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112-1 共同科目 數學(A)卷 詳解

112 學年度四技二專第一次聯合模擬考試
共同科目 數學 (A)卷 詳解
數學(A)卷 112-1-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B D B D C A C B B C C D C D C A A D A B B C A A

1  3  7 4  (7)  ( 3) 9 6  c c
1. 重心坐標 ( , )( , )  0  0
3 3 3 3  a a
由圖形知  
 (3 ,  2) ,故選 (A)
 c  0  c  0
2. 由圖形知 m1  0 、 m2  0 、 m3  0 、 m4  0 且 m4  m3  b  b
∴ m1  m2  m4  m3 ,故選(B) c
(1) 若 設 c  0  a  0 且 b  0 , 則 點 P ( ab , ) 為
 3 b
兩根和:     1  3 (  , ) 在第二象限
3. 利用根與係數關係得  (2) 若 c  0  a  0 、 b  0 結論亦同,故選(B)
兩根積:    1  1
 1 [另解]
a a
∴     (   )  3    (   )  33  3  1 3
3 3 3
由圖可知斜率   0   0  ab  0 ,又 y 截距
b b
 27  9  18 ,故選(D)
c c c
4. ∵由於 A 、 B 、 C 三點無法形成三角形的三頂點,   0   0 ,可知點 P (ab , ) 在第二象限
a b b
3 6
即 A 、 B 、 C 三點共線  mAB  m AC   x  3  0
3k  3 6 10. ∵ L2 與 L3 的交點為   (3 ,  1) ,則 L1 方程式
 3k  3  3  k  0 ,故選(B)  y 1  0
5. ∵ L1  L ∴設 L1:5 x  2 y  k  0 2
為: y  ( 1) 
( x  3)  2 x  3 y  3  0 ,故選(B)
3
P (1 ,  2) 代入 L1  5  4  k  0  k  1
| 4 1  2 | 5
∴ L1:5 x  2 y  1  0 ,故選(D) 11. 如圖所示, P 到 L 的最近距離為 d  
22  12 5

a  2  0 a  2  5 ,故選(C)
 
6. ∵ f ( x) 為零多項式 ∴ b  3  0  b  3
2c  5  0  5
 c 
 2
12. 常數項 a  f (0)  ( 1)77  1 且各項係數和 b  f (1)
5
 a  b  c  2  ( 3)   15 ,故選(C)  (3  2  1  1) 77  1 ∴ a  b  1  1  2 ,故選(C)
2
7. 利用餘式定理令 x  1  0 , x  1 13. 利用除法原理得
∴餘式為 f (1)  2  k  5  6  4  3  k  4  k  1 , f ( x)  ( x 2  2 x  8)  (3 x3  7 x 2  9 x  5)  (2 x  1)
故選(A) 則 f (2)  0  (3  8  7  4  9  2  5)  (2  2  1)
8. 依題意,將校門口設為坐標軸之原點,則 A(40 , 30) 、  0  (4  1)  5 ,故選(D)
B (20 ,  50) 得 AB  [40  ( 20)]  [30  (50)]
2 2 14. 此題為 f ( x)  x5  8 x 4  6 x3  9 x 2  4 x  7 ,求 f (7) 之
值,則
 602  802  100 ,故選(C)
1 8  6  9  4  7 7
 7  7  7  14  70 ,得 f (7)  77 ,故選(C)
1  1  1  2  10 77
15. 設點 P (0 , k )
∵ PA  PB ∴ 12  ( k  3) 2  42  ( k  2) 2
 1  k 2  6k  9  16  k 2  4k  4  10k  10
9. L:ax  by  c  0
 k  1 ,得 P (0 ,  1) ,故選(D)
c
∵x 0  16. 令四點坐標 A(2 , 1) 、 B (3 , 5) 、 C (0 ,  7) 、 D ( x , y )
a
c 平行四邊形 ABDC , AC 中點  BD 中點
y  0
b

共 2 頁 第 1 頁
112-1 共同科目 數學(A)卷 詳解

2  0 3  x 1  ( 7) 5  y [另解]
  x  5 ,   y  11
2 2 2 2 3 4
得 D ( 5 ,  11) 1 4  5 3  a  31  b
平行四邊形 ACBD , AD 中點  BC 中點 3 12  15
2  x 3  0 1  y 5  (7) ( a  12)  16  b
  x5,   y  3
2 2 2 2 4  16  20
得 D(5 ,  3) 0
平行四邊形 ABCD , AB 中點  CD 中點 a  12  4  a  8

2  3 0  x
  x  1,
1  5 7  y
  y  13 b  20
2 2 2 2 22. 假設每組成本為 x 元,則定價為 x  x  50%  1.5 x 元,
得 D(1 , 13) 依題意知買兩組共付:
∴(C)不可能 (1.5 x  2)  80%  200  2.4 x  200 元,則櫃姊的說法可
17. ∵飛行軌跡為開口向下的拋物線,故求出頂點坐標即 列式為: (2.4 x  200)  2 x  2  x  15%
為其解 200
∴ y  f ( x)   x 2  12 x  9  ( x 2  12 x  62 )  62  9  0.4 x  200  0.3x  0.1x  200  x   2000 ,
0.1
 ( x  6) 2  45,則在 6 秒後其飛行最大高度為 45 公 故選(B)
尺  ( a , b)  (6 , 45) ,故選(A) 23. 令 x 2  4  0  x  2 或 x  2
18. 依題意,令 x 軸截距、 y 軸截距均為 k ,且 k  0  f (2)  3  ( 2)  4  10
由餘式定理知  
0k  f (2)  3  2  4  2
∴ L 過點 ( k , 0) 、 (0 , k ) ,得斜率 m   1
k 0 又令 x 2  2 x  8  0  x  4 或 x  2
又 L 過點 ( 3 , 7) ,利用點斜式得 y  7  1  ( x  3)  g ( 4)  1  ( 4)  5
由餘式定理知  
1 1  g (2)  1  2  1
 x  y  4  0 ,整理得 x  y  2
2 2 則令 x  2  0  x  2 ,得所求餘式為
1 1 1 1 5 f (2)  (2  1)  g (2)  5  2  3  ( 1)  10  3  7
∴ a  、 b  ,故 a  b    1 ,選(A)
2 2 2 2
故選(C)
19. 依題意知, L1 、 L2 及 L3 交於一點
24. ∵3800 萬公里:5700 萬公里  2:3 ∴簡圖如下
 L :2 x  3 y  0
則 1  交點為 (3 ,  2) 代入 L3
 L2 : x  2 y  7  0
 9  2k  1  0  k  4 設 C 星坐標為 ( x , y ) ,由分點公式知
故選(D)
 2x  9
20. 利用長除法
2 x  9 2 y  21  5  1  x  2
3  2 1 ( 1 , 3)  ( , ) 
2 1  3 6  7  a  2  b
23 23  2 y  21  3  y  3
 5
63 9
則 C 星坐標 (2 ,  3) ,故選(A)
 4  ( a  9)  2
4 2 6 25. 原式  a  ax 2  2bx  c  cx 2  0
(a  11)  4  b  ( a  c) x 2  2bx  ( a  c)  0
2 1  3 ∵有兩相等實根 ∴判別式  0
0 52 即 ( 2b) 2  4  (a  c )  ( a  c)  0  4b 2  4( a 2  c 2 )  0
∴ a  11  2  0 且 b  3  2  a  13 、 b  1  b 2  a 2  c 2  b2  c 2  a 2
故 a  2b  13  2 1  11 ,故選(A) 得知 ABC 為直角三角形,故選(A)
21. 令 x 2  4 x  5  0  ( x  1)( x  5)  0  x  1 或 x  5,
則 f ( 1)  0 且 f (5)  0
 f (1)  3  a  31  b  0
即
 f (5)  375  25a  155  b  0
a  b  28  0

25a  b  220  0
    24a  192  0  a  8 代入  b  20
故 2a  b  2  ( 8)  ( 20)  4
故選(B)

第 2 頁 共 2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