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二 ○○五年第二期

3
《食货 》
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经济社会史学界
阮  兴
(中山大学  历史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

[内容提要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 促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


但这一因社会革命运动而起的研究取向 ,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政争 ,而较少学术的内涵 。其严重流弊是
滥用理论 、
轻视史料以及缺乏学术合作的精神 。针对这一情况 ,陶希圣创办《食货 》,摒弃政论 ,倡导史料
收集 ,培植学界新人 ,加强交流合作 ,在 30 年代中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史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这反映了
《食货 》
在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史学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史
学发展的状况 、
趋势 。
[关键词 ]《食货 》
、陶希圣 、
中国经济社会史 、1930 年代
[中图分类号 ] K26       [文献标识码 ] E [文章编号 ]1000 2422x (2005) 02 20104 206

  《食货 》是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专门研 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蔚然兴起 。但“当时


究中国经济社会史的学术刊物 。尽管存在时间 的‘社会史研究者 ’, 大部分只是革命的宣传

短暂 , 但对中国近现代史学尤其是中国经济社 家 ,而缺少真正的学者 ” 。他们站在各自的政
会史学的发展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 治立场上 ,以历史研究为政争手段 ,宣传各自的
《食货 》 的评价 ,只有在全面掌握相关史实的前 现实政治主张 。“所以这一个战斗的后台指挥
提下 , 将其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学特别是中 者 ,是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阶级 。而为着各阶

国经济社会史学自身发展的学术脉络中进行考 级的畸左畸右 ,形成许多不同的意见 ” 。论战
察 ,才能切恰 。目前有关《食货 》 的研究渐次增 中的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 , 实质上更多地只是
多 ,但相关史实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揭示和认 一种政论 ,而较少学术的内涵 , “有不少文章只
识 。本文试对《食货 》 在 30 年代的中国经济社 是为了参加热闹的论战而写 , 实际上没有对社
史学界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作一些史实的清 会经济史的发展过程作深入的钻研 , 因而没有

理 ,以利于对《食货 》 的深入研究 。 什么学术价值可言 ” 。而当时的论战者又往
往因于政见 , 排斥异议 。等而下之者 , 口出污
一 、引政论入学术
言 ,肆意谩骂 ,移学术批评为人身攻击 , 完全失
1934 年 12 月 , 陶希圣因不满社会史论战 却了学术研究的精神 , 这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惯
的种种流弊 , 创办《食货 》, 致力于中国经济社 常现象 。“大家都这样想 : 你说的便不对 , 因为
会史的专门研究 。把论战中的中国经济社会研 是你说的 。我说的一定对 , 因为是我说的 。大
究由政争引入学术研究的正轨 , 是陶希圣创办 家也都这样争 : 我骂你是应当的 ,这是无产者的
《食货 》的目标之一 。正如陶希圣后来所说 : 憎恨 。你 骂 我 是 不 该 的 , 那 是 小 市 民 的 成

“民国二十四年 (应为民国二十三年 ) 至二十六 见 ” 。因此 ,尽管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盛
年 ,我主编《食货半月刊 》, 要把这个研究 , 从政 极一时 ,研究者众多 ,但成效甚微 。大多数人的

争扭转到史学 ” 。 研究不但贡献少 ,反成为一种政治的干扰 ,使论
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 战中的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从发轫时便偏离了

3 [收稿日期 ]2005 203 205


・104・
学术发展的大道 。顾颉刚即认为当时的中国经
二 、倡导史料收集
济社会史研究者除郭沫若 、 陶希圣两派外 ,余者
不但大多贡献甚少 , 甚至反使这一研究步入了 社会史论战中的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的严
歧途 。“郭陶两派以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重流弊是滥用理论 ,轻视材料 。正如时人所说 :
者 ,人数更多 ,但有贡献的却甚少 , 他们不但少 “这时期的中国社会史研究者最大的毛病 , 在
有贡献 , 有的人甚至于反使中国社会经济史的 乎只知瞎引外国的方法与结论 , 而并不顾及本
⑦ ξ
λ
g
研究走入了歧途 ” 。在学院化的三十年代 ,这 国历史上的真正的史料 ” 。 亲历社会史论战的
种研究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反感甚至歧视 。“不 陶希圣认为 :“这门学问的研究 , 第一步止是中
幸的是 , 这门学问一开始便和社会革命搞在一 国史的社会学的解释 ; 第二步是中国社会史内
起 ,革命口号往往是危言耸听 ,过分夸大的 。因 容的充实 。如今走到第二步的时候 , 我们觉得
⑧ ψ
λ
g
而它惹起经院派学人的反感与歧视 。” 而当时 社会经济史料的收集 , 是主要的工作 。” 因此
以考据相尚的所谓“京朝派 ” 文史学家更是视 陶希圣创办《食货 》, 把史料搜集作为办刊的主
之为畏途 :“中国社会是什么社会 ” 在当时学生 要任务 。“《食货 》 所自定的任务 , 是重在搜求
ζ
λ
g
群众中是辨论的“一种兴趣 ”, 但却是“一个京 史料 ” 。但陶希圣并不反对理论方法 ,只是认
朝派文学和史学的名家不愿出口甚至不愿入耳 为“正确的方法是能够把握中国历史上社会现

的问题 ” 。 象的内部关系的方法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现象
有鉴于此 , 陶希圣创办《食货 》 时 , 便决意 并没有明显的整齐的摆在陈列室里面 , 还须大
{
λ
g
摒弃政论 ,在《〈食货半月刊 〉 宣言 》 中即明确宣 家去搜求 ” 。《食货 》 即有不少介绍理论方法

告 :“不谩骂 , 更绝对不做政论 ” 。《食货 》 刊 的文章 。陶希圣“主编《食货半月刊 》, 讲求方
行后期 ,政局动荡 , 人心浮动 , 学术环境每况愈 法 ,同时注重资料 , 必须从资料中再生产之方
下 ,陶希圣又重申不作政论 、 坚持学术研究的原 法 ,才是正确的方法 。《食货半月刊 》 出版两年
|
λg
则 : “我们再向社会里声明一句话 : 本刊是专门 半 ,自成一种学风 ” 。为搜集史料 , 陶希圣在
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刊物 。本刊的范围 , 只 《食货 》 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倡议 , 即搜读地方
限于纯粹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论文 , 更注重史 志 ,从中找寻经济社会史料 。民国以来 ,地方志
料的收集 。所谓社会经济史者 , 就是历代的农 的史学价值已日益引起史学研究者的高度重
业、 工业 、商业 、财政 、币制这一类的记载 。所谓 视 。“利用方志史料研究往昔和当时的社会 ,
}
λ
g
历代 ,就是上古 、 殷、 周、秦、 汉、 魏、 晋、
南北朝 、 这在民国也成为一种风尚了 ” 。但在 30 年代
隋、 唐、 五代 、宋、辽、 金、元、 明、清 。本刊虽也载 的中国经济社会史学界 , 方志并没有得到应有
民国以来的经济史 ,但截至本期为止 ,还没有实 的重视与利用 。正如陶希圣所说 :“这几年来 ,
际发表过近二十五年的论文 。实际发表的 , 都 大家正在撇开了广州 、 泉州 、 明州 、
扬州 、苏州 、
是百年以前的史实 。无论怎样的推敲 , 总与现 杭州高谈宋 、 元、明的社会 。大家正在撇开内蒙

λ
g
实的政治没有多大条 (关 ) 联 。本刊是没有理 的盐场 、 牧场谈契丹 。” 热衷在学界联络组织
由与别的政治宣传品一样的看待的 。主编者及 的顾颉刚 ,治史兴趣与领域均非经济社会史 ,但
投稿人虽不免在别的出版物上发表政论 , 但是 似乎洞察了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史领域的这一不
ϖ
λ
g
本刊并不刊载任何政论 ” 。在刊行的两年多 足 。顾颉刚治史比较重视方志 , 其创办的《禹
中 ,《食货 》 摒弃政论 , 在研究上注重材料 、 讲求 贡 》,即发表有诸多研究方志学的论文 。对于
方法 ,并不像中国社会史论战那样的激昂 、 趋 《食货 》,顾颉刚一开始便襄赞有加 。据陶希圣
时 ,研究领域也较论战时期大大拓展了 ,不少文 称 ,顾颉刚是《食货 》 “第一个热烈的发起人 ”,
υ
µ
g
章有一定深度 ,颇具学术价值 ,一些研究更是在 并且“《食货 》 这个名称便是他提 出来 的 ” 。
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领域里具有开创意义 。所 《食货 》 创刊后 , 顾颉刚即致信陶希圣 , 提议从
ϖ
µ
g
以后来顾颉刚说 :“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 现 地方志中里找寻经济史料 。顾颉刚的这一提
尚在草创时期 ,最近的趋势 ,似乎已经渐渐脱离 议与陶希圣创刊《食货 》 时提出的“特殊问题的
宣传革命的窠臼 ,而走上研究学术的大路 ,在这 提出和 解 决 。局 部 历 史 的 大 翻 修 、大 改 造 ”
ω
λ
g ω
µ
g
点上 ,陶希圣先生的功绩 ,实在不可埋没 ” 。 的思路正相一致 ,引起了陶希圣的高度重视 。
・105・
陶希圣认为顾颉刚的提议是一个切要的工作 , 题 ,每不能掩蔽其许多的破绽 ,终而影响到总的
于是在《食货 》 第 1 卷第 2 期发出了经济社会 体系的建立 。所以近来一般的社会经济史家颇
史研究者共同搜读方志的倡议 。在倡议中 , 陶 积极地提倡经济社区的局部研究 , 以为总的体
}
µ
g
希圣提出搜读地方志的两大原则 :“第一个原 系的鲜明的基础 。”傅衣凌是中国社会经济史
则是先读有大都会的地方的县志 ”, 在大都市 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 30 年代曾在
史初步作过后 ,再选择别种类的方志 ;“第二个 《食货 》发表文章与译稿 。其治史的一个重要
原则是分工的办法 ” 。分工最好以本省人读本 特点即是非常重视与善于利用地方志 。他的这
省方志的方式进行 ,这是由于容易启发兴趣 ,也 一学术见解的形成“是根植于中国社会史论战
是由于 本 省 人 对 本 省 的 地 方 情 形 知 道 的 多 和农村性质论战后的中国学术文化土壤 , 学习
ξ
µ
g
些 。 。同期 ,《食货 》 还刊载了鞠清远的《地方 和吸收苏联与日本学术界不同流派的研究方法

µ
g
志的读法 》 一文 。鞠清远是陶希圣门下弟子 , 而作出的反思 ” , 具有深远的学术眼光 , 也洞
治史观念与方法深受陶希圣影响 。在文中鞠清 烛了三十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固疾深弊 。
远对如何搜读地方志提出了自己颇为详细的看 《食货 》提倡收读地方志的研究取向 , 与傅衣凌
ψ
µ
g
法 。 随后 ,《食货 》 又刊发了瞿兑之《读方志琐 所说的“经济社区的局部 ” 研究自然有着很大差
记》 一文 , 该文是瞿兑之往年读方志时所作记 距 ,但其努力方向无疑是正确的。这也正是当时
录之一 ,辑有户口 、 实业 、
赋税 、医药 、
宗祠等经 中国经济社会史学界所需着力进行的。
ζ
µ
g
济社会史方面的史料 。《食货 》 刊载瞿兑之的
三 、培植学界新进
文章 ,不无树立范例之意 。瞿兑之是民国时的
方志学名家 , 从二十年代即开始注意从方志里 “三十年代 ,中国史学界诸流竞起 , 但以学
收集史料 , 至此已历十余年之久 , 收获颇 丰 。 术文化的中心北平而言 , 与西方‘科学的史学 ’
“端居读史 , 见有关制度风俗者 , 辄随笔记录 相汇合的考证学仍然居于主流的地位 , 其次则
{
µ
g
之 。积十余年寒暑 , 遂充箱箧 ” 。后来 , 瞿兑 《食货 》 派的社会经济史学也很快激起了波
υ
ν
g
之将其所收集的材料整理 、 结辑成《中国社会 澜 。”《食货 》 创刊后很快引起社会与学界的关
史料丛钞 》 出版 , 嘉惠学林 。陶希圣对瞿兑之 注 ,成为流行一时的刊物 。与北平学术界关系
从地方志中收集史料的工作评价颇高 :“在搜 密切的《北平晨报 》 很快刊出介绍陶希圣创办
集材料的努力中 , 我佩服瞿兑之先生 。他有很 《食货 》 的学术通讯 ,认为 ,“这种‘食货 ’ 运动是
大的计画搜集地方志中的材料 。他有很多的条 代表对于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上的一个新的动
ϖ
ν
g
目 ,可以供我们的研究的运用 。他于今把宝贵 向 ” 。《文化建设 》 杂志也发表了介绍《食货 》
的材料 ,一集一集的发表出来 ,可以算是中国社 的文章 。作者认为 , 在中国社会史研究方面 ,
|
µ
g ω
ν
g
会史界的福音 。” 《食货 》 “指示着此后应走的途径 ” 。《食货 》
《食货 》 搜读地方志的倡议 , 一方面是着眼 本是受《禹贡 》 启发而创办 , 但不久其声名即直
于史料搜集 , 一方面则是着眼于陶希圣提出的 追《禹贡 》,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据钱穆后来
“特殊问题 的提 出和解 决 。局 部历 史的 大翻 回忆称 ,当时《食货 》 与《禹贡 》 “两杂志皆风行
修” 。应该说 , 这种研究取径对当时的中国经 一时 ”,影响所及 ,以至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想
济社会史学界是相当有意义的 。 1944 年 , 傅衣 敦请钱穆出面 , 创办一份名为“《通典 》” 的杂
ξ
ν
g
凌对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没能 志 ,以与《禹贡 》 、
《食货 》“鼎足而三 ” 。而在
取得令人满意进展的原因作了鞭辟入里的剖 销量上 ,与《禹贡 》 相较 ,《食货 》实已有过之而
析 :“我常想近十数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 无不及 。据陶希圣称 ,《食货 》 开始每期只印行
究 ,至今尚未有使人满意的述作 ,其中的一个道 两千份 ,但《创刊号 》 发行后一星期 , 便又被迫
理 ,有一部分当由于史料的贫困 。这所谓史料 又再版一千份 , 到第 1 卷五 、 六期 , 印行数已达
ψ
ν
g
的贫困 ,不是劝大家走到牛角尖里弄材料 ,玩古 四千份 。 而《禹贡 》 初期每期印五百份 ,后来每
ζ
ν
g
董 ; 而是其所见的材料 , 不够完全广博 。因此 , 期才增加到一千五百份 。
尽管大家在总的轮廓方面 , 颇能建立一些新的 《食货 》 在青年学生中影响尤大 。当时的
体系 ,惟多以偏概全 , 对于某特定范围内的问 大厦大学出有《历史社会史论文索引 》, 该杂志
・106・
对《食货 》 中刊载的论文几无篇不索引 ,“《食 经济史料收集告一段落后 ,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
ν
g
货》 在大厦为最风行的读物 ” 。时为青年学子 又开始从事宋以后经济史料的收集 。这些年轻
的唐德刚后来即称 :“当时个人史学思想 , 就颇 学者利用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收集的史料 , 撰写
受 30 年代‘社会史论战 ’ 和《食货 》 杂志的影 论文 、
著作 ,成绩斐然 。其中才华出众的鞠清远
|
ν
g
响 。”陶希圣在北大任教 , 同时又兼课于清华 的成绩最为突出 。鞠清远利用中国经济史研究
等校 。在其直接影响 、 导引与帮助下 ,一批青年 室同人收集的资料 , 先是与陶希圣合作完成了
学子开始走上了研治中国经济社会史的学术道 《唐代经济史 》,后又出版了《刘晏评传 》
、《唐代
路 ,其中不乏何兹全 、 全汉 、 杨联陞等后来在 财政史 》两部个人专著 , 这对一个大学刚刚毕
中国经济社会史学界位为“第一线 ” 、
“第一流 ” 业的青年学者来 ,实属难能 。
的史学名家 。何兹全后来回忆说 :“我在北大
四、
交流与合作
时 ,影响我最大的是陶希圣 , 他开的两门课 , 中
国社会史 、 中国政治思想史 ,我都选修过 。我研 加强交流与合作是陶希圣创办《食货 》 的
}
ν
g
究中国经济社会史 ,主要是受他的影响 。” ; 全 宗旨之一 。“这个半月刊出版的意思 , 在集合
汉 在北大求学时 ,生活一度陷于困境 ,陶希圣 正在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尤其是正在搜集这种
鼓励其投稿《食货 》, 并为其出版习作《中国行 史料的人 ,把他们的心得 、 见解 、
方法 ,以及随手

ν
g
会制度史 》,助其完成学业 。时在清华经济系 所得的问题 、 材料 ,披露出来 。大家可以互相指
ξ
ο
g
就读的杨联陞也颇因陶希圣与《食货 》 的影响 , 点 ,切实讨论 , 并且进一步可以分工进行 ” 。
转向经济史的研究 :“陶 (希圣 ) 师与《食货 》 诸 30 年代初期 ,国内史学界从事中国经济社会史
ψ
ο
g
君 , 对联陞皆有影响 , 经济史之转向 , 实 发于 研究的主要有四股力量 ,除《食货 》 外 ,一为以
υ
ο
g
此 ” ; 北大学生沈巨尘 、 曾謇 、 武仙卿 、 北师大 郭沫若 、 吕振羽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学
学生鞠清远 、 燕京大学学生连士升等一众青年 者 ; 一为当时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以及
才俊 ,也皆受业问学于陶希圣 ,并在陶希圣的直 和他们有密切联系的一批学者 ; 一为在中山大
接影响下 , 多以中国经济社会史为治史志趣 。 学《现代史学 》 杂志撰稿的一批学者 。他们不
这些青年学子大多在《食货 》 上发表自己的作 但在研究动机与研究取径上有所不同 , 彼此之
品 ,也因此开始在当时的史学界崭露头角 。后 间也缺乏交流 , 更少有合作 , 甚至还曾出现过
ζ
ο
g
来 ,沈巨尘 、 曾謇 、
武仙卿 、 鞠清远 、 何兹全等人 “对着干 ” 的现象 。
又和陶希圣形成较紧密的工作关系 , 成为陶希 《 食货 》
创刊后 ,陶希圣以《食货 》 为媒介 ,
圣的“亲兵 ”; 陶希圣对这些“亲兵 ”也颇为倚 积极联络 ,谋求合作 。吕振羽对陶希圣向有批
ϖ
ο
g
重 ,曾言要以他们而“创始一个学派 ” 。这些 评 ,但陶希圣认为吕振羽是“方法与技术兼有
年轻学者在陶希圣的指导与带动下 ,合作共进 。 修养的人 ”, 因此在《食货 》 上公开表示希望吕
{
ο
g
当时研究 , 成绩已相当不错 , 尤其是 1935 年 9 振羽能为《食货 》 撰稿 。 而吕振羽对《食货 》 的
月陶希圣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创办中国经济史研 工作也很热心 ,在看了陶希圣的文章后 ,即致信
究室之后 ,其成绩更是引人侧目 。北京大学法 陶希圣 , 建 议《食 货 》 注意收集世界史资料。
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本为该院为开中国经济 《食货 》 创办不久 ,陶希圣即向《现代史学 》 的主
史研究这一课程而特设 , 其重要工作之一是进 编、 时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的陈啸江征询史料
行唐宋以来经济社会史史料的收集 。“搜集的 收集的方法 。陈啸江致信陶希圣 , 介绍了自己
|
ο
g
史料 , 将分题分类编为长编以供经济史家的利 二十五文化史料搜集法 。 1936 年 4 月 , 陶希
ω
ο
g
用 ” 。该室成立后 , 陶希圣召集鞠清远 、 连士 圣又给陈啸江写信 , 说明“‘道不同相为谋 ’ 之
升、 沈巨尘 、 武仙卿等人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工 必要 ”,希望陈啸江能在《食货 》 撰文阐发自己
}
ο
g
作 ,先收集唐代经济史料 。经过一年努力 ,所收 的学术见解 ,并得陈啸江回函应承 。 。与陈啸
史料 裒 然 成 集 , 并 被 辑 成《唐 代 经 济 史 料 丛 江关系密切 、 常为《现代史学 》 撰稿的傅衣凌及
编 》,共八册 ,交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由于 王兴瑞等人均在《食货 》 上发表文章 、 译稿 。同
不久抗战爆发 , 这八册实际印就的只有《土地 年 ,陶希圣又给当时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
问题 》 、
《寺院经济 》 、
《唐代之交通 》 三种 。唐代 究所的梁方仲写信 , 约其为《食货 》 撰稿 ,《食
・107・
货》 上有两篇翻译日本人的关于明代的经济史 主任方显廷两度交换意见 , 想联络国内致力研

ο
g
的论文 ,在发表前曾送梁方仲校对 ,《食货 》 还 究中国经济史的几个文化机关 、 团体及个人 ,发
计划刊载即将由梁方仲主持翻译的清水泰次的 起一个大的学会 。陶希圣不无希望地表示“倘
υ
π
g
关于明代田土田赋的研究论文 。 。据陶希圣 使大的学会的发起 ,能成事实 ,那便有划时代的
|
π
g
称 ,从第 4 卷第 1 期起 ,《食货 》 上发表的明代 成效了 ” 。可惜不久抗战 爆发 , 一切 皆成 泡
经济史论文译稿 , 均经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 影 。尽管与陶希圣通信表示加入食货学会的人
ϖ
π
g
究所同人校正过 。 1935 年夏 , 时为哥伦比亚 已在所不少 ,其中还有铃木俊等日本学者 ,但食
大学国际社会研究所主任的魏特夫以太平洋学 货学会实际上始终只是名存而实无 , 一个全国
会研究员的名义 ,从美国来到北京进行研究 ,陶 性的中国经济社会史学会最终没有在 30 年代
希圣与其进行了一年的合作 。魏特夫委托陶希 的中国史学界出现 。
圣主持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替其搜辑辽金经济
社会史料 。当时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成员有鞠 注释与参考文献 :
清远 、 连士升 、 武仙卿等人 , 他们替魏特夫做了 ①《食货 》1934 年 12 月创刊 ,为半月刊 , 1937 年 7 月停
大批的卡片 。“七七事变 ” 以后 , 魏特夫将这些 刊 。 1971 年 ,陶希圣在台北将《食货 》
复刊 ,为月刊 。
ω
π
g
卡片带回美国 。后来 , 魏特夫又在冯家 的 本文《食货 》
皆指《食货 》
半月刊 。 30 年代的中国 ,
“经济社会 史 ”
、“社 会经济 史 ”
、“社 会史 ”
、“经 济
襄助下编写《辽代社会史 》 。这部书以二人合
ξ
π
g 史 ”, 这几个名词的含义是相同的或相近的 ,皆指与
写的名义 ,用英文于一九四九年出版 。
社会有机体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发展史或指以经济为
30 年代 ,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的人日益增
主体的社会史 , 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参见 : 李根
多 ,但中国经济社会史界的信息交流却仍显得 蟠 :《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 》, 载《河北学
相当滞碍 。陶希圣在编辑《食货 》 时 , 即发现这 刊》 第 22 卷第 3 期 , 2002 年 5 月 ) ,本文使用这些名
一问题 。“在收文稿的当儿 , 我发现想做中国 词时 ,概念上都依同此义 。
经济通史的人多 , 想做专题研究的人少 。原因 ②陶希圣 :《社会史讨论会献言 》,《第一届历史与社会
是研究的人并不能得到经济通史的知识 , 又不 变迁 (中国社会史 ) 研讨会 》
上册 , 台北 :“中央研究
知道那些问题有人做过 , 那些 问题 还没 人做 院”
三民主义研究所 1982 年 ,第 4 页 。
ψ
π
g ③顾颉刚 :《当代中国史学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过” 。 为此 ,陶希圣决定进行编制中国经济社
会史论文索引的工作 。这一工作赖籍群力 , 进 版 ,第 97 页 。
④王礼锡 :《中国社会史论战序 》, 王礼锡 、
陆晶清编著
展顺利 。《食货 》 刊载的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
《中国社会史的论战 》
第 1 辑 , 见上海书店出版社出
社会史论文索引几乎囊括了当时国内刊物所载
版《民国丛书 》
第 2 编第 79《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一 、
有的中国经济社会史论文 。同时陶希圣又通过
二》

《食货 》 来“尽力沟通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的人 ⑤杨宽 :《历史激流中的动荡和曲折 ———杨宽自传 》,台
ζ
π
g
们的消息 ” 。《编辑的话 》 是《食货 》 每期必有 北 : 时报文化 出 版 企 业 有 限 公 司 1993 年 版 , 第 62
的栏目 。陶希圣通过《编辑的话 》,对《食货 》 的 页。
大多数作者进行了简单介绍 ,包括作者的单位 、 ⑥陶希圣 : 《汉儒的僵尸出祟 》,王礼锡 、
陆晶清 :《中国
正在研究的题目以及研究的方法等等 ; 同时发 社会史的论战 》
第 4 辑 , 见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民
表个人学术见解 、 发布史学消息 。由此可大致 国丛书 》
第 2 编第 80《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三 、
四》。
了解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史学的研究状况与发展 ⑦顾颉刚 :《当代中国史学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版 ,第 99 页 。
趋势 。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 陶希圣又积
⑧唐德刚译 :《胡适杂忆 》, 华文出版社 1990 年版 , 第
极筹建组织食货学会 。本来陶希圣在创办《食
153 页 。
货》 的同时便宣布发起食货学会 。陶希圣为食
⑨陶希圣 :《潮流与点滴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
货学 会 的 实 际 组 建 进 行 了 不 断 的 努 力 。到 第 129 页 。
1936 年 9 月 ,陶希圣对正式组建食货学会已有 ⑩《〈食货半 月 刊 〉
宣 言 》,《北 平 晨 报 ・社 会 研 究 周
明确计划 ,即确定会员会籍 , 徵收会费 , 召开会 刊 》, 1934 年 11 月 14 日 。
员大会 , 选举理事 , 依法立案 , 并准备即 行着 ϖ
λ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4 卷第 2 期 , 1936 年
{
π
g
手 。此外 ,陶希圣又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6月 。
・108・
ω
λ
g顾颉刚 :《当代中国史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1、2、3 期合刊 , 1937 年 4 月 。
版 ,第 98 页 。 {
ν
g梁园东 :《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之诸问题 》,《食货 》
ξ
λ
g杜若遗 :《介绍〈食货半月刊 〉》,《文化建设 》 第 1卷 第 2 卷第 2 期 , 1935 年 6 月 。
第 4 期 , 1935 年 1 月 。 |
ν
g陶恒生 :《高陶事件始末 ・序三 (唐德刚序 ) 》, 湖北
ψ
λ
g《〈食货半月刊 〉 宣言 》,《北平晨报 ・社会研究周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4 页 。
刊 》, 1934 年 11 月 14 日 。 }
ν
g何兹全 :《爱国一书生 : 八十五自述 》,华东师范大学
ζ
λ
g王瑛 :《研究中国经济史之方法的商榷 》(陶希圣附 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55 页 。
注 ) ,《食货 》 第 1 卷第 5 期 , 1935 年 2 月 。 ∼
ν
g全汉 :《回首来时路 》, 见《新学术之路 》, 台北“中
{
λ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1 卷第 1 期 , 1934 年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 ”1988 年版 ,第 489 页 。
12 月 。 υ
ο
g杨联陞 :《打像为誓小考 》,见《纪念陈寅恪先生八十
|
λ
g陶希圣 :《夏虫语冰录 》 法令月刊社 1980 年版 , 第 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
344 页 。 第 282 页 。
}
λ
g傅振伦著 、 陈怡整理 :《傅振伦学述 》,浙江人民出版 ϖ
ο
g何兹全 、 郭良玉 :《三论一谈 》, 新世界出版社 2001
社 1999 年版 ,第 108 页 。 年版 ,第 24 页 。

λ
g陶希圣 :《搜读地方志的提议 》,《食货 》 第 1 卷第 2 ω
ο
g《国立北京大学一览 : 民国二十四年度 》, 国立北京
期 , 1934 年 12 月 。 大学 1935 年出版 ,第 237 页 。
υ
µ
g同上 。 ξ
ο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1 卷第 1 期 , 1934 年
ϖ
µ
g同上 。 12 月 。
ω
µ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1 卷第 1 期 , 1934 年 ψ
ο
g参见李根蟠 :《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 》,
12 月 。 《河北学刊 》 第 22 卷 3 期 , 2002 年 5 月 。
ξ
µ
g陶希圣 :《搜读地方志的提议 》,《食货 》 第 1 卷第 2 ζ
ο
g如吕振羽在中国大学政治系教《中国政治思想史 》,
期 , 1934 年 12 月 。 其目的之一便是要与在北大教《中国政治思想史 》 的
ψ
µ
g鞠清远 :《地方志的读法 》,《食货 》 第 1 卷第 2 期 , 陶希圣对着干 。见江明著 :《展读遗篇泪满襟 ———记
1934 年 12 月 。 李达和吕振羽的交住 》,载《文献 》1980 年 ,第 4 辑 。
ζ
µ
g瞿兑之 :《读方志琐记 》,《食货 》 第 1 卷第 5 期 , 1935 {
ο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1 卷第 5 期 , 1935 年
年 2月 。 2月 。
{
µ
g瞿宣颖 :《中国社会史料丛钞 ・题语 》, 见瞿宣颖 : |
ο
g陈啸江 :《二十五史文化史料搜集法 》,《食货 》 第 1
《中国社会史料丛钞 》 甲集 , 上册 , 商务印书馆 1937 卷第 5 期 , 1935 年 2 月 。
年版 。 }
ο
g附录一 (《学术通信 》) :《现代史学 》 第 3 卷第 1 期 ,
|
µ
g瞿宣颖 :《中国社会史料丛钞 ・陶 (希圣 ) 序 》 甲集 , 1936 年 5 月 。
上册 ,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 ∼
ο
g见中山大学档案馆馆藏《梁方仲档案 》 。
}
µ
g傅衣凌 :《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 》, 厦门大学出版 υ
π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3 卷第 4 期 , 1936 年
社 1989 年版 ,第 40 页 。 1月 。

µ
g杨国桢 :《吸收与互动 : 西方经济社会史学与中国社 ϖ
π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4 卷第 1 期 , 1936 年
会经济史学派 》,见候建新编 :《经济社会史 》 商务印 6月 。
书馆 2002 年版 ,第 9 页 。 ω
π
g陶希圣 :《潮流与点滴 》,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9 年
υ
ν
g余英时 :《犹记风吹水上鳞 ———钱穆与现代中国学 版 ,第 137 页 。
术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1 年版 ,第 174 页 。 ξ
π
g冯家 :《冯家 论著辑粹 》,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
ϖ
ν
g长江 :《陶希圣与〈食货 〉》,《北平晨报 》, 1935 年 1 第 512 页 。
月 18 日 。 ψ
π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1 卷第 3 期 , 1935 年
ω
ν
g杜若遗 :《介绍〈食货半月刊 〉》,《文化建设 》 第 1卷 1月 。
第 4 期 , 1935 年 1 月 。 ζ
π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1 卷第 6 期 , 1935 年
ξ
ν
g钱穆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 生活 ・读书 ・三联 2月 。
书店 1998 年版 ,第 170 页 。 {
π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4 卷第 7 期 , 1936 年
ψ
ν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3 卷第 1 期 , 1935 年 9月 。
12 月 。 |
π
g陶希圣 :《编辑的话 》,《食货 》 第 4 卷第 11 期 , 1936
ζ
ν
g《本会三年来工作略述 》,《禹贡 》 半月刊 , 第 7 卷第 年 11 月 。

・10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