹推入火坑。她
觉得她妹妹恩将仇报,她觉得自己从前若不是为了她,她的日子可以过
得好好的。
张爱玲的小说精彩之处在于能够非常详细地描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的
一个历程,但是在电影里面很难表现这样的心路历程,而这样的心路历程
是很重要的。曼璐非常恨她妹妹,她也恨张豫瑾,她以为是她妹妹把张豫
瑾对她那点很珍惜的回忆都夺走了。这时,曼璐的心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个时候,曼桢和世钧的感情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世钧的家里的情
况也很复杂,世钧的爸爸在外面有姨太太,母亲过得很孤单寂寞。但是,
他又是家里面唯一一个继承人,所以他也会受到一些家庭的影响。现实生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活中,我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比如说,一个男孩子在家里
面是几代单传的,女孩也是一样,父母在自己童年时候没有实现的一些愿
望,虽然在表面上不说,但是其实在无形中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压在子女
身上。有时候,子女会非常内疚,一方面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
家庭又给他们很大的压力,让他们去做一些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
都是在夹缝中生存。这一部分在电影上描写得不是很清楚。世钧和曼桢有
一段交流,世钧希望赶快结婚,因为他觉得曼桢太辛苦了。自从她姐姐嫁
出去之后,她就承担了养家的责任,她除了白天上班以外,晚上又要承担
额外的两份工作,很辛苦。结了婚,这样他就可以为曼桢分担一部分,但
曼桢也很善良,她不想拖累世钧,如果说丈母娘家也要靠着他养,那就会
逼着他见钱就抓,那么就没有前途。曼桢不是不爱他,就是因为爱他,所
以才不想让他付出太多。
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情感。两个非常相爱的人,都在用自己觉
-134-
得非常好的方式来爱对方。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非常好的情感,但是,
现实生活当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你们觉得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
给对方,还是给对方自己认为非常好的东西呢?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
是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养育孩子,但是,这种不一定真的对他好。所以说,
如果说用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对待对方的话,不是真正地对他好。俗话说“恭
敬不如从命”,就是说我们不需要把我们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强加给对方。
看到张豫瑾来到曼桢家的时候,世钧还是有点误会,因为曼桢的母亲
和奶奶就很希望曼桢和张豫瑾在一起,所以在我们的婚姻里面,我们的家
庭对我们的另一半的看法,无形中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所以,当豫瑾走了
以后,世钧对曼桢产生了一些误会,曼桢发现世钧对她的态度冷淡了之后,
她就来到工厂,送了一些东西给他吃,两个人就重归于好了。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想法,世钧之所以受到她家人的冷淡,是因为曼桢
的妈妈和祖母认为,世钧都和曼桢好了很长时间,但是,他从来不提结婚。
老年人还用很粗的话说“占着茅坑不拉屎”,后来曼桢跟世钧说,她已经
跟家里面的人解释过了,其实他已经提过结婚的事情了,所以他们两个人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又重归于好了。所以,我们说,恋爱当中,家庭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充满着意外,本来他们两个已经重归于好了,
曼桢跟家里面说,世钧已经向她求婚了。好像事情看上去都在向美好的方
向发展。但是,这个时候,世钧的妈妈打电话说,他爸爸生病了,要他回
去一趟。所以,这个时候,两个人就分别了。
电影里面没有说,世钧回去之后,他说:“本来对父亲没有什么感情,
可是上次回去,不知道为什么,对他感到很难过。其实最担心的是家里面
的经济情况,其实这些东西早知道早晚会到来的,但是一想以来,感觉心
里乱极了。”上次跟大家说到“情感隔离”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和自己
的父母有很多的纠缠,有的人和父母有很多纠葛,但是还是留在父母身边。
有很多人,因为和父母有很多纠葛,所以就离家出走,一走了之,去很远
的外地工作,或者到国外留学,甚至结婚生子。
其实,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庭都和我们如影随形;无论我们走到哪
-135-
里,家庭的影响都依然在。当和父母之间、家庭之间很多情感纠葛没有得
到解决,无论我们物理距离有多远,这些情感纠葛就算现在没有出现,就
算和父母很远这些矛盾没有出现,当我们结婚之后,情感纠葛依然会体现
在和伴侣的关系当中,和自己孩子的关系当中,就像很多人,也许在自己
的儿童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内心非常渴望有一个人来照顾自己,长
大后就拼命地对别人好、对对方好,但是这种好是讨好,是牺牲自己的利
益去讨好,其实潜意识里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或者把自己没有实现过的
愿望放在孩子身上,其实是家庭传给我们的债务,上一代没有还清的债务,
放到下一代来还,所以单纯地一走了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个时候,他们俩还是在做一些努力,希望能够在一起,因为世钧打
算回南京去。他看了父亲的病之后,考虑方方面面的原因,他觉得自己必
须辞职回南京,首先,经济方面的原因。如果他能够回家掌握一些经济大
权的话,对两个结婚也是一件好事。这个时候,两个人都还在往一个方向
努力,所以曼桢决定和世钧一起到他们家去探望他的父母,但是他们回到
家里却没有说曼桢是世钧的女朋友,因为叔惠也去了,叔惠和他们一起去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了世钧家。
这个时候,出现了另一个女性,这个女性叫翠芝,她是世钧的嫂子的
表妹,翠芝妈妈是一个很势利的人,经常在家里嘲笑世钧家比较穷。翠芝
小时候说过瞧不起世钧的话,世钧不喜欢她家。
上次我们看到,其实这三个人已经见过面了。上次见面的过程当中,
叔惠和翠芝是相互喜欢的,但叔惠他们家是上海人,他爸爸是一个普普通
通职员,因为做人比较老实不够圆滑,所以一直没有升到一个很好的职位,
所以他们是比较穷的。叔惠是一个比较骄傲和自负的人,当知道翠芝家非
常有钱的时候,他无意当中就向后退缩了。可能在很多男性的心里面有一
种骄傲和自负,在当女性的经济地位比较高的时会退缩。但是,他们俩是
相互喜欢的,那个时候的喜欢是比较含蓄的。而且,翠芝家在南京是一个
有钱的家族,这样的小姐的婚姻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是被安排
好的,要门当户对。特别是翠芝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势力的人,一鹏是世钧
-136-
嫂嫂的弟弟,他们家也是非常有钱的,翠芝跟他定了婚。
后来他们去爬山,爬山的时候,翠芝和叔惠有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回
来之后,翠芝就退婚了。
电影里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小的片段,在书里面挺复杂的。曼桢去到姨
太太家看世钧父亲的时候,世钧的父亲就感觉曼桢很面熟,但是也说不上
来。因为世钧的父亲年轻的时候,也是比较风流的一个人,跟他原配夫人
的弟弟关系好,一起去上海玩,之后去过舞厅认识一个叫做李璐的舞女。
李璐其实就是曼桢的姐姐曼璐,也许她们自己觉得看着不像,但是外人一
看就觉得是姐妹。所以在书里面,世钧的父亲和世钧的舅舅后来议论起来,
他们怀疑曼桢是李璐的妹妹。这个时候,大家对舞女这个职业的看法是非
常糟糕的,而且在世钧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和他舅舅在曼璐身上还花了不
少钱,但是没有得手,所以他们对曼璐是有恨的。之后他们听说曼璐越来
越走下坡路,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的快感。他们说了很多很难听的话,说
只要是出身在这样的家庭里面,就算是妹妹,在这样的家庭里面肯定也是
出来做这样的事情的。后来他就非常反对世钧的这门婚事,对世钧的母亲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说了。这个也是影响他们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之后,他们个人发生了争吵,这次争吵过后好多年两个人才再次见面。
这次见面了以后,他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地方是他们
关系的一个分水岭。曼璐因为家里穷,活不下去,就去做了舞女。但是她
们从来都没有想到,她们是一家人,即便曼桢规规矩矩,曼璐的经历还是
影响了曼桢选择伴侣。这里有点轮回的感觉,就像一条蛇,它一直在吞噬
自己的尾巴,越往后吞越是在吃自己的尾巴,但是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在吞
噬自己的尾巴。
笔者想到报纸上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因为年轻时候选择了一
个男性,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之后,她就选择了高中时候一直很喜欢她
的一个男生,试试看能不能在一起,他们交往了几次之后,就跟那个男生
说,她之前和另外一个人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问那个男生能不能够接受,
那个男生就说,他倒是能够接受,但是不知道家里人能不能接受这件事情。
-137-
她明白了这个男生的意思,虽然说的是担心家里人不能接受,但是其实他
心里是很介意这件事情的,所以就跟这个男生分手了。
跟大家打个比方,家丑不可外扬。好像人都是这样的:自己家里的缺点,
自己是可以随便批评的,但是,外人哪怕是伴侣,来说自己家的人,就会
很反感,很抗拒。这样一段话是非常明显的,双方都有自尊心,都不希望
对方伤害、批评自己家里人。所以这个时候,双方语言都是在挑起对方的
愤怒,于是在这样一段话交流以后,曼桢就把手上的戒指退给世钧,就说
他们之间只能够这样了,不能两全其美。这个时候,也不能说他们之间没
有感情了,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姐姐,都是彼此心目中最亲的人,这时候
却变成了他们相互伤害的原因。
姐妹俩也是在做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时候,曼璐已经遇到压倒骆驼
的最后一根稻草,张豫瑾对她说了非常绝情的话,她就决定要把妹妹出卖
给自己的丈夫,为他生一个孩子。如果她不这样做的话,她自己的生活就
没有办法过下去。有的时候,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为了你牺牲了这么多,
我做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你,一个人不能发自内心的爱自己,就不能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发自内心的爱别人,因为他所谓的对别人的好,所谓的为别人做的牺牲,
到头来也会收回来。曼璐觉得自己太吃亏了,她就把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
妹妹的身上。其实,有时候说因果报应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一
个人一直在不停地付出,而另一个人在不停地得到的话,那么,这种关系
是不平衡的。
这个片段在电影上没有拍出来,在去看姐姐的路上,那天刚好张豫瑾
要结婚,曼桢就跟她母亲说,先不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姐姐,怕姐姐接受不了。
其实,曼桢心里面还是关心姐姐的。我们可以看到,姐妹俩的冲突马上就
开始了。这个地方呢,曼璐对曼桢非常仇恨,她觉得是她妹妹把她的初恋
张豫瑾,把她美好的回忆夺走了。曼桢刚刚才和世钧吵了一架,由于她姐
姐做舞女的这个事情影响到了自己的婚姻,所以这里她对姐姐说话的语气
也是比较冲的。这里的沟通也是正反馈,正反馈的沟通的结果不是好的,
每个人沟通的过程当中,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
-138-
问题,所以,如果两个人有矛盾的话,两个人的矛盾就越来越激化,矛盾
越来越大。曼璐说:“我们的二小姐不稀罕,选择多,不像我这个烂货。”
曼桢说让她姐姐离婚,曼璐说她年纪已经比较大了,就算离婚,离婚之
后靠谁生活。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步错步步错,
就是一步错全盘皆输的感觉。实际上如果说,我们能够走出命运的重复
和轮回,如果说我们走到岸边去看自己,我们也许就能够从自己的问题
中走出来,从这个烂泥潭里面走出来。
在曼璐看来,如果她离婚的话,她就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因为她这么
多年做舞女,已经没有办法像以前那样去过贫穷的生活了。俗话说“从简
入奢易,从奢入简难”,其实,如果曼璐她能够有一些叙事的态度和理念,
如果她不愿意在这样的日子里生活,她也可以选择离婚。但是,在曼璐看来,
如果她离婚,就没有办法生活下去,所以她选择和祝鸿才继续生活下去,
选择了一步错步步错的生活。
也许就是曼桢说的那句“就是为了那几个臭钱”刺激到了她,曼璐说,
你能有今天,都是靠她当年不要脸赚的臭钱。这个话确实还是很伤人的,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就像刚刚说的,因为曼璐认为自己确实在为家庭作牺牲,但是她的牺牲在
那个瞬间没有得到她妹妹的认可。但是,这件事情都是一种循环因果,曼
璐确实做舞女赚了钱,但是,她做舞女这件事情也影响了她妹妹的婚姻,
就好像一个因果的循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电影里面,谁也没有走出那个
轮回。因为那天张豫瑾结婚,再加上曼桢的妈妈那天扭了腰,所以就先回
去了,曼桢就留下来陪她的姐姐,没想到,这就是她噩梦的开始。所以这
件事情,主要是曼璐的主意,当然祝鸿才也早就有这样的主意了。书上描
写的还是比较惨的,“他们在床上扭打,打来打去的,后来祝鸿才一把揪
住曼桢的头发,把她的头在地上磕了几下,磕昏过去之后就把她给糟蹋了”。
这是曼璐和祝鸿才的一段话 a:鸿才霍地立起身来,踱来踱去,喃喃
的道:“这事情可闹大了。”曼璐见他那懦怯的样子,实在心里有气,便
冷笑道:“那可怎么好?快放她走吧?人家肯白吃你这样一个亏?你花多
少钱也没用,人家又不是做生意的,没这么好打发。”鸿才道:“所以我
-139-
着急呀。”曼璐却又哼了一声,笑道:“要你急什么?该她急呀。她反正
已经跟你发生关系了,她再狠也狠不过这个去,给她两天工夫仔细想想,
我再去劝劝她,那时候她要是个明白人,也只好见台阶就下。”鸿才仍旧
有些怀疑,因为他在曼桢面前实在缺少自信心。他说:“要是劝她不听呢?”
曼璐道:“那只好多关几天,捺捺她的性子。”鸿才道:“总不能关一辈子。”
曼璐微笑道:“还能关她一辈子?哪天她养了孩子了,你放心,你赶她走
她也不肯走了,她还得告你遗弃呢!”
鸿才听了这话 b,方始转忧为喜。他怔了一会,似乎仍旧有些不放心,
又道:“不过照她那脾气,你想她真肯做小么?”曼璐冷冷地道:“她不
肯我让她,总行了?”鸿才知道她这是气话,忙笑道:“你这是什么话?
由我这儿起就不答应!我以后正要慢慢地补报你呢,像你这样贤慧的太太
往哪儿找去,我还不好好的孝顺孝顺你。”曼璐笑道:“好了好了,别哄

a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b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我了,少给我点气受就得。”鸿才笑道:“你还跟我生气呢!”他涎着脸
拉着她的手,又道:“你看我给人家打得这样,你倒不心疼么?”曼璐用
力把他一推,道:“你也只配人家这样对你,谁要是一片心都扑在你身上,
准得给你气伤心了!你说是不是,你自己摸摸良心看!”鸿才笑道:“得,
得,可别又跟我打一架!我架不住你们姐儿俩这样搓弄!”说着,不由得
面有得色,曼璐觉得,他已经俨然是一副左拥右抱的眉眼了。
她恨不得马上扬起手来,辣辣两个耳刮子打过去,但是这不过是她一
时的冲动。她这次是抱定宗旨,要利用她妹妹来吊住他的心,也就彷佛像
从前有些老太太们,因为怕儿子在外面游荡,难以约束,竟故意地教他抽
上鸦片,使他沉溺其中,就不怕他不恋家了。
这里描写的是一种非常畸形的亲密关系,其实张爱玲的父亲就是抽鸦片
的,因为她父亲的母亲担心儿子在外面游荡,没有办法约束,担心他在外面
学坏,对儿子有很多期待,就故意让他抽上鸦片,就不怕他不恋家了。在《金
-140-
锁记》里也有同样的描写,描写的是一种很畸形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在张
爱玲自己家里面曾经有过,所以她描写这种人物的情节是非常细致的。
大家看这样一个对话,曼璐说,什么时候我们家里面出了一个烈女,
她当时做舞女还不是为了家里面的人,要不是她做舞女,家里面的人早就
饿死了,都是一个妈生的,为什么曼桢就这么高贵,她就这么下贱。有一
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就像曼璐,她
牺牲自己,受了这么多折磨,到后来几乎一无所有,她处于这样一个状态,
心里面是相当不平衡的,她很难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对待别人。她只会把自
己受过的苦加倍宣泄在别人身上。在精神分析里面,这其实是一种防御机
制,叫做“与施暴者认同”,当一个人所遭遇的对待都是被别人欺辱、被
别人欺凌,自己也会变得和别人一样,在别人面前是一个受害者,但是,
在其他受害者面前她就是一个施暴者。这也是人生的命运的一种重复和轮
回。很多的施害者,其实都也曾经是受暴者,他们也认同了施暴者的思想
和行为,加上他们心里有种种愤怒压抑着无处宣泄,所以通过这样的渠道
对别人施暴。曼桢和世钧吵架之后,世钧那天还是去找了曼桢,但是没有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找到。曼桢考虑地特别周到,曼璐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豫瑾结婚这件事,她
妈告诉她说张豫瑾结婚了,她妈说,是她二妹让先不要告诉的,她一个生
病的人,怕受不了。下面这段话特别好的描写了她的心路历程,这两句话
在这时候给曼璐听到,却使她受了更深的刺激,因为她发现她妹妹对她这
样体贴,这样看来家里许多人里,还是她二妹是她的知己,而她竟做出这
样对不起人的事,她突然感到很惭愧,以前关于豫瑾的事情也不至于把她
恨到这样,但事已至此,只能自己与自己对话,恶人做到底了。
小说里面,很多片段,把一个人的心里变化描写得非常深刻,曼璐做
了一个非常精心的打算,她马上找了一个人,是给祝鸿才办事的人,让她
妈全家都搬走,她还不让他们搬到老家,是搬到苏州,不搬到他们老家,
是怕世钧找到。她还跟她妈说,“大弟弟毕业以后,也别忙着让他做事,
多念几年书,让鸿才送他留洋,妈吃了这么多苦,也该享享福了,妈这么
大年纪了,实在不该再做这么多事,昨天就是累的把腰都扭了”。其实任
-141-
何一个看上去很恶毒、做的事情很不可理喻的人,也许都是曾经的受害者,
自己受过很多遭遇,经历了很多心理历程,把一个人往施暴者那条路上推。
所以她心里面是做了很多准备的,马上他们全家就搬走了。她妈的心理变
化也是很大的,她一开始知道曼桢被祝鸿才糟蹋了,心里面也是非常气的,
但是曼璐跟她说了很多话,让她赶快搬走。最打动她妈的一件事情是,曼
璐给了她妈一大笔钱。书上是这样写的,“钱这个东西确实有一种微妙的
力量,顾太太不由得有一个感觉,觉得对不起曼璐,和曼璐说得好好的,
要是她一时嘴快,把事情走路出去,势必惊动了官府,年轻人的事也都拿
不准,到时候还不知道他们结得成结不成婚,倒是鸿才这头上的事情打散
了反而两头落空”。事实上,书上提到,世钧去找曼桢,还碰到了曼桢的妈,
曼桢的妈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就没有告诉世钧,所以曼桢后来对家里面
的人的态度是非常冷淡的。因为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就连她母亲都是
让她继续在火坑里面蹲着,根本没对她有任何帮助。
曼璐给了她妈一大笔钱,让他们全家都搬到苏州了。当世钧再次来到
上海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曼桢了。两人又错过了。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世钧来到曼璐家找曼桢的下落,因为曼桢被关在房间里面,外面两层
门把守,根本就出不去。她把她手上的戒指褪下来给一个丫头,那个丫头
叫阿宝,让阿宝拿笔拿纸来要写信。但是那个阿宝,她一出门就把戒指交
给了曼璐。曼璐给了阿宝一大笔钱,可见钱这个东西是非常好的,有钱能
使鬼推磨。曼璐就拿到了曼桢的那个戒指,她就把那个戒指还给了世钧。
再加上世钧把他爸爸送到医院里看病的时候,有一个护士是认识张豫瑾的,
就说张豫瑾和一个上海女人结婚了,然后结婚了以后,她们就回乡下去了。
根据这些种种的线索,世钧就以为曼桢可能真的和豫瑾结婚了,所以内心
就非常的痛苦,他回到南京了以后,就和翠芝结婚了。
后来曼桢在医院里面生孩子,本来曼璐是让她住最好的病房,但是没
有想到最好的病房和二等病房都已经住满了,所以生孩子的时候就只能住
到三等病房,住到三等病房的时候就遇到一个产妇。她们都是普通老百姓,
是在菜场上卖东西的。曼桢在医院里面趁没人的时候跟这对夫妇讲了这件
-142-
事,他们就特别同情曼桢的遭遇。最后曼桢从医院里面逃出来,就住在这
对夫妇家里面。书上是这样写的 a,她跟金芳直到现在始终也没有见过面,
不过只觉得感动,那是一个热心人,而她实在是需要援助,她就在想,她
母亲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态度,她也不知道,多半已经被她姐姐收买了。
不然也不会她失去自由快一年了也不设法营救她。这一点是让她觉得最痛
心的。她想不到自己的母亲对她竟是这样,她反而不及蔡金芳这样一个陌
路相逢的人。所以呢,曼桢就被蔡金芳夫妇接到家里面。
曼桢来到蔡金芳家里面的时候,她想来想去,想要写一封信给世钧,
没有想到这封信世钧没有收到。因为当时世钧以为她已经和豫瑾结婚了,
所以伤心之下就跟石翠芝结婚了。她的信就被他的妈妈和嫂嫂看到了,两
个人就商量,她嫂子说:“我看这神气,这女人好像早和他断了,这时候
又假装生病,让他赶快去看她。”两个人商量之后,说:“这封信不能给
他看见。”就擦了一根火柴把它烧了。曼桢寄出信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a 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她根本没有想到,这封信没有被世钧收到。她当时心里面就想:“世钧果
然是薄情寡义,当初真是白认识了一场。”
叔惠和翠芝那边,其实翠芝作为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她也放下身段
给叔惠写过信。叔惠这个人作为一个年轻的男人,也挺骄傲的,他到翠芝
家的时候,被翠芝她妈妈说了几句,意思就是瞧不起他,嫌他家穷,他就
不愿意放下他的骄傲跟翠芝在一起。然后,叔惠去到国外,他到国外之后
也结婚了,娶了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很漂亮,她们家有钱有权,这个
女孩的父亲是当时一个高官,在美国很有钱。其实叔惠找了这个女孩子内
心也是有想法的,他想当时被翠芝的妈妈瞧不起,他后面就一定要找一个
老婆比翠芝家更有钱更有权,也是内心的防御机制。
这段对话也挺让人难过的,曼璐这回真的得了重病,是肠结核,在当
时那个时代还是挺难治的,她已经快死了。曼璐跟曼桢说,她这两年过
的日子也不是人过的,祝鸿才整天在外面鬼混,要不是有这个孩子,他
-143-
早就不要她了。她跟曼桢说,“你想等他死了,这孩子指不定做到谁手
里呢,我求求你,你还是回去吧”。曼桢说,“这些废话就不用再说了”。
曼璐又说,“祝鸿才就佩服你,他对你确实跟别的女人两样,如果你管
他一定管得好的”。曼璐回来找曼桢,曼桢虽然心里面很气愤,但是后
面曼璐说的那些话,潜意识里面对曼桢还是有影响的。就像如果我们在
一个家族里面,有的人从小在家里面父母或者一方对他很不好,心里面
就想着如果自己以后结婚的话,一定要经营一段美满的婚姻。但是,就
像在精神分析里讲的强迫性重复一样,其实也是人生的重复或者说人生
几个脚本的关键词重复,心里面有很多没有解决的情结,越是想要追求
幸福快乐,最后自己选择的婚姻越是重复了上一代人的婚姻模式。曼璐说
的话后来都说到了曼桢心里面。曼桢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又回到了祝鸿
才的身边跟祝鸿才结了婚,其实曼璐对她的影响是很大的。她一直觉得她
和姐姐是不一样的,到最后才发现,她和姐姐是一样的。这最好地诠释了
生命的轮回和重复,她越是不想走姐姐的路,最后却走了她的路。
她一直以为她和姐姐是不同的,但是没有想到她和姐姐走了同样的路。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书上这段话写得非常好:“曼璐从前曾经一再跟曼桢说,祝鸿才对她始终是
非常敬爱,他总认为她和别人的女人是两样的,他只是一直神志不清做下犯
罪的事情,也是爱她爱得过于厉害的缘故,像这一类的话,在一个女人听来
是很容易相信的,恐怕没有一个女人是例外,曼桢当时听了虽然没有什么反
应,曼璐的这些话终究不是白说的。”这段话对一个人的心里描写也是非常
好的,其实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说的话,对一个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这四个人,两男两女这一生就是阴差阳错,互相错过,因为各种
各样的原因,最后还是没有在一起。其实,如果说这些事情是必然,必然
当中又有偶然;如果说这些事情是偶然,偶然当中又有必然。所以,在这
个片子当中,在这个小说当中,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在这个湍急的河水里
面,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就好像冥冥当中有
一只手就在推动着自己的命运往前走。
十八年后,世钧和曼桢再次见面,但是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曼桢
-144-
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们再叙旧,再怎么样也不可能再回
得到过去。叔惠和翠芝两个人也是百感交集。叔惠娶的女孩也是家里
面有钱有权的,他不说,翠芝也可以想象,是比她阔,比她出风头的小姐。
然后,翠芝微笑着说:“我想你,不久之后又会结婚的。”叔惠笑了,
翠芝说:“你将来的太太一定年轻,漂亮,有钱。”两个人都笑了,
叔惠笑着说:“你觉得这是恶性循环,是不是?”然后又解释说:“我
是被你害的,好像这辈子就只能吃这碗饭了。”这一片笑声中,翠芝
却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
到这里电影就结束了,小说也是到这里结束了。在这个影片当中,世
钧和曼桢,叔惠和翠芝,两对相爱的人,最终都没有在一起。叔惠和翠芝
两个人最后没有在一起,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叔惠个性方面的一个特点。叔
惠这个人很骄傲,很自负,所以,虽然他很喜欢翠芝,但是他就不愿意去
公开地向翠芝表达好感。而且翠芝的妈妈对他又是那种轻蔑的态度。有的
时候,人生的这种重复和轮回的命运,有的时候像湍急的河水。蒋勋先生
在解读红楼梦的时候,说:“人的悲剧有时候是一种个性的悲剧。”说到《半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生缘》里面的这些人物,很多的命运都受到自己家庭环境,自己从小受到
的成长的背景,家庭还有社会的观念,择偶的观念,家里人,那个时代,
各种各样的事情的影响。

第二节 《超能查派》

《超能查派》其实是一部科幻电影,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南非。在南非
有一支机器人警察部队,就像影片里面说的,“机器人警察代表犯罪的终
结,也代表了腐败的终结,也是一个城市浴火重生的开始”。作为科幻片,
它用机器人警察部队来引入正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创意。它以新闻报
道的方式来作为电影的开始,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密钥,它是一个只
允许在机器人身上进行软件升级的系统,我们在后面可以看到,这个密钥
是像一个 U 盘一样的东西,它在整个影片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45-
因为,机器人毕竟是机器人,按照我们现在科技发展的状况的话,它还没
有达到人工智能。
电影开头的新闻报道很有趣,有两种机器人,一种是机器人部队,由
设计师迪恩设计;另外一种机器人叫泥沙,是由另外一个工程师发明的,
这个工程师叫摩尔,他是一个退伍军人,军火设计师。就好像我们作为一
个小说家,剧作家,或者导演等,每个人的作品都反映了自己的一些个性
特征、人格特点以及自己的经历一样。这些机器人的设计师,在设计作品
的时候,其实也和他们自己的经历和环境相关,每个设计师自己设计的机
器人拥有的特点也和他们的个性特征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很有趣,如果我
们联想到一个家庭,任何一个孩子出生下来都是一片空白,未来会成长为
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家庭的背景有很大关系。未来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
人,也和他的父母各自的个性特点,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很大的
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学习,通过在自己家庭模仿父母学来的,
父母有什么特点,我们也就会学习到什么样的特点。所以在这部影片里面,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这些机器人设计师,他们的个人经历、各自的理念,他们对于设计机器人
的状态有不同的看法,这里的设计师可以比喻为一个家庭的家长,他们对
于怎么样教育一个孩子有不同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泥沙的设计师摩尔
是军火设计师,也是退伍军人,他对于人工智能过于偏执,他认为机器人
应该由人类来控制,这是他设计机器人的理念。
可以看到,摩尔觉得机器人需要由人类来控制,而控制的方式就是用
一个头盔,这个头盔与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传感器连接。而迪恩希望能够研
究出真正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这就好像两种完全不同的培养孩子的方
式,是要培养完全听从自己的孩子,还是培养一个有自己的想法的独立的
人呢?他们的设计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迪恩一直希望能够研究出真正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现在这些机器
人还没有真正的人工智能,但是他研究的这些机器人哨兵对于维护城市安
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46-
有一个 22 号机器人,每次出去执行任务都损毁得非常严重。我们可
以看到,人类警察把 22 号机器人作为一个掩体,让他在前面走着,当罪
犯来打的时候,就首先打到 22 号机器人身上。有一段讲的是,有两伙罪犯,
一伙罪犯是三个人,两男一女,他们贩毒卖给另一伙罪犯,但是途中被警
察截获了。另一伙罪犯就威胁他们说,如果不赔钱的话,他们就把他们三
个杀掉,这是这个故事的背景。
在生产机器人的公司,相当于有两个设计师的利益的竞争。一个是迪
恩,他设计的机器人哨兵被警察局很看好,又订购了一百个。但是,另外
一个军人出身的机器人设计师摩尔呢,他受到了冷遇,他的研究成本降低
了,研究经费也被降低了,他很恼火,作为一个设计师,他的产品完全没
有受到领导的重视,其实这也就为后面所发生一序列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其实也就是每一个人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有他的发展脉络的。所以,从这个
地方来看,他后面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其实也是有一定脉络的,他的研究
不被重视,他的机器人也卖不出去。所以他的情绪,开始是压抑,然后越
积越多,最后就变成一种不择手段的竞争、报复。其实每一个做坏事的人,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可能他一开始也不是一个坏人,如果我们用叙事的眼光来分析的话,也有
它发生的一个脉络和背景。
之前有两伙罪犯,两男一女就是其中一伙罪犯,他们被另外一伙罪犯
威胁,另外一伙罪犯知道他们住在什么地方,威胁他们如果不还钱,就会
被处死。每个人都是想要活下去的,没人说自己想死,他们也在想怎么样
可以活下去。那个女性叫做尤兰迪,她说,如果机器人会运行,是不是有
一个遥控器,如果能找到那个遥控器,是不是就可以把那个机器人关掉,
所以他们就想去找制造机器人的那个人。
这边迪恩一直致力于要研究人工智能,他测试了 944 天,终于成功了,
他就想要用一个报废的机器人做测试,所以他就去跟领导报告,他觉得自
己可能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可能会作曲,
会写诗。他的领导认为,作为一个军火商,他做一件事情是要利益最大化的,
需要的是能赚钱,而不是会作曲,会写诗。当一个人真正想做的事情时候,
-147-
是很难被阻止。
当迪恩遭到拒绝之后,他很郁闷,因为他好不容易研究出来人工智能,
这是他想要做的事情。后来他看到他的办公桌上有一张卡片,那个卡片上
写着“craft life, don’t let life craft you”,意思是“你要自己来把握自己
的生活,不能让生活来控制你”。这句话非常重要,它贯穿了这部电影的
宗旨。也就是说,当别人说你不行,你不能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相信吗?
当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你相信你不行吗?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你是听从别人这样说就不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还是说尝试一下,不相信别人说我不行。在叙事里面,有一种解构的思维。
“craft life, don’t let life craft you”,要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不要让生
活来掌控你。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主流说法,例如,主流社会怎么
界定自己的成功,在现在的时代,主流社会怎样界定一个人成功,是赚很
多钱,还是要有很大的权利,还是升官发财,还是追求高学历等。很多人
在追求主流社会的标准时,有两种情况很难受,第一种情况,自己的能力
是有限的,第二种情况,在追求主流社会所要求的标准的过程中,一个人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是成功了,但是他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也许牺牲了个人生活的快乐,
每天要完成很多任务,才能追求到主流社会所说的成功。
电影有好几条线,之前的那伙歹徒,他们就把机器人哨兵的制造者迪
恩抓走了。这伙歹徒,现在似乎看起来是一无是处,他们抢钱、杀人,做
了很多坏事,教查派做各种坏事,但是我们看到影片的结尾就会发现,哪
怕是别人觉得一无是处、全身都是坏处的歹徒,他的身上也有自己的闪光
点。这个部分也提醒我们,该怎样看待一个人,是全部否定,还是发现他
的闪光点。
这个地方,设计师摩尔在跟警察宣讲,他制造的机器人是怎么样好。
这里就在讲客户的需求和自己提供的服务之间的一个差距,当然还有各个
机器人设计师之间的理念不一样。设计师摩尔,因为是军人出身,所以他
设计的机器人——泥沙是非常强大的,可以摧毁敌方的飞机,但是客户只
需要机器人能够处理城市犯罪就可以了,他们觉得不需要这样的机器人,
-148-
并而摩尔设计的这个机器人泥沙的所有操作都是需要人类进行的。
设计师摩尔的设计完全遭到了否定,主要是因为他提供的这个产品,
警察局觉得是不需要的,他们认为智能哨兵已经可以处理城市犯罪,并不
需要他有很强的功能,毕竟不是战争。摩尔有一种非常失败的感觉。失败
的感觉是非常痛苦的,当一个人失败的时候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
是失败后吸取经验重头再来;另一种是失败会产生一种愤怒,可能这种愤
怒就会产生一种报复甚至泛报复的心理,他会去报复其他人或者去报复这
个社会。
一旦面对失败,面对内心的愤怒、委屈、压抑的情绪的时候,选择什
么样的方式去应对这样的情绪,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部分。
影片的另一条线是迪恩被一伙歹徒抓去了,因为他对他们说,他把报
废的 22 号机器人偷出来了,这伙歹徒很着急,他们想得很简单,让迪恩
把这个机器人重新编程,让他听他们的,变成歹徒中的一个超级机器人。
迪恩就跟他们说,这只是一个试验品,还没有经过测试,他也不知道这个
机器人装上软件会变成什么样,他一开始会像一个小孩,他需要被教导,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不过他比一般的小孩学得快,也更加聪明一些。
这个报废的 22 号机器人是不能换电池的,因为这个电池和机器人已
经融合在一起了,他大概只能活五天左右,歹徒就经过各种思想斗争之后
决定尝试一下,看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笔者每次看到这一段,都觉得特别温馨,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刚刚诞生
的时候的那种感觉,比如,尤兰迪,她也是这伙歹徒中的一个,还有一个
叫做 Amerika 的,一开始觉得他们就是歹徒,无恶不作。当查派被激活了
之后,尤兰迪的母爱完全被激发出来了。
这里是很有趣的,在查派刚刚诞生的时候,他的名字也是尤兰迪取的,
她说,叫你什么呀,叫你“chappie”。迪恩不喜欢这个名字,但是查派自
己很喜欢,他觉得这个名字挺好的。我们可以看到,尤兰迪在这个时候,
很多母亲的温情都展现出来了。
任何一个人在自己刚刚出生,在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如果有这样一种
-149-
被身边主要养育者无条件接纳的感受,对于他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后来最粗鲁的歹徒太郎把迪恩赶走了。而查派刚刚起床,他正在学习
新事物。刚刚诞生的过程很有趣,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身边的爸爸妈妈
有什么期待就会教给小孩子。太郎找查派回来的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够为他
赚钱,所以就教他开枪。尤兰迪看到查派,觉得很可爱,她给了查派很多
温暖,就好像妈妈一样,而且查派也的确叫她妈妈,叫太郎爸爸,就认了
太郎这个爸爸。就好像爸爸妈妈各自对孩子有一个期待,他们对待孩子有
各自的教育方式。我们在后面可以看到,查派在他们四个人身上学到了不
同的东西,就像家庭里面的每个主要养育者对孩子都有影响一样。太郎希
望查派赶快学会开枪,为他赚钱。
这时,摩尔发现密钥不见了,被安装在了报废的 22 号机器人身上,
他所有的愤怒就爆发了。他特别恨迪恩,因为迪恩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很好
卖,受到很多客户的追捧,他觉得泥沙机器人卖不出去,都是因为迪恩的
这个项目吸走了他的项目的所有资金,所以他的愤怒已经积聚了很长时间
了。有的时候我们说,觉得很奇怪啊,平时挺温和的一个人,为什么突然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就爆发了,其实压倒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在最后一根稻草之前,
他已经承载了很多负担。因为摩尔设计的机器人卖不出去,他的研究资金
也被削减,内心有很多的愤怒。当一个人有了愤怒之后,有两种处理方式,
摩尔就用了一种把自己一步一步埋葬的方法来处理愤怒。而迪恩就不一样,
虽然他也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他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所以最终没
有把自己葬送掉。这段也很有趣,我们可以联想到家庭对一个孩子成长的
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兰迪就像一个母亲一样教查派说话,查派学得非常快。
不但模仿声音,而且模仿动作,摸鼻子、擦脸这些动作,都模仿得惟妙惟
肖。可以看出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无形当中模仿爸爸妈妈,其实学
习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查派都是在模仿他身边的人的行为和动作。其
实对于孩子早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讲“言教不如身教”。很
多家长都跟孩子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你要好好读书,你要怎么样怎么
样,但是自己在家里面就看电视,打麻将等。其实对于孩子最重要的影响,
-150-
不是大人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言教不如身教”,如果你自己都不去
做的话,孩子怎么能学会呢。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来源还是模仿,不管你跟
他说什么,他更多的还是模仿家长的行为和语言。有个地方很有趣,迪恩
跟 Amerika 说:“你可以到另一个房间去清点毒品。”尤兰迪也说:“你
确实不应该在查派面前来数毒品。”迪恩就跟查派说:“你可以选择跟他
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你要向我保证,不能抢劫,不能犯罪。”
如果说孩子的主要养育者就像电影里一样有不太好的行为,但是如
果曾经有一个其他的人,就像影片里的迪恩,跟查派说不必选择跟他们一
样的生活方式,要远离毒品、不能抢劫、不能犯罪,从叙事的角度来讲的
话,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小小的美好。就是在生命里面,其实关系对我们每
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段关系,所以你可能会模仿这个人,
可能模仿那个人,如果这个人对你很好,他就可能会对你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一个人在成长经历中,有可能是父母,也有可能是其他人,他会对
你说一些话,这些话可能在你的大脑里面储存下来,那么也许在你人生的
某个阶段,它们会出来影响我们。迪恩做的美好的事情,就像点点滴滴的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阳光,点点滴滴小的美好。在现实生活当中,可以通过叙事,通过小小的
美好重写人生的故事。在这个电影里面,查派因为迪恩教他“什么是承诺
(promise)”,所以其实他说的这些话在查派的思维里有很大的影响。后
来当太郎他们跟他说要去抢劫,查派就说不能去抢劫,不能犯罪,因为他
承诺过,所以他们才想别的办法欺骗了他。所以说,一个人一生当中,有
小小的美好是很重要的事情。周志建老师也说过,我们在人生当中,要找
一个好的客体来滋养我们,有的时候我们身边可能有这样好的客体,但如
果我们接收不到这样的美好的话也就没有作用。
接下来迪恩送画架给查派,让查派学习画画,他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
他跟查派说:“你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人告诉你,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
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我们用叙事的角度来看的时候,我觉得
迪恩的教育方式和他的经历有关,而且这也是叙事里面解构的思维,就是
说,一生当中,会有别人这样说的时候,你相信吗?你相信你真的不能做吗,
-151-
主流社会告诉我们一定要这样做才是成功的,如果你不这么做就是失败的,
那这些主流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吗?或者说一定是适合你的吗?如果我们的
人生故事里面只有一个单一的脚本,只有一个单一的成功的标准,那么人
生就会很痛苦,但是如果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做一些解构,
做一些思考:关于主流的标准,它怎么来的,它一定是好的吗?除了这个
之外,我还能做一些什么不一样的事情,我就只能按照主流去做吗?我都
是问题吗?还是说其实问题之外我还有其他可能吗?主流的东西也是发展
起来的,它一定是适合我的吗?我一定要去符合这样的标准吗?我们讲解
构不是说主流的东西就一定是不好的,人生中解构的思维是,看主流社会
的标准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脉络,然后做出自己的思考:你适合
这样的标准吗?要不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发展?还有没有其他可能?迪恩
跟查派说的那些话其实也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系的,尝试了 944 天,他的
人工智能研究成功了。他希望做一下测试,公司领导告诉他不能做。那个
时候他冒着风险就把报废的 22 号机器人偷了出来,把他自己研制的程序
装上去,结果真的成功了。这也是迪恩自己成功的一个经历。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将自己成功的经历告诉查派,这对于查派后来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影
响。迪恩对查派说,如果你想画你就画,一生中,你可以做很多你想做的
事情,不要让别人埋没了你的创造力。这就是非常解构的思维。
这个时候,这个太郎回来了,他说他要的是杀人机器,不是让他来画
画的。尤兰迪就说,他还是个孩子,需要被教导。就像家庭里面的父亲和
母亲的教育方式有时有很大的差别,就像传统的父严母慈一样的状态,所
以迪恩就被赶走了。迪恩临走时就说,别让别人毁了你的天性。尤兰迪还
是挺开放的,她愿意让迪恩来教育查派,她的母性由查派全部激发出来了。
这一段就是,尤兰迪和太郎的对话,太郎说他们要大干一场,在河马(另
一伙歹徒的头)杀他们之前这是唯一的办法,而这只能靠查派帮他们解决。
从他们的对话笔者看到的是每个人做一件事情都有自己背后的原因,比如
说太郎很着急,他拼命想要让查派帮他们是因为如果他们弄不到钱的话,
以河马为首的另一伙歹徒就要杀了他们。太郎觉得他们活下去唯一的办法
-152-
就是让查派来帮他们抢钱。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时刻其实都已经做
了自己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我们在做个人成长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的
童年过得不好,没有一个完美的父亲和母亲或者说没有一个很好的亲密关
系,所以觉得很愤怒,很郁闷。 个人成长里讲,要从现在自己的新伤看到
自己过去的旧伤。所谓新伤就是现在的关系模式,例如,在亲密关系里面,
跟伴侣吵架,看到子女做的某件事情之后自己很愤怒,就会批评指责,有
的时候我们可能在用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或者说我们和
配偶交往的方式可能也在重复我们和父母交往的那个关系模式。怎么样从
新伤看到旧伤呢,比如现在某个人因为某件事情激发了我们的愤怒,我们
很伤心、很痛苦,愤怒的情绪马上就出来了,我们成长的第一步是看到我
们的愤怒,这些情绪它之所以会出来是有它的发展脉络的,我们感觉是和
这个人发生愤怒,但也许我们再往回看,我们在和其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
愤怒的种子也就已经种在我们的心里了,我们的愤怒出来是一个自动化的
关系反应,看到我们现在的愤怒出来,要去关心自己的现在那个愤怒,要
去了解,这个愤怒指的是什么,这个愤怒之所以会出来,它有什么样的渴望,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它内在有什么的想法,它希望别人怎么样对待自己。种子在童年的时候就
已经种下了,也许是其他的人对我们做了相似的事情,我们的愤怒就出来
了,但我们可能从来没有好好看到它,因为它没有被看到,所以它就不安宁,
就经常会出来。如果我们一遍一遍看到自己的愤怒,用各种方式来看到他,
理解他,抚慰它,也许它就会安宁了。
我们没有看到自己,没有对自己慈悲,没有好好对待自己,没有好好
抚慰自己,也很难对别人慈悲的。像周志建老师那本《拥抱不完美:认回
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a 里也写到很多,他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这些章
节就是看到自己,觉察自己,拥抱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再去拥抱受伤的父
亲母亲。总的来说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太郎回来了,他的教育方式和尤兰迪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现在
面临很大的麻烦,他就跟查派说,看看这个房子,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有
多美好,但是他们应该去见识一下现实世界,因为现实世界是非常残酷的。
-153-
所以他们就一起出去了。然后查派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就特别强,他看到
路边的电线杆上写着“Fast Internet”,他就问什么是网络,他们就告诉他说,
这是电脑里的东西,他可以查找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查派就说他想要因特
网,查派在他短短生命里的这几天,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学习能力特别强,
他学到了因特网,可以查找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他后来觉察和成长也
是很重要的。
这段是让人觉得比较悲痛的,他们把查派放在一群小流氓里面。一
开始这些小流氓以为查派是一个机器人警察,后来发现查派不是机器人
警察,然后他们就开始欺负他。查派见识到了残酷的真实世界,被人打
还被放火烧。
笔者在看这一段的时候也是觉得特别难受,查派他没有任何错,但是
他在出生的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从太郎的角度来讲,他们也是
为了生存,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们就会被杀死。联想到现实社会,很多

a 周志建:《拥抱不完美: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4 年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父母他们童年的时候也没有被他们的父母照顾好,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样爱
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被爱过,所以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在别人看来也很
残酷,这和影片中太郎他们怎么样对待查派其实也是相似的。
这个电影拍得很好的地方在于,虽然说它拍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但
是现实生活里自己本身就没有被爱过的人,也不知道怎么给孩子关爱的。
无辜的小孩被大人之间的冲突夹在一起,受到很多的折磨。
这个地方就是摩尔在抓查派,他想找到密钥,想要把迪恩的机器人搞
瘫痪。所以在这个地方,他就袭击查派,要给查派教训。看到这个地方,
心里就特别的难过,就像一个无辜的小孩,因为大人的冲突而被害。精神
分析里面有一种防御机制叫做与施暴者认同,就是一个曾经受到虐待的人,
那么他会在面对比他弱小的人时,对比他弱小的人施暴。很多情况下,一
个受害者他同时也会是一个施暴者。有很多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比如学
习、模仿,他自己受到的伤害,他从施暴者那里学到的很了暴力,他就施
-154-
暴在比他弱小的人身上。人生的命运可能就会一代一代地重复下去。如果
我们用家庭理论来讲,家庭的代际传递,在家庭里面如果一个爸爸是被毒
打长大的,他长大以后也可能会用这种方式来打孩子,那个孩子长大以后
做了父亲也依然会沿袭家庭里面的施暴者的倾向。
家庭里面的代际传递,指的是家庭里边很多的行为模式,父母自己的
性格特点,婚姻里面的关系模式,和自己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都很可能
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如果我们从叙事的角度来讲的话,就是一个生命
的重复和轮回,如果哪一代人有觉察的意识、解构的意识,在自己这一代
对生命进行觉察,不再重复家庭的模式,那么就不会传递在孩子的身上了。
觉察就很重要,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家族的轮回的脚本的烙印。首
先觉察到,然后一步一步地从自己开始做个人成长的工作。
查派好不容易逃走了,他逃回家了,摩尔以为查派已经是一个废物了,
但是没有想到查派他是一个有人工智能的超级机器人,所以他逃回家了。
逃回家这一段让我们感觉到有亲情的存在,Amerika 跟他说,你是坚不可
摧的,因为你是钛金制造的。查派就想到了他自己的书,black sheep(黑羊),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这一段尤兰迪给他读这本书,这本书是迪恩送给他的,对于小孩子来说,
讲故事也是非常重要的,后来,尤兰迪就给他讲故事。
查派就问尤兰迪说,什么是 black sheep,她说:“当你和别人不一样
的时候,你就是 black sheep,但是你的内在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内
在的是你的灵魂,外在只是暂时的,妈妈爱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觉
得特别温暖,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给孩子无条件的关爱,特别在小
孩子成长过程当中,0—3 岁的时间里,给孩子一种无条件的关爱,当一个
孩子收到无条件被爱的接纳和关爱时,对于一个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
在看到查派后,尤兰迪被激发出了很多的母爱。后来尤兰迪还给查派
讲故事,念故事书。无论是对于小朋友、年轻人,还是任何一个人,我觉得,
讲故事,特别是用隐喻的方式,很多时候能带给人很多的启发。因为假设
我们直接对一个人说,你要怎么怎么样做才是好的,怎么做不好,那完全
-155-
是一种说教。但是很多时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
和身边的人交往,如果身边的人碰到麻烦事的时候,当我们可以讲一个故
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绕过精神分析里提到的阻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朋友,当自己的朋友碰到一件事情,我们可能立刻出现
一个反应就是:“哎呀,你怎么这么傻呀,哎呀,你怎么这么笨呢?你怎
么不这样做呢?你做这样一个选择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但是,就像周
志建老师曾经讲过的一样,语言抵达之处不等于生命抵达之处。你直接告
诉一个人怎么样去做,不代表那个人就一定会去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
是言教不如身教,与其告诉孩子怎么样做,不如说父母在家里其实是孩子
第一个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所以,如果作为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
学习的话,最重要的方式是以身作则。自己经常在家里面学习,很小的孩
子他看到父母在家里面是这样做的,那么他也会模仿父母的做法。还有就
是,查派从外面逃回来以后,在玩一个小玩偶,她长得很像尤兰迪,他已
经叫尤兰迪为妈咪。在我们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会觉得尤兰迪就是一个
女歹徒。他们生活不下去,所以要抢劫,要做很多的坏事,好像他们就是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一群坏人。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可能被灌输一种想法:非黑即白,非好
即坏,好像那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黑的就是白的。这种两分法会
让一个人的视野特别局限。大家如果听过蒋勋先生解读《红楼梦》,那么
就会发现人性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或者就像我们中国道家哲学所说,
太极阴阳图,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或者就像我们叙事里面讲的,要去
看到一个人在问题故事以外,其他的故事。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只有问
题的部分,在他问题之外的其他部分,可能还有很多小小的闪光点;除了
他黑的部分,还有白的部分。在叙事里,我们就是要去发现小小的闪光点。
如果我们用太极图来比喻,就是我们不但要看到黑的地方,也要看到白的
地方,而且黑和白的地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假设我们在叙事里面看到
了一个人小小的闪光点,也就是白的那个部分,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丰厚
那个人的生命故事,通过不断扩大白的部分,这样就能重新改写那个人的
生命故事。澳大利亚杜维曲中心,就是叙事治疗的创始人——麦特·怀特
-156-
所在的中心,他的一个同事的一本书里面写到,当他来到中国和叙事治疗
的专家聊天后,他觉得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其实和叙事治疗有很多相似的
地方。大家想一想太极图,特别是动态的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所以当影片刚刚开始,我们看到尤兰迪她就是一伙歹徒当中的一个,好像
她也是一无是处,做了很多的坏事。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她在和查派交
往的过程里,有很多美好的、小小的闪光点出来了。比如说,她的母性被
激发后,她和查派的关系是很好的,而且她也给了查派很多的温暖,而且
她还给查派念故事书,给他讲黑羊的故事:“当你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时候,
你就是黑羊了。你的内在是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内在的是你的灵魂,
而外在的只是暂时的。”而且还给了查派很多的拥抱,就是肢体上的接触。
有一个非常温馨的画面就是,尤兰迪抱着查派说:“来,妈妈非常爱你。”
这是个让人觉得特别温馨的画面,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为人父母给孩子,
这种肢体上的接触。还有父母,或者说主要养育者,如果曾经有段时间能
够给孩子全然被接纳的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对孩子未来成长
的影响非常大。这会让孩子内心觉得,自己是非常有价值的。很多人成年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以后出现一些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内在缺乏一种价值感。
也许童年没有过这样一段,或者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但是其他绝大部分时
间都是被批评、被指责的一个状态,那么这个人内在对自己是非常没有价
值感的。当一个人内在对自己没有价值感的时候,也许就会很焦虑,也许
他就会拼命地想要做一些事情去讨好别人。讨好别人,潜意识里是希望别
人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爱自己。但是,可能别人对自己爱的这种方式,自
己没有办法接收的到,然后就是不断地在重复人生的脚本。所以假设一个
人童年时候没有被客体无条件地接纳,其实也可以用叙事里的一些方法来
关爱自己。笔者在喜马拉雅读过一本书,是一行禅师写的《与自己和解:
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也好像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叙事的方
式疗愈自己。假设自己童年时候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受到的都是批评、
指责,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未完成的情结,特别是在精神分析里面经常会讲
到,unfinished business。举例来说,当我们想到自己的初恋的时候,假如
-157-
你的初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与你在一起,也许你心中始终有一个
未完成的情结,老是会想着那样一件事情,会觉得说,若干年过去了,要
是我能够再去见她一面该有多好啊。青春年代的那种美好回忆,我们可能
会想到说,“轻轻地拉着你的手,指尖传来你的温柔”,好像有一种触电
的感觉。但是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最后你们两个没有在一起。那么没
有在一起的初恋,对一个人心理上的思念,这种未完成的情结,影响是非
常巨大的。如果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因为得不
到的是你没有完成的一件事,所以很多人会对自己的初恋念念不忘。当然
初恋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非常美好的一段回忆。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就是你没有得到。
我们重新回到电影。查派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出场的是太郎,查派把他看作自己的父亲,我们看一看影片当中查
派的“父亲”对查派有怎样的影响。
这一段很有趣,就好像是一个家庭里的小孩子,父母分别会对我们有
不同的影响。查派的妈咪,尤兰迪给了他无条件的关爱,让他觉得自己是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被无条件接纳的,是非常稳定的一种关系。而这个太郎呢?他教他的是什
么呢?太郎跟查派说,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他很抱歉,跟查派道歉,跟
查派说,“do—you—forgive—me?”你能原谅我吗?让我们重归于好,然
后我要教你一些男人的东西。男人呢,就是帅气,威猛,强壮。在这里就
联想到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当中,从发展心理学的
角度来看,男孩和女孩的成长过程是不太一样的。举例来说,在 0—1 岁
的时候,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需要外在有一个无条件接纳自己的
客体。我们需要一个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客体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全能感。
这个是在后期觉得自己是很有价值的,可以去信任别人的一个很重要的阶
段。婴儿和母亲,和养育者之间是一种共生的状态,当婴儿饿了,他就能
马上吃到奶,他就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乳房,乳房就是他,他是有全能感的,
他只要想吃奶,就能够吃到。这种全能感在 0—1 岁的时候发展而来,对
一个人一生对内在价值感和外在的信任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后期,婴
-158-
儿就要与母亲或是主要养育者之间做出一个区分,也就是说:“原来我感
到饿的时候,母亲会提供她的乳房给我,但我和母亲不是同一个人,我们
是分开的。”这个阶段是进入到一个客体关系的阶段。特别是到后面俄狄
浦斯期,如果是男孩,他会在潜意识里和父亲竞争,竞争母亲对自己的一
个关爱。那么对于女孩,她也有一个竞争,她的竞争就是要和自己的母亲
去竞争父亲对她的关爱。那么在经历了俄狄浦斯的竞争之后,男孩发现,
父亲是比自己强壮的,那么只有未来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威猛、帅气的人,
才能娶到像母亲这样的女性。所以,如果男孩子在这样一个阶段度过得比
较好,在俄狄浦斯期以后,他就会认同自己的男性身份,就会往男性角色
方向去发展,会去模仿父亲,就会想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那么对于
女孩,在经历俄狄浦斯期之后,她觉得我未来要成为一个像母亲一样的角
色,然后我才能找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伴侣。所以她就会认同自己的女性角
色。刚刚跟大家讲的就是在心理发展阶段男性和女性相对比较健康的发展
状态,男性和女性分别都会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但是,在有的情况下,
在俄狄浦斯期,人生命的某个阶段会遇到一些挫折。例如,如果家庭里面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有一个男孩子,他的父亲非常粗暴,而且父母亲的关系非常糟糕。父亲经
常殴打母亲,那么这个孩子心里可能会很愤怒,这个男孩心里会觉得男女
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太不稳定了。也许他会觉得作为男性角色是非常糟糕的,
那么他就有可能不认同自己男性角色,所以未来他就可能会爱上同性,可
能这是男性爱上同性的一种心理学解释。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解释,只是其
中的一个解释。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从家庭的角度来讲,查派就像一个
家庭里的小孩,父亲和母亲都对他有不同影响。假设他在俄狄浦斯期过得
不是很好,那么他可能就不会去认同父亲这样的一个角色,就会和父亲有
很多的冲突。所以,在很多家庭里面,如果父亲是一个缺位的角色的时候,
对男孩子性别认同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有伙伴问,如果父亲力量很弱呢?这个情况很复杂。笔者刚刚说的就
是一般的情况。但是假设只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就不好判断,因为一
个家庭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不是说一个人的情况怎么样,其他人的情况
-159-
就会怎么样。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我们会说,不是因为 A 引起了 B,然后 B
又引起了 C,在家庭治疗里面我们不是线性因果的思维,而是循环因果的
思维。也就是说,是 A 引起了 B,B 引起 C,C 又引起了 A,其实是一个
因果循环的过程。所以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这里也不太好回答。后
面讨论的时候大家提供的信息再更多一些,然后我们可以做一个讨论。现
在我们继续讲影片。我们看到在这里也是很重要的,查派说:“我不能抢
劫,我不能犯罪,我向我的创造者保证过。”我觉得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这句话也体现了一种解构的思维。查派他说他不能抢劫,抢劫是犯罪,这
里就证明了他有他自己的思考,不是说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他
是有自己的思考的。这个也是我们叙事里面非常重要的思维,可以说是解
构的思维,也可以说是我们看待一个事情要有一个多元的思考,不是说,
别人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在现实社会里面,可能有一部分人就是,
在我们没有用多元视角看一件事情的时候,也许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觉得是
什么,别人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就是一个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
考的表现。但是假设我们能独立思考,别人说我们要去抢钱,因为我们活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不下去了。查派就说,我们不能抢钱,因为抢钱是犯罪,他向他的创造者
迪恩保证过。所以,他是接受多元思维的。查派身边的这三个歹徒,还有
迪恩,都给了他思想的熏陶。查派也有他自己的思考,因为创造者跟他说,
你不能抢劫,抢劫是犯罪。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会质疑太郎告诉他的做法。
因为太郎的方式是比较简单粗暴的,直接跟查派说,怎么怎么样,我
们要去做什么,我们要去抢劫。但是 Amerika 的方式比较迂回,他跟查派说:
“我们不是去杀人,我们不是去抢劫,我们可以用刀,你不是杀他们,你
只是捅他们一下,然后可以让他们睡得香香的。”这个从某种角度讲,是
一种欺骗,用这种欺骗的方式来达到他们抢劫的目的。但是对于查派来说,
因为他现在就像一个出生的婴儿一样,才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几天。所以当
别人又向他灌输一些思想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有可能是有道理的。而且,
他也不知道捅别人一刀是什么样的感觉。但是 Amerika 就告诉他说,捅别
人一刀,别人不会死,只是让他们睡得香香的。所以相当于欺骗了查派来
-160-
完成他们的任务。
这一段是很有意思的,就是太郎在教查派怎么样用刀,怎么样用暗器,
瞄准物品,不是杀人,只是给他们一刀,大家就会睡觉,就用这样的方式
教他一个暴力的东西。因为他们要抢劫,得先买一些炸药,所以他们就带
查派出去偷车。
太郞问查派,在野外生存很艰难,他要做哪条狗?是要做死掉的那条
狗,还是活着的那条狗?如果想要生存的话,就要奋斗。而查派现在的电
量比较低了,所以,在面临自己生存攸关的时候,查派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当然在这个时候,太郎也是在欺骗查派。因为,从现在看来,查派是没有
其他的方法可以活下去,因为他的电池和躯壳是连在一起的,并且电量是
已经比较低。但是太郎却骗他说,一个新的身体要很多钱,只有去抢很多
钱,就可以给他买一个新的身体,查派就可以活下来。即便只是一个机器人,
当他面临自己死亡的时候,都不会去被动地说:“哎呀,就这样吧,我就
这样死掉吧。”都是想要经过努力,奋斗,是想要活下去的。这个在叙事
里面,也是一种思维,一种双重聆听的思维,当我们听到一个人说面临绝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境的时候,可能他是碰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也在想很多
办法,要让自己面对现在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要让自己活下去。
当治疗师在面对童年受过虐待的来访者的时候,无论是躯体的虐待,
还是语言暴力的虐待,我们在做叙事治疗、叙事陪伴的时候,我们一方面
要看到这个人确实受到了一些躯体的虐待、语言的暴力等,另外一方面,
我们也要看到,当这个人面对困难、面对问题的时候,他内在所拥有的一
些力量,让自己努力地活下去。所以,查派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
人生的选择。上次也和大家提到过,任何一个人,当我们现在回首往事的
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到说,有的时候也许会后悔自己在某个人生的十字路
口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是实际上,其实每一个人在面对人生十字路口的
时候,都已经做出了在那个时刻最好的一种人生的选择。假设我们能够重
返 20 岁,或者重返青春,当再过一次青春的时候,也许我们还是会做出
相同的选择,也许我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161-
我们都已经做了我们那个年代,自己可以做得最好的选择。当我们能够用
叙事的方法陪伴自己,对自己慈悲了以后,我们才能够对别人慈悲,因为
别人、父母,当他们在童年的时候,也许也是缺爱的孩子,也许由于种种
原因,他们也没有得到过关爱,所以他们能够给予子女的也已经是他们在
人生路上可以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所以当一个人面临死亡的时候,他是会
拼命地,想尽办法地让自己活下去。
在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候,太郎问查派说:“你要做这条死掉的狗呢?
还是那条活着的狗?”然后查派做的选择就是活着的狗。没有任何一个人
面临死亡的威胁的时候,会真的想去死,每个人都想要活下来。但很多时候,
人生就是很无奈。
这时,迪恩又来找查派,而且他还给查派的鸡带来了朋友,可能是一
只鸭子。但是查派不理他。
大家看一下,尤兰迪在这里说了一句话,尤兰迪对迪恩说,这句话字
幕翻译是“你为什么老是要给他洗脑?”,但英文直译过来就是“为什么
你总是试图去控制他呢?”why do you try to control him? 为什么你总是试图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去控制他呢?“Just let him be!”就让他想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做!这个地方


我觉得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很多时候家长都很
想要去控制孩子,觉得应该把孩子往自己觉得好的方向引导。但是作为父
母,和孩子至少也是相差了 20 年以上的时间。其实在不同年代成长的孩子,
家长就不一定能非常理解在这个年代的孩子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的未
来是要怎么样过的。所以,尤兰迪作为一个母亲,我很欣赏她的想法。为
什么你老要控制他呢?就让他想怎么就怎么样。因为他有他自己的自我意
识。你到底是要控制他,让他按照你的想法做,让他按照你觉得对的方式
来生活,还是说就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具有他自己的思维。笔者觉得这
样的一个教育方式,其实也是叙事里解构的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成为自
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想要让他成为的人。
查派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说他想要活下去,他想要陪妈妈。对于我们
每一个人来说也是这样的。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是拼命地
-162-
想要活下去。然后迪恩说,查派他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在这个时候,另外
一个机器人的生产者摩尔,在迪恩制造的这一批机器人里面植入了病毒,
然后所有的机器人都当机了,瘫痪了。
摩尔把迪恩发明的机器人都弄瘫痪了以后,罪犯就全部出动了。摩尔就
特别高兴,因为这就意味着他生产的机器人,本来是无人问津的,但这个时
候就可以出来活动。在这里让我想到一句话,几家欢乐几家愁,这就是一种
系统论的思想。迪恩可能也没想到,他的成功给摩尔带来的就是一个灾难。
像我们中国古代皇帝的后宫,如果说皇帝特别宠爱哪一个妃子的话,
那其他妃子就倒霉了,就遭殃了。因为皇帝可能就理都不理她们。所以,
可能在后宫里面,妃子们就要想很多的计谋,很多时候也都是让自己活下
去。很通俗的一句话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归根结底,从系统观来讲,
不是哪一个人特别的好,或特别的坏,而是在那个制度底下,他要活下去,
他就必须那样做。就像影片里的摩尔,因为迪恩制造的机器人特别成功,
他生产的机器人就没有用武之地,他就特别愤怒。当一个人在积累了很多
愤怒的时候,他可能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处理方法就是他可以宣泄自己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的愤怒,但是不会做的太过头,然后他也可以调整下自己设计,让自己设
计符合客户的需求。但是很不幸的,摩尔采取了另外一种,害人害己的一
个方式。他以为把迪恩所有的机器人都搞废掉了,他的机器人就可以出来,
所以他采用的是特别不理智的方式。其实在人生当中,有很多人,他也是
在采用一种毁灭性的方式,在毁灭自己。蒋勋先生说,每一个人命运,个
人的悲剧很多时候是个性的悲剧。比如说,什么叫毁灭性的性格,像电影
里面的摩尔,他就是一个毁灭性的性格。他觉得如果我把别人搞垮了,那
自己生产的机器人就有用武之地。但事实证明,后来的发展根本不像他想
象的那么简单,因为他伤害了很多人。如果说从佛家因果的角度来讲,他
伤害了很多人,伤害了查派,最后查派也很愤怒,就来找他报仇,所以他
是用自己方式毁灭了他人,也毁灭了自己。在《红楼梦》里面,用这种毁
灭性的方式毁掉自己的人一个就是迎春的丫头,叫司棋。司棋虽然不是《红
楼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但是她是属于一个比较毁灭性个性的人
-163-
物。还有像晴雯,也是一种比较毁灭性的个性。像袭人,平儿,这样的丫头,
她们做人比较圆滑,比较圆融一些,最后的生活过得比较平稳一些。推荐
大家有空的时候听一听蒋勋先生解读《红楼梦》,笔者觉得对于了解人性,
对于我们用一种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看待每一个人的命运
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自己个性的特点,最终自己会走
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上,可能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都有很多的关
系。那么如果说,我们经历了第一个阶段,我们能够去看到自己,生命当中、
人生当中很多的重复和轮回,然后在通过第二阶段,看到我们怎么样做一
个觉察者。我们有的时候也可以站在自己之外,来看待自己的人生,看待
自己,在自己的人生的过程当中,是不是”重复一些东西:是不是在重复
和每个人交往的模式,是不是在用我父母对待我的方式来寻找伴侣,是不
是在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这些的
时候,那么我们就能够走入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生命的整合与新生。
而摩尔,是自己走向了自己毁灭之路。
迪恩生产的这些机器人都被当机了,因为摩尔给这些机器人植入了病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毒,包括查派。查派在那一瞬间也不动了。这些机器人在不动了之后,全
城就陷入了一种暴乱。为了救查派,迪恩就带查派到研究中心去探查。
当迪恩把查派带到研究中心以后,很幸运的是查派又活过来了,因为
查派和其他的机器人不一样,他是真正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而且他
非常好奇,他看到什么都很好奇,就问迪恩。然后他看到了泥沙,是另外
一个工程师研究制造的机器人。然后他又拿到那个头盔,问迪恩这个是什
么,迪恩告诉他说,当人类带上这个头盔之后,就可以控制这个可怕的怪物,
可以读取思想。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查派出生后短短的 4、5 天的时间里,
他特别自主,他特别有自己的思想,如果用叙事的角度讲,他特别有解构
的思维。迪恩告诉他:“在你的一生当中,会有很多人告诉你,你这样不行,
那样不行,但是你不要相信。”笔者觉得查派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会
去好奇,他会去质疑。他看到了一个新的机器人外壳,看到一个神经传导
-164-
器,就在想,如果说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读出来,通过那个传导器再传出来,
输到这个外壳上,他不就可以活了嘛?好奇的思维是查派非常重要的解构。
他非常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够活下去。
迪恩告诉他说:“你有意识,不是数据,所以无法复制,我们现在还
不知道意识如何转化为数据,所以无法转移。”但现在的技术无法转移,
不代表未来无法转移。所以查派就不相信,他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他
要活下去,所以他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很多时候都
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像哥白尼等先驱者,他们发现地球是会动的。因为
长久以来,人们都觉得地球是不会动的,但是哥白尼等科学先驱说地球是
会动的,而且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的。在那个时候,他们被认为是异端学
说,最后还被活活烧死。但若干年以后,科学证实了他们的一些想法,包
括很多年前,美国拍很多科幻片,在当时,人类看来都是无法实现的技术,
但是现在,一样一样都实现了。所以,人类的进步和我们其中的某些人有
解构的思维、好奇的思维,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查派一样。这部电影在 2015 年放映,若干年以后,是不是真的发明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这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呢?
我们看到,迪恩曾经告诉查派说:“你告诉过我,我不能别人说什么
就是什么,我必须把我的意识转移出来。”所以这里很好地体现了查派解
构的思维,当然他不知道太郎是骗他的,告诉他有钱就可以买新的身体,
实际上只是骗他参与抢劫。但是在这里,查派说:“你曾经告诉过我,我
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必须把我的意识转移出来,然后我就可以活
下去了。”这样的想法和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
所以,查派回来了以后,就告诉尤兰迪,他说,意识呢,就像一种能量。
他需要的信息都在因特网上,所以他要研究怎么样把人的意识传输出来。
然后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查派他真的成功了。
但是这个时候整个城市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然后太郎就带着查派出
去抢劫。太郎他们三个人带着查派去抢劫,因为他们之前跟查派说,不是
犯罪,不是杀人,只是给他们一刀,他们就会睡着。但是在最后,他们喊
-165-
着让查派快走的时候,查派看到地上躺着一个警察,他说你要睡觉吗?我
就把飞镖扔你身上,你就会睡觉,但是他发现其实那个人不是刀飞过去了
让他睡觉,而是让他流血了。所以这个时候也是查派的一种觉察,他一开
始是别人告诉他是什么就是什么,毕竟他只是一个孩子,也没有接触过世
界,他身边就是这三个歹徒加上迪恩。所以一开始歹徒告诉他的,他认为
是真的,但是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丝怀疑,他就在想,然后他就接近这个人,
他发现不是让他睡觉。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觉醒的一种尝试。长久以来,
我们接受的很多的教育,还有新闻媒体告诉我们的很多的知识,比如一会
儿说什么牌子的卫生巾好,一会儿又说全球气候变暖有什么什么的科学依
据,然后又说我们要吃什么食物,我们不要吃什么食物。好像最近有段时
间,有种植物叫辣木籽,在药店卖的比较好,然后就有人出来说,辣木籽
这个东西怎么怎么好,对人体有什么什么好处,然后一段时间的广告,新
闻就宣传说,蓝莓怎么好,有什么叶绿素,叶黄素,它对视力有保护作用,
然后又说牛奶怎么怎么好啊,每天一杯奶,强壮几代人等。大家想一想,
比如说我们到超市去买日用品,我们买纸,买香皂,买洗发水,买沐浴露,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买化妆品的牌子,我们无时无刻都受到各种广告宣传,各种信息的轰炸。
面对这么多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怎么样筛选?这些媒介告诉我们的东西,
一定就是对的吗?它背后是不是还有更多的一些东西。所以笔者想,这是
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是不是一条消息,一条新闻出来,它就一定是反
映了客观的现实,还是说,客观的事实就在那,就看不同的人怎么样来诠
释这个事实,然后在不同的人诠释这个事实的背后,是不是又有着他们各
自的利益,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思考的。所以,这个时候查派就开始
怀疑,到底那个飞镖飞出去是让人睡觉的吗?那怎么那个人那么害怕呢?
为什么那个飞镖飞过去,那个人会流血呢?所以他就产生了怀疑,也就是
开始怀疑每天围绕着我们身边的信息,它一定就是对的吗?
因为这个时候全城都已经乱掉了,所以摩尔被授权可以出动泥沙机器人。
在抢钱回去的路上,查派就跟太郎说:“我能搞个新身体吗?因为现
在有钱了。”然后太郎就告诉他,对不起,没有新身体。然后查派就很受伤,
-166-
说:“骗子,人类总是伤害别人,为什么你们总是欺骗我呢?”
虽然他拥有了人工智能,但是他还比较年轻,他还没有办法理解人为什
么要欺骗别人。笔者就在想,道家的启蒙著作《太上感应篇》里写到,有的
时候有的人会觉得自己被别人伤害了,然后在受别人伤害的时候,自己又会
去伤害别人。就像我们上次讲的,与施暴者认同,有的时候施害者和受害者
往往是同一个人,他受到了别人的伤害,他又用这样的方式去伤害别人。但
是如果说我们从个体来讲,他们都是想要活下去,或者说,他骗别人,也是
想要活下去。但是无论如何,他还是伤害了别人,所以即便他自己也是一个
受害者,但是他还是伤害了别人,他还是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无论是在
道家,还是佛家里面都是讲一种因果。其实当一个人被别人伤害的时候,可
能他也会伤害别人,所以人性是非常复杂的。这个比较颠覆我们从小以来受
到的传统上的关于人性的,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好人就是坏人,非黑即白的
观念。但是人生真的没有那么简单,人生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可能有的时
候被别人欺骗,但是你被别人欺骗的时候,你自己可能也会欺骗别人。这个
循环因果有的时候你也分不清楚,到底是谁在前,谁是后;谁是因,谁是果。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那就像蒋勋先生在解读《红楼梦》的时候,他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
所以他讲解说,有的时候人生就是因果的循环。
这里摩尔控制了泥沙,他完全就是公报私仇。他一直觉得迪恩和查派
是破坏他机器人计划的人,所以当他可以控制机器人,特别是火力非常猛
的泥沙的时候,也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摩尔用泥沙机器人来杀迪恩,
杀查派,因为他觉得他们是他的敌人。然后迪恩就受伤了,太郎他们也联
合起来一起对付泥沙。非常不幸的是,尤兰迪在混战当中就死掉了。
尤兰迪被杀掉了,查派特别的愤怒,他是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拥有
了跟人一样的情感,然后他就要去报仇。他要教训这个坏人,教训了以后,
他说,我宽恕你了。这些都是他在和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学到的。查派他一
开始就是被人伤害了,他也是一个受害者,一开始自己受到伤害,他保护
不了自己,也保护不了其他人。最后他拥有暴力,他可以来报仇,但这也
是某种程度上的情感的宣泄。曾经的受害者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施暴者。
-167-
那么当一个人的情感,特别是愤怒,亲人被伤害的愤怒,完全宣泄出来了
以后,这个东西才能够渐渐地平息。笔者有一个师兄,他做的一个研究就
是观察医院里一些小孩子打针,那有一天他和我们聊天说,他发现很有趣
的是,医院里打针的小孩子几乎所有的家长,或者所有的护士都说,你很
疼是吧,不许哭。就没有人会说,这个打针你很疼是吧,打针确实很疼。
所以我就在想,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好像在我们的文化里面,确
实是不鼓励一个人情绪和情感的表达,那孩子在医院里面打针,打针会感
到疼痛,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们一般都会说,不许哭,疼也
要忍着。如果你哭的话,你就不是男子汉,你就不坚强,你要坚强等。但
有的时候,这也是在压抑一个人内心真正情绪的表达。难道疼的时候就一
定不能表达出来吗?这样表达出来他就一定是不坚强的人吗?有一次笔者
看一篇文章,一个男孩子在小的时候他妈妈就不许他哭,只要他一哭,就
打他,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一个男性,应该怎么怎么样的,作为一个
女性,应该怎么怎么样的。如果一个男性哭,就会被人觉得这个人好娘啊。
但是,一个男性,如果觉得想要哭,但又不被容许哭,一哭就被打,这样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的教育对他就一定是好的吗?所以我们作为父母,怎么样教育孩子,可能
受到了很多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笔者觉得很多事情,也没有绝对的好与
坏。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去思考一下,在面对一个孩子的时候,怎
么样教育他,对他是比较公平的,对他是比较好的。可以思考一下,大家
都认为是主流的教育方式,是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笔者想不一定,因为
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带着叙事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孩子
自己的想法,用适合他的想法来教育他。
关于查派一边说 no violence,一边 makes violence,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来理解。大家也可以有自己角度的理解。笔者想,一个角度的理解就是,
因为他曾经受到过暴力的欺负,如果说他不用暴力的话,就保护不了自己。
另一种角度是,他曾经是一个受害者,所以他也学会了,只有用暴力才能
保护自己。这个暴力,到底暴力要怎么样来用 ? 我们是都不能用暴力吗?
还是当我们在面临自己被欺负,自己的家人被欺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
-168-
么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在现实当中,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自己面
对的困难和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绝
对的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
关于前面查派在教训了摩尔之后,说:“你是一个非常坏的人,但是我现
在宽恕你了。”一个人受到了特别大的委屈,有很多很强烈的愤怒,如果
说这个愤怒没有宣泄出来的话,可能有的时候确实会转化成一种暴力,不
管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种方式宣泄出来了以后,他就会宽恕一个人。在
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可能有的人自己小的时候遭受过暴力,后来他用同样
的暴力对待他人。但是,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受到的那些委屈,他
总需要有一个渠道把它宣泄出来,那么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当那些委
屈,那些伤心能被看到,然后用叙事的方法陪伴自己,去看到那个童年受
到过伤害的自己,然后也就能够宽恕别人。当然我觉得查派的处理方式是
一种方式。如果我们要用叙事的方式来陪伴自己,个人成长的话,也可以
用其他的方式。但是无论如何,一个人所受到的那种委屈、愤怒、悲伤,
是需要被看到的,被自己看到,然后在回到曾经受到伤害,那个童年的自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己身边,去给他一些关爱,去给他一些陪伴,然后也就能宽恕可能曾经伤
害过自己的那个人。我想,这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影片最后查派成功地通过神经传感器,把迪恩的意识传导到了新的机器
人的躯壳上,让迪恩复活了。迪恩活过来以后,又找了附近离他最近的一个
机器人,又把查派的意识转移到机器人的躯壳上,查派也复活了。然后在查
派研究怎么样把自己的意识传输出来的时候,他把尤兰迪的意识也转移了出
来,通过远程控制一个工厂的方式,生产了一个尤兰迪一样的机器的外壳,
然后再把尤兰迪的意识传输到机器的外壳里面,最后尤兰迪也复活了。
查派最后对尤兰迪说:“你不用担心,身体只是暂时的,你的躯壳虽
然不见了,你的躯壳去了另一个地方,但是你的意识还存在。”这个让我
们想到尤兰迪给查派念的那样一本书,就是《black-sheep》(黑羊),尤
兰迪告诉他说,外壳是暂时的,但是一个人内在是什么才是更重要的,所
以他就把尤兰迪的意识给传输了出来。
-169-
最后,查派就说,now, we are both black sheep,现在我们都是黑羊了。
因为尤兰迪跟他说人的外壳,身体只是暂时的,但是人的内心是永远都会存
在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这个也可以看作一种家庭信念。笔者想在我们的
家庭里面都应该有一种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观,就是整个家庭都拥有的。

第三节 《哆啦 A 梦:伴你同行》

在《哆啦 A 梦:伴你同行》这部电影中,笔者看到了可以使用很多叙
事的理论和技术来解读。同时,透过电影的很多的片段,我们也可以在小
的片段里面,透过叙事的视野、叙事的态度,把叙事的很多理念或者态度
用在现实生活当中。
这个电影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一个叫大雄的小学生的故事。
这个电影有一点超现实的感觉,就是当大雄的第四代的重孙和哆啦 A
梦,看到大雄的这样的一个比较懒惰、又迟到,好像看上去没有什么优点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全是缺点的状态,就来到现实社会见大雄。我们来看一看第五分钟讲的这
个片段:大雄的第四代重孙带着哆啦 A 梦,他们从未来回到现在。这个时
候大雄只是一个小学生,而且是一个被别人都看成是比较懒惰、天天迟到
的一个人。然后,他的第四代重孙给大雄看他十四年后的结婚的照片。
如果大雄一直持续着这样的状态,他会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结婚,
而且他的生活会很惨。大家注意看,他的第四代重孙就跟他说:“别那么
沮丧,未来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在叙事里是特别重要的,比如说在现
实生活中,有一个小学生,或者这样一个小孩子,他经常迟到,又懒,又
不愿意学习,每次考试都考零分,并且上学都迟到,还有很多同学欺负他。
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孩子,大家会怎么想?可能会觉得,哎
呀,真糟糕,这个孩子已经无药可救了。但是,在叙事的观念里面,我们
会觉得,哪怕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孩子,哪怕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人,他的这
些问题,只是他所有的生命故事的一部分。笔者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吴熙
-170-
琄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坐在我面前的来访者,无论他是怎样的人,我
都不能用我的话让他觉得他是一个失败的人。”
在叙事里面,我们身边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朋友,或者家人,或
者我们的来访者,当他们带着问题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其实他们所述说
的问题故事只是人生故事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叙事的陪伴者,要带着叙事
的态度和叙事的思维,要去发现的是这个人问题故事之外的其他的故事,
也就是这个人他的问题之外的故事,也就是发现他的小小的闪光点,而这
个小小的闪光点是很重要的。我们接着往下看,可能现在一点小小的改变
就会带来未来人生的大不一样。
笔者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五年后会成为怎么样的人,和他现
在的状态是特别有关系的。也就是说,自己五年后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现在的一个状态是特别重要的。就像片子里面的大雄一样,如果他现在不
做出任何改变,如果没有人去发掘他内在的闪光点,那么他的未来生活可
能就会很糟,但是未来也是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的。如果我们现在能够做
出一点小小的改变,未来可能就不一样了。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如果说大雄在此时此刻能够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那么就有可能带来
他未来人生的改变。所以,大雄的第四代重孙就让哆啦 A 梦留下来陪伴
大雄。
哆啦 A 梦的出现,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是大雄的一个非常安
全和稳定的客体。
拥有一个对我们来说非常安全和稳定的客体,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是非
常重要的。孩子是在母亲的眼里看到自己的存在。如果说一个人有一个外
在的、可以让自己感觉非常安全非常稳定的客体的话,也许这个人的人生
就会比较快乐。
接下来的片段,就是哆啦 A 梦带着大雄用竹蜻蜓去天空中翱翔,无意
中就看到了静香,笔者觉得在这里的静香可以理解为大雄内在的渴望,也
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
就像刚刚跟大家提到的,假如说,一个来访者,他带着浑身的问题来
-171-
找我们,但是他的人生故事不仅仅只有问题故事,那么我们作为叙事的陪
伴者,就要去发现他生活当中,没有问题、不是问题故事的那些部分,那
些都可以称为闪光点。比如,当一个人,他沉浸在悲伤、抑郁和愤怒等情
绪中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的就是在他抑郁、悲伤、愤怒等情绪的背后的
内在的渴望,这在叙事里面我们叫做双重聆听。
所谓的双重聆听就是当我们在听一个人讲一件事、说一句话的时候,
也许他是在说,他很愤怒或者他说他的生活很不幸。但我们作为叙事的陪
伴和叙事的聆听,就是要去听到这个人,在他所讲的问题故事的背后的渴
望是什么。在一个人愤怒的情绪背后,一定有着他内在的渴望。如果他对
他现在的关系感到很愤怒,那么,也许他内在的渴望是希望拥有一段美好
的亲密关系。一个人在讲述他问题的背后,我们需要透过双重聆听,去看
到这个人问题故事背后内在的渴望。
在这一个片段里面,哆啦 A 梦带着大雄看到了静香,然后发现,大雄
很喜欢静香。静香可以看做是大雄内在的一种渴望,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
闪光点。所以,当哆啦 A 梦看到静香是大雄内在的渴望的时候,其实这就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是叙事里面的一种双重的聆听,或者说是一个解构的聆听。虽然大雄表面
上看是一个经常迟到,学习不好,又懒惰,什么都不好的孩子,但是其实
他也有他内在的渴望。
大家看这里,哆啦 A 梦看到,原来大雄有一个内在的渴望是希望能够
和静香结婚。因为哆啦 A 梦的任务是为了要让大雄获得幸福,他觉得如果
大雄能够和静香结婚的话,这是对大雄来说很好的选择。所以在叙事的陪
伴里,其实当我们透过一个人他讲述的问题故事,或者他的不良情绪,能
够看到他的愤怒、悲伤、难过等背后的渴望,那么我们就能够引领这个人。
既然他有这样的渴望,那么我们就可以透过一种叫搭脚手架的方法,帮助
这个人,一步一步地实现渴望。
所以哆啦 A 梦为了帮助大雄,他们就开始,一点一点地,从很小的事
情做起,那从什么小事做起呢,就是从不迟到开始做起。
不迟到,其实就是一点一滴的很小的事情。大家不要小看这个一点一
-172-
滴的改变,很多时候,也许就是透过这样的很小的改变,我们的人生的命
运就改变了。就像影片当中的大雄,本来十四年后会和他结婚的,是一个
他不喜欢的女孩子。但是当大雄,童年的大雄,当现在的大雄他做出了一
点小小的改变之后,未来命运就改变了,他可以和静香结婚,可以和他很
喜欢的女孩子在一起。
从现在开始,哆啦 A 梦就一点点地帮助大雄。笔者觉得在这一个阶段,
哆啦 A 梦对大雄的帮助是一种全能的、无论他什么要求都满足的一种帮助。
比如使用一些道具,像任意门,就可以让他马上就到学校,这样就可以不
用迟到。让他吃写了字的面包,这样他就能够记住所有的内容。所以笔者
觉得这个阶段很有趣。如果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其实,每个人,在刚出
生的时候,因为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需要有一个外在的完美的
客体来照顾我们,帮助我们实现愿望,那么,这种全能感对一个婴儿的成
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哆啦 A 梦就充当了大雄的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完美的客
体。无论大雄想实现什么愿望,哆啦 A 梦都能够使用道具来帮他满足和实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现。这里哆啦 A 梦陪伴大雄的方式就是成为大雄的一个非常完美的客体。
无论大雄他想要实现什么愿望,哆啦 A 梦都可以满足。
这些所有的过程,都是哆啦 A 梦成为大雄的一个非常完美的全能的客
体,让大雄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觉得自己非常的棒,自己有一种理想
自我的感觉。那么这种理想的感觉,就是一个小婴儿刚刚成长的时候,和
母亲或者和主要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
人成长了以后,如果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一个人,让自己有能
够被完全无条件地接纳的这样的感觉,能够让自己觉得自己是最棒的这样
一种感觉,那么这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就会有很多的潜力或者资源。
所以在精神分析和精神动力学中的治疗里面,来访者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
条件就是,在他的一生当中他至少要有一段能够被一个外在的客体无条件
接纳的经历,或者曾经有过成功的感觉,这样他才能够接受精神分析或者
精神动力学这样的治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
-173-
因为大雄特别喜欢静香,所以他就希望哆啦 A 梦给他一个道具,可以
让静香爱上他。因为他担心班上有另外一个男同学,叫出木杉。这个男同
学长得帅,学习又好,品德又好,所以大雄特别担心静香会喜欢上这个男孩。
虽然出木杉喜欢静香,但是他不希望用卑鄙的方式让静香喜欢上他,
他不希望靠道具来获得静香的爱。
所以当大雄看到这个出木杉,他不希望靠道具来获得静香的爱的时候,
觉得很惭愧。哆啦 A 梦就告诉他说,光依靠道具不行,自己本身也要做点
改变才可以。我觉得这个阶段就是大雄人生改变的第二个阶段。从完全地
依靠别人到开始觉得自己需要做出一点一点的努力。
哆啦 A 梦就跟大雄说,你需要做出一点一点的努力,然后大雄就开始
学习,从下次考试不拿零分开始。这也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
成长的过程是不容易的,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大雄从完全地依赖别人,
依赖哆啦 A 梦,到开始自己要做一点一点的努力,开始依靠自己。就像在
精神分析或者精神动力学的治疗里面,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从不成熟
的依赖到成熟的依赖。不成熟的依赖就是完全地依赖别人,完全地希望自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己有什么渴望别人都能够帮自己实现。而成熟的一种依赖就是,自己本身
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能力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是在有的情况下,
也能够和别人合作,来一起做一些事情。所以一个人个人成长的一个过程,
就是从不成熟的依赖到成熟的依赖的一个过程。
大雄他发现,光依靠道具是不行的,他自己本身也要做点改变。他就
开始学习,大家刚刚也看到,他很用功地在学习语文,但是,没有想到,
第二天考试考的是数学。他本来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从下次考试不拿
零分开始,但是,没有想到他努力了之后,结果还是拿了零分,所以他特
别地沮丧。
大家看到这一段,因为大雄觉得他怎么样努力都不能进步,所以做了
一个决定,他决定离开静香,因为他觉得如果他和静香在一起,是不能给
静香带来快乐的,所以就希望要离开静香。他做这个决定其实是非常痛苦
的,因为一方面他特别喜欢静香,也特别渴望能和静香在一起,能和静香
-174-
结婚;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是很糟糕的一个人,如果他和静香在一
起的话,不会给静香带来快乐,可能还会给静香带来很多的痛苦。所以大
家看这一段,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对话,虽然这段对话非常简短。他回家
跟妈妈说,他要搬家或者转学,搬到不同的地方去,他说他要去国外。
大家注意,刚才,大雄和妈妈的这样的一个对话,简短的几句话,背
后有很深刻的含义。比如,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他的语言,除了表面表
达的意思之外,他背后的意图和渴望是什么,作为家长,有没有去了解一
下孩子说这句话背后的意图和渴望。
在影片中,大雄是因为不想拖累静香,所以才要离开静香,他回家就
跟妈妈说,他要搬家,他要离开这里,或者要去国外留学。他妈妈说:“你
这个孩子,搬什么家,以后你再说这个莫名奇妙的话,我可要生气了。”
笔者觉得这样对话的模式可能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很常见的。其实,
大雄他希望搬家,希望出去留学,他的内在的渴望和意图是不想拖累静香,
所以他其实是一个很善良的孩子,他不希望拖累别人,他希望别人能够过
得幸福。但是,妈妈听到他要搬家,他要留学,就很生气,因为她只听到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了大雄表面所说的那些话。
笔者觉得这个片段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
和孩子沟通、和老公沟通,或者和朋友沟通,我们在与周围的人沟通的过
程当中,当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如果我们只听到他表面说的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可能会觉得很愤怒,但是如果说我们去看到这个人这句话背后的情绪
和需求,其实是很重要的。
在 叙 事 里 面, 有 一 个 词, 叫 做 似 无 还 有。 英 语 是 the absent but
implicit。也就是说,在大雄和妈妈沟通的那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听到孩子
说他要搬家,更重要的就是,如果我们带着叙事的态度、带着叙事的思维,
我们就会去好奇这个孩子他为什么要搬家、他为什么要留学,而不是粗暴
地说,如果你下次再说这样的话我就要生气了。
在叙事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态度或者人生观就是好奇。一切都不是
理所当然的,多去问孩子问题后面的为什么,或者,对孩子说的一句话,
-175-
一个行为表示好奇。不光是在亲子关系里,包括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里。假如,我们在夫妻关系当中,其中一个人,说了某些事,或者做了某件事,
让另外一个人特别的愤怒。我们要保持好奇的态度和精神去了解那个人,
他为什么会愤怒,愤怒指的是什么,他的愤怒背后的渴望是什么,这个愤
怒的历史发展的脉络是什么。
所以其实在叙事里面,很多时候,理论和技术的背后都有着叙事的态
度、叙事的精神、叙事的哲学观在指导着。叙事的态度和精神在叙事里面
特别的重要,叙事是一门可以知行合一,不但可以用在咨询当中,也可以
用在现实生活当中陪伴自己的成长,或者陪伴家人、改善关系特别好的一
种态度和精神。
笔者记得在熙琄老师的课里面,她经常会讲她和先生在日常生活当中
怎么用叙事陪伴彼此的例子。吴老师说,当她刚结婚的时候,也是跟老公
有很多的争吵。但是浸泡了叙事之后,她会对先生说的话、做的事保持一
种好奇的态度,她会问先生说,先生,那我是要怎么样做好呢;当你说了
一件事,你是觉得我倾听比较好呢,还是给你一些建议比较好呢。总之,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就是要问对方,我要怎样做是你需要的。
这种问话其实也是饱含着一种叙事的精神和态度的,去尊重对方,带
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去了解对方,他需要的是什么,他做这件事,他需要的
是什么。其实他背后的意图是什么,所以笔者觉得,在人际沟通中,在现
实生活中,无论是亲子的沟通,还是夫妻的沟通,还是朋友的沟通,我们
带着叙事的态度,我们带着好奇去了解这个人他做这件事背后的意图是非
常重要的。
笔者还可以给大家举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怎么样用叙
事,陪伴自己陪伴家人的例子。也是笔者自己生活的一个例子。笔者前段时
间前天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微信公众号里面,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外婆去
世周年祭》。在这篇文章中的第一段话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一件事情。
母亲觉得她的身体不舒服,觉得左脚比较痛。于是笔者就带着她去做
推拿,她主要是做一些脚部的推拿,和一些全身穴位的按摩。我们躺在床
-176-
上聊天。笔者说:“我觉得你去年到今年胖了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母亲就说,自从外婆去世之后,她觉得特别的伤心,所以有一段时间
她中午吃饭之后就睡觉,睡得比较多,不知不觉体重就增加了。当笔者听
了她这么说之后挺内疚的,于是接着问她:“当外婆去世以后,那你的感
觉和感受是怎么样的?”母亲说:“哎呀,心里面觉得特别难受的。”因
为她和外婆关系一直是特别好,可以说是相依为命的。外婆从小也是吃了
很多苦,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一起生
活是特别不容易的。所以她就说:“每当想到母亲的时候,就会觉得母
亲这一辈子过得很不容易,所以才会觉得很伤心。”然后她就问笔者:
“你有没有梦见外婆呀?”笔者说:“我梦见外婆两次。”她就问:“你
梦见外婆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呢?”笔者说:“有一次我梦见外婆她住
在山上,虽然她住的地方不是太好,但是她穿着蓝色的对襟衣服,包着
头巾,我觉得她的精神状态特别的好。然后她对着我微笑。”母亲就问:
“那你外婆有没有跟你说什么话呀?”笔者说:“她好像没有跟我说话,
但是我觉得她精神挺好的,就像是她六十多岁的时候,面带微笑,我觉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得她好像是挺开心的。”母亲听完这么一说之后,就躺回去了。刚刚她
听说我梦见我外婆的时候,她就把身体抬起来了一下,很专注地想要知
道我梦见外婆的情况。
当笔者告诉她说:“我梦见外婆,她过得很开心。”然后母亲说她有
一点点伤心有一点点难过。她说她觉得外婆会怪她。
笔者就问母亲说:“你为什么会觉得外婆会恨你呀?”她说,在外婆
去世的头天晚上,因为那个时候我外婆半边身子动不了,都中风了,她不
停地会用可以动的那只手摸自己的大小便。那天她整天都把大小便拉在床
上。母亲整天在她身边服侍她,给她不停换床单、清洁身体。然后就看到
她在用可以动的那只手抓大小便,当时母亲就有点着急,她就用手打了一
下外婆那只手。
然后母亲说,她觉得很内疚,因为她用手打了外婆的那只手。听了之后,
笔者就缓缓地跟她说:“我说我觉得外婆是不会怪你的,因为,我觉得她会
-177-
知道你打她那只手是因为你担心她,你着急,所以才碰了她那只手,她是不
会恨你的。”后来,母亲没有说什么话,但是笔者发现母亲就变得比以前宁
静了很多。然后笔者问她:“如果外婆见到现在的你,你觉得她会跟你说些
什么,她会觉得你现在应该怎么样对待自己,她会觉得比较开心?”
然后母亲说:“如果她看得到的话,那我觉得如果我现在对自己多照
顾一点,她会觉得比较开心。”笔者就问母亲:“那你觉得怎么样是对自
己的自我照顾啊?”她就说:“那就自己想要吃什么呢就买一点来吃。趁
自己还动得了,如果还能动得了的话,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一下。”
还有一段对话,因为母亲说,她会经常想到外婆,想到外婆的时候就
会很伤心。笔者说:“下次你再想到她的话,想到她那些不容易的话,如
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给她写信,把你要对她说的话都写下来。写出来之
后把它读出来,你也可以把它读给我听,然后我们再把它烧掉。我觉得她
一定收得到的。”然后母亲就笑了一下,说:“人都已经不在了,给她写信,
她怎么会收得到。”笔者说:“我也是这样做的,有时候我很想念外婆的
时候,我就会给她写信,写出来我再把它读出来,然后再烧掉,这就好像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是一个仪式一样。”然后母亲的声音里平静了很多,她说:“好呀好呀,
如果下次我再想她的话,我就把她写下来。”
以上笔者跟大家分享的这段话,就是学习了叙事,浸泡在叙事里,用
叙事怎么样在现实生活里面和伴侣的关系的交往,怎么样陪伴母亲,陪伴
我们共同的对外婆的哀悼的方法。
叙事治疗的创始人之一,麦克怀特,就有一个叙事治疗的理念和技术,
叫做 say hello again,或者重组会员。也就是说在叙事的理念里,如果说我
们身边有一个亲人已经去世了,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对话、用一些方法,
让这个人继续地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个人其实他都可以在现在或者在
未来的生活中一直陪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亲人的去世,叙事是一
种很好的陪伴方法。
哆啦 A 梦和大雄的对话是在这部电影里面让我觉得特别感动的一个部
分,大雄特别喜欢静香,他非常渴望能和静香结婚。但是,他经过慎重的
-178-
考虑,他决定要放弃。虽然有静香在,他活得才有意义。但是,大雄觉得,
如果静香嫁给他,一辈子会过得很苦,他之前只会自私地考虑自己,但是
他是真心地喜欢静香,他觉得他不在静香身边才是最好的。如果让静香不
幸,他会更难过。
这个地方,也是大雄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说明大雄是一个特别会为
别人考虑的人,他希望别人会过的幸福。虽然他很喜欢静香,但是不希望
因为自己而害了静香,这是一个为别人着想的很善良的想法。
因为大雄不希望静香和他在一起过很辛苦的日子,因为他觉得静香和
他在一起不会幸福,他内心是希望静香可以永远的幸福快乐。他还让另外
一个男孩子出木衫来照顾静香。他要让静香讨厌自己,包括后来他还让哆
啦 A 梦给了他另一个道具,叫惹人厌药水。当他喝了那个药水之后,所有
的人都会讨厌他。但是,静香很关心他,因为静香觉得他们是好朋友,所
以她就回去帮助大雄。后来,静香就发现大雄想要离开她的真正原因是希
望她能够永远的幸福快乐。
哆啦 A 梦说对大雄说,这是你从多如繁星的可能性中抓住改变契机的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时候。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性格正在改变着他的个性。这一段也是特别
让人感动的一个部分,由于今天发现的这样一件事情,就改变了大雄的未
来。由于大雄内心为人着想的那份心意,大雄的未来就向着不同的方向就
改变了。哆啦 A 梦就给他看他的未来的样子,暗示着他未来的老婆会是静
香,未来他会和静香结婚。也就是说,未来有无数的可能性,他自己通过
一个小小的改变,在多如繁星一样的可能性中,抓住了一个契机,改变了
自己的未来。
大雄的迟到,他的懒惰,他考零分只是他人生故事中的一部分,其实
他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那么这样一点一滴的闪光点,当被别人看到了以
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小小的闪光点,重新发展出它新的、丰富的人生
的故事。当他的这个小小心意,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在哆啦 A 梦的陪伴下,
就发展出与原来的问题故事不同的、新的人生故事。 而在这样一点一滴的
新的故事里面,他会改变对自己的认知。原来的大雄也会觉得自己很糟糕,
-179-
也觉得自己简直是一无是处,觉得如果自己和静香在一起的话,不会给静
香带来快乐。但是通过他为别人着想的那份心意也就改变了他未来的生活。
大雄就想要看一看十四年以后的自己的样子。哆啦 A 梦就打开时光机
给他看,他们俩会在十四年后的十月二十五号举行婚礼。
在叙事里有一个理念和技术叫做穿越时空的对话,也就是未来的自己
和现在的自己的对话。在熙琄老师的课上和访谈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内容,
这个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一个部分。比如说,大家可以想一想,童年那个自己,
童年那个很辛苦很努力的自己,我们是不是可以去感谢一下童年那个自己。
也许就因为童年那个自己很努力、很辛苦地做了很多的事,很不容易
地长大到现在,才有了现在的自己。我们有的时候可能需要去感谢那个
童年的自己。还有的情况下,童年的那个自己可能受了很多伤,可能在
童年的时候没有人好好陪伴我们,也许父母他们没有时间照顾我们,也
许我们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去看到
童年的自己。比如,也许是在五岁或者十岁的时候,被别人欺负,没有
人来保护我们,我们需要去看到童年那个受伤的自己,去看到他的悲伤、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他的难过、他的愤怒,那么我们现在的自己是有力量的,我们可以去陪
伴童年的那个受伤的自己。当童年那个受伤的自己被陪伴了之后,就会
变得有力量。
个人的成长是不容易的,有时候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去看到自己的
情绪,去看到也许那个童年受过很多伤的自己,或是在不同年龄段的自己。
每当我们陪伴自己一次,痛苦就会少一点,力量就会多一点。
还有就是未来的自己,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
自己的一个对话。当大雄看到十四年后未来的自己,因为感冒还在昏昏欲
睡,而静香一个人去爬山,然后和其他的队员走散了。他就特别想去救静香。
哆啦 A 梦告诉大雄,一旦使用时光机,那么未来会发生改变。本来他们未
来可能是会结婚的,如果说大雄现在又跑到未来,那么未来可能又会改变。
但是大雄非常坚定地要去救静香。
而且,大雄跟哆啦 A 梦说,从现在开始,就让哆啦 A 梦不要插手,他
-180-
要用他自己的力量去救静香。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大雄和一开始的大雄
有很大的区别了,一开始的大雄完全依赖哆啦 A 梦,他如果想要实现什么
愿望的话,就要哆啦 A 梦变出一个道具来,帮他实现这个愿望。但是现在,
通过一点一滴的陪伴,通过他那些小小的闪光点,重新开启自己的人生故
事以后,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对自己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他决定要用自
己的力量去救静香。
这里如果我们用叙事的观点看的话,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者
说是一种见证,也就是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的一个对话。而且,大雄
意识到,他确实只能靠自己解决了,他面临困境,他没有办法找哆啦 A 梦
来帮他了。那么,他靠自己解决,他相信未来的自己,那么他采用的办法
是他传达记忆给未来的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他对未来的自己的充
满信心,果然未来的自己的记忆接收到了现在的自己的信号,所以未来的
赶来救他们俩了。
大家看这里,未来的大雄对童年的大雄说,已经没事了,你的计划非
常成功。这个是未来的自己和现在自己的对话。未来的大雄对现在的大雄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说:“谢谢你选择愿意信任我,虽然对现在的自己说话有些奇怪,但是我
要谢谢你选择信任我,谢谢你相信我,谢谢你愿意信任我,大雄小弟。”
未来的大雄对现在的大雄说,谢谢你愿意信任我。现在的自己愿意努
力,因为现在的自己希望做一些事情帮助静香。之所以会成为未来的自己,
确实是需要谢谢现在的自己的努力。如果没有现在的自己的努力,就没有
未来的自己成功的计划。所以未来的大雄谢谢现在的大雄的想要救静香的
计划,如果没有现在的大雄的这样的努力,就没有未来的大雄和未来的静
香结婚。所以我们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我们现在做出什么样小小的努
力或者小小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在熙琄老师的对话中,她经常使用穿越
时空的对话。她会问:“对未来的老太太或者未来的老爷爷,她 / 他看到
现在的自己的话,她 / 他会感谢现在的自己什么,会为现在的自己所感动
的是什么,会觉得现在的地方不容易的是什么。”当未来的自己表达了对
现在的自己的感谢之后,对现在的自己也是一种支持,一种帮助。
-181-
这里是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的对话,未来的大雄对现在的大雄说:
“哆啦 A 梦是你、是我、是我们小时候的好朋友,要好好珍惜和他在一起
相处的时间。”有的时候,其实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也可以问自己说,
未来的自己会跟现在的自己说一些什么话,来支持到现在的自己。然后,
现在的自己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来感谢未来的自己。当未来的自己看到现
在的自己,觉得现在的自己难得的地方是什么,宝贵的地方是什么。那么,
童年的自己也可以对未来成年的自己说声谢谢。
我们在时间轴上,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有过去的自己、现在的
自己和未来的自己。很多情况下,当我们在做个人成长和个人疗愈的时候,
可以经常去看那个童年的自己,如果说童年的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有
一些悲伤和难过,我们可以去陪伴童年的那个自己,去拥抱童年的那个自
己,我们也要去感谢童年的那个自己。因为童年的自己虽然受到一些不好
的待遇,但是他依然拥有一些力量,也许这种力量,他支持着我们慢慢成
长为现在的自己,对现在的自己也是一种支持。
看到这里就是成年的大雄向静香求婚。由于现在的大雄乘坐时光机去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到未来,他做出这样的努力,所以静香决定跟大雄结婚。所以,成年的大
雄就对童年的大雄说:“同样是大雄,你好棒啊,想不到你还挺能干的。”
也就是说,因为童年大雄的小小的改变,未来的大雄会跟静香结婚。所以
就是,现在的自己感谢未来的自己,未来的自己也感谢现在的自己所做的
一些努力。
在叙事的对话里面,我们经常会做一些跨越时空的对话。如果是在个
人疗愈里面,也可以去看到童年的自己,去陪陪童年的自己,也可以去看
看未来的自己,感谢未来的自己。那么也可以站在未来自己的角度看看现
在的自己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如果未来的自己看到现在的自己尽管遇到
了一些困难,但是还在努力、还在坚持,还在不断地做出一些努力和改变,
还在不断地让自己坚强地活下去。那么,当未来的自己看到现在的自己,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做出一些努力,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不容易的地方是什
么。当做这样的对话的时候,现在的自己一些力量就出来了,当看到现在
-182-
的自己的这些力量的时候,也可以透过这些小小的闪光点来不断地重写自
己的人生故事。所以,由于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都做了一些努力,那
么他们成功了。意味着未来的自己会和静香结婚。
这里是静香的父亲在和静香交流,关于静香选择了大雄这件事情。透
过静香的父亲眼睛在见证大雄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静香的父亲说,虽然大
雄没有过于常人的条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但是他会替别人祈求
幸福,也会为了别人的不幸而悲伤。这是身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他相信将来,大雄一定能给静香幸福,可以把静香交给他。对于选择了大
雄的静香,他感到很骄傲。父亲让静香不用担心,他们的未来绝对会是一
片光明。
所以,到现在为止,大雄已经得到幸福。当他得到幸福的时候,就意
味着哆啦 A 梦离开大雄的时候到了。哆啦 A 梦就问大雄说,如果我不在,
你可以好好的照顾自己吗 ? 如果胖虎和小夫欺负你,你可以勇敢面对吗?
当大雄回到现实世界里面,他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照顾
自己,就可以让哆啦 A 梦放心。这个在叙事里面,我们叫做一种关系的力量,
电影篇:叙事的人生 第二部分

就是彼此的一种见证。在叙事里面,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问话来理解——“我
们可以成为怎样的不同的自己?”——就是在叙事的陪伴里面,是一种双
向的改变:一方面是哆啦 A 梦在陪伴大雄,哆啦 A 梦在帮助大雄;另外一
方面,大雄自己也在做出一些努力,也在改变着哆啦 A 梦,所以两个人他
们是在彼此的关系中相互见证。
我们可以成为怎样的不同的自己,在关系里是一个双向的改变。在叙
事的陪伴里面,两个人都是有改变的,彼此为对方的故事感动、彼此希望
为对方做一件事情。正因为哆啦 A 梦问大雄:“如果我不在,你也可以好
好照顾自己吗?”大雄听到这样的话,他觉得哆啦 A 梦必须回到未来世界
里面,如果他可以好好照顾自己的话,哆啦 A 梦就可以放心地离开。所以
虽然他很害怕,但是,他还是找了胖虎,最后通过自己的力量打败了胖虎,
这样就能够让哆啦 A 梦放心。
在叙事的陪伴里面,有的时候,我们说,一人故事,众人故事。有的时候,
-183-
我们会在听别人的故事里面也想到自己的故事,自己也会有一些共鸣。可
能在别人的故事里面,我们也学到,自己可以做出一些事情,来改变自己,
所以这就是在叙事里面不断地讲故事、不断地见证别人的一种力量。
尾声 学员絮语

叙事花园

我知道那里有座花园。
虽然距离很远,我还是固执地一路奔跑,将花草树木都甩在身后。顾
不得擦去额上的汗珠,便冲着花园口大喊:“老师,报到!我想到前排……”
五月的花朵窃窃私语,而花园的门正缓缓打开。
像一个梦吗?不。这是我走近叙事之前的第一幕。
2015 年春天,王继堃博士开始招募叙事网络学习小组。此前,我已经
在她组建的后现代群部落,悄悄蛰伏了一段时间。当时,老师正在群里开
展公益读书活动,每周为群友义务解读《家庭治疗概论》,晦涩难懂的概念,
老师解读得有声有色,听过一次便痴迷不已,乃至天天盼周五,只为赴那
一个小时的精神盛宴。
当然,也对解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好奇,那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音
韵婉转,学养深厚,又需要多少的修炼才能达到如此境地?叙事小组的招
募,犹如久旱逢甘霖,此时不冲,更待何时?
好在,继堃老师没有介意我的鲁莽,她以温暖又明媚的笑容迎接我,
还有我的渴望和梦想。
学员絮语 尾 声

奇妙的是,堂堂博士一枚,竟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如此谦逊,如此
美丽。原本担忧的高深理论娓娓道来,不仅无半分枯燥,却还如此好玩——
朗朗乾坤,原来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万事万物,原来都该是要去好奇的。
放眼世间,需要带着多元的视角去看待。
一切的艰难困苦,哈,告诉你,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且不必担心。因为叙事里相信,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命和问题的专
家。外化的技术,可以让你与问题分清彼此。而解构,需要你站得更高更远,
才能将问题一一拆解。接下来,我们重新去改写生命的脚本,创造出新的
人生故事。如何?
简约而深厚的叙事理论架构,我分明听到了鸟鸣山涧,清溪奔流。在
叙事的脉络里,我看到了飞瀑流泉,曲径通幽。生活的丰富,生命的复杂
在眼前一一展开。
-185-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在美丽的叙事花园里,我的生命之门从此被打开。
继堃老师像一位叙事仙姝,没有人能够看到她手中的魔杖,却在一点一滴
的诉说中看到自己,以及循环往复的单一性故事。
谁又不是如此呢?与世上所有的普通人一样,我们走着相同的路,似
乎又不尽相同。我也曾努力工作,认真生活,朝着社会规范所要求的样子,
拼尽全力去做一个合乎标准的贤妻、慈母、好职员。经年累月,竟有做不
完的工作,忙不完的琐事。透过岁月的罅隙,有多少人变成脚步匆匆的旅人,
而赶路成为一种生活的惯性常态。
赶路没有错,却越来越发现,自己呢?我是谁?我到哪里去了?
一切疗愈,由我开始。
于是,沿着曲榭回廊,面对满园春色,开始不断地说着自己的故事。
那时蔷薇花开,我在诉说中看见了疼痛,在艰难中看到自己的不容易。
流水的河边,我在眼泪中看到小小的渴望,在委屈里看见了生命的
不甘。
当然,那时有继堃老师温柔的陪伴、悉心的聆听。有时寥寥数语,力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拨千斤。有时默默陪伴,如沐春风。她说——
谢谢勇敢的自己,能够说出来,生命就轻松了。
生命需要不断地去诉说,被看到,被见证。
无论你的表现如何,都是被接纳的。你的生命都是完整的,值得尊重的。
我在故事的反复叙说中,渐渐感受到了叙事的力量。
当我在老师引导与陪伴下,穿越时光去拥抱童年的自己,流泪说出“不
是你的错”;当多年追求无果,认识到“不被认可也是一种认可”,当我
在诉说中瞬间领悟“要爱自己多一点”;当披着黑色外衣的“愤怒”冲进
我的生活,让我含泪说出“我从来都不是孩子,我是一面镜子”时,我看
见了自己,也看见了生命能量在叙事中一点点流动起来。
真的,就是在那个春天,我第一次走上真正的小园香径,闻到了五月
的花香。
看到,真好。陪伴,真好。诉说,真好。
-186-

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流,不得不承认,我曾一度挣扎在河中央,杂草缠
身,郁郁不得出。是叙事,是故事的疗愈力量,是不断的外化、解构与重写,
在继堃老师温柔的陪伴、持续的问询与鼓励中,抽丝剥茧,层层卸掉我身
上那些负累生命的沉重枷锁。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阅历也不尽然。但都会在繁华浮沉后,有个崭新
的认知。我要谢谢叙事以及继堃老师,让我清楚地看到,未来将要走的路。
更感谢际遇,让我能够有幸进入继堃老师的叙事小组。春风化雨式的
浸泡学习,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正如尼日利亚作家 Chimamanda 所说的:
“所有故事都不是单一的,当我们拒绝单一故事时,认识到任何地方都没
有单一故事时,我们将重拾一份天堂。”

如今之我,已经安然度过暗黑之河,透过叙事重拾天堂,成为自己生
命的主人。
日常生活中,我在一点一滴中实践叙事,用叙事的方法陪伴家人、陪
学员絮语 尾 声

伴亲朋。
当年中考落榜的儿子,找到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已经考入自己的理想
学府。
我在叙事的疗愈中获得新生,及时更正自己人生的坐标,一切从新开始。
每天做着喜欢的事。一起浸泡,一起学习。身边有了更多的热爱叙事
的伙伴。
慎重考虑之下,我开始组建自己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像老师一样,用
生命抵达生命,去传播叙事,去发现,去遇见,去创造。
我将继续述说自己的故事,并聆听更多的生命故事。
再次深深俯首,感恩遇见,继堃老师的叙事花园。

李海霞
山西晋城
-187-

学员感悟

在王老师的 “叙事入门”的课上,我最大的收获是对“改变”的理解。
这么多年来,一直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内向、自己的自卑、自己的
懦弱、自己的优柔寡断,于是拼命地看书、学习、上课,希望能够变成一
个崭新的自己。直到听到王老师对“改变”的解读,“所谓改变,不单单
是指现在的我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我,推翻自我叫改变,从不接受自己到接
受自己这也是一种改变。”那一刻,我试着用新的角度解读过往的记忆,
看待自己的生活,我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感谢王老师带给我的改变。

张颖
大连
参考文献

[1]周志建 . 拥抱不完美: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M]. 北京:中国


妇女出版社,2014 年 .
[2]Jill Freedman, Gene Combs. 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M].
易之新译 . 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
[3]Michael White,David Epston. 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M].
廖世德译 .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巴金 . 家春秋[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
[5]苏童 . 苏童作品集[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6]Matthew Johnstone,Ainsley Johnstone. 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M].
康太一译 . 南方: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7]Irene Goldenberg, Herbert Goldenberg. 家庭治疗概论[M]. 李正云等
译 . 西方: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Michael White.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 李明等译,重庆:重庆大学
出版社,2011.
[9]一行禅师 . 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M]. 汪桥译,郑州:
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
[10]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张春兴,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9 年 .
[11]陶方宣 . 西装与小脚[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2]董竹君 . 我的一个世纪[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3]Khaled Hosseini. 追风筝的人[M]. 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4]李维榕 . 为家庭疗伤[M]. 北京:希望出版社,2010.
[15]谭恩美 . 接骨师之女[M]. 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6]张爱玲 . 半生缘[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17]张爱玲 . 倾城之恋[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18]余斌 . 张爱玲传[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9]张爱玲 . 海上花开[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0]曹雪芹 . 红楼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1]索甲仁波切 . 西藏生死书[M]. 郑振煌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89-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致 谢

书稿终于完成了,她就像我的另一个孩子。
看着这个孩子呱呱坠地,我的心情万分激动。我要感谢一路走来在叙
事路上的师友们。
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赵旭东教授,引领我进入了家庭治疗的神奇大门,
-190-
为我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看待问题的视角。叙事治疗来源于家庭治疗,
同时又带着浓厚的后现代气息,属于系统治疗的一部分。家庭治疗扎实的
学习、实践和督导,对我学习叙事治疗来说是一脉相承、水乳交融。令我
如鱼得水,前后贯通。
当 Jill Freedman 老师的叙事治疗培训项目首次在南京开展时,当时我
还是一名在校的博士生。赵旭东老师推荐我们在校的学生去学习叙事治疗,
并且为我们报销全程的费用。非常感谢赵老师的全力资助和推荐!如今我
自己也做研究生导师带学生,我也会提供给我的学生好的培训项目的全程
费用。导师指导学生的风格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我的心中,内化在我的言行
中。刚刚因为突发心梗不幸英年早逝的缪绍疆师兄,在博士答辩致辞的最
后一句话是,我未来成不了赵老师,但我可以像赵老师那样指导学生。赵
旭东老师,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会员”之一。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
活中,在我的生命之旅中,一直给予着我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温暖的父亲形象,在我的叙事之旅上一直如影相随。缪绍疆师兄,
致 谢

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他也是我报考赵旭东老师博士时的指路人。他不幸
英年早逝,是我们赵门(赵老师的学生群)的一个重大损失。为了悼念他,
我专门为他写了两篇悼词,附在文后,作为纪念。

-191-

(左:赵旭东教授,右:笔者)

孟馥老师也是引领我进入家庭治疗,并且倾心指导我的恩师。孟老师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不仅在家庭治疗之路上,一路教导我们一群小老师(姚玉红师姐、马希权
师兄、刘亮师兄、石振宇师兄、翠莲姐、艳霞姐、张磊姐、史靖宇、陈发
展师弟等),在生活上也一直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和关怀。在我怀孕期间,
后期因为特别严重的咳嗽,向孟老师求助时,她迅速的为我推荐了很好的
医生。当我怀孕后期备受严重耻骨分离的疼痛折磨时,向她求助,她马上
为我推荐了某妇产科医院最好的医生。当我提出请孟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我
的新书写序时,她还在国外出差,非常忙,可是她依然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孟老师温暖亲切,就如同慈母一般,一路呵护着我们,欣慰的看着我们一
步步成长。

-192-

(前排中:孟馥老师,左一:石振宇,右一:刘亮;后排左一:陈珏老师,左二:吴燕霞,左三:
刘翠莲,左四:笔者,右一:张磊,右三:姚玉红)

Jill Freedman 老师是引领我进入叙事治疗大门的恩师,多年前在南京


相遇,后来就一直跟随老师学习、实践叙事,并成为老师在昆明叙事课程
的助教。感谢陈一心、林红等老师在浸泡叙事过程中的一路陪伴。
致 谢

(左:Jill Freedmon 老师,右:笔者)

吴熙琄老师也是在叙事中温暖我多年的恩师。有幸成为吴老师课上的
陪伴老师,与学员一起浸泡叙事,一路同行。和小伙伴们(姚玉红师姐、
-193-
海涛哥、树江哥、翠莲姐、林贻真老师、玉伟弟、赵燕、廖妈等)定期在
吴老师的温暖叙事之下滋养着,成长着,每一次聚会,都流动着暖暖的亲情。

(前排左一:刘翠莲,中:赵燕,右:笔者;后排左二:姚玉红,左三:玉伟,中:吴熙琄老师,
右一:王树江,右二:林贻真,右三:董海涛)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一起浸泡叙事的小伙伴们,还有夏倩老师、付林涛、阎梅、付思云、
赵兆、刘之旺、崔丽萍等等,太多太多的叙事爱好者,同行者,由于篇幅,
恕我不能一一列出大家的名字。

-194-

(前排左一:苏娜,左二:王璐,左三:笔者,左四:张颖,右一:姚玉红,右二:吴珩;后排左一:
陈发展,左二:史靖宇,右一:刘亮,右二:万行军)

感恩各位师友的陪伴 !
感谢我的每一位学员,喜爱叙事的小伙伴,特别是晋城的海霞,云南
的马龙、杜媛,在整理课件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谢谢你们!
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携手同行!
附 录

附录

沉痛悼念缪绍疆师兄

2017 年 11 月 20 日
昨天晚上,在赵旭东老师的学生群中,看到赵老师给大家发了一条消
息,缪绍疆师兄英年早逝了。
惊闻此噩耗,悲痛不已。与缪师兄相处的片段一一浮现眼前,特以此 -195-
文深深悼念缪绍疆师兄。
作为精神科医生已经工作三年的我,因为对心理治疗的痴迷,而成为
昆明医学院精神医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当时去读书时,缪绍疆师兄已经
毕业,当时并未见过他的面。但是由于我们同门里感情深厚,所以虽然从
未谋面,却一直觉得很亲切。并且也听说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缪绍疆师兄是第一个考取赵旭东老师精神卫生专业的心理学研究生,
他的夫人,因为也喜欢心理治疗,所以也经常在我们同门中一起学习。
当我准备考赵旭东老师的博士时,曾经写邮件给缪绍疆师兄,了解各
种关于考试的情况。缪师兄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我非常详细的解答,内心
十分感动。在此非常感谢缪绍疆师兄。
当我通过初试,来同济大学参加博士入学的复试时,再次见到了缪绍
疆师兄,他是作为英语复试的“监考官”与我第一次见面的。虽然是第一
次见面,但是觉得这位博士师兄非常的亲切。并且在面试结束后的下午,
邀请我在同济大学的茶餐厅一起共进晚餐。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晚上,我得到消息,自己已经通过复试,正式成为赵旭东老师的博士
生了。内心的激动无法言表,同时也深深感谢考试一路准备过程中,缪绍
疆师兄的无私帮助。
我是春季入学的,入学不久,缪师兄就要毕业了。在相处的日子里,
点点滴滴的小事历历在目。同门之间的情谊,令人难忘。那时候,缪师兄
在医学院大楼有一间小小的房间,我们可以去那里找他。那里就像一个小
小的安全基地,只要想到,去到,聊上几句,初到上海的陌生便一扫而空。
缪师兄毕业后,我们又见过几次。一次是我们同门几人到武汉开会,
缪师兄请我们吃饭。另一次是缪师兄到上海参加世界心理治疗大会,我们
一起合了影。
记忆中的缪师兄,留着一柄大胡子,性格爽朗,特别爱笑,看见他就
会觉得很开心。他睿智开朗,乐于助人,是赵旭东老师的第一个博士大弟子,
是我们的博士大师兄。他就像一个大家庭的长兄一样,给予着弟弟妹妹们
-196-
点点滴滴的关心。很多信息是各位同门在群里发的,大家各自都表达着对
缪师兄的缅怀,回忆着他所做的点点滴滴,给自己的生命带来的光亮。
一个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遇到的时间很长,然而却像
擦肩而过。有的人虽然相处时间不长,可以却能照亮人的心灵。于我而言,
缪师兄就是这样的外在的好的客体。
与缪绍疆师兄相遇,相处的点滴,已经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每一个
小小的闪光点,都给我带来了难忘的记忆。虽然如今我自己也已经博士毕
业多年,这些相处的片段依然那么鲜活。
虽然斯人已逝,但是从佛家的观点来看。人不仅仅只有这一世。也许
在下一世,我们师兄妹依然可以以其他的方式重逢。
也许没有离别,就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
沉痛悼念缪绍疆师兄。一路走好。
附 录

(左一:马希权,左二:李闻天,左三:石志道,左四:姚玉红,左五:笔者,左六:缪绍疆,右一:
李惠,右二:石振宇,右三:卯正洪,右四:冯强,右五:赵旭东老师) -197-

Say hello again 再说你好,缪师兄

2017 年 11 月 21 日
古时候有一个母亲,她的十六岁的儿子因病去世了。母亲非常的悲伤,
她去见一个禅师,苦苦哀求禅师能够让她的儿子起死回生。禅师说,好啊。
你去找找看,如果你能找到哪一家人家里没有人去世过,我就帮助让你儿子
起死回生。母亲怀着希望,走遍了她所能找到的每一家人,然而,她没有找
到哪一家人没有亲人曾经去世。这时,她领悟到,自己的儿子确实已经去世了。
上周,缪绍疆师兄由于心梗不幸离世,英年早逝。这几天,他的音容
笑貌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因为不相信他已经离开我们了。我甚至幻想
说,这个消息是假的。
上周六晚,母亲接到一个电话。是她的表弟打来的,说他的另一个表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弟,因为肺气肿去世了。母亲接完电话后,不停地说,怎么会呢?怎么会呢?
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六十多岁,怎么说不在就不在了。
我问母亲,他是不是有什么让你特别印象深刻的事?
她说,那一年,你外婆家不小心被隔壁家着火的房子烧着了,是他,
当时才二十出头,带着一帮年轻人来,帮忙把火扑灭了。
我说,还有呢?
她说,你外婆晚年的那段时间,他每隔几个星期就要来看你外婆,给
她的晚年带来了不少安慰。
她说,小的时候,我经常去他家玩。我们在一起有很多快乐的时光。
于是,我知道了,这位我从未谋面的表舅,与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的联结。
生离,死别。都意味着分离。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会有自己依恋、喜爱的客体,在生命之路上一路
陪伴。陪伴的“质”,比起陪伴的“量”来说,要更重要。
-198-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就算天天见面,也不见得有多深厚的情感。而
有的人虽然不经常见面,可是却老在心里,成为那个重要的依恋客体。
上周做家庭治疗,我对父母说,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
所谓的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彼此都体验到愉悦、
满足、幸福的情感。就像母亲给孩子哺乳时,母亲和婴儿都同时感受到愉
悦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对于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特别重要。而安全
型的依恋关系,会贯穿这个人的一生,贯穿在他的各种关系中,贯穿在一
个人的幸福感中。
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需要良好的依恋关系。
身为赵门(赵老师的学生)的一员,我感到深深的幸福。
我曾经问过一个研究生同学,导师会请你们去家中吗?她说,不会。
我说,导师会给你们讲讲课题之外的事情吗?她说,不会啊。
早在我当年在昆明读研究生的时候,2003 年那一年的中秋节,当时三
年级的研究生师兄指挥大家中秋节一起去赵老师家,说这是每年的传统。
我既兴奋又忐忑。刚入师门,对于权威,还是有一种敬畏感的。师兄宣布说,
附 录

大家什么东西都不要买,赵老师是不收礼的哈。我们几个师兄师姐会带点
水果,大家一起去赵老师家吃就好了。听到这些,我感到特别的新奇。
晚上去到赵老师家,我们开始大吃特吃,赵老师家里一大堆好吃的,
各种美味水果,滇式点心,云腿月饼,板栗花生,应有尽有。我本来以为
是去听训话的,没想到我们学生开始吃东西,赵老师开始讲话了。在场的
每一年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被关注到,询问学习、课题、生活、未来打算等
各种情况。我感到自己如沐春风,整个人像被充了电,信心满满,对未来
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期待。
从此以后我知道了,凡是赵门的学生,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的中秋节,
大家一起到赵老师家,吃吃喝喝,再加上一场心灵盛宴。于是,每个学生
都充上电,继续加油接下来的人生。
第一次听到缪绍疆师兄的名字,就是在这次聚会中(同时还有其他师
兄师姐,虽然从未谋面,却觉得无比亲切)。
-199-
第一次见到缪师兄,是在我参加博士复试的时候。他总是乐呵呵的,
令人观之非常亲切,“带着那份似笑非笑和潇洒不羁”(摘自姚玉红师姐
悼文,孟馥老师非常赞同这个形容)。
复试结束,缪师兄笑说,走,我带你去吃饭。同济大学校内一共有三
个茶餐厅,他带我去了德语学院四楼的一个非常精致的茶餐厅(后来我有
朋友来,我也很喜欢带他们去那里相聚)。我紧张地问缪师兄,师兄,你
觉得我复试会不会过啊。缪师兄笑了,我看没问题。你可以发个短信问问
赵老师,赵老师回短信很快的。很快我就收到了赵老师回复的短信,晚上
七点后来家坐坐吧。
带着激动的心情,知道自己已经正式成为赵门的一员。这是第二次去
赵老师家(第一次是 2003 年在昆明过中秋节)。缪师兄带着我去到赵老师家,
赵老师把我交代给缪师兄。我们赵门的规矩是大的带小的,在校最高年级
的师兄师姐有责任照看低年级的师弟师妹。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高年级
的师兄师姐,成为师弟师妹的领头羊。长幼有序,秩序井然。
第一次到缪师兄位于医学院大楼一楼的办公室,他正在看一部电影,
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

我很好奇电影与心理学的关系。从此以后,我也爱上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
读电影。
在医学院大楼一楼办公室与师兄们聊天,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缪
绍疆师兄,“带着那份似笑非笑和潇洒不羁”。听着师兄们聊天,也好像
是一次充电的过程,可以把阴霾一扫而光。
第一次分离,是缪绍疆师兄博士毕业,就要离开上海了。我们当时为
他送行,在另一个师兄家,一起做饭、喝酒、聊天,谈天说地,欢乐无比。
分别的时候,我说,缪师兄呀,好可惜,我才来读博士,你却要走了。他
又笑了,没关系,你有问题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话,人世间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再一次的重逢,缪绍疆师兄留起了大胡子,不变的,依然是“带着那
份似笑非笑和潇洒不羁”,依然是那样亲切。
叙事里说“say hello again”,指的是对已经逝去的亲友们“再说你好”
-200-
(不过我还是喜欢英文词语表述的更贴切,能够更直观地来理解说的是什
么意思)。
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如果已经去世,可能已经没有机会面对面去表
达想要跟他们说的话。但是透过 say hello again 这样的方法,可以重新去丰
厚我们曾经在一起的、非常亲密的关系的故事。在和我们身边重要他人的
交往过程中,去看到彼此对对方的影响,以及互相对对方的自我身份认同
的影响。
用 say hello again 的方式可以对已经逝去的亲人做一个重新整合。也许
他们只是身体的去世,但他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其实可以透过很多的
方式继续保存在我们的生命里。
缪绍疆师兄在博士答辩后致辞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未来成不了赵老师,
但是我希望能够像赵老师一样来指导学生。
我想,这句话也已经内化在我的心中,当我自己也成为研究生导师指
导学生时,我也在用用这样的要求指导自己。
Say hello again,缪师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