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第 58 卷第 22 期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Vol.58 No.

22
2022 年 11 月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v. 2022

DOI:10.3901/JME.2022.22.003

面向“双碳”战略目标的锂离子电池生命周期评价:
框架、方法与进展*
1 1 1 2 1
来 鑫 陈权威 顾黄辉 韩雪冰 郑岳久
(1.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3;
2.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 北京 100084)

摘要:在国家“双碳”重大战略驱动下,锂离子电池在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它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与环境指标
评价成为研究热点,在碳排放计算及减碳措施方面遇到严峻挑战。首先,对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框架、基本方法、评价指
标等基础共性问题进行简要概述。然后,从锂离子电池可持续发展出发,提出从“摇篮”到“摇篮”的全生命周期闭环评价
路线,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内(包括电池生产、电池使用、梯次利用、电池回收与再制造等环节)各阶段碳排放计算的研究现状
与进展进行详细综述,总结各阶段潜在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提出一种“技术-生态-价值”综合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对锂
离子电池生命周期价值评价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讨论,对资源风险与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与梳理。最后,总结与展望了能
源脱碳、体系创新、智能制造、优化管理、材料回收、碳捕集等六大潜在的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减碳措施。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碳排放;全生命周期评价;双碳战略;电动汽车
中图分类:TM912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Carbon-peaking and


Carbon-neutrality: Framework, Methods, and Progress

LAI Xin1 CHEN Quanwei1 GU Huanghui1 HAN Xuebing2 ZHENG Yuejiu1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2. School of Vehicle and Transport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Driven by the Carbon-peaking and Carbon-neutrality strategic goals, lithium-ion batteries usher in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Meanwhile, it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for tracking the life cycle carbon footprint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ssessment and faced severe challenges in 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and reduction measures. First, the basic framework, methods,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other common problems of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are briefly summarized. Then, a whole life cycle
closed-loop assessment route from "cradle" to "cradle" is propos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at all stages of the battery life cycle (including battery production, battery use,
echelon utilization, battery recycling, and remanufacture) is summarized in detail, the potential research hotspots and difficulties are
generalized,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Technology-Ecology-Value" is propos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life cycle value assessment are discussed, and the resource and supply chain risks are analyzed.
Finally, six potential carbon reduction measures for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summarized and prospected, such
as energy decarbonization, system innovati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aterial recovery, and carbon
capture.
Key words: lithium-ion battery; carbon emissi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double-carbon strategy; electric vehicle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51977131 , 52277223) 和 上 海 市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19ZR1435800)资助项目。20220622 收到初稿,20221005 收到修改稿
4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第 58 卷第 22 期期

[9]
响评价的方法 。近年来,LCA 被广泛的应用于量
0 前言 化锂离子电池的制造、使用、回收等环节的碳排放
[10-11]
及各种环境负担 ,目的是识别与厘清关键环节
2020 年 9 月,我国宣布 2030 年前实现“碳达 来指导流程与工艺改进、产品开发及宏观决策。然
峰”与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战 而,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是电池生产阶段的碳排放
略目标)。实现碳中和是人类应对全球变暖、实现可 与环境指标评价,很少进行电池全生命周期的
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研究表明全球 20% 以上的碳 LCA,特别是废旧电池的材料回收及电池再制造对
[1] [12]
排放来源于交通领域,其中近 50%来源于乘用车 , 环境影响 。另外,目前电池的 LCA 研究主要侧
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的 10%左右。 重于环境指标与成本分析,对技术因素约束下的
在这种背景下,电动汽车被公认为主要的碳减排手段 LCA 研究较少。此外,面向锂离子电池的碳计算标
而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并得到飞速增长。预计到 2030 准与方法论需要发展,基础数据库需要进一步完善,
[2]
年,全球电动汽车总数可能超过 3 亿辆 。锂离子电 面向本土化的数据及未来能源结构下的锂离子电池
池由于具有高比能量、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等 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预测需要重点发展。因此,
[3]
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与储能行业 。2021 年 有必要对上述关键与共性问题进行综述与总结。
全球锂离电池的出货量为 562.4 GW·h,而这一数 本文对 LCA 方法的基本框架与方法进行全面
[4]
字在 2025 年将达到 4 TW·h ,其中电动汽车的锂 综述,对目前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 LCA
离子电池装机量预测如图 1 所示。近年来,锂离子 方法与碳排放计算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总结;面向
电池产业链向我国聚集,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电池可持续发展提出从“摇篮”到“摇篮”的全生
发 布 的 数 据 , 我 国 2021 年 锂 离 子 电 池 产 量 命周期闭环评价路线及“技术-生态-价值”综合评价
324 GW·h,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锂离子生产国。尽 框架,给出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 LCA 中潜在的难
管锂离子电池被看成清洁能源载体,但它全生命周 点与热点问题;分析锂离子电池的资源与供应链风
期的各个环节(包括电池原材料提取、电池制造、运 险,并给出了潜在的减碳措施。本文的研究结论为
输、使用和回收等)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碳排放。以 LCA 方法在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提供
[5]
前的研究 表明电池原材料提取阶段的碳排放范围
方法参考,也为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提
为 48~216 kg CO2-eq/(kW·h),生产 1 kg 石墨会产
[6]
供有价值的路径。
生大约 5.3 kg CO2-eq/(kW·h) 。由于能源结构等
原因,我国锂离子电池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比发达国
[7]
1 LCA 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家高出了 40%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的高速增
长与减碳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需
1.1 定义与标准
要进行重点核算,“零碳电池”及“零碳产业链”成
LCA 方法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1990 年,国际
为社会热点。
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SETAC)将 LCA 定义为一
种通过材料使用、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来评估产品、
[13]
生产过程和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方法 。1997 年国际
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
制定了 ISO 14000 系列标准,并给出了 LCA 的标
[14]
准化定义 :研究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使用和处
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因素和潜在影响,环
境影响一般包括资源利用、人类健康和生态结果。
ISO 14040 提供了标准的“原则和框架”,而 ISO
14044 提供了“要求和指南”大纲。一般来说,ISO
14040 是为管理人员编写的,ISO 14044 是为从业
图1 全球电动汽车电池需求预测[8]
人员编写的。LCA 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
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是 应用,对应 ISO 系列标准制定了 GB/T 24040 系列
一种是针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标准化、科学化环境影 标准。在“碳中和”战略目标驱动下,LCA 方法与
月 2022 年 11 月 来 鑫等:面向“双碳”战略目标的锂离子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方法与进展 5

标准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拓展。 生命周期 LCA 方法)。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生


1.2 基本框架 产与应用带来的资源危机,废旧电池的材料回收与
根据 ISO14040,LCA 的基本框架如图 2 所示。 再制造成为热点,从“从摇篮到坟墓”的 LCA 方法
[14] [23]
它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目标与范围界 引起了广泛关注 。常见的功能单位为 1 kg 锂离
定、生命周期清单(Life cycle inventory, LCI)分析、 子电池或 1 kW·h 锂离子电池。对于 LCI,主要的
生命周期影响评估(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 数据来源于数据库、文献、调研、试验测量等。目
[12, 15]
LCIA),以及结果解释 。 前的 LCA 商业软件(如 GaBi、SimaPro 等)内置了众
多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数据。对于前景数据,
需要通过本土化数据调研等来提高数据质量。
目前成熟的 LCIA 模型有 CML 2001、EDIP
[24-25]
2003、ReCiPe、Eco-indicator 99 与 EPS 2000 等 。
[12]
这些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中点法与终点法 。中点
法是早期观察的环境影响,侧重于单一的生态问题,
如人体毒性与酸化等;终点法着眼于因果链末端的
环境影响,得到的指标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显示更
高聚合级别的环境影响,如人体健康、气候变化
[26]
等 。中点法确定了各种类别的潜在环境影响,提
供了详细、低不确定性的结果;终点法可以将广泛
图2 LCA 的基本框架
的影响归因于有限数量的、被公认的损害。有很多
(1) 目标与范围界定:描述生命周期评估的目 的模型同时集成了中点法与终点法,常见的有
标和范围,目标的定义包括研究意图、原因与目标, ReCiPe 2008、ReCiPe 2016、IMPACT 2002+、CML
[27-28]
范围的定义包含功能单位(如 1 kg 电池正极材料)与 2002、IMPACT World+等 。例如 IMPACT 2002+
系统边界等。 具有 14 个中点及 4 个终点分类。这些模型给 LCA
(2) LCI 分析:在界定的系统范围内,盘查所有 的多个指标的综合核算与评价带来了方便。
输入能源与物料数据、产出物(如产品与副产品、污 1.3 基本方法
染物、废弃物等数据)、以及间接影响数据(如生态 LCA 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成熟的方法,
及社会影响等)。该部分包括数据准备、数据收集、 它们具有多种分类方法。从方法论上 LCA 可以分为
数据计算、数据分配等步骤。 归因 LCA (Attributional LCA, ALCA) 和结果 LCA
[29]
(3) LCIA 评估:将 LCI 结果转化为资源消耗、 (Consequential LCA , CLCA)
。ALCA 方法主要回
人类健康影响和生态影响等方面的潜在环境影响, 答产品全生命周期上的总排放量是多少,CLCA 方
包含分类、特征化与量化三个步骤。通过适合的评 法主要回答边界差异导致的总排放量变化是什么。
估模型及方法,将环境影响进行分类、量化与分析, 从清单制定流程上 LCA 方法可以分为基于过程的
规范化评价指标,例如全球变暖或人类健康。 生命周期评价(Process-based LCA, P-LCA)、投入产
(4) 结果解释:依据目标与范围的界定,归纳 出生命周期评价 (Input-output LCA, IO-LCA) 和混
[30]
并讨论出结论及建议事项。例如:造成环境影响的 合生命周期评价(Hybrid LCA, H-LCA)方法 。
主要因素、原因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P-LCA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直接编制工艺清单的方
对于锂离子电池的 LCA,研究对象可以是整个 法,它通常用于单个产品或服务的 LCA,是使用最
[16, 17]
电池或某个部件,研究目标可以是碳足迹 、水 广泛的 LCA 方法。IO-LCA 是一种基于投入产出表
[18] [19]
足迹 与生态足迹 等,系统边界目前主要集中在 的自上而下列表构建方法,该方法将财务数据转换
[20] [21] [22]
电池生产 、电池使用 、电池回收 等。如图 2 为环境影响,提高了库存数据的完整性。H-LCA
所示,整个过程按照系统边界可以分为“从摇篮到 是将 P-LCA 和 IO-LCA 方法进行整合来实现具体性
大门”(即从资源开采到电池生产)、
“从大门到大门” 和完整性的集合,被认为是比 P-LCA 或 IO-LCA 更
[31]
(即仅考虑电池制造)、
“从摇篮到坟墓”(即从电池生 先进的方法 。然而,如何有效地集成两种方法
产到电池丢弃的传统全生命周期 LCA 方法)、
“从摇 存在挑战。从组织层面 LCA 可以分为产品级 LCA、
篮到摇篮”(即考虑电池材料回收和再制造的新型全 组织级别 LCA、消费 者级别 LCA 和区域级 别
6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第 58 卷第 22 期期

[29, 30]
LCA 。产品级 LCA 的作用是评估和改进特定
[12, 31]
产品 ,如生态产品设计、流程优化、供应链管 2 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与
理、营销和战略决策;组织级别 LCA 用于调查组织 环境指标评价
产品的环境影响,并提出宏观解决方案;消费者级
别 LCA 分析特定消费者的特定购买信息和生活方 2.1 概述
式,并提供未来的消费热点;区域级别 LCA 旨在确
[12]
锂离子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可分为电池生产、
定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关键领域和环境影响 。不同
电池使用、电池退役与回收三个阶段。电池生产
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有不同的应用对象和评价目
包括原材料提取、部件制造与电池制造等阶段;
标。产品级 LCA 因其在开发和升级单个产品以及风
电池使用包括一次应用(如电动汽车)与二次应用
险评估方面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 [32]
(如梯次于通信基站) ;电池退役与回收是指对
1.4 环境评价指数
通过 LCA 可以较为方便地对各种足迹与环境 退役电池的材料进行回收并应用于电池的再制
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全面评估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造。图 3 为构建的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 LCA 评
表 1 列出了常见的环境指标。一些商业的 LCA 软件 价的基本框架,它是一个从“摇篮”到“摇篮”
已经内置了众多成熟 LCIA 模型,可以方便地对多 的闭环过程。在进行 LCA 需要统计每个阶段的材
个环境指标进行计算与评估。 料与能源输入,计算出每个阶段的直接与间接排

表1 典型的环境评价指标
放。一般地,直接排放是指上述每个阶段由于材
料与能源消耗导致的排放,间接排放指追溯能源
终点指标 中点指标
人类致癌毒性
与原材料造成的排放。利用 LCA 方法,可量化锂
人体健康 人类非致癌毒性 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碳排放及环境
呼吸系统影响 指标,推动电池的可持续发展。
水体酸化 锂离子电池由于不同的正极材料可分为多种类
水体富营养化
型,如镍钴锰酸锂(LiNi1-x-yMnxCoyO2, NCM)电池、
生态质量 土地占用
镍 钴 铝 酸 锂 (LiNi1-x-yCoxAlyO2, NCA) 、 磷 酸 铁 锂
陆地生态毒性
(Lithium iron phosphate, LFP)等。由于不同电池具有
光化学氧化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不同的原材料、生产工艺、电池性能、回收工艺,
不可再生能源 因此需对具体电池类型进行数据收集及清单制定来
资源消耗
矿物提取 开展个性化的 LCA 研究。

图3 从“摇篮”到“摇篮”的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 LCA 路线图


月 2022 年 11 月 来 鑫等:面向“双碳”战略目标的锂离子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方法与进展 7

2.2 电池生产 表 2 列出了一些文献中各种材料体系的电芯制


2.2.1 原材料提取与加工 造与组装、电池附属部件制造、电池运输等部分的
常见的电池原材料包括锂、钴、镍、石墨和锰 碳排放,可以看出即使同种类型电池之间的差别很
等,它们的提取和加工分为原料阶段、中间料阶段 大。主要原因是清单数据的差别与统计范围不同,
[33]
及产品材料阶段 。电池原材料一般经过勘探、提 有些研究对相关流程与制造步骤进行了忽略。此外
取、选矿等步骤才能得到。锂材料主要来源于伟晶 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电池制造所用能源的碳强度对结
岩和卤水,镍主要来源于红土镍矿与硫化镍矿,石 果影响很大。因此,电池制造阶段的碳排放计算应
[34]
墨来源于天然石墨沉积物 。中间材料阶段主要包 根据不同的材料及能源清单进行具体计算。
括熔炼、提纯或精炼步骤,锂的中间材料主要是氢
[35]
表2 电池生产的碳排放计算结果(kg CO2-eq/kW·h)
氧化锂或碳酸锂,镍的主要中间材料为硫化镍 。
电池 电池 附属 电芯制造与 数据
产品材料阶段与电池生产直接相关,NCM 是锂离子 类型 材料 组件 组装
运输
来源
电池最重要的正极材料之一,该过程包括混合、煅 NCM 26.60 44.80 64.00 4.20 [43]

烧和研磨过程。在上述过程中矿物的开采、运输、 NCM 27.52 37.84 106.64 — [44]

原材料冶炼与提纯是一个复杂及耗能过程,是与生 NCM 106.00 40.00 54.00 — [45]

产相关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表 2 列出不同文献中 NCM 34.00 10.50 31.00 — [46]

电池材料提取过程的碳排放,可看出它们之间的差 NCM 75.50 10.40 33.80 0.80 [47]

别很大,主要原因是电池原材料具有多样性且分布 NCM 43.98 8.87 14.91 — [48]

广泛,导致它们的清单数据差别较大。因此,收集 NCM 24.78 — 16.80 0.42 [49]

可靠性的电池原材料提取与加工数据直接决定计算 NCM 100.83 4.64 19.01 — [50]

结果的准确性。 LFP 16.60 49.80 94.62 4.98 [51]


2.2.2 电池部件制造与组装 LFP 78.70 11.60 60.20 0.75 [47]
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可分为电池部件制造与电池 LFP 103.75 78.75 67.50 — [45]
组装,电池部件制造包括电芯制造与电池附属部件 LMO 52.30 10.40 0.06 0.66 [47]
(如 BMS、冷却系统、外壳等)制造。电芯制造主要 LMO 39.00 2.66 11.44 — [52]
过程如图 4 所示,可简要的描述如下:在匀浆阶段, LMO 29.70 6.05 2.25 — [53]
将活性材料与粘合剂、溶剂和炭黑等添加剂混合;
2.2.3 生产阶段的碳排放
在涂布阶段,将混合材料涂覆在载体箔上,制造出
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是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
阳极与阴极。然后,将涂层箔干燥以蒸发溶剂,将
主要来源。很多文献对电池生产阶段的碳排放进行
涂覆的箔片进行辊压、切分、干燥等操作。电池生 [36-38]
了计算 ,计算结果分布 38 kgCO2-eq/(kW▪h)到
产需要在干房中进行,整个电池部件制造与组装需
356 kgCO2-eq/(kW▪h)之间,正极材料生产是主要的
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与天然气,对能量清单进行准确
碳排放来源。文献[39]总结在 2005 年至 2020 年发
调研与统计对 LCA 结果的准确性十分关键。在现阶
表的 50 篇有关电池生产阶段碳排放的论文,得出它
段及未来电力碳强度下,“以电代气”是否能减少排
们的平均值为 120 kgCO2-eq/kWh。出现如此大的差
放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
别的原因主要有:① 一些研究没有追溯到原材料开
采及提取的碳排放;② 材料与能源清单的差异;③ 电
池材料体系的差异,例如:NCM 电池比 LFP 电池
[40]
在生产阶段产生更多的碳排放 ,且随着 NCM 电
池中钴和锰含量的增加,电池生产阶段产生的碳排
[12]
增加 ;④ 生产地点的能量结构差异,例如使用
绿色化程度高的电力生产电池就会产生少的碳排
放。综上所述,电池的材料体系及生产地点是碳排
放的主要变量,准确评估电池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十
分具有挑战。此外,电池生产阶段的环境指标评估
[41-42]
也是研究热点 。从碳排放与环境指标视角对不
图4 电池单体制造过程 同材料体系电池与下一代电池进行比较十分具有意
8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第 58 卷第 22 期期

[12]
义。我们以前研究结果 表明,在我国 2020 年平 程的能源与材料清单。在梯次利用过程中,电池碳
均电力结构下,NCM 电池的正极材料生产的所产生 排放与梯次利用场景、电池状态及二次利用寿命等
的碳排放占电池生产所产生总碳排放的 46%,固态 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来源于消耗电力带来的间接排
电池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只有 NCM 电池的 86%。在 放。因此,梯次利用期间消耗的电力的碳强度及电
现阶段,在电池原材料资源丰富与电力中可再生能
池寿命直接决定了该期间的碳排放核算,基于梯次
源比例高的地方(例如我国西南地区)进行电池生产
利用场景并考虑电池寿命的 LCA 建模是可行的解
对减少碳排放十分有利。
决方案。此外,由于退役电池目前是一种有价商品,
2.3 电池使用
因此,我们认为在计算梯次利用期间的碳排放时应
由于电池使用过程中性能和寿命等技术性指标
[54-55] 该按新电池与退役电池的价格比分担新电池生产阶
的复杂性 ,许多锂离子电池 LCA 的研究中没有
[36, 42] 段的碳排放,在这个基础上评价梯次利用的碳排放
考虑使用阶段 。然而,从时间尺度上看使用阶
收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主题。此外,从碳排放视
段占据了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是电池全
角来定义电池退役标准将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它将
生命周期中的主要碳排放来源,因此需重点关注。
从技术层面定义退役指标(容量衰减到初始容量的
在计算电池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和环境影响时,需要
70%~80%)的有益补充。
考虑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充放电深度、衰减速度及
退役电池一般需要拆解到单体或模组后进行
使用寿命等技术性因素。同时,电池在交通运载工 [60]
梯次利用 。由于电池 包结构的复 杂性与多样
具上使用时,电池包的重量也会引起额外的能耗。
性,它的自动化拆解是行业难题。为了实现自动
文献[56]选择充放电效率、质量分摊系数、电池循
环寿命和电力结构等因素对电池使用阶段开展 化的拆解及检测,在电池设计时就需要进行可回

LCA,发现充放电效率是主要因素。实际上,电池 收设计,即采用可生物降解或可拆卸的标准化结

在使用阶段的作用是电能载体,因此该阶段对环境 构设计。随着电池结构的创新(如无模组 CTP 技


的影响实际与使用电力的间接排放密切相关,即依 术),全自动拆解技术将面临新的挑战。此外,发
赖电力的碳强度。在电力结构中可再生能源较多的 展快速准确的退役电池健康度检测与评估技术可
地区(即电力碳强度低)使用电池将产生更少的碳排 以降低梯次利用成本。总之,发展机器人自动拆
[57]
放 。可以明确的是未来能源绿色化可进一步凸显 解与检测技术对提高梯次利用的经济性与降排减
锂离子电池及电动汽车的环保价值。此外,新兴技 碳是十分有益的。
术对电池使用的碳排放带来益处。文献[58]证实车 2.5 电池回收与再制造
辆到家庭 (Vehicle-to-home, V2H) 系统可以减少约 废旧锂离子电池被称为“城市矿石”而备受关
35%~42% 的碳排放,车辆到电网 (Vehicle-to-grid, 注,它的回收与再制造能减少电池对土壤与水的污
V2G) 技术可以利用车辆电池来存储和补充电网能 染,缓解镍、钴、锂等稀有金属的资源短缺与开采
量,减少火电在削峰填谷中的应用,从而减少碳排 压力,降低电池制造成本,实现循环经济,具有巨
[59] [61]
放 。现阶段,电池生产带来的高碳排放使电动汽 大的环保与经济价值 。文献[62]显示从盐水和硬
车相比燃油汽车在生产制造时具有更大的碳排放, 岩中提取锂资源的成本分别约为 1 800 美元/吨和
因此一个潜在的研究主题是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在 5 000 美元/吨,而在废旧电池中提取锂资源的成本
当期与未来电力结构下碳排放的比较与收益问题, 约为 1 130 美元/吨。如图 5 所示,目前电池回收方
[63-64]
即在特定的场景中电动汽车行驶多少公里才能抵消 法主要有湿法回收、火法回收和直接回收 ,它
掉两类汽车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差异。 们的回收工艺、回收产物及能耗各不相同。火法回
2.4 梯次利用 收使用高温熔炼去除粘结剂和隔膜等有机材料,通
梯次利用可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最大 过碳还原剂生产含有镍、钴、铜的金属合金。该方
化全生命周期价值,近年来成为全球热点话题。从 法过程简单,无需预处理,是目前成熟的商用回收
[63, 65]
电动汽车上退役下来的电池一般需要进行拆解、分 方法 。然而,该回收方法的高能耗过程会导致
[60]
选及重组后才能进行二次利用 ,这个过程需要消 大量的碳排放。湿法回收的浸出方法主要有酸浸、
耗能源与物料。因此,在开展 LCA 时需要制定该过 氨浸、生物浸出和电化学浸出等,与火法回收相比
月 2022 年 11 月 来 鑫等:面向“双碳”战略目标的锂离子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方法与进展 9

[49]
能耗和碳排更低 。但是湿法回收过程中会产生大 放方面具有 18%~29%的收益,在非生物资源耗竭
量的废水和废液,造成环境污染。直接回收方法主 潜力(Abiotic depletion potential, ADP)方面具有 60%
要回收锂电池的活性物质,同时保留其原有的化合 以上的有益;LFP 回收与电池再制造在碳排放上没
[66]
物结构 ,回收过程中主要使用磁选、浮选等物理 有收益,而在 ADP 方面具有 57%的收益。综上所述,
[67-68]
分离方法和适度热处理来分离电池组分 ,通过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再制造能缓解资源危机,但是可
再锂化或水热工艺修复表面和本体缺陷,得到的产 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磷酸铁锂
物能够直接用于新电池生产。直接回收在相对低的 电池的湿法回收。此外,文献[71]综述了 60 篇相关
温度下进行,使用较少的化学试剂和短工艺进程实 研究论文的结论,发现退役电池的收集与运输平均
现电池活性材料的修复再生,能降低回收过程中的 占回收总成本的 41%,为回收电池贡献 1%~3.5%
能耗和环境排放,因此是一种理想的电池回收方法, 的碳排放。综上所述,利用 LCA 方法对回收流程与
但该方法目前还处在发展中。总之,发展绿色、短 回收工艺进行环境指标评估与比较,为回收方法的
进程、低能耗与全组分的回收方法是重要趋势。 综合评估与选择提供新视角。
电池再制造是指利用回收材料对电池进行再制
造。从再制造视角回收材料可以分为闭环回收、半
闭环回收及开环回收等几种类型。在闭环回收中回
收材料形式与属性不发生变化,用于同种产品的再
制造;半闭环回收中回收材料的属性发生变化,用
于其他或类似产品的再制造;开环回收是指回收材
料发生改变,一般降级用于其他产品的再制造。从
再制造视角审视上述各类回收类型的碳排放及环境
指标是非常有意思与有意义的工作。
2.6 锂离子电池“技术-生态-价值”综合评价
锂离子电池具有技术指标/性能、环境与生态、
图5 不同电池回收方法对比
资源与成本等多重属性,因此需要从技术链、状态
回收废旧电池材料能减少原材料的开采及提 链与价值链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综合评估,构建“技
取,带来较大的碳排放及环境收益。在对电池回收 术-生态-价值”综合评价框架,如图 6 所示。目前
进行 LCA 时需建立具体的回收工艺来建立清单。现 大多数研究关注电池的技术链,即电池的性能演变
有大多数研究通过 LCA 方法可对新的回收方法进 及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技术。随着对环境污染及
行环境指标评估,并与其他回收方法进行比较。文 资源短缺的重视,从生态链与价值链方向来评估
献[69]计算了采用一种湿法冶金方法来回收多种类 锂离子电池及其相关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生
型锂离子电池的碳足迹,发现回收带来的碳排放收 态链方面,利用 LCA 方法分析锂离子电池全生命
益主要来源于电池生产。文献[70]比较了使用回收 周期各阶段的各类环境指标分布,全面量化电池
材料与原材料制造电池的碳排放,发现前者比后者 全生命周期内的生态指标,服务国家“双碳”战
减小了 50%。文献[49]分析了多种电池材料体系及 略。在价值链方面,由于国际政治与供应链的不
电池结构在多种回收方法下的碳排放,结果表明: 稳定,电池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上述三个
对于 NCM 电池,回收每千克圆柱型电池的碳排放 因素是相互耦合的:在计算生态链与价值链时,
量 (7-10 kgCO2-eq) 略 低 于 软 包 电 池 (8-11.5 应该基于具体场景或技术路线并考虑技术性因素
kgCO2-eq);对于 LFP 电池,回收圆柱型电池的碳排 (如寿命、充放电倍率与深度等)来提高计算精度
放要高于回收软包型电池;回收 LFP 电池的碳排放 与合理性;在技术性指标评价时应考虑生态与价
收益要低于回收 NCM 电池。文献[46]对多种类型电 值指标的影响,例如在电池设计时除了技术指标
池的回收及再制造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外,以生态指标为强约束对材料与工艺筛选。另
NCM 电池的回收与再制造相比原材料制造在碳排 外,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更为丰富的技术场
10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第 58 卷第 22 期期

景,对具体场景下的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 LCA 进行评价与预测十分关键。

图6 锂离子电池综合评价框架

为了评估产品的可持续性,生命周期可持续性 据收集十分困难。同时电池生产与使用可能涉及技
评估(Life cycl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LCSA)框架 术机密,对相关数据披露有限。因此,建立统一的
[72-73]
被提出与发展 。在这个跨学科框架中,LCSA 碳计算标准及高质量数据披露十分关键。对于背景
由传统 LCA、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与社会生命周期评 数据,国外数据库的直接引入可能造成较大误差,
估组成,并没有考虑电池的技术性因素。在 LCA 中 发展标准统一的高质量、本土化的数据库十分关键。
考虑技术因素约束可进一步丰富 LCSA 框架。
2.7 机遇与挑战 3 锂离子电池资源与供应链风险评估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驱动下,锂离子电池全
产业链中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将涵盖电池技术革 3.1 资源风险
新、生产管理、电池全生命周期管控等各个环节, 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需要大量锂、钴、锰、镍
逐步改善高排放与高能耗环节,建立全产业链协同 等原材料,但这些材料在地球上的储量都有限且分
的减碳目标与方法。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低碳与 布不均。因此,随着锂离子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
绿色化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但是目前也面临着如下 这些材料的资源风险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锂被看成
诸多挑战:① 现阶段减碳意识与实质性行动需要进 战略性能源金属,主要以卤水锂和硬岩锂的形式存
一步强化,对减碳技术的革新与综合管理需要更大 在,其中卤水锂占全球锂资源的 66%。根据美国地
的投入,碳排放管理与激励机制尚需建立与完善; 质勘探局的数据,2020 年全球查明锂资源量约为
② 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标准、碳足迹认证、 8 600 万吨,其中最大的锂资源国是玻利维亚(2 100
碳排放披露等还处于起步阶段,上下游供应链中数 万吨),其后分别阿根廷(1 930 万吨)、智利(960 万
据的不透明导致碳足迹追踪与管理的不便,需要深 吨)、美国(790 万吨)、澳大利亚(640 万吨)和中国(510
[74] [75]
度合作来打造低碳的全产业链体系;③ 在技术上, 万吨) 。海水中含有约 448 亿吨可回收锂 ,但
产业链上各企业重视技术与成本指标,对碳排放与 目前存在开采困难、成本高的问题。据雅宝公司预
环境指标重视不够,对减碳技术的研究与升级动力 测,2025 年全球对锂的需求将达到 100 万吨碳酸锂
不足;④ 低碳与低排放的电池回收技术需要发展。 当量(LCE),而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全球对锂
具体到 LCA 方法在锂离子电池上的应用,目前 的需求将达到 250 万吨 LCE,到 2050 年锂需求将
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清单数据的不透明与缺失导致 达到 6 300 万吨,存在约 5 000 万吨的锂短缺。文
LCA 结果的不准确。锂离子电池生产涉及到多种原 献[76]指出在 2030 年左右将出现锂短缺,同时指出
材料,它们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导致数 如果电池的回收比率超过 90%,锂资源是能满足需
月 2022 年 11 月 来 鑫等:面向“双碳”战略目标的锂离子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方法与进展 11

求的。文献[77]指出锂资源的挑战不在于是否有足 3.2 供应链风险


够的材料,而在于生产能否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 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在全球分布不均,呈
总之,随着电池材料回收与矿物开采技术的发展与 现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差异大的特点。例如,目前
成本降低,锂资源风险相对较小。 全球 50%以上的钴资源储量来自刚果,21.3%的镍
钴在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中具有最高的价格。美 资源储量来自澳大利亚,44%的锂资源储量来自智
[8]
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实验 2020 年全球已识别的钴 利 。因此,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存在供应链风险。
[78]
资源总量约为 760 万吨 ,分布十分集中,刚果(金) 常用如下两个定量指标来表征原材料的风险:(1)
的钴的储量将近占全球的一半。文献[79]估计钴的 供应风险,即原材料供应短缺的概率;(2) 脆弱性,
需求量在 2030—2050 年会超过产量,文献[80]预计 即表示材料供应短缺的严重程度。如果材料的指标
到 2030 年钴的需求量将超过产量,文献[81]预测 值超过某些阈值,则被定义为具有供应风险或关键
在 2028—2033 年期间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钴短缺。 材料。现有大量文献广泛对锂、镍、锰、钴、铁和
[88-90]
因此,钴的资源风险较为突出而受到普遍关注。强 磷等电池关键材料进行供应链评估 ,普遍认为
[91]
化钴资源的勘探与开采对锂离子电池的可持续发展 镍的供应风险低于钴,但镍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
[92-93]
至关重要。例如,深海矿床的钴储量可能超过陆地, 钴的供应链风险是最大的 ,锂和钴是最关键的
[94]
需要更为经济的开采方法。此外,锂离子电池正朝 材料 。文献[95]表明锂和钴具有最大的供应风险,
着低钴与无钴(例如 LFP 电池)方向发展,且退役电 而 LFP 电池相对其他电池具有较低风险。减少或替
[89]
池的原材料回收技术也在发展与应用,这些对缓解 代钴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使用已经成为共识 ,增加
钴的资源风险是有益的。 钴开采与精炼的多样性(如增加开采方式、深海采矿
近年来,镍在建筑、石化、电子、机械制造等 等)以及减少钴的使用将有效提高钴供应链的弹
[96]
领域广泛应用,需求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年产量增 性 。此外,退役电池的材料回收对供应链的影响
[82] [97]
长率为 3.1% 。据文献[80]预测,到 2050 年镍的 是常被研究的主题 。
需求量将增加 2~3 倍,到 2035 年左右镍短缺将 近期锂离子电池关键原材料的全球供应链正在
十分明显。我国消耗了全球约 43% 的镍,而我 经历一场剧烈的市场波动,导致原材料价格飙升,
[98]
国镍储量仅占全球的 3.0%。因此,镍的资源风 例如碳酸锂在两年内价格上涨了近 10 倍 。原材
险需要引起高度关注。镍主要存在于硫化矿石与 料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使锂离子电池的价格上涨,给
红土矿石中,它的生产是一个非常耗能的过程, 电动汽车企业 造 成 了 巨 大 的 成 本 控 制 压 力 。 文
会产生大量的排放与环境污染,在碳排放计算中 献[99]给出了关键材料价格上涨的驱动力是电动
[12]
需重点关注。我们之前的研究 表明,随着电池 汽车市场超出预期的爆炸式增长造成的原材料供
材料体系往高镍方向发展,电池生产阶段的碳排 需的短期失衡,从长期上看供需矛盾在 2025 年得
放是增加的。 到缓和,不会阻碍交通电动化进程。此外,资源
综上所述,废旧电池的材料回收及矿物开采技 供应的多元化、回收体系的完善、技术与商业模
术的创新发展是解决资源风险的有效手段。另外新 式的创新、资源信息的公开与共享都是提高供应
型电池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缓解资源风险。例如钠离 链韧性的有效手段。
子电池技术的发展而形成“锂钠互补”的局面。目前 从方法论上看,传统 LCA 方法侧重于潜在环
应用 LCA 方法对锂离子电池的自然资源的研究较 境影响的评估,对供应链风险评估不足。在这种背
多,主要集中在关键资源的潜在需求量及对储量影 景下,LCSA 框架下的一些新方法被发展来补充
[83] [84]
响 、资源成本、特定资源的重要性 等,主要的 传统 LCA 方法的不足。常见的方法可以总结如下:
方法是追踪特定空间框架和时间范围内的物质代 ① 地缘政治供应风险(Geopolitical risk, GeoPolRisk)
[85] [100]
谢,即物质流方法(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 方法 。它是一种量化与评价产品中原材料在特定
[86] [41]
常见的评价指标有总材料需求 、资源消耗 、资 区域供应风险的中点方法。GeoPolRisk 指标是将供
[73]
源可用性 、矿产资源枯竭、ADP、自然资源等。 应风险量化为原材料的全球生产集中度和贸易伙伴
文献[87]采用 MFA 方法预测在理想情况下到 2040 的进口份额(考虑地区政治不稳定性加权)的函
[101] [102]
年,退役电池可提供全球 60% 的钴、53% 的锂、 数 。② GeoPolEndpoint 方法 。该方法用来评
57% 的锰和 53% 的镍,锂离子电池的资源风险可 估相关矿产资源的使用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害,通
以得到极大缓解。 过引入价格弹性因素和模拟供应中断对商品市场
12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第 58 卷第 22 期期

的潜在影响来建立风险关系。③ 层次分析法。文 生产的能耗。此外,一些新兴技术的发展能提高电


献[95]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锂离子电池的供应链风险 池回收的效率,促进电池回收过程的碳减排。例如:
进行半定量评估,使用了供应减少风险、需求增加 大数据技术使得电池回收时能准确朔源;机器人技
风险、集中风险及政治风险四类指标。供应链模型 术可以应用于废旧电池的拆解与检测,提升电池回
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通过考虑更多的因素来增 收的效率。
加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4) 优化管理。通过锂离子电池的全生命周期
精细化管理,延长电池寿命,从而降低电池成本及
4 全生命周期内的潜在减碳措施 碳排放。文献[107]通过对电池进行有效热管理,使
得电池生命周期成本和碳排放分别降低了 27%和
为了有效服务国家“双碳”战略,针对锂离子 25%。另外,一些新兴管理技术(例如 V2G、换电技
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与能源特征,潜在的 术、区块链等)及商业模式(例如电池租赁)促进碳减
减碳措施可以总结如下。 排新途径。例如,V2G 技术可能会促进电动汽车在
(1) 能源脱碳。能源绿色化是锂离子电池全生 2030 年后成为负碳排放单元,助力“双碳”战略;区
命周期碳减排的基础与源头。电池生产阶段的烘烤、 块链技术可以保证供应链上下游碳排放数据的连贯
干燥、分容、化成等环节都需消耗大量的能源,具 性、准确性与透明度。
[12]
有很大的减碳潜力。我们之前的研究 结果表明, (5) 材料回收。废旧电池的材料回收利用能够
在我国 2030 年与 2050 年电力结构下,锂离子电池 最大化电池全生命周期使用价值,有效减少新电池
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预计分别比 2020 年降低 11.9%与 由于初次生产过程中及原材料开采与提炼所产生的
74.8%,如图 7 所示。在电池使用阶段,所用电力的 碳排放,同时可以缓解资源风险与增强供应链韧性。
清洁程度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碳排放收益。推动 文献[50]通过对 NCM622 进行回收再制造,能够降
[12]
能源转型及加快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建 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 33%。我们之前的研究
设对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 结果也表明,在 2020 年我国平均电力结构下,湿法
回收与火法回收可使电池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分别降
低 32%与 3.5%,如图 7 所示。
(6) 碳捕集技术。在碳中和的驱动下,碳捕集
技术引起了全球关注。可再生能源的电池储存与
使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被公认为是实现碳中和
[108-110]
的两条主要途径 。在能源绿色化与电池材
料高效回收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碳捕集与封存等
先进减碳技术为辅助手段,例如利用碳捕集技术
捕捉电池原材料采集及提炼中产生的碳排放,助
力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的碳中和。此外,文献[108]
图7 电池生产阶段的碳排放[12]
指出废旧锂离子电池可制作低成本二氧化碳吸附
(2) 体系创新。通过对电池材料体系的创新, 剂,不仅可以促进废旧电池回收,还可以大大降
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可降低锂离子电 低碳捕集成本。
池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在电池设计时把碳排放
作为重要约束条件进行体系创新与工艺设计。此外, 5 结论
一些新型电池技术的发展也能有效降低碳排放。例
如,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价格便宜了 锂离子电池零碳化将成为交通脱碳的重要基
[103]
18%,几乎所有类别的环境指标更低 ;固态电池 础。本文在概述生命周期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与
[104]
生产阶段的碳排放要低于锂离子电池 。 框架的基础上,对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
(3) 智能制造。电池生产与制造的智能化程度 放及环境指标计算的框架、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
的提高可使生产效率提升、能耗降低、良品率提高 全面的综述,并提出了潜在的减碳措施。主要的
[105]
与原材料损耗降低 ,有利于锂离子电池的碳排放 结论如下。
[106]
的降低 ;创新低碳的电池生产新工艺,降低电池 (1) 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与环境
月 2022 年 11 月 来 鑫等:面向“双碳”战略目标的锂离子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方法与进展 13

指标评价越来越受到全产业链的重视,在碳中和背 leaching[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2,430:


景下未来将成为必做题。相关的碳计算标准与方法 132703.
论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建模方法需 [5] HOEKSTRA A. The underestimated potential of battery
要进一步发展,全产业链数据共享与高质量本土化 electric vehicles to reduce emissions[J]. Joule,2019,3(6):
数据库的建立势在必行。 1412-1414.
(2) 需要从技术、生态与成本等多个维度对锂 [6] ENGELS P,CERDAS F,DETTMER T,et al. Life cycle
离子电池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以碳排放 assessment of natural graphite production for lithium-ion
等生态指标为约束对电池进行设计、以碳排放为 battery anodes based on industrial primary data[J]. Journal
视角定义电池退役标准等将是有意义的工作。在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2,336:130474.

计算碳排放时需考虑电池技术性因素(如电池老 [7] KALLITSIS E , KORRE A , KELSALL G , et al.

化、充放电速率及应用场景)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the production in

与合理性。 China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3) 废旧电池材料回收与再制造具有减污降碳 nickel-cobalt-manganese cathodes utilising novel


electrode chemistr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的双重作用,能提升电池供应链的韧性。加强回收
2020,254:120067.
设计(即在电池设计时考虑回收的便利性)与电池拆
[8] MIAO Y,LIU L,ZHANG Y,et al. An overview of global
解自动化需多方协同,构建合理的回收商业模式及
power 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associated critical metal
发展绿色、高效、低能耗及全组分电池材料回收方
recycling[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2,425:
法十分重要。
127900.
(4) 能源绿色化是实现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碳
[9] YUDHISTIRA R,KHATIWADA D,SANCHEZ F. A
中和的基础与保证,大力发展绿色电力进行能源转
comparativ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lithium-ion and
型是不可或缺的举措。本文的研究为锂离子电池的
lead-acid batteries for grid energy storage[J]. Journal of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全产业链的减排措施的制 Cleaner Production,2022,358:131999.
定等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0] FENG T,GUO W,LI Q,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5) 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评价是一个多 lithium nickel cobalt manganese oxide batteries and
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相关的方法论需要进一步发 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in
展,全生命周期本土化数据的获取、
“技术-环境-价 China[J].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2022,52:104767.
值”多维度评价模型的建模、环境-经济收益的评价、 [11] LI P,XIA X,GUO J. A review of the life cycle carbon
评价结果的验证、全产业链协同减碳措施都是未来 footprint of electric vehicle batteries[J]. Separation and
重点研究方向。 Purification Technology,2022,296:121389.
[12] LAI X,CHEN Q,TANG X,et al. Critical review of life
参 考 文 献
cycle assess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1] SACCHI R,BAUER C,COX B,et al. When,where and vehicles:A lifespan perspective[J]. eTransportation,2022,
how can the electrification of passenger cars reduce 12:100169.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13] JESWANI H,AZAPAGIC A,SCHEPELMANN P,et al.
Energy Reviews,2022,162:112475. Options for broadening and deepening the LCA
[2] BARBOSA W,PRADO T,BATISTA C,et al. Electric approach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
vehicles: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18(2):120-127.
art and perspectives[J]. Energies,2022,15(2):395. [14] GUINEE J,HEIJUNGS R,HUPPES G,et al. Life cycle
[3] LAI X,ZHENG Y,SUN 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ssessment:Past,present,and future[J]. Environmental
different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s for estimating Science & Technology,2011,45(1):90-96.
state-of-charge of lithium-ion batteries[J]. Electrochimica [15] ANAND C,AMOR B. Recent developments,future
Acta,2018,259:566-577. challenges and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in LCA of
[4] ZHU X,XIAO J,MAO Q,et al. A promising regeneration buildings:A critical review[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of waste carbon residue from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Energy Reviews,2017,67:408-416.
via low-temperature fluorination roasting and water [16] PARLIKAR A,TRUONG C,JOSSEN A,et al. The
14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第 58 卷第 22 期期

carbon footprint of island grids with lithium-ion battery assessment methods:A case study on building materials[J].
systems:An analysis based on levelized emissions of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2208-2220.
energy supply[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28] RAHMAN A,FARROK O,HAQUE M. Environmental
Reviews,2021,149:111353. impact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based electrical power
[17] WEIDEMA B,THRANE M,CHRISTENSEN P,et al. plants:Solar,wind,hydroelectric,biomass,geothermal,
Carbon footprint:A catalyst for life cycle assessment?[J]. tidal,ocean,and osmotic[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8,12(1):3-6. Energy Reviews,2022,161:112279.
[18] MADAKA H,BABBITT C,RYEN E. Opportunities for [29] SCHAUBROECK T,SCHAUBROECK S,HEIJUNGS
reducing the supply chain water footprint of metals used R , et al. Attributional & consequential life cycle
in consumer electronics[J].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assessment:Definitions,concep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cycling,2022,176:105926. modelling restrictions[J]. Sustainability,2021,13(13):
[19] BINGYA X , YUCHEN H , HAOHUI W , et al. 7386.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hium-ion battery pack [30] LI H,LUO Z,XU X,et al. Assessing the embodied
in electric vehicles[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2022, carb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straw bale rural houses by
41(2):600-608. hybrid life cycle assessment:A four-case study[J]. Journal
[20] BOUTER A,GUICHET X.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303:127002.
of automotive lithium-ion batteries:A statistical review of [31] DONG Y,ZHAO Y,HOSSAIN MU,et al. Life cycle
life cycle assessment studies[J]. Journal of Cleaner assessment of vehicle tires : A systematic review[J].
Production,2022,344:130994. Cleaner Environmental Systems,2021(2):100033.
[21] MA R,DENG Y. The electrochemical model coupled [32] LAI X,DENG C,TANG X,et al. Soft clustering of retired
parameterized life cycle assessment for the optimized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the secondary utilization using
design of EV battery pack[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ussian mixture model based on electrochemical
Life Cycle Assessment,2022,27(2):267-280. impedance spectroscopy[J]. Journal of Cleaner
[22] SHEKHAR A , PAREKH M , POL V. Worldwide Production,2022,339:130786.
ubiquitous utiliz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ies:What we [33] WEIMER L,BRAUN T,VOM HEMDT A. Design of a
have done,are doing,and could do safely once they are systematic value chain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from the
dead[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22,523:231015. raw material perspective[J]. Resources Policy,2019,64:
[23] FERG E,SCHULDT F,SCHMIDT J. The challenges of 101473.
a Li-ion starter lighting and ignition battery:A review [34] WIETELMANN U,STEINBILD M. Lithium and lithium
from cradle to grave[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9, compounds: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423:380-403. Chemistry[M]. Atlanta:American Cancer Society,2000.
[24] KHANNA N,WADHWA J,PITRODA A,et al. Life cycle [35] MARTIN G,RENTSCH L,HÖCK M,et al. Lithium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itiatives for market research-global supply,future demand and price
sustainable machining : A short review of current development[J].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 2017(6) :
knowledge and a case study[J]. Sustainable Materials and 171-179.
Technologies,2022,32:e00413. [36] ELLINGSEN L,HUNG C,STRØMMAN A. Identifying
[25] XING W,TAM V,LE K,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key assumptions and differences in life cycle assessment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on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s: studies of lithium-ion traction batteries with focus on
A critical review[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2022,317:125950.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017,55:82-90.
[26] SHAFIQUE M , LUO X. 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37] PETERS J,BAUMANN M,ZIMMERMANN B,et al.
assessment of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from the curren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Li-Ion batteries and the role
and future energy mix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of key parameters-A review[J]. Renewabl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2,303:114050.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7,67:491-506.
[27] BUENO C,HAUSCHILD M,ROSSIGNOLO J,et al. [38] ZHAO E,WALKER P,SURAWSKI N,et al. Assessing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use of Life cycle impact the life cycle cumulative energy demand and greenhouse
月 2022 年 11 月 来 鑫等:面向“双碳”战略目标的锂离子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方法与进展 15

gas emission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J]. Journal of [50] SUN X,LUO X,ZHANG Z,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Energy Storage,2021,43:103193. of lithium nickel cobalt manganese oxide (NCM) batteries
[39] AICHBERGER C,JUNGMEIER G. Environmental life for electric passenger vehicles[J]. Journal of Cleaner
cycle impacts of automotive batteries based on a literature Production,2020,273:123006.
review[J]. Energies,2020,13(23):6345. [51] ZACKRISSON M,AVELLán L,ORLENIUS J. Life
[40] CIEZ R,WHITACRE J. Examining different recycling cycle assess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plug-in
process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 Natur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Critical issues[J].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2019,2(2):148-156.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15):1519-1529.
[41] OLIVEIRA L,MESSAGIE M,RANGARAJU S,et al. [52] DOMINIC A,NOTTER M,ROLF W,et al. Contribution
Key issue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from resource of Li-ion batteries to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electric
depletion to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J]. vehicl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8:354-362. 44(17):6550-6556.
[42] LYBBERT M,GHAEMI Z,BALAJI A,et al. Integrating [53] DUNN J,GAINES L,SULLIVAN J,et al. Impact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and electrochemical modeling to recycling on cradle-to-gat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tudy the effects of cell design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automotive lithium-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J]. batteries[J]. Environ. Sci. Technol. , 2012 , 46(22) :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21,144: 12704-12710.
111004. [54] 戴海峰,姜波,魏学哲,等. 基于充电曲线特征的锂离
[43] KIM H,WALLINGTON T,ARSENAULT R,et al. 子电池容量估计[J]. 机械工程学报,2019,55(20):
Cradle-to-gate emissions from a commercial electric 52-59.
vehicle Li-ion battery:A comparative analysis[J]. Environ DAI Haifeng,JIANG Bo,WEI Xuezhe,et al. Capacity
Sci Technol,2016,50(14):7715-7722. estim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based on charging
[44] ELLINGSEN L,MAJEAU-BETTEZ G,SINGH B,et al. curve features[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a lithium-ion battery vehicle 2019,55(20):52-59.
pack[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14,18(1): [55] ZEGN X , WANG Z , SONG D , et al. Parameter
113-124. optimization of dual-mode power-split hybrid electric bus
[45] MAJEAU-BETTEZ G,HAWKINS T,STROMMAN A. based on MIGA algorithm[J]. Journal of Mechanical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lithium-ion and Engineering,2020,56(2):98-105.
nickel metal hydride batteries for plug-in hybrid and [56] 殷仁述,杨沿平,杨阳,等. 车用钛酸锂电池生命周期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J]. Environ. Sci. Technol.,2011, 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6):2371-2381.
45(10):4548-4554. YIN Renshu,YANG Yanping,Yang Yang,et al. Life cycle
[46] MOHR M,PETERS J,BAUMANN M,et al. Toward a assessment of the lithium titanate batteries used for
cell-chemistry specific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electric vehicles[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8,
lithium-ion battery recycling processes[J]. Journal of 38(6):2371-2381.
Industrial Ecology,2020,24(6):1310-1322. [57] KAWAMOTO R,MOCHIZUKI H,MORIGUCHI Y,
[47] AMARAKOON R,SMITH J,SEGAL B. Application of et al. Estimation of CO2 emission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life-cycle assessment to nanoscale technology : engine vehicle and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using LCA[J].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C]// EPA , Sustainability,2019,11(9):2690.
2013:1-127. [58] KUDOH Y,MOTOSE R,TAHARA K,et al. A potential
[48] KOROMA M,COSTA D,PHILIPPOT M,et al. Life cycle CO2 reduction of vehicle to home system from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Implications of perspective[C]// EVS27,2013:10.
future electricity mix and different battery end-of-life [59] WANG Z,JOCHEM P,YILMAZ H,et al. Integrating
management[J]. Sci. Total Environ.,2022,831:154859. vehicle-to-grid technology into energy system models:
[49] CIEZ R,WHITACRE J. Examining different recycling Novel methods and their impact on greenhouse gas
process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 Nature emission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22,26(2):
Sustainability,2019,2(2):148-156. 392-405.
16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第 58 卷第 22 期期

[60] LAI X,HUANG Y,DENG C,et al. Sorting,regrouping, [72] ZHANG X,ZHANG L,FUNG K,et al. Sustainable
and echelon utilization of the large-scale retired lithium product design : A life-cycle approach[J]. Chemical
batteries:A critical review[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Science,2020,217:115508.
Energy Reviews,2021,146:111162. [73] TERLOUW T,ZHANG X,BAUER C,et al. Towards the
[61] LAI X,HUANG Y,GU H,et al. Turning waste into determination of metal criticality in home-based battery
w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on echelon utilization and systems using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 Journal
material recycling of retired lithium-ion batteries[J].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21:667-677.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021,40:96-123. [74] HAILES O. Lithium in international law : Trade ,
[62] JO C , MYUNG S. Efficient recycling of valuable investment,and the pursuit of supply chain justice[J].
resources from discarded lithium-ion batteries[J]. Jour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022,25(1):
of Power Sources,2019,426:259-265. 148-170.
[63] ZHANG X,LI L,FAN E,et al. Toward sustainable and [75] EGBUE O,LONG S,KIM S.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systematic recycling of spent rechargeable batteries[J].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lug-in electric
Chem. Soc. Rev.,2018,47(19):7239-7302. vehicles[J]. Sustainability,2022,14(3):1665.
[64] GAINES L. Lithium-ion battery recycling processes: [76] LIU B,ZHANG Q,LIU J,et al. The impacts of critical
Research towards a sustainable course[J]. Sustainable metal shortage on China’s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2018,17:e00068.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 policies[J]. Energy,
[65] RAJAEIFAR M,RAUGEI M,STEUBING B,et al. Life 2022,248:123646.
cycle assess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y recycling using [77] KUSHNIR D,SANDén B. The time dimension and
pyrometallurgical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lithium resource constraints for electric vehicles[J].
Ecology,2021,25(6):1560-1571. Resources Policy,2012,37(1):93-103.
[66] SHI Y , CHEN G , LIU F , et al. Resolving the [78] JIN S,MU D,LU Z,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compositional and structural defects of degraded recycling of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Urgent status and
LiNixCoyMnzO2 particles to directly regenerate technology advanc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cathodes[J]. ACS 2022,340:130535.
Energy Letters,2018,3(7):1683-1692. [79] FU X,BEATTY D,GAUSTAD G,et al. Perspectives on
[67] CHEN S,HE T,LU Y,et al. Renovation of LiCoO2 with cobalt supply through 2030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outstanding cycling stability by thermal treatment with demand[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0,
Li2CO3 from spent Li-ion batteries[J]. Journal of Energy 54(5):2985-2993.
Storage,2016(8):262-273. [80] TURCHENIUK K,BONDAREV D,SINGHAL V,et al.
[68] SOMMERVILLE R,SHAW-STEWART J,GOODSHIP Ten years left to redesign lithium-ion batteries[J]. Nature,
V,et al. A review of physical processes used in the safe 2018,559:467-470.
recycling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J]. Sustainable Materials [81] ZENG A,CHEN W,RASMUSSEN K,et al. Battery
and Technologies,2020,25:e00197. technology and recycling alone will not save the electric
[69] TAO Y,RAHN C,ARCHER L,et al. Second life and mobility transition from future cobalt shortages[J]. Nature
recycling :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ommunications,2022,13(1):1-11.
perspective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J]. [82] HENCKENS M , WORRELL E. Reviewing the
Science Advances,2021,7(45):eabi7633. availability of copper and nickel for future generations.
[70] DUNN J,GAINES L,KELLY J,et al. The significance The balance between production growth,sustainability
of Li-ion batteries in electric vehicle life-cycle energy and and recycling rat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emissions and recycling's role in its reduction[J]. Energy 2020,264:121460.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5,8(1):158-168. [83] SIMON B,ZIEMANN S,WEIL M. Potential metal
[71] SLATTERY M,DUNN J,KENDALL A. Transportation requirement of active materials in lithium-ion battery cells
of electric vehicle lithium-ion batteries at end-of-life:A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its impact on reserves:Focus on
literature review[J]. Resources , Conservation and Europe[J].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5,
Recycling,2021,174:105755. 104:300-310.
月 2022 年 11 月 来 鑫等:面向“双碳”战略目标的锂离子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方法与进展 17

[84] SONG J,YAN W,CAO H,et al. Material flow analysis 274-286.
on critical raw material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in [96] VAN S,KLEIJN R,SPRECHER B,et al. Identifying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15: supply risks by mapping the cobalt supply chain[J].
570-581.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20,156:
[85] SONDEREGGER T,BERGER M,ALVARENGA R, 104743.
et al. Mineral resources in 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 [97] HUA Y,ZHOU S,HUANG Y,et al. Sustainable value
Part I:A critical review of existing methods[J]. The chain of retired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20, vehicle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20,478:
25(4):784-797. 228753.
[86] KOSAI S,TAKATA U,YAMASUE E. Natural resource [98] HOU J,MA X,FU J,et al. A green closed-loop process
use of a traction lithium-ion battery production based on for selective recycling of lithium from spent lithium-ion
land disturbances through mining activities[J]. Journal of batteries[J]. Green Chemistry,2022,24(18):7049-7060.
Cleaner Production,2021,280:124871. [99] SUN X,OUYANG M,HAO H. Surging lithium price
[87] DUNN J,SLATTERY M,KENDALL A,et al. Circularity will not impede the electric vehicle boom[J]. Joule,
of 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s in electric vehicles[J]. 2022,6(8):1738-1742.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1,55(8): [100] SANTILLÁN-SALDIVAR J,GEMECHU E,MULLER
5189-5198. S,et al. An improved resource midpoint characterization
[88] SUN X,LIU Z,ZHAO F,et al. Global competition in the method for supply risk of resources : Integrated
lithium-ion battery supply chain:A novel perspective for assessment of Li-ion batteries[J].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ity analysi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22,27(3):457-468.
Technology,2021,55(18):12180-90. [101] KOYAMPARAMBATH A,SANTILLán-SALDIVAR J,
[89] AFFE S. Vulnerable links in the lithium-ion battery supply MCLELLAN B,et al. Supply risk evolution of raw
chain[J]. Joule,2017,1(2):225-228. materials for batteries and fossil fuels for selected OECD
[90] YAN W,CAO H,ZHANG Y,et al. Rethinking Chinese countries (2000–2018)[J]. Resources Policy,2022,75:
supply resilience of critical metals in lithium-ion 102465.
batter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56: [102] SANTILLÁN‐SALDIVAR J,GAUGLER T,HELBIG
120719. C,et al. Design of an endpoint indicator for mineral
[91] WENTKER M,GREENWOOD M,ASABA M,et al. A resource supply risks in life cycle sustainability
raw material critical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The case of Li‐ion batteries[J]. Journal of
assessment of state-of-the-art and post-lithium-ion Industrial Ecology,2021,25(4):1051-1062.
cathode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2019, [103] TROTTA F,WANG G,GUO Z,et al. A comparative
26:101022. techno-Economic and lifecycle analysis of
[92] OLIVETTI E , CEDER G , GAUSTAD G , et al. biomass-Derived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and
Lithium-ion battery supply chain considerations:Analysis sodium-ion batteries[J]. Advanced Sustainable Systems,
of potential bottlenecks in critical metals[J]. Joule,2017, 2022,6(6):2200047.
1(2):229-243. [104] KESHAVARZMOHAMMADIAN A , COOK S ,
[93] MARCOS J,SCHELLER C,GODINA R,et al. Sources MILFORD J. Cradle-to-gat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of uncertainty in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of sulfur-based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for electric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J]. Cleaner vehicle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2021(1):100006. 2018,202:770-778.
[94] SUN X,HAO H,HARTMANN P,et al. Supply risks of [105] 王柏村,黄思翰,易兵,等. 面向智能制造的人因工程研
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s: An entire supply chain 究与发展[J]. 机械工程学报,2020,56(16):240-253.
estimation[J]. Materials Today Energy,2019,14:100347. WANG Baicun , HUANG Sihan , YI Bing , et al.
[95] HELBIG C,BRADSHAW A,WIETSCHEL L,et al. State-of-art of human factors/ergonomics in intelligent
Supply risks associated with lithium-ion battery manufacturing[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72: 2020,56(16):240-253.
18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第 58 卷第 22 期期

[106] WANG C,CHEN B,YU Y,et al. Carbon footprint of micro-gas turbines in electrified transportation and
analysis of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industry:Two their 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case studies from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22,17(2):2-18.
Production,2017,163:241-251. [110] 王雅博,朱信霖,李雪强,等. 电化学储能系统电池
[107] LANDER L,KALLITSIS E,HALES A,et al. Cost and 柜散热的影响因素分析[J]. 电气工程学报,2022,
carbon footprint reduc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lithium-ion 17(1):225-233.
batteries through efficient thermal management[J]. WANG Yabo,ZHU Xinlin,LI Xueqiang,et al . Analysis
Applied Energy,2021,289:116737.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attery cabinet heat dissipation
[108] TONG Y,QIN C,ZHU L,et al. From spent lithium-ion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J]. Journal of
batteries to low-cost Li4SiO4 Sorbent for CO2 capture[J].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22,17(1):225-233.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2,56(9):
5734-5742. 作者简介:来鑫(通信作者),男,1983 年出生,博士,副教授,博士研

[109] 徐贺,包贤哲,王连杰,等. 电气化交通中的微型燃 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下一代电池管理系统与先进控制、退役锂离

机及其电能变换技术综述[J]. 电气工程学报,2022, 子电池的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17(2):2-18. E-mail:laixin@usst.edu.cn

XU He,BAO Xianzhe,WANG Lianjie,et al. Overview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