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0

目 录

廊坊市地理
一、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一廊坊………………………l
二、以平原为主的地形………………………………2
三、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3
四、纵横交错的河流和灌渠…………………………5
五、丰富的能源和建材资源…………………………6
六、富饶的农业………………………………………7
七、蓬勃发展的工业…………………………………8
八、发达的交通运输…………………………………10
九、繁荣的商业………………………………………11
十、日益发展的文教卫生事业………………………11
区、县地理
安次区地理……………………………………………12
三河地理………………………………………………l5
大厂回族自治县地理…………………………………17
香河县地理……………………………………………18
永清县地理……………………………………………20
固安县地理……………………………………………22
霸县地理………………………………………………24
文安县地理……………………………………………26
大城县地理……………………………………………27
区、县地理作业………………………………………29
附:地理野外观察与社会调查
地理教学的野外观察…………………………………29
对一个村(或)乡的调查提纲…………………………32
对一个工厂的调查提纲………………………………33
廊坊市地理
一、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廊坊
读图:对照河北省地图,分析廊坊市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
位置,分析其特殊的相关地理位置。在廊坊市政区地图上指出本
市所包括的区、县。
优越的地理位置
廊坊市在河北省的中部,北纬 38°30′~40°05′,东经 116
°07′~117°15′。北靠燕山,西望太行山,东距渤海较近,南
为广袤的华北平原。
廊坊市位于京、津两直辖市之间,6429 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
分为南北两翼,南翼伸入京、津、保(保定)北翼伸入京、津、唐(唐
山)两个三角地带内,两翼的边缘均与京津接壤,即是北京的“远
效”又是天津的近邻。市区位京津几何连线的中央,距京津各 60
公里,占地 15 平方公里,是京津走廊上近年崛起的一座新兴中等
城市。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本市发展生产,繁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提高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水平,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本市面积 6429 平方公里。北部地区有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
县、香河县;中、南部地区有安次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县、
文安县、大城县。全市辖一区八县,四十四个镇,110 个乡 3228
个行政村。
市委、市政府驻廊坊市安次区。
人口稠密的地区
一1一
全市总人口 317 万,人口街度为每平方公里 397 人,全市人
口 90%在农村。建城区人口 15 万,体现了“小城区、大郊区”
的特点。
全市有 20 个民族,主要是汉族,占总人口的 98.3%,还有回、
满、蒙、壮、朝鲜等少数民族。
行政区划的变迁
廊坊市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
土地上休养生息。西汉,高祖(公元前 206 年~公元 8 年)年间,
始置安次县、文安县、东平舒县(今大城县)、方成县(今固安县)、
益昌县(今霸县),路县(辖今三河县),雍奴县(今香河县)。民国十
七年(公元 1928 年),改称河北省,我市归属河北省。
1949 年 8 月,天津专区在永清成立。1969 年 3 月,专区机关
迁驻廊坊镇。1970 年天津专区改称为天津地区,1974 年 1 月,改
称廊坊地区。1988 年 9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廊坊地区,新组建廊
坊市(地级),实行市管县体制。
二、以平原为主的地形
思考题:你对自已家乡的土壤有什么认识?
廊坊市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 13
米。三河县东北部为燕山山脉的南麓,分布着小面积的丘陵,海
拔多在 200~300 米,大岭后山海拨 521 米,为全区最高点。地势
大致以大清河为界,河北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南由西南向东北
倾斜。南部多洼淀,其中文安洼海拨仅 2.2 米,是我市最低点。
本区河流曾多次决口改道,沉积物交错分布,因受基底地形的影
响,致使全市地表形态呈现

一2一
微地形差异,分布着山丘、缓岗、沙丘、小型冲积锥和洼地等。
良田沃土
本市耕作历史悠久,已没有原始的天然植被--温带落叶阔叶
林和草甸。基本是熟化的耕作土壤(陆地上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北部的三县为褐土,中部、南部多为潮土,
其中永清县、安次区多为沙土。大城县、文安县、霸县有些盐化
潮土。洼淀地区为沼泽化潮土。
本市的褐土、潮土等土壤肥力较高是本市发展农业生产的重
要条件,应该很好地利刚和保护,并重视对盐碱地和沙荒地的改
造。
三、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思考题:试分析本市气候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你能
想出几条克服不利因素条件的措施吗?
位置:本市位于中纬度,距海较近、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非
常显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变化明显,冬夏长
而春秋短。
地形:本市地处华北平原上,冬季,冬季风可长驱直入,气
温急剧下降;夏季,夏季风可畅通无阻,带来丰沛的降水。
主要气候特征
本市热量充足,雨量适中,属于我国暖温带中的半湿润地区。
年平均气温 11.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5.4℃,极端最低气
温-29.6℃(1962 年 2 月 22 日);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 26℃,极
端最高气温 42℃(1963 年 6

一3一
月 22 日)气温年较差较大。无霜期 180 天左右。初霜始于 10 月下
旬,终霜止于第二年 4 月上、中旬。活动积温在 3800℃~4400℃。
日照充足,年日照在 2772 小时。
本市年平均降水量为 596 毫米。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从季
节分配上看,主要集中在夏季(6—8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1978 年降水量达 899 毫米,1972 年降水量为
273 毫米。自 1980 年以来,各年降水量只相当于正常年份的一半
左右,偏于干旱。1987 年有所好转,达 590 毫米。从地区分布上
看,北部处于燕山南侧,当暖湿的夏季风到达时,易形成地形雨,
年降水量可达 600 毫米以上,而南部有些地方,降水量只有 350
毫米左右。
本市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光热资源丰富,适合栽培喜温的
作物。光、热、水的有效性,主要集中在生长期,这种雨热同期
的特点,对本区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都极为有利。
春旱和夏涝威胁着本市的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是春旱(包括初
夏的干旱),俗称“卡脖旱”,每年 3~5 月,夏季风尚未到达时,
降水稀少,此时气温回升很快,又多大风(风速可达 20 米/秒,
相当于 7~8 级),蒸发旺盛,造成土壤大量失墒,对小麦返青和
棉花等大田作物播种很不利。如果遇到当年夏雨稀少,旱情持续
发展,对农业产生的危害更大。
洪、涝也影响我市农业生产。由于本市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
雨,降水年际变化大。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特别是在洼淀
地区,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如在 1963 年,夏季连降暴雨,造成
洪水淹了文安、大城的县城。
每年的寒潮带来的严寒、霜冻以及大风等恶劣天气。山

一4一
于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本区大的风沙天气,日趋增多,初秋
暮春也常有早霜和倒春寒发生。此外,还时有冰雹和干热风等坏
天气。这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往往产生不利影响。
四、纵横交错的河流和灌渠
思考题:本市的河流为会么经常断流干涸?
本市河流纵横分布。北有永定河、北运河,南有大清河、子牙
河,均属海河水系;北部的潮白河和洵河属潮蓟水系。全区主要
处于海河水系的中下游,由于海河流域的自然植被早已被破坏,
华北地区又多暴雨,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河流有含沙量大的
特点。如永定河素有“小黄河”之称。本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
还具有易淤、易决、易徙的特点。如形成永定河泛区大面积的砂
滩。降水的季节变化深刻影着河流水量的变化。本区河流非雨季,
多断流干涸。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对海河进行了大规模的
治理。在整治河道,修筑堤埝、开挖新河等方面,本市人民做出
了很人贡献。现在,不但境内几条大河得到了治理,而且开挖了
主干渠 1418 条,总长度达 12440 公理,修扬水站 215 座,排灌能
力居全国首全。基本上根除了洪、涝灾害的威胁。但不能忽视河
流和水渠的回淤问题。
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思考题:你知道你家乡的地下水情况吗?了解地下水的变化
吗?可通过考察机井、水井的水位变化和作社会调查来了解。
建国后,根据全面规划、旱涝兼治的原则,地下水资源

一5一
也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共打机井 55510 眼,
有水浇地 383 万亩,占耕地总 16 面积的 68%,大大提高了抗旱
能力。
在华北平原北部巨大的冲积扇下,原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1970 年本市地下水位一般埋深 2 至 3 米,不少地方还有高出地面
的自流水。由于近来连年少雨偏旱,河水流量不断变小,工农业
生产持续发展;稠密的人口,生活用水增加,再有对水源的污染,
使用水主要靠地下水的廊坊市区,淡水资源日趋紧张。1986 年地
下水位已降到 29.3 米,有的地方深达 57.3 米,预计到 1990 年本
市缺水率可达 49%。如果不采取节水、合理用水,防止水源污染
等惜施,将出现严重的淡水危机。
五、丰富的能源和建材资源
思考题:你家乡有什么矿产资源?
从占地史上看,本市属于沉降带,中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
资源。目前在勘探的同时已有油、气产出。通过管道已将天然气
输送到首都。近年来地热资源又有所开发。中部地区沙土资源面
积大、数量多,是很好的制砖原料。我市煤资源分布于三河县及
大城县境内,北部三河煤矿是一座设计年产 60 万吨的中型矿。丘
陵区还有一定储量的石灰岩和白云石。
练 习
1、简述发展本市农业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
河流等方面考虑)。
2、影响本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最突出的问题是什

一6一
么?怎样解决?
六、富饶的农业
思考题:你家乡有成片成网的树林吗?在绿化祖国中你作过什
么贡献?
本市不但有适合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还有耕作历史悠久,
劳动力充足,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交通便利,依托京
津两市等优越的社会条件。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特
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市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
重要的粮棉产区
本市有耕地 563 万亩,占全区总面积 58.5%,其中水浇地 383.5
万亩。本市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一年两熟和二年三熟的农业区。粮
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高梁、水稻、豆类、薯类等,
其中小麦占有较大比重。1986 年,小麦占粮田总面积 38%。豆类
中的红小豆被誉为“红宝珠”,以皮薄、肉厚、沙性大而驰名中外,
一直畅销日本等国家。
发展中的林、牧、渔业
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
本市林、牧、渔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市林业资源较贫乏,森林覆盖率仅为 9.4%(全国是 12%)
面临着艰巨的植树造林任务,本市果树栽培历史悠久,一直是河
北省的重要温带水果产区,盛产梨、苹果、红枣等干鲜果品,每
年大量供应着京津两市。
在党的政策鼓励下,本市畜牧业发展较快,广大农村以养猪
为主,近年来,生猪增长快,已达 156 万多头,成为京

一7一
津两市猪肉的重要源地之一。其次是牛、羊、兔的饲养,大厂回
族自治县已成为本区肉牛饲养基地。家禽以养鸡最为兴旺。坑塘
养鱼也有一定发展,但由于全区淡水资源不足,制约着渔业的发
展。
近年来,本市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过去单一的
“自然经济型”向“双轨式城郊型”(一条轨接收城市辐射,一条
轨向城市输入农副产品)转化。有力地促进了本市社会主义商品经
济的发展。
七、蓬勃发展的工业
思考题:你对农村劳力弃农从工有什么看法?你的生活学习坏
境优美吗?
解放前,本市的工业多是些小手工业作坊,解放后,本市工
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有一定规模。近年在改革、开放、搞
活的思想指导下,不仅有壮大起来的地方国营工业,更有莲勃发
展起来的乡镇企业。目前,全市已有 62 万人脱离农业,投身到非
农业生产中来,成为建设“双轨式城郊型”经济的重要力量。1987
年,在工农业总产值 50.55 亿元中,工业占 40.11 亿元。
飞速发展的乡镇企业
1985 年,全市乡镇业的总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已占到
65%,1987 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 45.9 亿元,其中乡镇工业占
30.24 亿元。目前,已成为本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乡镇企业中,已发展起来几大骨干行业,是和京津进行横
向联合的机械加工、塑料制品、印刷、建材、食品、服

一8一
装、鞋帽、以及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交通运输业。其中有的产品已
行销全国和畅销国外。
稳步发展的地方工业
本市地方国营工业,充分利用京津之间的地理优势,进行广
泛的横向联合,生产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1987 年,全市地方
国营工业总产值突破十四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机械工业发展
迅速。现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24%,已能生产多种机械产品和
工业生产设备。廊坊市制功空压机厂生产的制动空压机泵是全国
生产能力最人的厂家,锻压机床厂生产的罐装机为国家一级产品。
建材工业在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在 1985 年,全区
建材工业已实现总产值 1.7 亿万元。已由过去只能生产砖瓦、白
灰发展成生产水泥、水泥制品等多种产品。市水泥厂年产“盘山
牌”水泥十六万吨,畅销京津两市。
纺织工业随着本市棉花种值面积的不断扩大而持续发展。在
1985 年产值已突破 2 亿元。跃居全市工业的第二位。目前廊坊市
纺织厂、制线厂和各区县的轻纺工厂都是全市重要的厂家。
近年来,食品工业欣欣向荣,已成为本市区重要的工业部门。
1985 年,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已近亿元。以酿酒、肉类加工最负
盛名,三河县生产的“燕潮酩”和廊坊市生产的“迎春”白酒,
曾分别荣获国家级银质奖,使我市成为全国酿酒技术中心之一。
廊坊淀粉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年产值已超过千万元。
精美的手工艺品更久负盛名。大城、三河等县生产的地毯,
以品种花样多、质地优良而闻名海内外,在全省同行业商品出口
中居首位。香河县金银首饰厂和大厂、香河阿县的

一9一
珐琅制品厂的产品,以及各县的柳编制品均已打入国际市场,为
国家换回大量外汇。
廊坊市工农业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的同时,远景可观的华
北油田在积极建设中。
在市区城乡工业建设中,切不可忘记环境污染问题。
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城乡都应有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
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八、发达的交通运输
思考题:从你的家乡经过哪条公路、铁路去北京、天津和黄
河中下游五省的省会?
本市南有京山、北有京秦两条铁路干线。临近京、津两大交
通枢纽。空越境内的国道有五条:京--塘,京--哈,京--广、京--
福、津--涞(涞源),总长 196 公里;有省道八条:夏垫--安平、廊
坊--大良、廊--霸、廊--琢、津--保、廊坊--大城,总长 362 公里。
全市一区八县、154 乡、镇全部通有四级以上公路,1987 年通车
里程已达 2083 公里。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国家重点建设的京沣塘高速公路已经动工,该公路从本市中
部安次区尔北部通过,计划 1990 年建成,它将有力地促进本市经
济的发展。
内河运输主要有子牙河。大清河等,在丰水期尚可通航。
管道运输方面多为过境管线。唯有水清所产天然气通过管道
输往北京。

一 10 一
九、繁荣的商业
思考题:商业在发展经济中起什么作用?
廊坊市商业规模较大,解放后的几十年中,建有庞大的国营
商业网。近几年来,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的需要,
各区、县相继开辟了农贸市场,吸引各省、市、自治区的企业家
和客商前来洽谈生意。国际贸易也正日益扩大。成为促进本市商
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日益发展的文教卫生事业
思考题:你家乡有封建迷信活动吗?有资本主义的污泥浊水吗?如
有你怎样抵制的。你如不能继续升学,想掌握什么技术专长?
发展中的教育事业
本市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现有普通高等院校三所:廊坊师专、
市教育学院、电大分校。中等专业学校 6 所:(廊坊师范、卫校、
财校、工校、农校、劳动技校)。中省直驻我区的院校有:华北航
天工业学院、农牧渔业部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轻工业部管理干部
学院、石油工业部管道局职工学院、华北石油职工大学、武警学
院、地震专科学校、炮兵导弹学校、管道局技工学校。
还有各县办的师范,中学 240 所,小学 2829 所,幼儿园多所。
在校学生 4l 万人,教职工 2.5 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98%,基
本普及小学教育,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 71%,在贯彻九年义务制
教育法中逐年提高入学率。初中升高中入学率达 24%。

一 11 一
目前,按照中央教育改革的精神,在抓紧基础教育的同时,
正不断巩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
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本市文化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本市有专
业剧团 12 个,业余剧团 128 个,市、区、县都有影剧院、文化馆、
新华书店、广播站、还有乡文化站等。市还建有广播电台、电视
台。
发展中的医疗卫生事业
本市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市 1987 年已有医院 100 个,
其中县级以上的 18 个,门诊部(所)356 个,卫生防疫站 10 个,妇
幼保健站 lO 个,其它卫生机构 lO 个。基本形成了卫生医疗网。
1985 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9.5‰,比 1984 年上升 0.6‰。
计划生育率为 90.95%。应当继续抓紧全市的计划教育工作。
练习题
1、简述发展本市农业生产有利的社会条件。
2、调查一下自己家乡有哪些工厂?有什么效益?又带来什么问
题?

安次区地理
概况 安次区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廊坊市的中心位置。东
西距京津两大直辖市各 60 公里,处于京津走廊的中心。本区东与
天津市武清县毗邻,西接永清县,南连霸县、北与北京市大兴县
相邻。面积为 961 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 15 平方公里,全区
人口约 54 万,建城区人口约 15

一 12 一
万。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满、蒙等族。安次区名安
次县,早在西汉初年就在此置安次县。1982 年,在县北部设立廊
坊市。1983 年 2 月,安次县撤销并入廊坊市。1988 年 9 月,经国
务院批准,撤销廊坊地区和廊坊市,新组建廊坊市(地级),设立
廊坊市安次区,辖 6 个街办事处、13 个乡、6 个镇 460 个自然村。
廊坊市委市政府驻安次区,本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然环境 本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
斜,西北部海拨 25.7 米,东南部海拨 4.4 米。
本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年平均气温 11.5℃,一月平均气温-6℃,七月平均气温 25℃。年
平均降水量 590 毫米。具有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
晴朗凉爽,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
本区北有凤河与龙河,中有永定河。永定河流经本区约百里,
现属雨季有水,其它季节干涸的季节性河流。解放前,河水经常
泛滥成灾。解放后,大兴水利建设,基本解决了洪水灾害。本区
水资源比较紧张,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源。目前,市区内已形成
“漏斗区” ,全区缺水 55%。市区政府已采取扩建水源,定额用
水、分时供水等措施。
本区土壤以潮土为主,熟化程度高,适宜农作物生长,但肥
力较差,有待提高。
经济状况本区有耕地 82 万亩,人均 1.6 亩。粮食作物以小麦、
玉米、谷子,薯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向日葵、
麻类、瓜菜等。本区有林地 8.8 万亩,灌乔木树种 40 多种,为发
展编织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果树有梨、苹果、小枣等,小枣和
广梨在京津市场久负盛名。全区畜牧业以养猪为主,牛、羊、兔
等也多有饲养,家禽饲
一 13 一
养以鸡为主,有部分肉、蛋供应京津二市。本区淡水渔业发展较
慢,有待进一步发展。
解放前,本区只有少数手工业作坊。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
依托京津二京发展工业,使工业生产已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居于主
体位置。1987 年工业总产值为 6.2 亿元,其中乡镇企业发挥了重
要作用。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建材、轻纺、化工、机械、服装、
家具和工艺制品等。有些工业产品已是省优、国优产品,市酒厂
生产的“迎春”白酒曾获国家银质奖。本市境内油气资源较丰富,
现正在积极勘探开发。本市出口创汇产品日益增多,红小豆、黑
瓜籽、柳编制品、仿古家具等在国际市场都亨有盛誉。
本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哈铁路斜贯本市,京津、
京福(福州)、廊保(保定)等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京津塘高速
公路通过本市桐柏镇,建成后,从本区去京津二市只需 26 分钟即
可到达。
文教卫生 新中国成立时,全区只有一所小学。现在全区共
有大专院校七所,中等专业学校七所,中学 38 所,职业中学 3
所,小学 394 所。在校学生达六万三千多人,各级教师四千五百
多人。
区内有市艺术表演团体 4 个,文化馆 2 个,影剧院 6 座,新
华书店 3 个,体育场 3 处,工人文化宫两个,19 个乡镇普遍建立
了文化站和俱乐部,区内还有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一座。人们
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多采。
本区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原有四所医院,近年来又
新建了市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眼科医院等。还有卫生防疫
站等医疗保健机构。
本区文物胜迹有刘尚书墓、古县隆福寺长明灯楼,回龙
一 14 一
亭碑,烈士陵园。
城区建设及发展前景城区做为市委、市政府驻地,工商业和
城建各种设施发展较快,现已初具规模。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带
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的烟尘污染、地下水源的
废水污染、交通噪声污染等较为严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并要认真治理。
根据本区的地理位置,水资源不足等条件,计划以发展耗水
量少的食品、纺织等轻型工业为主的城市,城区总的布局原则是
居民区和文化教育区布置在上风向和地下水上游,即本城区的中
部和西北部;工业区安排在下风向和地下水下游,即本城区的东
南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把廊坊市建
成一个经济繁荣、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分区明确、特色鲜明的
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廊坊市这颗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必然会放出
更加灿烂的光辉。
三河县地理
概况 三河县位于廊坊市的最北部。东界天津市蓟县;北邻
北京市平谷县;西北靠北京市顺义县;西隔潮白河与北京通县相
望;西南与大厂回族自治县毗连;南与香河县接壤。全县面积 643
平方公里。人口 34.3 万,汉族占多数。全县辖 6 镇 17 乡,共 395
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自然环境三河县地处华北平原北瑞,东北部有燕山余脉伸
入,形成小面积的丘陵山地。全县以平原地形为主,平均海拨 18.7
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本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

一 15 一
气候干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气晴朗,日较差大;冬季寒冷
干燥。年平均气温 11.1℃,一月平均气温为一 5.4℃,七月平均气
温 25.7℃。年降水量 650.9 毫米。
县内有大小八条河流,其中纵贯西部的潮白河和从西北入境
斜穿东南的鲍邱河以及蜿蜒曲折的洵河为三河县的主要河流。
三河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普遍较低,大体分为
三类:褐土分布在京秦铁路两侧高地上;潮土分布在南部、西部
和中北部的低洼地带;沙土分布在潮白河东岸和洵河西岸。
三河县山林矿产资源丰富。小五福乡一带有三河煤矿。北部
山区有白云石矿。东北部山区丘陵地带有荆条等自然植被。果树
遍及全县。
经济状况全县耕地面积 58.8 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
米、谷子、甘薯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大豆、芝麻、烟叶
等,灵山“铭晒烟”全省著名。近几年来,水果、蔬菜生产大幅
度增长,已进入北京市场。
本县主要工业有机械、酿酒、毛毯、玉器和采矿业等。全县
共有 32 个县办企业。“燕潮酩”白酒被评为国家优质酒, “天字”
版自行车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乡镇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皇庄
乡链条厂的产品达到部颁标准;果核雕刻艺术品远销国外。采矿
业在全区占有重要地位。县内山区蕴藏白云岩 4 亿吨;大理石 7~
10 亿吨;硬铁钒土 5~7 亿吨。曾通石灰石整个山区都能开采。
西北部的孤山藏有硅酸盐矿石。
全县交通十分便利,京秦铁路、京哈公路横贯全境。正在兴
建的大秦铁路将从本县东北部通过,在段甲岭镇南并入京秦线。
哈公路改建拓宽工程已完工。属于县内公路十

一 16 一
条,总长 213.2 公里。
文教卫生 全县有高中两所,农中、师范、教师进修学校各一
所,初中 28 所,小学 247 所,为全国普及基础教育先进县。
全县有县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一所,
分院六所、乡卫生院十八所。
文物胜迹有灵山、西小汪遗址,孟各庄遗址等。
大厂回族自治县地理
概况 大厂回族自治县位于廊坊市东北部,东、北和西北部
与三河县相邻,南部与香河县交界,西和西南部隔潮白河与北京
市通县相望。本县与三河、香河两县位于京津两大直辖市环抱之
间。面积 175 平方公里。人口 9.6 万,其中回族 2 万人。全县辖 2
镇、4 乡,共 105 个自然村。
自然环境 大厂回族县地处华北平源北端,全县皆属平原地
形,地势低平、开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海拔 22~1O.5
米。境内有两条河流。潮白河自三河县西部入境,沿西部县界南
流入香河县境内。鲍邱河自北部三河县流入境内,向东南斜穿又
流入三河县境内。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两河都几乎成为季节
性河流。
本县气候属我国半湿润地区的暖温带季风气候,春旱多风沙,
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严寒少雪。七月平均气温 25.8
℃,一月平均气温一 5.4℃,年平均气温 11.2℃。年平均降水量
620 毫米左右。
本县的土壤为褐土、潮土、草甸土等。
经济状况 全县有耕地 18.8 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

一 17 一
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还有芝麻、花生、向日葵、蓖
麻及各种蔬菜、西瓜等。在本县农业中,家畜、家禽饲养业兴旺
发达。回族群众已有几百年的养牛历史,夏垫镇素有“我国北方
最大的牛羊集散地”之称,品种以黄牛和黑白花牛较多。近几年,
国外珍贵良种牛不断引入。由于县、镇政府积极支持群众养牛,
鼓励群众自养、自购、自销,组织牛肉进京和出口,不仅使首都
市场牛肉供应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还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目
前,牛存栏数在 1.1 万头以上。养羊、养兔、养鸡也十分普遍。
本县工业以机械加工、服装和食品工业较为突出,部分产品
已打入国际市场。县化肥厂、水泥厂的产品除满足本县需要外,
部分产品还销往外地。座落在县城西北角的华安肉类有限公司,
是我国与西德联合经营的现代化肉类加工企业,为本县的牛肉加
工与出口开辟了新的途径。
县内交通方便:京秦铁路东西横贯县境,京哈(哈尔滨)公路
可直通东北三省,夏(夏垫)安(安平)公路与京津公路相连,县内各
乡镇及部分村落之间有柏油路相通。
文教卫生 全县有中学七所、农中一所、师范一所,职工业
余教育学校一所、小学 85 所,县图书馆、文化馆设有成人阅览室
和儿童阅览窒。
本县有县医院一所、分院二所,乡卫生院四所,卫生防疫站
和妇幼保健站各一所。
本县文物胜迹主要有大坨头遗址、北坞清真寺、纪念碑亭等。
香河县地理

一 18 一
概况 香河县位于廊坊市北部,北面与三河县、大厂回族自
治县交界,西与北京市通县为邻,东与天津市宝坻县接界,南与
天津市武清县接壤。面积 458 平方公里,人口 27.3 万,县政府驻
淑阳镇(原城关镇),全县辖 4 镇、13 个乡,共 300 个自然村。
自然环境 本县地处燕山山脉南麓,永定河部积扇向冲积平
原过渡的交接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冲积扇平原,
其余为冲积平原。海拔 15.7 米至 4.9 米。
本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
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1.2℃,一月平均气温-5.2℃,七月平均气
温为 25.8℃。年平均降水量 619 毫米。春季多风少雨,光照充足,
易出现春旱;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易发生涝灾;秋季天高气
爽,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少雪。
本县有潮白河、北运河、青龙湾和引洵入潮四条主要河道。
其中青龙湾和引洵入潮为分洪河道。潮白河是本县的主要引水河
道。北运河河水丰富,但河水污染严重。本县地下水较丰富,人
均占有 300 立方米,水质好、埋藏浅、机井密度居全区第一位。
县内冲积扇平原上,主要分布着褐土,冲积平原地区主要分
布着潮土。
经济状况 全县耕地面积 42.9 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
玉米等。根据农业区划本县西部为粮、棉、油、菜区,东部为杂
粮区。全县基本实现了玉米、小麦、棉花的优种化。
本县工业生产发展较快,产值占国民总收入的 70%。主要工
业部门有轻工、机械、建材、金漆家具、首饰、地毯、珐琅、服
装等,有多种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县首饰

一 19 一
厂的金银首饰在国外享有“东方首饰一枝花”的美名。乡镇企业
是一支新生力量,以京津二市为依托,形成了技术力量强、人数
众多的建筑业大军;石虎乡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笤帚市场。本县
从事沙发生产和加工的在万人以上,并形成全国最大的沙发材料
市场。钳屯乡有“皮鞋之乡”的美称。珐琅厂已发展到 27 家。乡
镇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本县交通以公路为主,有香河-宝坻、香河-三河等六条干线,
公路四通八达,全县公路总长 164 公里。京秦输油管道从本县通
过。
文教卫生 全县有高中 2 所、初中 21 所、小学 216 所,还
有进修学校、师范学校、农业高中、幼儿园各一所。
县内有县医院 1 所,分院 3 所,乡卫生院 14 所,防疫站、妇
幼保健站各一所。
县内文物胜迹有“安平事件”谈判遗址,北岗子华表和安头
屯中幡。
永清县地理
概况 永清县位于廊坊市中部,京津保三城市中心,西邻固
安县,东依安次区,南接霸县,北隔永定河故道与北京市大兴县
相邻。面积为 77.6 平方公里。人口 32.5 万,以汉族为主,有回、
满、蒙古等少数民族。本县历史悠久,唐代命名为永清至今。1945
年建永清县政府,现辖 5 个镇,11 个乡,386 个自然村。县政府
设在城关镇。
自然环境 永清县地处华平原北部,地势低平,海拔 5~12
米。土壤有褐土、潮土和风沙土。

一 20 一
本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1.5℃,一月平均
气温—5.5℃,七月平均气温 26.1℃。年降水量 549 毫米,多集中
在夏季,年际变化大,常有春旱和沥涝灾害发生,防洪排涝抗旱
十分重要。
永定河流经县境北部,是本县主要河流,河水含沙量大,淤
积严重。解放前,河水经常泛滥成灾。解放后,进行了彻底根治。
现常年流量小,常干涸。为了兴利除害,境内开挖了纵横交错的
渠道,完成了机井配套水利工程,对灌溉、排涝抗旱起了重大作
用。目前全县生产与生活用水都来自地下水,用水较为紧张,必
须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经济状况 全县耕地 61.7 万亩。由于光照条件好,作物一年
二熟或二年三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近
几年来,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仅 1987 年就向国家提供小麦、
玉米和大豆 2390 万斤。年产水果 1.25 万吨。全县初步形成了粮、
棉、油料、林果、瓜菜、畜牧五大商品生产基地。本县天然林早
已不存在,但全县人民积极植树造林,现森林覆盖率已达 19.4%,
被命名为全国绿化先进县。畜牧业主要是养猪,也有一定数量的
羊、马、牛等,家禽饲养和坑塘养鱼正在发展。
本县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自 1979 年开始开采以来,已打油井
180 多眼,天然气井 20 多眼,并于 1985 年开始向北京供气。全
县有 7.4 亿立方米可开采的地下热水资源,已开发热水井 22 眼。
本县与京津二市有悠久的经济联系,现在横向联合更为密
切,已具有“双轨式城郊型”的经济特色。当前已形成轻纺、化
工、建材、机械、酿造等五大行业。乡镇企业蓬勃发

一 21 一
展,1987 年总值二亿五千多万元,约占全县总产值 1/2 强。本
县柳编、地毯、景泰蓝、雕刻等工艺品畅销京津,有的打入国际
市场。
全县交通以公路为主,由本县町直达京、津、石家庄、保定
等市,县内乡镇皆有公路相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
状况。
文教卫生 全县在解放前仅有一所小学,现有中、小学 386
所,在校学生达四万五千六百多人。县文化馆、站相继建立,文
化设施逐步改善。
医疗卫生事业也有较快地发展。现有县医院、卫生防疫站、
妇幼保健站各一所,县分院五所,乡卫生院十六所。
本县文物胜迹在大辛阁塔、龙虎庄汉墓群、烈士陵园、高均
烈士墓。
固安县地理
概况 固安县位于廊坊市西部,在京、津、保三市之间。东
与永清县相连,南接霸县和保定地区雄县,西与保定新城县、涿
州市接壤,北隔永定河与北京市大兴县为邻。全县面积 698.7 万
平方公里。人口 33.7 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蒙占等少数
民族。本县历史悠久,战国时为方城地。明代始称固安县。现辖
13 个乡,3 个镇,421 个自然村。县政府驻城关镇。
自然环境 本县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
南微微倾斜,海拔高度 26.5 米-9.5 米。土壤以潮土为主,仅永定
河南侧分布少量风沙土。
本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 11.4℃,

一 22 一
月平均气温一 5.4℃,七月平均气温 25.9℃。年降水量平均 561
毫米,三分之二集中在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对农业十分
有利,但春旱严重,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永定河与白沟河流经本县,境内还有牤牛河、太平河及东西
灌渠,对全县防洪、排涝、抗旱作用很大。近年来气候偏旱,很
多河渠干涸无水。较丰富的地下水成为全县人民生活与生产的重
要水源。因此,必须注意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本县地热资源丰富,可开采面积为 108 平方公里,具有面积
大、水温高、水质好的特点,经科学规划,综合利用,将有美好
的开发前景。
经济状况全县耕地 65.4 万亩,
农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
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
芝麻等。现年产粮三亿五千万斤,林牧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本
县的天然林早已绝迹。解放后,植树造林成绩显著,目前森林覆
盖率已达到 12.4%。本县林果发展潜力很大,广梨、鸭梨、金丝
小枣远近驰名,号称京南“林果之乡”,年产量达五千多万斤。林
业为工副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柳编制品精细、考究,为固安赢
得“柳编之乡”的美誉,为国家换取了大最外汇。畜牧业以个体
养猪业为主,生猪存栏达 30 万头,1984 年被农牧鱼业部列为瘦
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牛、羊、免、鸡也多有饲养,坑塘养鱼也有
所发展。
建国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工业蓬勃发展。全县已有食品、
饲料加工、纺织、皮革、塑料、金属制品、机械制 造、建材等
多种工业。乡镇企业更是发展迅速,1987 年完 成产值三亿六千
多万元。东红寺乡的肠衣厂成为本县出口创

一 23 一
汇的大户。
本县交通便利,北依首都北京,京开(开封)公路和廊涿公路
在县城交会,县内公路四通八达,乡镇皆通班车。
文教卫生 文教事业发展迅速,至 1987 年,全县已有各类
学校 727 所,在校学生达 6.4 万人,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现有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
幼保健站各一所,地段医院五所,乡镇医院十一所。
本县文物胜迹有尊胜陀罗经幢、革命烈士纪念碑、大褚林村
烈士祠。
霸县地理
概况 霸县位于廊坊市南部。东、东北与天津市为邻,北接
固安县,西与保定地区雄县接壤,南隔大清河与文安县相望,东
南与天津市静海县相接。面积 783.96 平方公里。人口约 44.6 万,
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满等少数民族。本县古称霸州。现辖
6 镇、12 个乡,共 383 个自然村。
自然环境 霸县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势低平,地势自西北
向东南倾斜。海拔 17.1 米至 2.1 米。东淀为最低地区,是大清河、
中亭河、子牙河汇流的洼淀。
本县属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年平均气温 11.5℃,一月平均气温一 5.6℃,七月平均气温 26.2
℃,无霜期 180 多天,年降水量平均 543.6 毫米,多集中在夏季,
年际变化大。
本县河流有三条,南有大清河,中有亭河,西有牤牛

一 24 一
河,都已成为季节性河流。大清、中亭两河之间为溢洪区,西有
溢流洼,东有东淀。
土壤以潮土为主,还有少量的沼泽土和草甸土。土壤熟化,
适宜耕作。
经济状况 本县有耕地 65.5 万亩,另有东淀非耕地 10.7 万
亩。农业较发达,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
物有棉花、花生、豆类等。近年来,重视林、牧、渔业的发展,
苹果、梨、桃、枣等干鲜果品年产二百多万斤。畜牧业以养猪为
主,其它家畜家禽也大有发展。本县土特产品丰富,大蒜、辣椒、
小枣、西瓜、苇席等都畅销京津二市。
本县工业和乡镇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兴办大小企业近
两万个,年利润超过百万的占一百多个,形成了以机械、化工、
塑料、服装、建材、建筑等为骨干的十几个行业,已有十多种产
品打入了国际市场。现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力的 68.8%。1987 年
工农业总产值达 9 亿多元,在全省居第二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
产值的 85%,胜芳镇成为著名的“亿元镇”。随着工业的迅速发
展应注意环境保护。
本县地处京津保三角中心,交通便利。京开(开封)公路与津
保公路在县内纵横相交,与京津保三城市联系密切。县内有国道
三条、省道三条和县道二条,还有乡镇公路十条,构成了四通八
达的公路网。
文教卫生全县有中学 25 所,农枝校 1 所,小学 351 所,幼儿园
1 所。有专业剧团 1 个。农村业余剧团和民间花会数十个。还有
人民礼堂、电影院、体育场、文化馆等文化设施。
全县有县医院 2 所、分院 4 所、乡镇卫生院 4 所,妇幼

一 25 一
保健站和防疫站各一所。
本县文物胜迹有龙泉寺,西盐河和南关古遗迹等。
文安县地理
概况 文安县位于廊坊市南部,东与天津静海县接壤,西与
保定地区雄县交界,南与大城县交界,西南与沧州地区任丘市为
邻,北与霸县交界。面积 1028 平方公里,人口 37.6 万,县政府
驻文安镇,现辖七个镇、十三个乡、五个国营农场,380 个自然
村。
自然环境 文安县位于冀中平原北部,是冀中平原拗陷的一部
分,属洪积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 7.5 米~2.2 米,
地面较平坦。县东半部是有名的文安洼,马武营村是大洼中心,
地势形如锅底,常沥涝成灾。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集中七、
八两月,年平均降水量 558 毫米。一月平均气温-4.9℃,七月平
均气温 26.5℃,年平均气温 12℃。冬夏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春
旱、大风和冰雹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县内较大河流有两条,一是大清河北支,现已成为委节性河
流;另一是赵王新渠,西接白洋淀枣林庄枢纽工程,东至崔家坊
下河口与大清河北支汇合。解放以来,先后开挖大型骨干渠道 21
条,建中型扬水站 8 座,机井 4954 眼,现渠道成网,排灌方便,
改变了文安洼“十年九涝”的局面。八六年围绕县城筑防洪堤 12.5
公里,完成“县城防洪工程”。
土壤计要是潮土、草甸土和盐化潮土。
经济状况全县有耕地 87.4 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

一 26 一
麦、玉米、高梁、谷子、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
向日葵、甜菜、白麻和瓜菜。林、牧、渔业也有所发展,现有国
营鱼种场一个,国营苗圃场一个,果园多个。1986 年被农牧渔业
部和河北省确定为平原发展养羊基地县,家禽、家畜饲养量大量
增加,成为京津二市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之一。
县内工业主要有机械制造、农机、电子、建材、木器、食品、
塑料、印刷等部门。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主要有食品加工、
交通运输、建筑等十大门类。出口商品有“风船”牌地毯, “飞鱼”
牌鱼网等。
本县交通以公路为主,静海-文安,文安-王村,文安-胜芳、
文安-大城四条干线呈十字交叉贯通全县。此外,京广中线从县西
北部穿过,廊大线纵贯本县东部。
文教卫生 本县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现有中学 39 所,
小学 378 所,师范 1 所。县内有县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
保健站各一所,县医院分院 5 所,乡卫生院 14 所。
县内文物胜迹有唐王墓、新镇烈土祠等。
大城县地理
概况大城县古称平舒,几经历史沿革,改称大城。大城县位
于京津保三角地带的边缘,东与天津市静海县、沧州市青县接壤,
南接沧州市河间县,两与任丘市毗邻,北与文安县接界,是本地
区最南部的一县。面积 903.7 平方公里,人口 35.5 万,以汉族为
主。县人民政府驻平舒镇(原城关镇),现辖 6 镇、13 个乡和 1 个
国营农场,394 个自然村。

一 27 一
自然环境本县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海拔在 3.6 米-10 米之间,地势
自西南向东南倾斜,县城北面的祖寺村北洼地势最低,仅有 2.5
米。南北低洼地区易沥涝成灾。
本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
平气温 11.7℃,一月平均气温-7.2℃,七月平均气温 26.3℃。年
平均降水量约 600 毫米。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
季多风,降水稀少,春旱是本县普遍存在的问题。
境内河流主要有子牙河、子牙新河和黑龙港河,均属海河水
系。子牙河自西南向东北穿过本县,是本县最重要的河流,流量
变化很大,旱季干涸无水。解放后,全县人民建设了比较完整的
抗旱排涝沟渠网,改变了过去十年九灾的局面。
本县土壤以潮土为主,是熟化的耕作土壤,土层深厚,但土
质偏粘重,耕层较浅,普遍缺磷少氮。还有些潮化盐土,多含盐
碱。
经济状况 全县耕地面积 91.9 万亩。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
主,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
棉花、芝麻等。近年来,花生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我省重要
的植物油生产县。金丝小枣、鸭梨、枸杞等林果产品闻名全国。
工业有机械制造、化肥、地毯、建材、食品、皮革等三十多
个工业部门。县地毯厂生产的“孔雀牌”地毯被命名为全国名牌
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县机械厂生产的空压连杆曲轴被命名为省
优质产品。县轴承厂生产的稳流电源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近几
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五亿多元,
其中乡镇企业约占 3.5 亿元。

一 28 一
本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北倚京津,公路四通八达,把县城和各乡
镇紧密连接起来。天津至保定南线横贯全境,其次还有廊坊-大城,
大城至里坦、文安、陈官屯、北位等线。
文教卫生 本县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教学条件有了很大变
化。全县有中学 29 所,小学 370 所,师范 1 所,拥有教师 2500
多人,学生 45000 多人。
本县有县医院 1 所,分院 5 所,卫生防疫站 1 个,乡卫生院
14 所,拥有卫生技术员 671 人,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县内文物胜迹有齐疙瘩汉墓、李松墓志铭、邓公墓志铭、烈
士陵园。
区、县地理作业
要求学生了解本县(市)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本县的土、特、名、
优、新产品,为改变自已家乡的面貌献计献策,开一个“热爱家
乡”地理主题班会。
附:地理野外观察与社会调查
地理教学的野外观察
一、目的:
1、使学生了解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了解家乡
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情况,从而达到使他
们更加热爱家乡并立志建设家乡的目的。
2、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过程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一 29 一
3、通过野外观察,使学生加深对一些地理原理的理解,提高
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4、通过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工作能力。
二、地理野外观察的内容:
l、地形观察:主要包括观察一般的地形类型,如平原、丘陵、
高原、山地、盆地等;各种特殊地形,如河谷、冲沟、河漫滩、
阶地、岩洞、沙丘等;各种地形的组成物质,如各类土壤、各类
岩石等;各种地形的形成原因,内营力、外营力是怎样相互作用
的;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等;人类活动对地形的影响等六方
面。
2、河流及泉的观察:主要包括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流速、流
量、含沙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水系特征,如水网持点、源
地、干流、支流、左岸、右岸、河口等以及泉的种类、成因等。
3、土壤及天然植被的观察:主要包括成土母质,如冲积土、
黄土、风化壳等;土壤的种类,如黄壤、褐土等;土壤质地,如
壤土、沙土、粘土等;土壤酸碱度;土壤的利用和改良;以及土
壤剖面的制做方法。
天然植被,主要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种类、覆盖
率、形态特征等。
4、土地利用状况:主要包括农作物,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等;耕作制度,如一年几熟、水田、旱地、轮作、间作等;生产
情况,如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林地的分布、园艺业、畜牧业、
水产业及远销的数量和地区等。
5、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情况、污染源、环境保护措
施等。
三、地理野外观察的要求:
一 30—
1、绘制简略的路线图,也括方向:距离、重要地物的位置等。
2、绘制素描图、剖面图等。
3、采集岩石、矿物及植物、土壤标本。
四、地理野外观察的准备工作:
1、制定野外观察计划,包括日期、人员编组、干部配备及培
训、注意事项等。
2、选好观察路线、观察点,确定活动内容、顺序,绘制观察
路线。
3、工具准备,包括指南针、地质罗盘、工兵铲、小铁锤、绳、
标本袋(夹)、放火镜、PH 试剂(纸)以及简单药品、水壶、背包、
记录本等。
4、市先向学生介绍野外观察的路线、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做
必要的准备。
五、地理野外观察的组织:
1、参加人员分成儿个大组,每组 10 至 20 人,由老师任组长;
每个大组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3 至 5 人,由责任心强的学生任
组长。
2、严明纪律、严格要求。
3、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4、做好意外事件发生的必要准备。
六、地理野外观察活动的总结:
1、整理标本和观察纪录。
2、每小组写出观察报告,每个人写小论文、观察心得体会等。
3、组织野外观察汇报会:
(1)搞标本、素描、照片展览。

一 31 一
(2)宣读小论文、观察心得体会等文章。
对一个村(或)乡的调查提纲
一、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和范围:包括经纬度、在本市或本县的部位、交通位
置、相邻地区、范围、面积等。
2、地形:地形类型、地壳组成物质、地形变化史、地形评价。
3、水:水系构成、河床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地下水及其利
用、湖泊或坑、塘特征及用途、水利工程、水质污染情况等。
4、气候:气温、降水、日照、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特征、
气候评价。
5、土壤:土壤类型、土壤的酸碱度、土壤评价。
6、植被和野生动物:天然植被的类型和分布、天然植被的利
用及被破坏情况、造林情况;野生动物的种类及野生动物资源。
7、矿产:主要矿产资源、主要矿场。
二、居民:
民族、人口数及其分布,人口增长情况,居民点的分布、人
口职业分类,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
三、经济地理概况:
1、耕地、耕地面积、耕地分布、人均耕地面积及其变化、耕
地类型(旱田、水圈、水浇田)、复种指数。
2、主要农作物: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主要经济作物及
其分布,平均亩产,总产量。

一 32—
3、主要副业及其产量。
4、乡、村办企业:工厂分布,主要产品及产量、原料
来源及产品销路。
5、交通和农业机械:交通状况、运输机械和农业机械
的种类和数量。
6、科学种田:试验田、种子田及优良品种等。
7、经济构成:总产值、农林牧副渔及工业的各产值,
产值增长等。
四、其他:文化医疗概况和环境概况。
对一个工厂的调查提纲
一、工厂概况:
厂名、位置、建厂时间、工厂规模(面 )、发展简史、职工人
数及文化程度、产品及其变化、产量及其变化。
二、主要产品及其供销情况:
1、主要产品生产顺序、生产手段、生产能力、产量、质量、用
途。
2、燃料动力来源和消耗量。
3、原料来源及耗用量。
4、产品销路:国内市场销量及分布,国外市场销量及分布,今
后销路预测。
三、环境保护:
三废处理情况及厂区绿化情况。
四、发展规划:
五、职工构成:
管理人员数、技术人员数、技术工人数、一般生产人员

一 33—
数、服务性人员数。
六、其他:包括职工文化服务设施、工厂的附属设施等。
各区、县基本情况表(86 年)

一 34—
廊坊市各区、县邮政编码如下

一 35—
说 明
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乡土地理
是中围地理敦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可
以激发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可爱的家乡,使学生立志为改变
家乡面貌而奋斗,为祖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建设而贡献力量。
我们根据这一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编写了《廊坊地理》 ,作
为本市中学生的乡土地理教材,供初中一年级在授完中困地理或
“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之后,与《河北地理》(4 课时)同时教学。
本教材中的廊坊市部分可安排 4 课时,本区、县部分可安排 2 课
时。各校也可从本地实际情部出发,酌情增减其内容。但根据大
纲规定不得少干 10 课时。
本教材经实际调查,搜集参考有关材料,编写而成。在编写
过程中始终在廊坊市教委的领导下进行的,同时得到市、区、县
有关单位人力支持和帮助。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教材(按编写内容先后顺序)由王树彬、徐恩承、黄宗强、陈
玉芝、王振惠、陈菊生、毕永昌、宋少华、李荫先、韩德山、梁
铁城、孙家驷、王兴瑞、卢毅、陈亚杰、李庆云、杨丙戍、张运
海、张桂蓁共同编写和统稿。经过试用,现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但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的不妥之处,诚垦希望各单位和
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改正。
本教材已经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审定,河北省教育委员会
批准印刷发行。
廊坊市教育委员会教研窒
廊坊市地理教学研究会
1989 年 10 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