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哥林多後書

第一百三十二課哥林多後書

題示:在研讀這一課之先,請把全卷書信讀兩遍。

關於猶太教主義者
保羅在安提阿指摘彼得

在使徒的時代中,這確是一件重大的事,因為它影響了整個基督教的
未來。事實上這次爭論的爆發,是在這個外邦教會的發源地,並稱為
中心地區的安提阿,而巴拿巴和保羅又是這些教會的創辦人。他們同
心合意並肩工作已經有七年之久,如今竟因著猶太教主義的煽動,使
巴拿巴和所有猶太基督徒都與外邦教會分開了;再者,磯法這個名字
本來是備受全教會敬重,又是最具影響力的人,現今又因此牽涉在內
有了污點——這一切,把這件事變成極端嚴重的危機。保羅在這件事
上獨力對抗整個猶太社會的壓力。幸好後來彼得也接受保羅的意見,
以為各人蒙召向不同的人作使徒,並且讚揚保羅所得的啟示。但是,
這位猶太使徒這樣公開的犯錯,並對猶太教主義分子加以鼓勵,難免
帶來可悲的後果。
果然,那些猶太主義分子開始向敵人的國家進攻。於是箭頭指向保羅
所建立的教會;無可懷疑的,這些教會裡面也有一些猶太會友表示贊
成他們的。在這些猶太會友的支持下,他們的勢力終於滲透了這些外
邦教會,並且漸漸的進行埋沒保羅作外邦使徒的權柄,毒害外邦信徒
的思想,將猶太教原則接種在他們的信仰上,叫他們懷疑保羅的教訓
保羅本來已經飽受各樣的逼迫和試煉,如今再百上加斤,多加了這些
「假弟兄的危險」(林後十一 26)。

——芬尼(G.G.Findlay)

或許保羅所寫的其他書信會比較深奧,但很難找到一本書比較這本言
出由衷的哥林多後書更加寶貴。因為它是保羅在極傷痛的心情中,用
眼淚寫成的;裡面所載叫人傷感的話,比他所寫任何其他書信還多。
雖然這樣,這本書仍好像有一度美麗的天虹貫穿著一般。因為在極端
的痛苦和失望當中,保羅發現那位「發慈悲的父」就是「賜各樣安慰
的神」,並且體會到那位在天上的主的同在。他的能力在軟弱的人身
上顯得完全。
我們已經說過,哥林多前書是保羅在以弗所寫成的(林前十六 8),寫
完之後不久,他就被迫逃走離開那裡,因為製造亞底米神龕的銀匠攪
動群眾瘋狂起來要殺害他。於是他到了特羅亞,然後再渡過愛琴海的
東北端,返回馬其頓去堅固他所建立的各教會,再從那裡南下列亞該
亞省的哥林多去(徒廿 1~2)。這樣,他終於真正的來到哥林多;而
且還在那裡住了三個多月(徒廿 3),但當他離開以弗所還未到達哥林
多的途中,或者就是在腓立比,他就在極沉重的心情下寫了這卷哥林
多後書。

保羅生命中黑暗的一

本來,他與他的同工提多約好,請他把哥林多教會最近的消息帶來,
在特羅亞會面之時告訴他的;但提多一直沒有來(林後二 13)。保羅
便空等了一場,而且還替提多擔心,不知道出了什麼亂子。在失望、
擔心,和身體不適之下,保羅這時候的景況,相信在他傳福音的生涯
中,是最黑暗的一刻了。「我們從前就是到了馬其頓的時候」他這樣
寫著說:(身體也不得安寧,周圍遭患難,外有爭戰,內有懼怕)
(七 5)。正如芬尼(G.G. Findlay)所說:哥林多教會似乎全體起來反
對他,加拉太信徒離開了正道去信從「別的福音」。他好不容易才能
從以弗所的大暴亂中逃出來——他曾在其中長時間與那些「野獸」搏
鬥,現在他所愛的羊群還在那裡受苦。經過這樣長久不斷的疲勞和憂
慮,他的精力已經用盡了;再加上患上嚴重疾病,他怕自己的生命會
因此結束了。
他自己說:「我們……遭遇的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
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一 8、9)。在第四
章他又告訴我們他「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又說他「外體……毀
壞」(10、26 節)。無可懷疑的,這些經文一定是形容保羅自己精
神和肉體上的痛苦。有人指出:「他來到了死亡的邊緣,表面上看來
他的生命和所有的工作到了盡頭。每一件事都好像對他極之下利似的
他作外邦使徙的使命和所有外邦教會的命運都好像動搖。他從未試過
感到這麼求助無門,這麼灰心和失敗。他在離開以弗所往馬其頓去的
這條孤單路程上,病倒在床上(可能在腓立比),不知道究竟提多會
先來看他還是死亡會先來找他。」
但是我們看到,這位使徒確實有他奇特的性格。他在特羅亞焦急萬分
地等待提多的時候,雖然已經疲倦不堪,又加上心靈的掛慮,他竟然
發現一度「主給他開的門」(二 12)。於是他又在那裡竭力傳福音,
結果建立了一間教會。幾個月之後,他返回巴勒斯坦之時,他還路過
那裡,再去堅固他們呢!(徒廿 6~12)
提多的回報

終於提多在馬其頓遇見了保羅(七 6)——因保羅在特羅亞等得不耐煩,
就先獨自趕往馬其頓去。提多帶來的消息叫保羅大得安慰,他的一切
掛慮都消除了(七 7~16)。因為哥林多教會看了這一封書信之後(林
前第五章),就對付了罪,為罪自責,且對保羅表示熱愛。這位使徒
知道這一切之後,大得鼓舞,於是決心再寫這第二封書信,托提多帶
給哥林多的信徒,並且囑咐提多在他們中間完成他所開始了的善工
(七 15、16,八 6)。
可是,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原來在哥林多還有另一方面更黑暗的局
面。可能提多特意把整個報告分開少許少許的告訴他,免得他受不了
這麼大的打擊。「哥林多教會有人指控他打消第二次探問他們的新計
畫:是表明他為人輕率,並且他們,尤其是一些屬猶太教暗探之類的
人物,大事惡意評擊他的品格,說他膽怯不敢前來;他隨意改變主意
是因為他為人不忠誠和反覆無常;又說他因為自知低級所以不敢求居
高位;他的氣貌不揚;他所講的道既單調又無意義;他也沒有得到耶
路撒冷方面給他的推薦書;照律法來看,他的職位是可疑的。這樣他
們惡意懷疑他的忠誠,攻擊他是卑鄙詭詐和自大狂的,甚至懷疑他可
能有點神智不健全。像這樣的惡毒評擊,誰也感到難以忍受。何況保
羅在當時已經飽受各樣苦難——外有恐懼,內有爭戰,使他的精神與
身體都筋疲力盡!在這種情形之下他必須為自己辯護,雖然這種自辯
並不好受,但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為在自己來說,他不須要自辯;但
在神面前,為著這些可憎的諷刺會障礙他在哥林多教會和在其他教會
的工作,他覺得不能不自辯。雖然他為人謙遜,從不肯高舉自我,但
如今因為受到仇敵這樣無禮可恥的攻擊,他被迫要用「誇口」這一類
的自辯口吻,有十十九次之多。他不肯也不會要求其他使徒給他寫一
封介紹信,或什麼證明書,因為他已經直接從神領受了作使徒的權柄
所以,他迫不得已拿他所見的異象和所得的啟示來證明他作使徒的權
柄,又指出他自己的工作和委身,在各方面都有神差他作使徒的印
證。」

轉移的戰場

倘若我們把哥林多前後書比較一下,我們一定會發覺哥林多教會的人
對保羅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變。前書歎息他們分成四黨派,尤其是亞
波羅派最出頭露角。其實這一派人只是過分仰慕人吧了,並不是在教
義上出了什麼亂子,所以很快就平靜下來了。在那時候,哥林多教會
大部分的人都轉遇來支持保羅,並且以他為屬靈的父(林前四 15)。
後書的問題就不同了,這次輪到彼得派的人,即「我是屬磯法的」那
一黨人出來攪事,而且危險性更大。不少近代聖經譯者認為二章六節
的「眾人」該譯作「大部分的人」才對,即變成「這樣的人,受了大
部分的人的責罰也就夠了」。這句話顯示出,當時仍然對保羅存有敵
意的人只有小部分。他們之所以不順服保羅,是因為他們一直以為保
羅沒有真正的使徒職權,這擁護彼得的黨派越來越傾向猶太教主義,
於是也越敵視保羅;甚至到了一個地步,那不太穩固的大部分會眾也
漸漸被這頑強的小部分會眾影響,開始搖動了。
有跡象顯示出,後來有幾個猶太教主義者從耶路撒冷上來探問他們,
並且這些人都帶有「薦信」(三 1)。由第十章開始,保羅的論點特別
轉到那些猶太教主義者的身上,所以,我們可以在其中搜集到不少他
們評擊保羅的話。他們說,他不在這裡才表示勇敢(十 1、2);他的
氣貌不揚,他的言語粗俗(十 1、10、11);他只會裝模作樣,其實在
與他們相比之下,他就顯得低級了(十 12~15);他對福音的講解錯
誤百出(十一 4);哥林多教會一天還有保羅派存在,就永不能成為高
級的教會(十二 13,十一 7、9);他根本不是真使徒(十一 5,十二
11、12);他沒有耶路撒冷方面給他的資歷證明書或印信,像那些從
耶路撒冷上來的人所有的(十一 22~28);他之所以拒絕他們在經濟
上的供給,是因為他心中自知卑微不配(十二 16~19)。
保羅決不是等閒之輩,他很快就把對方的本來面目暴露出來——他們
(從耶路撒冷上來的那些人)的品格太高貴,以致貪財取利也不遺餘
力(十一 20)!他們確是福音貴族派,但身為「基督的僕人」,請問
他們為基督受過什麼苦(十一 22~23)?他們講論異象和啟示,但保
羅曾經被提上三重天,得到許多屬天的啟示仍不敢隨便說出來自誇,
這樣他們所講論的算什麼呢(十二 1~7)?很明顯的「保羅不斷的對
抗著仇敵的惡計。這惡計由猶太教的暗探領導,得到哥林多教會小數
會眾的支持,想要按步就班的消滅保羅在教會中的權柄、他們公開用
最惡毒的武器攻擊保羅,瞄準他的使徒職位權作致命的進攻,企圖要
把所有他建立的教會都擄去歸在耶路撒冷的控制之下。」對他個人的
攻擊已經夠痛苦了,但在個人攻擊之中,叫他感到更痛苦的是教義上
的攻擊。(十一章三至四節所提及的「另一 個耶穌……另一個靈……
另一個福音」,經已取代了他們「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

內容與分析

看來,哥林多前書似乎是保羅所寫的書信中最有系統的書信,而後書
卻是最沒有系統的,怛當我們仔細研究一下的時候,答案並不是這樣
前書的內容慎思熟慮的、客觀的、實用的,而且在解答哥林多信徒的
問題之時,是用演講式的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的語氣;但後書卻
是非常主觀的,而且還被形容是「一個受創傷的心靈,向做錯事的孩
子們激動地自辯」。正因為它是所有書信之中情緒最激動的一卷,所
以它也是最不公式化的一卷;雖然這樣,這種激動的情緒卻不是胡亂
發洩的,是急得來也有計劃次序的。
一開始,很清楚的保羅在頭幾章報告他自己的傳道工作,好使別人不
致誤會他存心不良,參看一章六、十二、十七、二十三節,二章四、
十七節等處經文,表明他的動機純正。三章六、十二節,四章一、三
五、十八節,五章十四至二十一節等處經文也表明他所講的資訊也是
沒有不良企圖的。
同樣清楚的我們可以看到第六章轉換了論題;因為那章一開始就說:
「我們與神同工的也勸你們……」,表明以下一直到第九章的話都是
對他在哥林多帶領歸主的信徒說的。請參看六章一、十一至十七節,
七章一至四節等處經文,這都是論及有關屬靈的事說的。再請參看八
章七、十一、二十四節,九章五至七、十三節等處經文這都是論及有
關物質的事說的。
到了第十章,這裡的分段是最明顯不過的。這裡是保羅駁斥評論他的
人的回答。請看十章二、七、十、十二、十五、十六、十八節,十一
章三至五、十二至十五節,這些經文是他揭發他們的假裝。再請參看
十一章十六節至十三章十節,這一段經文是他展示和運用他作使徒的
印證。
所以,我們可以說,第一段(一~六章)是解釋;第二段(六~九
章)是勸勉;第三段(十~十三章)是辯證。第一段保羅是僕人(三
6,四 1);第二段他是父親(六 13);第三段他是使徒(十一 5,十
二 11、12)。這樣,我們可以把整卷書分析出它的結構來了;我們故
意不作太詳細的分析,目的是讓讀者對其中的主要骨幹和重心能一目
了然。

受過考驗的教義

在最早研究教會書信的第一課之時,我們經已注意到書信的次序是有
聖靈設計的福音真理在內的。這真理是照著提摩太后書三章十六節
「教義……督責……使人歸正」的次序的。我們又清楚的看到羅馬書
注重教義;哥林多書注重督責;加拉太書注重使人歸正。「教義」給
我們設立了標準;「督責」指出了錯誤的行為;「使人歸正」糾正了
錯誤的教訓,如今我們經已研究過哥林多前書,我們發現這兩卷書真
的符合上述的真理。它們的主要內容真的注重督責。我們 也說過,這
兩卷書信也有「教義」在內。不過羅馬書的教主是書中的主要教訓,
而哥林多前後書的教義只偶或被提及,用來支援其中的督責、控訴、
自辯、勸勉。

哥林多後書
鑰節一 3基督是我們試煉中的安慰
引言一 1、2
Ⅰ保羅報告自己的傳道事工(一~五)
(解釋:保羅是神的僕人)
他的動機(一~二)
他的信息(三~五)
Ⅱ保羅對他所領導歸主的信徒講話(六~九)
(勸勉:保羅是他們的父親)
有關屬靈的事(六~七)
有關物質的事(八~九)
Ⅲ保羅答覆評擊他的人(十~十三)
(辯證:保羅是正式的使徒)
評擊者與他們的裝假(十~十一)
使徒與他的明證(十二~十三)
結論十三 11~14

我們已經在研究前書之時舉過幾個例證,現在讓我們在這後書裡也舉
幾個。羅馬書論「神的義」是基督教神學思想的基本內容,但在哥林
多後書,這只被保羅偶然引用來作為他勸人歸主的理由(五 21)。羅
馬書第五章用教義性的辯論,來講解信徒與基督同死的道理;但這裡
突然用這道理來作為激發人傳福音的書(五 14)。羅馬書第八章教訓
我們「現在的苦楚」比起將來的榮耀,是不足介意的。講論這教訓的
時候,沒提到任何人物為例證,但哥林多後書四章十七節提及這教訓
的時候,就明顯的是用來安慰在患難中受苦的哥林多同工。可惜我們
沒有篇幅再舉更多的例證,但我以為讀者多花一點工夫這樣研究下去
必定得到不少屬靈的益處。這樣我們可以學會怎樣把基督教的教義實
際地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去。

兩個約和兩種職事(三~四章)
我們還剩下幾頁的篇幅,但哥林多後書還有這麼多屬靈的寶貴真理,
想要把它們全部撮要寫下來,真是一件十分難為的事。裡面三段都是
這麼豐富,例如,以第三、四章裡面的兩個約或兩種職事比較,一個
新的一個舊的。這段信息的鑰句是在三章六節:「神叫我們能承當這
新約的職事」,跟著這鑰句是七點出於律法的職事和出於恩典的職事
的比較。
(1)舊約是憑著「字句」(是那「刻在石頭上的字句」——第七節);
新約是憑著精意(三 6)。
(2)舊約是死的職事;新約是生命的職事。「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
是叫人活」(三 6)。
(3)舊約是定罪的職事;新約是稱義的職事(三 9)。
(4)舊約是短暫的;新約是長存的(三 11)。
(5)舊約有摩西臉上的榮光光照;新約有耶穌基督臉上的榮光光照
(四 6)。
(6)舊約好像帕子;新約好像鏡子(三 13~18)。
(7)舊約不能改變以色列人的硬心(三 14);新約卻能使我們「變成
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三 18)。
當我們把這些新舊兩約的比較一點一點看下去的時候,我們發現經文
不時提及「帕子」這個字。舊約的職事好像遮蓋摩西臉面的「帕了」
新約卻像反照耶穌基督榮面的「鏡子」(三 18)。
在這一段經文裡,摩西的帕子有四方面顯著的意義。第一、他表示屬
於暫時的:「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
者的結局」三 13)。通常的解釋是因為摩西臉上的榮光大強烈,以色
列人不敢看他,所以他才蒙上帕子;但這裡保羅的解釋顯然不同,他
說是因為不讓他們看見那榮光漸漸消失!中文聖經把出埃及記三十章
三十三節譯成「摩西與他們說完了話,就用帕子蒙上臉」,其實原文
的意思應該是「當摩西與他們說話之時,就用帕子蒙上臉」。這個錯
誤的譯法是那個錯誤的解釋的士因,所以帕子是代表消逝的意思。
第二、那帕子後來又變成代表猶太人的不信:「但他們的心地剛硬,
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三 14)。奇怪不論
中英文聖經都在這一節之後加上一句「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
上文說「還沒有揭去」,怎麼可能在同一時間之內又「廢去」?幸好
英文聖經的「帕子」個字是用斜體字寫的,表明在希臘原文是沒有這
個字。所以明顯的,這句話應該是:「這約(指舊約)在基督裡已經
廢去了」。舊約經己廢去了,但可惜帕子仍然存在。看第十五節:
「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
第三、更悲慘的是,這摩西的帕子竟變成撒但的欺騙工具:「如果我
們的福音蒙蔽(蒙上帕子),就是蒙蔽在滅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
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四 3~4)。這裡給我們看見,在基
督教傳道圈子裡,也有撒但的手把帕子矇騙在千萬未悔改的、未重生
的、未得救的人眼上,由此可見,無論怎樣忠心也好,單單傳道是不
夠的,緊要的還是在禱告中與撒但爭戰!
第四、摩西的帕子,在相對之下,遮蓋了福音改變人的榮光:「我們
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返照,就變成主的
形狀」三 18)。我們敞著臉,是因為主的靈經已把帕子揭去。請看四
章六節:「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別
人因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這是何等的敞著臉
——「藉聖靈揭去」!這是何等的照耀——由「耶穌基督的臉」照出
來!這是何等的改變形狀——「如同從鏡子反照」!這是何等的職事
——光照別人,使別人得知神的救恩!受恩者變成反照者,神在我們
裡面光照,我們就在外面光照!

寶貝在瓦器裡

是的,這真是一篇奇怪的資訊!可想作者寫這些話之時,是剛從病床
上爬起來的,所以他不能想到裝載這寶貝的這個瓦器是何等的脆弱: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四 7),請注意這裡有一個強烈的比對
——「瓦器」,但裝有「神的莫大能力」(第 7 節);「受敵」但
「卻不被困住」(第 8 節);「作難」,但「卻不失望」(第 8 節);
「遭逼迫」,但「卻不被丟棄」(第 9 節);「打倒了」但「卻不至
死亡」(第 9 節);「外體」漸漸毀壞,但「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第 16 節);現今有「苦楚」,但將來有「榮耀」作補償(第 17 節);
所見的容易消逝,但那不見的卻永存(第 18 節);這必死的身體(其
實只是一個「帳棚」)要被拆毀,但我們卻得著「天上永存的房屋」
(五 1);我們必要離開這身體,但卻要與主同在(第 8 節)。
無可懷疑的,保羅這次在離開以弗所到哥林多去的路上,所遭受到的
重病和心靈的重壓,一定在他的思想中和日後的事奉上印象難忘,他
會猛然體會到,自己可能在主再來之前死去,怪不得他提到「離開這
身體」和「與主同在」的事,可能在最初他想到死之時有點畏縮;以
致他說:「我們……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五 4)。但當他繼
續思想下去,覺得「離開身體」不過就是「與主同在」,死亡的陰暗
就立刻消失,而且還顯出榮耀來。於是他說:「我們坦然無懼,是更
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在」(第 8 節),這是保羅事奉主的轉捩點。這
之前,他以為死亡快將臨近,但如今卻見前面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這
一點,很厲害的影響這位使徒以後所講的教訓。
以後,無論他講論福音,或與教會有關的事,與個人有關的事,與家
庭生活或與社交生活或與地上任何場合有關的事,他所講的道都是以
往他迫切盼望主再來之時所未曾想過的。
不錯,保羅在這裡確曾有過掙扎;但當他從病床起來之後,他的生命
比以前變得豐盛得多。「他的靈性變得更高更儆醒,勝過內心的恐懼
又有足夠把握戰勝以前他勝不過的任何外體的戰爭。」這豈不也提醒
我們各人嗎?我們應該明白,經常圍困我們的苦難、困難、逼迫,都
是對我們有益的,因為這些只不過是把我們領進更深的真理,更深入
神的豐盛裡!但願我們各人都學會信靠和安息,不再因苦難而害怕!

保羅神學的中心

這書信第一段的尾聲就是他的資訊的中心。所占的篇幅是五章十四至
二十一節,而它的中心點是:「一人既替眾人死……又替眾人活」
(14、15 節)。但我希望讀者注意第十六節由上述中心引發出來的
「所以」二字:
「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
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
這使我們明白,看清楚了十字架才能看清楚人。
「我們不憑外貌認人」,為什麼?因為「一人既替眾人死了。」倘若
基督一人替所有的人死了,那麼所有的人的基本價值一定是相同的。
歷史曾因此而有過革命。我們基督教所有傳道事工也是以此為推動因
素。「一人替眾人死」;保羅講這句話之時,並沒有說明「眾人」是
指猶太人或外邦人,奴僕或主人,富人或窮人,學者或沒有文化的人
這些只是屬地的,外表的分別。「一人替眾人死」;這句話今天使我
們在十字架的亮光底下對人性作重新的鑒定,看可怕的國家主義流了
多少敵對者的血,無良的極權主義剝奪了個人的生存權利和尊嚴。但
十字架把全人類都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它叫人謙卑,也提高人的尊嚴
因為它叫我們看每一個人都是按神的形像造的,甚至值得神犧牲他的
兒子耶穌基督來拯救的。
「我們不按外貌認人」,為什麼?因為「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
死了」(第 14 節)。基督成了肉身之後,就與亞當的後裔相似,因為
聖經說「他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雖然這樣,他卻沒有
犯過罪,所以他代表了以後更多要來的新人,在他裡面,舊人要成為
過去,因為他的死,所有信靠他的人在神看來也算是死了;神給亞當
後裔定的死罪,已經在他裡面執行了。他與人相同,他代表人,他代
替人,所以他的死也算是眾人的死。今後,神對待人就按著新的根據
這新根據也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保羅以這種新眼光看人,我們也當這
樣看。我們憑「外貌」認人就是單看他們是亞當的後裔。如今一切事
物都在基督裡有了一個新的開始,所以我們看人也當以基督為根據。
在基督裡屬亞當的舊人已經成為過去了,我們還可看到什麼呢?人的
貧富貴賤又有何分別,緊要的只有在基督裡的關係。因為這是人得救
和滅亡的唯一決定性因素,「所以,我們不可再憑外貌認人了」。
「我們不憑外貌認人。」為什麼?因為那位替眾人死的已經復活了,
所以「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第 17 節)。在希臘原文
聖經裡面:「他就是……人」這幾個字是沒有的。應該譯和;「若有
人在基督裡——一個新創造」。意思是說,在基督裡的人,別人可以
看出他裡面有一個新創造。「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這樣
他既是新的,我們怎可以還照舊的價值觀念來看他呢?
「我們不憑外貌認人。」為什麼?因為我們也不能憑外貌認基督自己
(第 16 節)。即使有人說他認得基督的面、基督的聲音、基督的服裝,
這又怎樣呢?對於我們這些曾經與他同死又同活的人來說,他不再是
一個普通的加利利人,也不是一位歷史上有偉大事蹟的人,他乃是永
生神的兒子。我們認識他,不是憑平凡的外貌,乃是憑他無法測度的
復活能力!過去差不多半個世紀以來,興起一種研究「歷史中的耶
穌」的興趣,這是有高度價值的。我們得到「他在世的日子」許多寶
貴的亮光。但是假若我們僅存一個歷史人物的觀念來認識他,我們也
就是憑外貌認識他。這是片面的,是不足夠的。即使單認識他是釘十
字架的基督也是不夠的;因為他現今已不在十字架上也不在墳墓裡。
他已經勝過死亡,救贖大功已經完成。再者,單認識基督是傳統觀念
上的偉人也是不夠的,他是與各時代的人同活的救主。歷史上的基督
是記憶中的基督;但復活了的基督卻是信心上的基督,又是有新生命
者經常交往的對象。
「我們不憑外貌認人。」為什麼?因為我們作為基督信徒的,應該實
際是為永存的事而後。請再看我們已經看過的經文,你會發現保羅看
萬事都以屬靈的,和永存的事為立場——四章十六、十七、十八節,
五章一、八、九、十節。雖然他還在地上苦苦工作,實際上他已經在
思想上、心靈上不斷的向著那些永存的。看不見的事物推進;因為那
是他的真正家鄉,也是我們的家鄉。

使徒保羅的自傳

我們花了許多的篇幅在第一段的研究上,恐怕沒有足夠的地方去同樣
研究這書卷的第二第三段了,為此,我們不能不作一個選擇;盼望藉
著前幾章經文的「心得」,可以幫助讀者有準確的路線去研究其餘的
相信我們在前文列出的大綱分析會對這一個目標有用處。
每一段有不同的亮光和寶藏,這是真的。甚至當保羅論及收集捐項之
時,他帶出不少偉大的教訓宣言,例如八章九節和九章八節所載的。
他在想到哥林多教會的恩賜之時,也同時想到神有「說不盡的恩賜」
(九 15)。
但是,這卷書信最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就是保羅用特別強調的語氣
論及自己「誇口」的那些經文。噢!他是主何等忠心的僕人!與我們
比較之下,反映出我們是何等貧乏、固執、自私、懶惰!但想到了他
的榜樣,同時也帶給我們何等大的安慰!現在容我們在結束這一課之
前,選其中一段這樣的經文研究一下。深信深入研究這位心腸偉大的
使徒,必能叫我們大開眼界!我們所選的經文就是他所說「肉體中的
一根刺」的那一段(十二 1~10)。
請留心這一章怎樣開始:「前十四年……被提到樂園裡……恐怕所得
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
役要攻擊我……」,「刺」字在希臘原文是由一個意思是釘十字架或
刺刑的動詞變成。保羅所講的刺並非普通我們在指頭上所拔的刺,而
是一條大木樁;意思是說,他被釘在這條大木樁上面,好像主被釘在
木樁上的時候。再者,當保羅被釘在木樁上的時候,還有撒但的天使
(不僅是「差役」)不停的攻擊他!奇怪,撒但也有天使?是的,有
服侍人的天使,也有攻擊人的天使的。那個本來是天使長的撒但,特
別差派一個屬它的天使專去攻擊保羅,這有何值得希奇的地方?魏曼
夫(Weymouth)的聖經這樣翻譯說:

「恐怕我過於洋洋自得,撒但的天使被差來不停的攻擊我,使我感到
有像被釘的痛苦。」

這痛苦是何等的深——一直拖了十四年,直到保羅寫信的時候!雖然
他曾三次求過主除去它,但主的答覆總是相反的;似乎主的意思是要
他忍受這內裡的十字架直到他的生命結束為止!
既是這樣,保羅怎樣做呢?他要埋怨主對他太殘忍,太不公平嗎?他
要放棄這樣無結果的掙扎,逃避作受苦使徒的責任,轉而退去享受世
界嗎?聽他自己回答說:「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因為我的能
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飲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
的能力覆庇我。」
這一整段經文充滿了最寶貴最動人的屬靈教訓,可惜我們不能在這裡
耽延太久。作為這一課的結束,讓我們來思想一下保羅在末後給他們
的祝語(相信這是新約最完全的祝福語):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神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
心。」

這裡所提的「眾人」二字是何等細小,但其中的意義是何等的大!當
時成千上百的亞該亞信徒都是因保羅得救的,其中有一些人後來竟惡
毒地批評他,但在這祝福裡,「眾人」也包括他們每一個人在內。
是的,「與你們眾人同在」——甚至與那些攻擊他最厲害的人同在,
但願神賜給我們這樣的心腸!

保羅的三位一體祝福的注解
哥林多後書最後這一節的祝福語,在基督教裡是最著名的,也是最受
人歡迎的。有人說,「單就這祝福語,已經足夠證明神是三位一體
的」,這句話是否準確,我們不必花時間去討論;但無論如何,聯合
聖經其他的證據,三位一體的真理是準確無疑的。就這一節經文來說
它最少也清楚指出神是多位的,理由如下:

三位並存

毫無疑問的,顧名思義,三個不同的位格都有自己不同的本質。任何
人都會同意「主耶穌基督」是有位格的,而且不單在這裡,即使任何
地方,他被提及的時候,都是在位格上與那位被稱為「神」的有分別
任何人都會同意,那位元被稱為「神」的,在聖經裡也是被形容為有
位格的,並且尊稱他為「聖父」。這樣,我們也必須同意這裡所提及
的「聖靈」,既然他被提及的方式與聖父聖子被提及的方式完全相同
他就必定是有位格的,是同樣可以分開的。倘若這節經文的原意不是
這樣,那麼以這種連貫句法來表達的作者,既然導人錯誤,他就應該
受責駡。可是,我們知道,從比較其他的經文看來,這確實是保羅原
本的意思;換言之,他認為神是三位合一的,有三個同時並存的位格
即聖父、聖子、聖靈。

三位同等

再者,這句祝福語也暗示了三位是同等的,如果不是,這句話的文法
結構也有導人錯誤之嫌。倘若正如許多一位一體論者所說,基督只是
被造的,聖靈只是神發射出來沒有位格的東西,那麼,這句祝福語把
三者聯繫在一起,暗示三者關係密切,三者同工,三者同尊,這豈不
是對神的神性大大褻瀆嗎!又倘若,正如一些主張三位一體的人所認
為,聖子與聖靈在本質上是次於聖父的,那麼,為什麼在這個莊重尊
嚴的祝福語裡,聖子竟然被列在聖父之前呢?若果聖父是至尊的,為
什麼不把聖父放在第一位呢?在其他的經文裡,聖父有放在第一位的
但在這一節祝福語裡,聖父聖子的次序就倒轉了,表示他們是不分先
後的,而且經文提及他們之時所列出的次序,只不過是作者思想的次
序吧了,當然,我們不否認,在創造和救贖計畫上,聖子和聖靈的工
作程式是次於聖父的,但是,在工作上思想神的三位一體,和在本質
上思想神的三位一體,兩者是全然不同的。工作不同次序絕不能與不
同等混為一談。工作次序不同只屬決策上的、執行上的,並不是基本
上的。很明顯的,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同等的。

三位合一

再者,這祝福語不但暗示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同等,而且又是一
體 的。有一 首古老 的詩歌 說得好:「三位在一 體裡,一位在三 體
裡。」保羅祝福的含意正是這樣;因為正如我們剛才說過,它的句法
是暗示三位同等同尊的。雖然我們很難領會其中的奧秘,但無論如何
這三位一定是一體的;因為根本上不可能有三個分開的無限。既然無
限,就必定只有一個。若果聖經把一些神的屬性歸給三位元中的一位
那麼這三位在本質上一定是合一的,因三位元所有的屬性合起來才能
成為一位全能的神。

最後的論證

最後的論證在於這祝福本來就是一種禱告。經文說:「我祈求……」
(中文譯作「願」),這幾個字表明是這樣,有誰說不是呢?誰敢說
這祝福只是一種願望呢?這句話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它是一個禱告
並且是一個特別祈望有答覆的禱告。我們知道禱告只能對神發出,為
什麼這禱告卻向主耶穌基督、聖靈和父神同時發出呢?倘若三位不是
同等的神,為什麼這禱告把他們平等看待呢?要說這位得到神啟示的
使徒向一個受造物和一種沒有位格的感力禱告,那是何等荒謬的話!
倘若基督只是一個被人高舉的人或天使的話,那麼保羅向一個人或天
使求「恩惠」,又以同樣同等的態度向神自己求「慈愛」,這是何等
古怪的事!保羅在這樣的一個慎思熟慮的離別禱告中,把人的名或甚
至天使的名放在神的名之前,這是何等不合常理!還有,假若基督只
是一個受造物,而保羅竟向他禱告,以他為有像神那樣的權能,可以
把屬靈的恩惠賜與人,這是何等怪異!由此可見,倘若基督不是「真
真正正的神」,那就真是怪異了。
又假若聖靈只是一種神的感力或屬性,保羅怎能向一種沒有位元格感
力或屬性禱告,而同時又向發出這種感力或屬性的神禱告呢?感力或
屬性怎會聽人的禱告呢?況且,在這個祝福裡,作者不但以為聖靈可
以聽人的禱告,而且還把他當作是一位有智慧、有自主權的神,能在
父神和聖子所賜的福以外再賜下特別的福。不單聖靈是這樣,聖子基
督和平父也是這樣。
所以,這個禱告確實清楚證明神是三位一體的。而且這個證明,照我
們所知道的,是那些主張一位一體的權威人士從來未曾作過令人滿意
的反駁的,我們也確知道,這證明是永遠不可能有人推翻的。── 巴
斯德《哥林多後書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