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0

前言言
這本《針灸穴名解》是我室主任高式國副研究員的近著。高老已年過八旬,每日仍
手不釋筆。這種勤奮治學的精神,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高老在撰寫《內經補正》之餘,又抽暇寫了這本《針灸穴名解》,全書共解穴名三
百四十一個,約八萬言。著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獨特的見解,揣古人之心,度先賢之意,
從穴位命名的意義、作用,對十四經穴名作了詳細的解釋,從而可使人們較透徹地理解
各穴的內在含意。
近些年來,國際上對腧穴的命名眾說紛紜,個別國家的某些針灸專業人員主張「腧
穴代號化」,甚至認為保存發明國家的原來命名沒有意義。關於十四經穴名標準化方案,
我國主張穴名用漢語拼音為主,代號為輔(附列於拼音之後)。針灸學發源於中國,是一門科
學,自然應當有它自身的術語,而穴位名稱是針灸學術語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以
中文命名腧穴,是符合用發明者所定的科學名詞術語作為通用的科學名詞術語這一國際
貫例的。
現在,各國針灸研究者很注意研究中國古代針灸文獻。如果只用代號,不用漢語拼
音標注穴名,那麼在翻譯《內經》和《針灸甲乙經》時,就難以貼切無誤地反映出這些
典籍的內容。中國的古代針灸文獻相當豐富,應將這些珍品在國際針壇上廣泛傳播。尤
其除了十四經穴名外,幾百個不可忽視的經外奇穴則無法使用代號表示與傳播。我國北
京、上海和南京三地舉辦的國際針灸班,在教學中一向使用漢語拼音,二十多年的實踐
表明,它是容易被外國醫生認讀、書寫、記憶和掌握的。為此,讀了本書之後,會使讀
者進一步瞭解在國際上使用漢語拼音,保留傳統腧穴名稱,是有多方面意義的。
當然,著者是根據他自己的學術見解寫成的。由於各人理解的不同,解釋時也必然
有不同之處,作為一家之言,進行某些爭鳴,也是必要的。總之,我們認為高老這項工
作是很有價值的,在祝賀高老著作問世的同時,我願意向讀者推薦本書。
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針灸經絡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張縉

經筋筋及
及經經絡

穴位繫於經絡,經絡出自經筋。經筋猶山脈,經絡猶河川,穴位則沿河兩岸之城鎮
耳。故欲言穴位,先言經絡,欲言經絡,先言經筋。人體則猶不規律之地球也。
人對經穴之認識,當由養生靜坐體會經絡動靜之妙,有所心得,而志其位置,又復
察其流注斂散,而知其性能。其中妙義,俱由自覺而知。其命名也,或因其在處,或取
其事功,或喻之以物象,等等不一。用二三字義,標明其體用性能,而定其名稱,此非
信口偶然者也。若云必表而出之,雖聖人有所不能。
人體機構,極屬唯物。經筋確有形質可考,在《靈樞經》中早有記載,近代醫書生
理解剖言之更詳。經絡雖無形質可見,而確有實在作用,即老子所云:「元之以為用」
也。
按:當時老子以目之所見者為有,其所不見者為無,尚不知大氣中更有好多元素。
余竊度之,經絡產自經筋,由兩條經筋夾成一條經絡,猶兩山夾成一谷,兩岸夾成
一川也。在解剖上只能提出經筋,而兩條經筋夾隙間之經絡,則提之不出。譬如房屋牆
壁有裂縫,外可入風,內可通氣,內外交通,作用顯然,人盡知之,人盡見之。若將此
房拆毀,則磚石若干,土木若干,俱有形質可考,而在未拆房以前,有目共睹之牆縫則
解剖不出。經絡之於人身,即猶是也。不見針灸醫療,循經取穴,均在兩筋夾隙中間乎。
問:「刺之有痛有麻,感覺不同者何也?」曰:「此猶蓋房時先設鐵筋木板為之結
構,刺中鐵筋則金聲,刺中木板則木聲,刺中土坯則無聲也。」故曰:「欲知經絡先識
經筋。」從來一般中醫急於救療,故研究經絡者多,講求經筋者少,致使針灸學者,對
於經絡學說信其當然,而不究其所以然也。
余又常觀生理學胚胎初形,形如圓珠,逐漸成長,狀如蝌蚪,即頭部與脊柱先成形
也。因思經絡十四,應以頭背為始。又考針灸學術,我國開創最早,相沿多年,均以手
太陰為諸經之首,近又有擬以手少陰為諸經之首者,余均以為未洽。故逞主觀淺見,擬
以督脈為首經,任脈次之。猶先定乾、坤兩卦,為大體陰陽,其他太、少、明、厥之六
經,則猶震、巽、坎、離、艮、兌六子卦也。此等學說,《醫易通論》言之最詳,玆不
贅述。

督脈脈
人身經脈十四,要以任、督兩脈為主。督脈屬陽,行人身腰背,任脈屬陰,行人身
胸腹,各統其兩旁陰陽經絡營衛而作循行也。又以督脈在人背部正中,故古人曰:「督
者,中也。」二脈居中而立,如衣之背幅有騎縫也。如行軍,以元帥為主,督理全軍總
部,故元帥又名都督。《奇經考》云:「督脈為陽脈之總綱。」故余以督脈為十四經之
首,而以長強穴為全身諸穴之首。
長強
循環無端之謂長,健行不息之謂強。養生家調運任督,以意導氣,起自尾閭,循脊
骨,上百會,下齦交,銜接任脈,下頤循胸,至臍腹以抵會陰,復合於督脈。由本穴循
背上行,再作由旬,即莊子所謂「緣督以為經」也。如此升降輪迴,循環不息,無盡無
休,故名「長強」。
不然,行程萬里,終有盡時,力舉千鈞,終有倦時,總歸有限,何長強之有?由此
觀之,古人之於人身穴位,命名取意,豈信口偶然者哉!願我同道,俛體古人創名深意,
加以審思,行於實用,施之臨床,不無補益。同道張繪五曾云彼刺此穴治癒經閉多年者,
即促使循環助其健運之力也。玆再擴而言之,人體氣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飲食便溺
之交替,凡諸新陳代謝,均在循環行運之中。無論寐寤,其運行變化,均無休止,即關
尹子所謂「營衛之行,無頃刻止」者也。
吾人經常處此長強二者之中,又經常行此長強之事,而毫不自覺,即中庸之道難知
難能者也。
腰俞
俞為腧之簡,腧為輸之變。輸者,通達傳送也。《素問‧骨空論》謂:「督脈起於
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線循行之初步,由長強上行越過尾閭,透出薦骨之下,
其處為全腰之俞。試將腰部扭轉,本穴如戶下樞軸(腰背督脈諸穴,皆具樞動能力,本穴居下代表全部),
以功能而論,本穴能疏解腰部鬱滯之氣,故名「腰俞」。
凡腰疾之轉運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滯委楚之症,則非所宜,當求其罹病之
本也。
本穴又與腎經溝通,腰部有疾,多求之於腎,故俗稱內腎為「腰子」,因之此穴又
名「腰戶」。本穴功能治陽萎有效,是其有關於腎之明證也。
養生家盤膝運腰時,以本穴為全腰柢礎,左右前後反覆盤旋,可使兩腎生熱,借添
命門之火。
陽關
本穴兩旁為足太陽之大腸俞。灸陽關,可覺火氣直入腹中,分佈內臟。即由陽關穴
位橫通大腸俞,由大腸俞連及足太陽其他各俞,以通臟腑。由於此項功能,足可證明本
穴與大腸俞二者之間定有橫絡,以為督脈與足太陽經交通之隘道,故名「陽關」。
中醫病理,大腸有燥糞,則涉及頭昏,有如癲狂狀者,名曰臟燥。即大腸邪熱由大
腸俞橫傳陽關,循督上腦也。不然,大腸為貯糞之器,與腦何關?在治療上刺此穴可愈
此症,是明證也。
命門
中醫稱兩腎之間為生命之門,簡稱命門,此就內景而言也。若自外景觀之,本穴兩
旁平於腎俞,本穴居其中間,亦猶內景命門居於兩腎臟之間也,故稱本穴為「命門」,
以其橫通足少陰之經,故本穴又為本經溝通腎臟之門戶。
問:「足少陰經行於腹部,督脈何以得通?現今針灸圖書較早年倍加精詳,何以不
曾提及?」曰:「《素問.骨空論》云:『督脈者合併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觀此段經文,可知督脈由本穴通少陰之經,又由腎俞穴透入內臟,分屬兩腎,但與陽關
之通大腸,略同而小異。陽關先通大腸俞,經由足太陽經分佈內外。本穴之通腎臟,乃
由腎俞穴傳導,隨足少陰經而入。因足少陰經自湧泉上行至陰谷穴處,橫交委中,合併
足太陽經線,而行於足太陽經之裡層,兩經一表一裡,疊併上通,抵腎俞穴處,得與督
脈橫通交會,故內經於督脈有「貫脊屬腎」之文。足太陽之經,由腎俞穴處與少陰經分
道,逕自上通。而足少陰之經由腎俞處獨行入內,屬腎絡膀胱矣。」
《靈樞.根結篇》云:「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門者,目也,乃是另一命門,
非本穴也,乃指兩目之間而言。養生家稱兩眉兩目之間,約方寸之地,稱為寸田。《靈
樞經》所謂「突於畜門」者,或即指此(突,原文作「究」,應作突。)。
按:畜字,從玄,從田。田,即寸田之處。畜門,去田則為玄門,即暗示寸田處,
乃「玄牝之門」也。老子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研究針灸當與調氣導引諸書互
參,俾求增益療效。
懸樞
懸為托空不著之處,樞為致動之機。本穴治腰脊強直不得屈伸等症,故名之以樞。
人當仰臥之時,腰脊處約有數寸懸空,可以探手通過。本穴適當此處之上端,兩條膂脊
之間,故名之以懸,而曰「懸樞」。小兒仰臥,懸空最顯,老弱疲乏者懸空較微。
脊中
本穴當背部十一椎之下,為脊椎全數之折中,故名「脊中」。主治腰脊強直,不得
俛仰,與「懸樞」功用略同。《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傴僂,因其處肌膚薄淺,易於深
灼也,髓灼則僂矣。
中樞
本穴在第十一推之上,亦屬脊骨中部樞要處。古書多不記載,後人增之,與脊中、
懸樞名義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脊中之「中」字及懸樞之「樞」字,而名之為「中樞」
也。
筋縮
本穴旁平肝俞。肝主筋,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本穴治瘛瘲、脊強、天吊諸般抽搐筋
攣之症,因名「筋縮」。又以本穴正當背部大方肌之下角,逐漸狹縮之下,亦「筋縮」
命名之一義也。凡治筋縮之症,可以取此。
至陽
至者,達也,又極也,如四時節令,夏至為夏之至極,冬至為冬之至極。人身以背
為陽,而橫膈以下為陽中之陰,橫膈以上為陽中之陽。陽中之陽,即陽之至也,故名「至
陽」。又可意為督脈之氣上行至此,乃由陽中之陰達於陽中之陽,即背部陰陽交關處也。
凡屬寒熱交爭症,多先取此穴,以扶正氣之陽,而卻病邪之陰,俾收汗出而解之效。譬
如陰陽交爭之際,勢均力敵,各不相下,而陽方突得生氣增熱之助,猶生力軍突來增援,
則陽之為勝,必可知也,故瘧疾多取此。因本穴旁平膈俞,則知其內應膈肌也。
靈臺
古代國君有靈臺之設,為君主宣德布政之地,即中醫學說,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
焉。本穴內應神志,《莊子.桑庚楚篇》注文:「靈臺者,心也。」凡屬有關神志之病,
可以取此,俾以加強感通之力,而調性靈之能,故喻本穴為「靈臺」。《針灸大成》云:
「禁針,可以多灸。」治氣喘不得臥者,火到便愈,蓋以興奮其陽也。但虛人或多寒濕
及精神不振者,宜之,不然,助熱陽亢矣。故醫之於病,先須辨證。
神道
氣之伸者為神,行之通者為道。督脈之氣,升而上通,行而直達。又以本穴旁平心
俞,心藏神,因名「神道」,其治症,與靈臺略同。顧名思義,知其功用專在神機,而
非用於氣化形質之為病者也。《針灸大成》禁針。
身柱
本穴承神道之氣,循督上升,正而且直,故名「身柱」。
觀本穴所治,因腦力不足而眩暈,因中氣不足而喘息,因心神衰弱而癲癇,因大氣
下陷而脫肛,均屬正氣先虛,則督經之氣升舉無力,以致產生腰脊肩背諸病。宜取本穴
以興奮之,使督氣得充,正立直行,功同砥柱,諸症可愈矣。
其能治風者,何也?本穴旁傍風門,與人體內熱生風有關,故所治多屬搖擺眩暈火
極而生之風。若以治外侵之風,及濕滯作痛之疾,非其所宜。猶抵禦外侮,良相不如良
將也。
陶道
本穴與任脈之璇璣,前後相應。璇璣在星象為北辰之樞,於此喻督經之氣羊角直升,
緣身柱,上巔頂,下前額,循鼻入齒,銜接任脈下行,再緣督經由旬不已。在古代觀點,
物體旋轉最速者莫過於「陶鈞」,《史記.鄒陽傳》謂:「獨化於陶鈞之上。」中國古
代談天地運行稱為「運轉鴻鈞」,即大體運轉,陰陽迭更之意也。本穴之取喻於「陶」
者,即法陶鈞之居中旋轉牽動四旁也。旋轉則必生風,故其旁下之穴,名曰風門。三十
年前,余見賈璽亭先生取陶道治眩暈極效,以其有調於人體大氣循環也。又見有人用本
穴治瘧疾,亦本其斡旋大氣之理,調解陰陽,使不偏盛也。考其所治諸症,均屬全身疾
患,如時疫、感冒、發熱、惡寒、四肢無力、百節痠痛、煩滿、瘛瘲,俱皆有效。是其
所關者大,所應者普也。譬如旱澇不均,得大氣斡旋,則風雨調順矣,故所治症多關整
體,非僅限於局部也。故取譬陶鈞之旋轉,而名之以「陶道」。
陶鈞:即古法製造陶器之轉盤機也。其機上設平板,下有機輪,踏動機輪,牽引上
板平轉,置淘泥於板上,工人以手楷而模之,泥坯隨盤自轉,可使隨意光勻。凡諸盤碗
盎盂,埏埴以為器者,皆取制如此。
大椎
在第七頸推下。頸七椎為頸背椎骨之最大者,古人排序以此椎為諸椎之長。岐伯曰:
「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
本穴位於背部極上,背為陽,本穴為陽中之陽。為督經諸穴之在橫膈以上者,調益
陽氣之總綱。又為督脈與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四經之會,故凡陰陽交爭一方偏勝不
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調之。
啞門
本穴內應舌咽,主治瘖症,刺之俾使發音,故稱「啞門」,為回陽九針之一,凡諸
瘖症俱可取此。《針灸大成》謂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啞,以其近於舌咽及腦也,故不宜
火攻。
凡取經穴治病,可針者針之,可灸者灸之,針灸俱不宜者,則按而摩之,是為經穴
三用。
風府
《靈樞.歲露論篇》云:「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所舍節,則其
府也。」本穴在脊關節之最上,與風池、翳風相平,本穴居其正中。以形勢論之,猶統
領風穴之衙府也。以病理言之,則風邪內傳之門戶也。緣風邪中人,多先舍於腠理,腠
理內應三焦,三焦為六府之一,衛氣之所應也。凡疾病之關於風者,均可取本穴為主,
故名「風府」。
諸風穴多忌灸,以火入風穴則走竄愈烈也。猶爐灶之火,得風則旺也,慎之為要。
《銅人》禁灸。
腦戶
督脈上頭通腦,本穴為其入腦之門。更考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當由本穴透出下行也,因名「腦戶」。
又以足太陽經與督脈於此交會,故本穴又為督脈與足太陽兩經之會穴。《銅人》禁
灸,灸之令人啞。《素問》云:「刺腦戶中腦立死」。蓋謂刺之過深,傷及腦髓也。總
觀本穴大意,針灸俱不相宜。
按:腦喜清涼,養生家按摩腦後兼以搓敲,能使頭目清爽,乃由腦戶穴放出頭部鬱
熱也。或問:「既然不宜針灸,又云能治頭目癲癇等症,為針醫者何以措手?」答:「凡
屬針灸俱不宜之穴位,可用按摩法行之。譬如嬰兒皮肉嬌嫩,全身穴位均在禁例,故古
聖創立推拿治法,專為小兒科設也。成人有畏灸畏針者及穴位之禁針禁灸者,均可採用
按摩。」
強間
本穴在後顱硬骨下緣,功同腦戶。有云能治頭目病及癲癇諸症,以其功能多在腦也。
《銅人》未言禁灸,蓋以此處頭骨堅強也,故名「強間」。然少灸則無益,多灸則不宜,
不如勿灸為佳。凡屬此等穴位,均須用於按摩。
後頂
穴在巔頂之後,故名「後頂」,與前頂相對而言之。其所治症為頸項強急、額顱頂
痛、偏頭痛、惡風、目眩等症。但前頂偏於治額,後頂偏於治項也。
百會
穴在人體至高正中之處。《針灸大成》云:「猶天之極星居北。」手足三陽與督脈
之會也,故曰:「頭為諸陽之會。」《道藏》云:「天腦者,一身之宗,百神之會。」
故名「百會」。所謂「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謂百神者,有關全身之神識也。
該書又喻頭為昆侖。蓋以中國地勢而論,境內群山以昆侖為主,所有山脈河流,多由昆
侖披瀝而下,故本穴別名「昆侖」。因足太陽經足跟後方外側,另有「昆侖」穴位,故
本穴「昆侖」之名因之不傳。又本穴處人身最上,四圍各穴羅布有序,大有百脈朝宗之
勢,猶地理學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則總攝陽經之匯也。名以「百會」,最為確洽,故後
世以本穴為治療頭部諸病之總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經》所云之乾元亢九
之弊,故有時雖用瀉法,而反升提,何則?因人身血氣循環有壓力亦有浮力,熱邪與浮
力結合,故有時降之不下也。故針家治頭部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侖,以及其
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瀉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濟,即上病下取之義也。有謂病
理醫理不切實際,蓋以術者不言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經也。寒因寒
用,熱因熱用,順其情也。用寒遠寒,用熱遠熱,避其勢也。諸般大法,術者最須留意。
前頂
穴在巔頂之前,故名「前頂」,與後頂相對而言之。治症略同後頂,只是前頂偏於
治額,後頂偏於治項也。
顖會
顖,從頁從思;思從囟,從心。人當思慮之際,神識會於顖門,故名「顖會」。胎
兒諸竅靜閉,唯以臍吞吐母氣,促動膈肌為之鼓蕩,顖處亦為之小顫,是為胎息。胎息
為先天之氣,迨既生之後,則鼻司呼吸,是為後天之氣,而顖乃漸合。《銅人》謂八歲
之後,乃可針。凡關頭腦之病,以上各穴均可酌用。昔唐高宗患頭脹目昏,諸醫守至尊
頭上莫刺之戒,故治之不效。獨秦鳴鶴取顖會放血立效。《大成》云:「刺百會出血。」
蓋隱顖會云百會,以防粗工濫用有失也。余以為凡刺此穴須先捫之,覺有突突灼熱,乃
可刺之,血出亦易。捫之不熱者勿刺,乃虛證也。後人多取上星穴以代。
上星
人當審思之際,多先反目上視。俾意與腦合,而後慮之能得。閉目凝神,迴光返照,
則往事如見,喻猶黑夜之有明燈也。穴在頭上,因名「上星」,凡屬風熱上衝,鼻塞、
鼻衄、風眩、目不遠視,如霧迷濛,一切上焦沉陰,頭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詳玩星
字之義,則本穴之大用可知矣。
神庭
本穴在腦海前庭,為神識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續博物誌》云:「面者,神之庭
也。」故名本穴為「神庭」,顧名思義,則知其功用在神也。《淮南子》云:「神者,
智之淵也。」凡治有關神識之症,皆可取此。又凡醫書所載之神,乃自身神識之神,非
迷信想像之神,須先識此,不可混也。凡屬治療神識之穴位,靈感最敏,成敗亦因之最
速。凡刺此等穴位,均須審慎從事。
素髎
髎,為骨隙之狹小者。本穴在鼻尖正中縫隙中。鼻尖,俗稱準頭,以其中立不倚,
而為面王中正之標準。凡物體之素於其位者,必中正乃佳,故稱本穴「素髎」,又名「面
王」。其名之以素者,以鼻為肺竅,肺於五行屬金,金於時為秋,於色為白,白為素色,
金為素氣,秋為素令,故名之以「素」也。又肺惡熱而喜清,最宜清冷靜潔,取名於素,
意義深長,且寓有調和肺氣之意。病準頭赤者,火剋金也,本穴治之有效,亦取用於素
也。
水溝(人中)
穴在口鼻之間,正中之處。養生家閉口藏舌,舌舐上顎,運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潤
喉嚨,通滲臟府。本穴正當口水吞嚥向上翻轉之路,故名「水溝」,乃指口中功用而言。
若自外表觀之,則僅涕水之溝渠耳,於義則淺。
鼻通天氣,口通地氣,本穴在口鼻之間,故名「人中」。所謂通天氣者,即吸則取
之於天,呼則還之於天。藉人心肺鼓盪,膈肌升降,而作吐納,是與天氣作循環也,故
亦喻胸廓為天。所謂通地氣者,即飲食水穀動植等物,皆取之於地,入之於口,經胃腸
消化吸收精華,排出便溺,還仍之於地,合於土壤,又復產生水穀動植物以供口腹,是
與地氣作循環也,故喻腹腔為地。人中之名,較水溝之名為雅且顯,故後世呼本穴多曰
人中,而不言水溝。近今水溝之名,已受自然淘汰,而不常見用矣。又本穴為督脈與手
陽明經左右交通之會,故治口眼喎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唇動如蟲行。又以手陽明之
經,內屬大腸,大腸吸收水分。本穴既為督與手陽明之會穴,故亦能治失水致燥而成之
消渴症。
兌端
《易》:「兌為澤,為口,為舌,為剛中外柔(寓唇柔齒剛之意)。」端,正也,緒也,
又稱事物之盡頭為極端。本穴在上唇之端而正中,又為督經末端,故名之曰「兌端」。
鼻腔、口舌諸症,及有礙發言之病,均可取之。
齦交
《靈樞.經脈篇》:「手陽明之脈,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循鼻入上齒中。」
本穴有二,在上下門齒正中縫隙中。上者屬督,下者屬任,兩者均為任督二脈之交會,
故名「齦交」。上下齒縫雖不連接,由於人中、承漿兩會穴,手足陽明兩經左之右,右
之左(手陽明於人中交叉,上至鼻旁,足陽明於承漿交叉,上至額角),兩經四線,循口環唇,任督兩脈之
連繫,由口角兩旁之線,接引交會,而任督兩端藉以相連也。本穴功用主要為瀉頭部督
脈之氣,所治為口齒鼻目巔頂等處之疾,但不及於耳。
余初學醫時,對於任督二脈於口齒處相與連接,頗有疑問,及閱《內經》、《靈樞》,
乃知古人早有明見,故一再提出以供同道參考。
簡錄《靈樞.經脈篇》原文二段如下:
「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
右之左,上頰夾鼻孔。」
「胃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
廉,出大迎…」。觀此兩節經文,則任督相交一目瞭然矣。

任脈脈
人身經絡十四,要以任督二脈為主。督脈屬陽,行於背,循脊上頭,過額鼻,至口
齒,而交接任脈。任脈屬陰,行於腹,上胸,經咽,至唇,入齒,緣手足陽明之脈,而
與督脈連接。《內經素問.骨空論》云:「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上毛際,循腹裡,
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滑伯仁曰:「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又言:「人身之
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分之於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於以見渾淪之無間。一
而二,二而一也。」(見《十四經發揮》)余以為任者,任重而道遠之意也。人在爬行時,任
脈在下,擔負全身,故名曰「任」。
會陰
任脈總攝全身諸陰之脈,為陰脈之海。又本穴當本經外循行之發端。《素問.骨空
論》王冰註:「衝脈起於氣衝,從少腹之內,與任脈並行。」又言:「衝脈與任脈皆起
於胞中。」
按:衝、任皆屬陰脈,故名「會陰」,猶言諸陰之會也。穴在兩股夾檔,兩陰竅之
間,故能治穀道、子宮、精室、陰器諸處之病。又本穴在處,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
屏翳之義,遮以蔽也。《銅人》云:「可灸。」《指微》云:「禁針。」其他針灸文獻
有言,凡幽僻掩遮之處,多禁針,皮肉淺薄之處,多禁灸。(「屏翳」二字,余有異議,見「鳩尾」
解。)

曲骨
本穴在恥骨上緣,凹曲處,故名「曲骨」,與足部京骨處京骨穴、束骨處束骨穴意
同,治虛冷失精,五內寒弱諸症,子宮精室膀胱諸病多取之。
中極
本穴內應胞宮、精室。胞宮、精室,為人體極內之處,猶房室之堂奧也,乃人體至
中至極,故名「中極」。
以外景觀之,人體自項至踵,全身長度,本穴一當其折中,亦中極命名之一義也。
治病同於曲骨。
關元
本穴為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為養生家聚氣凝神之所,亦即老子所謂「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也。」此處為下玄關,古時「玄」與「元」通,顛倒讀之,即「關玄」,古人
多於此等穴位守秘,故意顛倒其詞,隱玄關,而稱「關元」。其所治症多為有關大體虛
證,如遺精、陽痿、尿頻、癃閉,以及女子月經不調諸症,多取之。
按:元字之義,本也,原也,端也,至大也,至始也。《易經》「乾元」指乾之全
體。「坤元」指坤之全體。關者,門也,又出入之孔道也。唐容川謂「關元」為元陰元
陽交關之所,即先天之氣海也。
石門
石者,喻堅固也。門者,非僅通行之孔道。《白虎通》謂:「門以閉藏自固也。」如
深山蘊玉稱為寶藏,儲藏貨財,大者稱寶庫,小者稱石櫃。人之子宮精室,猶蘊櫝之藏
也。有此封藏之閉,乃能蘊育種子,以待發生成長,故喻此表面穴位為「石門」,即猶
石室之門也。
針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絕育,孕婦則能墮胎,更有謂深刺重刺,則能斷孕,淺刺
輕刺,反使人受孕。蓋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淺刺輕刺,興奮之也。則本穴內應子宮、
精室之義,更顯然矣。又女子天閹,稱為石女,蓋古人先得「石」字之義矣!
氣海
本穴與肺氣息息相關,當腹部納氣之根本。苟氣海處不作吸引,則中氣不能達於臍
下。男子腹呼吸,全賴氣海為之鼓盪,乃有吐納也。養生家調息,綿綿若存動而愈出者,
全在於此,故養生家以本穴為大氣所歸,猶百川之匯海者,故名「氣海」。又以本穴能
助全身百脈之溝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醫常云:「氣為血之帥。」
按:海字之義,又可喻為事物廣泛,作無邊無際解之。試觀海水之化雲升騰,降為
雨露,即天地間之氣化循環也。在人身凡屬氣息升降失調,其治皆以本穴為主。余見裴
廷輔治一氣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微取之,以開行氣之路,再刺本穴,使引上
逆之氣下達臍下,立即生效,猶導川入海,則水不橫逆矣。古人定膻中為氣會者,蓋以
後天之氣鼓蕩於胸,以促臍下之氣相與送迎,即老子之喻元氣升降,猶橐籥也。
《道藏》服元氣法,略謂氣海與兩腎相屬。腎屬水,氣與水互為子母。水在人身為
陰,獨陰不能升化,必須濟之以陽。心屬火,火在人身為陽。《書經.洪範篇》云:「水
曰潤下,火曰炎上。」合之人身陰陽不可偏盛。人之飲食、呼吸、寐寤、動靜,只是調
停自身水火而已,故養生家以心意之陽,下降腎宮,而溫存以守之,則猶天日之陽下照
江海。陰水得陽火之照射,則化氣升騰,雲行雨施,澤被大地。其於人身則正氣流行,
邪氣自不干攪。視此水火升降,則知地天之所以為太也。
在醫理上,亢熱之症,得辛涼而汗解者,即水火交而得既濟也。亦即《內經》:「身
若燔炭,汗出而散」之義也。若稍涉辛溫,則猶澆油救火矣,則其為敗必可致也。故於
此症,古聖有「桂枝下嚥,陽盛則斃」之戒。王太僕又擴充斯意,謂:「寒之不寒,是
為無水,熱之不熱,是為無火。」三復斯言,可發深悟。養生家以動靜調寒熱,以寒熱
平水火,同此一理,氣海之義,豈可輕忽。宋代大儒邵康節,冬不爐,夏不扇,蓋即深
得此理,而善調自身水火者也。
陰交
此穴為衝、任、腎三經之交會也。衝脈循足少陰上行,至本穴相平處,由任脈交叉
互過,仍循腎脈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衝貫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至乳而乳房發,
男子至口而髭鬚生。因衝、任、腎三脈俱屬陰經,故名「陰交」。又交者,聚也,三脈
聚而交會也。其所治症,統此三脈之在腹部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過深。
神闕
本穴在臍,臍為先天之結蒂,又為後天之氣舍,此間元氣常存。在內景接近大小二
腸,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兩腸俱關於化,即大而
化之之謂神也。《道藏》曰:「神者,變化之極也。」故名之以「神」。闕為中門,出
入中門,示顯貴也。人身以神志為最貴。本穴為心腎(心藏神、腎藏志)交通之門戶,故稱「神
闕」。
又神為一身主宰,應變無窮,即變化無極之意也。人苟無神,則全身無主,而成不
知不覺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為陽居陰位,故喜熨灸而忌針刺。凡屬揮霍撩亂,
有於神明之外感急症,本穴主之,但以灸熨為佳。
按摩者,轉運此穴,可以通暢矢氣,消化水穀。《道藏》謂:「臍為後天之氣舍。」
故又名本穴為「氣舍」,因足陽明經更有氣舍,故本穴只稱神闕而不稱氣舍。
水分
本穴居下脘之下,內應胰臟,又橫結腸正由此處經過。胰臟有分解乾濕之能,大腸
為吸收水分之器,二者功能俱關於水,故名「水分」,亦即分解乾濕之意也,故能治水
腫腹堅、胃腸虛陷等症,但宜多灸,不宜深刺也。
中醫古說,臍下為水腹,蓋以小腸外圍為水油,膀胱內容為溺水,又以本穴功能與
三焦膀胱均有聯繫,故本穴功能治水,但刺之勿深,防消水過甚也。《明堂》用灸,《資
生經》亦以不針為是。汪訒庵云:「中焦不治,水停中脘。」蓋謂脾之功能失調,則水
停胃下也,本穴可以治之。
下脘
即胃府也。本穴內應胃底大彎之處,故曰「下脘」。本穴為本經與足太陰經之會穴。
因足太陰經屬脾絡胃,由內循行之線與任脈連通也。凡胃病陰沉,下垂下陷之症,均宜
取此,故治厥寒、滿、痞痛、宿積、寒滯之症。《千金方》:「治反胃、食不消,先
取此穴以開之,然後取三里以瀉之。」《百症賦》則取本穴並取陷谷,治腹堅而止腸鳴。
均以本穴能通胃底,而資以針道抑揚而通利之,故於陰滯之病得速效也。古人採穴配用,
簡捷靈便,宜其垂法後世也。
建里
建者,築也,置也。里者,居也,止也。《靈樞》云:「胃有五竅者,閭里門戶也。」
張景岳云:「咽、賁、幽、闌、魄五者,皆胃氣之所行也。」本穴治腹暴痛、呃逆、不
欲食、胸中苦悶等症。後人演得經驗,兼取內關,用以安定閭里,通徹門戶,而和中也,
不愈,則檢取他穴,促使吐瀉,以逐外邪。但愈後仍須補此,即安內重在善後也。凡屬
胃中不安之症,本穴皆可為力,俾以奠定閭里,而人得安居也,故曰「建里」。玩索本
穴名義,包含補意居多。
中脘
本穴內應胃中,即近於胃小彎處也。因穴位所在,故名「中脘」。中脘為胃之募穴,
故治胃府諸病,以此為主。《難經》謂:「府會太倉。」滑伯仁曰:「太倉,一名中脘。」
按:太倉為納穀之器,在人身唯胃為然。
上脘
本穴內應賁門。賁門,即胃上口也,故曰「上脘」,主治滿悶、吐逆諸症,蓋以本
穴接近賁門也。賁,即今之所謂橫膈肌也,俗云心口痛,即賁門症也。玩味本穴治吐,
則知下脘可以治噦。有謂賁門為噴門者,乃抄傳之誤也。
巨闕
闕為內庭中正之門,俗稱中門,又稱儀門。古者貴家,門必有闕,所以飾門第,別
尊卑也。本穴內應腹膜,上應膈肌,為胸腹交關,分別清濁之格界,又為食道及動靜脈
上下通行之關隘,故名「巨闕」。
古者劍號「巨闕」,劍為除暴戡亂之器。本穴在胸骨劍突之下,其所治症為胸滿、
瘛瘲、霍亂、吐逆、痰飲、心痛等症。凡屬清濁相干,不得寧靜者,本穴均可治之。猶
仗劍立朝,清除君側,而戡定變亂也,因名「巨闕」,則又命名之一義也。但刺此穴,
患者須仰臥揚手,乃可下針,防止膈肌下沉,或有傷之也。傷膈肌,則呃格不休。
本穴為心之募穴。募者,會也,聚也。《內經》云:「心藏神。」《道藏經》云:
「神門,巨闕。」蓋謂神之門乃巨闕也。即云人體神識與此有關也,故為心臟之募。
鳩尾
穴在胸骨劍突下。肋骨分岐,如張兩翼,劍突中垂,有如禽尾,不曰他鳥之尾,而
必喻以鳩鳥之尾者,以鳩鳥之尾常垂善蔽也。中醫稱劍突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故
名本穴為「鳩尾」。
先賢有云,凡穴在穩蔽處多禁針。余曾見誤刺此穴呃格不休者,即傷及膈肌也。又
中醫論病多言「氣」,即言人體氣化通行之路也。氣化有傷,則傳感失常,而為病矣。
如誤刺此穴而為病者,非僅傷及膈肌之質,若影響膈肌之氣,致氣不通暢,亦作格逆,
或致呼氣不利,吸氣作痛者,亦常有之,術者當慎之。
鳩為布穀鳥之別名,性喜聚居,故稱多人施工為鳩工。本穴又名「尾翳」,似不洽
當,余意當以會陰穴為「尾翳」乃佳,以其近於尾骨也。會陰穴別名「屏翳」,亦不洽,
當以本穴名之「屏翳」,以其近於巨闕,猶中庭之門稱屏門也。屏或尾之誤,以字形近
也。
中庭
穴在蔽骨之上凹隙處。蔽骨猶屏門,本穴則庭除也。又屋之正室為庭,本穴兩旁為
足少陰之步廊穴,猶主室之旁,房廊相對也。如此者,則形成空庭院落,不然,步廊二
字,在人體有何取意。蓋古人所譬,心為主人,則胸廓猶其庭院,再進則升堂入室矣,
故喻本穴為「中庭」。其所治症,為喘嗽、支滿、嘔逆、噎格等症,俱屬胸廓不舒,神
情煩悶之類。以中醫理論揆之,凡屬內因自亂,而非外邪干擾者,本經膈上諸穴均可採
用,用以安內,非以攘外也。中庭之穴,僅是本經行入神識門庭之初步,命名之義,可
審思之。
膻中
《靈樞經.脹論》云:「膻中者君主之宮城也。」蓋指心包膜部位而言。本穴內景
正應心包外腔,故名「膻中」。體會宮城為用,則其應症可想而知矣。
《素問.靈蘭秘典》謂:「膻中為臣使之官。」蓋古時稱君主所居為宮室,故由中
庭再進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臟外衛充盈之氣,俗稱心氣,又名中氣。
倘中氣有所減損,則人體各部之氣,均來填補。猶諸侯之會師勤王者,故稱「膻中」為
氣會,又稱為「上氣海」,以諸氣有時來歸也。有因此中氣之傷,致人體全局之氣,因
之消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氣分之病。由此宮城再進則玉堂、宣室矣,蓋古人
寓言取譬者也。本穴主治頗關要害,故《針灸大成》示人禁針,但實症可以淺刺,虛證
則灸之。
玉堂
玉,貴稱也。堂,正室也。即主人治事處也。猶衙署正廳稱大堂,法官審訊稱過堂,
又稱人家長為堂上。古人以心為中主,故尊心之所居為玉堂。此之所謂心者,即胸腔中
正之氣也。
按:尊貴所居,固應屬陽,然貴之至極,則守衛嚴肅,反有陰森氣象,此亦物極必
反之義也。本穴主治心煩、咳逆、上氣、胸膺骨痛,均屬陽中之陰症。
紫宮
穴在華蓋之下。《黃庭經》華蓋注:「華蓋之下多清涼…引動腎氣,上布紫宮。」
按:《洛書》:「離為九紫。」離屬心火,紫為陽極之色,物極則反,而現勝己者
之化,故紫色較赤色為黯。黯,近於黑,黑屬水,水剋火,故曰勝己。宮為尊長之居,
因名「紫宮」。
《黃庭經》又云:「心為絳宮田。」絳色為陽之正,紫色為陽之極,陽極則反陰,
猶政令之極,則為嚴秘,故君主有宣室,如樞秘院掌政令之秘,在未施行時,反象嚴秘
之陰,故本穴治症為氣逆、胸滿,煩悶、嘔咳等陽中之陰症。多同於玉堂。
按:華蓋、紫宮、玉堂、巨闕等名稱,乃道家寓意之言,俱是人體虛靈主要部位,
勿以其有似迷信,而斥為異端也。考東方哲學始於黃老,中醫文獻以《內經》為先,其
中名詞、術語多與道家淆混。因當時中醫尚未獨立學派,只是混於道儒之間耳,故傳統
醫學名詞,在近期難與道派劃清界限,其合於生理病理者,無妨存其原貌,以證我國先
代研醫之奧,亦古為今用之一道也。
華蓋
《內經》云:「肺者,臟之蓋也。」
按:蓋,具覆護之意,猶屋宇之覆護內容也。揆之人體,肺臟居胸腔最上,故養生
家喻之為華蓋。創穴名者體會此意,即名本穴為「華蓋」。《天文應像》注謂:「華蓋
七星,其柄九星,列如蓋狀,以蔭帝座。」正與肺臟之覆護心臟意同。
人身五臟,肺喜清涼。《道藏》曰:「肺部之宮似華蓋,過華蓋下且清涼。」詳「過」
與「且」字之意,非僅謂其部位處清涼,且此外更須得清涼以濟之也。
華,繁盛也。人身正常之氣,行駛至此,為陽之盛極,而本穴兩旁,為足少陰經之
彧中穴。彧,亦繁華茂盛之意也。中醫對人體各部均以陰陽五行括之,又以五行本性生
剋制約,各應所須以濟之。如肺臟多喜清涼,故引致腎水之氣上布胸中,以相調濟。腎
經之神藏平任脈之紫宮,坎一之腎陰,調離九之心陽也。腎經之彧中,平任脈之華蓋,
即起陰潛之腎水,滋嬌柔之肺金,使各得自然之宜,而成其繁茂也。此乃天成之水火升
降,亢承制約,互調寒熱,歸於溫涼,則陰平陽秘,病安從來。養生家巧得此理,施於
有為,所以能養生也。
觀此經氣流行,配調相濟,人體先天已經奠定,而為後天生生之本。彼養生家守此
妙道,調攝之耳。醫藥家借外界物質,攻補之耳。針灸則就人體自有功能,抑揚之耳。
同是養生之道也。
璇璣
北斗第二星為璇,第三星為璣。北斗自轉,而璇璣隨之。故測天文之儀器,名曰璇
璣,又名混天儀。儀上樞軸,亦名璇璣,其軸總揆全儀,旋轉動力之源。人之胸腔,猶
混天儀之籠廓。本穴居胸腔之上部,猶璇璣持衡,因名本穴為「璇璣」。
養生家以璇璣為喉骨環圓動轉之象,文學家以璇璣為珠玉之別稱,均喻其圓潤光猾
也。統此諸說,同一意義。再考某所治諸症,為喉痹、咽腫、胸滿、濇痛等等,是其功
能富於滋潤滑利,有通滯去瘀消腫之能,似治乾濇枯燥之症。操針者意會此理,以為運
用本穴之則。
天突
人之胸腔喻天,腹腔喻地。本穴位於胸腔最上,其功用為通。刺法使患者含胸延頸,
術者循胸骨內緣向下探刺,導引滯塞之氣上通,俾淤痰鬱氣之在胸臆者,得以爽利湧出,
故名「天突」。突,奔衝也,又煙囪也。取名「天突」,喻猶胸腔之囪突也。按摩術有
點天突法。張壽甫《衷中參西錄》言之最詳,玆不贅述。
一九四八年余診一婦人,因大怒氣厥。余擬刺回陽九針,甫刺啞門一穴。一老人突
然走入,呼令去針,余急起針。彼令一壯婦人抱扶患者端坐,另一婦人以中指探其天突,
叱令用力,再用力,患者忽然啊的一聲,大哭而甦。余不敏而退。後余仿用此法,通痰
導氣,多收捷效,願同道共識之。
廉泉
舌下孔竅名曰海泉,人之口津出此。本穴在結喉上緣凹陷處,內通舌之下海泉。刺
本穴,口可生津,故喻之以「濂」。濂,為潮水最勝之詞。我國舊習以中秋節後數日,
為濂水之期,期間海潮最大,簡稱濂水,因名為「廉泉」。(濂,音廉,等同。)
先哲有言:「氣道滋之以津,食道濟之以澤。」源源為津,沛然曰澤。養生家以口
喻海,舌下有穴曰海泉。下顎舌前凹處,喻為天池,又名華池。喻舌為赤龍,以舌攪口
中,可以生津液,俗名赤龍攪海。本穴內通喉咽,上達顎池,以舌攪口,可以生津潤燥,
與手少陽經之液門,有同功焉。本穴為陰維與任脈之會穴,故其功用偏於陰也。
余曾體會天池之水,源源若泉,經過咽喉,降瀝胸腹,內調藏府,外澤肌腠,猶地
泉之水,滲透上滋也。《針灸大成》謂本穴治咳嗽、上氣、嘔沫、難言、舌下腫、舌根
縮急、舌涎出、口瘡、不食諸症,均取其功用在舌與水也,故名「廉泉」。余曾見某老
醫,治重舌,灸本穴四、五壯,則小舌縮入而愈,觀眾驚為神奇。古法確有絕妙獨到之
處,一旦失傳,豈不可惜。
承漿
承漿者,指口內承受漿液言也。人口中漿液,養生家稱為瓊漿玉液,乃由舌下滲透
而出,匯於天池,經舌尖向上舐送,由上顎膛翻轉向後下方流降,流入咽喉,降至接近
廉泉處,受舌咽擠迫而下嚥,本穴內通舌下,正應口內天池。因近天池為存儲津液之處,
故名為「承漿」,又名「天池」,又名「懸漿」。懸漿則喻口水出天池,由咽後下行也,
有如瀑布之凌空而下,故名之以「懸」。若徒自表面觀之,則僅沾受飲食之餘瀝耳。
本穴近於任、督二脈之交,故治牙疼、口噤等症。又為足陽明經左右交叉及任脈之
會,故並治口喎、邪風、半身不遂等症。穴雖淺小,因居交通要隘,故亦在重要穴位之
列。

肺,,手
手太太陰
陰之之脈

《靈樞.經脈篇》:「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
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臂骨下廉,出
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之端。」上臂骨下廉之「臂」
字,原缺擬補。
中府
本經承肝經足厥陰之氣,內循腹,上膈,屬肺。肺為呼吸外氣之府庫,又以本經之
氣,由本穴出中達表,因名「中府」。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後人簡稱
「中府」,蓋以本經之氣由內府輸出也。即出納外氣,經氣隨之通行之過棧也。
本穴功用與雲門略同,俱能舒達內藏抑鬱之氣。《針灸大成》謂治少氣不得臥。
按:中醫病理,少氣之人,多喜靜臥。今言不得臥,乃氣鬱於上,非氣虧於中也。
刺本穴使氣得升降,而疏利之也。本穴為肺藏之募穴。
按:「募」字之義,匯也,聚也。古時招兵,曰募兵,即聚集壯丁,而揀選之也。
按:針灸治療多在調氣,如行氣、導氣、提氣、降氣,均以理氣為務。又針下有感
謂之得氣,捻轉提插謂之行氣,下針之時或在呼氣,或在吸氣,總不離乎調理其氣,故
於穴位命名,多取氣、水、雲、天、海,泉、谿、澤,雖曰丘、陵、關、室,亦懷通、
降、容、瀉之意。
雲門
雲,猶氣也。肺經之氣,由內府輸出,循行經絡,分佈於表,本穴猶氣化飛昇之門
也。在治療上通經行氣之功居多,凡屬氣鬱之症,取本穴可以舒之,即使陰滯之氣,化
雲行空,暢達於陽,故名「雲門」。治症略同中府,但雲門主外,主開,中府主內,主
闔也。
按:雲之為意,遠也,多也。「太山之雲,不祟朝而滿天下。」蓋譽之飛升流布,
速且廣也。《針灸大成》禁針,誤刺生暈,以其升散太過也。但治壯人之鬱則宜,若老
人患鬱,針此反傷正氣,宜取豐隆引氣降下,解鬱而氣不耗損。
天府
肺開竅於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頭及胸廓也。本穴接於雲門,故能通宣
肺氣,出於氣府,行於肌腠,周遍全身,猶雲之漫天匝地,廣漠流行也。更以其有關於
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曰「天府」。府者言居積之多,猶府庫也。
治症與中府意同。中府治內症居多,天府治週身外症居多,彼者猶納,此者猶出也,
名詞字義,可以參之。
古代朝庭制度,有天府、玉府、內府之設。天府,即中央集權處也,故云「天府治
中」,即治理內政得失也。補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氣,使之集中,宜施於虛不攝氣之症,
然必用補法。《甲乙經》謂治咳嗽上氣,喘不得息,逆氣不得臥,凡汗出,身腫,恍惚,
善忘。揆此諸症,俱為氣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氣匯於胸廓,猶行
政之治中也,故稱「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稱臂曰「天」,無乃牽強?蓋人身四肢,猶屋之四柱,手足掌
可以喻地,則臂之上端可以喻天。取本穴,以上膊挨近鼻尖處是穴。鼻司呼吸,亦有天
之含意。
俠白
穴在上膊,臑部內側,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夾腋之處,故名「俠白」,以穴位在
處得名也。為手太陰經行氣之夾道,治心痛、氣短、嘔逆、煩滿等症,必辨其確為氣鬱
所致者,乃可用此,蓋以本穴能行氣也。
尺澤
脈訣云:「分寸為尺,分尺為寸。」人之前膊腕橫紋後一寸為關,由關至肘橫紋為
尺。診家謂「尺膚熱」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見此一尺之熱,即知全身俱熱也。右
數語,專為尺膚熱作解,四肢厥逆者另論。本穴在肘橫紋外側端,為手太陰經之合穴,
合象水之歸。水之所歸,大則江海,小則沼澤,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澤字立意,治
意亦廣,大有普及全身之勢。如治舌咽乾濇,血不榮筋,臂攣喉痹、以及津液失調,四
肢拘急,靜脈充血,取本穴治之,則甘霖普澤,萬物孳生矣。尤其時病拘急,在本穴靜
脈放血,可以立愈。須兼取曲澤,猶旋瀉水流通於湖澤,減低漕道水位,則無漲逆之患
矣。本穴於位則尺,於功則猶澤也,因名「尺澤」。
孔最
孔,通也,甚也,又間隙也。最,甚也,聚也。本穴為本經之郄,郄即大孔竅也。
考肺手太陰之氣,出於中府,化雲行天(雲門、天府),降為雨露(尺澤)。在在孔竅,以通以
達,猶天空大氣,周遍寰宇也。又本穴為本經之郄,其功用最能開瘀通竅,為治孔竅病,
最得用之穴位。其所治症多為身熱痛,汗不出,頭痛,吐血,失音,咽痛,均屬有關於
竅,而有取於通者,二字連用,即通竅之極也,故名「孔最」。
列缺
古稱雷電之神為列缺,雷電在大氣中有通上徹下之能,人或巔頂有陰沉鬱痛之疾,
則頭重目眩。刺本穴可使清爽,猶霹靂行空,陰霾消散而天朗氣清矣,故喻本穴為雷電
之神,而名以「列缺」。於《易經》,在卦為大壯,剛以明也。為無妄,天下雷行,性
命正也,皆用陽剛以制陰柔之象也。
《針灸大成.席弘賦》:「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尋列缺,列缺頭痛及偏正,
重瀉太淵無不應。」今以列缺名義推之,乳在胸部,胸部猶天之太空也,最喜清明涼爽,
倘或溫熱之霧氣瀰漫,而僅取淵、谿、池、澤之穴以瀉之,何能有濟?若得霹靂驚天,
則雨過天晴,雲收霧斂,而溝渠漾溢矣,故取此之後,宜復取太淵,以疏瀉之也。三復
此理,則知雜病法歌,太淵與列缺並用,後谿與列缺並用,等等法訣,即此意也。願同
道研究穴名,則能運用多方,而天人合一之義,愈以明矣。
本穴為手太陰之絡,為與手陽明經相互溝通之捷經,致本經之氣,得過陽明而上達
頭腦。此下各穴,乃本經梢末之餘氣耳。在診斷上觀察,陰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陽經之
氣偏盛,而感覺手足灼熱。若陽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陰經之氣偏盛,而感覺手足清冷。
若二經之氣俱不足,則厥逆矣。其他各經之陰陽溝通,亦同此理。徜遇此等證候,可於
主客原絡諸穴調停處理之。
經渠
本穴善能瀉熱開瘀,猶浚源疏流也。其所治症為胸脹、暴痹、喘咳、氣逆、胸背痛、
喉痹、掌中熱、鬱熱、汗不出等症。總以開瘀瀉熱為主,猶分洪流為多渠也,故名「經
渠」。雖曰脈會太淵,本穴有同用焉。
太淵
本穴為脈之大會,通達十二經絡,猶水流之交匯也,故名「太淵」。太,大也,淵,
深也,會經渠之總匯而得名也。
治肺脹、喘滿、狂言、嗌乾、妒乳等症,總以清涼退熱之功為多,凡諸鬱熱之宜以
清涼者,皆可取此。
《道藏》云:「太淵玉漿,甘如飴。」原注:「太清之淵隨時涼。」即以本穴功在
清涼,故名之為「太清之淵」,簡稱「太淵」。
魚際
穴在手拇指本節後,掌內側豐肉際,形如魚腹,古稱此處為魚。《靈樞.經脈篇》
云:「手太陰之脈,…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因名本穴為「魚際」。張
隱庵謂:「有如魚腹,因以名之。」蓋謂魚處之邊際也。
少商
肺屬金,金在音為商,於時為秋。本穴為手太陰之末,交傳手陽明之初,出陰經而
入陽經,功能通瘀解熱,以其具金氣肅清之力也,因名之以「商」。「商」即五音之商
音。商之氣令雖屬肅殺,但其初令,尚含生意,故為「少商」。
本經之氣,由列缺傳入手陽明之經,循經向上進行,連接十二經脈,如環無端。
前言手太陰之氣,既由列缺通過陽明,循經上行,其餘氣貫入拇指則可,而曰傳入
陽經以商陽為行氣之初,恐有未能,因拇食二指分歧不能由指端飛越也。本經之氣由其
絡穴通過陽明,大部循臂外廉上行,小部順其貫力之勢,分抵食指之端,折而回行,合
併陽明之氣,隨而上行也。其他各經之陰陽交接,均同此理。

大腸腸,
,手手陽
陽明明之
之脈脈
《靈樞.經脈篇》:「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
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
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
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大指次指之端,即挨近大
指之次指端。
商陽
本穴為手陽明之始,承肺金清肅之氣,遞接而來,借少商商金之氣,由陰側轉入陽
側,故名「商陽」。張隱庵曰:「陽明司四時之秋令,而太陰主四時之清秋。」揆之此
意,則少商為秋商之初,商陽為秋商之正也。商,金也,陽明之氣令也,故名本穴為「商
陽」。體此秋商涼肅之意,則其治症之用,可想而知矣。又以本穴為手陽明之井,井之
所治皆主心下滿,又本經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
右之左,上挾鼻,故本穴又能治頸項喉齒諸疾。
二間
本穴一名「間谷」,穴在次指內側,爪後第二節後,故名「二間」。間,隔也。治
症略同合谷。
三間
本穴一名「小谷」。穴在次指內側,爪後第三節後,故名「三間」。二間、三間均
與合谷交會,故二穴治病,均與合谷略同。三間別名小谷,二間別名間谷,以其次於合
谷也。
合谷
合,會聚也,交與也。《內經》謂:「肉之大會為谷。」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間,
大凹隙中,故喻之為「谷」。更有小谷、間谷來與交會,故名「合谷」。合谷稍外,名
曰虎口,以其擴張也。本穴治症頗多,以面口為主。又合谷、太衝各二穴,名為四關,
以其能大開通也。余治一重感冒,戰而未汗。家人大驚,急延診。為刺合谷,針甫下,
戰慄立止,稍捻轉,汗大出,言語正常,少時安睡,次日能食,但體弱耳。此後余愈信
針道之妙,有不可言傳者。此四十年前事也。
陽谿
《內經》云:「肉之小會為谿。」凡經氣行至凹隙處,多取名谿、谷、淵、池、泉、
海。此穴當腕骨陽側內緣凹隙之中,故名「陽谿」。其所治症,略同合谷。
偏歷
歷,傳也,又經過也。穴在橈骨陽側近腕偏稜處,經氣由此通行,故名「偏歷」。
本穴為手陽明之絡,與手太陰溝通,前此數穴,乃本經稍末之氣。若陽經之氣不足,則
熱力不達稍末,形成陰經之氣偏盛,則指端清冷。若陰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陽經之氣偏
盛,則手心灼熱。以下諸經,陰陽交變,均同此理。本穴所治以口齒耳目諸疾居多,以
其經絡所過也。
溫溜
溫,和暖也。溜,流動也。本穴之氣不弛不亢,由偏歷安順行來,具有和暢溫通之
意。觀其所治病症,為肘臂寒痛、寒厥頭痛等一切寒濕濡滯之症,則知其有溫熱散通之
力也。又治腸鳴噦噫,則知其有決溜通暢之力也,故稱「溫溜」,以其功能而得名也。
溫而不熱,通而不湍之意,昭然如見矣。
下廉、上廉
廉,側也,又隅也,稜也。二穴在前膊外側,肉稜凸起處。在側稜下端者為「下廉」,
在側稜上端者為「上廉」,以其所在部位而得名也。兩穴治症略同,凡諸偏風、腹痛、
尿黃、冷痹不仁等症,但有關大腸者,則更效。
手三里
本穴名義,有體、用兩解。有言其體以地位而定名者,《靈樞經.刺解真邪篇》云:
「取天容無過一里。」《太素.五節刺》云:「天容無過一里而止」。楊上善謂:「一
里一寸也。」玩兩書「里」字之義,決非道里途程計也,當以《靈樞經》、《太素》為
正。考本穴定位多謂曲池下二寸,若於曲肘尖處量之,則為三寸,故名「三里」。另如
五里穴,諸書多謂曲池上三寸,若於肘尖處量之,適得五寸,故名「五里」也。又如足
之三里經文明言「取之下陵三里」,猶言稜下三寸處也,如此定名言其體也。
又《內經》言:「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
之,萬物由之。」蓋謂天地萬物主從之氣,得其中和之宜,則生長成藏各得其用。失其
中和之宜,則交通不表,風雨不節,人物即因之生病。三里之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
故名「三里」,以其功用而得名也。本穴在臂,故名「手三里」。
所謂天氣者,鼻司呼吸,採太空之氣也。地氣者,口納飲食,取水穀之氣也。人氣
者,一為先天元氣,一為後天七情變化之氣,及飲食補助之氣。所謂天樞上下者,即天
樞穴位之上下處也,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言也。腹部有病,三里統能治之。《針灸大成.
席弘賦》言;「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又云:「肚腹三里留。」皆不專
指「足三里」也。只揣針灸諸穴名義,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經病也。
更玩古代中醫術語,常以天地人代表上中下,復以天地代表輕清重濁,如頭部三節,
腦喜清涼而喻天,故穴名曰天衝、通天之類,口喜和暖而喻地,如稱地倉、地閣之類,
人居中部而有人中、人迎之類。又在中部以胸廓喜清虛而稱天,在腹以濁滿充實而稱地,
在四肢,臂為上肢,穴在臂有天府、天泉,腿足為下肢,穴在腿足,有地機、地五會。
如此示意,言簡而意深,節省許多文字,學者苟能潛心測會,擴其含意,則針道進展無
限量也。《針灸大成.席弘賦》云:「肩上連臍痛不休,手中三里便需求。」《雜病篇》
及《穴法歌》俱云:「手三里治肩連臍」等等歌訣,據此推測,手三里治臍上膈上連及
肩背等疾,足三里則可治臍以下至小腹胯膝諸疾也。兩三里分工取治,有不同而同,及
同而不同之異。
曲池
穴在曲肘橫紋外側端,肘骨曲角內緣陷中,因名「曲池」。曲肘覆手取之,穴名與
曲澤義同,治偏風、喉咽、肘臂肩腕等處之症,以經絡之所過也。
肘髎
穴在肘外側凹處,故名「肘髎」。肘為全身關節較大者,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
麻。
按:肘角內緣曰「掔」(音拿,牽引也),肘角外緣曰肘,故名「肘髎」,即云肘尖處之
髎窠也。
五里
《內經》云:「地有五里。」里與理、裡俱通,即理其內,俾使達於外也。《針灸
大成》謂:「主治風癆、驚恐、吐血、咳嗽、腎不納氣、心下脹滿、身黃」等症之有關
五藏者,因名「五里」。又治臂痛、嗜臥、四肢不動、瘰癧、痎瘧,目視等症。其
由於內因已甚,而不見於外者,本穴亦能治之,以其病在內也。他如外因直中者,多不
取此,苟辨證未明,不可莽用,故《銅人》可灸,《素問》禁針,以其關係五內,示人
不可輕舉濫用也。
又以其所處地位,在曲池上三寸之處,若自肘尖處向上量之,適得五寸,以古說一
寸為一里計之,故名「五里」,此又一說,言其體也。
臂臑
凡肉不著骨之處,可由肉下通透者,曰臑。本穴在上膊肉不著骨之處(由肘尖上量七寸),
故名「臂臑」。舉臂取之,主治寒熱臂痛,不得伸舉,伸舉則牽及頸項痛,並治瘰癧諸
症,但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處,其靈感傳導功能亦大,須防其影響其他部分也。
肩髃
髃,骨間陷隙也,又同腢,肩頭也。穴在肩端,舉臂兩骨間陷者中,故名「肩髃」。
為手陽明經與陽蹻脈之會穴,治肩臂項背風痛及痿痹之症。凡穴位與他經交會者,為會
穴,在治療上,則兼及與會之經之症。
巨骨
本穴在上膊骨、肩胛骨、鎖骨三骨之會,構成三角形凹隙,如循規矩,故名「巨骨」。
古「巨」與「矩」通。《銅人》針一寸半,《素問》禁針。
天鼎
按:「鼎」字之義,功在水火。養生家借此寓其調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調和,不
事克伐,如藥品中有國老之稱者,如甘草,俗名國老。諺曰:「三公在朝,君臣和諧。」
「良相當權,內外安然。」凡消大患於無形,而有裨於社稷者,謂為調和鼎鼐。本穴主
治暴瘖、氣梗、咽腫、喉痹、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等諸般火症之有礙於喉咽者,
取此穴以通暢之。更以本穴在頸,接近於頭,故以治喉咽頸項之疾,因稱「天鼎」,與
任脈之天突義近。以炊事言之,「鼎」為爐灶,「突」則煙囪也。均以有關水火,而義
則調和也。又鼎乃宗廟重器,雖處尊貴之位,而無顯赫之功,常在封閉,故本穴又名「天
蓋」。針灸者,不常取用。
扶突
突,泉名,又跳也,衝也。本穴撫之突突應手,有如水泉湧突之狀,因名「扶突」。
又煙囪曰突,其所治症,與天鼎略同。針灸者,比天鼎如爐灶,本穴猶煙囪也。用其通
暢之力,瀉除幽鬱之火,如治暴瘖、氣梗,喘息等症,與任脈之天突義同。凡穴下有跳
突者,須以指甲深掐,然後下針,防傷動脈也。
禾髎
穴底近齒,嚙咬食物,本穴為之牽動。平人飲食米穀居多,本穴喻猶嚙禾之髎,故
名「禾髎」,以其通於齒根,故治齒痛。又以其近於鼻,故治鼻塞鼽衄。《銅人》禁灸,
蓋以其處肌肉薄也。
迎香
本穴接近於鼻,當嗅覺之衝。人情喜香惡臭,故名「迎香」。治鼻病及嗅覺不敏,
極效。《針灸大成》禁灸,恐火氣有傷氣道,肺惡熱也。

胃,,足
足陽陽明
明之之脈

《靈樞經.經脈篇》:「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上(上,原作「之」,誤也,應改「上」)
交頞中,旁納大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
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應作「其直者」),
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應作「其支者」),從缺盆
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下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
下髀關,抵伏兔,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廉」應
作「陵」。),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頭維
維,護特也。穴在額角,猶牴角之作防禦也,故名「頭維」。治風熱頭痛,目瞤,
淚出等症,所治以外感侵襲為主,內傷諸症次之,亦抵禦外侮之意也。王太僕謂:「為
足少陽脈氣所行。」蓋以穴位偏於兩側也。余意仍應屬足陽明經為是。
下關
關,為開闔之樞機。本穴有關牙齒開闔,故稱之以「關」,以其在顴骨弓下,且與
上關相對,故名為「下關」,以治牙齒、眼、耳、偏風諸症,取意於「關」也。
頰車
古時稱頤為車,又曰牙車,又曰輔車。因下顎骨如車輪之上撬,左右相夾,俗稱腮
頰,因名「頰車」。穴近下齒,故下齒痛宜取之。若上齒痛,宜取下關。
承泣
穴在目下七分,正目直瞳子,為陽蹻脈與任脈及足陽明之會,治諸般目疾。穴處俗
名淚窩,因名「承泣」。口喎冷淚者,取之效。
四白
穴在迎面,承泣之下,平明顯見之處,故名「四白」。治目疾多效,略同承泣。
巨髎
穴在上顎骨與顴骨接縫中,為面骨巨隙,故稱「巨髎」。以上三穴,治症略同,以
口眼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地倉
在口角旁四分,為手足陽明、陽蹻三經之會穴。人含食物常積儲腮齒之間,因喻其
處為倉。又以其位於口旁頤側,故名「地倉」,口通地氣也。主治口喎、偏風、目昏、
失音等症。
大迎
迎,合也,又逆而就之為迎。人之初生,應接外物,飲食最先,故於口頰喉咽處之
穴,名之曰「迎」。《靈樞經.寒熱病篇》:「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馬
元臺曰:「大迎出足陽明,而手陽明之脈,入頄而交之也。」揣入頄遍齒之義,當是顴
髎,本穴應依《素問.骨空論》所云:「在口下當兩肩」,為正。
按:口下當肩,正頜骨下緣凹曲處也。以其為人面迎前之處也,因名「大迎」,故
治口喎、目痛、舌強、齒痛、吻瞤、頰腫及顏面五官之症。
人迎
穴在頷下、頸部兩側,迎前顯見之處,亦即飲食吞嚥、人事送迎之處,故名「人迎」。
穴處動脈應手,為古法診脈三部九候之一。各方書所稱人迎脈者,即指此處顯動之脈也。
晉.王叔和以左手脈為人迎,右手脈為氣口,是譩說也。
凡濕熱病正在灼熱之際,人迎脈跳動甚力,故診溫熱病時,先察左側頷下之人迎搏
動如何?再侯右手氣口是否洪大而數?以為判定溫病之確證,故曰左人迎,右氣口。非
左手脈為人迎,右手脈為氣口也。後賢不察,一再傳訛,致成流弊。又考血液流行,發
於左而回於右,佈於週身,故溫病表灼之際,右手脈較左手為大也。本穴主治吐逆、喘
滿、喉腫、瘰癧、霍亂等症。
本穴又名「天五會」,當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會穴也。無甚意義,
好事者強湊之耳。
水突
穴在人迎之下,結喉兩旁。人當飲食下嚥時,本穴向上衝動,氣向上衝,即突之意
也。氣水同源,故名「水突」。本穴功能為通利降逆,其所治症,多屬氣分,故治咳逆、
上氣、咽腫等症。
汪訒庵云:「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余以為取本穴當能有效。但未曾經手試用耳,
或然也。
氣舍
本穴與下腹部氣衝相應。人當吸氣足量時,則肺氣上抵氣舍,或努力持重時,本穴
亦為之充脹,是為氣之住舍,因名為「氣舍」。
本穴治咳逆上氣、頸項強直、不得回顧、哽噎、咽腫等症,取順勢利導也。但於虛
人切慎用。
缺盆
《史記.倉公傳》:「缺盆,乳上骨名。」本穴在乳頭直上,鎖骨上緣凹陷正中,
因在缺盆骨上,名以「缺盆」。
按:盆之為物,貯而不藏,水火燥濕無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腸、膽各經絡內
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猶貯而不藏也。惟刺則三分,灸則三壯,以其內近肺臟,不宜
太過,非如谿谷淵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淺取,使術者心存盆盂之念,先發戒慎
之思也。能治喘滿胸熱,但後人守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
氣戶
穴在肺之上部,平於雲門。雲門與氣戶意義相同,故亦治咳逆、上氣,胸背痛、不
得息、胸脅支滿、喘息,食不知味等症。又以本穴內通乳腺,故能治乳癰初起。以其治
症多屬氣分,補瀉兼宜,猶開之則行,闔之則藏,故名「氣戶」。
庫房
本穴治症,多關肺臟,猶肺之儲藏室也。其所治症,為胸脅滿、咳逆上氣、氣不歸
根,及吐膿血濁沫諸病,均屬氣分上越之症,乃氣逆,非氣虛也。所治均屬實症,有如
宿積者,故曰「庫房」。
屋翳
本穴上有庫房之房,下有膺窗之窗,猶屋簷之遮翳,故名「屋翳」。其所以名「翳」
者,亦含有華蓋之意也。本穴內應於肺,故治症同於庫房。
膺窗
穴在乳盤上緣,性善疏利,能泄胸中鬱氣,凡胸中積悶之症,本穴統能治之。喻猶
在簷下,開窗通氣,故名「膺窗」。以上諸穴,曰屋、曰房、曰庫,喻其容納儲藏也。
曰窗、曰戶,喻其通利開闔也。
乳中
穴在乳頭正中也。治癲癇,俱用灸,治目瘤,則放血。朱丹谿曰:「乳房,陽明經
氣所經。乳頭,厥陰肝氣所經。」故本穴能治目瘤也。由此推之,治目病可並取光明,
調月經可並取日月。
乳根
穴在乳房下緣,故名「乳根」,治症頗多,均用灸法,如胸痛、滿悶、膈氣、噎食、
乳痛,乳癰,諸有關局部者。
不容
本穴治嘔吐不食及兩脅脹,有不可容物之勢,故名「不容」。
按:「不」字,有時音義同「痞」,具有痞滿之意,治血氣實症較多,故用瀉法亦
多。
承滿
本穴治上氣喘滿之實症,承前穴不容之意也。兩穴均屬意於滿,故名「承滿」。《千
金方》:「治心下堅滿。」以治症功效而命名也。
梁門
橫木為梁,又迎前山嶺為山粱,均含有橫直之意。《難經.五十七難》曰:「心之
積曰伏梁,起於臍下,大如臂,上至心下。」本穴治之有效。
又考其他方書,凡心陽失律,穀氣寒凝,橫脹塞滿,類似潛伏之橫樑者,可以取此,
益陽氣以灼陰邪,消寒滯而開痞鬱,故稱之「梁門」。即破橫亘之梁,而開通澈之門,
亦以療效而得名也。
關門
本穴與建里平,又與足少陰之石關挨鄰。上有梁門,下有太乙門及滑肉門,均與胃
腸接近。玩味胃腸近旁各穴,多稱門,稱關,因其功用為交通開闔,有關出納也。《內
經》:「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刺本穴可以調胃,故以治痞滿諸症。又星象天闕
之間為關梁。關梁者,在人身即關門、梁門之意也。因名關門。
按:天闕之名,在人身雖無穴位可指,以意揆之,即任脈之神闕、巨闕處也。關門
兩穴,左右各一,挾任脈,又巨闕在上,神闕在下,二闕之間即天闕之意也。
太乙門
本穴簡稱「太乙」。古「太」與「大」通,「乙」與「一」同,又「乙,曲也」。
《河圖》以中宮為太乙,養生家臍下為太一君,二意相同,隱喻太乙為腹中央也。中醫
以脾為中土,其取意亦與太乙,太一相同。本穴平於下脘,穴底挨近脾臟並胰而言,內
應小腸,小腸多曲,以及橫結腸兩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又古「乙」字,於字義為
腸,穴名曰「乙」,即喻腸道多曲也。匯此諸意,故名之為「太乙門」。
《禮記》:「魚餒必自乙。」註:「魚去乙則不肥。」大腸俗名肥腸,本著大與太
通、乙意為腸之意研之,「太乙門」即是「大腸門」。又觀玩其所治症,除腸疾吐瀉而
外,如癲疾狂走、心煩,正合中醫之陽明府證,棄衣登高譫語等證。正與中樞神志有關,
所謂臟燥則狂者,由於大腸結熱,而大腸結熱,又多在迂曲彎轉之處,故治取此穴有效。
古人命名深意,與療效有關。本穴又可與足太陽之大腸俞、小腸俞及督脈之陽關相互參
用。
滑肉門
《周禮.瘍醫》:「滑以養竅。」注:「滑物通利往來似竅。」本穴內應腹膜油脂,
外應鬆皮軟肉,與任脈水分相平,在束帶滑軟之處,因名「滑肉門」,治癲狂、嘔吐,
重舌,舌強等症,可並取太乙門。
余意凡病之應療以滑者,可取此穴,如腸套疊、腸梗阻亦可取用。塞者通之,頗合
「滑」字之義。
天樞
天,為氣化運行自然之序,如天生、天殺、天年、天然諸義。樞,為致動之機。
本穴內應橫結腸屈曲迴折之端,其功能長於助使膈下臟器運行加速,即輔助腸中水
穀氣化吸收水分,排出乾屎,增益蠕動之力,因名「天樞」。又以大小腸連結管道甚長,
故別名「長谿」、「長谷」,又名「穀門」。
我國古代星家以北斗第一星為天樞,主持天際各星運行之律。養生家取法此意,作
臍輪周轉,以人意法天道,喻本穴猶天之中樞,而名之曰「天樞」。
《鬼谷子》:「人君有天樞,生長成藏。」陶宏景注云;「生長成藏,天道之行也。」
即以人事合天道也。天道即大體自然變化之進展現象,雖曰人文進化,其主導皆本於自
然,醫家、道家自不個外。
像本穴在治療上,促使胸腹之氣上下溝通,以促新陳代謝,即順應物性之自然也。
註揆天樞二字,即天道自然行運之代名詞也。
按摩:以拇食兩指揉按左右兩天樞,只在穴位上旋轉,可通矢氣,利大便,此其驗
也。
按:通屎氣行大便,亦即人體自然行運規律。
外陵
本穴與足太陰之腹結挨近,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本穴在天樞下一寸。大橫、天
樞俱與臍平。本穴與腹結橫距約寸半至二寸許,諸書記載不一,相差無幾。又「結」字
有凝滯積聚之意,即內有所結,外現陵起也。又如人在努力時,則臍腹之氣,顯然內結,
而外表則出現硬稜,稜下是穴,因名「外陵」。
本穴治繞臍腹痛,凡腹氣之繞臍者,多屬寒熱氣結。凡內有所結,則外現隆起。腹
結與外陵兩穴,有內外相關之象。
大巨
本穴內應小腸及膀胱部位。小腸屬手太陽經,膀胱屬足太陽經,二經俱稱巨陽。古
太與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二字,以其功用在兩太陽經也。其主治為小腹滿及
小便不利,有關小腸,膀胱事,故名為「大巨」,即太陽、巨陽之意。
水道
《素問》:「巨陽者,諸陽之屬也。故為諸陽主氣也。」又曰:「膀胱者,州都之
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本穴當膀胱上系,功在治水,故名「水道」。
《內經》又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汪訒庵註:「上焦不治,水溢高
源;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溢膀胱。」
按:汪氏此說,則水突、水分、水道三水穴,可以互參。余又補充言之,週身之膜,
三焦之屬也,故治水液之病,須兼顧三焦,不可專責脾腎。即《內經》:「少陽屬腎」,
「水道出焉」之意也。又《靈樞》所云:「中瀆之府」者,乃統言水之大意也。由此觀
之,中醫之於《內經》,切須全部領會,若僅斷章摘句,無濟於用。
歸來
養生吐納者,當吸氣時腹氣上升,與中氣交會於氣海處,呼氣時,腹氣下降,名曰
氣息歸根。本穴為腹氣下降時之根,故名「歸來」。言返本也,即歸根也,言其向下行
動也。
本穴治男子卵縮、女子子宮脫出等症,皆屬氣分之病。刺本穴可使復原,亦即「歸
來」之意也。
氣衝
人當呼氣時,腹氣由歸來下降,吸氣時,腹氣由本穴內部上衝,與歸來成橐籥作用。
歸來居本穴之上,其作用為鎮墜下降。本穴居歸來之下,其作用為擎舉上衝,故名為「氣
衝」。《銅人》禁灸,恐傷氣道也。本穴與歸來二穴之作用,作氣功時當有體會。
《內經.海論篇》:「胃者,水穀之海,其俞在氣街,下至三里。」本穴能治呃逆。
呃逆不止,即氣上衝也,治之最效。
初時,余以為「氣街」為「氣衝」之誤,後玩索《海論篇》:「其俞在氣街」之句,
「其俞」二字指穴位言,「在氣街」三字指所在部位言。又《靈樞.經脈篇》,胃 足陽
明經有「入氣街中」,「下至氣街而合」。足少陽經有「循脅裡入氣街」。玩此諸句,
因想氣街之處,面積必大,乃能容開兩經出入往來之道。至如足太陰經、足厥陰經,上
行入腹之門,雖未明言走氣街,然其所過之處,距氣街當在不遠,不然,舍此路而不由,
別無門徑可通。故余猜氣街是「片」,氣衝則是此片中之一點耳。馬元臺謂:「一穴兩
名,話近模稜。」
髀關
穴在髀股前方,膝上一尺二寸處,其經氣由小腹斜走髀股外側,乃由小腹之陰,達
於股前之陽也。凡屬經絡之氣,當陰側與陽側互通之處,不論橫通斜通,多稱關,稱門,
即陰陽交關之意,故稱本穴為「髀關」。
本穴治腰痛膝寒、足麻不仁、小腹引及喉痛,多效,以其有牽引下行之力也。與用
牛膝、大黃等藥,治陽亢充血頭痛,同一意也。用針、用藥,可以互參。
伏兔
《針灸大成》謂:「膝上六寸,起肉處,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
有肉起如兔之狀。」因以此為名,其義未盡。余則以為動物中臥伏牢固者,莫過於兔,
人當跪坐之時則腿足之氣,衝至兩膝以上,則兩腿股直肌,肌肉繃急,推捏不動,猶兔
之牢伏也。若僅依三指按捺,何以辨其為兔為貓?其云伏者,意在穴位處肌肉堅牢,乃
喻兔伏之性,非喻兔伏之形也。
《考工記》:「車軸兩端著輪之處,亦稱伏兔。」其處嵌鑲鐵鍵,取其耐磨,此鐵
鍵俗稱車釧,亦以其處牢固不動,而得伏兔之名也。本穴之稱「伏兔」,乃指股肌繃起
處全部肌肉著骨牢固而言,此穴則以點代面耳。
陰市
本穴與足太陰經之血海相對,治症亦與血海同功,善治小腹脹痛、月事不調等症。
蓋謂本穴雖屬陽經,而所治則多為陰症,猶與足太陰之血海交易互市,故名「陰市」。
本穴治腰膝如注水、寒疝、痿痹、風濕、陰濕等諸陰寒疾患,猶治諸陰病之市集也,亦
命名「陰市」之義也。因揣本穴性能,為陽為熱,富於火力,故能消散陰翳,故其別名
又稱「陰鼎」。鼎,爐灶也。《針灸大成》禁灸,《甲乙經》不可多灸,用熱遠熱也。
若遇陰極之症,必不得已而用之,可遵《甲乙經》不可多灸之戒。
梁丘
本穴在膝上筋肉隙中,陰市下一寸許,兩筋間,曲膝取之。骨亘如梁,筋猶小丘,
穴在臏上,因名「梁丘」。以其近於膝關節,故治膝關節痛,使之屈伸。
犢鼻
穴在膝下直筋外側,其處形如牛鼻,因名「犢鼻」,取象形也。《素問.刺禁論》:
「刺膝出液為跛。」《千金方》:「犢鼻腫,可灸,不可刺。」《甲乙經》:「犢鼻腫,
可刺其上(即鶴頂穴),堅則勿攻,攻之者死。」
足三里
本穴名解有二。《靈樞.九針十二原》:「陽有陰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猶言陵
下三寸處也。《太素》註:「楊上善謂:『一寸一里也。』」此以地位而論,言其體也。
《素問》:「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
萬物由之。」本穴統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諸症,是以謂之「三里」。古「理」與「里」通,
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別於手三里也。
《靈樞.海論篇》:「胃者水穀之海,其輸在氣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氣街以
下,至於三里,統為胃之俞穴。華元化謂:「三里主治五癆、羸瘦、亡陽、虛乏、胸瘀
血、乳癰等症。」秦承祖謂:「諸症皆治,但以治胃為主。」觀此可知本穴功能,不僅
行於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可與手三里互參。
上巨虛
本穴原名「巨虛上廉」。
按:「巨虛」二字之義,即大空隙也。廉,側也,隅也。本穴位於小腿外側,大空
隙之上端,故簡稱「上巨虛」。
本穴為大腸之合,故能治大腸諸疾,取此穴須足跟稍揚,足翹則本穴弛張,乃可進
針。凡取俞穴,均須先使孔竅開,乃刺之。
條口
本穴與兩巨虛同在一條縫隙中,上巨虛在縫隙上端,下巨虛在縫隙下端,本穴當其
正中,取此穴時足尖稍揚,以其關於趾長伸肌也。揚足尖,則三穴處,形成一大條口,
因以「條口」名其穴。
下巨虛
本穴原名「巨虛下廉」,位於條口之下,為小腸之合,能治小腸諸疾。治闌尾炎,
可取兩巨虛,或取條口。
按:此三穴,同在一條縫隙之中,其所治症,大同小異。上巨虛合於大腸,下巨虛
合於小腸,條口居二巨虛之間,其與二腸有關,勢可知也。以形勢而論,三穴在腿,故
其治濕痹脛痠,亦有功效也。
豐隆
豐隆,雷神名也。屈原詩:「召豐隆使先導兮。」「吾令豐隆乘雲兮。」《淮南子》:
「季春三月豐隆乃出」。註:「雷神也」。本穴在人體下肢,猶雷起地下,於《易》在
卦,則為「復」、「豫」之象,「順動來復也」。本穴司氣分之升降,於體則豫,於用
則復,猶地氣升為雲,天氣降為雨。《廣雅》釋天:「雲師謂之豐隆。」
觀本穴所治,為胸膈痰滯,沉昏頭痛,一切頭腦不清,有如雲霧蒙蔽之狀,均屬天
陽失律,陰氣瀰漫之症,若此下陽上達,而消在高在上之陰翳也。故本穴寓有雲雷之意,
名以「豐隆」。再以字義測之,既豐且隆,乃豐年大有之象。本穴治症頗多,且多治豐
盈充滿之症,頗具豐隆含意。又本穴在下肢外側,肌肉隆起之處,亦有豐隆之意,叩其
寓意則薄矣,不若取意雲雷為佳。
解谿
本穴在足關節當前正中,脛骨距骨扣接之凹隙處,因名以「谿」。又以其處易於脫
臼,故名之以「解」,而曰「解谿」。
本穴治骨轉筋之外,又治癲癇、煩心、眉稜骨痛、目赤,以其能引上焦鬱熱下行,
而解之也。
衝陽
本穴在足跗,陽經外側,與太衝穴為鄰,故名「衝陽」。衝,具當前正迎之意。凡
人舉足邁進,或揚腳撩踢之時,足跗首當其衝,即衝陽之意也。治口喎、齒齲、腹堅、
寒熱,以及胕腫足緩等症,以經絡所在導引下行也。
陷谷
穴在足跗、內庭穴之後,歧骨凹陷處,故名「陷谷」。此上四穴,俱治頭面胃腸等
處之疾,蓋以本經外循之線,發端頭面,內循屬胃絡脾,兼通二腸也。
內庭
門內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本穴之下為「厲兌」,「兌」於《易經》為口,為門。
本穴猶在門庭之內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處,而在頭腦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
有關於內也。於體則庭,於用則內,故名「內庭」。
厲兌
《說文》謂:「上曰厲。」,音悉。《前漢書.王褒傳》:「駕嚙。」註:
「良馬低頭口至,故曰嚙。」
按:在蹄上前凸屈伸處,以馬蹄喻人足指甲也。本穴在足指甲外側,爪甲角處,
猶馬蹄上凸之處,正其上也,故名之以「厲」。《易》:「兌為口。」以口加,正
合嚙之意,故名為「厲兌」。且示意本經之氣,由頭面行抵足指之端也。
《易》:「兌,為門。」「厲兌」,即巨門也。大門以內,即是內庭。古人於此穴
名,頗具深意。
又陽明屬金,金於《易》屬兌。兌,為澤,為少女。澤與少女俱屬陰象。又「厲」
字之義,危也、虐也、病也,又涉水沒帶曰厲。《論語》:「深則厲。」犯政為惡曰厲,
均屬極陰之象。再以經氣言之,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於厲兌,即陰陽互根也。
竊考足三陽之氣,俱發於頭面,下達於足,傳於足之三陰。其陽經末端之穴,均以
陰象命名,示意陽接於陰也。如足太陽經終於至陰,足少陽經終於竅陰,足陽明經終於
厲兌,三意略同。其他各徑之接合亦各有其安排用意,個中微妙,原有高深意旨。

脾,,足
足太太陰
陰之之脈

《靈樞.經脈篇》:「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
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隱白
本經承厲兌之金,由足陽明之陽,傳交足太陰之陰。金色白,堅剛為陽,本穴居陰
經之下,猶潛龍之隱,故名「隱白」。太陰根於隱白。
凡病勢之撩亂促暴者,俱宜調動本身清肅之氣(即金氣)以鎮定之,如喘滿腹脹,不得
安臥,嘔吐暴瀉及衄血、屍厥、月事不止等症,本穴均能治之。
大都
大,廣泛也。都,豐盈也,又匯聚也。二字連用,喻猶諸病匯聚一大市集也。凡患
熱病不汗,身重不臥,傷寒四逆及腹滿、煩嘔、熱悶、目眩、嘔逆、胸腹脹痛、蚘痛、
小兒客忤、表裡寒熱等症,本穴並能治之,故以「大都」二字名其大。又以穴在足下,
承前穴之潛隱,猶陽氣下鐘,得時而出,孳發其蘊蓄之性能也。其力無限,故名「大都」。
太白
天象,金星別名太白星。古人觀天之象,以太白為兵象,具戡定內亂,匡復正統之
意。合之人身,則為急病之屬於五行之金者,如急腹痛、痠、便難、滯下、後重等症,
宜於武斷取治者。凡暴病初起,元氣尚足,可以猛治,若久病者,元氣己耗,則不宜猛
治矣,用本穴有效。他如病後之難於復元者,有如亂後餘劫,治取本穴,須兼取安撫之
穴乃效。凡專用剛暴穴位,猶臨之以兵,清除變亂也。此穴以功用得名,故稱之「太白」。
本穴承前穴大都之都,故治症,亦頗複雜,但以陰滯之急症為主治。
公孫
公,眾也,支屬之總匯也。孫,嗣續也,又順理也,猶支系之絲絡也。本穴為足太
陰之絡穴,與足陽明經相溝通,治症頗多,採用副穴亦多。惟須先取本穴為主,後取他
穴為輔,即他穴猶支屬,本穴則正宗也。《靈樞經.脈度篇》:「支而橫著為絡,絡之
別著為孫。」故名「公孫」,即本穴為公正之主,其他輔助之穴猶孫也。要知「孫」字
之義,乃絲絡之細絲,知子子孫孫、分支披縷,而繁衍不窮也。
商丘
商,五音之金音也。金,於時為秋,於色為白,於六氣為陽明。故本穴具嚴肅凜冽
之氣,稟肅殺剛毅之性,以治陰柔濡滯之病,又本穴位於足內踝前方陷中。因喻踝突為
丘陵,猶商金之氣發於丘陵也。丘陵為沙石之處,具西方堅剛之氣,故名本穴為「商丘」。
所治脾虛、腸鳴、心悲、太息、寒瘧、黃疸等陰柔濡滯之病。
三陰交
穴在足三陰經交近處,因以為名,為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三經之會穴。其所治
症,多關經血胎產,及子宮精室各症。凡屬肝脾腎三經症之關於血分者,統能治之,如
藥之當歸也。《針灸大成》言之最詳,可與互參。
漏谷
穴在三陰交上三寸處,脛腓二骨夾隙中。《醫宗金鑒》謂;「在夾骨隙中。」故喻
之為谷。又以脛骨有漏血孔,與本穴遙相關通,故名之為「漏谷」。
本穴又名「太陰絡」,蓋以本穴外表部位與足陽明絡穴「豐隆」部位相對,或與足
陽明經有所溝通,故名「太陰絡」也。雖無明文考據,測其療效,能治腸鳴、逆氣、痃
癖、冷氣在腹,膝痹等症,其為通陽助熱可知也。《銅人》禁灸,蓋防其由漏血孔傳熱
及髓也。不然何以傍近陽經他穴不禁灸,而獨此穴禁灸也?古人於此等細秘處,早已見
到。
地機
機者,靈運之動能也。本穴治歷節風、麻木、風濕、鶴膝風,凡屬不良於行之症,
均可取之,俾以復其靈運機動之能也。穴在下肢,故名「地機」。
本穴兼治水腫、腹堅、脅脹、不欲食,故又名「脾舍」,脾屬土,亦含有「地」字
之義。
陰陵泉
《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疾高而內者,取陰之陵泉。」本穴在膝之內側,脛骨
上端,踝突下,凹陷中,喻猶陰側陵下之深泉也,因簡稱「陰陵泉」。所治為腹堅、喘
逆、疝氣、癥瘕、遺精、遺尿、暴泄、飧泄,俱陰象症也。
血海
海,水之歸也。本穴在膝上內側,按之凹深,治崩漏經帶,以及男女其他血分諸病,
猶言治血症之淵海,故名「血海」,又名「百蟲窠」。
按:諸書有謂本穴治濕癢瘡毒者,或以濕癢之瘡,內含細菌,本穴能治此症,故名
為「百蟲窠」。
按:經漏下血諸症,由於血不歸經者居多,猶河漕淤而水溢流也。應治以通因通用,
行開瘀之法,若概以補塞為治,與築堤遏流何異。治療宜引血歸經,猶導洪流入江海也,
故名之以海,此依治法言也。
箕門
箕,星名,在南天,凡四星,列如簸箕之形。人當敞腿兀坐時,兩腿分張,形如箕
狀,故稱箕坐,其兩腿內側,肌肉豐腴,有如魚腹。本穴在腴肉上緣,猶當箕星之門,
故名「箕門」。凡穴位之曰門,曰關者,俱以其其開闔出納意也,故治淋濁遺尿、小便
不通、鼠蹊腫痛等症。酌取本穴,以調補瀉。
衝門
本穴在氣衝外側,與之相平,故名之以「衝」。衝,突進也。本穴應症,能開闔升
降,故名之以「門」。治病之上衝者,如衝疝、子衝,瀉本穴以降之。病之下陷者,補
本穴以升之。同此一穴,而能升降異治者,在於手法之妙用也。凡屬經穴,莫不皆然,
非只本穴也。
府舍
本穴在少腹之下,猶內府元氣儲藏之舍宅,故曰「府舍」,與手太陰之中府,命名
同義,取上下相應也。中府為胸氣之府,府舍為腹氣之府。在腹部呼吸,有府舍、腹結
之收,而佐以衝門、氣衝之放,亦即往復升沉之道也。其所治為疝、痹、積聚等症。由
此觀之,針穴命名,乃養生靜坐調氣,體驗有得,而定之也。
腹結
結,凝聚也。本穴與足陽明經之外陵挨近。人當小腹努力時,則外陵處肌肉與本穴
處肌肉,同時硬結。腹結結於內,外陵陵於外也,更以其能治腹中積聚諸症,故名腹結。
由此測之,外陵之治心下引臍腹痛,與本穴所治之氣痛,同一道理。用本穴時,可與外
陵穴,共同參測。
大橫
本穴平臍,內應橫行結腸,故名「大橫」,能治腸腹氣分之病。又養生家謂:「臍
下為橫津。」橫津者,即腹內橫通之徑路也。
按:腹內器官橫通用事者,肝腎門脈而外,即膈肌與結腸也。氣功養生者云臍下有
橫津者,當指橫行結腸言也。本穴名為「大橫」,即此意也。
腹哀
哀,悲鳴也。腹嗚,即腸嗚也。人有哀泣,則氣息頓促,且時一太息。又人在哀痛
至極時,常曰「柔腸百結」,或曰「令人腸斷」,均是因哀及腸,腸動而腹振,皆哀氣
之所致也。
本穴為足太陰與陰維脈之會穴,屬於純陰。又《春秋繁露》云:「哀氣為太陰,而
當冬。」蓋以哀氣主陰,陰氣為用多閉結,故其主病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腹中痛,
故名「腹哀」。
「哀」又音衣,暗自悲傷也。《詩.小雅》:「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悲傷,
莫知我哀。」哀,在《詩經》此節讀「衣」音,但一般讀「唉」,可以俗。
食竇
「食竇」即食道也。本穴與食道有關,故能治食道各症。本穴取法,須先單臂上舉,
以開經穴之路,然後下針,乃有療效。有此經道之開,乃通傳導穀氣之路,即開通食飲
之孔道也,故簡稱「食竇」。
附記:人在餐飯時,偶然噎塞,格忒不休,單臂上舉,同時頭向不舉之側稍轉,則
食道即立即通暢,而呃逆之氣,隨之舒降矣。
天谿
胸腔為人身輕清境界,其象比天,本穴平於乳房外側陷處,故名「天谿」。治胸中
滿痛、咳逆上氣、喉中作聲、婦人乳腫、癰癤諸實症,故多用瀉法,取意猶谿水順流而
出也。治乳少,可配以足少陽之足臨泣,多效。取天地氣交而降雨露之意也。
胸鄉
鄉,原野寥闊處也,即氣行胸廓,得以擴張,因名「胸鄉」。本穴主治脅下滿,引
胸背痛,不得臥,轉側難,凡諸氣鬱實之症,有關胸廓者,取此穴瀉之,以復其清曠
之舊。《莊子》:「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蓋喻胸懷宜空明也。
周榮
足太陰之氣,在胸部連及肝膽心包各經,又與心胃肺腎各經挨近,援引諸經,助脾
統血,榮布週身,故名「周榮」。其所治症,為胸脅滿、不得俛仰,咳嗽、食不下等症
之因於滯鬱者,俾使得以舒擴,而行駛周遍。
《離騷》:「兢周容以為度」。周,合也。容,受也。則含有周密包容之意,故下
穴繼之以大包。
大包
「大包」為脾之大絡,其經氣行徑,由周榮斜抵脅肋,交貫肝、膽、心包各經,又
與心、腎、肺、胃四經挨近。十二經中獨此經與他經挨連最廣,故以脾經為總統十二經
絡,稱其最終斜行一段經線,為脾之大絡,而名其大絡之末穴為「大包」。寓廣大包容,
通達周布之意也。
《針灸大成》謂:「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經灌溉五臟。」則其治病之義可知,而「大
包」命名之意可悟矣。

心,,手
手少少陰
陰之之脈

《靈樞經.經脈篇》:「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
支者,從心系上狹咽,繫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旁(原作下)出腋下,下循臑內
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
之內,出其端。」
極泉
少陰於六經為最裡,而心臟居胸部之極深。本經之氣,承足太陰經循經內行。其支
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傳交手少陰經,由本穴透出,循行於外,喻猶出於極深
之泉也,故名「極泉」。
本穴治心痛、乾嘔、四肢不收、臂時寒痛、脅滿、目黃、悲煩,諸關於本經局部及
血液變化。一般虛證,非虛之至極,不能傳之至裡,故用途不廣。
青靈
少陰君火之氣,出於極泉,猶震卦之一陽居下也。震居東方,東為春陽之起,萬物
藉以發生。春色青青,故名「青靈」。
《大戴禮.曾子篇.天圓章》云:「陽之精曰神,陰之精曰靈。」別書有謂:「神
是無為之表現,靈是有為之行動。」心為君主之官,通竅而藏靈,是陰之精也,故名之
以「靈」,凡陰陽少壯之際,俱有生發性能。青猶少也,故名之以「青」,而曰「青靈」,
喻猶青春之生氣也。
再考本穴主治為目黃、頭痛、脅痛、肩臂不舉、不能帶衣,均屬虛弱之症。針之助
使神氣振發,而促青陽興起也。青陽者,東方青氣之靈也,猶云朝氣也。
少海
海為諸川之匯,深闊無量。在人身以少陰為六經之最裡,又本穴治症,極為複雜,
牽及多經之病,有如眾症來歸者,故曰「少海」。所謂少者,指少陰經言也。其所治症
為表裡虛實寒熱,以及七情志意等病,如癲狂、吐涎、項強、臂痛、齒痛、目眩、頭風、
氣逆、瘰癧等等,即「海」之含意也。
靈道
道,順也、遠也,萬事之通行也。本穴秉少陰之氣,由少海直道而來。主治心痛、
乾嘔、悲恐、瘛瘲、肘攣、暴瘖以及諸般鬱滯之症,刺之俾使其靈通順適也,故名「靈
道」。
通里
本穴為手少陰之絡,可由本穴橫通手太陽經。其所治症為目痛、汗閉、喉痹、心熱、
悸動,脹滿、崩漏等。凡此諸症,其由澀滯抑鬱所生者,本穴統能治之。綜而觀之,是
本穴以通為治也,故名「通里」,即通而理之也,又功通於裡也。
問曰:「崩漏血下,既己通矣,何得謂為澀滯?」答曰:「洽因正經滯澀,而血乃
橫溢也。喻猶遭道淤而水四潰也。當此之際,正可通因通用,以疏鑿為務,俾使順適通
行。若夾壩防洪,水位愈高,其淤愈甚,四鄰為澤矣。」
陰郄
郄與隙通。隙為狹長之罅隙,俗稱裂縫。本穴為陰經之郄穴,故名「陰郄」。治失
音、振寒、盜汗、胸滿,宜瀉而通之。《針灸大成.標幽賺》謂:「一瀉陰郄,止盜汗。」
《百症賦》:「陰郄、後谿,治盜汗之多出。」玩其治意,均取效於瀉也。
神門
《內經》:「心藏神。」《道藏》:「玉房之中神門戶。」玉房即心也。本穴為本
經主要穴位,治恐、悸、呆、癡、健忘、狂癇等,神識不清諸症,取本穴以開心氣之鬱
結,故稱「神門」。開之,使神志得舒也。
養生家所稱玉房、洞房、紫宮、絳宮、明堂,皆喻心也。凡稱門、窗、戶、牖、溝、
渠、谷、道等名,均具開通透澈之意。
少府
本穴與勞宮為鄰,同在掌握之中,猶宮中、府中也。本穴通及心、腎,能舒二經抑
鬱之氣。其治為煩滿、悲、恐、胸中痛、陰挺、陰癢、遺尿、偏墜、太息、小便不利等
症,為手足兩少陰病之通達內府者,故名「少府」。猶云治少陰經之內府病也。
少衝
衝,通行而直進也。衝,幼也,和也,衝氣以為和也。本經之氣,由其絡穴通里傳
接手太陽經,為由陰轉陽,化陰沉之氣,為陽春之和,逕行手太陽之經路。而本經之絡
穴以下各穴,則本經行氣之餘,猶行駛雖停,貫力仍在也,故名之以衝,而曰「少衝」。
少衝為手少陰經之井,井像水之所出,如水泉之突出者,亦寓有衝進之意。他如中
衝、關衝,均同此意。其不曰突,而曰衝者,寓有衝氣之和也。所治為煩滿、上氣、心
虛、熱壅、腥臭、喉痹者,皆取其衝通而和之力也。

小腸腸,
,手手太
太陽陽之
之脈脈
《靈樞.經脈篇》:「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直上循臂下廉,出肘內側當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
盆,絡心,循咽,下膈,扺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
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少澤
本經承少陰君火之氣,君火具陽剛之性,故少陰末穴名之以「衝」。迨氣至本經,
本經為太陽寒水之氣,則火從勝已,而化為陰柔之水性,故本經首穴名之以「澤」。此
陰陽互濟,相輔相成之義也。
澤,在卦屬兌。兌為少女,女具柔順之陰象。又兌為口,口外柔而內剛,此亦陰陽
互濟也。人能體「澤」字之義,以調陰陽,則和樂而無病。澤而曰少者,沖氣以為和也。
本經承少陰君火之氣,乃由通里轉注而來。火氣為陽,猶天日之熱,照澈下土,沖
和之氣,蒸蒸而生,化為膏雨甘霖,澤及萬物。本穴為本經受澤之初,故稱「少澤」,
其所治症,為口熱、心煩、喉痹、目翳、舌強,皆取澤潤之力也。
前谷
穴在手小指本節前陷中,故稱前谷。後谿在本節後陷中。
後谿
前谷、後谿兩穴俱承少澤之澤,猶雨露充沛,溝渠盈溢,經氣流行,如走谿谷,故
稱「前谷」、「後谿」。兩穴治症略同少澤。
腕骨
古人於穴位命名,有因其在處而名之者,有因其功能而名之者,有因事物取象而名
之者,種種不一。
本穴即因其近於腕骨,而名之為「腕骨」也。治脅痛、痙、衄、頰腫、腰痛等症,
俱藉澤之力也。
陽谷
穴在腕關節陽側凹窠中,故名「陽谷」,與陽谿、陽池意同。《內經》云:「肉之
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會,即肌肉之端,著骨之處,兩處肌肉交會也。其所治
症為癲狂,妄言,熱病汗不出,耳、目、口、齒諸病,以及陰郄所主各病。因本穴挨近
陰郄也。陰郄為心經大穴。本穴能治有關靈竅諸病者,與陰郄穴面雖異,穴底則同,故
兩穴有同功也。
養老
穴在手腕外側踝尖上,乃暗穴也。取法擡手當前,轉腕,使小指向鼻,手之踝尖即
行分裂,此穴乃開,即於踝尖分裂處下針。《針灸大成.經穴歌》云:「腕骨陽谷養老
繩。」繩即扭轉之意也。其所治症,為手麻木、頭昏、目黃、肩痠痛,宛如衰翁。凡用
本穴,補多瀉少,又宜多灸。《禮記》云:「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本穴在
治療上,針以補之,灸以溫之,猶衣帛食肉也,故名「養老」。
支正
手太陽經氣,行至前膊,偏走外側。本穴無顯著標示,取穴以手托頤,指尖於本側
向上旁豎,本經轉成當前直線,穴適當腕肘折中處,因名「支正」,蓋以取穴姿勢而得
名也。得穴之後,仍須垂臂,小指向後,乃刺之。治手攣、頸痛、癲狂、目眩,循經取
治也。
小海
穴在肘尖內側陷中,有麻筋通於小指。《針灸大成》歌云:「支正小海外輔肘。」
謂即前臂外輔骨肘端處也。《外臺秘要》:「甄權、馬元臺俱謂屈肘向頭取之。」本穴
與少海雖不同經,而穴底極為接近,故名「小海」。其治症亦甚複雜,亦有匯治諸經各
病意勢,猶江海之匯百川也。
肩貞
《易》之乾,謂:「貞者,事之乾也。」穴在臂後根處,為操作努力之本。其所治
症,為寒熱風痹、肩中熱痛、手足麻木、筋攣、肩臂不舉、傷寒頷腫,凡不利於操作者,
取此穴俾復其幹事之能也。穴在夾臂縫中,故名之似「肩」,而曰「肩貞」。
臑俞
臑者,其處肉不著骨,穴在肩胛突下緣,其處肉下有隙,可由胛突下通透而過,故
名之以「臑」。「俞」為腧之簡,即通透內外之俞穴也,因名「臑俞」。臑在人曰肱,
在羊豕曰臑,所治為臂痠無力、肩胛痛、寒熱氣腫、脛痛諸症。又以本穴為本經與陽蹻、
陽維之會,故兼治陽蹻、陽維之病,可會意取用也。
天宗
賈逵曰:「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禮記.月令》:「孟
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謂天宗乃日月星辰也。即祀日月星辰,乃測察其明晦
色位,以徵來年之豐歉耳。若謂禱祈三光賜福,則惑也。
按:《天文大象賦》注:「宗星、宗正、宗人,三星名。雖不示兆豐歉,但其近旁
有斗、斛、帛、度諸星,均與農桑有關,其為禱云者,或即觀察星象,執事者詭稱曰『禱』,
俾使暴君行仁政,而抑侈心也。」
本穴與曲垣、秉風等穴,排列如星象,故皆仿取星名以名之。本穴治症與曲垣、秉
風略同。又以本穴在肩胛崗下,受曲垣、秉風外繞,本穴居中如樞,故稱之為「天宗」。
秉風
氣動為風,即今之所謂氣流也。人體氣息周行,有同於風。本穴主治風痛、風癆、
氣逆作喘等等風氣之病,如司風者之掌理諸風,故名「秉風」。
古代有八風、十二風之名,天子設專官監察風向,以占妖祥,即秉風政之官也,與
今之氣象臺同,古稱欽天監。其在人身主治為外侵之風,而內變之風不與焉。
曲垣
穴在肩胛崗上窩凹曲處。肩下各穴,列如星象,環繞如垣,故名「曲垣」,與天宗
同一取意。主治肩痹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
茲以星象言之,天宗喻天上之宗星、宗正、宗人等星。曲垣喻列星圍拱主星之外垣,
如紫微垣,有輔弼繞之,太微垣,有將相繞之,天市垣,有侯伯、宗人、屠肆、列肆繞
之。人肩背諸穴,羅布如星垣包繞,故取星座諸名以名之,此古代觀點之或然也。
肩外俞
穴位近於肩胛上廉,故治肩胛痛、周痹、寒痛至肘。又因其穴底近於肺部,故兼治
咳嗽。因其距督脈較遠,故稱之「肩外俞」。
肩中俞
本穴近於大椎,較肩外俞稍上,內應於肺,故治咳嗽上氣。肩外、肩中二穴俱在肩
下,近於督脈,督脈居背部正中,故本穴名「肩中俞」。肩以言位,俞以言用也。
天窗
本穴能療聾、瘖、咽腫、噤口及人體上部諸孔竅疾患,有如開窗通氣者,故名「天
窗」。
天容
容,受盛也,又容貌也。本穴在耳下頰後,居全身之上部,多治頸、項、喉、咽諸
症,如喉痹寒熱、咽腫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鳴、耳聾、
喉中如梗、癭、癰諸般實鬱之症,多致五官失容,治之有效,俾復其容止之儀也。但刺
之須用瀉法以放散之,施於強壯之人為宜,老弱者不宜取此。
顴髎
即顴骨尖處之髎窠也。開口取之,穴乃正,治口喎、齒痛、口黃、面赤。
聽宮
穴在耳前上切跡之前。耳司聽,故名「聽宮」。宮,深室也,以喻耳竅。
一說,本穴與耳門同位。閉口取之,則刺入者淺,故名「耳門」。開口取之,則刺
入者深,故名「聽宮」,喻猶達於深宮後庭也。
按:和髎、耳門、聽宮、聽會俱在耳前,四穴名異,功能略同,且相挨切近,而耳
門、聽宮兩穴,同在一窠,表面雖可強分,穴底終歸一窠。若依淺為耳門,深為「聽宮」
之說,辨別穴位,較為簡捷,況兩穴治病,又復略同,似乎無須分絲披縷。一而二可,
二而一,亦無不可。未知以為何如?
按:方書多載聽會開口取之。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針入四分,灸三
壯。和髎,刺三分,灸三壯。云穴下有動脈,若三穴直列,則俱有動脈,若開口取和髎,
則和髎穴下反無動脈,而穴隙稍移前矣。
耳門在耳前缺口外,黃學龍謂:「在肉鋒上缺口外,耳前一厘米與外眥平行,刺三
分,灸三壯,耳中有膿禁灸。」
聽宮,《甲乙經》、《醫學入門》俱云:「在耳前珠子旁。」珠子或即耳前二切跡
間之肉凸也。《圖考》載於耳門之前,口閉時以手切之,適當下牙床後。支杵端之外側,
即聽宮穴也。其上即耳門穴。黃學龍曰:「聽宮在聽會、頰車之間。」余思過去經驗,
似以開口取聽宮為宜,刺三分,灸三壯。

膀胱胱,
,足足太
太陽陽之
之脈脈
《靈樞經.經脈篇》:「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
從巔至耳上角(角原作循誤)。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
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
左右別下,貫胛,挾背內,過髀樞,循髀外(髀外下原有「從」字,刪。)後廉,下合膕中,以
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出其端(三字原闕)。」
睛明
本穴在目內眥,粘膜組織上,近於睛,能治風熱目疾,以復其明,故曰「睛明」。
本穴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陽蹻五脈之會,故治一切目病,對鬱熱之症最宜。他
如暴赤腫痛、眥癢、翳障亦效。
攢竹
眉猶竹葉,穴在眉內側端,喻如新篁攢生,本穴猶竹葉之蒂柄,故名「攢竹」。治
瘛瘲、戴眼、頭目風熱諸疾。五十年前,余見小兒天吊,一韓姓老醫以毫針刺攢竹及眉
上,共取三穴,稍微捻轉,其睛立正,病家嘆為神奇。
眉衝
衝,和也。取本穴時必使患者眉目舒展,現出衝和氣勢,由眉心上止髮際是穴,故
名「眉衝」。治癇症、頭痛、鼻塞。
曲差
本穴由眉衝旁開稍下,距神庭一寸五分,以其不平,故名之以「曲」。又以其橫列
不與髮際諸穴相齊,故名之以「差」(差,音池,參差不齊也)。本穴與曲池字音相近,差字之
音,可稍變。
五處
本穴前為曲差,後為承光,兩旁為上星、目窗,加以本穴在其正中,適為五處穴位,
其所治症,均以目病為主。其通關竅,解鬱熱,則小異而大同,似有五處同功之意,而
本穴居四者之中,故名為「五處」。「五」為數之中,「處」居也,止也。本穴居中,
功兼其四。
承光
諸陽之精,匯集於目,而目乃有光明。目之神,內合於腦。《道藏經》曰:「腦得目
之陽神而能思」。故人在思考時,多閉目內視,凝神注腦,俾得目神之助,故名本穴為
「承光」。又以其能通竅安神,治青盲、目翳,在功效上亦有承光之意也。
通天
人之全體,以頭為天。在軀幹,則以胸廓為天。本穴主要功能,在於通徹上竅,故
其主治頭項痛、鼻塞、口喎、衄血、頭重、耳鳴、狂走,以及瘛瘲、恍惚、目盲、青光、
內障等等上竅不靈之症。《針灸大成.百症賦》:「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鼻司呼吸,
亦通天也,故名為「通天」。
絡郤
郤,音隙,同郄,從邑,從谷,義孔隙也,骨肉之交也。《莊子》:「批大郤,導
大窾。」謂通至上之隙穴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行至額抵頂,由本穴,左之右,
右之左,斜行交百會,即所謂「上額交巔」也。凡脈之橫行者為絡,隙之大者為郄。本
穴在經絡為橫行,在孔竅為大隙,故名「絡郤」。「郤」有誤為「卻」者,當知「郤」
從「邑」,「卻」從「部」也。有取別名「絡郤」者,乃因誤所致。
竊以針灸之道,荒蕪已久,音訛字誤,不知凡幾,欲糾斯偏,首要正誤。但中醫文
獻之誤,何只針灸為然。內、難、金、傷諸經,莫不如是。每念及此,感慨叢生。每思
加以校正,奈年矢躦催,歲不我待,空作玄想耳。試觀《金匱》首章,仲景以俞穴募穴,
區別人身前後,故曰風中於俞(俞穴在脊背),寒中於募(募穴在胸腹),而後世抄傳竟誤「俞」
為「前」,誤「募」為「暮」,而注者又依「前」、「暮」立注,豈不謬之益謬乎?
如「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
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索其大意,清濁、上下,浮急、表裏,濕邪、霧邪,關節、肉腠,極寒、極熱,傷
絡、傷經,全是對偶。所云風寒俞募者,即以表示邪中人身前後,且對照下文傷經傷絡,
原文本自明白。只是後世抄寫傳訛,誤「俞」為「前」,誤「募」為「暮」。以致講解
者,舌東唇西,格格難通。若一復其原,作「風中於俞,寒中於募」,則教者學者,簡
捷多矣。此言有似節外之枝,但因「俞、募」二字,有關針灸穴位,不覺言長。
玉枕
玉,貴稱也,又堅也。腦為人體至貴,穴在枕骨堅節之旁,為人寢息著枕之處,故
名「玉枕」。治頭眩與耳目之疾,及有關頭上諸病也。
天柱
人體以頭為天,頸項猶其支柱,穴在頸上,故名「天柱」。凡病頸項痛痿,不能支
持頭腦者,謂為天柱骨折,絕症也。小兒有患之者,刺本穴或能得救。《針灸大成》云:
「治頭風、目眩、鼻塞、項強諸病。」以穴位之所在也。
大杼
椎骨橫突,形秩整齊,有如織機之杼篦,古稱椎骨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
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謂:「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馬元臺謂:「大腧,大抒穴也。」
古聖謂為穴在杼骨之端,為手足太陽及督脈三經之會,故先哲遵之稱為「大杼」。考風
府傍近諸穴,其治多關於風。
按:針灸穴位命名,當在《內經》成書以前,故有疑《內經》之書出自戰國雜家之
手,追述軒歧之遺事耳。
風門
本穴與督脈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轉也。凡物體轉動,則必生風,風生則大氣清
涼,正合本穴能治諸般熱症之義。本穴內應肺體,為呼吸氣息出納之道路,故名「風門」,
如舊式風匣前後風門,養生家所稱之「橐籥」也。由此觀之,治氣管病當能有效。
肺俞
本穴能通徹肺氣,故名「肺俞」。俞為腧之簡,腧為輸之化。以下諸俞穴,俱同此
意。本穴主治肺風、肺痿、咳喘、上氣、五癆、骨蒸,諸關肺臟之病。
厥陰俞
即手厥陰經心包絡之俞也。穴在肺俞之下,心俞之上,內應心包絡。心包絡為手厥
陰經,故換言而稱「厥陰俞」,即內景膏、肓之間也。主治嘔逆、煩悶及有關心包之病。
心俞
本穴與督脈之神道平。心藏神為心臟之俞,故名「心俞」。其治為有關心臟近旁諸
症,以及食道氣道諸病。如心風、偏癱、狂癇、神亂、胸悶、吐衄、目瞤、健忘等等。
督俞
即督脈之俞也,故名「督俞」。凡關腰、脊、骨、髓、頭腦之病,俱可酌取。又如
寒熱,心痛,腹鳴,氣逆諸病,本穴均能治之。
膈俞
本穴內應橫膈膜,而為之俞,故名「膈俞」。凡膈肌有病,如格忒、心跳之類,均
可取此。本穴義為血之會穴,因動脈血管貫膈下行,靜脈血管貫隔上行。全部膈肌與血
液循環大有關係,故本穴治吐衄、血暈諸病。又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過,故又治胃脘
痛、反胃、積氣、食不下、脹滿、支腫、周痹。凡有關膈肌及血症者,俱可取此。以其
有關瘀血,故亦治臟毒便血等症,但多宜灸法。
肝俞
肝在膈下,本穴內應肝臟而為之俞,故名「肝俞」。其治在肝,如諸風掉眩、滿悶
多怒、咳引兩脅、目翳生淚、疝氣、攣筋、轉筋引腹、小兒驚風,以及黃疸、積氣等症,
皆可取此。
膽俞
膽附於肝,本穴內應於膽,而為之俞,故名「膽俞」,其所治症,多與肝俞合。兼
取陽綱,可治目黃,兼取膈俞,可治勞噎,但俱以膽俞為主。其他各症,如頭痛、振寒、
汗不出,腋下腫脹、口苦、舌咽乾而痛、嘔吐、骨蒸、目黃、食不下等等均可治之。
脾俞
本穴與脾相應,而為之俞,故名「脾俞」。治脹滿,吐逆、痃癖、積聚、痎瘧、黃
疸、食不化、羸瘦、泄痢等症,凡關於脾痛者,以本穴治之,兼取膀胱俞治脾虛、食不
消。因脾陽虛則不健運,不健運則陽虛,陽愈虛,則水不化氣,水不化氣,則多濕,多
濕故食不消。兩穴並用,有助於滲濕也。譬如用藥,君白朮,須佐以茯苓也。
胃俞
本穴與胃相應,而為之俞,故名「胃俞」。治胃寒,吐逆、脹滿、腸鳴、腹痛、霍
亂、轉筋、小兒羸瘦,下痢脫肛,兼取魂門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虛寒者,宜用灸。本
穴司胃之運輸,功用多在胃經,若痛在胃府,則宜酌取三脘矣。
三焦俞
本穴與人體上中下各部脂膜相應,而為之俞,故名「三焦俞」。治脹滿、膈寒不通、
嘔逆、飲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強、少腹堅硬、注瀉下痢、目眩、頭痛、婦人癥聚。凡
痛之有關脂膜者,俱應取此,以舒三焦鬱滯之氣也。
余於三焦另有別論,應以橫膈以上連及頭及胸腔上肢,為上焦。橫膈以下,連及腹
腔及下肢,為下焦。以由口至肛旁連肝、膽、脾、胰為中焦,乃各有部屬,非橫斷三截
也。
腎俞
本穴與腎臟相應,而為之俞,故名「腎俞」。凡病之涉及於腎者,如虛癆、羸瘦、
腰痛、夢遺、胸脅脹滿、耳聾、目黃、溺血、濁淫,以及女子帶下,月經等病,均可取
此。
氣海俞
氣海為臍下納氣之處,上合於肺,與後天呼吸之氣,息息相關。
本穴與任脈之氣海穴相應,而為之俞,故名「氣海俞」。俗稱男子以氣為主,因男
子腹呼吸,依氣海主持吐納也,故本穴所治各症與氣海穴略同。多合於腎俞、命門,即
以其有助於腎之納氣也。鬱者舒之,虛者補之。
大腸俞
本穴與大腸相應,而為之俞。治腸鳴瀉痢、繞臍切痛、腰痛、腹脹、食不化、大小
便難,諸症之關於大腸者,皆可取此以舒之,故名「大腸俞」。凡取用大、小腸俞穴,
可與足陽明之太乙門互參。
按:本穴既為大腸之俞,其於大腸定有通感,至如陽明府證,大腸有燥糞,甚則狂
躁神亂,治法取本穴及陽關。以醫理揆之,刺陽關者瀉督脈也,刺本穴者瀉大腸也。若
究之病理,大腸熱邪所以上升頭腦者,應有導致而然也。其或本穴與陽關之間,有微細
橫絡,可以通督上腦也。由此觀點,再再揆之,則本經背部諸俞,俱可橫通督脈,若於
採用本經背部俞穴時,兼取兩俞中間之督脈穴,則療效或能更大。余常聞某針醫慣用背
部俞穴取效臟腑諸症,其或先得此意矣。
關元俞
本穴與任脈之關元相應,而為之俞,故名「關元俞」。凡病之關於元氣者,如男子
陽萎、泄遺,女子癥瘕、白帶及便難,泄痢虛脹等證,皆可取之。凡穴之所謂俞者,猶
運輸也。輸入輸出,即補瀉也。
小腸俞
本穴與小腸相應,而為之俞,故名「小腸俞」。治三焦、膀胱津少、淋漓遺尿,小
腹脹滿,心煩、血痢、五痔、淋濁、帶下,凡病有關小腸者,皆可取此。
按:小腸外圍為水,與三焦膀胱均有連繫,故本穴所應之症,常有選三焦、膀胱兩
經之穴,協助取效者。
膀胱俞
本穴與膀胱相應,而為之俞,故名「膀胱俞」。治小便赤澀、遺尿、泄痢、腰脊腹
痛、女子癥瘕。凡病之有關膀胱者,皆可取此。
中膂俞
膂,傍脊肉也。本穴當人體全長之折中,故名之以「中」,內應脊膂之肉,故名之
以「膂」,因名「中膂俞」。腎臟,藏於膂肉之內,故本穴治腎虛、消渴,腰脊強痛、
腸泄、赤白痢,以及腎病連及脅腹者,均可取此。以其有關於膂,而兼通於腎,由腎而
及小腸也。小腸外圍為水,水有關於腎,故能通之。
白環俞
白者,潔也。環者,旋也。凡此等穴名,均出於養生家靜坐有得乃名之。古人張紫
陽謂:「心下,腎上,脾左,肝右,生門在前,密戶在後,其連如環,其白如棉,方圓
徑寸,包裹週身之精粹。此即玉環也。」其處與臍相應,為人之命脈根蒂,本穴雖與白
環不正對,而氣機相通,正應其處,因名為「白環俞」,又名「玉房俞」。揣「房」字
之義,當為男子之精室或女子之胞宮也。本穴作用可以想見,當不止方書所載也。
凡諸養生之道,均須清心寡慾,以求神志湛然,則身心得以靜養,而可卻病廷年,
非枯坐偷閑己也。
所謂心下、腎上、脾左、肝右者,即心居其下,腎居其上,脾居其左,肝居其右也。
此之所謂心者,乃七節旁之小心,非膈上肺下之排血器也。故又曰:「生門在前,密戶
在後。」如此者,上下左右前後,六合之內,指定不移矣,但非靜中有得,不能知之。
所謂密戶者,養生家藏精處也。所謂精者,不僅有形之精液,凡諸神志意識,皆是
精華,均宜嚴守密藏也。
馬融《廣成頌》云:「納僬僥之珍羽,受王母之白環。」即人身最貴最密處也。「僬
僥」喻小體。王母喻受生也。
八髎(上、次、中、下)
即薦骨左右八孔排序次第,而命名也。《針灸大成》謂:「八髎總治腰痛,兼治腸、
胱、疝氣、淋濁、帶下、月經病,二便不利等局部之病。」
余曾玩索八髎之穴,關係頗廣,故治症不限局部,上髎平於關元俞,次髎平於小腸
俞,中髎平於膀胱俞,下髎平於中膂俞,故各髎所治之症,均與其所平之俞功能略同,
以其穴位形成,由於五節薦骨粘連而成,其連合縫隙,痕跡顯然,其精氣或有所橫通也。
故余又以為中膂、白環二俞及八髎共十二穴,應屬於督脈一系,以其應症而然也。無文
獻可考,心會而已。希同道參測,以療效證之。
會陽
陽經之會也。左右足太陽經線與督脈交會,故名「會陽」,與任脈之會陰意同。按
摩薦骨諸穴,腹腔全熱。點刺此穴,可治小兒泄痢,以其補諸陽之虛,故可治陰濕之症。
能愈腸癖、下血及久痔諸病。
附分
本經之氣由大杼分佈旁枝,而附分合於本經,分道並列,而直下行也。觀下文各穴
名義自明,故名為「附分」。
治肩背拘急、肘臂不仁、頭項痛、不得回顧。
魄戶
本穴與肺俞平,肺藏魄也,故名「魄戶」,即附於肺,而分行也。治虛癆、肺痿、
喘滿、嘔逆、肩膊胸背相連而痛。
膏肓俞
本穴平厥陰俞。春秋晉景公病,請醫緩診治,景公夜夢二豎子議避醫緩之治,逃避
於膏肓之間,即心、肺之間也。上有肺之魄戶,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間,即醫
緩所謂肓之上,膏之下也,故名「膏肓俞」。
治症頗多,以虛損、夢遺、上氣、咳逆、痰火、健忘為主。
神堂
本穴與心俞平,心藏神也,因名「神堂」。治腰脊強痛、時惡寒、胸腹滿逆、有時
噎等症。
譩譆
《素問.骨空論》:「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壓之,令
病人呼譩譆,譩譆應手。」蓋因此而得名也。「譩」通「噫」,傷痛聲,「譆」通「嘻」,
悲恨聲。治大熱、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久不愈及胸腹悶脹、肩背脅肋痛、鼻衄
等症。本穴平督俞。
膈關
內應膈肌,與膈俞平,為胸腹交關之隔界,因名「膈關」,以其有關於膈也,故能
治嘔逆格忒。
按:膈肌升降動力,根於下焦水火,水火交而助元氣,元氣為人身動力之源,故以
促動膈肌升降,治症同於膈俞。
魂門
本穴平肝俞。肝藏魂,因名「魂門」。以上各穴曰戶、曰堂、曰關、曰門,即出入
開闔之意也。本穴治腎連心痛,腹中雷鳴、大便不節、食不下、小便赤。
陽綱
本穴與膽俞平。膽為中正之官,中正為陽道之綱紀,因名「陽綱」。治身熱消渴、
食不下、小便澀、腸鳴、目黃等症。
意舍
本穴與脾俞平。脾藏意也,因名「意舍」。治腹脹、背痛、大便泄、小便黃、嘔吐、
惡風寒、食不下等症,以其有關於脾也。
胃倉
本穴與胃俞平。胃為倉廩之官,因名「胃倉」。治腹滿、水腫、食不下、背痛、惡
寒、難俯仰諸症,但以胃病為主。
肓門
本穴與三焦俞平,連及內府脂膜。又本穴上有膏肓下有胞肓,本穴由脊背透連臍腹,
與腎經之肓俞相應,猶上下前後諸肓穴之門戶,故名「肓門」,意謂本穴連通廣泛也。
《內經》:「肓之原,根於背上,生於肝系。」意本穴內應肓原,猶肓原外達之門也。
又以本穴平「三焦俞」。三焦為陽氣之父,即全身脂膜之總綱也。故所治者極為廣泛,
如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腫等症,均可取之。
志室
本穴與腎俞平。腎屬水,水之精為志。《內經》云:「腎藏志。」因名之為「志室」,
能治陰腫失精,小便淋瀝,背脊腰脅痛,又治五臟熱,與五臟俞穴同功。
胞肓
本穴與膀胱俞平。胞,即胞宮。肓,即脂膜。胞宮位於小腸,直腸,膀胱各臟器之
間,四圍脂膜包繞,故名「胞肓」。治腰脊痛、大小便閉、陰腫、小腹堅等症。本穴與
膀胱、二腸、子宮、精室,俱有關連,則其治症,可想而知也。
秩邊
以上各穴秩序整齊。《詩》云:「左右秩秩。」本經諸穴,形勢秩秩,有與相同也。
本穴當其邊際,因名「秩邊」。治腰痛,五痔,尿赤等有關於胞宮者。
承扶
即承受扶持之意也。提攜嬰兒,負之抱之,均以手承扶其臀,本穴在臀橫紋正中,
適當挾持著手之處,故名「承扶」。本穴治腰脊懈弛、臀腫、胞塞、大小便難。
又因本經與足少陰經俱由委中至腎俞,此段經線,兩經並行,疊成一表一裡,故淺
取之則足太陽之經受之,深取之則足少陰之經受之。
殷門
殷,中也,厚也。言得地勢之中且厚也。《書經.禹貢》:「九江孔殷。」
本穴在承扶之下,委中之上,兩穴直線折中之處,其處肌肉豐盈,故名之以「殷」。
其治為腰痛不可俛仰,難以伸舉,因惡血泄注而股腫等症。其功用在於通瀉,故名之以
「門」。其體則殷,其用猶門,故名「殷門」,亦即於豐腴之處,宜瀉瘀滯之氣也。濕
痹之症,多生於肌肉豐盈之處,本穴與焉。
浮郄
浮,溢也,又漂游於水上曰浮,即輕而浮淺之意。《詩經》云:「雨雪浮浮。」謂
飄飄浮蕩也。又順流曰浮,《論語》:「乘桴浮於海。」皆謂飄浮淺漫之意。郄,大隙
也。本穴之名「浮郄」者,即穴位擴大,而功用浮泛也。本經之氣,由臀部下行,達於
委陽之上,順流而下,情勢顯然也。其所治症,為火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小便熱、
大便堅、脛外筋急、髀樞不仁,其所為用,在順通也。
委陽
穴在膝膕橫紋外側端,平於委中,因穴在外側,故名「委陽」。其所治症,為胸滿、
腋下腫、身熱、筋急、痿厥、小便淋漓,以其有關膀、腎兩經事也。
委中
委,委頓也,又委屈也。猝觸此穴,令人下肢委頓,立即跪倒。《靈樞經》謂:「委
而取之。」更以本穴在膝膕窩正中,委曲之處,故名「委中」。治腰脊背痛、半身不遂、
風痹、遺尿、轉筋等症,諸證之近於委痹者。又治頭痛,以本經起於頭也。本穴主要功
能,為治腰痛,所以然者,以其有關於腎也。足少陰之氣,由內踝上行至陰谷,折向膕
中央,於本穴處相與疊並(太陽下行,少陰上行),故本穴治腰痛極效,以其有協於腎經也。本
穴又名「血郄」,以其多以放血為治也。但虛人不宜放血,應以補瀉手法調之。
合陽
《靈樞》云:「膀胱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
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本穴在膝膕下,為足太陽兩支線相合之處,故名「合陽」。
治腰脊強牽引腹痛、寒疝、偏墜、女子崩帶等症有效。
本經自委中行來,出膕窩之凹,而達腨腸肌之凸。凡物體以凹陷為陰,凸突為陽。本
經之氣至此,即出於凹陷之陰而抵於凸突之陽也。其所治症,多為腰脊腿腹寒熱偏滯之
症。取本穴生熱之陽,藉以抵禦沉滯之陰,亦宣通淤澀之意也。
承筋
承,迎也,又佐也。本穴在腨腸肌之凸,為足太陽之經筋。其別者,結於腨外。兩
者相合,故名「承筋」,又名「腨腸」。腨腸主治筋,故本穴治症多在於筋,如霍亂轉
筋及轉筋痛之牽及胃腸,因致吐瀉者。在治療上,均屬承筋治範之內。
承山
穴在比目魚肌合縫處。以承筋之凸,喻山嶺之巔,本穴猶在山麓之夾谷,承山巔氣
勢之下行也,故名「承山」。質言之,本穴亦承於筋也,故亦治筋病,如腨腸肌轉筋,
掐之則愈,足可證也。《針經》謂:「取此穴須兩手高托,按壁上,兩足趾離地。用足
大指豎起,目上視。」《銅人》:「針七分,灸五壯,得氣即瀉,速出針。」治頭熱、
鼻衄、疝氣、腹痛、痔腫、便血、霍亂轉筋、痞痛等疾。
飛揚
揚,舉也。飛,超翔也。本經之氣,由承山橫過腿外側,亦由陰分轉陽分也。
按:本經之氣,自委陽而下,所過委中穴位,深如淵澗,合陽、承筋如由巔至麓,
承山則山下之夾谷也。委中、承山俱為陰象,迨至本穴則猶出潛飛躍之勢,故名「飛揚」。
又人當捷步急行時,或跳躍蹲踞時,則此穴處繃起肉稜,以備發動彈力,亦飛揚之意也。
本穴為足太陽經之絡,與足少陰經溝通。其所治症,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氣
逆,以及神不守舍,亦神志之飛揚也。目腫氣逆,亦陽氣之上越也,均有意於飛揚。
跗陽
本穴在足三陽交近處,位於足陽明、足少陽之後,相與附麗而行,故名「跗陽」。
治霍亂轉筋、腰痛不能立、髀股胻痛、痿厥、風痹、頭重、四肢不舉、屈伸不能,以上
數穴,俱有關於筋,以其俱近於腨腸也。此肌名曰腨腸,則其既關於腨,又關於腸,其
治療可知其有關於筋也。
昆侖
考足外踝突,較其他踝突為高。古人眼界未寬,以昆侖山為最高山峰,故取之以喻
本穴為「昆侖」。
本穴在外踝後下方,治頭痛如破最效,即上病下取之意也。
按:養生家稱百會穴為昆侖,以其位於上也,又以其為治頭病之總綱也。竊唯百會
之稱昆侖,喻山之巔,本穴之稱昆侖,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氣貫於巔頂,順勢下行,
猶昆侖之披瀝百川也。故能治頭痛、喘滿及胎衣不下諸症也。揣本穴名義,及所治各病,
則對本經經氣下貫,有瀑然之勢矣。
僕參
僕,給事也,又卑稱也,又副也,又御者曰僕。凡御者自處於偏旁之位,古時以君
為主,為其臣者,雖太僕、僕射之官,亦僅一名從事耳。又古仕於公者為臣,仕於家者
曰僕。本穴在足後偏旁,猶僕從也。行住轉側,由踵趾作主,本穴在處,僅參與勞力耳,
猶僕役參與從事者也。清初名儒史震林《西青筆記》云:「足莫捷於名僕。」本穴治足
病為主,故名「僕參」。
申脈
穴在外踝之下,展足則開,為足關節屈伸著力之處,故名「申脈」,為陽蹻脈之起
始,為蹻捷屈伸之主力。「申」與「伸」通,為整束自持之貌。《論語》:「申申如也。」
即舒展自如之意也。
《甲乙經》謂:「申脈為陽蹻所生。」
按:蹻字之義,即蹻健也。申脈之意,即上下開展,無所不申也,故能治頭目頸項
轉筋及癇病等症。
金門
金,禁也,又兵象也。本穴在申脈前方,太陽經至此,臨於垂末,將與少陰之氣交
接,猶時屆九秋,金風肅起,遏化陽和之氣也。一變而為蕭瑟之陰,故曰「金門」。其
所治症,為霍亂轉筋、癲癇、屍厥、膝痠,兼取申脈可治頭風、頭痛,均取金之肅令
之力也。所治與太白略同,太白亦金氣也。
京骨
京,巨也。此骨弓形而上凸,古稱京骨。因本穴在京骨處,故名本穴為「京骨」,
如腕骨處穴名腕骨,束骨處穴名束骨意同。治症與申脈、金門略同。
束骨
束,聚也,又縛也,即約束也。足小指本節,曰束骨。其骨並排疏散,可受拘束。
因本穴位於束骨之側,故名本穴為「束骨」。
通谷
通,洞達也。谷,陰象也。本穴以下為「至陰」,張隱庵謂本穴:「通於足少陰之
然谷,故名通谷。」更以本經至此接近陰經,亦符谷為陰象之義。
至陰
本經自申脈以下,有陽極反陰、動極生靜之意,故以「至陰」二字名其末穴,即謂
本經之氣,由此復行於陰分也。即《素問.陰陽離合篇》所謂「太陽根於至陰」之義也。
《莊子》云:「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本經之氣,由
巔項下行,達於足末,猶肅肅出乎天也。復由本穴轉足少陰,由湧泉穴上行,經然谷之
燃及照海之照,迨其入腹而有大赫之赫,即赫赫出乎地也。養生家喻頭為天,喻腹為地,
且本經含意,頭宜清涼,即肅肅也,腹宜溫熱,即赫赫也。命門之火,即人身熱能之源
也。古人於穴位命名,本有深意在也。又考人之能否力強長壽,即根於命門火力盛衰,
及腎宮水源盈虧,二者是否平秘,故古人有年垂百歲而能生子者。史載武王崩年九十三,
而成王八歲,是武王八十六歲生子也。

腎,,足
足少少陰
陰之之脈

《靈樞經.經脈篇》:「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
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隔,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本經之脈,多有歧出,致人誤識。
湧泉
《靈樞經.本輸篇》:「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張隱庵註:「地下之水
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名曰湧泉」。
按:少陰居人身六經之最裡,本穴又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陰之靜,由陽經至於陰
經,而作湧泉之動,猶人情物理之極,則必反也。本經承足太陽之陽,合於本經之陰,
循下而上。少陰根於湧泉,即猶天一之水由地下湧出,故其次穴曰然谷,如傷寒病之回
陽,以足心轉熱為斷。本穴多治頭、胸之病,用以引熱下行也。
然谷
《靈樞.本輸篇》曰:「然谷,然骨之下者也。」谷而得燃,猶龍雷之火出於淵也。
養生家謂水中有真火,今學者謂地心有真熱。觀本穴所治,凡腎火衰微所生種種弱症,
刺此穴俾以發動內熱也,故名「然谷」。
太谿
古法診脈三部九候,本穴為九候之一,取本穴以察少陰經疾患。玩味本經各穴大意,
起於湧泉之泉,出於然谷之谷,本穴則猶谿澗之谿也。且本穴出於內踝之後,凹隙大深
之處,故名「太谿」。考人身最深莫過於腎,本穴由足下通之,亦太谿之意也。
大鐘
天之所賦曰鐘。腎主先天,即人之全體精英之聚也,故名「大鐘」。《逸雅》:「踵,
鐘也。鐘,聚也,上體之所鐘也。」《白虎通.五行篇》云:「鐘者,動也。言陽氣動
於黃泉之下,動養萬物也。」蔡邕《獨斷律》云:「黃鐘言陽氣踵黃泉而出也。」本穴
在踵,頗合動養萬物之意。本穴命名,或有會此意者,意本穴為足少陰之絡,與足太陽
溝通,得陰陽之合,乃動養人身全體也。其所治症,於諸虛不足為特效。善悲、不樂、
腰脊如解、喘息等症,蓋有興陽振奮之力也。
水泉
本穴為足少陰之郄。人身泉穴多在於郄,猶水源出於地下也。其所治症,為月事不
調、小便淋漓等症,諸關於泉水者。取本穴猶疏水之極源也,故名「水泉」。
或問:「穴名之關於火者,用以治火;其關於水者,用以治水。通以治塞,塞以治
通,則針灸之能事畢乎?」曰:「否,雖云顧名思義,尤須廣慮深思。譬如水在胸,而
治以利腹,火在腎而治以潤胸,則必不效。又如水泉、天泉、極泉、陰陵泉、陽陵泉,
同是泉也。合谷、漏谷、率谷、陰谷、然谷、同是谷也。而其作用,則有所不同,必酌
其得宜而用之,乃克有效。」
照海
江海為百谷之王,水泉雖迂,終歸於海,所云「照」者,因腎為水火之臟,又古說
水中有火,故名「照海」。玩此前後穴名,陰陽交錯,相與為功。湧泉為水之初出,得
然谷之熱以化之;太谿虛象,有待容受;大鐘盈象,有待發揚;水泉幽也,陰也,得照
海之陽以灼之,而能化氣飛升。陰陽錯綜,消長互變,以見人身氣化,本乎自然也。故
本穴治症極為複雜,猶海江之大,包含細流也。本穴為陰經之陽穴,治大風、肢懈、經
逆不調、久瘧、偏腹痛、嗌腫、咽乾、卒病,最常於目疾,即銀海朗照之意也。張潔古
曰:「癇症夜發灸陰蹻。」本穴即陰蹻之起也。
復溜
復,往來也,即《易》之「返復其道也。」溜,順適也,水以直流順適為正。然江
有迴瀾,海有潮汐,豈水之真性哉。但迴波溯流,不離渠道,進退消長,本乎自然。本
經之脈,循內踝之後,由照海上太谿。別跟中,由大鐘而水泉,以合於照海也。及其合
照海之後,循經上腨內,復合其直流之正,故名「復溜」。《針灸大成》謂:「病人脈
微細幾於不見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脈回乃可出針。」亦復溜之意也。
按:脈微細,乃腎氣衰弱之極也。物極則反,本穴猶地雷之復也,故名之以「復」,
而曰「復溜」。
交信
本穴與復溜相併,俱承照海而來。海有潮汐,潮汐有信,其穴與三陰交相近,因名
「交信」。又信於五常為土,脾屬土,由本穴交會脾之三陰交,得與肝脾二經合協,行
其藏血,統血之用。以治女子經漏、月信失期、大小便難、疝、淋、癃、痢等症。或痛
有定期,及季節有關之症,均可取此,故名之以「信」。
築賓
古賓與臏通。人當腿部努力時,則本穴堅強墳起,如有所築者。築,杵也,杵之使
堅實也。本穴有利於臏,治腨痛、足痛,故名「築賓」。又以本穴接近漏谷,「漏谷」
與脛骨之漏血孔有關,因借髓傳腦,故治癲癇、嘔逆,循經上升,以為治也。
陰谷
本穴在膝膕陰側稍下凹僻中,故名「陰谷」。足少陰之經,由本穴橫抵足太陽經,
而入委中,即《內經》所云:「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者也。本經由本穴起,
循足太陽經伏流上行,過臀抵腰,復由腎俞穴入膂內,屬腎,復循腹膜下行,絡膀胱。
由下腹部橫骨穴處,循腹壁上行止於膈下。其直者,屬腎,循腰肌上行,貫膈抵喉咽,
循氣管入肺,絡心,注胸中。循胸腔下行,止於膈上步廊處,與循腹壁上行止於膈下幽
門處,隔膈相對,相引相通。
本經由委中至腎俞,一段經線,伏行於足太陽之下。所歷各穴,為足太陽與足少陰
兩經共有之會穴。因足少陰經為治腰痛之主要經脈,故《針灸大成》謂:「腰背委中求。」
蓋以淺刺之,則足太陽經受之,深刺之,則著於足少陰經也。它如委陽、浮郄、殷門、
承扶、會陽、膀胱俞、關元俞、氣海俞、大小腸俞各穴治症,均與少陰經有關。因知此
段經路,為足太陽與足少陰兩經表裡疊行者也。近古醫家偏重穴位療效者多,追究穴名
與經線之根源經歷者少,故治病雖愈,而不問其所以然也。為此反覆申明,供同道參考,
研究針灸,不可脫離《內經》,研究《內經》,務須逐字推敲。
橫骨
本穴位於橫骨,因名「橫骨」,與任脈之曲骨平。其所治症為小腹滿、目赤、小便
不通、陰器下縱引痛、五臟虛竭等症。蓋以經絡由行之所過也。
大赫
赫,盛也,明也。《素問》:「火太過,曰赫燨。」《詩》:「赫赫明明」、「赫
赫炎炎」、「王赫斯怒」,俱為隆盛奮發之意。本穴平於中極,為足少陰脈氣所發,與
胞宮精室相應,蘊有赫赫之勢。其所治症,多屬子宮、陰器、局部之虛症,有助熱生陽
之功,即龍雷在下,水中發火之意,亦即《莊子》所謂:「赫赫出乎地」也,故名「大
赫」。
氣穴
本穴與關元平,關元為元氣交關之處,本穴與之挨近,功能亦與略同。養生家凝神
入氣穴,即在於此,因名「氣穴」。
按:養生家有靜觀臍下者,其凝神聚氣處,約方寸許,詳考關元左右,各有一氣穴,
每穴各距關元五分。關元之上為石門,之下為中極。中極、石門相距二寸,則關元穴位
之領域,橫豎各為一寸,其為方寸之地明矣。且本穴又為本經與衝脈之會穴,故其治症
多與衝脈有關,如奔豚氣、婦人月事、宮冷等症。
四滿
本穴與任脈之石門及足陽明經之大巨相平,內應臍下方寸,為全身精氣凝聚之處,
故本穴別名「髓府」。又以其處為大小腸、膀胱、精室之夾隙,受四者嚴密包壅,故名
「四滿」。其所治症為積聚、疝瘕、大腸水瀉、月信不調、惡血、奔豚上下諸症,均具
脹意,又可因治病功能名「四滿」也。
中注
本穴以任脈之陰交及足陽明之外陵相平。內應胞宮、精室,為腎水精氣之集中,而
腎之精氣,藉本穴以達胞中,因名「中注」。其所治症,為腹中積熱、大便堅燥、矢氣、
腰脊引痛、月事不調、目內眥赤,凡諸積熱之症,取此穴可使精氣內注,猶調之以腎水,
俾通潤四圍臟器之燥也。本穴位於肓俞之下,即借肓膜傳導,而注之以精氣也。
肓俞
本穴平臍,與足太陽之肓門前後相應,內循三焦油膜,互為傳導。其所治症,多與
足太陽之膏肓、胞肓等穴意同。蓋本穴通於諸肓之膜,而為之俞也,因名「肓俞」。
商曲
商為秋金之令,於六氣為陽明。本穴內景所在,在胃與大腸之間,胃腸俱其屈曲之
象,故名之以「曲」。胃與大腸俱屬陽明燥金之經,俱屬喜燥惡濕之性,且具秋商肅歛
之氣,故曰「商曲」。商言穴之性能,曲言穴之內在地位,且本穴與足陽明之太乙門平,
乙亦曲屈也,又魚腸也。《爾雅》魚腸為乙,借此以合人身之腸也。又《禮記.月令》
註:「秋氣和,則商氣調。」本穴所治,多屬胃腸疾患,以其內通胃腸之曲,外得商金
之氣,此亦本穴命名之一義也。
石關
本穴平於任脈之建里及足陽明之關門,其所應症,多為堅滿充實之症,如大便不通、
心下硬滿、噦噫、腹痛、氣淋、小便黃、臟有惡血、血上衝,多屬肝脾範疇之鬱結症。
「石」猶病之堅,「關」喻治之通也。本穴與任脈之石門意義不同,因地位異也。
陰都
《淮南子.修務》云:「陰氣所聚,故名幽都。」幽,隱也,冥也。幽都,即陰都
也。本穴秉少陰之氣,外平中脘,內應胃彎。胃主中氣,宜常充盈,故名「陰都」。於
此處所云中氣者,即脾胃之潛力也。腎臟、命門,為人身水火之元,有助於中土之氣。
譬如火在釜下,而功在釜上,猶大地春陽之生也。此之謂火生上,而水又在釜上,水上
火下,水火交功,而萬類生化,此之謂既濟。由此觀之,五行之土,所以居水火金木四
者之中,而其為用,則在四者之夾間也。在人身喻脾胃為中土,又曰脾主四肢,乃深悟
此理,而有此言也。道家有言「以土為釜」,乃內功之言,非用瓦器煮飯也。
本穴雖屬腎經,其用則多關脾、胃、中氣之事,但脾胃之氣不宜過散,宜陰都常滿
也,故以穴名暗示之。人能洞明此理,則豐都、地藏,均在自家腹內。
通谷
本穴在幽門穴位之下。幽、谷,俱陰象也。《詩》云:「出於幽谷。」本穴與上脘
平,有關氣向上通也。《內經》謂:「穀道通於脾。」即水穀由食道下行入胃,化氣之
後,脾氣散精,如行幽谷之中也。本穴治症,關於脾胃者居多,且能上通下達,故名「通
谷」。
又考天樞之穴,近於橫行結腸之兩端,其用能通腸滯及燥結,故其穴別名「長谷」,
喻其能通胃腸,乃治谷之下游也。本穴之名「通谷」,亦喻其能通胃腸,乃通澈谷之上
游也。研究此穴可與天樞穴互參,運用此穴,可與天樞同取。
幽門
幽,陰而隱也,地下厚土之所治也。前穴為通谷,本穴曰幽門,即如腎經之氣臨於
幽谷之門也。足少陰之氣,行至本穴以後,即出腹部之陰,而達於胸廓之陽也,此後諸
穴均在膈上。本穴與巨闕平,亦內應橫膈也。足少陰之氣由腹入胸,本穴為其一大關鍵,
為走出幽隱之初步,故云「幽門」,一名「上門」。曰「上門」者,為氣向上通,脫離
腹腔之門也。
《內經》:「兩陰交盡曰幽。」《周書.謚法》云:「雍遏不通,曰幽。」以生理
內景及功能言之,幽門居腸胃之變,遇鹼則開,遇酸則合。針灸各書多謂幽門可治中焦
壅遏諸症,則本穴與胃之上下口,均有感通,至於升降開合,則以補瀉手法為之。
按:刺法不過補瀉,補瀉之變,不可勝用也。
步廊
步,度量也。廊,側屋也。本穴在膈上,與任脈之中庭平。本經左右兩線夾任脈,
沿胸骨兩側,各肋骨歧間,均有穴位,猶中庭兩側房廊相對也。胸骨兩側本經各穴,排
列勻整,如有尺度,故曰:「步廊」。治喘咳、嘔逆、鼻塞、懶食、胸脅痛、支滿、臂
不舉。
神封
封,阜也,又閉而藏之也,又界也。國界曰封疆,地界曰封堆。本穴與任脈之膻中
平,膻中為心主之官城,橫膈以上為胸腔,胸腔最喜空曠,神之居也。神無形質,故喜
居清虛境界,故名為「神封」,猶云神識封藏處也。治煩滿、氣短、咳逆、惡寒等症。
靈墟
穴與玉堂平。玉堂,神之居也。心藏神,故名之以「靈」。穴在胸膺墳起處,故名
之以「墟」,而曰「靈墟」,與神封名義相同,治症亦略同,即《道藏》所謂:「心即
神靈之丘也,神藏其中」者也。凡穴位之名以神封、神藏者,即人身神識性靈封藏處也,
故本穴名為靈墟。其所治症,略同於神封,使神有所歸,而不外散也。
神藏
本穴與紫宮平,胸腔為清虛之府,故有玉堂、紫宮諸名,譬如人居清靜之地,則神
識為之清朗。本穴在紫宮之側,靈墟之上,猶神靈內守,得其安居也,故名「神藏」。
《淮南子》云:「神者,人之守也。」又:「神者,智之淵也。」《道藏》則稱;
「胸廓為洞天福地。」喻人苟能清心寡慾,則隨地清涼自生。若以為清涼世界在九霄之
上,西天之西,則迷中之迷矣。
以上三穴,治症略同,均以神識為主,以本經此段經線在橫膈之上也。其支者,從
肺出絡心,注胸中者也,故膈上諸穴雖源自足下,亦關神識。以其經絡所經,通過心肺,
非直從下腹而來,故其經俞,清而不濁。
彧中
彧,繁華茂盛也。本穴平任脈之華蓋,且居「神藏」之上。神明內藏,彧乎其中矣,
因名「彧中」。所治多為痰喘滿悶之症,即如病氣彧於中也。
俞府
俞,輸也。府,內也。本穴平任脈之璇璣,璇璣具轉動靈活之意。本穴借血氣靈運,
而促本經之氣,輸之內府,故名「俞府」,即有關內府之俞穴也。治咳嗽不得息,及諸
胸滿之症,用以俞達內鬱之氣也。

心主主,
,手手厥
厥陰陰心
心包包絡
絡之之脈

《靈樞.經脈篇》:「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
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掌
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天池
穴在胸廓,胸廊為清虛境界。又本穴與天谿、乳中相平,承足少陰內行絡心之氣,
轉注而來,穴近乳房。乳房為儲藏乳汁之所,故喻之為「池」。以其在胸,故名「天池」。
天池亦含清涼解熱之意,治胸滿熱鬱之症,如腋下腫、上氣、寒熱、目、臂痛、痎
瘧等症。
天泉
本穴承天池之氣,接近手少陰之極泉及手太陰之天府,因名「天泉」,治症與天池
略同,多用瀉法。
或問:「臂,何得曰天?」答:「人有四肢,猶屋有四柱,本穴在柱之上端,故名
之以『天』也。」
曲澤
穴在曲肘橫紋正中凹陷處,因平於曲池及尺澤,故名「曲澤」。
治時疫、熱症、嘔逆、風疹、臂手振顫諸症。凡治急症,多取放血。
觀本經數穴,由天池而天泉,天泉而曲澤,以有形之水,喻無形之氣。譬水得流通
而解瘀熱也。
郄門
本穴為手厥陰之「郄」,穴在前膊兩筋間,掌後去腕五寸處,兩筋夾隙中,其穴深
大,故稱「郄門」。治諸虛不足、吐衄、嘔噦,宜用補法。名之以「門」者,以其司開
闔也。
間使
間,夾隙中也,又間隔也。使,使令,又治事也。《內經》:「心包為臣使之官。」
與膻中之稱「巨使」小異。張隱庵謂:「心主血,心包主脈,君相之相合。…間使者,
君相兼行之使道也。」因名「間使」。治心胸如飢、嘔沫、少氣、中風、氣塞、霍亂、
乾嘔、心痛、多驚、久瘧、客忤、昏危不語,卒死等症。《金鑑》謂:「如鬼神使其間」。
治症雖符,詞意則鄙。
內關
《靈樞.終始篇》云:「陰溢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按:症之內關者,即內格也,即溢陰上犯症也。蓋以陰氣閉塞於內,不與外陽協調,
致陰氣逆行上犯,而為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之為「內關」,猶內藏之關隘也。
本穴為手厥陰之絡穴,與手少陽之脈相溝通,且近於候脈之「關」位,「關脈」命
名定位之義,其或取意於此也。
本穴為治胸脅鬱悶之主穴,以治胸腹脅肋諸般脹痛,如痰火積塊,面熱目昏諸症,
均可取之。
大陵
大阜曰陵,古代帝王葬處曰陵,尊稱其死曰寢息,諛其墓曰寢官,諛其葬儀曰奉安,
總之,即長眠安息也,刺此穴可使人寐。穴在掌根阜起處,亦陵丘之象也,故名「大陵」。
本穴治喘咳嘔血、心懸如飢和心脅痛等症。主治功能為催眠。
又大陵為星名,主死喪陵墓之事,在積屍星下。考大陵、積屍兩星名義,與其應徵
事物之理,則大陵之星與本穴應症,頗為合洽。其或古人參合星象,而命此穴之名也。
勞官
勞,操作也。宮,中室也。手任勞作,穴在掌心,因名「勞宮」。
本穴治喉咽及心臟胃腸諸病,凡外症之關於內因者,亦可取之。本穴又名「五里」,
謂能治多經病,以功能言也。推究穴名稱號,古人亦曾逐步改善。本穴曾名「掌中」,
無乃過於淺顯,名「五里」則迂隱費猜,且與他經「五里」雷同,終不若「勞宮」二字
為佳。
本穴治胸脅滿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吐衄嘔逆、口臭、爛齦、中風、悲笑、黃
疸、熱病、汗不出等症。
中衝
本經之氣,中道而行,直達手中指之端,故名「中衝」。其所治症為身熱、煩渴、
舌強、耳鳴,總為瀉熱也。
本穴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心痛、煩滿、熱血攻心、掌熱、心煩悶、舌腫痛、痰
涎壅盛、牙關緊閉、暴仆等症,均以放血為佳。
按:中衝、勞宮二穴,居本經之末,下接手少陽之經,本經屬心包絡,中醫稱為陰
血之母。本經行徑,直衝而進,凡經絡之直衝之處,較迂曲處行動為速。以其行速,則
血氣因之充盛,血氣盛,則旋瀉之力大,病理物理其理相同然,故於各經末端之穴,多
用瀉法。所云本經末端,血行加速者,驗其中指根動脈,較其他指根動力獨大,可證也。

三焦焦,
,手手少
少陽陽之
之脈脈
《靈樞經.經脈篇》:「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
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
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交頰」二字可刪去)。

關衝
《靈樞經》:「手厥陰之脈,…。其支者,別走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本穴
承手厥陰之脈,由勞宮分佈支線,直出無名指外側端,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即
外關穴也。故本穴治症,多與外關同,猶如外關之附穴也。穴在少衝,中衝之間,故亦
名之以「衝」,而曰「關衝」,意其與內關、外關通也。治口乾、喉痹、胸中氣噎、目
昏、掌熱、煩滿、目翳、臂痛、小兒驚厥等症。
液門
本穴治咽痛、目濇、耳聾、齒痛、寒熱、狂疾及傷津而致乾燥之症,均可取之。俾
生津液,有刺本穴,而津液立生者,故名「液門」。又治臂痛手背腫等症,均宜瀉法。
按:汗、尿、唾液,均液也。若液出及門,刺而促之,以助其發動之力,於理則可,
故曰「門」。若使枯井生泉,則恐未必。四十年前,余治一戰汗未出者。其人抖擻呻吟,
家人驚懼,夤夜扣門,延余求治。一針甫下合谷,汗立出而戰立止。由此觀之,液門生
津則可,若謂其針下生津,或即刺合谷而得汗之類也。適逢其欲汗未汗之會耳。
中渚
渚者,水歧也,又小沙洲也。本穴在小指次指掌骨間。循手少陽之脈,由關衝通此
而走於陽池,猶水流饒洲而成渚也。手三陽之脈,順行手背,而本經居手三陽之中間,
故名為「中渚」。水流成渚,其勢較緩,能使水液留漣,故本穴治症略同液門。
陽池
本穴在腕關節陽側正中陷中。承中渚之氣,而停瀦之,因名「陽池」,與手太陽之
陽谷,手陽明之陽谿,意義相同,治症亦略同。
外關
本穴與內關相對,因名「外關」。又本穴為手少陽之絡,得手厥陰過經來會之氣,
盎溢於無名指之端,是為「關衝」。關衝治症,多與本穴略同,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
不能握及耳聾等症。以經絡之所過也。
支溝
本穴在前膊外側肉隙中。本經之氣循而上行,本穴在尺撓二骨夾隙中,喻猶上肢之
溝渠也,故名「支溝」,又名「飛虎」,以取穴手法而得名也。人張手量物,由大指尖
至中指尖,名曰「一虎(口)」,以虎口中指向前跪屈,食指向前邁進一步,中指尖至食
指尖,名為「一飛」。其處在腕節上三寸許,正當陽池穴向上一飛之處,因名「飛虎」。
治熱病汗不出、肩背痠重、四支不舉、霍亂嘔吐、口噤、卒心痛、三焦火熾、產後血暈、
脅肋痛等症。以其貫徹三焦,故其治症,較為複雜。
會宗
宗,本也,聚也。又流派之本源為宗,凡事物之系統,必先有宗主,而後有支別。
本經居三陽之中間,而本穴挨次之穴,為三陽路(即三陽經之絡脈,相互溝通),猶系統之支別
也。本穴居三陽絡之前,猶會別支而宗主之也,故名「會宗」。主治五癇、耳聾、肌腹
痛等症。禁針,宜灸。
三陽絡
手三陽之脈,並列上行,行至本穴,三經線較為接近,兩旁二經之絡脈,當有與本
穴通處,因名「三陽絡」,與三陰交,地五會命名義同,意其所應症,當有關於手三陽
經也。治暴瘖、耳聾、四肢不欲動搖。
四瀆
瀆,為溝渠之大者,本穴前穴為三陽絡,則猶匯細流而為巨川也。古稱江、淮、湖、
濟為「四瀆」,以其有潤通之力也。考本穴治症,多以潤通為務,即猶灌溉航運也。主
治呼吸氣短、暴耳聾、下齒齲痛。
又四瀆為星名,凡四星,在東井星之南,軒轅星之東,為江淮河濟之精,其古為流
水泛溢、津梁舟楫之事,與本穴功能潤通相符。治症與三陽絡亦略同。
天井
穴在肘後屈肘陷窩中,此穴頗深,可向上刺,故名天井。古法治瘰癧,有天井透肩
貞之說,即沿皮向上刺也。若向腕部平刺進針,可促使發汗,有天雨沛然,灌概全身之
勢,因名「天井」。能治五癇、風痹、耳聾及嗌頰肘臂諸腫。以其治症繁雜,又可意為
市井之「井」,四通八達,亦可稱之為「井」。
清冷淵
玩味此穴名三字,富有寒泉凜冽之意,思之使人膚慄,凡諸毒熱之病,可以取此。
古法種痘,取清冷淵、消濼二穴,以其能透解鬱熱之毒也。主治肩臂痛,臑腫不能舉。
《淮南子.齊俗訓》曰:「北人無極非舜,自投於清冷之淵。」蓋古代先有此淵之
名,道家修養,借此淵名,名此穴位,前人又復取其功能,以為醫療解熱之用。
消濼
消,放散也。濼,《集韻》音「歷」,藥名即貫仲也。此藥善能解熱,功同本穴。
以其能消熱,故名「消濼」。
按:濼字,音義尚多,於此可依《集韻》音「歷」為宜,或音「爍」亦可。以上三
穴,功力略同。本穴主要功能,在於消解,至於消解寒凝,或消解灼熱,則在人手法善
用耳。後世專有解熱穴位(五十九穴瀉熱之類)及生寒生熱手法,多不見用。
臑會
穴在臂臑之側,臑俞之下,三臑穴位傍近,因名「臑會」。治肩項癭腫,臂痠無力
等症。
按:臑會之意,為三臑之會穴,如臂臑屬手陽明,為手足太陽及陽維之會;臑俞屬
手太陽,為手太陽及陽維之會;臑會屬足少陽,又為手足少陽及陽維之會。故治症廣泛。
肩髎
穴在肩後髎隙間,因名「肩髎」。治臂痛肩重,不能揚舉,取局部也。
天髎
本穴在胸腔極上。胸腔在人身為天,故稱「天髎」。治肩重不舉、胸中熱滿、頸項
引痛。以上三穴,治症略同,均著重局部,因經絡之所過也。
天牖
窗開旁牆曰牖,所以助明也,與天窗穴意同。穴在頸側,有如旁牆之窗,故名「天
牖」。以文義揆之,所治者,當為頭面耳目頸項諸疾也。
翳風
穴在耳後陷中,四周隆起,且平近風池,能治風症,故名「翳風」。翳,遮閉之也。
猶云翳處之風穴也。
按:氣動為風,本穴能開氣鬱之閉,又以其接近於耳,故兼治耳聾之因於氣閉者尤
效。
瘛脈(瘛,音掣)
《素問.玉機真藏論》云:「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俗稱抽風。
按:瘛為癇類,小兒多患之。本穴在耳後「青筋」動脈處。人在驚風癲癇症發時,
或三焦火盛時,則此「筋脈」色變青紫,連及全耳灼熱,即狂熱之表現也,故名此青筋
處,為「瘛脈」穴。小兒患驚癇時,則此處青筋特顯。《針灸大成》經穴歌:「天牖、
翳風、瘛脈青。」是古人對此穴,以青筋為特徵也,刺之多效。
顱息
息,休息也,又氣息也。穴在顱側睡眠著枕處,以其有關於息,故名「顱息」。有
謂穴下有動脈,與呼吸相應,考之未確,或臨病時乃現歟?願針灸同道隨時留意。所治
為耳鳴、喘息、瘛、癇、胸脅痛、吐嘔。
角孫
穴對耳上角,細絡旁通,故名「角孫」。細絡為孫絡,《靈樞經.脈度篇》:「支
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又世俗稱鼻為「祖」,稱耳為「孫」。本穴在耳上角稍
前處,和髎之上。《針灸大成》謂:「耳廓中間,開口有空。」治齦腫、目翳、齒齲、
項強等症。
絲竹空
絲,細絡也。空,孔竅也。眉猶竹葉,本穴在眉梢外側端,穴下孔竅,細絡旁通,
故名「絲竹空」。治目疾、頭風、小兒驚癇,取其通達透徹也。《針灸大成》謂:「宜
瀉不宜補。」小兒天吊,眉上三針,此其一也。
和髎
穴在耳門稍上,陷中,有關聽覺,老子曰:「聲音相和。」故名「和髎」,以其能
治耳病也。本穴治耳鳴、口僻、項腫、瘛瘲、牙車引急等症,與耳門、聽宮、聽會同功。
耳門
穴在耳前上切跡微前陷中,本經支線從耳後入耳中,由本穴出走耳前,故名「耳門」。
治耳聾、耳瘡、齒齲、唇強等症。本穴與聽宮有關。(詳前文手太陽經「聽宮」解。)

膽,,足
足少少陽
陽之之脈

《靈樞經.經脈篇》:「膽,足少陽經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
經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
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
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
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
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補八字)。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瞳子髎
目之精華在瞳子,故稱目珠為瞳子。穴在目外角骨隙中,因名「瞳子髎」,一名「太
陽」,又名「前關」,為手太陽手少陽及足少陽三脈之會穴。治青盲、目翳、風淚、眥
癢、頭痛、喉閉等症。《道藏》:「目,童子也。童子,心神也。」
聽會
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門、聽會,本穴與之挨近,故本穴為司聽之匯,而名「聽會」。
治口喎、耳聾、齒痛、瘛瘲等。
上關
與下關相對而言也。下關在顴骨弓下,本穴在顴骨弓上,故名「上關」。上關古說
禁針,或問:「既然禁針,何須設此穴位?」答:「正為使人注意,以防粗工之不俱也。
其他可灸可刺之穴,誤刺之,不過治療無效,若禁刺禁灸之穴誤取之,則危害殊甚。舊
說本穴近於太陽,為至尊至貴之處,故又稱『客主人』。」
本穴內通腦系,腦為全身君主,既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猶中央正統,天下之共
主也。古時天子巡狩,所至之國,諸侯待以主人之禮。《禮記》:「天子無客禮,莫敢
為主者。」故天子至處忝然以主人自居,以為雖在客情,猶主人到來也。本穴禁灸禁刺,
示人不可冒犯君上也。必不得已,以毫針輕取之。在專制時代,不敢以君王、皇帝名其
穴,故製造隱語,稱之為「客主人」。又以本穴傍近太陽之位,亦即天日之象也。更有
以本穴穴位為太陽者,余則以為太陽之為片,上關乃片中之點。又以其近於聽會,故治
症略同於聽會,但治以撫按為主,或以毫針輕取之。
頷厭
人當嚼嚥食物時,頷下與顳顬俱動,是頷下與本穴有牽合也,因名「頷厭」。古「厭」
與「饜」通,又引也。意即頷動,引及本穴亦動也。以其近於上關,故所治略同上關。
懸顱
本穴在顳顬動脈處,承頷厭之氣下行,即猶頭上經氣懸行於顱側也。沿皮刺之,可
治懸暈,懸暈之懸,如物在懸空晃動,在人自覺兩足無根,頭暈如身懸也,故名「懸顱」。
所治為頭痛、牙疼、身熱、煩滿等症。
懸釐
揚雄云:「荷天衢,提地釐。」言荷天之道,提地之理,則而效之也。又懸者,提
也。釐者,理也,含有糾偏矯正之義,後人糾正事物之差,多曰釐正。凡頭側之穴,多
治偏風、頭痛、喎僻、煩心、耳鳴之症,循經取效也。本穴之上,有天衝穴,故本穴取
地釐之意,以與相對,因名「懸釐」。
曲鬢
穴在鬢髮曲處,因名「曲鬢」。穴近顳顬,故治頰、頷、牙車等處之症。
率谷
穴在側頭骨與顳顬骨合縫處,其縫犬牙交錯,曲如蛇行。《孫子》:「夫用兵者,
譬如率然,率然者,常由之蛇也。」谷即縫也,因名此縫合處為「率谷」,其所治症為
偏頭痛、煩滿、嘔逆、胃寒等症。
天衝
星名,歲星之精,流為天衝。衝,通也。本穴又名「天衢」。衢,四達也,與「衝」
意同。《易.大畜.上九》:「荷天之衢。」註:「何其通達之甚也。」可知本穴功能
在於通也。所治為頭痛、癲疾、風痙、齦腫、善驚及諸頭腦之疾,而以通法為主,故名
「天衝」。
浮白
本穴治足不能行及耳聾、胸滿,齒痛、癭腫、喉痹、咳嗽、吐痰沫等症。病者宛如
醉人狀態,喻病人如曾浮大白者,本穴可以治之,因名為「浮白」。
按:「浮白」典故,出於戰國之初。魏文侯與諸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行觴政(酒令
也),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後人以「浮大白」為罰大杯酒。浮者,滿而溢也。
今取為穴名,意謂病者如有醉態,似曾浮大白者,取此穴以治此病,故簡稱本穴為「浮
白」。以簡簡二字,表出穴位功能,病人證狀。又揣中醫理論以針灸最奧,在《內經》
成書以前,已有「黔首共余食」之感,殊為可惜,見《寶命全形篇》。
竅陰
頭為諸陽之會,何本穴名為「竅陰」?蓋以五藏屬陰,而開竅於頭也。心開竅於舌,
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脾開竅於口而通於咽,肺開竅於鼻而通於喉。本穴治耳鳴、
目脹、舌強出血、口苦、喉痹,咳逆等症。針之以通藏陰之竅,名以「竅陰」,實即陰
竅,不曰陰竅,而曰「竅陰」者,蓋隱之也。
完骨
完者,全而整也。又事功完成,守備完固皆是也。在人身,頭骨為腦之宮城,最宜
高堅完固。穴在耳後高骨後緣,相人書稱此處為壽臺骨,其處高堅,僅次於強間,當頭
側外衛之要衝,最須堅固,故名之「完骨」。治口喎面腫、頭項搖、牙車急、齒齲、目
眩及癲疾、頭風等症。
本神
本穴在前額髮際,內應於腦,與神庭、臨泣相平,故善治有關神識諸病,如驚癇、
癲風、神不歸本等症,故名「本神」。又本穴為本經與陽維之會,亦神之本也。
《皇極經世》:「天之神,棲於日,人之神,棲於目。」足太陽起於目內眥,足少
陽起於目外眥,足陽明之承泣在目下,足少陽之陽白在目上,手少陽之上關在目外,手
太陽由目銳眥入耳中,由目內眥斜絡顴,手陽明止於迎香,接近四白、承泣。是手足三
陽經氣,俱會於目也。又目之精氣為神為光,亦神之本也。
本穴傍近之穴,為臨泣、目窗、正營、承光,均治目病及驚癇,諸有關神明之症,
本穴統能治之。本穴有似諸神穴之本,名之「本神」,是所宜也。
《黃庭經》:「何為死作令神泣。」註:「房中不慎,傷精失明,故神泣也。」泣
為哭,神而哭泣,義近於玄。余意「死作」之「作」字,應讀平聲,音柞,字義濫行不
節也。「泣」,古與「濇」通。濇,滯而不靈也。「泣」,宜讀「濇」。原神本靈,腎
損則腦傷而不靈,故神濇也,而健忘,失眠、目昏諸證生矣。本穴能治之。
陽白
穴在前額髮眉之間,直瞳子,其處平白,與足陽明之四白義同。本穴為本經與陽維
之會。
按:「白」字之義,明顯也,亦關於目,故治目疾多效,與足陽明之四白相對照。
本穴在目上,故名「陽白」。
頭臨泣
泣,哭無聲也。人當哭泣之先,必先鼻腔連額痠楚,然後淚下。本穴在前額髮際,
正當上液之道,痠楚臨此,而涕淚俱下,故名「臨泣」。以治目疾、多淚、生翳諸病頗
效。本穴為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取之使陽神振奮也,故稱此諸穴處為上液之道。
《內經》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當在臨泣穴位
痠楚時,正上液之道將開也。及其淚下,是上液之道已開也。
目窗
人當回憶往事時,多目睛上視,凝神注腦,則舊景歷歷如見,而本穴四周之穴,為
承光、本神、臨泣、正營諸穴,命名取意,皆在於目,而本穴處四者中間,更為目力精
華上達會粹之處,本穴治目赤、青盲、白膜覆瞳子諸症,猶開窗通明也。
正營
《內經》:「營主血,目得血則明。」又室之向明者為正室。天子之離宮別館為營
室。人之神智在腦,腦為一身之主宰,猶人世之君主也。本穴有關治腦,猶天子之營室
也,故名「正營」。其所治症,為頭項偏痛、目不明等症。
承靈
本經經氣承目窗、正營而來,與通天、百會傍近。凡此諸穴俱關神識,故名「承靈」。
誤針傷腦,令人記力消退,而腦不靈敏,故在禁針之列。
承,繼也,迎也,又佐也。頂為元神所在,本穴能益神識而佐之,亦承於靈也。人
之靈在腦,故以本穴治腦風、喘息、鼻衄、鼻窒諸病,以復其靈運之能。但須淺取為宜,
守禁針之戒也。按之,掐之較佳。
腦空
俗云:「胃常空,則病少,腦常空,則智多。」吾人運用腦力,必先消除雜念,使
腦海澄清,意念乃得專一。本穴內應大小腦之夾間,即腦之空隙處也。腦宜常空,故名
「腦空」。治頭重、頸項強、目瞑、癲風、心悸、頭風等症。
風池
穴在腦後,與風府相平,為風邪入腦之衝。池,喻水之匯貯也。此為風之所匯,故
曰「風池」。多用瀉法,治症頗多,如寒熱病、汗不出、偏正頭風、目眥赤痛、目昏、
耳塞、痎瘧,凡屬外風內火頭項諸痛,俱可取之。
肩井
穴在肩上凹處,故名「肩井」。古有井田之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
八達也。古者日中為市,交易者彙集於井,故後人稱通衢為市井。本經通過肩部與諸陽
經交會,其所治症,極為複雜,有如各病之市集,故名「肩井」。所治以風症居多,如
中風、痰喘、頭痛、臂痛、勞傷、氣逆、產後等等之涉及於風者,均可酌用。以風為陽
邪,症從其性也。《針灸大成》謂:「若針深悶倒,急補足三里。」
淵腋
本經起於頭側,注於風池,下肩井,行於腋下,由身側下行。本穴與天泉、極泉、
天谿等穴傍近,其意則淵,其位則腋,猶腋下淵泉,故名「淵腋」,又名「泉腋」。其
穴雖淺,所關則深。所治為胸脅滿悶,四肢無力,但宜淺刺,而不宜灸,以其近於心肺
也。
輒筋
穴在肋骨間。《針灸大成》謂:「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兩乳(平字應到是垂字之誤)。」
肋骨並列順排,有如轍跡,故名「轍筋」。《針灸大成》謂本穴為膽之募,故又名「膽
募」。主治,胸中暴滿,不得臥,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
不收,嘔宿汁,吞酸。此穴位置,諸書頗不一致,余意蔽骨本在中行,既云橫直七寸五
分,是本穴橫平之線定矣。又云平直兩乳,則與橫直蔽骨之說不符,故余疑平直兩乳,
應是「垂直兩乳」之誤。若作垂直兩乳觀之,則垂直之線,是本穴縱線,縱橫交點,正
在七八肋骨之間。本穴在第八肋骨上緣內側端,日月穴在第八肋骨下緣外側端,兩穴相
對只隔一條肋骨。余又常考凡屬募穴均在臟器之表,與本臟器內外相對。如肺之中府、
腎之京門、肝之期門、脾之章門、心之巨闕,雖不直對,亦相距不遠。若指轍筋在乳旁(橫
膈以上),則與膽募之說,遠不相及矣。又凡兩穴挨近,則治症略同。轍筋、日月兩穴所治
之症,所差無幾,故余認為轍筋、日月應挨近。未知廣大高明以為如何?
日月
《道藏》云:「日月者,左右目也。」本穴善治目疾,因名「日月」,又名「神光」。
神之光,日與月也。又以本穴挨近期門,按針灸家經驗,本穴能佐期門,調月信,更知
日月之義。不僅取意目之光明,且寓意朝夕朔望之期也。日月之意頗大,用途亦廣,要
推其理,而擴用之耳。
京門
穴在第十二肋骨前端,第十一肋骨下緣,俗稱踡窩,以其踡臥成凹也。其處四周隆
起,凡四起之處為京,因名「京門」。其所治症,為大小腸、胱、腎、肩、背、腰、髀
諸處之疾,得通而愈也。又本穴為腎之募穴,故治水道為尤效。
帶脈
本穴為足少陽經與帶脈之會穴。帶脈為奇經八脈之一,在人身匝腰一周,如束帶然,
故名為「帶脈」。治腰腹緩縱,溶溶如坐水中,或婦人小腹痛、裡急後重、經帶、瘈瘲
等症。
五樞
樞為致動之機,本穴當人身長度之折中。人當扭轉身軀,或跪拜五體投地時,本穴
正當腰部轉折之處。又五者數之中,名「五樞」,即中樞之意也。本穴為足少陽經與帶
脈之會穴,故治寒疝、卵縮、小腹痛、裡急、瘛瘲、女子帶下,以其涉及帶脈也。
維道
本穴為足少陽與帶脈之會,帶脈在人身有束縛之用。維者,繫也,束也。詩云;「縶
之維之。」道,通達之意,故名「維道」。本穴治症為水腫、三焦不調、不嗜食、嘔逆
等症。
按:帶脈、五樞、維道三穴,俱為足少陽與帶脈之會穴,帶脈在人體如約束緒經之
帶。五樞穴在約束之下,具靈動之力。本穴則參與維繫,且具輸達之力。三穴雖各分工,
而有互助之用。
居髎
居,端坐也。穴在章門穴下四寸處。人當端坐時,則此穴位置凹隙窪下,以其居則
成髎,故名「居髎」。治腰痛引腹、胸背攣急等症,循少陽之經也,此謂循經取治。
環跳
穴在腸骨窩中,股骨嵌接之處,側臥取之,膝微屈,腿微擡,此穴乃現。每見人當
跳躍時,必先蹲身屈其胯膝,則本穴形成半環形之凹隙,因名「環跳」。治半身不遂、
腰胯痛、偏風、腳氣等症,為用在於通利。
風市
本穴為治諸風之要穴,如偏枯麻痹,濕痹,中風不語等症均可取此,猶治療諸風之
市集也,因名「風市」,但限於外侵之風,若以治內生之風,須兼取解熱之穴。用針同
於用藥。
中瀆
瀆,巨川也。本經自瞳子髎起始,分支於頭,屈折於肋,至環跳而下,足三陽經並
列順行,如川瀆之就下者,故喻之為「瀆」。本經在太陽、陽明兩經之間,因名「中瀆」。
治筋痹不仁及寒氣客於肉腠之間,痛攻上下者,使之順行通利而愈也。
陽關
本穴當膝關節外側,因名「陽關」,示意陽側之膝關也。治風痹膝痛不可屈伸,取
此以通關節也。
陽陵泉
穴在膝下外側,腓骨上端,踝突下,孔穴甚深,可透陰之陵泉,本穴即《內經》所
謂「陽之陵泉」也,因簡稱「陽陵泉」。
《素問.脈要精微論》:「膝者筋之府。」故後人以本穴為治筋病之會穴。凡治筋
病,先取本穴,後取他穴。本穴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腳氣、筋攣。
陽交
本穴為本經與陽維之會,又本穴挨近足太陽、陽明,故《針灸大成》謂本穴:「斜
屬三陽分肉之間,為陽維之郄。」猶足三陽與陽維脈四經之交會也,故名「陽交」。本
穴與外丘、豐隆、飛揚,俱在外踝上七寸許。本穴治症為寒熱痹、瘖、噤、驚、癲、瘛
瘲等症,及膝足處病,與豐隆、飛揚多有相同。因思本穴近旁,或有微細支絡,為三陽
經脈相互溝通者。
外丘
穴在下肢外側,人當努力時肌肉隆起之處,與足陽明之豐隆穴,同在一條肉稜,故
與「豐隆」穴之豐滿墳起,名義略同,故名「外丘」。
本穴治頭項痛、胸脅滿,循其經也,兼治痿痹者,取局部也。灸猘犬毒者,增強膽
府功能也。須灸則灸,須針則針,效能之妙,有不可思議者。
光明
本穴功在於目,能治目痛、夜盲,故名「光明」。目者,人神之匯也。《道藏》:
「左目神,字英明,右目神,字玄光。」合二目之神,則名之為「光明」。光明為本經
之絡穴,與足厥陰之蠡溝相應。光明喻珠光之放,蠡溝猶蚌殼之收,兩穴相契,母子攸
關,故肝膽二經,俱關於目也。肝開竅於目,本經起於瞳子髎,又接近足之陽明,陽明
為兩陽合明之經,故本穴治目赤、目癢。又以其位置在腿,故兼治脛胻足膝之疾,兼能
通鬱解熱,綜此諸意,穴稱光明,有餘義矣。
陽輔
腓骨,為脛骨之輔,古稱輔骨。本穴傍於輔骨外側,外為陽,故稱「陽輔」。所治
多屬寒性之陰症,亦扶陽以抑阻也。如全經上下風痹腫痛,俱可取之。
懸鐘
《白虎通.五行》云:「鐘,動也。」陽氣動於黃泉之下,動養萬物也,養生家稱
為「黃鐘」。本穴位於下肢,而能兼治上焦各症,猶《易經》所謂:「乾德之隱,得時
飛躍,發揮大用也。」又本經循人體兩側向下垂行,未及於足,有如懸象,故名「懸鐘」,
又名「絕骨」。絕骨者,在脛腓二骨合並不著,中間隔絕之處,故名。此名之義,較懸
鐘為顯,故後人呼絕骨者多,而喚懸鐘者少。本穴治腹脹、胃熱、胻膝、攣痛、足不收、
咳逆、喉痹、頸項強、二便澀、手足不遂等症,循經以為治也。
丘墟
踝突如丘,踝前跗肉漫凸如墟,穴在二者之間,故名「丘墟」。治目翳、胸滿、脅
下腫、久瘧、振寒、腹堅及髀樞、腰、胯、胻、脛卒病轉筋等症,循經以為治也。
足臨泣
泣,與濇通,義凝滯也,即不爽利也,故名「臨泣」。以其在足,故曰「足臨泣」,
示別於頭之臨泣也。
凡有凝滯鬱塞之感者,此穴可以通之,即本穴功用能通濇也。有患乳瘡者,乳汁因
之不通,刺本穴而通,須同時撫摩揉按全乳,或用大孩吮咽之。針入稍停,捻轉提插之,
頗效。
舊有傳說,兩足併緊而立,於兩足外圍劃一周圈,洽與面廓相等。在此輪廓中,添
畫口鼻眉目,則本穴適在所畫兩目之外眥。又說:「人當哭泣淚落,適當本穴位處。」
亦取名臨泣之意義也。此等傳說近於荒唐,不足為據,不若取「濇」字之義,刺之能通
為妥。本穴治症亦多,主要功能在於通澈,故治喘滿、痹痛、乳瘡、目腫等症亦效。
地五會
凡兩經相交處之穴,曰會。本穴為足少陽之氣,與其他五經之氣會合處也。以此之
一,會彼之五,足方象地,故稱「地五會」。
凡穴名之曰合曰會者,皆與他經之穴會合為用也,如頭之百會,腿之合陽,手之合
谷,以及臑會、會宗等等,均是也。其所治症,亦多有與他經之穴協合奏效者。如《天
罡秘訣》云:「耳內蟬鳴先五會,次針耳門、三里內。」
《內經》曰:「陽氣起於足趾之表。」少陽為一陽,由頭至足為降。厥陰為一陰,
由足至腹為升。陽不降則陰無以升,陽之降,陰之引也。陰之升,陽之促也。六經皆然,
借少陽厥陰以啟之也。
俠谿
穴在足小指次指趾歧間夾隙中,故名「俠谿」。治胸滿、頷腫、耳聾、目眩、傷寒、
熱病、汗不出等症,須酌予攻補也。
足竅陰
少陽之氣,下至於足,止於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循大指歧骨
內出其端,貫爪甲,出三毛。其精氣過跗上,斜走陰經,隧而通之,以傳經氣於足厥陰
也。本穴之名「足竅陰」者,以其治症與頭竅陰穴大致相同也。本穴所治為心煩、喉痹、
舌強、目乾、目痛、耳聾、咳而汗出、頭痛不可動、月信不調、汗不得出,亦多關於陰
藏之竅。但頭竅陰之治症,多調之於局部。足竅陰之治病,為導引下行,而通散之也。
又凡陽經末穴,皆取名陰象,以其下接於陰經也,如足太陽之至陰,足陽明之厲兌及本
經之「竅陰」,同此一義。古人於經穴命名,照及全面,形同經絡巨網,非僅一點一線
也。

肝,,足
足厥厥陰
陰之之脈

《靈樞經.經脈篇》:「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
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
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與督脈
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大敦
敦,厚也。有聚而未發之意,與少陽之氣會於人身之最下(地五會),則一陰(厥陰)
生發之氣,萌動於下,而資長全生,即動養萬物也。本穴當厥陰之初,承少陽交與之氣,
聚於足之大指。凡陰氣之聚於下者,至博至厚,故名「大敦」。《素間.陰陽離合論》
云:「少陽根起於竅陰。」「厥陰根起於大敦。」亦即陰陽互根也。本穴治淋、疝、崩、
厥、陰器諸病,以及小腹痛、臍中痛、情志悒悒、喜寐、屍厥、鼓腸、遺溺等症。
按:陰陽互根之義,經穴命名,當在《內經》成書以前。
行間
行,足之用為行。氣得行而通,滯得行而解。本穴為行走著力之處,其用著重瀉法,
瀉之作使鬱氣通行也。間,病癒為病間,即病得通行而告愈也。猶云氣得行而病得間也,
故曰「行間」。
太衝
本穴與衝陽傍近,進步擡足,首當其衝,故名之以「衝」。穴在跗上,足大指次指,
歧骨間,故名「太衝」。以其近於大指也。
太衝穴底,與湧泉相對。湧泉屬腎,又《素問.水熱穴論篇》云:「三陰之所交,
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氣之下行也,名曰太衝。」王注:「腎脈與衝脈
併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其所治症,多同於湧泉,當與腎經諸穴互參之。
中封
聚土成凸為封,又土在溝上曰封。《靈樞.經筋篇》云:「厥陰之筋,結於內踝之
前。」即商丘、丘墟二凸之間,故名「中封」,猶云中立於兩封之間也。
按:兩凸之間,其象屬陰,具中虛之離象。故治五淋、寒疝、痿厥、筋攣、失精、
陰縮入腹、體不仁、痎瘧、行步艱難等症。應以補瀉手法調之。
蠡溝
蠡,水族之陰類也。溝,凹渠之陰象也。本穴在脛骨與腨腸肌之間,為足厥陰經之
絡,與足少陽之絡光明相應。喻光明猶明珠,腨腸肌覆伏如蠡(蚌殼),故名為「蠡溝」。
光、蠡二穴,誼猶母子,用於治療,取宜和協。
本穴治脹滿、疝痛、癃閉、暴脹、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石、月水不調、帶下、陰
癢、睪丸卒痛等等陰沉之症,即蠡溝之治意也,義在助陽氣以抑陰邪。
中都
都,聚也,豐也。又澤中有丘曰都。足厥陰之筋,上循脛上,結於內輔骨之下,其
處肌肉豐起。本穴直上有足太陰之陰陵泉,下有本經之蠡溝,後有漏谷,前有足陽明之
條口、巨虛,四周諸穴,具有凹下如澤之意。本穴居其當中,猶澤中之丘也,頗合「都」
字之義。更以本穴位於膝踝折中處,故名之以「中」,而曰「中都」。治崩中、腸澼、
疝、產後惡露諸陰症。
膝關
穴在膝關節處也。治膝關節病,調其屈伸。後漢劉熙《釋名》:「膝,伸也。可屈
伸也。」膝為人身關節之最大者,故名「膝關」。屈膝取之,治臏膝引痛、濕寒、歷節、
咽痛、風痹等症。
曲泉
穴在陰谷之前,曲膝橫紋內側端,凹處,故名「曲泉」,猶臂之曲池也。主治男子
失精、女子疝瘕、少腹腫痛,陰器諸病以及喘、衄、風癆、目等症。
陰包
包,與胞、脬俱通。本穴在膝上陰側,治腰尻引小腹痛、遺尿、失精、小便難諸病
之涉及脬者。在女子則治月經不調及有關子宮精室者,本穴以功用攸關而得名也,故稱
之「陰包」。
五里
五者數之中,里與理通,即理其中以應於外也。凡肢體病之關於內臟者,本穴可以
理之,外因症多不取此。《針灸大成》謂治風癆、嗜臥、腸中滿、熱閉、不得溺、四肢
不舉等症,即治療五內之疾而應於外者,因名「五里」。
凡穴位之名三里、五里者,均以其能治多經病也。《甲乙經》灸「五里」,左取右,
右取左,想其內部經線有交叉也。本穴近處無正確標誌可指,故不能以一寸為一里計之
也。
陰廉
廉,側也,隅也,又邊際也。其處有筋核如羊屎,穴在筋核下方,婦人求子可灸之。
月經不調,腿股痛,亦可取此。《銅人》針八分。
急脈與陰廉同一穴底,其實則一穴也。急脈在筋核上方,陰廉在筋核下方,後人強
分之耳。核下有脈,其動滑促,因名「急脈」,此乃厥陰之大絡,為睪丸之繫帶,治
疝可灸之,不可刺。
章門
章,障也。《禮記》:「四面有章。」猶云障礙也。本穴治癥、瘕、疝、痁及藏氣
鬱結諸症。取之,猶開四章之門,以通痞塞之氣也,故名「章門」。
期門
本穴為治血症之要穴。血症以月經為最,月信有期,故名「期門」。期,時也,會
也。門,開也,通也。
考肝經諸穴,多治疝氣、陰莖痛及婦人經血諸病,其脈行徑,循股際入毛中,過陰
器,抵小腹。其內循行者,挾胃屬肝絡膽也。本經之氣,循內行支線,從肝貫膈,上注
於肺,出於中府,再逐次循行,猶如期與會者。
《釋名》釋疾:「厥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脅也。」本穴為厥陰經之末穴。本經起
於足趾,終於脅下,頗合釋疾之論,故厥氣之為病,得其循迴來復,則愈也。
《傷寒論.厥陰篇》:「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又曰:「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如此兩條經文,
可與針灸厥陰經各穴症治互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