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6

自序

看到书名“水仙Narcissus”,有些朋友可能会想起一个希腊神话故
事。它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坊间流传,但主要是这样的:
Narcissus是河神与水泽女神的儿子。每个人都为他俊美的外貌心
动,但他没有见过自己的长相,只是从别人的反应知道自己长得很
好。许多人前来求爱,都被他拒绝。
一次,他意外看见自己在平静湖面的倒影,他不知道那就是自
己,反而为世上竟然有这么英俊、这么美的人而动了心。他每天到湖
边守着,爱上自己的倒影。Narcissus开始尝到那些向他求爱的人一样
的痛楚,无论他多热情、多诚挚、多动人,再怎么苦苦哀求,他所爱
的对象始终不为所动,不会回应这份爱。
最后,Narcissus憔悴而死。神明将他化为湖畔的水仙花,随时可
以看见自己的身影。
水仙花的名字narcissus,就来自这个只能爱自己的年轻人。
Narcissus这个词后来衍生出narcissism,一开始被当作是一种缺
陷,一种傲慢,后来逐渐衍生出其他的意思,包括自大、自私、自我
中心、自以为是。在中文世界常见的翻译是“自恋”,反映了原本故事
的情节,也离不开这个观念后来的演变。
希腊神话有许多情节和角色被近代心理学家借用,作为比喻来描
述各种心理动力和状态,这故事就是其中一个。
西方心理学的专家在18世纪末开始探讨narcissism自恋的观念。从
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适度的自恋是正常而且健康的人类心理特质。刚
出生的婴儿,自我概念是模煳的,还没有明显的“我”和“世界”的区
分,外界就像是自己的延伸。
生命从这种一切都是“我”的原始自恋开始,透过和环境的互动,
才慢慢形成一个比较清楚的自我。是从这种原始的自恋出发,柔弱的
小婴儿逐渐取得了自我的认同,并学会在环境得到生存。
我们在特定阶段,例如青春期,虽然“我”更为清晰,但也同时进
入了另一个争取生存的阶段。对于“我”争取存在感的痕迹,我们都不
陌生——像是非常在意个人的外貌和表现,很容易把外界的评价当成
是冲着自己来的,无论赞美或责骂都会往心里去,同时又担心没有得
到注意和辅导。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要适应荷尔蒙的突然变化,在
心理上还要应付“我”强烈而不稳定的作用。这个阶段,无论对自己或
对身边的人,都不容易。
在理想的情况下,人早晚会稳重起来,进入一种自恋的平衡,而
让“我”得以和环境共生存。但这种平衡并不稳定,大多数人一生会在
各种人际互动和冲突中一再经验到“我”的危机。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工作场域的互动与伴侣关系,是集中现代人
最多注意力的两大领域。“我”在密集的交流中不断受到挑战,让自恋
脆弱的平衡岌岌可危。在西方的大众文化,自恋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心
理学或文学的观念,更在讨论伴侣关系、两性议题、职场互动的领域
成为热门主题。
确实,有些人格的偏差带有过分的自恋倾向,如自我陶醉、自恋
型人格障碍,而使人很难在社会运作,难以和他人共生存。我们在英
文网页搜寻narcissism,也会看到许多谈两性关系和职场生涯的文章,
去描述一个自恋的人如何令人失望、如何远离这样的人等等。
另一个常被提到的字是“心理操纵”(gaslighting)。Gaslighting字
面上的意思是拿煤气灯去照明,现在会当作“心理操纵”来谈,则是出
自1944年美国的一部惊悚片《煤气灯下》(Gaslight)。在影片里,男
主角动了一些手脚,让屋里煤气灯忽明忽暗。尽管女主角指出这状况
不对劲,但男主角用各种方法说这只是女主角自己的幻觉,不值得采
信,而让女主角陷入一种脆弱的心理状态。
现在一般人谈gaslighting,主要指的是有意透过心理操纵把人摧
毁。例如在一些小地方给予不成比例的赞美,让人受宠若惊,而同一
个人又在一些小事吹毛求疵,让人怀疑自己。最后,这个受害者完全
煳涂了,对自己产生一种扭曲的看法,以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
不懂、什么都做不来、怎么做都会做错,而只有这个不知为何爱他又
嫌弃他的人是对的。
自恋和心理操纵这两个观念,我在美国听人谈到伴侣关系和职场
冲突时,常常听到他们提起,一般都会认定是引发冲突的根本原因。
是的,这样的人确实存在。我们多少都在家庭、伴侣、亲友、工
作环境、公众事务遇过这样子的人。他们像自恋的水仙,在万事万物
只看见自己的倒影——只关注自己和自己的需求,不为别人着想,不
懂也看不到别人的需要,对他人不闻不问。有些则只想利用或欺骗对
方,让无辜的人在关系中受伤,失去对人性的希望。
这是一般人谈到人际冲突会想探讨的主题,但我写《水仙》并不
是为了如何定义自恋性格或心理操纵,也不是谈怎么避开、怎么不受
伤、怎么去反击。
《水仙》并不是一本这样的书。谈自恋,只是一个起点。
这段期间,我常见到一些朋友遇到分手、工作不顺或事业拆伙,
心中有很大的愤怒和不平。这不光影响个人,强烈的对立气氛也会蔓
延到周边。
我相信你在个人的圈子也会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一对朋友分手,
若你是女士,可能对男方非常不谅解,你的朋友也多半认定都是男方
的错。但如果你是男士,你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也许会认为是女方
的问题,而男人隐忍了很久。
任何一个话题,无论男女、饮食、消费、生活习惯、工作、价值
观、风俗、民情、教养方式……都可以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
身分、不同社会阶级,将人分成两边,让两边相互攻击,互相觉得对
方难以理解。每个人上了战场都以受害者自居,随时指控对方有罪,
而最无辜的不外乎是自己。
特别是社群媒体盛行的时代,一个话题随时可能炒热起来。信息
流通的速度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一个热门话题几天内就能转成各种
语言袭卷全球。人变成一个个帐号,有些人还会创好几个帐号,而帐
号下是谁时常也不明不白。过去人和人见面交流至少还有基本的礼
貌,或愿意探究一件事的真实性。但躲在帐号下,从未见过面的人互
相辱骂毫无顾忌,根本不想保留一点查证的空间。彼此敌视的激烈程
度,说是战争也不为过。
人类历史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两极化现象。
特别经过COVID-19三年疫情,许多人花更多时间在网络上与人互
动,对社群媒体的依赖愈来愈深,这些情况更是明显。
我谈这个主题,多少是想做一种颠倒的作用,为这个趋势踩一个
刹车,让我们真切看看彼此。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只顾自己的水仙,也
不是每个人都在欺负别人或受到欺负。这种相互的指控和社会集体激
烈的对立,值得我们自身好好反思——转向内心,做一个彻底的检
讨。
或许透过这样的机会,我们可能对人生得到不同的解释,体会到
更高的层面,而可以让我们从“我”的梦魇、从人生的错觉走出来。
本来我们忿忿不平,无法原谅,认为自己被冤枉、受尽委屈,但
可能最后会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过去所认定的——是别人欺负自
己、完全没有为自己着想,这些看法好像完全是个人过去的理解,只
是个人不完整的解释。
假如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或许我们这个问题也都不成问题了。
01

每一个人都受伤

这个世界,没有哪一个人不是受伤的。
我们本来是圆满的生命,但从落入身心的那一刻起,已经失去了
全部,不再是满足。不知不觉,我们把自己当作是缺憾,是不足,是
脆弱而随时可能消失的存在。
我们不光需要水、食物和空气来维持生命,也渴望外界的注意,
让我们随时能确认自己并不是不存在的虚无。除了透过物质和关注确
保肉体的存在和心理的存在感,人也会寻求情感的链接,想透过感情
和感受把小小的“我”扩大,融合成一个比较大的“我们”,想得到更大
的存在感,也更有安全感。
一般人所说的健康和成功,不外乎是肉体能好好运作,对外能受
到注目、关心和尊重,对内拥有亲密的伴侣关系、圆满的家庭。如果
这方面的期待受到阻碍,个人的感情受到伤害,或人间的关系不够圆
满,最常见的反应也就是想去修正外界,想改变对方,就好像把世界
当作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去改善,去处理。
但,这并不是我写《水仙》这本书的目的。
坦白说,我并不觉得有资格来谈人间的关系要如何经营,更别说
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部份。只是有许多朋友跟我分享他们的困
难、痛苦、顾虑和经历,让我得到一些启发,而希望能分享个人的一
些观点。
我只是把人间带来的伤口当作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找出一个出
路,不光是走出创伤,更重要的是,走出人间的错觉。
我们所认为的生命、生命的剧本、人生的故事,说到底,本身并
不是实质的存在,是透过我们的头脑和五官信息组合出的妄想和错
觉。
许多人把这场错觉当作唯一的可能,更把这个可能活成一场悲
剧。在这场悲剧里,用错觉来折磨“我”,在错觉里流泪、痛苦、不断
地冲突,还不肯轻易收手。
“我”的作用太强烈,而小我身心的习气太重,所以我们当然会认
为是别人欠了自己什么,或是还有什么地方没能争取到,还可以修
正,还可以弥补。
我们就这么感觉自己被欺负、被虐待、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或是
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后悔,而在这来来回回的受伤和补救里度过了一
生。甚至是生生世世都在重复类似的循环,怎么也走不出来。
直到有一天,突然我们看清了现实,看清了“我”的角色,看清了
一切,也就走出这一生的错觉,活出这一生的祝福。
这是《水仙》这本书希望达到的。
02

卢薇——总是放不过

在工作上,我遇过一位非常干练的女士卢薇1。她常在电视和媒体
积极表达看法,有非常好的专业形象,在她的领域很有地位和影响
力,可以说已经是公认的代言人。
见过几次面,我们自然成为朋友,我也听了她的人生故事。渐渐
地,我发现尽管卢薇和前任已经分手好几年,但只要一提到对方,她
立刻充满愤怒。
这种反应,我也常在许多追求灵性的朋友身上观察到。就连一些
出家多年的修行人,也免不了。有时候不见得是对过去的伴侣,也包
括在工作和立场上曾有冲突的人,哪怕过了很多年,一提起还是不高
兴,根本谈不上原谅。
除了指责前任有强烈的自恋倾向,卢薇也认为对方老是用心理操
纵的手法对付她,让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能依赖他。在一起愈
久,她愈觉得自己无能,而让她个人在处理财务和事业时遭受不少损
失。
当然,伴侣关系有很多层面,有时候连当事人也说不清。卢薇也
提到,前任为她包办一切,生活大小事包括法律事务、谈合约都由前
任来安排,她完全不用操心。她根本不需要自己开车,无论她去哪
里,前任都会打点好,并且亲自接送。
我听到这些,脱口而出:“看来他也做了很多事,很尽责帮助你,
保护你啊。”
听到这,卢薇火气又上来了,把过去的委屈再重新数落一遍。她
受了这么大的痛苦,却好像连一毛钱都不值。就连眼前这个听她说话
的人都不懂她,全世界都不理解她。
卢薇的反应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启发,也是促使我将这个主题打开
的理由。

1 我在《水仙》采用的案例都是真实的人和事。为了顾及他们的隐
私,我除了为故事的主角换名字,也将故事的背景做一些调整。在
此也感谢这些朋友,让我有机会知道他们的经过,并且坦诚表达我
个人的看法。
03

茉莉——别让他发脾气

还有一位朋友茉莉,也让我学到很多。
茉莉17岁认识前任,26岁左右结婚,两人在一起将近40年。一般
人大概都会羡慕这样的组合:很年轻就认识,两人都工作赚钱,没有
孩子和原生家庭的负担,应该是很容易经营的关系。
她本来就知道先生是典型的左脑人,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到
了婚后才发现,先生不是一般的好强,还有很重的控制欲。对她极度
不信任,无论她去超市或哪里都要跟着。生活里样样都要符合他的标
准,要按他的意思来。
她也提到,先生很自我中心,而且总是嫌弃她。她跟先生在一起
的时候,先生很强势,怎么说都是他对,而她怎么做都不对,达不到
先生的要求,怎么看样样都不如他。这30年,她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说
话的余地。每天小心翼翼好像走在鸡蛋上,担心一不留神就会搞砸或
发生什么坏事,让她先生大发脾气。
两个人连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她的先生成天待在客厅,把
电视从早到晚开着,音量也调到最大,而且总是停在激烈的频道。她
不想看,只能忍受。先生还爱喝酒,她不喜欢,但得陪着喝。
和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相处,被贬抑的一方自然是非常痛苦。
先生除了喝酒,后来也用毒品,只要闲下来就想用药。除了上下
班从来不出门,也没有可以交流的朋友。茉莉的个性比较外向,像美
国流行马术,她会去接触,也认识了许多女性同好。美国人认为比较
玄的疗愈活动,像西藏药师佛的疗愈,她也会去参加。
对她,好像生命突然打开了一个新的层面。但她的丈夫还在原
地,像水仙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两个人愈走愈远,完全没办法交
流。
差不多结婚20年,她开始做义工,下班后到马术中心协助一些公
益活动。说到这里,有些动物例如马,确实和人类有一种感应,好像
它们可以体会到人的个性和情绪。有些疗愈的活动也透过马术课程或
骑马体验,让身心障碍或情绪障碍的孩子和马接触,不只活动身体,
同时也带来一种情感的交流。
有灵性的动物当然不只是马,许多朋友也听过我说和海豚的互
动。我在海边散步时,它们会来,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频率。这种快
乐的频率、快乐的加持,在忙碌的人间为我带来很大的安慰。
茉莉在外头服务,很高兴能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忙归忙,但心
情很愉快,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光。只是一回到家,那完全是另一个
境界。她形容先生好像一个能量的吸血鬼,不光是粗鲁、冷漠、情绪
化,而且还随时带来一种沉重的黏滞感。任何轻快一点的心情,都会
马上被吞掉。
几年下来,她体会到,有先生在的家和她在外头的世界,已经完
全是两个境界。她在两个世界来来回回,只是让自己的心情跟着起起
伏伏。对她,那差异是很明显的。在外头,她愉快而充满活力;回到
家面对的,都是负面,都是暗的,她整个被往下拉,开心不起来。
从情绪和灵性层面,她逐渐明白,无论如何要离开这样的环境。
他的情绪会影响她,后来她就发现应该要有一个界线来保护自己,不
要让对方的状态变成自己的状态。
04

东敏——Starbucks的男士

茉莉的经过先说到这里,她的疗愈之路相当有代表性,我还会在
后面的章节提到她。几年前,我在《神圣的你》写过一段偶遇,也许
有些朋友还有印象,谈的是一位在Starbucks遇到的男士。
只要天气合适,我早上通常会出门跑步,然后到附近的Starbucks
歇一歇,也喝点东西。
就是在那里,我遇到了东敏,那不是愉快的场面。记忆中他和一
位女士走进Starbucks,我也刚好和他们一起进门。女士大声数落他的
不是,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东敏很斯文,没有生气,只是想安抚
她。没想到女士根本不领情,用力拉开门“匡”的一声就走了。
当时,我注意到的不是女士的抱怨,而是东敏这个人。我看见他
的泪水在眼里打转,但非常平静,好像散发着金色的光。他知道我在
看他,也转过来看我,但没有说话。我离开前抱了他一下,向他表达
——“我明白。”
半年后,我又见到东敏。
这回,他主动来和我打招呼,跟我道谢,也告诉我更多经过。
东敏提到,上次我见到的那位女士,应该说是前妻了。她的家境
很富有,大小事都有人服务,很习惯身边的人要顺从,事事都要配
合。尽管日子很好过,她自己并不快乐,对样样都看不惯,都往坏处
想,而且总板着一张脸。
在外头和人交流时,她要所有人用她的角度看一切,要同意她的
看法。她有感动,别人也应该感动。她觉得美,别人也应该觉得很
美。一般人是自然而然共感,但她会去说服别人要和她有一样的感
受,要用一样的角度看事情。一旦说服成功,她会开心一点,但也就
是一点。
她也像一株水仙,活在自己的世界,只看自己的倒影,而且不断
要人一起看她在水里的倒影。这不是一般人交流的方式。
一般人和外人互动时,不会把家里的规矩搬出来谈,但东敏的前
妻会把这些规矩当作自己的话来说,好像这样显得更有见识,也要别
人接受这些规矩。
处理事情,她自己认为很超脱。但从东敏的描述听起来,她的超
脱比较像是一种绷着脸、很冷淡的定。即使懂得道理,但活不出来。
他叹口气提到,她无论是对孩子、跟同事互动或出去谈事,讲的
都是一套大道理。在她身边,人不会感到自在,而是心里会发慌。她
跟孩子也不亲,总是拿家族的规矩来要求。别人不会觉得她好亲近,
也不想接触她。
用这种方式管理公司,稍微有一点能力的人都不会服气的,但不
服气归不服气,谁也不会跟她反映。日子久了,公司的经营权有了变
化,其他主管不那么配合,还会让她难堪。她不好受,东敏当然也不
好过。
东敏是很忠厚的人,跟我说到这里,他眼眶也红了。“她从小就被
照顾得很好,只是面对人生不太适应,心情也容易受影响。我怎么做
都很难让她开心。”他还是希望前妻能快乐一些,但面对这样的状况,
他也改变不了。
他接触愈多,也发现前妻的家族好像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不光是
有自己家的规矩,而且对于世界有自己一整套的逻辑。尽管整套逻辑
不见得站得住脚,但他们会用各种方法说服自己和别人,要别人也照
着做。
东敏跟我提到,他的前妻本质上还是善良的,还是想要好。但她
真的没有能力去反省,没法子检讨自己为什么会让别人这么反弹。不
光是她,这个家的人也总是板着一张脸,很少有笑容。可以想像,东
敏和这样的家庭一起生活,到头来一定影响自己的心情。
东敏后来也发现需要一点距离来保护自己,保住个人心理的健
康。他所说的,和茉莉所谈的界线,是类似的观念。
离婚后,再也不需要看人脸色,东敏很适应单身的日子。到了这
个年纪,孩子都已经独立,也不再有什么顾虑。他说一生没有那么舒
畅过,感觉就像从泥沼里脱身,终于轻松,难得畅快。
东敏还提到是神帮助他,带他度过这个困难。类似的话,我从许
多人那里听到过,而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我会在这本书的后面
把这个主题打开。
05

活在自己的泡泡里

读了前3章的故事,也许有些朋友会好奇——自恋性格是怎么来
的?为什么会在人和人的相处造出这么大的阻碍?怎么会对人际关系
有那么深的破坏?我在这里试着从心理成熟的过程,再做一点说明。
小婴儿刚生出来时,认为周边跟自己是同一个体。他感觉一切都
是自己,都是从自己延伸出去的。他不会懂得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安
全。他没有边界,没有自己和别人或外界的区分。
这就是前面提过的原始自恋。这个原始的自恋构成了一个小泡
沫,将脆弱的婴儿包在里头,造出一种安全的印象,让他不那么容易
受伤。
他慢慢长大,发现想要东西时,有时候可以得到,但有时候得不
到,好像有个什么不那么听他使唤。逐渐地,他判定有一个世界是跟
自己分开的,这才慢慢有自己和别人的分别。
他愈来愈发现这世界跟自己不在同一个轨道。这个发现的过程如
果是渐进的,他会慢慢生出一种理解,知道自己和世界可以共存。世
界存在,不会伤害他的自恋。但这个过程如果有比较多的困难,就会
造出自恋的受损。
像是小婴儿饿了在哭,但大人总是顾不上他,甚至孩子哭累了也
得不到饮食,那他对世界很难有安全感。他还会觉得世界是恶意的,
没办法信赖,最好不要踏出他的小天地,去冒险和世界互动。
这样子,他宁愿停留在那个一切都是以他为主的小天地,继续认
定一切都应该为他的期待服务。这落在潜意识里,让他即使和人互
动,也要符合内心那个小天地的设定,透过他的眼光来评价样样,来
改造样样,活成一般人所称的自恋性格。
人没办法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没办法设身处地去同情别人,和别
人接轨,这样的性格多少也会从家庭气氛看出来。家人间如果只有规
范、只有道理,情绪和感受永远对不上频率,在这种环境,孩子和人
接触碰了钉子,他会萎缩回到自己的小天地,也就是回到他的自恋、
他的小我所带来的一个虚无的泡沫里。
我们和自恋性格的人互动,常会感觉到他看不到眼前的现实。别
人痛,他不能单纯体会到别人痛,而都是站到他自己的角度去诠释对
方痛或不痛。我们也常看到有些父母只顾着单方面说小孩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所讲的都是站在自己认定对的角度,但就是不能站在小
孩子的角度去体会。表面上是尽责任的家长,但他没办法同情,完全
听不到小孩子的心声。
这是自恋性格在成年后常见的表现,而在人与人的相处造出很大
的障碍,无论亲密关系和工作,都很难创建彼此信赖而且双方都满意
的合作关系。
自恋性格的人也会觉得挫折,他没办法把自己放进对方的角度去
思考,再怎么努力,在亲情、友情和感情的世界都会失败,得不到真
正的满足。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的互动对象有强烈的自恋性格,让他
长期下来都在忍耐、委屈、不被理解中度过,也总有一天会想离开。
有些婚姻因为孩子、财务、事业的牵绊,可能还会维持下去,但
缺乏感情层面的共振,双方没办法互相体谅。时间久了,虽然在同一
个屋子里生活,但早就是各过各的,失去了实质的意义。
和自恋性格的人互动,会带来许多挫折。只是自恋虽然是个虚无
的泡沫,却能让当事人守住一种安全感的错觉,而不会因为外界的不
同意、不赞同、不满足就轻易受伤。如果要打破这个泡沫,对他会非
常痛苦。
06

莉亚、汉荣——什么时候该走?

在这充满了“我”的人间,不光是伴侣间会有自恋的冲撞和受损,
其他领域也一样。
尤其人有地位、有财富、有名气,为了保护自己,往往有意无意
拿这些条件来压迫别人。但他可能体会不到别人的受伤,更别说意识
到自己的傲慢。
大多数人认定自己是弱者,会认为自己沦落不合理的环境,受到
不公平的待遇。遇上这种情况,“什么时候该走?”自然是许多人想问
的。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重点。真正重要的,还是人怎么看自己,怎
么看待世界,给自己怎样的评价。
走出依赖,不见得是要走出某一个环境,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走出
别人的影子,能不能真正认可自己,而不是把自己交由别人来定义。
莉亚是高阶经理人,但董事会对她一直不满意。她有很好的经
验,也全心投入,但更高层的主管总认为她掌握不到重点,没办法带
动企业的转变。遇到困难,不要说没有人为她打气,即使有进展,也
不会听到任何赞美鼓励的话。
莉亚的同事都认为,从性格和经验来看,她是最适合这份工作的
人。但批评的话听多了,她也会气馁,每隔一阵子就会想是不是该离
开。朋友劝她冷静,不要什么话都往心里去。但这一关,对她很难度
过。
她不是没有跟董事会反映,但检讨她的强度没有改变。
她很失望,最后就离开了。
离开后,她没有完全释怀,也不像原本以为的能把一切放下,打
开新的人生。想起这段经过,她心里有许多矛盾,有时候怪自己没有
再多努力一些,有时候怪自己冲动离开,内心的挣扎不知道什么时候
才会平息。
汉荣本来在一间家族企业工作,非常能干,有很好的业绩,但一
样要看更高主管的脸色。他的主管并不是凭本事得到这个位子,不能
就事论事,时常针对他借题发挥。但汉荣和开创公司的老板很有感
情,所以也忍耐了一段时间。
在过程中,他也试着沟通,但后来发现对方几乎没有意愿。这位
主管没有和大家一起走过创业的阶段,遇到困难,完全站在一种高高
在上的角度去检讨,根本不懂得怎么鼓励或安慰人。最后他选择离
开,自己创业。
几年后,他对自己的选择相当满意,没听他跟人说过后悔创业的
时机太晚或太早,就好像这一生的安排完全是刚刚好。即使与主管不
和,他也觉得是环境带来的转机。不然老同事很有向心力,他本来没
想过要自己创业的。
他在原本的公司当然受到非常大的委屈,但离开后他根本不谈,
反而对一切变化充满了感恩。回头看,他感觉人生有这样的机会是相
当难得。如果没有在原本公司打下的基础,他也不敢走到创业这一
步。对所有经过,他都往好的层面去看待,走着走着也就走了出来。
类似的状况,两个人的结果很不一样,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对人生
不同的看法。
07

都没有安全感

这个年代,人和人相处会有那么多困难,还不只是自恋性格的问
题。我特别观察到,许多人连性别和生理状况对自己的影响都不明
白。
人是多层面的组合,除了文化、教养、出身背景、嗜好和兴趣,
生理的组成更是一个很基础的特质。种种差异都会影响生活和工作的
相处,也影响最亲密的关系。
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谈过男性和女性的平等。是到了
非常近代,才开始有两性平等的观念。谈平等,是好事。但要注意的
是,我们也要尊重并理解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差异,包括自己。
在美国,许多朋友跟我提过一本书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这是一本谈亲密关系的书,有几个不同的繁体中文版翻
译,书名曾经翻译作《男女大不同》或《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
星》。
这本书会成为全球的畅销书,除了主流文化对亲密关系的主题特
别感兴趣,更反映了性别带来的摩擦已经在人际关系造出很大的负
担,让人随时陷入自恋受损的状态。每个人都只想修复自己的自恋,
没能想到别人的处境,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安全感。
作 者 葛 瑞 ( John Gray ) 多 年 后 又 写 了 一 本 书 Beyond Mars and
Venus(书名暂译《超越火星和金星》),一方面和现代的性别观念接
轨,让性别的描述不至于过度单一而刻板;另一方面则从生理层面着
手,探讨生理性别带来的差异,如何影响每一个人面对压力的行为模
式。毕竟现代社会的步调太快,而我们如何面对压力,怎么消化压
力,自然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健康和效率。
这也是我这里想谈的一个重点。从生理的角度来看,生理性别在
身心的差异正是从荷尔蒙而来。无论男女,心情和采取行动的方式都
受到荷尔蒙的影响。一般提到男性荷尔蒙,我们会想到睾固酮,而雌
激素则是女性主要的荷尔蒙。
睾固酮可以强化肌肉,增加体力与活力,这不光是男性专属,对
女性也有一样的作用。睾固酮也会提高个人的攻击性、支配欲和竞争
意识,提升工作效率,让人有行动和征服的欲望。但平均来说,成年
男性的睾固酮浓度是女性的10倍,这也让一般人会把行动和力量的特
质标签在男性身上。
男士的睾固酮浓度高,会让他身体很舒畅。他感觉舒服,也就更
正向,更愿意接受责任和挑战。睾固酮的浓度低落时,他会觉得很不
对劲,好像失去了力量和动力,而让他会想躲起来,不去面对外界,
直到他修复完成。
这里所谈的修复,其实就是让他在和外界争斗时所耗损的睾固酮
恢复到原本的浓度。他得到足够的休息,恢复精力,也就乐意照顾身
边的人,跟外界互动,扛起他的责任。
雌激素的起伏则为女性带来每个月的生理周期,也让女性的身体
比男性柔软而强韧,更能忍受疼痛,能承受生育下一代的挑战。雌激
素高,对女士心情的影响则是正向的,让人更有包容心,可以温柔、
体贴、关怀。有意思的是,雌激素也会作用在大脑海马回,而海马回
和我们的记忆力有关。许多人都发现女士的记性特别好,生活大小事
都记得很清楚,这或许离不开雌激素的作用。
主导女士行为的,除了雌激素还有催产素,后者让女士自然想追
求人和人紧密的链接。这种作用在产后特别强烈,催产素激发女士照
顾孩子的本能,而提高人类生存的机率。和心爱的人互动,也会让催
产素的分泌增加,而更能抵御焦虑的心情。
这些生理和行为的差异,带来了丰富的情感和互动,构成了我们
对自己、对外界的认知,可以说也是强化我们自恋泡泡的一环,而不
可能不影响到我们怎么对待彼此,怎么面对自己。
沉淀与反思:体会现阶段的自己

我们在生命不同的阶段,会遇到荷尔蒙的高低起伏。你现在
在哪个阶段?体会得到自己心情、体态和体力的变化吗?和人生
过去的阶段有什么不同?
08

随时可能失望

值得注意的是,荷尔蒙带来的特质,也让人在面对压力时,会依
赖不同的行为模式来释放压力,让自己好过。
前面提过,主导男士身心反应的是睾固酮。这样的荷尔蒙进一步
激发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他想对外去争取,并对成果充满期待。他也
会喜欢得到赞美,觉得自己有存在感,满足内心当英雄的需求。
当睾固酮浓度够高时,男士会想接近伴侣,愿意照顾身边需要帮
助的人,而得到的赞美和肯定会让他更快乐。但当他疲惫,或说睾固
酮低落时,自然会想自己一个人独处。有些人是去运动,也有些人是
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电视、读书、打游戏、放空。
雌激素会让女士在关系里更包容,也更正向。但同时,女士也随
时需要得到身边的人的关注,想和人创建感情的链接。只是现代社会
把求学和工作当作人生前半段的发展重心,大多数女士更晚进入亲密
关系。这让她进入婚姻时荷尔蒙的样态已经改变了,让她的心情容易
变得负面,没那么包容,而时常会抱怨。但她抱怨通常不是为了解决
问题,而是透过心情上的链接,知道身边的人也会有和她同样的感
受,以此来抒发内心的焦虑和紧绷。
这些情况,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经验。但大多数人不明白这些行为
模式背后荷尔蒙作用和起伏的机制,在自恋受损时,也就更容易把这
些不同往负面去解释。结果就是互动最密切的家人、合作伙伴或伴
侣,随时对彼此失望,产生很深的误解——女性可能误把男性独处的
需求当作是冷落,当作是漠不关心,男性可能误以为女性的抱怨是在
责备,是在说他不够好,甚至是在怪他没有用。
这种相处的摩擦与碰撞,卢薇、茉莉、东敏、莉亚和汉荣一定会
遇到,我们和伴侣、朋友、家人或同事之间也会发生。任何一方都觉
得受伤,觉得被虐待,感到没有被珍惜,而在委屈和笨拙的解释里,
耗尽对彼此的善意和耐心。到后来,只能躲开对方,避免更多的冲突
和受伤。
沉淀与反思:对人际互动的期待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吗?
过去,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处理的?
你希望自己低落时可以怎么被对待?
你观察自己,怎样的情况你会觉得舒畅,而能发挥自己好的
那一面?
09

扭曲了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需要其他人协助的时候。社会要生
存,需要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天分和才能,去弥补彼此的不足。
但现代社会步调太紧绷,各层面的要求都很激烈,我们很难面面
俱到。落在生活里,一般人谈的平等已经变得很单一、很扁平,用两
性平等的名义期待男女负同样的责任,要求受同样的训练,却忽视了
每个人本来都不同。
在这个地球,在物质和生理的层面不可能是平等。要谈平等心,
是站在整体,而且是在心灵的层面来谈。至于个人的层面,女士和男
士本来就有不同的生理结构,以及相应的心理组成。这是不能抹灭
的。
在追求平等的风潮下,女士参与社会竞争和接受挑战而变得刚
强,男士也被鼓励表达阴柔的特质。女性可以信任自己的判断和能
力,男性也能接触自己内心柔软的感情而不会看轻自己。这在一定的
范围内不是坏事,但也有许多偏差的情况,让人为了一种时代的看法
而否定本性,反而在生活造出许多纠纷。
有些女士被训练得不光是不输男人,在各个领域更是非要赢不
可;或者进入一种过度防卫的状态,不能坦然接受别人的照顾和友
善,特别对于男性更是充满防备心,担心自己需要付出什么来交换。
在交往时,一方面期待男性力量的保护,但又往往把男士争取的热情
看作是占领,认为是不尊重自己,是限制自己。
有些男士则压抑自己的阳刚特质,怕被贴上不进步或大男人主义
的标签。许多男士遇到女士的防御心态,会感到挫折,觉得自己好像
无法对关系带来贡献,也就放弃让事情变得更好的努力。男士放弃进
取心,再加上压抑阳刚特质,这又进一步失去对女士的吸引力,让女
士更容易失望。
本来两性之间有自然的互补和吸引力,可以彼此帮助,联手面对
挑战,一起跨越困难,这是有助于社会互动和运作的。但如果我们否
定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的特质,不让人自由活出天性,也就反过来造出
更多误解。
人和人对彼此缺乏理解,没有欣赏和尊重,好好相处的空间也就
萎缩,造出更深的隔阂。
沉淀与反思:习惯扮演什么角色

你是怎么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和性别的关系的?
和别人相处时,你通常扮演怎样的角色?面对不同性别的
人,你会有不同的反应吗?
前面谈到生理性别对我们心情和行为模式的影响,这可以解释大
多数的情况。但我也必须坦白说,划分性别是为了一种说明和理解的
方便,如果我们把生理差异完全等同于性格类型,实在是太僵化的表
达。
真正要谈性格,我们观察自己就能体会到,人既有阳刚的一面,
也有阴柔的一面。男女都是如此,只是每个人阳刚和温柔的比例不一
样。有些人习惯将阳刚的力量表达出来,有些人则习惯用阴柔的气质
来表达自我。
这方面的估计,我相信早晚会有专家去进行。我记得看过一种说
法,认为性格和生理性别印象大致接近的人是大多数,占总人口80%
左右,也就是男人比较阳刚,而女人比较阴柔。另外大约10%,他们
的性格特色刚好不符合一般认定的性别印象。至于内在刚柔比较平衡
的人,可能不超过10%。
传统的观念会以为男士应该变得更男士、女士更女士,以为这样
才是对的。有些人则以为男士应该往非男士的方向走,女士应该往非
女士的方向走,认为这样才是进步。
但从我的角度来看,人类接下来的演化,是往个人内在的平衡
走,阳刚和阴柔的特质都可以有,都可以接受。
人并不需要去追求一种刻板的理想。进步和传统只是一种标签,
对个人而言,能符合本性,达到自己的平衡就好。在人际相处上,最
重要的还是对自己、对彼此的尊重。
10

多一点同情

每个人生来都不同。人如果本来是阳刚的,就发挥他的阳性特
质。假如内在是比较阴柔的,就发挥他柔软的本性。重点在于真实,
符合个人的内心。在搭档时也是一样,阴柔和阳刚补足彼此的不足,
而能互相尊重,那也是很好的。
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不要谈理解对方,连对自己都不够理解。
也就这样,生活里到处都是冲突,无论婚姻感情、亲子关系、工作场
域到处都是麻烦。
现代社会的步调是前所未有的快。这种快步调让每个人都疲惫,
都没有安全感,都需要安慰和休息。“我”本来就脆弱,再加上缺乏时
间和精神来理解自己和对方,也就增加了冲突和纠纷。人和人的相处
本来可以互相加持,在这个时代就这么变成了负担。
在人间,这些由“我”所衍生的问题,需要妥当的理解和智慧去包
容。如果懂得在人际关系用自己的力量为对方创出一个神圣的空间,
就可以让对方修复自己。人有修复自己的空间,也自然会珍惜这样的
关系。
举例来说,男士如果不把抱怨当作责备,而是明白女士想在安全
的环境释放一整天的压力和情绪,那么他可以展现自己强壮的一面保
护她,照顾她并给她安全感,让女士可以得到放松,可以休息。在自
己低落而需要静一静时,懂得留给女士一个讯息,让她知道等他修复
好自己后,他会回来为两个人的世界重新注入力量和关怀。
女士有了新的理解,也就懂得平时多赞美,让男士感觉到自己很
有用,是让俩人共同世界变得更好的英雄,而自然愿意付出更多、服
务更多。在心绪低落或紧绷时,留意自己是不是用抱怨的方式去链
接、去谈事情,反而额外造出了男士的沮丧。当男士需要整理自己或
休息时,给男士一些独处或放空的空间,不要逼迫男士去表达。甚至
不用勉强自己陪伴对方,可以安排自己去做其他有趣的事,让自己也
好过些。
很多女士会很惊讶,也许男士是需要休息,并不是冷淡或要抛弃
她。男士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女士的抱怨可能是当下需要照顾和保
护,不是要开检讨会,也不需要他负责找出永久解决的方案。
只是转一个角度,也就懂得怎么在对方低落时帮助彼此消化压
力,而不是用自以为是的诠释把对方推开。
再进一步来看,两性的特质,包括面对压力的因应方式,都是一
种惯性的能量,而都是可以改的。我先从生理层面的理解切入,到这
本书后半,我会再深入“我”的组合与作用,来谈全面的习气转变。
沉淀与反思:不同的互动方式

这一章所谈的性别差异,你在生活里观察过实例吗?
你和其他人的相处,有没有发生过前面提到的误解和冲撞
呢?和你个人的生理状态有没有相关呢?
找一个机会,实验这里所谈的不同互动方式,用新的心态面
对你所遇到的人。你知道如何鼓励他/安慰她吗?这么做了之
后,对方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
11

阿丽、小光——只是配合大家

前面谈到,过度主张某种性别的刻板印象,难免扭曲了人的真实
样貌。此外,也有许多人在不健康的关系里失去了自己。
在人际冲突受苦的人,通常带着讨好的属性。这样的人,我们在
生活里很容易遇到。通常我们会说他很乖,很听话,很好配合,总是
当好人,想让大家都高兴。
这种属性遇上自恋性格的人,很可能会吃亏,会受到欺负。毕竟
对自恋的人来说,别人的配合是理所当然,他根本不需要为讨好性格
的人着想。
阿丽就是这样的个性,她结婚后,完全以伴侣和孩子为主。一家
子好几口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她完全顺着大家,没想过要主
张自己的需要。就算有人想到问她,她也没有什么想法。好像家人满
意,她就高兴了。
确实很多人是如此,成天忙着满足别人的需求,好像别人的需求
就是自己的需求。这在华人的环境尤其普遍,除了家庭,在工作、在
社团也很常看到。
几十年过去,阿丽的孩子大了,一个一个搬到外头住。等三个孩
子都离开,这个家一下子就空荡荡了。
她进入了一般所说的空巢期,家空了,阿丽的心也空空的。家里
只剩下她和先生两个人,相处时间长,个性的摩擦怎么也避不开,她
受了委屈也不晓得跟谁说。
气是很气,但是到了这把年纪,还要离婚吗?
阿丽没有主见惯了,不敢改变现况。可是心里很累,情绪消化不
来,也开始有忧郁的症状。
她一辈子都在为别人活,听别人的话,做别人认为她该做的事,
满足别人的需求。她没想过为自己设一个界线,让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有一个表达的空间。这种缺乏界线感的个性,还会吸引一些自私的人
来到她身边,占完便宜就离开。
说到阿丽,我也想到之前看过的一则地方新闻。
小光很年轻就自杀了,从她留下的纸条,不难看出许多忧郁的症
状。她不知道自己是谁,活在世上没有自己的快乐。无论在家里或学
校,她都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配合着大家来活。
这失去的生命太年轻,不幸的消息当然吸引了媒体的注意。记者
在当地打听,找不出任何外在的因素,也没有任何人讲她不好。大家
都称赞她是非常善良的年轻人,不光对人很有礼貌,遇到别人有冲
突,她还会帮双方说好话,劝大家和好。
没有人会想到,这样的一个好孩子竟然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12

心理界线不清晰

许多自我成长书籍会强调“界线”,是为了帮助像阿丽和小光这样
没那么为自己着想的朋友。他们把自己摆到一旁,来满足别人的需
求。一般人还可能称赞他们不自私,懂得为人设想。但牺牲自我换来
的表面和谐,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委屈和空虚早晚会浮上心头。
这些实例不光在别人家里发生,也许我们自己正是如此,把儿
女、伴侣、父母、亲人、工作看得比自己更优先,或把自己的期待投
射到别人身上,能让别人满足就好。至于怎么关注自己,已经很久没
有想到,有时甚至还会觉得不需要考虑。
前面提到的东敏,也是一样的。他个性很好,总是想让身边的人
高兴。结婚后,当然也顺着太太和家族的意思过活。是到后来,怎样
都没办法跟太太和好,他才开始设定界线,提醒自己要有主见,不要
再事事顺着别人。
他下了决心,发现心情终于稳定下来。他不需要什么都答应,有
时也可以拒绝。他逐渐发现这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也有了信心和勇
气。后来,也就自己走出来,离开那个环境。
心理界线不清晰,大多数的实例是依赖别人。自己的生活和内心
总是空荡荡的,忍不住就想去问别人的意见,活别人认为理想的人
生。有些例子则相反,他表面上不依赖别人,但会用各种理由去掌控
别人的点点滴滴,想要别人往他认为“好”的方向走。
有些父母关心孩子,但插手太多细节,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主的
动机和能力。小到为孩子一项一项检查功课,一题一题检讨考卷,大
到代孩子准备升学资料,决定要投入的领域和科目,替孩子安排工
作,选择人生的伴侣……好像那不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有些家庭的气氛是非常严厉,孩子要去适应父母的需求和心情,
没有表达自己的空间。即使长大成人了,有些人仍然不敢表达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明明别人要占便宜,或有不妥当的要求,他也不敢说
不,怕人生气。
有些人则是过度牺牲自己,把一切期望放在孩子身上。生活里我
们也遇过特别有牺牲精神的人,有时候他们明明早有自己的安排,却
宁可把自己的事摆在一边,先去满足别人的要求。
有些家庭需要照顾生病的人,把病人的需求放在前面。华人的文
化鼓励人为家庭服务,认为照顾家人的人懂得付出,会称赞他们有责
任感。照顾者的地位虽然提高,但个人的心情和感受不知不觉就被忽
视了。
我们也会看到有些人是很好的拯救者,看到别人遇上麻烦或有紧
急情况,即使自己够忙了,还是忍不住要去帮忙解救。有些朋友干脆
主动为身边的人安排一切,有时候对方还没开口,他已经主动提供照
顾和建议,就好像这是他的责任似的。
这种看起来不需要别人担心,甚至一直在关心别人的人,他个人
的状态和需求倒是容易被忽略。有些人则是透过照顾别人来得到自己
的价值感,而忽略了自己和别人真实的需要。
我还常看到,有些人会特别强调某些价值观、传统或家庭的规
矩,把这些看得很严肃。但这价值观并不是他亲身的体悟,只是身边
的人这么做,他就以为只有这种选择。
这种情况,我相信每个人都看过,或自己可能就在其中。
健康而令人满意的关系,很重要的是不要有那么多应该、那么多
规矩。虽然为了一些朋友,我需要点出界线的重要性,但我也要提
醒,界线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观念,并不是要硬生生将自己和周围给割
裂开来,活成一种自私的样子。
从疗愈的角度来说,谈界线,最多是在恢复的过程会有一个阶
段,我们需要重新拉出一点距离,来保护自己少受一点伤害,让自己
有恢复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说是界线,也许更贴切一点的说法是——尊重。
对自己的尊重,对其他众生的尊重。
13

尊重自己做主的权力

“界线”的观念,是1980年代在美国流行起来的。会谈界线,主要
是为了提醒关系里不快乐的人,或过度付出而精疲力尽的照顾者,要
懂得设立界线来保护自己——尊重自己做主的权力,不再随时受到别
人的影响。
有些环境比较没有界线的观念,人和人的距离总是很近,没有隐
私,也没有个人的空间可谈。任何人都可能被陌生人指指点点,从外
表到想法都难以幸免。在这种环境,人也很难守住心理界线,不知不
觉就过度付出或失去自我。
特别在很近的关系里,例如兄弟姐妹、家人、伴侣、朋友间,常
会因为“爱”、“感情”或“共同体”的名义,让界线变得太模煳,让一方
或双方失去对自己、对彼此的尊重。
有些人在财务上缺乏清晰的界线感,也许习惯占人便宜,或不敢
为自己的工作争取合理的酬劳,也许欠下债务要别人收拾,或是反过
来不顾自己能力有限,也要拯救别人的财务危机。这种情况在手足、
家人、伴侣间特别常见。
有些人从不拒绝别人的请托,任由琐碎的事务或闲聊消耗自己的
时间,连下班或休假日还在处理工作或回讯息。
有些人渴望爱,希望得到照顾,哪怕眼前的人并不值得,或者根
本不可能进一步交往,就煳里煳涂用身体来换取爱。有些人则要求身
边亲近的人有同样的理念和信仰,无视于信仰完全是个人的事,不需
要别人介入。
这些情况,都是失去了界线。无论财务、工作、身体、信仰,我
们都看过这样的例子,或许自己就是如此。
至于太严格的界线,或许反映了有待疗愈的身心创伤。有些人心
里受过伤,或曾经遭受可怕的虐待,这些埋藏在身心的痛苦,也就让
他像刺猬一样,无论身体或情感,都不想让人靠近。
健康的人际互动不会有太多硬梆梆的界线。毕竟界线的作用主要
还是用来阻挡,用来说“不”的。如果我们心里设下许多非怎样不可的
界线,也很难过正常生活。
理想的界线,是带有弹性或说灵活性的——有明确的底线,不至
于失去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但仍然可以自在与人互动,让彼此得到
快乐,同时不被彼此的情绪和压力拖垮。
人在心理层面有良好的界线,打从内心尊重“人”的自主权,他会
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懂得不被别人的批评、反对或反弹所影响。
他很清楚他的感受和想法是他的,而别人的是别人的。他充其量
是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负责,但不可能为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负责。心
理界线清晰的人也会尊重别人的感受,而在来往时带给别人一种安全
感,该亲近时可以亲近,需要有距离时也不会让对方感觉被冷落或尴
尬。
当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挑战,本来就有程度不等的付出
和牺牲,有时是短期,有些情况会持续久一些。我们有明确的心理界
线,并不是说永远不再和人相处,不再对别人好,不再投入充满兴趣
和热情的追求,而是懂得尊重自己,理解自己体力、精力、时间和情
感的底线,在为我们所爱的人服务时,也保留自己得到照顾和保护的
空间。
我们活得好,才能让身边的人也活得好。
14

茉莉——鼓起勇气

回到茉莉的经过。
在走出关系负面影响的阶段,界线的观念很重要,对茉莉有一种
保护的作用。让她跟先生接触,知道他情绪化时,好像可以退几步看
着这个互动。先生的情绪是他的事,而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倒不需
要和先生或别人混淆起来。
这种界线,帮助她能够自己做主,度过困难的状况,而不那么受
到环境刺激的影响。她后来去上课、当义工,认识了更多人,也发现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同样都在寻找一个出口。
后来有人跟茉莉提到一个成长团体CoDA,她马上去参加。真没
想到受了30年的折磨,终于让她知道这样的团体,而可以得到一个很
清楚的方向。
她参加的团体CoDA,是 Co-Dependents Anonymous 的简称,我先
称为“走出依赖互助会”。CoDA承袭了“戒酒无名会”的疗愈地图,有12
个疗愈的步骤。这些方法最早是为了帮助有酗酒问题的人,后来延伸
到帮助人面对其他问题,包括对工作、对伴侣、对药物……过度依赖
的情况。
茉莉遇到“走出依赖互助会”,马上很清楚该怎么做,只是没想到
自己过去对生命的理解完全是错的。本来,她以为婚姻有绝对的重要
性,而一生就靠这另一半来完成,来找到幸福和快乐。她现在发现根
本不是这么回事,人生的快乐是自己要站得住脚,而且要完全靠自
己。
她所领悟到的,也就是我常说的把自己找回来。
找回自己,并不是靠伴侣来完成,也不应该受到伴侣的影响。她
自己要有勇气走出内心的依赖。
她在“走出依赖互助会”聚会学到许多,像是怎么把自己心态摆
正,也包括一些实务的操作。当然她还是试着跟先生表达,希望把他
拉进来,也劝先生多跟朋友出来走走。她喜欢户外活动,有一阵子也
去参加健走,非常投入,已经是竞赛级的程度。这方面的活动大多是
女士报名,不会让先生没有安全感。她也找机会邀请他参与,但他还
是没有兴趣。
就这么努力了一段时间,先生完全没有参与的意愿,没有一点改
变的空间。最后,她还是离婚了。
离婚后,茉莉发现自己可以做很简单的工作,不见得非要有什么
地位不可。她可以只是做一些单纯的服务工作,把自己养活就好。
但是她说,现在是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内心很平安、很宁静,不
需要仰望别人,可以完全靠自己来生存。
我知道许多朋友会对“走出依赖互助会”如何进行感到好奇,
我在这里以茉莉为例做一点说明。
她参与的聚会,是采用碧缇(Melody Beattie)的作品The
Language of Letting Go(繁体中文版译为《每一天,都是放手的
练习》)的每日一课,搭配“走出依赖互助会”推荐的素材来进
行。参与的人,每天自己按照日期做功课,到了每星期的聚会日
就一起做当天那一课。
茉莉参加的聚会是在每周五的午休进行,时间1小时。聚会
时,不是像上课或演讲一样排排坐,而是围成一圈,让每个人都
看得到彼此,听得到彼此。
主持人会带领大家一起读“走出依赖互助会”推荐的祷文,提
醒彼此学习谦卑,学习领受生命的智慧和恩典。接下来一同朗读
当天的每日一课,以及其他“走出依赖互助会”的资料,主要是12
步骤以及其他疗愈相关的观念,包括什么是依赖的模式,而怎样
是健康的互动。
分享时,时间要平均分配给团体里的每个人。主持人会邀请
成员放下身段和顾虑,简短而坦诚地说出自身的问题、面对困难
的反应、心情和想法。听的人则是安静地听,唯一的规则是——
对成员的分享不做任何批判,也不要给任何建议或劝告。
透过每个人的不批判与单纯地聆听,造出一个神圣的空间。
这种空间,是大多数人一生没有过的,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
说出自己的话,不被打断,不被评价。
这样的空间让创伤可以打开,让情绪和记忆得到表达。如果
有人流泪,团体不会急着递面纸要他擦掉眼捩,而是安静地陪伴
他,让他充分体会自己。
每个人简短分享后,主持人会带领大家朗读一段提醒,再次
肯定团体疗愈的用意和决心,用这样的肯定来结束聚会。
这样的聚会有相互的支持,有理论的指引,透过他们各自的
分享,又把这些理论带到生活,扎扎实实活出来。疗愈和灵性的
道理,对他们每一位是活生生的体验,而不只是文字和口头的表
达。他们见证到彼此的转变和成长,又带给自己更大的信心,也
自然更带动个人的成长与疗愈。
“走出依赖互助会”既提供了心理层面的敞开和支持,同时也
肯定灵性、神与生命更大的力量,将创伤的疗愈带到一个超越的
层面。这一点,和我透过“全部生命”想谈的有相通之处。
我觉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参加每周的聚会,茉莉几年
来很认真进行《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练习》的每日一课。这每日
一课可以说是让她成长的触媒,每天陪伴她,帮助她沉淀个人的
想法、情绪和期待,也把她思考和感受的范围打开。
对她来说,她本来心里已经知道这一生不是靠小我,而是要
活出神的力量。她当时缺少的只是一个环境。这样的团体和练习
可以给她一点支持、一些语言、一些工具,不光让她在情绪和感
受的层面可以走出来,还包括一套理论的架构,让她可以稳健地
走这一生。
这些每天的功课,和每周的聚会,都支持茉莉一步一步沉
淀,一步一步打开。她不是突然懂了什么,也没有什么好去懂
的,只是老老实实地进行,让观念落到生活。
我这几年透过线上的共修,在每年7、8月录下每天早午晚的
提醒,并鼓励大家在共修后继续复习,也是类似的用意。这么
做,我和参与的朋友们把握每一个空档,一方面陪伴这些受伤的
朋友,另一方面也让“全部生命”的观念可以点点滴滴融入生活。
一个人彻底而毫无保留的投入,是走出依赖,彻底看清人间
错觉的关键。
15

学习尊重自己

我们一定都看过这种缺乏心理界线的例子,有些人总是很在意别
人怎么说,甚至别人一个眼神,就会让他担心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
么。
有些朋友从来不敢拒绝别人,然而,学会说不,其实是在对自己
说:“是!”也就是打开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我们与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如果总是寄望别人来满足自己的
需求,或等着别人来安排,这反而靠不住,对自己也不负责任。
我会提醒追求心理疗愈的朋友,设立界线,不是为了改变别人,
并不是别人从此就该顺着我们,而是改变我们自己对人事物的反应。
设立心理的界线,并不等于得到一个法律的保护令。即使我们希
望设定的界线是从此不和某人往来,心理界线规范的也不是对方,而
是自己。举例来说,如果这个某人突然出现在和朋友聚会的场合,我
们的应对并不是把对方赶走,而是学会用妥当的方式让别人知道自己
决定离开。
说到底,我们能够要求的只有自己,真正靠得住的还是自己。
为自己负责,学习面对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事后花力
气安抚内心的委屈和纠结。学会这一点,人生会轻松许多。
因为成长文化和教养的关系,有些人的确不知道该如何主张自
己。举例来说,要在亲人、长辈或权威面前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
有些人会感到不自在、羞愧、有罪恶感。有些很不健康的关系,当我
们想设立界线时,对方还可能忿忿不平,说一些让人内疚的话,不希
望我们改变现况。
在这种情况,会感到愤怒是正常的。那种不舒服、不自在以及同
时发生的强烈情绪,是自我面对威胁或挑衅时的生存反应。愤怒能刺
激个人采取行动保护自己或逃离危险,是一种正常而健康的求生行
为。
只是许多人面对不了自己强烈的情绪。
有些人不知道如何正当表达愤怒,有些则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愤
怒,也可能把愤怒当成是一种不对劲的感觉,而用一些习惯的口头禅
或反应去避开它。有些人则是设法“劝”自己,认为自己不该随便生
气。有些人还会把这种不高兴的感觉,当作是个人修养的失败。
接纳愤怒,对有些人会是一生的功课。但我们不需要急着去做什
么,光是能意识到自己不太能面对愤怒,接纳就已经开始发生了。
在这里,我先举一些创建界线的实例。我把它写成一种表达,方
便我们可以找一个信得过的好朋友一起练习,一同探讨个人的感受。
练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只是轮流读出来这些话。慢慢读,读的时
候去贴近、去体会这些话,而对方只需要听。说完、听完,双方都体
会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分享给彼此。
这个练习提到的“你”,可以是伴侣、父母、孩子、家人、同事、
主管,或任何一个会牵动我们心情,影响我们反应的人。
我也要提醒,这些表达不是为了拿来当作话术去对付别人,而是
我们自己的练习。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话的意义,诚恳面对自己的不舒
服和不对劲,慢慢打开足以伸展和成长的内心空间。
沉淀与反思:探索心理界线

一些创建界线的示范,可以用这些话来探讨自己的反应:
1. 我曾因为害怕被你拒绝而小心翼翼。现在,我但愿能自己做
主,真实地面对你。
2. 我原本把你的想法看得比我自己的更重要。现在我还是很重视
你的想法,但不会因此而看轻我自己的。
3. 我因为怕你生气,而只敢说什么或做什么。现在,我还是关心
你的心情,但我知道自己无法控制你生不生气,最多是不被
你的反应牵着走。
4. 你的痛苦和纠结,原本让我心神不宁。现在,我还是很关心
你,但我不会再让自己的心情受影响了。
5. 我本来只想讨你欢喜,现在我学习让自己开心。
6. 本来,我必须得到你的好感,自己才会愉快。现在,我在学习
的是——我快乐,因为我喜欢自己。
7. 我过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总是问你想要什么。现在,我会
直接问自己,并且自己去达成。
8. 我之前把自己的兴趣搁着,一切以你喜欢的为主。现在,我会
去追求自己的兴趣,也会回来跟你分享。
9. 我原本会隐藏自己的感受,设法引导你的想法。现在,我会真
实表达自己。
10. 过去我把自己重视的价值搁在一旁,为的只是和你站同一边。
现在我会守住自己珍惜的价值,也尊重你的选择。

你可以改写这里的句子,让这个练习能更贴切地表达你的现
况,以及你个人创建心理界线的重点。
谈到这里,你应该有了大致的观念,可以懂得我们这里所谈的界
线和尊重。只是对于陷入关系困境的人来说,道理很简单,改变并不
容易。
但无论如何,只要愿意,我们早晚会懂得怎么清楚而坚定表达自
己,停止无效的互动为双方带来的损耗。诚恳面对自己,面对眼前的
困难,让爱带我们找出一条路,让我们能灵活应变,接受生命带来的
挑战。
16

乔安纳——没有自信的一生

一位在德国长大的女士乔安纳,接近70岁了。她每次参加“走出依
赖互助会”聚会分享的主题,是很多亚洲女士也有的状况——缺乏自
信。
德国也有重男轻女的传统,特别在她成长的年代,一般会认为男
生比较有价值。小时候,她不受父亲重视。这让她心里没有安全感,
也觉得没有自尊。这个问题对她有很大的影响,让她一生都觉得自己
没办法做主,样样都要听伴侣的。伴侣说的,才算数。她自己什么都
不是。
她谈了几个月都是这个主题,几年了也是一样。好像总是走不出
来,一直在里面绕圈圈,重复再重复。真要说有什么不同,也只是聚
会的人来来去去,又换了一群听众来听她说。但同样的故事,怎么说
也说不完。
茉莉也有类似的自信不足的问题。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她跟
父亲感情很好,但没能像哥哥一样跟父亲走,而是和母亲一起生活。
失去完整的家庭,对她影响很深。年幼的茉莉每次想跟母亲讲话,就
发现母亲的眼睛不知道在看哪里,而自己好像是对着空气说话,说什
么都没有回应,也不可能会有安慰。
直到成年,她回想这一切,才发现母亲不懂得什么是爱,也不晓
得要尊重孩子。她长大离家,母女全靠电话联系。每次茉莉讲完,母
亲就自顾自换一个主题,只讲自己想讲的。
茉莉婚后才体会到,就连先生也是一样的个性。那么多年,对方
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人漠不关心。她发现这个共同点,内心非
常惊讶。
“怎么会是这样子?”
她知道自己的心病,母亲不理她,让她觉得自己不重要。只是没
想到连自己选的伴侣也是同样的个性,而且还比母亲更严重。她只要
说错一句话,先生的脾气就大爆发。这样的相处,让她觉得自己根本
毫无尊严。
后来茉莉知道“走出依赖互助会”,也希望先生可以把生命打开。
但无论怎么鼓励,先生都不觉得自己需要改变。她努力过了,既然行
不通,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也就协议离婚了。这个决定没有造出多
大的风波,反倒是让她内心平静许多。
两人的背景是类似的,但为什么走到不同的路上?
乔安纳在自己的痛苦里打转,转不出来,只是对自己、对别人不
断重复受苦的经过。而茉莉在理解、尝试和努力后,自己走出了一条
快乐的路。
我认识茉莉的时候,她非常满足,投入公益活动的工作,既能帮
助人,又能养活自己。但乔安纳的改变好像就此暂停在“走出依赖互助
会”的分享,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踏出下一步。
这是很好的实例,让我们知道,尽管自己知道问题在哪,而痛苦
是难受的,最不可思议的是,有些人会无意识地选择继续痛苦。
沉淀与反思:自我觉察

有时候,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提醒,确认一下自己的动机和
状态。这也是一种觉察的功课:

我意识得到自己当下的感受吗?那是什么呢?
我可以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吗?
我是不是在寻求别人对我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的认同?
我是不是因为别人不同意或生气,就改变了自己的意见?
我是不是因为别人的意见,就否定了自己的感受?或急着想
要辩解?

每问一句,就停下来沉淀一会儿,让肩颈放松下来,给自己
几分钟,让你的答复从心里浮出来。
不要催促自己,慢慢来,也是尊重自己。
17

小黛——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小黛很热心,从早到晚都在想着别人遇到的状况,想帮别人解答
问题。她热心到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解决。为了别人好,
什么事都要给意见,都要管,都要掌控。
这样的人在成长团体并不罕见,好像她参与团体是来做善事,而
自己并不需要帮助。小黛看不出自己哪里不对,也一直自认只是好意
想帮人,完全是友善,根本不求回报,怎么会是什么控制欲太强。
有一次团体的聚会主题刚好是讨论控制欲。带领人提到,有些病
态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权力游戏,或说两个人在较劲,谁能控制对方就
赢了。说明这个概念后,带领人要每个参与者回头看自己,是不是在
关系里有类似的情况。
在分享时,小黛告诉大家:“我纯粹是为了助人而来的。我好心帮
助这个,帮助那个,你们都知道的。我教他们该这么做,不要那么
做。但我不懂为什么他们后来都不高兴,先生、孩子、朋友……都跟
我闹脾气,有些人再也不跟我讲话。我不懂,他们说我控制欲太强,
但我根本没有想控制谁啊!”
讲着讲着,她停了下来,就好像第一次听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她突然发现,虽然她说没有想控制谁,但她确实不停在控制——
不断劝告伴侣这么做,建议孩子那么做,留意朋友是不是真的按照她
认为好的方式去进行。
这不是控制,是什么?
她本来以为是伴侣、朋友或谁不讲理,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才
是不讲理的那一个。她的出发点即使是善意,但执行的方式却很强
硬,只是自己看不到。
想的,和做的不一致。这一点,她始终没有发现。直到和大家分
享,她才意识到自己在玩什么把戏,要不然差点就把这一生骗过去
了。
坦白说,不光她,我们每个人也多多少少有些控制欲,想要让一
切按着我们的理想走。
做家长的人很难没有控制欲,难免会把自己考不上的学校、没有
拿到的好工作、没有得到的财富、达不到的社会地位,拿来期待孩子
去达成,而对于自己吃过的亏、受过的苦,也会希望安排孩子能躲
过。可以说,都是把自己的期待、自己的创伤,透过“爱”的名义延伸
出去,但愿下一代能为他弥补过来。
尤其到了一定年纪,如果对人生有遗憾,更会希望孩子能完成他
自己这一生所错失的。像这样把个人的期待加到别人身上,还是一种
界线不清,既不够尊重自己这一生的努力和成就,也不尊重别人可以
有他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种期待、掌控,每一位当父母的都很难逃过。我们都会
希望孩子进最好的大学,有成就,有表现,而且最好都按自己的意思
达成。如果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安排,我们又会劝说都是为了他好,好
像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似的。
这种期待和掌控,不光是前面提到的界线不清晰,更是一种自
恋。只是我们平常看不到,也就以为自己是无私的。直到有时候透过
伴侣的反弹、孩子的不快乐、身边人的不谅解,让我们伤心难过,愿
意检讨自己,才有机会让这样的误区浮出来。
只是,这样的机会,许多人会错过。
沉淀与反思:学习放手

想一想:
我想不想跟人创建真诚而平等的关系?
帮别人解决问题,是不是让我觉得自己很有用?是不是我唯
一快乐的来源?
我能不能放过眼前的人,让他学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
题?
我是不是能交出内心的担忧,让更高的力量来带领?
18

家琪、世方——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不光是小黛过去没发现自己的状态,我们大多数人也没仔细听过
自己的表达。
我们在人间的关系受到创伤,无论是伴侣、朋友还是工作上的关
系受伤,事后去回想,通常会带有一种负面的扭曲,记得的都是负面
的事,说的时候还会再加上自己的不高兴。
家琪跟世方,夫妻俩我都认识。家琪总觉得样样都不好,过去的
事、大家一起度过的时光,她回想起来都是负面。但假如跟世方谈起
同一件事,他没有任何东西记得是负面。有时候连世方都很惊讶,没
想到在一起很愉快的经过,被家琪一讲竟然是那么的不好。
听他们两位分享同一件事,任何人马上就可以体会到哪一方比较
稳重,比较看得开。在我经验中,这样的性格差别并不少见。举例来
说,如果伴侣、家人、朋友、或同事间发生了纠纷或争执,有些人事
情过了就过了,没有在心里留下不愉快的痕迹;有些人则会觉得一切
都让自己得到学习,也得到成长;也会有些人说起来就觉得是别人针
对自己,而且都是恶意。
同一件事,只要多听几位当事人讲,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谁比较可
靠。有些人在讲的时候,会把整个经过扭曲到一个地步,认为都是别
人的问题,让外人一听就知道是不可能。这时如果再听到其他人讲同
样的一件事,会发现前头那个人的认知根本和事实是颠倒的。
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人怎么表达自己,怎么讲一件事,不光
是反映了个人认知和感受的倾向,也影响了自己对世界的体验。
再延伸出去,也可以说——世界怎么对待我们,是我们造出来
的。甚至,就是自己讲出来的。
19

天明、晓雯——说不出真心话

如果一对伴侣都追求灵性,一般人大概都会觉得是难得再难得,
要好好珍惜。我也认识一对朋友,天明和晓雯都很投入灵性的追求,
但没想到竟然分手了。
我也觉得可惜,这么好的缘分无疾而终。天明跟我解释,晓雯很
优秀,很有灵性方面的见解。但天明每次有一些突破、领悟,或是对
生命有一些看法想跟她分享,晓雯听了就回他一句话,对话也就这么
打住了。
晓雯回的话不能说没有道理,通常是某个古人或大师,也许是
Ramana Maharshi、佛陀或谁的一句话。但她好像觉得用这句话就可以
把天明的体会给总结了,也显得自己早就懂这些道理。
面对这种反应,天明不光觉得好像连自己的领悟都要被评价,而
且所得到的回应不是伴侣或同修间真诚的交流。晓雯不是跟他分享听
了这些话后个人的感触、想法和体会,而是拿一句天明没办法反驳的
权威的话顶过来。好像她才懂,是天明这个愿意诚恳分享自己的男人
不懂,不够资格让她流露自己真正的想法。
还不用谈到修行,人和人之间要分享,至少要先听别人讲什么,
听清了,再把自己的体会很诚恳地用自己的话表达。而不是借用别人
现成的话,还要显得自己比较有见地、懂得更多。
时间长了,天明也会想放弃,毕竟不管什么体会都不够格。无论
分享什么,好像就是没办法打开晓雯的心去做一个真正的、当下的、
自发性的沟通。她就是会拿一句现成的话、书上说的、大师讲的来回
应,好像两个人之间必须隔着别人的话,不能用自己的心里话来交
流。
最后,天明也觉得够了,宁可找一个比较单纯,不见得懂那么
多,不见得读过多少经典的伴侣,只要她可以很诚恳表达自己,那是
比这些高来高去的话珍贵得多。
20

山姆——灵性的自恋

前面的实例不只是在谈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是因为我发现在灵
性方面,这种心态是非常危险的一个陷阱。
许多认为自己在修行、在追求灵性的人,不能坦率表达自己,非
得引用别人、特别是大师的话不可。而且有一大套现成的话,就好像
拿这些话来讲,他就安全了,绝对不会出错,不会输,不会应付不了
他所应付不来的世界。
这是一种很迂回的逃避,把自己藏在经典和道理后面,好像自己
的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值得拿出来谈,却又把这种“不值得”包装
成比较有学问、更正确的模样。
一个完整的人,并不是靠别的东西来完成自己,而是可以自己得
到快乐,得到圆满,得到成就。如果人需要逃到修行里才觉得安全,
这算是什么修行?
我时常出差,有些经营企业的朋友会请我跟他们的同仁分享“全部
生命”的观念。几年下来,我也记得其中几位。
其中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彼特,他邀来听分享的同事中,有一位山
姆在技术部门服务,而且对灵性追求特别有兴趣。有一次,我到他们
公司,却没见到山姆出席,我便顺口问:“他是不是出差了?怎么没看
到他?”毕竟多一些人参加,我就不需要见到不同的人就重复,对我是
比较省事的。
彼特跟我说,山姆已经离开了。
我很惊讶,这么重要的人才怎么会让他说走就走?
彼特叹口气说,山姆很有学问,在灵性领域尤其内行。这方面的
主题样样都懂,都能很流畅地把道理和出处讲给别人听。
但最奇怪的是,山姆没办法跟人相处,跟别的部门有不同意见
时,不只是很难沟通,而且有时候很不理性,和他讲道理的样子完全
是两回事。
后来彼特发现,山姆有时为了要辩赢,还会引用一些片面的资料
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哪怕有更多的文献和证据并不符合他的观点,他
也不纳入考量,就是要拿不完整的资料来攻击和他专业意见不同的
人。
本来以为山姆只是人际技巧不足,彼特一直都护着他,心想同事
相处久了早晚会磨合出沟通的默契。再怎么说,有技术专长的人才总
是难得,彼特也尊重他对灵性的追求和所下的工夫。但后来注意到山
姆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会采用偏颇的证据来攻击别人。几次下来,
对组织的破坏力实在太大,只好请他离开。
我听了,当然可以理解这是不容易的决定,也觉得非常可惜。
一般在职场常见的不和,通常是某个人家世背景非常好,从小就
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不懂得如何跟别人沟通,也看不到自己的自以为
是和不足。山姆则是活在一种知识和学问的小世界,不懂得尊重别
人,意识不到其他人的难处和付出。就别说更进一步期待他去欣赏、
去肯定别人的贡献了。
山姆绕着他认定最高的灵性追求,造出一个自恋的泡沫,把整个
世界都吞并进去,用他心目中的真理来评价一切。可惜的是,因为他
认为自己懂得灵性,可能还比一般人更难走出来。
21

素素——无法沟通

我们大概都看过这样的人,不高兴、心里难受或有什么意见,他
不直接说,也不立即反映,而是用很迂回的方式来表达,让人听得一
头雾水。有时候,身边的人也看得出他不对劲,问他,他会说自己很
好,是别人想太多了。有些人则认为自己真正的感受没有多重要,真
被问到时,他会扭曲自己的感受,或干脆否认。
否认,是很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人如果不承认现况,那就不需
要去面对问题,也不用修正了。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这种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各种变化,像是
问A答B,认知偏差,听什么都会听成对自己有利,或听成是要伤害自
己……种种的沟通不良,都有否认的影子。
素素的伴侣自认为非常灵性,会到世界各个神圣的角落,例如印
度的某些地方去朝圣、去修行。
渐渐地,素素发现伴侣对现实的认知很扭曲,像他总觉得世界不
公不义,而且对各种阴谋论的说法特别买单。如果观察到一个社会现
象,他就会往坏的地方想,认定是某种邪恶的力量在操控,也许是政
府,也许是银行,也许是某些大型企业,而都是冲着像他这样在地球
上占少数的人来的。
这一来,他当然对世界不会相信,而且有很强的敌意。
素素也试着跟他沟通,帮助他用事实来核对这些想法,毕竟充满
戒心和防备的生活实在太辛苦,她舍不得他这么过下去。但她发现,
很难改变。
不好沟通的,还不光是对世界的看法。就连她们俩人之间,也是
几乎什么都没办法沟通。如果素素建议她的伴侣还有哪里可以调整,
无论是生活习惯、表达方式、处理事情的优先顺序等等,伴侣的第一
个反应就是否定,不承认自己有素素指出的情况,然后就转过头去,
不理会她。
到最后,素素决定离开,放下伴侣,也放过自己。
22

卢薇——谁对谁错

卢薇,也就是触发我写下《水仙》这本书的朋友。她在瑞士出
生,父亲是以色列人,而且在犹太教很有历史的一个教派担任拉比。
母亲是法国贵族的后代,家族到了外祖母都还有公主的头衔。父母都
是很体面的菁英,为她安排很不同的教育资源,让她就读讲究自由和
创意的华德福学校。此外还有许多机会,都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提供
的。
这样的背景,当然让她的眼界不同于一般。她非常聪明,外貌出
色,又懂得创造话题吸引大众的注意,在美容和健康的品牌行销领域
很有天分,没多久就自己创业。
后来她卖掉公司,得到一笔财富,而在过程中认识了伴侣。这位
先生,现在已经是前任了。前任是从海军退伍的军人,非常英俊,会
开飞机,也是相当亮眼的人物。前任对她很照顾,无论她到哪里,都
载着她去,后来还取得律师资格,为她处理所有法务问题和行政管理
的事务,让她可以全心写书和推广理念,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她们婚姻主要的分歧,在于先生想要有一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
也跟她商量能不能多生几个孩子,让家里热闹些。但她生了一个女儿
后,不想再生。最后先生也不再催促她,改透过人工生殖技术和代理
孕母的协助,为这个家再带来3个孩子。
虽然这有部份是卢薇自己的决定,但她还是和先生有了隔阂。她
自己慢慢偏向灵性的追求,总觉得先生还停留在原本的状态。她在成
长团体听多了别人的经历以及两性心理学,也就认定先生是自恋,只
顾自己,还想操纵她的生活。
后来我有机会见到她的前任,我看得出来这位男士非常温和,大
小事都为她着想,而且是个以家庭为重的男人。她们争吵到最后,连
卢薇亲生的女儿也不跟她说话,觉得是母亲破坏了原本好好的家庭,
而在父母离婚后选择跟父亲一起生活。
这些经过和信息,都让我感受到,事情并不完全是卢薇所讲的那
样子。
两性之间本来有自然的吸引力,当人对对方的渴望大到一个地
步,不会为了一点小事情马上就泼冷水,也不会为了一点问题就放
弃。在她们的婚姻里,先生一直在解决问题。即使两人对于生养孩子
的期待有落差,他也尽量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把压力放到女
方身上。但对这一切,卢薇并不领情,更把夫妻失和的责任全怪到先
生头上,认为都是男方自作主张,没有尊重她。
我一开始听到的只是卢薇这边的说法,但同时接触两位后,我才
发现谁对谁错并不是那么简单。
认识久了,我有时候也见识到卢薇心高气傲的一面。她常强调自
己有多少贵族血统,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聪明。再多相处些,就发现
有时处事不太厚道。她的前夫倒是很踏实,讲话和行为一致。说到,
就会做到。
综合这些观察,对我有一个启发。虽然卢薇说自己在这段关系很
受伤,但事实不见得完全是她认定的情况。
这多少含着前面提到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对事实的否认。
如果她对这段关系看到的全是对方的错,没有一点好,这多少也
反映了她还在强烈的受害心态里,没办法持平看待双方在关系里的贡
献,只看得到自己的委屈和受伤,却把对方的善意和付出完全否定。
我常听到女士批评男士自以为是,认为男人只顾自己。但在我的
观察中,许多女士常常态度更强硬,完全没有弹性。如果不照她的意
思来,就没得谈,没得沟通。
我跟他们两位都是朋友,当然也希望她好。关系破裂,哪怕一开
始看起来好像是谁的错,但只要追查下去,就会发现是非黑白并不是
那么清楚,不像她说的只有前任需要反省,可能还包括她自己。
许多人和别人相处时,会把自己的需求摆到对方身上,希望对方
来满足。完成不了,也就对人家失望。失望了,当然会指责对方,而
认为自己是关系里的受害者。外人看会觉得很奇怪,毕竟对方并没有
那么大的过错。再深入理解一些就会发现——这位责怪别人的,才是
真正自以为是的那一位。
人间是一个个“我”的组合,每个“我”都有自以为是的一面。遇到
状况,往外分析、解释、找理由、定罪——这是“我”最擅长的把戏,
造出连自己也解不开的烦恼,也就把痛苦和为难变得真实不过。
面对世界,人透过“我”的视角和反应,把自己的路走绝了,只剩
下受害和伤害两种可能,而到最后全是受害。至于从人生醒过来?那
是连想都不敢想。
为什么我会想写这本书,也就是许多朋友有很深的受害心态。平
时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甚至特别有爱心,比一般人更有正义感,但遇
到不顺利、挫折的时候,却让自己停留在困难里更深,更走不出来。
23

爱玲——不再转移焦点

在成长团体里,有机会见到各式各样的人,听到不同的人生经
过。
爱玲刚加入团体时,给人很直率的印象。其他人可能还在犹豫,
要不要在一群不熟的人面前谈自己的私事,她则是开门见山,直接告
诉大家——她的先生有外遇,她手上有各种证明。
每个星期的聚会,她都在谈这件事。愈讲愈具体,细节愈来愈丰
富,一点可能的蛛丝马迹都不放过。这个家,不光先生外遇,连孩子
也有问题。孩子不跟她讲话,都站到先生那里。
几个星期后,不知道受到什么刺激,她突然承认自己有酗酒的问
题,早就参加戒酒无名会好几年了。
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爱玲虽然来参加聚会,要解决人生的困
难,但过去几个星期一直在转移焦点。
爱玲有严重的酗酒问题,但她不想对这群新朋友承认,用尽各种
方法转移自己和别人的注意力。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形象,只谈先生外
遇,谴责孩子不够忠诚。这样,她就能在团体支持的气氛里安心当个
受害者,责怪别人,得到安慰,不需要去面对自己的酗酒,不用面对
自己人生的责任。
虽然如此,但才经过前面的大转变,一下子推翻了团体对她的信
任,现在爱玲所讲的到底是真是假,谁也没把握。
用谎言来逃避自己的责任,爱玲不是第一位,我过去认识很多人
也是如此。有些人酗酒,到了酒精中毒的地步,停不下来,整个家庭
都受到影响。但这样的人在外头会装作没有酒瘾这回事,而把自己闯
的祸、工作的失误、社交的缺席全怪到家人身上。把伴侣或孩子说得
一文不值,而他都是为了家人才误事。
好好一个家,伴侣和孩子必须忍受这个酗酒的人带来的麻烦,可
能要为他遮掩,弄得伴侣不能好好工作养家,孩子不能安心学习。但
这个人完全不承认自己的问题,而是怪伴侣不工作、孩子不学习、家
不像家,都是别人的错。
面对真相,是疗愈的开始。但这一步没有人能替我们走,只能靠
自己。
24

可玟、志高、莫霞——总觉得不够理想

人会对自己的处境觉得无趣,多半是因为期待的比实际多得多。
有时候会遇到一种情况,人会希望伴侣既幽默又聪明,或既会撒
娇又有魄力,最好是个性独立又能随时陪伴。就像饮食一样,可以又
香又甜又酸又辣,有自己喜欢的各种味道。
现代人对伴侣关系普遍有一种全能的错觉,认定无论自己需要什
么,伴侣就必须提供,必须满足。假如达不到自己的标准,也就把关
系的问题怪给对方,批评对方无趣乏味。
这是很典型的自恋性格,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来。
可玟是一位教授,我每次遇到她,都听到她在讲伴侣的不是。每
次讲的缺点都不同,可能连她自己都不记得上回说过什么。唯一的共
同点是,她认为那个缺点非常严重,而她的伴侣根本达不到她的要
求。
志高多少像可玟一样,也一直嫌弃伴侣。他总觉得太太不够可
爱,不爱打扮,不够撒娇,不能满足他生理的需求。总之都是太太不
对,没有考虑他的需要。
有那么多的不满,志高结束了他的婚姻。2、3年后,我又见到志
高,他还是不快乐。他遇到其他的女士,但也是一样的,总觉得不是
这里不好,就是那里不好。怎样,都有得嫌。
志高对伴侣的要求本身就不合理,远大于这世界可能达到的,没
有谁可以达到他全部的要求。他当然会觉得对方乏味无趣,关系沉闷
无聊,也就怪罪这个婚姻或这段关系让他失望,达不到他个人的理
想。
莫霞觉得自己很灵性,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打扮、饮食、家居都很
有她自己的风格,也到印度和世界各地去朝圣,感觉自己是流浪到地
球的老灵魂。她的先生阿甘虽然也认同灵性的观念,但总得要有人工
作养家。莫霞的时间很自由,而阿甘每天上班,难得旅行也是为了出
差,不像她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去朝圣、参加各种灵性的活动或是整夜
静坐。再加上莫霞吃素,阿甘吃荤。这样,她觉得两个人不匹配。
我仔细听莫霞说完,很坦白跟她说:“你的先生不得不被工作绑
住,才能养活你,支持你去旅行,负担你种种活动的开销。你想要过
自由随性的生活,他牺牲这样的生活去工作赚钱,你却说他和你不是
一路人。这不公平。”
尽管我这么提醒,莫霞后来还是离开了阿甘。
阿甘当然不好受,我劝他放过自己:“你已经做到最好,规规矩矩
工作养家,尽力做到自己的责任。但是你的对象还是不满足,就让她
走吧,没有必要挽留她。那是永远满足不了的。”
25

每个人都自恋

我一开头就提到,美国大众文化有一个趋势,把人际相处的问
题,都归纳到是自恋性格惹的祸,而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不只美国
人是如此,我在世界各地都看到类似的情况。愈来愈多人觉得“我”被
亏待,“我”受到伤害。好像这一生的互动只是伤害和被害的集合,除
了不快乐和失落,没有意义可言。
从我的角度来看,面对人生的不愉快、不快乐,如果要谈一个意
义,最多是引起我们对修行、对灵性层面的兴趣,希望能从这一切找
到一个出路。
即使我们在人生受伤,遇到不匹配的伴侣,在与别人的互动受尽
折磨,但走到最后,它还是一个恩典,或者说是一个必要的创伤。
用这种角度来看,也许我们不需要再去追究某个人是不是自恋性
格,或探讨自己是不是受伤,也不再需要去分析解释这一生的遭遇,
而是把这种反思的精神转回到自己。
也许,我们就透过这个机会彻底走出人生的错觉,找回自己真正
的本质,对于“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个回答,而将这一生的意义
活出来。
我认为,这样子才有意义。
我过去说过,几乎每个人都有强迫症的倾向。强迫症是不断重复
一些习惯,一些神经的回路,重复到一个连自己都困扰的境界。至于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习惯,从早上起床、打扮、做事、沟通……
多少都在重复一些习惯。这种重复,本质上也是一种强迫症。只是我
们认为别人过度的重复是不正常,而觉得自己还好。
自恋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也要靠一定程度的自恋来保护
小我,才可以得到生存。虽然过度的自恋带有一些临床症状,会被我
们认为不正常。但说到底,我们没有人不自恋的。
谈自恋性格,还不光是谈婚姻或恋爱的相处,生活各领域都有人
与人相处的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形象非常好,但只要有机会跟他合
作,就发现他只是很会经营个人给别人的印象,并不懂怎么经营管理
事业,对地位低一点的人也不尊重,完全不给人留余地。这也是自恋
性格会有的情况。
我们的认知、感受、生理功能、起心动念都是围绕着“我”服务,
严格来说也是一种自恋。然而自恋本身并不是问题,毕竟我们活着,
本来就需要保护小我的生存。
只是小我在人际关系中面对威胁,也就是自恋发生了危机,不光
是会产生恐惧,还会反扑,进入攻击模式。这就像一个本来有财富、
有权力、有地位、有身分的人,一旦认为这些可能会消失、被夺走或
是没办法再运作,他自然会站出来反击,要保护自己的生存。
说到底,人和人相处有冲突还是小事,我们一天下来随时反弹再
反弹,才是远远更大的问题。
真正重要的是,对眼前的情况,我们有多在意,而又是怎么去反
弹。
假如一个人懂得回转,把注意力从外转向内,样样都清清楚楚回
到自己,那么,无论有没有伴侣,工作有什么变动,世界有多大的动
荡,他不会有多大的反弹。要做就投入,该放手就离开。至于别人是
不是自恋性格,是不是有这个或那个毛病,完全不是重点,不是问
题。
我会讨论自恋的主题,想谈的是——我们遇到人与人相处的问
题,是怎么面对的。
我们可以像照镜子一样,凡事都往回看到自己——看自己有没有
受到影响,有没有反弹,小我的作用是不是已经强烈到一个地步,非
要怎样不可。
26

往前走,重新来过

人生遇到波折,我们不是让自己停留在分析对方,分析什么是自
恋性格,分析各种职场、婚姻、人格类型的问题,而是把眼前的困难
作为一种过渡,让人回到个人真正本质的追求。
我们如果尽了全力,还是没办法得到对方的理解,到最后,就放
过吧。该伤心的,还是会伤心。伤心完了,也就是这样子。心再怎么
痛,也就是痛那一个刹那。接下来,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的生命找回
来,把自己的价值观创建起来。
不是去期待别人改变,或期待下一回可能会更好,而是自己要把
快乐找回来。我感觉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把生命的方向、把自己的真实找回来,这比去分析过去为什
么失败,为什么会遇到这种失落,谁必须为这个情况负责,远远更重
要。
到了这个地步,放过一切吧!Let them go!
我在《全部的你》有一幅插画,在画里,人从山顶落下来,没有
任何支撑和保护,根本踩不了刹车。什么都靠不住,连一点点什么都
抓不住。让人对这世界、对人间、对一切绝望,彻彻底底失去希望。
这时生命反倒像伸出一只手来恩典,来迎接,来把我们带回家。
回到家,一般人会讲:“Welcome back.”、“欢迎回来。”但我会
说:“Welcome forward.”也就是欢迎这样的朋友往前走——让人生随时
重新开始。
不是回到熟悉的过去,而是欢迎进入未来,欢迎进入不可知。
这样,我们也就能够彻彻底底重来,摆脱自恋性格的阴影,从这
种关系的毒害走出来。
27

放过受害的心态

在这样的年代,受害者的文化愈来愈明显。只要指出一个议题,
例如在谈两性关系时点出自恋的问题,当然会有一群人认为自己是受
害者。他们会认同这个观点,认为得到这个观点的理解。无形中,也
就让自己守住这个观点不放。甚至用这个观点支持自己的作为,认为
自己完全没错,错的都是别人。
这一点,我们自己更是需要注意。
疗愈的路也是一样的,我们一开始并不清楚自己遭遇到怎样的困
难,或遇到怎样的挫折,有时还不断地怪自己,以为是自己做的不
好、不对,才会惹来这么多痛苦和麻烦。
在某一个时间点,我们可能从疗愈或灵性的团体听到了一个观
念,也许是点出社会的不公平,例如男女不平等、阶级不平等、霸
凌,或是关系里的不正常,例如界线不清、心理操纵、自恋性格等
等,让人恍然大悟——“啊!就是这样,我的人生才会有那么多问
题。”
我们仔细思考,进一步观察,也会发现生活里到处都是这种例
子。这时,我们当然会认为这就是真理,而把它抓得很紧,也会用自
己的力量去推广,想告诉身边的人这世界有问题,应该把这个或那个
问题打掉,才能帮助更多人。
疗愈或修行的路上,人会进入这样的偏差状态——想摆脱烦恼,
却进入了另一种执着。甚至会认为,只有抓紧这个理解才不会再受到
伤害,而能得到快乐。
人都难免有这种偏执,差别只是执着的时间长短而已。
在所谓的成长团体,如果没有一个超越的理解,而只是让有同样
问题的人聚在一起,这种经过扭曲的受害感也就在彼此的互动放大扩
散开来。一个人诉说自己受害的故事,得到每个人的赞同。这时候当
事人当然会觉得被安慰,得到鼓励,终于得到了久违的温暖。但是这
能不能帮他走出来?
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对真实没有正确的理解,很难。
英语有一个字wokeness,也在描述类似的现象——在某个议题例
如环保或气候变迁,他个人突然“觉醒”,发现世界的做法样样都不对
劲,再这么下去,人类只会自取灭亡。
这样的人带着他的新发现,对样样既有的建制都是反对,而且用
很多情绪来强调、来表达。前面提到的卢薇也是一样,她自认为是进
步人士,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些非常态的状况,认为少数人的问题更
重要。她的想法很极端,如果不按她的方式走也就什么都别谈,干脆
以后都不要往来。
她的看法,也反映了现在欧美很普遍的“取消文化”——认为不够
进步就是不正确,而不正确的想法不值得受到大众注意,甚至不应该
有发声的空间。
特别是现在社群媒体发达,很容易就透过公开的贴文和留言,将
一群不满的人聚集起来,就好像在线上形成一个团体。每个人都不
满,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批评网友,评价路人,抱怨身边的
人,说的都很有道理,都点出了问题所在。
问题说得很清楚,但是提不出解答。
每个人都在谈问题,每个人都是受害者。都在为彼此抱不平,都
想要拯救世界。那么,怎么着手呢?说再多还是无法形成一个集体的
共识,没办法透过理性和妥协找到一个能照顾大多数人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时代集体的状况。比较进步的社会,特别是欧美,把更多
资源用来保护少数和弱势的权利。这种进步,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
反而把大多数人的权利放在一旁,到了非要“取消”多数人或传统的状
况不可,那不见得是好事。
现在的社会因为传播的方便,人很容易找到同样不满的人,也很
容易被不满现况的言论吸引。这种分裂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而且愈
来愈严重。明明是同一个地区,说同一种语言,在相近的文化和教养
下成长的一群人,却在各种议题上分裂成各式各样的小团体,彼此隔
绝,无法对话,也难以交流。
我常常用tribal dynamics来描述这种现象,现代社会的人类自诩先
进,但这种心态上的隔离,却和充满戒心的原始部落没两样。
就连修行或追求灵性,也很容易落到这种“灵性本位”的陷阱。
有一些朋友追求灵性,他们会到印度或哪里去朝圣或避静,有时
再也不想回到原本的圈子。好像自己进入一种灵性的族群,有一种特
别的地位,比不懂灵性的人更高等,更进化,最好避免接触那些不懂
灵性的人,免得被世俗污染。
这一点,我们都需要反省,是不是自己也有类似的情况。也许不
像上面的例子那么明显,但是不是多少还是嫌别人不够灵性,觉得只
有自己懂,别人不懂。
我也一再强调,走这条修行或疗愈的路,是平凡再平凡,并不需
要舍离这个,舍离那个,否定这个,否定那个。走到最后,即使对世
界、对真实的看法不同,但我们完全可以很友善,可以跟大家打成一
片。
28

不快乐的责任,也许就在自己

前面提到,受害者的心态是疗愈路上常见的陷阱。如果没有正确
的理解,即使一群人彼此支持,有各种体验和领悟,也走不出来。
我常听到女士会抱怨伴侣,她们说男人自以为是,只顾自己,从
没把伴侣放在心上……我听了也会开玩笑:“是你训练的!”
一般女士比较喜欢照顾别人,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操心。
面对身边的伴侣,她也会把伴侣的事变成她自己的事,样样都管,时
常比当事人更紧张。这一来,她的男伴很轻松,既然有人比自己更关
注,而且还注意得更仔细,他就可以把注意放在其他层面上了。
既然如此,是自己成功地训练了对方,让对方不用费心,那怎么
能够批评他只顾自己呢?
这些女士一听,好像突然被什么敲了一下,接着就安静下来。
我也跟她们说:“你得放手,不要全部接过来操心。很多不是跟你
相关的问题,为什么要拉到自己身上来?就放手吧。”
工作和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许多抱怨听起来有头有尾,合情合
理。但再深入看一下,有不少情况是自己招来的。有时候,是自己需
要别人不负责任,是自己需要别人粗枝大叶,这样才显得尽心尽力忙
着补救的自己最懂事,最明理,最有价值。
我们对这世界的依赖不是只有一种样子。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
不好,才能彰显自己的好。需要别人不负责任,才有机会证明自己的
价值。这种依赖,比那种表面软弱的依赖,还更难察觉。
走出依赖,不代表一定要分手或辞职,也可能是看清楚自己的反
应和状态后,找到一个平衡点,可以留在这段关系或原本的工作。
疗愈会有一个阶段,我们需要理解自己的状况,明白自己困住
了,靠自己走不出来。前面茉莉提到“走出依赖互助会”就是让有同样
困难的人相互支持,而最好能提供一个比较宽广的地图,帮助彼此走
出困难,而不是造出更多难题。
无论是朋友、家人、伴侣关系,还是职场的人际关系遇到困难,
除了考虑个人性格上的差异,也免不了有文化的影响,有些文化男尊
女卑,有些文化很讲究性别的政治正确,有些文化很重视阶级和出身
背景。但每个个案都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说男士或女士一定是对
的,而某个阶级或身分一定是错。重点在于发现自己陷入困境后,我
们打算怎么做?
至于人和人的相处,我最多是强调,人会去责备别人自私,会认
定别人自恋,会觉得别人自以为是,也只是因为我们需要对方去满足
自己的期待。
我们需要别人,当然会去期待,也会有失望,接下来就认为别人
自私自利。
但假如我们回到自己,不去依赖别人,反而会发现自己可以找到
快乐,可以自己成就自己,满足自己,自己得到平静。本来自己已经
满足,根本不可能去怪对方自私,或认为被他嫌弃,被他操控。
我们可以自己就得到快乐,而对方早晚也会发现这一点。既然他
做什么影响不到我们,那何必去做?如果他不懂得停下来,我们也可
以选择离开。
我们可以随时自己满足,随时活在光中,不会需要酒精、药物,
甚至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到这时候,我们已经不会把分手、拆伙或离
职当作多大一回事,不会留下多严重的创伤。
我们不会对外头有所期待,也不会失望。
29

俊明——我不需要事事被牵着走

我发现身边好多人好像太严肃了,把自己当作太重要。特别是一
般人只要有钱,有权力,有财富,有点地位,有点知识或学问,都免
不了如此,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造出其他人的痛苦和烦恼。
俊明是一位律师,也是很受敬重的大学教授。他与一位女士结
婚,对方的家世很好,是颇为体面的大家族。
他进入这个家族后,发现自己的地位可以说几乎是降到零。尽管
他的能力非常优秀,家族的其他人完全不能比,但无论他怎么发挥,
太太的家族只会泼冷水。家族有什么重要的规划或安排,也不会把他
算进去。他们婚后生了两个孩子,没想到太太完全不在意管教,家族
也不特别看重下一代的栽培。俊明独自扛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培养孩
子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进入好大学,得到最好的教育。
日子本来也可以这么凑和着过下去,直到后来,太太有了失眠的
毛病,开始喝酒,酒后说了许多粗鲁不讲理的话,有时还动手。这时
俊明才体会到,太太非但不珍惜他所做的一切,还打从心里瞧不起
他。
岳父过世后,太太发现,其他人会对她好,只是因为她的家世,
而不是真心欣赏她。下属没有向心力,要推动工作得不到支持,她心
情愈来愈不好,酒愈喝愈多,有时还会在外头胡闹。这一点,俊明实
在没办法忍受,但怎么讲,对方也不愿意改。
俊明试着跟太太、跟家族沟通。在这过程中,他愈来愈明白,这
些年来他已经让自己的价值观被这家人牵着走,自己都不像自己了。
最后,俊明想通了,不去依赖太太和家族,他反倒能得到平静和
快乐。他离婚后,投入法律观念推广的公益活动。我也发现,在这方
面他找到自己的一条路,非常有成就感。
我常听美国人把折磨人的关系叫做 toxic relationship,直接翻译过
来就是“有毒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病态的关系。一般人谈有毒的关系
时,谈的是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上的虐待、利用、剥削和
过度依赖,强调的是如何躲开,如何应付。注意的是外头,很少意识
到自己。
我们回头看自己,早晚会发现人生的一切都是有毒的关系。它本
身含着制约、带来制约,是站在无明进行的,而让人会以为没有它就
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失去。
我们能从这样的制约走出来,可以和创伤的经过完全无关,甚至
和我们在人间的经过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彻底回到当下,投入下个瞬
间。
说彻底,要彻底到什么地步?可以说就像“失忆”一样。失去过去
的记忆,不再回想。过去的一切,不再有任何重要性,不再对我们造
出刺激。
当然,说不再回想,是简单。怎么做,才是关键。
不再回想,也就是继续往前,从下个瞬间着手——不断让生命重
新开始,创出新的习惯,新的回路。
走到最后,我们还是回到原点。
虽然是讲原点,但它已经在一个不同的时空,跟前面在受关系困
扰的原点,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30

欣怡——原来这些对我都不是真的

俊明是一般人眼中的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专业人士,
外人很难想像这样一位男士竟然在婚姻里受那么多罪,而要用半辈子
才走得出来。
欣怡也有类似的状况。
她有很好的学历,优秀的专业能力。先生是同一个专业,婚后没
多久,就急着要她回老家一起开创事业。在那个保守的小地方,他们
是人人都知道的模范家庭和夫妻。
没有人会想到,20多年来,欣怡流过很多泪,受过很多气,尤其
在传统保守的环境,女性专业人士常被看轻。个性温和的她,搬到陌
生的地方工作生活,先生没想过为她说话。她不光在工作需要捍卫自
己,还要在家庭额外扛下许多责任,才能满足别人的要求。
脆弱的时刻并不少。有些时候,她会想,忍一忍就过去了。有些
时候,她会想,先生从小家境不好,创业也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
点。
先生认真工作,算是顾家的人,但不懂得照顾妻子的心情,赚来
的钱全交给为他牺牲一辈子的母亲,事事都是母亲说了算,母亲的感
受最重要。儿子为了补偿受苦的母亲,顾不上妻子。这种情况,在华
人社会并不罕见。
欣怡不快乐,但她总觉得这一生不该在痛苦中过去,不该为了不
懂得珍惜的人破坏这个生命,应该走出自己的路。
她工作繁重,照顾孩子和家庭也总有忙不完的事,但她还是找出
空档接触音乐,后来也去做重训。在这过程,欣怡认识了更多有共同
兴趣的朋友,也接触许多疗愈的观念。
她在说她的人生故事时,表达很温和,但非常直接,很短时间就
把事件说得清清楚楚。诉说的过程有无奈,有委屈,有痛苦,但没有
逃避,也不遮掩。
“有一段时间,我虽然照常生活照常工作,但应该已经累积了一些
心理状况。我走在路上会很害怕,怕陌生人会突然攻击我,也怕人家
瞧不起我。”
她提到,本来她很恐惧。即使在这段关系里很痛苦,但她一直不
敢想像如果没有婚姻,这一生要怎么过下去。
有一个晚上,在她身心最难受的时候“我躺在床上,看着房间里的
每一个东西。每一件衣服、每个家具、每个用品。无论大小,我突然
发现——这些,都不是我的。”
“他们所重视的——钱、面子,对我都不是真的。”
这样的理解,对欣怡很重要,让她清醒过来。她逐渐有了勇气,
从心里明白就算结束这段关系,也不会什么都失去。同时,也更能用
中性的眼光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有更多了解和反省,但少了批判和
责备。
“虽然我遇到的人总是对我不好,但这些年来,我逐渐发现自己是
讨好性人格,也缺乏自信,而这和自己的成长经历脱离不了关系。
“孩子也让我看到许多,我当年也不喜欢母亲严厉的管教,但在孩
子表现不如预期时,我却本能做了一样的事。看到这一点,我就开始
退让,改正自己,多关注孩子的感受,不要让同样的错误重复下去。
“我舍不得让孩子没有完整的家。但我知道这一生还是要靠自己,
而不是向别人讨爱。”
欣怡已经走到一个阶段,她知道当初迁就先生回老家是错误的决
定,但她没有停留在这个点上继续抱怨或懊恼,而是回到自己身上,
看见自己的性格和成长过程带来的影响。
她还留在婚姻里,对方的心态和表现并没有改,还是一样保守,
一样顾不上她。但她自己变了,变得可以爱自己,可以尊重自己。
回到婚前熟悉的嗜好,不光为欣怡带来艺术和感性的安慰,还得
到一群同好,彼此既像朋友又像老师互相支持。演奏音乐,是在大脑
和身体创建新的回路;重训,重新创建身体和大脑的链接,让身体为
心理带来力量,这都是创伤疗愈的关键。
这一点,我在这本书的后半,会再进一步打开。
31

疗愈的路

欣怡在那一瞬间意识到“一切都不是真的”,这个领悟带给她很大
的勇气,让她可以看穿自己内心的障碍,勇敢走出来。
怎么走出来?在身心的层面,是有一条疗愈的路可以走——从各
种层面把纠缠的能量放松,把“我”放过。人间疗愈的路是疗愈自己,
让这个身心的小我喘口气,在有限的人生争取一点时间和心理的空
间,让自己听见生命的真相。
是的,这世界有自以为是、自私自利、自恋的人,也有心怀恶
意、刻意针对我们的人,但更重要的是,受苦再久,人还是可以清明
起来——对自己、对别人都有一种深入的理解和同情,而不是将自己
困在怨尤的牢笼里。
在身心的疗愈,当然有很多理论从不同层面切入,也就这样有各
种自我成长的学问和说法。但对我来说,疗愈的过程可以简单分成三
个阶段:
一开始,我们还摸不到边。虽然想要走出人生的错觉,但随时会
被痛苦带走,或是有激烈的反弹。于是也忍不住到处找,想找一个方
法可以立即消除痛苦,或是想找一个原因来说明是自己对,是别人
错。
上路后,也就是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痛苦中扮演的角色,发现
自己的确有某一种倾向而造出认知、感受或行为的偏误。我们逐渐看
到,即使遇到的是不对的人,不对的环境,但其实是自己让自己受
苦,而自己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感受,不同
的反应。
这样的看见愈来愈熟练,我们不光很清楚自己在种种人生遭遇扮
演的角色,也可以笑自己,笑一切,或者感恩自己,感恩一切。心里
明白这一切变化是无常,痛苦和欢乐一样是无常,而都可以欢喜,都
可以感恩,都可以放过。这样,也就差不多从个人的困境走出来了,
不再随时受到创伤的影响。
这本书提过很多的实例,有些朋友本来就是友善而厚道的人,随
时都是正向的念头。有了妥当的理解,他们从个人的困境脱身,也就
没有回头路了,一路跟着心的领悟,跟着这一生能量的流动走下去。
当然,刚脱离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回想这经过,难免会发现自己
仍然有愤怒,感觉冤枉和委屈,还是有一些受害感。但是,清明的片
刻会愈来愈多。他们愈来愈明白——没有谁是受害者,过去一切的发
生都是在准备自己接受生命的恩典,鼓起勇气,懂得让人生的错觉脱
落,对一切充满了原谅,充满了理解。
我们可以自己快乐起来,和别人相处,则是让已经快乐的自己更
快乐了些。倒不是需要别人,才会找到快乐。
当然,首先我们自己要先走出人生痛苦的错觉,成为一个快乐的
人。面对世界,我们会有能量,有精力,有一种生命力可以支持眼前
的人,而一样的快乐。
如果永远要靠别人,那是做不到自己快乐,又让别人快乐的。
我们可以接受眼前的人,不管什么对方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不完
美,都可以接受,甚至可以接受自己,可以笑自己。我们可以笑自
己,也就是不需要非得怎样不可,没有什么事多重要。这一来,自然
会有一种幽默感。
我们不被牵着走,真正能自己做主,没有一样东西、没有哪一件
事非得怎样不可。渐渐地,也会看清对别人的期待、对自己的期待全
部都是大妄想。
走到最后,是一片空。
32

面对情绪危机

身心层面的疗愈,要松脱创伤留下来的疤,这过程是有阶段、有
时间、有顺序的。懂得疗愈的原理,会帮助许多朋友走完这段旅程。
我 在 《 真 原 医 》 谈 过 美 国 同 类 疗 法 之 父 康 士 坦 丁 · 贺 林 ( Dr.
Constantine Hering)的疗愈定律:“所有的疗愈都是由内而外,由上到
下,而且与症状出现的顺序恰巧相反。”
最后一句话“与症状出现的顺序恰巧相反”,也就是在表达身心疗
愈的过程,是把原本生病的症状进展倒转过来再走一次,就像是把病
程的影片倒过来播放。表面上看起来是退步,但这种短期的“挫折”,
才正好是反映了身心疗愈的潜能已经开始运作。
当然,我知道这对一般人听起来很矛盾。毕竟我们通常会以为疗
愈的过程应该要感觉愈来愈好,而不是让生病的症状再次浮出来。
然而,这种疗愈期间表面的退化,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好转反
应”。对医生来说,好转反应是疗愈必须穿越的步骤,虽然看起来像疾
病的症状再次发作,但这些反应会比较快消失,发作的幅度也会愈来
愈小。
从身体的疾病恢复,会有生理上的好转反应,我们要从人生的创
伤恢复过来,或改变一生累积的习气,也有情绪层面的好转反应——
把创伤过程的情绪反应例如愤怒、悲伤、忧郁、沮丧、不安……再重
新经历过。
这时候,如果懂得给自己打气,在心理上给自己一点空间,不要
责备自己,只是轻轻松松地观察自己,那么,早晚会发现情绪等身心
反弹虽然一波一波来,但作用是一波比一波弱。
身体的感受也可以做一个指标。在生物生存的层面,纯粹生理的
层面,身体其实是不想要有冲突,不希望有萎缩的。我们会萎缩,只
是小我主导到一个地步,好像宁愿伤害身体,来得到一种虚幻的存
在。
我们观察自己,每当过度自我中心,对人不高兴、不客气、不礼
貌、对人不好、戒心很重、担心这担心那的时候,身体是紧绷的,而
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失衡,会感到疲惫。
没有哪一个人在反弹、冲突或表现恶意后,身体会立即活泼起
来,得到青春和活力。刚好相反,身体是会不舒服的。反倒是活出内
心的友善和优雅,身体可以落在一个轻松舒畅的状态,也带动心情的
放松。
有几位朋友也提过,疗愈上了轨道后,虽然情绪还是难免反弹,
但恢复清醒也是愈来愈快,快乐和轻松逐渐变成生命新的正常。
这种疗愈过程的情绪危机,事实上能帮助我们成长,加速我们成
熟。我们如果懂得放过,连这些情绪反弹都放过,那么,这些身心的
振荡,在意识海里本来就是微乎其微,早晚也会消失。
沉淀与反思:接纳情绪和反弹

遇到身心萎缩或有情绪的时候,有些朋友会用书写的方式来
宣泄,有些朋友会把自己交给大自然净化而稳定下来,有些朋友
则是透过激烈的运动,让身心的难受和悲伤得到一个去处。
这都是很好的方法。我们知道有能量卡住了,而懂得找到一
个管道去排解它。
许多朋友身心长期紧绷到发痛,肩膀、背部、手臂总是紧
的,很难放松。长时间这么撑着,走上创伤疗愈的路,早晚会遭
遇强烈的情绪爆发。这种发作,也许在一个人孤伶伶回家的路
上,也许在夜半醒来的空档,而让人措手不及。
可以的话,找一个不会有人打扰的安全角落,把自己抱起
来,如果有一个抱枕或被子可以抱着,那是更好。也可以用音乐
带动自己,帮助我们松绑平时对情绪的控管,让身心深处郁结的
能量流动,得到释放。
对自己说:

我不舒服,我知道。
我有情绪,我知道。
我想流泪,想找东西出口气,我知道。
我一直担心情绪把我淹没,也就不敢让情绪冲刷我的身心,
我的每一个细胞。
但这一次,我想试试看。
难得有这样的空间,可以让我表达不舒服和不快乐,而不用
担心别人怎么想。
我可以让自己难过5分钟,如果还不够的话,就难过10分钟。
要是再不够,我愿意难过半小时、1小时。
我愿意给自己一段时间让情绪和记忆浮出来。我也答应,不
要打断它们。
让念头和情绪对着我来,哪怕会吞没我。
我不是完美,也害怕再一次失败。请生命带领我,带领我的
泪水,带领我的悲伤,带领我走过我不知道的迷惘。
请带领我。
请拥抱我。

懂得为自己创出一个空间,可以拥抱情绪和自己,这是我们
度过情绪危机的避风港。
风浪会过去,我们都还在。情绪的宣泄告一段落,记得为自
己准备一杯温热的饮料,慢慢喝,保持身体暖和。
这时最不需要的就是对自己说教和解释,可以的话,好好去
睡一觉。
风雨后,这一觉,会是身心很深的静坐和祈祷。
33

元知、茉莉——消化窝囊与内疚

除了情绪的反扑,强烈的自责与内疚是另一个情绪和身心疗愈常
见的关卡。
在人间遇到相处的状况,即使外人都看得出是对方的问题,但许
多人在冲突的过程中,还是会反过来怪自己,觉得好像是自己做了什
么不对的事,才有不好的结果。
元知很重视孩子的教养,花很多时间陪伴两个孩子,带他们玩,
参与孩子的活动。太太非常能干,但在陪伴孩子这方面挪不出多少时
间,主要都是元知在投入。
尽管如此,太太还是对元知很不满意。无论发生什么事,她第一
个反应就是责备先生。一点小事,就说想离婚,吵着要分手。元知实
在不晓得自己究竟哪里做错,当然感觉很窝囊,也为了这些不愉快责
备自己。
元知出现许多忧郁的症状,有人介绍他参加成长团体。在和团体
一起探讨的过程,元知说出他认为自己在这过程所犯的错。但大家听
了都纷纷说:“不对,不对。这事错不在你。你该做什么,就做。该走
就走,该分手就分手吧。”
茉莉也有类似的情况,她决定离开前任时,心里也有内疚。毕竟
西方文化和东方一样的,认为婚姻是大事,是彼此发誓要共度一生,
不离不弃。尤其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文化,对婚姻看得很重,不鼓励离
婚。
在她的情况,她认为毕竟是她提出想离开的,好像是她打破了婚
姻神圣的契约,是她应该负责。这部份,她会觉得是自己的错。
协议离婚的过程,两人原本共有的财产也要重新划分归属。不光
是房子、车子、金钱,还包括平常共享的物品,像照片、家具等等。
这经过,让她非常难受。比如说家里有一套茶杯组,先生说:“你可以
拿2个杯子走。”听到这句话,茉莉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要把一组
好好的杯子拆开来?但她先生回她:“我们本来也是一组,你都可以把
它拆散了,为什么我就不能把杯子拆开?”
这种回话,茉莉听了,一方面觉得可笑,但多少也会引发她的内
疚。即使现在提到这件事,心里还是有愧疚感。
伴侣分手,一方或双方多少都会有这种感受。有些人会有特别强
烈的内疚感,也会因为不希望承担分手的责任,而拖延许久不敢提分
开。
茉莉会对提出分手耿耿于怀,还有另一个层面。她的父母在她很
小的时候就分开了,当时她曾经对自己发誓,绝对不要像父母一样。
所以,这对她也是最难过的关,感觉就好像打破了自己的誓言,背叛
了当年幼小的自己。
这样的内疚,是需要消化的。
34

茉莉——交给生命的智慧去照顾

责备自己,觉得自己活该,认为自己无可救药,这种强烈而长期
的内疚会让人抬不起头,面对不了自己感到可耻的一面,也难以面对
外界可能的评价,而不敢往前走。
在人间,确实有一些窝囊和内疚很难消化。像是关系决裂、亲人
过世,或不小心导致别人严重的伤害,这些亏欠在现实生活可能已经
没有机会弥补,没办法再补救。有些人会因此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原
谅,不值得获得救赎。
这时候,我会提醒这些朋友,人生的难题并不都需要一个人来
扛。自己消化不了的过去,可以学习把它交给神,交给生命的智慧,
交给老天爷来安排。
我很早就拿数学的歌德尔定理当作比喻,用科学的语言来说明我
们如果要解决人间的问题,光是停留在问题的同一个层面,是得不到
解答的;反过来是要跳出问题的层面,才可能妥当地解决。
茉莉对这一点很有体会,在疗愈的路上,承认自己的不足,把一
切交给更大的智慧来安排,反而让她突然有了支撑和方向,让她愈来
愈接近内心的理想。
在这里,我用她参与的“走出依赖互助会”的疗愈地图来做例子,
说的也是同一件事,只是用的字眼不同。他们的12个疗愈步骤,前3步
也是在表达——要解决问题,要放下个人自以为正确的作法和观念,
去认识神的力量或说生命超越个人的力量。

1. 我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去管、去照顾或协助他人的问题、行为和处
境,我自己的生命已经一塌煳涂。
2. 我开始相信有一种比我更强大的力量可以帮助我恢复清醒。
3. 我决定将自己的意愿和生命交出来,让这更大的力量来接手照顾。

我常常说,假如人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组合,都可以改变,这反
而是一种无明,是一种错觉。
人要修行或疗愈,要有很大的一个愿望,像是“我这一生一定要醒
过来”,或者“我这一生要找到真实”、“我愿活出无条件的爱”。但人用
身心去追求任何东西,力量是很有限的。我们用神的力量,也就是臣
服到生命,臣服到神,则是更大的力量在帮我们度过一切,给我们一
个力量,是人所没有的。
宗教和灵性的帮助,这是茉莉和东敏两位都跟我提到的。人生遭
遇这么大的困难,假如没有主的力量,光靠个人的意志力根本走不下
去,凭人自己有限的聪明也没办法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走到最后,他们个人的体会就是——臣服。将个人的意愿臣服到
主,臣服到神,让神带来能量和勇气,而自己可以从困境走出来。
茉莉这一生,总觉得应该会有一种更高的力量、更高的智慧在引
导。接触到“走出依赖互助会”的疗愈地图,她本能感受到他们的疗愈
观念符合自己的内心,而愿意放掉自以为可以掌控人生的错觉,将这
一生交给更大的力量来带领,在人间把彻底的疗愈当作是自己的人生
方向来追求。
这一来,她自然会把握所有的机会,发挥毅力和坚定心,该用功
就用功,有很强的纪律。无论醒着、睡着、开车、吃饭、工作、运
动……心里随时都有这个目标。
对我来说,这种投入,和传统认为的刻苦用功是完全不同的,或
许用兴趣来表达会更贴切。茉莉也跟我提到,她个人喜欢运动,每天
一早天还没亮就起床运动一小时,再洗漱准备出门上班。一般人觉得
很苦,不会想做的事,对她却是比吃饭睡觉都还重要。
问她累不累,她也坦白说,她的训练强度非常高,不只是透过有
氧运动活络筋骨而已,还包括了很激烈的重量训练。但这样的运动习
惯,让她身心都有底气,可以面对生活的挑战。很有意思的是,有一
次她参加健走竞赛,在停车场认识了3位同样喜欢运动的女士。她们发
现彼此很谈得来,都有类似的人生经历,也就成为多年一同疗愈的伙
伴,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到现在都还是很亲近的朋友。
人投入自我疗愈的路,想追求内心的目标,这样的意愿将他个人
从念头、感受、行动都一致化,到头来,就连同伴和环境都会自然而
然来配合。
35

诚恳面对自己的不是

将承受不了的重担交给老天爷,或说交给生命更大的力量,交给
神,交给主,我们有机会让生命重新开始。
在这里,我借用“走出依赖互助会”12步骤的架构继续谈下去。他
们的疗愈地图帮助了许多人,12步骤的方法也被美国心理学会的专家
归纳成六个阶段,对这个身心在人间的疗愈做了很好的汇总:

一、承认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问题。
二、开始相信有更高的层面可以给予力量。
三、在有经验的成员帮助下检讨过去的错误。
四、修正个人的错误。
五、学习以新的行为准则过新的生活。
六、帮助其他有同样问题的人。

这样的疗愈地图,反映的是我们学习看清小我错觉,让人间这一
生和更大的智慧与力量接轨的道路。
我们开始懂得生命不是由自己,承认自己不是全能,想从过去的
错误和困境清醒过来,把人生交给一个更大的力量来安排,也就可以
进入反省、检讨和修正的阶段。
美国心理学会整理的前两阶段——承认问题,并向上天求助,也
就是12步骤的前3步。这两个阶段让我们将自己摊开来,放掉过去自以
为是的控制。接下来的第3、4阶段——彻底的检讨与修正,则可以透
过12步骤的第4~10步来进行,进入反转人生的关键:

4. 我愿意进行彻底的自我检讨,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虚弱和过错。
5. 我愿老老实实向老天爷、向自己、向人坦白自己的错误。
6. 我完全准备好,让那更大的力量消除我做人和品格上的缺失。
7. 我谦卑地请求更大的力量清除我的缺点,修正我的不足。
8. 我会列出所有被我伤害过的人的名单,并愿意向每一位做出补偿。
9. 我会尽可能向这些人当面诚恳道歉,修补我所犯的过错,除非这么
做反而会伤害他们或其他人。
10. 我会随时反省,并在犯错时立即承认。

我们仔细读这些步骤,会发现每个步骤都值得作为一生的功课,
也很适合作为一天结束时的反省,让我们来得及为自己踩一个刹车,
而不至于一错再错。
“走出依赖互助会”有一种特殊的安排,也就是让比较早加入的成
员成为“支持者”(sponsor)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情,特别是在第5步
陪伴后来的成员,一起回顾第4步的自我检讨。
这是相当关键的。毕竟自我检讨错误,还要说给别人听,这可能
会引发个人很大的抗拒。面对自己的缺点,有些人会觉得羞愧,感觉
没面子,怕被看轻、责备或惩罚,迟迟踏不出这一步。能够有一个同
样在走疗愈道路的人,用爱心和自己的经验来陪伴,可以为他们带来
一种支持的力量。
我在《真原医》谈到“心灵圣约”的忏悔时,也特别提醒要“对自己
的短处及过失予以无条件的体认与体谅”。
这种彻底的反省和检讨,并不是表面应付应付就算的工作。面对
自己这一生,意识到一切的困难是自己造成,是自己的习气、软弱、
空虚和无明带来所有的痛苦。如果没有正向心态的支持,这种体会是
让人很难堪的,而可能让人陷入很深的沮丧和自责。
过去一生都活在错觉,认定一切是别人的问题,认为只有自己才
对。对沉溺在错觉里的我们,反省所揭露的真相实在太过刺眼,甚至
会让人崩溃。如果没有一种无条件的接纳来包容这一切,我们可能会
被真相打垮。
面对真相,人只能谦卑,诚恳去面对自己的不是,把自己交给生
命,让更大的智慧带我们走出一条路。
沉淀与反思:反省与修正

人不是完美,犯错难免。特别在现代社会的忙碌和压力下,
总有些仓促间的反应伤了别人,或反过来伤了自己。
一整天下来,我们也许有意无意说错了话;也许因为软弱而
做了不那么正直的事,守不住品格和道德的底线;可能因为心有
芥蒂而不能宽大对待别人,甚至有失厚道;也可能因为自己状态
不好,心里过不去,而把气出到别人身上。
这些弱点和缺失,在无形中会让我们失去底气,从潜意识认
定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好事,没有资格活得心安理得。即使有时遇
上好机会,还可能亲手把它破坏掉。
我在《真原医》用“好事坏事纪录表”帮助小朋友回顾一天的
言行,创建自己的品格。这样的反省,不只小孩子可以用,成年
人也很需要。在这里,我换个方式,借用“走出依赖互助会”12步
骤带来的架构,来帮助我们修正缺失。
结束一天的忙碌,我们可以在梳妆台、书桌或已经清空的餐
桌前坐下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回顾一下自己一天做了哪些好
事,而哪些事不尽理想。
这样的回顾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和伴侣一起进行。这是一
个彼此确认生命重要的价值观,彼此坦诚内心的软弱和不确定,
相互欣赏与鼓励,支持双方通过人生考验得到成长最好的机会。
如果生命中刚好没有这样的伴侣,也可以和信任的朋友约好
一个共同的时间来进行。经过这些年疫情,社会想出许多方式来
因应防疫隔离的需求,这让我们许多人都很熟悉怎么透过网络来
对话或举办聚会。能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这样的功课,对彼此
都是最好的加持。
首先,先朗读这7个步骤,帮助自己将注意力集中,也让杂念
沉淀。

4. 我愿意进行彻底的自我检讨,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虚弱和过
错。
5. 我愿老老实实向老天爷、向自己、向人坦白自己的错误。
6. 我完全准备好,让那更大的力量消除我做人和品格上的缺失。
7. 我谦卑地请求更大的力量清除我的缺点,修正我的不足。
8. 我会列出所有被我伤害过的人的名单,并愿意向每一位做出补
偿。
9. 我会尽可能向这些人当面诚恳道歉,修补我所犯的过错,除非
这么做反而会伤害他们或其他人。
10. 我会随时反省,并在犯错时立即承认。

读的时候不要急,让自己贴近每一句话,而让每一句都诚
恳,都是从心里出发。
接下来,说出自己一天下来觉得不够妥当的表达和应对,并
和彼此诚恳的分享。听到别人的反省,不要拿来开玩笑,也不要
拿别的话来打岔或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听的时候,我们可以只
是在心里感谢,感谢他和自己愿意敞开,愿意看见,愿意分享。
分享了自己的不足,可以一起讨论如何做出补偿,如何道
歉,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能怎样做真诚而正直的表达。
可以的话,让步调慢下来,不需要催促彼此,让忏悔和修正
自然从心里浮现。
在创伤疗愈的过程中,过去的伤痛和懊恼随时会浮出脑海。
一样地,也可以透过这样的方式,让疗愈走上恢复的正途,而不
是任由过去的错误在心底发酵,阻挡成长的脚步。
诚恳的反省和改过,是净化身心和疗愈创伤很关键的步骤。
茉莉跟我提过,他们在“走出依赖互助会”通常是每周聚会一次,
而一次聚会只集中12个步骤里的一个,而且是用好几次的聚会来
走一个步骤。像我们这一章所谈的第4~10个步骤,他们可能会用
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聚会来走完。这样子的步调和安排,让每个
人的注意可以集中,可以得到安全感,也让这过程充分落到心
底。
这一点,我想是很重要的提醒。彻底的反省不是靠一时的冲
动,而是真心诚意。让它成为我们生命踏踏实实活着的基础,成
为我们每一天的日常。
这样的回顾成为生活的日常,我们也就有机会从过去错误的
阴影抬起头来,活得谦卑,活得温暖,活得真实。
36

感恩,和无条件的接纳接轨

人走进自己的黑暗与缺失,如果没有一点光、一点爱心、一点理
解、一点温暖,他可能被黑暗反噬,根本穿越不过去。
99.9999%的人是难以自己踏出第一步的,像“走出依赖互助会”这
样的自我成长团体,在此时充当一个陪伴、支持、带来爱心与希望的
角色,帮助个人走过修正错误的过程,是非常重要。
这么多年来,我面对许许多多需要走出创伤阴影,想解开过去桎
梏的朋友。这些朋友落在世界各地,没有一群同伴可以互相支持,对
疗愈也没有完整的理解。我亲自录了上千个音档,希望透过声音,一
方面带来一套完整而能反映真实的疗愈地图,另一方面也带来陪伴,
帮助这些朋友穿越这一生痛苦的错觉。
我也一再强调,消化过去的错误、后悔、懊恼,并不是透过自我
惩罚或责备,而是透过无条件的体认与体谅。
有些朋友听到“忏悔”、“反省”就反感,觉得含着负面的意思,这
多少是被人间所谈的忏悔所影响。小我的忏悔,是先设定一个不切实
际的理想目标,达不到便惩罚、责备、冷嘲热讽、说一些丧气的话,
一再重复这种自己挫折自己的过程,再给自己贴上有罪或不够成熟的
标签。然而,这种作法完全是头脑的产物,早晚造出更强烈的反弹和
绝望,让人更是不敢往前走。
小我本身是各种限制和条件所组成的。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不可能
出自小我,而是来自生命更大的存在。光靠小我的力量,不可能带来
无条件的体认与体谅。但我们可以透过感恩,将小我放松开来,让生
命更大的力量和智慧有机会透过“我”穿过来。
沉淀与反思:从感谢自己开始

在疗愈的过程,情绪的反扑难免。要怎么消化?我会让正在
其中的朋友先感谢自己——

感恩自己可以清清楚楚看见错误,而不是去闪躲、去隐瞒或
像过去一样透过工作、透过埋怨、透过另一半、透过生病、
透过自以为要扛的任务想转移注意力;
感恩自己会觉得惭愧、会感到亏欠、会想要补偿;
感恩自己会懊恼;
感谢自己想去寻找一个道歉的机会;
感谢自己有勇气承认,有勇气反省。

将感恩表达出来,可以提升我们身心的能量,为我们疗愈和
追求真实的路创建一个妥当而稳定的基础,保护我们不会迷失在
恐惧、羞愧和罪恶感的幻觉,而能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不堪,接
受内心的黑暗。
是透过感恩,拭去我们羞愧的泪水,吹散暗夜的迷雾,让我
们能重新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勇敢,看见自己想要从这恶梦
醒过来的心,重新站起来,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
感恩的功课,在这一生,有绝对的重要性。
37

为自己安排一个疗愈的空间

一天下来,我们随时会遇到想不透的难题,怎么安排都不可能妥
当的处境,没遇过的全新挑战,可是我们偏偏缺乏灵感,不知从何着
手。
面对人生带来的题目,我们都需要一个空间,让杂乱的思绪沉淀
下来,把内心的顾虑交给上天、交给生命更大的力量,让生命的灵感
浮现,引领我们走下去。
我时常提醒身边的朋友,可以为自己创建一个神圣的空间,安排
一个疗愈的空档,让自己可以沉淀,可以净化。
这样的空间,可以是在卧室、书房或家里的一个角落。只要是我
们平常喜欢在那里休息,感觉比较安静的地方,就把它当作个人神圣
的空间、疗愈的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安心不受打扰,感觉很舒
畅、很放松而又充满了尊重,能够很自然对个人这一生的经过浮出感
恩和希望,并带来一种宁静。
这样的空间,也可以是户外。也许是一块大石头、草坪、水边、
山上,让我们可以安心坐在那里,感觉很舒畅很自在。这个角落也可
以变成我们个人的神圣空间。
用这种方法,就好像一个链接,为我们带来一个宽广、稳定而妥
当的意识背景,帮助自己做一个调整。
我们坦白面对自己的不足和过错,会释放很多能量,释放过去的
一些创伤和悲伤,而在心理层面带来很大的转变。
可以的话,也在这个环境准备柔软的枕头和毯子,让我们可以舒
舒服服地坐着或躺着,充满了安全和保护,让自己很温暖,很舒服。
我们爱护自己的身心,是疗愈的第一步。
沉淀与反思:火的净化

有时,我也建议朋友晚上可以关掉灯,点几支蜡烛或用壁炉
的火为自己做一个陪伴,同时也可以做一点净化。
我们可以看着眼前的火,坐在火前面,让眼前跳动的火焰、
散发的温暖带着我们走,也许是到过去的某个画面、某个场景,
也许是曾经怀念、曾经放不下的某一个人……
———————
无论记忆浮现出什么,我们只是跟着它走,把自己交给眼前
的火。
把全部——我们的念头、我们的痛苦、感情、过去的受伤,
都可以交给火。
完全交出来,不要有任何保留。
全部交出来,只是看着眼前的火,享受眼前的火。把自己完
全臣服,臣服到火。
把我们过去心里面的结,心里留下来的疤,所有的受伤,一
个一个交出来。交给火,让火烧得干干净净。
看着火,也许想起了过去曾经和我们非常亲密的某一个人,
也许是伴侣,也许是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也许是情谊深厚的合
作伙伴,也许是重要的家人。我们曾经有种种话想跟他说,想对
他表达,但已经失去了机会,留在心里的都是受伤,都是伤口;
也可能是跟他分手、大吵一架,让我们心里很不好受。
看可不可以观想起来,让这画面浮在眼前跟着火焰飘动,好
像一伸手就能碰到他。
我们把自己的爱和慈悲浮出来,很诚恳看着眼前的人,他正
等着我们,等我们开口跟他表达。
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最诚恳的话对他说——

请原谅我吧,我也已经原谅你了。
我爱你,就像我爱我真正的自己。

把我们过去想说的话,让他知道,让我们和他的故事停留在
眼前的火,眼前的温暖,眼前新的理解。
慢慢地,我们得送他走了。
我们送他走,在火中,在光中,在温暖中,他想去哪里,就
让他去吧。
放过他,让他去吧。
我们知道,这一生过去的一切、现在的一切、未来的一切,
无论好或不好,没有哪一个发生非得怎样不可。
我们对自己充满了同情,对他充满了理解。
放过他,也是放过自己。
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告诉自己——
刚刚好。
宇宙,绝对不会犯错的。
坚持走下去,快乐走下去。
把过去,完全放过。
交出来,送给火,让火烧得干干净净的。
我们看着眼前的火,回顾自己这一生——
过去,已经过去的,一切,都OK。
未来,还没有来的,一切,都会是OK。
而现在,一样的,一切都是OK,一切都是圆满。
不管眼前有什么,我们已经充满信心,勇敢走下去。
透过每一个瞬间,我们可以活出真正的自己,都可以自在,
都可以活出——我们可以活出的最高的境界。
活过的,就像眼前的火一样,烧得干干净净。
没有过去还需要弥补,需要改变,或需要带回来重新来过。
全部烧得干干净净。
我们只能往前走,也只需要往前走。
眼前的火还在,停留在这个火,和眼前的火一起享受眼前的
生命。
过去的一切,让这个火烧得干干净净,让它结束自己。
———————
结束后,还是要记得喝点温热的茶水或汤,让身体暖和。如
果有温暖的毯子可以把身体包起来,或有柔软的抱枕可以抱着,
那是再好不过。
让自己舒舒服服的,如果睡着了,就睡过去吧。
一觉醒来,生命也重新开始。
38

告一个段落

过去,透过演讲和共修,我带出许多和“火的净化”类似的练习。
不光是火,有时候我也借用水、风、大地的元素,透过引导和观想,
让我们脑海里嘈杂的念头可以得到一个去处,而在各种元素带来的净
化中消散。
杂念降下来,我们身心得到一致,就好像在心里创出一个无形无
相的神圣空间。在内心的这个空间,我们可以打开自己,舒展自己,
面对过去的窝囊,面对过去的选择,没有评价,没有判断,只是很自
在地让一切展开。
我们在人间的关系有数不清的功课,我过去在《神圣的你》就带
出一个阶段性的提醒——我选择。
沉淀与反思:是我的选择

一切不管再怎么困难,是我选择的,在某一个层面是我选择
的。
不管是痛苦还是怎样,是我选择的。
即使我们责备自己,责备别人,还是自己选择的。
人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他的目的,有他自己的学习。所
以,讲到最后,也没有谁做错,也没有谁可以责备。

承认一切是自己的选择,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转回到自己。
承认一切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批判的火力开始减弱,爱和宽
容开始浮现。
承认一切是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再往外找战犯,反倒有了平
安。
承认一切是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再遮遮掩掩,反而有了勇
气。
承认一切是自己的选择,我们自然而然体会到一切都是自
己。
选择了什么?也只是自己选择了自己,自己在自己里造出了
一点小波浪,就连这波浪,也还只是自己。
渐渐地,内心来来回回的思绪愈来愈淡,就像飞机在天空留
下的一点点痕迹,最后,就连这一点痕迹也都消失。
没有事,一切平安。
这一生,一切的错误,也就老早告了一个段落。
39

茉莉——燃起希望

我们在最困难,感觉自己失败,感觉失去一切的时候,很难对未
来燃起希望。
如果还没从创伤走出来,内心的痛没有解开,还感觉自己相当脆
弱、没有力量,我们不要说不愿意再次走上老路,而且想到可能交新
的朋友,到新的职场发展,重新接触人,再次面对挑战……心里会有
一丝畏惧,不敢往前走。
我们在人间的关系遇到挫折,也许是伴侣分手,也许是亲人失
和,也许是对工作、对自己失去信心,也许是创业投资失败,让我们
感觉再也抬不起头。然而,这种人间的挫败,站在整体其实是一种过
渡,为了帮助我们准备进入下一个阶段。
为我们所准备的,并不是说接下来终于会找到一个好的伴侣,会
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创业投资会得到运气的特别照顾,而之前的只是
暂时的不顺,以后会变顺的。
不是这样的。
为我们准备的,是一个神圣的空间。
这个神圣的空间,不在外面,在我们的内心。
“走出依赖互助会”12步骤的第11步,谈的正是我们可以怎样运用
这个神圣的空间,和生命更大的力量接轨:

11. 透过祈祷和冥想,让我们和更高的力量接轨。我们祈求,为的是让
自己能更深刻地理解更广的真实,也得到活出真实的力量。

在这个神圣的空间,我们把自己交出来,交给生命更大的力量。
我们得以蜕去旧的制约,生命的韧性得以浮现,引领我们从创伤恢
复,重新得到希望。
我在《真原医》的“心灵圣约”所谈的“祈望”,也就是“对生命整体
的无条件信心”——相信生命会带我们走出一条路,对自己重新燃起希
望,而可以乐观面对挑战。
虽然童年的经历和上一段关系都让茉莉备感沉重,有一段时间她
根本不会想再进入亲密关系。想到要重新信赖一位伴侣,将自己敞
开,她会本能地感到害怕。但经过了这些年的疗愈、反省和转变,茉
莉也逐渐放下了顾虑,她曾经列出一张表,写下她在亲密关系所看重
的特质。我也请她分享:

友善、支持、尊重。
喜欢笑,喜欢玩。
灵性:生活、瑜伽、冥想、能量治疗。
各个层面都不断进步:身体、能量、情绪、心智、灵魂。
正直诚信。
愿意用心经营两个人的关系。
平衡、对称、自在。
真实。
觉醒并意识到神圣/更高的力量。
是伴侣、是友谊、是亲爱的朋友。
喜欢冒险也享受安静的时光,动静平衡。
心胸开放、有创意、聪明。
用心经营个人的健康,各个方面。
热爱户外活动。
喜欢新地方,喜欢旅行。
启发我的兴趣,引导我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事物。
轻松说出并听到真相。
踏踏实实、值得信赖。
总是笑笑的,一派轻松。
和我在同一条路上。
有动力、有进取心、成功。
精神上是自由的。

对未来燃起希望,是疗愈已经发生的一个征象。
重新相信自己,信任命运的安排,是我们疗愈到一个地步,将创
伤带来的念头、防备和障碍净化后,早晚会浮出来的生命本能。
茉莉从许多层面去探讨,去发展,不光是参加“走出依赖互助
会”,也包括她个人在疗愈的投入,都不断在加深对自己和生命的理
解。
这过程有点像重新养大一个孩子,只是这孩子不是别人,而是曾
经发育失调的自己——把自己扶起来,擦干泪水,重新认识自己的优
点,重新养出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这个人生的波折,是在为我们准备下一
段。然而,从整体来看,会不会有下一段关系,会不会遇到下一个更
爱我们的伴侣,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祂在准备我们,让我们学到一点功课,让我们可以继
续走下去,可以承担一切,甚至承担不可知。
这是生命带给我们的礼物。
沉淀与反思:我祈求

经过彻底的反省,创伤得到净化,而身心得到抚慰,我们终
于能够安顿下来,得到一个全新的起点。
这时候,要怎么走下去,用怎样的方式继续前进,继续活这
一生,这样的关注自然会从内心浮现。
没有人希望重复过去的错误,我们也明白小我的冲动靠不
住,这辈子我们不能任由过去惯性的想法和感受来带领。这时
候,透过祈祷,我们学习和生命更大的力量接轨,但愿能得到智
慧的引领,带我们走这一生。

我祈求生命,提醒我,自己可能不够全面。
我祈求生命,带领我,避开个人的误区。
我祈求生命,打开我的眼界,让我看见生命完整的样貌。
我祈求生命,给我智慧,让我能分辨虚妄和不真实。
我祈求生命,给我力量,让我懂得爱自己,也爱别人。
我祈求生命,给我勇气,让我懂得放过,能够原谅。
我祈求生命,给我机会,让我把握这一生,活得真实,活得
圆满,活得快乐。
这样的祈祷,我们可以当作自己日常的功课来进行。特别是
一天忙碌之前,让这祈祷成为一个指南针,为这一天带来清明的
开始。
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下自己的祈祷。
用这样的祈求邀请生命更深刻地进入我们,引领自己走下这
一生,不再后悔,不再担心,不再烦忧。
40

茉莉——分享疗愈的领悟

在人际关系的难题里,我们如果从好多层面明白自己的依赖性,
也就有机会走出依赖。
我也跟茉莉提到,能从这个经验恢复过来,重新对人、对自己有
信心,已经是再难得不过。她和前任相处会那么困难,大多数情况不
是她的错,也不完全是对方的错。她个人要走出来,是对的;她试着
去影响他,也是对的。但好不容易走到现在,真正的重点是——
这一生,接下来要做什么?
人生几十年活在伴侣的阴影下,最后才发现对方没有转变的可
能,这过程不知道流了多少泪,叹了多少气,多少次不停地怀疑自
己。一路走到这里,茉莉当然希望能影响更多有类似情况的人,想让
其他人少走一些冤枉路。
“走出依赖互助会”12步骤的最后一步,谈的正是茉莉的愿望:

12. 透过这些步骤,我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觉醒,我们愿将这样的讯息传
达给其他过度依赖的人,并在生活点点滴滴落实这些原则。

《真原医》所谈的“心灵圣约”所反映的疗愈地图,从感恩、忏
悔、祈望一路走来,最后一步“回馈”所谈的“恢复后愿意为人们从事服
务”,也是同一件事。
这里所谈的“回馈”并不是一种义务,并不是欠了什么要还,而是
我们恢复到一个地步自然而然会想做的——将自己疗愈的心得分享出
去,带给其他受苦的人安慰和希望。
茉莉挣扎的过程也认识了几位朋友,都有类似的经过,也走得很
近,可以为彼此支持打气。她认为人生应该要有这种朋友,可以充分
理解自己的经过,而不需要感觉自己好像很孤独,连痛苦都说不出
口。
这样的角色,也就是“走出依赖互助会”所称的“支持者”。这类成
长团体鼓励新来的人和支持者创建关系,透过心情和经验分享,陪伴
彼此走过12步骤的疗愈。
很有意思的是,支持者并不是白白付出。他们的奉献也会回馈到
自己身上。有研究发现,愿意主动分享个人经历,乐于主动帮助其他
人的人,他们的改变会更彻底。如果只是被动接受帮助,即使过了很
久,改善的程度还是有限的。
茉莉也提到,对于满怀热情想要助人的朋友,有一点是要提醒
的:支持者只是另一个同样在疗愈自己的人,愿意分享他个人练习的
经过,愿意陪伴。他并不需要扮演老师、顾问、社工、治疗师或保护
者的角色。
这种陪伴,不是分享大道理,只是带来一个有助于恢复的生命
场,在彷徨不确定时,能有人彼此提醒,互相打气。
当然,分享的过程也需要彼此有一些分辨的能力,可以达到真实
而友善的互动,成为彼此的助缘。
怎么做?接下来我会用三个提醒来说明。
41

三个提醒——是真的吗?是友善的吗?是
必须的吗?

一个人已经走过疗愈的路,想去服务在人生遭遇类似困难的人,
那么,他怎么去整理自己,又要怎么跟人互动?
多年来,许多比较成熟的朋友问我这个问题。他们可能还是认为
有一条最好的路,必须符合每个可能的路标,而且要把路标都说清
楚,才能帮助别人。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条帮助人的路,是简单再简单。简单到,
我可以用三个反问来回答他们:
首先我们问自己:接下来要表达的——

Is it true? 是真的吗?
Is it kind? 是友善的吗?是善良的吗?是温柔的吗?是充满慈悲,
能理解,可以体谅对方的吗?
Is it necessary? 是需要的吗?是必须的吗?

我们先问自己:是真的吗?
我们从人和人相处的困难走到现在,可能已经发现,过去认为真
的,不完全是真的。更让自己惊讶的是,我们原本的理解,跟事实竟
然是完全颠倒的,可以说自己过去只是守住一个局限的角度在看世
界。在这种封闭的心态下,能考虑的范围也往往过于狭窄而不够全
面。
曾经认定理所当然的视角或典范,含着我们过去累积下来的种种
观感,带来一些缺省的前提,让我们连一件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已经认
定怎样才是对的。回头看,我们面对人、家庭、周边、社会、政治,
是不是都充满了类似的偏见和区隔?甚至有时还会看不起别人,会有
相当不友善的一些看法。
现在,我们开始懂得问自己:我的这些观念和看法,是真的吗?
还不用谈到生命的本质,光是眼前的现实,包括各种议题都有好
多层面要考量,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吗?一定是对的
吗?
站在“我”,不管我们认为自己多聪明,是不可能看穿所有层面
的。
我们仔细去体会,早晚有一天会发现——人类是幼稚到一个地
步,才会任意做种种的分别和种种的排斥,还带着那么多错误的观念
去伤害身边的人,也伤害了自己。
这时候,提醒自己,关于心里所想的:Is it true? 是真的吗?
这本身会对我们立即踩一个刹车。
本来我们正要有一些互动,正激动地想表达一些理想、渴望、期
待、批评或看法,马上就停下来,自己做了一个回转,不会想再讲下
去。
———————
如果我们还是想拿自己的一些观念跟人分享,可以再问自己:Is it
kind? 这些话是友善的吗?是善良的吗?是充满慈悲吗?对对方是合理
的吗?
这样子,我们会突然得到一些灵感。即使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也
还有很多方法来表达,来帮助别人。用大家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不
会再带来冲突、反弹、阻碍,不会让别人听了心里过不去。
这样子,我们很温和,样样可以圆满地表达,也不费力活出一种
优雅。
一个人随时可以友善,可以温柔表达,他已经活出佛教所讲的忍
辱的美德。别人觉得需要忍耐,可能会失去耐心的状况,他并不觉得
在忍耐,而是自自然然就度过了。别人看他会发现充满了慈悲,脸孔
带着笑容,让人感觉不只是温和,而且还很温暖。就好像带着一股热
量,一股能量,让身边的人可以放松相处,想来接触。
一般人给建议或劝人,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谈,认为别人该
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并没有真正为别人解决问题。这种表达还是在
反映自恋,而对方会发现对他是没有用的,也不会想去听。
面对陷入困境的人,我们自然会想协助、想拉对方一把。要注意
的是,不是在他表现良好的时候才去支持,而在他失败或低潮时就把
这些支持收了回去。
这些道理,我想做过母亲的人都懂。面对家人、面对孩子,难免
有要提醒的地方,但是我们懂得如果先听对方说,明白对方的感受和
难处,并且用充满爱心的方式来表达,是不会破坏关系的。许多做父
亲的人反而需要学习,因为男士一般都认为要实话实说,要坚守原
则,却没有想过自己所谓的实话或原则,不见得经得起考验,而且语
气和用字可能一点都不友善,无谓地刺激孩子和家人。本来是想帮人
的,但得到的是反效果,而且还破坏感情。
———————
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友善?——假如这两个门槛或反省可以通
过,而还是想跟人互动,我们可以问自己:Is it necessary? 有这个必要
吗?需要用这种方法表达吗?
毕竟我们的出发点是想帮助对方,那真正有帮助吗?讲这些话有
必要吗?对对方真的有用吗?还是可以省掉?
用这些问题,我们回顾自己这一生跟别人的互动,可能发现自己
过去所说的话,首先不是那么重要,不一定是真的,可能也不友善,
甚至根本也不需要。
假如会带来冲突,让别人心里不舒服,很长时间都过不去,这种
互动和分享没有为他带来帮助,对整体也没有好处。那么,用这种方
法去互动,还有必要吗?
———————
用这三道问题这么反问自己,我们既把握了跟别人分享的原则,
而且在互动中已经开始不断调整自己,更进一步净化脑海的念头与情
绪。
我们内心隐藏的动机愈来愈少,不再为了说过什么而后悔,而急
着要去补救或澄清,也渐渐不再觉得还有什么话没有表达,或还有什
么责任没有完成。我们想说的话虽然会变少,但每一句话反倒有了分
量。它已经不靠知识,而是靠心意。表达简单,就可以抓到重点,而
自然充满智慧。
懂了这一点,再谈到怎么帮助别人,我们会发现是很轻松的,既
不费力,也不消耗能量。该帮助别人就帮助别人,该讲一些友善的话
就讲友善的话。如果没有机会,也无所谓,不需要去抢这个空间。这
样子,也就没有矛盾了。
42

旅途有长有短

一次我和一群朋友聚会,他们都分享了自己的疗愈。当然,他们
也会好奇,同样都是疗愈的路,为什么每个人疗愈的旅途有这么大的
不同?
生命里出现一个问题、一个麻烦、一个让我们痛苦的人,其实是
让我们学习——到最后,人还是要靠自己。
人生会有各种状况,但重要的是,我们要看清楚所有的状况都会
变,都是无常,对真实并没有什么代表性。这些状况会变成问题,是
我们自己带来的——我们从这里延伸出一些情绪、一些期待、一些批
判,然后就在这里头打转,几乎出不来了。
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的情况。
人生的路,包括疗愈的路,每一个人的路径不同。我随手画了一
张简单的图为身边的朋友说明,就像这些线条所表达的,有些人的旅
途短,好像一下就直通终点;有些人则是起起伏伏;有些人则是反复
遇到类似的情况,要走点冤枉路才能继继往前。
这种起伏,我们都不陌生。有时落到低谷,往上爬的难度很高。
五官和头脑强烈的作用也会不断地干涉,让我们把前面走的路又给推
翻。
有些人的旅途特别长,就像不是一生能走完,而可能需要一次又
一次地来。当然,也有人怎么走,好像又回到原点,没有一点进展。
但是,到最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抵达终点。只是早晚的问题。
43

将这一生彻底疗愈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朋友桌上看到这张日历。上头有一句
话,意思是:“我愿放下所有过去累积的垃圾,活在眼前,活在当
下。”
谈到人间的创伤,想让创伤得到疗愈,这句话刚好可以为我们带
来一个提醒。
在人间的种种互动,无论是和人、和事情,甚至有时候是跟自
己,难免会感觉窝囊,感到烦恼。许多时候,我们把一切看得很真,
当然会有埋怨,会担心,不断去分析怎么做才对,去规划怎样才可以
走出来……
但其实不需要这样,真要走出困境,需要的是我们把它放过,而
不是守着问题不放。
面对心情的动荡,我们的头脑会不断想找原因,反复回想细节,
试着劝自己,说服自己别这样或别那样。但常见的情况是,愈想,愈
进入一种念头和感受带来的萎缩。原因还没找到,我们就已经把自己
折磨了一遍又一遍。这种折磨,可能会是事件本身带来痛苦的好几
十、几百、几千倍。
我们透过紧缩而局限的身心状态来和周边互动,也就会把生活都
看成问题。如果我们再用同样的状态来找原因,无论是往环境或往自
己身上找,也只会把困难扩大,根本解决不了难题。
人生的难题要真正得到解答,反而是透过放松,减少身心内耗,
才可能跳出萎缩,让问题得到解决。
面对生活的考验、疲惫和倦怠,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再检讨受伤
的成因,也不特别花力气去排除心里的担忧或劝自己,而只是把它放
过,回到眼前,回到这个瞬间。只有这个方法,才可以真正让疗愈发
生。
问题是,怎么回到眼前这个瞬间?
靠思考,是做不来的。对许多朋友,我会建议让注意力回到身
体,透过身体的动态,把自己的萎缩打开,不再困在脑海念头的迷
雾。
我在《呼吸,为了疗愈》提过迷走神经,这是身体自律神经的一
部份,分布在身体各处,而其中有80%的神经元是把身体的讯息传回
到大脑。我们投入结构调整、螺旋舞、呼吸等身体层面的练习,身体
舒畅了,这些讯息再带回到大脑,内心的顾虑自然变少,不知不觉也
就从难题走了出来。
想疗愈过去的受伤,我们并不需要针对它去着手,反倒是不断放
过各种分析,不断回到这个瞬间,回到这里现在。
这么做,透过时间,不断创建新的回路,让过去的习气做一个回
转,也就让身心得到疗愈,而可以重新开始。
44

不再恐惧

说到要走出关系的依赖,许多人会害怕。
无论是哪一种人际关系,也许是伴侣、是职场、或是亲密的家人
或朋友,要从不健康的关系走出来,许多朋友除了会害怕失去熟悉的
生活,失去陪伴,还害怕一些很具体的损失。像是可能失去生活的保
障、面子、身分、金钱、地位、成就、人脉、朋友,这都是一般人认
为很重要的,也因此很难踏出那一步。
这种失落,对许多人来说,几乎等于失去生命。究竟能不能重新
活过来,他一点把握也没有。
前面提到的东敏,他离开前妻,脱离了一个富有而且体面的家
族。对外人来说,这种决裂好像影响不到前妻多少,应该是东敏的损
失比较大,而可能为他感到惋惜,想劝他不要离开。
但事实刚好相反,东敏鼓起勇气走出这个小世界,找到自己生命
的价值,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和担心,现在可以说是快乐都来不及。
茉莉也是如此,她试过各种方法希望修复婚姻,但怎么做都行不
通。放弃几十年的婚姻,几乎是等于跟自己的半辈子告别,而什么都
会失去。但最后,她什么都不怕,决定走自己的路。
茉莉的前夫是高科技业的工程师,收入十分优渥,按理来说,结
束这段关系,可能会让茉莉失去经济的依靠,可能连生存都有困难。
但走出婚姻后,茉莉却发现生命好像给了她第二次机会,让她活起来
了。终于有这样的一天,她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可以写诗,可以投
入音乐。虽然赚不了多少钱,却是比快乐还快乐。
对茉莉和东敏来说,就好像走出来之后,反倒什么都不怕了。至
于能不能找到新的伴侣,对他们已经不是重点。快乐,已经带来最大
的加持。
我认为这观念非常重要,人走到最后,还是靠自己。他突然放过
了恐惧,放过这一生所累积的一切,就像让生命重新来过。这时候,
他才真正可以拥抱不可知、活出不可知。
走出依赖,他自然快乐起来。至于对方,早晚还是要面对自己的
人生课题。业力,或说人间能量的交换,绕了一圈,还是要回到原
点。什么时候能走出人生的瓶颈,何时能看穿“我”自恋的泡沫,谁也
说不准。
45

走出自己的小角落

要解开自恋的泡沫,“在”的观念是唯一的钥匙,让人可以看穿自
恋的错觉,而走出自己的小角落。
首先,一个人如果随时停留在“在”,停留在当下,“我”起伏不
来,自恋也浮不出来。他对别人自然会同理,能同情别人,可以和别
人达到同一个频率,可以共振。
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去反对别人或自己的自恋,也不需要去对
抗。我们针对自恋去打压,去做文章,这本身反而从另一面强化了自
己的自恋。
我一直想要传达的,刚好和人间的应对是完全颠倒。面对人间全
面性的疯狂和荒谬,与其批判或抵制,臣服与沉默才是唯一理性的心
境,让我们不会被这种疯狂带着走,而可以克服世界带来的念头、感
受和刺激,来全心对应眼前,对应当下。
我们可以臣服眼前,活在当下,隔阂变得淡化,也就好像可以跟
这个世界、跟身边的环境、跟别人接轨。并不是脑海去规划怎么跟别
人相处,而是放松下来,放过自己的担心,突然会进入一种共振,可
以体会得到别人在想什么,在感受什么,经历到什么。
在那个刹那,我们会发现别人的痛苦,跟我们原本以为的并不在
同一个轨道,就连我们原本认定该怎么做才对的念头,根本和眼前这
个人、跟他的痛都不相关。我们的心突然好像可以进入他的躯壳,呼
吸着他的呼吸,活他的生命,体会他的痛。
这时,我们反倒不会再多说什么了。也许只是给人家一个大大的
拥抱,把他的痛和他整个人拥抱起来,但愿能充分表达最深的理解和
同情。
我们自然能够同理,能够仁慈,能够同情别人,不需要特别表现
慈悲,本身已经慈悲起来,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疼惜,什么是支
持,什么是体谅。
无形中已经从自恋、从关系的创伤走出来。
走出来,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差别最多是多自恋一
点或少自恋一些。每个人都是站在“我”的角度在看世界。就连别人的
痛,都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在分析,而不是真正体会到别人的痛。
接受这一点,明白每个人包括自己的限制,反而也就有机会走出
自己的角落。
46

把最好的部份带出来

我观察到人和人之间有一种共振,可以把个人最好、最快乐、最
友善的一部份带出来。
这里谈的不光是伴侣,还包括朋友,也包括工作上合作的伙伴。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人,和自己的频率是相容的。相处时,不
光体会得到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也会谅解对方的难处,会为对方设
想。这种相处,自然会让我们活出自己最好的部份。
反过来,如果频率不相容,两个人随时在吵架,随时不和,只顾
自己,总往最坏的可能去想,那对我们的刺激就是相反。
在关系里,我们能从心里创造出一个空间,让两个人的状态、波
动、能量可以完全重叠,可以同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
至于怎么找到这样的同伴?其实心会知道,而且比头脑知道得更
快。
不管在哪个场合,有时候我会注意到某一对朋友的互动特别顺,
就好像他们已经在周遭创建了一个特殊的、快乐的空间。
如果刚好有空档,我会主动去找他们,把我的观察跟他们分享:
“我在旁边看着你们,感觉得到你们有很深的感情,而且是互相加持,
活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不光如此,你们还很享受彼此的存在。你在,
他很快乐。有他,你也欢喜。这种互动,别人学不来。”
当然,听到我这么说,对方都很高兴,也就接着说更多。他们通
常眼里都是笑意,抢着分享他们怎么认识,为什么有这么深的默契,
可以有这样的互动,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等等。
这种互动的品质,不光自己可以意识到很难得,而会珍惜,外人
也能体会到非常明显的不同。
伴侣也是一样的情况,如果两个人的兴趣很接近,互相可以理
解,也能彼此支持,而提到对方都是充满温馨和欢喜,外人一看就明
白这两个人关系很深厚,就好像有他们自己的一个空间,是别人插不
进去的。
这种组合不见得只有伴侣或朋友关系,有时候在工作上,遇到一
个理性和感性都能匹配的主管或同事,会为我们着想,鼓励我们成
功,而让我们可以安心而满足地发挥个人的潜力。
两个人彼此理解,可以互相鼓励,把彼此最好的一面浮出来。在
人间,这是最好的组合。
47

再一次强调感恩的功课

我在这里,还是要再一次强调感恩的功课,以及感恩心在人与人
相处的重要性。
毕竟华人很难把赞美、肯定、感谢说出口。哪怕身边的人为他打
点一切,让他不用为生活大小事烦心,但他就是好像看不到,可能要
等到特定的节日或什么时候,才顺便表达一下。即使勉强表达,也很
冷淡,好像没办法流露自己真正的心意,没办法让对方感觉到真心。
在我观察,受亚洲文化影响的人,这方面是比较难。
我感觉最重要的就是,平常在沟通的时候,至少要学会表达欣
赏、赞美与感激。不要那么吝啬,也不要以为对方应该知道,就把这
些表达给省略掉。
表达欣赏和感谢,是非常重要。对男士、对女士都一样,我们都
愿意为对方做那么多了,能够听到真诚的一句“谢谢”,那会是很大的
安慰。
有时候,我会换个方法解释,也就是我们都可以把自己最佳的风
度活出来。男士是尊荣的小王子,女士则是高贵的小公主。活出贵族
般的风度,也就是不等着别人来照顾,而是能够照顾自己,并且大方
地对待别人。
人与人互动,无论是什么关系,都一定会有摩擦,会有不那么顺
畅、不太对劲的时候。这一点,我相信有伴侣的人都可以体会。人和
人相处,把欣赏、赞美和感激当作每天的功课,是非常需要的,也是
王子与公主能够带给彼此的祝福。
特别在两性的互动中,女士可以随时欣赏、赞美、感谢男士的服
务。男士也一样,让对方感到用心被看见、被称赞、被鼓励。不光是
外在的美,包括对方的照顾、关怀,乃至一句话、一种气氛、一个反
应,都可以随时赞美。
这样的赞美重复一百次、一千次都不嫌多。赞美不只在伴侣和朋
友间适用,包括工作上的相处或我们出去用餐,接受别人的服务时,
如果懂得慷慨赞美对方,我相信,只要去做,马上就能体会到周遭氛
围明显而正向的变化。
在人际关系里,透过感恩和赞美来肯定对方,不光是为了对方,
也是为了自己。
透过赞美、欣赏和感恩,为两个人的互动不断设立新的回路。把
互动的回路变成正向,而且是正向再正向。我们会发现,关系里难免
会有的矛盾、摩擦、不合、不对劲,在心里头已经不那么严重了。
我们心里的顾虑变少,负担减轻,也就更容易快乐起来。
这一点,我感觉是非常重要。
48

创建新的神经回路

在这一章,我想打破写这本书的惯例,先把沉淀与反思带出来,
而不是放在后头。
沉淀与反思:最快乐的事

列出三件自己一直很喜欢但很久没去做的事,给自己一个开
始,去做吧!

□我很喜欢 但很久没做了, 什么时候 就去做吧!


□我很喜欢 但很久没做了, 什么时候 就去做吧!
□我很喜欢 但很久没做了, 什么时候 就去做吧!

写下来,看看这几句话,体会一下内心的感觉,也体会一下
身体的感受。想到什么,可以写下来:
习气,和我这里的惯例一样,是可以打破的。
人和人相处,无论个性有怎样的问题,也许是自恋性格、讨好性
人格,还是总想掌控一切,缺乏安全感,界线不清或太僵固,都是一
种习气。
我们可以继续透过不良的互动巩固习气,让彼此痛苦。这是一种
不舒服的选择,但许多人不知道如何走出既有的情况,也就只能无奈
地忍受下去。我在《真原医》特别提醒想改变的朋友,习气只是能量
累积所创出的回路,真要改变,想从沉重的习气脱身,还是有办法
的。
要脱身,并不是强制自己不落到习气里,也不是强硬地检讨自
己,更不是想方设法去分析习气的成因。和自己、和习气对抗,反而
会造出一层额外的费力,即使短期看似有效,但早晚习气会更强烈的
反扑。
要脱开旧有的习气,最容易的方法是创建新的回路。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新的回路、新的习惯,不需要是旧习惯的反
面,而可以是任何一个能让我们轻松享受的回路。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在这一章打破了一个写作的旧习惯,不是把
练习放到后面才进行,而是先去体会——什么能让我们轻松快乐,而
什么又能让我们真心觉得享受。
如果我们还记得欣怡的经过,她在自我疗愈的过程遇到了音乐和
重训。音乐本来就是她个人的兴趣,而她刚好遇到一位老师,让她重
新把小时候学的钢琴带回来。
音乐演奏和单纯的音乐欣赏,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很不一
样的活动。有研究指出,人在演奏乐器的时候,要读谱,要移动手
指,要协调身体,要听见自己的演奏,要让感情和音乐一起流动,这
在大脑激发的神经元是一般活动的几十或几百倍。
更棒的是,这种对脑部的活化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区域,而是全面
性的。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强烈而全面的活化,对于创建新
的神经回路,是最快、最有效率也最有力的。
我在《真原医》就提过,要从过去的困扰走出来,不是去和这个
困扰对抗,而是创建新的回路,让人完全投入而且充分享受,不知不
觉放掉困扰。也就是说,欣怡想走出个人在婚姻遭遇的困难,但她不
是坐着继续分析人生的困境,而是去投入她所喜欢的音乐。这一来,
一点也不挣扎,她得到很大的安慰与快乐,烦恼也不那么重要了。
重训对她也有很大的帮助,原本她有一阵子走在外头心里都会害
怕,她知道自己有些状况,但也不知道如何着手。后来她接触重训,
开始锻鍊肌肉。除了身体变得挺直,线条变好,她自己还观察到一个
很有意思的差异:好像肌肉有了力气,连带也让她内心更有力量,她
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容易感到害怕。
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人觉得幸福与否,并不完全受大脑的想法
所主导。但如果他的身体都能感到舒畅自在有精力,他会真心觉得快
乐,对眼前和未来都感到乐观。
可以这么说,人要走出创伤的影响,首先可以绕过事件本身,而
从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新习惯着手;此外,一个新习惯如果能动用五官
和大脑的认知,甚至让身体肌肉动起来,那就能全面活化脑细胞,产
生最大的力量;第三,身体的反应比脑海的念头更有力量,更能让人
感受到改变已经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面对许多朋友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会一再提醒他
们投入I-Am的呼吸练习——在最深的一吸一呼里,重复“I-Am”,重复
《圣经》里主对摩西的答复。面对主,摩西问要怎么称呼祂。主的回
答也只是“I Am”。
“I Am” 是 主 的 名 字 , 也 是 主 在 表 达 自 己 。 我 们 在 心 里 默 念 “I-
Am”,也只是不断提醒自己是主,是神,是圆满,是满足,是生命本
身。吸气,在心里默念“I”;吐气,在心里默念“Am”。吸气吸到满,
吐气也吐到底。在深长而舒畅的一吸一呼,透过“I-Am”的提醒,在每
个细胞活出自己本来的圆满。
透过一再提醒“I-Am”,吸气回到自己真正的身分,吐气表达自己
的真实,我们已经在创建一个新回路,绕过“我是——某个身分、一具
肉体、这个身心、这个毛病、那个问题”的习气。
绕开“对抗老毛病”的惯性思考,我们只是轻松而快乐地去创建新
的习惯,体会新习惯带来的好处,而且让自己愈做愈舒畅,愈做愈享
受。不知不觉,我们投入在新习惯的能量已经远远大于旧的习气。新
的回路创建起来,旧回路愈来愈不被采用,人也就改过来了。
我们发现习气都可以改,没有什么事非怎样不可,也没有什么绝
对的道理,也就已经懂了什么是友善的中立性——面对一切,可以轻
轻松松臣服,不需要站到一个狭窄的立场,也不需要用一个很窄、很
偏的观点来批判。
最奇妙的是,我们没有针对个性上的冲突或不合去做分析和调
整,只是改变生活里的习惯,但连和人互动的模式也起了变化。原本
很容易产生对立,与人僵持不下,心里总是过不去……这种种不愉
快,轻轻松松也就解开了。
49

放过错觉

人和人相处的确会有各种期待、纠纷和烦恼,让人看不清自己,
看不清别人。
但我们该探讨的并非要不要和人相处,也不是该不该从此隐居闭
关。重点不在人,而是我们自己在情况不如预期时所衍生的念头、情
绪、反弹,反而把我们困进自己造出的云雾里。愈反弹,愈看不清。
更别说走出来。
这就是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情况,我们很少只是单纯地看,而是像
戴着太阳眼镜在看,或说是随时透过念头和情绪的镜片在看。而且,
还不是只用一副墨镜,而是套上很多副,甚至是上千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看清世界?连个模煳的影子都抓不
到,一切都被我们自己又多又杂的念头和情绪给挡住了。
和世界互动时,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透过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狭
窄的念头和情绪在看世界,以为这就是真实,就这样把自己骗过一
生。
我透过“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举办一些共修或静坐,也只是陪
着大家一起,把身心净化,让念头和情绪尽量单纯化。让身心的反应
和习惯,不再是我们唯一的重点。走到最后,看可不可以把这些滤网
摆开。
到最后,只是单纯的存在。Just be.
在哪里?
只是在存在,在“在”。
一个人轻松地在,不会在意身边的人怎么看他,或要求身边的人
怎么跟他互动。反过来,他会希望有时间给自己。
有自己的空档,有自己的空间。
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档,而不是黏
着别人,期待别人来照顾,或用不重要的闲聊把空档占满。
人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恢复的时间,让自己只是存在。
两个人假如是一种可以让彼此只是存在的关系,我们相处时不会
事事干涉对方,对方也不会大小事都要求非怎样不可,或是把个人的
期待放到别人身上。
这是我透过《水仙》想表达的重点。身边没有人,我们还是快
乐。有一个好的同伴,我们可以更快乐。
同伴不见得是某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我时常提醒身边的朋
友,希望他们多接触“全部生命”的观念,这也是在无形中设立一个没
有组织的组织。一群人有同样的看法,对人生有相同的观念,而在心
的层面可以凝聚起来。这也是一种同伴的关系。
当然,我也要提醒,就连灵性的追求,这种念头本身还是一个滤
网,一样会带来阻碍。所以,我一再提醒,透过正确的理解,有妥当
的识别,是那么重要。
走到最后,连这个阻碍都要看清,人也就对自恋有更深入的理
解。
自不自恋,并不只是别人的问题。我们存在这个世界,本身已经
就像是自恋的水仙,无时无刻不沉浸在自己透过念头、情绪、想法、
感受所投射出去的倒影。
然而,我们在这人间,喜欢、憎恨、追求、逃避、欣赏、鄙视的
一切,不外乎就是自己,都是自己透过脑海和身心的过滤而得到的印
象。
我们以为那是别人,是别的东西,是自己之外的世界。但那还是
自己,是自己捕捉来的幻影。
我们会有这个世界,会有种种的看法,还是离不开水仙的自恋。
一般人会以为,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才有自恋不自恋好谈。但
真正的自恋,是我们每个人的情况,没有谁逃得掉。
我们站在这个世界,认为这个世界是真的,认定一切是存在,是
存有,是真实不虚,是唯一的可能,也就已经进入了自恋的错觉。
在这错觉中的,不是只有你我,每个人都是如此。
50

这一生,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虽然谈到自恋的错觉,谈到这一生是错觉,但对我们来说,这一
生还是最重要的,也难免会把一切都当作真实。
我们不但会把一切当作真的,也不断用强烈的念头、强烈的感
受、强烈的喜欢、强烈的讨厌、强烈的恨、强烈的表达、强烈的行
为……想要抵抗这个世界,或以为可以改善这个世界。
从一个很小的“我”出发,挥舞自己手上的武器要对抗全世界——
就像下面这张画所表达的,是不是很熟悉?会不会觉得很荒谬?
认为世界不理想,认定别人对我们不理想,总感觉这一生不够理
想,我们要挥舞着我们微弱的念头,用情绪放大它,用厌恶、喜好、
推崇、憎恨更进一步举高它,好像反弹愈大愈好,愈能够捍卫自己心
中的理想。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随时在做的。但说到底,理想究竟是什么呢?
是更好的伴侣?是无瑕的身体?是更好的工作环境?是更完美的
主管?是合作无间的同事?是讲义气的朋友?是温暖的家庭?是改变
世界的重责大任?是拯救更多人?是追求一个最高的真理?
我们会把这些都当作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特别才经过感情、工作
或生活很大的冲突和失落,我们怎么可能会觉得这不值得追求?如果
不值得追求,前面不是白白痛苦吗?
我在这里要说一句扫兴的话,这一生,完全不是我们以为的那
样。
我们低落、痛苦时,生命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我们得意、欢喜
时,生命也没有因此有什么不同。
坦白说,生命根本不靠“我”来运作。
一切因“我”而生,因“我”而有,因“我”而起,因“我”而落……我
只能再坦白说一次,这完全是“我”的错觉。
如果人间是个幻觉,种种的现象是幻觉,那么,怎么可能只有
“我”不是幻觉?
我们认为是真实无比的这一生,完全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甚至,这一生,根本不属于“我”。
连“我”都是个错觉,那么,我们该拿这一生做什么呢?
51

最吉祥的时点

做任何的追求,如果最初的前提是错的,接下来当然是错到底。
“我”本身不存在,再怎么帮助这个小我,就像去帮一个电影里的
角色,这本身就是在一个幻觉里运作,像火上浇油一样,还让这个幻
觉烧得更旺更大,永远在一个虚拟的状态里打转。
所以,我们对这错误的假设要先踩一个刹车。从创伤里疗愈,只
是为我们争取一点时间,而不是把“我”当真再去改善,去解救,去调
整各种和“我”有关的现象与表现。
真正的重点是,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识别,认出——什么是真实,
而什么不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幻的,都会改变,都不是永恒。
无论我们在哪个领域,追求什么进步的学问,它永远都在变化。
可能现在认为已经很先进了,但随时会有人提出更先进的观点。再先
进的观点,不到几十年、甚至不到几个月就被推翻了。
而我们用尽一生或半生所学的,对我们领悟人生的真相,一点帮
助都没有。我们学到的只是一点知识,是逻辑和理性的一些竞争和区
隔。而且这种知识会愈钻愈窄,愈钻愈细,愈钻愈看不到边。
不光我们会认为自己的见解样样都是对的,是真的,而且专家彼
此还会争执,要辩出一个我对你错。人跟人、社会跟社会也是一样
的,投入那么多的资源去发展,留下的却只是痛苦和悲伤。
尽管如此,人类会反省吗?不会的。
这个时代,是一个步调不断加紧加快的时点。我们看看周围,在
各个层面,在我们的家庭、社会、全球,谁能有安全感?
外头随时都在变,每天醒来,就好像换了一个世界。
这种快速的变化,没有谁能跟得上。
但对我,这反而是一个再吉祥不过的时点。因为变化快到一个地
步,早晚让我们失去仅剩的安全感,逼我们非做一个回转不可。
这种回转,和过去所认定好的、重要的,会完全不同。
是这样,才有继续谈下去的价值。
52

都是一样的

遇到伴侣的问题,许多人会检讨对方,认为对方不够优秀,不够
亮眼,不够温柔,不够体贴,不够慷慨,不够风趣……总之,达不到
他个人对人生的追求。
工作或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人难免会觉得自己的遭遇不如人
意,像是工作沉闷乏味,身边的人不够聪明,没有见识,环境缺乏发
挥的空间……就好像遗憾自己被工作或生活耽误,而没能被肯定,被
重视。
大多数辅导人生的学问都在这层面着手,强调怎么找到好的环
境、好的同伴,怎么避开不理想的情况。但我要坦白说,这些都不是
重点。
这一生的重点,并不是人生有多精彩,有多少变化,多么符合理
想。
完全不是。
我们以为的人生,是透过五官带来的信息组合起来的。无论是
吃、看、听、想……对五官的刺激愈大,愈密集,愈频繁,也会让人
觉得好像有变化,比较有趣,而不会无聊。
但真正重要的,刚好相反。这一生,是让我们体会到——五官带
来的全部变化,并没有实质的内容,是空的。
五官带来的感受,可以说是由电子讯号组合的信息。人如果懂了
这一点,在种种变化中,他看到的是同样一个本质。这个本质不会改
变,而都是一样的。
有意思的是,懂了这一点,他反而会欢迎无聊。因为这时候变化
低,能看得更清楚。假如这变化像大海的风浪那么激烈,一波又一波
不断袭来,反倒不容易看清。
别人认为的无趣,是他这一生所欣赏的。
生活和工作不需要多精彩,有挑战也好,没有挑战也好,都是生
命的礼物,让我们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在社会与时代的千变万化
里得到一个小空间,而可以投入自己,投入生命的本质。
伴侣也不需要有多少变化,多少花样,打扮成什么样子,多英俊
或多美丽。重要的是伴侣的价值观念和自己符合,待人处事公正而有
道德,说和做可以一致。
反过来,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同伴,也就靠自己。自己很可靠,很
稳重地走这一生。活得真实,活得友善,需要时,为别人做一点服
务。这样不是也很好吗?
也就是说,这一生的重点,跟人生的变化,有没有伴侣,有没有
理想的工作,才华有没有得到肯定和重视……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
根本不相关。
53

没有意义,反而得到最高的意义

人是很可爱的生命,没有停止过在这虚幻的人生寻找意义。
绝大多数人会认定人间的关系应该要有一种用意,无论跟伴侣、
妻子、父母、工作环境、朋友等,都应该有某个目的,有某种意义存
在。
但坦白说,这一切没有什么意义可谈的。
人生,没有什么意义。也正是如此,我们才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我们非要去声明一个没有意义的现象有意义,这种想法完全是二元对
立的产物。是我们在人类的视野里,强行去认定有什么东西要有意
义,有什么东西需要衡量比较,而我们又可以学习到什么。
包括一段关系,我们都想赋予它意义,想给它一个目的,说服彼
此一段关系代表了什么,而分手、拆伙、走出依赖又可以学到什么,
让人体会到什么……讲来讲去,还是在满足头脑的运作。
是我们的头脑或理性,透过二元对立的框架,想声明有什么意
义。
是头脑想保护自己,要透过各种诠释来确保头脑的重要性。
小我要争取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它有时候就是会造出波浪,无论
是造出别人或自己的反弹,都可以让小我的错觉延续下去。
这就是小我的特色,不然我们不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非常痛苦,
不会这么舍不得结束这一生。
从二元对立,我们延伸出对意义的追求,延伸出对人生的期待,
接下来有烦恼、有痛苦、有失落。我们不断在人生、在人跟人之间的
关系寻找意义。只是,在人间的现象变化里寻找意义,想得到安全
感,这是办不到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人间想寻找的一切,老早已经找
到。
例如爱,每个人都在人间找爱。但我们和生命、上帝、神、真正
的自己,本来就有神圣的爱。
透过人间的爱,想要得到神圣的爱,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懂得
回到生命,回到主,回到真实的自己,神圣的爱早就在那里。
祂老早已经在内心,一直在等着我们。
我们在这世界打转,四处去找,找到最后会发现,从人间的互
动,什么都学不到。看似学到的,不过是人间的一些转变、人间的一
些意义。这些转变和意义跟知识分不开,跟业力分不开,跟因果分不
开。
这些表面上可以学到的东西,和我们灵性层面的发展一点关系都
没有,甚至是一点帮助都没有。
人走到最后会发现——他想找的关系不是在人间,不是在同一个
层面。他想找的,是在更深或说内心的层面。
是这样,我才会说神圣的爱——跟真正的自己、跟主的关系——
是随时在等着我们。而且,这种关系并不需要我们去创建,去经营,
它是本来就有的,本来就在。只是我们把它忽略了,才要承受那么多
痛苦。
在这人间的样样想找到意义,想分析怎样的同伴是最理想,怎样
的类型最好避开,别人怎么伤害我们或反过来我们怎么伤了别人,或
归纳出怎么辨识自恋型的水仙人格,如何反制心理操纵的手法……一
连串的脚本就这样在我们脑海里创建起来,而要让我们绕上一大圈,
最后才发现不过是自己骗自己,一切回到原点。我们进入人间的剧
本,就像进入了流沙,从此陷进去,再也看不到边。
无论是不是受到伤害,还是有意无意伤害了别人,我们要走出依
赖的错觉,最后自然会发现——跟真正的自己创建关系——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
跟真正的自己创建关系,也只是没有了分别,没有了隔阂。
过去,我们有强烈的隔阂,把自己跟世界隔阂,把世界看成是分
开的存在,但现在突然发现这隔阂完全是人为的,是脑海里的需要,
其实根本没有隔阂。
神圣的爱,跟真正的自己的爱,也只是没有隔阂。我们跟世界、
跟个人、跟周遭、跟一切本来没有距离,从来没有分开过。
懂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从人间的关系跳出来,得到使徒保罗
在《新约》提到的“超越任何理解的平安”。
54

变成一个空的容器

这一生,头脑所设法理解的,包括我们自认为从人间的功课学到
什么,从受伤又学到什么,说到底,和人生的真相都没有关系。
那我们活这一生,能做什么?
活在这里,如果还有一个重点值得追求,也只是去想通这一生的
真相——“我”是什么?有一个“我”,还有一个“世界”,这印象是怎么
来的?又怎么构成了这一生?
去追究这个重点,这一生反倒有机会可以得到彻底的疗愈。
透过这种追求,随时解开“我”带来的错觉,我们不断回到这意识
的根源,也就是我常讲的“定在心”,回到“奇点”,活出“大我”。这种
提醒,也可以说是一种净化,让念头、情绪、感受、想法沉淀下来,
把脑海的产物不断放过,我们完全不费力,没有选择,也就变成一个
空的容器。
谈“空的容器”,不是要我们去制定一套修行或什么功课,不是要
我们安排各种计划来完成,更不是为了衍生数不完的烦恼。它不是人
间到处都有的一个具体的什么,需要让我们做一些事情去得到。
“空的容器”跟这种具体的目标完全不相关,真要说,是把这一生
所知道的全部放过,全部解构。
任何现象、任何道理,本来以为是真实,是真理的,或觉得可以
代表真实,解释真实的,我们到头来会发现根本没有哪一句话、哪一
个念头可以让我们表达什么是真实。
我们自然会把这些过去的发现全部摆到旁边,跨过它,不断提醒
自己这些都不是。
我们彻底知道,任何过去以为好像摸到了一点边的,连这一点点
边,都可以放掉。我们只是回到奇点,回到心。
五官和头脑带来的种种念头和感受,我们知道只是一个现象,只
是个幻觉,只是在动态的层面反映了身心的运作,最多只是这样子。
透过这种回转,我们才可以变成一个空的容器。
当然,用“空的容器”这种比喻,难免会让人想到一个空的瓶子或
罐子,虽然中间是空的,但还是有个实体的边。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
它是一个容器。
但连这画面也不完全正确。
我透过“空的容器”想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也不是一
个我们用这时—空的观念可以设想的。就连我有时候借用更抽象的神
圣几何的观念来谈,那还是头脑想抓一点东西,勉强造出来的一点观
念。
是连这么一点,到最后都要放掉。一个人,才突然……突然什
么,是没办法表达的。真要说,也只是把样样都放下,让样样脱落。
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已经把样样都交出来,把样样都舍离。
舍离,不是透过我们的念头去放弃,不是我们去放弃家庭、环
境、财物,把全部都送给别人。这是人间以为的舍离。
真正的舍离,跟这一点关系都没有。
真正的舍离,反映在这一生,是平凡再平凡,简单再简单。我们
只是让生命非常简化,对样样不会有贪嗔痴,不会觉得非怎样不可。
在这个人间,我们没有什么欲望想去得到什么,但也不会去拒绝。这
一生,样样充其量是个人服务世界的工具。
有些人会以为舍离就是要把工作放掉,把所有财产和有点价值的
物品放弃得干干净净。但是,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对世界舍离,他没有
完全进入中道,没有完全回到奇点,没有完全回到心,而让他接着还
会有一连串的痛苦。
因为那种他以为的舍离,只是感情用事,本身也是很短暂。他并
不是彻底清楚这一生没有回头路,并不是真正明白这一生想找的不在
这个世界。
真正的舍离,和人间以为的不一样。
一个人真心认为这世界不重要,对他在这个人间做或不做什么是
没有妨碍的。人有这个身体,需要生存,还有带来这一生的随伴业要
完成。我们既然还活在世界,和周围沟通,需要有一个形体,我们沟
通的对象也需要有一个形体可以讲话给他听。这一生如果可以有种种
的方便,把这个肉身养活,得到生存,能够运作,有什么不对?
既然如此,我们根本不会用人间以为的舍离去虐待这一生带来的
肉体。
连这里所谈的虐待、不虐待,或其他过去会在意的观念,包括长
相、外表、行为、讲话、理念、成功不成功……现在会发现,根本和
真实不相关。样样都成为一种方便,方便我们在这一生造出最少的摩
擦,方便我们在这种状况下回到真实,活出真实。
假如有工具可以服务大众,服务世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我
们已经没有一个“做”的观念,也没有什么叫做功劳、功德、福报可
谈。
这些,都好像跟我们不相关了。我们最多是知道在这个世界还有
这个肉体,还有随伴业,只是透过这个肉体的行动,暂时守住这个时
—空。
这一来,我们自然变成世界的守护天使,好像为未来的人先保管
这地球,把自己的善意转出来。
当然,在疗愈、修行或追求灵性和真实的过程,我发现很多朋友
连一个观念都空不了,随时想做一个分别和判断,想把自以为最重要
的观念坚持下去。像是一谈到臣服,马上会认定要拿自己开刀,把一
切放弃,通通送出去。这错误的理解,本身就造出矛盾和对立,反而
没办法轻松地成为一个空的容器。
这一点,可能是最简单,也可能是最难懂的。
55

把人生的理想交给生命

许多朋友在疗愈的过程,会期望能够重新规划人生,去认识一个
理想的对象,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加入一个合得来的工作团
队,得到可以发挥才华的舞台,完成自己人生的理想。
身为人,这是很自然会有的期待。
有合得来的朋友、伴侣、可以共事的伙伴,当然很好。毕竟疗愈
的过程走得深了,个人原先熟悉的模式、对环境和自己的看法可能也
被推翻了,或许还失去了和原本圈子的共同语言。这样子,人会希望
得到新的同伴,可以分享新的理解,新的状态。
但我也要坦白讲,生命不是这么走的,不会因为我们在疗愈、在
修行,有很深的期望,就偏向我们的期待来完成。
无论是疗愈或修行,每个人的成熟度、体会的深度和广度都不一
样。就我自己的观察,伴侣双方的成熟度达到同一个深度,这样的可
能性可以说几乎是零。
人真正疗愈自己,到头来,身边的同伴符不符合理想,其实都可
以。把人间的关系平等化,对待众生都是友善,都是真实,也就没有
事了。
很多朋友会养宠物做为陪伴,无论猫、狗、鸟、仓鼠、兔子……
都是很好的伴侣动物。也有人心里有主、有神,而把他们当作人生最
重要的同伴。
这都很好。但是,到头来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是不是对人间的关系还有依赖?是不是还希
望同伴给我们安慰和支持?就好像过去心里的伤、人生的困难还没有
消失,而让我们想透过身边的人得到鼓励,才能支撑自己走下去。
面对的无论是伴侣、众生、自己或主或神,我们都可以活出自己
最好、最优雅、最公正的一面。随时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忠厚、友善
的人。我们很诚恳地活,也自然会带动周边的人。
如果还有期待和依赖,要记得——人间的感情,还是有条件,还
是受到制约的。这是我们都要认清的事实。
人间的爱和关系,必然含着条件的交换,而期望得到一些后果。
在人间的关系,不可能是无条件。不可能是单方面只有付出,只有给
爱,然后不想得到任何回报。
接受这样的事实,也就不需要将真正的爱硬塞到人间的爱和感情
里。没有超出现实的期待,人间的关系没有那么重的负担,反而可以
运作得比较好。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说到底,就是臣服。
我遇到朋友提出类似的问题,像是人生需不需要有伴侣?需不需
要规划一个理想的状态?我最多是跟他们说,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去
规划什么或设想各式各样的方法,没有必要觉得怎样才是最好的安
排。
这些规划和期待,反映的只是个人暂时的错觉。
我们面对生命,如果能减少“我”带来的障碍,让“我”透明化就像
一个空的容器,让生命流、生命的光、真实的光、爱的光可以流过
去,这样子,我们才可以充分体会什么是恩典,而放手顺着生命走。
我们懂了,也就会明白,生命的成就、突破和转变都不是个人
的,而是生命自由流过去,没有阻碍的结果。
这和把名利和欲望看淡不看淡,没有关系。我们只是不把注意集
中在人间的规划,不预期在人间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只是臣服到生
命,让生命带着走。
接下来,我们欢喜都来不及了,随时活出平安、慈悲和爱,为周
边带来一道光,充满希望。
我们完全没有压力,没有任何期待。社会带来的传统观念完全消
失了。我们会发现,过去认为重要的这些观念,好像已经不重要了。
对我们重要的是,这一生看有没有这个福德可以突然醒过来。不
费力,没有选择,做一个好人,做个善人,活出生命最高的境界。
面对每个人,不一定是朋友或伴侣,而是面对任何人,都充满
爱、活泼、天真、优雅。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影响到身边的人。同
时,我们会发现,任何人来接触都会被我们吸引,而且觉得这互动是
非常舒服的,会为他带来正向的一些体验。
面对这一生,我们不用担心,即使没有去追求什么,也没有计划
什么,这一生已经改了。可以说,宇宙已经帮我们安排了。
但是,这时候,还有一个命运想谈吗?人间际遇的变化还是我们
注意的焦点吗?
还是,我们心里根本没有事。我们已经把自己完全交出来,完全
臣服到心。过去这些烦恼、担心和期待,怎么可能还会起伏?
只有这样子,我们才第一次真正懂得什么是自由。
我们已经彻底回转,彻底臣服,臣服到生命,不管眼前是过去认
为的好事,还是不好的事,对我们都一样,都无所谓了。
这样子,我们这一生,方向已经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在谈的,要
怎么去安排理想的人生,这种问题已经好像有点遥远,已经不相关。
56

从这一生彻底跳出来

在写《水仙》时,我正在为大家录感恩节的分享。录音时,有一
群外国朋友在身边。有些人演奏音乐,有些人只是静静地听。他们不
懂中文,只是想陪在旁边,也给大家带来一种祝福。我在录音的前
后,会用英文为他们再简单谈一下,也和他们一同静心,一同享受生
命场的祝福。
茉莉也在这场聚会里,她很认真,事后自己做了一些整理,不是
单纯记下文字表面的重点,而是结合她个人这一生的疗愈,用自己的
语言写下纪录,帮助自己确立方向。
她也跟我分享这个笔记,我看了很有感触。她原本以为伴侣是
天,带着爱心和期待进入婚姻,却遇到很大的困难,差一点就对人生
失去希望。她能勇敢走出这一生的依赖,完全重新开始,靠的就是这
种不放弃的精神。于是我也征求她的同意,在这本书里分享:

跳出来吧!
我完全活出自己,不落在文字、分享和法门里。
在这重要的时刻,我完全在。彻底在。我就在。
我明白一体是言语谈不来、无形、不可知,但……那就是我。
我满心欢喜承担本来的我,信赖生命本来的样子,拥抱我还不知
道的一切。我虚心接受一切可能,任由生命带来快乐,将我打开。
我相信自己的直觉,知道已经遇见了灵魂的伴侣。我享受生命的
奇迹,知道我们可以一起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每个人带来欢喜。
面对未来的大变化,我可以成为身边人们的灯塔。对此,我完全
相信自己。
智慧和爱早已交融,就像真理的七道光芒、七个脉轮的能量交织
扩大,从我温柔的“在”活出来。
我充满了安全感。我能明智画分界线。我可以继续往前。
我是完整的。我值得这一切。
面对内外剧烈的改变,我准备好了,我知道。
我有疗愈的天赋,而我懂得将这天赋表达出来,落实出来。
这一生,我已遇到也将持续遇见大师再来。我能清晰并仔细辨
别。我明白这神圣时刻有多重要。
我接受这再明显不过的事实。能重新创建爱的链接,我很感激。
我的同伴带来全面的和谐,加速我们灵性的脚步,这一切是如此
美丽,如此优雅。这难得的生命,与我创建了神圣的关系,令我满心
欢喜投入这美好而充实的互动。
我和同伴不会浪费任何重新活这一生的机会,一同领悟生命,尊
重生命。我们个人的长处和不足愈来愈清晰,无论在物质或灵性层
面,也愈来愈有能力圆满。这一相会,让我得以短暂伫足,并继续往
前。
一切,都同样神圣——我虚心接受,也就到家了。
我接受眼前这激动人心的时代,也明白这个肉身是生命带来的礼
物,可以为身边带来平安与和平。
为此,我只能——感激再感激,谦卑再谦卑。

The Plunge
I now live out fully who I am. I go beyond words, teachings, and
systems.
I am radically present for this momentous occasion!
I accept that Unity is unteachable, intangible, and unknowable and
yet…that is who I am.
I joyfully assume who I am, I trust life as is and embrace the unknown.
I am humbly open to all the possibilities that have been orchestrated for my
enjoyment and unfolding.
I trust my instincts and know that I have been reunited with my
soulmate. I enjoy the miracle of life and know that together we can bring
joy to everyone, everywhere!
Throughout the great changes ahead I am a beacon of light to those
around me. I fully trust myself in this respect.
Wisdom and love are intertwined just as the seven rays of truth or the
seven chakras of energy complement and augment each other. My gentle
presence fully embodies these aspects.
I am safe, I use boundaries wisely and with discernment. I am forward.
I am complete and whole. I am worthy.
Great changes are happening inside and outside, I am ready, I am
aware.
I am a gifted healer which I express and exercise well.
I have met and will continue to meet great master reincarnates in my
lifetime. This I discern clearly and carefully. I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Divine timing.
I accept the obvious and have already re-established a love
connection. I am grateful.
My companion brings me total harmony, quickens my spirit, and
makes me feel beautiful and graceful. I am in a sacred relationship with this
rare being. I am joyfully committed and commit to work on building a
mutually beautiful and rewarding relationship.
My companion and I do not waste any opportunities to rebuild our
lives anew. We coexist in deep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 life. 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re being revealed and our potential to succeed
materially and spiritually are enhanced. I am prepared to move forward in
this sojourn.
I humbly accept that all is equally sacred, with this I am home.
I accept the exciting times that we are in. I recognize this current body-
form as gift to be used as an instrument of peace.
I am grateful and humbled.
57

活出这一生的真实

我们对样样都有一种贯通的了解,可以清清楚楚地辨别和洞察,
对真实已经有一个印象。这种区别的能力不是一般讲的判断,更不是
带着批评的批判,最多是一种直觉、一种眼界,让我们随时体会什么
不是真实。
至于什么是真实,我们没办法表达,没办法贴一个标签,没办法
归纳、框架起来。但是无论如何,生命还是让我们稍微好像尝到了一
下,体会到意念还没有启发的一个点。让我们稍微停留,好像突然体
会到什么是心。
这时候,我们就清楚了——清楚“什么不是”,不见得清楚“什么
是”,因为“什么是”是没办法表达的。
生命带来的这种体验,不要说表达不出来,根本也没办法跟别人
分享,完全是描述不来的。就连用念头去归纳,都没办法。
我们只能清清楚楚知道“什么不是”。面对样样,我们都知道只是
幻觉,还是五官的作用。只是透过五官和头脑的组合把我们带到一个
陷阱,把注意偷走。
“什么不是”,这种解构是我们唯一有把握的。我用“空的容器”的
比喻,一样是用来表达这种解构的意思;谈“中道”也是这个意思。
眼前这个瞬间,随时会带给我们一些精彩或激烈的变化,让人着
迷。也许是好事、喜事、坏事、灾难,也许是一个我们喜欢或不喜欢
的人。它透过能量的互动,让我们受到吸引,把我们的注意锁进这个
瞬间。
我们用中道、友善的中立性,也就把注意从瞬间的动态和变化,
转回一个不动的层面,也就是好像还没有开始分别的一个瞬间,或说
“我”还没有启发作用的一个点。
我过去所谈的奇点,也是这个意思。
但是这种回转,需要我们随时练习,随时提醒自己——这一生的
真实,从来没有变动过,从来没有符合因果业力的作业。
是我们不断声明小我的身分——我们认为这个“我”真的有,注意
力也就被瞬间的动态带走。眼前的动态,让我们跟着行动,造出一连
串的反应,有时候甚至是反弹。如果只是单纯的反应,还比较简化。
但是大部份时间,我们都进入一种反弹,采取负面的反应。自己不高
兴,别人也不舒服。
之所以如此,也就是我们的理解仍然不正确,或说不完整。对于
人间、个人的身分、扮演的角色、世界怎么组合的——我们没有弄清
楚,才会跟着跑。
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我们投入一场电影,已经认为电影内容是
真的,才会把全部的注意摆到剧情和演员身上。
但假如我们醒过来了,很清楚知道这不过是场电影,知道在这场
电影里,我们就是得跟着电影的剧情走,那我们反倒不会想去改变这
场电影的剧情,或强要这场戏的演员这么做或那么做才行。
它早晚会演完,让它完成就好。
我们过去因为把小我看得是真实,在这里还有一个疗愈、修行、
追求真实好谈,也还有心痛、悲伤、失落要解决,还想走出一条路,
想要改变命运,让这一生重新开始。
因为我们认为这小我是真实存在,而人生的故事有全面的代表
性,所以非要去改变它,舍不得不去帮助它,也才会有一个自我成长
的学问可以追求。
现在我们回头看这些自我成长的主题,不外乎是要为“我”找出一
条路,为“我”做种种的分析解释,那是怎么都讲不完,也解决不完
的。
我透过“全部生命”的观念所谈的,倒不是这样子。
58

在:当下的生命场

前面提到,人要走出自恋的泡沫,从“我”的泡泡脱身,也只是让
这个瞬间存在,单单纯纯地在。
我们“在”,活在当下,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接轨和同在,离不开
人和人之间频率和心情的共振。
我们大概都见过朋友、主管、同事、伴侣、家人、父母有类似的
情况。他可能心里有事,被别的事情给占据了心思,虽然人就在眼
前,却是一种“人在心不在”的状态。他在这种状态之下,几乎不可能
和人达到共振,也不可能同感共鸣。
我们完全投入眼前的瞬间,不光是和眼前接轨,而且是在一个最
基本的共振,可以说是位能最低、最稳重的一种共振。这本身也就是
我们想要的接轨与同在。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跟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本身就带来一种最根本
的心境,一种最基础的谐振,也是生命最根本的同在。
我们遇到一个人,体会到对方是在一个更根本、更稳重的状态,
但总感觉不完全和我们在同一个频率。这可能是我们自己不够安静,
是我们自己没有投入在这个瞬间。但这也没有关系,不需要当作多严
重的事来看待。如果这个人完全在这样的状态,那么,早晚我们会跟
着调整,跟他去接轨。
如果很幸运碰到这么一个伴侣或朋友,在灵性层面比我们成熟,
那我们很容易滑到跟他一样的频率。
许多修行大师流传的故事,都会提到弟子想亲近上师。老师更成
熟的频率,可以吸引人,让别人跟他接轨。
我们原本在自己的频率,会觉得好像他跟我们不在同一个频率,
对接不上。但是我们自己会下意识地去调整,会变得成熟而可以接
轨。
这种被带动的需求,反映在人间的所有关系里。就好像有一种最
根本、最舒畅、最稳重的状态,落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让我们本
能地想找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什么把我们带到这种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人间的关系会那么难。关系里的两个人都在找,但
都找错了方向,而且都不晓得自己在找什么。双方都不知道路,却又
拼命往彼此身上找,白白造出了许多不满和纠纷。
人和人的关系能维系下去,通常不会是一种刚好完全平等或对等
的状态,而是在某个层面上有落差,才会对彼此有需求。如果我们遇
到一个人,他在灵性的层面上更成熟,也带动身边的人进入一种状
态,而且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状态,慢慢地,我们的频率也
会改变。本来我们从来没有尝过“在”的滋味,没有跟当下接轨过,但
自然而然就“在”了,活出自在。
人比较成熟,是可能会把另一个人吸引到身边,而让对方早晚达
到同一个步调。他投入在“在”,随时投入眼前的瞬间,跟样样都同
在。跟人、跟动物、跟生命在一起,自然会带动周边,跟他达到同
步。
一般人会把注意集中在这样的人身上,但最关键的,还是“在”本
身。
我才会提醒身边的朋友,不用去分析解释这样的现象,只是单纯
地“在”,其他的,自己会跟上。
“在”就像太阳在照明,它并不需要做什么额外的事吸引地球和别
的行星来跟它接轨。是这些围绕着太阳运转的行星自然会被它带动,
让所有生命、花、草、树……都向着太阳,接受太阳的光线,让太阳
带着生长。
一个人在“在”并不需要做任何动作,去辅导别人跟他接轨。他只
是跟自己接轨,跟自己达到谐振。一切都是自己,这时候已经没有什
么自恋或不自恋好谈了,一切都会朝向他,会被他吸引,会跟着他
走。
这和人间一般所认为的,又是完全相反、完全颠倒。
要走出人间的悲剧,我们并不需要在人间的关系着手,不需要分
析什么自恋不自恋、什么性格互补不互补、两个人是不是互相亏
欠……等等。我们只是回到真正的自己,随时自在。一切的问题也失
去了重要性。伴侣的问题、人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已经跟着消失。
就连我在这里讲的共振、同步、谐振、接轨、同在,充其量也只
是一种比喻,只是借用二元对立的语言来表达。最后,我们也不需要
跟谁去共振、谐振、接轨、同在,我们已经老早跟自己同在,跟真正
的自己接轨,而周边的生命自然会被照明,被吸引。
59

不费力,没有选择

前面提到“空的容器”不是我们去选择,去成为的,并没有一个
“我”在选择,在费力,或可以努力,可以得到。
刚刚好相反,是我们从个人的层面带到宇宙、整体的层面,把所
有努不努力、选不选择的念头摆开,把过去设立的一些观念暂时摆到
旁边,反而会发现智慧爆发出来。
至于各种琐碎的知识,我们根本不会重视,但是也可以用上。我
们的记忆不会失掉,甚至是更好。我们过去的专业能力和技术,还是
会用到。
本来我们以为这充满了矛盾,但到时候可能发现一点矛盾都没
有。接下来,该用什么工具、什么观念、什么专业能力,都会用上
的。
我们不用担心自己,宇宙会安排,但是,不是“我”在采用,在选
择,在烦恼该怎么做,有什么计划。烦恼不烦恼,是过去的观念。我
们根本没有安排,也没有在规划什么。这一生,是生命来规划,规划
它自己。
我们既然成为一个空的容器,对生命根本已经没有什么期待,也
没有什么愿望想达到的。连救不救、帮不帮别人的念头,都没有了。
毕竟什么叫做“人”,又是“谁”在救“谁”?这种想法和拍一部英雄
电影有什么两样?只是让某某人去演一个英雄,来拯救电影里的情况
和其他人。
对我们,这些都过去了。站在整体,没有一个东西是真的。都是
暂时的现象,占不到全部的兆分之一。
我们虽然知道电影的剧情是虚构的,但电影里充满了烦恼和痛
苦,看了还是让人舍不得,会同情,会发出一个大的慈悲心,舍不得
不伸出手拉一把,希望电影里的角色可以醒过来。
这就是菩萨的境界,菩萨的状态。
我们还是希望用光去照明,将种种的希望带给周边,但这不见得
需要我们伸一只手去拉、去救,不一定需要用语言、或物质、肉体的
层面来表达同情,表现一般人认为的慈悲和大爱。
倒不是这样的。
这些期待还是我们人交给自己的。
很多朋友会以为,人如果醒觉过来,就有忙不完的任务,有各种
菩萨道、一个个菩萨的境界要完成,可能还要去弘法讲课,做一些善
事,忙着设立什么组织,或是用各式各样作品去跟别人分享。
这是人的期待,在这整体,好像是多余。
想想,一个人醒过来了,什么叫做成就,什么叫做任务或使命,
他还会在意吗?
如果还会在意,可能要注意,这是人间的观念被我们硬塞进来,
用头脑抓一个概念,塑造一个样子,不然我们听不懂,看不懂,体会
不来。
一个人懂了这些,走到最后会发现,修行本身只是随时在声明真
实,随时跟整体,跟真实接轨。本来好像还有个小我在接轨,然后连
这个小我也不知不觉消失了,已经融化到整体。
没有谁在接轨,连这种接轨或空的容器的关系,都失掉了。
他只是完全跟生命进入一种共振,透过每一个瞬间,都可以共振
起来。
60

可以将所有的习惯全部重来

走出依赖,走出“我”的错觉,看穿这一生的错觉,那么,我们在
生活中随时都是声明真实的机会。
首先,睡了一夜醒来,刚睁开眼睛,不用急着去做什么或想什
么,先停留在这个头脑还没有启发作用的瞬间,也可以说是一个没有
瞬间的瞬间。
这个瞬间,是睡眠和清醒间的空档,人还没有完全醒过来的空
档,但是已经有一种很单纯的知。
接下来,停留在这个很单纯的知,暂时不要去区隔、分别、认知
什么、知道什么、体会到什么、观察到什么、想到什么。
不要那么急着往下游着手。
可以的话,停留1秒钟也可以,2秒钟也可以,3秒钟也可以。
一醒来,就这么停留。不急着做什么,只是停留在这个空档。从
这里开始,我们早晚会发现,连这一点都能改,那么整个生活习惯都
可以改。
我们改,因为我们可以改,倒不是谁要求我们这么改。但说改,
我们也没有改什么具体的东西或表现,只是换了一个注意的焦点。
古人说“意到气到”,气跟注意是同一件事。我们把注意摆到哪
里,气会跟着走。我们把生命的注意摆到眼前的瞬间,也就让它新鲜
活出自己。
这样子,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叫做习惯或习气,每一个瞬间
都是新的。无论上洗手间、刷牙洗脸、照镜子、用餐、讲话……所有
的习惯全部可以重新来过,而且是让我们充满友善来面对生命。
这样的练习,和许多人以为的修行很不一样。
然而,我们可以试试看。一天24小时,用这种新鲜的眼光面对世
界、面对人间。这么做,和每天半个、1个、2个小时的闭眼盘腿、静
坐、练功相比,对你我的转变是不是远远更大?
透过这样的练习,只是改一个注意的焦点,也就已经把静坐带到
生活,而且这个静坐是活的,是跟着生活的动态随时在体会,完全分
不开。
这种习气的转变,它就是有那么大的作用。
一天下来,每一个瞬间随时变成修行转化的机会。
我们这样子走下去,会发现,可能性格自然而然改了,对人生的
看法变了。
本来觉得好像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几乎要放弃自己,总觉得人生
样样都难,好像有数不完的危机要克服。现在发现人生找到一个方
向,而且这方向不是对着外面,不是对着人间,而是在心内随时可以
把它创建起来。
这样子,连昔日的朋友圈、我们想花时间去沟通的对象都改变
了。我们过去本来认为社交或守住某种身分很重要。现在,好像也不
会想花时间特别去经营。有时候碰到应酬,有互动的机会,我们当然
还是来往,还是交流。但是,对我们,这一切的重要性已经完全不一
样。至于这些变化怎么来的,没办法跟任何人解释,也不会特别想去
谈。
我们会发现,尽管这世界像云霄飞车一样,变化起伏很大,但好
像已经影响不到我们,沾不上我们的心。
身边的人,情绪随时跟着波动。我们过去也是如此,但现在已经
可以观察到,在情绪和动态之外,还有一个不动的层面可以透过自己
来运作,可以活出来。
即使有一些情绪和摩擦,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我们都可以把它当
作燃料,让自己随时回到奇点,回到中道,而可以接待、欢迎、肯
定、感恩。
任何变化,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步骤来练习,把自己的注意180度回
转到自己。假如头脑又启发作用,发作完了,我们还是可以提醒自己
一下:

这位头脑在动,注意在动的众生,是谁?
这个有作用的体,是什么?

就这样,已经回到参。
活出中道,或说活出友善的中立性,同时含着臣服和参的观念。
这样子,我们已经活出“空的容器”,而自然跟宇宙接轨。
让宇宙和生命带着走下去,我们过去全部的问题和矛盾,也就跟
着消失了。
结语:松开双手,祝福这个世界

假如这一生没有这种人际的摩擦、感情的损失、难以愈合的创
伤,我们也不会体会到这里所谈的——一切是意识组合的。
人走到最后,会醒过来,发现一切是意识组合的。在这个意识
内,我们在游戏,在投入。我们在找的东西,全部在这个意识内;体
会到的,全部在这个意识内;而且,是透过意识的工具,我们在做分
析,在做理解。
讲到最后,一切都离不开意识。全部的一切,是在意识内延伸,
而延伸的东西本身还是意识。就连我们去衡量、模拟、观察的工具,
本身还是意识组合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值得计较,有什么东西可
以真正伤到我们?
有什么东西不是意识?
即使小我,也是意识。
我借用希腊神话里的水仙,带出自恋的观念,谈小我的作用以及
在关系上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在《水仙》,我所谈的虽然可以说是一
种自我疗愈,但你读到现在,应该已经很清楚这并不是一套自我成长
的道理或心理学,而是完全颠覆的观念。
这几十年来,我们在书店或各种场合都会发现各种自我成长的作
品或课程,主题都是帮助大众走出心理的创伤。这些作品或课程还能
细分成不同的派别,对人生、对生命、对过去、现在、未来都有各自
的说法,已经是一门学问。
我所做的,则完全称不上是学问,勉强可以说是为未来的弥勒
佛、未来的基督所表达的妙胜智铺路。
我透过“全部生命系列”把好多词汇先创建起来,将大家原本可能
没注意过的观念做一点区隔。这么做,可以说是在搭一个梯子,好一
步一步把大家拉上去或推上去。等时候差不多了,反过来是要把这个
阶梯消失掉,把过去累积的种种知识或说完整的一套系统解开。
所以,讲到最后,重点不在于自恋与否,毕竟每个人都如此,只
是有些人多一点,有些人少一点。但我们活在这世界,本身就是靠
“我”,需要强化小我来生存,没有谁不是如此。
我透过《水仙》所谈的,也只是指出我们认为自己有个小我,而
小我在运作,想得到什么,想掌控什么。小我活出来的自恋性格,是
“我”为主,认为别人欺负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就是受害者。
指出这些,我真正想谈的重点是——我们本来就可以走出这个错
觉,走出小我主导的悲剧。
梵文有一个字līlā,我会说是一种divine comedy 神圣的喜剧。用这
个词,我指的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这个人生,是我们自己透过各式各
样业力的组合、因果的制约,把它制造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样样可能性都已经被固定、被框住了。我们来到
这一生,一切已经是固定的。在人生的范围,在肉体和物质的范围,
一切现象都已经是结果,不是因。
人生的现象并不是本质,它已经是多少连串的反应所接下来的后
果。
我们在现象的层面着手,去修正别人,去修正这个世界,会浪费
非常多宝贵的时间和能量,甚至把反弹扩大,愈改愈复杂。
与其在现象的层面修正,还不如老老实实回到自己来面对现实,
面对真实。透过参、透过臣服把一切看开,将这一生放过。对样样清
清楚楚洞察,做妥当的区隔与辨别。最多,就是这样子。
懂了一切现象是错觉,这个肉体、这一生头脑和五官的作用不会
马上消失,它还有残留的惯性要完成。但是,我们对这场戏、这个人
生的梦解读已经完全不一样。
就是连一个人顿悟,醒觉过来,他还是有这个肉体,还是有这个
小我带来这一生的随伴业,还是有等着收尾的能量。这个身心需要告
一个段落,直到这个肉体结束运作前,它还有它的路,有它身体的需
要要满足。
这道理,是没有人可以否定或推翻的。并不是我们从人生的错觉
醒过来,就必须虐待自己的身体,或还需要做什么独特的行为,需要
有什么牺牲或执行什么任务,完成什么责任。一切,只是业力还要完
成它自己。
人从人生的错觉醒过来,虽然还是有小我,有这个肉体,但他彻
底知道这个小我、这一生残留的随伴业已经没办法再影响到他。他完
全解脱,跟过去的因果所带来的连锁已经中断,他跳出来了。即使眼
前随伴业还在运作,过去没有完成的能量还在流动,但这些都跟醒过
来的这个人已经不相关了。
这个醒过来的人,彻底知道:这身心、这一生的业力、这小我,
和整体的意识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一般人以为的全部或唯一,在整体
占的比例小到一个地步,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
既然如此,眼前业力的转变,业力带来的框架和制约,他都可以
轻松的放过。
这和一般人所想像的,都不一样。
我在《水仙》只是透过自恋这个题目,让我们每个人在人间的互
动能得到一点反省。毕竟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被小我绑住,而都是在小
我的层面着手,看不到边,也随时受到制约。于是这一生非常绝望,
从出生到最后一刻,活出的全是痛苦的命运。
对这一点,如果能够看透,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轻轻松松、不费
力、没有选择的从这个人生的错觉醒过来。
至于究竟是自己或是别人自恋,那根本不是重点。
要看透的,也就是不断地去体会“人”是怎么来的,看清“我”是怎
么组合的,把“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根源参通了,自恋不自恋,也就不
成为问题了。
参通“我”的组合,我们的注意也从人间的范围跳开来,从人和人
相处所带来的受伤、加害、受害、悲伤、烦恼、懊悔、内疚脱身。
这一生,得到一种彻底的变更,将过去所活的、认定是对的一切
典范彻底转变,完全进入中道,或说友善的中立性。是这样,我们可
以把过去的受伤彻底做一个疗愈,让生命重新开始,重新整顿。
也只有这样子,我们可以把自己过去的习气不断净化。净化到最
后,可以说好像变透明了,变成一个空的容器。
到最后,活在这世界,哪怕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我们可以大胆地
说:

我这一生该活的,已经活出来了。
该服务的,已经服务了。
该臣服的,已经臣服了。
今天,我剩下最后一口气,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后悔,可以再
去追求,再去解释,再去弥补。
我彻底活出弥勒佛、基督妙胜智的大智慧法门。
我就是服务到底,没有什么可以后悔,没有什么该做而没有做
的。

我们到最后会发现,来这世界,只是来祝福——祝福一切,祝福
自己,祝福周边,祝福这世界。同时,也是被祝福。我们交出恩典,
同时也收到恩典,最多只是这样子。而自然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平等
性,什么是一切都一样。
也只有这样子,我们才完全是空手,一切是在一种空灵的状态,
离开这个世界。
一切,到此为止。
一切,终于结束。
杨定一博士选择透过写书、亲自录制的影音和音频来传递全
部生命的观念,包括安排长时间的共修,让理论与生活结
合。希望深入真实、疗愈这一生的朋友们,可以自行安排每
天或周末空档来进行,跟着一起深入、一同净化。

心,向前行·2024

面对个人创伤的作用,老老实实将情绪的结、内心的结打开,活出这一生的祝福

清醒的呼吸·2023
在最亲密的一呼一吸,穿越病苦、烦恼与创伤的高墙

定在心·2022

放过个人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毫无顾虑投入自己、投入心、投入真实

没有路的路·2021

让这一生时时刻刻反映真心,透过一个个练习沉浸在真实

唯识的每日静心·2020

解说“唯识”的观念,也带大家进入宁静

这里·现在·2018

结合光与声音的观想、呼吸练习,一步一步引导从臣服到参,一再回到生命的真

蜕变·重生·2017
六小时引导,螺旋式的理论与练习并进,一点点深入我们的心

上述共修档案均可在“全部生命购课网站”取得,并在“全部生
命”App无限回听。大陆地区的朋友可以在“千聊平台 风潮线
上课程”购课取得这些共修素材。

杨博士并未授权任何讲师代为解说,也没有授权任何单位举
办线下实体课程、共修活动、或实修营,在此向读者朋友们
声明。
全部生命系列0028

水仙:从自恋谈起,一种逆风的解读
Narcissus: A Contrarian View on Narcissism

作者/杨定一
编者/陈梦怡
特约资深责编/陈秋华
封面设计/卢峖㽥
行销企划/连欣华
内页编排/中原造像 吴巧薏
全书封完稿/唐宇萱

天下杂志群创办人/殷允芃
康健杂志董事长/吴迎春
康健杂志执行长/萧富元
康健出版总编辑/丁希如
出 版 者/天下生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台北市104南京东路二段139号11楼
读者服务/(02)2662-0332 传真/(02)2662-6048
划拨帐号/19239621天下生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台英国际商务法律事务所·罗明通律师
电子书设计制作/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总 经 销/大和图书有限公司 电话/(02)8990-2588
出版日期/2024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ISBN/978-626-7299-48-7(平装)
978-626-7299-47-0(EPUB)
书 号/BHHY0028P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下网络书店 shop.cwbook.com.tw
康健杂志网站 www.commonhealth.com.tw
康健出版脸书 www.facebook.com/chbooks.tw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