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38 卷第 7 期 建 筑 科 学 Vol. 38,No.


2022 年 7 月 BUILDING SCIENCE Jul.2022

[ 文章编号]1002⁃8528(2022)07⁃0001⁃08 DOI:10. 13614 / j.cnki.11⁃1962 / tu.2022. 07. 001

我国建筑结构发展与展望
王翠坤1,2 ,陈才华1,2 ,崔明哲1,2(1.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13;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建筑结构行业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新型城镇化和碳达峰、碳中和“ 双
碳” 目标的提出,给建筑结构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梳理了建筑结构行业在高层、超高层建
筑,大跨空间结构,既有建筑改造更新和功能提升,以及建筑工业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现状,综述了减隔震技术、新型高强
材料、结构抗风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面向行业未来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行业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介绍了与新发展阶段相配套的标准体系改革,并结合建筑结构未来发展的特点与挑战,对促进行业发展需重点关注的关键技
术进行展望,包括减隔震技术、高强高性能材料应用、既有建筑功能提升中的结构改造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韧性评估和智能建
造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等方面,使我国建筑结构行业朝着安全、绿色、智能方向发展,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建筑结构;高层建筑;大跨空间结构;既有建筑改造和功能提升;建筑工业化;减隔震技术;智能建造技术
[ 中图分类号] TU318 [ 文献标识码] A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China


Wang Cuikun 1,2 , Chen Caihua 1,2 , Cui Mingzhe1,2 ( 1.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Building Technology,Beijing
100013, China;2.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has witnessed the largest and fastest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world. The building structure industry has maintained a sustained high growth rate and made remarkabl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s China’ s economy will enter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more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growth.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 double carbon” targets of emissi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structure indust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e⁃of⁃art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high and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long⁃span space structures, upgrade and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buildings and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are 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cluding damping and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ies, new high⁃strength materials, wind⁃resisting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re reviewed.
Fac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industry
are summarized, the standard system reform matching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is introduce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which needs future focus based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the industry are
prospected, including damping and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 of new high⁃strength and high⁃
performance materials,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structural upgrade and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building structures,
the seismic resilience evaluation of structures, and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construc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article will help promote the safe, green 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China’ s building
structure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high⁃rise building; long⁃span space structure; upgrade and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dustri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damping and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 收稿日期] 2022⁃02⁃15
[ 作者简介] 王翠坤(1966⁃) ,女,研究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 通讯作者] 崔明哲(1992⁃) ,男,博士,工程师
[ 联系方式] cuimingzhe@ cabrtech.com
2 建筑科学 第 38 卷

0 引言 1 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 63. 89% [1]
,超过世界平均水 济体,建筑结构行业也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平。 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进入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结构行
半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城镇化 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发展的质量内涵,是下一阶段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1. 1 高层、超高层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的主 自 19 世纪 80 年代世界第一座现代高层建筑在
要标志,因此建筑结构行业是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新 美国芝加哥落成以来,高层、超高层建筑一直被看作
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 城市标志性建筑,既代表着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水
前碳中和的“ 双碳” 目标的提出,也给建筑结构行业 平,也是推动建筑结构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建筑结构设计和建 就,超高层建筑数量在 2010 年以后进入快速增长阶
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结 段,在全国 各 主 要 城 市 都 建 成 地 标 性 超 高 层 建 筑
构体系、抗震防灾、数字化、工业化等方面进行了广 (图 1 )。 据 世 界 高 层 建 筑 与 都 市 人 居 学 会
泛深入的技术创新,“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的理念被 ( CTBUH) 统计( 图 2) ,截止 2020 年底,我国大陆地
广泛认同。 本文梳理了当前建筑结构行业发展现状 区建成 250m 以上高层建筑的数量从 22 栋增加到
和特点,总结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趋势,并结合我 224 栋,在世界最高 100 栋建筑中占据 45 席,表明
国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对未来建筑结构行业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高层建筑结
提出了展望和思考。 构设计、建造水平已居世界领先位置。

图1 我国主要城市地标性高层建筑
Fig. 1 The landmark super⁃high rise building in main cities of China

近年来我国超高层建筑出现一定程度的过热现 知》 ,要求严格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
象,数量多增长快,从一线城市往二、三线等城市蔓 革委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
延,有些地区盲目追求高度,给城市与环境带来不利 的通知》 ,对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影响。 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超高层建筑的规划审 这将有助于遏制炫高攀比之风,确保高层建筑与城
批和审查,2021 年 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关于 市发展水平、规模和空间尺度相适宜,与消防救援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 综合防灾能力相匹配,实现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长
第7期 王翠坤,等:我国建筑结构发展与展望 3

图2 我国大陆地区高层建筑发展趋势
Fig. 2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mainland China

期健康发展。
1. 2 大跨空间结构
大跨空间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业水平的重
要标志。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大跨空
间结构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 适用范围不断扩展,用途广泛。 从传统的体
育场馆、机场车站、会展中心等发展到文娱、文旅设
施、工业建筑、科学装置等,如图 3 所示。
2) 建筑体型复杂、结构体系多样。 为适应大跨 图3 大跨空间结构应用形式
Fig. 3 Application of long⁃span space structures
空间结构的多样应用形式和建筑造型,发展出包括
薄壳结构、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及
由板壳单元、杆单元、梁单元、索单元、膜单元等结构
单元相互组合形成的数十种结构体系 [2] 。
3) 结构材料种类丰富。 铝合金、高钒索、膜材、
木材、复合材料等材料在大跨空间结构中应用逐渐
推广,为大跨空间结构形式和体系创新提供了更多
选择。
1. 3 既有建筑改造更新和功能提升
我国过去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建设用地
蔓延,面临增长极限;并且,城镇化进程早期建设的
大量既有建筑在安全性、功能性、节能性、舒适性、配
套性等方面的不足逐渐显现,已无法满足城市高质
量发展的需求。 因此,既有建筑改造更新和功能提
升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控制增量、盘活存量
将成为建筑行业的新常态。 近年来一些典型的城市
更新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 图 4) ,创造了良好的经 图4 典型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案例
济社会效益,示范效应显著。 Fig. 4 Typical cases of urban and building renovation
4 建筑科学 第 38 卷

政策层面上,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 住宅试点,装配式钢结构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明确了城镇老旧小区 建筑工业化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减少劳
改造的阶段性任务,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既有 动用工等方面优势显著,有助于建筑行业节能减排、
建筑改造更新和功能提升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有力支 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实现建筑结构行业绿色发展、
持 [3]
。 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和功能提升,规模 高质量发展。 同时也应该指出,工业化不等同于装
巨大,给结构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 配式,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
了一系列挑战:城市更新要在保护城市风貌的前提 一步开展系统性的研究,用工业化的思路来发展新
下,重视建筑与结构统一;老旧建筑年代久远,建筑 型装配式结构。
改造过程中需考虑既有结构的性能损伤;建筑功能
2 技术发展和应用
要求结构布置方案调整,结构受力状态需进行重新
设计;新旧结构之间的连接及性能匹配以及相应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结构行业的蓬勃发展,新
设计标准规范衔接协调等。 型高强高性能材料和减隔震技术、结构抗风技术、数
1. 4 建筑工业化 字化技术等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进步,技
2016 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 术进步与行业发展相辅相成。
筑的指导意见》 出台后,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支持 2. 1 新型高强材料应用
引领下,特别是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列入控制性 高强材料在建筑结 构 中 的 应 用 日 趋 普 遍 ( 图
详细规划和土地出让条件,我国建筑工业化迎来快 6) :C70、C80 高强混凝土已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如
速发展。 2016 年 ~ 2020 年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 广州东塔底部剪力墙采用 C80 高强混凝土;Q420、
积及其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如图 5 所示,可见近 Q460 高强钢材已应用于超高层和复杂结构中,如北
五年装配式建筑迅速推广,2020 年新开工装配式建 京凤凰传媒中心采用 Q460GJE 高强钢材;一些新型
筑 面 积 达 6. 3 亿 m , 占 新 建 建 筑 面 积 比 例 达

的材料也在大跨空间结构中得到应用,如三亚体育
20. 5%,新开工面积平均年增长率达 55% [4]
。 场的内环交叉索采用了 CFRP (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
料) 索,上海拉斐尔云廊采用了铝合金,太原植物园
采用了胶合木等。

图5 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Fig. 5 Development of prefabricated structures

图6 新型高强材料应用典型案例
从结构形式看,现阶段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形式
Fig. 6 Typical application of new high⁃strength material
仍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其次为装配式钢结构
建筑。 2020 年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中,两类结构形 在建筑结构中应用新型高强材料,可以减小构
式的新开工面积分别占 68. 3% 和 30. 2%。 目前在 件尺寸、增加建筑使用空间、提高结构性能和设计灵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中以剪力墙结构形式为主, 活性,也对整个行业节约资源消耗、减少碳排放起到
从 2019 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了浙江、山 积极作用。
东、四川、湖南、江西、河南、青海 7 个省开展钢结构
第7期 王翠坤,等:我国建筑结构发展与展望 5

2. 2 减隔震技术 的地震响应,提高抗震安全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
减隔震技术是建筑消能减震技术和建筑隔震技 全;同时,也使结构设计更加经济合理,符合绿色低
术的统称。 随着减隔震技术在设计标准、配套软件、 碳的发展要求。
产品研发等方面日益成熟,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
超高层、大跨空间结构、复杂商业综合体、医院和学
校建筑及建筑加固改造中均有成功应用案例。 典型
的应用案例如表 1 和图 7 所示。

表1 减隔震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Table 1 Typical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seismic dissipation
and isolation technology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减隔震技术应用形式
西安国际丝路中心 超高层 粘滞阻尼伸臂
乌鲁木齐宝能城 超高层 BRB+连梁阻尼器
宿迁京东智慧城 9 # 楼 超高层 粘滞阻尼墙
昆明春之眼 超高层 粘滞阻尼器+BRB
橡胶( 铅芯) 支座、
北京大兴机场 大跨结构
滑板支座、粘滞阻尼器 图8 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振动台试验和
昆明恒隆广场 商业综合体 软钢阻尼器、阻尼墙 实际地震中的性能验证

川投西昌医院 医院建筑
橡胶( 铅芯) 支座、 Fig. 8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of buildings with
滑板支座、粘滞阻尼器
seismic dissipation and isolation technology in
北京六佰本商业中心 加固改造 摩擦阻尼器
shaking table test and actual earthquake

2. 3 结构抗风技术
我国人口密集区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超强
台风频发,多次造成严重损失,对高层建筑正常使用
舒适度控制和围护结构抗风设计带来一定挑战,也
促进了结构抗风技术进步,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关键
进展:
1) 台风数据库建立。 由于登陆的台风数量有
限,台风特性的收集面临样本不足的问题;而基于对
历史台风参数的统计,通过蒙特卡洛方法生成模拟
的台风风场,可对台风影响区域、风速和风向等特征
进行更准确的预测。
2) 围护结构风致破坏及坠物引起的二次破坏
模拟。 通过瞬态风速场( 大涡模拟) 准确计算建筑
图7 减隔震技术应用案例 表面风荷载;通过有限元、离散元等技术,计算围护
Fig. 7 Application cases of seismic dissipation and 结构的损伤部位;通过蒙特卡洛方法,分析幕墙坠物
isolation technology in buildings 影响区域。
3) 结构风致响应控制技术。 基于空气动力学
[5]
对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模型振动台试验 理论,对建筑外形进行优化,以减小气动荷载;通过
( 如图 8a 所示采用粘滞阻尼伸臂的西安国际丝路中 调谐质量阻尼器( TMD) 、调谐液体阻尼器( TLD) 等
心振动台试验) 和实际地震灾害调查结果 [6]
( 如图 耗能装置进行风振控制,已在上海中心 [7] 、深圳平
8b 所示采用基础隔震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楼震 安中心等超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并经历了实际台风
后情况) 均表明,采用减隔震技术可有效减小结构 的考验。
6 建筑科学 第 38 卷

2. 4 结构分析技术 一些智能化技术也在建筑结构领域得到应用,
我国建筑结构的高度和跨度不断增加,复杂程 如智能结构优化技术、智能化审图技术等。 通过智
度不断提升,对结构分析技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结 能优化技术,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利用拓扑优化技
构设计分析方法从静力分析发展到动力分析,从弹 术探索不同的结构受力形态,找到最优的传力路径
性分析发展到弹塑性分析,分析手段不断完善。 在 实现结构优化设计;在给定的建筑条件下,利用计算
该领域出现了一批功能完善、技术不断进步的国产 机技术实现空间结构找形与形态优化,在结构的概
软件,可高效完成各种复杂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图 念和方案设计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8] 。 近年来智能
9) 。 近年来国产非线性分析软件功能扩展到减隔 化审图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可以针对电子设计图
震结构分析、钢结构稳定直接分析、精细化有限元动 纸结合结构计算模型或结算结果文件,实现 DWG
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等,求解精度和效率均已达到或 文件的图素识别、图纸和模型一致性检查、结构整体
接近国外权威软件的水平,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大跨 指标检查、构件配筋审查以及主要结构设计规范中
空间结构和复杂结构设计,成为建筑结构行业软件 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条文自动审查等功能,可显著
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 提高施工图审查的效率和正确率 [9] 。 智能化技术
作为数字化技术在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未来展望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的城镇化
图9 国产结构分析软件
也将进入后半程,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
Fig. 9 Domestic structural analysis software
景下,建筑结构行业的发展也将步入新阶段。
2. 5 数字化技术应用 3. 1 新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
建筑结构行业的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日趋成熟 建筑结构行业的新发展阶段呈现出五个新特
和普遍,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大量公共建筑中 征:由“ 高速度” 转向 “ 高质量” , 由 “ 有 没 有” 转 向
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基于自主图 “ 好不好” ,由“ 重增量” 转向“ 重存量” ,由“ 侧重物”
形平台开发了 PKPM⁃BIM 软件,实现结构与建筑、结 转向“ 重视人” ,由“ 抄别人” 转向“ 创自己” 。 新阶
构、机电等各专业的协同设计以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 段将更加注重对技术和品质的要求,尤其是“ 碳中
数据存储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 BIM 的数 和、碳达峰” 目标下对低碳环保的要求。 在此背景
字报建审批系统( 图 10),在雄安新区、广州、厦门等 下,建筑结构行业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包括:
地开展应用,促进 BIM 技术的推广落地。 1) 推动实现城市有机更新。 从城市公共空间
改造、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修缮改造和利用、老旧
小区改造、商业街区更新提质、工业厂区厂房改造利
用等方面着手,提升城市的发展内涵,实现城市的可
持续、高质量发展。
2)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城
市信息模型( CIM) 平台建设,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
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城市
运营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3) 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大
力推进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
图 10 BIM 施工图审查系统 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发展钢结构建
Fig.10 BIM construction drawing review system 筑,构建从钢铁生产、部件加工、装配施工到房屋运
维的全产业链;加快研发和推广自主创新的建筑信
第7期 王翠坤,等:我国建筑结构发展与展望 7

息模型( BIM) 技术;加大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 取得重大进展。


建立覆盖从建材、部品、构件生产到设计、建造与使 工程建设领域标准体系改革,将给结构工程师
用生命周期的质量安全追溯和管理溯源系统。 更多的选择和空间,有利于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造
3. 2 标准体系改革 性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也给结构工程师带来
根 据 国 务 院 《 深 化 标 准 化 工 作 改 革 方 案》 和 更大挑战。
2017 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的要求, 3. 3 结构技术发展展望
我国的标准体系将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 开拓创新是推动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动力,推
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如 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是促进建筑行业的高质量、
图 11 所示。 强制性标准仅在国家标准中体现,由政 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未来建筑结构技术发展和
府主导制定,起到技术法规的作用;推荐性标准除原 应用可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有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外新增团体标准,由依法成 1) 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 减隔震技术是有效
立的社会团体制定。 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 抵御地震灾害和提高城市安全的重要手段,这已经
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同时 得到公认,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民众对抗震防灾
建立完善与新型标准体系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认识和需求的提升,未来减隔震技术必将得到大量
推广应用。 《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于 2021 年 5
月 12 日国务院第 135 次常务会议通过,自 2021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高烈度地区的新建学校、
医院、应急指挥中心等应采用减隔震技术,将减隔震
技术的应用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将有效促进减隔震
技术的推广。
2) 高强高性能材料应用。 推广以超高性能混
凝土( UHPC)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FRP) 、高强钢筋
和钢材等为代表的高强高性能材料,提高结构工程
性能和品质,促进节能减排,推进建筑行业实现“ 双
图 11 规范体系的演变 碳” 目标。
Fig. 11 Evolution of the standard system 3) 既有建筑功能提升中的结构改造关键技术。
加强既有建筑的健康监测,研究结构加固改造新技
工程建设领域的标准体系改革,将整合现行标 术;研发在城市高密度区老旧建筑尤其高层建筑的
准中分散的强制性规定,形成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 绿色拆除技术,如逆向拆除等;在结构构件和非结构
规范,过渡为技术法规;大力发展团体标准、企业标 构件中推广应用再生混凝土,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难
准,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提高标准的先进性和影响 题,实现城市绿色、有机更新。
力 [10] ;建立以强制性标准为核心、推荐性标准相配 4) 建筑抗震韧性评估。 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
套、团体标准为支撑、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新型标准体 韧性评估,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加强灾害风险评
系。 住建领域的全文强制标准制定工作已经顺利实 估,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建
施,主要分为工程项目类和通用技术类,其中工程项 设“ 韧性城乡” 。
目类共 13 本,以工程建设项目整体为对象,规定其 5) 智能建造技术与建筑工业化。 积极应用自
规模、布局,功能、性能,以及建设过程强制性技术措 主可控的 BIM 技术,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
施;通用技术类共 27 本,以专业技术为对象,以规 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全过程加大 BIM、互
划、勘察、测量、设计、施工等通用技术要求为重要内 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
容。 2021 年 7 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了 首 批 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探索建立表达
《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 、《 钢结构通用规范》 等 13 部 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全要素的城市信息模型( CIM)
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改革 基础平台。
8 建筑科学 第 38 卷

50(13) :64⁃68( in Chinese)


4 结语 [5]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沣东新城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塔
楼模拟地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报告[ R] . 北京:建研科技
我国正处于迈进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时刻,新
股份有限公司,2020
型城镇化和“ 双碳” 目标对我国建筑结构行业转型 CABR Technology Co., Ltd.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report of
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给行业发展带来重要 China International Silk Road Center in Fengdong New City[ R] .
机遇。 未来应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行业的工业 Beijing: CABR Technology Co.,Ltd, 2020( in Chinese)
[6] 康艳博,黄世敏,于文.芦山地震建筑物震害及思考( 二) [ J] .
化、智能化、绿色化,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内涵,促进
建筑科学,2014,30(1) :1⁃6
我国建筑结构朝着绿色、安全、智能的方向发展,推
Kang Yanbo, Huang Shimin, Yu Wen. Buildings Damage in
动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Lushan Earthquake and Thinking of Seismic Work ( II ) [ J ] .
Building Science, 2014,30(1) :1⁃6( in Chinese)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7] 丁洁民,巢斯,吴宏磊,等.上海中心大厦绿色结构设计关键技
[1] 陈友华,蔡正广.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的再审视———来自第 术[ J] .建筑结构学报,2017,38(3) :134⁃140
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启示[ J]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Ding Jiemin, Chao Si, Wu Honglei, et al. Key technology of
版) ,2021,23(6) :85⁃93 green building in the Shanghai Tower structural design [ J ] .
Chen Youhua, Cai Zhengguang. A re⁃examination off population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2017, 38 ( 3 ) : 134⁃140 ( i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seventh national Chinese)
population census[ J] .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8] Beghini Alessandro, Mathias Neville,Sarkisian Mark,等.深圳中
and Social Sciences) , 2021,23(6) :85⁃93( in Chinese) 信金融中 心 项 目 结 构 体 系 优 化 设 计 [ J] . 建 筑 结 构 学 报,
[2] 董石麟,赵阳.论空间结构的形式和分类[ J] .土木工程学报, 2016,37( S1) :158⁃164
2004,37(1) :7⁃12 Beghini A, Mathias N, Sarkisian M, et al. Structural
Dong Shilin, Zhao Yang. Discussion on types and classifications optimization for an innovative structural system: Shenzhen CITIC
of spatial structures[ J] .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4, Financial Center project [ J ] .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37(1) :7⁃12( in Chinese) 2016,37( S1) :158⁃164( in Chinese)
[3] 王振坡,刘璐,严佳.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的路径与对 [9] 常丽娟,杨悠子.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数字化审图技术的研究及
策研究[ J] .城市发展研究,2020,27(7) :26⁃32 应用[ J] .北方建筑,2020,5(6) :14⁃17
Wang Zhenpo, Liu Lu, Yan Jia. Study on the way and Chang Lijuan, Yang Youzi.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digital
countermeasure of upgrad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old residential drawing review technology of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J] .
area in China [ J] .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0,27 ( 7) : Northern Architecture,2020,5(6) :14⁃17( in Chinese)
26⁃32( in Chinese) [10] 重要改革: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 J] .工
[4] 马荣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J] . 施工技术, 程建设标准化,2017,(7) :18⁃21
2021,50(13) :64⁃68 Important Reform: Reform Plan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 Rongqua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 of Standard System ( Draft for Public Opinion) [ J] . Standardization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 J] .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21,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2017,(7) :18⁃21( in Chines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