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9

学校代码t 10200 研究生学号:10200200410021

分类見_ 密 氣无

mm
博士学位论文

一妙•一―崎-枕一
可持供泉展究

AC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議姑綱

3!
学校代码:10200 研究生学号:10200200410021
分 类 号:G423 密 级:无

博士学位论文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
——以 W 中学为个案
A Case Study of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de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 王永胜

指导教师:马云鹏教授
一级学科:教育学
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课程论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15 年 5 月




木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f木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r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丨叫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査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 指导教师签名:^

?叫L:(). 5 丨丨.:: C,
“k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中文摘要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形成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它是人类在审视自己已经走过
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
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而逐渐形成的。我国在经历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高速发展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
题。面对“环境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探索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
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呼吁加强对于教育促
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将 2005 至 2014 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提出“将可
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观融入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中,来鼓励人们行为的改变而实现一个更
加持续和公正的社会”的整体目标,倡导通过教育培育可持续性的未来所需的价值观、
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课程并落实到学校教育
教学实践中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复杂而不容易实现的任务。从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来看,虽
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但是政策上的不清晰,基础的薄弱以及资
源和能力的不足,使得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举步为艰。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到学
校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尤其是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中,克服由于过度拥挤的课程
内容、相对不足的教学时间、师资队伍相差悬殊和高利害考试压力等多重矛盾的困扰,
是值得课程研究者高度关注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进入新千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
究探讨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将可持续发展教育
落实到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和开发中,指导学校总体教育工作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
育的目的与目标。针对学校层面探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实施的状况,研究学校内部
有关人员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分析如何有效地在学校课程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教
育。
本研究以一所绿色学校为个案,深入了解这所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学校课
程开发的整体状况和具体作法,以及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理念的变
化和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的实地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学校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
理念融入学校课程之中。通过对校长等管理者的访谈,对相关学科教师的深入访谈,以
及对学校课程方案的具体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具体分析,刻画出
学校的整体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素。该所学校明确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学校的办
学理念和愿景,将其体现在课程规划与开发方面的整体设计;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生
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开发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生态型校本课程;组织指导
学生社团开展课题研究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总结本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层
II
面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建议。
研究结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在一所学校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将可持续发
展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渠道;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也
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社团活动课程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建议:持续不断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不断更新管理者和教
师的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多层次、有特色的
校本课程。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 学校课程 课程发展 个案研究

III
Abstract

In the past decad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has been put forward and formed.
Looking back their path of development,reconsidering their past existence and concepts,
human races took trails to seek for a new way of development, which kept the increasing
pace of econom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meanwhile the virtuous circle of ecosystem.
In this process,the theory gradually emerged.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our economy
has made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But in this proces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ocial problems of human society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t present ,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oncerned
problem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UNESC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Time spanning from 2005 to 2014 has been settled
as‘A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ESCO proposed the goal that
they would apply the valu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very field of education,
provide incentives for behaviour changes to realize a fair and sustainable society. UNESCO
also advocated fostering the values and principles and lifesty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se circumstances,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reform.
ESD is a complex and difficult task. Although hig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ESD,
unclear policies,weak infrastructure and sufficiency in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all
contribute to difficulties in achieving it. While it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implement
ESD in the concrete instruction.
Stepping into new millennium, the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s offer a new chance for ES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thesis explores how to implement ESD in school
curriculum, guide the schooling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SD.Speciffically,this study
explores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ESD in school , investigates the school
officials’understanding of ESD and analyzes how to implement ESD in school.
This thesis selects a case of green School. The study explains the condition and specific
approach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cept of ESD, analyzes the change of the
school officials’ ideas and abi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SD.
Through field study,interviewing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the teachers in relevant
subjects as well as analyzing curriculum program,the paper thoroughly investigates how to
incorporate ESD idea into school curriculum, describ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case
school and the elements of ESD. The case school regards ESD as the school’s philosophy and
IV
vision, embodies ESD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he school also
integrates ESD into the instruction of related disciplines, such as biology, develops the
school-based courses which embodies the idea of ESD and guides the school clubs carrying
out subject stud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ncrete proposals
of implementing ESD in school.
The study's conclusions include four points. First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ESD in
school is viable and effective. Secondly, integrating ESD into subject teaching is main
approach of implementing ESD. Thirdly, constructing school-basic curriculum is also the
main approach of implementing ESD. Finally, Curricularization of the club activities help
the implement of ESD.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continuing integrating the idea of ESD into the schooling;
renewing the concept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enhancing their specialized
abilities; increasing input in education to improve school conditions; constructing multilevel
and speci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Key words: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hool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ase study

V
目 录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V
目 录 ....................................................................................................................................................... VI
绪论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
一、研究缘起 ............................................................................................................................................. 1
二、研究问题 ............................................................................................................................................. 4
三、研究目标与意义 ................................................................................................................................. 5
四、研究方法 ............................................................................................................................................. 5
第一章 相关文献综述 ................................................................................................................................. 8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 ..................................................................................................... 8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 8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 ....................................................................................................................... 12
(三)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 ............................................................................................... 14
(四)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05-2014) ...................................................... 14
二、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哲学审视 ....................................................................................................... 17
(一)标准与选择: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 ........................................................................... 17
(二)从机械主义到生态主义:范式的转变 ................................................................................... 18
(三)整体论与系统论的思想 ........................................................................................................... 21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与研究 ....................................................................................................... 22
(一)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概述 ............................................................................................... 22
(二)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 ................................................................................................. 22
(三)小结 ........................................................................................................................................... 26
第二章 个案学校描述:一所绿色学校 ................................................................................................... 27
一、走进一所绿色学校 ........................................................................................................................... 27
(一)学校概况 ................................................................................................................................... 27
(二)校园“绿色” ............................................................................................................................... 28
(三)学校文化 ................................................................................................................................... 29
二、校长的教育信念 ............................................................................................................................... 31
三、教师对 ESD 的价值认同与实践 ..................................................................................................... 35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整体规划 ......................................................................... 40
一、学校课程体系制定的背景 ............................................................................................................... 40
(一)上海课改:三层次课程体系 ................................................................................................... 40
(二)W 中学办学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 42
二、体现 ESD 特征的课程体系 ............................................................................................................. 46
(一)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 ............................................................................................................... 46
(二)优质高效的基础型课程 ........................................................................................................... 47
(三)生态型德育管理体系 ............................................................................................................... 47
(四)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 ............................................................................................................... 48
(五)拓展型校本课程 ....................................................................................................................... 48
(六)和谐多样的隐性课程 ............................................................................................................... 48
(七)课程化的社团活动 ................................................................................................................... 49
VI
三、ESD 理念下的课程建设 .................................................................................................................. 50
(一)国家课程中渗透 ESD .............................................................................................................. 50
(二)校本课程开发 ........................................................................................................................... 50
(三)学生社团活动设计 ................................................................................................................... 51
四、创设优质的课程实施环境 ............................................................................................................... 52
(一)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了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 ....................................................................... 52
(二)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 ........................................................................................................... 52
(三)构建安全教育与全方位校园安全防护体系 ........................................................................... 52
五、有序的学校课程支持系统 ............................................................................................................... 53
(一)选课系统 ................................................................................................................................... 53
(二)教师管理体制 ........................................................................................................................... 54
(三)学业评价体制 ........................................................................................................................... 55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 ............................................................................... 57
一、国家课程中 ESD 要素的挖掘 .......................................................................................................... 57
(一)课程标准中 ESD 要素的挖掘 ................................................................................................. 57
(二)课程内容体系中 ESD 要素的挖掘.......................................................................................... 59
二、ESD 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设计 .......................................................................................................... 62
(一)案例展示 ................................................................................................................................... 62
(二)案例分析 ................................................................................................................................... 65
三、ESD 理念下的学科课堂教学 .......................................................................................................... 65
(一)教师对学科教学中融入 ESD 的认识...................................................................................... 67
(二)课堂教学实例 ........................................................................................................................... 68
(三)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 76
四、小结 ................................................................................................................................................... 77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 79
一、校本课程与 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79
(一)校本课程概述 ........................................................................................................................... 79
(二)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 81
二、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价值取向 ............................................................................... 85
(一)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 85
(二)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 87
三、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 89
(一)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 89
(二)建立组织机构 ........................................................................................................................... 90
(三)分析客观现状 ........................................................................................................................... 91
(四)拟定课程目标 ........................................................................................................................... 92
(五)组织课程实施 ........................................................................................................................... 93
(六)评价实施成效 ........................................................................................................................... 94
四、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类型与特征............................................................................................... 95
(一)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类型 .................................................................................................. 95
(二)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特征 .................................................................................................. 98
五、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条件......................................................................................... 100
(一)学校文化与学校传统 ............................................................................................................. 100
(二)办学宗旨与课程理念 ............................................................................................................. 101
(三)师资结构与课程管理 ............................................................................................................. 102
六、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 103
VII
(一)案例呈现 ................................................................................................................................. 103
(二)案例分析 ................................................................................................................................. 105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108
一、社团活动设计的理念与目标 ......................................................................................................... 108
(一)社团活动的价值与定位 ......................................................................................................... 108
(二)社团活动的目标与 ESD 理念的契合 .................................................................................... 109
二、ESD 理念下的社团活动设计与组织............................................................................................. 110
(一)W 中学学生社团分类 ............................................................................................................. 110
(二)ESD 理念下社团活动课程的设计......................................................................................... 112
三、ESD 理念下社团活动的组织管理 ................................................................................................ 117
(一)社团建设原则 ......................................................................................................................... 117
(二)社团活动课程化管理 ............................................................................................................. 118
(三)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 ............................................................................................................. 118
(四)保障措施 ................................................................................................................................. 119
四、学生社团活动案例分析 ................................................................................................................. 120
(一)案例展示:生物与环境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120
(二)案例分析 ................................................................................................................................. 122
(三)社团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 124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126
一、研究结论 ......................................................................................................................................... 126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在一所学校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 ................................................. 126
(二)将 ESD 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渠道 ........................................ 127
(三)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 127
(四)社团活动课程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 127
二、建议 ................................................................................................................................................. 127
(一)持续不断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之中 ..................................................... 127
(二)不断更新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 128
(三)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 128
(四)构建多层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 128
附 录 ..................................................................................................................................................... 133
后 记 ..................................................................................................................................................... 137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139

VIII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缘起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虽然与我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但一直并未有深入的研究。直到
阅读了两本书,开始对这个问题有所关注。一本是(美)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另一本是(美)丹尼斯.米都斯的《增长的极限》。记得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举办的一次
论坛上,当时一位学生态学的学友介绍过“罗马俱乐部”的一份影响很大的研究报告,
即《增长的极限》。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很悲观的格调和偏激的观点。有些观点甚至觉得
有点言过其实、耸人听闻。因为那时候人们还没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真正了解是从参加教育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和英国石油公司 (BP)公司合作项目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EEI)培训。
2001 年,EEI 项目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一级培训。此后又于 2003 年在北京举办第二次
培训,项目聘请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 John Huckl 等亲自上课,组织我们讨论及参
与各项体验式活动。在此基础上,作为培训员参与对东北地区的部分教研员、教师进行
培训,逐渐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价值、意义和紧迫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
自己的学科背景,感到应该在学科教育教学研究中做一些事情。尤其是在中学学科课程
教学中利用学科优势,开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在博士论文选题过程中,萌生
了将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作为研究的问题。
如今,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 Sustainability)一词已成为世界各
国普遍使用的词汇。如果在互联网上用 Google 检索一下的话,会查到数以千万计的相
关信息。人们似乎觉得所有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连在一起就是好的,就是对的,就是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各种各样的词语组合:
“可持续发展社区”、
“可持续发展经济”、
“可
持续发展社会”等等。然而,2002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出版的《全球环境展望 3》(UNEP,
2002)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全球 60 亿人来说,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理论层
面,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行动与目前的环境问题尚不相称,生态环境每况愈下。①许多发
展中国家还在步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这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清楚可持续发展是怎样的,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
变化。
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 30 年来高速发展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经济的快速
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有关气候变化、水体污染、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资源和能源短缺、食品安全、民工潮等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
关注和反思。社会舆论对那些“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提出质疑和批评。引发了人们对


何兴东等.20 世纪末 30a 里全球生态退化状况[J].中国沙漠,2007,27(2):283-289.
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于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困惑与思考,究竟怎样做才是可持续发展
的?面对环境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探索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
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世界人民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20
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乃至生存。空气污染、气候
变化、淡水资源枯竭、森林锐减、物种灭绝等都是自然界受到巨大扰动和创伤后给我们
敲响的警钟。我们必须从全球整体的视角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
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①
可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从现有的文献
看,近些年国际上多项环境报告和政策文件,都强调了教育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 (Our Common Future)(WCED, 1987)、
《我们共同的未来》 《地球宪章》
(The Earth
Charter In Action)(Peter Blaze Corcorran, 1995)、《善待地球》(Caring for the Earth)
(IUCN et al., 1991)、《21 世纪议程》(Agenda 21)(UNESCO, 1992)。然而,实施情
况却不令人满意,教育成为了“被遗忘的优先权” (McKeown, 2002b; Wollcombe, 2002)。
于是人们开始呼吁加强对于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视。2002 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
召开的“地球峰会”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构想,确定了教育在新千年的重要地位。联合
国将 2005 至 2014 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
(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2014)(UNESCO, 2005a)。“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
的整体目标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观融入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中,来鼓励人们行为
的改变而实现一个更加持续和公正的社会”(UNESCO, 2005)。UNESCO 制定的"十年
计划"(2005-2014),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绘制了一幅清晰而具体的蓝图。②然而,
可持续发展教育毕竟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其中正规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
点从各国纷纷制定的各种政府文件、实施指引和配套的支援中都能够看到,例如芬兰
(Loukola, 2001)、英国(Pane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8)、加拿大(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2004)等等。
1994 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 21 世纪议程》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
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联合国《21 世纪议程》指出: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
。③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关键”
教育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使其扎根的最好机遇。现在,国
际社会已经强烈的相信,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培育可持续性的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准
则和生活方式。当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社会和谐潜
在破坏性的危机,经济发展威胁文化多样性……这些都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阻碍。
要消除这些前进征程中的羁绊,我们就必须通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2 年
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其中在有关中国进一步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中明确要求,要大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口


朱小曼.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杨光.探究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信念——发展教师信念量表的考虑[J].外国教育研究,2008,35(9):5-8.

王薇.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也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给予高度重视。2003 年教育
部在新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中,指明环境教育的四条基本理念
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在总目标中则指出,
“环境教育旨在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
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
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
。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逐
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
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②
然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复杂而不容易实现的任务。从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来
看,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但是政策上的不清晰,基础的薄弱以及
资源和能力的不足,都使得中国 ESD 发展举步为艰。如何将 ESD 落实到学校教育的课
程教学中,尤其是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中,克服由于过度拥挤的课程内容、相对
不足的教学时间、师资队伍相差悬殊和高利害考试压力等多重矛盾的困扰,是值得课程
研究者高度关注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显然,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
有通过一线的教师,通过具体的学科课堂内和课外活动来实施。
为了了解教师们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基本信念和态度,运用新环境范式
量表,对高中教师做了抽样调查。
调查采用不俱名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吉林省参加培训班的高中生物学科骨干教师为
对象,集中发放,当场作答。共发放问卷 180 份,收回 176 份,其中有效问卷 162 份。
被调查者中女老师占 2/3,教师们年龄大多在 50 岁以下,学历绝大多数为本科以上,
来自普通中学的占一半略多。
问卷选用一份用来测量公众环境信念的量表“新环境范式量表”,又称为“民间的
生态信念系统”(folk ecological belief system)扩展后作为调查工具。包括 5 个维度 14
个问项的 Likert 五点量表。其中,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第 9、10、12 题)、生态平衡的
脆弱(第 1、2、5 题);反对人类例外主义(第 3、7、4 题)、生态危机的可能性(第
11、14 题)
、增长极限的现实(第 5、8、13 题)。
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表明:
第一、教师对于环境问题持有较为相近的态度
通过对环境信念量表结果的分析,一线教师对于环境问题持有比较相近的态度,具
有较高的一致性。在五个纬度方面,普遍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生态平衡的脆弱性
等等。对可持续发展有比较深入地了解,有近半数的教师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持有积极
乐观的态度,56.8%的教师也意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很艰难,并认定可持续发
展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Z].2003-1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06-08.
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认同教育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有 74.7%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教育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上的重要地位。88.3%的教师赞
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义是要人们懂得尊重自然和他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
和谐。82.1%的教师认定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价
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的认识,主要思想有两派,即“为了
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教师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不
是十分清晰,缺乏系统的学习。
第三、主要采用渗透教学
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较为零散,渗透教学是教师们普遍能够接受的开展可
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普遍认为现行教材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设置方面比较
有利。
大部分的教师是愿意参加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去,有 89.5%教师希望参加保护环境
的公益活动,也有少部分教师对此有顾虑。
对教材中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教师普遍认为要讲解,但需要根据当堂课的
内容含量决定讲解多少,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更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对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相对比较忽视。同时对于课程标准中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教师对此
只有仅有的一点了解,一般在学校里比较忽视课程标准的内容。
第四、缺少实践,极少开展相关研究
大多数的教师并未开展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学校也极少开展相关活
动、报告等
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中生物学科教师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
基本信念和态度。基础教育阶段普通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学科课
程与教学。在生物、地理等相对优势的学科教学中,依托学科内容和活动,由学科教师
来具体落实。问题是那些最有可能实施的学科是如何做的呢?怎样做更有利呢?应当遵
循哪些原则、采取哪些策略和途径来实施呢?影响教师做或不做的因素有哪些呢?在学
校层面上,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实施 ESD 的呢?那些做得好的学校,比如绿色学校有
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辐射学校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本论文正是围绕这些问题
选题并展开研究的。

二、研究问题
基于上面的背景分析,提出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学校课程开
发。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和对我国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考察,对本研究的问题
具体分解如下:
(一)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设计与规划学校课程?
(二)如何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
(三)如何开发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校本课程?
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研究目标与意义
研究目标:探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实施的状况,研究学校内部有关人员对于可
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分析如何有效地在学校课程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
研究意义:从现有的文献和各国的实践来看,人们对于学校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教
育到底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其合适的途径和方法知道得并不是很多,探究这个问题对于
可持续发展教育由理论层面转化为实践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并未形成独
立的学科体系,而在世界许多国家,也包括中国在内,这方面的内容多是放在生物、地
理、政治、化学等有一定优势的相关学科的教学当中的,而具体到某一所学校在整体教
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整合协调,尚没有成功的范例。因此,本文选择了学校层面作为研究
的视域,不仅将 ESD 融入到学校各门学科的课程教学之中,还要落实到学校课程整体
规划和开发中,指导学校总体教育工作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四、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了一所绿色学校作为个案,通过几次走进学校,与校长、教师及学生近距
离的接触、访谈,深入课堂观察,查看并收集相关文本资料,揭示了这所绿色学校如何
通过课程开发,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了其中带有规律
性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提出了学校层面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教
育的建议。
访谈采取半结构式一对一访谈。对象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
A,女,学校政教处主任,政治学科教师,毕业于 S 师大,教龄 13 年;
B,女,教务处副主任,生物教师,1988 年毕业于 S 师大,教龄 20 年。现借调到
另一所学校挂职副校长。
C,女,地理老师,2001 年毕业于 S 师大,教龄满 7 年。
P,女,生物老师,2001 年毕业于 H 师大,教龄满 7 年。
Z,男,生物老师, 1997 年毕业于 H 师大,教龄满 11 年。学校教科室主任,绿色
学校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特级教师。
X 校长,男,毕业于 H 师大。学科背景:政治教育。
高二年级学生 15 名。
访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是教师的自然情况,问题包括:
——何时接触 ESD?通过何种渠道?
——对 ESD 的总体看法?对学科中的 ESD 怎么看?
——学科中开展 ESD 的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平常在教学决策时是怎么考虑 ESD?举实例。
——平时教学中采用的方法? 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们做或者不做?

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学生家长们的态度?
——为做好 ESD 您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
——是否有机会与他人交流、研讨或向别人学习?
——对未来的期望等。
校长访谈的问题有:
——什么时候接触 ESD 的?对 ESD 的总体看法?
——实施 ESD 的条件?
——实施 ESD 对培养学生或对学校工作有哪些影响?
——学校课程与 ESD 关系大不大?
——您认为学校层面开展 ESD 关键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
——创建“绿色学校”与学校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对未来学校层面 ESD 的展望?
学生座谈主要看学生:
——对 ESD 的了解?通过哪些渠道?
——参加过哪些有关 ESD 的活动(课程)或社团?机会多不多?
——有哪些收获?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能不能举实例谈谈?
——对学校的期望等。
访谈对象包括不同层面,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班主任,学生等。共访谈了 42 人
次。
课堂观察主要涉及 2 个学科教学(生物和政治),共观察了 6 节课。参与学校组织
的相关活动 4 次。
查看文本资料包括课程计划、社团课程管理 及社团章程、校本课程汇集、学生社
团研究成果、绿色学校建设相关材料。
通过这些资料和文件的分析,了解这所学校在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学校课程
开发的整体状况和具体作法,以及在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的相关人员理念的变化和
能力的提升。
论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通过对个案学校的整体描述,刻画出学校的整
体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素。二是从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愿景,在课程规划与开发
方面的整体设计。三是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相关学科教学中的做法和经验。四是如何
通过开发生态型校本课程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五是通过组织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课题研
究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在总结本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层面开展可持续
发展的具体建议。
由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件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相当有限,理论和实践层
面的研究还十分肤浅。本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许多国家将其纳入学
校教育的课程内容之中,但由于 ESD 本身的复杂性,概念上仍然含糊不清,内容上综
合性强、涵盖面广,各个学科分布的不均衡以及缺少深入的整合,只是一些价值观的罗

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列,导致教师很难开展教学(Chatzifotiou, 2002)。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界对于可持续发
展教育的概念不能做出明确的界定,也就使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因此
也就包含了不同的价值观,这将会影响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难以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整
合到教学目标中,也会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有不同的理解(Scott,1999)。①


杨光,林智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J].地理教学,2007(4):9-12.
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相关文献综述

20 世纪后半叶,人类在充分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工业
发展带来的资源减少、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日益凸显的严重问题。可持续
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人类在思考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同教育在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也在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
发展。本章将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
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性(sustainable)和发展(development)两个概念。可持续性作为
一种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有了保护怀孕和产卵生物的思想。
孔子所谓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现出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19 世纪早期,
西方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李嘉图,也认识到了人类活动范围存在的生态边
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规模
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却出现了全球环境急剧恶化、
自然资源衰竭、生物多样性减少、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工业文明的发展机制本身似乎
天然地决定了人类一种尴尬的命运:在享受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将为掠夺自
然、破坏环境付出代价,工业化与生态平衡似乎成了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①
如今,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被广泛认同,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联合国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各国首脑和政要商讨的主要议题,并制定计划呼吁和指导各成员国制
定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大问题负起责任,制定正确的政策并采取切实行动加
以落实。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要回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62 年,由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
逊发表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
人们将失去“阳光明媚的春天”,警醒了很多人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存问题的思考。②该
书立即引起广泛关注。此后在 1972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斯·米都斯等人组
织的罗马俱乐部向国际社会提交了第一个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预测了人类
可能遭遇的可怕的前景,无情地批判了“经济增长就是一切”的传统发展观和价值观;


朱小曼.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美)蕾切尔·卡逊著 寂静的春天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它为人类的发展确立了自然的界限,这种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经济发展视野的做法标志
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①而被公认为人类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第一个里程碑的,
是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大会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人
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合乎环境要求的发展”、
“无破坏情况下的发展”、
“生态的发展”、
“连续的或持续的发展”等关于发展的概念。1980 年出版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为
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一书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这本书中,最基本
的视角是生物圈的保护。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
《我们
共同的未来》。该委员会受联合国委托,系统地研究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
境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从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
要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标和行动建议。②这份报告成为了解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
又一个里程碑。1992 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签
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21 世纪议程》、
《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文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全
球的行动纲领。此后,2002 年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倡
导下,联合国确定了"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05-2014)。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生态环
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而环境问题只有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中才能够得到解决。③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过了全面、深刻地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长期探索后提出的,
其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几乎所有的物质和精神领域,所以各学科专家学者、应用研究人
员、各界人士均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理解和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出现了不同角
度的多种定义。④以下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⑤:
· 在维持动态服务和自然质量的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净收益的最大化(皮尔斯,
特纳,1991)⑥;
· 在其可再生能力的范围内可持续地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或其他可再生资源(国
际自然保护同盟,1991);
· 动态的人类经济体系同更大的、动态的但通常变化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关系。
在此关系下能够实现:人类生命可以无限延续,人类个体可以充分发展,人类文化可以
发展。而且,为了不破坏生命支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功能,人类活动的影响应
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摩罕.穆纳辛格,杰弗利 A.麦克尼利,1996)⑦;

(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著 王之佳等译 我们共同的未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范建华.论多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75-80.

曾珍香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的研究[J].管理世界,1998(2):209-210、214.

古斯塔沃·洛佩斯·奥斯皮纳,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一个地区与国际性的挑战[J].教育展望,2001.

冯年华,叶玲.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03(5):36-42.

赖亚兰.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1.
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留给后代人不少于当代人所拥有的机会(伊斯梅尔·萨拉格丁,1996);
· 留给后代人的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不少于当代人
所拥有的这些资本的总和(伊斯梅尔·萨拉格丁,1996)①;
· 从自然而来,经过经济活动又返回自然这样一个熵的物质流不会下降(赫曼·戴
利,2002)②。
从以上对于可持续性的界定可以发现:可持续是一种道德规诫,与人们珍视的价值
准则以及他们待人处世的方式有关③。可持续性的本质是一种价值标准,其价值主体是
人类,反映的是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④。但是人们在具体选择可持续性的标志方面
存在差异。从实际可操作的界定来看,赫曼·戴利的“熵的物质流”界定和伊斯梅尔·萨
拉格丁的“四种资本总量不减”界定均蕴涵着以昨天的可持续性来分析今天的可持续性
并预测明天的可持续性的意思,因而更具有操作性。事实上,对以人类为价值主体的可
持续性,我们可以将其分解如图 1-1 所示:⑤

环境 经济

环 经 社
可持续发展
境 济 会

社会

图 1-1

尽管人们还很难对可持续发展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即
生态、环境和经济方面的定义。
(1)从生态环境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
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的再生能力的发展,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
发展⑥。
(2)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家对可持续发展的解释还有如下表述:
“持续经济增长或社会福利水平的持
续提高”、
“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


马恒.基础教育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马恒.基础教育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刘雪春.高校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马恒.基础教育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G.Tyler Miller,JR. 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ThirteentH Edition)[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人与环境 P17

朱小曼.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等①。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
展。
(3)从社会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的角度,它常常被定义为改善卫生保健、教育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如世界环
境委员会在《保护地球》一书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支持生态系统的负担能力范
围内,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②即发展应围绕人进行,而不是相反。
在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定义中,最为学界认同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
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③(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1987)它丰富
的内涵,体现了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既包括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也包括
代际之间的公平,从本代人来看,世界的两极分化严重,而且还在进一步扩大。从代际
公平看,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仅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应从可持
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为后代人考虑而合理利用资源;二是持续性原则:人类在进行任何
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适时调整
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资源的持续良好;三是共同性
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

这一定义已在其最概括的意义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在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上达成全球范围的共识。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可持续发展:
从大的层面上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进化,达到人与自然
的共同繁荣,是“人——天”之间的关系⑤。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从未建立过真
正的和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
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
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正是
将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追求的目标,要求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从小的层面上讲,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正如联合
国《人类环境宣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
球”。可持续发展是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持续利用、保护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在于“人—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层面上的概念更具有可操作


曾珍香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的研究[J].管理世界,1998(2):209-210、214.

欧阳锋,周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思想渊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06-112.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2.

朱小曼.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汤万金,李祥仪,李仲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与目标[J]. 陕西煤炭技术,1997,02:1-3.

朱小曼.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性。①
结合以上要点,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理想
模式,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望。它既要求自然生态系
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和谐发展,又要求在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占用和财富分配
上,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②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
1.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由来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是从环境教育发展、演变而来的。
“环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简称 EE)一词最早见于 1970 年美国环境教育法案。1972 年,在瑞典斯德
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呼吁全球合力保护地球资源,标志着全球环境
教育的开始,这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环境保护事件。会议正式通过了《人类
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正式将环境教
育的名称确定下来,并在其文件中强调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明
确了环境教育的性质、对象和意义,确立了环境教育的国际地位,将国际环境教育推向
了高潮③。直到 1980 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是第二代环境保护运动迅速兴起的标志,也是第二代环境教育时期的开始。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也鉴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国际环境教育
界提出,教育必须思考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诸多要素,必须面向可持续发展。因此,
环境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重新定向。
198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FS)理念,成为“可持
续发展教育”早期提议。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UNCED)通过了影响作用重大的《21 世纪议程》,并指
出“教育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发展能力作用重大。同时,该议程指出:“环境
与发展教育应纳入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各个环节”。199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
可持续教育和公众意识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化地位。

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个终身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培养知情的、参与的公民,这种公
民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具有科学和社会意识,承诺进行有责任心的个人和合作
行动。这种行动有助于实现有益于环境的经济繁荣的未来。④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狭义和
广义之分:


汤万金,李祥仪,李仲学.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与目标[J]. 陕西煤炭技术,1997,02:1-3.

朱小曼.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朱小曼.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王民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 [J] 环境教育,2006(1):27-28.

1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狭义可持续发展教育
狭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对受教育者进行教
育与训练,使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相关知识及能力的过程。狭义可持续发展教育
更多的指向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内容与途径。①
(2)广义可持续发展教育
广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指为了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更多的指向可持续发展教
育的目标与方向。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全面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在推进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以及相应能力的教育,促使
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必要的变革。现代教育实现重新定位的战略性任务
是以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传播形
成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模式和改善对自然资源、农业、能源及工业生产的管理所必须的认
识、技术诀窍和技能。③最终实现教育创新、均衡发展以及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际和
谐、人与自然平衡、人类安全及和平等。
概括地说,在狭义与广义两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中,狭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广
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广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狭义可持续发展教育
的必要宏观背景和外在条件。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教育为社会和环境教育、人权、和平和发展教育提供了一个
整体框架,其重点应该放在平等、社会公平和权利上。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
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他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
资源;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可持续生活的手段,而且是可持续生活的一部分,它更注
重受教育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并非一门课程,而是“了解各门学科是如
何通过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相联系,开发这一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内容”
; 可持续发展
教育更注重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终身教育,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教育者与参
与教育的学生家长、企业、社区以及政府的合作。

3.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1996 年 4 月 18 日至 5 月 3 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
四次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1)促使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必要的变革,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
现民主、人类安全以及和平;
(2)传播形成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模式和改善对自然资源、农业、能源以及工业生
产的管理所必需的认识、技术诀窍和技能;
(3)确保拥有愿意支持各个部门为实现可持续性而进行改革的见多识广的公众。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该被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多维度的和多种解释的概念体


史根东.论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12):7-10.

史根东.论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12):7-10.

刘依林.中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信念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系。它的内涵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它与教育组合后更加复杂化,并构成了多种的
维度和层次。
Fien (1998) 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产生的分析表明,目前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经济的
不断增长,然而生活质量和环境条件却是不断下降的,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依靠
学校教育所带来的个人行动、公众教育所带来的公民行动,以及政府和企业的组织内部
的行动而带来变革,以期望能够在环境限制以内,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
的发展。

(三)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
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产生的时代不同,前者诞生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后
者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但二者都是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
下提出的。从可持续发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上看,可持续发展教育深深的根植于环境教
育之中,但它同时又是超越环境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比环境教育“更广泛、更
深刻”,它被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包含生态教育、人口教育以及和平与发展教
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教育思想,
不能被看作一个独立的学科,必须渗透到各个学科,并通过各个社会部门相互协调合作
才能最终实现。①
我们可以认为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发
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两者的关系是互动的,环境教育需要面向可持续发展重新定
向,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环境教育无法实现的功能。
可持续发展对整个教育的指导作用是环境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其根本的差异源于可
持续发展是一种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文化的精华:如印度教中对所有生命的同情和怜
悯心与环境和谐的世界观;佛教、道教、儒教以及伊斯兰教等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思想精髓,并反思人类生产与消费模式和价值观之后产生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
个开放的系统,它在整合环境教育的同时,又整合了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全球教
育,使其自身的理论更加完善,并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可持续
发展教育又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不是环境教育、全球教育、世界研究和发展教育等的
简单相加,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核心,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超越了它们,使其自身的内
涵更加丰富。
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作为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提出的,它还反映了
世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未来国际社会对人的要求。

(四)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05-2014)
1. 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从传统的发展方式来看,

① (英)Huckle & Sterling,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


1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可持续发展这条可以通向现代化、迈向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它的实施不是一个自然发
展的过程,而是由人参与和推动的自然与社会互动的社会历史过程。它需要经过深刻的
变革,重新认识并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核心和难点是人的问题。人类的发展面临着的资源匮乏、生态平衡、环境污
染等等“物”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造成的问题。由于人们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
识与相应能力,导致了经济社会非持续发展问题的出现。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要改变人的认识,即提高人的素质,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人,使其逐步树立可持
续发展的观念,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局部与整体、地方和国家的
利益关系。
只有大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促进广大公民树立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
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才能改变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巨大浪费的状况,保
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良好素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
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来推动。高素质的人既可以选择合乎人类最高利益的新发展观 ,
又可以为新发展观的实施做出积极的努力。要想全面实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着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
条件和基础环节。①
有学者归纳教育之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激发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和责任实现全球
性的积极变化的信念;可持续发展变革的主要手段,增强人们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
能够培育可持续未来所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一个学习如何做决策,考
虑所有社区的平等、经济和生态的长期未来的过程;能建设面向未来的思考能力。②

2.“十年计划”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
十年计划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任务主要有六个方面,要帮助受教者学会:
· 尊重、重视和保存过去的成就;
· 欣赏地球上的自然和人类;
· 生存在一个所有人都有充足食物的世界上
· 评估、关心、恢复地球的状态;
· 创造和享受更舒适、更安全和更公正的世界;
· 做一个人道的公民,为自己的权利和当地、国家、全球的责任负责。
可见,该计划界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大大突破了过去仅以环境保护为主
的理念,教育将肩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
此外,十年计划还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将突出如下特征:③
· 跨学科和整体性:将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渗透在整体课程中,而不是单独开设一
门科目;


史根东.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 2003 年卷-中国 EPD 教育概论[M].75-76

钱丽霞. 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与实践的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钱丽霞. 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与实践的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价值导向性:人们共有的价值观和原则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就
需要澄清、论证和应用蕴涵于其中的这些价值观;
· 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由此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产生面对困境和挑战的自信
心;
· 方法的多样性: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参与决策:学习者参与到如何学习的决策中;
· 适用性:所提供的学习内容一定要渗透到日常个人和职业生活中;
· 地方性:不同的地方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述与宣传。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的中心战略支柱,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价
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使其扎根的最好机遇。它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性挑战所要求的根本变
化,它将有利于创造性地探索对环境与社会更加负责的发展形式。作为个人和社区,教
育使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我们与广大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了解是尊重
我们周围的世界及其居住的人们的坚实基础。①
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促进的主要价值观念:尊重全世纪所有人的尊严和人权,承诺
对所有人的社会和经济公正;尊重后代人的人权,承诺代际间的责任;尊重和关心大社
区生活的多样性,包括保护与恢复地球生态系统;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诺在地方和全球
建设宽容、非暴力、和平的文化。
“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促进的这四个主要价值观念代表了一个教育的新愿景,这
个愿景帮助所有年龄阶段的人们都能更好地理解,大家生存的这个世界上,那些威胁人
类未来的诸如贫困、过度浪费、环境退化、农村衰退、人口增长、健康、冲突和人权暴
力等,都是一个复杂且互相交织的问题。这个教育的新愿景强调一个整体的、跨学科的
路径,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存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教育以适应可持
续发展的需要。这样,我们就能教育不分年龄阶段的所有的人,都能以一种整合性的思
维方式和行动能力来与他人创造性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美好未来。②
当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所面临的
枯竭的危险、经济发展对文化多样性的威胁、社会和谐的潜在破坏性危机、国民素质的
提升与文盲扩大化的矛盾,等等。这些都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相当大的阻碍。
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路径。实施与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内容全面渗透进教育改革之中,将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整
体改革结合起来,尤其是要体现在国家的教育的大政方针之中。
在基础教育阶段,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当在不同层面上具体实施:一个是学科层面,
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另一个是
学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落实到育人的各个方面;再一个层面是地区、国家将可持续发
展教育纳入宏观课程政策和制度安排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2005 年 1 月

杜越,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载钱丽霞,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哲学审视
(一)标准与选择: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
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源于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是
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在 20 世纪,人类文明史上短短百年中,人类的存在
方式却发生了空前的革命。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形态转
换的过程,人类“征服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的理想和追求在 20 世纪似乎变为现
实,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呈指数增长的趋势。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以来,
核能的利用、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微机及信息技术发展、软件开
发与大规模生产等等,这些研究使科学技术正在逼近自然界的各种极限。生存与发展已
经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性问题。
“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人类惊愕地发现了生存与发展之间
的某种根本性冲突。”①在当代,“生存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发展的极限所引发的。发
展的极限同时冲击着人类生存的底线,而带着深重的生存危机意识,人们也很难将发展
设为明确的活动目标并有效地加以追求”,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生存信念与
发展理想同时受到了根本挑战”。②这就是当代人类面对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伴随着工业文明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人还在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挑战而构成另外一
种存在方式。马克思称其为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由于人的独立
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其结果是造成了当代人类的两大生存困境:一是以技术革命为
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问题”
,二是对物的依赖性所造成的人的“物化问
题”。在全球“市场化”的过程中,“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逐步成为当
代人类的基本的存在方式。③市场经济将每个人的生存都抛向了市场,每个人都面临着
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危机。因此,追求个人利益必然成为人谋求生存发展的基本观念和手
段。④商品经济将人的价值物化,物成为衡量和评价人的尺度。对商品和金钱的崇拜成
为一种时代性的社会心态。物化逐渐渗入人们的精神深处,物质主义盛行构成当代人类
生存的深层的文化危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出现动摇,多元化并产生剧烈
冲突,使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陷入困惑。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导致人们“没有标准的选择”


因此,新世纪哲学在关乎人类生存意义的“标准”与“选择”问题上,凸显出对“生
存与发展”主题的切实关注。人的生命活动是寻求和实现“意义”的“生活”活动,而
“生活”活动的“意义”则总是存在于“标准”和“选择”这对范畴的矛盾关系中,即
“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生命活动的“意义”。⑥为求解当代社会中“标准”与
“选择”的矛盾,各种社会思潮如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英雄主义时代的引退、高层精
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等等,⑦实质上都是在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基础


欧阳康.生存与发展:当代哲学主题及其合理性[J].哲学研究,2001.12

欧阳康.生存与发展:当代哲学主题及其合理性[J].哲学研究,2001.12

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3

孙正聿.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J].社会科学辑刊,2003(5):9-16.

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3

孙正聿.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J].社会科学辑刊,2003(5):9-16.

孙正聿.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J].社会科学辑刊,2003(5):9-16.
1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上引发的,从哲学的角度,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标准”与“选择”关系的处理上。①
从“没有选择的标准”到“没有标准的选择”
,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的
阐释。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恰是现代人在面临生存困境时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从教育
的角度看,将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纳入素质教育中,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大力加强可持续发
展教育内容。要关注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紧迫性问题,如环境保护、
可持续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文化多样性、灾害预防与救治、循环经济、消除贫困和农
村改革等,从中选择相关内容充实到素质教育中,以帮助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参
与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知识准备与能力准备。②

(二)从机械主义到生态主义:范式的转变
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世界一直以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范式为基础,追求运用技术
的力量达成人们对事物完美性的实现。基于这样的理念,人们试图不断建立某种秩序,
不断改进高效率的机械化大生产模式,更快、更多地生产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需求。这种机械化的范式使人们相信,只要知道如何去做,就可以把一切变得更好!这
反过来又激发了人们期望值的加速升高:期待着产品和服务永远向着“进步”的方向发
展③,期望社会机构更加高效……期待大量的其它事物更加接近我们设定的标准。结果
只会导致不理智、不现实的期望不断涌出,以致为这种成功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既有
资源环境方面的,也包括人际间关系、社会公平与公正方面的。现如今,这种机械主义
的范式已经转变为生物范式。人们不再追求完美性,而是关注功能性。在生物世界里,
凡事不必追求完美,只要它们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发挥足够的功能即可。④关键在于“适
应性”,即随环境变化做出改变的能力。生物范式不主张建立一种秩序,而只需要顺应
世界的自然秩序。
随着范式的转变,人们不断反思以往对“成功”的标准以及为此做出的选择。到底
什么是进步?如何发展?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危机,要求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答案。上
世纪 50 年代以来,人类虽然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幸福并未增长。而真正的进步应当意
味着苦难减少、幸福增加。我们却在追求效率和生产力增长的名义下,牺牲了最值得我
们珍视的最重要的幸福源泉,即人际关系的质量。最重要的是不该牺牲我们的价值观。
生物范式为我们奠定了思考生存和发展问题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用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的思想方法来看待问题,做出符合个体和群体乃至全人类共
同利益的行动决策和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要树
立如此美好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准则,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使孩子们懂
得,最高尚的人生应该是给世界创造更多的幸福、制造最少苦难的人生。人们应该做对
社会有益的工作,而不只是创造账面利润。远离过度的个人主义,朝着具有更高社会责


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9

史根东. 促进可持续发展:新世纪教育的重要使命[J]. 教育研究,2005,08:21-25.

阿诺德·布朗. 生物学世纪:不要“完美”要“最好”[J]. 发现,2008,10:42-43.

阿诺德·布朗. 生物学世纪:不要“完美”要“最好”[J]. 发现,2008,10:42-43.
1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任感的方向前进。这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明趋势。
用不同的范式来看待教育,看待可持续发展教育,就会比较清楚地看到,教育在人
类社会生活中占据更具影响力的主导地位。我们的教育应当从政策、价值观、内容和评
价标准等方面重新定位,向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关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可持续
发展生活方式教育,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新人转变。Sterling (2001) 认为我们应
该用生态的观点来看待教育,她总结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传统的机械的范式和后现代的、
整体论为哲学基础的生态观范式下的不同①(见表 1-1):

表 1-1 范式比较的归纳(Sterling, 2001)


机械的观点 生态的观点
水平 1:教育范式
核心价值观
为经济生活做准备 参与到各种可持续发展转换的维度之中——社
会的、经济的和环境的
选择或者排除 包含并且重视所有的人
正规教育 终生学习
作为一个工具性的价值观去认识 成为/变成内在的/工具的价值观
竞争 合作、协作
专门的、特殊的 整体的理解
发展一个制度上的剖面 发展学习型的社区
有效率的学习 形成性的学习
标准化 有一致性的多样化
说明性 责任性
忠诚于系统 忠诚于人
现代性 生态可持续发展
水平 2:学习环境的组织和管理

课程
描述性 商议的和赞同的
详细的和很大程度上是封闭的 预示的、开放的、响应的
杂乱无章的知识 不是杂乱无章的并且是有价值的知识
不变的知识和真相 认识到不确定和近似的暂时的知识
非脉络化的和抽象的知识 更多的强调本地的、个人的、应用的和第一手的
知识
有防御边界的学科 更大的跨学科和领域的兴趣

① (英)HuCkle & Sterling,王民等译 可持续发展教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2


1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专门的(SPeCialiSm) 多面的(generaliSm)和灵活

评价和评估
外部审查 自我评价加上批判的支持
外部指示,仔细的规定 自我产生的指示,广泛的勾画(Drawn)
量化的测量 质化和量化的测量

管理
协同和新出现的,没有考虑建筑的、能量和资源的 积极的协同寻找生态管理,与教育课程和经
使用,机构基础上既不是生态的管理,也不视为教 验的联系
育经验的一部分
没有考虑范围 人性化范围和学习场所
被控制和规定的课程 被赋权和有决定权的课程
自上而下的控制 民主的和参与的

社区
很少的和正常的联系 迷惑的边界:本地社区逐渐变成为学习社区的一
部分

水平 3:学习和教学

教与学的观点
传递的 转化的
产品取向的 过程、发展和行动取向的
强调教育 整合的观点:教师也是学习者,学习者也是教师
功能上的竞争 功能上的、批判的、创造的和有价值观的竞争

学习者的观点
作为一个认知的人 作为一个有各种需要和能力的完整的人
不足的模型 现有的知识、信念和价值观的感觉
学习者之间没有很大的不同 认识到有不同的需要
重视智力 重视智力、直觉和能力
逻辑和语言的智能 多元智能
教师作为技工 教师作为反思的实践者和变革的媒介(agentS)
作为个体的学习者 团体、组织和社区也要学习

2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教与学的风格
认知的经验 也是情感的、精神的、交互的、亲身的经验
被动的教授 积极的学习风格
没有批判的探究 批判的和创造性的探究
分析的和个人的探究 有鉴别力的和合作的探究
有限的方法 各种的方法和工具

学习的观点
简单的学习(第一层次的) 也是批判的和认知的(第二、第三层次的)
没有反思的、偶然的 反思的、重复的
假定的意义 建构的和协商的意义
需要的是有效果 首先需要的是有意义
在学习环境/系统中突发的事情没有意义 在学习环境/系统中突发的事情有重要的意义
ESD 研究的背后有着自己的基本原则和哲学基础。Sterling 提出了要从“关于可持
续发展的教育”
(Education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向“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Education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方向转变。

(三)整体论与系统论的思想
整体论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哲学基础。整体论认为,事物是由不同因素组成的,但
又大于各个因素之和。因此,我们看问题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孤立、静止地
看待其中的具体因素。①对任何问题的研究也必须包括对所有相互重叠、相互作用的因
素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问题的相互依赖性和多重性特征。
可持续发展强调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形成有
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公民。它需要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这一体
系,合理而综合地将这一体系中的各个问题融入到课程中去。同时要求学生从整体的角
度理解审美、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因素所起的作用,关注各部分的相互作
用,而不是认为它们只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②
在课程研究中,整体观反映的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必要的。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
入到所有学习领域中去,就必须将其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因为每一个学科领域探讨了
人类理解与经验的不同方面,都包含了可被借用于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对人类行为及其对
人与环境影响的稳固的观点。③可持续发展教育不能取代任何学科,它依赖于所有领域
来整体地对其进行把握,每一领域都对整体地理解可持续发展有独特的作用。


祝怀新.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12):16-19.

李文.高中化学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祝怀新.绿色学校创建与环境教育探索:理论与哲学背景[J].环境教育,2002,01:7-10.
2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与研究
(一)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概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际社会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共同生存与和谐发展问题时,开始
关注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亚太地区、美洲、非洲、欧洲四个地区的政府和人民
在创造可持续发展教育体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多进展。①但由于各地区
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差异很大,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又各自体现了不同的特
点,进展的深度广度也有差异。
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都是由环境教育发展、演变而来的。目前,大多数国家处于
由环境教育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过渡阶段,只有欧洲的几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展较快。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和学习重点,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都给予本国的
可持续发展教育一定的重视和支持,纷纷出台适合本国的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计划。
在教育改革方面,已经有相当多的国家将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到教育计
划中去。中小学各门课程突出了运用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多学科的计划和方法的理
念;高等教育设置了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及相应的学位。远程
教育也逐渐被引入。亚太地区的中国、非洲的尼日利亚和欧洲的德国是做得相对较好的
几个范例。

(二)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
1.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历程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其发端可以追
溯到 1970 年代。30 多年来,中国环境教育经历了起步、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它具
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对于这些成就,中国政府所颁布的《中
国 21 世纪议程》(国家环境保护局, 1995)认为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
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
1970 年代,是我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起步阶段。但由于当时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
解决,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978 年 12 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
“普通中学和小
学也要增加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第一次提出要在中小学加强环境保护的内容。此后,
在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有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如小学自然、中学生物、地理等学
科,开始写进环境保护的内容。② 但影响较小,收效并不明显。
环境教育的发展阶段是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的我国改革开放政策,
引发了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相继出现的严重环境问题
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更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问题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强烈关注。


马恒.基础教育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02:8-16.
2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地
方出现了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
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1983 年底,国务院召开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
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强调环境教育是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一项基本工程,标
志着中国环境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阶段。在中小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成为落实基本国策
的一项重要措施。人们开始认识到参与环境保护,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各地在
各自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保护教育,尽管因地制宜,但缺乏系统性和统一的理论实践指
导作支撑,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基础教育中,各地因地制宜编写了环境教育乡土教材及相关读物,作为参考材料。
环保国策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内容纳入其中。此外,各相关学科依据自身特点,多角
度渗透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教育。但是,环境教育方式方法仍然比较单一,仍以宣传和
说教为主。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环境教育开始进入到国家课程中。1987 年,
“九年制义务
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中,首次对环保、生态、能源等方面的
教育作了规定。1988 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通过了“九年义务制各科
教学大纲(初审稿)
”,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强调了能源、
环保、生态等教育要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还提出在少数有条件的学
校,可试验单独设课或开设讲座进行环境教育,同时有关学科的教学大纲也提出了明确
的要求。①这是基础教育中首次开始环境教育。教育部开始正式在中小学教学计划中明
确环境教育的内容。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境教育前所未有的关注,环境教育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环
境教育教材的编写更加完备,教育渠道都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教育影响更加深远。这种
自上而下推行环境教育,加上相继出台的很多针对中小学的法规和文件,特别是在这一
阶段教育部门与环保部门开始了积极的合作,极大的促进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是我国环境教育的持续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加速发展,带来
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
原因。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受国际
可持续发展主流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90 年代中期,我国教育部门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
懂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策,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化学、生
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明确具体地渗透结合到相关学
科的教育内容之中。”②在不增设新课程前提下,广泛借鉴国际上开展环境教育的先进思
想和有效方法,采用渗透的方式实施中小学环境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


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02:8-16.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 24 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
知教基[1992]24 号.
2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改善总体环境状况,而且对后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了有益的知识准备。①用环境知识
和价值观来深化和丰富各级各类教育,使受教育者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领悟到自己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由环境教育上升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高度
是人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跨学科性和渗透性以及与
其它学科的相关性,结合相关学科,渗透式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也由环境
保护知识的教育拓展到了诸如清洁生产、清洁消费观,人文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和谐生
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加系统、实际、贴近生活,同时便于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掌握和学习。②“教育一代人,影响三代人。
”此时,人们开始认识到,教
育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巨大作用。
从 1996 年以来,我国的环境教育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阶段,并逐步过渡到可持续
发展教育初级阶段。1996 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宣部联合颁布了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 年-2010 年)》,提出“到 2000 年,在全国逐步开
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 1996)。
并明确指出“绿色学校”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
师生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积极参加面向全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校园清洁
优美。③绿色学校已经成为学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2003 年 4 月,
由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编写的《中国绿色学校指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
育中心, 2003)正式出版,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校进行绿色学校的创建,
它从管理、建设、监督、评估等多方面提供指导。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教育从理念开始走向行动并产生实质性飞跃的标志,一
是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改革之中,并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二
是政府支持和倡导绿色学校作为一种学校发展的方向,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由此可见,中国环境教育经历了一个起步、初步发展、持续发展、飞跃发展进而
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及其影响
(1)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
“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Environmental Educators Initiative,简称 EEI)是世
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中国正规教育领域合作开展的最为重要和最核心的项目,WWF
教育与能力建设项目之一。
“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于 1997 年 7 月由 WWF 北
京办事处与中国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 BP 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联合发起,
致力于在中国正规教育体系中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积极参与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决
策与行动的、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项目为期十年,分三阶段进行。


王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王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杨光.中国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框架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
2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该项目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国家级环境教育指导性文件——《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
南》,并于 2003 年 10 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指南》的出台是中国环境教育史上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一次作为基础教育的正式组成部分
出现在中国的正规教育体系当中。①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网络,以促进中国
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组建和完善了一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业队伍,实
施了全国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工程;开发出版了各类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包括
专业刊物、相关图书、课程培训手册及 VCD 等;组织了“青少年保护水域行动”,促进
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渗透式的实施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多年的
努力,成功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引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环境教育向为了可持续发展
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转向和定位,并结合中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把可
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融入中国教育改革之中②,对我国可持续发展
教育影响深远。

(2)EPD 教育项目——中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EPD 教育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UNESCO
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简称。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跨学科国际合作项目,其目的是,通过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与可持
续发展教育,动员广大青少年和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的
可持续发展。
EPD 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8 年提出的“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缩写为 ESD)所依据的背景是相同的,两个概念内涵的本质是相
同的,其核心点都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但 EPD 比 ESD 目标指向更明确,含义更具体。
EPD 项目的目标是:(1)提高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认知和能力;树立新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领域构建推进素质新型育人模式。
(2)
培养青少年在校期间掌握有关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主体精神和可
持续发展思想及相应能力。
(3)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
养具有主体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及能力的新型公民。
(4)和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把
环境、人口教育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动员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成员积极
参与,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
中国 EPD 教育在具体的操作思路和要求上,提出了“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
活动、创新发展”的课堂教学 16 字实验原则和“主体探究、关注社会、合作体验、创
新发展”的专题活动 16 字实验原则,其大部分教育教学案例都结合各学科特点,不同
程度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利用方面的理念,其中包括数学、


王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周莉.初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教材的比较与建议[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李建平.EPD 教育在中国[N].中国教育报,2003-04-27.
2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化学、地理、生物、政治、综合课等学科中,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境保护都有所渗透。

EPD 教育项目探索了学科课程教学中 “主体探究—综合渗透”课堂教学模式与“主


体探究—合作体验”活动模式,尤其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后,中国
EPD 教育探讨了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明确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题,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支持下,EPD 教育项目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
成效。

(三)小结
回顾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与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看法:
首先,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都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我们从各国的实践中
可以看到,从想法到行动是类似的,很多大型的国际活动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也不例
外,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也是顺应全球化趋势的,这些可以从中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政
策、教育政策等等看到他们的努力,这也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问题,同时也是教
育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的丰富和复杂性,导致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的多样性。
从理念到行动,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实践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 ESD 本土化过程中,在学校层面开展 ESD 是首要的一步。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历程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始得到重视,
但是政策上的不清晰,基础的薄弱以及能力不足,都使得中国 ESD 发展举步为艰。为
了有效地实施 ESD,学校教育应该是主渠道。教师起关键作用。


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2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个案学校描述:一所绿色学校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 十年计划”提出的原则方法,探讨学校层面
如何以优势学科为突破口,带动全校整体课程乃至绿色学校的绿色教育是实践研究的重
要方面。从国际上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突破口在学校,学校教育者观
念的更新,学校课程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而促进整个学校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场所,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的途径。
本研究以一所绿色学校 ESD 实践的考察,审视在学校实践层面如何从学科推及和
带动学校整体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经验。

一、走进一所绿色学校
本研究以一所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学段为研究对象,我们称这所学校为 W
中学。第一次接触 W 中学是到上海参加一个教师教育研讨会的参观活动。2008 年 4 月
初,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学科教师教育高级研讨会。会议安排的参观考察学校活动
第一站来到 W 中学。在学校会议室,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 Z 主任(生物教师兼教科室主
任)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发展及教学科研情况。Z 主任谈到学校在生物学科带动下,
建设生态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做法和想法。他们的介绍吸引了我
的兴趣。在随后的参观校园、考察实验室和活动场所及部分成果陈列展示中,了解到学
生们在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研究课题取得的成果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等情况,更使我对这所
学校刮目相看。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活动结束后,我和 Z 主任约定,会后再来考察学
习。他欣然答应,。于是,我第二天约再一次来 W 中学做了一天的考察。较为全面地了
解 W 中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情况。2008 年 6 月下旬,出于研究的需要,我再度来
到 W 中学。几次对 W 中学的考察,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该校的发展,特别是设计与实施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深深感到,W 中学是一所典型的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
念为学校发展取向的学校。

(一)学校概况
W 中学地处长江、黄浦江入海口吴淞口畔,创建于 1924 年,是沪上一所具有 90 年
办学历史的著名重点中学。它不仅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
育(ESD)项目首批示范学校。校园占地面积 66 亩,建筑面积 27792.9 平方米。校园内
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奇岩怪石、翠竹紫藤、花香鸟语,充满诗情画意。在 W 中学优美
的校园中,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形成了人文化、网络化、智能化、花园化的
基建系统,部分基建项目已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2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近 90 年办学历史的基础上,W 中学确立了新时期办学思想——“健全人格,
主动发展”
,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W 中学多年来开展的绿色教育在上海乃
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生物科学类研究型学习课程及跨学科教学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学校还组建了 40 多个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课程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优异
的成绩。学校每年举办校体育节、科技艺术文化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舞台。
最近十余年,W 中学高考质量始终稳定于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前列。学生科研课题
成果曾在国际青少年科学研究者大会、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国际大赛中多次
获得生命、环境科学方面一等奖和特等奖等高等级奖项。其中,3 位同学的姓名被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为小行星命名。
W 中学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政治过硬、业务上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
师德追求是:
“以学生为重,以学校为重,以事业为重。”高级教师占比 41.8%,获区以
上骨干教师荣誉称号的现任教师 20 人。学校每年引进外教,并组织学生去欧美发达国
家学习,派遣骨干教师赴国外友好姐妹学校进行学术交流。
W 中学拥有非常优美的校园环境,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坚苦卓绝”
这六个大字,这是校训。马上迎接你的就是一排高大的广玉兰,郁郁葱葱的枝叶在微风
中颤动,奏出悦耳的声音。操场上耸立着不锈钢旗杆的主席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愈
显庄严、神圣。
走进教学楼,清新典雅朴素的装饰,立刻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既活泼又严肃的育人
殿堂,每层楼梯旁都有装饰画,班级和专用教室挂有伟人及名人画像,用以教育学生向
他们学习,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各班室内的布置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首先教室
布置有统一要求,正面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国旗,国旗两侧是校训,后墙中间为板报,
师生结合学校的月计划定期更换,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要说民主就百花齐放了,各班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布置,如有的班教室设有益智角、生物角、诗歌大擂台,有的班
墙壁上布有"我能行"等等。
学校还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和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从净化、绿化和
美化方面进行校容校貌的整治。同时还创设一些文化设施,如开辟一些阅报栏、黑板报、
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外语角,创办校报等,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①

(二)校园“绿色”
学校多年来注重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彩化,使学校的树常绿,水长清,花盛开,
竹满园。在有关园林、绿化专家的帮助下,在校领导、部分老师和学生的精心策划下,
针对本学校的环境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了绿化校园的实施方案,校园绿化造型更加优
美,布局更为合理,建筑错落有致地掩映在层层绿色和花木之中,内部更加让人赏心悦
目。为此,学校成功移栽了几十棵樟树和两棵百年古松,清理了河道,种植了荷花,改

① 刘运程. 完善机制,突出重点 切实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德育工作[J].教育理论研究,2011.4:321-322.


28
东北师范
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建了喷泉
泉和绿地。多种植一些
些可直接栽
栽植的苗木,花木的品
品种也很多,如:爬墙
墙虎、广
玉兰、桂花树、
桂 樟树、铁树等
等,把校园装
装扮得很美
美丽。植物在
在光合作用下
下,有净化
化环境、
美化校园的作用,在校园里多
多一些绿色
色覆盖,对同
同学们的视
视力有很好的
的保健作用
用。绿色
象征着生命,绿色
色也给大家带
带来了健康
康和欢笑,夏
夏天低年级
级同学们最喜
喜欢在绿荫
荫下做游
戏了。而
而在楼道上
上则摆放着由学生们自
自己带来的盆
盆花,如仙
仙人球、圣诞
诞花、兰花
花,还有
一些不知名的花,起到了点缀
缀和美化环
环境的作用。
。优美的环
环境使老师和
和学生们每
每天都能
有一个好
好心情。种
种植这些植物
物成本很低
低,经费支出
出不多,有
有净化空气、
、吸收有害
害气体的
实用功能,而且使
使环境中的绿色氛围更
更浓郁,形
形成一道“绿
绿色走廊”。
。通过绿化
化校园的
实施,整
整个校园呈
呈现出一派生
生机盎然的
的景象,老师
师和学生一
一走进校园就
就仿佛置身
身于一座
美丽的花
花园。整洁
洁的校园像绿
绿色的屏障
障,到处充满
满着自然的
的活力,也给
给师生们带
带来无限
的喜悦。

图 2-1:WW 中学校园一
一角(1)

W 中学投资上
中 上百万元修建
建的校园雨
雨水收集系统
统,解决了全
全校绿化和
和卫生用水的
的需要;
安装在楼
楼顶的太阳
阳能热水系统提供了食
食堂和学生宿舍洗漱所
所需的热水
水;从每间教
教室的分
类回收垃圾箱到垃
垃圾集中处理站点组成
成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统,覆盖到了
了学校的所
所有区域;
一棵显然是倍受保
保护的高大
大樟树孤零零
零地生长在
在不久前刚刚修缮一新
新的运动场
场跑道近
旁,看上
上去十分扎
扎眼;办公楼前两棵高
高龄雪松树则因 08 年初春那场罕
年 罕见大雪压
压伤枝干
被打着“石膏绷带
带”细心呵护
护;午餐师
师生们在学校
校食堂共享
享卫生、可口
口的营养配
配餐,教
师主动和
和学生们一
一起排队,校
校长也不例
例外。食堂、
、教室、办
办公区、宿舍
舍都用上节
节能灯来
照明;还有校园道
道路旁的路灯全部都选
选用太阳能
能-风能一体
体新能源景观
观灯。这每
每一处细
节和用心
心安排让我
我体会到一所绿色学校
校丰富的内涵所在!

(三)学校文
文化
在 X 校长简朴
朴整洁的办公室,他向
向我介绍了在
在德、智、体、美全面
面和谐发展
展的基础
上,学校
校组建了 40
4 多个学生
生社团,在
在学生社团课
课程化方面
面做了有益的
的探索,取
取得了优
异的成绩。……经
经过几年的努
努力,探索
索构建生态型
型课程,开
开发了几十门
门校本课程
程,形成
了部分强势课程和
和学科,开设了在上海
海市内有较
较大影响的生
生物科学类
类研究型学习
习课程,
29
东北师范
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跨学科
科教学方面
面也做了探索。学校每
每年举办体育
育节、科技
技艺术文化节
节,为学生
生综合素
质的提高搭建舞台
台。
学校
校在参与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环
环境、人口与
与可持续发
发展教育项目的过程中
中,把绿
色学校创
创建作为办
办学的特色和新的追求
求写入规划,以培养学
学生的绿色文
文明素养作
作为德育
的主要抓
抓手之一,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
各个环节当中。

图 2-2:WW 中学校园一
一角(2)

风景如画的校
校园中,错落有致的楼
楼宇掩映在 花树木中。独具匠心的
在浓密的鲜花 的假山、
奇石镶嵌在静静的
的小河畔,路边爬满紫
路 紫藤的长廊和
和小桥流水
水中成群结队
队的游鱼相
相映成趣,
花房中两
两名花工正
正在伺弄着长相奇特的
的各种热带花木,画廊
廊中展示着学
学生丰富多
多彩的校
园生活画面和近年
年来取得的各项教育成
成果。楼宇间
间、甬道旁
旁修剪得整齐
齐得体的草
草坪与树
墙……共同组成一
一幅和谐美好的绿色校
校园。这一
一切都为这所
所国家级、市级“绿色
色学校”
做了最好
好的注解。
校园各处楼宇
宇、走廊及教
教室、办公室
室墙上等处
处布置了由学
学生自己收
收集编选的标
标语牌:
进入校园,请勿吸
吸烟;上下楼梯,靠右
右走;轻声
声慢步过走廊
廊;静我校
校园,不喧哗
哗追赶;
自尊自爱,注重仪
仪表。食堂、
、宿舍等处
处有水是生命
命之源,请
请节约用水;
;谁知盘中
中餐,粒
苦;甬道旁
粒皆辛苦 旁、草坪边等
等处有:语
语言文明,礼
礼貌待人;清洁校园,
,不乱扔垃
垃圾;请
讲普通话
话,请写规
规范字;用欣
欣赏的眼光
光看学生,以
以尊重的态
态度待老师等
等警示标牌
牌。给人
一种精心
心设计和关
关怀备至的感觉。

从与 Z 主任的
的交流中,感
感受到一所
所学校有如此作为、所
所思所想,背
背后一定有
有一些东

西在支 撑着?指导
导着!校长
长、教师们
们是怎样认 识的?用什
什么样的机
机制来组织
织和维系

着?……

我将
将以 W 中学为个案,通过近距
距离的、更深
深入的观察
察、探访,揭
揭示一所绿
绿色学校

3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如何从课程开发作为切入点,以单个学科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学校课程开发和绿色

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而推进学校教育整体发展的。

早 6:30 起床,走出宿舍楼,门前的 ZQ 河里成群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过来,游过

去,取食河面上飘落的虫子、水蚤,互相追着、挤着,大一点的有七八十厘米长。不远

处一位工友撑着小船清理河水中的树叶杂物,背着书包陆续到校的学生们从“思源桥”上

穿过,往各自教室所在的楼宇走去,不时向老师打招呼问候着。小鸟儿在鸣唱着欢迎的

小曲,早起的阳光从树丛中喷射过来,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和泥土散发的芬芳

笼罩着校园……一幅和谐美妙的校园晨景展现在眼前。……

——研究手记 2-1
之所以选择 W 中学进行我的个案研究,首先考虑的是在这所国家级绿色学校富含
着我所关注的多方面信息。通过上次考察访问所了解到的情况,这所学校生物学科实力
雄厚,率先开展并引领全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是一个从单个学科到学校整体
ESD 的典型,非常符合我研究的目的。深入观察、访谈,会收集到更多鲜活的事实,生
动的故事。将这些事实放到特定的学校文化中来分析、解读,挖掘出这些事实背后起着
支配作用的理念和价值观,揭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给我们以借鉴和启发。

二、校长的教育信念
X 校长是 W 中学的党委书记兼校长,是学校的“一把手”。他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诸多称号如“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上海市心理教育
示范学校”
、“上海市花园单位”、
“上海市绿色学校”、
“上海市十佳校园”……中,X 校
长特别看中国家级“绿色学校”这块牌子。访谈中,X 校长为我解读了学校“健全人格、
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基于 80 多年来的办学历史,W 中学始终坚持“坚苦卓绝”的
校训,秉承校歌中“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的追求,与时俱进,确立
了新时期办学思想——“健全人格,主动发展”。学校“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将每个
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特而完整的生命存在,尊重他、教育他、发展他,为他终身健康、和
谐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校长,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儒雅而爽朗。据一位副校长讲,
“X 校长曾是一员战将,在沈阳军区立过一等功。”当时 X 校长作为知青,响应党的号
召,到黑龙江边的 H 县“上山下乡”,在冰天雪地里经受考验。在当时中苏边境冲突频
繁的情况下,X 与其他上海知识青年都扛起钢枪成为基干民兵,而且跟随解放军部队参
与过对苏军的反击。后经动员参军到了边防部队。他们接受了军事训练,掌握识图、射

3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击与布雷等技术。X 由于表现出色而被任命为侦察排长。他还奉命率领上海知青兵凭借
机智和勇敢成功地收复了 XX 岛。后来,X 被推荐到 H 师大上大学,毕业后走上教育岗
位,当了校长。
谈起对节能减排和学校 ESD 教育工作的成绩,X 校长显得充满自信。

“在最近的 5 年内,我们学校先后获得环保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绿色学校、全国

ESD 教育实验学校和首批示范校、全国节能减排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一批学生

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科技创新项目三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获得了 11 项国际大

奖。多年的努力,绿色环保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块金字招牌,是我校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

品牌项目。“

他曾在一次讲话中,回顾和总结学校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工作和认识时
谈到:

我们学校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实施了环保宣传和行动项目,开展了“废电池回收大型

宣传万人签名活动”,“酸雨危害宣传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教

育、节能减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使命。……被命名为“环境、人口与可持续

发展(ESD)实验学校”以来,我校在落实学校基础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

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

进。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来全面提高师生环境保护素养,自然就成了我校办

学理念的自发选择。

可以看得出来,校长的 ESD 理念在引领和管理一所学校方面,起到了统帅作用。将


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有利于 ESD 在基础教育中的顺利开展,真正落实到学校
各方面工作中。已经融入了校长办学治校的基本价值与信念中。

“作为校长,我不认为“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就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
”我觉

得这项教育所包含的对学生进行环境、绿化、人的优良素质的培养符合学校对学生进行

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开展“ESD 教

育”不仅使教师、学生的绿色文明理念得到提升,而且通过“ESD 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

可进一步保护校园的合理生态,培养学生具备包括环境保护意识在内的优秀人格品质和

3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学校成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和生态和谐社

会的高素质人才基地,并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带动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的公民更广泛、

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行动。

校长对 ESD 价值认同与信念,转化为学校办学思想,引领并融入学校的主流文化,


凝练成学校的办学宗旨,对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和育人目标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
X 校长还谈到实施 ESD 对学校工作的促进和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同时,我们认为 ESD 学校创建项目不仅可以促进节约型、花园型学校建设,更是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我们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层次环保学校

创建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端正了学生的环境伦理和道德观,增强了环保责

任感。另外,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新实践活

动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校学生研究型课程实施中

开展了大量的与生态和环保相关的课题研究,这些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创新大赛

奖 100 余项。这些活动的开展还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仅生物学科,青年教

师 Z 老师(即 Z 主任)成为区青年尖子,今年被评为特级教师称号。生物组的 X 老师

成为局后备干部,目前在兄弟学校挂职。青年教师 P 老师在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

比中荣获一等奖。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也在逐步开展,取得了不少成绩。总之,节能

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没有成为我校的额外负担,反而成为我校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

养创新人才的特色抓手。

在条件建设方面,学校按照 ESD 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和若干实际行动,


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我们认为减排不仅仅是节省办学经费,而是贯

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早在几年前就开展节能减排的专项工作,制定了 7

项与节能减排有关的规章制度,组织总务处、政教处的老师专门进行策划和管理,具体

由分管 ESD 教育的副校长进行统筹解决。学校先后投入资金 100 多万元,购置了相关

节能减排设施,更换了节能灯 100 多盏,购置了节水龙头 200 多个,并建设了一批堆


3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肥场、雨水收集沉淀池、太阳能热水器等硬件设施,为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保障。

看上去,我们好像一直在投入,但是我可以讲,我们已经开始从这些设施带来实实在在

的收益,比如仅仅是节水一项,我校利用雨水进行绿化灌溉和卫生用水,所有的水龙头

改为节水龙头,每年用水量节约 20%以上,我校的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以节约水费约 3

万多元。更重要的是,我们树立了节约能源和资源的理念,这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

他还谈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和影响,学校开展 ESD 不仅促进了学校

的课程教学和各项工作,而且还辐射到了社区和家庭,针对社会和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选择带有综合性的课题,加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

和体悟 ESD 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也非常典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

义。

我们坚持“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还坚持让学

生主动走出去,到社区去宣传、到企业去寻找课题开展研究,通过创造解决问题。你从

我们学生做的一些课题介绍,可以看得出来这些课题都是来自家庭和社会。同时,我们

学生的创造成果申请了专利,目前我校拥有各类专利 200 多项,可喜的是,我校师生

创造的专利也得到企业的认可,上海 XX 电器集团老总就发现我们的学生创造专利可以

转变成生产力,可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校企合作,转给他们去开发实施。

以上谈到的创建节能减排学校和 ESD 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与笔者在 W 中学


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受到该校在 80 多年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紧
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建立的生态文明理念,已经从观念层面逐步延伸到制度层面、条件
建设层面,进而细化到操作层面,影响到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这种绿色文化
氛围,已经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和抓手。置
身于这所学校之中,就可以从许多细节中感受到这种绿色文化,而且在随后对几位教师
的访谈中也得到了映证。
近年来,学校文化作为课程实施和教育改革的深层变革指标,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课程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学校文化这块“土壤”的支持,因为它影响着教师“相信什么,
做什么,如何做”。

①谢卿. 教师职业信念培育的行动策略初探[J].中学版·教学管理,2010.11:6-7.
3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马云鹏(2001)对学校文化与课程实施的关系研究表明,学校所具有的交流式文化
和研究式文化会直接影响教师决策,或通过影响教师知识和教师信念作用于教师决策等,
从而影响课程实施。

三、教师对 ESD 的价值认同与实践


课程研究表明,教师信念作为一种教师能量,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成份。学校文化
的改变首先取决于教师所共享的信念的改变,同时,它又是孕育教师信念的重要源泉。
对于 W 中学来说,教师们对 ESD 的价值认同,来自于先前的环境教育实践和后来成为
“EPD 项目学校”后,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和实践体验,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正是教
师们对 ESD 的信念,融入了学校的文化,并付诸实践,改变并逐步形成了新的学校文
化——绿色文化。
那么,教师们对 ESD 怎么认识的?他们的 ESD 信念是什么呢?通过对 W 中学几位
生物老师和相关学科(地理、政治)老师的访谈,可以揭示这方面的信息。
W 中学在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过程中,十分注重调动教师们全员参与,学校上
下形成了合力。一些优势学科,比如生物、地理、政治等,在其中起到了独特的带动作
用。拿生物学科来说,组里的 5 位老师共同参与谋划,突出学科优势,发挥了引领作用。
其中的领军人物一个是 B 老师,另一个就是 Z 老师。访谈中,笔者围绕他们从辅导课
外小组、开展环境科研、参与 EPD 项目到组织生物环境社团等经历中的心路历程,探
究了他们对 ESD 认识的发展过程和信念。
对于 ESD 的认识,源于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访谈中,最初引起老师们关注环境问
题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另外一个是大学里的某些课程或
活动。A 老师和 B 老师接触得比较早,他们来校工作时间比较早,对 W 中学开展 ESD
的历程了解更详细一些。

这个很早,在我印象中是 98 年、99 年左右开始的,我自己觉得我对这方面的认识

比较早,一方面是学科的关系。其实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就是环境保护的认识,

开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读到的一本标志性的书《寂静的春天》。

教学以后,大概是 98 年、99 年左右,对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教学方面有一

定的贯彻。

……我在大学阶段就接触过这一概念。我记得大学阶段教授们曾经提到过可持续发

展,大学阶段有相关的章节。当时我们学校是完中,还有初中,我当时是在初中任教,

那时候上海初中的教材有专门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章节。后来,学校参与到 EPD

3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那个项目以后,逐渐的因为我管这方面(政教处)的事情,就越来越了解多一些了。
(访

谈教师 A)
A 老师在政教处略显拥挤的办公室接受了我的访谈。接近放假,看得出她的工作
很忙。访谈几次被打过来的电话打断,她无奈地向我表示歉意。但访谈中我注意到她显
然是有准备的。谈到对 ESD 的认识时,她拿给我一本从家里带来的书,题目就是《可持
续发展:跨世纪的抉择》。她说她接触可持续发展比较早一些,影响主要来自阅读和大
学课堂上教授曾经讲到过的一个概念。至于她提到当时上海一期课改初中政治教材中贯
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容,应该是国内较早的。而 A 老师是教过这个内容,所以她的印
象就深一些。
与 A 老师不同,B 老师则是在先有在自己学科实践的基础上,后参加到 EPD 项目中
逐渐对 ESD 有较多了解的。

访谈中,Z 老师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谈了他本人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

笔者: 您是什么时候接触到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个事的?

B 其实要找到我们走的这条路我觉得也有点是被逼出来的。我 1988 年来这个学校

的时候,生物学科作为上海市一个会考科目,也是要考的。当时学生都蛮重视这个学科

的。生物教学学校这头也比较重视,那个时候还没太关心(ESD)这个问题。自上海市

施行的新课改以后,上海市取消了会考制度,施行“3+1” 高考制度。首先从我个人角度

去考虑,做为一个老师,本身在教学上也发展到一定程度,考试上学生也发展到一定程

度,那么是否在专业方面也能拓展一些?我们从这个层面上,就是想带一些社团,拓展

一下自己的专业领域,除了课堂上学的,然后我就自己开始办所谓的课外辅导,当时的

课外辅导因为外面有一些课自己开的很熟悉,不用照课件,所有内容一条线,就开始带。

当时他们搞了一个项目,我参加了一个项目跟 ESD 很像,以前我们叫 EPD。我对它也

不是很了解,最早是在 1996、1997 年,“壳牌”搞的一次活动,他也是关注环境的,壳牌

是一家石油公司,搞那个“美境”行动,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心环境问题的。“美境”

就是“美丽的环境”,它其实是关注环境的。生物学科从课本中与关注环境分开不分开呢?

它也关注环境的问题,它有生物与环境这个专业分支,所以我就开始跟着搞一些调查。

3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7、1998 年他看到我有这样一个社团,当时我的那个社团很小,也就几个学生跟我

一起做一些小小的课题,可能我在外面熟人多,当他们来的时候我就把我们整个学校生

物学科的前沿的东西介绍给他们,他们带来了许多新思想,觉得我们能不能搞一些小课

题。就开始做一些东西。后来我们了解到 EPD 项目,其实我们搞的这些东西已经自觉

不自觉的跟 EPD 项目的宗旨、理念都很吻合。Z 老师来了以后,最初我们是单干,搜

集一些资料。他们说我们生物学科是领军,其实我们是走的早一些,起步的比较早一些,

等于是 EPD 这个项目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搞相关的东西了。当 EPD 这个项

目介绍过来的时候正好和这个项目合上了,……(访谈 B 老师)

W 中学另外一些青年教师,主要是学校参与到 EPD 项目以后,通过参加项目和各级


各类培训研讨活动,有机会接触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逐渐深入的。

Z 老师来了,再加上我们就觉得单干不行,是不能只在这一个学科的,所以应该把

它扩展一些,那个时候校长他们也很支持,我们现在的 X 校长来的时间也差不多,也

很支持,还有我们当初有一个副校长也很支持,然后我们就开始把从我们这里开花的慢

慢地向各个学科推进,然后他们化学、数学、物理等能够有点关系的也都进来。包括语

文在内这些学科。为什么呢?你可能不直接做环保的课题,像语文不可能去做环保的课

题,但是在课堂的教学里面有一些相关的课文里面其实是可以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包括

老师对学生的非常轻微的规范教育的时候,在行为上也是有环保和不环保的区别的。所

以老师的环境意识的教育是渗透在各个方面的,也就是说只要是教师都可以开 EPD 教

育的。所以后来我们就形成了各个学科在内的一个系统。校长还专门为我们自己的课堂

教学(教案)设计了一个项目,那时候上海市还没有接受教育教学目标,上海市的教学目

标还只要以知识目标、稳定目标就可以了。那个时候我们校长就提出还要有一个“环境

人口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就是 EPD 目标。要求加到各学科的教案上,就是加了一个方

面的目标。各科老师都要做。

Z 老师由于在大学阶段学习的是生物科学专业,他那时就是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
3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方面课题研究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
入的认识。他大学毕业来到 W 中学成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很快就与 B 老师走到一起了。
他的加盟,使生物与环境小组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大大加强。队伍的壮大,加上他带来的
新知识和新的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更加深入发展。他们组将生物小组建成了生物与环境
社团,招募了一批优秀学生,课题研究逐步走上了正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
专用教室(研究室)
,配备了仪器设备,带来社团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一份材料中是这
样介绍他的:
Z 老师热爱环保教育事业,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崇高的责任感。在大学学习期间,他
就积极策划和热心组织环境保护的活动,曾在全校组织“带您认植物”、
“给校园植物挂
牌”、参与策划并发起“人与自然” 协会,积极参与“拯救丽娃河”的科研和实践活动,
其中,“给校园植物挂牌”活动曾被文汇报 1996 年 5 月 13 日以头版彩幅报道。参加工
作后,在努力完成好常规课堂教学之外,他花了极大的精力和很多的业余时间从事环境
保护和宣传教育工作。“环境保护的关键是在环境中教育、在实践中教育,重点在于对
下一代的教育,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该同志积极探索通过环境科研和实践活动来提高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科学研究能力的教育模式。率先成立中学生生物与环境社团,并
为社团立下了口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该社团被上海市教委、团
市委命名为首批中学生明星社团。几年来,在他的努力工作下,培养了一批热爱生物和
环保工作的优秀学生,获得过全国,市,区优秀奖达 60 余项。有关他的工作和成绩曾
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6 次,有关媒体报道共有 30 余份次。他工作 9 年来致力于环境教育
和环境保护科普事业,他系统规划了 W 中学“小课题”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参与创建“大
眼睛科技教育网”,推动了中学生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其创造的课程案例有三项在教
委组织的研究型课程成果展示中向全市和全国示范,获得一致好评。他在各类科技普及
和科技竞赛中积极参与,成绩特别显著,近年来,他指导学生完成四十余项科技小课题,
获得国家级级奖 20 多项,上海市等第奖 40 余项,近四年来他指导的学生有 15 人获得
教育部保送大学资格,尤其难得的是指导学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获得“迈向未来”
第二届青少年科学研究者大会特等奖(莫斯科 2002.4)和第 55 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
程大奖赛(ISEF)七项大奖(坡特兰 2004.5),是我国参赛以来团队最好成绩和本届比
赛最出色的团队。指导学生完成的各类创造发明已申请各类专利近六十项。他还开展环
保和生态科技研究和教育的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市教科院课题一项,区级课题四项。
W 中学围绕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多个方面贯彻可持
续发展教育。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之中,学校专门改变了备课纸,把环境人口与可持发展
的教育目标特别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要求每位教师每堂课能渗透环境、人口、可持续发
展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结合学科特点加以贯彻落实。还
通过公开课、专题研讨课交流探讨落实 ESD 的途径与方法。
同时,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拓展型课程,选用了《可持续发展能做的 100 件小事》作
为校本教材,同时也组织教师自编了一些教材,如《创造与专利》
《我们的家乡、我们

3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校园》、《青春健美操》等,作为选修教材。有一些教师还开设了双语环保校本课程,
供学生选学。
W 中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最具特色的是与学校研究型课程的整合,通过组织学生
开展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构环境伦理道德、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创造活动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课题研究及社会活动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活动,采用的方式是通过
科技节和各种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开展与环保有关的创造活动,如每年的科技节都有绿
色行动方案设计,环保标语评选、环保类创造发明,同时围绕市级层面的活动,如壳牌
美景行动、
“杜邦杯”环保网页设计等等开展相应的校级活动,这类活动以普及为主,
从中发现学生们的好的想法,引伸为相应的课题研究或实践活动。二是针对部分学生提
出的环保问题,学校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
活动。逐步形成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的特色,其主要组织载体是社团。与环保有关的社
团有“生物与环境社团”、“绿色化社”、“创造发明社”
、“生态道德研究社”,此外还有
“方舟模型社”探索利用风能的船模设计与比赛,
“心理社团”,开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
活动,
“健美操社”、数学研究社等等,这些社团都涉及环保和健康问题。目前与环境保
护和人类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有些还获得了上海市、国
家甚至国际上的大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学校开展“绿色教育”,创建
“绿色学校”的一个突破口。不少学生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选择未来专业和发展方向,
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所确定的“小课题,大目标”模式收到的良好
效果。学校因此探索构建了生态型课程结构。

3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整体规划

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W 中学的 ESD 项目教育以


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全体教师的参与和教务处、教育科研室的组织,把 ESD 理念贯彻
落实到学校的各项活动、每一门学科和每一节课中。W 中学 ESD 理念下的课程体系规
划是在上海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塑造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下进行的,并且整个课程
体系的实施很成功,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科学的课程结构、优质的课程实施环境和有序的
学校课程支持系统。

一、学校课程体系制定的背景
学校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
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学校课程体系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①根据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和构建和谐社会,W 中学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课程改
革,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
念,必须要构建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根据学生的主体发展规律,协调学校的现实教育
功能和社会主流教育价值观,建设能有效促进学全面和谐发展的生态型现代学校课程,
并探索管理改革的有效措施。②整体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是可持续发
展教育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改革的基本环节。
W 中学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并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是在国家课程改革和上海
市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一)上海课改:三层次课程体系
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学校教育也从传统的以
传授人类文化为主,转向传承人类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并重。教育改革决定一个民族的
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的未来。上海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和追求的目
标即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上海市第二
期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这些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有着
高度的一致性: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


张 如 梅 . 新 形 势 下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本 科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构 建 研 究 —— 以 大 理 学 院 为 例 [J]. 大 理 学 院 学
报,2014,07:82-86.

徐惠民.生态型课程:基于学校的体系构想[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4-55.
4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
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
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①

2.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落实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途经。上海的课程改革以“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
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
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②

3.通过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教师
的课程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③在二次课改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
计的内涵包括: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公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为依据,以体现时代精神的价
值观教育为基础,对课程主旨、内容、表现形式、实施途径等要素进行整体设想与把握。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计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面。新的课程政
策是对以前“国家”管理模式和“国家+地方”模式的发展,既注重加强政府宏观的调
控与指导,又能够扩大地方尤其是学校的课程权力,让地方和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
程决策、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来。
在国家课程层面,各学科的课程内容均由国家指定的权威机构进行设计,其内容是
固定的。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计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本身的
设计,而在于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设计,即如何实现在完成原有学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⑤
在地方课程层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年计划”的新形势下,把开发环境与可
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并利用地方课时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将可持续发展教育
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渠道。⑥
在校本课程层面,可持续发展教育校本课程设计的侧重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校


杨辛.中小学教学专项督导运行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杨向阳.课程标准: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里程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2:17-19.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说明-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2cf465ec4afe04a1b071debc.html.

王巧玲.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特色评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26-129.

王巧玲.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特色评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26-129.

王巧玲.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特色评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26-129.
4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研究编写了体现可持续发展
教育校本教材。其内容涉及社会、文化、环境及经济领域的诸多专题。实践表明,学校
可持续发展教育校本课程建设过程,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学校化的过程,也
是学校文化内涵的提升过程。①值得指出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
面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计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二)W 中学办学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1.办学思想的提出
W 中学“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这一办学思想的
生长点和发展点决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之上,它是与传承优秀文化统一起来,亦
即达到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统一。W 中学“坚苦卓绝”的校训和“为吾校之光、为学
术之光、为民族之光”的目标,早已经烙印在学校的办学风格之中,也为全校师生所认
同。随着新的办学思想形成,如何让新的思想与原来的传统相结合,成为共识,将是先
进教育思想的升华和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必要前提。②W 中学通过反复的研讨,尤其是
在筹备纪念建校 80 周年系列活动中,通过对 W 中学建校史上的革命先烈、两院院士、
著名人士和成功人士等成长历史的梳理,愈益清晰地认识到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始终
都坚持实践“坚苦卓绝”的校训和“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的目标,
在身体力行地进行革命活动、科研活动和其他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活动过程中,无一
例外地折射出了他们人格的光辉和魅力。③“坚苦卓绝”的校训和“为吾校之光、为学
术之光、为民族之光”的目标,铸就了他们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又使他们在不同
的岗位上和所从事的事业中始终不渝地实践“坚苦卓绝”的校训精神,追求“为吾校之
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的目标。因此,只有让学生具备了健全的人格,才能使
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实践学校的校训精神和追求“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光、
为民族之光”的目标。
W 中学树立“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办学愿景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视角出发。一是
按照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聚焦于“学生发展为本”,
充分关注人的成长过程。④因此 W 中学所要建塑的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首先应该体现
在符合现代社会、面向未来发展的人格要求之上,包括在学校整个学习与生活中都能自
觉融入社会、担当责任,并且具有自主发展的完善个性;二是密切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
际。思想的形成应该来源于真实的事实。长期以来,尽管 W 中学的学生总体素质是比
较高的,但仍有不少学生还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
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漠、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许多问题。⑤学


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特色评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26-129.

王根宝.生态型课程文化:一所学校的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5-56.

王根宝.生态型课程文化:一所学校的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5-56.

王根宝.生态型课程文化:一所学校的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5-56.

王根宝.生态型课程文化:一所学校的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5-56.
4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空间的开放度、思想形态和价值取向的
多元化,以及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的主流化,迫切需要学校教育要高度关注学生人格发
展的问题。这是因为,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具有
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
生主动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契合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
目标,体现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待
人处事勇于担当的行为方式和责任感。

2.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孕育
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
会的要求,即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学校才可称得上一流的学校。因此 W
中学认为提高一所学校的生存能力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进行整合性思考,
而不仅仅关注的是经济或者环境或者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环境系统所涉及的所有环
境要素分析、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包括了“可持续性”和“发展”两个层面。“可
持续性”要求“可持续的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的
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所提高。”
“发展”则指在环境系统各要素支
撑下的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强调塑造健
全的人格。只有人格健全,才可以维持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正是追求人的发展、全人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关
注的是不同阶段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
学会发展。①因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整个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走向是一致的,即可持续发
展教育的人文价值表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培养人,特别是培养中
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人与自然、社会相和
谐的人文价值和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社会价值。②
W 中学认为人的主体性处于压抑状态或处于过分张扬的状态,都将会产生阻碍经济
社会乃至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发展的严重后果。因此人主体性的发扬需要科学思想
来支配。在培养人的主体性过程中,应该注重用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要又不危害下一
代人利益需要的思想教育人。这一科学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W 中学运用可持续发
展思想创建学校“ESD”项目的育人模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动员、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提高人口素质方面的社会活动,从而做好有关环境与人口
健康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与相关能力的必要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成为能够促进经济
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公民的目的。


李久生.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施案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钱丽霞.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6,(8):31-37.
4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特色文化的创建
新世纪之后,W 中学确立了 2 个特色文化创建项目,一是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
持续发展(ESD)教育实验学校”,二是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ESD)教育项目”旨在通过全世界各国的努力,
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人口教育联系起来,它是建立在全体公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上
的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的全人类教育。这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同中国科学发展观以及建立和
谐社会的宗旨是相一致的,同我们的教育目标相吻合的,与学校“健全人格、主动发展”
的办学思想能够有机整合。
在“ESD”项目的实验中,W 中学努力使“ESD”教育课程化。学校以基础型课程
为主渠道,要求全体教师抓住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渗透以办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
核心的“ESD”教育。学校还以研究型课程为突破口,以环境和人口发展教育为切入点,
以学生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在社团内实施项目设计。在社团内,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
的小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调查及新型家用垃圾桶的设计》、《炝
虾食用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吴淞地区酸雨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自清河污染治理的人
工生态系统模型筛选》等等。②
“绿色学校”创建主要是指以主体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环境教
育为主题,培养学生科学地、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
我的关系的特色教育。在“绿色学校”创建过程中,W 中学对绿色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
措施是:在基础型课程中充分挖掘各学科的“绿色教育”因素和发挥环境保护、健全人
格方面的教育功能;在拓展型课程中鼓励教师开设“绿色教育”选修专题课,作为学校
特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型课程中确立一批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学生探究性课题。

在学校文化视域中开展学校课程建设,相对而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
性。而在学校文化视域中建构起来的学校课程,同时又丰富和创新了学校文化。两者互
为作用,既凸现了学校的“个性”发展,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此而言,W 中学
在学校文化视域中开展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不啻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因为生态型课程
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

4.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思路
W 中学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把环境、
人口发展作为具体教学的载体,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力推进学生的主体教育,培养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求的人才,其教育目标着重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自强奋斗的意识和能力;(2)完善自我修养的意识和道德自律能力;(3)


王根宝.生态型课程文化:一所学校的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5-56.

王根宝.生态型课程文化:一所学校的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5-56.

王根宝.生态型课程文化:一所学校的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5-56.
44
东北师范
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主管理的意识和
和能力;
(4)
)创新意识 力;①(5)自觉发展的意
识和创造能力 自 意识和能力
力;(6)
独立探究和合作共
共事的能力;(7)综合
合知识和科
科学实验的能
能力。如图 3-1 所示。

图 3-1:W 中学“ESD”
中 项目的育人
人目标

传统教育聚焦
焦于学生分数的提高,关注间接经
经验、书本
本知识和科学
学世界,漠
漠视学生
的直接经验、生活
活世界和心理世界,造
造成学生情
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生活世界
界的“殖
民地化”和心理世 漠化”。②可持续发展学
世界的“冷漠 可 学校课程的
的育人理念立
立足于培养
养“健全
人格,主
主动发展”的人,学校
校课程尊重
重个性,为学
学生的终生
生健康、和谐
谐和可持续
续发展打
下坚实的基础。W
W 中学根据学
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和
和学生需要
要开发出一批
批特色课程
程,完成
了可持续发展课程
程的构架,为
为学生学习
习提供选择的
的余地,也
也为学生增加
加学力的丰
丰富性和
多样性创
创造条件。W 中学学
学校系统的可
可持续发展
展构架可以用
用图 3-2 来表示。

图 3-22:W 中学可
可持续发展
展教育系统构
构架图

全人格,主
W 中学“健全 主动发展”的
的办学思想
想,把跨入新
新世纪以后
后 W 中学所
所从事的
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有
有机地融汇
汇在一起,不
不仅丰富了
了学校的人文
文积淀,


郭辉.体
体育分层选项教
教学模式有利于于学生全面素质质的可持续发展展[J].体育师友 友,2004,03:122-13.

徐惠民.生态型课程:基于学校的体系构想[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4--55.
4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成为了 W 中学学校文化发展的内核,而且延伸着 W 中学师生员工绚丽的梦想。塑造“健
全人格”的办学理念,已成为当代 W 中学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景。

二、体现 ESD 特征的课程体系


在学校教学中,课程通常是连接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沟通学生生活世界与书
本世界、科学世界的桥梁。纵观人类的教育变革史,几乎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将前人所
忽略的或随着社会发展新派生的教育问题变成课程进程加进已经存在的教育体系。如增
加信息科技学科、外语学科、国际理解相关学科等等,所有这些折射出的主要是从管理
者的意志出发、更多地将学生作为必须改造的、可以改造的对象,其善意的出发点和良
苦的用心自然是不需怀疑的。但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很多课程如果不从课程的主
体——学生出发,就会变成一厢情愿的事情。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因
人而异的。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课程服务只有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围绕学生的个性、
能力倾向、现有基础和发展兴趣确定培养目标,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出发,与学生家长、教育专
家协商建构课程内容,构筑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举,针对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并举,
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并行的生态结构,使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
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全面而和谐发展,才能称得上是优质教育资源。①体现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课程结构必须适合学生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回归生活世界。

(一)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六大板块组成。即优质高效的基础课程;旨在提
供学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丰富选择性的校本拓展性课程;以“健全人格,主动发
展”为核心目标的生态型德育课程;以增加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目标
的体验型、研究型课程;以生态型文化为核心的旨在营造生态型文化为核心的和谐多样
性的隐性课程;以生涯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六大板块的
课程互相结合,互为条件和补充,共同构成学校课程体系。如图 3-3 所示。


张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态课程结构初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5,09:64-65.
46
东北师范
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 3-3:可持
持续发展型学
学校课程体
体系

(二)优质高
高效的基础型课程
基础
础型课程代
代表国家意志,是学生
生可持续学习
习和发展的
的根基,但必
必须通过学
学习方式
的变革,变“要我
我学”为“我
我要学”,促
促进学生主动
动学习。在
在实践中,以
以改进教学
学方式,
创建优质
质高效的可
可持续发展课堂为目标
标,聚焦课堂
堂,研究课
课堂,改进课
课堂。过去
去的课堂
曾被人称
称为“陪葬
葬式”课堂,
,往往是由
由于照顾不到
到全体学生
生,而且课堂
堂教学往往
往被人称
为“填鸭
鸭式”教学,
,以死记硬
硬背的灌输为
为主,教师是
是课堂的权
权威,课堂被
被称为“一言
言堂”,
缺乏互动
动,缺乏及
及时的反馈。而可持续
续发展课堂应
应包括这些
些转变:
(1)
)师生关系
系是和谐
共生的平
平等合作关
关系;
(2)课
课堂及时反
反馈,充满效
效率;
(3)多元的目标
标发展;
(44)打造
“生态型”课堂,让
让教学更加
加和谐。

(三)生态型
型德育管理
理体系
态型学校的
生态 的课程包括德育的课程
程化管理。建
建构生态型
型德育管理体
体系,让个
个体与环
境、教师
师与学生形
形成相互依存
存、相互促
促进的有机综
综合体,可
可以为德育的
的发展和学
学生的健
康成长开辟良好的
的生态空间。生态型德
德育是指在顺
顺应人的自
自然本性和德
德育的生态
态本性基
础上,渗入生态和
和谐的德育课程理念,构建生态
态性德育文化
化和融合型
型的德育管理
理体系。
生态型德育的内涵
涵确定了生态型德育的
的学校管理体系,因此
此学校德育管
管理文化的
的主流就
是按育人规律把德
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中,特别是
是在促进师生
生构建生态
态型德育的过
过程中,
正确处理好“德育
育首位”和“教学中心
心”的关系,
,真正体现
现德育的导向
向、核心和
和保证作
用。①并根据学校
并 和学生实际
际情况以及
及社会的发展
展需要不断
断更新德育观
观念,创新
新德育方
法,以人
人为本,摆
摆脱传统的一成不变的
的单纯凭经验进行德育
育管理的思
思想。


樊志瑾.高中教育如何
何为学生可持续
续发展奠基[J].上海教育科研
研,2007,05:700-71.
4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四)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包
括环境适应教育、正确认识青春期及人际交往的教育、挫折承受能力的教育、生涯规划
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情绪情感教育等。在构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时,坚持
多元整合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将校史文化注入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学校文化环境
的建设,搭建展示学生风采的平台,完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体验性教育,疏浚沟通
渠道、建立各种交流方式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校在建构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坚持大课程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
程。其中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形心理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中强化着显性课程所传递的
经验。①在重视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同时,也开发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显
性课程。因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施的主要管道式显性课程,它是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的重要载体。②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开
发和实施中坚持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比如开展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心理健康专题教育等。
显性课程也通过建立心理社团来开展心理学习研究,通过家校互动来增加亲子之间的沟
通交流。与此同时,学校还以案例研究为载体,及时更新教师们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
高教师的教学水平。W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构建是“生态型学校课
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的实践探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趋完善的一个
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在“健全人格,主动发展”办学思想指导下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拓展型校本课程
在合理设置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大量开发校本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科学设计课程的组合性和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独具特色
的课程服务。③在研究型课程领域,按照“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强调体验、鼓励创新”
的总体要求,抓好普及和提高,继续在高水平的青少年科技竞赛中保持优势。目前校本
拓展型课程涵盖德育、人文、科技、艺术、体育、生活实践等各领域。此外学校还重点
推进部分学校特色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如进行科技教育、艺术教育
等。深入开展特色课程的建设与探索,如通过《创造与专利》推进知识产权教育示范校
特色,通过《2049 基地学校》课程、ESD 教育实验学校课程等推进学校技术特色、通
过国防教育课程推进国防教育特色等。

(六)和谐多样的隐性课程
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学校注重传承创新八十多年来形成的优秀学校文化,并以


杨惠平.生态型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新课程(新高考版),2008,04:11-12.

杨惠平.生态型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新课程(新高考版),2008,04:11-12.

韩震.情境 问题 体验 和谐——“促进小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教学模式建构研究”科研课题论文[J].科教文汇
(中旬刊),2012,05:51-54.
4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之为基点,在课程建设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和谐多样的隐性课程。学校文化
是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有师生共同创造并遵循的办学思想、
价值观念、工作作风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同时也包含着体现上述内容的各种物质载体和
行为方式。首先 W 中学的学校文化具有积极作用,立足历史,
“为吾校之光、为学术之
光、为民族之光”的崇高目标,对 W 中学起着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育人
作用、传承作用,也是学校积极进取的强劲动力,是学校历久弥新的精神文化。第二,
W 中学在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问题,开创学校文化的新视角。
第三,W 中学的课程建设也是基于一定的文化立意之上,尽最大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有助
于他们“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型课程。

(七)课程化的社团活动
可持续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增加学生对自己课程体系
的可选择性。中学生社团是以爱好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群体,将社团课程化既
可以繁荣学校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又为生态型学校课程建设提供
了组织载体。学生社团对于弥补现有教育重学科知识忽视直接经验、重视阶段目标忽视
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重视个人奋斗忽视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重视知识继承忽视创
新运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团活动课程就是将中学生社团组织作为课程的组织载体,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作为课程内容,以提高智能、发展个性特长、增加学习经历、健全人格为主要目的,由
教师进行指导或服务,由学校进行科学组织和评价的一类课程。它的组织运行属于校内
组织结构和特色课程服务的制度创新,是现代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部分。所以,社团活动
课程化对于促进课程与人、课程与生活、课程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有极大的促进性,是
现代学校生态型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①
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首批示范学校,W中学在课程体系方面作了
有益地探索。W中学形成了部分强势课程和学科。生态型课程形成了学校特色,和谐地
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型课程在跨学科教学方面也作了探索。学生
社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更好明确W中学的课程分类,下面表 3-1 列出了几种示例
课程,用以说明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课程。


张治.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6-58.
4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 3-1:W中学课程类型示例
示例课程 基础型课 生态型德育 心理健康教 拓展型校本 研究型课 隐性课程
程 课程 育课程 课程 程
学科语文 √
新闻采访与 √
写作
发明与专利 √ * √ *

宝山旅游地 √ *

追问生命的 √ *
意义
近 100 年黄 √* √ * √ *
河决口与断
流的统计和
思考
注:√指符合对应的课型;*指体现“ESD”教育理念的课型。

三、ESD 理念下的课程建设
(一)国家课程中渗透 ESD
ESD 理念下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体系不仅承担了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而且将课程本身的价值和特色发展视为根
本,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去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人生的挑战。这意味着我
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
,把个性
发展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课程服务,必须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也只有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发展兴趣、个性和能倾来确定
培养目标,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时代
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出发,与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协商建构课程内容,构筑显性
课程与隐性课程并举,针对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并重,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
究型课程并行的生态课程结构,使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全面
而和谐发展,才能称得上是优质教育资源①,这样的课程结构才是可持续发展课程结构。

(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培养目标以及国家和地区的课程纲要精神,


张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态课程结构初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5,(9):64-65.
5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办学具体目标,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在课程专
家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校成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
足本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①校本课程开
发的类型根据学校发展的途径、方式和策略以及学校特色和办学经验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而具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可将 W 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学科
拓展类、主题活动类、乡土文化类、校本节庆类、社团活动类、社会实践类等。②
W 中学近年来在校本课程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学校先后组建了 40 多个学
生社团,学生在国家级、市级的比赛中夺得百余项大奖。学校每年举办校体育节、科技
文化艺术节,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舞台。如 W 中学高中生漫画创作及 CoSPlAy
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漫画故事的创作方法,欣赏和了解动漫艺术夸张、变形和拟人
化的造型特点,提高道德教育和审美能力;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应用课程则让学生通
过学习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校本特色课程
秉持“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理念,创造了学生主动发展的精细化教育模式。

(三)学生社团活动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和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上海甚至全国很多中学校园
都兴起社团活动。中学生社团是以爱好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学生
群体,他们通过开展活动实现其组织设定的目标,达到增加经历、提高智能、陶冶情操、
增进友谊等目的。开展学生社团的主题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成才、发展个性特长、
探索人生价值、开展人际交往和文化娱乐活动等各方面的需求,而且对学生良好道德素
质的形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学生能在活泼愉快的社团活动中逐步塑造健全的
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张扬个性特长,形成主动发展的内驱力,这是
学生一生健康、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W 中学的社团存在历史悠久,随着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W 中学在对
传统优势项目和办学特色的挖掘整理中,对社团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社团进入了
新的发展阶段。现在 W 中学参加社团的人数逐步增加,社团的类别也不断增加,主要
有以下几类:1.兴趣爱好型,如文学社、英语戏剧社、书虹画社、DV 社团等;2.文
体娱乐型,如合唱团、健美操队、乒乓球俱乐部、桥牌协会等;3.政治公益类,如志
愿者服务队、中学生党校、金爱心孤老服务队等;4.课题研究型,如生物与环境研究
社、OM 社图、数学研究社、项目设计社团等;5.学科竞赛类,如化学奥林匹克、生
物奥林匹克等。③这些社团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发展了许多学生兴趣特长,也填补了家
庭生活和学校基础型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学生社团的主题研究架构了学校社团活动的课程化体系,也带动了学校研究型课程
发展。比如 W 中学的“生物与环境”社团,在老师的带领下,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


高永平.拓展校本德育课程内涵 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J].上海教育科研,2007,12:52-53.

高永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策略与实践类型[J].新课程;综合版,2010,(12):22-23.

张丽娜.校本课程开发中教育利益相关者影响力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点,对学生关注的环境问题等开展专题研究。W 中学学生社团的主题研究已成为上海市
推行教改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成为该校对外实验和示范的一个窗口。

四、创设优质的课程实施环境
W 中学优良的课程设置模式离不开优质的课程实施环境。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在“二期课改”背景下推进了学校现代化软硬件的建设,并有一套系统的管理体系
和制度作为保障。

(一)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了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
W 中学建成教学和管理功能基本齐全的校园网络管理和应用平台,使学校课程管理
与考试、学分评定以及导师选择,学生分层次的选课、选考以及学分查询等都可以在网
上进行。形成涉及各学科的学校教育教学电子信息库,汇集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课
件、电子图书、习题、音频、视频等资料,并有网上查询系统。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校
了园网站,及时公开信息,通过互联网辐射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
构建网络实验室,使网络实验室资源成为学生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场所,做到资源共享。
学校重点投资建设了生物与环境开放型实验室、航模制作基地等,并将它作为面向全体
学生的,辐射周边地区学校的研究基地。W 中学也进一步发挥学校宽带的作用,随时利
用互联网和区里提供的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大学道”等远程教
育资源的作用。在硬件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花大力气普及信息技术的利用,通过教
育技术物化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
学校的硬件建设为课程改革和办学理念的需要,特别是为个性发展课程提供配套的
保证,也在不断完善。重点建设了 8 个开放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工作室)
,满足学
生开展探究活动和发明创造的需要。这些主要是:生物与环境科学自主研究试验中心、
模型与电子制作中心、信息技术与机器人实验室、化学自主研究中心、物理自主实验中
心、动漫创作中心、学生电视制作中心、植物培养基地;还有一批相应的小型功能型教
室,以满足或适应社团和小班化拓展型课程的需要;同时,也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配置,
提高图书利用率和图书馆服务水平。

(三)构建安全教育与全方位校园安全防护体系
W 中学建立和健全了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法人和各部门责任制
度,把学校安全工作成绩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状况的基本因素,定期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
检查和整改,为教育教学的安全性提供制度上的保障。①学校还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


教育部召开学校安全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周济在讲话中要求 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安全工作[J].江西教
育,2003,24:1.
5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全面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充分认识校园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
长期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定期举行消防演习和各种灾害、突发性、恶性事件
的防范教育。建立起学校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定期组织安全工作并作全面检查;还加强了学生宿舍和学生用餐的安全管理,加大了校
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组建了 W 中学社区安全网络。
为保证我校全面实施“二期课改”的规划得以顺利推进,W 中学还根据普遍性与特
殊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建性相统一、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进行规划管理。主
要措施有:
1. 取得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
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学校定期召开教工大会、处组会议、学生大会
等,积极学习、宣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样
使全校教师认识到,全面实施“二期课改”是所有教师必须共同关注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ESD 理念下的课程规划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要在教育、教学、管理、
服务中贯彻执行。

2. 广泛听取建设性意见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过一个阶段后,由校长向教工代表通报本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情况,听取教工代表对本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举行各个层面的研讨会,由课
改领导小组介绍本规划实施和管理情况,征求参会人员的建设性意见。在此基础上,不
断充实、完善课程规划。

3. 实行全程动态管理
实施“二期课改”方案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学校在实施课程规划的进程中实行全程
动态管理。根据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社会的需求,课改的走向,学校对该规划不
断予以修订、充实、改善,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

五、有序的学校课程支持系统
W 中学有着有序的学校课程支持系统。学生选课系统保证了学生分层次的选课;系
统的教师管理体制保障了教师的工作质量;相对完善多元的学业评价体制保证了可持续
发展课程的建设。

(一)选课系统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校本课程作为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选课系统在我国高校虽然己经较为普遍,但在高中仍然是一
个新的领域。
W 中学的选课系统会提供详细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主要学习内
5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容、开课地点等信息。学生可通过互联网,用实名注册的账号即可登录进行选课信息查
询、选课、退课、选课情况查询、成绩查询、修改个人资料等操作,教师可以在选课系
统中查询学生选课的情况,系统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选课的情况动态调整选修课程的信息,
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并对选课数据进行修改和管理。①系统管理部门按照学校的教学需
求,对选课信息进行管理工作。教师可以实时查询学生的选课情况,对学生的选修成绩
进行修改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互联网进行选课、修改个人信息等工作。每个学
生除了必须选择必修课程外,还要选择选修课程。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信息,生成
一份学生自己的课表。课程结束后学生可登录网站查询成绩与学分。

(二)教师管理体制
加强教师的工作纪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为了进一步严肃教师工作
纪律,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使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实现
W 中学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教师管理体制。
首先,在现有年级组负责制的基础上,建立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学科备课组、教
师的分级责任体系,从观念、方式和技术上研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第二,加强教研组
的功能建设,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建设,使学科教研组在教学质量把关和教改探
索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第三,加强师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在“二期课改”中的专
业化发展水平。主要举措有以下几点:
1.制定《W 中学教师师德规范》和《W 中学干部自律条例》,加强教师的师德修
养。修订并完善《W 中学教工目标考评体系》,建立明确的教职员工考核程序、公正合
理的考核原则和科学客观的考核办法,建立科学评价、奖励优秀的教职工激励机制。
2.建立名师培养制度,启动名师培养计划。学校力争自主培养特级教师 1—2 名,
上海市名师后备人选 10 人左右,市、区学科带头人 8—10 名,学校级的学科带头人 30
名左右,教师中达到硕士学历或完成研究生课程的比例达到 40%以上,外语教师要 100%
接受出国培训,其他有关学科教师 30%以上能到国外考察进修,并将培训与任用挂钩。
名师通过质量把关、技能培训、结对帮带等方式,以名师培养名师,逐渐形成结构合理、
效率优良的名师梯队。
3.完成《W 中学学科带头人制度》建设,建立专项研究的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
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教师专业成长团队,以任
务驱动,加强专业合作,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4.指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化发展三年规划”,并跟踪考核。启动校本培训计划,
制定教师校本培训大纲,内容上要包含师德修养培训、教育教学培训、信息技能培训、
教育科研培训、科学素养培训、新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实施培训等等。其中,80%的教师
接受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常识,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教育科
研能力,引导和指导教师参与学校核心课题的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参与市、区和国家级


杨冬宁.贵阳实验三中选课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3.
5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课题的科研立项,引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5.继续深入开展并不断优化“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
、“我最满意的老师”、
“学
生最满意的组室”的评选活动,推出“W 中学特色教师评选活动”,学校引导教师通过
考核评选活动发现自己的业务、能力、表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扬长避短,引导教
师主动发展。
;对不合格的干部及时
6.调整学生反映大的不合格教师,实现“进得来,出得去”
调整岗位,实现“上得去、下得来”。
7.通过各种培训方式,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了解和熟悉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进一步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具备执教新课程的能力和校本课
程研究和开发能力。
8.继续实施“让骨干教师展示风采、为青年教师搭建舞台、使青年教师迅速成才”
的学校教学评优传统项目,形成你追我赶的主动发展态势。对青年教师要认真开展以师
徒带教为主的教育教学常规业务培训,新分配或新引进的教师还要接受学校现有规章制
度、校史和传统教育、适应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技能等相关培训。
9.制定“上海市科技教育名师培养基地”课程设计和培训方案,落实各项准备工
作。
此外,W 中学对于教师的评价,打破了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
做法,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教学实施、设计与反思等。教师
的评价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
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①这些举措有效地保
障了教师的工作质量,为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学业评价体制
在新课程背景下,W 中学学生的学业评价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测验考试。
其中终结性的测验考试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基于课程模块的学业成绩评价,
比如期中、期末或知识、实验、实践等的学业成绩评价;第二层次是学生毕业成绩水平
的评价。学业成绩的评价准则有三点。第一,模块学业成绩测验是一次终结性的成绩测
验,针对不同的内容在形式上、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二,模块学业成绩要结合过
程性评价。第三,学分的认定必须与模块学业成绩挂钩,否则可能导致学习环境过分松
散,没有适当的压力,对绝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②
在考试内容方面,W 中学注重考试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 W 中学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在考试方式方面,W 中学提倡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
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灵活多样,如辩论、课题研究、情


中国教育曙光网,http://www.chinaschool.org/kcgg/biaozhun/149-154.htm.

高凌飚.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上)[J].中小学管理,2004,06:30-32.
5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景测验等。①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W 中学为促进学生发展,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提
供学生发展改进意见,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在关于升学与招生制度方面,W 中学不提倡
把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认为应该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逐
步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
综上,W 中学构建的课程体系,符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体现了现代教育对学
校层面课程发展的根本要求。使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和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理
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落实。


芦咏莉.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新课程评价与改革重点[J].师范教育,2002,12:23-25.
5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最主要、最核心、最基础的课程。而国家课程中学科课
程的比例又是最大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最为直接的途径和方
法,就是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课程中和课堂教学中。这需要每一
个学科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结合学科的特点,审视那些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
主题或内容,挖掘蕴含于其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因素,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实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价值观和公民教育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以不同的形式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纳入到学校教育各个学
科的课程及教学标准中。不管是明确的要求,还是隐含在相关标准中,都有待于学校和
教师加以落实。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以及具备理解
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价值观、技能及行为习惯。各学科教材中也不同程度地针
对相关教学内容,安排了相关的专题或相应的教学活动,为在实践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
教育提供了机会。W 中学的改革者们认识到,尽管面临各种障碍因素,如拥挤的教学内
容、高利害考试评价机制的制约,僵化的教育制度约束和划一的脱离实际的评价标准的
钳制等,但如果领导支持、教师努力、家长配合,教师们还是可以挖掘国家课程中的
ESD 教育要素、教育资源,在实践中发挥师生的创造性的教学智慧,使其高质量的校本
化,最终促进学生在学科知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公民意识的全面发展。W 中学在各个
学科中均进行了 ESD 理念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尝试,其中生物学学科做得最有代表性,
本章所讨论的内容均以生物学科为主。

一、国家课程中 ESD 要素的挖掘


(一)课程标准中 ESD 要素的挖掘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
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① W 中学教师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根本的依
据和目标指向,同时课程标准也是课程智慧和教学智慧的重要来源。因此。深入学习、
领会课程标准的主旨和内容,有利于 ESD 教育理念的诠释和落实。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 年 6 月

5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生物课程目标的 ESD 解读
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
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
教学实施及评价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部分。我国义务教育
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两个水平表述:一个是课程总目标,另一个是课程
具体目标。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课
程的具体目标。②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研读和讨论中,老师们认识到在高中生物课程目标中的三
个维度中,虽然在字面上只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明确提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深入挖掘后,
“关心我国的
生物资源状况”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都和 ESD 教育理念密切相关。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必修模块“培养学生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
和结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建
构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这是高中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备
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因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上位的、隐含的目标,涉及生物科学课
程的多个具体内容领域,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挖掘、渗透,潜移默化,在理解了相
关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或参与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和建构,并且不断积累
和升华,逐渐地稳固下来。相对于显性的知识目标或能力目标而言,它是隐性的、不易
察觉的、实施起来有较大难度的目标。对实施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过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挖掘、梳理,老师们认为直接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
关的目标主要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目标有:
·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初中课程目标)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
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
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③


贾鲁娜. 基于课程标准的我国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质量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4 月

张春燕. 新课标下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年
5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些目标要求都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价值,符合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贯彻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反映了社会对基
础教育的价值诉求。明确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基于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知识的理解,构建起对人与自然
和谐关系、协调发展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对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经济社会
发展过程中开发利用生物与自然资源时的理性抉择,认同生物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碳
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的重要作用和全球性特征,依据这些基本原理而形成的价值选
择和个人决策,以及作为地球公民应当承担起的责任和义务。基于对地球生态系统自净
能力有限的认识,考虑人口不断增长及带来的资源需求和排放压力不断增大,养成洁净
消费和节俭习惯,公平地、合理地、负责任地利用资源生产和消费,保持当下和未来的
生活质量不降,关注个人和公众的营养、卫生和生活习惯的形成,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和基本点,也是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改革主动适应和积极回应
当前及今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倡导“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要求在课程实施中,在教学活动中,
要注重使学生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要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
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评
价等,都要围绕课程目标,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二)课程内容体系中 ESD 要素的挖掘


课程内容的规划、选择、组织体现了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指向,同时也是落实教
育理念和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所以,实施 ESD 教学,不仅要确定合适的目标,还要
解读、重整和重构课程内容体系。W 中学生物教师认识到,首先应该做的是对生物课标
中规定的内容体系深入理解。在这方面,W 中学生物教师深有体会。
他们认识到初中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我国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充
分考虑了生物科学、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按照动物、植物、人体生理等学
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的体系,构建了全新的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出 10 个主题。每个主题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打破了以往
按生物类群组织内容和比较突出形态结构、生物的类群及其分类特征等内容为主的学科
体系。
课程大大删减传统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分类学的知识。同时较多地关注生物科学技
术的新进展,如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主题,有“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和“现
代生物技术”。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因此设立“健
康的生活”主题。
课程突出了“探究性学习” 。强调教师应将内容标准渗透到主题教学活动中,积极
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课程标准为此设计了若干科学探究的案例,提出了

5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0 项具体活动建议。例如,“探究酸雨的危害” “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等活动建议。
生物课程还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全部体现到具体内容中去,例如,标准倡导“热爱大自然,珍爱生
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教学目标,不提倡不必要的活体解剖动物、采摘
植物等,强调在实验结束后把实验动物放回自然界。①
再比如,高中生物必修模块 3 的“稳态与环境”模块也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教
育思想和教学资源。该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
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总而言之,他们认为“一是,ESD 教育不是强加给生物学教学的,它是生物学课

程内容体系内在特质的自然外显;二是,虽然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要求教学中要体现

ESD 教育,但这不会是自然而然的,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重要;三是,生物学课

程内容 ESD 教育价值的实现不都是显性的,有时也会以潜课程、非正式课程的样态出

现,因此需要多类型课程的相互配合”。(访谈 Z 老师)

进入 21 世纪,世界各国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出积极回应。意识到教育在促进
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到正规教育中,尤其是融入基础教
育课程教学中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我国新世纪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
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并逐步提升到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高度。
在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中,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意
识和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突出强调了责任、意识和价值观教育。并且
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包含在培养目标中。
生物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属于科学课程领域。生物课程在落实培
养学生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
了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生物学课程以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为研
究对象。包括生物界的多样性、生命活动的过程、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内容。
这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对一个人认识和发展自己、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圈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依
存关系,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流和转换及其原理,从整体上
看待自然界生命系统的稳态和相对平衡,理解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所有生命体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生命
价值观。同时领悟包含在其中的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深刻认识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生物学课程还包含了大量技术方面的内容,尤其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及产
业,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医药、环保等方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产

①李传印. 新课标 新理念——实施新《生物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25-33.


6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生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伦理价值观方面的冲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理解科学-
技术-社会—环境(STSE)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并
做出明智决策,形成和选择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选择将来的职业或学习方向等
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同时新世纪生物课程突出了环境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
这是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基
础。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修养方面应
该达到的最高培养目标。①此外,生物科学概念建立过程中的研究方法、思维过程和科
学探究,也对学生形成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直接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而结合
生物课程内容特点,了解我国在生物自然资源方面,在生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珍稀物种方面的状况,尤其是面临着生物自然资源正在遭到破坏、资源分布不均以及人
均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
心。
人作为认识主体在认识生命世界的同时,自身也是生物学的认识对象。因此,生物
学还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社会进步和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和选择。生物新课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根本目的。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学素养
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素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意味着有能力判断和选择适合自
己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这自然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生物课程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地理
等学科一样,成为优势学科,发挥着核心作用。探索生物学课程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的问题就成为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有的老师就很感慨地表示,“高中这个阶段到底应该

怎么对这方面进行 ESD 的教育?实际上,从我们的学科里面去挖掘,学科里面非常希

望把(ESD)这意识给学生,把这个知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它。那么这种

理解层面比识记层面要高一个层次。既然是理解层面就是让他感觉到我这样做(指有损

于生态环境的行为)怀着深深的不安,……就感到内疚。他这个过程,实际上对于小孩

子来说,他可能会说:不,老师在课上说不能这样做,他可能直接的对抗,他也不知道

为什么;对于高中生来说,他可能说:这样不好,而且能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不好?比如

穿山甲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它可能就要灭绝了,他可能是另一种方式的拒绝,这是两

个层次了。从学科的角度,针对高中生这个层次,其实还有一个层次,我知道我自己不

①赖勇强.对信息技术与幼师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4.6:57-58.
6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吃,我还能够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保护,生态的保护能做什么,这个工作

比方说做一种宣传,我自己不做,我宣传别人不做,影响其他人不做。”(Z 老师)

二、ESD 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设计
学科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学科教学的
效果和效率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水平。同时,教学设计也是学校教
育理念、教师教学信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重要环节。因此,革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优化
教师的教学行为的一个关键而有效的切入点就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设计能力。
W 中学在进行 ESD 教育提升的时候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三个途径开始改变教师
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能力:一是,请相关专家进校,帮助解读、提升、转换 ESD 教育理
念,使之有理论高度,系统、科学;二是,加强与国内名校交流,尤其是办学理念相似
的学校的相互学习,在相互学习中互通有无提高认识;三是,挖掘教师们的实践经验和
实践智慧,总结老师们以往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的理解和共识。以下的两
个案例是 W 中学教师设计的具有典型性的将 ESD 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一)案例展示

【案例】 探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白头叶猴的保护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白头叶猴产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扶绥一带。分布狭窄,数量稀少,是我国
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外还没有活体和标本。白头叶猴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我国特有
种。它的外部形态极为有趣,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
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它们钟情于广西美丽的喀斯特石峰,食树叶,吃野果,爬
绝壁,宿岩洞,生活了三百多万年。白头叶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具有很多与人
类相同的遗传基因,而且具有复杂的社会形态。①如井然有序的社会成员关系和家庭组
织方式(一夫多妻、多雌多雄或全部雄性)
;为了延续基因和繁衍种群,一些神秘而复
杂的社会行为如“助家”、
“杀婴”也正在被揭示。科学家认为白头叶猴的研究有着独特
的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
最早对白头叶猴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熊猫及野生动物
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潘文石教授。1996 年至今,潘文石教授率领着一支年轻的研究生队
伍对白头叶猴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繁殖组群等进行观察研究。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
现,由于人类发展对其栖息地及食物资源的破坏,以及偷猎者的捕杀,白头叶猴这种与
人无争的美丽而奇异的动物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却在急剧减少。在野外只剩下约 700 只,


江镕.熊猫爸爸与猴子教授——潘文石[J].环境,2009,09:20-23.
6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比大熊猫还稀少。因此,开展保护行动是当务之急。
(二)充分了解站在不同利益主体如当地农民、政府、科学家和环保部门、普通公
民等他们对保护珍稀动物的真实想法和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了解和交流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1.书面谈论;2.班级演讲会;3.实地考察(广西崇左生态公园)
;4.观看关
于崇左——白头叶猴生活环境和科学家、政府、农民等对保护白头叶猴所持观点的录像
片;5.举办我国特有珍稀动植物图片展;6.形成书面报告文字,向当地政府的有关部
门或新闻媒体反映保护珍稀动植物或破坏生物多样性行为的调查研究情况。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在课前,学生初步具备了生物圈中动植物有关的
知识。从初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独立观点正在形
成中,渴望被外界认可并渴望表现自己。因此设计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悟,
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方法和措施。
2. 理解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
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 形成爱护生物、关爱生命的情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设计
(一)探究性教学。首先,科学设置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适当难度、学生有
兴趣;其次,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再次,提供
深度思考、思维碰撞、思想交锋的机会;最后,教师要适当引导、点拨、提升。
(二)参观、考察、调查。让孩子们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广泛获取信息,深入了
解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见解和意见。调查研究以书面和口头报告两
种方式呈现。
(三)角色扮演辩论、讨论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不同角色、利益主
体的立场出发进行辩论、讨论,从而澄清基本观点、价值取向、思维逻辑。这有利于
ESD 理念的内化,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乃至多元智能的提升。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程序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收集和查阅关于“白头 结合教师提供的关于收集
课 前 叶猴”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 白头叶猴信息资料的各个途径
广泛收集各种形
准备 料等。 (录像片、互联网、图片、图
式、各种途径的资料。
书、VCD 等),提前做好资料
收集过程中提纲整理的准备。

6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方案 1 组织学生观看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美丽的 利用学生已有的
家园》、
《左江日记》——潘 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如白 进行一般性探究性学
导 入 文石野外研究系列之二。 头叶猴的生存现状;当地政府 习的科学方法和技能,
新课 方案 2 师生共同阅读 对保护白头叶猴的态度和措施 “提出问题,作出假
课本中“角色扮演——辩论 是什么? 设”。为进入角色扮演
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打下基础。
的背景资料和要求。

注重集体智慧,发
挥个人优长。突出学生
学生分别扮演“当地农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 主体,强化准备意识。
角 色 民、政府负责人、野生动物 制定发言提纲。角色扮演充分 学会倾听艺术,感悟真
扮演 保护专家”。教师在过程中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完成 挚情感。理解尊重民
进行组织管理。 角色扮演的任务。 主,各方近远兼顾。富
于青春活力,领悟人生
真谛。

后台调控,前台导演。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将学
小组成员分工。
生 6 人分为一组。小组成员
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角色。 将保护野生动物
自愿扮演某一角色。
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根 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与
提出“角色扮演”的目
据不同的背景资料拟写个人 学生人格培养、心灵塑
的、意义和要求。
“角色扮演”发言提纲。 造相结合。
建 议 指导并适当阅读学生
小组内交流。 通过“角色扮演”
与 策 发言提纲。小组内成员之间
在全班进行交流。
(由于时 活动,认识和体验规划
略 交流发言提纲。
间限制,也可选派有代表性的 人生。
限定发言时间,提出注
小组发言。) 体现科学价值、科
意事项。如:倾听各方面意
提交书面发言提纲和达成 学精神、科学思想的综
见、考虑各方面利益、尊重
的“保护白头叶猴”的书面建 合实践。
他人意见、协商达成共识。
议。
组织在小组内准备,在
全班范围内“角色扮演”

教师或学生主持人进行
全面总结和评价。

6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根据对保护“白头叶猴”的角色扮演活动;提出对东北虎、大象等其它动植物保
相 关
护的策略和活动方式。如查资料、角色扮演、游戏等。提高学生对人与生物圈、人与
链接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与人类朝夕相处的生命现象。

(二)案例分析
以上的教学设计案例很好的将 ESD 理念融入的学科内容之中,并通过具体的教学
设计体现出来。
首先,这是来自实践的智慧,具体的教学设计都是由一线教师完成的。这表明了
ESD 教育理念已经从学校的管理层逐渐扩散到一线教师,并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同和尝
试。ESD 理念在 W 中学已经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 ESD 理念体
现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经验和体验相关的理念,具体感受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意
义和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第二,ESD 理念能够和学科教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
内容,师生通过对白头叶猴生存环境,生活状态等的具体了解,将保护野生动物的思考
与实践过程体现在教学之中。同时,结合相关的内容提出对东北虎、大象等其它动植物
保护的策略和活动方式。如查资料、角色扮演、游戏等。提高学生对人与生物圈、人与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科相关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内容的分析与设计中,将我们生活周围的具体问题与生态保护紧
密联系,给学生以切实的教育。避免了学校特色建设、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际的“多
张皮”现象,“有机融合”代表教师不仅形式上、口头上认同了 ESD 教育、教学理念,
而且有了行动的自觉;
第三,ESD 教学理念能够通过探究式教学体现。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多样化
的方法,包括文本的解读,视频资料的展示,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源,课堂讨论等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对 ESD 深层次把握。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站在不
同的立场和观点上,设身处地地思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平衡人的利益和动物生存
的基本权利。从而树立起对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基本思想。
换位思考让学生获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内心情感体验。广义而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理应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应有之义。令人欣喜的是,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
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三、ESD 理念下的学科课堂教学
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W 中学在实现学校基础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
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
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来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

6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实施“绿色教育”中要求全员性和持久性,同时要求全体教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
渠道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整体规划,提出多学科渗透环境
教育的教学要求,探索出具有 W 中学特色的“绿色教育”模式。下表是 W 中学开设的
绿色教育公开课(部分)。学校还在每年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及教学展示活动
中,要求有渗透 ESD 理念的基础型课程教学展示。学校还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纳
入教师教学考核要求,将渗透“绿色教育”理念的典型教案,教案设计中渗透“绿色教
育”教学目标的情况都作为考核内容。由教研组长、教导处进行年终的检查和评分。教
导处还不定期地进行随堂听课,检查落实是否达到相应要求。

表 4-1:W 中学绿色教育公开课(部分)
学科 课题 执教班级

语文 藏羚羊跪拜 高二(1)

生物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高三(8)

政治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二

英语 Health 高二(11)

生物 野生生物的保护 高二(6)

生物 水质污染的实验检测 高二(10)

心理 亲情沟通 高一年级

地理 水资源 高二(1)

心理 预防艾滋病 高一年级

心理 生殖与健康 高一年级

地理 城市化 高二(12)

化学 Na2CO3 与 NaHCO3 性质 高一(3)

语文 趣“味”动物 高一(3)

化学 乙烯的制取及性质实验的质疑与改进 高二

化学 师生共谈乙酸 高二

语文 一堂有教育意义的“水”课 高二

6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物理 核能 高二(2)

地理 沪宁杭 高二(3)

英语 Disasters 高二 (3)

化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高一 (10)

生物 生态系统 高二(9)

生物 哭泣的沙颍河 高二(3)

心理 远离毒品 高二(8)

如何寻找环保课题
生物 生物与环境社团
(拓展型课程)

化学 次氯酸

生物 动物的营养 高二(5)

生物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探究 高二(11)

生物 生命教育 生物与环境社团

语文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生命教育 鹿鸣文学社团

W 中学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主动将 ESD 贯穿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首先是统一规定,在各科教案中增加一个栏目,就是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
学校督促、教师之间交流,教师们逐步形成一种教学常态,将 ESD 融入各个学科、每
一节课的教学中。另外,像生物、地理、政治等学科教学中还采取主动挖掘、渗透、联
系拓展等策略,将 ESD 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们在这方面有自
觉性,认识上也是清楚而深刻的。

(一)教师对学科教学中融入 ESD 的认识


拿生物学科为例,接受访谈的生物老师从学科的角度讲出了他们的看法。对于挖掘、
渗透和联系的理解,B 老师谈了他自己的认识:

适合的内容要挖掘出来,要有慧眼,要能够看出这里面有(ESD)这个东西。就像

刚才 Z 老师说的,渗透和挖掘有点不一样。不过挖掘是里面已有的,就是你慧眼找出来

了,然后想办法把它挖出来,把它提炼出来、体现出来。渗透是比如说泥土本来是没水

的,我通过外面慢慢把水渗进去一样,这个里面本来是没有的,我想办法给它渗进去。
6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的可能是联系一下,拓展一点。这其实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在谈到学科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影响教师做或不做的主要因素时,B 老师的
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认识程度,另外就是学校领导的重视
及学校的办学思想是否端正。

我想可能这样实行起来的障碍,第一个就是个人的认识。每个人对这个(ESD)的

认识实际上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老师本身对环境问题是很敏感的很有认识的,自己

平时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就很受外界思想的影响。如果不是很敏感,那么时间就可能相

对长一些。也就是教师素质和意识方面不同。第二个就是和学校的关注程度有关系。每

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有所不同,像我们学校是比较开放的,当然也是要和升学及社会的要

求结合起来的,但是我们注重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他不仅仅是一个升学的问题。有

了这样的办学理念以后,学校的教育肯定会关注的比较多,包括像 ESD 就会自觉不自

觉地渗透进去。他是培养未来的需要的人才。必须得挖掘。如果说这个学校认为我培养

的人只要去应付高考、中考,那它关注的肯定就会是狭隘的。所以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

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这个学校的领导重视环境科学的推展那么开展

起来的可能性就大一些。考试的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这样的压力下,也有很多学

校还是关心学生的发展的。(访谈 B 老师)

(二)课堂教学实例
下面是 W 中进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学科教学改革的二节课堂实录(片段)以及教
师的教学体会和听课心得。从中可以了解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
理念的。
【案例 1】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老师:今天在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起来回答我的问题,你起来背一首诗:唐代诗

人杜甫的《绝句》,是不是有点蒙了?

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老师:很好,请坐。在这里面如果我们深入地去领会其中的意境,那我们就会发现

6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们处在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宋代诗人范仲淹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已经被

选入到初三的课文,我们到初三的时候我们会学到这首诗,在这篇文章当中有这样一段

诗句,我来领同学们背一下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其中有什么样的意境。“至若春和景明,波

澜不惊,上下天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从这些诗句当中我们同学可以发现:生

物点缀着我们的生活,它围绕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和谐,动

物、植物、人和谐发展。但这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世界没

有了动物,将会是怎样的?”

学生:地球大概也就生存不下去了。

老师: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想法?

学生:没有动物,食物链会遭到破坏,最终人类也无法生存。

老师:那么我们在这节课就要认真地学习一下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际上在很

久很久之前的 1962 年美国一名科普作家就曾经写了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在那本

书里就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鸟、没有蝴蝶、没有蜜蜂的寂静的春天。那么我们通过这

堂课的学习我们看一看如果动物消失了人类会不会像同学所描述的那样“人类最终走向

灭亡”呢?我们第一节学习的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讲这节课之前我给同学们放

一段视频,它描述的是非洲的一个角落各种各样的动物自由自在的生存,我们来看一下

然后让同学总结一下其中有哪些生物的关系。

(放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老师:好了,从这段视频当中我们同学说一下,你特别注意观察到了哪些生物特点

呢?谁起来回答一下?

学生:在这个视频中我就发现非洲的动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其中我注意观察了水

鸟在水中捕食鱼类还有就是在岸上有一只狮子在追赶一匹角马,虽然是捕食,但是这是

自然界很自然很平常的一种现象。
6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老师:很好,还有哪些同学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只老鼠在伸懒腰。

老师:实际上我们同学用你的眼睛多去观察身边的环境。多去看周围的环境这样的

话你就会看到很多很多的生物现象。也可以了解到很多我们在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在

学习当中需要的是一个有心人。那么在刚才视频中我们真正所看到的是非洲的动物在很

艰难的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经历着繁殖、成长,面临着死亡。他们在经历着捕食和被捕食,

他们在经历着环境的变迁以及气候的变化。但是不管外界条件怎样,生物能够很和谐地

在这个环境中数亿年的、数万年的演化和繁殖。那如果这生态环境中某一种生物的数量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突然变化,那么结果将会是怎样的?我们翻开课本第 44 页来看一

下书上的资料分析 1、2、3。我来简单的解释一下:第一个资料是我们国家在 60 年代

时曾经把麻雀列为“四害”,那时全国动员剿灭“四害”,但是现在专家呼吁保护麻雀;第二

个资料是发生在我们内蒙古草原上的“狼”经常要危害人。那么为了保护人的人身安全、

为了保护家畜的安全号召要消灭掉狼;第三个资料是最近发生在重庆的事,人们需要蛇、

青蛙。你们在看这三个资料之前抬头看我留的思考题,一共是四个思考题,我们以组为

单位,前后桌四个同学针对你所分析的三个资料回答这四道思考题。第一道题:为什么

专家要呼吁保护麻雀?第二道:狼被捕杀后,野兔为什么数量剧增?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会受什么影响?第三道: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第四道:自然生态系统

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地增长?为什么?我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

(学生讨论)

老师:好,时间到。请同学们起来回答问题。

学生:我觉得之所以专家呼吁保护麻雀是因为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对麻雀的认识是非

常不充分的,在地球上就消灭了近 68 万只,捕获雀网 26 万个。这对麻雀种族危害是

非常大的,麻雀虽然糟蹋粮食、啄食农作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它其实也是啄
7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食害虫的,人们杀害了这么多麻雀,一只麻雀如果平均一天吃一只害虫的话,那么在五

天内就多出了将近 100 万只害虫。所以这么多害虫对人类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不能

只靠人类的片面认识去消灭麻雀来打破生态平衡。

老师:好,请坐。第二题?

学生:狼被捕杀后野兔就失去了天敌,就失去了控制,狼在野兔种群里面把不够强

壮甚至带着疾病的野兔给吃掉,使野兔能够更好地进化。狼被捕杀后,野兔就没有天敌

就没有了防御狼的意识,只是到处繁殖,野兔的数量与日俱增,这就导致了草场的退化,

草场的产量减少,最终会威胁到人类的食品的安全或其他的一些问题。

老师:好,请坐!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所以我不再重复了。但是我想总结出一条

食物链,咱们同学谁能给我写出一条食物链?

学生:野兔会吃庄稼,狼会吃野兔。

老师:我们是在草原上。

学生:野兔吃草。

老师:对。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条食物链,那就是说在草原上生产者——草它是

野兔的食物,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草又是人类所饲养的牛、羊的食物。

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再给同学们解释。第三道题谁来解释一下?

同学:不能随意灭绝某种动物因为一种动物都会制约着下一个环节的其他动物,这

样再由下一环动物制约另外的动物,这些制约构成了一个循环,如果这个循环被打破就

会形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老师:很好。第四个问题?

学生:各种动物的数量不能无限地增长,如果无限地增长的话就会打破生态平衡,

那么就会影响到其他动物的生存。

老师:我给它一个生活环境它能不能无限生长呢?请接着回答。
7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学生:我觉得它应该不可能,因为它总是有一种动物来制约它的生长的。

老师:实际上通过自然界中的食物链我们可以知道:在整个的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

都有它吃的,也有它被别的生物所吃的。当兔子的数量增长的时候,那么它的天敌一定

会对它进行制约,但同时兔子又受到它的生存空间以及食物的限制。所以每一种生物在

自然界中都不能无限地繁殖。那么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同学有没有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就是自然界中生物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由于人为或其它的原因过少,它必须要保持

在一个稳定的状态,那么谁能总结一下自然界中动物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它可以保持生态的平衡。

老师:那么什么叫做生态平衡?

学生: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老师:可以把页数和行数告诉大家吗?有的同学没找到。

学生:在 45 页讨论下面的第二行。

老师:好。同学们把这个地方划下来。这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它可以维持生

态平衡,什么叫做生态平衡呢?(以下通过视频和具体的实例,师生共同讨论生态平衡

的几个问题。略)

【案例 2】生物圈的稳态
这是由 Z 老师执教的一节高中生物学必修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相关
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要求学生
在了解生物圈稳态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拥有的生存
家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生物学方面的原因。Z 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没有按照教
科书上的安排,把重点放到讲酸雨是怎么形成的?SO2 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学生在化学
课上也学过,比较熟悉,而且教材上讲得比较详细。而是引伸到近年来受到国际上广泛
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从全球变暖的事实到生态系统中碳排放的增加,让学生借助一个
碳排放模型,计算出自己及家庭在不同消费方面所产生的碳排放情况,体悟温室效应及
节能减排方面国际上争论的焦点问题。
7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节课还被选送到郑州一个全国性会上作教学交流。(以下是这节课的要点)

同学们好。上一章我们学过生态系统,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生态系统?哪位同

学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对,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那么,地球上的生物都可以生活在哪

些环境中呢?

答:水中、空气中、土壤中,精确地说,大气圈下层 9 公里,全部水圈和土壤岩石

圈的上层 800 米是生物生活的环境空间,大家来看图,这三个圈层和其中的生物共同

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的唯一家园。那么,生物圈是如何

形成的?其未来又将是什么样的?其运转有哪些内在规律?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

什么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共同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的生物圈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命惟一的家园,这与生物圈的结构与功能

的相对稳定密切相关,那么生物圈为什么能够保持自身的稳态呢?(二、生物圈的稳态

的自我维持)现在让我们回顾上一章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谁能说说生态系统为

什么能长期保持稳定状态呢?

请大家看教科书 P101 页,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归纳生物圈稳态的维持条件:媒体呼

应——PPT 演示图片:

首先: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绿色植

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是整个生物圈能量的主要来源。

第二: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 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

物质。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

者、解者)

第三、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食物链——食物网)

可见,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生物圈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

7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不是无限的呢?

答:不是

很庆幸。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了。生物圈稳态的破坏有自然因素,如地震、火

山、海啸可能会使部分的生物圈受到破坏,但是,人类的活动正在对生物圈的稳态构成

严重的威胁。那么我们现在的生物圈出现了哪些危机呢?请同学讨论。

思考与讨论:现在的生物圈面临着哪些危机?

学生回答:酸雨问题、温室效应、生态灾难、物种多样性丧失等(根据学生回答,

写板书)有关酸雨的问题,我们的教科书作了比较详尽的解释,我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

课外自学,并回答这几个问题:

三、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课外阅读与思考: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酸雨的危害是什么?

怎样减轻和避免酸雨的危害?

这是留给大家的课外作业,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一下教科书上没有展开讨论的而又是

对生物圈影响更大的全球变暖问题。

这是我最近一个月留意的一些媒体报道:(PPT)大家看到,这一段时间有关全球

变暖的问题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南方周末更是提出这是国际上继 WTO 之后最重要

的国际谈判。那么地球真的变暖了么?

那么全球变暖到底有何利弊呢?这个问题我们请同学分成两大组讨论一下,左边同

学主要寻找不利的方面,右面同学主要寻找有利的一面。讨论开始。

由此可见,站在全球的角度、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全球变暖弊大于利!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全球变暖呢?天灾还是人祸?这是来自 IPCC 的分析数据(PPT


7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展示 1860 年以来全球气温的变化分析图片)。碳循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二氮变

化曲线图。

既然是人祸,那么是什么导致的全球变暖呢?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导致全球变暖呢?

面对全球变暖,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国际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京都

议定书》。(PPT)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如何呢?(PPT)

除了企业,我们有没有排放二氧化碳?你知道你一年排了多少二氧化碳么?想不想

算一算?

(PPT 计算与体验:你一年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碳排放计算器”)

这是在英国石油公司(BP)网页上的一个计算公式,我们来找一个志愿者请他来

算算?大概三分钟左右。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位同学,你有没有想到你一年能排放 4.99 吨的

温室气体?那么有什么途径可以减少排放呢?

我国有十三亿人,每个人能减少一吨,就是 13 亿吨。

再回到我们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未来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路在我们的脚下:多媒体显现三种趋势。

也许老师刚才把温室效应的潜在威胁说得太可怕了。可是,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

果没有任何约束,可能到时人类将无法逆转。但是我相信,人类一定能通过自己的智慧

和理性,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加和

谐的方向发展。

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能为减排做点什么?小组讨论。

也许你会说,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

环境从我“做”起。我们做了,带动我们的家长,千千万万的学生带动千千万万的家长,
7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就能保持我们的美好的家园。

现在布置一个作业:回家和父母一起计算家庭的碳排放,制定家庭减排计划,并执

行。

(三)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以上 2 节课各具特色,都成功地将 ESD 理念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节课——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通过自然界中的食物链的分析,让学生通过
视频资料了解处于食物链不同位置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食物需要。了解不同的动物既有
它自身生存的环境和需要,又是整个生物界食物链中不同缺少的一环。如果在这个链条
中哪个环节中断了,不仅是对一种动物的问题,可能对整个食物链产生影响,进而会影
响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通过这样问题展示和讨论,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促使学生
审视、省思各种生态危机和人类的责任;
第二节课——生物圈的稳态,特别着意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能够客观、
全面、发展地看待生物圈变化、生态危机和人类行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和批判能力。
Z 老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了自己对学科中如何挖掘或拓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
念的具体的一些想法和理念,是对这节课的价值与作用的很好解读。

设计这节课时,“由于当时酸雨这个问题学生已经了解了,书上说重点讲酸雨是怎

么形成的?我想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想围绕那一段时间报纸上有很多东西,大量介绍温

室气体,温室效应哪一种怎么办,XX 的滑雪场那一年取消了,没有雪,那么当时我把

这个问题给学生温室气体引起的问题比酸雨带来的问题还要严重,它是一种气体的东西,

不是点,它是面。酸雨这东西可能是局部的,可能这个地方的庄稼毁坏了,这个地方有

问题,而气候变暖是一个体不是面,它是一个立体的,一旦地球温度升高了,它是一个

完整的。我认为教材是落后的,应该拓展到这个观念。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几个特点:第一,怎么样体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他自己找到问题,已意识到温室气体产生了之后全球变暖了,到底会变成什么危害,这

也不是灌输的,有利地方你找你的证据,找了很多记下来。有害的地方也找证据,也把

它记下来。要让学生自己辨证的思考,你不让他思考,你只能告诉他了,温室气体使全
7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球变暖。学生经过争论、辨论得到的,他自己会印象深刻。他们会继续思考,挖掘,到

底这个问题如果全球变暖了,对方就可以生产蔬菜就长的快了,找了很多有利的方面。

第二,把相关观点挖掘出来。很多深层的道理学生可能挖不出来,你这时候讲一讲,如

果说全球变暖了,什么程度会怎么样,就比如植物它的整个节律会怎么打破,然后哪种

动物可能会灭绝,然后全球的水平面上升,将会带来哪些威胁等,这样就把他知识所达

不到的东西一下子挖出来了。经过这种困难把这种知识挖掘出来,这种挖掘很正常的,

因为可以联系起来思考的问题,那么最后这个效果就比较好,他们一下子就感觉到了,

尽管可能对某些局部的利益有促进作用,但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是毁灭性的。第三,让学

生意识到我可能会得到一些局部的好处,可能会对一些局部的人产生有好处的,比如说

卖运动衫的人肯定比卖羽绒服的人开心,但是不管怎么样,整个人类历史运动衫和羽绒

服都卖不掉。最后自己也没得吃,那世界上就没有这种东西了,那他的眼光就会变得宏

大,不那么局限了。

我觉得要挖掘教材当中一批人的思想,我所列举的思想,要上升到这个程度,就能

达到这个高度。一次可能还是很浅的,但是时间久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能够形成一

个系统的一种观念。我今天上的温室效应,下节课讲野生动物。通过生物学、地理学、

政治等这些学科,合在一起慢慢就会影响他的生活方式,然后还会影响家里,影响周围

的人,它是一种链式反应,这种链式反应最终使整个人类都具有这种意识,那么地球的

可持续发展就是可以期待的,它是一个过程。

总体来看,上述两节课从“危机唤醒”到“系统思考”再到“应对危机”构成了完
整的一个链条,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两节课来分析的重要原因。

四、小结
本章我们回顾、分析了 W 中学可持发展理念下国家课程资源挖掘的努力、可持续
发展理念下的生物教学设计探索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总体来看成
绩突出,其表现是:首先,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校园建设理念达致深层融合,成为指

7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导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其次,可持续发展理念已
经实现了从管理层、课题组指导层向一线教师的扩散,并逐渐被接受、认同和实践;再
次,教师们尤其是勇于尝试和创新的教师,不仅认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开始用该
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其中有的教师已经能够达到了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水平;
最后,时下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
教学评价方式的兼容性问题。无论教育理念有多新、教育手段多先进,如果不能有效提
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强大的阻力和抵制。W 中学的努力在一定程
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即将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
深度整合,实现先进教育理念与现实教育追求、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当下成绩、丰富的课
程内容与学科知识、开放灵活的问题解决与考试试题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教育艺术。
当然,尽管 W 中学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但还有一些方面
存在不足需要反思和改进:一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学校制度有待加强,虽然学校在
校园环境、校本课程、教学方式方面都有突破,但对于一所学校最稳定、影响最大、约
束力最强的是学校的制度,完备的制度建设是学校改进的深层次保障;二是,师资队伍
建设,师资队伍是学校中最核心、最重要、最鲜活的力量。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是一个系
统的工程,学校应有意识、有规划、有组织地建设师资队伍。学校的飞跃一定是以教师
队伍的整体成长为基础的,而仅仅个别积极分子是无法实现的;三是,课程体系建设,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目前还处在老师们个人兴趣、独立探索的阶段,尚未将思考、探索
进行系统化、文本化,这不仅会影响已有经验的总结,也会影响改进向纵深发展;四是,
课程资源的利用,可持发展理念的实现需要一个开放的、具有生成性的课程系统和广泛
的、不拘一格的课程资源系统,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素养的发展很多时候校外课程资
源很重要,比如作为非正式课程的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国家公园等等,合理利用
这些资源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五是,学校的教学评价改革必须跟上,这既是引
导更是保障。可持续发展教育虽然先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提高教师参与面和
参与度,推动学校改进和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评价制度、机制的改革一定要配
套。

7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 ESD 理念下的学校课程整体设计中,W 中学不仅在国家课程中充分挖掘各学科


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因素,在通过课堂教学传递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环境意识和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发挥其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功能,学校还特别重视组织
教师开设选修专题课,大量开发校本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使其成为学校特色课
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型校本课程涵盖德育、人文、科技、艺术、体育、生活实践等
各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独具特色的课程服务。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实施可持续
发展教育已经成为 W 中学的办学特色。
学校在多年办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将“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实
验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主要包括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课程
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等多项内容。W 中学申报的《ESD 理念下
的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改革研究》课题被市教委认定为市级规划课题。学校以可持续发
展的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成果,并
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

一、校本课程与 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概述
1.校本课程的概念解析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明确的教育课程理论是在 1973 年的一次国际性课程会议上由
菲吕马克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校本课程意指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

施。 ①随着校本课程理念逐渐被学者所接受,许多学者对其概念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
观点。国内对校本课程概念的界说大体有以下几种:
其一,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其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现“三位一体”的态势,由学校教师负责承担。②②
其二,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
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
程。③③
其三,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设计、
“度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
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

① 唐江澎,王建军,厉墨龙,丁志康,张彤春.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1999(2):18-23.
②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
③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在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
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①
其四,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为目
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开发的课程。②
其五,现代课程分类理论认为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
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
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
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
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③
虽然各种界定在具体的文字表述上不尽相同但相互间又存在共通之处,综合各种观
点,笔者对校本课程做如下界说: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与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相对应和补充的,以学校为基地,在分析本校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
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而自主开发、编制或改编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多
样化发展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价值
(1)促生民主性课程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地,由教学中实际使用课程的人来参与课程开发。教师作为主
体的同时获得了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区组织的支持,充分调动了影响课程开发的
各方面因素,改变了国家课程下由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把握课程决策权的自上而下
的课程开发模式,将课程开发的权利下放给了学校和教师,教师的呼声得到了倾听,促
进了民主性课程开发模式的产生。
(2)加速教师的专业化
校本课程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使教师从原来的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主
动的校本课程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的主体。校本课
程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课堂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
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能力差异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具备主动学习、终身学
习的意识,及时捕捉教育前沿信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时刻站在教育前沿,不断提升专
业素养。④同时校本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智慧和开拓视野的契机,使教师有机会了解
课程编制的过程,更加深入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宗旨,从而提升自身的课
程意识和课程筛选、开发能力。

① 李昌官.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J].中小学管理,2001(10):9-10.
② 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3):49-53.
③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55.
④ 杨鹏.浅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及意义[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8(1):235.
8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位,结合本校的教学理念,立足于本校和地方的实际自主进行
课程开发,扩大了学校在课程开发上的决策权,使学校能够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自
身优势和资源、因地制宜的进行课程编制与创新,从而树立自身的办学特色、完善办学
理念、提高办学效能,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使学校的长远发展获得强大的动力,站
在更高的起点上。
(4)提升课程的认可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校本课程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基地编制、实施、评价课程,形成的课程更贴近
学校和教学实际,更容易被教师接受与认可,操作性更强。同时教师以学校为基地编制、
实施、评价的课程开发策略,实现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发生在同一级水平上,能更
好地体现课程开发策略,实现课程的潜能。①校本课程由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
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流畅,合作也更为有效,更有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达成。
(5)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和差异性
校本课程以教师作为主体,从地区、学校和社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地区和学校的
课程资源,结合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爱好及能力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
生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在校本
课程的编制、开发过程中,师生积极参与,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得到激发,师生双方的主
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成就感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以实现,
最终使学校课程充满本校特色,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较为长远的发展。②

(二)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1.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1992 年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传播和深化,在环境教育的土壤中逐渐
生长出一种崭新的教育主张,即可持续发展教育。③2001 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式在我国拉开帷幕。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政策方向和所实行的课程模式都具有创新性的
意义,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取向和理念高度一致。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将可持续
发展教育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将环境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融入新的课程;并承认
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倡导的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贡献。⑤由此
表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⑥
可持续发展(ESD)理念的提出对环境、科学、文化、人口、教育等多领域产生了
重要影响,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影响作用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

① 胡森主编,江山野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3-24.
② 胡献忠.校本课程:概念、意义与地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1):90.
③ 刘健,黄宇.可持续发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3):98-102.
④ 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2):5-12.
⑤ 刘健,黄宇.可持续发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3):98-102.
⑥ 刘健.学校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关系的合理、平衡,主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公正,其实质则是对人与人、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协调。①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的战略系统,
是以培养人来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因
此,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奠基性、根本性、关键性作用。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实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目标,校本课
程开发、设计与实施逐渐成为引人关注的有效方式。校本课程的使用不仅有利于促进教
师专业发展,也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同时,校本课程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开
放性,这对于实现民主性课程体系建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提升教学的有效
性与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突破
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这对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
力,双向促进学生群体的共性发展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成长具有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
重要意义。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
的人的有力保障。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加强教育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提升
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并遵循教育发展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原则。②因此,学校教育在进
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也需遵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首先,
要贯彻校本课程开发的以人为本原则,以学生为校本课程的服务对象,以学校教师为校
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以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的核心价值取向。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重在教师的全员参与,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既
要满足各学段、各学年学生的群体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校本课
程的实施要协调好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学校传统、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开放性与创新性原则,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改变传统教育
封闭僵化的固定模式,以“兼容并包”之精神,广泛吸收有利于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
与教师发展的积极因素,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诸多环节中保持开放
性、灵活性,进而养成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理念
W 中学在 ESD 理念下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遵循以下基本指导理念。
(1)和谐发展的个性成长观
生态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研究种群、群落和环境之间的及其内部关系。学
校是一个群体存在性单位,由于群体本身固有的行为特点,教育者和管理者要运用群体
动力学来推进个人和群体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开发素质的潜在功能,又要善于发
挥素质的群体效应。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素质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的
基本素质都能得到普遍提高,因此,教育工作者既要善于开发学生素质的潜在功能,又
要善于发挥素质教育的群体效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

①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280-289.
②曹慧英.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7(3):134-136.
8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必须承认,生命系统包含多个层次:基因、细胞、组织……在每一个层次中都有丰富的
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因此,学校教育要把握学生先天天赋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
教,不可单一、固定的看待学生,要在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和多元智能的成长需要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学校系统的均衡协调观
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的平衡、和谐,首先,要寻求学校、家庭、社区发展和谐统一,
包括校园建设与社区环境、地理自然景观之间的和谐统一。其次,要遵循学校内部各组
成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使学校各项工作、各门课程、各科教学、教师与学生、教师
之间、工作岗位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最后,要达成人自身内部和谐,正确要处理好学生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事业、家庭与自身之间的发展关系。同
时,学校要处理好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员工幸福与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课
程开发之间的和谐关系。
(3)课程文化的自然统一观
我国以往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过多的关注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和科学知识,
漠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①这必然导致学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和心理世界的“冷漠化”。按照教育文化学与后殖民主义理论观
点,这种课程实施表现出了“课程文化殖民”的倾向。新课程目标要改变课程的一元化、
专业化,注重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学生生活世界与学习世界相剥离的
教育状况,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因此,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文
化要寻回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课程与人、课程与生活、课程与自然之间的统一,
追求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实现人与自我、人于他人、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性。
(4)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流学校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
学生。学生只有具备了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社会适
应性,进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要高瞻远瞩,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提高学校的生存能力,克服学校发展的短视行为。课程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建设
的实践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也需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可持续发展主要体
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课程资源的管理与使用要提高学
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能力;课程资源的文化内涵要对学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
促进性;课程资源本身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课程资源所承载的教育功能要发挥
教育对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3.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W 中学分析了 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学生素质综合成长的内在要求

①李广,马云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及其文化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2(1),154-158.
8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同样也是构成“完
整的人”的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全面的发展。学校教育既要促进学生情感、体质、审美、
精神、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也要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
能力的提升,还要实现学生心理世界、精神世界的不断充实,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
化素养。为满足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发展,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学校教育则需要依
据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而改变传统课程对学
生培养的单一价值取向和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状况。为此,在 ESD 理念引导下,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要兼顾学生成长的各方面要素,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成长,使学生拥有丰
富的情感、良好的体质、崇高的审美、高尚的精神、全面的智力结构、深厚的文化底蕴,
形成终身受益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这也是 ESD 理念下学生素质综合成
长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
(2)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生是具有共性特征的群体,同时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学校教育不仅要满足学
生群体的共性发展需要,也要满足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建立在学生
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的个性化成长。就学生个体而言,这种个性化成长需要以自
身多方面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前提;就学生群体而言,这种个性化成长则表现为群体共性
发展基础上的彼此之间的人格差异。因此,无论对于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是对于
学生群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性,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都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
用,也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学校课程改
变了以往以国家正式课程为统领的单一课程结构,突破了课程对学生培养整齐划一的作
用方式,真正提高了课程与学生个性培养之间的适应性,拓宽了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空
间,在更宽、更高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既满足了学生群体的共性发展,也在学生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了保
障。
(3)学校课程文化创新的时代诉求
学校的文化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内核。学校中的学生、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物质基础等,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文化的
存在,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也体现着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
也反映出学校的核心文化样态。课程作为教学工作的实践承载,也必然是学校文化得以
传播、传承的载体,发挥着学校文化育人、化人的核心作用。在教育竞争、人才竞争日
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学校的课程文化创新已经深刻的影响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与
规格。同时,学校的课程文化又是学校文化品格的集中反映,代表着学校文化发展的方
向,也蕴含着学校文化发展的内在创新动力。为形成学校文化的先进性,发挥学校文化
的教育性,提升学校文化的影响性,ESD 理念下的学校课程文化创新,已成为学校取得
良好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进而综合发挥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时代
诉求。

8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规约
随着价值理性的让位,工具理性支配作用的日益扩大,学校教育已然受到了较大影
响。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机械性工
具,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终极目的日益被“教育生产”理念所冲击。学生的学习日
益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情感被剥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出现了
裂痕、潜在着危机,教育的情感丰富性、人文陶冶性被知识传授和理性训练所代替,人
的主体性也被不断弱化。为此,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并为教
育界所广泛认同。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促进人、教
育、生活三者之间深入融合的基本途径。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增进学生
与学校、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反思、体验、认识生活;有助于增强学
校生活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科僵化的突破,也昭示着教育向自然、
向生活、向社会、向人自身的回归,对于学生的感性开发和人性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导
向作用。

二、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价值取向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遵循 ESD 的基本理念,W 中学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
价值取向。

(一)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载体,课程体系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良好的课程
体系应该与学生的素质结构、素质教育结构相适应。人的素质是一个由素养、能力、潜
质组成的环生性结构,是在各类素质的平衡中取得发展的,具有螺旋提升的生态逻辑结
构。因此,在 ESD 理念指导下,作用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师资和课程建设均需适
应并符合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成长规律。人的素质的环生性结构,有着动态平衡的终生发
展性,对应着素质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这也要求,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要着眼
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校本课程开发在多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适应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
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评价标准的单一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总是不断地
约束着学生品格与个性的发展,忽略了课程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适应性。人作为有着动态
环生性结构的高级的生命形式,具有由素养层次、能力层次、潜质层次构成的回环往复
的圈态发展结构。其中,素养层次由学识修养、品德修养、身体素养构成;能力层次由
智能、技能、才能构成;潜质层次指生长、发展、创新、创造的潜在资质。素养层次的
发展推动能力层次的提升,能力层次的提升推动潜质层次的进步。这也构成了人的素质
结构发展的生态逻辑。立足教育而言,人的素质结构发展的生态逻辑为教育的实施提供
8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了规范和本体性依据。因此,只有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校本课程体系才能有效、良
好的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是 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目标。

2.形成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校本课程结构
我国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或多或少存在课程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当前教育的价
值取向具体表现为两种:一是促进人的发展,体现出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二是
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体现出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现行的课程体系
的根本问题是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造成了教育的价值对立,人为割裂了学生成
长中的价值统一性,学生发展沦为教育选拔的副产品。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教育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成为
教育的主体,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
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使教育的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
体验构建自己的课程。这也要求,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展
和创造者,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成为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根本目标。学生的个性既是具
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课程体系应该从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
生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
因此,课程开发要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
本目标。这也要求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教师、家长和学校指导下,根据自身
的经验和需要选择课程,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和谐的课程结构。因此,在 ESD 理念下,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应形成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校本课程结构,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需求。

3.塑造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校本课程理念
在传统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生活世界”被严重的剥离,“科学世界”成了学
生唯一的生长家园。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
机,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机械的知识传授和理智训练所代替。学生“生活世界”
中的“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也随之失落。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
环境、学校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核心系统,是教育发生的必然组成部分。课程不是独
立于学生生活的存在,更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
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学校课程
的基本价值追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强化学校的社会性建设,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是实施学校课程的永恒目标。
鉴于此,W 学校加强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强调充分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扩
展课程的发展空间,使回归生活世界成为学校课程服务于学生的基本理念之一。回归生
活世界的课程,意味着在 ESD 理念下学校课程要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回归自然、回

8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人之本身;意味着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也意味着科学、道
德、艺术现实的、具体的统一。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与社会、
家庭、学校、环境密切联系,使课程真正的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1.强化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课程服务的主体,也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核心价值对象。ESD 理念下校本课
程的开发应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功能的实现也要基于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掘和主
动精神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需
要学生在适应大量的课程面前学会自我判断、善于自我选择、进行自身的科学规划、做
出适时性调整,而这些首先需要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能够科学的、清晰的了解自己,并
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明确的、具体的规划。
学生进入学校学习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有什
么,我缺少什么,我要学到什么,到哪里学,如何学”等等。没有对自身的清晰认识,
亦或没有理想和坐标,学生就会在学校课程面前失去自我学习与发展的方向,进而出现
自我迷失和学业迷茫。因此,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特长,在大量的课程面前学会
自我选择,进行以自身主体性为能动作用的价值判断,选择、理解、组织属于自己并适
合自身个性和整体性全面成长的课程。所以,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尊重学生
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这种主体意识的塑造和唤醒是课程功能实现的前提。

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在 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ESD 理念下的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突破了传统教师单一的教育职能。教师不能再以经验和教材为中心,
不能再照本宣科,更不能再以应试为目的,以成绩为指挥棒进行教学工作,而是要把国
家正规课程、法定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认知能力,在尊重学生共性发展的基
础上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进而适当的、适时的、适切的传授给学生,形成符合课标要
求的、优质的、高效的师定课程。同时,教师还要具备拓展课程的能力,能够自主进行
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这便对教师提出较高的专业要求,需
要教师不断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在充分把握国家正规课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课程的深
层次内涵,并不断深化自身对课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自我加工和自我创造,开发
适合学生个性成长的课程资源。
此外,教师在开设优质、高校必修课的同时,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需求和学生
个体的差异性需要,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特点开设恰当的课程,使学生切实成为灵
活多元的课程的受益者,也使自身成为课程创造的主体。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
生的心理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反应,不断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成
长表现和成长信息,为学生的成长及时调整自己的课程服务。

8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加强学校课程管理的综合性
通过 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管理部门能够对学生能力倾向进行
基础测试与宏观把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
会进行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划,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自主成长,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结构适
切性、适合性的及时诊断,使学生形成课程重构的自主意识,并形成早期干预和引导。
同时,学校能够与学生家长开展全面、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学生成长与管理合力,双向
保证学生成长的健康导向和价值规约。此外,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有利于
学校积极探索学生成长激励机制和相应管理办法,研究学生心理,适时开展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开发并研究学生学业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策略与方案,一切以学
生发展为本,全面深化学校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综合管理效能。
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能够引导教师形成善于观察人、发现人、培养人、评价人、
引导人的专业素养,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问题倾向和心理倾向,做到未发先预;善于制
定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特定课程组合和课程搭配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因人而异的
课程服务,充分做到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学生、管理每个学生、服务每个学生,建立学
生家长联合机制,提高教师的学生管理效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课程管理与服务的主要功
能,是学生课程管理的中心环节。学校课程管理应坚持课程设计尊重人、课程内容体现
人、课程结构适合人、课程评价引导人的原则,体现并落实学校课程管理的综合性和有
效性。

4.形成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向性
由于当代高中学生多成长于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加之年龄正处于青春期,绝大多
数的高中生往往具有强烈的成就欲望,相应的也缺乏实现成就的耐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类学生群体一方面对外在于自身的环境要求太多、太高,另一方面又抵制自身被约束
的状态。在这个特定学生群体的特殊成长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具有特殊的重要
意义。
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有助于针对这一问题形成积极干预,并形成良好的指导措施。
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构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具有积极
导向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 W 学校为例,W 学校通过探索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
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合,并结合
本学校学生实际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
环境适应教育、正确认识青春期及人际交往的教育、挫折承受能力的教育、学习心理教
育、生涯规划教育、情绪情感教育等。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体系能够提高学生个性心
理特征的适应性,旨在帮助每个学生个体在最大程度上取得最佳效果的发展,并提升学
生心理成长的整体水平。ESD 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教育作用。

8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构建课程文化发展的长效性
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的创造性、加强学校课
程管理的综合性、形成学生心理健康导向性的同时,系列化校本课程本身也是对学校文
化的丰富和创新。课程是学校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正是通过灵活、多样
的课程开发,学校文化才能从潜在性存在转化为显性存在。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
需要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文化进行深入认识、理解、筛选、加工、重组、提升,这一过程
本身则体现了课程文化的创造与更新。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程
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和再构建,通过师生自身的理解方式将融入于校本课程
中的学校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系统,使学校文化成长为自身的文化基因,并外化为个
体的文化符号以及自身的行为指导准则。这一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增殖与发展,
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学校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内化这
一过程逐步深入的循环,学校文化也被师生不断深入理解,不断深入吸收,进而使学校
文化的发展具有了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也会形成学校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式。
因此,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形成了学校文化发展的具体方式,也使校本
课程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现实承载。随着校本课程的不断开发与不断实施,学校文化也
在教师与学生的校本课程学习中形成自身发展的实践路径,并具备了课程文化发展的长
效性、可持续性和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可能性。

三、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1.明确学生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作为育人承载和育人媒体的学校课
程要全面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留给学生课程选择的权利和空间。
因此,校本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校本课程
的开发要明确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式等发展状况,满足学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水
平上的需要。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性,重视学生完美个性的
养成,促进学生在原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校本课程的内
容要明确学生在生活体验、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现状和发展趋向,力求满足学生智力、审
美、道德、精神等发面的发展需要,为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做好准备。学生的发展
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2.综合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对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良好的学校资
源做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无从谈起。学校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一切可
利用的各种课程要素与条件。学校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物质资
8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源与人力资源,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等的人文性课程资源以及学校或社区在长
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知识资源。这里需要强调,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使得一些学校在进
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源闲置、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
和实施未能获得应有的成效。这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由此可见,合
理筛选、分配和使用校本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和顺利实施至关重要。为提
高校本课程开发成效,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筛选,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综合考虑学校内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做到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进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现实基础,使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实。

3.融合国家基础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为全体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
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创新,需要与国家课程相融合以发挥课程对于学生教育的促进
作用。校本课程强调尊重和满足教育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基于此,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校本课程必须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基础型课程相融合,
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利
实现。这也要求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形成课程融合意识,充分结合国家课程政策
和课程标准,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的价
值取向相一致,与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相统一,真正发挥校本课程的催化和助推作用。

(二)建立组织机构
1.形成管理机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学校组建结构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
设计、实施、评价等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首先,要成立学校校务委员会。学校校务委
员会由学校行政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包括:明确本校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国家课程计
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等保障方案、建立各项工作配套管理制度、协调各项工
作有序展开等。其次,要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教导
处、教研组长、资深教师代表及社区相关人员构成。主要职责包括:审议校本课程开发
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
与监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等。最后,成立课程发展委员会。课程发展
委员会是学校内部成立的专门课程开发机构,主要负责考察学校条件、社区环境、家长
期望、学生需要等相关因素,结合全体教师和社区资源,发展学校校本课程,并规范全
校总体课程计划。

2.建立工作小组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一个由家长、研究专家、学生及学

9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生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开发课程的合作共同体。在共同体内,任何—方都可以就课程中
的某一问题与其他人员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任何成员都有权对校本课程开发发表意
见,并最终达成课程方案。一要建立教师合作小组。教师合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各
科校本课程纲要、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教材的编写,参与课程实施工作,
上交过程性记录资料,补充档案材料,对课程、学生进行评价,做好总结、汇报工作。
二要建立学校与家长合作小组,使家长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策划、组织、实施、总结、推
广等工作中;要建立教师与家长沟通平台,让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四
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督导工作。

(三)分析客观现状
1.学生发展现状
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但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管理体制下,学
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虽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的并不
全面。如国家课程是以国家意志开发的课程方案,学生们使用统一的教科书,学习的科
目极其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发展的统一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地方课程
虽满足了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但也不能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量
身定制”。①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具有个性的个体,学生的成长是个性化的发展过
程,但统一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无法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
的开发能很好的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学生在国家、地方课程中没有得到充
分满足的个性化需求,如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浓厚兴趣、对某些实践问题的关注等,基本
可以从校本课程中获得满足。校本课程能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
的实际需要选择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深入调查和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有针
对性的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需要。

2.学校文化现状
以国家为本位的课程虽保证了课程实施的基础性和统一性,但却使所有学校的课程
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局面,难以发挥学校的教育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
优秀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良好的办学理念,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办
学传统和校风。国家课程并不能将学校的办学特色完全彰显,因此,校本课程应运而生。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以学校文化和资源为本位,在充分了解学
校的现时状况、已有的环境、资源的前提之下,依据本校的传统文化和特色,开发出“以
校为本”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学校的文化精神,了解本校
的优势和特点,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基于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充分结合学校的文
化发展状况,以学校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这也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的
重点问题。

①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 1 月第 1 版:145.
9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师资能力现状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而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多数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素质的缺乏,不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
技术和能力,甚至对于校本课程的涵义不清;在工作时间上,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学校
规定的课程和一些活动消耗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教师疲于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也
会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在国家课程的体制下,中小学校的教师多是语文、数学、
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专业教师,而校本课程则是开发
一些以学校为特色的课程,这些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常规学科课程,有时需要在某
一领域有特殊专长的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而这是目前教师结构中所缺乏的。校本
课程的开发需要一些有专长的教师,建构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
业成长和发展。因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结合学校的师资状况,制定符合学校师
资能力与水平的校本课程目标、类型和数量。

4.社会需求现状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人才培养已不同于过去仅为了
谋生而从事某一职业,而是需要各领域的专业型、创新型人才。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期,创新型人才也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社会发展
不仅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也需要具有人格独立、兴趣浓厚、
观察敏锐、坚忍不拔的基本素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基础是课程。①以
国家为本位实施的国家课程已不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以及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需
求,为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为了课程走向的必然选择。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
和义务,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发出
符合学校特色、学生个性成长的校本课程,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可见,社会发展对
学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也是当今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的重要影响因
素。

(四)拟定课程目标
1.明确学生发展目标
课程目标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也反映了校
本课程开发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学生是课程开发的最终服务对象,因此在拟定课程
目标时,要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包括学生群体的共性的、阶段性的发展
目标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成长目标。即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关注学生群体的整体发
展,也要照顾学生作为具有差异的独立个体的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群体的共性发展目标
具有普遍性、基础性,而学生彼此间在能力、兴趣、发展水平、需求等方面存在个体差

①王林.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1.

9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异性。因此,在拟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既要明确学生群体发展的培养目标,也要充
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目标。

2.形成教师发展目标
在拟定课程目标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目标,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目
标。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校本课程的开发又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不再是
课程被动的使用者和实施者,而是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设
计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可以分为教师群体在不
同阶段形成的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体的个性化专业成长目标。每个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
力、研究水平、专业素质、兴趣经验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应考虑到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诉求,合理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力求保证
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成长。尤其强调的是,
对于新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增强教师合作意识、提高教师研
究水平,是促进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组织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阶
段。校本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确定课程实施的步骤、确定课程实施单位和主体。

1.形成实施步骤
在校本课程开发成型之后,要进行初步评估,对课程目标、课程构成要素、课程类
型、课程内容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可能存在的设计漏洞与不足。在校本课程正式实
施之前,要进行小规模的课程实验。依据校本课程与学生的适切性,选取试验班级进行
小规模的校本课程实施,考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审视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
并提出完善和修改意见。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授课能
力,使教师掌握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原理、目标、内容、方法等相关教学经验。在完成
上述准备工作后,制定校本课程实施的学校管理计划,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试点实施,并
评价教学效果,反思教学问题。

2.确定实施单位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有学段和学年的差异性,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多主体各异,
课程类型丰富,实施方法灵活。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实施之前要确定实施单位,综合
分析学校各学年、各学段乃至各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学生的发展状况。同时,
还要依据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实施方式的不同进行课程与学生适切性评估,进而提
高校本课程对学生发挥作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师要做好校本课

9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程主题与内容的讲解与传播工作,使学生充分了解校本课程的主体、内涵和课程内容,
进而为学生对于校本课程的选择提供参考,提高学生课程选择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助益性。

3.拟定实施主体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校长作为课程组织的协调者,其主体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校
长能够协调加强校本课程实施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领
导、监督整个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①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合作者、参与者、研究者、
推动者和引导者,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中坚力量,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出发点,也是校本课程发挥作用的最终归宿。校本课程的
开发与实施是为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成效才能得以
发挥,校本课程的实施才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在校本课程实施前期,学校应做好课程
实施主体的搭配与协调工作,使校本课程、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充分协调、适应,以发
挥校本课程对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六)评价实施成效
1.制定课程评价方案
校本课程评价是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综合性评估和价值判断,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首先,确定评价主体。校本课程体现的学校的教育特色,要以学
校内部评价为主。因此,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小组和教师是评价的首要主体。家长是校
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在校本课程评价中,家长也
应成为评价主体,为课程实施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此外,校本课程是以满足学生的发
展需要为目标的,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与自
我评价。其次,确定评价形式。对校本课程实施成效的评价应采用综合的评价方式,要
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辅相成的方
式进行。最后,确定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学业评价、教师发展
评价、课程效果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
程。除关注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外,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评价包括对教师
教育观念、教学技能、校本课程开发技能、一般研究能力及合作意识等方面,既关注教
师的教学,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课程效果评价应侧重于评价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内容的全面性、目标的适切性、结果的有效性等方面,为完善校本课程提供依据。

2.成效反馈与调整
校本课程评价不是为了课程筛选和甄别,而是为了课程改进与课程完善,旨在通过
评价发现优势与不足之处,使校本课程的质量在评价中得到提升,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取
得更好地发展。因此,在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应及时反馈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与存在

①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47.
9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问题,应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调整。同时,要善于推广、传播校本课程实施的成
功经验。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自主性课程,各个主题的课程中包
含的案例及设计大多是课程开发者所精心准备、规划、安排、开发的,在校本课程实施
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这些案例的教学效果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并做出相应调整。

四、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类型与特征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和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现代学校课程建设问题已经成为
学校内涵发展的标志之一。近年来,国际上的课程改革都认可将现代学校课程视为“学
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学习和生活经历”的观点。优质教育资源,其实就是给学生提供优质
课程服务、创造丰富而优越学习体验的学校。
学校课程该如何在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之间取得平衡呢?W 中学在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念指导下采取的基本的做法是:基础型课程精心实施,重在高效,夯实发展根基;
拓展型课程提供选择,开发潜能,促进主动发展;研究型课程引导创新,强调体验,普
及与提高并重。以上海市课程改革和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为契机,构筑显性课程与隐
性课程并举,针对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并重,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并行的生态型课程结构,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全面和谐
发展。为此,W 中学在以往显性课程、国家课程、正式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校本课
程开发,立足教育生态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审视当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构建学
校课程管理方案和策略体系。
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体系强调课程与人、课程与生活、课程与自然的统一,强调
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通过课程与生活的整合,实现人与
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不仅契合了 W 中学“健全人格、主动发展”
的办学理念,而且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基本理念。

(一)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类型
1.基础型校本课程
基础型课程代表着国家意志,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学
生取得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习的根基。但在以往的基础型校本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
方式多以接受学习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精神也在一定程度
上遭受压抑。在 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重要变革。学
生由先前基础型课程的“要我学”转变为对 ESD 理念下的“我要学”。这一学习方式的
变革反映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和主动精神的提升。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能够激发学
生主动学习,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 W 中学的校本课程实践中,课题组以“改进学习方式,创建优质高效课堂”为
目标,聚焦课堂、立足课堂、在课堂中、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将基础型课堂视为完整
的教育生态系统,变“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为“自主型”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兼顾到
9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全体学生,并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引发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激发学生的个性成长,充分发
挥师生间的“主体间性”,以互动、启发、生成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获取自身
成长。

2.拓展类校本课程
生态型学校课程体系包含大量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相对基础型课程是拓展型的课
程。这些课程为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提供了选择性,这是生态型学校课
程的首要条件之一。学校开发了大量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独
具特色的课程服务。现在已经推出的校本课程就有 120 门。这些课程都是由全体教师设
计开发的。其中已经开发编写的校本教材有 62 本,基本完成了与生态型学校办学理念
相适切、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校本拓展型课程涵盖德
育、人文、科技、艺术、生活实践等领域。
如:科技教育类课程:以学校 8 个学生自主实验室为载体,成立学校科技创新教研
组,以“跨学科研究型课程名师工作室”为核心,推进“创造与专利”系列校本课程的
开发与实施,保持学校在知识产权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与此相关的校本课程包括:
《设
计与专利》,
《中学生知识产权教程》,
《发明与专利》,
《运筹学在物流中的应用》,
《生活
中的物理学》,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探索实验》
,《绿色化学》,
《人体与元素》,
《中学生
营养学入门》等。这些课程的开发,以生态学理念为指导,相关学科教师和学生参与,
将有关的学科知识融入到课程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丰富学生的
经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设计课程结构,搜集课
程资源,征询多方意见,进行广泛的校内外沟通与合作,使每一门课程都能适应学生发
展的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广泛的社会资源不断拓
展与创新。

3.德育校本课程
ESD 理念下的德育校本课程是道德教育和教育生态学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观点
相互渗透的结果。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按三步发展:人与人
关系的道德,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生态伦理学扩大了伦理的对
象范围,扩大了学校教育中德育的范围,从而也扩大了德育功能的范围。针对学生发展
中存在的道德教育问题,W 中学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依据 “健全人格、主动发
展”的办学宗旨,构建了德育校本课程以及相应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教育,就是在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和道德教育规律性的基础上,
形成和谐、适应的德育课程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文化和融合性的德育管理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凸显体验,感动生命,激发潜能,开启生态智慧,
优化生命样态,引导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道德观和生存
发展观。ESD 理念下的道德教育体现的是生活世界的教育,强调道德教育要来源于生活、

9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生活中展开、并高于生活,使得德育不再是枯燥、僵化、形式单一的说教,而是滋养
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沃土。
ESD 理念下的道德教育能够凸显传统教育的时代性,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
主义成为德育永恒的主题,让正统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思想共鸣、情感体
验、精神升华,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荣誉观教育、创建节约型和绿色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事情做起,使德育工作时时出新。同时,ESD 理
念下的道德教育强调生命教育的灵活性,通过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教育及管理体系,
积极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帮助、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与精
神的成长与发展。学校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
义、珍惜生命的可贵,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学生的生命与自然、社会、
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ESD 理念下的道德教育能够增强即时教育的融入性,
使德育中的即时教育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自我觉醒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
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发展,使道德教育成为无声胜有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此外,
W 中学利用各种机遇,创造学生与优秀校友、专家、大师对话的机会,让他们零距离领
略大师风采;通过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带领他们走出校园,走近农村、社区服务,充
分与社会进行心灵对话。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构建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的德育工作体系。

4.心育校本课程
“以人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旨在以提
高国民素质为价值追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的重点,强调课程实
施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切实促进每一名学生取得健康、和谐的身心发展,并形成学生心
理成长的长效作用机制。W 中学在 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明确了“健全人格,
主动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提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
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努力为学
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生的心智发展搭建了可操作性平台。通过“ESD 理
念下学校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课程核心的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的“心育课程体系”。
依据“心育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W 中学构建的心理
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加强学生对学习环境认识能力和学习环境自我创造能力
的环境适应教育;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潜能开发,促
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正确认识青春期及人际交往的教育;以帮助学
生认识挫折的两面性,提高学生对挫折意义理解的挫折承受能力的教育;以帮助学生建
立正确人生观和职业观,形成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生涯规划教育;以使学生认识学习
过程与学习目的,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学习心理教育;以指导学生自觉培养积极的情感,
帮助学生防止消极的情感体验的情绪情感教育。

9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隐性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是在自己历史发展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有师生员工创造并共同遵循
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工作作风与行为规范等的总和。与此同时,隐性校本课程也是
学校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工作作风、行为规范等多项思想认识与思想活动的实践载体
和现实依据。W 中学在进行 ESD 理念下的隐性校本课程开发中,充分利用学校自身文
化传统的积极作用,将具有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育人作用、传承作用的学
校精神融入校本课程之中,时刻规约学生的发展。
W 中学确立了“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新时期办学思想。这个办学思想基于两点:
一是按照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聚焦于学生发展,充分关注个人成长过程。
二是密切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尽管学校整体师生素质较高,但是为争取思想多元化,
解决独生子女问题等,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学生个人发展。W 中学的文化立意决不是建立
在空中楼阁上的,它必须与传承优秀文化统一起来,亦即达到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统
一。随着新的办学思想的形成,学校把发展目光聚焦于学校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尽最大
可能为学生提供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隐性校本课程。

(二)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的特征
1.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国家正规课程教
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在 ESD 理念下几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中,学
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满足需要进行课程选择,教师也能够通过课程筛选与组
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W 中学在开设基础性课程的同时,开发一定数量的拓展型、
研究型课程,充分实现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整合与相互补充。
在课程内容与主题上,这些课程包含了学科知识拓展、人文陶冶、艺术修养、科学
研究、技能训练、身心培育、素质提升、体育与健身、政治与公民、社会与公益等多个
方面,并形成了主题各异、内容多样的校本课程体系。

2.课程结构的组合性
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和基本保障,课程结构的组
合性则为多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良好搭配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内容丰
富的校本课程之间通常能够组合成三类课程结构,即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其中,
基础型课程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重要保
障,也是学生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础型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环节中均需
做好充分、精心的准备工作,并需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掌握,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型课程内容丰富,能够为学生所选择,具有开发学
生潜能、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经历的作用。拓展型课程以“宽”为立意的出发

9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点,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自主选择,并非以统一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对学生群体
进行整齐划一的教育。研究型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提高”
类课程。研究型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动
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课程结构在
整体上能够满足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以及国家对学生群体发展的宏观标准,同时也能够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进行课程的自主选
择和搭配。

3.课程形态的适切性
课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形态与学生成长的适
切程度。良好的课程既要呈现出灵活多样的形态,又要适应富有时代性的个性心理需要,
并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一方面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校本课程能够符合学校教师
的课程组织、课程实施与课程掌控能力;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之间应具有内
在的课程组织的逻辑,不仅能够反映学校文化,也能够适应符合学生群体的发展状况,
更能够形成课程形态对学生的适应性梯度,使校本课程能够符合各年级、各学段学生的
学习需要。此外,课程形态的适切性还表现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组合结构能够因人
而异的兼顾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易与难、简单与复杂、具体与抽象之间具
有课程设置的均衡性与合理性,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形成课程形态与学生发展、学校文化、
教师教学之间的适切性。

4.课堂教学的生态性
ESD 理念下的生态性课堂是和谐氛围下灵魂碰撞与交流的殿堂。正如雅思贝尔斯所
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
灵魂。ESD 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生态性表现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丰富而有效的学习形式、
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学习和班集体进步的辩证统一、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学生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生长;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之间的互补与和谐提升。生态性课堂教学还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特征,倡导课堂教学要
促进师生的高效成长与发展,使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成长乐园,成为学生个体成长的精
神家园,使课堂教学取得优质、高效的教育成效。

5.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学校不仅有自身的学校环境和学校文化,同时也处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之中。学
校所在社区、学校的主管部门、学生家庭状况等都是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要
取得优质、高效的教育成效,就必须与其所处环境形成相互适应性和相互调试性。这种
适应性表现为:首先,学校教育要符合教育的基本方针,遵循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

9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间的基本发展规律,切实达成国家的课程标准,满足国家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其次,
学校教育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家长的共性需求,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合作,建立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达成动态平衡和相辅相成的相
互适应状态;再次,学校文化环境在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文化特色的同时要与社会文化环
境相互适应;最后,在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等校外环境之间
出现矛盾时要妥善处理矛盾,寻求学校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6.隐性课程的和谐性
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包含学校的自然环境、管理制度和学校文化这些隐性课程。
创造出和谐的人际环境、浓郁的学术环境、高雅的文化环境和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是
ESD 理念下学校建设的基本要求。这种隐性课程的和谐性一方面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界
之间的和谐,保护自然花草树木、爱护植被;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主张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友爱。在尊重“人性”的同时,还要尊重“物
性”,体会植物所反映、蕴含的文化与情感,并引导学生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和个人
素养。隐性课程的和谐性折射出学校的课程文化样态,也反映出学校的文化品格,具有
潜在的学生成长促进作用和引导作用,是校本课程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五、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条件
(一)学校文化与学校传统
1.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有师生共同创造并共同
遵循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工作作风与行为规范等的综合,同时也包含着体现上述内
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校本课程的
开发需要以学校文化为基础,不断进行学校文化的重建与创新。正如有学者指出:校本
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①同时,学校文化也是校本课程开发
的主要保障条件,只有立足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才能使校本课程具备学校文化品性,进
而发挥课程的文化育人作用,实现校本课程对学校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功能。
在 ESD 理念引导下,本研究中选取的 W 中学是一所具有 80 余年历史的名校,正
如前文对 W 中学的描述,学校一如既往的注重传承、创新 80 多年来形成的优秀学校文
化,并以此为基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W 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并非
是建立在学校之上的“空中楼阁”,而是能够与学校文化进行深入融合、统一,达到学
校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这种承载着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办学风
格中的深刻烙印,并为全校师生所认同。由此可见,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

①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J].江苏教育研究,2008(3):20-23.
10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动力①,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保障条件。离开了学校文化,校本课程则缺失了
文化内涵,也必定会流于形式,丧失其育人功用。

2.学校传统
本研究所选取的 W 中学诞生于 1924 年 10 月。特定的历史时空,赋予了 W 中学特
殊的历史命运和文化传统。W 学校自建校之后先后经历“一·二八”、“八·一三”,两
次“淞沪战事”,W 中学也在战事中两次被“夷为平地”
。炮火的洗礼,烽烟的熏陶,艰
苦的磨砺,形成了 W 中学办学传统中的阳刚之气,也铸就了该校“艰苦卓绝”的校训。
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W 学校不忘历史精神与文化传统,以“艰苦卓绝”为意志品
质,努力实现着“为学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的崇高精神。在半个多世纪
的发展历程中,该传统精神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育人作用、
传承作用,成为学校积极进取的强劲动力,成为学校历久弥新的精神支持。
如今,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学校在践行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开拓创新,按照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目标,密切结合学
校与学生实际状况,进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使校本课程发扬学校之精神、体现学校之
文化、继承学校之传统、凝聚学校之品格。这也表明,学校传统对于该校校本课程开发
的重要影响作用,其校本课程也直接蕴含并反映出了学校的传统文化。

(二)办学宗旨与课程理念
1.办学宗旨
ESD 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正式课程基础上的课程文化创新和课程组织
范式的转变。国家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中具有相对统一性,但这种规定
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性规定,尚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发展要求和
社会的层次性人才需求。这也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动因。在此背景下,诸多学
校依据学生的成长需要以及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
开发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由于不同学校在学校文化与学校传统方面具有相对的差异性,因此学校在进行校
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则以
课程目标的形式具体反映在各类校本课程之中。这些课程目标都是在国家正式课程、基
础型课程所规定的相对统一的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目标也具体反映出学校在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学校自身所承担的社会
责任感。正是贯彻落实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才开始了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
程。②因此,课程目标直接影响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
重要的影响作用。

①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J].教育研究,2004(2):62-66.
②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3):28-32.
10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课程理念
与课程目标相对应,课程理念是校本课程在体现其办学宗旨的课程目标后隐性的综
合指导思想。课程理念直接反映着学校办学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哲学观念。这种教育
哲学观念是一种综合的教育指导思想。在 ESD 理念引导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综合
考虑学学生的群体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差异,要考虑学校的文化发展状况和
学校可开发的课程资源,还要考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与现实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因
此,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具体反映着学校教育的整体性规划,也直接引导着学校的校本课
程开发程度与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以 W 中学为例,该学校在结合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学校课程文
化传承与创新,使学校办学风格与办学思想有机结合,让新的校本课程开发思想与传统
办学思想相结合,先进的将课程开发理念得以升华并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并使全新的
课程理念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改革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课程理念已成为学
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创新的内在指导思想,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保障条件。

(三)师资结构与课程管理
1.师资结构
学校的师资队伍和师资人才结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力资源保障。学校教师不仅是
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创造者,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学校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学校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学校教师一方面深入理解校本课程
开发的重要性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式;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作为学校文化的代表
性符号,能够清晰的认识学校的文化特色以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向。同时,教
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对于学生的发展状况、学生的群体发展需要、学生的个
性化发展需求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为直观的了解。
师资结构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师对
学校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也体现在教师对于学校课程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成长需
要的综合把握;还体现在教师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策划者与实施者。因此,学校校本
课程开发离不开师资队伍的支撑,更离不开具有学科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工作
性质差异的教师队伍的全面合作。只有具备综合的、全面的师资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才
会在具备可能性的基础上发挥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可见,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师资结构
的合理性、综合性为前提保障。

2.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在不同学校之间具有课程文化、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差异性。校本
课程体系也具有内在的学科差异性与目标差异性。校本课程在学生的综合培养方面不同
于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具有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的统一性,而校本课程则重在发挥课程

10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价值的差异性以及学生个性成长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更多依靠学校的自主性,
需要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管理与自主评价。因此,学校要对校本课程进行积极的成
效评价,反思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问题所在,及时进行课程调试与课程完善,保证校
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展开,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还要不断进行课程资源的优
化与调配,其中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校园文化资源、课程开发辅助资源、课程实
施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均衡性,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规范制度,既保证校本课程
开发的顺利进行,也为校本课程的调试与改进创设空间,还要为校本课程的成效反馈建
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管理规范。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
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建立并不断健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管理
保障条件已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外在基础。

六、ESD 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
通过多轮的设计、组织和实施,W 中学开发了多种类型的、系列化的、体现 ESD
理念的校本课程,下面展示的案例是基于生物学科的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开发的校本
课程:“崇明岛东滩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

(一)案例呈现
崇明岛东滩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
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长江口地区经济发展更是迅猛。由于该地区人口多,土
地资源少,所以,近年来不断加大围海造田的幅度和强度。据统计:自 1956 年至 1984
年,上海市县共围地 612560.7 亩;崇明东滩在 90 年代后至 21 世纪初共进行大面积围
垦三次,(1991 年围垦团结沙,1992 年围垦东旺沙,1998 年建成 98 大堤),共围得土
地 13 万亩。
受人类干扰严重的生态系统与原生态系统相比,其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都有了
改变,它们的多样性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在沿海湿地被大面积围垦的情况下,崇明东滩
特殊的地理位置对迁徙过境或在此越冬的鸟类来说,有无影响呢?尤其是东滩湿地内的
底栖动物,经围垦后它们的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呢?带着这些问题,课程小组于 2003 年
10 月~2004 年 8 月开始科学考查,在崇宁东滩选择了以下几块湿地,对围垦后潮滩底栖
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试图解释人类围垦后长江口潮滩湿地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底栖动物是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着河口生态平衡,负责分解和营养
循环,具体表现在:它在水底能加速碎屑的分解,调节沉积物的特性,具有净化水质的
功能;同时又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为迁徙过境的鸟类和长江口主要经济鱼类提供丰富
的饵料。由于该类群相对运动能力较弱,它的分布与数量不仅与长江口理化环境密切相
关,而且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自然或人为干扰也会导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
10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性发生变化。底栖动物对于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敏感,因此,常被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
动物,并且其群落与生活的底质构成了河口生态系统的底栖亚系统,是河口潮滩湿地生
态系统多样性最直接和最易于观察研究的一个层次,它们在揭示群落与环境及人类干扰
的关系上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对底栖动物的研究既为东滩湿地生态研究提供参考,同
时也是这一领域中的基础理论研究。
东滩位于上海崇明岛东部,南北濒临长江入海口,向东缓缓地伸向浩淼的东海,零
米线以上的滩涂面积达 220km2,是长江口地区最大的、至今仍保持本地原始状态的一
块湿地,地理位置在东经 121.50~122.05,北纬 31.25~31.38 之间,由团结沙、东旺沙和
北八效三部分组成。东滩正处于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间位置,作为国际迁徙候鸟
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已引起国内外有关湿地、鸟类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研究小组选择 2003 年 10 月~2004 年 1 月(秋冬季)、2004 年 2 月~4 月(春季)和
2004 年 5 月~8 月(夏季)进行研究。因为秋季是鸟类迁徙越冬的高峰季节,也是河口
潮滩植被最丰茂、湿地底栖动物最成熟、储备量达到顶峰的季节。而春季是底栖动物的
繁殖期,大多数潮滩植被依然枯萎,少数植物幼芽萌绿,整个滩涂植被覆盖较少,湿地
生境环境较秋冬有很大的差异,同时春季也是鸟类活动较频繁的季节,夏季湿地植被丰
富,物种也较丰富,选择这几个季节开展研究有特定的价值。
调查地点选在东滩东旺沙和 1998 年垦区主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自然滩涂湿地、人工
作业区——蟹塘、围垦区荒地和湿地公园四个主要类型的生境进行。
取样时根据不同生境地,搜集该生境地所有底栖动物种类,用铁锹挖取底质,每个
物种取两个重复样品,分类装入 PVC 采集器,并标签加以区分。取样时,先将取样器
挡板插入框架凹槽,用臂力或脚力将其插入滩涂内,再用铁锹清除挡板外侧的泥沙,随
后拔去挡板;观察并记录表明可见的生物及数量,直接用刮板刮去表层;然后,用铁锹
铲取框内样品,用网筛进行淘洗,获取样品,分类装入 PVC 采集管。标本处理与分析
均按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的岸带生物调查方法进行。若发现地层
较深处仍有大型底栖动物存在,再具体处理。
调查中所涉及的种类数指所有分类样点共发现的种类;数量比较以栖息密度为计算
量度,取各样点的平均值;生物量称为湿重,计算时也取平均值。本研究根据河口潮滩
底栖动物群落的特点及取样数据,选择使用香农-威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公式进行计算
数据及结果分析。
经过调查并对围垦所导致的潮滩环境因子(如盐度、潮汐动力、沉积物特性等)改
变和主要底栖动物(河蚬,蛭,光滑狭口螺,中华拟蟹守,无齿相手蟹,谭氏泥蟹,沙
蚕,环节动物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基础上分析发现:
围垦使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生物量下降,多样性明显降低,种类组成发生变
化;
围垦后东滩湿地原有优势物种减少或消失,软体动物 9 种下降到 1 种,甲壳动物由
7 种下降到 3 种;

10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围垦对尚未围垦的自然潮滩底栖动物造成一定影响;围垦压缩了鸟类的生存空间,
生物数量的减少造成鸟类食物匮乏。
研究说明围垦导致湿地生境退化,严重影响上海湿地生态保护。除此,围垦压缩了
鸟类的生存空间,食物匮乏。由于人类对东滩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排放污水等因素
的影响,使得东滩湿地的生态受到影响。
最后研究小组针对围垦后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提出了具体建议:开春之际 根据实
际情况在不影响鸟类摄食需求的情况下,可投放有经济价值的优势物种,获得生态效益
的同时并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围垦后的荒地保留进出水口的方式、人工设坝控制
水位;养殖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利用围垦后所得土地;加强对保护区管理等等。

(二)案例分析
1.案例课程内容选择的可持续发展性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提出并应用于生态学和环境发展领域。从该校本课程内容的选
择来看,W 中学以崇明岛东滩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主体,课程内容涵盖了崇明岛东滩
湿地的地域、气候、资源、物种分布、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从该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
角度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该校本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多个研究方面具有直接的关联性,
并且是崇明岛东滩湿地区域保持良好、和谐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导理念。以生态环境系统
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有助于学生、教师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
念的基本内涵。该校本课程使教师与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态环境系统之中进行体会、研
究,明晰地域结构、气候差异、资源组成对于该地区生态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特定生
态环境下的物种分布状况和生态系统的总体态势。这种切实经历的课程体验一方面能够
深化师生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自身的实践探索过
程中掌握生态系统的相应结构,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与
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该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在理论层面能够促进师生对可持续发
展理念的认识,在实践层面也对师生深入了解生态文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产生
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本身则会引发教师与学生的内部构建,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发展观念。

2.案例课程开发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性
W 中学在该案例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已经对崇明岛东滩湿地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系
统等相关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考察。在充分了解该地区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基础上,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课程开发的内在主题,以促使学生对该生态系统自然状况以及该生
态系统与人类发展的内在关系为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围绕该地区的多方面自然因素以
自然条件与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展开探索。在基于学生亲身实践与经历的基础上,唤
起学生对崇明岛东滩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理解,掌握良好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理解
生态系统的自然发展样态。这种课程内容选择与设计的理念本身就蕴含着学生对可持续

10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该校本课程还需要学生对该地区的生物种类、自然气
候、实地优势、环境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实践分析,以科学的探究方式掌握各类
因素的原生态分布状况和发展变化情况,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形成
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通过上述课程实施过程来看,该校本课程从开
发理念层面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性,既包含学生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也包含了学生探究方式与科学思维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这种学习方式的养成对于学
生日后自主探究精神的树立也会产生长效作用。

3.案例课程实施方式的可持续发展
W 中学在该校本课程案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认识—合作—探究—启发”的方
式展开。首先,学校引导学生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对崇明岛东滩湿地生物系统进行了解,
初步认识崇明岛东滩湿地地区生物系统的自然状况,使学生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形成浅层
次了解。其次,学校以教师为引领,组织学生以群组合作的方式对崇明岛东滩湿地区域
的生态状况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该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空气条件、物种结果、
季节性环境差异等相关自然信息,并以重复考察的方式研究上述因素在不同时间、不同
季节内的变化情况。在获取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该校本课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
鼓励并引导学生以湿地生态学、物候学、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该生态系统各方面环境指
标的变化状况进行探究,形成调查研究的结果。最后,该课程采用教师启发、学生自主
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与思考,深入分析崇明岛东滩湿地生物多样性分
布的影响因素,以及该地区各项自然指标变化情况对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作用。从该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方式来看,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掌握的不仅仅是崇明岛东滩湿地区
域的各项自然指标状况,更掌握了此类课程研究的科学思维范式和研究方法,也激发了
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从知识的掌握到研究方法的采用再到思维
方式的形成,学生在该课程的前后探究中已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类研究思维,也唤起
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自主意识。

4.学生思维方式与学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以上校本课程案例的研究结果,笔者对参与崇明岛东滩湿地生态多样性研究的
学生进行访谈。在访谈中了解到,学生通过此次校本课程学习不光在知识、能力、思维、
方法、理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收获,学生之间的合作、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课程内容
的拓展、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认识能力的深化以及师生对该课程教育效果的反思等“增
殖”性内容也引发了学生在心理反思层面的发展。
在访谈中,有同学谈到:
“和同学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很开心”;也有同学指出:
“这
种学习方式使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一些”;还有同学说到:
“我们的知识得到了拓展”;
另有学生表明:“这节课对于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帮助,课余时间也有事情做了”。
可见,学生对于此类校本课程学习持肯定态度。除此之外,有学生对该校本课程实施的

10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本次活动收获很多,但是学校给出的经费太少,
学习的不够深入”;有同学提出:
“学校应该建立有关此方面研究的实验室,为我们以后
的学习提供便利”;还有同学谈到:
“此次学习过程中,学校派出的教师少了一些,教师
的专业指导能力不够强”。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本次校本课程的学习,其收获已不仅仅
局限于对该课程学习本身,不少学生已经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更为深入层次的思
考,这对于学生反思能力与自我构建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反思的结果对于学
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完善具有启发与参考作用。上述研究表明,
崇明岛东滩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一课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深入发展以及学校校本课程
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0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 ESD 理念下的学校课程整体设计,W 中学将学生社团也纳入到了学校课程体


系之中。在学校的 ESD 育人目标和课程理念,学校设计与组织具有 ESD 特色的学生社
团活动,有效的利用社团活动这一载体,将拓展型校本课程以及研究型课程与社团活动
充分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遵循 ESD 的理念,寻找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问题,
开展深入的社团研究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社团活动设计的理念与目标
(一)社团活动的价值与定位
社团活动是中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同
时也是学校文化的体现。W 中学在 ESD 的理念下,构建了以“健全人格,主动发展”
的育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着眼学生全面、和谐、可
持续发展。在此学校发展和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对社团活动的直接定位就是:社团
活动并非零散的学生活动,而是应该是有目标、成体系的课程形式,即将社团活动课程
化,把社团活动应归到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美国课外专家学者库司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提出社团活动课程化,他认为应当研
究是否有必要“为不该或不可能课程化的学生活动留有余地?课程化的完全实现将是漫
长的。在此期间,我们要尽可能地使课程与课程活动密切配合起来。”库司第一次使用
了“课程化”的概念(Curricularization)并科学地预见了课外活动也就是今天的社团活
动课程化的漫长过程。①社团活动课程化之后,学生的各项社团活动也就成为他们正在
经历的课程,在 W 中学学生社团活动课程有三重性质:
第一,社团活动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现场所。在高中课程结构中,综合实
践活动是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具体科目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如何江
浙三个科目都在学校课程中充分实施,W 中学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将其与学生社团活动结
合起来。例如在课题研究类的学生社团中融入研究性学习,在政治公益类、兴趣爱好类
等社团中融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这样就在学校内部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动
具体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二,社团活动是学校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W 中学将学生社团活动课
程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课程化”的形式,即将社团活动作为校本课程对待,
将社团活动列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校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给予
附加学分的认定;二是“间接课程化”的形式,将其与现有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结合,使


张亮.学生社团课程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247+249.
10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成为课内课程的课外活动延展,有效的实施学校学科拓展型校本课程,例如,文学社、
英语戏剧社、合唱团、乒乓球俱乐部等等社团活动都能够与课内的一些学科有效结合。
第三,社团活动是学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的开展载体。研究型课程是 W 中学在可
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构建发展出的一类学校特色课程。W 学校研究型课程主要指的是
学生自行组成研究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综合性研究主题进行独立研究的
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的探究性、综合性、自主性等特点。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依据兴
趣爱好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组织,社团化组织形式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新的联系,
学生是有共同兴趣的人自发走到一起来的,这都为研究型课程开展打下组织基础。因此
W 中学将学生社团作为开展研究型课程的载体。

(二)社团活动的目标与 ESD 理念的契合


1.W 中学社团活动的目标
美国学者 Mckown 认为,学生社团活动“第一在于促进和加强同学间的社会交往,
满足其社交需求。其次是拓展学生兴趣。第三,丰富校园文化。第四在于培养学生为社
会为他人服务的牺牲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五,加强师生交流。①”社团活动
主体是学生,其最大的价值还是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除此之外还包括校园文化形成以
及学校特色发展等。总结 W 中学对社团活动的构建,主要体现出的三大维度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满足学生求知成才、发展个性特长、探
索人生价值、开展人际交往和文化娱乐互动等多方面需求;张扬个性,发挥每个人的专
长和潜能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化目标。将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让社团活动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生态化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化课程与学校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相互支撑,为校本课
程提供组织载体。
(3)校园文化目标。学校发展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文化是校园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社团活动经过长期有秩序的发展,形成社团文化,这种文化在
潜移默化中对师生发展起到影响,构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现学校特色。

2.社团活动与 ESD 理念的契合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为了相同的目标而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
体,它是学校中的一种学生组织,学生在社团内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在组织和参
与活动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W 中学经过长年的积淀学生社团活
动已经很成熟,社团活动表现出了较强的育人价值。近几年学校将社团活动课程化,社
团活动从内容到管理都更加规范。自学校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ESD)
教育实验学校”项目以来,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培养“健
全人格,主动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学校课程尊重个性,为学生的终生健康、和谐和可

① Harry C. Mckown(1929),SCHooI Club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P4-15.


② 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39
10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W 中学在实施 ESD 项目中,发现学校社团活动与 ESD 理念
有很多地方都十分契合,这成为把社团活动作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途径的基
础。
(1)方式的契合。社团活动和 ESD 理念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社团活动课程和可
持续发展教育在育人的方式上是契合的,都强调学生自主,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绿色化学社、数学研究与应用社团等社团很大一部分社
团活动就是课题研究,这对学生的自主性提出很大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课题,自主独立进行研究,在团队合作中,这正是 ESD 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自己个性。学生这样的课题研究过程也就体现了学校可持续发
展教育的理念。
(2)过程的契合。社团活动和 ESD 理念都采用是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内容,
以培养全面发展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所以从育人的过程来看,社团活动课程和可
持续发展教育也是契合。W 中学学生社团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和发展,目前拥有 40 多
个学生社团,内容上覆盖了学生兴趣爱好、文体娱乐、社会公益、学科拓展等等方面。
社团活动中所研究的问题一般都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学生经过调查、观察与
实验、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探究性地寻求解决之道,对找到的证据和资料逻辑地分析,
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最终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3)结果的契合。社团活动和 ESD 理念都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因
而二者在结果上也是契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育人目标包括:自强奋斗的意识和能力;
完善自我修养的意识和道德自律能力;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自觉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独立探究和合作共事的能力;综合知识和科学实验的能力。①这
些目标都能在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得到落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综合能力
得到提高,最终实现的是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W 中学在多年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将 ESD 理念下的学生社会活动纳入到课程化
的管理体系之中,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通过不断丰富 ESD 理念下
社团活动的内容,扩展了活动的形式和资源,保障了该类社会活动的有效实施,取得了
预期的效果。

二、ESD 理念下的社团活动设计与组织
(一)W 中学学生社团分类
W 中学在对传统优势项目和办学特色的挖掘整理中,对社团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
加之将 ESD 理念与学生社团活动相融合,学生社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W 中学目前
组建了 40 多个学生社团,学生几乎是全员参与都参与社团,社团的类别也不断增加。
依据社团的性质不同,W 中学的社团主要分为五类:


郭辉.体育分层选项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师友,2004,03:12-13.
11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兴趣爱好类。兴趣爱好顾名思义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需求而组建
的社团,例如文学社、英语戏剧社、书虹画社、DV 社团等,主要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
的兴趣爱好,尽可能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社团举例】 澄空戏剧社
澄空戏剧社是以课本剧的排演为基础的戏剧影视社团,其组织管理采取在老师宏观
指导下的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成长、自主发展的模式与思路。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开
展系列主题课堂,从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表现力等方面训练社员的基本演艺素质。
剧社自成立以来,积极参与戏剧、影视类比赛活动,参加过多项全国级、市级比赛,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期编导并主演的微电影《静静的自清河》在首届宝山区中小学生
电影节开幕式上作为首映片展映,得到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
天云的好评。该片在“上海市首届校园原创微视频(Film)网络展评活动”中,以宝山
区第一名的好成绩入围上海市复赛,经过专家评议与网络展映评比,最终获“最佳影片
奖”与“最佳制作奖”。
剧社在满足部分热爱舞台表演的学生们的兴趣的同时,着眼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使
之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放松身心,诠释自己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在促进学生全面、健
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文体娱乐类。文体娱乐类社团主要是围绕各种文艺和体育活动组建的社团,如
合唱团、健美操队、乒乓球俱乐部、桥牌协会等,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长处,发展学
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社团举例】合唱团
合唱团成立至今有着二十多年的历史,曾连续 5 届获得上海市重点中学合唱比赛一
等奖,1 次夺得全国合唱比赛高中组第一名,由此衍生的声乐小组唱、重唱等也获得过
区、市一等奖的荣誉。每周五的下午 15:30—17:00,是合唱团的“法定”活动时间。
合唱队还经常积极参加区、市的一些文艺活动,比如沪剧《陶行知》的创作演出、
与歌唱家廖昌永一起演出《黄河大合唱》,并与国外多个艺术团队交流。合唱队的许多
同学因为声乐等艺术特长,在考交大、复旦、同济、北广、中戏、上戏等校的时候,获
得了加分嘉奖。

3.政治公益类。该类社团主要是为了实现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而组建
的社团,如志愿者服务队、中学生党校、金爱心孤老服务队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参
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活动中,能够在思想上也有所感悟和收获,帮助中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类社团活动往往与学校德育活动结合开展,在学生实践的同时
也进行道德教育。

4.课题研究类。课题研究类社团是 W 中学最具特色的一类社团,是学校研究型课

11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主题性研究,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技
能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和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自主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
题。如生物与环境研究社、OM 社、数学研究社、项目设计社团等。课题研究类社团主
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
【社团举例】物理研究社
物理研究社成立于 2011 年,社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结合课题研
究训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社团以物理实验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主题,通过生活中物
理现象展示、物理实验操作与设计、动手制作、课题研究等活动形式,开拓同学们的眼
界,培养同学们综合创新能力,
物理研究社自成立以来参加过多项重大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上海市青少
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先后获得 3 个一等奖,1 个二等奖、7 个三等奖;在上海市“明日
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两位同学获得“希望之星”称号;在“上海市青少年创造发明能
论文比赛”中获得了 1 个一等奖,2 个三等奖。

5.学科竞赛类。学科竞赛类社团主要是为满足少数在学科学习中十分具有天赋的
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创建的社团,以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为切入点,充分发展学生在某一学
科学习上的天赋,如化学奥林匹克社团、生物奥林匹克社团等。

(二)ESD 理念下社团活动课程的设计
可持续发展教育并非以知识的学习和知识体系的建立为主要目标,应当以学生的参
与、体验,以及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对其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运用学校和社会资源设计有价值的社团活动,是实施 ESD 的重要载体。W 中学将社团
活动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后,社团活动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课程。
社团活动既被归为课程,根据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基本要素,在 ESD
理念下为了使设计社团活动规范化也应该考虑这些基本要素,即在教师指导和服务下,
每个社团都应该设计与社团性质相一致的社团活动目标,在目标之下选择社团活动的内
容,并将这些内容有效组织来实现目标,最后对学生的社团活动进行评价。W 中学社团
众多,社团活动丰富,每学期伊始,学校都会为学生们提供学期的社团表(如下表),
学生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选择社团加入。这表中就包含了社团名称、指导教师以及
社团简介,从这张表中能基本能够看出每个社团在对本社团活动的目标、内容以及活动
组织的把握。
表 6-1: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生社团(摘取部分)
社团名称 指导教师 社团简介
杜老师 本社团从 2012 年 9 月起开办,现为第二期。在第一期中,
古今艺术品 学生学习了正规的古代艺术品鉴赏理论,观看网上的大量图片

11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鉴赏与收藏 及实物,上手致细地把玩和研究各类古代艺术品,有机会走进
市场、各类古玩店,进入博物馆学习研究。本期还希望学生有
机会进入拍卖行考查古代艺术品市场成交情况。开办本社团的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真伪鉴定,优劣的明确,提高其
对艺术品欣赏的能力和品味。希望学生对艺术品市场实际交易。
健美操社团成立于 2002 年,是一支有着完善的社团章程,
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的高水平竞技性队伍。通过长期的磨合,
徐老师 教练和每名队员心中早已形成了“队兴我荣,队衰我辱”的思
健美操俱乐部
想。在交流中健全其人格,在练习中促进其发展。相信在“健
全人格、主动发展”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健美操社团也会在不
断地成长与进步中得以更多地健全、更大的发展。
书鸿社团成立十年,活动内容以原创动漫和 CoSPlAy 为主。
曾先后获国家级特等奖及市级一等奖数十个,系宝山区优秀社
书鸿动漫社团 李老师 团。
亲!你愿意加入我们吗?我们一起搞画展(漫画、剪纸、
综合绘画),举办漫画大赛。累了就一起看看动画,欣赏一下国
内外著名的漫画、动画作品,把你的“私房”一起拿出来分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社团介绍信息科学知识,学
习信息组织、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图书情报基础知识,学会
情报信息社 杨老师 运用各种检索手段,从各类信息源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
从而提高获取信息,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情报信
息意识,提高学生情报信息素质,满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自身
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树立信息资源观。
JA 学生公司项目于 2006 年在 W 中学运作。全部课程由工
商界志愿者亲临授课与指导。旨在帮助高中生建立经营自己的
JA 学生公司
白老师 企业、实践从创建公司到清算公司的全部过程,教育和启发年
轻人重视市场经济、了解商业和经济、培养他们的品格、创造
力和领导力。
丁老师(少 丁老师是我校特聘书法专职教师,丁老师学识渊博,有很
年宫专职 高的书法造诣,是宝山以致上海知名书法家。培养目标:培养
书法欣赏与创作
书法教师) 学生对书法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书法的创作能力,培养“小
小书法家”。社团学员要求:有书法基础和书法爱好者。
注:为保障匿名性,表中指导教师以*老师代替姓名

1.社团活动的目标定位
ESD 理念下,W 中学社团活动整体上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相一致,首先

11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学生通过组织社团活动、自主管理社团组织,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其次
是通过与社团成员的相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共事和人际交往能力。以上两种目标都
是所有学生社团活动的基础性目标,除此之外每个社团的性质不同,社团活动的方式和
内容都有所差异,每一个社团都会有自身独特的一些目标,像课题研究类社团就能培养
学生独立探究、科学实验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综合知识;兴趣爱好类社团能够提升学生
的修养等。因此每个社团活动的目标基本构成包括学生社团基础性目标和社团特色目标。
在上表的社团简介中基本都体现出了社团的特色目标,如:
情报信息社:提高获取信息,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情报信息意识,提
高学生情报信息素质,满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树立信息资源
观。
JA 学生公司:旨在帮助高中生建立经营自己的企业、实践从创建公司到清算公司
的全部过程,教育和启发年轻人重视市场经济、了解商业和经济、培养他们的品格、创
造力和领导力。
书法欣赏与创作: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书法的创作能力,培养
“小小书法家”。

2.社团活动的内容选择
当社团明确了活动的目标之后,就应该围绕着培养目标选择社团活动的内容,设计
社团基本的活动内容,制定社团活动计划。总的看来,W 中学的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主要
分为三类:
(1)常规活动。常规活动即社团在日常社团生活中主要进行的活动,例如上表中
古今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社团简介中提到的:学习正规的古代艺术品鉴赏理论;观看网上
图片及实物;上手致细地把玩和研究各类古代艺术品;走进市场、各类古玩店、博物馆
学习研究;进入拍卖行考查古代艺术品市场成交情况。这些活动都是社团日常的活动内
容,既包括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包括了走出校园进行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都比较丰
富。
(2)展示活动。除了常规活动以外,W 中学很多社团都有展示活动,展示分为校
内展示和校外展示。校内展示即利用学校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校庆等学校重
大节庆的平台,相关社团进行展示活动,例如:体育节上乒乓球比赛、健美操表演;文
化艺术节上戏剧表演、书法展示、合唱表演;科技节上的各种科技活动、设计和成果的
展示等等。校外展示即相关社团代表学校参加市里、区里的各种活动,展现学校和社团
的风貌。
(3)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即学生社团参与国际级、国家级、市级以及区内和校内
的相关比赛。例如:健美操俱乐部参与 2014 年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健身操大赛;
方舟模型社参与 2014 年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暨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DV 社团参
与 2013 上海市青少年绿色驰骋之旅——科学 DV 创作大赛等等。W 中学很多社团都会

11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代表学校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性活动,活动成果显著,在国家级、市级的比赛中夺得百
余项大奖。
【社团活动内容举例】书鸿动漫社团
常规活动
看动画
品国内外著名的漫画作品
动漫创作
Cosplay
展示活动
校内漫展(学生社团时间手绘 T 恤、漫画、环保袋,Cosplay 装扮、动漫书籍,动
漫周边)
联校画展(漫画、综合绘画作品、手工制品、橡皮章、学生收藏品)
竞赛活动
举办漫画大赛
参与国家级、市级等比赛

3.社团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 ESD 理念下,W 中学所有社团活动组织的基本形式为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教
师的指导和协助,学生自管理和自组织。具体过程可总结为下图:

章 程
指导教师

组织机构 1 小组组长
社团团长
2 小组组长

活动组织 客座专家\社团联谊单位

图 6-1
在 W 中学,每一个社团都有一名指导老师,学生社团成立后,社团内的管理由学
生自行负责。成员首先与指导教师一起拟定社团的章程,章程内容主要包括总则(对社
团基本情况、目标、宗旨等介绍)、参与条件方式、成员的权力和义务、机构设置等几
个部分。
【社团章程举例】 W 中学物与环境社团章程(简略)①

第一章总则

生物与环境社团是在党总支、校长室、共青团委领导下的,由校教育科研室直接分


李明照.上海市高中生物社团及学生自主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81-83.
11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管的学生社团。

生物与环境社团坚持以科学思想指导科学实践,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伪科学。

生物与环境社团主要目标是:……

生物与环境社团的宗旨是:……

生物与环境社团的口号是:……

第二章成员

在 W 就读的在校学生或已从 W 中学毕业的学生,承认生物与环境社团章程的,愿

意自觉遵守生物与环境社团规章的,均可报名参加生物与环境社团。

生物与环境社团成员必须履行以下义务:……

社团成员必须履行以下手续:……

社团成员可以享有以下权利:……

第三章机构设置

第十条 社团辅导教师:……

第十一条 社团学生成员: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小组:设组长一名,由学生选举产生,负责进行师生之间的联络

和相关活动的安排。

中学生“小课题”科研小组:设组长一名,由学生选举产生,负责进行师生之间的联

络和相关活动的安排。若有特殊需要,可在课题组内设课题小组长一名,由学生选举产

生,负责进行师生之间的联络和相关活动的安排。

现在社团支持专家系统和联谊单位:……

第十二条 标志、经费、奖励:……

章程设立后,由学生成员成立的机构组织按照章程负责社团的日常运行,组织成员
开展相关活动。W 中学规定了每周二下午为社团活动的时间,一些特殊的社团特殊安排,
例如辩论社团活动时间为周六下午,合唱团活动时间为每周五中午及班会课。学校还规
11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定了每位同学必须报一个周二活动的社团,每个社团不超过 30 人,另外学校为各个社
团提供活动的场地,以便社团开展日常活动。各个社团在学校提供的时间、场地内开展
活动。学生社团组织在指导老师的充分指导和协助下,自主策划每一学期的社团活动计
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等。根据活动计划,由指导教师、学生一起
共同组织完成社团的常规活动、展示活动或竞赛活动。

4.社团活动的评价
因为社团活动已经被纳入了 W 中学的课程体系,所以社团活动的评价与一般课程
一样采用学分制考核方式。学生考核由社团指导老师负责,完成课程的给予相应的学分。
学分由学校或教师依据有关的课程标准或指南来认定。例如研究类的社团活动认定包括
四部分:参加培训、认定研究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相应
的学分配置方案,研究成果占 50%、过程成绩占 30%、学习过程占 10%,学习态度占
10%。教师的考核根据社团获得的成果、工作量计算办法,确定社团活动课程奖励措施。
通过上述 ESD 社团活动设计与组织,W 中学的 ESD 社团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为 ESD 理念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ESD 理念下社团活动的组织管理
W 中学将社团活动课程化,主要是指“社团‘指导管理’的课程化,而不是社团‘活
动内容’的课程化”。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就一种课程式的管理,学校从时间、
场地、师资、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活动必要的支持和保证。

(一)社团建设原则①
1.规范化建设是社团文化稳步发展的基础。规划化建设有利于学校数量众多的社
团都管理,每个社团都规范地开展活动,社团的发展才能够在和谐的前提下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2.信息化建设是社团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
的社会,校园网络的普及也已为网络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为了使学校
社团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在各项工作中提高效率、节约资源 ,信息化建设是必由
之路。
3.课程化是社团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将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校本课程的一部分,
通过社团课程服务提升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这是社团良性发展的保证。
4.持续化建设是社团文化不断提高的保障。社团发展要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和
提高,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内部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党团建设、不断加强后备人员梯队的
培养,不断磨炼教师,以充分的潜力去面对未来挑战。


张治.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08,04:56-58.
11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社团活动课程化管理①
1.加强制度建设。社团课程属于学校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所以要
原则性与灵活性兼顾,但既然作为学习课程的一部分,所以要建立一整套相关的制度,
才能保证这类课程的健康有序开展。W 中学将这些社团活动列入课,作为课程来管理。
通过制度要求教师积极投入;通过制度建立起保障机制。制度的健全是社团课程化的保
证。
2.教师牵头搭桥,创造社团的生长点。为了增加社团的多样性,学校要求每个教
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之余,根据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带领学生开设社团活动,并担
当起社团活动的指导,这为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生长点,从而可以促进学生
社团活动有序持续地开展。
3.积极发动学生,通过学分制管理激励学生积极投身社团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扩大社团对学生的覆盖面。
4.团委加强领导,做好社团信息管理工作。为了加强社团课程的效果,校团委对
学生的社团课程过程监管,建立《社团手册》,其内容包含了一个学生社团的基本信息、
活动记录、考核记录、奖惩记录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在团委保留副本、同步更新的方
式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适时、适地、个别的跟踪管理和评价,使
社团活动更加规范化。
5.加强评价环节,促进社团规范化建设。学校事先公布对社团、社团指导教师、
社团团员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奖惩促进社团规范性建设。一年一度的明星社团评选活动、
社团文化节等活动,推动学校社团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6.增加投入、为社团互动创设更好的软硬件环境。学校在硬件、经费、教师考核、
班级工作考核中更多考虑社团需要,为社团建设创设较为宽松的环境。完善各项制度建
设,同时将社团辅导工作量与年终的奖金、评优、进修机会等挂钩,与青年教师专业化
发展问题协同推进。建设开放性学生自主实验室和社团活动的功能型教室,为每个教研
组配备教研组副组长,专门负责社团事宜,每个教研组每学期给予社团活动专项经费,
社团学生还可以针对研究课题或策划的活动申请专门经费支持。
7.加强科研,尤其是通过专家系统加强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指导、诊断和早期干
预。

(三)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
1.申报课程:相关社团课程可由教师或学生代表申报(学生 6 人以上可自己组织
申报),填写申报表,说明社团课程的宗旨、活动内容、教学或学习目标、考核指标与
要求、人员数量与要求等。
2.审批课程:由学校教育科研室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和领导审核、批准、列入学期
课程计划中,并安排场地、配置资源。


张丽娜.校本课程开发中教育利益相关者影响力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37-38.
11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社团招新:由社团指导教师或社团牵头学生组织社团宣传,新生入学时,通过
学校媒体、网站、海报等方式介绍社团课程的目标、活动内容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社
团,学生与教师可以双向选择,学校创造条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入某一社团学习。
4.课程实施: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共同制定社团活动计划、研究计划、学习计
划,制定学习目标,制定社团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对社团成员的约束力和集体感。社团
按照既定计划开展活动。学校教科研室、教导处、团委等部门协同负责课程日常教学的
监督和检查。总务部门负责课程后勤保障。教学活动都有专用的社团活动手册记录。学
生课题完成后,要进行结题答辩,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答辩委员会由外请的相关专
家和学校老师组成,有时还邀请有关赞助单位的同志和家长观摩。比较有价值的论文或
作品由学校负责向有关报刊杂志推荐发表或申请专利。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的社团证及
学校的学生成长档案手册中。相关结果要反馈给学生家长,并根据学生成长情况决定是
否修订其成长教学计划。学校组织社团文化节, 各类社团都有展示的机会,如研究类
的课题研究成果答辩会、创造发明类专利及评选、艺术类的作品展示、文学类的征文比
赛、音乐类的文艺演出、体育类的公开挑战赛等等,学校通过校刊、网站等为学生的作
品结集出版。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舞台。
5.课程评价:学校行政部门根据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开展学校明星社
团评选活动,对优秀的社团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并实施奖励,对效果较差,活动不
规范,“人气”不高的社团提出整改意见。

(四)保障措施
1.时间保障:学校规定,每天的下午 3、4 节课为学生选修课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
活动的时间,学校高一、高二年级不得设置补课。
2.课程保障: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开设一门以上的拓展型课程,满足学生的选择。
3.经费保障:设立校长基金。凡学校学生有创新性的想法,想通过自己的实践研
究来获得成果的,如需要资金支持而自己无法自行解决的,均可以向校长基金会申请资
助。校长基金起步阶段由学校出资,学校与企业公司合作成立基金的理事会,理事会成
员单位可获得相关的广告优先权,如基金会的冠名权。有关成果论文在发表时要注明资
助单位,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研究成果及专利成果的优先使用权。校长基金有专门的评审
班子进行每年两次评审,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答辩完成资金申请,学生用所申请的资金开
展课题研究。
4.管理软件保障:学校引导师生创建社团,提供更多社团资源供学生选择。学校
制定社团辅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制定研究型课程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该项
工作。
5.学分效能:学生学分是该生评选先进个人、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依据。学
分不达标的学生,无法获得学校毕业生,也不得评为三好学生等荣誉新号。
6.学分与毕业证管理:对于学分不达标的学生,一方面,采用补考或补修不及格

11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课程来代替留级制。另一方面,在达到该领域和科目的最低分数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
生跨科目或选修其他容易通过的模块。如果仍然不能达标,学校鼓励该生通过大学里的
学分或社会成绩来学校认定,以换取学校的学分和毕业证书。研究型学习方面有突出成
就的可以获得有校长授予的特殊学分,学校拟与有关高校建立直通桥梁,向有关学校推
荐。
7.课程选择的自由与集中管理:学生的自主选择、家人的支持、学校班主任教师
的积极作用以及学校的最后集中,成为学校高中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构成要素。选课辅导
制度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在纷繁的课程项目中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和组合属于自己
的课程。
8.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创造支持课程实施的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建设具有综合
功能的“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
,支持各种社团活动和实施小课题研究的特色实验室、
专用教室等,此外,还利用和认定一批学校外教育基地。

四、学生社团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展示:生物与环境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社团简介
W 中学生物与环境社团成立于 1999 年,前后有 570 多人参加,现在社团有 253 人。
最早经学校生物教师倡议,参加的学生大多是自愿的,他们对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有浓
厚的兴趣。学校生物老师担任,社团辅导老师由学校的生物老师担任,社团分为生物奥
林匹克竞赛小组和中学生小课题科研小组。生物与环境社团坚持以科学思想指导科学实
践,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伪科学。社团面向 W 中学就读的在校学生或已从 W 中学毕业
的学生,只要承认 W 中学生物与环境社团章程的,愿意自觉遵守 W 中学生物与环境社
团规的并且对环境保护感兴趣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社团近年来在全国和市级的比赛中屡获殊荣,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在课题研究活
动过程中不断积累,将 ESD 理念贯穿于其中,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生物和关注环境保护
的学生,提升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养。

2.社团活动举例
【案例 1】“ZQ 河”研究与实践
W 中学校园内有一条小河,名 ZQ 河。原本水流清澈,水质优良。但每年的春夏交
替时节或是秋季时,河水就会变得又脏又臭,上面还浮着厚厚的一层油水,避风处漂浮
着厚厚一层绿色的悬浮物。有学生向刚刚大学毕业的生物 Z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
绿色的悬浮物到底是什么?产生这种绿色物质的原因是什么?Z 老师不是水污染方面
专家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说不清。于是 Z 教师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学生进行
探究,看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找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且试着解决这一问
题。这是 Z 教师对于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锻炼,同时也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了
12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契机。
研究初始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出河水变脏变臭的原因。研究小组几个同学对这方面
也知之甚少,于是先分头查找资料。有同学在网上看到个资料说:河水变黑变臭发生水
华以及水面有浮油,是典型由于水中藻类营养过多,恶性增殖引起的富营养化状况。
弄明白了 ZQ 河是富营养化问题,那就得查找出它的源头在哪儿?同学把眼光投向
了学校食堂,食堂就在 ZQ 河边上。平时食堂人员在 ZQ 河里洗涮拖完食堂地面油腻的
拖把,还时常向河里倾倒剩菜、剩饭,这样就导致 ZQ 河变脏变臭,河水发黑。研究小
组决定派出代表向学校反映:食堂的这些做法一直在危害 ZQ 河,要采取措施阻止食堂
停止在 ZQ 河洗拖把、倒剩饭菜。校长对研究小组同学的意见非常重视并给予了积极的
肯定,学校对食堂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河水的污染源很快得到控制。得到校长的认可和
支持,治理环境污染研究小组的同学们着手拟定方案,具体实施治理 ZQ 河的工作了。
用什么方法来治理 ZQ 河的污染?又成为同学们争论的焦点。大家想法各异,见解
不一。研究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些经典的治理富营养化方法的资料,有挖
水、调泥、投化学剂三种方法。有人提出这些传统方法治理 ZQ 河,因为它们的效果短,
两、三个月后就又恢复原状了,治标不治本,资金投入也不小,我们应该开拓新思路,
寻找新的治理方法,构建一种良性循环、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上网查查阅资料、
请教专家,同学们最后决定尝试资金投入极小的生态治理方法——在 ZQ 河里种植水草
来吸收过剩的营养法。在老师参与下研究小组确定的研究题目是《ZQ 河水系统污染治
理的生态模型》。
研究小组的同学在课余时间里,到一些工业池塘去现场考察:看究竟哪种水草最合
适。接着,按生物课上学到的生态学知识,尝试建立由不同水草和水生动物组成的食物
链,然后在实验室先进行水污染治理的生态模型筛选研究,用水缸把不同水草用 ZQ 河
水和泥分别种上,建立起不同的生态模型。经过一年的实验和观察,缸里的水质不同程
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小组成员终于完成了《ZQ 河水系
统污染治理的生态模型筛选》的研究报告,并获得市中学生科技论坛一等奖。
这个时候,整个课题研究只是完成了初步的生态模型的研究,能不能将实验室筛选
出的生态模型治理方案进行工程化的大面积推广,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而此时研究
小组的主要成员面临毕业,怎么办?Z 老师决定为课题研究寻找“后来者”。很快老成
员和低年级的新成员,在指导老师的一起参与下,向水污染治理的工程化发起挑战。而
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ZQ 河水系统污染治理的生态模型工程化研究》获得 17 界青少年
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一起参与研究 L 同学还发挥喜爱 DV 摄影的爱好,把整个研究的
过程通过拍摄记录下来,并自己剪辑录成《ZQ 河的故事》,被市电视台纪实频道选用播
出。
后来,该课题在指导教师 Z 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不断衍生着、发展着。因为在此项
研究中杰出表现,研究小组的同学陆续被上海交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保送录取。而
始终参与并担任指导的 Z 老师在课题的发展中发展着,他本人也因出色的辅导工作而获

12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得市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第六届国际教育家学术年会大奖,第 55 届英特尔国际科学
与工程大赛杰出项目指导奖。
经过治理后的 ZQ 河碧水澄澄、波光潋滟,成为校园里一道夺目的风景,更给师生
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案例 2】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调查与新型垃圾桶的设计
生物与环境社团成员 A 同学发现,自家所在社区分类垃圾收集站形同虚设,垃圾成
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小组讨论中,经过争论,与几个同学商议组成一个课题组,针对
垃圾分类回收这一问题,进行实地调查、考察,把造成上海市民垃圾分类回收率不足
10%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垃圾的源头上没有相关措施,在对策中他们提出了适合于社区居
民生活实际的管理体制改革建议。他们深入 2 个社区,取得第一手数据并完成规范的调
查报告,而且学生们还根据工程设计原理,自己动手设计了当时市场上不曾见到的、美
观方便、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功能性分类垃圾箱。制作成实物模型,将他们的创新思路
凝结在作品中。他们分别设计出了 2 种流线性分类垃圾桶(1)型和(2)型,旋转式分
类垃圾桶、抽屉式脚踏分类垃圾桶和分隔式脚踏分类垃圾桶等几种模型。成果获得第六
届上海市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引起多家媒体的关注。还就分类回收
后综合处理系统的选择提出几种组合型策略等具体建议。

(二)案例分析
生物与环境社团是 W 中学的众多社团之一,归属于课题研究类社团,社团主要目
标是:“扬学生个性之风采,创环境教育之特色”,它是学校生物学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是 ESD 项目的特色抓手,同时还是学校研究型课程的重要实施载体。社团活动的组织
形式主要是利用社团活动以及课堂以外的时间,选择现实生活中密切关注的环境和可持
续发展方面的问题,自主选题,自主规划,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开展课题研究,用自
己的知识和创造性构想,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1.社团活动实现了 ESD 育人目标


在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和“思维风暴”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
自由发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加以讨论,参与者互相启迪,从而培养学生的环
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启发学生以创新精神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于
生活的敏锐性以及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的能力。从上述的两个社团活动能
够明显看出,该社团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融合了学校 ESD 的理念,学生在研究的过
程中取得很多收获。
活动一 Z 教师访谈:
“ZQ 河的这个课题研究可以说是我们社团做的很大型的一次活
动,并且持续了很久,我与同学们完整经历了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其实最开始学生能
够关注到 ZQ 这条河的问题我觉得很激动,孩子们能够关注到身边的环境问题,我觉得

12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个很值得一起研究研究,所以也就顺着同学们的兴趣点将这个问题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下来,最后改变了 ZQ 河。……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真的是很棒,他们研究这个
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环境,经历过这个过程的孩子对环境保护、水污染
治理应该有着十分特殊的情感。另外呢孩子们的研究能力呀、自主动力呀、合作精神啊
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为自己带着个社团感到高兴,因为我自己也在和孩子们一同成
长。”
从 Z 教师的叙述中可以看出,ZQ 河的这一研究活动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十
分有意义的活动。从过程来看,学生在进行环境类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本身对“可持续发
展”这一概念就会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环境意识;从结果来看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提升
了各种各样的能力,实现了 W 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另外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也获得了成长和发展。
活动二的学生访谈片段:
A(笔者):你们感觉通过这样的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B:和同学一起很开心的。

A:除了开心以外呢?

B:动手能力会增强一点。

D:环保知识、工程知识也会得到相应的拓展。

C:对我们以后的研究性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课余时间都有事干了。

从活动二同学的访谈中可以看到这种研究型的社团活动中,即使只是较为简单的关
于垃圾的研究也能为学生带来很多收获,像同门提到的和同学的合作交往、动手实践的
能力、环保知识、工程知识、研究性学习经验、丰富课余生活等等,都是学生在参与社
团活动中实实在在的收获,可见社团活动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课题研究类社团活动体现出研究课程的特点
(1)课题选取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从案例中的两个活动都可以看出,生物与环
境社团对于研究课题的选取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指导教师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关注
点,对他们进行适当引导,将兴趣点转化为有意义的研究题目。
(2)课题研究中显示了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以任务
驱动型的主动探究过程,其知识、技能的获得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知识的获得可以来自指导老师的指导、图书馆自学、互联网查询、甚至求助于专业技术
研究人员,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各种技能得到锻炼。学生改变了以往在教室中被动听讲
的方式,而转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12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课题研究使学生实现综合发展。课题研究类社团活动的选题多样,涉及学生
所感兴趣的各个方面内容和生活实际当中的问题与情景。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
生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研究能力,拓展创造性思维,提升操作能力。同时,
课题研究多是以学生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实践中,学生之间渐渐磨合,合作交流的
能力也得到提升。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社团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他们谈到了目前社团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听取学生们
的声音,有利于社团活动课程的改进和持续发展。

A(笔者):假如活动搞得更好一点能够满足你的需要的话,哪些方面可能需要学校

能够提供更好的机会?

C:首先是经费,另外我们的课余时间也不一定是非常充裕的。

D:还有设备不是很好,设备都老化了,现在我们实验室的设备都是这样,上次违

章问题查的非常严重。

A:其他方面还有没有?

D:交流的机会。

A:你们交流的机会现在一般是社团内部的,有没有出去和别人交流,其他学校或

者机构?

C:比较少,各个社团之间还是有一定的竞争的。

A:比如说那种观摩活动有没有?就是说他们搞一种竞赛,比如说这种科技创新大

赛或者那种成果展示的时候,是不是比较少?

C:在我们校艺术节里面还是有一些,有一些其他的老师的一些讲述吧,别的地方

请过来的老师。

A:他说的是交流的机会再多一点可能启发一些,这种课题的研究经常是需要交流

的,他们做科学研究离开交流是很难做的,你们觉得呢?

C:老师的投入不够。我们很多专业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懂。

12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可以总结出现在社团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是
学校所提供的物质保障上,经费还欠缺,社团活动所需要的设备陈旧;其次是社团活动
的时间过少,学生觉得课余时间不够;再次是社团之间在竞争的影响下合作交流少;最
后是指导教师方面,精力投入和专业素养都有待提高。根据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学校
在可以在今后的社团活动课程的建设中做出适当的改进和调整,保证学校社团活动也能
“可持续发展”。

12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一所绿色学校的深度考察,揭示了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将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念落实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素质的实践中。探讨了学校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把可持续发展教育
融入学科教学、开发建设丰富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社团活动实施研究型课程。其
中有许多是典型的、带有规律性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在一所学校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
通过一所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深入研究发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并非高
不可攀,只要更新观念,创造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全可以在一所学校落实可
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将其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领导的观念转变和高度重视是重要条件。从学校
层面来说,在一定条件下,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水平对学校的管理和文化产生直接影响。
W 中学在长期办学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这与可持
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契合。作为学校灵魂的校长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同,不仅
影响到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而且影响到学校的制度文化和师生的精神文化氛围。一所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存在的基础,使学校师生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校园内实实
在在可以感受到的。包括学校在校舍的建筑设计、文化设施、宣传标语、校园的绿化、
美化、各项节能节水设施上的投入等物化形态,它们带给师生的是愉悦和谐的感觉,影
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而从制度上做出各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的安
排和评价准则,则直接影响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做什么和怎么做。进而影响或
体现为教学目标、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校风、学风、教风、集体舆论等精
神文化方面。在 W 中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 ESD 是被学校大多数成员认可的价值
观念和教育信念。因而成为制约学校课程建设中实施 ESD 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校形
成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时,改革更容易实施。而一个好校长的 ESD 信念能引领并转化
为一所学校的文化。
从个案学校的实践当中不难发现,一名好教师能带领一个学科群体,在这个学科及
邻近学科首先做起来。生物学科的两名带头人不仅在他们所教学科中自觉地挖掘 ESD
因素,将其贯穿在学科教学中,而且在生态型校本课程开发中主动发挥积极作用,尤其
是带领学生社团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将 ESD 深入推进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热爱
生命,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改善和解决环境中存在问题的高度。教师自身的

12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也会相互交流和
不断自我提升,其专业素养会得到持续发展。

(二)将 ESD 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渠道


可持续发展教育并无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途径。学校教育中,学生大部分时
间是在课堂中度过。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参与性等特点决定了,在
基础教育的个各阶段,各个学科都可以有意识地挖掘、渗透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将可持
续发展的理念、价值观落实到学科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相关的知识、
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行为习惯。

(三)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个案学校通过各种制度安排,调动学校所有的学科教师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教师既
要较好一门基础课程,又要参与开发一门以上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和多样化选择的需求。条件成熟的还编写校本教材,经审核通过,印发给学生使用。丰
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也体现了教师们的专业特
长和敬业精神。符合现代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公民素养养成的追求。

(四)社团活动课程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结成社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寻找现实社会
和生活周遭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展开课题研究。深入社区或自然环境中,观察、调查、
探究、实践、体验,取得第一手资料,用科学方法和批判性的思考,应用自己的智慧和
努力,改善、解决困扰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深化对人口、环境、资源及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思考,提升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认识,用实际行动参与并逐步形
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研究专题所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参与性和批判性,对学生
的知识、智力、能力的挑战性,和深入现场感受到的真切性,能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和
责任感,成为支持学生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二、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对学校层面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持续不断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之中
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的过程中,越来越趋向于认同
将教育向可持续发展重新定向。各国的教育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专业团体
都应当提高认识,建立充分一致的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思考和定位学校的功
能,端正办学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在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凝炼办学宗旨,构建目标体系,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来满
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摈弃一切功利性
12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办学目标,统一到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

(二)不断更新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教师的培训很重要。教师首先要有可持
续发展教育的思想,然后再把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的特点将可持续发展议题整合到所有的学
科和课堂教学中去的技能。还要提高教师运用互动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加强知
识基础、批判思考、价值观和公民教育目标,因此,培训师资是一个重要着力点。创造
条件和机会让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接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培训,促进教师
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要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创新的循环过程,培养出一批推进
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专家型校长和专家型教师。①

(三)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与应试教育相比,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一项大投入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注重人的开发,
考卷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办学条件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课桌、
书本,要有更先进、更完善的教学条件来满足教学的需要。②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
的生命线,它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校园环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图书
资料、运动设施等办学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而经费的投入则是改善办学条
件的基本保证。③

(四)构建多层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尤其鼓励学校在执行国家课
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和设置适合本校特色的课程。研究与开设校本课程将会
促进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的潜能,提高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研究能力与整体
教育质量。
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涉及地理、物理、生物、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学
科相互关联与作用的复合性概念,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超学校性的显著特点。要保
证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就迫切需要进行较为专门性与系统性的
教育。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校本课程与编写校本教材,就是开展这种专门性与系统性教
育的重要途径。④


罗洁.首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回顾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6-07-05.

朱小曼.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36.

汪伯文,刘云辉.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确保教学质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138-140.

朱小曼.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37.
12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著 王之佳等译 我们共同的未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2]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王民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 [J] 环境教育,2006(1):27-28.
[4] 史根东.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 2003 年卷-中国 EPD 教育概论[M].75-76
[5] 钱丽霞. 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与实践的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2005 年 1

[7] 杜越,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载钱丽霞,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M] 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5
[8] 欧阳康 生存与发展:当代哲学主题及其合理性,哲学研究,2001、第 12 期
[9] 李昌官.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J].中小学管理,2001(10):9-10.
[10] (英)HuCkle & Sterling,王民登译 可持续发展教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2
[11] 祝怀新;绿色学校创建与环境教育探索:理论与哲学背景[J];环境教育;2002 年 01 期
[12]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 24 个学科教学
大纲(试用)的通知 教基[1992]24 号
[13] 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的研究——以中国 EPD 教育项目为例[D],首都师范大学.2004.
[14] 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3):49-53.
[15]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55.
[16] 杨鹏.浅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及意义[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8(1):235.
[17] 胡森主编,江山野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3-24.
[18] 胡献忠.校本课程:概念、意义与地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1):90.
[19] 刘健,黄宇.可持续发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3
[20] 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2):5-12.
[21] 刘健.学校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2] 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280-289.
[23] 曹慧英.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7(3):134-136.
[24] 李广,马云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及其文化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2(1),154-158.
[25]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 1 月第 1 版
[26] 王林.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1.
[27] 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J].江苏教育研究,2008(3):20-23.
[28]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3):28-32.

12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9] 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39
[30] 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J].教育研究,2004(2):62-66.
[31] 卢秀英.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研究—浙江省瑞安中学开展研究型课程的个案分析[D], 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2001.5
[32] 钱丽霞.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8):31-37.
[33] 应俊峰.高中学生课题研究指导[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2):2
[34] 曹炎.劳伦斯中学“自主研究究课程”设置[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3):23-24
[35]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在法国[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23-24
[36] 安桂清.普通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5
[37]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38] 张治.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0
[39] 崔小文.因地制宜开发研究型课程及课程资源(摘要)---关于商洛地区研究型课程及课程资源开发
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10
[40] 张亮.学生社团课程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8(20):247-249
[41] 高勇.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课程探索 [J] ,教育,2014(3):25
[42] 王桂英等,中国 EPD 教育项目教育教学案例选评(中学分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43] 张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态课程结构初论[J]. 上海教育科研, 2005, (9):64-65.
[44] 王桂英等,中国 EPD 教育项目教育教学案例选评(小学分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45] 田青,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1
[46] 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7] 胡雅滨,高武,户外环境教育,华夏出版社,2001.6
[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50] 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51]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
[52] 朱慕菊等,保护野生生物教育项目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53] 高永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策略与实践类型[J]. 新课程:综合版, 2010, (12):22-23.
[54] John Chi-Kin Lee , Michael Willams , Environental and Geographic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Cultural Contexts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2006
[55] 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56]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西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可持
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57]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评审,环境教育资源库,华夏出版社,2001.5
[58] 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
[59] (美)国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
[60] 丛立新,章燕总编译,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
[6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6
130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2]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63] (英)John Huckle ,Stephen Sterling 主编,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2
[64] 吴良海. 基于 Web 的中学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6, (35)
[65] 张远增,可持续发展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
[66] 王巧玲.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特色评述[J]. 北京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26-129.
[67] 王晓辉,赵中建等译,为了 21 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68] 范恩源,马东元主编,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4
[69] (法)埃德加·莫兰著,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70]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71] (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木博斯著,
《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
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0
[72] 黄显华,朱嘉颖等著,课程领导聿校本课程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
[73] 钟启泉,赵中建主编,艾沃·F·古德森著,贺晓星,仲鑫译,环境教育的诞生,英国学校课
程标准社会史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74] 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在心物一体中人成其人物成其物,商务印书馆,2004.北京
[75]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 年 6 月
[76] 李久生. 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施案例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77] 曹志平,理解与科学解释——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北京
[78]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79] 约瑟夫·克奈尔著,郝冰主编,刘芸译,与孩子共享自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6,天津
[80] 古斯塔沃·洛佩斯·奥斯皮纳,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一个地区与国际性的挑战,2000,
《教育展望》中文版 2001 年第 1 期,英文版 2000.3 ,p29
[81] 约翰·法因·阿部秋和比什努·班达里 ,通过教育创造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p37
[82] 比阿特丽丝·爱德华兹,美洲的教育改革贺可持续发展 p53
[83] 纳塔丽·巴尔博扎,面向可持续未来的教育:非洲在行动,p65
[84] 弗里茨·赫塞里恩克,通过学习过程实现欧洲可持续发展,p79
[85] 纪艳苹.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J ] .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旬刊,
2012, (10):13-15.
[86] 唐江澎,王建军,厉墨龙,丁志康,张彤春.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1999(2)
[87] 王欣.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研究[ D ] .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88] 马恒. 基础教育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 D ] .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89]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
[90] (美)蕾切尔·卡逊著 寂静的春天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91] (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吉
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13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2] David C Engleson , Dennis H Yockers 著,周儒,张子超,黄淑芬译,环境教育课程规划,五
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1
[93]G.Tyler Miller,JR. 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Thirteenth Edition)[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人与环境 p17
[94] Donnelly,F.M.1998, Transforming integrated education: a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analysis of
developments in integrated education. Londonderry ,University of Ulster.(Master of Education thesis)
[95] Crick,B,ed.1998.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 Offcial Report of the Advisory Group on
Citizenship)
[96] Harry C. Mckown(1929),SchooI club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P4-15.
[97] Committee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1990.Cause for complaint : the system of dealing with
complaints against the police in Northern Ireland. Belfast, Committee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Pamphlet .16.)
[98] Cairns,E;Dunn,S;Giles,M.1992.Surveys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Coleraine ,
UK,Certre for the Study of Conflict.
[99] Akenson, D,H ,1973, Education and enmity: the control of schooling in Northern Ireland
1920-50.london,David and Charles
[100] Tyrrel,J.1991.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resistance from teachers in the NCBI prejudice reduction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experiential EMU programmes .Londonderry ,University of Ulster .(Master of
Arts in peace studies.)
[101]Trew,K,1989.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ontact schemes for Catholic and protestant children from
Northern Ireland .In: Harbison, J,ed. Growing up in Northern Ireland Belfast, Strandmillis College
[102]Smith , A;Robinson , A , 1992.Education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 perceptions and
policy.Coleraine ,UK,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onflict,University of Ulster.
[103]Rogers ,P. 1991.Education for peace in the classroom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materials: a case study of Ireland .Peace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Malmo ,Sweden),no.24.p.1-17
[104]Morrow,D,et al .1991.The Churches and inter –community relationships.Coleraine , UK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onflict.
[105]Robinson , A, 1987.Education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Conference
report ,30 April -2May , Coleraine ,UK, University of Ulster.

13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附 录

①②③
可持续发展教育调查问卷
尊敬的各位老师,您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对环境的关心程度和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真实想法,特设此问卷,希望能
得到您的帮助。本问卷无需署名,调查结果仅作参考,请您如实填写您的想法和做法。谢谢您的合
作!在问卷之前,请填写您的基本情况:
您的性别:A、男 B、女
您的年龄:A、60 岁以上 B、50-59 岁 C、40-49 岁 D、30-39 岁 E、20-29 岁
您的文化程度:A、硕士或硕士以上 B、本科 C、大专 D、高中或中专 E、初中及以下
您的职业:A、初中教师 B、高中教师 C、大学教师 D、教研员
您所在中学:A、普通中学 B、重点中学
您所在地:A、省会、直辖市 B、地区级城市 C、县级市 D、乡镇、城镇 E、农村
一、请在相应选项内打(√)
命题表述 非常赞同 比较赞同 不知道 不太赞同 非常不赞同
1.自然平衡是很微妙的,也是非常容易
被破坏的。
2.当人类干扰了自然,经常会产生灾难
性的后果。
3.人类的聪明才智将确保我们不会使
地球变成“无法居住的地方”。
4.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5.自然平衡足以应付现代工业国家的
影响。
6.现在的人口数量已经接近了地球资
源所能承受的极限。
7.人类有权利改变自然环境以满足自
身的需求。
8.只要我们知道如何开发资源,地球的
自然资源还是很充裕的。


朱小曼.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41.

张晓明.高中物理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69-71.

刘依林. 中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信念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32-33.
13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植物和动物具有与人类同样的权利。
10.尽管人类具有一些特殊的能力,但
仍然受制于自然的法则。
11.人类面临的所谓“生态危机”,在很
大程度上被夸大了。
12. 人 类 最 终 将 充 分 了 解 自 然 界 的 运
作,从而具备控制它的能力。
13.地球就像是一艘空间和资源都非常
有限的太空船。
14. 如 果 一 切 依 照 目 前 的 趋 势 发 展 下
去,我们将很快遭受严重的自然灾难。

二、单项选择
1、您认为下列说法中哪一种说法最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A 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B 为了经济的发展可以不考虑环境是否受到破坏
C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保护好环境
D 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
2、您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很紧迫的事吗?
A 其实我们的环境还没到非要刻意去保护的地步
B 应该先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再谈保护环境
C 确实很紧迫,但那是国家的事
D 确实很紧迫,必须从自己、从现在、从每一个人做起
3、您认为保护环境最有利的途径是
A 设立专门机构监管,采取保护措施
B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惩过度造污排污的企业及人员
C 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D 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人们的责任感
4、您认为可持续发展是
A 一种理想模式,只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望罢了,不可能实现
B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最终要靠人的观念的改变,实现有很大的困难
C 加强对政府官员、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公众意识,最终一定可以实现
5、您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
A 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 B 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C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6、您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义在于
A 教给人们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
B 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责任心
13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C 让人们掌握环境保护的技能
D 让人们懂得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7、您认为在学校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
A 很有必要,可持续发展涉及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必须培养学生一种新的价值观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B 从长远的角度看,有必要,但目前没有提到教学目标上,重视不够,理解也不到位
C 不是很必要,偶尔课上讲一些,让学生掌握一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就可以了,但不用花大
气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D 不是很必要,环境问题并没有危及当代人自身的安康,后代人的需求我们暂时不用考虑
E 没有必要,这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
8、您的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形式是什么?
A 开设专门课程 B 听讲座或报告 C 参与式的课外活动 D 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渗透教育
9、您愿意参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关学习或培训活动吗?
A.很愿意 B.比较愿意 C.看情况而定 D.不愿意
10、您愿意无偿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吗?
A.很愿意 B.比较愿意 C.看情况而定 D.不愿意
11、您对课程标准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要求了解么?
A 非常了解 B 有一点了解 C 不了解
12、您对教材中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是如何处理的?
A 详细讲解 B 如果是考试内容就讲 C 讲,根据当堂课的内容含量决定讲解多少
D 可讲可不讲 E 根本不讲
13、您认为现行教材在内容设置方面是否有利于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A 非常有利 B 比较有利 C 不利
14、您开展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么?
A 参与过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
B 发表过论文
C 开展过其他形式的研究 (请注明)
D 从未开展过

三、多项选择
1、您的周围有哪些主要的环境教育资源?
A 图书报刊 B 电视电台 C 网络 D 音像制品 E 社区 F 其他(请注明)
2、您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知识主要来源于哪个渠道?
A 图书报纸 B 电视电台 C 社区活动 D 学校教育 E 家庭成员 F 专业培训
G 继续教育 H 网络 I 其他(请注明)
3、您在日常教学或生活中
A 通过收看环保方面的节目、登录有关网站、阅读有关图书报刊来收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资

135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B 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活动
C 与其他教师(包括其他学科)合作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活动和研究
D 参加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E 对此不感兴趣
4、您所在的学校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A 举办可持续发展教育或环境教育的有关学习或培训
B 举办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或环境教育宣传活动
C 完善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D 投入大批资金充足环境教育资源
E 组织人员编写了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校本课程
F 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价机制
G 没有开展相关工作
5、您所在学校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有哪些成效?
A 有一支热心从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师队伍
B 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C 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自身的长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D 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激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素养普遍提高
E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
F 社区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增加了,与学校的联系密切了
G 没有成效,更多的是关注升学考试的成绩
6、您认为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请您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序。
(把最重要的排在前面)
A 政府部门支持程度 B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 C 教育资源、资金的匮乏
D 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 E 学生的积极性不够 F 观念的束缚 G 升学考试的压力 H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 I 缺乏合适的教材和教辅 J 课时不够

四、您认为所在学校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组织的哪一次活动给你的印象最
深刻?请举例谈谈。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谢谢!

13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后 记

论文初稿虽已完成,但 Sustainable(可持续的)这个词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不
肯散去。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太有魅力,作为人类当下和未来生存和发展智慧,深深地吸
引着我,却又常常让我感觉难以捉摸,几乎是折磨了我许久,令我痛苦!
回顾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整个阶段,以及从选题到完成论文工作的整个过程,真
的是要用“可持续”来描述。
记得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曾举办的一次研究生学术论坛上,当时一位读生态学的
学友介绍过“罗马俱乐部”的一份影响很大的研究报告,即《增长的极限》。当时给我的
印象是很悲观的格调和很偏激的观点。让人感觉有点言过其实、耸人听闻。因为那时候
人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此敏感。直到后来读到的两本书,才开始
对这个问题有所关注。一本是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另一本就是前面提到的丹
尼斯.米都斯的《增长的极限》。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真正了解,是从参加
教育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英国石油公司 (BP)合作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
动(EEI)项目培训。先是 2001 年,EEI 项目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一级培训。此后又
于 2003 年“非典”前在北京举办第二次培训。项目方聘请到了英国的 John Huckle 等可
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亲自上课,组织我们讨论及参与各项体验式活动。在此基础上,作为
培训员参与对东北地区的部分教研员、教师进行培训,逐渐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
价值、意义和紧迫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由于自己是生物学科背景,感到应该在学科
教育教学研究中做一些事情。尤其是在学校层面、学科课程教学中利用学科优势,做一
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宣传教育。在博士论文选题过程中,萌生了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
研究的问题。其后几易题目,走了不少弯路。最后做到学校层面的个案研究。
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马云鹏教授。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到论文的基本框架形成,
再到结构和文字上的斟酌推敲,无不凝结了导师的智慧和心血。老师在研究问题的把握
和研究视角的选择上高屋建瓴的指点,循循善诱的启发,常常让我茅塞顿开,感觉到“柳
暗花明又一村”。马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涵养深厚,为人宽容,幽默睿智,豁达
平和,为师为人上永远是我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好导师”楷模。老师的鼓励和督促成
为我终于能顺利完成这篇论文工作的精神支柱。
我还要真诚地感谢师门的每一位成员热情关心和鼎力相助。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在
论文的修改过程中,学友们的真知灼见让我受益,令我感动。 感谢吕丽杰、于海波、
李广、刘学智、解月光、谢翌、唐丽芳、李朝晖、张恰、王秀红、陈蓉晖、丁锐、肖强、
王萍、范巍、刘丽艳、刘月霞、侯恕、丁俊华、姜荣华、王芳、解书、韩继伟、王芳、
周红等同学的无私的帮助。师门民主友善的文化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温暖的同时,也深深
地打上生命进取的印记。
13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感谢教育学部柳海民教授、于伟教授、陈旭远教授、曲铁华教授等在开题报告会上
给与的指导和鼓励。特别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的林智中教授,对我论文研究工作给与的指
点和启发。在每次接触当中,林老师对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的把握令我折服。还有接受
我访谈并对研究工作提出宝贵意见的北京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专家
史根东博士。
还要感谢已经毕业和现在在读的我的研究生们,马恒、王欣、朱小曼、李炎、李秀
壮、李邵姝、刘依林、张倩等同学帮我整理问卷调查资料和课堂教学案例、访谈录音的
转换所付出的辛劳。还有郑世忠副教授牺牲休息时间帮我一丝不苟地编辑、排版、校对
论文,在格式规范上把关。
还要特别感谢 W 中学 Z 主任、X 校长和几位接受我访谈的教师。遗憾的是出于研
究伦理,我不能写下他们的真实姓名。尤其要感谢 Z 主任,没有他的协调和周到细致的
安排,我不可能顺利地完成好实地调查任务。Z 主任现在已调任另外一所中学的校长,
而 X 校长也已经荣退。Z 主任担心我乘坐的航班太晚下机后坐不到车,深夜开车到浦东
国际机场接我,还安排我在学校的客房住、在学校食堂吃,让我既方便开展调研工作又
有机会亲自感受学校的绿色文化。访谈过程中表达的真知灼见和提供的那些宝贵的第一
手资料,为我顺利完成这项研究和撰写论文帮助极大。
最后要感谢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妻子默默地承担起全部家务。而女儿一边忙
她自己的功课和毕业论文,一边抽时间帮我仔细校对和修改英文题目和摘要的翻译稿。
论文工作暂告一段落,但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还将持续下去。让那个曾令我痛
苦的 Sustainable 吸引我持续地思索和实践下去。

138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刊物级 第几
文章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刊发时间
别 作者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中的可持续发展
外国教育研究 2009、5 CSSCI 1
教育
生物学史的教育价值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4 CSSCI 2
人教版生物教材“问题探讨”栏目的优化设计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5、5 CSSCI 2
研究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分子与细胞》的人
生物学教学 2010、5 核心 2
文教育素材 生物学教学 2010 年第 5 期
利用一种生物材料进行一组初中生物学实验的
生物学通报 2011、9 核心 通讯
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5、3 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5、7 1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1 1

校长与课程实施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9、4 2

1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