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DOI 10.

3966/181665042013120904003
第九卷第四期 2013年12月 頁57-86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涂冠宇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臨床心理師
翁嘉英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發展適用於華人之堅韌性格評估工具,除翻譯15題版的性
格彈性量表(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Scale,DRS;Bartone, 1995),並依據
Kobasa(1979, 1982)對堅韌性格理論的定義,增編題目形成23題抗壓性格量表
(Dispositional Stress-resistance Scale,DSS)預試題本。本研究施測DSS預試題
本於309名學生樣本,先檢驗DRS中文版之信度,並以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檢驗測量模式之配適度表現,結果顯示DRS中文版信度與
配適度表現不佳。本研究依據DSS預試題本進行選題,保留15題編成DSS正式題
本。SEM結果顯示,DSS具有良好的配適度表現且施測於另一個學生的樣本群體
(n = 318),信度及配適度表現仍具跨樣本的穩定性。此外,DSS與貝克憂鬱、
貝克焦慮、壓力知覺與狀態自尊量表分數的相關性,符合理論預期及過去文獻已
證實的方向性關係。綜合上述結果,顯示「抗壓性格量表」具有可接受的信度與
效度,為評估華人之堅韌性格之適合測量工具。

關鍵詞:堅韌性格、性格彈性量表、抗壓性格量表

涂冠宇電子郵件:kuanyutu@gmail.co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cember 31, 2013 , Vol.9 No.4 pp. 57-86

Th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ositional Stress-Resistance Scale

Kuan-Yu Tu
Clinical Psychologist, Taichung Hospital,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Chia-Ying We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Abstract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15-item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Scale (DRS-15)
is a reliable and valid self-report tool to measure hardiness. However, the Chinese version of
DRS-15 did not display acceptab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for the Chinese grou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the Dispositional Stress-resistance Scale (DSS) and evaluate it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First, the DRS-15 was translated to Chinese version and the other 8
items based on definitions of Hardiness were added to create the 23-item item pool. The item pool
was administered to 309 college students, and 15 best items were selected by item analysis to
form the D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SS has goo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1. Adequate and
stable internal consistencies, 2. Acceptable model fit, 3. Relations and directions with the other
scales (BDI, BAI, PSS, Psychophysical symptoms, Chinese Multidimensional Trait Self-esteem)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ory and previous literature. The Dispositional Stress-resistance Scale is
expected to be an acceptable and efficient tool to assess hardiness in the Chinese group.

Keywords: hardiness,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scale, dispositional stress-resistance scale

Kuan-Yu Tu's E-mail: kuanyutu@gmail.com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59

壹、緒論

健康心理學家探討抗壓議題時,關心什麼樣的因素導致同樣遭遇高壓力事件
的個體,有些人會因此而生病,但有些人卻不會?抗壓資源則是在這樣議題中常
被提及的概念(如Kobasa, 1982; Heppner, Witty & Dixon, 2004; Wortman, Sheedy,
Gluhoski & Kessler, 1992)。Holahan與Moos(1990)依據過去抗壓資源相關的
文獻整理出較明確的說明,認為抗壓資源(stress-resistance resources)是有助於
個人適應的個人及社會資源,這些資源增加個體在遭遇壓力生活事件時維持健康
的機會。Kobasa(1985)指出抗壓資源應該包含:體質強度(constitutional)、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健康習慣(health practice)和性格傾向(personality
dispositions)等資源。並於1985年探討後三者,比較主觀的社會支持、運動及堅
韌性格對壓力之影響,追蹤組織經理人員一年的生病次數及壓力源個數,研究結
果發現處在較高壓力環境的主管(壓力源在所有接受實驗主管的中位數以上),
疾病分數可被堅韌性格解釋的變異量百分比為33%,堅韌性格傾向越高者,生病
分數越低。然而,運動及社會支持分別約只具有6%與4%解釋力。Maddi(1990)
對此研究結果提出看法,認為運動效果只限於處理身體疲勞,不在壓力源處理,
事實上個體仍持續受到壓力源影響。社會支持效果多只存在於外在且短暫的情
境;相較之下,堅韌性格因涉及個人內在信念,影響著個體面對與處理壓力源的
看法及方式,因此相較於健康習慣及社會支持,堅韌性格會是更重要的抗壓資
源。
Wiebe與Williams(1992)回顧堅韌性格文獻時指出,眾多研究一致認為堅
韌性格影響著個體如何看待壓力源。Florian、Mikulincer與Taubman(1995)利用
路徑結構分析檢驗堅韌性格與心理健康間可能的路徑關係,證實高堅韌性格的個
體,透過『降低威脅性』及『增加認為自己具有足夠因應的能力』的兩種評估方
式面對壓力情境,使得高堅韌性格個體的主觀壓力感受因此而降低,進而維持心
理健康。Maddi與Khoshaba(2005)提到,長期壓力及突發性壓力累積越多,越
可能有生理或心理疾病的徵兆,但堅韌性格高的個體在遭遇壓力事件或情境時,
較不易有生理負擔(physical strain),例如肌肉緊繃、頭痛、疲勞、焦慮;心
理負擔(mental strain),例如悲觀、憂鬱、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負擔(behavior
strain),例如較差的表現、睡眠困擾、情緒爆發、社交遠離等,而這些負擔會增
60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加工作表現不佳的可能性。Wadey、Evans、Hanton與Neil(2012)以半結構式訪
談的質性方式探討堅韌性格對於運動傷害的影響,認為高堅韌性格運動員在受傷
前及後皆展現較佳的問題及情緒導向因應策略,低堅韌性格的運動員則多以逃避
的因應策略,延長運動傷害所導致的負向影響。許多文獻已證實堅韌性格與生理
及心理健康呈正相關,與生理及心理疾病、困擾呈負相關(Clarke, 1995; Florian
et al., 1995; Foster & Dion, 2003; Maddi,1999; Maddi, Harvey, Khoshaba, Lu, Persico
& Brow, 2006; Maddi & Khoshaba, 1994; Maddi & Khoshaba, 2005; Pengilly & Dowd,
2000; Soderstrom, Dolbier, Leiferman & Steinhardt, 2000),也與自尊(Zorrilla,
DeRubeis & Redei, 1995)、工作表現(Maddi et al., 2006)及健康行為(Harris,
2004)呈正相關。

一、堅韌性格理論定義

Kobasa於1979年始提出堅韌性格理論(Hardiness),探討個體面對日常生
活壓力情境時的性格特質,此等性格特質包含投入感(commitment)、掌握感
(control)、挑戰感(challenge)三個向度。本研究整理Kobasa(1979, 1982)提
出堅韌性格三向度的定義:
(一)投入感
投入感被定義為:個體專注、投入於生活活動且認為這些活動是有目標性、
具有意義的。Maddi(1990)指出投入感高的個體有意願去影響或掌握所處的
個人與社會環境,不輕易放棄或逃避;相對上,投入感低的個體容易感到疏離
(alienated),會覺得不論做什麼都感覺是被脅迫而覺得煩躁。
(二)掌握感
掌握感被定義為:個體認為生活經歷是可預測的而且是可掌握的。Maddi
(1990)指出掌握感高的個體在面對生活事件的改變時,傾向認為自己是有影響
力的,同時傾向將不同種類的生活壓力源解釋、評估、合併進自己的生活目標與
計畫之中,而不是無能為力的;相對上,掌握感低的個體在面對生活事件的改變
時,傾向認為自己是無能為力、不可掌握的,且努力是無用的。
(三)挑戰感
挑戰感被定義為:個體認為變化才是生活的常態,而且這變化提供了成長的
機會。Maddi(1990)以及Maddi與Khoshaba(2005)指出,挑戰感高的個體認為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61

生活中的變化是開創新的或實現個人抱負的生活過程,是成長的促進力量,而不
將其視為威脅,並從正向和負向的經驗中持續學習;相對上,挑戰感低的個體認
為生活中就是要安逸舒適和具有安全保證,且傾向將生活上的變動視為威脅而抗
拒。

二、堅韌性格測量工具

目前堅韌性格相關測量工具,以性格彈性量表(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Scale,DRS;Bartone,1989,1995)與個人觀察調查表(Personal View Survey, PVS;
Hardiness Institute, 1985)最為常見(Funk, 1992; Ouellette, 1993)。
Pengilly與Dowd(2000)使用PVS測量堅韌性格、貝克憂鬱量表測量憂鬱。
研究結果證實堅韌性格與憂鬱呈顯著的負相關。Zorrilla等人(1995)以大學生
為受試,以DRS測量堅韌性格並以自尊量表(Self-Esteem Inventory; Rosenberg,
1965)測量自尊,結果證實堅韌性格與自尊呈高度正相關。Soderstrom等人
(2000)以壓力知覺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 Cohen, Kamarck, &
Mermelstein, 1983)評估壓力知覺、以DRS評估堅韌性格,證實壓力知覺與堅韌
性格為負相關;與身體症狀呈正相關。
Funk(1992)認為DRS較PVS為佳,原因:(1) DRS具有更多的正向題及較
少的負向題。(2)投入感、掌握感與挑戰感的題數相同,平衡了三向度角色的重要
性。 (3) DRS題目之施測和計分方式都較為容易。
Bartone於1982年依據堅韌性格理論並修改PVS開始編制50題版本的DRS,
其中投入感20題、掌握感20題、挑戰感10題(Bartone, 1991)。Bartone(1989)
為了使三分量表題數相等以求平衡,利用試題相關、信度分析、因素分析選出
最佳的45題,其中三分量表皆為15題,在這45題版本裡正向題與負向題的題數
約相等。效度研究方面,Harris(2004)證實DRS之45題版分數與健康習慣分數
呈正相關,可見DRS之45題版是具有良好效度的量表。Bartone(1991)持續將
DRS編修為短式30題的版本,其中三分量表題數皆為10題。此30題版本具有良好
的區辨效度、同時效度以及預測效度,不同樣本的六個月再測信度也介於 .70到
.80之間,同時也廣泛被許多相關堅韌性格研究所使用(如Klag & Bradley, 2004;
Kosaka, 1996; Soderstrom et al., 2000; Zorrilla et al., 1995)。不過Klag與Bradley
(2004)指出30題版本編修過程中,施測樣本多為男性,並對此版本的樣本代表
62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性提出質疑。因此Bartone(1995)修正受試者性別比例問題,且利用試題與信
度分析發展短式15題版的DRS,其中三分量表題數皆為5題。全量表的Cronbach’s
α是 .83、投入感是 .77、掌握感是 .71、挑戰感是 .70,三個月的再測信度是 .52
( n = 95),證實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Bartone, 1995)。效度考驗方面,
Bartone(1995)以15題版評估某軍事單位軍人堅韌性格,以流行病學研究中心
憂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評估憂鬱
狀態,利用回歸分析證實高堅韌性格能預測較低的憂鬱分數。Bartone(2004)
亦使用15題版DRS量表評估西點軍校群體堅韌性格,以西點軍校評估學生學期表
現的軍事成長(Military development)當作領導表現指標,證實高堅韌性格的受
試者,呈現較佳的領導表現。Bartone、Roland、Picano與Williams(2008)指出
軍事特戰單位是個高壓力且經常遭遇挫敗的職業組織,他們將15題版施測於軍
事特戰候選人(n = 1138)當作是否能完成特戰訓練的預測指標,結果發現完成
特戰訓練的軍人,他們DRS分數顯著高於未能完成特戰訓練的軍人。Bartone、
Valdes、Spinosa與Robb(2011)以15題版施測於美國國防大學學生(n = 542)
探索可能相關之生理生化指標,結果發現堅韌性格與高密度脂蛋白(HDL)呈
正相關、與體重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呈負相關,羅吉斯迴歸分析則顯示高堅
韌性格者擁有較高的HDL,這些為心血管疾病之保護因子。本研究取得Bartone
授權DRS的翻譯版本為15題版,此版已被翻譯為多國語言並建立信度及效度,包
括挪威(Hystad, Eid, Johnsen, Laberg, & Bartone, 2010)、義大利(Picardi et al.,
2012)、克羅埃西亞(Kardum, Hudek-Knežević, & Krapić, 2012)等版本,文中提
及DRS中文版皆為15題版之中文翻譯版本。
Funk(1992)對DRS及PVS進行文獻回顧,並對過去效度考驗的方式提出質
疑,認為這兩個測量工具,皆將三分量表分數相加形成總分,區分出高、低堅韌
性格的方式,但總分高有可能是其中一個向度的分數過高,其他兩個卻低於平
均,這樣的分數結構與高堅韌性格的理論定義是不一致的。Funk提出較符合理論
的分組方式是將三分量表分數皆高於截切分數(如該向度之平均數或中位數)為
高堅韌性格者;而三分量表皆低於截切分數為低堅韌性格者。Ouellette(1993)
也認為堅韌性格理論定義應是三向度皆高,而且任一向度的分數不能補償其他兩
向度不足,三向度分數都高的個體整體會比其中一向度高、另兩向度低的個體更
具有良好的適應力。對此,Kosaka(1996)以心理壓力反應量表(Psychological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63

Stress Response Scale,PSRS)評估個體壓力情境下的情緒反應(包含憂鬱、焦


慮、不滿、憤怒情緒)及認知行為反應(包含失去信心、懷疑、絕望、擔憂、
猶豫不決、不切實際的願望、消極、退縮、缺乏耐心)。以PVS評估堅韌性格,
並將大學生受試者分成四組:(1)三分量表分數皆高於中位數的定義為三高組
(高堅韌性格組)。(2)兩分量表分數高於中位數且另一分量分數表低於中位
數為二高組。(3)一分量表分數高於中位數且另二分量表分數低於中位數為一
高組。(4)三分量表分數皆低於中位數為三低組(低堅韌性格組)。比較這四
組的PSRS及其分量表的表現,結果發現憂鬱及情緒反應總分、失去信心、猶豫
不決、消極、退縮、認知行為反應總分及PSRS分數皆呈現顯著差異,事後分析
發現這四組中達顯著差異的變項以三高組的分數最低,而三低組的分數則為最
高,代表三高組具有較佳的壓力適應力。Sandvik等人(2013)以15題版DRS評估
高堅韌性格之軍人(n = 22)於壓力情境下之神經免疫反應(neuroimmunological
responses),將任兩個分量表的分數差距在4分內的定義為平衡組,任兩個分量
表分數差距在5分以上的為非平衡組,比較這兩組在壓力事件下的神經免疫反應
(IL-4, IL-10、IL-12及神經胜肽Y)。結果發現非平衡組相較於平衡組於壓力
下,引發更為明顯且可能較不利健康的免疫生理反應。
堅韌性格是抗壓議題中重要且普遍被接受的抗壓性格理論,但華人缺
少相關研究工具,本研究除雙向翻譯15題版性格彈性量表,並依據Kobasa
(1979, 1982)對堅韌性格理論的定義,增編8個題目形成23題抗壓性格量表
(Dispositional Stress-resistance Scale,DSS)預試題本,發展適合華人之堅韌性
格評估工具,並檢驗其信度與效度。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共採用兩樣本群體,皆取得受試者的施測同意。施測抗壓性格量表預
試題本於第一個樣本群體,目的在於(1)檢驗DRS中文版信度以及測量模式之
配適度。(2)當DRS中文版結果不佳時,從預試題本中篩選出15個題目並命名
為「抗壓性格量表」,並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第二個樣本群體目的則在於檢驗
64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抗壓性格量表在第二個樣本群體中信度表現以及測量模式之配適度,以驗證信度
及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結果的穩定性。Kobasa
(1982)提到大學生在考試期間會出現焦慮等情緒困擾及感冒症狀。Karademas
與Kalantzi-Azizi(2004)以考試為客觀壓力源來檢驗認知評估以及因應歷程,因
此本研究於期中考前兩個星期內收集樣本數據。
第一個樣本群體為309名於中部某大學選修心理學相關課程之大學生及研究
生,其中大學生202名(占65.4%)及研究生107名(占34.6%)。在性別方面,男
性有116人(占37.5%),女性有193人(占62.5%)。本研究於第一個樣本群體,
施測抗壓性格量表預試題本、貝克焦慮量表、貝克憂鬱量表、壓力知覺量表、身
心症狀調查表及華人整體自尊量表。
第二個樣本群體為318名中部某大學之學生樣本,受試來源與第一次樣本群
體來源相同,其中男性有140人(占44%),女性有178人(占6%),年齡分布為
18-27歲(M = 19.42;SD = 1.46)。本研究於第二個樣本群體,施測抗壓性格量
表預試題本。

二、研究工具

(一)抗壓性格量表預試題本。本研究於試驗之初,考量15題版的DRS部
分題目可能因文化差異而表現不佳,僅15題的DRS也不適合再刪除表現不佳之
題目。因此,除翻譯原有15題外,本研究依據Kobasa(1979, 1982)對堅韌性格
的理論定義及DeVellis(吳齊殷譯,1991/1999)建議的量表發展原則增編14個題
目。
編製過程邀請兩位臨床心理師、一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對DRS原量表題目翻
譯提供意見及進行雙向翻譯,形成15題的DRS中文版(參見附錄1)。再邀請國
內四位臨床心理學博士、一位心理學博士對此量表題目適切度進行評量以建立專
家效度。經專家會議後,新增的14個題目中選用其中8題,最後加上DRS中文版
原有的15題,形成23個題目的預式題本,其中投入感6題、掌握感9題、挑戰感8
題。此預試題本沿用DRS原量表的李克特氏(Likert)四點尺度計分,所有題目
皆分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同意」「完全同意」等四個選項,分
別給予0、1、2、3分。計分時,先將量表中4題負向題反向計分,再加總所有得
分,全量表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者堅韌性格程度越高。惟解釋時仍需考慮分量表分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65

數是否高於常模平均,以分辨受試者屬於三高者、二高者、一高者或三低者,再
進行質性解釋。
(二)貝克焦慮量表中文版(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根據貝克焦
慮量表中文版指導手冊(林真一譯,1993/2000),此量表是以自評方式,採用
Likert四點尺度計分,衡量成人和青少年近一個星期的焦慮嚴重程度,分數越
高,代表焦慮程度越嚴重。
(三)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版(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根據
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版第二版指導手冊(陳心怡譯,1994/2000),此量表是以自評
方式,衡量個體近兩個禮拜憂鬱嚴重程度,採Likert四點尺度計分,分數越高,
代表憂鬱程度越嚴重。
(四)壓力知覺量表。此量表為初麗娟與高尚仁(2005)翻譯Cohen等人
(1983)壓力知覺量表,此量表是以自評方式,衡量個人近一個月來,生活中壓
力感受的程度,內容共含14個題項,採用Likert五點尺度計分,分數越高,代表
主觀感受的壓力程度越高。
(五)身心症狀調查表。陳慶餘、李立維、吳英璋(1991)參考張珏
(1987)的症狀檢查表,剔除屬於心理的症狀,如不安、心情不好、不能專心,
並參考台灣大學學生保健中心門診常有的症狀,編製成大學生身心症狀調查表。
此量表是以自評方式,勾選一個月內出現過的身體症狀。分數越高,代表出現的
身心症狀數越多。
(六)華人整體自尊量表。翁嘉英、楊國樞、許燕(2008)將整體自尊定
義為:個人直接對整個自我所做的正面評價,而不是對自我的不同部分(如不同
生活或互動範疇的自我)或不同方面(如智能或道德方面的自我)所做的正面評
價。整體自尊包括「特質自尊」與「狀態自尊」:「特質自尊」為個人穩定的自
我評價結果,為跨情境與跨時間的相對穩定表現;然而外在與內在的偶發事件經
當事人從事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之後,會影響「狀態自尊」的升降,
此種升降並能進一步影響後續的心理與行為活動,故狀態自尊是暫時性的心理狀
態。本研究採用自尊量表中評估「狀態自尊」的分量表,此量表是以自評方式,
採用Likert 五點尺度,評估近一個月受試者的狀態自尊,Cronbach’s α為 .90(楊
國樞、翁嘉英、許燕、黎士鳴,2004)。
66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三、研究程序與資料分析

黃芳銘與溫福星(2007)指出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適用於理論探測的分析方式,當缺乏強而有力的構念時才使用EFA找尋
因素結構,驗證理論的測量模式的最佳方式乃是採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的CFA分析。由於堅韌性格已具有完整理論架構,且本研
究採理論取向編製量表題目,如果使用「統計先於理論」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易
出現量表結構與理論結構不一致的情形,導致選出來的題目無法以理論解釋,因
此本研究以「理論先於統計」的CFA進行DRS中文版之適合度考驗、抗壓性格量
表之選題以及抗壓性格量表的適合度考驗。本研究分三部份進行:(1)第一部
分為DRS中文版之測量模式考驗。(2)第二部份為三個分量表各自以單向度因
素分析方式進行選題與項目分析。(3)第三部份為抗壓性格量表之信度與效度
考驗。統計軟體以Amos17.0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以SPSS 17.0中文版進行其
它相關統計分析。
(一)DRS中文版之測量模式考驗
第一個樣本採個別或團體方式施測「抗壓性格量表預試題本」,以CFA檢驗
預試題本中DRS中文版與理論構念之符合度及檢驗DRS中文版之信度表現。
(二)選題與項目分析。
DRS中文版因CFA之部分配適度指標及信度檢驗表現不佳等因素,本研究同
樣以第一個樣本群體,進行選題與項目分析。選題的步驟如下:
1. 單向度因素分析:堅韌性格量表由三個向度所構成,本研究將三個分量表
各自進行單因子因素分析,並根據下列標準篩選題目:(1)刪除因素負荷量低
於 .4的題目以及(2)刪除降低內部一致性的題目。
2. 為平衡三分量表之權重,三分量表將選取等量的題目數,並依據因素負荷
量由大到小的順序選取適當的題目數。
(三)信度與效度分析
1. 信 度 分 析 : 以 第 一 個 樣 本 群 體 檢 驗 抗 壓 性 格 量 表 之 內 部 一 致 性 信 度
(Cronbach’s α),並於六週後再次施測,以皮耳森相關建立再測信度。
2. 效度分析:(1)以第一個樣本群體進行CFA分析,考驗抗壓性格量表測
量模式之表現。隨後於第二個樣本群體再次檢驗抗壓性格量表測量模式之表現,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67

目的在檢驗測量模式結構的穩定性。(2)檢視抗壓性格量表分數與DRS中文版
分數的相關程度,檢驗是否具良好的幅合效度。(3)檢視抗壓性格量表的分數
是否與「其他變項」達成理論預期及過去文獻已證實的方向性關係,以建立區辨
效度。(4)本研究依照Funk(1992)及Kosaka(1996)分組建議,將三個分量
表分數皆高於平均數者定義為三高組(高堅韌性格);僅兩個分量表分數高於平
均數者定義為二高組、僅一個分量表分數高於平均數者定義為一高組以及三個分
量表分數皆低於平均數者定義為三低組(低堅韌性格)等四組,進行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檢驗四組於貝克焦慮、貝克憂鬱、身心症狀、壓力知覺、身心症狀以及
狀態自尊等量表的表現是否符合理論預期。

參、結果與討論

一、DRS中文版之測量模式考驗

本研究以SEM檢驗DRS中文版之測量模式,以評估量表是否反映理論構念,
所檢驗之DRS中文版測量模式採Hystad等人(2010)提出堅韌性格理論之階層
結構(hierarchical structure)模型,請參見圖1。在絕對適配指標上,本研究採
2 2
用卡方值(χ )、卡方自由度比(χ / df)、比較適配指標(CFI)、適配度指標
(GFI)、標準化均方根殘差(SRMR)、均方根近似誤(RMSEA)、精簡基準
配合度指標(PNFI)等適配指標。
2
黃芳銘(2004)指出當樣本數大於200時,χ 會隨著樣本數越多越傾向顯著,
2
此時應考慮模型的複雜度,建議以卡方自由度比(χ / df)是否小於5來判斷。Hu
與Bentler(1999)指出適配指標門檻值:CFI、GFI大於 .90、SRMR小於 .08、
RMSEA小於 .08。黃芳銘、溫福星(2007)指出PNFI需大於 .5。
2
DRS中文版之SEM分析結果,見表1。此模式 χ / df及PNFI達到良好適配門
檻,GFI雖未達適配門檻,但也接近 .90;然而,CFI、SRMR及RMSEA則明顯低
於配適門檻。本研究依據下列理由,認為需加入新的題項:(1) DRS中文版全
量表的Cronbach’s α是 .73;投入感是 .59、掌握感是 .45、挑戰感是 .61。相較於
DRS英文版全量表的Cronbach’s α是 .83;投入感是 .77、掌握感是 .71、挑戰感是
.70,DRS中文版量表信度表現相較於英文版均明顯不佳。(2)見表1,DRS中
68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文版之CFI、GFI、RMSEA結果相近於克羅埃西亞版,但皆遜於DRS挪威版。此
外,黃芳銘(2003)指出RMSEA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配適指標之一,比
其他指標重要,然而DRS中文版在RMSEA卻未達到良好的配適度門檻。(3)見
表2,三向度分別進行單因子因素分析時,DRS中文版部分題目呈現因素負荷量
過低,包括Cm2(努力工作並不重要,反正只有老闆能藉此獲利)及Co1(事前
計畫可以避免許多將來可能遇到的麻煩)。(4)見圖1,挑戰感因素與堅韌性格
因素僅達 .27的低度相關,相關程度遠不如投入感與掌握感,此結果不符合理論
預期。

表1 堅韌性格階層模式之配適度指標比較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69

表2 「DRS中文版」題目之平均值、標準差及因素負荷量(n = 309)
70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圖1 DRS中文版之測量模式(n = 309)

二、抗壓性格量表試題分析

抗壓性格量表選題的步驟如下:
1. 單向度因素分析,刪除(1)因素負荷量低於 .4的題目以及(2)降低內部
一致性的題目。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71

2. 三個分量表依據因素負荷量由大到小的順序選取等量的題目數。
經上述程序選題後,共保留15個題項,因題目組成與原本DRS中文版不同,
本研究將選出的15題命名為「抗壓性格量表」正式版,請參見表3。投入感分
量表題目為Cm1、Cm3、Cm4、Cm5、Cm6等五題;掌握感分量表題目為Co2、
Co5、Co6、Co7、Co9等五題;挑戰感分量表項目保留Ch2、Ch4、Ch5、Ch6、
Ch7等五題,形成15題抗壓性格量表正式題本(參見附錄2)。見圖2,SEM測量
模式中,投入感及掌握感與堅韌性格的因素相關分別為 .99及 .91的高度相關,挑
戰感與堅韌性格的因素相關為 .59的中度相關。挑戰感與堅韌性格的因素相關強
度較符合理論預期,但仍與投入感及掌握感有所差距。

表3 「抗壓性格量表」題目之平均值、標準差及因素負荷量(n = 309)

※註:Cm6、Co6、Co7、Co9、Ch6及Ch7為本研究新增之題項。
72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圖2 抗壓性格量表之測量模式(n = 309)

三、抗壓性格量表之信度、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1. 內部一致性
本研究以第一個樣本群體分析抗壓性格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全量表的
Cronbach’s α是 .80;投入感是 .64、掌握感是 .61、挑戰感是 .67。以第二樣本群體
分析時,抗壓性格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全量表的Cronbach’s α是 .79;投入感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73

是 .60、掌握感是 .61、挑戰感是 .67。兩個樣本群體的信度表現相近,代表全量


表具有可接受且穩定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雖然兩次施測,分量表信度多介於 .61~
.79,但三向度之分量表題數僅各五題,題目數過少也可能影響內部一致性的表
現,因此本研究認為內部一致性尚屬可接受之程度。
2. 再測信度
第一個樣本群體於六週後再度施測抗壓性格量表,六週再測信度
(n = 69):抗壓性格量表為 .77;投入感為 .58、掌握感為 .69、挑戰感為 .70。
表示至少於六週內,抗壓性格量表具有可接受的再測信度。
(二)效度分析
1. 驗證性因素分析。見表1,抗壓性格量表於第一樣本群體及於第二樣本群
體之測量模式考驗,CFA結果較DRS克羅埃西亞版為佳且近似DRS挪威版之結
2
果。χ / df、GFI、SRMR、RMSEA及PNFI皆達到良好配適度門檻,且兩次施測於
不同群體,配適度指標皆呈現相近的結果,惟CFI未達適配門檻且仍遜於DRS挪
威版。
2. 幅合效度。見表4,抗壓性格量表全量表與DRS中文版全量表達 .87的高相
關,DRS投入感與DSS投入感、DRS掌握感與DSS掌握感、DRS挑戰感與DSS挑
戰感間的相關分別為 .92、 .69及 .74,代表抗壓性格量表具良好的幅合效度。

表4 DRS中文版與DSS之相關分析

*p < .001(單尾)

3. 區辨效度。本研究為顧及α膨脹問題,將顯著水準定在 .001,檢驗抗壓性
格量表的分數是否與其他變項達成理論預期及過去文獻已證實的方向性關係,結
果參見表5。抗壓性格分數與貝克憂鬱分數(r = -.41,p < .001)、貝克焦慮分數
74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 = -.23,p < .001)、壓力知覺分數(r = -.57,p < .001)呈負相關;與狀態自


尊分數(r = .54,p < .001)呈正相關。表示抗壓性格分數越高者,憂鬱、焦慮
分數較低且知覺較少的壓力。再者,抗壓性格分數越高者,也呈現較高的狀態自
尊。

表5 DSS與貝克憂鬱、貝克焦慮、壓力知覺、身心症狀、狀態自尊量表之相關分析

*p < .001(單尾)

4. 表6呈現四組於貝克憂鬱分數、貝克焦慮分數、壓力知覺分數、身心症狀
分數、狀態自尊等量表分數表現。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四組受試在貝克
憂鬱分數,F = 22.14,p < .001;貝克焦慮分數,F = 8.58,p < .001;壓力知覺分
數,F = 42.00,p < .001;狀態自尊分數,F = 32.91,p < .001皆達顯著差異,淨
相關Eta平方( )介在 .08~ .25之間,屬中度至高度效果量(Stevens, 2002);
唯身心症狀分數未達顯著差異。Tukey事後檢定,三高組在貝克憂鬱、貝克焦
慮、壓力知覺的分數顯著低於三低組,狀態自尊的分數則顯著高於三低組。三低
組在上述量表分數表現皆為四組之末,三高組的狀態自尊分數則明顯高於其他四
組,然而三高組在貝克憂鬱、貝克焦慮及壓力知覺分數接近二高組的表現。

表6 四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75

表6 四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續)

*p < .001(單尾)

肆、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整理近二十年堅韌性格之理論、定義及量表發展的相關文獻,並以
SEM檢驗量表與理論間配適度表現,發展適用於華人的堅韌性格評估工具。

一、DRS中文版之測量模式考驗

DRS中文版之信度、效度考驗結果呈現:(1)DRS中文版分量表內部一致
性信度過低,且全量表及分量表信度結果皆明顯遜於DRS英文版。(2)部份配
適度指標未達到良好配適標準。(3)部分題目因素負荷量過低。(4)測量模式
中挑戰感與堅韌性格的因素相關性過低。上述結果顯示DRS中文版未能充分反應
堅韌性格理論,故有重新編題之必要。

二、抗壓性格量表之試題分析

本研究考量Bartone(1995)編製的15題版之DRS施測於華人群體時,文化差
異可能導致題目結構相異於西方群體之結果,且僅15題的DRS也不適合再刪除表
現不佳之題目。因此於試驗之初,依據Kobasa(1979, 1982)對堅韌性格的理論
定義及DeVellis(吳齊殷譯,1991/1999)建議的量表發展原則增編14個題目,經
專家會議後保留其中8題,並依據前述選題邏輯,最後保留15個題項,成為「抗
壓性格量表」正式版。
(一)信度分析
抗壓性格全量表於第一個樣本群體及第二個樣本群體的內部一致性結果分
別為 .80及 .79,代表全量表具有可接受且穩定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量表信度雖
76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多介於 .61~ .79,但三向度之分量表題數僅各五題,本研究認為尚屬可接受之程


度。至於再測信度方面,抗壓性格全量表為 .77、投入感為 .58、掌握感為 .69、
挑戰感為 .70。投入感分量表相較於其他兩個分量表,穩定性是較低的。一個可
能的原因是,堅韌性格研究通常是針對工作成人群體,Maddi(1990)回顧過去
許多研究發現學生群體相較於工作成人群體的結果會比較不穩定。未來量表施測
可選擇工作成人群體為研究對象,檢驗這項觀察是否合理。
(二)效度分析
1. 驗證性因素分析。依據抗壓性格量表之CFA表現,顯示抗壓性格量表與測
量模式具有良好的配適度,且抗壓性格量表之配適度指標表現接近DRS挪威版,
且較DRS克羅埃西亞版及DRS中文版為佳。本研究並以第二樣本再次進行CFA檢
驗,結果顯示信度表現及配適度皆與第一樣本極為相似,代表抗壓性格量表之信
度、效度在學生族群中具有跨樣本的穩定性。
2. 幅合效度及區辨效度。抗壓性格量表分數與DRS中文版分數相關達 .87的
高相關代表其具良好的幅合效度。抗壓性格量表與其他量表間的相關性結果符合
堅韌性格理論及文獻回顧之預期,即堅韌性格與憂鬱、焦慮、壓力知覺、身體症
狀呈負相關;與狀態自尊呈正相關。其中抗壓性格分數與狀態自尊分數呈正相
關,此一結果與Zorrilla等人(1995)研究一致;與貝克憂鬱分數呈負相關,此結
果與Pengilly與Dowd(2000)以及Bartone(1995)一致;與壓力知覺分數呈負相
關,此結果與Soderstrom等人(2000)結果一致。過去較少文獻探討堅韌性格與
焦慮的關係,本研究證實抗壓性格量表分數與貝克焦慮之間呈現顯著負向的關連
性。綜合上述結果,抗壓性格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惟身心症狀調查表分數與抗壓性格量表分數顯著值雖小於 .05,但未達到
.001的顯著相關,此結果與Roth、Wiebe、Fillingim與Shay(1989)之堅韌性格分
數與疾病分數相關係數的結果類似(n = 373, r = - .16, p < .05)。堅韌性格與身
心症狀之間的關聯性不如理論預期的高,本研究提出三點可能的原因:(1)學
生群體因年輕,有著較強韌的體質,在身體症狀方面受到地板效應影響,降低了
身體症狀上的變異(Funk, 1992)。對大學生群體而言,也許強韌的體質緩衝了
身心症狀的展現,即使生理上有高強度或高頻率生理激發的現象,也未必會以身
心症狀表現,反而易以情緒分數呈現壓力反應。建議爾後研究可嘗試以微觀方式
釐清此假設,如利用生理回饋儀器檢視高、低分組的壓力生理反應是否有顯著差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77

異。(2)Taylor、Pietrobon、Taverniers、Leon與Fern(2012)指出堅韌性格雖然
與心理及生理上的健康狀態皆有顯著相關,但堅韌性格是透過心理健康狀態(中
介變項)與生理健康狀態產生關連。本研究認為在心理健康的狀態下,堅韌性格
與身心症狀可能是兩個關連性不高的獨立變項,也許高堅韌性格者具有較強韌的
心理強度,導致有著較佳的工作表現及心理健康狀態,但不代表也有著強韌的體
質強度。臨床上也可觀察到部分符合高堅韌性格特質且工作有良好表現的經理
人,欣然接受工作上許多挑戰,但也因常冒著忽略身體極限的風險,不斷完成任
務及迎接挑戰導致超過身體負荷,出現身心症狀困擾而求助於身心科門診。高堅
韌性格特質的個體可能處在壓力情境下,引發較低幅度的壓力生理反應、採取較
有效率的因應模式及健康行為,導致心理及生理上較為健康的結果,但高堅韌性
格的個體也可能長期處在忽視身體警示訊息的風險,超越身體極限導致身心症狀
增加的結果。(3)Cheng、Cheung、Chio與Chan(2013)分析近40年控制信念理
論(Locus of Control )相關文獻,指出外在控制感(external control)的知覺意義
可能具有東西方文化差異,該研究指出東方群體屬於集體主義(collectivism),
相較於西方群體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東方群體較傾向於改變自己去適
應環境而非強調個人對抗及改變環境,因此東方群體知覺到較多的外在控制,不
代表感受到失去自身控制感,或預期會經驗到更多的情緒困擾。該研究後設分析
結果部分支持這樣的假設,發現東西方群體在外控感與憂鬱的關聯強度未明顯差
異,但東方群體在外控感與焦慮情緒的關聯強度明顯低於西方群體。Cheng等人
認為焦慮與憂鬱情緒最大差異在於焦慮與自律神經激發有關,並推測可能對於講
求人際和諧及平靜的東方群體而言,外控感所引起的情緒性生理激發程度不如西
方群體般強烈。控制信念理論的外控定義雖與堅韌性格理論之掌握感定義不同,
但也提醒了堅韌性格與焦慮及身心症狀的關聯性強度可能存在文化差異的可能
性,導致堅韌性格與身心症狀間的關連性不如預期。
3. 本研究採用Funk(1992)及Kosaka(1996)的分組建議,依據受試者在
抗壓性格量表的得分加以分組,並進一步對此四組進行各項心理特徵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與事後檢定,結果顯示三高組(高堅韌性格)與三低組(低堅韌性格)
在量表分數表現上皆至少達到 p < .05的顯著差異。三低組在其他量表分數表現皆
為四組之末,三高組的狀態自尊分數則明顯高於其他組別;然而,三高組在貝克
憂鬱、貝克焦慮及壓力知覺分數表現與二高組相近。此結果與Kosaka(1996)結
78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果相似,整體而言仍是三高組適應結果最良好,三低組相對最不理想,但在各心
理及情緒狀態的表現上,未必皆一致地呈現三高組、二高組、一高組、三低組之
優劣順序表現。此結果僅部分支持Ouellette(1993)及Maddi(2002)對理論的
解釋,即堅韌性格應是三向度皆高,而且任一向度的分數不能補償其他兩向度不
足,三向度分數都高的個體整體會比其中一向度高且另兩向度低的個體更具有良
好的適應力。本研究認為堅韌性格如何影響各心理及情緒狀態的歷程可能不盡相
同,三高者在心理健康表現上未必展現全面性的絕對優勢。
抗壓性格量表依據DeVellis(吳齊殷譯,1991/1999)建議的原則,以概念架
構擬定、題目撰寫、預試選題、題目分析、信度與效度檢驗、理論驗證進行編
製。除證實抗壓性格量表具有可接受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及再測信度外,抗壓性格
量表也具有以下優點:(1)三向度之單因子因素負荷量皆高於 .40。(2)三向
度與堅韌性格的因素相關性較符合理論預期。(3)內部一致性信度及測量模式
之配適度具有跨樣本的穩定性。(4)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5)保有較多
的正向題。(6)三個分量表的題數相同,平衡三個向度之重要性。惟需注意,
雖然全量表分數越高代表受試者有較高堅韌性格的可能性,但解釋時仍需根據分
量表分數是否皆高於常模平均,以分辨受試者屬於三高者、二高者、一高者或三
低者,再進行質性解釋。

三、研究限制及未來方向

(一)跨文化差異可能的影響
堅韌性格理論源自於存在主義哲學觀(Maddi, 2006),存在主義也常被應用
於華人心理治療,臨床上常見個案因工作或生活上找不到意義而苦惱,害怕未來
不在自己的掌握而焦慮,為生活上不預期的變動而煩躁,這些剛好分別屬於投入
感、掌握感及挑戰感的概念,本研究認為堅韌性格理論非僅符合西方文化,同時
也適用於華人文化。然而,Cheng等人(2013)指出外控感的知覺意義可能存在
文化差異。抗壓性格量表之掌握感題目較近於內控感(internal control)導向,但
華人也可能透過外控感呈現自身掌握感,本研究編題掌握感題目時未充分考量可
能的文化差異影響,也可能影響抗壓性格量表區辨高、低堅韌性格群體之能力。
(二)堅韌性格的理論爭議
從抗壓性格量表之測量模式結果中可觀察到挑戰感與堅韌性格的因素相關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79

性仍低於其他兩因素,對此西方族群研究結果也有類似的結果及討論,如Funk
(1992)提出過去堅韌性格量表工具,三向度間多介於低度到中度相關程度,
然而相較於挑戰感,投入感與掌握感間的相關常呈現較高的關聯性。Ouellette
(1993)認為挑戰感是明顯有別於投入感及掌握感的概念,且挑戰感是堅韌性格
中最能與其他正向性格理論區辨的構念。挑戰感高的個體比較擅於面對不預期的
結果、保持認知彈性,這構念同時應包含了個體看待自己的方式、價值觀、行為
模式、認知模式以及動機等多重概念。然而,挑戰感與另外兩個因素的相關強度
一直是堅韌性格理論未能徹底解決的爭議,不過此困境屬理論層次問題,本研究
旨在發展符合堅韌性格理論之量表工具,此爭議為本研究未能處理之研究限制。
(三)未來建立更廣泛之信度與效度證據
在收集相關變項資料方面,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皆為自陳量表,此為主觀評
估的測量方法,缺少客觀的依變項。使用相同測量方法可能會造成偏誤,即對於
自我覺察能力差的受試者,其可能會低估情緒或生理上的困擾;對於過度敏感的
受試者,其可能會高估情緒或生理上的困擾。故建議往後研究不只收集主觀上的
資料,也同時利用客觀資料(例如工作成就、生理回饋儀器)建立更全面的效度
證據。
最後,本研究的受試者皆為學生群體,學生群體面對的壓力源以及感受與工
作成人不一樣,譬如Cm2(努力工作並不重要,反正只有老闆能藉此獲利),在
工作成人族群裡,因素負荷量未必會如此低。如將抗壓性格量表用於工作成人群
體,尚需謹慎解釋,也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將研究群體延伸到工作成人,建立更廣
泛的信度與效度證據。
80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吳齊殷(譯)(1999)。量表的發展:理論與應用(原作者:R. F. DeVellis)。
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
林真一(譯)(2000)。貝克焦慮量表指導手冊中文版(原作者:A. T. Beck)。
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原著出版年:1993)
陳心怡(譯) (2000)。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指導手冊中文版(原作者:A. T.
Beck)。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原著出版年:1994)
黃芳銘(2003)。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五南。
黃芳銘、溫福星(2007)。模式化學習型學校:多層次驗證性因素分析取向。測
驗學刊,54(1),197-222。
陳慶餘、李立維、吳英璋(1991)。身症狀家庭功能與疾病的關係。中華理衛生
學刊,5(1), 3-24。
翁嘉英、楊國樞、許燕(2008)。華人多元自尊的概念分析與量表建構:本土
化觀點。載於楊國樞、陸洛(主編),華人的自我:心理學觀點(585-649
頁)。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楊國樞、翁嘉英、許燕、黎士鳴(2004年10月)。華人整體自尊與自貶的概念分
析及量表建構,「台灣心理學年會」發表之論文,桃園縣中原大學。
初麗娟、高尚仁(2005)。壓力知覺對負面心理健康影響:靜坐經驗情緒智能調
節效果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47,157-180。
Bartone, P. T. (1989). Predictors of stress-related illness in city bus drive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31, 657-663.
Bartone, P. T. (1991).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hort Hardiness Meas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nnual Convention, Washington, DC.
Bartone, P. T. (July, 1995). A short hardiness sca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New York, NY.
Bartone, P. T. (2004). Increasing resiliency through shared sensemaking: Building hardiness in
groups. Managing traumatic stress risk: A proactive approach, 129-140.
Bartone, P. T., Roland, R. R., Picano, J. J. & Williams, T. J. (2008).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Predicts Success in US Army Special Forces Candid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16(1), 78-81.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81

Bartone, P. T., Valdes, J., Spinosa, A., & Robb, J. (2011). Biomarkers for hardiness-
resilience:Psychological hardiness is linked to basal cholesterol measures in healthy adults.
Washington, DC: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Convention.
Cohen, S., Kamarck, T., & Mermelstein, R. (1983). 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4, 385-396.
Cheng, C., Cheung, S. F., Chio, J. H. M., & Chan, M. P. S. (2013). Cultural meaning of perceived
control: A meta-analysis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cross 18 cultural
reg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39(1), 152.
Clarke, D. E. (1995). Vulnerability to stress as a function of age, sex, locus of control, hardiness
and type A personality.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3, 285-286.
Florian, V., Mikulincer, M., & Taubman, O. (1995). Dose hardiness contributes to mental
health during a stressful real-life situation? The roles of appraisal and co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4), 687-695.
Foster, M. D., & Dion, K. L. (2003). Dispositional hardiness and women´s well-being relating
to gender discrimination: the role of minimizatio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7,
197–208.
Funk,S. C. (1992). Hardiness: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Health Psychology, 11(5), 335-
345.
Harris, S. M. (2004). The effect of health value and ethnic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rdiness and health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2(2), 379-412.
Hardiness Institute. (1985). Personality views survey. Arlington Heights, IL:Author.
Heppner, P. P., Witty, T. E., & Dixon, W. A. (2004). Problem-solving appraisal and human
adjustment: A review of 20 years of research using the problem solving inventor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3), 344-428.
Hu, Li-tze,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6(1),
1-55.
Hystad, S. W., Eid, J., Johnsen, B. H., Laberg, J. C., & Bartone, P. T. (2010).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revised Norwegian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hardiness) scal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51(3), 237-245.
Karademas, E. C., & Kalantzi-Azizi, A. (2004). The stress process,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7, 1033-1043.
Kardum, I., Hudek-Knežević, J., & Krapić, N. (2012). The Structure of Hardiness, its
Measurement Invariance across Gender and Relationships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Psihologijske teme, 21(3), 487-507.
82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lag, S., & Bradley, G. (2004). The role of hardiness in stress and illness: An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 of 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gender.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9(2), 137-
161.
Kobasa, S. C. (1979). 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1), 1-11.
Kobasa, S. C. (1982). Commitment and coping in stress resistance among lawy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4), 707-717.
Kobasa, S. C. (1985). Effectiveness of hardiness, exercise, and social support as resources
against illnes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9, 525-533.
Kosaka, M. (1996). Relationship between hardiness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Journal
of Performance Studies, 3, 35-40.
Maddi, S. R. (1990). Issues and interventions in stress mastery. In H. S. Friedman (Ed.),
Personality and disease (pp. 121-15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Maddi, S. R. (1999). The personality construct of hardiness: Effects on experiencing, coping,
and strain.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51(2), 83- 95.
Maddi, S. R. (2002). The story of hardiness: Twenty years of theoriz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54(3), 175-185.
Maddi, S. R. (2006). Hardiness: An operationalization of existential courage. Th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4(3), 279-298.
Maddi, S. R., Harvey, R. H., Khoshaba, D. M., Lu, J. L., Persico, M., & Brow, M. (2006).
The personality construct of hardiness III: Relationships with repression, innovativeness,
authoritarianism,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2), 575-597.
Maddi, S. R., & Khoshaba, D. M. (1994). Hardiness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2), 265-274.
Maddi, S. R., & Khoshaba, D. M. (2005). Resilience at work: how to succeed no matter what life
throws at you. New York, NY: Amacom.
Ouellette, S. C. (1993). Inquires into hardiness. In L.Goldberger and S.Breznitz (Ed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edited (SC) (pp.77-100). The Free Press,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engilly, J. W., & Dowd, E. T. (2000). Hard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of stres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6(6), 813–820.
Picardi, A., Bartone, P. T., Querci, R., Bitetti, D., Tarsitani, L., Roselli, V., ... & Biondi, M. (201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talian version of the 15-item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Scale. Rivista di psichiatria, 47(3), 231-237.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83

Roth, D. L., Wiebe, D. J., Fillingim, R. B., & Shay, K. A. (1989). Life events, fitness, hardiness,
and health: A stimultaneous analysis of proposed stress-resistance effec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36-142.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ndvik ,A. M., Bartone, P. T., Hystad, S. W., Phillips, T. M., Thayer, J. F. & Johnsen, B.
H. (2013).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predicts neuroimmunological responses to stress,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DOI:10.1080/13548506.2013.772304.
Stevens, J. P. (2002).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4th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oderstrom, M., Dolbier, C., Leiferman, J., & Steinhardt, M. (2000). The relationship of
hardin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perceived stress to symptoms of illnes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3(3), 311-327.
Taylor, M. K., Pietrobon, R., Taverniers, J., Leon, M. R., & Fern, B. J. (2012). Relationships of
hardiness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military men: a test of mediated effec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36(1), 1-9.
Wadey, R., Evans, L., Hanton, S., & Neil, R. (2012). An examination of hardiness throughout
the sport-injury process: a qualitative follow-up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7(4), 872-893.
Wiebe, D. J., & Williams, P. G. (1992). Hardiness and health: A social psycho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tress and adapta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1(3), 238-
262.
Wortman, C. B., Sheedy, C., Gluhoski, V., & Kessler, R. C. (1992).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Conceptual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H.S. Friendman (Ed.), Hostility,
coping, & health (pp. 227-256).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Zorrilla, E. P., DeRubeis, R. J., & Redei, E. (1995). High self-esteem, hardiness and
affective stability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basal pituitary-adrenal hormone level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6), 591-601.
84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附錄一:DRS中文版

※註1:DRS中文版題目排列順序與Barton(1995)授權15題短式量表相同,為隨機排列順序。
註2:Cm為投入感題目、Co為掌握感題目、Ch為挑戰感題目。Cm2、Ch1、Ch3、Ch5為反向題,需反向計分。
涂冠宇、翁嘉英 抗壓性格量表之編製及信度、效度的建立 85

附錄二:抗壓性格量表正式題本

※註:Cm為投入感題目、Co為掌握感題目、Ch為挑戰感題目。僅Ch5為反向題,需反向計分。
86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九卷第四期)2013.1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