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唐詩三首

基礎練習
1 根據《山居秋暝》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1) 上面兩組詩句如何表現山村景物動、靜兼備的美態?​(4分)
答 第一組詩句表現了山村景物​「靜中帶動」​的美態,寫出在​靜謐的氣氛中,泉水
潺潺流動的動態美​。(2分)
第二組詩句表現了​「動中帶靜」​的美態,​浣女的喧鬧、蓮葉的震動、漁舟順流而
下​,都表現了山村靜謐的環境。(2分)

(2) 承上題,這兩組詩句還表現了描寫對象的哪些特點?試加以說明。​(4分)
答 第一組詩句表現了​山村自然風光之美​,詩中描繪了晚上的月光映照松林,清澈
的泉水在巖石上潺潺流動;(2分)
第二組詩句則表現了​山村生活的情況​,詩中描繪竹林中傳來洗衣女子的喧鬧聲,
水上的蓮葉搖動,原來是漁船順流而下,這些都是村民的生活情況。(2分)

2 下列哪組詩詞的意象及所藴含的情感,與《山居秋暝》最為貼近?​(2分)​設題目
標:​欣賞詩歌的表達手法 ​本題模擬2012年文憑試練習卷閱讀能力卷第5題
①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A B C D
②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人 ⬤ ○ ○ ○
③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④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分析
選項①正確,詩句描寫春山夜靜、人閑花落,氣氛閑適,情感恬淡,語出王維《鳥鳴
澗》。選項②正確,詩句描寫月出驚鳥,夜半風來,傳來陣陣蟬鳴,氣氛閑適,情
感恬淡,語出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選項③錯誤,詩句描寫漁家燈火
,表達詩人的愁緒,語出張繼《楓橋夜泊》。選項④錯誤,詩句表達年華逝去、淒
清孤寂的愁緒,語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作答​提示
本題要求同學根據詩歌內容,選出意象及情感相近的語句。同學可先圈出各句所寫的事物,仔細
咀嚼語句所表現的情感,然後與詩歌的意象和情感相對照,揀選適當的選項。

3 《月下獨酌》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描寫月亮
和影子?試加以說明。​(3分)
答 這兩句運用了​擬人手法​描寫月亮和影子。(1分)作者歌唱時​月亮在天上徘徊不去
,而作者跳舞時,​影子也跟着舞動​,變得散碎紛亂。作者​為月亮和影子賦予了生
命力​,變成可以為作者排解寂寞的良伴。(2分)

4 在《月下獨酌》中,作者飲酒時的氣氛是怎樣的?作者怎樣藉着飲酒營造氣氛?​(
4分)
答 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及「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兩句​,可見作者雖
然獨自一人,但他​邀請了月與影為伴​。作者歌唱時,月兒留連不去;起舞時,影子

1
也跟着舞動,​可見作者飲酒時,氣氛是​熱鬧​的​。(2分)
​在詩的開首,作者獨自一人,氣氛孤清,但在飲酒後,作者不但唱歌跳舞,而且在
半醉之下,他的行為更為豪放​,想像更為豐富,情緒也更為高漲,所以​飲酒有助營
造氣氛,二者相輔相成​。(2分)

5 試根據下列《月下獨酌》的詩句,概括說明作者的情感起伏。(每道分題的答案不
得多於20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4分)
詩句 情感起伏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 無 人 相 伴 , 孤 獨 寂 寞 。
(1)
親。 ( 2 分 )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 找到同伴,心情愉快。
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 月影無情,驟感失落。
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 與 暫 時 的 同 伴 及 時 行 樂
(2)
春。 , 情 緒 高 漲 。 ( 2 分 )

作答​提示
本題要求同學用自己的文字概述作者的情感變化,同學必須清楚理解詩句的內容,然後歸納作者
所流露的情感,切勿只把詩句語譯出來,沒有概括出當中藴含的情思。

6 根據《月下獨酌》所記述的內容,作者的情緒是低落還是高昂?試完成下列表格。
(18分)
詩句 記述的內容 情緒
花間一壺酒, 交代(1)​作者在月下獨自飲酒,身邊沒有可 ☑ ​低落 ◻ 高昂
獨酌無相親。 親近的人(1分) ​。 (1分)
舉杯邀明月, 作者舉杯邀請 (2)​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影子 ◻ 低落 ​☑​ 高昂​(1
對影成三人。 (1分) ​對飲,加上自己湊成三人。 分)
月既不解飲, 作者眼中的月與影:(3)​明月不懂得飲酒, ☑ ​低落 ◻ 高昂​(1
影徒隨我身。 影子只是隨着自己轉動(2分) ​。 分)
作者暫且以月與影為伴,在這美麗的春夜
暫伴月將影, ◻ 低落 ​☑​高昂
(4)​及時行樂(1分)
行樂須及春。 (1分)
​。
我歌月徘徊, 記述(5)​作者唱歌跳舞,月亮徘徊不去,影 ◻ 低落 ​☑​ 高昂​(1
我舞影零亂。 子迴旋舞動(2分) ​。 分)
醒時同交歡, 作者想到的事實:(6)​清醒時可以同歡作樂 ☑​ 低落 ◻ 高昂​(1
醉後各分散。 ,酒醉後卻各自分散(2分) ​。 分)
永結無情遊, 作者​忽發奇想:​(7)​與月、影忘情遊樂,約 ◻ 低落 ​☑​ 高昂​(1
相期邈雲漢。 定在遙遠的銀河天邊相會​(2分) ​。 分)

7 從《登樓》的首聯,可見作者抱着怎樣的心情登樓?為甚麼作者有這樣的心情?
(4分)
(1) 作者的心情:​作者抱着沉重、悲痛的心情登樓(2分)

(2) 原因:​唐室正面臨內憂外患。(2分)

2
8 《登樓》中「​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兩句,描寫了甚麼景物?「北
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兩句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感情?​(6分)
答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兩句描寫作者​登樓所見,眼前是錦江一帶
春色盎然的景象,以及玉壘山變幻不定的浮雲​。(2分)作者藉此表達​春色依舊,
人事全非的感慨​,並由此抒發對國家安危的憂慮。「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
莫相侵」兩句,前句對朝廷平定安史之亂,​收復京城一事表示喜悅​,(2分)後句
則對​吐蕃侵擾流露憂懼​,並​為戰事令百姓苦痛而感到難過​。(2分)

作答策略
本題的後一問為伸展題,題目要求學生闡釋作者在詩句所寄寓的感情。學生作答時應充分說明詩
句的表面及深層意義,並留意作品的寫作背景或作者的生平事跡,藉此推斷作者所抒發的感情。

9 根據三首詩的內容,判斷下列陳述,然後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2分)​設題目
標:​理解課文內容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三首詩歌同樣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 ⬤ ○
答案分析
《山居秋暝》抒寫閑適的心境,沒有表現對現實的不滿。《月下獨酌》及《登樓》則
分別反映寂寞無伴及對時局動盪的感慨,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10 試說明下列詩句如何反映​李白​和​杜甫​的詩歌風格。​(4分)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月下獨酌》)
李白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
雲》)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
杜甫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答 李白詩「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一句,反映詩人在​孤獨中懂得自我開解​,暫
時以自己的影子和天上的明月為伴,並指出​行樂須及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
上青天攬明月」則表現出詩人的​壯志雄心​,並設想到天上攬月。(1分)這兩句詩
反映了​李白​豪放豁達、不受拘束、想像豐富,充滿浪漫色彩的詩歌風格​。(1分)
杜甫詩「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寫國難當前,詩人登高臨遠,眼前​繁花
之景引起他對國家安危的憂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諷刺社會貧富懸殊
問題嚴重,指出朝廷未能體恤民生​。(1分)兩句詩反映​杜甫​詩風沉鬱,詩中充滿
愛國愛民之情,流露了現實主義精神​。(1分)

進階練習
1 《山居秋暝》​「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兩句​中​,「王孫」指誰?詩句表現了作
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 詩句提到即使春天的芳香花草已凋謝,王孫子弟還是可以留居此地。「王孫」原
指隱士、遊子,​作者在句中以「王孫」自比​(1分),指出山村的自然風光與生活
令人​留連忘返​,雖說春花凋落,但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等景色與山村的生活
仍然吸引,令作者留戀。由此反映了作者​厭倦官場生活,以及脫離塵俗、隱居山
林的決心​。(2分)

2 蘇軾​認為​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山居秋暝》如何體現這個特點?作者在詩中
營造了怎樣的氣氛?​(6分)
答 作者在詩中描繪了一幅​秋天傍晚、雨後山村的美景​。詩的首兩句交代作品所描述
3
的環境,然後在接着的兩句描繪山月、清泉等景物,最後帶出山村的村民,詩中
描寫的景物由遠而近,由靜至動,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2分)除了描寫眼前所
見景物外,作者更​從聽覺入手​,描述潺潺的流水聲、浣女的喧鬧聲,為優美的環
境帶來生氣,​以動襯靜,既豐富了畫面,又突顯山村的空靈、靜謐​,進一步引發
讀者的聯想。(2分)
作者在詩中營造了​靜謐、閑適的氣氛​。作者筆下的山村雖然寂靜,但卻並非空寂
,而是靜中有動,作者描寫浣女、漁人等人物活動,既概括了村民的生活情況,
也表現了閑適的氣氛。(2分)

3 李白​的作品想像力豐富,《月下獨酌》一詩如何體現這個特點?詩中反映了​李白​怎
樣的人生態度?試引述相關詩句,加以說明。​(6分)
答 在《月下獨酌》中,李白​以月亮、影子為伴,充分體現其作品想像豐富的特點​。(
1分)月和影並沒有生命和感情,李白竟然邀請它們共飲,​使月和影​人格化​。在整
首詩中,李白與月和影​分享悲喜心情,與它們對話、同遊​,發揮了獨特的想像力。
(1分)
本詩反映了李白​曠達坦蕩、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1分)獨自在月下喝酒,本是寂寞
孤單的,但作者自我排遣,邀請月影為伴。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暫
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等句,均可見他​率真坦蕩​的個性,與​及時行樂​的人生態
度。​「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兩句,李白與月和影相約重聚,把孤獨之情轉化
為對未來的希望,足見其​曠達的性情​。(3分)

作答策略
本題的後一問為伸展題,學生須引述相關詩句,說明作者的人生態度。作答時,學生必須準確掌
握詩歌的主旨,選取合適的詩句加以闡析,從而論證作者的人生態度。作答這類題目時,學生必
須留意所引述的原文或詩句,必須與所要論證的觀點互相對應。

4 假若把《月下獨酌》中「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兩句改​寫為「​醉時同交歡,醒
後各分散」,對內容的鋪排而言,是否更為合理?試略加​說明。​(4分)
上品答案 中品至下品答案
我認為​詩句改寫後更合理​,因為「醒時同交歡,醉後各 我認為詩句改寫後更
分散」不合邏輯。(1分)作者借酒銷愁,理應於​喝醉後 合理,因為奇想多在
才忽發奇想​,邀請月與影等無情之物相伴,同歡共飲; 酒醉後才會出現,想
但​清醒過來後,月與影這些想像中的「友伴」已不復存 像中的「友伴」在清
在​,自然各自離散。因此,「醉時同交歡,醒後各分 醒時便會消失,故改
散」才​合乎邏輯,配合詩中的情況​。(3分) 寫後更合邏輯。(2
/ 分)
我認為​原本的詩句較合理​,因為「醒時同交歡,醉後各 /
分散」是作者別有用心的寫法。(1分)作者雖然感到孤 我認為原本的詩句較
獨寂寞,但他生性豁達,懂得自我開解,因此​於清醒時 合理,詩句表現作者
發揮想像,邀請月與影相伴​,以排解寂寞,逍遙自娛。 生性豁達,在清醒時
可是,作者​酒醉後,意志薄弱,想像中的友伴便隨即消 發揮想像力,邀請月
散​,反而令他更感孤寂。因此,「醉」、「醒」二字並 與影相伴,酒醉後想
非作者誤寫,而是​為了突出主題而刻意安排​的。(3m 像中的友伴便會消
分) 散。(2分)

(答案僅供參考)

升級錦囊
本題要求學生評論「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應否改寫為「醉時同交歡,醒後各分散」,着重
分析「醒時」和「醉後」兩個不同情況所表現的情態,何者較合理。同學可從詩人「浪漫、豪

4
放」的詩風和邏輯角度作出分析,同時亦可從創意想像角度作推測,只要解說鋪排合理即可。
「中品至下品答案」內容概略,欠缺恰當的說明,亦不具比較意識,未能回應題目的要求。

5 試根據《登樓》中「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兩句,回答下列問
題。
(1) 杜甫​以用字精煉見稱,句中的「聊」字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2分)
答 「聊」字有​姑且、暫且​的意思,作者​有志難伸​,只能吟詩抒發個人感慨,充
分流露了​無可奈何​之情。(2分)

(2)
作者感慨國家多難,為甚麼不直接指出問題,反而提到​後主​?試略加說明。
(4分)
答 作者眼見內憂外患嚴重,想到亡國之君劉禪,再由此聯想到蜀亡的主因在於
諸葛亮離世。他想到當時朝廷也面對相同的情況,缺乏如諸葛亮般的人才,
無法解決國家的憂患,所以,作者​借後主劉禪的愚弱昏庸,批評國君不辨賢
才​。(2分)作者並未直斥國君的不當,而是引述後主的事跡,​藉含蓄委婉的
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和對國家的期望,​以突顯詩歌的主題,同時​避免開罪
國君​。(2分)

6 杜甫​悲天憫人,經常在詩中流露​憂國憂民之情​,故​後世尊他為「詩聖」。你認同
這個評價嗎?試據《登樓》一詩加以說明。​(6分)

上品答案 中品至下品答案
我​認同​這個評價,《登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安危的關 我認同。因為杜甫在
切,憂國憂民之情表露無遺​。「錦江」兩句,作者藉浮 作品中處處流露對國
雲幻變之景,聯想到世事變幻莫測,不禁​憂慮國家的前 家安危的關心,最後
景​。(2分)「北極朝廷終不改」借北極星的位置固定不 又以歷史上著名的忠
變,比喻唐室的安全穩固,並揚言「西山寇盜」勿作侵 臣諸葛亮自比,可見
擾,可見作者​關心唐室跟吐蕃的戰事​。(2分)詩末兩句 他對國家與人民的忠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前句借三 貞,「詩聖」之名當
國時代劉禪的昏庸,​暗諷唐代君主無能​,令百姓生活苦 之無愧。(2分)
困;後句則以諸葛亮自比,表示決意效法他的​忠貞為
國、鞠躬盡瘁​。《登樓》一詩中,杜甫所見所感,所思
所想都與國家有關,其愛國憂民、感時傷世之情躍然紙
上,「詩聖」之名當之無愧。(2分)
(答案僅供參考)

升級錦囊
本題要求同學以《登樓》一詩的內容論證杜甫是否有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上品答案」指出以
杜甫為「詩聖」的評論是否恰當時,引述詩句論證社甫時刻惦念國家安危,關心百姓疾苦,說明
清晰具體。「中品至下品答案」並未​引用詩句為證,解說亦未見圓足。

5
詞三首

基礎練習
1 試根據​《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從哪些角度描寫​周瑜​?試加以說明。​(4分)
答 作者從以下​四個角度​描寫周瑜:
婚姻生活​:「小喬初嫁了」,以娶得美女小喬,突顯他年少英俊。(1
分)
氣度識見​:「雄姿英發」描述周瑜識見卓越,氣度不凡的形象。(1分)
裝束打扮​:「羽扇綸巾」寫他閑雅從容,一派儒將的形象。(1分)
智謀策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寫周瑜有過人智謀,指揮若定
,輕易把曹軍打敗。(1分)

(2) 作者詳寫​周瑜​這位歷史人物,有甚麼用意?​(4分)
答 作者詳寫周瑜的人物形象及功績,​以周瑜年少得志​,立下大功,(2分)​反襯
自己​當時已屆四十七歲,​年華漸老,卻被貶黃州,仕途坎坷,功業未成​。(2
分)

(3) 在「千古風流人物」中,作者選了​周瑜​為題材,你認為是否合適?試加以評
論。​(4分)
答 作者選周瑜這人物是​合適​的。第一,​周瑜曾在赤壁這地方立下戰功​,所以描
述赤壁一地時,自然引述與該地有關的人物,以配合詞中描寫的場景。(2
分)第二,周瑜​年紀輕輕​便建功立業​,又得孫權重用,​與作者的情況正好相
反​,作者​由描寫地點選出相關人物,再在相關人物中選出背景與自己相反的
人,​藉此作出對比​,從而表達其深沉的感慨,可見以周瑜為題材十分合適。
(2分)

作答策略
本題為評鑒題,題目要求學生分析作者以周瑜為題材是否合適,學生​必須緊扣詞的主旨,以及周
瑜的形象作分析​,得出周瑜為合適題材的結論。作答時,學生必須​提出適切的論據​,並於論證時
清楚交代理由。

2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作者如何善用誇張手法,突顯人物的性格特徵?試從
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3分)
答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句便運用了誇張手法。(1分)作者以誇張手法,寫
周瑜談笑用兵,以及敵軍不堪一擊​,突顯周瑜的​胸襟和豪邁的氣概​。(2分)

3 根據​《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內容,判斷下列陳述,然後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
(4分)​設題目標:​欣賞詞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題模擬2012年文憑試
閱讀能力卷第5題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下列文句的意思合乎作者在詞中抒發的感慨:
(1) 江山不老,英雄卻有盡時。 ⬤ ○ ○
(2) 自傷無成,抑鬱宣泄無從。 ○ ⬤ ○
答案分析
(1) 上片起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指大江滔滔不息,見證歷
史,即使如何傑出的人還是會隨歲月而消逝。
(2) 作者在下片藉追想周瑜年輕有為,自傷年華老去,但功業未成。末句「人間
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可見作者認為人生就像一場夢,英雄豪傑的成就終

6
會過去,因此以酒灑祭江中明月,自我開解,陳述中的「抑鬱宣泄無從」,
與作者的感受不符。

作答提示
題目要求同學分辨陳述句的意思是否與作者在詞中抒發的感受相符。同學應審視句中的重點字詞
及其感情色彩,然後從課文中找出對應的內容,掌握作者表達的情感,再判斷兩者傳達的意思是
否相同。

4 試根據《​聲聲慢‧秋情​》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一句,回答下
列問題。
(1)句子在詞中起了甚麼作用?​(3分)
答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一句在詞中有​統領​的作用。(1分)
作者在詞的開首細緻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寫出了身處環境的氣氛,為作品
奠定​悲愁淒慘的基調,充分營造「愁」的​氛圍​。(2分)

(2) 句中的七組疊字,如何逐步揭露作者的愁緒?試略加說明。​(4分)
答 作者因​丈夫病逝,若有所失​,所以到處​「尋尋覓覓」​。可是​遍尋不獲​,只得
自己一人​獨守空房​,因此屋內是​「冷冷清清」​的。作者既遍尋不着,屋內又
冷清寂寥,心裏自然感到​淒慘悲傷​,所以面臉也帶​「淒淒慘慘戚戚」​的感
傷。(2分)這一連串的疊字,​把作者內心朦朧的情感逐步呈現出來,令人更
具體清晰地感受到她的內心世界,最後,悽慘之情表露無遺,​由外至內、由
淺入深​地揭露作者的愁緒。(2分)

5 作者在下列各句抒發了甚麼感情?試根據《​聲聲慢‧秋情​》,並結合作者的生平背
景加以說明。​(4分)
(1) 作者看見似曾相識的雁兒從北方飛來,想到物是人非,
雁過也,正傷心, 丈夫已逝。(1分)加上中原淪陷,作者流落南方,遠
卻是舊時相識。 離故土,難見歸期,使人傷心,因而流露思鄉念舊之
感。(1分)
(2) 作者獨居室中,無人相伴,每晚獨對窗戶,只覺度日如
守着窗兒, 年,無法獨自待到天色轉暗。(1分)凋落滿地的菊花
獨自怎生得黑? 令作者自傷身世,因而期望黑夜快點到來,令她看不見
窗外那令人傷感的秋景。(1分)

6 在​《青玉案​‧​元夕》的上片,作者怎樣藉景物營造熱鬧的氣氛?​(3分)
景物​→​熱鬧的氣氛
作者​藉花燈數量之多,遊人之眾,以及遊人的活動​,營造燈會中熱鬧的氣氛。(1
分)作者描寫城中掛滿花燈,既像「花千樹」,而且多如雨。路上不斷有寶馬雕
車,可見遊人十分多,加上蕭聲盈耳及魚龍舞動,描寫了遊人各種靜態和動態活
動,從聽覺及視覺上增添熱鬧的氣氛。(2分)

7 《青玉案​‧​元夕》中,作者寫「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
處」,以下哪項最能描述作者當時的心情?​(2分)​設題目標:​欣賞詞的內涵,體
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題模擬2013年文憑試閱讀能力卷第16題
A 驚嚇莫名
B 如釋重負 A B C D
C 喜出望外 ○ ○ ⬤ ○
D 患得患失
答案分析​:作者在熱鬧的燈會內,初時只見盛妝打扮的婦人,以及繁華的景象,卻找

7
不到想尋找的人,由此可以推想作者當時感到失望,但在不經意間回頭,竟發現了
尋找對象,心情自然是喜出望外、驚喜莫名。

8 承上題,作者運用了甚麼手法突出「那人」的形象?試析述之。​(4分)
答 作者運用了​襯托​手法,以元​宵夜滿街​盛妝的婦女​,襯托​站於昏暗燈光下的「那
人」​。(2分)在這熱鬧的節日中,婦女悉心打扮,盛妝出遊,佩戴「蛾兒雪柳黃
金縷」等頭飾,走過時留下「笑語」和「暗香」,營造了​華麗的女性形象​。而作者
所要尋找的人,卻靜靜地獨站在「燈火闌珊處」。作者以滿街的華麗婦女作反襯,
突出「那人」淡泊、清高、脫俗的形象​。(2分)

9 試辨析下列詞句運用了甚麼抒情手法,在適當的方格內加✓。​(6分)​設題目標:
複習抒情手法
間接抒情
作品 詞句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借事抒情
(1)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
《念奴嬌‧ (2) 遙想​公瑾​當年​……​談笑間、檣櫓 ✓
赤壁懷古》 灰飛煙滅。
(3) 人間如夢。 ✓
(4)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
《聲聲慢‧ (5) 獨自怎生得黑? ✓
秋情》 (6)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 ✓
滴。
10 試從寫景、敍事、抒情三方面,說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聲聲慢‧秋情》兩首
作品的內容,並比較它們的風格特點。​(9分)
《念奴嬌‧赤壁懷古》 《聲聲慢‧秋情》
(1) 描寫長江滔滔東流,在赤壁古 (2) 描寫窗外灑着綿綿細雨,天空
戰場,只見石壁高聳入雲,洶 有雁兒飛過,地上到處是枯萎
寫景
湧的波濤拍打岸邊,景色壯 的黃花。(1分)
麗。(1分)
(3) 記述三國時東吳名將周瑜從容
記述作者在家中自斟自酌,觀看窗
敍事 大破曹軍,迎娶小喬等事跡。
外景致。
(1分)
(4) 抒發年華老去,自己卻功業無 (5) 抒發孤單寂寞的鬱悶之情。(1
抒情
成的苦悶心境。(1分) 分)
(6) 《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情激盪,風格豪放灑脫(2分),而《聲
風格特點
聲慢‧秋情》則感情委婉含蓄,風格婉約。(2分)

進階練習
1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驚濤拍岸」一句,另有版本作「驚濤裂岸」。有人認為
「驚濤裂岸」比「驚濤拍岸」更好,也有人不同意。試談談你的看法​。​(4分)
上品答案 中品至下品答案
我認為​「驚濤裂岸」較好​。原因有二:第一,「驚濤裂 我認為「驚濤裂岸」
岸」可​表現浪濤的氣勢​,而「驚濤拍岸」則只描寫浪濤 較好,因為「驚濤裂
拍打岸邊,未有突出浪濤的沖擊力。(2分)第二, 岸」可表現浪濤的氣
「裂岸」用了​誇張手法​,寫洶湧的浪濤拍擊岸邊,像要 勢,令描寫內容更生
把堤岸沖裂,​富於文學想像力,令讀者的印象更深刻​。 動。(1分)
(2分) /
/ 我認為「驚濤拍岸」
我認為​「驚濤拍岸」較好​。原因有二:第一,「驚濤拍 較好。因為「驚濤拍

8
岸」描寫浪濤拍打岸邊,​與下一句「捲起千堆雪」銜接 岸」描寫浪濤拍打岸
自然​,而「驚濤裂岸」則似乎不會捲起浪花,未能連繫 邊,富真實感,給予
下一句。(2分)第二,「拍岸」用了​寫實的手法​,描 讀者如在目前的感
寫洶湧的波濤拍打岸邊,​更富真實感​。(2分) 覺。(1分)

2 《聲聲慢​‧​秋情》一詞中,「黃花」有何象徵意義?​(3分)
答 作者寫眼前的黃花​堆積滿地,凋萎零落,教人無可採摘​。(1分)作者借眼前之景
,既寫花,也寫人,​把自己的心情與處境投放到凋零的黃花​,寫自己因思念丈夫,
懷念故土,以致​形容憔悴​,但卻​無人愛惜​。(2分)

3 《青玉案​‧​元夕》以「元夕」為詞題,有人認為應改為「驀然回首」。你認為哪個
詞題更貼合作品的主旨?試略加說明。​(5分)
答 我認為​「元夕」更貼合作品的主旨​。(1分)作者的​情感發自元夕​,以「元夕」為
詞題十分貼切。詞中​約有三份之二的篇幅描述元宵節的盛況​,包括所見景物、遊人
的活動及節慶活動等,而且作者在這個盛會上找到所思暮的佳人,藉此​寄託個人情
思,構成作品的旨意,可見詞題與詞的主旨互相呼應​。(2分)至於「​驀然回首」
,雖為詞中名句,但並​未能反映作品的主旨​,作者藉「那人」寄寓自己高潔脫俗的
品格,「驀然回首」​只是作者發現「那人」的經過,以此為題的話未能概括詞的內
容​。(2分)

作答策略
本題為評鑒題,題目要求學生比較兩個詞題,哪個較貼合作品的主旨。學生要留意詞題有概括作
品主題、暗示內容、引發讀者懸念等作用。作答時,學生除了緊扣作品的主旨,亦可配合詞作的
寫作背景及內容編排加以申述分析,從而得出作品以「元夕」作為詞題,較「驀然回首」更貼合
作品主旨的結論。

4 梁啟超​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說:「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本詞
另有寄託,並不是寫男女愛情。你同意嗎?試引述作品內容,說明你的見解。​(3
分)

上品答案 中品至下品答案
我​同意梁啟超的評價​。(1分)詞中描繪了元宵佳節的盛 我同意梁啟超的評
況,內容看似寫男女互生情愫,但其實作者的​尋人經過 價。「那人」不慕榮
充滿了聯想及想像空間​。作者多番尋覓後,在「燈火闌 華富貴,甘於淡泊,
珊處」找到「那人」,這個​人正是作者的寄意所在​。在 是辛棄疾不受重用、
熱鬧的環境中,「那人」不慕榮華富貴,甘於淡泊的形 遺世獨立的寫照。(1
象,彷彿就是辛棄疾的寫照:​雖懷報國之心,卻不被重 分)
用,但仍堅持理想,寧願孤芳自賞,也不願同流合污​。
梁啟超的評價正正表現了本詞的立意。(2分)

5 細閱下列詞作,然後回答問題。

《江城子》 ​蘇軾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
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
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十年生死:​指​蘇軾​的妻子​王弗​已逝世十年。

9
?? (1) 詞中寫「不思量,自難忘」,既然「不思量」,又怎會「自難忘」?試推測
作者的想法。​(4分)
答 作者這樣寫有兩層意思:作者並非不思念亡妻,而是​不敢思念​,於是​正話反
說​,所以才會「不思量」,卻反而難以忘記。(2分)另一方面,在「不思
量」之下,作者竟然難以忘懷,這看似​矛盾的寫法​,更能​突顯作者對亡妻的
思念​,表現深切沉痛的思妻之情。(2分)

(2)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以「人間如夢」說明他對人生的感悟,但在
《江城子》中卻對已死的妻子念念不忘,兩者有沒有矛盾?試加以評論。​(5
分)

上品答案 中品至下品答案
兩者​並無矛盾​。(1分)《念奴嬌》的「人間如夢」,是 兩者並無矛盾。《念
指蘇軾​感悟到人生的虛幻,故開解自己不要為功業成敗 奴嬌》「人間如夢」
耿耿於懷​;而《江城子》則是描寫對亡妻的思念,這種 是指不要拘泥於個人
人倫之情自然應該殷切惦記​,難以忘懷。(2分)兩篇作 成就;而《江城子》
品所​忘懷和思念的對象並非同一事物,而且兩者屬不同 則是思念亡妻,兩者
範疇​,前者忘懷功業的成敗得失,後者則不能忘懷逝世 可謂千差萬別,不能
的妻子,所以當中並沒有矛盾。(2分) 相提並論。(2分)
升級錦囊
本題着重分析詞人的感情在不同作品中有否出現矛盾。同學於分析時應掌握兩篇作品的主題,留
意作者抒情的對象,清楚指出兩者並無矛盾,並提出論據來證明己見。「中品至下品答案」雖然
符合基本要求,但未有具體交代兩者沒有矛盾的原因,答案並不圓滿。

(3) 蘇軾​《江城子》與​李清照​《聲聲慢‧秋情》在內容上有相同的地方,而在描寫
景物方面則各有不同。試加以比較,完成下表,並說明你較喜歡哪一首作
品。​(6分)
《江城子》 《聲聲慢‧秋情》
①​抒寫對愛人離世所產生的依戀之情。(2分)
內容
作者並非寫眼前景色,而是記述② 作者描寫④​獨守空房時窗外的景物
描寫景物 夢中所見的景物(0.5分) ​,描 (0.5分) ​,包括⑤​飛雁、滿地
寫③​妻子正在梳妝(0.5分) ​。 黃花、梧桐細雨(0.5分) ​等。
我較喜歡⑥ 《聲聲慢‧秋情》(1分) ​,因為⑦ 詞中的悲戚之情較深刻(1分) ​。​(答案
僅供參考)

語譯
兩人一生一死,相隔十年,音信早已渺茫。​不用仔細考量,本來便難以忘記。​妻
子的墳墓遠在千里,無法向她傾訴淒涼的境況。即使相逢,妻子也不會認得我,因為
我已灰塵滿面,鬢髮如霜。 夜裏做了個夢,我夢見忽然回到故鄉,看見妻子坐在
小窗前,正在梳妝。兩人互相對看,沒有言語,只有千行淚水。料想妻子每年在故鄉
斷腸的地方(思念自己),就在月明的夜晚,長着小松樹的山崗上。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