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第 32 卷 第 7 期 计算机辅 助 设计与图 形 学学报 Vol.32 No.

7
2020 年 7 月 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 Computer Graphics Jul. 2020

“学科交叉与设计创新”专刊导言
路甬祥教授曾指出: 在中国科学发展中, 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显得相对滞后. 在较长时期里, 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却都需要各
门类科学、各门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和融合. 学科交叉是学术思想的交融, 实质上,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
系统辩证思维的体现. 自然界现象复杂、多样, 仅从一种视角研究事物, 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可能揭
示其本质, 也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其全部规律. 因此, 唯有从多视角, 采取交叉思维的方式, 进行跨学科研究,
才可能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认为: “在人类思想史上, 重大成果的发现常常发生在 2
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
学科交叉与设计创新意味着需要用更加智能化的设计思维、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与日益智
能化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协同, 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发展,
提高我们在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创新设计竞争力. 通过设计思维、计算思维、科学思维的交叉与融合, 促进
艺术与科学的高维度交叉融合发展, 并促使设计学、艺术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之间
的内外交叉, 形成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本期专刊征文通知发布之后, 收到来自交叉学科设计创新的稿件 70 余篇. 经过多轮严格评审, 最后收
录了文章 21 篇, 分别针对未来用户界面设计、新媒体与多媒体设计应用、动态与静态数据分析、智能医学
应用、智能玩具设计等开展学术探讨. 不同于以往的技术报告和论文, 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表述和应
用可能都有所不同, 因此也存在着不同学科读者对文章评估存在较大差异的潜在可能. 这对我们也是一个
挑战, 然而君子和而不同, 我们也相信, 通过本期专刊让读者看到不同研究领域的工作以及表达对促进不
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感谢编辑部对我们勇敢探索交叉创新领域的信任, 感谢所有的投
稿人对本专刊的支持!

2020 年 7 月

徐迎庆, 博士,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 任职于美术学院和未来实验室, 并担任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


主任; 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IEEE 高级会员; 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获得博士学位;在吉林大学数学系获得学士学位. 更多信息见:
http://thfl.tsinghua.edu.cn

覃京燕, 清华大学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 计算机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首届全国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科
技部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首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中国工
业设计协会、教育部中欧中外人文艺术教育联盟、中国计算机学会等专家委员, 中国信息与交互设计
委员会执行主任, 剑桥大学 CRUCIBLE、美国 ACM 等高级会员.

米海鹏, 博士, 副教授, 2017 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同年荣获清华大学“学术新


人奖”. 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并兼任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作为
一名跨学科设计领域的青年学者, 拥有多学科的教育背景, 以及丰富的跨学科设计研究经历; 其多年
的设计科研工作致力于探索融合艺术与科学、设计与科技的前瞻性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是一名勇于
实践的创新者.

师丹青, 博士, 副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 是知名新媒体艺术家, 沉浸


体验式主题展览设计师, 他主持设计的大型沉浸体验项目在世界多地落成, 其跨界新媒体艺术作品
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权威展览并获奖; 获得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学位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博士学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