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5

石油与国家安全

编辑、剪辑 作者 安尼瓦尔·阿木提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ISBN:7228085612 页数 329 页 2003-12-1

·条形码:9787228085613

内容简介 能源是能产生各种能量的各种自然资料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工业、农业、国防、科学
技 术 , 改 善 人 民 生 活 所 必 需 的 燃 料 和 动 力 。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扩大了对能源的使用范围。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也是人类认
识和征服自然、实现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在历史上,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能源时期;以草木燃料、水力、畜
力为主的能源时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时期;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时期。目前世界正处于以石油和天
然 气 为 主 的 能 源 时 期 。
石油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问题,涉及的面很广,本书从世界全局、各大国以及中国三个角度,试图从经济、政
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说明石油对国家安全的制约,说明新世纪石油对国家安全的严峻挑战。同时,我们也
对我国石油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综合篇

第一章 冷战后世界石油经济的战略态势

一 世界石油资料分布态势

二 世界石油生产态势

三 世界石油消费态势

四 世界石油贸易态势

第二章 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

一 石油与主要生产国或出口国的经济安全
二 石油与石油主要消费国或进口国的经济安全

三 石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途径

第三章 石油与军事

一 军事活动中的石油消耗巨大

二 在战争中争夺石油

三 为石油而战

四 为控制石油的军事存在

五 一张新的大规模争夺石油的世界军事地图

第四章 石油与政治

一 石油与国际政治

二 石油与地缘政治

三 石油与国内政治

第五章 石油争夺与外交

一 发达国家之间的石油争夺与外交

二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石油争夺与外交

三 里海地区石油正在成为世界性争夺的外交新热点

第六章 未来世界的石油形势及危机

一 石油供需形势和国家安全

二 石油价格变动趋势与国家安全

三 未来会不会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

四 未来可能会出现石油冲击的地区

五 保障石油安全的经济技术对策

第二篇 大国篇

第七章 欧佩克: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 欧佩克的来历及其作用

……

第三篇 中国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冷战后世界石油经济的战略态势———《石油与国家安全》选摘之一

编者按:能
源是能产生各种能量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总称,是人类赖以国防、科学技术,改善人民生活所
必 需 的 燃 料 和 动 力 。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扩大了对能源的使用范围。人类利用能源的
历史,也是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实现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在历史上,人类社会经历了三
个能源时期:以草木燃料、水力、畜力为主的能源时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时期;以石油、天
然气为主的能源时期。目前世界正处于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时期。
“石油黑金”、“石油血液”,这是人们对石油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形象比喻,说明
了 石 油 在 当 今 社 会 中 的 极 端 重 要 性 。
“石油政治”、“石油工具”、“石油美元”、“石油战争”、“石油危机”、“石油风云”、
“石油地缘政治”、“石油外交”、“石油俱乐部”、“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战略储备
’等等,是近百年来广泛流行于世界的新概念,反映着当代世界石油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
密关系。石油不仅是一般商品,而且是一种“政治商品”。石油成了自 20 世纪初以来世界
各主要国家对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工作的一个突出的重点,是各国激烈争夺的一个重心。
美国作家丹尼尔·耶金所著的报告文学《石油风云》中说道:现代战争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
石油资源的争夺史。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它与国家战略、国家实力和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外
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事实证明,谁控制了世界石油资源,谁就掌握了控制世界的权柄。
石油仍然是新世纪的地地道道的世界性的“战略物资”。在新的世纪,世界各石油生产
和消费大国,都在调整其石油战略,争夺世界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甚至残酷。经济的、
政治的、外交的和军事的手段,将被更加广泛和充分地运用在世界石油资源争夺的舞台上。
石油,当代能源时期的主体,对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安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
因此,本刊转载《石油与国家安全》一书的有关篇章,供读者参阅。

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是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世界经济格
局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政治、军事、外交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是指世界石油经济的力量组合和结构划分问题,它体现了世界石
油 经 济 的 基 本 特 点 及 其 作 用 后 果 。
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具体包括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世界石油生产、世界石油消费和世界
石油贸易的战略态势,以及世界石油经济的变化趋势。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石油经济的基
本 态 势 和 特 点 如 下 :
一 、 世 界 石 油 资 源 分 布 态 势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态势是指由于地理特点决定的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情况及其特点。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态势是整个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形成的基础,它决定着世界石油的
生产态势、消费态势和贸易态势。因为同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起决定作用一样,石油资
源 及 其 生 产 也 在 整 个 石 油 经 济 过 程 中 起 决 定 作 用 。
90 年 代 以 来 世 界 石 油 资 源 分 布 态 势 主 要 表 现 为 以 下 情 况 和 特 点 :
( 一 ) 世 界 石 油 储 量 增 长 较 快
专家们曾经对世界石油资源作过多次的悲观估计,先后曾把世界石油资源枯竭的时间预
定在 20 世纪的 20 年代和 40 年代,直到 1971 年罗马俱乐部还预言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
能供应 20 年到 31 年。但是,以后新探测到的石油储量却不断增加。据第 14 届世界大会资
料,全球石油资源量为 3 113 亿吨。1993 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 1383 亿吨,天然气探明
储量为 139.7 亿立方米。其中,石油探明储量最多的前五名国家是:沙特阿拉伯(占世界
探明总量的 25%以上)、伊拉克(占 9.84%)、科威特(占 9.62%)、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占 9.18%)和伊朗(占 8.68%)。天然气可采储量最多的前六名国家:独联体国家(占
世界探明总量的 40.1%)、伊朗(占 15%)、卡塔尔(占 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占
4.15%)沙特阿拉伯(占 3.8%)和美国(占 3.29%)。自 1985—1996 年,世界石油资
源探明储量平均每年递增 3.84%,比世界人口和石油消费量的年平均数约多出两个百分点
这主要是由于世界工业资本对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不断增加和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
从而在世界各地获得了一系列的油气资源的重大发现。例如 1995 年全世界新增石油储量
达 41.28 亿吨,其中非洲增长量最大,其次为中东和美洲。近几年又在里海地区、中国新疆
地 区 发 现 了 新 的 石 油 资 源 。
世界石油主要储量区有:( 1 )北非及西非几内亚沿岸和大陆架海底;( 2 )中东波斯
湾沿岸和波斯湾海底;(3)东欧与独联体国家(主要分布在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俄罗
斯、土库曼、伊朗等里海周围国家及里海海底,伏尔加—乌拉尔地带和西伯利亚);(4)
中国西北部盆地和东部平原及大陆架海底;(5)东南亚(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
亚、文莱沿海大陆架);(6)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7)墨西哥湾东海岸和大陆架海底;
(8)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及内陆的俄克拉荷马、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及阿拉斯加北部大陆架;
( 9 ) 加 拿 大 西 部 草 原 诸 省 ; ( 10 ) 西 欧 北 海 大 陆 架 。
( 二 ) 世 界 石 油 资 源 分 布 相 对 集 中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 1996 年,世界石油探明的储量为 1511.2 亿吨,但分布相对集中。
总的来看,世界石油天然气分布很不均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 3/4 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
半球,西半球占 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世界
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纬 20°~40°和 50°~70°两个纬度带内。驰名世界的波斯湾及墨西
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 20°~40°内,该带集中了 51.3%的世界石油储量;
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石油、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从
区域分布看,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和独联体国家。其中,中东地区为 818. 亿吨,占
54.1% ;独联体为 171.3 亿吨,占 11.3% ;北美为 153.4 亿吨,占 10.1% ;中南美为
106.3 亿吨,占 7%;非洲为 104.8 亿吨,占 6.9%;亚太地区为 97.5 亿吨,占 6.5%;
西欧为 56.4 亿吨,占 3.7%;东欧为 2.7 亿吨,占 0.2%。可见,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集中
在中东、独联体、北美、中南美、非洲地区。其中中东、中亚——独联体和北美三大地区占世界
石油已探明储量的 75.5%;仅中东地区就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 54.1%。目前,世界石油已
探明的储量集中分布在中东地区和环里海的中亚地区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据另外资料说,
中东和中亚独联体国家,是占世界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中石油资源占全球总量的
71%;天然气资源占全球总量的 72%,其中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是世界三大天然气资源
国 , 探 明 储 量 分 别 占 世 界 总 量 的 34.5% 、 15% 和 5.1% 。
有资料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可供开采近 40 年,天然气储量可供开采 70 年左右。
另据 2000 年《世界能源统计评论》,世界各地区石油储量在世界石油总储量中的比重是:
海湾地区占 65%、独联体占 6%、欧洲占 2%、中美洲占 8%、北美占 8%、亚太地区占 4%、南
非 占 3% , 北 非 占 4% ; 天 然 气 探 明 储 量 上 述 各 地 区 所 占 比 重 分 别 为 :
34% 、 38% 、 4% 、 4% 、 6% 、 7% 、 3% 和 4% 。
从石油剩余可采储量来看,中东地区的石油、东欧和独联体的天然气占绝对优势,分别
占世界总量的 65.5%和 40.6% ;其次,石油剩余可采储备量集中在西半球(包括北美和
中南美),占 15.4%,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集中在中东,占 32.4%。石油剩余可采储备量
最多的 9 个国家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墨西哥、利比亚和
中 国 , 共 计 占 世 界 总 量 的 85% 。
不仅如此,世界各大洲的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又集中地分布于少数国家。其中,沙
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五国占中东地区石油储量的 96%,天
然气储量的 80%;独联体占欧洲石油储量的 76%,天然气储量的 91%;阿尔及利亚、利
比亚、尼日利亚三国占非洲石油储量的 81%,天然气储量的 85%;委内瑞拉、墨西哥、美国
三国占美洲石油储量的 88%,天然气储量的 74%;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国
占 亚 洲 石 油 储 量 的 89% , 天 然 气 储 量 的 67% 。
( 三 ) 非 传 统 石 油 产 地 储 量 比 重 上 升
由于石油利润推动勘探投资的增加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引致非传统产油国石油天然
气勘探工作的发展,从而在不少非传统产油国发现了大量油气资源。与 1985 年相比,
1996 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量增加了 44%,平均每年递增 3.38%,天然气剩余探明量增
加了 42%,平均每年递增 3.22%。石油探明的储量增加主要来自非洲、南美和亚太地区。
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三国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由 1987 年的
6%,分别上升到 1996 年的 8.5%和 8%。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三国的
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同期内分别由 8.5%和 4%上升到 10%和 4.4%。与此同时,中东、
欧洲、北美等传统的石油富集地区在石油资源中所占的比重相应下降。1985 年,伊朗、伊拉
克、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剩余探明量约占世界石油
储量的 80%,1996 年则下降到 64%。1987 年,原苏联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 8%,天
然气的 42%;1996 年则分别下降到 6%和 42%。在此期间内,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墨
西哥三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世界的比重,分别由 12%和 11%下降到 8%和 6%。
( 四 ) 海 洋 油 气 资 源 潜 力 巨 大
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和海洋科学家不约而同地认为,21 世纪是海洋开发的时代。海洋是全
球生命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在巨大的海洋财富中,石
油天然气资源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估计,世界海洋石油蕴藏量约为 1000 亿吨。
全世界 900 多个沉积盆地中,有 600 个以上含油潜力很大。未来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
发将以大陆架浅海区为主,逐步向深海区扩展。大陆坡和大陆隆起的石油储量可能超过大陆
架的石油储量,是重要的远景区。太平洋石油开发刚刚开始,其中中国南海,据有关专家估
计有 200 亿吨的石油蕴藏量。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石油开发尚未开始。北冰洋的石油开发也只
是 刚 刚 开 始 。 总 之 , 海 洋 巨 大 的 石 油 资 源 潜 力 还 有 待 21 世 纪 去 开 发 。
二 、 世 界 石 油 生 产 态 势
世界石油生产态势是指由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格局制约的世界石油生产的情况和特点,它
是整个世界石油经济格局的现实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石油生产包括多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原
油和天然气生产;二是炼油工业生产。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石油生产态势主要有以
下 情 况 和 特 点 :
( 一 ) 世 界 原 油 产 量 稳 中 有 升 , 天 然 气 增 长 较 快
这主要是由世界石油资源状况和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对石油的需求决定的。1987—1995
年,世界原油产量年平均递增 1.01%,比世界原油消费年平均增速低半个百分点。其中,
亚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所以这一时期是世界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年平均增
速为 10.56%。其次是西欧,由于开采能力的提高,年平均增速为 5.37%。中东地区作为世
界最大的原油生产地区也保持了 5.37%的年平均增长率。非洲和拉丁美洲则因为经济发展
和石油资源状况的限制,所以原油生产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作为世界重要石油产地的北美、
东欧和独联体,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冷战后前苏联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则出
现了原油生产的负增长。但是, 1987—1994 年间,世界天然气产量因为环境保护的要求,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81%,高于原油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其中,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的
天然气生产保持了较快的速度。相比之下,传统的北美、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生产增长速度
却 较 慢 甚 至 下 降 。
(二)原油生产仍以中东为核心,天然气生产仍以北美和独联体为两极
世界原油产量与石油资源分布相对应,呈现单极格局。中东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31% , 亚 太 地 区 、 西 欧 、 非 洲 、 拉 美 、 北 美 、 东 欧 分 别 占 世 界 原 油 总 量 的
11%、9%、10%、13%、14%和 12%。1994 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以北美和独联体为中心形成
两极格局,其中北美和独联体各占世界总产的 33% ;其次是西欧,占 10% ;亚太占
9% ; 中 东 、 拉 美 各 占 5% ; 非 洲 占 3% ; 东 欧 占 2%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正在加速向石油领域转移,超级国际石油垄断资本集团
正在形成,导致加紧抢占最重要的石油产地,进行石油经济的一条龙经营,特别是抢滩发
展中国家的石油市场。从 1998 年英国石油公司以 60 亿美元收购阿莫科公司开始,仅一年
多时间,国际石油公司就形成了埃克森—美孚、壳牌、英国—阿莫科三大超级石油垄断集团
和道达尔—埃尔夫这个稍小一点的垄断集团。埃克森和美孚两家石油公司合并后,其市场价
值 2 800 亿美元。这种兼并说明,国际垄断正在迅速向石油领域转移,其结果是导致国家
石油垄断势力的加强,控制了世界石油经济的绝大部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
经 济 、 政 治 和 军 事 将 越 来 越 受 到 世 界 石 油 垄 断 资 本 的 控 制 。
( 三 ) 世 界 炼 油 工 业 由 发 达 国 家 向 发 展 中 国 家 转 移
1995 年世界原油加工能力为 37.225 8 亿吨,高于 1987 年的 34.789 0 亿吨,低于
1980 年的 39.592 0 亿吨,开工率为 83%%。由于原油加工的环境影响和炼油工业利润
的驱动,1980 年以来世界原油加工能力增长最快是亚太地区,达到 1.433 3 亿吨,其次
是中东,为 9 094 万吨,非洲为 5 825 万吨。从发展速度来看,非洲则处于首位,中东次
之 , 亚 太 第 三 。 拉 美 、 北 美 、 西 欧 东 欧 和 独 联 体 则 有 所 下 降 。
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近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石油工业从资
源勘探到生产加工都出现了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石油勘探方面,现在采用的“地质导引
”钻探技术,可以跟踪地下原油的分布。利用磁性共振成像技术的传感器,可以探出成本最
低的石油开采路线。埃克森公司近 10 年来通过利用上述技术使石油勘探成本降低了 85%。
现在,许多石油公司可以在过去被视为禁区的海上深水区进行勘探。深达 2 000 米、3 000
米的超深海底钻探今后将成为现实。计算机控制的推进器通过利用全球定位卫星发出的信息
能 使 勘 探 船 自 动 找 到 安 全 作 业 的 位 置 。
在石油开采方面,尤其是在海上石油开采方面,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装备成本明显降低。
1998 年投产的英国一婆罗洲联合石油公司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近海区建立的石油开采平
台成本只有 8 500 万美元,日产原油 3.5 万桶。相比之下,1994 年壳牌石油公司在墨西哥
湾建造的第一个深水平台造价为 12 亿美元,日产原油 4.68 万桶。由于设计的改进,深海
平台的重量明显下降,使装备成本大大下降。在加拿大浅湾的某号平台是固定型的,为了能
够承受巨型冰块的撞击,平台使用了 5.5 万吨钢筋混凝土,设计与建造共用了七年,成本
42 亿美元,于 1997 年投产。在那里建造的第二座平台改为浮动型,遇有大冰块漂来时,
可用拖船拉走。而该平台设计与建造只用了三年时间,造价只有 22 亿美元。同时,由于采
用了新技术,深海小型油田的潜力也将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前,只有 8 000 万吨的石油储
量才有开采的价值,而现在开采 3 000 万吨的储量油田也可以获得利润。与此同时,采油
率也在提高。过去,每块油田在开采了储量的 35%以后就要报废,现在阿马科公司的试验
油井的采油率可以达到 70%,它采用的是空气注入法。在油田管理方面,过去对油田盲目
开采,直到开采不出油为止。现在,石油生产单位定期对油田进行地震测试,在取得有关数
据后,向油田施加高压,使邻近的低压油田出油。在炼油方面,由于使用更有效的催化剂和
采 用 新 工 艺 , 汽 油 和 柴 油 的 出 油 率 得 到 了 提 高 。
三 、 世 界 石 油 消 费 态 势
世界石油消费态势是指由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对石油需求的情况和特点。就世界石油
经济总体来看,也是石油生产决定石油消费,否则石油消费就没有对象或材料,但是石油
消费又反作用于石油生产,并且也有它自身的特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石油消费
的 基 本 情 况 和 特 点 是 :
( 一 ) 世 界 石 油 消 费 水 平 稳 中 有 升
由于两次世界石油危机,世界石油价格飞涨,迫使西方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
步,实施石油替代战略,使得世界石油消费水平大为降低;同时也造成石油价格开始持续
回落,石油需求随之逐渐回升,石油消费随之增加。如 1988 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 29.05
亿吨,1989 年上升到 30.38 亿吨。1988 年世界石油需求量为每天 4 950 万桶,1989 年
上升到 5 190 万桶,增长率达到 4.84%。1999 年需求量达到每天 7 560 万桶,比 198
9 年增长 45.7%,即 10 年增长了近 50%。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经济稳步发展,
特别是亚太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长达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
各国石油储量和产量的增加,使世界石油市场的较低价格,世界石油消费水平不断回升。例
如,1985—1994 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年平均增长 1.47%。同期,世界人均石油消费量增
长也较快,比世界石油总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略高 0.15 个百分点。1994 年世界人均石油
消费量为 620 公斤,虽然还低于 1980 年的人均 671 公斤,但已高于 1988 年的 572 公
斤 的 人 均 水 平 。
( 二 ) 北 美 、 西 欧 和 亚 太 是 世 界 三 大 石 油 消 费 中 心
经济发展是石油需求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变动,大致反映了世界经
济发展的态势。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欧美
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1995 年的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北美占 29%,西欧占 25%,
亚太占 20%。1987~1995 年,世界三大消费中心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亚太地区
更为突出,其中亚太地区年均增长率为 8.8%,北美为 3.9%,西欧为 2.4%,而中东则为
0.4%,北非为 1.9%,东欧为-2.5%,独联体为-9.8%。在 10 年中,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
年平均增长 5.4%,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92 年就已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
消费中心。到 1999 年,该地区剩余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 4.2%,石油产量
仅 占 世 界 石 油 总 产 量 的 10.4% , 但 石 油 消 费 量 却 占 世 界 石 油 消 费 总 量 的 26.4% 。
( 三 ) 发 达 国 家 消 费 着 世 界 石 油 的 绝 大 部 分
据资料显示,1993 年世界能源消费的种类是石油为 31 亿吨,天然气为 18 亿吨,煤为
21 亿吨,原子能为 6 亿吨,水力为 2 亿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为:石油占 40%、天然气
占 23%、煤占 27%、原子能占 8%、水力占 3%。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直到 20 世纪
末,石油和天然气一直是能源消费中的主力。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欧 12 国,消费
了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 60%,而这些国家仅占世界人口的 15%。1994 年,北美人均石油
年消费量为 3 437 公斤,日本为 2 150 公斤,西欧为 1783 公斤,分别是世界人均年消费
量的 6 倍、3.5 倍和 3 倍。而除这些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年人均消费量还不及世界年人均消
费 量 的 一 半 。
四 、 世 界 石 油 贸 易 态 势
世界石油贸易态势是指由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双方拉动的、联结石油生产和石油消费的
世界石油市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同市场经济是市场上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一样,石油
市场也是各种石油经济关系的综合体现,是各种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集中反映,
也是整个世界经济变动状况的一个缩影。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石油贸易的基本情况
和 特 点 是 :
( 一 ) 世 界 石 油 天 然 气 贸 易 额 增 长 显 著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它拉动了石油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同时 ,
石油天然气生产的发展,也为满足石油天然气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例如,1994 年世界
石油贸易量相当于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58% ,天然气贸易量相当于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
21%。其中天然气贸易量比石油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1988—1994 年,世界石油贸
易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5.8%,而同期天然气贸易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则高达 11.2%。这
主要是因为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燃料。贸易增长速度的地区分布情况是:石油进口增长较快的
地区主要是北美、拉美和亚洲,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则是北美和欧洲;天然气进口增长较快
的地区是非洲、北美、欧洲,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是北美和欧洲。
( 二 ) 世 界 石 油 的 三 大 进 口 市 场 和 三 大 出 口 市 场
与世界石油三大消费中心相对应的是世界石油的三大进口市场:美国、西欧和东亚地区。
世界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这三大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石油消费需
求的增加。例如,1994 年这三大地区进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 84%。与世界石油
生产态势相关形成了世界石油出口市场的三大中心:中东、非洲和独联体。这三大世界石油
出口市场是以本地区石油资源的高“禀赋”与石油的低消费为基础的。1994 年三大地区出
口石油占世界总出口的 68% ;其中中东地区占世界石油出口的比重最高—— 46% 。
( 三 ) 世 界 天 然 气 贸 易 具 有 明 显 的 区 域 性
世界天然气贸易主要为国际管输天然气贸易。由于修建天然气运输管道耗资巨大,所以
有关专家把天然气“消费”看成是一种“贵族”消费,虽然它是一种清洁能源。1994 年世
界天然气贸易量占世界天然气生产总量的 80%。世界天然气贸易市场格局是“三大三小”。
欧 洲、 独联 体和 北美 是三 大世 界贸 易市 场, 它们 占世 界天 然气 管道 运输 贸易 总量 的
98.6%;其中北美贸易区的出口国以加拿大为主,欧洲贸易区的主要出口国依次为俄罗斯、
荷兰、挪威、阿尔及利亚,独联体贸易区的主要出口国依次为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
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小”贸易区为中南美、北非和东南亚,其中主要出口国为玻利维亚、
阿 尔 及 利 亚 和 马 来 西 亚 。
1994 年船输液化天然气贸易量,亚太地区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77%),其次为欧洲
(21%)和北美(2%)。向亚太市场出口的国家依次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
文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美国。向欧洲市场出口国家主要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澳大利亚。
北 美 的 船 输 天 然 气 主 要 来 自 阿 尔 及 利 亚 。
(摘自《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
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石油与国家安全》选摘之二

国家经济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世纪国家综合安全格局的突出之点。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冷战体制的结束,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经济
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为突出的方面,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逐渐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主导
方面,从而使国家经济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十分关心的中心问题。
国家经济安全一般是就国家经济生活的危险状况而言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一
定时间里出现停滞、下降甚至崩溃,或者有某种警示隐含着某种危机、危险或威胁,那就意
味着国家的经济生活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核心是国家经济能否持续、稳
定、健康发展的问题。
国家经济安全可以分为国内经济安全和国际经济交往安全。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主
要是指遭受各种重大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对国家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二是
经济因素。主要是指国内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适合本国生产力的
发展状况和要求,国家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严重的泡沫经济成
分,国家是否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贫富差距,以及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是否长期存在严重
的贸易逆差,国际债务负担是否过重,国家金融业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能否健康运转。三是非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军事因素。四是国际因素。主要包括国际社会的政
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因素对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其中,仅就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间
的各种经济战、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对一个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或途径。经济战
是一国以强制性的经济手段对他国进行对抗的非暴力手段。它主要包括经济摩擦、经济冲突、
经济封锁和经济制裁等形式。各种形式的经济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大或小地影响相关国
家的经济安全以至政治、社会和军事安全。经济危机分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各种具体的
结构性的经济危机,如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石油危机等。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当今世界里,
一国的经济危机往往在国家之间具有互动性、连带性、复杂性和广泛性。
石油之所以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关系重大,一方面是因为石油能源在当代国家经济生
活中的作用十分巨大。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当代,石油消费占世界各国全部能源消费
中的比例达到 40%以上。如果减少了或失去了石油供应,与石油能源消费有关的各种经济
社会生活以及政治、军事活动都会受到很大冲击而造成巨大混乱和动荡。二是因为石油产业
以及与石油产业直接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许
许多多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它们加在一起,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如果减少了或失去了石油供应,这些部门、产业、行业和企业就会受到严重冲突甚至造成极
大的混乱和动荡,从而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它既表现为对主要产油国经济安全的
影响,也表现为对主要消费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既表现为对主要石油出口国经济安全的影
响,也表现为对主要进口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既表现为对石油及石油化工产业安全的影响,
又表现为对以石油及其化工产品为原材料和消费品及其他各个产业部门及经济社会生活方
面安全的影响;既表现为对国家宏观经济安全的影响,也表现为对国家微观经济安全的影
响;既表现为对国民经济或民用经济安全的影响,也表现为对国防经济或军事经济安全的
影响,等等。
石油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石油的供求、石油价格的波动这两个途径来实
现的,而石油的供求与价格二者之间又是紧密相联的。
石油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影响,又可以是消极的影响。
石油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必然会波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从而影响到
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军事安全以及外交安全。
一、石油与石油主要生产国或出口国的经济安全
从目前世界石油资源及石油产量分布的经济格局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外,绝大多数
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它们既是石油主要生产国,同时又是主要石油出口国。
截至 1995 年,世界上石油探明储量最多的前五名国家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已探明天然气储量最多的前六名国家或地区是:独联体国家、伊
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和美国。
截止 1996 年 1 月 1 日,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最多的前 10 名国家是:沙特阿拉伯、伊
拉克、科威特、阿布扎比、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墨西哥、利比亚和中国;天然气资源国主要
是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三个国家。
从上述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剩余可开采储量以及实际产量的地理分布来看,除美
国、西欧和加拿大外,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其中中国虽然也
是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大国,但却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大国,因为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自
给的程度较低(目前仅占不到 70%)。
这些发展中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对这些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这些国家大多数经济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特别是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石油生产和出口。
如果说其中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比较富裕,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也是依靠“石
油美元”。中东许多国家、北非的一些国家就是依靠石油收入摆脱了贫困处境而跃居为石油
富国。目前中亚地区、北非地区许多国家的政府,雄心勃勃,想把本国经济搞上去,也都是
把希望寄托在本国石油天然气的大量开发和出口上。这些国家政府认为,有了石油,就可以
出口换取大量外汇,有了大量外汇就可以进口本国所需要的工农业产品,就可以进口先进
生产设备和技术,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摆脱本国的贫困处境,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
平。据 2001 年 1 月出版的法国《石油战略》杂志报道,欧佩克去年的石油收入比 1999 年上
升 68%,达到 2 610 亿美元,是 20 年来的最高水平,世界头号原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的
石油产品收入达到 810 亿美元。同时,本国石油勘探、开发、生产、运输以及石油加工、提炼
和石油化工等,既可以引进大量外资,又可以带动相关的上游和上游产业的发展。所以,石
油开发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或经济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经济起飞的关键甚至根
本。
俄罗斯石油专家亚·瓦西连科和弗·拉祖瓦耶夫就石油对一个国家经济或经济安全的作用
做了生动而概括的描述,指出苏联“发达社会主义”的巨大经济和政治成就也是通过俄罗
斯巨大的石油储备而体现出来的,并且使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长时间发挥作用。北约的
石油开发极大地刺激了英国和挪威的经济发展。而中东石油国的经济状况更是人所共知。利
比亚由于发现了大油田,才得以从一个落后的国家成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有着相当影响的
国家,敢于把世界上头号强国美国视为自己对外政策的对手。石油生产的利润,目前在俄罗
斯看得十分清楚,政府部门把石油看作是国家摆脱危机的重要因素,认为丰富的石油储量
对俄罗斯调整经济结构和解决外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石油既是现阶段俄罗斯同国
际金融机构进行谈判的一张十分重要的王牌,同时又是今后偿还债务时的王牌;认为俄罗
斯石油工业的发展将带动这个国家冶金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特别是欧佩克成员国,多数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石油收入是它们外汇收入
的主要来源。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从欧佩克成员国的财政经济状况和石油生产状况来看,
除像科威特这样的国家外,其他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财政困难,就连沙特阿拉伯这样
的石油大国也被迫动用国外金融储备,并且大量发行国内债券,以缓解不断加重的财政困
难。可见,欧佩克成员国谋求石油收入“最大化”的欲望是十分强烈和迫切的。石油收入严
重制约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教训就是“二元经济结构”长
期未得到改变,广大农村长期处于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经济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石
油收入主要用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迫于国内的政治社会压力,不得不把自己更多的石
油收入用于社会发展计划和改造落后的农村和农业经济,以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
在从经济增长阶段进入经济发展阶段的石油国,更迫切需要和依赖增加石油收入来保证本
国的经济安全和发展。
其实,那些非欧佩克组织的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安全,也存在着大体与欧佩克成员国相似
的情况,如墨西哥、阿曼等国就是如此。美国能源战略研究报告《21 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
战》说:“海湾地区各国的一项主要财富就是它们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它们像俄罗斯、墨西
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另外一些产油国一样,严重依赖碳氢化合物来养活本
国的公民。如果海湾地区各国的现有政权无法为迅速增加的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水平,则可
能会造成社会动乱,反西方分子可能会上台。关于海湾地区以外的另外一些产油国,也存在
类似的担忧。”“虽然俄罗斯拥有世界第八大石油储藏,但是该国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阻碍了
国内和国际石油公司的投资。其结果是,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从 80 年代末的日产 1250 万桶
下降到 1999 年的大约 600 万桶。俄罗斯和里海沿岸各国都显示出了作为碳氢化合物未来
的重要供应者的远大前程。实际上,这两个地区可能拥有世界未发现的石油资源的 27%之
多。但是,官僚机构、后勤和政治方面的障碍仍然阻碍着目前可利用的储藏的及时开发和新
的发现。”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这两个国家都出现的政局的捉摸不定正在阻碍
外国投资,国家的收入也很紧,因而阻碍了国有石油垄断公司在石油和天然气田方面的开
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环里海的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各独联体国家,
政府正雄心勃勃,要以大力开发本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振兴经济,甩掉经济落后、人民生活
困难的帽子。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产油国也有类似情况。这些国家原来经济相当落后,人
民生活水平很低,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是被人遗忘的角落。现在世
界经济发展离不开三大要素:技术、资金和资源,而这些国家一般是既缺技术又缺资金。在
资源这个要素中,能源特别是石油能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被称之为“黑色黄金”。这些国家
都寄希望于利用手中的石油作为杠杆,既用来引进资金,又用来换取技术。认为有了“石油
美元”,一切问题都好办。石油被看成是本国经济腾飞的翅膀,是发展的原动力,是跻身世
界的后盾。目前这些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和推行“石油”政治、军事、外交战略,以石油为武器,
积极采取多种手段,来大力开发本国石油,以便振兴本国经济。所以,石油安全与国家经济
安全几乎是同义词。
就这些国家来说,为保障本国的石油安全从而保障本国的经济安全,它们所采取的主要
政策措施是:(1)大力引进外资,从资金和技术上高效开发本国的石油资源;(2)积极
引进外资或与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合作,建设输油(气)管道,便于将石油、天然气输到国
际市场;(3)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量能够控制或主导世界石油的产量进而控制或主导
世界市场的石油价格,以便增加石油外汇收入。
二、石油与石油主要消费国或进口国的经济安全
目前世界石油消费或进口大国,主要是北美、西欧和亚太三大地区的一些国家,其中特
别是美国、西欧和日本。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石油年消费量已超过 9 亿吨,而自给
率却不到 50%。西欧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石油年消费量为 1.88 亿吨,进口量为 1.76 亿
吨,对外依赖程度高达 90%;1970 年石油消费量为 6.01 亿吨,进口 6.02 亿吨。1970
年以后,对外依赖度有所下降,1976 年石油年消费量为 7 亿吨,进口量为 6.44 亿吨,对
外依赖度为 85%左右。日本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石油的消费量和进口量大体相等,对
外依赖度近 100%。
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北非地区以及加拿大、墨西哥和委内瑞拉。
进口石油的主要发展中国家是印度和中国,其中印度石油消费在 20 世纪末对外依赖度
高达 65%以上,中国石油消费量在 20 世纪末对外依赖度也达 30%以上。其他大多数进口
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的对外依赖度都高达 75%左右。
石油与石油主要消费国或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或经济安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美国、西欧、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依靠巨额的石油进口都发了大财,在 1973 年以
前的低价石油进口更是发了横财。据有关资料透露,发达国家进口石油的成本与进口石油加
工后的商品价格之比竟高达 1:60;一般地说,石油进口国的利润比石油生产国的利润高
两三倍。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养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事实,连西
方发达国家也不否认这一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大量的石油供给,
就没有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发达经济。
其次是美国、西欧和日本少数发达国家的政府依靠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内消费税发了大财。
这些国家政府通过征收石油消费税的收入通常是石油公司利润的两至三倍。这些国家政府靠
石油税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来源,解决财政困难,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再次是西方国家各世界性的大石油公司通过经营石油业获得了大量利润。特别是美国、英
国等少数国家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左右着世界石油的勘探、开采、生产、贸易,左右着世界石
油的价格,攫取高额利润。总之,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或进口国,依靠石油这一国民经济发
展的重要资源,保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 20 世纪 50 年代的经济恢复,保证了 20 世
纪 60-70 年代特别是 80-90 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新世纪这些国家经济
走出低速、恢复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然,石油对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或进口国经济安全特别是西方大国的经济安全,主要
是起着积极的或保障性的作用,但是,当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上涨、出现石油危机时,也会对
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起着消极的或破坏性的作用。
三、石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途径
不论是对石油的主要生产国或主要消费国的经济安全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正反面程度如何,
它都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的。石油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途径是复杂和多样的,其中既
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既有国家或国家集团型的,也有企业型的;
既有长期型的,也有短期型的;既有组织性的,也有非组织性的,等等。在这里,我们重点
从经济角度分析石油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实现途径。
石油对国家经济安全发生影响带纯经济性的途径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石油价格的特点。石油工业与其他工业部门不同,它不是以成本来定价格,而是相反,
它是以价格来定产销,以价格来确定石油勘探、生产、开发、运输这一整套流水线要达到什么
程度。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就是石油储量巨大,供给能力大于需求。世界的石油储量
即便以现在的速度开采也还可以用上 50 年左右。在全球范围内,这是其他矿产资源所无法
与之相比的。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石油价格定多高,才能使这些石油储量增值并有助于石油的开发,
从而将它转化为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因为无论如何,原油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现在的
售价,而且情况不论如何变化,它仍会低于现在的售价。
撇开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暗箱操作,从供给角度来看,影响实际原油价格的主要因素有两
个:第一是欧佩克内部尚未使用的生产能力。这可以说是“备用”的,为的是用它来缓解人
们所说的石油危机的冲击。如果备用生产能力不十分充足,油价就可能无法控制地攀升。因
此,一个具有中等生产规模的石油国,比如伊拉克或尼日利亚,只要他们感觉到了一些问
题,或者制造一些问题,就足以使世界失去这部分石油,虽然这部分石油是潜在的、位居次
要地位的,但它对于满足需求、避免价格暴涨这样的危险是必要的。我们知道,美国现行的
中东政策在几个阿拉伯国家的民众和政府领导层中都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如果局势进一步
恶化,它必将波及油价。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欧佩克内部的团结。如果说第一个主要因素促使油价上涨的话,那么
第二个主要因素则相反,它有可能促使油价下跌。如果欧佩克软弱,那么油价也就上不去。
如果欧佩克配合默契,团结一致,无论是做出决定还是执行决定都相当严格,那么,他们
就可能阻止油价下跌,并在价格达到低谷时促使油价上扬。
当然,产油国发生战争或政治动荡,造成停产,肯定会影响石油价格。
世界性的经济衰退或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及季节的变化,则会引起石油需求的变化,从
而引起石油价格的波动。
另外,新能源发明和使用,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石油价格的变化。
石油价格调控机制。在人们可以从一个石油供求平衡的市场上获利之前,整个图景中惟
一令人担心的就是石油价格。但只要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未能达成真诚的注重现实的谅解,
我们就无法摆脱或高或低的价格循环的影响。因为石油部门就其运转来说是循环的:从签署
勘探协议到生产第一桶原油,这期间的时隔平均大约是 5 到 10 年。只要人们还未能控制住
这种价格的循环,那么,原油价格就像以前那样徘徊在每桶 10 美元到 40 美元之间。为避
免出现这种情况,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必须做出一些相应的政治决定。但是,在这个问题上
的条件还未成熟。
如果我们真的要稳定石油市场,必须采用两种办法:一是产油国必须同意保留足够的尚
未使用的生产能力,这就是要求进行大量的投资以满足难以预测的要求;二是消费国必须
同意利用他们的战略储备,以“理顺”价格,无论是价格太高或太低。但在这两点上,人们
还未看到任何可能达成一致的前景。
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石油价格上涨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既表现在对石油消费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上,
也表现在对石油生产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上。对主要石油消费国或进口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即
通常所说的石油危机对石油消费国经济安全的影响。1973 年和 1979 年的两次以石油价格
上涨为标志的石油危机,使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安全或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美国
的《21 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报告承认:“40 年代末以来的几乎每一场美国经济衰退
都是以石油价格暴涨为前奏的。目前赫然显现的经济颓势如果发展成一场全面的经济衰退,
就也不会是例外。”因为每当油价上涨时,即刻就会使以进口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的绝大多数
国家的贸易支出状况恶化,接着就是一系列相关产品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同时
使其货币在外汇市场也随之变得疲软,产品出口也因价格上扬而变得困难,最终严重影响
这些国家总体经济的增长。因此,主要石油消费国或进口国为了防止或减少石油价格的上涨
给本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预防或制止。例如大量投资核电工业
和煤炭工业,造成石油消耗量的大幅度下降,加之节能技术的发展,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大
量的石油开发和生产并出口,以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石油和天然气的价
格回到了历史上比较“正常的”和较为有限的水平上来。
石油价格上涨对主要石油生产国或出口国经济安全或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
又有消极的方面。积极方面的影响,一是可以大量增加“石油收入”,二是可以吸引更多的
国际石油大公司来本国进行石油投资。这种积极方面的影响是主要的。消极方面的影响主要
是这些国家进口非石油产品(这些国家往往需要进口大量非石油产品,特别是各种工业品)
的价格上涨从而也会增加外汇支出。因此,一般地说,这些国家通常不可能无限制地和长期
地维护石油高价的局面,况且,欧佩克成员国内部如果不能协调一致采取定价和限产措施,
非欧佩克国家如果乘机大量生产和出口石油,石油高价局面就很难长期维持下来。
其次,同样,石油价格的下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既表现在对石油生产国经济安全
的影响上,也表现在对石油消费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上。对主要石油生产国或出口国经济安全
的影响是主要方面,同时也主要是负面影响。因为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下跌,一方面是主要石
油生产国石油出口外汇收入必然随之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国际各大石油公司必然减少对
这些国家石油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的投资。这样,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同
时,这些国家因石油外汇减少也必然带来进口减少,从而影响这些国家总体经济的协调发
展。石油价格下降对主要石油消费或进口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方面。20 世纪,从
一定意义上讲,西方国家是靠中东等石油国家的廉价石油养肥了本国经济。但是,世界市场
石油价格下跌也会对西方大国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价格下跌,西方国家各大石油
公司的石油利润就会大减,从而也影响它们对外进行石油投资的积极性,造成石油工业发
展后劲不足,对石油进口依赖性增强;也会影响到它们相关的其他产品价格下跌,利润减
少,不利于这些国家的总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能源战略研究报告《21 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在总结近几年石油价格波动时指
出:“最近十年来能源价格的剧烈变化,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这种巨变
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1998 年,由于原油惊人的低价渗透到所有的国家,所以绝大部分的
世人都得到了好处。但是不到一年,少数石油出口国就面临着本国国民收入下跌高达 50%
的局面——这一经历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后果。随着收入的损失使得另外一些困难恶化,
阿尔及利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政府更迭。价格的暴跌还有破坏像俄罗
斯和印度尼西亚这样截然不同的社会稳定的危险,翌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生产国墨西哥、
挪威和阿曼与石油输出国组织联手通过减产来摆脱困境,从而把负担重新推给了世界其余
国家。但并没有避免一种怨恨情绪形成,就是认为工业发达国家对于价格如此暴跌熟视无睹。
工业发达国家,进口能源的发展中国家和能源输出国家对于严重的价格波动及其对国内和
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共同担忧。现在的难题是如何把这种共识转变成有效的联合行动。

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各国经济安全或经济发展的影响将
是始终存在的,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总的来看,如经济学家们所指出的,石油价格低落对石
油消费国或进口国来说,是经济的“驱动者”,对石油生产国或出口国来说,是经济的“
受害者”;相反,石油价格上扬对石油生产者或出口国来说,是经济的“驱动者”,对石
油消费国或进口国来说,是经济的“受害者”。
(二)石油供需波动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与供需变动的关系,从市场法则来看,有相互制约或相互影响
的方面:油价上涨,供给增加,油价下跌,供给减少;或者,需求增长,油价上涨,需求
减少,油价下跌;或者,油价上涨引起需求减少,又导致油价下跌;或者,油价下跌引起
需求增加,又导致油价上涨;或者,需求增加引起供给增加,又导致油价下跌;或者,需
求减少引起供给减少,又导致油价上涨。但是,石油供需变动又不完全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
响,从而它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也有着不同于单纯的价格波动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情
况。
第一,如法国石油问题专家、 《石油战略》周刊负责人皮埃 尔·特齐安说:“像石油这种会
枯竭的而不可再生的资源,它没有遵循市场的供求规律,而这样供求规律是适用于可再生
的工业或农业生产的。此外,如果人们下令全面放开石油市场,那么,油价可能很高,出奇
地高。然后接着是油价走低。因为我们始终会处在一个循环体系中,而且波峰和波谷将会比
我们已知的更明显,更谈不上经济法则了。当某种资源在一国的出口产品中占到 90%的时
候,人们就不可能再像其它部门的情况那样考虑问题了,因而也就成了政治问题。”这就是
说,石油供求因石油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不完全受市场法则的约束。
第二,皮埃尔·特齐安又指出,西方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作为出资人也是如此:正是这些公司始终在为绝大部分的石油勘探投资。在产油国与消费国
之间,他们发挥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接合作用。几年来出现的一个与他们有关的重要变化是,
他们不得不更多地考虑需在股市方面遵守的原则。今天,他们更关注的是其行为的价值而不
是原油的价格。使股东的期望与石油部门的循环机制协调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
就是说,由于 20 世纪 70-80 年代各产油国实行石油生产国有化,产油国开始重又控制
了自己的资源,使西方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的作用大大下降了,所以近
几年来他们正在部分地区对产油国的国有公司进行报复。这也使市场法则对石油供求的影响
受到削弱,石油供求规律也由此发生了扭曲。
第三,石油工业是一种透明度很低的工业,这个问题不能忽视。实际上,日复一日地,
各个产油国的产量到底是多少,出口了多少,消费了多少,储备了多少,人们并不完全清
楚地知道。即便是美国,有一部分石油储备是由批发商和最终消费者掌握的,它没有被列在
统计数字里。因此,石油工业的这种低透明度,使人们很难准确地掌握它的生产和消费、供
给和需求的真实情况,从而也很难做到完全用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市场价格。你认为可能是
供应短缺,抬高价格,同时抛出储备石油,以便大捞一把,可是人家消费者储备着多少你
又不知道,所以你可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落得个哄抬价格的骂名。
第四,石油地理或石油地缘政治也使石油供求不完全受市场法则或市场价格运动规律的
制约,而要同时甚至有时更突出地受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制约。例如,石油生产国某个地区
的某一国或某几国,由于暴力升级,它们就可能考虑到将不得不利用石油这个杠杆进行反
击,只要实行减产或停产几天或中断出口几天,世界石油市场供应就会紧张,油价就可能
上扬,从而消费国或进口国的经济产生震动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美国的中东政策在几
个阿拉伯国家的民众和领导中仍然产生了很强烈的不满。如果中东局势一旦恶化,就会对西
方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产生负面影响。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因为这些
海湾地区的盟国认为,它们的国内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利益越来越同美国在战略上的考虑相
矛盾,尤其是随着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局势出现,这些国家已经不再那么愿意
以降低石油价格来换取市场方面的保障。此外也有证据表明,投资并不是以一种充分及时的
方式进行,以便增强生产能力,使这种能力符合不断增长的全球需要,如果出现反美趋势,
则可能会影响地区领导者在能源领域同美国合作的能力。同样,在环里海的中亚及外高加索
国家,也有个地缘政治问题,也有个国内政局不稳定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地存在着大国
在这个地区的石油争夺问题。这样,这个地区的石油供求形势也会受到非市场法则的制约。
凡是主要石油生产和出口国,只要存在着国内政治不稳定的因素,或者加人了地缘政治的
圈子,那里的石油生产、供给、出口,都会受到非市场规则的制约。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供应主要受欧佩克的制约。只要欧佩克成员国达成一致意见减产,
就会引到石油市场供应紧张。当然,欧佩克成员国达成一致意见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
是,其中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减产或中断出口哪怕只有几天,也会对世界石油市场供应产生
一定的影响,从而引起油价波动。
世界石油市场的需求是由世界市场供应来满足的。从总的趋势看,世界石油市场需求是
在不断增加的,特别是亚太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世界石油市场需求增长将相对快
于以往时期。如果由于非市场原因特别是由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因素而影响世界石油
市场的供应,它将影响那些石油消费国或进口国经济的发展。
世界石油市场需求也会出现疲软。例如在出现世界性或地区性经济危机时,像 1997 年
出现东南亚金融危机,或者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时候,都会使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
大于求的状况,从而使石油价格下跌,例如 1998 年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一度跌到 8 美元/
桶,以致人们当时认为,这是只有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时才出现的情况,这对生产国
或出口国的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以致迫使欧佩克成员国减产,以制止油价的狂跌。对此
做出何种反应对产油国来说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历来在政治上是有分歧
的,但这两国在油价问题上还是进行了交流,在欧佩克内都进行了合作。
(三)石油战略储备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为防止石油供应暂时中断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都进行了石油的
战略储备。石油的战略储备具有两大功能:
一是保证供应。它对不可预测的供应暂时中断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保有适度储备有助
于在暂时供应中断时限制油价上涨和控制其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冲击和损害。美国能源部在回
顾 1998 年的政府原油库库存时指出,过去 25 年中由于石油供应短缺造成三次经济衰退。
美国官方对当前石油库存量下降、一旦供应出问题市场将变得很脆弱表示十分担心。在最坏
的情况下,国家可能被迫动用库存,以防止石油短缺迫使一些或全部经济部门停止活动和
危及军事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拥有石油战略储备是涉及基本的国家安全和重大经济利益
的事情。
二是价格管理。这个问题争议较大,即石油战略储备被用于非常紧急状态下的价格管理
是否真正有效。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所拥有的 10 亿桶以上的石油战略储备赫然笼罩着市场,
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或者别的产油国丧失了在市场上的威力。它还使投机商们受到了掣肘,
他们会因为这些储备投放市场而遭受经济损失。1990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油价猛涨,
国际能源机构在要不要动用库存以稳定市场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在海湾战争时,国际能
源机构的体系履行了其最新的使命,即在一场危机期间对操纵市场起到的威慑作用。它的存
在本身,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就对价格起到了抑制作用。
但是,正如美国的《21 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中所说的:“可以用来应付能源供应
中断的工具对于完成它们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来说越来越捉襟见肘。到目前为止,应付紧急的
供应中断的核心工具一直是‘战略石油储备’。国际能源机构及其政府,包括积聚原油和石
油产品的战略储备,以及旨在共享现有的供应来应付中断的机制,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
这项计划所应付的是昨天的需要。一方面国际能源机构各成员国的石油消费量居高不下,而
另一方面在这些国家以外的地方,需求迅速增加,使得该机构丧失了应付一场未来短缺所
必须的足够数量的积聚。此外,对于该机构所设置的 90 天缓冲机制的规模和有效性,也必
须重新考虑,就像对待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管理工作一样,尤其是需要采用现代金融工具
来帮助在把对政府预算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情况下积累储备。”这就是说,不仅要考虑到
在石油战略储备能不能起到保证现有供应和价格管理的功能,而且还要考虑到石油需求不
断增加条件下这两个功能发挥的问题,以及石油战略储备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对政府预算的
压力问题。石油战略储备虽然费用昂贵,但对于确保在暂时的混乱时期市场的正常运转都是
必要的。
总之,石油库存,特别是战略储备,它提供了一个国家特别是那些石油消费大国应付一
场暂时供应短缺及其所带来的严重损失的第一道防线。它已引起这些国家的高度重视。原来
只有欧盟(规定提炼商应当保持同 75 天消费量相关的储备)、国际能源机构(规定各成员
国保持的储备应当相当于 90 天的净进口量)有战略石油储备,而非国际能源机构国家,
如中国、印度、巴西、巴基斯坦等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还没有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这不利
于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应付供应中断的危机。
(四)石油经济战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石油经济战是一国或国家联盟以强制性石油经济手段对他国或国家联盟进行对抗的非暴
力手段,它主要包括石油经济的摩擦、冲突、封锁和制裁等形式。石油经济战不仅会直接或间
接地、或大或小地影响到相关国家的政治、社会和军事安全,而且也会影响到相关国家的经
济安全。
石油经济战会发生在相应的国际组织之间,如国际能源机构和欧佩克组织。前者是 1974
年成立的,成员国为经合组织各国,它是与欧佩克相对应的国际石油组织。它作为一个政治
集团,是以防止任何产油国把石油出口作为政治工具来影响该机构成员国的对外政策而设
计的。所以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实际上是国际石油经济战的两个既合作又对抗的国际经济
政治组织。
石油经济战也发生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与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个别国家之间,甚至发
生在联合国与伊拉克之间以及美国等国与伊朗之间。
近十几年来,特别是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石油经济战的典型事例是联合国对伊拉
克石油禁运和美国对伊朗及利比亚的经济制裁。
联合国对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禁运开始于 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从石油供
应角度分析,这个禁运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其他地方存在着大量的剩余生产能力。当时
大约每天有 500 万桶的产量从市场上被取消,到 12 月,所有损失的产量都通过沙特阿拉
伯、委内瑞拉、阿布扎比和另外一些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增产而得到弥补。这些国家一直拥
有大量的储备生产能力,并且愿意对反伊拉克的联盟提供帮助,从而对国际石油市场起到
了缓冲的作用。海湾战争结束后,对科威特的石油禁运随之取消,但对伊拉克的石油禁运令
仍然存在。
对伊拉克的石油禁运虽然未给世界经济发展或安全造成很大影响,但对相关国家经济发
展或安全的影响却是存在的。
首先,对伊拉克经济发展或安全的制约是相当严重的。我们知道,伊拉克是依靠石油收
入来养活国家和人民的。十多年的石油禁运或限制生产和出口数量,使伊拉克经济至今仍处
于十分困难的境地,美国则企图通过对伊拉克的石油禁运来搞垮萨达姆的政权。而伊拉克为
摆脱这种困难,一方面通过走私和其他未得到控制的石油出口来赚取收入,另一方面则根
据自己的战略利益来决定其石油生产或停产,而不受欧佩克、海湾合作委员会甚至联合国的
制约,以显示其在世界石油市场的不可漠视的重要地位,甚至扬言要动用石油武器和利用
自己的出口计划来操纵世界石油市场。因为人们不管喜欢与否,伊位克的石油储藏都是笔巨
大的财富,可以立即使世界石油市场的能力增强,给石油贸易增添竞争特色,减轻世界石
油市场供应的压力。同时,伊拉克还利用美国的中东政策在处理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关系时
偏袒以色列,以致造成阿拉伯国家潜在的反美情绪,使美方对它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利益制
裁受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受到国内人民的压力,同情伊拉克,甚至主张
取消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伊拉克则在行动上表示同情和支持巴勒斯坦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
这样,在伊拉克的石油禁运的经济制裁,就不仅仅是一个影响伊拉克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问
题,而且还是一个涉及到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稳定和团结问题,涉及到美国的整个中东政策
问题。美国在伊拉克设立“禁飞区”以及不时的轰炸伊拉克,更使石油问题政治化、军事化
和外交化。“9·11”事件以及美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又主张把伊拉克作为头号恐怖主义并
对其实行军事打击,使美国对伊拉克的以石油为核心的复杂的经济、军事关系,又增加了反
恐怖主义的内容,使未来的石油争夺增添了新的特点。现在,美国又说伊拉克是“邪恶轴心
国”之一,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已经推翻了萨达姆政权。2003 年 5 月份联合国也取消了
对伊拉克的石油禁运。但是这并不表明对伊拉克石油的争夺已经结束。
其次,对石油生产国投资的限制。因为对伊拉克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限制对伊拉克的石油贸易和投资。美国的《21 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也指出:“美
国的单方面的制裁措施以及对一些产油国实行的多边制裁措施阻碍了一些重要的产油地区,
包括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的石油资源投资。美国的制裁政策制约了伊朗和利比亚产油能力
的发展,尽管美国行为的单边性使得这种影响变得有限。在伊拉克,联合国的制裁严重影响
了伊拉克的生产潜力。”
该报告接着又指出:“制裁措施在制约几个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中的投资方面所起的作
用使得备用生产能力这个全球问题加重了。在备用能力方面,一些大的产油国当中的多样化
程度现在还不如 20 年前。由此造成的缺乏竞争促成了高价格。今天的备用生产能力主要位
于沙特阿拉伯。而该国很高的而且不断增加的产量,以及在这个王国以外地方缺少巨大的没
有利用的备用能力,使得该国在决定石油的现货和期货市场行情方面的关键作用更加突出,
而这反过来又造成了独特的政治压力。伊拉克和伊朗指责沙特阿拉伯寻求提高产量来顺从美
国、日本和欧洲的经济利益,却以牺牲本地区国家人民的需要为代价,从而造成阿拉伯湾地
区反对在价格问题上采取温和立场的内部压力。阿拉伯世界中的怨恨情绪,即认为美在对以
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和平谈判进行调解方面不公道,使得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合作委员
会中其他国家所承受的这些压力加重了,并且使得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获得了政治上的
影响力,以便在阿拉伯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为获得支持而游说。”可见,对伊拉克等国的以石
油问题为核心经济制裁,不仅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石油生产的投资,从而导
致石油高价,而且还会使中东存在的各种政治、民族、和平问题更加严重化和复杂化。
第三,其他盟国的反对。由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对伊拉克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受到了
美国盟国的抵制。由于对伊拉克的石油禁运,造成了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和面临涨价的
压力,正如美国的《21 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中所指出的:“一些欧洲国家在对伊拉克
的经济制裁问题上立场与美国的立场不同,尤其是法国,但也有包括日本在内的另外一些
国际能源机构的国家。”这是因为这些持不同立场的国家,除了对伊拉克的政策和伊拉克在
联合国监督下的石油出口的可靠性问题表示担忧,对于可能爆发的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可
能发生冲突的感到恐惧外,还因为这些国家在伊拉克有自己不同于美国的石油利益。它们可
以同伊拉克在私下做石油生意从中获利,或解决本国的石油供应问题。
在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之前,美国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问题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
继续制裁,对伊拉克的石油投资受限,世界石油市场面临涨价的压力,助长阿拉伯世界的
反美情绪,盟国也不全力支持,俄罗斯也从中得到石油出口高价的好处;另一方面,放松
制裁或取消制裁,会使萨达姆吹嘘自己“战胜了”美国,政权得到巩固,石油收入增加,
对美国及其在本地区的盟国的安全可能会构成更大威胁,美国在海湾合作委员会中的盟国
也不喜欢看到伊拉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中所占份额的增大。尽管如此,美国继续维持对伊拉克
的石油制裁措施越来越困难。而且,萨达姆有许多获得石油收入的途径,制裁措施反而促使
他对该国经济政治军事把持的长久化。这也可以说是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一个“理由”。
因此,美国以反对恐怖主义和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以求彻底解决
伊拉克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其中东地区的石油控制地位。
从 1996 年 8 月美国实施《达马托法》对伊朗和利比亚实行经济制裁以来,不仅给伊朗和
利比亚的石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且也损害了与伊朗和利比亚的石油工业有关的欧
盟国家及其他盟友的利益。 《达马托法》名义上是针对伊朗和利比亚投资的外国公司,实际 上
是为了惩罚“支持恐怖主义”的伊朗和利比亚。按照这个法案,美国将对一年里在这两个国
家的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投资超过 4 000 万美元的外国公司实行制裁。美国的这项法律既使
伊朗和利比亚的经济遇到巨大困难,也损害了与伊朗和利比亚的石油业有密切关系的许多
美国盟友的利益。欧盟国家在伊朗和利比亚有重要利益。欧盟每年消费的石油,大约有 12%
来自利比亚,10%来自伊朗。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的石油
集团在伊朗和利比亚拥有巨大的利益。其中意大利和利比亚的关系最为密切。意大利在利比
亚开采的石油,占利比亚石油总产量的 18%,从利比亚进口的石油占该国石油进口总量的
45%。两国还谈妥了铺设天然气管道的计划,一旦建成,利比亚每年可向意大利出口 80
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德国是伊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1995 年德国从伊朗的进口额达 81 亿法
郎,其中主要进口是石油。法国与伊朗的贸易关系也极为密切。1995 年两国签订一项价值
6 亿美元的合同,是伊朗 17 年来与外国公司成交的最大买卖。该法案也损害了美国本身的
利益。例如,早在 1995 年 3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发布过一项行政命令,禁止美国企业购
买伊朗石油,使美国石油巨头大陆石油公司与伊朗达成的一个投资 10 亿美元的项目告吹。
由于上述命令,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也被迫退出伊朗。由于以上方案的实施,实际上剥夺了美
国的这些公司在伊朗石油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上的竞争权利。据欧美商业委员会 1997 年的研
究报告指出,美国对伊朗和利比亚的禁令分别使 60%和 47%的公司遭受打击。
世界各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利用各种借口一直遏制和制裁伊朗,就是为了控制中
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以达到垄断国际石油市场的目的。从一定程度上来看,美国在中东地区推
行制裁伊朗和伊拉克的政策,就是试图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满足自己的石油需求。中东地
区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点。20 世纪,美国外交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占世界石油储
量 2/3 的中东地区以及由此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伸展的石油运输线展开的。海湾战争前,美
国外交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实现直接控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海湾战争
为美国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良机,在中东地区历史上,美国第一次在阿拉伯人的“邀请”下,
堂而皇之地进军海湾,并用打退伊拉克军队同时又保留萨达姆政权的策略,达到了使美军
长期“应邀”驻扎海湾的战略目的。
西方国家基于对美国在中东地区战略特别是其能源战略的认同和各国自身的能源需要,
一方面在表面上支持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实际上又一直在同伊朗进行合作开
发石油,保护本国利益。近年来,世界各大能源公司大举进军伊朗的如意大利埃尼集团、日
本的画家石油公司、澳大利亚的面罗肯尔土地兴业公司、西班牙石油公司、法国的托塔尔公司、
英国和荷兰的皇家壳牌公司等,都已经或正在同伊朗开发或协商开发石油。甚至一些美国大
型石油公司也对伊朗的石油项目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据伊朗石油部高级官员透露,尽管美国
政府一直禁止美国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在伊朗能源部门投资,但埃克森—美孚公司、大陆石
油公司等已经与伊朗有关方面接触,寻求进入伊朗能源业的途径。一些美国石油公司甚至呼
吁美国政府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以使美国公司能早日进军伊朗。这不仅为伊朗开发能源
赢得了期盼已久的外资和技术,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伊朗试图打破美国遏制与制裁的努力,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重视。
世界各大石油公司之所以竞相进军伊朗,从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来看,其原
因一是伊朗利用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及其巨大潜力一直在吸引着各国的石油公司。伊
朗石油蕴藏量占世界石油资源的 10%,居世界第四位,产量在石油输出国中位居第二;天
然气资源占世界 15%,位居世界第二。这对西方各大石油公司有极大的吸引力。拥有资金和
现代化技术的欧、美、日国家一直看好伊朗的石油潜力,都在等待时机进军伊朗石油工业。二
是伊朗政府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打“能源外交”牌的结果。两伊战争结束
后,伊朗面临着战后一系列重建工作。由于长期以来伊朗的经济是石油经济,伊朗政府在
1989 年推出了以“回购”方式吸收外资和技术来发展其能源工业,并以此刺激国家经济
的发展。所谓“回购”方式,就是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允许外国公司在伊朗有关项目进行投
资,将在一定时间内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出口或购回产品,以其收入来收回投资。法国、意
大利、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前去伊朗达成合作协议,
吸引了上百亿的美元外资,为外国公司提供了大量的石油利润商机。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
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能源需求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多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发达国家
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调整能源战略,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占领世界石油资源,确保自己
的石油资源需求。四是各大石油消费国或进口国都企图在伊朗的巨大石油潜力中占有一席之
地。世界各国特别是众多欧亚国家,在美国对伊朗继续实施《达马托法》或将来取消禁令之前
打破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垄断地位,进行巨额投资,抢先占有一席之地。在美国总统布什签署
延长《达马托法》行政命令后,欧盟国家甚至警告美国,如果美国试图制裁在伊朗能源领域
投资的欧洲公司,欧盟将对美国进行报复,甚至在世界贸易组织内指控美国。
(摘自《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石油与军事——《石油与国家安全》选摘之三

 
在当代社会中,不仅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其他活动也无法离开石油。在这些活动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军事活动。
军事与石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军事活动中的石油消耗巨大
当代军事家们认为没有大量的石油供应,现代化的国防就无法维持,战争也无法进行。
对那些负责国家安全的人士来说,确保国家能有充足的石油供应是支持国防的头等大事。
石油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次战争中,世界各国陆续将石油用
于军事行动的各种装备,如运输车辆、飞机、军舰和坦克等。这次战争以后,由于强调现代化
战争的两大特点——广泛的机械化和高度的机动性,石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求量越来
越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基本上所有的运输和大型武器装备都离不开石油了。目前,虽
然有核动力航空母舰和潜艇,但除此以外的全部运输和用于作战的大型武器装备都依靠石
油作为动力。特别应当看到的是,现代化大型武器装备都是高耗油的设备,如美国的航空母
舰每小时耗油量为 123 桶,一般军舰每小时耗油量为 50 桶,M—1 坦克每小时耗油量为 7
桶,B—52 轰炸机每小时耗油量为 88 桶。正因为如此,石油在各国军用燃料中占有极高的
比重。如 1972 年度,石油占美国国防部能源消费量的 72%;1984 年石油占美国军用燃
料消费的 65%(其余分别为电力 21%、天然气 7%、蒸汽 4%、煤 2%、可再生能源 1%)。
军队的石油消耗战时和平时差距很大,战时比平时要高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
武装部队所消耗的石油占全国消费总量的 33%。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石油消耗占总消
耗的比重高达 50%。在 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部队的石油消耗占其总消耗的比重
高达 60%~70%。但是,在和平时期这一比例则低得多。1972 年,美国武装部队每天的石
油消费量为 75 万桶,占美国同期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 5%。1974 财政年度,美国武装部
队的每天石油消费量约为 65 万桶,约占当年美国消费总量的 3.7%;其中空军占
54.6%,海军占 35.8%,陆军占 9.6%。1984 年,美国武装部队的每天石油消费量约为
48.65 万桶,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 3.1%;在这一年里,美国军方的石油消费费用为 62
亿美元,占当年国防支出的 3%。但是,在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比例是,美国武装部队消费的
各种石油产品数量是美国全国石油产品消费总量的 7.7%,武器装备部队消费的喷气燃料
是美国全国消费总量的 57%。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飞机油料消耗巨大,美国不得不多次
紧急采购油料。在 2001 年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中,美国从本上起飞的 B—2A 隐形战略轰
炸机往返一次要耗油 300 吨,致使美军不得不减少这种昂贵武器的使用次数。
如果将美国的军事石油消费看作是全世界军事用油的平均数,那么,1973 年全世界军
事用油每天为 220 万桶。这一数字分别相当于同期英国(230 万桶)、或法国(250 万桶)、
或意大利(210 万桶)的每天石油消费总量,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每天石油消费总量
(110 万桶)的两倍,是不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每天石油消费总量(780 万桶)
的 1/3。1984 年,全世界军事石油的消费量每天为 230-250 万桶,占世界石油消费总
量的 5%。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各大国军队的石油消费费用约占军事开支的 5%~10%。
二、在战争中争夺石油
石油在军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最突出的是表现在战时,它被比喻为“战争胜利的活血”。

正因为如此,一方面,石油则成为战时双方都必须首先花大气力要保护的重要目标;另
一方面,石油同时也是对方重点打击和破坏的目标,其中包括原油开采和加工提炼设施及
石油运输供应设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次战争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不仅如此,战争双方还在战争中直接竭力争夺石油。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之所
以入侵东南亚,德国之所以入侵苏联,都是为了争夺石油。
三、为石油而战
为石油而战是指战争的诱因是为了争夺石油。它不同于已经爆发的战争中的石油争夺。
为石油而战在战后表现最明显。二战后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地区冲突中,大多都与石油
相关,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次:
一是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 年 10 月 6 日下午 2 时,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向运河
东岸的以色列军队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前苏联和美国给战争双
方提供了大批战争物资。其中前苏联通过空运和海运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了 12.3 万吨物资
和装备,计有坦克 1500 余辆,飞机 200 架和足够装备 45 个连的地空导弹。美国通过空运
和海运向以色列提供了 5 230 吨装备。此外,就在 10 月 19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还批准给
以色列 22 亿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战争双方的争夺以及两个超级大国的大力支持,都
是争夺中东石油的控制权。
就在战争爆发的同一天,叙利亚和黎巴嫩为了配合战争,立即关闭了两条通过本国领土
的伊拉克输油管道。10 月 9 日,埃及和科威特两国的石油部长要求召开阿拉伯石油输出国
组织会议,讨论使用“石油武器”问题。当天晚上,该组织作出减产 12%的决定,并停止
向美国出口石油。10 月 19 日,美国决定向以色列提供 22 亿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后,沙特
阿拉伯立即宣布从当天起减产 10%,并对美国实行禁运。接着卡塔尔、科威特、利比亚、阿尔
及利亚、巴林和阿曼也相继宣布减产和对美国实行禁运。到 10 月 22 日,所有的阿拉伯产油
国都已减产 10%,有的国家还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并都对美国实行了禁运。
阿拉伯国家这次石油减产和禁运一直持续到 1974 年 3 月,从而导致了石油的大幅度涨
价。与 1973 年 1 月 1 日相比,1974 年 1 月 1 日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原油标价大约上涨了
340%。石油大涨价掀起了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特别是对中东石油依赖性较大的西方国家;
石油恐慌曾一度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给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二是两伊战争。1980 年 9 月 22 日,伊拉克空军对伊朗德黑兰国际机场和大不里士等
10 个空军基地进行空袭,两伊战争由此爆发。23 日,伊拉克出动 5 个师,1000 辆坦克,
分三路进人伊朗境内。石油输出国组织内的第二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的两伊战争进行了长达
八年之久。
由于阿拉伯河沿岸是两伊的重要石油产地,所以两伊战争首当其冲争夺的是双方的石油
生产。战争开始不久,伊朗的最大石油城阿巴丹就大部分被毁,并最终被夷为平地;原油出
口中心和最大的储油港哈尔克岛损失严重。这样,战争开始的第三天,伊朗就基本上停止了
石油出口。同时,在战争中,伊拉克最大的炼油厂巴士拉也遭到了伊朗的大规模空袭,最大
的原油出口站法奥被伊朗占领,通往地中海的输油管道也被炸毁。1984 年 2 月,当伊朗占
领伊拉克的马季农岛后,伊拉克发动了轰炸伊朗油轮、封锁伊朗海上石油出口的“油轮战”,
试图借此削弱伊朗的战争支持力。伊朗则很快也予以还击,在海湾水域袭击过往油轮,并威
胁要封锁海湾出海口。
随着两伊战争的开始和逐步升级,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10 月现货价格每桶为 38 美
元,12 月涨达 41 美元,最高时达每桶 45 美元,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也不遵
守第 54 届会议决定的价格,自行涨价,其他石油生产国也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至此,国
际石油市场已极为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也陷入了更大的混乱。1980 年 6
月 9~11 日,在阿尔及尔召开的第 57 届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上,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
高油价。而到同年 12 月 15—16 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 59 届会议上,该组织
确认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各种油价,决定标准原油价格每桶 32 美元,原油价格上限为每
桶 36 美元,最高原油价格为每桶 41 美元。这样,国际石油市场上油价的大幅度上升,最
后都通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会议得到了确认。至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达到了顶点,第二次
石油危机也随之结束。
三是海湾战争。海湾地区国家是世界石油储量、产量和输出量最集中的地区。按 1991 年
1 月 1 日的统计,世界探明石油储量为 9 991.13 亿桶,按 1990 年世界平均日产量 6 03
1.7 万桶计算,可供全世界使用 45 年。海湾地区是世界探明储量最集中的地区,其中沙特
阿拉伯居世界第一,为 2 575.04 亿桶,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 25.77%;伊拉克居世界
第二,为 1000 亿桶,占 10%;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居世界第三,为 981.05 亿桶,占
9.8%;科威特居世界第四,为 945.25 亿桶,占 9.4%;伊朗居世界第五,为 928.5 亿桶,
占 9.29%。加上卡塔尔、阿曼、巴林,海湾地区八国探明石油储量共为 6 577.63 亿桶,占
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的 65.83%。可见,海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油库。
而科威特是“油库中的油库”。据科威特石油界人士透露,科威特的石油探明储量远远
大于公布的 945.25 亿桶。科威特境内至少有三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它们除具有埋藏浅、易
开采、油层厚、质量高等特点和优势外,还同周围邻国的油田相沟通,形成“锅状”,而科
威特正好位于“锅底”,油田面积实际上超过其 1.7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因而采油后
不但石油储量不见减少,反而在增加,这使它有可能超过沙特阿拉伯而成为世界第一产油
大国。
海湾危机起因于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是伊对科石油的觊觎。
1990 年 8 月 2 日 2 时,伊拉克部队进入科威特,并在不到 10 小时里占领了科威特城和
科威特大部分国土,并宣布将科威特合并为伊拉克的第 19 个省,到此,伊拉克完成了对
科威特的吞并,并在科威特境内集结了 50 万军队。随后,美国、英国等 28 个国家也相继派
遣 70 万部队陈兵沙特阿拉伯,在科沙边界线上形成了两军对垒的阵势。至此,冷战后的第
一次全球范围的危机——海湾危机最后形成。
对于海湾危机形成的真正原因,全世界的认识是惊人地一致,即为争夺海湾石油而引起
的。1990 年 8 月 13 日,美国《纽约时报》通过电话采访了亨利·基辛格、詹姆斯·施莱辛格、
杰西·杰克逊等美国 10 位名人,他们一致认为:“海湾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首先是
保卫石油。”这次被采访的另一个人——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委员帕特里德·施罗德更是
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主要利益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石油。
石油石油,还是石油。”1990 年 8 月 16 日,布热津斯基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一篇题为
《美国在海湾的真正利益》的文章,认为“美国在科威特危机中的真正至关重要的利益是确
保波斯湾是工业化西方定价合理的石油安全而稳定的源泉”,“比较直率地说,保证石油
运输的通畅无阻最终是美国必须履行的责任”。美国总统布什在 1990 年 8 月 8 日,就向沙
特阿拉伯出兵而向全国发表的讲话中说:“我国消费的石油中有一半来自进口,现在可能
面临对我国经济独立的重大威胁。”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令人瞩目的海湾危机和海
湾战争中,石油是其中一切问题的核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向伊拉
克开战,就是为了控制海湾地区石油,制裁伊拉克对海湾地区石油的控制图谋,在石油方
面确保美国冷战后时代的世界霸主地位。
四、为控制石油的军事存在
石油与军事之间的关系,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一点更值得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新的世
纪里更是这样,这就是为了控制石油,即使在和平时期,各大国也保持着直接的军事存在。
这种军事存在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在那些重要产油地区,特别是那些社会不够稳
定、潜存着冲突的产油地区,一些大国在那里保留着明显的军事存在。例如以美国为首的北
约国家在中东地区保留和加强强大的军事存在就是明显的例证。又如,美国为反对、打击恐
怖主义,在胜利地打击了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势力后,还企图在中亚地区保留着以美国为首
的北约国家的军事存在。从形式上看,美国等西方大国维持在中东地区以至维持在中亚地区
的军事存在是为了维持这些地区的稳定和安全,而实质是它们在这些地区有着重大的国家
战略利益,是为了实现它们在这些地区的石油控制权。同样,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中亚国家和
环里海国家的军事存在,也是为了实现它在这些国家的石油控制权。
二是在石油运输通道地带的军事存在。它又包括海上通道和陆上通道的军事存在,其中
主要是海上通道的军事存在。这主要是指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在印度洋、波斯湾和
加勒比海的军事存在,它主要是为了保障石油的安全运输。因为有了强大的军事存在,特别
是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在这些地区的存在和游弋,就可以有效地保障石油海上运输的安全,
其中特别是保障那些作为必经之路的各著名海峡、运河的通航安全。美国之所以保持强大的
海军,有世界上最多、最大的航母编队,有强大的战略空军,在平时主要是为了保障从中东、
亚太、南美等进口石油的运输安全。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企图。日本作为战败国本来不允许建立
国防军,更不允许建立远洋海军,但它却千方百计地扩大其军事实力,利用所谓美日安全
同盟和合作机制,企图把自己建成世界军事大国和世界海军大国,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保
障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海上运输安全。“9·11”事件后,日本在反恐怖主义的名义下,出兵印
度洋,实现了战后 50 多年向海外战略出兵的重大突破。这除了是对亚太地区和平的严重挑
衅外,其目的是显示日本有军事实力来保障它的海上石油运输安全。同样,北约中的一些军
事大国和俄罗斯,也有很强大的海军,它们在平时任务之一也是为了保障海上石油运输的
安全。
除了各世界性大国要在石油生产国和石油运输地带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外,许多石油生
产大国本身也保持着相当强大的军事存在,如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国的武器装备就比国力
基本相同的其他国家先进得多,军费也多得多。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新情况,是美国在“9·11”事件后在中亚驻军将是长期的。据俄罗斯
《红星报》2002 年 1 月 9 日的报道“美国及其盟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不断增加”:尽管击
溃了塔利班主力和“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但是美国及其盟国无论在阿富汗,还是在中亚
国家的军事存在仍不断增加。比如说,美国空军的军用运输机仍然飞抵吉尔吉斯斯坦首都的
玛纳斯国际机场,运送技术和导航设备及维修这些设备和作战、运输设备的技术人员。目前
美国军人驻扎在机场附近和市区的宾馆饭店,对机场周边地区严加防范。派遣到吉尔吉斯斯
坦的美国官兵可能已达 4 000 人。
据美国报纸报道,五角大楼高级官员说,将来计划在比什凯克西部建立一个大型空军基
地,该基地可能成为美国在前苏联中亚共和国长期军事存在的屯兵场。美军在比什凯克附近
的存在将是长期的,而不是暂时的。
在乌兹别克斯坦,在距首都塔什干 500 公里、距阿富汗交界的铁尔梅兹市 200 公里的汗
阿巴德机场驻扎着大约 1500 名美国军人。最近美国参议院代表团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美
国参议员在塔什干发表声明说,今后美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利益将是长期的。
美国参议院代表团还访问了杜尚别。阿富汗形势和美国在塔吉克斯坦的军事存在是双方
会谈的中心议题。拉赫莫诺夫总统和代表团讨论了塔美在反恐怖行动中相互协作的问题。为
此正在库利亚布市机场做接纳美国及其盟国军用运输机的准备工作。担任警戒任务的是 50
名美国人。
在中亚一些国家的外国军事存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拒绝了德
国政府在土境内建德国军用机场协助国际反恐行动的请求。其理由是,土库曼斯坦不能违背
对国际社会的义务,将始终不渝地遵守中立原则。也就是说,阿什巴哈德不能帮助任何军事
力量。土库曼斯坦提供地面和空中走廊只是为了向阿富汗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这种过境运输
符合土库曼斯坦谴责恐怖主义的立场,即和平解决邻国可能发生的冲突。
至于阿富汗,坎大哈附近的军事基地都成了美军的据点。法国军人主要驻扎在马扎里沙
里夫附近和喀布尔。根据阿富汗内政部长尤努斯·加努尼和保障喀布尔附近安全的国际部队
负责人签订的协议,维和军人继续进驻喀布尔。德国先遣部队已抵达那里,共有 70 名官兵。

日本《每日新闻》在 2002 年 1 月 16 日报道:俄罗斯对中亚影响力降低。美军在继续攻击


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残余势力,美军在中亚驻留有可能长期化。迄今中亚国家一
直处于俄罗斯的影响下,通过接近美国,这些国家现在越来越采取独自行动,俄罗斯担心
美国在中亚的影响不断扩大。2002 年 12 月 28 日,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 4 国首脑在塔什干举行会谈,一致同意建立排除俄罗斯的新地区合作机构
——“中亚共同体”,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会见记者时就俄罗斯的影响力说:“那
不过是过时的立体声收录机。”进而对允许美军驻留到何时的问题回答说:“要基于国家利
益决定。”他强调了独自的路线。总统说还没有同美国协商,但有的媒体报道说,乌兹别克
斯坦提出 25 年至 50 年为期限,向美国提供基地。乌兹别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以提供基地
为交换条件,得到了美国的经济援助。另外,因塔利班政权垮台,两国受到的伊斯兰原教旨
主义的威胁也减少了。其结果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相对降低,两国想
把美军的驻留当作新的外交牌来使用。美国参议院议员约瑟夫·利伯曼说在访问乌兹别克斯
坦时说:“‘9·11’事件让我们认识到中亚地区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国将继续参与中亚地
区的事务。美国计划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空军设施等,打算维持美军在那里的军事存在。俄
罗斯积极支持美国的反恐作战,美军使用中亚基地当初得到了俄罗斯的允许。但是对于前苏
联各国迅速接近美国,俄罗斯《独立报》讽刺说:“俄罗斯 10 年的努力已经付诸东流。”12
日访问塔吉克斯坦的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对美国增大对中亚的影响感到不快
地说:“中亚是与俄罗斯利害相关的地区。”普京政府的对美合作路线今后有可能遭到在野
党的批判。另一方面,中亚内部也有许多人开始对美军长期驻留抱有警惕。这是因为,这样
会刺激本国的穆斯林,有可能使靠实力遏制的极端势力的活动活跃起来。所以各国在这个问
题上也不得不慎重。
俄罗斯《消息报》2002 年 1 月 16 日报道:中亚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地图很快将变得面目
全非,那里将出现北约的军事基地。最先出现北约军事基地的很大可能是乌兹别克斯坦,接
下来是吉尔吉斯斯坦。华盛顿计划为新盟友的经济“注入”数十亿美元。莫斯科官员眼睁睁
地看着前不久的“潜在敌人”把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变成一艘不沉的“航母”。前几天有消息
说,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背着克里姆林宫,签订在自己领土上实际建立北约国家
军事基地的协定。这指的是卡什卡达里亚州的汗阿巴德军用机场和吉尔吉斯斯坦首都的玛纳
斯民用机场。美国的陆军和空军部队的目前地位,是由两国国防部为反恐行动期间签订的协
定所规定的,但规定美国暂时不准利用乌兹别克斯坦领土作为战斗机的基地。作战飞机只有
在“遇到非常情况时”,才能在汗阿巴德和图泽尔降落。但是,记者从俄罗斯军事主管部门
获悉,在协定期满后,将正式宣布关于美国政府租用汗阿巴德机场 25 年的消息。到那时,
乌兹别克斯坦将驻扎美国的 3 000 名军人和 50—60 架战斗机。美国人计划投资 5 亿美元
改善机场设施,每年还要付 2.7~3 亿美元租赁费。如果说,乌兹别克斯坦的交易被很好隐
瞒的话,吉尔吉斯斯坦的领导人则自豪地议论自己同美国人签订的合同。总统阿卡耶夫说,
吉尔吉斯斯坦愿意把同美国签订的为期一年的关于美军利用吉尔吉斯斯坦领土的协定延期。
可见,得金钱喜新欢,为利益忘旧友。中亚国家欲对俄打“美国牌”。
要保持相应的军事存在,就必须投入相应的军费,必须装备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以此
来造就相应的军事威慑。由于一些产油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许多历史遗留
问题、民族宗教纠纷源远流长,这样就必然导致相互戒备,军备竞赛攀升,即使是和平相处,
也是一种恐怖和平。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对石油控制权的强大的军事存在,对别国
实行军事威慑战略,更会引起军备竞赛,即使不发生大的冲突和战争,整个世界的和平只
是一种“冷和平”,是恐怖平衡的结果。
在当代,特别是一些军事大国,军事实力越强大,消耗的石油就越多;反过来,消耗的
石油越多,就越需要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去保卫石油的安全,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美国等西方大国在中亚长期驻军,名义上是为了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实际上也是争夺和
控制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
五、一张新的大规模争夺石油的世界军事地图
1999 年 10 月,在美国军事地图一次罕见的变更中,美国国防部将中亚的美国武装部
队的控制权由太平洋司令部转到中央司令部。这一决定没有直接见诸报端,也没有在美国引
起反响,然而却代表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或军事战略的重大变化。
以前,中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边缘地区,属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负责的主要地区(即中
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一个偏远的角落。但是现在,从乌拉尔山脉到中国西部边界的整个
中亚地区,已经形成了新的更加重要的战略地区。因为在里海下面和周围的广大地区蕴藏着
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它也就成了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鉴于美国中央司令部已经负责
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武装部队,该司令部现又掌握着中亚的控制权,在“9·11”事件后在
中亚长期保持军事存在,这意味着中亚地区目前已经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它的首要任务
是保证石油流向美国及其盟国。
中亚地区的战略地理位置及其石油资源财富潜能的凸现,只不过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或
军事战略思想发生新的重大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冷战时期,美国国防部官员及其背后的
大亨们更感兴趣的地区是美国与前苏联的对峙地区:中欧和东欧以及远东地区。然而,从冷
战结束以来,对于美国来说,这些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下降了,关注重点在发生变化。这样,
亚洲地区,特别是波斯湾、环里海地区和南中国海地区,正在受到五角大楼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致布什政府上台后,宣布美国的军事战略重点将转到亚太地区。
在这一军事战略地图变化之后,美国新的保护重点就是至关重要的资源,特别是石油和
天然气供应。在冷战时期,根据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形成军事联盟并加以地域(图)划分,
而现在,则根据地缘经济来重新进行地域(图)划分。冷战结束后,经济上的竞争将越来越
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加剧了对地区重要经济自然资源的争夺。重要的经济自然资源供应的中
断,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经济后果。而在经济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石油和天
然气。美国作为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大国,有效保证这种战略资源的供应不能不是最令其担忧
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人们普遍认为或估计,今后几十年内全球能源消费的年增长速度大
约是 2%,所以,能否获取大量的能源储备,将是更加激烈的竞争。谁获得了波斯湾、里海、
南中国海这三个地区的石油控制权,谁就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军事竞争中掌握着主导权。所
以,冷战结束以后,确保重要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供应就成为美国安全计划的中心问
题。这就是美国军事地图变化的根本原因。
美国对石油、天然气供应问题的关注,早在克林顿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2000 年 8 月,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非洲访问,希望从尼日利亚补充石油,因为尼日利亚目前是美国的石
油主要供应国之一。克林顿还鼓励环里海国家加快输往欧洲地中海的输油管道建设。与此同
时,当时德克萨斯州州长布什利用竞选活动辩论,要求在美国尚未开发的土地上开发石油
和天然气,以减少国家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布什当选,他对外政策的首要建议之一就是会晤
墨西哥总统福克斯,讨论墨西哥总统向美国政府增加能源供应的建议问题。“9·11”事件发
生后,美国政府更是抓住了有利时机,借打击阿富汗的恐怖主义,把美国大兵派到了中亚;
也借助于恐怖主义并未真正消灭,着力加强在中亚、中东的军事存在。
美国军事战略地图的改变,已经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对各自的军事地图做了
具体调整。
首先是俄罗斯。现在,俄罗斯已把其对外政策的兴趣更多地转向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中
亚地区。尽管俄罗斯仍然在为其西部边境地区的安全担忧,但是却更加注重在其南部边境的
国家增加军事投入,加强其环里海国家的军事参与。这样,在军事地理上来看,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和以俄罗斯为主的独联体国家,已经处于某种程度上的对峙局面。其次是日本。日本
竭力跟进美国。一方面加强其从日本到南自太平洋、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部署了新
战舰和由携带导弹的 P—3C 巡逻机的飞行队,参与了美国在海上的军事活动,扩大了日本
的军事地图。再次是中国,一方面是在加强与中亚接壤的新疆地区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也
在加强其海军力量,加强了在东海和南海的军事集结。与此同时,中东地区、里海地区、东南
亚地区的相关国家,也均会由于美国军事战略地图的改变而相应调整自己的军事部署。总之,
一个围绕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争夺而形成的新世纪的世界性军事大地图已初见端倪。
现在,美国攻打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府,力主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长期加强在
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更是不容置疑。这样,美军在中亚和中东的军事存在将连成一片,新的
控制石油的世界军事地图将更加明朗。统管这张军事地图的是最强大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它
为美国控制中东、中亚两大世界石油基地提供最强大的军事保护,使石油与军事的关系,在
新的世纪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摘自《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石油与政治——《石油与国家安全》选摘之四

石油与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石油与国际政治格局特别是大国间的政治关系、石油与地
缘政治、石油与地区政治稳定等方面。而这些政治问题又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表现为石油
与国际关系的关系。
一百多年来,“石油因素”始终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石油公司”、“
英荷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都曾经是当时诸多世界政治事件及其复杂化的发起者,
并且推动西方主要大国政府制定出极为重要的对外政策。现在,尽管石油大亨主宰世界事务
的时期早已过去,但目前无论是世界强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政策仍然受到能源、首先是石
油因素的强烈影响。
一、石油与国际政治
石油问题之所以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一)国际关系格局与石油安全关系极为紧密
在当今世界政治中,能源特别是其中石油作用十分重大。哪个大国能控制世界石油,它
就能称霸世界。因此,在冷战时期出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控制世界石油进行公开或
隐蔽的对抗的世界格局。冷战结束后,美国仍然力图控制主要石油资源,其他大国也在或将
反对美国控制世界石油。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在一定程度将取决于世界石油资源的控制状
况。
(二)经营石油生意仍然是各国大石油公司最有利可图的活动之一
经营石油就是经营“黑色黄金”,目前世界上的各大石油公司仍然是获利最丰厚的企业。
有的石油公司年利润达数百亿美元。2000 年世界七个大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
的 35%。2001 年全球企业的 20 强中,石油企业就占了 5 个,其中第二名是埃克森—美孚
公司,年营业收入高达 1915.81 亿美元。正因为如此,这些大石油公司对参与“石油外交
”的所有国家的对外政策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 20 世纪 70 年代,前苏联主要靠出口石
油的收入建立了稳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前苏联的“发达社会主义”的巨大政治、经济
和军事就是由它的丰富的石油资源体现出来的,并使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长时间
地发挥作用。北约的石油开发极大地刺激了英国和挪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使衰老的大英帝
国有了新的生机。中东产油国经济在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更是得益于石油,这是人所共知的
事实,从而使这些原来很落后的国家在当今国际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利比亚由于发现
了大油田,才得以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有着相当重要影响的国
家,才敢于把世界上头号帝国——美国视为自己对外政策的主要对手。前伊拉克和现伊朗之
所以敢与美国对抗,也是因为它们那里有着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生产的丰厚利润,是
这些国家经济得以发展、政治得以稳定、军事得以强大的主要资金来源。目前,俄罗斯对自己
也看得十分清楚,政府部门把石油看作是国家摆脱经济困境的巨大杠杆:认为丰富的石油
储量是俄罗斯调整经济结构和解决外债的重要支撑;石油是现阶段俄罗斯同国际金融机构
进行谈判的一张重要王牌;石油也是俄罗斯今后偿还债务的一张重要王牌;石油工业的发
展是带动整个国家冶金业和机器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手段,石油撑起俄罗斯国家半边天。
(三)作为巨大的习惯势力对国际关系的变动发生影响
在国际事务中,能够对国际关系、大国的对外政策产生巨大的连续的影响,就是“石油
因素”。在世界上,能够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大多数国家,所依赖的就是“石油外交”。“石
油外交”是政府政策和大石油公司利益两者相结合的行为。一些石油大公司的利益驱使它参
与了本国的外交政策的决策,从而使本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连续性。这就是石油安全的重
要性,使世界上主要大国对世界石油主要产区和主要运输通道国的国际关系保持着始终如
一的态度。这种现象在冷战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当时,美国政府就曾明确公布,中东地
区是对华盛顿具有重要战略利益的地区。目前,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
美国对这些产油国家的外交政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如对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仍然保持着
特殊的友好关系。“9·11”事件后,美国又把伊拉克和伊朗看作是“邪恶轴心”国,首先对
伊拉克采取军事高压政策,接着调兵遣将,最终于 3 月 20 日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用武
力征服了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为控制伊拉克石油扫清了道路。伊朗只要仍不改变对
抗美国的态度,美国将会仍然对它实行制裁政策。目前,美国仍然与俄罗斯争夺中亚以至中
东地区的石油控制权。这两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仍然是继承以前的格局,推行各自的“石油
外交”。同样,日本也把“石油外交”当作自己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拉紧
同中东产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发展远洋海军,以确保其海上石油运输安全。西
欧各国也仍然推行着与冷战时期相同的“石油外交”,并且与美国保持着基本相同的步调,
所不同的仅仅是没有冷战时期的明显的军事对峙。总之,石油政治的特点,已产生了国际关
系格局及每一个大国制定与石油问题相一致的对外政策的固定的传统习惯势力。
可见,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石油政治的主体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各国政府,二是各大
石油公司。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又是一些大石油公司(另有一些大的军火商)成为国际舞台
上大部分重大政治外交行为的背后发起者。同时,由于历史形成的传统,各大国政府还对石
油政治的当事者始终实行高度保护的关税制度。
二、石油与地缘政治
石油与地缘政治的关系表现为“石油地缘政治”。石油地缘政治的形成具体又与石油储
量的“地缘政治”、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和石油贸易的“地
缘政治”联系在一起。
石油储量或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资源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到
1996 年止,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 1380 亿吨,天然气 140 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和
独联体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为丰富而集中的地区,占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的 71%。因此,这
两大地区的石油资源不仅有重要的国际意义,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这两大地
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仍将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哪个国家(或国家
集团)控制了这个地区的石油权,哪个国家就将在世界上称霸。这两大地区内部是否稳定,
国家之间的友好、团结。协作状况如何,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而且也会影
响整个世界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具体地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国家和地区又集中该地区的主要石油资源。例如,沙
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五国,占中东地区石油储量的 96%,
天然气储量的 80%;独联体占欧洲石油储量的 76%,天然气的 91%;阿尔及利亚、利比
亚、尼日利亚三国占非洲石油储量的 81%,天然气的 85%;委内瑞拉、墨西哥、美国三国占
美洲石油储量的 88%,天然气的 74%;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国占亚洲石油
储量的 89%,天然气的 67%。石油资源的这种集中分布格局,就加深这些地区或国家的“
地缘政治”特色,使这种地缘政治带有明显的“石油地缘政治”色彩。加上这些地区地理位
置的特点和优势,更加深了它们的地缘政治作用和意义。
这里不能不着重提一下中亚地区这一新的地缘政治问题。中亚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相
当特殊和重要,这是人所共知的。中亚地区也是历史、民族、宗教等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这
也是人所共知的。一是由于中亚国家多是从前苏联分离出来的民族国家,同是又是世界上新
的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国家经济比较落后,政府都寄希望子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
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中亚地区成为新的“石油地缘政治”地区,主要是指里海周围国家
蕴藏有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据美国能源部和国务院的乐观估计,该地区最终可供开采的石
油储藏量高达 2 000 亿桶(约等于 273 亿吨),仅次于中东地区,可开采 100 年;这里
的天然气储量达 8 万亿立方米,排在俄国和中东地区之后,位居世界第三名,比美国和墨
西哥两国储量加起来还要多。如果按照美国官方的这种估计,里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的价
值超过 4 万亿美元。里海地区在 19 世纪曾经是世界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角斗场。但那时的
争夺偏重于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前苏联的各加
盟共和国转变为独立的民族国家,特别是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它的
“地缘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浓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罗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这个
地区的争夺,就带来了浓厚的“石油地缘政治”的涵义。
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原油生产的地区分布和天然气生产的地区分布相对集
中的格局。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同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基本上是相对应的。石油生
产的“地缘政治”又主要表现为原油生产和天然气开采的“地缘政治”,不包括炼油工业
的“地缘政治”问题。目前,原油生产仍以中东地区为核心,天然气生产以北美和独联体为
核心。目前,中东地区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 31%,北美和独联体天然气产量占世
界天然气总产量的 33%。石油资源和石油生产的这种地区上的合一,更加重了“石油地缘
政治”的份量。同时,如前所指,中亚里海地区石油生产正在加快发展,这样也将会加重中
亚地区“石油地缘政治”的份量。
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消费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目前,北美、西欧
和亚太地区是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1995 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中,北美、亚太和西欧
地区分别占 29%、25%和 20%。1987—1995 年,世界三大石油消费中心都保持了较快的
增长速度,其中亚太地区尤为突出,年均增长率为 8.8%,北美为 3.9%,西欧为 2.4%。
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地位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石油消费增长
速度仍将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石油
资源的绝大部分。美国、加拿大、西欧和日本等 12 个国家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 12%,但
却消费了世界石油资源的 60%。1994 年北美人均年消费石油量为 3 437 公斤,日本为 2
150 公斤,西欧为 1783 公斤,分别是世界年人均消费量的 6 倍、3.5 倍和 3 倍,而除美
欧日以外的其他地区人均消费量只有世界人均消费量的 50%。
石油消费国与石油资源国或石油生产国的集中分布格局的不一致,由于种种原因,必然
造成石油消费国与石油生产国或石油资源国之间的矛盾、摩擦以至冲突,从而形成不同的“
石油地缘政治”,形成石油消费国“地缘政治”与石油生产国或石油资源国“地缘政治”
之间的对立。石油生产国或石油资源国为了抵制石油消费国的控制,就会建立自己的组织如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 OPEC)。欧佩克实际上就是一种“石油地缘政治”组织。
与欧佩克相对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各种国际能源组织,如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
设在伦敦的全球能源研究中心和欧盟委员会(内设能源机构)等,代表石油生产和出口国
的欧佩克,代表石油消费和进口西方大国的国际能源机构,它们都代表着自己的利益,它
们之间的矛盾、摩擦,实际上属于“石油地缘政治”问题。
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贸易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与世界石油三
大消费市场相对应,形成了世界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美国、西欧和东亚。这三大石油进口
市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区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石油消费量的增加。目前,这三大地区石油进
口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 80%以上。与目前世界石油生产格局相关,形成了中东、非洲、独
联体三大主要的国际石油出口市场。世界三大出口市场都是以本国资源的高“禀赋”和石油
的低消费为基础的。目前,这三大出口市场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 70%左右,其中又以
中东地区所占比例最大,它在世界石油出口贸易中占有 40%的市场份额。世界石油的三大
进口市场和三大出口市场,大大增加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力度,使由石油资源、石油生产、
石油消费和石油贸易共同构成的全球“石油地缘政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石油纠纷”,
具有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也把“石油地缘政治”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它不仅包括经济
问题,而且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等问题。
在国际关系政治格局中,不同国家或国家联盟都在利用地缘政治因素来开展“石油外交
”。在发达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外交是建立在五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投资、
开发、加工、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资源和石油生产地区,实
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中东地区的“石油地缘政治”外交建立在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
即通过生产、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抵消发达国家对它们的石油控制,实现它们的
国家战略利益。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地缘政治”建立在三个环节的基础之上,
即通过开采、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保持它们的独立性,实现它们的国家战
略利益。
三、石油与国内政治
石油与国内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石油生产国或出口国的国内政治和石油消费大国或
进口大国的国内政治,其中特别是石油生产国或出口国的国内政治关系。
在石油生产或出口国中,石油与国内政治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问题
上。由于新的大油田被不断发现,由于石油开采能力的不断提高,由于世界经济特别西方发
达国家(同时又是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大国)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减慢,或者由于其他经济
政治危机,就会出现石油供应过剩,导致石油价格下降。而石油价格下跌对石油生产或出口
国政治的影响就是很巨大而突出的。
由于 1998 年出现每桶石油 8 美元的跌势,当时俄罗斯出现了经济崩溃,富国文莱国王
被迫退位。盛产石油的波斯湾阿拉伯国家、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生产者以及消费者都没有做好
应付石油地缘政治的准备。
盛产石油的重要国家——海湾国家,俄罗斯、前苏联的里海周围国家和中亚国家,委内
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等主要拉美国家——都要依靠巨额石油收入来平息民众的不满,缓
和社会紧张局势,推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如果没有不断增加的石油收入的接济,这些国
家当中的许多国家就有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政治不稳定、社会动乱甚至内战。
低廉的石油价格不仅在中亚地区和中东地区造成了痛苦,1998 年,就在石油价格下跌
的同时,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这些主要的产油国,甚至委内瑞拉、墨西哥、厄瓜多尔和哥伦比
亚这些拉美产油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紧张局势。俄罗斯历来主要依靠石油和天然气
换取硬通货收入,现在仍然如此。1996 年,它的石油出口创造了 161 亿美元的收入,约
占俄罗斯出口总收入的 20%。俄罗斯 2001 年的金融危机由于石油收入下降而加剧。低廉的
石油价格使这个国家的困难重重的改革复杂化,使它无法摆脱无现金的“虚拟经济”。在其
他地方,委内瑞拉经济出现低速,从而选举出一位军人民粹主义者,使这个国家进入一个
政治动荡的时期。1998 年石油收入的下降破坏了墨西哥的稳定局势,使这个国家的传统政
治体制面临着压力。可以这样说,石油价格低迷持续的时间越长,对那些主要依靠石油出口
的国家所造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挑战或压力就越大。
在国际上,有人认为石油价格在今后 20 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会保持在每桶 20—30 美元
之间,但也有人认为可能保持在每桶 12—20 美元之间。若是后者,这会使欧亚大陆的南部
——从巴尔干地区到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可能还有波斯湾——出现不稳定。一些盛产石油的
国家,例如科威特和伊朗,正在设法做好准备,改革它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但是,
另一些国家则坚守这样的信念,即石油收入会继续创造奇迹,使目前实行的由上层施舍的
制度能顺利地维持下去。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这样一些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
讲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石油与石油生产或出口国的国内政治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它直接影响国内政治的稳定、
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发展等,还必然表现在本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政策上,
即石油是政治、军事、外交政策决策的重要现实基础和依据,也是实施相应的政治、军事、外
交政策的有力手段和财政源泉。特别是中东地区国家,军费开支相对巨大,武器装备相对先
进,依靠的就是巨额石油收入。一些国家内部派别斗争不断,甚至发生内战,主要也是为了
争夺石油等矿产资源。政府当权者对国内实行高压政策,也直接或间接地与石油利益内部分
配不平衡有关。因为在这些国家中,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逐渐提高,
靠的就是石油收入。所以国内矛盾、纠纷、冲突以至内战,归根到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分配石油
利益。在对外政策上,这些国家也是以石油资源为后盾,打“石油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
国内政局不稳,对外政策就会随之进行调整。
在石油消费或进口国中,石油与政治的关系,也主要表现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上。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美、日、欧等西方国家的国内油价也会随之上涨,从而影响这些国
家社会的稳定。我们知道,在 2002 年,为反对石油、汽油价格上涨而展开的抗议示威活动,
由法国开始席卷半个欧洲。不仅比利时、荷兰、英国、德国的运输界利益团体相继响应,甚至
也有经波兰向东欧国家扩张之势。
石油和天然气已成为人民生活消费的必需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汽车要用油,做饭和取
暖要用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涨价,无疑会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在居民工资收入没有增加
的情况下,石油和天然气涨价,就会增加他们的生活负担。所以,石油和天然气涨价,就会
引起人们的反对,以致于引起居民抢购汽油甚至罢工或游行示威。这在西方那些石油消费大
国是经常见到的事情。
西方国家城镇居民以游行示威或罢工的形式反对政府提高石油价格,还有一种原因就是,
政府以促进环保、控制燃料消费为借口,不断提高燃料税。例如在欧洲,市面上平均每公升
1 美元的汽油公里,就包含了 50%—80%的“特殊商品税”即燃料税。政府手里既没有石
油资源,又不经营石油,却仅凭手中的权力白白地拿走了石油价格中的 50%—80%的利
润。所以,石油涨价很自然地会引起居民的不满和反对,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同
时,在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利润分配中,不仅存在着居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而且存在着石
油公司和运输部门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所以在石油价格上涨时,不仅居民起来闹事反对政府,
而且石油公司和运输部门也往往站在居民一边,同居民一起反对政府,强烈要求降低石油
消费税。可见,在西方石油消费大国中,石油价格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
不仅如此,在石油消费大国中,石油与国内政治的关系,还突出地表现在这些国家的军
事政治和外交政治上。这个问题已在前面的“石油与军事”和将在“石油争夺与外交”中进
行具体的分析。
(摘自《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石油争夺与外交——《石油与国家安全》选摘之五

回顾 20 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地球上发生的许多
危机、冲突,都与石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展望新世纪,我们面临着石油储量渐趋枯竭而石
油需求量又不断增加、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严峻挑战。因此,在新世纪里,石油与外交的关
系将更加紧密,各国围绕石油问题的外交战将会更加激烈。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石油争夺与外交
在国际上,哪个国家控制了石油,它就能在国际斗争舞台上占据有利的地位。世界石油
资源的稀缺性,更会导致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
在世界石油的争夺战中,发达国家在近百年来一直占据着绝对优势。他们利用强大的政
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不仅对发展中国家的石油资源进行竭泽而渔的掠夺式的开采,为自己
提供廉价的动力,而且也利用石油手段在发达国家内部展开激烈的争夺,以图遏制对手,
称霸世界。
(一)西方国家间工业化阶段的石油争夺
由于石油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西方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的石油
争夺十分突出,这是它们之间外交战的重要内容。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自由资本主
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就把争夺世界石油资源
作为它们对外政策的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石油公司称霸世界。到 1918 年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石油公司不仅已经控制了伊朗、埃及的全部石油产地和墨西哥、印
度尼西亚的大部分石油产地,而且还控制了拉美国家石油生产的一部分。美国由于当时经济
和军事实力还不如英国,所以在世界石油争夺中还无法同英国相比。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间的石油争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在战争中发了大财,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而英国
经济在战争中受到削弱,所以战后美英在世界市场上的争夺开始激烈起来,并且呈现争霸
的局面。当时,英美的石油争夺最先是在中东地区展开的。经过近 10 年的激烈斗争,到 20
年代末,美国的石油公司已控制了伊拉克石油 25%的股权。在 30 年代,美国又相继控制
了巴林的石油产地、沙特阿拉伯的大部分石油产地以及科威特。埃及等国的石油产地。美国和
英国经过 1918—1939 年近 20 年的争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在中东地区控
制了全部石油储量的 10%以上,还控制了相当一部分炼油能力,打进了英国在中东地区的
传统市场。同期,在拉美地区,经过长期较量,美国石油垄断资本也控制了大部分石油资源。
在远东和其他地区,美国也控制了大部分石油产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间的石油争夺
我们知道,希特勒德国之所以要进攻苏联,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夺取高加索的石油资源;
美英开辟第二战场,目的之一也是为争夺北非以至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到战争结束时,美国的
石油垄断资本已经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开采量的 42%,同英国已不相上下。二战结束后,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同英国开展了更加针锋相对的石油争夺。在中东地区,美
国利用英国在大战中经济严重削弱的时机,向中东主要国家提供巨额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乘机逐步取代了英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霸主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国石油垄断资本也利用各
种手段进一步把英国赶出这一地区。到 50 年代初期,在拉美地区的石油可采总量中,美国
公司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了 61.7%,英国则降到 34.3%。在中东和其他地区,美国石油垄断
资本也把英国逐步地排挤出去。总之,战后经过十多年的争夺,美国已基本上把英国从亚、
非、拉的石油产区排挤出去,成为上述地区真正的石油霸主。
(四)美苏的石油争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前苏联的崛起,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的石油争夺,使世界石油争
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前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其中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都超
过美国,占据世界之首,同时也向世界大量出口能源。但是为了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也在
石油这个重要的战略资源上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其实,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前苏联已经利用石油对东欧各国进行控制。进人 60 年代以后,前苏联石油出口逐年增多,
1960 年为 1700 多万吨,到 1973 年已上升到 1.1 亿吨,销售市场从东欧扩大到西欧的
一些工业化国家。为了同美国争夺石油市场,前苏联还利用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手段,从中东
地区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然后转手以高价倒卖给西欧国家,从中获取暴利。例如,前苏联利
用军火换石油的办法,从伊拉克换得 1300 多万美元的石油,转手以两倍的高价卖给了当
时的联邦德国。为了扩大石油销售,前苏联还向中东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大量出口石油,
进一步控制这些国家或地区。60 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 70 年代以来,美苏争夺石油的主
要地区是中东。
中东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处于欧、亚、非的交叉地带。所以,谁控制了中东的石油,
不仅可以保证得到丰富的石油供应,还可以进一步控制西欧、东亚及其战略通道,争霸于世
界。前苏联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达 100 亿吨以上,约占世界总储量的 12%,仅次于沙特阿
拉伯。但是,由于前苏联欧洲部分的石油产区的产量在逐渐减少,它不得不向其东部地区转
移。其远离经济中心区的西伯利亚秋明油田的储量占前苏联总储量的 50%以上,已成为主
要石油供应基地。但是秋明油田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开采的成本很高,因此石油生产发展
比较缓慢。所以,出于扩军备战、争霸世界的需要,前苏联扩大了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量,
以便加强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战略抗衡。早在 1973 年 10 月中东战争以前,前苏联就
通过各种办法打进中东一些国家的石油工业。前苏联于 1966 年和 1970 年,两次同伊朗签
订协议,由前苏联提供资金和技术,建造天然气管道,以便向前苏联提供天然气。伊拉克是
美苏争夺的另一个石油据点,伊拉克的石油原由美国和英国的公司控制。从 60 年代后期起,
前苏联多次向伊拉克提供各种援助,从而逐步控制了这一重要石油产地。在埃及和叙利亚,
前苏联也是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取得了对这两个国家的石油开采权。此外,前苏联还通过
向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也门等国提供资金和技术,取得了这些国家的石油勘探和开采的权
力。经过多年的渗透和扩张,前苏联已不同程度地打进了中东、南亚以及其他产油区。
与此同时,美国也不甘示弱。它一方面大力扶植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亲美国家,通过向它
们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达到遏制前苏联染指中东石油的目的;另一方面,它还利用苏
美之间的缓和及采取各种经济、政治以至军事手段,向中东地区进行广泛的渗透。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之后,海湾形势迅速地由危机转向战争。美国等西方国家同伊拉克的战争,表面上
是帮助收复科威特,实际上战争背后还是为了控制中东石油。美国的真正意图是通过战争征
服伊拉克,保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东的石油利益,进而达到长期控制中东地区的
目的。
总之,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前苏联同美国在亚、非、拉地区进行了激烈的石油较量
和争夺。在这场长期的石油争斗中,前苏联抢占了大量石油产地,美国则失去了不少地盘。
但尽管如此,双方在对亚、非、拉,特别是中东地区的石油争夺中,美国仍然居于优势。
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石油争夺与外交
发达国家控制了产油国特别是中东产油国之后,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方面进行掠夺性的
大量开采,另一方面又竭力压低油价,给产油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于是,各石油输出国同
大国特别是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以石油为武器,与以美国为首
的国际石油公司进行了长期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1960 年春季,前苏联以每桶低于中东石油 0.6 美元的价格把大量石油出售给某一西方
工业国家。后来,又以低价卖给另一个不产油的国家。各大国石油公司趁前苏联减价出售石
油之机,纷纷降价出售石油,造成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油价的降低,使产油国家蒙受了巨
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产油国家于 1960 年 9 月 9 日在巴格达开会,商讨石油形势以
及如何对付各大石油公司的压价问题。会议决定建立一个组织,以集体的力量对付西方国际
石油公司的压价。
1960 年 9 月 14 日,巴格达会议决定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发表宣言:石油输出国
组织团结一致,“尽一切办法,使石油价格恢复到削价之前的水平”。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以后,各成员国政府团结一致,相互支援,在维护国家经济权益以及捍卫石油资源方面,
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的第一个对策是建立自己的国有石油公司,同以美国石油公司为首的
国际石油公司分庭抗礼。早在 1951 年,伊朗便成立了自己的国家石油公司。自那次会议以
后,先是印度尼西亚成立了国有石油公司,后来其他成员国也相继建立了本国的石油公司。
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的第二个对策是共同协商石油价格,从而打破了由国际石油垄断资
本长期垄断石油价格的局面。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国际石油市场的
油价控制在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手中。它们为了掠夺石油,攫取高额利润,把石油价格一压再
压,甚至在通货膨胀加剧时,油价仍然不能随之提高,相反却一再下降。以标准原油——沙
特阿拉伯的轻质原油为例,1953 年,每桶定价为 1.93 美元,1959 年又降为 1.9 美元。
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石油价格一直保持在每桶 1.8 美元左右。面对这种极不合理的油
价,石油输出国组织共同协商,由它们来统一定价。
1971 年 2 月,波斯湾六个产油国同美国石油垄断资本签订了协议。根据协议,取消了
过去产油国不得出口石油的不合理规定;提高石油所得税,把产油国的石油所得税率从
50%提高到 55%。在提高石油所得税率的基础上,每桶石油价格提价 3 美元,以后又从
1971 年 6 月 1 日起油价提高 2.5%,即每桶石油提价 5 美分;从 1973 到 1975 年的每年
年初起,石油标价上涨 2.5%,即每年每桶油价再加 5 美分。1972 年 1 月,石油输出国
组织又同国际石油公司签订了日内瓦协定。根据协定,突破了德黑兰协议的规定,把原来的
石油标价再提高 8.49%。为了避免美元贬值使产油国蒙受损失,规定每年四次按美元同其
他九个国家的货币计算出来的平均汇率,自行调整石油价格。1973 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再
次大幅度提高油价。通过上述行动,终于打破了几十年来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单独定价的特权,
把石油价格控制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手中,并在石油经营中取得了较大的收益。
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的第三个对策是取得外国石油公司的部分股权。在日内瓦协定签订
后不久,石油输出国组织就在股权问题上同以美国石油公司为主的国际石油公司进行交涉。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较量,双方于 1973 年 1 月签订了利雅得协定。协定规定:海湾产油国政
府同国际石油公司一起享有原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分配和出口的权力;产油国在外国
石油公司中增加参股比率,规定从 1971 年到 1982 年,石油生产国对外国石油公司的参
股额从 25%上升到 51%。通过参股并提高比率,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控制了外国石油公
司的一部分股权,从而打破了外国石油公司垄断从生产到销售的一切权力。
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的第四个对策是收回石油定价权,对外国石油公司实行国有化。波
斯湾产油国为配合第四次中东战争,把石油作为武器,首先向外国石油公司发动了进攻。
1973 年 10 月,波斯湾六个产油国拒绝了国际石油公司提出的双方协商油价的要求,第一
次由他们宣布将石油价格提高 70%,1973 年 12 月,波斯湾六个国家又宣布从 1974 年
1 月 1 日起,把石油价格提高 1 倍左右。后来其他产油国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自此以后,
石油定价由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理事会做出决定,把外国石油垄断公司排除在外,在石油
价格的决定权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还掀起了石油国有化的浪潮,同外国垄断石油公司进行了针
锋相对的斗争。1972 年 6 月,伊拉克宣布伊拉克石油公司实行国家所有,1975 年 12 月
又把另一家石油公司国有化。1973 年 7 月,伊朗将国际石油财团在伊朗的全部石油资产实
行国有化。1973 年 1 月,科威特政府决定对外国石油公司参股 25%,1974 年参股上升
到 50%,1976 年 3 月又决定将在科威特的外国石油公司全部国有化。沙特阿拉伯从 1973
年 1 月起,在阿美石油公司参股 25%,1976 年以后又采取措施分阶段全面实行国有化。
利比亚从 1971 年 1 月起,将英国石油公司的财产全部国有化,并于 1974 年 2 月,将美
国的德士古、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大西洋富士公司的财产也实行国有化。阿尔及利亚
等国也先后于 1971 年和 1972 年对外国石油公司实行国有化。这样,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
员国就在产权经营上有力地打破了外国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权。
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的第五个对策是通过减产来稳定石油价格。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减少石油进口和节约能源的措施,因此国际石油需求量急剧
减少,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严重局面。1981 年 3 月以后,世界市场上每天石油过剩约 200-
300 万桶,石油价格由升转跌。针对这种情况,1981 年 5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作出冻结油
价、减产 10%的决定。但是,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继续下跌,墨西哥原油价格已从每桶 35 美
元降到 22 美元,一些中东原油现货市场价格,下降幅度更大。1982 年 3 月底,中东标准
原油现货市场价格降到每桶 28 美元。同年 3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把成员国的日产量限
为 1800 万桶,力求稳住每桶 34 美元的价格不变。1982 年 3 月以后,石油价格继续下跌。
面对石油生产大量过剩,西方石油公司兴风作浪,企图搞垮石油输出国组织。但是,石油输
出国组织团结奋战,不怕威胁,经过反复多次协商,于 1988 年 5—6 月,决定通过减产,
把油价稳定在每桶 16—18 美元之间,挫败了国际垄断石油公司试图搞垮这一组织的图谋。
三、里海地区石油正在成为世界性争夺的外交新热点
里海地区在 19 世纪曾经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角斗场。里海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连接处,
是沟通两大洲的枢纽地带和战略要冲。历史上曾经是东西方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的必经之地,
古代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片土地。目前,举世闻名的欧亚大陆桥正由此向东西两翼延伸,最
新的欧亚运输走廊计划正在积极推进之中。如果说它的地理位置历来被战略家们所看重,那
么,在冷战结束和前苏联解体后,这个地区的重要地缘政治地位则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
更加凸现在世界的面前:(1)里海地区的北面是俄罗斯,东西两岸是新兴的独立国家。在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先是被沙皇俄国吞并统治,后来与俄罗斯一起在苏维埃“大家庭”
中共同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因此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相
互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里海地区的西面是黑海和土耳其,隔着黑海、外高加
索与中东欧、巴尔干国家遥遥相望。在历史上,土耳其在这里有着广泛而重大的影响,现在
它则是北约成员国,是北约南翼的前哨,是西方大国窥视中东和中亚局势的前沿阵地。
(3)里海地区的南面是伊斯兰色彩浓厚的伊朗和阿富汗。伊朗自视为领导伊斯兰世界的首
要国;阿富汗虽然已结束了塔利班的统治,但未来的政治走向还不敢令里海地区国家对其
稳定寄予过高的期望。(4)里海地区的东邻是强大而友好的中国。中国的崛起及蓬勃发展
的经济,为该地区各国所向往和敬重。上海六国合作组织的成立,更加深了这一地区的战略
合作伙伴关系。总之,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里海地区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其地
缘政治作用更加突出。
不仅如此,最近几年来,里海石油被世界各大媒体炒得火热,成了响当当的“黑金之海
”,并赢得了“第二波斯湾”的美誉。据美国能源部和国务院的乐观估计,该地区最终可供
开采的石油储藏量最高达 2000 亿桶(约等于 273 亿吨),仅次于中东地区,可开采 100
年左右;这里的天然气储量达 8 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之后,居于世界第三
位,比美国和墨西哥加起来的储量还多。如果按美国官方的这种估计,里海石油和天然气的
储备价值超过 4 万亿美元。
在国际石油界,另有一种审慎的看法,认为里海地区的石油总储量在 120—160 亿吨之
间,约占世界储量的 10%。即使是这种保守的估计,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仍然将会成为世
界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因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趋向繁荣,世界
石油消耗量的速度将会加快,大约每年增加 2%。有人计算,到 2010 年,全世界将消耗
掉可供开采的全部石油储藏量的一半;50 年以后,海湾地区石油资源将陷于枯竭。从那以
后,全球石油产量将开始长期下降。但是,到 2020 年,世界能源需求将比 1990 年增加
70%。因此,在世界石油需求量扩大、储备量减少的情况下,里海地区石油的开发供应,将
会对国际石油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里海地区将是 21 世纪能源开发的首选之区;
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如何外运——实质上也是由谁来控制油气阀门的开关,成了新世纪世
界性石油争夺的新热点。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争夺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十分注重里海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尤其重视其巨大
的石油蕴藏量和未来的开发利用。美欧日各方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在经济、政
治和军事各个方面扩大自己在这里的影响,占据有利地位。
1、美国高度重视里海地区的战略重要性
过去大半个世纪被前苏联统治着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一直是西方人的禁区。苏联解
体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百废待兴,政治、经济走势一时不甚明朗,西方国家认为这个地区
成了“力量真空地带”。因此美国乘机把扩张的触角伸向这里,1997 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
“新中亚高加索战略”。美国原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和国务卿助理赛斯坦诺维奇对此做了明确
的阐述:(1)政治上推动中亚高加索国家走“西化”道路,按照“多元民主、保障人权、
市场经济”模式建立现代化国家体制;(2)经济上加强与中亚高加索国家的合作,共同
开发里海能源,建设石油天然气外运管道,支持“欧五运输走廊”计划的实施;(3)在
安全与外交方面,积极调解地区内部的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在有摩擦的国家之间采取某
种均衡的立场,把解决地区冲突看作是顺利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前提和保证。美国不赞成在中
亚高加索地区划分势力范围,反对俄罗斯“恢复昔日帝国”的努力,阻止伊朗同该地区国
家发展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从美国的以上意图中人们可以看出,它已把该地区纳入其全球
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
2、美国抢滩里海,先下手为强
预计到 2020 年,进口石油将占美国石油消费的 66%。目前美国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中东
地区。鉴于中东局势动荡不定,海湾产油大国伊拉克和伊朗同美国的交恶情绪难以早日清除,
美国不得不寻找新的石油基地和石油进口渠道。美国原国务卿贝克断言,对欧美国家来说,
不久里海地区的石油将会同今天的中东石油一样重要。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亚外高
加索各国独立伊始,当里海盆地的丰富油气储量被证实后,美国的谢夫隆集团、埃克森公司、
阿莫科国际石油公司以及美孚等一些大型石油公司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相继进了里海地
区,数以百计的石油大亨飞往巴库。1997 年 8 月,阿塞拜疆总统阿莫耶夫访美期间,阿美
签署了 4 项近百亿美元的联合开采里海石油合同,并破例在白宫举行首次石油合同签订仪
式。这样,在阿塞拜疆里海水域被称为“世纪合同”的第一个石油开发大项目让美国首先抢
到了手。美国公司在联合开发公司中所占的股份高达 44%,在已签署的阿塞拜疆里海石油
开发合同中,美国投资雄居第一位。在哈萨克斯坦,美国凭借雄厚的资金,利用哈萨克斯坦
大规模私有化的机会,成功地控制了哈萨斯坦绝大多数基础行业,其中包括哈最大的石油
企业——田吉兹油田。1993 年,美国谢夫隆集团争先与哈萨克斯坦政府签订了开发石油的
协议。在哈萨克斯坦“里海石油管道财团”中,美国公司总共取得了 30%的股份。在乌兹别
克斯坦,美国有 60 多家公司计划向其能源工业投资 30 亿美元,两国间贸易额也成倍地增
长。
目前,美国是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八国的最大援助国,并对其能源工业不断扩大投资。美
国政府的目标就是要确保美国的石油公司进入里海这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石油宝库,支持
和促进美国各石油公司参与勘探、开发和运输这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牢牢地控制住里海油
气“阀门”,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等国的制约和影响。
3、北约积极向里海推进
1997 年 7 月,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国入盟。首脑会议宣
布:“北约仍向新成员国敞开大门,它将陆续邀请那些条件成熟的申请国加人联盟,不管
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在何方。”美国原副国务卿塔尔博特进一步明确说:“欧盟大西洋联盟
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它从大西洋出发,一直要延伸到乌拉尔山以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亚
和外高加索各国与昨天诀别。”北约打着“和平伙伴关系”的招牌,“加强同 28 个欧洲大
陆的非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将它们结合在一个欧洲安全网络内”。28 个国家中包括中
亚外高加索八个里海周围国家,即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八个国家都是“欧洲安全网”内
的成员国。里海地区国家自 1994 年参加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以来,已分别同北约组织签署了
数十项合作协议,北约援建中亚维和营于 1996 年赴美国参加了军事演习;1997 年又移
到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举行了一次,美国派了 500 名全副武装的空降兵从美国本土
飞往哈萨克斯坦南部演习地,代表着北约部队首次进入中亚地区。与此同时,北约的各级官
员也频频造访里海地区国家,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军事委员会主席揭曼将军和美国驻北约大
使海德尔,带领大批军事观察员先后对中亚和外高加索进行亲善游说活动,积极推动北约
与这些国家的联系和合作向纵深发展。海德尔对阿塞拜疆外长表示,阿塞拜疆已经具备了加
入欧洲安全体系所需要的全部条件,北约欢迎阿塞拜疆加入。可见,北约在里海地区的大量
军事渗透事实表明,北约东进的步伐将可能超越欧洲防区,而把它的南翼伸向高加索以至
中亚,实现其更长远的战略目标,并为西欧联盟国家打入里海地区石油开发铺垫道路。
4、管道争夺
新世纪伊始,面对里海地区巨大的石油财富,拥有天时、“人和”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大国,占据地利条件的俄罗斯当然不会等闲视之。西方和俄罗斯的争夺不仅表现在石油的开
采上,而且表现在石油运输——管道路线的选择上。
里海石油没有进入公海的通道,这意味着进入世界市场的里海石油必须通过管道运输,
而这些运输管道则必须穿过其他国家的管辖范围。运输管道的成本受制于固定成本,而它又
容易受到经济因素和政治压力的影响。尽管如此,一个追求最大利润(或损失最小)的出口
商还要继续经营一条石油管道。这条管道费用一部分被计入可变成本,一部分则被计入固定
成本。这样,管道的成本就会被穿过的国家(因向石油开采开放)征收非常高的通行费,从
而可以获得与管道运营有关、甚至与某些石油生产和消费有关的巨大利润。因此,争夺里海
石油的另一场战役,将是如何向外输送开采出来的石油和天然气。用什么线路运出石油和天
然气,实质上是由谁控制石油和天然气阀门的问题。
里海地区的石油输送到欧洲,目前存在着“北线”、“西线”和“南线”的争夺。所谓“
北线”,就是从阿塞拜疆开始,经过俄罗斯最终到达欧洲。所谓“西线”,就是通过土耳其,
然后输往欧洲。所谓“南线”,就是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或者经过伊朗,输向波斯湾。本
来,运往欧洲的石油管道从俄罗斯铺设是最经济的。但这将使俄罗斯完全控制里海石油的出
口权,让俄罗斯掌握油气阀门,这是美国绝对不能接受的。至于处于欧洲和亚洲连接部分的
土耳其,迫切希望未来的油气管道从自己境内通过。因为这对于能源极度短缺的土耳其来说,
不仅意味着得到一个稳定的能源供应基地,而且可以从中获得相当可观的过境收入。土耳其
的这一打算得到了美国的鼎力支持,并开始酝酿西线管道方案,即阿塞拜疆的巴库到土耳
其的杰伊汉管线。2001 年 3 月 1 日,土耳其、美国等五国代表签署了一项关于石油运输方
案的谅解备忘录。按照这一方案,将在哈萨克斯坦里海港口城市阿克套、阿塞拜疆首都巴库、
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和土耳其城市杰伊汉之间铺设一条石油运输管道。它被称为未来里海
石油最主要的出口运输通道。阿富汗战争胜利后,美国通过控制阿富汗,并竭力搞好同巴基
斯坦的关系,打算把里海的油气从阿富汗经巴基斯坦,输向阿拉伯,然后再运到美国及世
界。将来,美国还打算解决伊朗问题,再建一条穿过伊朗通向阿拉伯海的管道,把里海地区
的油气输向美国及世界。
为了彻底“打垮”俄罗斯,目前土耳其与美国双管齐下。土耳其政府宣布,从 1994 年
7 月 1 日起,限制大型油轮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以确保减少污染和海上交通安全。这就意
味着俄罗斯不能再使用大型油轮经过该海峡将石油运往国际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尔干地区作为重要的“石油战略地位”就凸现出来。美俄里海石油
争夺战就在这里俏然展开。
俄美围绕里海石油管道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大约 10 年时间。起初,美国在这场战争中
投入了很见效的武器:车臣、达吉斯坦、北奥塞梯和纳卡的“伊斯兰战士”。分析家推测,即
使这些人并未完全被西方控制,但也相当大程度上受西方情报机构的影响。
而最新的“巴尔干战役”则是从“博斯普鲁斯海峡限航”后开始浮出水面的。为最大限
度地使用现有的巴库—新罗西斯克的输油管线,摆脱大型油轮无法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
困境,俄罗斯果断出击,“迂回”巴尔干,与希腊、保加利亚正式签署了铺设绕过土耳其的
石油管道协议,从而部分地实现了把“战火”转移到对手后方的战略目标。1999 年 6 月 2
日,即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的 10 天,俄罗斯与保加利亚、希腊达成协议,修建一条从黑海沿
岸经保加利亚、希腊两国至地中海沿岸的石油管道。第一步从保加利亚的布尔加斯到希腊的
亚历山大波利斯的 285 公里长的管道建设;下一步是修建一条支线,从布尔加斯经过马其
顿,最终抵达濒临亚得里亚海峡的阿尔巴尼亚港口城市都拉斯。据透露,其建设费用为 11
亿美元。这一输油管道建设后,其通过能力将达到每天 75 万桶,这一地区国家每月将有 6
亿美元“石油美元”的过路费。
观察家指出,虽然希腊和保加利亚两国,一个是北约成员国,另一个是北约候选成员国,
但亲俄罗斯派在这两个国家的政坛中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希腊为遏制土耳其近几年来颇
有建树的外交势头,近年来积极修好俄罗斯;保加利亚虽然与美国维持了“非同寻常的友
好关系”,但是俄罗斯则通过无偿提供坦克、能源等,赢得了保加利亚人的欢心。舆论认为,
这是俄罗斯抄了美国后路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与美国这场巴尔干“石油战争”中,俄罗斯成功地依托了他们设在普里什蒂纳
斯拉基那机场的军事基地。1996 年 6 月 27 日,俄罗斯军队向这里派驻了装备最现代武器
的精锐伞兵部队。与此同时,俄罗斯在科索沃靠近马其顿的普里兹伦拥有了一个军事基地。
这样,俄罗斯在巴尔干拥有了第五处落脚点,并成功地在“东方之廊”打入了楔子,轻而
易举地保证了俄罗斯石油商们从马其顿到阿尔巴尼亚“生命线”的安全。
专家指出,犹如当年俄罗斯征服远东和西伯利亚一样,在凶悍的哥萨克骑兵后面是追逐
商业利润的皮毛商。伴随着美国大兵的“介入”,全球最大的石油开发商“哈里波顿”公司
等也接踵而来。美国清楚地知道,只要控制了里海石油管线,就既可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
间,又能左右阿富汗及整个西亚地区的局势。
一方面,美国期望保加利亚和希腊两国放弃与俄罗斯的合作。即使这无法成功,退而求
其次是让俄罗斯接受通过保加利亚、希腊的管线计划。原因不难解释:过去 10 年中,美国
已在巴尔干建成了“密度最大”的军事基地,并在科索沃建立其在欧洲最大的军事基地“
邦德斯基尔”。如果按照里海输油管道每天输油 75 万桶的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其收益显然
不可估量。不过,在当今美国主导全球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管道通过国在收缴过境费上并
没有多少说话余地,像“哈里波顿”等大石油商将决定石油运输费的数额。
“哈里波顿”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开发公司,其前任董事和首席执行官是现任美国副总
统切尼。切尼在 2000 年 8 月离开了“哈里波顿”公司,加人了布什的总统竞选阵营。作为
补偿,2001 年 4 月 21 日,切尼从原主雇手中得到了 200 多万美元的补偿金。目前,切尼
副总统正亲自挂帅,率领一个能源小组研究能源问题,向布什政府提交他们的政策建议。美
国一些媒体指出,由于像“哈里波顿”公司这样的许多商界人士参与了该小组的活动,新
政府的能源政策将会向石油巨人倾斜,政府的决策将会受其左右。
另一方面,美国挑起、至少是利用了马其顿国内的安全危机,保证对经过马其顿的输油
管线的控制。就在布什政府上台后的 2001 年年初,马其顿阿族“民族解放军”开始发难,
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惊人的巧合。为了安抚马其顿这个小小的的“巴尔干兄弟”,俄罗斯早
就通过供应给它便宜的石油来表达“友情”。虽然 1998 年上台的格奥尔吉耶夫斯基政府奉
行亲美政府,但仍旧没有达到阿尔巴尼亚那样的程度。如布热津斯基所说:“阿尔巴尼亚已
经成为前东欧集团中同美国建立最佳军事关系的国家。”据美国《新闻晚报》透露,在美国的
半官方性的“军事计划研究所”的帮助下,“民族解放军”的活动越来越频繁。2001 年 6
月,“民族解放军”曾通过库马诺夫的利波科夫边境地区,并一度占领了靠近美国“哈里
波顿”公司一个营地的阿拉奇诺沃村。“民解”的这一行动引起了美国政府的警觉,并迅速
派出 3—502 伞兵团,会同“军事计划研究所”的 17 名专家,“劝说”阿族武装撤离该
村。25 日下午,300 名“民解”武装人员和 200 名该村的村民,分乘 15 辆大客车,由国
际维和部队和欧盟及美国观察员维护撤离。不过,对于美国常驻马其顿的战略意图,马方已
开始警觉。特拉伊科夫斯基总统在 6 月 8 日说,北约多国部队在马其顿完成收缴阿族“民
族解放军”武器的任务完成之后应当离开,“要马其顿成为另一个科索沃或另一个波黑,
或成为另一个托管国,这既不符合北约的利益,也不符合马其顿利益”。
但是,一个处处有求于美国的巴尔干小国,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自己国家和民族
的命运,专家们普遍表示悲观。本来,由于这一地区特有的民族、宗教、疆界的复杂性,以及
各民族“缺乏宽容性”,巴尔干这个“火药桶”可能会随时燃烧起来,现在,它又多了一
个石油美元的新“热点”,该地区的民族命运更加令人担忧。
5、西欧、日本不甘落后
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家,为了确保石油天然气长期稳定的供应和渠道
的多样化,都不失时机地把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作为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目标。
欧洲联盟对于进入外高加索和中亚,开发它的巨大经济潜力很感兴趣。欧盟已同这个地
区的国家签订了多项协议,确定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援助计划和改革计划。联盟不仅把这个地
区看作是海湾石油的替代对象,也把它看作是发挥欧洲经济力量、经济运行管理经验和承担
长期义务的世纪性机遇。西欧资本对里海地区国家的投入规模越来越大,英法等国的数十家
公司同这些国家不仅合作开发石油天然气,而且也开采黄金和铀等稀有矿藏。英国政府用国
家名义作担保,鼓励它的石油财团放开手脚对里海油气开始进行大胆投资。欧盟还重视从中
亚高加索经黑海到欧洲的石油和天然气经贸运输通道的建设,积极倡议和支持里海地区各
国和有关国家实施“欧亚艺术走廊”计划。为此,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成功地举办了“复兴
古丝绸之路”国际会议。
日本也把加强它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八个国家的关系,看成是开展欧亚大陆外交的支柱之
一。日本对里海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关注不亚于欧美国家。早在 1992 年,日本前外相渡
边就曾访问过中亚地区,探讨日本企业对这个地区能源产业的投资事宜。目前,日本不仅积
极在这一地区投资开采石油,而且对管道建设同样兴趣十足。一方面,日本支持从哈萨克斯
坦到中国建设一条管道建议,另一方面日本财团又有意同美国公司联手,致力于推动长达
8 000 公里的“泛亚石油大陆桥”的兴趣。日本甚至还表示愿意为该地区实现稳定作出贡
献。
(二)俄罗斯也不示弱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里海地区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北约的影响迅速扩大,俄罗斯在外
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被严重削弱。西方国家为了抑制俄罗斯的复兴和发展,防
止其东山再起,称霸欧洲,损害西方利益,在俄罗斯周边地区实行排挤和包围政策。北约东
扩计划第一步在中东欧得手后,下一步目标是俄罗斯的周边国家。在北约向波罗的海三国做
出入盟许诺后,在中部与乌克兰签订特殊关系宪章,在南面则是向里海两岸的外高加索和
中亚地区渗透,通过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加强同该地区国家的多种军事合作。“9·11”事件
后,美国又企图在中亚国家保持长期的军事存在,俄罗斯感到它们南部安全受到前所未有
的威胁。二是西方大国大规模投资里海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外运,俄罗斯的经济利益受到严
重损害。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里海沿岸国家纷纷奉行能源兴国方针,积极开始同欧美石油
公司合作,对新勘探出的大型油气田进行共同开发。美国为了加强影响和控制这里的石油和
天然气,除加大开发资金的投入外,还尽量使外运油气的管道避开俄罗斯。而俄罗斯由于财
力不足既难以大举参与里海石油天然气的开发,也将得不到丰厚的输油管道过境费,更谈
不上对输油线路的控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巨额石油投入流入里海地区各国和西方国家。三
是极端的宗教势力和民族主义情绪,以及连续不断的地区冲突,破坏了俄罗斯南部地区的
稳定。近年来,里海地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和民族主义势力不断壮大,原教旨主义蔓延北上
的势头也相当迅猛,不仅引起多次地区冲突,而且也直接造成了俄罗斯南部穆斯林聚居区
的社会动荡。在中亚地区是塔吉克斯坦的内乱和持续多年的阿富汗内战,现在虽然有所抑制,
但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在外高加索地区是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冲突,以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
疆的冲突。在北高加索是车臣冲突、奥塞梯—印古什冲突和达吉斯坦的危机等。民族冲突、分
裂主义、权力之争、教派之争和社会黑帮的猖獗等,所有这一切对俄罗斯南部地区的安全构
成了直接威胁。
中亚和外高加索八国均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现在是独联体成员国,与俄罗斯有几千公
里的边界线。历史上,中亚是俄罗斯向亚洲扩张的桥头堡,现在则被俄罗斯视为国家安全的
屏障和战略缓冲区。里海地区国家的南部边界连成一条长长的弧形地带,正好把俄罗斯同冲
突不断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隔开。从经济方面看,里海地区国家
还是俄罗斯棉花、汞、铜、锌、钨、钼等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传统而稳定的供应地,所以里海地区
国家对俄罗斯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俄罗斯必须竭力维护其在里海地区的地位和
影响,决不甘心把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拱手让给他人。
俄罗斯认为,“石油政策”是它的主要外交“重点”。在里海地区,俄罗斯“石油外交
”争夺主要内容是:
1、坚持不懈地推进独联体一体化
俄罗斯试图把其周边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组成一个军事政治联盟,防止西方国家的影
响和北约势力的进一步渗透和围堵。俄罗斯决心以“集体安全条约和双边协定为基础,建立
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和防御联盟”。目前,俄罗斯已同几乎所有独联体国家签署了军事合作
协定或协议。俄罗斯打算有计划地在这些国家境内强化其军事存在,同时加深它同各国在经
济和人文领域的一体化。
2、加强对里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和外运的控制
俄罗斯凭借其传统的影响和有利的地理位置,首先在划分里海水域问题上,力争尽可能
多地获得油气蕴藏地段,并坚持共同开发的主张;其次是积极参与各国的石油开采计划与
合同,尤其是在油气管道的走向上,坚持主张穿过俄罗斯境内往黑海沿岸新罗西斯克的“
北线方案”是最佳方案,这样既可以得到可观的过境费,也可控制石油运输的“生命线”,
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3、积极调解地区的各种纠纷与冲突
俄罗斯意识到,频繁的地区冲突为西方势力的插足提供了有利时机。为了扭转这种不利
的局面,俄罗斯在坚持“领导作用”的原则下,注意改变策略,放弃过去“分而治之”的
做法,采取积极的调解政策,运用和平外交手段,培养以共同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平等关系,
来改善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巩固它在这个地区的传统影响和主导地位,并特别注意
同里海地区国家协调政策,共同对付原教旨主义势力的膨胀与北上。
(三)里海地区各国之间的争夺
里海地区各国之间在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运输上也存在着许多矛盾,也在进行争夺。这
主要表现在:
1、里海是海还是湖的争论
历史上,里海一直被一些地理学家们称之为世界上第一大咸水湖。鉴于国际惯例,海和
湖的资源有不同的划分,所以也就产生了“里海是海还是湖”的争论。因为从眼前利益来看,
划分里海就是划分石油资源,每个沿岸国家都谋求在划分里海石油资源时得到较大的份额,
以便通过开发油气资源来振兴本国经济。阿塞拜疆认为里海是海,主张一分到底,完全划分
大陆架,包括水面和深层海水也分为五家。哈萨克斯坦认为,里海情况与 1982 年联合国海
洋法界定的“海”的条件相符合,开始主张按海洋公约的规定划分里海,即把海底划归各
国所有,水面共同使用,随之的立场则趋同于阿塞拜疆。伊朗则坚持认为里海是内陆湖泊,
只有沿岸陆地属于沿岸国,其他水域和大陆架纯属五个沿岸国共同所有。俄罗斯起初的立场
和伊朗一样,认为里海是一个湖,其资源属沿岸国共同所有,主张五国共同管辖、联合开发,
限制西方各石油公司介入。土库曼斯坦则在“海派”和“湖派”之间摇摆不定。2002 年以
来,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急于开发,不等达成一致意见,已自行划分大
陆架界线,把尽可能多的油田划归自己的名下,并向外国投资者承担责任,与他们签订合
作协定,造成事实。俄罗斯迫于形势,考虑到长远利益,已作出部分让步,同意哈萨克斯坦
提出的把里海分成几部分的方案,双方在立场逐渐接近的情况下,率先在 2002 年 7 月签
署了划分里海北部海底的协定。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的立场也开始向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
的协议靠拢。如果伊朗的立场也有所松动,很有希望就里海的法律地位最终签订一项公约。
美国和多数欧盟国家热心于能源开发,一直支持里海是国际海域而不是内陆湖的看法。
2、油气如何外运的争夺
俄罗斯和伊朗一直想方设法使油气管道经过自己的领土进入世界市场。而阿塞拜疆、哈萨
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不希望它们的油气供应途径交由这两个国家控制,而是希望实现管
道多元化。美国决心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影响和优势,采取挤俄压伊的政策,
协助产油国精心设计既不通过俄罗斯也不通过伊朗的多条对外通道,使俄伊两国控制里海
油气的如意算盘落空。美欧国家的石油公司都在积极寻求新的输出途径,其中包括支持实施
“欧亚运输走廊”计划。美国热衷于选择的路线是穿过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到达地中海港口杰
伊汉。此外,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还打算选择一条南线通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把油气
管道铺设到阿拉伯海。哈萨克斯坦还有意开辟一条东向路线,把油气管道铺设到太平洋岸边,
给自己的经济发展寻求新的重要合作伙伴。
总之,在输油气管道的走向问题上,无论是通向土耳其地中海、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中
国,或者仍然使用经过俄罗斯原有的输油管道,它既是经济利益之争,也是一场地缘政治
的较量。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的今后走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油气管道路线的选择。
(摘自《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未来世界的石油形势及危机——《石油与国家安全》选摘之六

前面我们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 20 世纪最后 10 年以来即冷战后的石油和国家安全问


题。这里,我们接着分析在新的世纪里特别是未来几十年内,世界石油形势走向及其与国家
安全的关系问题。
一、石油供需形势和国家安全
(一)总体情况
在世界石油供需形势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上,人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世界石油以至一次性世
界能源的供应能维持多久,特别是在世界对能源包括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们
担心世界能源供应还能维持多久,也是很正常的。石油等能源消费在逐年增加,但世界上石
油、天然气和煤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却在逐年减少,能源供应将使经济发展得不到相应的
保证。这种危机一直在引起人们的担心,它必将对保持经济发展和繁荣造成根本性障碍。
首先是美国。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的《20 年国际能源展望》预测,到 2020 年世界天然气
需求将增加一倍,石油需求将增加 60%,煤炭需求将增加 38%;届时北美的能源供应将
有 52%要靠从欧佩克国家进口。就在布什第一任总统就职的前几天,美国能源情报局忧心
忡忡地交上了一份《关于 2020 年发展趋势和 2001 年能源年度预测》报告,报告中的几个
信息让布什及其新班底心头一沉:到 2020 年,世界能源消费将增加 59%;世界石油消费
的年增加率将达到 2.3%,产量将需从 1999 年的日产 7 500 万桶增加到日产 1.2 亿桶。美
国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在美国的能源战略研究报告《21 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中呼吁:
“现在已经是时候了,必须对美国的能源政策做出新的战略评估,包括能源的供应、可持续
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
担心同样也来自日本。在《日本的能源战略》一文中,亚太能源论坛代表干事末次克彦不
无忧虑地说到:“日本在制定经营战略和政策方面表现出迷惘。”
俄罗斯石油工业情况的恶化则一直是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一个明显特点。2000 年俄罗斯
石油产量为 3 亿吨左右,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俄罗斯石油的日产量从 1250 万桶下
降到 600 万桶;天然气产量为 5 840 亿立方米,同比下降 1.3%;西伯利亚和乌拉尔、伏
尔加河流域古老石油产区进人开采末期,现有资源仅开采了 53%,难以开采的油井占
55%~60%,而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新油田开发和开采成本要高得多。
在中东地区的产油大国中,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措施,阻碍了重要产油国包括伊拉克、伊
朗和利比亚的石油投资。
英国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居世界第九位,2000 年石油产量为 1.26 亿吨,天然气产量
约为 1150 亿立方米。但是,英国所有最易开采的天然油田均已探明了,开采量也都已过了
产量的高峰期。
所以,从总体上来看,能源短缺包括石油资源短缺将是人类面对的实际问题。当然,就
各国来说情况则不同。据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石油储量只能维持
6~15 年;中国、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可开采 23~25 年;阿尔及利亚、墨西哥可开采
30~54 年;委内瑞拉、伊朗可开采 76~82 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可开采 113~
240 年。天然气可开采时间最长的是伊朗,为 702 年,其次是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分
别为 129 年和 123 年;独联体国家、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中国.为 855-68 年,美国最
短,则为 9 年。在世界范围内,石油、天然气勘探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
已从陆地扩展到海洋,从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转向极地,从中深井转向超深井。
这是仅从长远的时间来看,世界石油、天然气的供应肯定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在某一时间
是否将会中断供应,美国的《21 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的估计是:全球范围的强劲的经
济增长和对更多能源的新的需要意味着碳氢化合物燃料方面的剩余能力的终结和能力的局
限性的开始。实际上,世界目前已经濒于用光其现有的全部全球石油生产能力,从而爆发一
场石油供应危机的可能性,这样一场危机的后果将比人们 30 年来所见过的更加严重。
但是,专家们一致认为起码在最近 20 年内不会因资源短缺而出现石油和天然气供不应
求的局面,因为即使据现在最保守的估计,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供应还可维持 46 年。
以上是从世界石油、天然气供需总体情况来说的。若分别从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看,则
将有另外的趋向和特点。
(二)供应趋势
首先,供应量将有所增加。由于需求的拉动和石油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
里,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将会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在环里海中亚和外高加索等地区
富含而又未勘探的地区以及一些海洋将会发现新的储量,石油生产量或供应量将会在一段
时间内增加。这是因为,一方面,石油生产存在着反极化的趋势。石油的开发总是指向开发
成本最低的地区,使得该地区所占世界石油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这就是石油的极化趋势。但
当这一份额大到垄断价格高出其他地区的开发成本时,国际资本就会流向其他石油资源地
区,这就形成了石油资源开发的反极化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种反极化趋势的作用将
会加强,从而导致石油探明储量的增加和生产供应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特别是发
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从而刺激了石油生产的发展。
其次,由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决定的世界石油供应仍然是中东、独联体和北美这三大中心
的格局。但是,随着里海地区石油资源探明量的增加和俄罗斯经济情况的好转,独联体作为
世界石油天然气供应中心之一的地位将有所加强。与此同时,随着北美资源消耗的增加,它
作为世界石油、天然气供应中心的地位将有所下降。至于非洲西海岸地区、东南亚,特别是中
国的南海能不能成长为新的世界石油、天然气供应中心,现在的预测总体上是肯定的。
再次,还必须估计到中东地区、中亚里海或外高加索地区,以及非洲地区会不会因为各
种人为的因素,例如民族、宗教、历史等问题引起的冲突,从而在短期内影响世界石油和天
然气的供应,也将是研究未来世界石油供应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我们将在下
面详细地加以分析。
世界石油供应可能对世界经济安全或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上述第三条,即产
油国的地区冲突。
(三)需求趋势
首先,在世界未来 20 年以至 50 年内,石油需求增长将会加快,甚至出现需求增长率
快于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的增长率,即采储比率将趋向下降。专家们一致的估计是,未来
20 年石油消费年增加率将高达 2%以上,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速度。
其次,世界石油三大需求(或消费)中心的格局将不会有多大改变。北美、西欧等发达国
的石油天然气需求量虽然将会有所增加,但其增加速度将会减慢,其原因有二:一是家庭
汽车拥有量增长有限;二是人口增长缓慢。相反,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作为第三大石油消
费中心的亚太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发达国家。未来的石油
地理特别是石油消费地理或需求地理的变化将是非常之快的。法国石油问题专家、 《石油战 略》
周刊负责人皮埃尔·特齐安说:“这首先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增长很快,比富国快
得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大部分国家对天然气、特别是石油的依赖性更大,发达国家可
以选择其他能源如核能,而且这些能源在效能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今天,他们
以明显少得多的能源生产出了较多的财富。”“从现在起的 10—20 年内,像中国这样的一
些国家的石油消费会巨大增长,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汽车和卡车的数量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增
长,石油地理因此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石油消费的增加,不仅意味着进口增长,还意
味着在精炼、输送手段、公路运输能力方面要花巨额投资。这对经济、国家自身的地理、社会、
城乡关系等等都会产生连锁影响。对中国来说确实是这样,几年来,它显然是一个石油进口
国,因为它的石油消费增长要快于其石油产量的增长,对印度及其他很多国家就更是这样
”。“人们在 20 年前就已经预言,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将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只要想一想现在还有多少人是被能源遗忘的角落,就可以想象出能源消费在更长远的未来
可能发生的变化”。美国能源情报局的《2001~2020 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估计:“亚洲
和中南美洲的能源需求在 1999 年至 2020 年间将是现在的两倍多。这一增长占预计世界能
源消费增长总量的一多半,代表发展中国家能源增长的 81%。”“即使到目前为止发达国
家是主要的石油消费者,但是今后 20 年中,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消费差距也将
会缩小。……在这个阶段中,发展中国家将消费世界石油增长部分的 65%”。当然,发展中
国家石油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进口的增加,这就需要有大量资金来支付,从而会增加其
外汇负担。
再次,能源需求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在 2020-2050 年内,石油消费在整个能源消耗中
仍然将占 40%左右。但是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能源消耗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其中
首先是今后 20 多年里,天然气的消费量增长速度快于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以致达到两
者的消费量不相上下。如美国的上述报告所指出的:“从 2000 年到 2020 年,天然气的使
用将增长一倍,在 2020 年达到 132 亿立方英尺,1999 年,天然气的消费量首次超过了
煤的消费量,预计到 2020 年,世界天然气消费将比煤消费高 44%,从 1999 年占能源总
量的 23%上升到 2020 年的 28%。”“其增长原因之一是因为天然气在保护环境方面很有
吸引力,因为它释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细微颗粒,尤其是碳粒较少。”接着是水力能
源的地位将会上升。因为目前拉美、非洲和亚洲,水力发电仅占 10%,不像欧美那样已达到
90%,所以水资源发电的潜力很大。另外,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煤能源的地位将会
上升,因为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煤的储量比石油储量丰富得多。只要能解决煤作为资源的
污染问题,煤的潜力则是十分巨大的。
未来世界石油需求的变动趋势对世界经济发展或安全的影响,撇开世界供给不说,将集
中在各消费中心地区间或各消费大国间的竞争,即主要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如有关专家估计,
这种竞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各方争夺激烈,以致发生冲突,结果或是两败俱伤,或
者弱者损失更大,从而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在经过激烈竞争后发现,最有
利的是达成协议,形成“多赢”局面。
专家们一致的意见是,未来世界石油的供需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一方面尽量通过发展
能源技术节约石油消耗或开发新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将更加注重开发除石油、天然气以外
的各种新能源,如煤能源。水能源、铀能源、风能源、生物能源、潮汐能源、地热能源、太阳能等,
甚至将会充分利用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以至火星上的二氧化碳作为能源。
另外,石油需求量或消费量的增加,必然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从而加重地球的
大气污染。有关专家估计,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从 1990 年的 58.21 亿吨(相
当于煤)增加到 2020 年的 97.62 亿吨,30 年内数量翻了接近一番,从而影响全球的安
全。
二、石油价格变动趋势与国家安全
关于未来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动趋势,专家们有不同的预测。
美国能源情报局的预测是:世界石油价格从 1999 年的 17.35 美元/桶上升到 2000 年
的 27.60 美元/桶,在 2003 年跌落到 20.50 美元/桶,并沿预计轨道返回,重新上升到
22 美元/桶(以 1999 年美元计算),预计到 2020 年上升到 36 美元/桶。
国际能源机构《2000 年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是:假设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为 3%,在
这一前提下,原油的平均价格在 2010 年之前不会过高,但到 2020 年的时候,会上涨到
(以今天的价格计算)平均每桶 28 美元。而该机构在 1995 年的预测则是:到 2000 年原
油价格在 22—28 美元/桶,到 2010 年将为 29—46 美元/桶。
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的预测是:到 2000 年原油价格将升到 19.31—21l 美元/桶,
到 2010 年将升到 24.12—28.99 美元/桶。
我国专家原来认为,国际油价是涨是落还是个未知数。但近期内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这是因为据国际能源署最近对当前国际石油成本的分析,1981 年至 1998 年,非欧佩克
产油国的生产成本(发现成本十开发成本十开采成本)从 21 美元/桶直线下降到 9.4 美
元/桶,如果把融资成本和国际大公司可接受的利润率(15%)考虑进去,其出售石油的
最低价格就是 13 美元/桶。在 13 美元/桶之上,非欧佩克产油国能够从容获利,其合作限产
促价的压力不迫切。可见现在油价下降还有一定空间,非欧佩克和欧佩克达成限产协议并严
格执行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还有一些国家的有关机构和专家的预测。这些预测,不论它们的具体依据如何
(况且本书不专门研究这种问题),它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结论:未来 20 年甚至更长的
时间,石油价格将是上涨的基本趋势;至于上涨的幅度,大多数国家能源研究机构和专家
认为,今后 20 年内上涨幅度不大,再以后上涨幅度则较大。归纳起来,其意见主要是:
首先,在未来 20 年左右时间内,世界石油价格不会有太大幅度的上涨。其主要原因:一
是世界石油储量巨大,即使以现在的速度开采还可以用上 40 多年;二是存在着主要石油
生产国之间特别是欧佩克国家和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之间激烈竞争,从而在近 20 年左右
的时间内,存在着石油生产供大于求的实际状况;三是受到来自石油消费大国特别是西方
石油消费大国的各种形式的抵制,即可能采取各种措施抵制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四是
石油消费或进口大国特别是酉方主要石油消费或进口大国的各大石油公司直接参与石油生
产大国的投资、勘探和开采,并在那里掌握相当大部分的股权,这也可以直接得到相应的石
油供应以至影响石油价格的确定。
其次,在 2020 年以后直到 2050 年甚至再长一点的时间内,世界石油价格将会有较大
幅度的上涨。其原因:一是石油储量将越来越少以至逐渐枯竭,供应将越来越紧张,这是主
要原因;二是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较快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的增
长速度将会大于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从而造成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渐趋短缺,推动
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三是广大石油生产国特别是那些石油主要生产国,也将会利用“石
油武器”,提高石油价格,保护资源,增加石油收入,解决财政困难;四是石油开采成本
将会不断提高。我们知道,石油开采也是先开采易开采的石油,后开采难开采的石油,石油
开采的这种先易后难的情况,自然会造成开采成本的不断提高,从而使石油价格不断上涨。
再次,要重视石油价格的波动问题。根据以往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结合未来
可能出现的问题,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主要
石油生产国家或地区出现了社会动乱、冲突或战争以及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石油生产受挫,
从而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应,引起价格波动,如美伊战争前,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高压、
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人罢工等;二是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
石油消费大国如美国、日本或欧洲的进口量减少,或者相反,经济发展较快,石油进口增加,
从而引起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波动;三是由于一些国际性的政治原因,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国
特别是欧佩克组织国家采取一致行动,开展“石油外交”,左右世界石油生产量,即引起
石油实际生产量的波动,从而造成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四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
出于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需要,对某些石油主要生产国家实行经济制裁等,也会引起世
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五是由于自然方面的原因,如季节变化,冬季取暖需要石油天然
气,价格上涨,冬季过去后价格回落,或如环境污染状况的变化,也会引起石油价格的波
动;六是西方大国少数大石油公司操纵世界石油市场,采取一些人为手段,左右石油价格;
七是其他一些原因,如各战略石油储备大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的变动,即是否在市场上投放
战略石油储备,关于新能源的开发情况,重大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等,也都可能引起世界
石油市场价格的一定波动。
反过来,有的专家认为油价下跌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如果在今后五年左
右的时间里,伊拉克石油日产量提高到 800 万桶,必然导致世界石油价格下降。石油价格
下降的后果,一是俄罗斯受损最大,二是那些高成本的非海湾国家的石油工业将面临考验
甚至破产。这样反过来将使世界特别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更加依靠海湾国家的低成本石油。
这样,海湾的石油重心地位将更加突出。
总之,在未来 20 年左右的时间内,在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围绕石油
产业的利润问题,石油价格变化将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通过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它不
仅会影响世界上各石油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的经济发展或安全,也会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
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安全。至于在未来 20 年后以至到 2050 年,世界石油市场价格
的明显上升,在新的能替代石油能源还未开发并广泛使用之前,将会对世界经济、政治、军
事、外交等方面的安全产生更大的影响。
三、未来会不会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
这是研究石油与国家安全问题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国际性问题。
要研究未来会不会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也
就是说要给世界性石油危机作出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这种危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哪
种情况及状态,然后才能对它进行包括原因和后果等方面的分析。
(一)基于前景的危机
这是指出现世界石油的长期短缺甚至石油资源渐趋枯竭而造成的世界性石油危机。专家
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未来 40 年内,世界石油资源不会枯竭。因此,出现世界性石油危
机的根据是不能成立的。但是,有的石油专家认为,在今后 10 年内,世界石油产量将达到
历史的最高峰,10 年以后,世界石油产量将开始逐渐下降,世界将逐渐会出现短缺性的石
油危机。一旦这种世界性石油危机出现,则将会对世界石油工业、各国政府以至各国国民经
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混乱。
早在 20 世纪初,人们就在喊:“狼来了!”即世界石油资源很快就会枯竭,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还有这种警觉,有这种危机感。但实践却一再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但是,这一次,即到 21 世纪中叶,世界石油资源将趋于枯竭,这是多数人的共识,即“
狼”真的来了。
怎么办?眼前的办法是少数国家开始增加它们的战略石油储备。但这不是最终解决问题
的办法。再一个办法是各大国的大石油公司增加投资,改进技术,努力发现和勘探新的石油
天然气资源,再一次打消“狼来了”的喊叫。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因为地球上的确还有许
多地区没有进行勘探,特别是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还没有被发掘出来。但这不是最终
解决这种能源危机的办法。第三个办法是大力发展各种替代能源,如煤能源、水能源、核能源、
风能源、太阳能等,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还可能发现并开采其他能源。第四个办法
是节约能源,目前主要是节约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这是较有潜力的,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
国家,这个潜力还是很大的。
(二)基于价格的危机
这是指由于世界市场石油价格较长时间的上涨或下跌而造成的世界性石油危机。出现价
格上涨而产生的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几个主要石油生产国特别是世界石油主要产区欧
佩克国家,由于某种或某些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需要,统一进行较大幅度的石油减产。一
定时间或较长时间的石油人为减产,造成石油供应的世界性短缺,拉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
大幅度上涨,则会给石油消费或进口大国的经济、政治、社会造成灾难性的混乱和影响。这种
可能性是不能完全排除的。从目前世界情况来看,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但也确实存
在着相反的情况,如非欧佩克国家石油生产量的增加,或者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分化欧佩克
国家,削弱它的合力。二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和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
油进口的增加,也可能导致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较大提高。这要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日经济
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以往的发展速度。看来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特别是当新的科技革
命高潮的到来及其成果在生产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可以带动世界经济
的新的快速发展。而新世纪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被世界所公认,这将增
加这些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石油进口,从而拉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上涨。
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大幅上升,对主要产油国或出口国经济发展虽然会有较大的推动,
也可以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国内稳定,解决贫困问题。但是,主要石油消费国或进口国则将
必然增加外汇支出,增加国内居民石油消费支出,提高石油工业下游产业和企业的生产成
本,就会影响以至制约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石油价格上涨,居民支出增加,石
油托拉斯并不能赚到更多的利润,相反石油进口国政府却可收取资源消费税而获取更多利
益,从而引起国内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矛盾的加剧。同时,这些国家也将必然采取一些反
措施,来阻止产油国或出口国石油价格的上涨。而且,在反措施无效的情况下,一是可能减
少石油进口,二是动用国内的战略石油储备,三是可能通过政治、外交以及军事手段来向主
要产油国或出口国施加压力,迫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回落。
前些时候,由于伊拉克政治军事危机以及委内瑞拉石油工人大罢工引起石油大减产而造
成的石油价格上涨,商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这可能是短时间的,估计到伊拉克问题解
决后或委内瑞拉恢复石油生产后,石油价格将会回落到正常水平。
出现世界石油市场价格较长时间的下跌而造成的世界性石油危机。根据有关资料,世界
石油市场的平均价格下跌到平均成本以下,就标志着这种危机的到来。在世界石油市场上,
原油价格短期内的大幅下跌情况以往是有的,今后谁也不敢说绝对不会再出现。如 1998
年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原油就跌至 8 美元/桶。那主要是受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8 年经济复兴又不力,世界经济发展受到冲击,石油进口量减少。目前,石油主要进口
国的美国、日本经济低迷,经济复苏很难很快到来,也可能影响石油进口,从而影响石油价
格的较大提高。但是,还存在着不少因素阻止石油价格的下跌。其中:一是主要产油国特别
是欧佩克国家会尽量采取一致的减产措施,阻止油价下跌。因为油价大幅下跌,影响这些国
家的财政收入,进而影响这些国家的社会稳定。二是油价下跌会直接影响西方各大石油公司
的投资。因为石油价格受石油科研、勘探、生产、开发和投资各个环节的制约,而石油从勘探
到开发,一般要有 10 年的周期。一旦石油价格下跌过猛,各大石油公司不愿投资,就会形
成恶性循环,而且周期很长。所以,那些对西方大国的政治、外交以至军事政策有巨大影响
的大石油公司,绝不会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下跌置之不理。所以,出现由于石油价格长期下
跌这种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可能性一般是不大的,只有在出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衰退性)
时才有可能,或者在西方国家出现长期性的经济滞涨,也有可能出现这种世界性的石油危
机。
这样,世界石油价格在未来的时间内,可能性则是在上下波动中稳步上涨。油价周期性
波动是难以避免的。正如法国石油专家、 《石油战略》周刊负责人皮埃 尔·特齐安所说:“只要
人们还未能控制住这种价格的循环,那么,原油价格就会像前不久我们看到的那样,徘徊
在每桶 10 美元到 40 美元之间。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产油国和消费国必须一起作出一些
政治决定。但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条件还未成熟。”看来,要解决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大幅
波动所造成的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关键是产油大国(集团)和消费大国之间的政治沟通,
达成必要的协议。但可惜的是,目前这种条件尚不具备。因此,由油价大幅度波动而造成的
世界性的石油危机或不甚严重的石油危机在未来几十年内看来是难以避免的。
总的来说,一场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并不一定是突然出现的,它可能会通过比较缓慢的蔓
延而逐步发生。
四、未来可能会出现石油冲击的地区
西方报刊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重新划分了贫富地区,将导致更多的与资源争夺有关的
地区冲突。冷战结束后,各大国的战略思想也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转向重要的自然资源。这样,
经济上的竞争将支配着未来的国际关系,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预测最有可能发生
争端或不稳定以至冲突的地区将是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自然资源储藏量丰富的那些区域。
(一)中亚地区
在未来时间内,除了中东地区仍然存在着“石油”冲突外,中亚地区将是美、俄等大国
间争夺石油资源的新焦点。它们将会强化在那里的军事存在,地区稳定将长期受到严峻挑战。
据有关资料显示,其具体情况有:
1、以俄罗斯为主的环里海国家的意图
俄罗斯力图拉住里海地区国家,呼吁在中亚建立“欧亚能源联盟”,卡住中亚能源命脉。
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呼吁中亚和里海国家建立一个“欧亚能源联盟”,结束针对蕴藏巨大
石油天然气能源储备的里海的争执。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土库曼斯坦总统萨帕尔穆拉德·尼亚佐夫 2002 年 1 月 21 日在莫斯科
签署联合声明,呼吁所有国家通过地区天然气运输网加人这一现在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
份公司控制的联盟。
普京认为这项由克里姆林宫促成的方案“能够为长期的天然气运输带来稳定因素”。普
京自任总统以来,一直把俄罗斯能源政策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之一。
能源“联盟”可能使克里姆林宫近两年在控制中亚地区天然气和原油方面采取的攻势达
到胜利顶峰。该攻势以 2001 年里海管道集团公司的油管运输路线投入使用暂告结束。
这段输油管(其中一段从里海的新罗西斯克港口)成为地区能源的主要运输管道,并打
击了西欧在该地区的能源方案。
这次在天然气方面的地区联盟是俄罗斯在与美国和西欧的里海资源争夺战中取得的明显
胜利。
能源专家指出,俄土联合声明确保了莫斯科从现在开始每年得到土库曼斯坦 2000 年 5
月份许诺的 500 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普京和尼亚佐夫同时还认为,这一联盟有益于里海周边所有国家。这些国家现在拥有巨
大的石油储备,其数量可能达到 2 000 亿桶。它们的天然气储备也极其丰富。已经得到证实
的储量大约有 9 万亿立方米,另外可能还有 8 万亿立方米,其中大部分气田在土库曼斯坦。

但是,目前尚未有一个法律框架对蕴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哈
萨克斯坦、伊朗和阿塞拜疆等里海周边国家的权力作出界定。
伊朗是这一地区达成一致意见的主要障碍,与其他国家相比拥有较少海岸线的德黑兰要
求将里海分成五个等分地区。此外,它还对由它邻居阿塞拜疆开采的油气田提出要求,双方
为此已发生数次冲突。
开始时与伊朗结盟的莫斯科后来倾向了拥有最多石油储备的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并
且在去年与他们签订了几份合同。
土库曼斯坦是伊朗的好朋友,但却不想让德黑兰的固执葬送了利润丰厚的天然气交易。
伊朗的态度,以及土库曼斯坦与阿塞拜疆之间因基亚帕兹油田引起的争吵,也使铺设从
土库曼油气田到阿塞拜疆港口以及从该港口到西欧的里海地区天然气管道的方案成为需要。
由莫斯科出台的、得到土库曼斯坦支持的这个能源方案希望了结这些差异,但它同时还
注意到了一个比里海更远的目标:阿富汗。
塔利班政权倒台后,土库曼斯坦希望成为经由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从里海到印度洋的永
久能源运输线的出发点。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曾打算修建一条从里海到巴基斯坦印度洋海岸的能源路线,但由
于塔利班政权的阻挠,该谈判在 1998 年破裂。现在,天然气联盟使俄罗斯获得了里海关键
的战略地位,只有西欧控制的从巴库到土耳其地中海杰伊汉港口的输油管垄断路线才能与
之抗衡,而阿富汗则成了下一场能源战的目标。
2、美国的意图
日本人认为,美国正在假借反恐,乘虚而人,军队待在中亚地区不想走。2001 年底阿富
汗临时政府建立后,美国的“反恐怖战争”面临着新局面。但是,部署在前苏联中亚各国的
美军依然非常活跃。美军官员和有影响的政治家接连访问中亚各国,这与围绕石油天然气资
源的地区战略密切相关,美军事实上希望能够在中亚长期驻扎。
军政要员穿梭访问。指挥对阿富汗战争的美国陆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 2002 年 1
月 21 日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与卡里莫夫总统举行了会谈。这是“9·11”恐怖
袭击事件以来,弗兰克斯第五次访问乌兹别克斯坦。
虽然表面上此行的目的是协商对阿富汗临时政府的援助问题,但是俄罗斯有影响的《生
意人报》1 月 23 日指出,弗兰克斯在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防部长古利亚莫夫举行会谈时,公
开提出希望延长美军的驻扎时间。弗兰克斯表示,作为交换,美国将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经
济援助,并给予乌兹别克斯坦“反恐怖盟国”的地位,同时对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的人权问
题采取宽容态度。
接下来,弗兰克斯又在 1 月 23 日访问了吉尔吉斯斯坦,他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
克表示:“美国不准备在中亚建立永久性基地。”但是,他补充说:“在与恐怖分子的斗争
中,必须在这里建立必要的环境。必要时将与各国领导人举行协商。”
另外,美国参议员多数党领袖达施勒 1 月 18 日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表示,美军在包括
乌兹别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驻扎“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已经与各国首脑建
立了必要的信任关系”。这说明美国早就惦记石油资源。英国《卫报》网站 2002 年 1 月 20
日将美俄在中亚的争夺比作 19 世纪英俄两国在该地区进行的“大争夺战”,同时指出,
美军长期驻扎的动向与美国以中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目标的中亚战略密切相关。
从美国国务院获悉,里海周边地区蕴藏的石油据推定有 2 000 亿桶,仅次于波斯湾,居
世界第二位。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资源也居世界第四位。
美国的攻势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2000 年,美国就采取了厉害的一招,决定建设不通
过俄罗斯,而通往土耳其的杰伊汉的管道。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出现了将土库曼斯坦
的天然气经过阿富汗输送到印度洋的计划。随着局势的变化,这条管线的建设受到了广泛关
注。
无论如何,对阿富汗战争开始后仅仅三个多月,布什政府就以反恐怖为借口,迅速接近
了中亚各国,特别是不断增强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生意人报》评论说:“美国的军事存在
与美国大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该报指出,俄罗斯从苏联时代继承的影响正在迅速衰退,
美国的军事存在正在急速扩大。
中亚各国着眼于经济效果,也期待美军能够长期驻扎。但是,美军的存在有可能将刺激
各国国内的伊斯兰武装势力,并导致对俄关系复杂化。与中亚接壤的中国也对此表示警惕。
美国国务卿欧洲和欧亚国家助理琼斯说,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存在将是有分量的和
长期的”。她在比什凯克记者招待会上感谢吉尔吉斯斯坦当局和人民准许美国在那里设立军
事基地。她强调,这仅是两国合作的一小部分。
而美国陆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 2002 年 1 月 23 日却在比什凯克说,美国“没有
在中亚地区建常设军事基地的计划”。
3、美俄对峙
美军正企图长驻中亚,俄罗斯则保持戒心。俄罗斯联邦边防总局局长康斯坦丁·托茨基上
将说,俄边防总局对外国军队驻守中亚地区表示理解:“在反恐怖战争中,外国军队驻守
中亚是合理的、必须的,没有它们,战争将会拖延更长时间,造成更大损失。”但他同时也
指出:“如果美国及其盟国想永远留在中亚,我对此表示反对。在阿富汗反恐怖战争结束后,
没有必要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机场保留北约飞机。”
2002 年 1 月 22 日,独联体成员国军事合作协调参谋部召开了联合快速反应部队高层
会议。此次会议是在美国准备在中亚设立军事基地背景下召开的。莫斯科视美军在中亚的存
在为其中亚政策的重大失败。惟一能够扭转形势、使之朝有利于莫斯科的方面发展的便是独
联体内部的军事合作及集体安全条约。
莫斯科希望独联体成员国在维和及反恐怖行动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从而解决这一难
题。然而,其进度非常缓慢。尽管进行联合行动的国际条约尚存,但只有俄罗斯将其付诸实
施,其他成员国都在观望。2001 年年末,俄罗斯通过了以俄国内市场价向其他成员国出售
俄产军事技术产品的决定,这或许是俄罗斯为提高合作积极性所能做到的极限了。而美国则
不同,它投入了数百万美元,按照北约的标准对其租用的机场进行改造,俄罗斯显然拿不
出这么多钱。
与此同时,美俄争相在中亚建情报基地。在美国针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结束后,为了对
中亚、印巴冲突和伊拉克形势等进行侦察,俄罗斯和美国有可能分别在阿塞拜疆和吉尔吉斯
斯坦建立雷达基地和电子情报收集基地。可以说,这是美俄为向该地区施加影响而展开的长
期的主导权之争的一部分。
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在 2002 年 1 月 24 日飞抵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
并与普京总统等举行会谈,签署一项为期 10 年的合同,将该国北部的一个雷达基地租借
给俄罗斯。该基地本来是前苏联在冷战时期为监控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而建造的,俄罗斯军
方人士指出:“如果俄罗斯拥有该雷达站,今后将几乎能够全面覆盖印度、巴基斯坦、阿富
汗和伊拉克等中东、中亚和里海周边各国。情报的准确度比侦察卫星要高得多。”
另一方面,美国陆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 23 日访问了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有影响
的《生意人报》指出:“阿卡耶夫总统解除了治安和情报部门 3 名有反美倾向的高级官员的
职务,为弗兰克斯的访问开了绿灯。弗兰克斯计划向吉尔吉斯斯坦方面提出在玛纳斯机场附
近的山中建一个无线电中心,这个中心将能够覆盖中亚广大地区。”
俄罗斯《独立报》军事评论员博尔德列诺克指出:“吉尔吉斯斯坦已经不可能留在独联体
集体安全条约内,很可能单方面退出该条约。在俄罗斯的南面,也许将出现一个接受新的地
缘政治学现实的军事和政治同盟。”
4、国际社会的看法
国际社会一致认为,中亚将是俄美在新世纪争夺的最新战略热点。首先是阿富汗战争使
美国加紧在俄后院的活动。到这些前苏联共和国访问的美国人可谓川流不息,他们急于在与
阿富汗接壤的这一地区获得军事准入。但莫斯科在苏联解体 10 年后仍视该地区为其后院。
最近访问该地区的最高层人士是指挥阿富汗战争的美军司令官汤米·弗兰克斯将军。在此之
前,美国务卿鲍威尔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人也访问了该地区。华盛顿获准在该地区部
署军队,它已向中亚五国中的两个——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派遣了数千人。美
国还获准向塔吉克斯坦派遣更多的军队。此外哈萨克斯坦提出向美国提供后勤支援。现在,
困扰俄罗斯决策者的难题是:他们会待多久?美国自“9·11”事件以来对中亚地区的军事
介入使得美俄两国在该地区的石油及其它经济利益上的竞争更趋激烈。这与 19 世纪英属印
度与俄罗斯在同一地区的“大角逐”非常相似。在美国官员受到热烈欢迎时,俄罗斯高级官
员却没有这么幸运。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本月在拜访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时,会晤推
迟了三个小时,伊万诺夫还提前两小时离开塔什干。卡里莫夫会晤美国来访者的时间则长得
多。
争夺石油开采和运输是俄美新战略的核心。汤米·弗兰克斯将军的中亚之行,不只是为了
感谢这些国家对阿富汗反恐行动的支持,它还表明美国“认真而长期”地在该地区保持军
事存在。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对美国来说并非是目的本身。塔利班前驻巴基斯坦大使扎伊夫在
美国一开始轰炸阿富汗时就曾说:“这不是一场针对本·拉丹的战争,而是争夺该地区油气
资源的战争。”现在恰好验证了这句话。
因此,美国增加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直接涉及到俄罗斯的利益。美国迫切需要减轻自己对
石油市场上主要玩家沙特阿拉伯的依赖。为此必须恢复中亚和里海沿岸油气输送工程,包括
铺设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直达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工程(以后将延长到印度,所有这些
都说明华盛顿为什么如此关注克什米尔印巴对立问题的解决)。工程的设计早在 1990 年就
已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后来因阿富汗局势不稳,设计
中断。
在冷战结束时发表的《大角逐》一书中,作者彼得·霍普柯克按年代顺序描述了从 19 世纪
到 20 世纪,英国和俄罗斯为影响和控制中亚并从中获利而进行的争夺战。争夺的焦点是印
度次大陆;然而前往那里的通道却经过阿富汗。如今的战利品是石油,而为了获得和运输石
油,阿富汗又一次成为被争夺的领土。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这一次与俄罗斯玩这场游戏的
将是美国。
美国的手段是强行推进、诱骗和贿赂。美国正忙于一场规模宏大的中亚战略势力之争。阿
富汗战争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它寻求已久、现在正在它把握之中的处理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和
防务的机会。
俄罗斯越来越有足够的理由为它所采取的迁就立场感到后悔。美国通过强行推进、诱骗和
贿赂进入了俄罗斯的中亚后院,而且显然不打算很快离开。
防止喀布尔政治倒退和塔利班卷土重来的威胁只是现在在阿富汗周边地区冒出来的美军
基地的部分任务。它们更重要、更长远的任务是向那些以前美国的力量没有触及到的国家显
示它的影响力和兴趣。
所以,美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土上建立了汗阿巴德永久性基地,驻守了 1500 名军人;
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附近的玛纳斯被描述成未来的“交通枢纽”,美国在这里派驻
了 3 000 名士兵,战斗机和侦察机;在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更多的机场是在美国的控
制之下;五角大楼已经开始了定期的部队轮换,以便将初期的临时性和紧急性部署制度化。
对东道主国家的诱惑显而易见。军事合作通常具有两面性,和美国军事基地相伴而来的
是美国答应为当地部队提供的训练和装备。经济援助计划和贸易协议也紧随而至。从前被忽
略的乌兹别克斯坦 2001 年得到了美国 6 400 万美元的援助和美国进出口银行 1.36 亿美
元的贷款。2002 年布什政府计划向哈萨克斯坦提供 5 200 万美元援助,其中部分用于军事
装备。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使它们免受其他大国的控制。
这么做对美国来说潜在利益是巨大的:在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尚未受华盛顿控制的地区加
强军事霸权;牺牲俄罗斯和中国的利益来扩大美国的战略影响;掌握关键性的政治势力和
实现美国人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掌握储量惊人的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中亚石油和
天然气资源。
总之,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早在阿富汗战争之前,美国就把中亚作为未来世界油
气资源争夺的新战略地带。未来的争夺只是过去争夺的继续和深化,手段将会更加激烈,火
药味将会更浓。
(二)中东等其他地区
除中亚地区以外,国际社会还认为,波斯湾地区、中国南海海域、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乍
得、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苏丹、委内瑞拉,这些地区和国家拥有世界已探明的 4
/5 的石油储量(含环里海地区)。这张地图也标明了输油管线和那些从供应地运到西方市
场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船只的航线;这些路线途经的地区正在经历着循环不断的暴力冲突。因
此,这些地区也将可能是未来“石油”冲突的地区。特别是阿拉伯世界本身内部不团结以及
美国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和平谈判调解的不公道,更可能交织在一起而引发“石
油”冲突。
五、保障石油安全的经济技术对策
由于未来世界石油供需形势严峻,石油价格的波动并且必将趋向上涨,石油危机难以避
免,大国间的石油争夺将会加剧,所以各大国特别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终将会采取各
种经济技术措施,来保障本国的石油安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一)加大勘探力度,寻找新的石油资源
目前,俄罗斯、里海地区国家等都在加大本国的石油资源勘探力度。西方世界各大石油公
司也将会增加在中东、非洲和中亚等地的投入。加大勘探力度,以获得更多的石油资源开发
权益,这是保证石油生产后劲的需要。
(二)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的策略
不仅俄罗斯及中亚、中东产油国正在实行出口渠道多元化,而且西方石油进口大国以及
发展中国家的石油进口大国,也正在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这不仅仅是竞争的要求和结果,
更是为了保障各国石油供应的安全,为了避免本国石油过分依靠某个产油地区或国家。
(三)开发节能新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在保证石油供应的质量和水平的前提下,减轻石油供应压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开
发节能新技术,节约能源消耗。节约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工业能耗结构,推广高效节能设备,
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鼓励企业在非高峰期间用电。当然,节能措施还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改
善生产和耗能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能耗管理等。各石油消费大国都把它放在同石油开发同等
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开发海洋能源
随着陆地石油资源蕴藏量的日渐减少,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海洋石油资源。从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人们就开始勘探和开发海洋石油资源,到 20 世纪 60-70 年代,海洋石油开发
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海洋石油开发技术要求更高,资金投入量更大。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海底开发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个标志就是成立了多国深海开发公司,其中西方大国石油大
公司在资金和技术上具有巨大优势,正在加大对太平洋、大西洋等几个有丰富储量的重要地
带的勘探和开发,并且逐渐由大陆架地区向远海、深海地带延伸。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石油
开发的一个重点。
(五)开发再生能源.调整能源消耗结构
出于全球石油等非再生能源的现状和环境保护的考虑,从 20 世纪末期以来,人们越来
越多地把目光投向再生能源的开发上,这主要是指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等。人
们希望建立新的能源文明。如用太阳光发电或风力发电,用电分解水,提取氢能源,然后供
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目前这方面的开发研究进展也比较快,但在短期内,再生能源的开发应
用在整个能源中所占比例还不可能很大。因此,能源消费大国都在重视改进能源消耗结构,
逐步降低石油在能源消耗整体中的比例,在确保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煤、核能
的消耗比例。同时加大水力发电的投入,增加水电供应量。因为目前水力能源的开发潜力特
别是发展中国家水力资源的潜力还很大。
(六)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
各石油消费大国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对石油供应暂时中断和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社会的
负面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西方大国还用它作为同欧佩克进行谈判手段的重要筹码。目前世
界上战略石油储备分为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三种形式。第一级石油储备是指政府或石油
企业自己的持有量(通常是储存在大型储藏设施内)。1999 年 9 月,经合组织的第一级库
存量只有 27.89 亿桶(其中 9.53 亿桶由政府掌握),相当于经合组织 1998 年水平 62 天
的消费量。这是全球存货方面惟一的官方资料,但它也在经常变动。除了消费国管理的存货
外,许多生产国的政府在仓库或海上(在进入市场或缓慢地进人市场的途中)也拥有第一
级存货。不过,这些存货的数字是敏感的,因为它们能够反映出欧佩克成员国生产过剩的轮
廓。因此这个数字也很不确定。这些生产国拥有的存货特别海上存货,目的是要使它更靠近
市场,以便从价格变动中获益。第二级存货是指批发商持有的库存。第三级存货是指最终消
费者(包括从供住户冬季取暖用的石油和乘汽车旅行的人们油箱中的汽油)持有的那些存
货。第二级和第三级存货又叫作商业库存或商业储备,但却不存在全面准确的资料,可能数
字比较庞大。它对油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各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各具特色。美国是自由市场型。美国石油储备的主体是政府拥有
的战略储备,而对于民间储备——第二级和第三级库存,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诸如免除
进口关税、允许把它们的石油库存放在国有余量的储存库中等,但政府没有任何资金支持,
也没有纳入管理的范围。日本是政府导向型。它实行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并重,以政府储备
为主。民间石油储备的责任人为炼油商、石油销售商与石油进口商,并严格规定了他们各自
的储备量,如若违反则处以罚款。民间储备的动用与政府储备一样,均须经过通产省批准。
德国和法国是社会市场型。德国石油储备的主体是官民结合的联盟储备,它和政府储备、企
业储备共同构成多层次的储备体制,三者的比例是 57:17:26。联盟储备具有鲜明的社会
市场型特色,所有的炼油厂、石油进口公司、石油销售公司与使用石油发电的电厂都是法定
的联盟成员。在发生石油供应危机时,联盟储备与政府储备一样,均负有应急供应的义务。
法国石油储备是官民结合、以民间储备为主的双层次储备体制,即由代表民间的公共储备和
代表政府的战略储备两部分组成,二者比例为 75:25。
在新的世纪里,增加战略储备已为各大石油消费国所重视。特别是一些纯消费国如日本,
一些净进口的发展中消费大国如中国、印度等都十分重视增加进口或准备增加进口,建立或
准备建立储备设施,建立战略储备管理体系,增加储备量特别是战略储备量,以应付石油
供应的不测因素,防止石油供应暂时中断和价格高涨对国内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
(摘自《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欧佩克: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石油与国家安全》选摘之七

在我们分析了世界石油与国家安全的一般问题后,接下来就要分析各国特别是其中的一
些大国的石油与国家安全问题。在此,首先应该分析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及其安全问题。因
为这些国家是世界石油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是世界石油消费的主要供给者。
一、欧佩克的来历及其作用
“欧佩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ins—
OPEC)的简称。亚、非、拉石油生产国为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石油政策,维护共同经济利益而
建立的国际性组织。1960 年 9 月成立,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当时有 13 个成员国:伊
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
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最高权力机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大会,又称“部长级
会议”,负责制定共同的石油政策,根据理事会提交的报告和建议做出决定,每年至少开
两次会。管理机构是理事会,由成员国各派一名理事组成,负责贯彻“部长级会议”的决议,
每年至少开两次会。理事会主席由“部长级会议”选举产生。秘书处是在理事会指导下承担
执行职能。另设专门机构经济委员会,协助协调国际石油价格。
该组织成立后,围绕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问题,同西方石油垄断组织不断开展斗争,使
20 世纪整个 60 年代的中东原油标价维持在每桶 1.80 美元的水平;70 年代美元贬值加剧,
经过多次谈判,逐步提高原油标价和石油税率,保障产油国的合理收入。特别是 1973 年第
一次石油危机后,价格不断上升;1977 年后,各成员国油价增加幅度不统一;1981 年世
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现货价格下降,同年 10 月,该组织召开部长级特别会议,同意统
一标准油价;1983 年 3 月部长级会议决定降低基准油价 15%,规定该组织最高日产量并
就成员国生产份额达成协议;1985 年 2 月决定放弃限产保价政策;1986 年年中又达成限
产保价协议,直至目前。当前,欧佩克的意愿是保持石油价格在每桶 22—28 美元之间。
欧佩克成立以来的主要政策是成员国联合起来实行限产保价,以确保成员国的合理收入。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欧佩克成员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 78%,原油出口量占世界石
油原油交易量约 60%。欧佩克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稳定国
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以维护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利益。其运作机制是,当国际市场上石油
供大于求而价格下降时,成员国通过协商进行限产(并在成员国之间分配产量份额);当
国际市场上石油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时,成员国协商增产并分配增长份额。欧佩克实际上是
一种国际性的石油卡特尔,在产量和价格上具有垄断地位和作用。因此,欧佩克对世界石油
价格变动具有相当大的控制权,这通常被称作所谓“石油政治”。但是,20 世纪 90 年代
以来,欧佩克成员国内部达成限产保价的统一意见越来越困难。个别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
或者不完全赞成这一做法,或者不按达成的协议办事。另外,一些石油进口或消费大国或其
石油大公司,也在采取一些手段,离间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关系,甚至试图削弱欧佩克组
织的作用。因此,欧佩克组织的限产保价政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欧佩克成员为抵制西方国家大石油公司的控制,还相继采取了石油国有化的措施,其中
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委内瑞拉、卡塔尔等还实现了石油工业(即采掘和
加工天然石油、油页岩和天然气的工业部门,包括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油、气集输和
储运、石油炼制等产业)的全部国有化。同时,一些成员国还对国内的外国石油公司进行控
股或参股,并逐步提高其控股份额,掌握油气资源的控制权。但是,其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
问题。一是石油企业国有化,但却缺乏管理经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甚至出现官僚资本,
贪污腐败,利润流失;二是缺乏资金和技术。因为石油工业从科研、开发、生产、运输到销售,
投资巨大,技术要求高,第三世界国家资本、技术、设备和人才都十分缺乏,离不开发达国
家的投资、技术、设备和人才。三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大石油公司千方百计地卡欧佩克成员
国国有石油公司,在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上进行封锁,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
种种借口,对一些欧佩克成员国进行经济制裁或石油禁运,阻碍或遏制这些国家石油工业
的发展。于是,后来许多欧佩克成员国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原有的国有石油企业实行股
份制改造,允许甚至鼓励外国大石油公司参股,以便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推动
本国石油工业的稳定发展。
“石油美元”,这是欧佩克成员国手中的一个重要的金融工具。石油美元是指主要石油输
出国自 1973 年石油提价后,历年国际收支顺差所积累的石油盈余资金。因其中的美元收入
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又叫作“石油美元”。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石油价格一向为石油进
口国的国际石油公司所垄断。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后,夺回了石油标价权。中东战争爆发后,
石油价格从每桶 3.01 美元(1973 年 10 月份)提高到 32 美元(1980 年 7 月价),猛增
10 倍以上。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从 1980 年以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一般每年都
在 3 000 亿美元左右。这笔巨额资金除一部分用作发展国家民族经济和国内开支外,其余
大部分投入国际金融市场,形成欧美货币市场上一项巨大的短期流动资金,或者直接向美
国、西欧等国家投资,形成石油美元回流。但是,一旦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或者那里发生
政治等突发事件,或者欧佩克成员国的内部需要,或者为了对抗欧美国家对本国采取不利
的外交政策甚至发生冲突、战事等,他们就会从欧美国家撤回流动资金甚至投资,从而扰乱
这些国家的货币金融市场,影响这些经济的正常发展。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阿
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关系中明显偏向以色列,或者发动直接或间接针对阿拉伯国家的战
争,或者发生类似“9·11”事件这样大的恐怖活动,欧佩克成员国往往利用撤回流动资金
或直接投资的办法来同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对抗。另外,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低
迷阶段时,欧佩克成员国也会从本国投资效益出发考虑,从那里撤回流动资金或直接投资,
从而使引资国家经济雪上加霜。还有,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美元在用于购买美国等西方国家
物资、设备特别是军火时,也被用作“工具”,通过买谁的、买什么、买多少等形式,施加自
己的政治意图,达到亲谁疏谁的目的。甚至个别欧佩克成员国由于石油收入巨大,腰杆子很
硬,竟敢在国际事务上与美欧等国家直接对抗。
二、欧佩克面临的新挑战
世界冷战体制的终结,使原来在两极对峙下掩盖的宗教、民族、历史等矛盾已不断地被突
出出来,南北差别被突出出来,民族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被突出出来,从而石油资源
的重要地位被更加突出出来。世界新科技革命高潮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迅猛,知识
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一些落后国家特别是那些蕴藏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更把国家的发
展希望寄托在石油上。“石油是经济的血液”的地位,仍然是新世纪外交、军事争夺的一个
重点,并且还有日渐加剧的“理由”和趋向。这一切使欧佩克的传统政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也迫使它将不断调整政策和策略,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欧佩克遇到的挑战,归结起来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主要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
石油战略的调整或变化;二是非欧佩克成员国石油生产的发展形势;三是欧佩克成员国内
部协调的新困难。
关于欧佩克面临世界石油消费或进口大国石油战略调整的挑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各石油消费大国对世界各地石油资源包括对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更加
激烈。这个激烈的争夺将是新一轮的争夺,是包括对一些新成员国的争夺,是全方位的争夺,
即不仅对中东的欧佩克成员国进行争夺,而且也在非中东地区的欧佩克成员国进行争夺。二
是各石油消费大国均在实施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的战略。虽然它们目前还改变不了主要依靠
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甚至主要是海湾欧佩克成员国石油的格局,但是它们在实施多元化的
战略,尽量减少对欧佩克成员国特别是海湾欧佩克成员国石油的完全依赖。据资料显示,非
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资源也相当丰富。这方面的挑战,我们将在后面谈到有关国家时具体加以
说明。
关于欧佩克面临的非欧佩克成员国的挑战,主要是指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挑战。非欧佩克
产油国主要是指俄罗斯、里海地区国家、非洲的一些国家、南美的一些国家,以及墨西哥、加
拿大、北欧等石油出口国,其中特别是俄罗斯和里海地区国家。这方面的挑战我们也将在后
面谈到有关国家时具体加以说明。
因此,这里主要就欧佩克如何应付这些挑战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欧佩克体制受到的新挑战
欧佩克成立时有 13 个国家,现在是 11 个国家,退出了两个国家,原因是内部意见不
一致。现在,欧佩克的体制遇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美国对伊
拉克的战争和俄罗斯等力图占据更大的世界石油市场份额。
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从石油争夺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目标是既定的,而且志在
必得。从美国以至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来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
欧佩克国家,其中主要又是海湾欧佩克成员国。1973 年的石油危机给他们的教训至今记忆
犹新。他们不愿看到欧佩克组织的强大集体力量。20 世纪 90 年代新的海湾危机又在警示着
西方大国。如何削弱欧佩克组织对世界石油市场的集体控制力,防止他们统一使用石油武器
来掣肘,一直是美国等西方大国长期以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9·11”事件成了一个难得
的由头。现在,美国已经推翻了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希望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新政权。那么,
新建立的伊拉克政权,会不会退出欧佩克组织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考察的问题。人们不
难预想和猜测,美国肯定要力促或主张新的伊拉克政府退出欧佩克组织。因为美国等西方国
家不愿再看到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巨大控制权,也试图对阿拉伯世界实行分而治之的
政策,当然也在名义上希望阿拉伯世界加人世界民主化的进程。撇开后者不说,如果新的伊
拉克政府退出欧佩克组织,直接的后果是欧佩克组织将受到致命打击,它在世界石油市场
上的作用将大大削弱,甚至这个组织能否继续存在下去也有待观察。这正是美国等西方大国
所希望的。假如新的伊拉克政府退出欧佩克组织而欧佩克组织仍然存在,那么其他欧佩克成
员国特别是海湾欧佩克成员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世界石油市场的状况将是如何呢?可能
的情况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将会更加听命于美国,伊朗将会更加孤
立,甚至美国还可能对伊朗动武,因为美国已把伊朗定为“邪恶轴心国”之一。美国将进一
步控制中东石油,以至用之增加对俄罗斯的战略对峙,增强控制全球的能力。那样,在世界
石油市场上,欧佩克的控制力将一步一步地削弱,世界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将不再由欧佩克
操纵,而将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大石油公司操纵,它们可能成立或加强世界石油
托拉斯,按照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掌握石油生产及其价格,力图避免石油危机对
他们的冲击。乐观的估计是,世界石油价格将不会有太大的剧烈波动。至于世界石油市场价
格能否保持在欧佩克组织的目标值每桶 22 美元至 28 美元之间,有待观察。但是,专家们
一致认为,未来的世界市场石油价格趋势将是稳中有升。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削弱甚至搞垮欧佩克这种世界性国际石油垄断组织,其目的
主要是为了遏制欧佩克的石油政治作用,防止人为的石油危机的冲击,而不是为了维持世
界市场石油的垄断高价或垄断低价,因为垄断高价或垄断低价从长远来看对他们也是不利
的,稳中有升,西方国家可以承受,大石油公司也有利可图,同时也是对石油生产和出口
国的一种安抚。
美伊战争前媒体透露:在联合国核查人员开进伊拉克的同时,美国丝毫也没有放松对伊
拉克的压力。当时美国的一份最新民意调查表明,有 63%的受访者认为,对伊拉克实施军
事打击已不可避免,只有不到 30%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和平手法解决伊拉克危机。有关伊
拉克战后如何处置的问题也成了美国媒体的一个热门话题。基本观点是:美军打算先审判萨
达姆,再建立起一个文官政府,逐步移交政权。
自从阿富汗的战事告一段落后,布什政府就忙着为军事打击伊拉克大造声势。可白宫始
终也没有透露,打完了以后怎么办。但是,不久之后新保守主义的专家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布什政府也把对伊作战的目标定位为“政权更换”。退休将军麦金纳尼在国会作证时说,美
国长期的目标是在伊拉克建立起民主政府。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称之为“惊人的转变”。
《纽约时报》接着透露,布什政府已经有了一个伊拉克战后安排的计划,正在考虑仿效二
战后日本模式,对伊拉克实施军事管制。就像日本在 1945 年投降后,由美军将领麦克阿瑟
将军统治一样,美军打算先以战争罪审讯萨达姆等人,然后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建
立起一个文官政府,再逐步把政权转交给这个政府。一些美国媒体报道说,五角大楼和国务
院都在加紧培训伊拉克的反对力量,以便在战后让这些人发挥作用。 《大西洋月刊》的文章 “
第五十一州?”说,一批美军预备役人员已经开始为去伊拉克工作做准备,他们当中有律
师、公务员、法官、警察、教师等。一位曾经在陆军服过兵役的律师说,他的理想就是成为巴士
拉的军事总管。
从二战后的经验看,伊拉克的战后安排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法国模式,另一种是日本模
式。法国模式就是把解放后的法国交给法国人自己重建;而日本模式则是在美军的监管下重
建。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分析说,因为伊拉克的现状与当年的法国完全不同,第一种模式 的
结果根本无法把握,搞得不好会损害美国利益,得不偿失。第二种方式要想取得成功也不容
易。首先是美国必须做好大批人力物力投入的准备。据估计,仅驻军就要在 10 万人以上,
且时间也会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每年都需投人数十亿美元。
有专家认为,伊拉克虽背负着高达 2 000 亿到 4 000 亿美元的债务,但伊拉克有的是
《福布斯》杂志的文章指出,伊拉克拥 有 1200 亿桶石油的储藏量,仅次于沙特阿
“黑金”。
拉伯,在世界储油量的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由于伊拉克的地理结构特点,在伊开采石油的花
费远小于其他任何地区。据估计,只需 300 亿美元的投入,就可以在五年的时间里使伊的
石油产量增加 4 倍,从目前大约每天 200 万桶达到每天 800 万桶。伊拉克不缺少还债的钱。
只要军管顺利,伊拉克不仅能够保证西方的原油需求,也会换来资金投入重建。
可见,对伊之战不只是危险,更多是机会。种种迹象表明,布什政府很可能会采取美军
管制伊拉克的方式,至少目前倾向于采取这种方式。这不仅因为伊拉克不具备当年法国重建
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布什政府的长远战略。一段时间布什虽不再强调“政权更替”,
但这只是美国为争取国际舆论支持而采取的策略,其战略目标并没有改变。因为它已经同美
国的安全战略和布什的政治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
布什政府虽没有对外界宣布战后安排,但事实表明,从其对伊战略充满新保守主义色彩
来看,走这一步有一定的必然性。
最早提出“政权更替”概念的就是几位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中有“新美国世纪项
目”组织的负责人威廉·克里斯托尔、罗伯特·卡肯等。“新美国世纪项目”组织成立于 1997
年,两年前推出了《重建美国国防》报告。该报告勾勒出了新保守主义的国防战略,对布什现
在的战略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报告称,美国在 20 世纪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使德国和日本
建立了稳定的民主体制。
2002 年夏天,克里斯托尔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说,如果布什政府是认真的,那么美
国就必须考虑为伊拉克和中东承担巨大的义务,这与当年为日本所做的没有什么不同。美国
当年在日本和德国的政策基础就是国家重建。60 多年后的今天,美军仍然驻扎在德国(7
万多人)和日本(4.7 万人)的土地上。未来的伊拉克也许与之完全一样。这是一个没有退
路的战略。
另一个新保守主义的重量级人物、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也早就有这样的考虑。20 世
纪 70 年代,他在国防部工作时就十分重视政治体制的差异。在东南亚国家当大使时,他竭
力推进美式民主。 《纽约时报》载文分析说,这位有影响力的国防部副部长把对伊之战看作 是
有效改变中东地区现状的机会。
从思想体系上看,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与沃尔福威茨相通。在对伊问题上,
这些决策人物的逻辑是:“我们不知道萨达姆会做出什么恐怖的事情,但是我们知道,他
打算这样做。战争会有危险,但整天紧张地等待着战争更糟糕。”在这些人看来,对伊之战,
更多的是机会,而不只是危险。
美国的目标很明确,这就是想在中东扶植起一个符合美国理念的政权,改变伊斯兰世界
的政治版图,对伊拉克战后安排的计划体现了新保守主义的战略思想。新保守主义是 20 世
纪 60 年代出现的政治思潮,其政治主张的特点是,把以美式民主为代表的民主政治看作
是人类政治制度发展的最终形式。
传统的保守主义偏重于来自内部的威胁,而新保守主义更偏重于来自外部的威胁。从老
布什与小布什处理伊拉克问题的方式,也可看出差别:前者是要维护秩序,充当世界警察;
后者则是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强制推行美式民主。新保守主义带有极为浓厚的单边
主义和强烈的冒险色彩。
在布什提出的新安全战略中,就有三大任务:反对并制止恐怖主义分子和为非作歹政权
的暴力行动以维护和平;支持世界各大国间建立良好关系;努力在全世界推广“自由和繁
荣”的成果。新战略的最终目标不仅要消除恐怖分子,更要在全球各个角落推行美式民主。
透过这个目标,人们就不难理解布什政府的对伊战略。“9·11”事件后,不断有新保守主
义专家指责沙特阿拉伯等国,认为恐怖分子的出现是中东一些国家的非民主所导致。他们把
矛头直接指向了某些伊斯兰国家的政治体制,甚至认为这就是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如果能
够在中东扶植起一个符合美国理念的伊拉克政权,改变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版图,不仅有助
于确保美国的石油利益和国家安全,更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
美国在伊拉克建立民主新政权的一个果实将是控制伊拉克石油,这个果实再结出来的新
果实将是削弱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组织的“威胁”作用,使它们丧失“石油武器”
的威力。
但是一些中东问题专家警告说,美国对伊拉克战后安排的计划很可能失败,因为伊拉克
缺少一个能够出现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即便不是半途而废,美国也要冒巨大的风险,要付
出沉重的代价。另一个问题是,许多国家甚至美国的一些盟国虽然反对伊拉克的独裁政权,
却并不支持用武力在伊拉克推行所谓民主。而最让一些美国专家担心的是,此举极有可能造
成伊斯兰世界的强烈反对。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国会作证时就强调,他坚决反对西方国家所宣
称的对伊拉克“实施再教育”的权力,反对在中东这一伊斯兰世界的心脏地带长期占领一
个伊斯兰国家。
对战后日本重建历史颇有研究的专家多威尔认为,日本不可能成为伊拉克的先例,所有
使占领日本取得成功的因素在伊拉克全都不存在。另一位日本问题专家约翰逊则认为,日本
与伊拉克截然不同: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社会,没有种族和宗教分裂。美国政府的前中东
特使津尼不久前也表示,无论什么战后计划,都将面临严重困难。过去伊拉克有 98 个反对
派组织,现在可能更多。他不相信这些人都能携起手来,同唱一首歌。
这些不同的声音有一个共同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伊拉克不是日本,中东也不是当年的亚洲。
美国政府也认真考虑到在伊拉克建立一个日本式的民主政权的困难,所以千方百计地拉
拢西欧盟友和俄罗斯一起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西欧盟友除英国等个别国家外,德国、法国
等西欧大国却不赞成,担心助其成功后把自己甩掉。而俄罗斯却有与美国在世界石油战略上
的一些共同点,即一旦欧佩克削弱了,俄罗斯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份量就加重了。例如日本
《产业新闻》曾以“美俄协调原油战略”为题说明了这一点。该报说,美俄两国决定加强在能
源领域的合作,比如正式开展原油交易,其背景在于两国在战略上不谋而合。美国以
“9·11”事件为契机,开始寻求取代沙特的原油采购地点,俄罗斯则企图打破同石油输出
国组织的协调体制,从而获得世界石油市场的主导权。围绕着“原油”的美俄协调,有可能
加速由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宰的国际能源体制的改组。
在 2002 年 5 月 24 日的美俄首脑会谈中,双方确认在经贸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
是把“能源”作为关键词之一。例如,两国签署了关于《新的能源对话》的联合声明,联合声
明强调了扩大原油等天然资源贸易的方针。有影响的英文报纸《莫斯科时报》评论说:“俄罗
斯成为美国主要的原油供应国的大门敞开了。”
对美国来说,沙特曾是最大的原油供应国。美国同沙特的关系,因在“9·11”恐怖袭击事
件后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作战和沙特对国际反恐对策的消极态度而发生动摇,而且还存在
这样的现实:支撑世界原油需求的中东政治形势出现混乱。因此,美国想降低对中东原油的
依赖度,并把原油的供应地转向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原油出口国——俄罗斯。
另一方面,没有加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俄罗斯,一直对沙特等中东国家发挥作用的石油
输出国组织控制国际原油市场持反对意见。为了阻止原油价格的世界性暴跌,俄罗斯同石油
输出国组织一致减产,并从 2002 年 1 月开始削减了原油出口,但是俄罗斯在当月中旬又
决定逐步解决旨在削减原油出口的方针,俄罗斯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协调关系崩溃了。
以成为“经济强国”为目标的普京政府的目的在于在自由市场的机制下打入石油输出国
组织的巨大市场,把能源出口作为发展经济的最大的原动力。在这一问题上,俄罗斯同“脱
离沙特”的美国的利害关系是一致的。
美国从能源安全这一侧面出发,着眼于俄罗斯的潜在性,比如埃克森—美孚集团将参加
俄罗斯萨哈林东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计划。朝“新时代”迈进的美俄能源合作一旦纳
入轨道,俄罗斯就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原油市场的“主角”,并将对围绕着以石油输
出国组织为基础的石油的国际势力均衡产生重大的影响。
但是,俄罗斯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问题上,又持反对态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反对美
单方面控制伊拉克以至中东的石油。
但是,不仅欧佩克组织的解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新的伊拉克政权退出欧佩克的
困难也不小。因为新的伊拉克政府一旦退出欧佩克,首先在国内可能遭到伊斯兰人民的反对,
其次它在中东以至整个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地位将严重下降。因此,除非美国坚决、长期地支
持伊拉克新政府退出欧佩克的做法,否则将很难达成。
一旦伊拉克新政府坚决退出欧佩克组织,欧佩克的作用肯定会大大削弱,甚至其内部就
会分裂,最终可导致其彻底垮台。
(二)欧佩克的市场控制力受到的新挑战
只要欧佩克组织依然存在,它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力就将长期存在,就仍能操纵世界
市场油价。因为里海国家,俄罗斯、挪威、墨西哥等非欧佩克成员国普遍缺乏短期增产能力,
要防止油价高涨,只有欧佩克增产这一个办法可以做到,因为欧佩成员国具有很大的增产
能力。欧佩克用增产石油的办法来降低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既稳定了人心,又避免了长远损
失,同时展示了自己作为原油市场领袖的地位,可谓“一石三鸟”。
例如:石油输出国组织在 2003 年 1 月 12 日同意每天增加石油产量 150 万桶,以遏制
因委内瑞拉罢工和可能爆发伊拉克战争所引起的油价暴涨。
这个拥有 11 个成员国的组织同意从 2 月份起,将其总产量的最高限额提高 6.4%,达
到每天 2 450 万桶,以使过热的世界石油市场冷却下来。
身为欧佩克主席的卡塔尔能源和工业大臣阿卜杜拉·哈马德·阿提亚说:“我们希望向消
费者发出强有力的信息: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来稳定全球石油市场。”他说,委内瑞拉危机已
经使石油市场每天减少 200 多万桶石油,一旦委内瑞拉恢复石油出口,欧佩克将取消因委
内瑞拉危机而增加的那部分石油产量。
增加的配额由除伊拉克外的 10 个欧佩克成员国分摊,委内瑞拉的最高配额达到每天
282 万桶,而阿提亚说,委内瑞拉这个南美国家现在每天只生产 70 万桶石油。
按照新的配额,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最高配额将增加到每天 796 万桶,增加 48.8
万桶;伊朗的最新配额为每天 360 万桶,增加 22 万桶。
委内瑞拉石油出口骤减使油价飞涨,超过了欧佩克制定的每桶 22 美元到 28 美元的目
标价格。伦敦市场的原油价格超过了 30 美元/桶,而纽约最近的原油价格甚至达到 33 美
元/桶后来略有下降。
尽管石油价格高对产油国增加收入有利,但是欧佩克担心油价大涨会危及全球经济复苏,
促使消费者转向替代能源,从而导致石油需求委靡不振。
此次原油价格暴涨的最大原因在于世界第五大产油国委内瑞拉自 2002 年 12 月初开始
的反政府罢工。由于总统与国营企业干部对石油利益的争夺,炼油厂陷入瘫痪,曾日产
300 万桶原油的生产量一下子暴跌了八九成。
10%以上的原油要依赖从委内瑞拉进口的美国,其石油储备创 26 年来的最低水平,这
使市场愈发担心会出现供给不足。这与担心伊拉克局势而出发的 3 亿至 5 亿美元的“战争
溢价”相结合,正大幅提高原油价格。
作为纽约原油市场指标品种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的交货价格,从 2002 年底到 2003
年初,创造了两年零一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达到每桶 33 美元。伦敦市场北海布伦特原油
期货短时间内曾达到每桶 30 美元,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的最高记录。
原油价格的上涨虽然会在短时间内增加产油国的收入,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却有可能导
致需求降低,从而减少收入。欧佩克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事态,同时宣传自己作为原油市场领
袖的意义,也有必要早日采取措施。
不过,今后的原油价格仍存在着出现波动的因素。
首先,对伊拉克动武后,日产 200 万桶左右的伊拉克的原油生产不可避免会减少。由于
世界性寒冷气候的影响,2003 年的电力消费将比往年多,预计市场今后将继续面临价格
上涨的风险。
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也存在着很多导致价格下跌的因素。如联合国解除制裁后的伊
拉克的原油生产将会增加,春天以后石油需求将会减少,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增加生
产等。这就是虽然委内瑞拉已经开始了总罢工,但是欧佩克在 2002 年 12 月的会议上仍决
定实行减产的原因。
特别是有人认为,如果已探明的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的伊拉克的原油一下子投入市场,
原油价格有可能降至 10.5 美元以下。对欧佩克来说,如何与“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建
立合作关系,也是实现原油价格稳定的关键。
国际舆论认为,美伊战争结束后,欧佩克国家不会像 1973 年那样实行石油禁运。30 年
前,欧佩克想迫使进口石油的国家在以色列同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中站到阿拉伯国家一边
而实行了石油禁运。禁运的后果导致了石油价格猛涨,并出现了石油危机。但自此以后,形
势出现了逆转。俄罗斯、挪威、墨西哥、英国等非欧佩克国家在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扮演着比
30 年前更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沙特阿拉伯,它仍是美国的伙伴,它无论从国内或国外情况
出发,都不大可能再拿起石油禁运的武器来对抗美国。况且,它作为欧佩克的主导国家,一
再表示如果伊拉克油田不再出油,它们将增加石油产量并出口。
但是,从实际情况和长远来看,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能力将会减弱。其原因和
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近期情况来看
由于委内瑞拉石油工人大罢工,由于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这两个石油生产大国产量大
大降低,从而使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尽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国家在欧佩克
组织的干预和协调下同意增加产量,但仍然不能控制价格上涨的势头。人们都知道,欧佩克
组织控制油价的能力一度令人敬畏,现在(即 2003 年 1 月)欧佩克成员国部长(伊拉克
除外)一致同意提高产量,但对制止油价上涨却是徒劳无益。欧佩克成员国掌握着世界产量
的 2/3,但却不能控制油价,这说明了它的控制力在削弱。当代世界性政治危机是欧佩克
组织所不能控制的,因此,它的“石油武器”在此是无能为力的。欧佩克官员也承认,如果
委内瑞拉和伊拉克停止生产石油,他们将无法填补这个缺口。
欧佩克注定将越来越被依赖,不过从最近它通过调整生产来限制价格的政策实践来看,
欧佩克对石油市场的控制能力未必能增强。
2002 年春以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但欧佩克为平抑市场状况而在 9 月的大阪会议上
决定暂缓增产。欧佩克为将原油价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曾反复调整生产,但应该看到,
这些政策从中长期来讲,有时甚至从短期来讲都不是欧佩克愿意采取的。
其主要原因是,如果油价维持在某种水平,非欧佩克成员国就会在开发油田和研制能源
替代品方面获得进展,譬如俄罗斯原油增产就具有代表意义。非欧佩克成员国增加供应后,
欧佩克的生产份额就从 2000 年底的 40%多下降到了 2002 年第二季度的 36%。
据估计,如果原油价格继续保持现有水平,今后数年里欧佩克所占生产的份额将不可避
免地下降。此外,对于依靠石油带来收人的这些国家而言,无论如何也不希望看到油价上涨
导致石油需求减少的情况。
海湾国家因为在安全问题上依赖美国,在世界经济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本应避免油价上
涨加快经济衰退,从而致使本国同美国的关系恶化。沙特之所以屡屡表示在伊拉克供油减少
时将会增产,就是因为对美国有所顾忌。
但是,欧佩克为什么仍然在依靠增产来降低油价问题上踌躇不决呢?这主要是因为世界
经济前景、伊拉克问题和有关石油供求的预测都不明朗,同时也在于欧佩克成员国需要确保
目前的收入。
欧佩克成员国的财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石油收入,但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除短时
间外,这些国家几乎都处于赤字状态。由于财政困难,它们无力进行国内经济开发,也没有
推进石油开发项目。进人 90 年代之后,这些国家出现了向外国企业开放石油开发部门的动
向,这也主要是因为开发资金不足。避免因增产造成油市下滑是欧佩克成员国的真实想法。
2、从远期情况来看
非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量的迅速增加,也是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控制力减弱的一个重
要原因。俄罗斯 2002 年石油产量已达 3.769 亿吨,与沙特阿拉伯相当,预计 2003 年的
石油产量再增长 5%或 8%。俄罗斯和中亚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很大,生产潜力很大。西非
和北非的一些非欧佩克成员国家也发现了不少新油田。在可预见的未来,非欧佩克成员国的
石油产量将会不断增加,在世界石油市场的份额随之相应增加,将会挤占欧佩克的世界市
场份额。这对欧佩克企图控制世界石油市场无疑是一种挑战。非欧佩克成员产油国的石油政
策、产量和价格不受欧佩克组织的约束。欧佩克要想稳住世界石油市场及其价格,还要求助
于非欧佩克成员国。例如委内瑞拉因工人罢工导致石油减产和伊拉克危机使人们担心而增加
石油储备,使油价上涨到每桶 30 美元以上,欧佩克其他成员国虽然决定增产也不能制止
这种态势,于是在 2003 年 1 月欧佩克组织会议上不得不呼吁俄罗斯、挪威和墨西哥等非欧
佩克成员国提高石油产量。这在欧佩克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的历史上是少有的。外电说这是欧
佩克“前所未有的举动”。
3、从欧佩克组织内部的矛盾和政策策略的调整看
现在世界各国,包括欧佩克成员国,越来越看到,欧佩克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及 20 世
纪 70 年代。当时,针对西方的石油禁运导致全球陷入了衰退。1998 年和 1999 年,当油价
暴跌到一位数时,欧佩克试图通过调整策略来提高价格。然而,让价格上涨则不那么容易。
部分原因是由于非欧佩克成员国近年来提高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从而挤占了欧佩克的市场
份额。但该组织在闲置生产能力方面仍然处于垄断地位,使该组织作出的增产或减产的决定
难以得到有力贯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纽约 PIKA 能源集团总经理加里·罗斯说:“他们想
要控制市场,但是,由于市场缺乏弹性,所以很难做到这一点。”当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时,
石油需求只会出现缓慢增加。
西方国家和欧佩克吸取了 30 多年来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动荡的教训,认识到管制石油市
场对出口方和进口方都有意义。欧佩克越来越认识到,世界石油市场的高价,从长远来看对
它们本身也是不利的。因为高价会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从而会减少对石油的需求。
油价暴涨就如同增税一样,削弱了购买力,抑制了进口国的经济增长。油价上涨增加了
企业的成本,企业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一些行业,比如旅游业和已经陷入困境的
航空业,面对油价上涨更是不堪承受。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风险,它们的进口成本会增加,
支付能力将下降,同时油价高也会削弱它们的出口市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一年油价上涨 15%将直接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 1 个百分
点——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将损失 3 000 多亿美元。然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首席经
济学家的哈佛大学国际金融专家肯尼思·罗戈夫警告说,这个估计可能大大低估了油价暴涨
的影响。他指出,计量经济学模式不能完全反映油价暴涨损害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冲击消费
和投资以及影响股价的方式。因此实际的影响往往可能大得多。再者,油价大幅度上涨不是
在真空中发生的,而往往是在出现安全危机或长期繁荣快要结束时发生的。如今这两种情况
都正在出现。在目前,如果石油价格上涨情况长期坚持下去,世界经济恢复的步伐将会放慢。

因此,欧佩克越来越担心,如果石油价格持续高居不下,可能会对长期需求产生不利影
响。需求国或者减少石油进口,或者寻找替代能源。需求减少,又导致石油低价。而石油低价,
则满足不了国内的收入需求,尤其是安抚不了国内日益激进的年轻人,从而引起动乱,影
响国内政局。所以国际社会认为,欧佩克领导人目前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他们不再用或将慎
用石油政治武器。西方媒体认为欧佩克“鹰”变成“鸽”了。同时,国际市场石油持续高价,
由于进口国越来越多地转向非欧佩克成员国,从而把投资引向那里以形成自己的石油供应
源,从而增加了对欧佩克成员国的竞争压力,最终又不得不降低油价,造成石油经济大起
大落,不利于己。
同时,在石油政治武器的运用程度上,欧佩克成员国内部意见不甚一致。意见不一致大
体可以分为两派:亲美派和反美派。曾任欧佩克秘书长的阿尔瓦罗·席尔瓦,是委内瑞拉的
源能部长,他在 20 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欧佩克组建时期就形成了左派的思想方式,他在委
内瑞拉的石油政治中成就显著,坚持捍卫第三世界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一直与西方资本主
义进行着坚决的斗争,主张欧佩克贯彻实施捍卫欧佩克石油的高价策略。虽然他英语(欧佩
克的官方语言)能力差,但还是在 2002 年 6 月被委任为秘书长,因为欧佩克没有别的候
选人可以弥合中东成员国之间的分歧。
中东地区欧佩克成员国中,以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为一方是亲美派,以伊拉克和伊朗为
一方是反美派。自 2002 年底至伊拉克战争前,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猛涨,最高时达 40 美元
/桶。对此,前者主张增加石油产量,使石油价格维护在 22-28 美元/桶的水平,认为这
既可以满足成员国的收入需求,又可以让全球经济得到价格合理的石油。在委内瑞拉石油大
减产、伊拉克战争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况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亲美的欧佩克成员国同意
增加石油出口量,但伊朗还是想用石油武器教训一下仍然制裁自己的美国,以阻止沙特等
国的紧急增产。这时沙特等国正在进行大幅度地增产,伊朗则正告沙特不要忘记阿拉伯世界
的立场。但是伊朗又不愿直接采取与伊拉克同样的行动,以免再度招来“邪恶轴心”的指责
之声。看来,伊朗打算利用油价高涨坐享其成。
另外就是,欧佩克成员内部有实力的国家正在谋求扩大生产,相继要求增加配额。伊拉
克战争后,这种趋势将更明显。因为伊拉克将恢复原油出口和俄罗斯增产将导致原油供给增
加。欧佩克今后扩大整体生产框架将面临困难。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在依靠石油收入改
变国家经济状况的要求下,有实力的国家必然要求扩大石油生产能力。但是在世界原油需求
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很多成员国都认识到,欧佩克扩大整体生产框架有困难,因而开始重
视提高本国的配额量。这将是欧佩克内部面临的新问题。处理不好,成员国就不会执行欧佩
克分配给各成员国的配额,从而欧佩克的控制力就名存实虚。
4、从美国的“倒萨”行动看
国外评论一致认为,“倒萨”成败,既关系到世界油价,也关系到欧佩克的力量。美国
舆论认为,美国攻打伊拉克将对世界石油市场造成何种影响,这取决于战争将如何进行,
结果可能非常糟糕,导致石油价格猛涨,比如变成每桶 60 美元;但结果也可能非常好,
使油价降到每桶 6 美元,这就会削弱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力量,或许还能削弱阿拉伯独裁者
的力量,这些独裁者依靠昂贵的油价为他们的专制制度提供资金支持,并用来收买反对派
人士。
美国石油专家、外交学会成员菲利普·弗莱杰说,计划攻击伊拉克是一次风险极高的经济
冒险,它可能造成长时间的石油低价,进而动摇一个或几个石油输出国政府;或者,如果
事态朝坏的方向发展,也可能长时间破坏世界石油供应,这更加可怕。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每桶 60 美元的情景,如果萨达姆的反应是向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
油田发射装有生化弹头的飞毛腿导弹,情况会怎样?那样的话,世界石油市场每天将不仅
损失伊拉克的 200 万桶石油,而且还将损失数百万桶更多的石油。又或许,如果战争拖延
下去,美国将须像寻找本·拉丹一样遇到很大的麻烦去寻找萨达姆,情况将如何?如果因在
波斯湾的战争导致油价飞涨,那么委内瑞拉、伊朗、尼日利亚和其他国家都将缩减它们的石
油产量,使油价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借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
可能出现每桶 6 美元的情景是这样的:美国入侵成功,萨达姆立刻被赶下台,而由一位
伊拉克的“托马斯·杰斐逊”式人物、或者就是由一个愿意放弃伊拉克的核武器计划而重返
世界大家庭的“受人喜爱”的将官取代萨达姆。
这就意味着伊拉克能够将其所有的油田现代化,吸引外国投资,并立即把石油产量提高
到长期以来寻求的每天 500 万桶的能力。那样,就是每天至少向世界市场提供 300 万桶石
油,而且伊拉克将迫切需要资金重建国家,很可能不会控制自己的石油产量。沙特阿拉伯、
伊朗和科威特等国之所以希望萨达姆继续执掌大权、希望伊拉克继续作为受唾弃的国家,是
因为不希望伊拉克能够生产更多的石油。
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美国《时代》周刊 2003 年 2 月 17 日
一期的分析表明,这取决于对伊拉克战争持续的时间和伊拉克油田遭破坏的程度。最可能的
情况是石油价格上涨几美元,达到每桶 36 美元左右。但是用不了几个月,油价可能跌至
20 美元一桶。
但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况,如萨达姆不仅炸毁本国的油井,而且还能够破坏邻国的油井,
那么可以预见,这将造成严重短缺——一天将短缺 600 万桶石油,占世界消费量的 8%。
这种令人震惊的情况仍可能使油价一路飘升至每桶 80 美元,到年底可能回落到 50 美元左
右。这种油价暴涨可能会严重冲击证券市场,使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美国政府强调对伊拉克的战争目的是为了反恐怖、反独裁,但美国主流智库和舆论指出,
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在 20 世纪夺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权,改变中东的战
略格局。这场战争结束后,操纵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将不再是欧佩克组织,而是美国的大石
油公司,国际市场油价将逐步走低。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强调,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根本战略利益是石
油。这份刚刚发表的报告并没有将反恐列为美国在海湾的主要战略目标。
美国出兵伊拉克将给美国带来的主要利益,一是夺取对伊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和开发权,
二是夺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权。
伊拉克的石油储量达 1200 亿桶,仅次于沙特的 2 640 亿桶,居世界第二位,据说可以
开采 150 年。由于联合国长达 10 多年的禁运以及或前的两伊战争,伊拉克的石油勘探工作
早已停止,如采用现代勘探技术,还很可能在伊发现新的大油田。设在伦敦的全球能源研究
中心断言,将来人们会发现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大大超过沙特。伊拉克石油现有价值估计达
1.1 万亿美元,而且开采成本低,获利空间大,投资回报率高。通过出兵占领和扶植亲美政
权,美国必将夺得对这块资源的实际控制权,并使美国石油公司享有优先开发权。对美国石
油公司来说,对伊拉克石油工业进行改造也是一个巨大商机。
自 1991 年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制裁以来,美国的大石油公司一直是以嫉妒的眼光看着
萨达姆与法国、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签署一旦制裁结束后合作开发伊拉克油田的
诱人协议。现在,在要不要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美国和英国与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发生分
歧,重点在于对伊拉克石油利益的瓜分问题。美国出兵伊拉克后扶植的新政府可能以“条件
过于优厚”为由,不承认萨达姆时期与外国签下的合同,转而将大批开发项目送到美国石
油公司手里。这无疑将给长期效益不佳、被视为夕阳产业的美国跨国石油公司带来巨额利润,
使其有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重振雄风。
打破欧佩克对石油价格的操纵,谋取对世界石油价格的控制权,稳定和降低石油价格,
对美国来说是一个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目标。
美国媒体估计,伊拉克目前的日产油能力约为 270 万桶,如果大批投资流入,五年内
可望达到日产 700 万桶。同时,沙特将面临要把日产 300 万桶的配额归还给伊拉克的问题。

在过去十多年中,美国一直企图对伊拉克动武,但一来担心出现重大伤亡,二来没有能
使国内民众信服的理由,所以迟迟未下最后决心。目前,布什政府有了反恐这面大旗,担心
重大伤亡带来国内反战骚乱的顾虑大大减轻了。况且,另外两个重要因素的作用正在日益凸
显出来:一是布什政府与国内石油工业有密切联系。布什原来是哈肯能源公司的董事,副总
统切尼也担任过哈利伯顿能源服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曾是谢夫
隆公司董事会的成员,该公司曾以她的名字命名一艘油轮。布什在竞选总统时曾得到美国石
油工业的大力支持和赞助。据美国媒体报道,布什政府中级别最高的 100 名官员的个人投
资绝大部分都在传统的能源和自然资源行业。赖斯就拥有价值 22.5 万美元的谢夫隆公司股
票。因此,为美国石油公司谋求商机符合布什政府几乎所有决策者的利益。二是美国对沙特
日益不满。沙特目前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最大石油供应国,沙特依靠其巨大的石油储量和欧
佩克组织逐步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场。对此,美国早就怀恨在心。“9·11”事件后,美国大力
加强对恐怖主义和极端组织的调查,结果发现沙特在暗地里为美国认为的恐怖主义和极端
组织提供资助。美国认为沙特王室在国内十分不得人心,一方面依靠与西方石油进口国搞好
关系,保证王室有足够的石油美元收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大把花钱支持世界上的极端组
织,以平息国内的反政府情绪。美国认为,毫无群众基础的沙特王室如不支持极端组织,随
时可能被民众推翻,因此为继续执政,沙特王室暗地里支持反以色列和反西方的极端组织,
以转移国内的视线。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 2003 年 3 月 8 日分析说,10 年前,在海湾战争爆发的前夕,石
油市场局势一片紧张。在盟军开进海湾地区把萨达姆赶出科威特之前,油价迅速攀升,但是
随即回落了将近一半。
按照石油业一般人的看法,一旦伊拉克战争开始石油价格的这种上涨——回落就会出现。
石油业的许多人认为,目前出现的石油“战争溢价”也许很快就会下降到每桶 20 美元以
下。
价格下跌的这种看法也许可以解释一些大石油公司在似乎可以大赚一把的大好机会面前,
为什么反应非常冷漠。对他们来说,石油价格每天都能保持在将近每桶 40 美元的水平上,
纯粹是可遇不可求的意外之财。实际上,石油公司显得比较悲观,战争结束后油价很有可能
下降。但是,许多石油商们担心的那种油价下跌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如下: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每当石油市场变得过热,常常是沙特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
主要支柱——施以援手。在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期间石油供应中断的时候,正是这个沙漠王
国迅速增加供应,弥补了产量的不足。现在,沙特阿拉伯答应再次给予帮助。
不过,与海湾战争前夕的情形相反,石油输出国组织没有剩下多少剩余的生产能力。
2003 年早些时候,委内瑞拉的政治危机导致该国石油出口突然崩溃,沙特方面劝说石油
输出国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增加产量。该组织的产量 2003 年 2 月份增加了大约 6%,是四年
来增长最快的月份。
结果,许多石油分析家认为,这个产业同盟现在的生产能力仅仅可以弥补每天 250 万
桶的不足之数,甚至更少,其缓解能力只是 10 年前的一半。这个能力足以弥补科威特的产
量不足——如果战争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一方面,石油供应虚弱;另一方面,尽管世界经济疲软,石油需求却是令人吃惊地坚挺。
大西洋两岸的冬天异常寒冷,在美国,与一年前相比,2002 年民用燃料用油和柴油消费
增加了 1/5。美国的天然气市场供不应求。安全方面的担心导致日本许多核电厂的关闭。这
两个看似无关的事情都增加了石油的需求量。
在需求增加的同时,石油存货却少得异乎寻常。美国能源部报告说,到 2003 年二月底,
石油存货比一年前少 16%,比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低 12%。在民用燃料用油方面,存货比
一年前低 20%。
可情况偏偏是,政府在使用战略石油储备问题上态度的转变可能导致情况更加糟糕。10
年前,这个富裕的世界不会轻易使用这种储备。现在,储备的规模更大,而且经过更好的协
调,布什总统宣布,一旦战争爆发,他就准备动用美国的战略储备。从理论上说,这样世界
受到石油冲击的影响就会减弱,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能源情报集团的托马斯·沃林说,这个行业中没人愿意按照现在过高的价格购进大量的
石油,因为政府会在突然之间把石油储备投放市场,造成泛滥。其结果就是石油储备实际上
出现了更加供不应求的局面。沃林担心:战争每拖一天,石油市场就会变得更加供不应求,
石油价格上升的压力也就更大。
不过,每过一天,北半球的春天就近一天。随着四五月份天气的变暖,石油的需求量就
会随之下降。咨询公司剑桥能源研究同仁公司的丹尼尔·耶金说,外交上的斗争推迟了战争
的爆发,这也可能减轻对石油价格的影响。这种等待可能最终证明是:拖延越久,春天就越
近,到那时,需求量就会大大下降。
在供不应求、需求量大和存货较少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石油行业根本不需要担心石
油价格的暴跌,石油市场可能仍保持坚挺的势头。能源贸易公司 Hetco 公司的爱德华·莫尔
斯说,入侵之前出现的价格上涨肯定会跌落,但是,几乎难以想象石油价格会出现类似
1991 年的那种暴跌。
俄罗斯《劳动报》2003 年 2 月 11 日发表俄地缘政治学院副院长伊瓦绍夫的意见认
为,德国和法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的意见相左。这两个国家为维护自身在海湾地区的经
济利益,坚持自己对国际问题的立场。如果美国不顾一切地开战,而且取得成功,北约就会
完全一致。到那时中东石油控制在美国手里,欧洲人虽然固执,但由于对海湾石油的依赖也
不得不服从美国。不过俄罗斯则有机会明显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俄罗斯应当坚决
站在德国、法国和对局势有相似想法的中国一边,这样就会形成相当有力的国际联盟。大西
洋彼岸的伙伴看得最重的即使不是对伊拉克开战也是扭转业已形成的世界战略稳定格局。
法国《费加罗报》2003 年 2 月 6 日发表题为“美国的利益何在?”一文认为,石油市场
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技术角度都已实现了全球一体化。所有产油方合在一起,形成一个“
全球供油方”,买家都从这里订货。石油市场自然而然形成惟一全球性油价,使石油供求关
系平衡。
伊瓦绍夫还认为,从已有的情况来看,人们总结出两个要点。首先,美国没有自己专门
的石油供应渠道,它从这个全世界一体的“大盆”里采油。认为美国人将来可能会把伊拉克
(或者俄罗斯、里海和西非国家)变成它享有特权的石油供应国的想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其次,美国和欧洲的能源安全与它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无关,也与石油的来源无关,
而与全世界石油供应渠道的多样化有关。
20 多年来,美国竭力怂恿发展中国家制订法律,鼓励外国私人资本投资能源领域,其
目的就是创造条件,使世界石油供应渠道保持长期多元化,不让世界石油供应渠道集中到
中东地区。
工业国家不惜用较高的油价来换取石油供应渠道的相对多元化。他们为保证能源安全,
甘愿在采购石油时多花钱。美国也是世界产油大国,所以它也愿意这么做。如果中东迅速提
高石油产量,油价就会大幅下降,美国国内的石油生产就会崩溃,石油进口量将大幅上扬。
保持石油供应渠道在地理分布上的多样性和整个能源供应体系的多样性,既符合美国的利
益,也符合世界其他地区的利益。
伊瓦绍夫认为,我们要看得更远一些。提高伊拉克产油量的说法经不起推敲。出于地区平
衡和石油政策的原因,科威特、特别是沙特阿拉伯不可能同意把一部分石油市场拱手让给伊
拉克。这些国家比伊拉克拥有更强的技术手段和资金实力,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石油产量。
如果伊拉克的政权变化引起海湾产油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这场竞争将使世界能源体系发生
大震荡: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复存在,石油价格持续下跌,石油供应来源因成本问题而重新
集中到中东地区。
这种局面将严重影响美国的战略。石油价格崩溃,即使是暂时的,也会严重削弱美国经
济,使美国更加难以施展它对中东地区的野心。伊瓦绍夫还认为,在我们得出最后结论之前,
还是先来看看那些主张用石油解释一切的人经常提出的三个论据:
一是“‘9·11’事件之后,美国希望用伊拉克取代沙特阿拉伯,使其成为石油市场上的
重要角色”。伊瓦绍夫认为世界石油生产已经形成一个整体。除非沙特阿拉伯随着伊拉克石
油产量的逐渐上升而被排挤出石油市场,否则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意义。中东地区出现一个新
的产油大国,将意味着世界石油市场更加依赖该地区,其程度丝毫不逊于美国对沙特的依
赖。
二是“控制了伊拉克,美国就可以控制中国的能源供应渠道。”伊瓦绍夫认为,在已经
一体化的世界石油市场上,想要有选择地对谁实行石油禁运是不可能的,它会使全世界油
价上涨。
三是“这场战争符合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它们将从伊拉克拿到最多的石油开采合同。
”伊瓦绍夫认为,只要维持对伊制裁,萨达姆政权批准的合同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不过从近
10 年的情况来看,很显然,只要萨达姆还在掌权,对伊制裁就绝对不会被取消。因此,真
正能从伊拉克政权变化中受益的是欧洲的道达尔集团(道达尔—菲纳—埃尔夫石油公司)
和俄罗斯的卢克石油公司。
伊瓦绍夫认为,我们得出结论:(1)伊拉克石油不是战利品,要想大规模开采伊拉克
石油,必须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税收条件,还需要大笔投资。(2)今后 10 年迅速提高中东
地区的产油量,不但不会加强,反而会削弱全世界特别是美国的能源安全。
国际媒体一致认为,萨达姆倒台后,伊拉克石油不是胜利者可以随意瓜分的蛋糕,而是
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无论对当地还是对整个世界都将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我们不排除这一
问题获得妥善解决的可能,条件是必须遏制对伊拉克石油的大规模开采,至少是在 2010
年之前。
以上是西方国家专家在美国“倒萨”后对世界石油市场特别是对欧佩克控制力的影响的
分析判断。
中国有关专家认为,美国攻打伊拉克,肯定会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影响;如果战争扩大
到沙特、科威特和伊朗等周边国家,甚至扩大到整个中东地区,很可能出现石油供给中断,
从而引发石油危机。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小波动。即美国利用其绝对军事优势,并确
保将战火局限在伊拉克本土上,在较短时间内推翻萨达姆政权,并随后建立亲美新政府。那
么,即使是伊拉克在此期间及战后一段时间内石油出口中断,但是由于其出口量仅占世界
出口总量的 5%,这可以比较容易地由其他产油国得到补充。这样,国际石油市场受到战争
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小,油价波动不会太大,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面
影响。二是短期的激烈波动。由于美国的攻伊行动没有获得其盟国的理解和支持,美国没有
经联合国同意,使国际社会感到难以理解,又不明了美国的真实意图,而且反战之声不绝,
人心不稳,国际石油市场缺乏心理准备,引起恐慌,出现石油抢购现象,导致油价的急剧
动荡。但是,一方面由于美对伊的打击持续时间短,打击面小,萨达姆政权很快垮台;另一
方面,由于俄罗斯、墨西哥和挪威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又具有增产能力并及时增产;再一个方
面是美国、英国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在短期内稳定市场供应,因此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的持
续时间不会太长,国际石油市场会随形势的稳定而很快恢复正常。三是石油危机。如果美对
伊作战引发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战火蔓延整个海湾地区,从而激起所有阿拉伯国家对
美国的仇恨,那末,这些国家将会再次拿起石油武器来抗击美国的军事打击,即不仅会减
少石油出口,甚至会中断石油出口,从而引发石油危机。
阿拉伯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将使阿拉伯国家经济遭受重大损失。2003
年初,埃及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开罗召开了一个题为“美国打击伊拉克对阿拉伯国家经济影
响”的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美国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并占领伊拉克后,阿拉伯国家
将失去对石油生产和价格的控制,欧佩克对世界石油的控制力将大大削弱,甚至面临着改
组或解体的可能。与会者认为,美对伊开战之初,石油价格会有上涨,但随着美国占领伊拉
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生产,石油价格很快会下跌到每桶 15 美元。石油价格降低将严重
影响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那些基本依靠出口石油换取外汇来支撑预算的阿拉伯
国家将更是如此。
看来,美国是借口反恐怖、反独裁、反“邪恶轴心”来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达到控制伊
拉克以至整中东石油的目的;同时又通过控制石油来分化、削弱阿拉伯国家反美的政治力量。
在这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得到生动而深刻的体现。
总之,美国“倒萨”行动成功后,在控制了伊拉克石油的基础上,美国将可能会施加压
力促使伊拉克退出欧佩克。而新的伊拉克政权由于希望维持石油高价而将抵制美国的这一压
力。因此,美伊战争后,欧佩克面临着分裂的巨大压力,但不可能很快就分裂甚至解体。
(摘自《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美国:竭力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石油与国家安全》选摘之八(上)

美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其国内外政策特
别是军事、外交政策,都足以说明美国的石油战略,在当代世界各大国的石油战略中最具有
典型意义,它对整个世界的石油工业和世界石油安全的影响也最大。我们研究世界大国的石
油与安全问题,不能不重点研究美国的石油战略问题。
美国的石油战略与石油工业史一样源远流长。美国石油战略的内容也极其丰富,其中主
要包括美国石油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美国石油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美
国根据对其石油战略环境、战略需求和供给的分析,制定其石油战略的总任务和总方针。简
而言之就是:总环境→总任务→总方针,它是美国石油战略的灵魂。美国石油战略目标,就
是其战略任务的具体化或其实现形式,它是美国石油战略的核心。美国石油战略的战略对策,
就是实施其战略目标的手段,是其战略方针的具体化,它是美国石油战略目标实施的具体
保证。可见,美国石油战略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缺一不可的。
我们研究美国的石油战略,不可能去详细地研究它的战略实施史,也不必要研究它的所
有方面,我们在这里主要是研究冷战结束后美国石油战略的若干主要问题。
一、美国面向 21 世纪的能源战略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在 2001 年 4 月 25 日发表了在美国赖斯大学和对外关系委员会赞
助下由赖斯大学贝克研究所所长爱德华•莫尔斯和埃米•贾菲领导的一个独立的特别小组撰
写的一篇为行政首脑提供咨询的关于美国能源战略的研究报告:《21 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
挑战》。这个报告十分详细地分析了美国能源(其中主要是石油)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 标
和战略对策。
(一)能源战略的总体设想
报告首先说明了美国能源严重状况的潜在影响是什么?这种严重的能源状况是怎样出现
的?要应付能源状况,美国在政策上可供选择的方案是什么?美国现在应当怎么办?从而
对战略的轮廓进行简要的勾画。
1、严重的能源状况对美国的潜在影响
美国专家认为,21 世纪伊始。美国的能源部门处境危急。对美国来说,由于种种因素,
一场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并且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今天全球化世界中的每个国家。虽然很难
确切地预见到一场危机的具体起因,但是有一点却很明确,能源的中断可能会严重影响美
国和世界经济,并且会以种种显著的方式作用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
如果把大部分北坡原油输送到市场上的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发生事故,其所造成的影响将
会等同于使中东一个主要石油生产国的供应中断的一场革命。如果加利福尼亚的电网遭到一
场攻击,可能会使该州经济在若干年里陷入瘫痪,以致影响太平洋沿岸的所有经济体。倘若
印度尼西亚发生一场革命,会严重破坏韩国和日本等依赖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家的经济,影
响到国内政局和它们的所有贸易伙伴。虽然石油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唾手可得,但是其价格却
比在 20 世纪 90 年代很多时间里经济快速增长的水平上涨了一倍。由于备用能力短缺和中
东局势紧张,所以,现在发生对美国的安全和繁荣构成更为严重考验的一场石油供应中断
的可能性,同 20 年来的任何时刻相比都更大。
美国专家认为,一场能源危机并不一定突然出现。它可能会通过比较缓慢的蔓延而发生。
电力供应的中断已经危害着我们人口最多的一个州,并有从加利福尼亚蔓延到另外一些地
区的危险。在美国的一些地区,天然气之所以能够供应住宅取暖和发电厂的运营,仅仅是因
为 2002 年冬季价格暴涨超过历史高峰的许多倍。虽然天然气市场成功地应付了一场供应短
缺,但其代价却是迫使少数没有被列为重点的工业用户关闭工厂和临时解雇工人,并且迫
使许多用户放弃天然气,转而采用造成较大污染的燃料。如果经济增长继续,则价格暴涨和
供应短缺可能会变成普遍的、重复发生的事件,对人们关于实现能源供应畅通无阻的期望构
成挑战,使得美国变成比较类似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2、这种危急的能源状况是怎样出现的
美国专家认为,美国是如何陷入这种困境的,这是一个很长和很复杂的故事。这种情况
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形成,根本原因之一是美国几十年来一直没有
一项全面的、一体化的战略能源政策,而是任凭种种因素汇聚到一起,促成了今天危急的能
源状况。基础设施方面的制约因素、基础设施开发的不足、全球经济的迅速扩展、备用能力的
匮乏和库存动态的变化、能源部门缺乏训练有素的职工,以及能源市场管制放宽和市场自由
化所无意中带来的副作用,这些都促成了危急的能源状况。
能源问题上所出现的挑战原因同仍然富有巨大的全球碳氢化合物资源基础毫无关系,而
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制约因素却关系巨大。在美国,在多年的快速经济扩展的同时,恰巧也发
生了对建设新设施的限制性规定的加强和资本从落后的重工业外逃,流入高科技产业。这样
一来,便阻碍了在传统的能源工业中的投资。其结果是,在能源供应链条的一个个至关重要
的环节上出现了突然的和严重的紧张状况。现在,严重的短缺在发电和电力传输能力方面是
显而易见的。天然气生产 2002 年出现了不足,未能在需求的淡季补充库存,从而导致了
2003 年价格的暴涨。炼油厂没有能力生产足够的、比较清洁的燃料,而这种燃料的需求量
在不断增大,提炼燃烧的产品进口正在激增,孤立的、但在政治上却带来麻烦的短缺已经在
天然气和取暖用油方面发生。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目前的使用程度已经接近其最大输送能力。
因此,出人意料的供应中断可能会迅速导致价格暴涨,甚至还有一些地区的实际短缺,正
如 2002 年冬季新英格兰的一些地方取暖用油的情况。该工业还面临着训练有素人员的严重
短缺,以及消除这些制约因素所必需的资本设备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盈利能力
和股票价格,工业界已经采用了严格的即时生产、不要库存的策略,其结果是进一步削弱了
安全网。
在国际上,最近 10 年来的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使得世界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能力达到了
极限。由于在 20 年来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石油的实际价格不断下跌,所以拥有世界主要
储量的生产国没有得到激励因素,促使它们在新的基础设施之中投资,而且,20 世纪 70
年代所遗留下来的生产能力方面起到缓冲作用的剩余也逐渐消失了。与此同时,在发展中国
家的许多地方,能源基础设施正在遇到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亚洲经济增长和人口的增加
速度很快的国家中,由于需求的增长在上个世纪末与供应和生产能力的极限发生矛盾,所
以在国内外和所有的能源类别之中,价格都上涨了。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从对国营能源部门的严格管制立场
上退缩了。市场力量获得了解放,以便刺激投资和资源的配置。这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是成
功的。在美国像在别处一样,取消管制最初的确带来了预料之中的能源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
的降低。但是,市场自由化也带来了一些比较令人厌恶的后果。尽管存在种种好处,但取消
管制和依靠消费者的偏好却未能提供激励因素来形成基础设施方面的剩余能力,或者保持
理顺市场的错位与混乱所必需的燃料库存。以前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方面的缓冲余地逐渐消失
了。多年来一直处于酝酿之中的短缺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出现了。其结果是,今天的困境悄然
而至,因为多年来的快速增长撞上了能源基础设施几十年来的投资不足所造成的供应方面
的实际障碍。
3、要应付能源方面的困境,美国在政策上可以选择的方案
美国专家认为,要想解决能源问题,美国面临着政策上的三条道路。一项选择是继续实
行不大起作用的“战略石油储备”管理和完全自由市场的解决办法。第二项选择是采取短期
的狭隘做法,就是一方面扩大供应以确保廉价的能源,一方面忍受同环保主义和消费者集
团之间的矛盾。最后,美国还可以制订一项全面和综合性的能源保障政策,采取短期行动和
长期的、兼顾供求双方的倡议,包括能源供应资源的多样化,从而使美国得以摆脱能源危机
的恶性循环。
美国像它维持繁荣所依赖的国际经济一样,遇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能源问题,这个问题
必须引起政府和工业界最高层的注意。如果这个问题要避免在美国和全世界成为对持续的和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长期的、专门的计划是必要的,在难以兼顾情况下的明确取
舍可能也完全是必需的,以便处理好能源目标和公众所关心的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
经济增长、人类栖息地的状况,以及某些对外政策目标。长期的问题必须采用长期的办法来
解决,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可能需要提高能源产品的价格。
仅仅采取供应方面的对策是不够的。要想成为有效的和在政治上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就必须同时注重需求方面的效率,必须应付环境和对外政策方面的担忧,因为这些方面的
考虑深刻影响着美国公众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态度。实际上,如果仅仅从供应方面着手采
取立即奏效但好景不长的解决办法,虽使价格降下来,但却没有作出卓有成效的努力来提
高能源使用效率,那么其真实结果就有可能是加重对进口的依靠,以致使美国在能源领域
中目前面临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根据目前情况,单靠国家性的解决办法是无法奏效的。政治家们仍然谈论美国在能源方
面的独立性,而与此同时,美国一半以上的石油供应依赖进口,而且美国不久可能就会开
始依靠北美洲以外地方的来源供应其所需的大量天然气。虽然若采取较为灵活的环境管制和
开放更多的联邦政府土地以供钻探,有可能放慢这一过程,但却无法阻止它。依赖的程度严
重到难以置信,而且其加重也势不可挡。在全球经济中,它可能甚至是一个不可取的目标。
4、美国现在应当怎么办
美国专家认为,适应能源方面的经济相互依存就必须开辟新的道路。联盟、有效的外交活
动、更加自由的贸易和创新性的多边贸易与投资框架,这些都会是确保 21 世纪可靠的能源
供应的工具。传统的政策和主要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制订的长远的机构对策对于应付当前
所面临的挑战是不够的。30 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国际能源机构却没有在改革其过时的
使命、成员范围和机制方面做多少事情。
在美国看来,今天所面临的能源问题是复杂的,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必须包括重新
审视美国国内的环境、税收和管制结构,并且重新评估能源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角色。在这
方面,美国国内存在着不同的主张。主流意见是主张寻求可行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这种
方案必须既顾及能源方面的重点,又考虑到经济、环境和国家安全方面的目标。并且认为,
不仅在国内政策方面,而且在对外政策方面,都要达到困难的战略平衡。别无他法,而且没
有时间可以蹉跎,摆在能源部门面前的问题起码需要三到五年才能解决。一些问题的解决所
花费的时间会更长。短期的措施能够缓解目前的瓶颈,或者提高应急能力,但是需要花费很
多年才能颁发许可证和修建电厂,铺设新的管道,扩建炼油厂,培训熟练的工人和工程师,
开发新的油田和天然气田,就更不用提通过谈判达成国际间的协议和谅解了。一项成功的美
国能源政策必须不仅包括立即见效的短期举措,而且包括产生长远效果的长期倡议。在新的
制约因素被消除之前,政府将需要提高警惕性,准备应付突然的供应中断。不采取行动的后
果可能会是严重的。这样做不仅会危及经济增长,而且高价格和不时发生的混乱会威胁公众
对市场解决办法的接受,助长人们对恢复管制的支持。政府将需要努力工作,以抵御可能会
破坏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国内外政治压力,确保市场效率的提高。对人口中处于不利状况
的群体,需要使之相信正确的行动方针不是一种新形式的政府管制。
延误只会使代价增大。随着每一年过去,消除供应瓶颈所需要的投资将会增加。政府需要
现在就采取行动,重新评估国家在这个十分重要的政策领域中的长期目标,着眼于制订一
项能够确保未来年代经济繁荣和国际安全的全面策略。
(二)能源战略环境
美国能源战略的国内外环境主要是:
1、世界及美国已进入一个能源稀缺的新时代
美国专家认为,美国国内外能源的整个背景、最近的能源价格暴涨、加利福尼亚的断电、
局部性的石油产品和天然气短缺,以及能源价格的极端不稳定,表明了一个能源稀缺的新
时代即将到来。供应方面的制约因素已经在各个能源类别中,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出现,
对保持经济增长与繁荣造成根本性障碍。这一新时代的挑战要求把资本聚集起来,以采用与
环境目标相一致的方式,开发足够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来满足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持续的投资不足。其解决办法将需要一系
列复杂的、协调一致的国内和国际努力。50 年来石油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投入减少了将
近一半,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产出能够在不增加能源的情况下扩展,而且这也并没有打破
一个显而易见的联系,即自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以来的几乎每一场美国经济衰退都是以石
油价格暴涨为前奏的。目前赫然显现的经济颓势如果发展成一场全面的经济衰退,就也不会
是例外。
美国面临着国内油田,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其天然气田的急剧衰落。已经查明的石油储量
从 1990 年的大约 260 亿桶下降到今天的 200 亿桶。已经查明的天然气储量从 10 年前的
177 石万亿立方英尺下降到 2000 年 1 月的 164 万亿立方英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最终
的资源水平在美国能源市场的紧张趋势中起了重大作用。美国在已查明的石油储量减少 60
亿桶的 10 年里开采了 200 亿桶,而它今天在南部 48 个州中所拥有的已查明的石油仍然
比 1930 年多,这表明替代率仍然相当高。据美国地质勘探局说,有关美国以外地方未发现
的石油储量的估计仍在不断上升,而且对天然气的全球勘探才刚刚开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世界的碳氢化合物是不会短缺的。
问题是如何开发这些以及其他的燃料并将其运送给需要的消费者。为此目的而进行的美
国投资之所以未能与需求的增长保持同步,部分的是因为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很长时间里,
能源工业的利润都是很低的,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石油价格崩溃期间跌到谷底。这种状
况进一步恶化,是因为在低报酬的同时,还出现了环境方面限制性规定的加强和一个不均
匀的管制进程,在电力部门中尤其如此。由于遵守环境规章的高成本和历来的投资的低报酬
率,所以任何新的炼油厂都不大可能在美国修建。与此同时,美国石油产品的进口 2002
年比 1999 年猛增了将近 20%,达到每天 225 万桶,2003 年增加速度看来更快。
长期的低价格、不利的财政管制、各州之间在石油管道途经权力问题上的争执,以及在土
地使用权方面的限制,这些都削弱了天然气供应的增加,与此同时,它的燃烧洁净性促使
人们普遍采用天然气来为楼房供暖和为发电厂及工业提供燃料。在 1998 年和 1999 年两年
中,由于油价暴跌,投资都跌到谷底,异常温暖的冬季天气掩盖了对天然气的潜在需求的
迅速增长和供应能力的被侵蚀。所有这些事件阻止了价格的上涨,而这种上涨本来有可能引
发投资的较早出现。在尔后的 2000 年和 2001 年初,极端的天气——一个酷热的夏季和一
个寒冷的初冬——突然地造成了天然气需求潜藏的增长膨胀。供应系统中的滞后阻止了迅速
的反应,导致了库存创记录的低水平和价格的暴涨。现在一定的缓解可能要出现了,因为钻
塔数量不断上涨,来自加拿大的进口也增加了,同时所使用的燃料种类正在改换,经济上
不合算的工业生产能力也被取消了。但是,与国内供应方面的反应强烈相比,北美洲储备的
大量消耗和钻塔以及训练有素的人员的匮乏,在这方面问题依然存在。
电力部门的情况与此相似。美国 20 多年来一直没有筹建新的核电厂。在最近 10 年里,
在筹建的所有新的电厂当中,有 90%以上都是使用天然气的。在一些州,比如加利福尼亚,
环境方面的担忧甚至使得对修建使用传统燃料的发电站的要求都上升到了不切实际的高度。
天然气的高价格、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季、2002 年 8 月间在一条主要的天然气管道上发生的
一场爆炸、核电厂为了维修保养而关闭,以及水力发电的下跌,这些因素同取消管制的不彻
底性会合在一起,造成了加利福尼亚电网中毁灭性的电力短缺。由此引发的公众不满使得对
取消电力管制的好处产生了疑问,尽管在美国的另外一些地区,计划是比较成功的。
美国能源基础设施的另外一些部分也受到影响。新管道的许可证和铺设权力几乎不可能
获得,新的输油管道尤为如此,油轮的短缺有再次出现的危险,部分的是由于环境方面的
管制。
美国石油和天然气投资 1998—1999 年度的滑坡背景是,多年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各
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减少了在油田开发方面的开支。内部的政治压力迫使像沙特阿拉伯和委内
瑞拉这样形形色色国家的政府把自己更多的石油收入用于社会计划。这种情况同 20 世纪
90 年代末出乎预料地兴旺的世界经济加在一起,把剩余能力消灭殆尽。这反过来重新引发
了有关大量损耗传统碳氢化合物问题的辩论,而这种辩论的方式有时掩盖了这一问题的真
实性质。
最近四年来能源价格的剧烈变化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这种巨变对任何
人都没有好处。1998 年,由于原油惊人的低价格渗透所有的消费国家,所以绝大部分的人
都得到了好处。但是不到一年,少数石油出口国就面临着本国国民收入下跌高达 50%的局
面。这一经历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后果。随着收入的损失使得另外一些困难恶化,阿尔
及利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政府更迭。价格的暴跌还有破坏像俄罗斯和
印度尼西亚这样截然不同的社会稳定的危险。翌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生产国墨西哥、挪威
和阿曼与石油输出国组织联手通过减产来摆脱困境,从而把负担重新推给了世界其余国家,
但并没有避免一种怨恨情绪形成,就是认为工业发达国家对于价格如此暴跌熟视无睹。工业
发达国家、进口能源的发展中国家和能源输出国家对于严重的价格波动及其对国内和国际“
政治经济”的影响有着共同的担忧。现在的难题是如何把这种共识转变成有效的联合行动。
过去,能源危机曾经简单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
经济衰退通过急剧地缩减全球的能源需求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另外一些时候,技术的
改进使得成本下降,创造了供求两方面的新的效率,从而助长了美国的决策者中的自满情
绪。随着价格下跌,美国政府对能源问题的注意力往往消失了。只要剩余能力存在,这种自
满情绪就能够被证明是合理的。但是,在能源能力捉襟见肘的当今世界上,自满情绪可能会
使美国经济在许多年里一蹶不振。如果美国不对目前的能源困境采取战略性的对策,则它就
是在冒,即任凭敌对国家发挥令人无法接受的影响和使自己的经济容易受到能源价格不稳
定的破坏。
美国必须对自己的能源政策做出新的战略评估——这一评估必须在明智的情况下兼顾各
种可能彼此矛盾的目标,其中包括促进能源的供应、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国家安
全。必须作出全面的努力,把能源与其他政策目标相结合,同时开发新的供应来源,寻求修
整预期的需求增长的途径,以确保洁净和充足的能源供应的可获性。
2、过去 20 年美国能源政策的反思
美国专家认为,在 20 世纪的 80 年代和 90 年代中,美国能源政策的核心都一直是在国
内外培养取消限制的市场,使这种市场能高效率地配置资本,为消费者提供最大限度的选
择和通过竞争促成低价格。美国的政策还助长供应的地理和能源两方面的多样性。在国内,
基础设施需要一直都任凭市场力量来决定。这种不干预政策普遍导致了实际的能源价格下降。
但是,这反过来也带来了效率提高方面的显著减缓和对于能源供应、能源效率、需求管理和
节约等等的一种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自满情绪。
美国没有像欧洲和日本那样采用税收政策来阻止碳氢化合物的消耗或者促进适宜于环保
的燃料的采用。运输在石油的耗用量中所占的份额从 1970 年的 52%上升到 1995 年的
66%,如果新技术得不到采用,并有可能于 2010 年达到 70%。汽车行驶里程标准方面的
提高可能会显著地影响汽车燃料耗用量在美国消费量中的增长率,同时保持汽车工业的竞
争力。
在忽略需求管理的同时,美国的政策经常地任凭能源供应目标在土地管理、排污和其他
政策规定问题上被放在比环境的考虑次要的位置。即使在对外政策方面,尽管美国经常阐明
其希望看到新的土地向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放,但是它并没有用对这些目标的积极支持来
为自己的言论提供后盾。相反的,它经常利用能源方面的制裁措施作为对外政策的一项工具,
阻止被当作制裁目标的国家获得贸易和投资,同时把能源目标安排在比对外政策上的其他
目标次要的位置上。
美国的国际石油政策基本上所依靠的是维持自由获取中东与波斯湾石油的机会和波斯湾
地区的出口自由地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美国同某些重要的中东出口国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
系。这些国家明确表示想要维持稳定的石油价格,而且依照美国的看法,它们也愿意调整自
己的石油产量,以便把价格保持在既不阻碍全球经济增长,也不助长通货膨胀的水平上。作
为这种依赖性的进一步发展,美国政府依照一种假设行事,这就是以为这些国家的国有石
油公司会作出必要的投资来维持足够的剩余能力,以形成预防其他地方供应中断的缓冲余
地。这些假设在若干年里曾经似乎是有适当理由的。
但是最近情况却有所变化。这些海湾地区的盟国发现,它们的国内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利
益越来越同美国在战略上的考虑相矛盾,尤其是随着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局势
出现,这些国家已经不再那么愿意降低石油价格来换取市场方面的保障。此外也有证据表明,
投资并不是以一种充分及时的方式进行,以便增强生产能力,使这种能力符合不断增长的
全球需要。如果出现反美趋势,则可能会影响地区领导者在能源领域中同美国合作的能力。
由此造成的行情紧缺加重了美国和全球在市场供应中断面前的脆弱处境,使得敌对国家
获得了在油价方面的不应有的潜在影响力。伊拉克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生
产国,从而使美国政府陷入困境。
另外一个新的因素加深了这种脆弱的处境:取消管制促使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能源公司一
味地追求最大限度地增强其竞争地位。一种手段就是削减库存——而库存是一种缓冲手段,
虽然费用昂贵,但是对于确保在暂时的混乱期间市场的正常运转是必要的。
3、能源市场行情突然地陷入困境
美国专家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首先是石油长期低价、备用能力有限所造成的。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一项共识
已经形成从为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能源供应方面的“恒久的”紧张时期。但是实际上,随着
1973 年和 1979 年的石油危机而来的高价格吸引了在能源资源和能源效率方面的更多投
资。最初,石油的耗用量按照绝对数额计算减少了,在电力部门尤其如此,在那里,核发电
量的强劲增长和对煤炭依靠的增加起到了取代石油的作用。与此同时,石油冲击和另外一些
因素促使一些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减速,进一步助长了石油耗用量的大幅度下降。高价
格还鼓励了传统和非传统燃料方面的投资,特别是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外的地方以及在提
高能源效率方面。其结果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石油和
天然气的实际价格回到了历史上的“正常的”和较为有限的水平上。
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外国家的石油供应新来源促成了价格的下滑,伊朗和伊拉克产量的增
加也起到了这种作用。资源民族主义情绪开始减弱,因为市场的自由化和限制的取消似乎为
能源消费者提供了可以按照很低的价格获得的几乎无限的资源,其形式不论是石油、电力,
还是天然气。在整个能源链条之上,剩余能力——是在政府为工业提供补贴和需求下跌的时
代中积累的——意味着,能源的耗用量可以在不严重影响基本价格的情况下扩展。这些剩余
出现在能源工业的所有方面,包括炼油厂、油轮和管道、海上和陆地上的钻井架、其他油田设
备,以及发电能力。
对于增加能源耗用量在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的担忧促使整个工业发达国家的政府当局加
强了管制。这些措施可以在不担心价格方面的后果情况下实施,因为能源供应很充足。新的
技术预计将会继续使能源生产的成本下降,同时创造充足的供应来满足需求。市场的取消管
制和期货市场的出现使一种看法得到加强,就是认为能源供应将始终是充分的,这些情况
还使能源生产者获得了新的金融工具,用以减轻价格方面的风险。
剩余能力的持续存在还使美国政府的决策者们得以较多地注重非能源方面的目标,而不
是及时的资源开发,而且不用担心经济后果。环境方面对石油产品的限制加强了,有关建设
新的基础设施的复杂的审批程序建立了,而且重要的是,出于种种对外政策上的理由,对
一些重要的产油国实行了经济制裁。美国政府甚至 180 度地转弯,背弃了其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政策,开始为了打击恐怖活动而对某些有牵连的产油国实行抵制。
伊拉克 1990 年对科威特的入侵是对全球能源保障的一次重大考验。这场考验得到了积
极的应对,从而在石油消费国家当中造成了一种更加严重的自满。由于冷战结束,所以美国
政府能够组建一个国际联盟来击退伊拉克的入侵。虽然石油供应的保障是使这个联盟凝聚在
一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由于以下三个重要因素,所以它同国际秩序方面的问题相比,
可以被放在次要位置上。
(1)剩余能力。20 世纪 80 年代末联合国对伊拉克和科威特石油所实行的禁运之所以成
为可能,是因为在其他地方存在大量的剩余生产能力。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阿布扎比和另
外一些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一直拥有大量的备用能力,并且愿意对反伊拉克的联盟提供帮
助。从前的剩余也对市场起到了缓冲作用,因为有异常多的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商业库存。
(2)战略储备。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所拥有的 10 亿桶以上的战略石油储备赫然地笼罩
着市场,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或者别的产油国丧失了在市场上的威力。它还使投机商们受到
了掣肘,他们会因为这些储备投放市场而遭受经济损失。在海湾战争的情况中,国际能源机
构的体系履行了其最初的使命,即在一场危机期间对操纵市场起到威慑作用。它的存在本身,
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就对价格起到了抑制作用。
(3)市场机制。20 世纪 80 年代对石油和提炼产品市场管制的取消,以及期货和预约
市场的成长。提供了迅速和有效的调整机制。这些事态发展为提炼商有条不紊地从依靠科威
特和伊拉克的供应过渡到采用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阿布扎比的替代石油提供了便利,不
管这些提炼厂家是在东亚、欧洲,还是在西半球。
但是,现在和 10 年前的最重大差别也许是能源链条上的一些关键部分中备用能力异常
迅速地被侵蚀。今天,短缺看来是一种流行的弊病。备用能力的这种损失当中最为突出的是
在石油领域。1985 年,当油价暴跌的时候,石油输出国组织估计存有的停产后能力为每天
1500 万桶左右,相当于其理论能力的 50%和全球需求量的 25%。到 1990 年,当伊拉克
入侵科威特的时候,全球备用能力仍为日产 500 万到 550 万桶左右,相当于联合国禁运
的从市场上撤走的石油量,这占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当时生产能力的 20%左右和全球需求量
的 8%左右。2002 年冬季,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季节性减产之前,备用能力仅占全球需求
量的微不足道的 2%。
第二,全球范围能源需求的猛增,加上投资不足所造成的短缺是惊人的,特别是在经济
增长率很高的亚洲国家。在美国,石油的需求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每年平均增长 1%
到 2%。最近几年,增加的比率上升 2%,这不仅反映了很高的经济绩效,而且反映了与节
约和能源效率相关的政策相对而言被疏忽。美国的能源效率,按照国民生产总值每一个不变
美元所耗用的能源量衡量,从 1976 年美元 8 300 英制热量单位下降到 1995 年的 4 600
英制热量单位。但是在 1995 年到 1999 年期间却仅仅继续下降了 400 个英制热量单位,
尽管美国经济的许多部门中的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石油的耗用量,按照国内生产总
值每一美元千英制热量单位来衡量,其下降幅度在到 1995 年为止的 25 年里则更大,这
反映了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然而,能源价格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
下跌的同时,能源效率的提高速度却显著地放慢了。
虽然器械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但是能源消费的格局却有所涣散。这一点在美国汽车部
门中最为明显,对汽油消耗量超过较小车辆的各种轻型卡车的需求增长了。运输部门在美国
石油消费量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从 1970 年的 52%上升到 1995 年的 66%,如果汽
车技术不取得重大突破,预计这一比率到 2010 年将增加到 70%。美国在显示出这一趋势
方面并非独一无二。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在从 1995 年到 2020 年全球石油需求量预计的 4
100 万桶日产量的增加之中,有 59%将来自运输部门。
在美国,运输部门中的效率提高了,标准汽车每加仑耗油量的平均行驶里程从 1983 年
的 15.1 英里增加到 1999 年的 21.5 英里左右。然而,取得更加大得多的提高的潜力是一
项可以实现的选择:各种轻型卡车在公路上的燃料平均节省程度目前仅为每加仑 17.4 英
里。福特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发誓到 2005 年为止要把某些赛车型轿车的燃料消耗降低
25%,但是如果对各种轻型卡车一律实行更高的里程标准,则可能会使美国石油消费量大
大下降。
在美国,赛车型轿车占所谓“轻型卡车”类别的 25%,而 1992 年仅占所有轻型卡车
的 13.2%,因而平均年增长率为 14%。整个“轻型卡车”类别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4.42%。
如果轻型卡车的燃料效率赶得上轿车的话,则美国燃料的节省就相当于日产原油 91 万桶
左右。如果只有赛车的燃料效率赶上小轿车,则燃料的节省就是每天 22.5 万桶。这只是一
个例子,说明需求方面的措施被忽略的后果。需求管理很可能是开发美国更多石油供应的最
有效途径。
在美国,到 2010 年,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里程很长的“淘汰了燃烧方式”的汽
车,比如气体—电气和燃料电池混合型汽车,可能会占新车辆的 15%到 20%之多,但这
仍然只会把美国的原油需求每天减少 60 万桶。然而,在 2010-2020 年这一时期里,这
种技术可能会开始对抑制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作出重大贡献。几大汽车公司已经宣布了在
2003-2004 年度以前引进新的混合型轿车的计划。
第三,能源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 1973 年以来,石油在美国的混合能源中
所占的份额从 49.5%下降到 1999 年的 41%。但是这一趋势在今后几年里可能会放慢,如
果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阻碍天然气取代石油的话。根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数字,重新采用
石油作为燃料 2001 年初在美国已经造成了石油耗用量每天增加 50 万到 60 万桶。
美国天然气所占的份额从 1973 年的 18.2%上升到 1999 年的 24%。核发电是美国的优
势,可提供能够使用几百年的能源,而又不会排放任何温室气体。核能占美国发电总量的
22.9%,预计这一比例将会下降,因为陈旧的工厂设备退役,新的建设由于社会方面的忧
虑和管制方面的问题,以及废物处理方面的障碍而受到阻碍。20 年来,美国一直没有建设
新的核电厂,如果现有核电厂的许可证的延长得不到批准,则许可证的到期可能会导致
2020 年核发电能力下降 50%。美国所作出的对开放式燃料循环(即一次性完成的核燃料
使用,然后采用埋藏处理方法)选择由于围绕用过的核燃料封存问题的争议而陷入困境。可
供替代的封闭式燃料循环是在法国、日本和另外一些国家提倡的(即对用过的核燃料进行再
处理以提取钛并将其重新加以利用)。这一选择也由于分离出来的怀的大量积存和经济上的
不利条件而陷入困境。分离的钛所构成的扩散危险导致美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决定采用
开放式燃料循环。
也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初,美国各公司纷纷开始投资于可再生能源技术,但
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于油价开始下降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中的一些投资者未能实现盈
利,所以这一趋势也开始放慢。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现在占
美国能源总耗用量的不到 10%。技术进步已经导致太阳能和风能等燃料成本的下降,因而
是一个已经引起更大注意的领域。水力发电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而在美国的发展潜力却微
乎其微。
环境因素还导致了煤炭在美国混合能源中所占份额的下降,从 1973 年的 30%下降到
目前的 23%,美国所拥有的煤炭蕴藏量在世界属于最丰富之列。美国总发电量的 50%以上
所使用的是煤炭。在国际上,预计今后 15 年中,煤炭的耗用量将会翻一番。尽管美国政府
和工业界努力培养洁净煤技术,但是煤炭的高碳基使得它成为环境担忧的指责对象。但是,
在减少煤炭排污量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并且可能会继续取得。
第四,环境限制因素的影响也是能源市场行情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协调环境政策,
使之与能源供应目标一致,这方面的失败正在美国消费者的钱包里被感觉到。美国政府缺乏
协调一致的政策导致了忽略需求管理计划和多样化战略,而这种战略乃是应付改善环境和
能源保障双重挑战,包括同全球变暖做斗争和能源需求增大等所必需的。继续过度地依靠石
油——相对地忽略效率——使得美国和另外一些进口国家陷入了更加容易受到供应中断打
击的处境。由于备用能力有限,所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例如包括阿拉斯加管道基础设施由一
场地震引起的严重事故,都会影响到全球的状况。如果在两个或者更多的地方发生事故,情
况就可能更严重。正是在备用能力有限的背景下,有关中东资源的担忧才被提出来。海湾地
区的原油占今天世界供应量的 25%左右。许多分析家推测,这一比例可能会在今后 10 年
里增加到 30%到 40%以上。如果政治因素阻碍中东新油田的开发,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来
实现多样化,转而采用其他燃料的话,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可能会十分严重。
第五,国际问题更是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美国的对外政策问题。美国的单方制裁措施以
及对一些产油国实行的多边制裁措施阻碍了在一些重要的产油地区,包括伊拉克、伊朗和利
比亚的石油资源投资。美国的制裁政策制约了伊朗和利比亚产油能力的发展,尽管美国行动
的单边性使得这种影响变得有限。而联合国的制裁,则严重影响了伊拉克的生产潜力。
美国的制裁措施在制约几个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中的投资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得备用生产
能力这个全球问题加重了。在备用能力方面,一些大的产油国当中的多样化程度现在还不如
20 年前。由此造成的缺乏竞争促成了高价格。今天的备用生产能力主要位于沙特阿拉伯。而
该国很高的而且不断增加的产量,以及在这个王国以外地方缺少巨大的备用能力,使得该
国在决定石油的现货和期货市场行情方面的关键作用更加突出,而这反过来又造成了独特
的政治压力。伊拉克和伊朗指责沙特阿拉伯寻求提高产量来顺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经济利
益,却以牺牲本地区国家人民的需要为代价,从而造成阿拉伯地区反对在价格问题上采取
温和立场的内部压力。阿拉伯世界中的怨恨情绪,即认为美国在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间
的和平谈判进行调解方面不公道,使得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其他国家所承受的
这些压力加重了。
这些重要地区的几个主要生产国仍然对投资关闭国门。鼓励在这些国家实行开放性的投
资政策会大大促进竞争在各个最大的产油国中间恢复,并促使石油供应在今后几年里取得
进展。如果这些地区向外国投资重新开放,可能会在今后 10 年中在提供剩余供给方面产生
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俄罗斯阻碍投资的官僚机构、后勤和政治方面的障碍的消除也可能会在促进中东
以外地方供应的增加方面起重大作用。俄罗斯石油工业情况的恶化一直是近年来国际石油市
场的一个显著特色。虽然俄罗斯拥有世界第八大石油储藏,但是该国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阻碍
了国内和国际石油公司的投资。其结果是,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日产
1250 万桶下降到 1999 年的大约 600 万桶。俄罗斯和里海沿岸各国都显示出了作为碳氢化
合物重要供应者的远大前程。实际上,这两个地区可能拥有世界未发现的石油资源的 27%
之多。但是,官僚机构、后勤和政治方面的障碍仍然阻碍着目前可利用的储藏的及时开发和
新的发现。
再次是拉丁美洲石油资源的开发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战略上的好处,但最近一两年来其
速度也放慢了,因为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油田的急剧衰败没有为新油田的投产所抵消。这两
个国家都出现的政局的捉摸不定正在阻碍外国投资,国家的收入也很紧缺,因而阻碍了国
有石油垄断公司在石油和天然气田方面的开支。
4、出路何在
美国专家认为,要解决能源危机,除了依靠大量进口外,美国的能源政策还必须注重扭
转国内对能源效率和节能的兴趣的衰落。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验表明,能源保障和能源价
格的竞争由于供应者和燃料选择的多样性而得到改善和增强。由于进一步重视效率和节约,
所以另外一些国家,比如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受到了较好的保护,没有像美国经济那样受到
石油价格变化的严重影响。
在可预见到的最近和将来,新的能源技术还不可能在今后 10 年里使新能源像石油和天
然气那样普遍投入商业运营,对可再生燃料的提倡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应当加以探索。但是
即使由于全力以赴地开发这些对环境很适宜的燃料而在今后 10 年里用量翻一番,它也仍
然仅占电力和美国能源总耗用量的很小份额。虽然核能可能会成为电力的一种洁净而充足的
替代,但是废弃燃料、安全和公众的信心等问题必须解决。
类似的,如美国工业界和另外一些集团正在进行游说,争取开放北极国家野生生物保护
区,以促进能源的开发。阿拉斯加的石油生产已经进人了一个衰落时期,要想对其加以扭转,
惟有开放这个野生生物保护区。这种开放可能会导致资源开发,它可能会在几十年中对国内
供应做出重大贡献,而且支撑国内工业以及地方和全国的经济。虽然开放该保护区本身并不
会消除美国在石油方面的担忧,特别是与对外国的依赖有关的忧虑,但是对资源的增加毫
无疑问会是举足轻重的。尽管如此,这样一项开发计划的实施可能会花费 7 到 10 年(尽管
工业界的乐观派声称,如果做出紧急的努力,可能会把时间缩短到三年),也不会使美国
摆脱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周期性的能源供应困境。
总而言之,在美国看来,对今天的能源问题,没有什么能够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一系
列范围广泛的措施必须结合在一起,来刺激投资,增加获得石油和天然气新的供应的机会,
促进竞争和消除阻碍世界能源市场发展的政治障碍,限制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提倡新的
比较洁净的能源技术的开发。
在美国看来,历史经验表明,能源政策的主要任务如下:确保市场的高效运转,以开发
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为需求的有序增长提供便利;确保人类栖息地和
生态系统的完好;以及保障用于避免和在必要情况下应付能源供应中断的机制的顺利实施。
(三)能源战略抉择的历史经验和未来的战略目标
l、能源战略抉择的历史经验
美国的专家们把它总结成以下 10 个方面:
(1)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把构成一项全面的能源政策的安全、能源、科技、金融和
环境政策充分地结合起来。它一直依靠与主要产油国相联系的重叠的商业和政治利益来满足
本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的需要。最近 20 年能源供应的剩余使决策者们相信,另外一些目标可
以占据比能源保障更为优先的地位,而对后者的忽略所要付出的代价会保持在很低的程度
上,这一时期已经结束。在今天的供应比较紧缺的能源市场上,能源保障所需付出的代价可
能会变得极高。对这种代价和为了减轻它们而采取的手段,需要以一种比较有的放矢的、战
略性的方式加以评估。
(2)对于摆在国家和世界面前的能源供应和基础设施瓶颈,没有一夜之间就能生效的
解决办法。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进行长期的投资。而且必须废除失灵的、过时的,或者就是
简单地比较次要的政策,这种政策干涉了对美国能源保障目标的追求。
(3)美国政府对于在能源保障和其他国家目标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的取舍需要继续加以
研究。要想制订一项前后一致的能源政策,就必须把对外政策、国家安全政策和贸易政策同
诸多的国内环境、税收和投资计划相结合。美国能源政策应当在外交对话,特别是涉及与主
要大国的双边关系对话中扮演重要角色。
(4)美国能源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必须在国内外采取新的对策。美国公众像其他国
家的公民一样关心温室气体和其他向大气层中的排污、有毒物质向地下渗漏等问题,以及其
他环境方面的危险。明智的能源政策必须把这一点考虑在内。但重要的是,要想提高环境方
面的标准,就得付出损害燃料供应和使其成本增加的代价。同样重要的是,不加限制的能源
消费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不良后果。但美国政府在这方面未起带头作用。此外,在燃料标
准方面进行更好的统筹兼顾也是必要的,不仅在美国国内是这样,而且在美国与其贸易伙
伴之间也是如此。
(5)美国专家认为,美国政府必须积极地为私营部门的决策和投资提供便利,能源基
础设施才能迅速地重建和扩建。政府应当消除阻碍管道、电厂、电网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
扩展的不必要的管辖区域和其他方面的障碍,从而铺平前进的道路。政府还需要权衡旨在加
快备用基础设施的开发和为了缓解供应中断而积累库存的刺激因素是否可取。
(6)美国在能源方面的独立性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策的重点必须是增加能源供应者
的数量、所消费能源的种类和提高利用能源的效率。需要做出的努力应当包括除采用传统燃
料之外,开发可再生的和非传统形式的能源,同时必须认识到,即使到 2020 年使可再生
燃料的供应翻一番,也可能造成可再生燃料在市场上所占份额比今天下降。美国专家认为,
必须考虑到,依靠中东产油国提供世界的全部备用能力,是一种危险,要同时增加战略储
备和重新审视有关这些储备的动用问题的规章。
(7)原油市场供应持续不断的紧张状况突出地显示了资源在中东和海湾地区的集中,
以及全球经济面对主要产油国国内情况的脆弱地位。海湾地区各国的一项主要财富就是它们
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它们像俄罗斯、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另外一些产
油国一样,严重依赖碳氢化合物来养活本国公民。如果海湾地区各国的现有政权无法为迅速
增加的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水平,则可能会造成社会动乱,反西方分子可能会上台。关于海
湾地区以外的另外一些产油国的情况,也存在类似的担忧。
(8)美国 20 年来在能源政策中,能源效率和需求管理措施的作用一直不够充分。很显
然,强有力的需求管理能够大大降低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能源的耗用量。需求方面的抑制措施
可以对住宅、商业和工业用途实施,但是它们收效最大也最快的很可能是在核心运输部门中。

(9)美国可以用来应付能源供应中断的工具对于完成它们所需完成的任务来说越来越
捉襟见肘。到目前为止,美国应付紧急的供应中断的核心工具一直是“战略石油储备”。国
际能源机构及其政策,包括积聚原油和石油产品的战略储备,以及旨在共享现有的供应来
应付中断的机制,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项计划所应付的是昨天的需要。一方面国际能
源机构各成员国的石油消费量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在这些国家以外地方,需求迅速增加,
使得该机构丧失了应付一场未来短缺所必需的足够数量的积聚。此外,对于该机构所设置的
90 天缓冲机制的规模和有效性,也必须重新考虑,就像对待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管理工作
一样,尤其是需要采用现代金融工具来帮助在把对政府预算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情况下
积累储备。最后,什么才构成一场能源供应短缺,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全球石油市场结构的
变化角度来考虑而重新界定。
(10)对美国来说,需要阐明一项有关如何最好地应付国际间在能源方面相互依存问
题的新的远见,这一远见要促进市场的透明性和公平地分配来源于贸易和投资的增加的收
益。有关市场趋势的基本信息往往无法获得。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要找到途径来建立共
同的机构与制度。除非美国政府在实现市场和投资结构现代化方面承担领导角色,否则就有
一个明显的危险,即另外一些国家会实施接管,建立与美国的利益背道而驰的机构与制度。
2、战略的基本着眼点
美国专家认为,只有制订一项全面的能源政策,它才能避免能源危机的恶性循环。一项
可行的和全面的能源政策要求兼顾供应方面和需求方面,并且得到国会的支持。这样一项政
策要优先考虑从燃料种类和来源方面实现能源供应的多样化。
美国专家认为,要想达成战略目标,一方面要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也必须做出让步,其中包括照顾某些地方的环境目标、各州的权力、对中东政策、经济制裁政
策、对俄罗斯政策,以及西半球和国际贸易政策。做出妥协在政治上可能会很痛苦,而且需
要政府最高层承担坚持不懈的领导作用,但是好处将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全面的对策能够使
任何特定燃料的供应中断所造成的不利后果降低到微乎其微,并且帮助保护美国消费者,
使之免于受到能源行情的周期性所带来的痛苦影响。它也许会使美国得以在未来减少军事开
支和通过开发洁净的能源技术来为美国公司创造出口机遇。它或许还能使美国得以经历持续
的经济增长而且又不会遭受灾难性的环境后果。
美国专家认为,在这个存在能源方面种种制约因素的新时代里要想确保美国的利益和经
济繁荣,美国就必须拥有一项建立在有关能源保障要求的明确的远见基础之上的战略性能
源政策。它既是从美国国内的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考虑,也符合美国地理政治趋势和安全上的
重点。对美国来说,确保能够提供促进经济增长的价格的稳定和透明的国际能源市场是至关
重要的。为了在尽可能的地方防止能源供应的中断和高效地、公平地应付任何可能发生的中
断而确保适当的国家和国际机制的实施,这也是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为此目的,美国主张
提倡建立一个防止中断的全球网络,同时确保必要的分摊负担的公平机制。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所构成的潜在威胁的严重性,在国内外辨别和实施具有成本效益的措
施,以便把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不会导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的水平上,这同样
是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
美国政府内部的种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必须合作,以形成一个具有明确和一致目标的统一
而一体化的能源政策框架——制订一项不仅会解决今天的能源瓶颈,而且将寻求提供可以
使用 5 年到 15 年的负担得起的、洁净的和可靠的能源供应的政策,以便用一种在环境方面
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构造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和促进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
美国专家认为,制订战略所涉及的是在相互竞争的目标之间作出选择。在实现适当平衡
过程中,能源政策应当把一个事实考虑在内,这就是,追求实现环境目标的力度将会影响
能源供应的成本。同样的,政策也需要考虑到,不遗余力地探索注重市场的解决办法,这样
做可能会降低消费者和整个经济受保护的水平,使之应付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的能力减弱。
最后,实现负担得起的、洁净的和可靠的能源供应,这一目标对美国的外交和战略政策构成
一定的制约,也受到后者的影响。
3、战略目标
美国能源政策的战略目标是:
(1)保护和促进负担得起的能源供应的长期多样性,以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多样性所
指的是混合能源和能源的地理来源两方面。在各种能源当中所确定的重点应当考虑在内的是
环境目标、燃料效率和国家安全。
(2)提高能源的最终用途效率,以此作为实现经济、安全和环境目标的一项近期方针。
(3)在国内外都提供充分的防范措施,以防止能源供应的中断和任何一方,不论是国
家还是私人操纵市场。
(4)在可能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促进市场力量的成长,同时采取行动,以确保秩序,
防止万一发生市场失灵或者严重的短缺及事故。市场失灵可能涉及私人或国有实体干涉贸易
的流动和敌对势力的行动。它还可能涉及管制结构,包括环境管制之中的缺陷。
(5)创造一种稳定的、竞争性的和可以预料的投资气候,以确保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的
扩展,以一种能够保护环境、促进消费者需要和使美国公司能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经营的
方式来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
(6)为了美国消费者和美国公司双方的利益而鼓励美国和国外的竞争。
(7)在市场不能发挥其至关重要的功能的时候,确保所有的公民,尤其是不很富裕的
美国人有机会获得可靠的和买得起的基本取暖燃料和电力。
在《面向 21 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中,美国的能源战略对策建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
部分由应当在很短时期内考虑的行动构成,以确保适当的机制产生作用,应付可能的供应
中断和保护美国经济免遭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第二部分的建议在性质上较长时期的。第一
部分的建议涉及发生短缺或紧急情况下为政府提供“喘息余地”的行动项目。第二部分涉及
一个应付挑战的框架,这些挑战包括沿着各种连接起来的全球能源供应链创造新的供应和
充 足
的 能 力 , 同 时 保 护 和 改 善 人 类 的 栖 息 地 。
1、 第 一 部 分 对 策 建 议 — — 近 期 步 骤
(1)阻止和驾驭国际供应短缺。在美国专家看来,最近的石油市场价格波动是由一些复
杂因素推动的。然而,三个主要的驱动因素继续刺激价格的上涨压力: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政
策和该组织的缺乏备用生产能力;伊拉克的政策和人们对于伊拉克在联合国监督下的石油
出口可靠性的担忧;对于可能爆发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冲突的恐惧。这些因素在市场上造成
了捉摸不定的局面,这种不确定性在各种时候严重压倒了有关市场供应目前可获性的考虑 ,
刺激了投机活动,使价格在最近几个月中的不同时候达到每桶 30 美元到 35 美元。专家们
认为,虽然这种情况无法在一夜之间解决,但是可以考虑采取某些步骤来减轻它们对石油
市 场 稳 定 性 的 消 极 影 响 :
a.制订一项外交计划,确保海湾合作委员会中的盟国常备不懈和愿意维持稳定的价格 ,
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同时在石油市场出现动乱的时候填补任何始料未及的供应短缺,不
论这种短缺是意外造成的还是任何产油国所采取的敌对的政治行动使然。全部没有利用的备
用石油生产能力的绝大部分位于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看来科威特有可能很快
就会被添加到这份名单上去。沙特阿拉伯拥有日产 100 万桶以上的备用可持续能力和比这
大得多的激增能力,能够在一场危机中使用几个星期。阿联酋拥有有限的、日产几十万桶的
备用能力。科威特可能很快也将拥有类似的数额。这些国家对美国来说都十分重要,它们对
于合作与支援都抱有根本性的积极态度,而且它们所拥有的备用生产能力也是世界上惟一
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它们都值得发展关系,这应是美国政策的特别重点。
在美国看来,伊拉克实际上依据它认为怎样做符合自己的战略利益而生产和停产。沙特
阿拉伯已经被证明愿意在伊拉克的出口减少的时候向市场提供替代供应。这一作用在避免较
大的市场波动和抵制伊拉克趁机利用石油市场结构的企图方面一直十分重要。沙特阿拉伯在
这方面的角色需要得到保护,但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人受到国内的压
力,要求他们放弃为了在伊拉克石油生产出现短缺的时候冷却石油市场。这些国家的人民对
于对“禁飞区”的轰炸和对伊拉克采取的制裁措施、美国在阿拉伯—以色列和平进程中的偏
袒态度、国内经济压力的缺乏感到不满。应当在最高层寻求一场以美国一海湾合作委员会共
同目标与计划为重点的外交对话,以便把这些其他问题上出现紧张局势的可能性减少到最
低 限 度 。
b.为应付不测事件未雨绸缪和在国际能源机构内部就协调问题取得共识,以应付敌对势
力破坏国际市场石油供应的任何企图。一些欧洲家家在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问题上的立场与
美国的立场不同,尤其是法国,但也包括日本在内的另外一些国际能源机构国家。尽管如此,
一旦在市场紧张状况下发生供应中断,国际能源机构做出高效率的共同决策的能力必须得
到保障。国际能源机构的成员国应当在发生这种事件之前就该机构将要采取的联合行动取得
一致意见。该机构近年来在明确和有力地阐述自己的意图方面一直很成功,这些阐述改善了
市场秩序的维护。美国行政当局需要确保最近发生的事件不会破坏这种以往的成功。
c.要把同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其他独立的石油出口国家的公开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强
调市场因素在确定价格方面的重要性。上届政府就产油国组织决定提高油价问题与之进行了
公开的交流。这助长了中东一部分人中的反美情绪,使得萨达姆•侯赛因的断言得到了支持,
使得对该地区一些与美国友好的政权受到了压力。美国需要通过避免公开讨论特定的价格目
标的确定问题和强调促进和保护全球经济增长的共同利益来防止这一局势的恶化。这种经济
增长使得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的需求得到保持。美国不应当具体规定一个“对美国有利的
”价格水平——造成在石油定价政策上的一种“我们对你们”的思维方式——而是应当强
调其立场,即让市场力量来自行确定油价,以此作为初步的政策。有关价格的具体讨论应当
尽可能地保持在私下的外交讨论范围内。虽然对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强硬立场可以在美国国
内获得短期的政治上的好处,但是在较长时期里,这种活动很可能会刺激该组织内部较为
根深蒂固的势力的发展,从而导致油价上涨,最终侵蚀在美国国内短期公共关系方面的任
何 好 处 。
d.在采取行动通过解决冲突和谈判来消除阿以冲突中的紧张局势的同时,要把美国与
中东关系中的能源和政治问题保持在不同的轨道上。现在采取重大的主动行动,以一种全面
的方式来解决阿以冲突,时机也许并不适当,但重要的是要缓和当前的紧张局势和暴力活
动。虽然这是出于其他原因的一项美国对外政策信条,但是对于在确保这两个问题不被联系
起来,而是被保持在分别的轨道上面,它对于石油状况也能够有所帮助。
e.要重新审查对伊拉克的政策,目的在于减轻中东和其他地方的反美情绪,为使伊拉
克有关油田投资的限制最终放宽奠定基础。伊拉克仍然是对中东的美国盟国以及对地区和全
球 秩 序 和 石 油 从 中 东 向 国 际 市 场 流 动 的 一 种 破 坏 稳 定 的 因 素 。
美国应当立即重新审视对伊拉克的政策,其中包括有关军事、能源、经济和政治、外交的
评估。然后,美国应当制订一项对欧洲和亚洲各重要盟国及中东各主要国家的一体化战略,
以重申在对伊拉克政策方面的目标和重建各盟国之间的一个紧密团结的联盟。应当以一种合
乎实际的方式设计目标,并且加以明确和前后一致的阐述与捍卫,以恢复美国在这一问题
上的信誉,旨在促进这些目标的行动和政策应当努力为伊拉克人民谋福利。没有效果的制裁
措施应当逐步取消,代之以有重点的和得到有力实施的、瞄准伊拉克政权保持和获取大规模
毁灭性武器能力的制裁措施。应当制订一项新的行动计划,以利用外交和其他手段来支持联
合国安理会的努力,即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控制机制来阻止武器和被控制物资流入伊拉
克。政策应当使这一问题上的联盟合作得到恢复,同时注重安全方面的共同利益。这个对伊
拉克出售武器的问题应当被列为同中国和俄罗斯对话议程中的重点之一。
一俟一项武器控制计划得到实施,美国便可以考虑减少对伊拉克国内石油投资的限制。
不管人们喜欢与否,伊拉克的石油储藏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立即使世界石油市场的
能 力 增 强 , 给 石 油 贸 易 增 添 竞 争 特 色 。
放宽对伊拉克石油工业的限制,允许投资增加,这样做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美国在海湾
合作委员会中的盟国不喜欢看到伊拉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所占份额增大。实际上,如果放宽
对伊拉克的制裁,就连俄罗斯也可能遭受损失,因为俄罗斯的公司现在从独家合同中得到
好处,而伊拉克的出口能力则受到限制,从而使油价受到支撑,使俄罗斯石油出口的价格
提高。如果涉及伊拉克石油部门的制裁措施放松,伊拉克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则俄罗斯
有可能丧失其在伊拉克的竞争地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油价有可能下跌,从而使俄罗
斯 经 济 遭 受 损 害 。 这 些 问 题 必 须 在 双 边 交 流 中 得 到 讨 论 。
(2)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应消除瓶颈和阻碍能源供应的其他障碍。美国专家认
为,美国所采取的在短期内扩大供应的选择寥寥无几。不论能源供应短缺与否,可以采取的
减少短期需求的选择则更少。在石油领域中,政府拥有大量战略储备。但是在石油领域之外,
可供选择的办法却十分有限。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政府考虑消除供应瓶颈和阻碍供应的障碍,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不仅单边的,而且双边的、地区的,还有国际性的和多国性的
选择方案都必须得到考虑。此外,政府需要建立永久机制,以便持续不断地把能源政策同经
济 、 环 境 和 对 外 政 策 结 合 起 来 。
几乎所有的能够生产的、国内可以获得的原料能源都已经投入生产。实际上,在短期内,
几乎没有任何行动可以采取来增加这些国内所能提供的供应。然而,阻碍某些石油产品,特
别是汽油,在较小程度上还有精炼油的生产和销售的障碍是巨大的,这些障碍是由于有关
石油产品质量规格的管制存在本地化的差异。这些差别在一些情况中涉及一些污染特别严重
的地区《清洁空气法案》的实施,或者是由于地区偏好所致。这些华而不实的燃料和它们在市
场上所造成的“巴尔干化”阻碍了效率,促使地方市场上的短缺加重,即使其他规格的剩
余 产 品 在 附 近 可 以 获 得 。
采取什么措施来应付市场的巴尔干化?专家们认为,总的来讲,联邦政府应当设法加强
自己在应付市场由于产品规格而造成的反常现象方面的灵活性,增强产品的标准化,以减
轻缺乏标准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种行动涉及应当在国内外采取的如下措施:
a.改善取消产品规格的程序。需要建立一个永久的政府机构联合专门班子,它起码要有
能源部和环境保护局的官员参加,以回顾有关国内地区市场上华而不实的产品规格所造成
的影响。应当授权这个班子相机行事,以取消或放宽有关时间限制的规定,以便使市场混乱
得 到 控 制 。
有一些平衡措施是需要考虑的。显然,取消强制性的标准可能会使国家、地区或者州的环
境目标的实现遭受挫折。对于为了增加供应而颁布的产品标准的取消应当具体针对在原始管
制措施中对环境目标的继续承诺,以及取消决定的暂时性质。此外对工业界也存在着潜在的
不公平:取消某些标准可能会使一些公司受到“惩罚”,这些公司为了满足产品规格要求
而在新设备和技术方面已经投资并且能够从其稀缺产品价格的任何上涨中得到好处。这种不
公平可以通过对完成巨额投资者有利的税收政策而在较长时期里得到纠正。
b.确立授予不遵守《琼斯法案》权利的程序,而又不对美国船主或美国劳工产生不利影
响。美国制造的石油产品主要通过国内管道或轮船运输,但根据联邦法律规定,只有悬挂美
国国旗的船只才能用来进行这种运输。长期以来,这种油轮的船队一直处于衰败之中,但是,
这种船只权利的享有者和使用者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美国建造符合《琼斯法案》的船只。当管道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进口不足的时候,有潜在的必要取消《琼斯法案》有关美国油轮的规定,
以使没有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能够在美国港口之间运送货物。只要目前的法律存在,政府就
需要发出一种强烈的信号,即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于单纯的经济理由提供对《琼斯法案》
的豁免权。改善有关授予这种豁免权的程序会为消除这种市场反常现象提供便利,并在严重
的 后 勤 方 面 的 危 机 期 间 解 除 对 美 国 国 内 市 场 上 供 应 的 限 制 。
c.制订有关使联邦政府优先于州政府管制的立法,尤其是在产品规格和管道通行权方面。
需要采取措施来简化国家石油产品总配额,以便减轻市场的巴尔干化,从而缓和局部化的
产 品 供 应 短 缺 和 相 关 的 价 格 波 动 。
毫无疑问,如果确立联邦管制规定的优先地位,会消除造成未来地区供应短缺的一个严
重瓶颈。例如,这样做会使联邦政府能够压倒个别州的反对意见,勘探和开发近海油田;这
还将能够为有关新的和得到扩展的能源基础设施,包括新的管道、炼油厂或发电厂选址问题
的 程 序 提 供 方 便 。
d.制订法律来为解决各种能源难题提供地区性方案寻求便利。通过地区性对策,能够建
立对州政府和管制机构的权力的干涉少得多的机制。与规定联邦政府管制优先地位的立法不
同,联邦政府能够敦促和促进采取一些合作性对策,这些对策将提供联邦政府采取激励措
施鼓励各州决定在制订地区性解决办法方面进行合作。地区性策略要比以州为局限的策略可
取得多。地区委员会应当建立并且被规定以一种经过改善的方式与联邦政府机构,包括环境
保护局、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以及能源部和商务部在各种许可权问题上进行合作。虽然地区
性解决办法同全国性解决办法相比,在消除供应瓶颈方面效率可能较低,但是它们最终可
能 容 易 接 受 一 些 , 因 为 它 们 会 给 人 以 较 大 的 地 方 控 制 权 的 印 象 。
e.就一个问题进行调查,即如果对美国的政策作出任何调整,是否会迅速为里海沿岸
地区石油出口的增加提供便利。总的来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外的所有产油国都在以最大限
度的速度生产。在少数例外情况中,政治问题阻碍了立即的输送,譬如哥伦比亚的管道问题,
在那里,反政府的游击战包括了对石油设施的袭击。这一类别中还包括劳工骚乱和投资争端,
这些问题使得尼日利亚——在这方面还比如挪威——石油开发和生产的进度放慢。美国政府
应 当 协 助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 但 迅 速 解 决 不 大 可 能 。
然而,里海沿岸地区的一些石油发现所带来的出口可能会加快,如果一条安全可靠的、
经济合算的出口线路能够很快确认的话。现在不清楚这样输出的石油可能会有多少,估计各
不相等,从比较微不足道的日产 1 万桶到日产量大大超过 10 万桶都有。为此目的,美国行
政当局应当重新审视对该地区的政策。一项选择是存在的,即可以降低确定某些有关具体的
里海石油运输路线的地理政治目标的外交活动的重要性,转而采用可以由单个的石油公司
所寻求的即刻的商业解决办法,以实现“早期”石油的短期内的出口,包括通过伊朗的出
口。这些地理政治目标可以在以后阐明,以解决今后 10 年中管道线路选择的较长期的问题。

当然,行政当局需要把这一政策调整所涉及的难以兼顾情况下的各种取舍考虑在内。一
些欧洲公司也许会选择通过伊朗输送更多的石油。美国公司可以谋求获得按照逐个具体案例
而授予的豁免权,以便通过伊朗输送否则便不会生产的石油,从而实际上迫使美国考虑发
出调整对伊朗政策的信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美国都有可能找到其他理由来改善同伊朗的
关系。改变管道问题上的战略,以选择商业解决办法,这样还可能会鼓励里海沿岸地区的一
些竞争参与者寻求与俄罗斯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以便为石油通过俄罗斯途径输送提供便
利。俄罗斯可能会把这一政策理解为显示出意志的薄弱和开绿灯,允许它对格鲁吉亚和其他
邻国施加压力,以损害它们的主权而有利于莫斯科。尽管如此,现在仍然不清楚的是,这些
潜在的不利事态发展是否有可能不顾美国对管道路线问题的政策而发生。总的来说,出于同
美俄关系有关的战略缘故,美国也许会想要使里海地区成为一个与俄罗斯合作的地区,而
不是一个竞争或者对抗的地区(例如它也许会寻求这一目标,为的是共同对抗该地区激进
的 伊 斯 兰 教 好 斗 势 力 的 崛 起 ) 。
3
( )采取新的做法来建立和保持国家战略性的与商业性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库存。毫无疑
问,应付供应短缺的最重要机制是政府和商业企业都持有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库存。库存,特
别是战略储备,提供了国家应付一场供应短缺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必须立即引起注意。另外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原油和季节性产品的库存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内政治问题。例如,
在全国范围内的一项非常普遍的共识于 2002 年在“东北取暖用油储备计划”建立的时候
形成,尽管这应当由政府还是由工业界来管理,人们对此提出了问题。就库存问题的建议是:

a . 重 新 考 虑 战 略 石 油 储 备 计 划 的 规 模 和 资 金 筹 措 。
b . 为 战 略 石 油 储 备 计 划 的 管 理 建 立 专 业 性 标 准 。
c. 为 战 略 石 油 储 备 的 动 用 确 定 明 确 的 政 策 。
d.重新考虑影响工业界保持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库存的激励措施的税收、会计和其他方面
的因素,以图在季节性需求到来之前增加库存和消除目前规则所造成的任何不利影响。
e.鼓励各州重新考虑在可行的地方用于改换燃料种类的最低限度库存,以及财政上的
激 励 措 施 , 以 鼓 励 工 业 界 赶 在 季 节 性 需 求 增 加 之 前 建 立 库 存 。
(4)开发有关针对能源政策的一项新的国家对策的机制。美国专家认为,国家的能源政
策目标要想得到合理的阐述和有效的实施,就需要采取措施来建立尽可能广泛的政治共识 ,
特别是如果各种相互矛盾的国内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要想成功地建立的话。这意味着,各个
利益集团必须在几个级别上汇聚到一起来:在联邦政府的行政当局内部、在行政当局和国会
之间、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以及在联邦政府和广大的公众之间。
2 、 第 二 部 分 的 对 策 建 议 — — 长 期 政 策 方 向 的 倡 议
(1)重新考虑国际间建立、保持和使用战略与商业原油和石油产品库存的做法。美国专
家认为,行政当局应当在与重新考虑我们国家有关战略和商业石油及石油产品库存方针的
工作并行不停的情况下,对国际能源机构内部和该机构非成员国两方面的其他做法加以重
新考虑。美国需要与其他石油消费和进口国家一道工作,以确保在全球范围都可以获得的充
足的战略储备来应付未来的供应中断,这可以从给“充足”下一个新的定义入手。两个重要
问 题 需 要 重 新 考 虑 和 处 理 :
第一,应付供应中断的整个结构都是围绕着一个概念而建立的,这就是实际的短缺可以
在不考虑价格情况下仅仅从容量角度来衡量。全球战略库存的释放可能会由容量的短缺而引
发,这样一场短缺必须由一个石油供应共享机制来协调,上述假设是过时的。它所依据的是
一个贸易流在其中得到调节和管制的世界,而这个世界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市
场管制的取消而消失了。规划是需要根据今天迅速变化的全球市场行情和现在最有可能发生
在 我 们 面 前 的 那 种 中 断 来 制 订 , 而 不 是 依 据 1975 年 最 有 可 能 发 生 的 情 况 。
第二,应付中断的机制现在几乎完全是建立在国际能源机构体制和成员的范围内。国际
能源机构或者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在 1974 年该机构创建时主宰着全球石油贸易。今天,它所
占有的份额正在迅速下降。在 1985 年到 2000 年期间,仅东亚国家在全球石油消费中所占
的份额就从不到 20%增加到 27%以上,因为该地区占了世界需求总增加量的 80%。由于
国际能源机构中的石油耗用量继续停滞不前和发展中国家增加其单个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和
在全球消费量中所占份额,所以需要建立一些机制来鼓励这些高需求增长国家建立自己的
战略储备。它们还需要参与在国际能源机构内部发生的全球计划工作。
a.从已经改变的国际市场角度出发,强化和更新国际能源机构的战略储备政策,把从
技术上讲没有严重到供应中断程度的情况,以及该机构各成员国当中不同的管制当局考虑
在 内 。
国际能源机构应当启动一项同战略储备的规模及其管理相关的战略回顾。这项回顾应当
认识到,该组织内部在战略储备的管理方面所采取的各种不同做法使得和谐难以实现。对于
欧盟(它规定提炼商应当保持同 75 天消费量相关的储备)和国际能源机构(它则规定各
国所保持的储备应当相当于 90 天的净进口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情况尤为如此。该机
构还应当努力寻求使那些保持着政府战略库存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在一定程度上还
有日本)和规定库存由公司保持的其他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差别实现和谐。
b,鼓励重要的非国际能源机构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巴西)建立战略库存。
国际能源机构是在 l/4 世纪以前作为经合组织各国的一个共同保护协会而创建的。该机
构是作为一个政治集团,以防止任何产油国把石油出口用作政治工具来影响该机构成员国
的对外政策而设计的,是在经合组织各国主宰着全球能源消费的一个时代中建立的。今天,
它把世界上能源消费增加最快的国家排除在外,包括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其结果是,这些
新的消费国家在发生供应中断的时候在经济上岌岌可危,而且可能会受到产油国政治压力
的 危 害 。
部分问题同免费搭车有关。目前,不属于该机构的国家能够而且的确是免费搭车。任何国
家,只要它释放出库存或者采取减轻自己在价格冲击面前暴露程度的政策,就会承受这种
行动的代价,但所产生的好处却泽及所有消费国家,包括不属于该机构的消费大国,比如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巴西。但部分问题涉及石油需求和进口迅速增加的国家应当采取什么
措施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且避免自己所可能遇到的经济问题殃及工业发达的大国。此外,
目前一些该机构成员国,尤其是日本,正在为此目的而同邻国进行双边合作。
C.重新考虑国际能源机构中的成员国资格问题,把创造一个新的联系成员国类别是否
可取的问题考虑在内,对这些联系成员国,可以鼓励它们保持最低限度的库存,同时得益
于直接参与该机构的其他活动。虽然旨在鼓励发展中国家建立库存的非正式计划会产生积极
的影响,但是这种努力无法取代与该机构之间的集中化协调这一更为有效的工具。集中化的
努力是必要的,为的是使国际上的规范和标准能够在一场危机期间得到遵守。应当资助亚洲
国家的这种建立库存的活动。美国应当启动一项回顾工作,考虑该机构能够通过什么途径来
与不属于该机构的重要国家合作,以促使它们规定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要求和建立战略储
备(或者为工业界制订最低限度库存要求)。该机构还应当考虑创造一个新的联系成员国类
别,作为作出保持最低限度库存承诺的交换条件,这些国家将从参与该机构的某些活动中
直 接 受 益 。
(2)为加强国内和国际需求管理而努力。在石油需求管理问题上,美国一直跟在其他工
业发达国家后面。大多数其他工业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财政政策,通过对石油产品大量征税来
抑制石油需求的增长。虽然这些努力由于种种原因是可以受到批评的——它们也正是受到了
产油国的批评,但是它们在限制经济在油价冲击面前的暴露程度和促进能源效率与节约方
面的有效性是毫无疑问的。尽管如此,美国的情况仍然是,需求管理近年来一直在国家的能
源政策中只是说说而已,受到冷遇,尽管实施了 CAFE(公司平均燃料节省)标准、适用标
准和对各种投资的税收减免,但有一点很清楚,积极的需求管理政策同供应方面的解决办
法相比,对于在供应和需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产生代价较低的和同样大的影响。此外,任
何供应方面的努力都需要与强有力的需求管理行动相结合,以作为一项总的能源立法一揽
子 建 议 而 获 得 国 会 的 批 准 。
政府应当认识到,它通过管制、税收和激励措施框架,对于需求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还拥
有相当大的能力来消除管制方面的扭曲,提高市场的灵活性,着眼于它的行动对需求管理
的影响。由于美国石油消费量的 60%集中在运输方面,所以行政当局应当鼓励工业界和政
府在科技方面投资,以提高国家运输工具的能源效率,促进节约能源的车辆在国内的开发
和使用,包括汽油电气或燃料电池混合型车辆。行动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a.在需求管理问题上采取一项积极的政府立场。吸引国民对需求管理注意力的最佳途径
是让总统来承担领导角色,制订一项需求管理计划,以此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部分内容。副
总统和能源部长随后阐述的立场和发表的讲话可以具体规定作为目标的供应节约水平。他们
还应当具体规定这些目标怎样才能达到,以及需求管理怎样才能影响它们(例如对于像运
输、住宅、商业、工业和发电这样的部门,以及对于像清净煤、比较洁净的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 再 生 能 源 和 新 技 术 等 燃 料 选 择 ) 。
b.动用联邦政府的采购权力来增进替代性燃料的使用和制订计划,以把新的提高效率
技术引进联邦政府办公楼之中和把新兴的运输技术引进政府车队之中。联邦政府通过其采购
政策,对市场上的燃料选择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政策应当被用来在各种替代性燃料,
包括乙醇、天然气和氢或者混合型车辆方面投资,它们应当刺激替代性燃料基础设施的开发。

c. 动 用 联 邦 政 府 的 采 购 权 力 来 实 现 其 他 的 需 求 管 理 目 标 。
d.重新考虑和建立新的与更加严格的 CAFE(公司平均燃料节省)里程标准,尤其是
有 关 轻 型 卡 车 的 标 准 。
e.积极地促进能源效率高的技术,包括燃料效率高的发动机和车辆技术的开发,以鼓
励稀缺的石油资源在全世界更加高效地使用。今后 20 年,单单中国据推测就将使额外的
1.5 亿多辆汽车驶上公路。这些车辆的能源效率对于石油需求具有全球性影响。
(3)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以开发国内燃料供应的洁净来源。毫无疑问,美国具有重要的
能源基础。但是,这是一个成熟的领域,其潜力超过了许多其他的传统资源领域。此外,由
于我们的能源消费率极高,所以它实际上无法使国家在能源方面获得独立。最近 20 年来,
虽然其他国家使得自己资源基础的更多部分可以用于能源勘探和利用,但是美国几乎独一
无 二 地 取 消 了 大 面 积 的 曾 经 可 以 用 于 这 些 能 源 开 发 目 的 的 用 地 。
美国需要采取更加平衡和一体化的做法来维持和增进环境与能源供应方面的目标。20 年
前,将近 75%的联邦土地可供私营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租用。从那时以来,这一份额
已经下降到 17% 左右,而且这剩下的 17% 之中有很大一部分完全无法供钻探之用。
布什行政当局在竞选期间明确许诺要开发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地区—
—北极国家野生生物保护区的沿海平原地区。但是必须看到:除非行政当局关于允许在该保
护区进行勘探的建议考虑到政策的其他方面,包括土地管理的其他方面以及环境政策和需
求管理政策,否则行政当局就可能严重侵蚀公众对其有关该保护区建议的支持。
目前的国内钻探活动受到除了土地可供使用性问题之外的许多因素制约。健全的能源政
策必须从国内开始,因为从三个角度看,促进国内供应都是可取的:国家安全、国际收支平
衡和美国工业的比较优势。尽管如此,尤其是设备和人员的匮乏将会在一些年里限制国内和
国 际 供 应 的 扩 展 。
A .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① 按照国会的指示,加快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备用库存的建成。这种库存需要很快建成,
在 为 开 发 特 定 的 国 内 资 源 而 实 施 任 何 计 划 之 前 很 早 就 完 成 。
② 以加快的速度全面地重新考虑税收和财政政策对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影响,顾及
美国财政体制同国际条件相比较的竞争地位,以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到该部门之中。
B . 电 力
① 创造一个适当的全面法律框架,以用于电力结构性改造和重新建立国家电力供应的能
力缓冲机制。一个新的框架需要克服今天四分五裂的体系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一体系降低
了美国电网的可靠性,阻碍了在新的发电和输电能力方面的投资。
② 做出迅捷的努力,以改进有关批准发电厂选址以及输电和电力分配基础设施的法律框
架 。
③ 评估刺激新技术推向电力市场,包括发电厂的分布和联合发电的激励措施的必要性。
④ 同各州管制机构和地区当局一道工作,以允许和鼓励各公司提供发电的长期合同,并
鼓 励 它 们 对 价 格 风 险 进 行 套 期 保 值 。
⑤ 鼓 励 在 地 区 基 础 上 开 发 电 力 供 应 缓 冲 机 制 。
⑥ 认识到满足发电需求增长所必需的许多政策和行动是必须按照具体的电力来源而具体
确 定 的 。
⑦ 确保管制措施保护新的、非传统的燃料来源所发电力的公开可获性。
C . 天 然 气
① 采取强有力的领导来制订一项促进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国家天然气资源的合理全面的战
略 。
② 支持修建从北极到美国靠南的 48 个州的天然气管道并与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进行双
边 合 作 来 解 决 需 要 解 决 的 重 要 问 题 。
③ 确保管制当局进行合作,以实现天然气市场的高效率,包括保障生产者进人市场和最
终用户获得供应的公开机遇,确保交付使用的成本由市场力量以透明的方式确定,以便使
商 品 价 值 对 生 产 者 和 消 费 者 都 具 有 透 明 性 。
④ 投资于——或者刺激和鼓励私营部门投资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些技术的重点
要放在极深的水下进行安全和成本效益高的生产、缩小钻探痕迹和增加非传统来源,包括甲
烷 水 合 物 的 生 产 。
⑤ 通过一系列瞄准技术的税收激励措施来鼓励天然气的勘探和生产,这些措施还要鼓励
采用先进的、对环境敏感的技术,而且要提供对勘探和生产的反周期支持(例如地质和地球
物理方面的收费、深水、边缘气井开采,以及在钻塔等设备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
⑥ 启动一个缓和论坛进程,以评估基础设施需要和减少新管道及存储设施建设方面的延
误 。
⑦ 考虑对同意给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便利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激励因素。
⑧ 投资于——或者刺激和鼓励私营部门投资于——技术,以确保管道基础设施的完整性、
可 靠 性 、 灵 活 性 和 安 全 性 。
⑨ 促进开发先进的存储技术,以增强地区存储能力和为高峰发电及四处分布的发电市场
服 务 。
⑩ 评估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作为一个主要的额外基础来源和供应增加的潜力,在此过程中
考 虑加 快建 设和 满足 商用 后勤 工作 及其 他用 户需 要所 必需 的环 境方 面的 回顾 工作 。
D . 煤 炭
由于国家煤炭资源丰富,所以促进汽化等清洁煤技术的开发,以推进煤炭在发电方面的
使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这种开发计划应当减轻煤炭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应付地方、地
区和全球环境方面的挑战。煤炭的使用继续增加——它目前提供美国 55%的发电量,最近
10 年来就绝对容量而言增加了 17%。它的丰富储量使得它成为出于国家能源保障方面的缘
故而为人们所喜欢选择的一种燃料;但是它的使用却构成了能源生产方面的一些最棘手的
环境难题。它在全世界的采用预计还将显著增长,因为它在许多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包
括 中 国 和 印 度 , 都 是 一 种 丰 富 和 廉 价 的 发 电 燃 料 来 源 。
在洁净煤领域实现进一步突破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够对美国和全球能源及环境
需 要 的 满 足 做 出 重 大 贡 献 。
E . 核 能
① 支持核管制委员会迅速地重新给其许可证即将到期的工厂发放许可证,以便在可能的
地方延长工厂的寿命。核电厂现在发的电占国家电力的 20%左右。现有的电厂正在以 85%
以上的空前的设备生产能力因素而运转。人们对电厂排污,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更加关注
可能会使核发电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运营中的工厂的许可证有一些最初的有效期限为 40
年,即将于 2010 年到期。核管制委员会正在着手重新发放许可证,以便把电厂的寿命延
长 20 年 。
② 同利益攸关的各方进行建设性的合作,以便在今后几年里解决核电厂已经用过的燃料
的 处 理 问 题 , 因 为 这 对 于 保 持 国 家 可 行 的 核 选 择 来 说 至 关 重 要 。
③ 致力于改善修建新的核电厂的投资气候,通过核管制委员会对颁发许可证的程序加以
改进和解决围绕着电力取消管制与结构性改造的不确定性问题。美国已经有 20 多年没有修
建任何新的核电厂了。但是在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发生的反应堆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很可能正
在烟消云散,因为西方设计的反应堆安全记录十分出色,而且更加先进的设计式样已经可
以获得,它们还具有额外的安全特色。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安全。围绕着取消管制的不
确 定 性 也 是 一 个 问 题 , 因 为 核 电 厂 资 本 成 本 数 额 巨 大 。
④ 与国会合作,以便把已经开始的国内核燃料循环维持到下一个 10 年。一个重要因素
是起源于美国的具有竞争力的浓缩技术的开发。核燃料循环的起首问题需要注意。国会已经
确立的一项法律规定,以便维持可行的国内铀的开采、转换和浓缩工业,但这三个部门都是
不健康的。铀的浓缩尤其敏感,因为它对核武器的扩散有很大影响,美国浓缩铀供应的可靠
性,不仅对于向国内公用事业公司提供供应,而且对于减缓浓缩技术的传播,都是重要的。
⑤ 与西欧盟国和日本进行合作,以形成一个将会获得共同支持的未来的核燃料循环。美
国与欧洲和日本的燃料循环政策之间的严重脱节,损害了核发电作为一项可行的和具有潜
在重要性的选择。涉及已经用过的燃料封存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困扰着美国对一种开放的燃
料循环的选择(即在核燃料的一次性使用之后采用填埋方法处理)。替代性的封闭式燃料循
环由法国和日本等国提出(即对用过的燃料进行再处理,以提取怀和加以再循环),它被
分离出来的钚时大量积累和经济上的不合算问题所困扰。分离出来的钚所造成的扩散危险导
致美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决定采用开放式燃料循环。行政当局需要与盟国进行积极和密切
的合作,以利于形成一个将会满足我们对于防止扩散的担忧和它们的能源保障需要的未来
燃料循环,同时把废料问题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且使安全得到增强。
⑥ 与教育系统进行合作,以便给核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人才培训重新注入活力。
我们对上述总结美国近 20 年能源战略实施经验和新世纪美国能源战略的咨询报告,进
行 如 此 详 细 的 介 绍 , 是 在 熟 读 了 它 的 全 部 内 容 后 的 理 性 思 考 :
虽然它是在小布什上台以前研究的成果,是在“ 9•11”事件、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
战争这些重大事件以前写成的,但它其中的内容,包括它对美国能源战略形势的分析,美
国能源战略的目标(经济方面)、战略对策,对今天以及未来的美国能源政策中仍将有重大
的 适 用 价 值 。
它对新世纪之初整个世界的能源特别是石油形势的分析是合乎实际的。毋庸讳言,一个
能源稀缺的新时代正在到来。同样,世界也面临着由于种种难以预料的事件而可能造成石油
的 突 然 中 断 。 这 并 不 是 什 么 危 言 耸 听 。
它提出的各生产和消费石油的大国就如何共同解决目前全球性的石油及其安全的建议,
除去其中只考虑美国自身利益的部分外,应当说是很中肯的。因为它是学者的建议,而不完
全 是 某 个 国 家 政 治 家 或 国 家 领 导 人 的 建 议 , 因 而 政 治 偏 见 较 少 。
它所描述的美国实施能源战略前 20 多年的历史经历及其经验教训,无疑是合乎美国实
际的。但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石油和天然气
资源的储藏潜力相对于它的消费需求是远远不足的,同时也是一个煤炭贮藏量最丰富的国
家之一。我国的现在与未来,同美国的这种情况十分相似。所以,美国实施能源战略的经验
和教训,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我们十分详细地介绍这个咨询报告的一个
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报告中所提出的新世纪在美国国内应实行的新的能源政策的建议,对
我们国家在新世纪能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报告中直接涉及对中国能源问题的看法、意见,或对中国能源政策的建议,也很值得我
们 重 视 。
报告中说,美国的能源政策目标的实施,涉及到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美国对俄罗斯的政
策、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美国对国际恐怖主义作斗争的政策、美国的环境政策和贸易政策,美
国对欧盟、欧佩克、国际能源机构、海湾合作委员会、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美国的外交政
策、对外军事政策以及经济战,等等。这充分反映了美国能源战略实施的复杂性和国际性,
也反映了美国能源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国家利益准则。这对我国来说也是有某种借鉴作用的。
我们要实施新的国家能源战略特别是石油战略,也很难跳过这些环节,也必须遵循国家利
益 准 则 。 石 油 问 题 是 一 个 地 地 道 道 的 国 际 问 题 。
报告中所体现出来的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它不是空洞
抽象的分析,是在尽量详细的有说服力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有重要应用价值
的对策建议。在报告内容的安排上先是分析战略形势和环境,接着是确定战略任务和战略目
标,最后是提出如何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这些都符合一般战略研究的基本思路。
我们详细地引述这个咨询报告,还有一个考虑,即它可以省去我们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
必 须加 以介 绍和 叙述 的有 关能 源结 构、 能源 科技 研究 、能 源管 理体 系等 许多 问题 。
下面,我们结合该报告出台后的“ 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美伊战争,研究新世纪美
国石油战略的几个重大问题。
石油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石油与国家安全》选摘之八(下)

二 、 石 油 对 美 国 安 全 的 重 要 性
在新世纪,特别是透过“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尤其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再度引
起人们进一步研究石油对美国安全到底有多么重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在
整个 20 世纪都把石油安全作为其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国家利益,这个 60%的
石油消费依赖进口的国家——美国,从来就不惜运用各种外交手段以及各种军事手段来竭
力 保 障 石 油 的 安 全 供 应 。
对美国来说,所谓石油安全问题,从本质来看,并非是指世界石油资源枯竭、政治性石
油禁运或石油运输安全的问题,而是指石油供应完全由某个产油国或者“集团”操纵以及
由此引发的石油价格浮动对美国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问题。美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在一定
程度上也是西方一些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的石油安全问题,进一步地说也是世界上所有的
石 油 消 费 和 进 口 大 国 的 石 油 安 全 问 题 。 只 不 过 在 美 国 更 为 突 出 。
自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美国从其经济惨遭打击的惨痛教训出发,一直奉行着
防止石油控制权落到敌对势力手里,保证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对美国有利的政策。为此,美国
历届政府都把控制主要产油国作为其对外军事战略的重要一环,更不用说是其外交战略的
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在它认为必要时,甚至不惜动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突出、最典型的例子
莫过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海湾战争。现在,布什政府在刚刚打完阿富汗战争后,又接着发
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再次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重要目的就是实施美国的石油战略,
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以至中东石油资源,进而控制并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
长期以来,中东一直是美国实施其石油战略的重点地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的国
家能源战略主要是围绕着中东石油来制定和实施的。这是因为:第一,中东石油储藏量占世
界已探明储藏量的 3/4,美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 1/4 ;第二,控制
着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的主要成员国,都集中在
这个地区,其中特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和伊朗;第三,美国对世界绝大部分石
油资源掌握在阿拉伯手里,长期感到十分不安。“9•11”事件的爆发,更增加了美国的不安
全 感 。
东西方政治文化的相互抵触使美国深深地增加了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感。长期以来,美国
一直没能找到一个能与中东穆斯林国家价值观交融的结合点。东西方政治文化的差异使双方
很难建立真正的相互信任。这使得主要建立在石油相互依赖上的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一直笼罩在石油政治的阴影之下。美国历届政府十分清楚,在石油进口上的不安全感,只有
通过降低对阿拉伯国家的石油依赖,才能有所缓解。但这不是长远之策,因为中东石油的储
藏量、油质、开采成本,是其他产油国所无法对抗的。因此,美国政府就产生了试图“改造”
阿拉伯世界,使之成为亲美国家的强烈愿望。但这却是一项长期而危险的巨大工程。美国等
西方国家在实施这一工程的过程中,不惜借用了战争的手段。“9•11”之后,美国政府发现,
阿拉伯世界除了“石油武器”之外,还有一个更可怕、更长远的武器,即国际恐怖主义。这
样,美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在石油互惠基础上的脆弱的信赖关系发生了迅速而严重的动摇。
于是,美国便决定对中东的石油战略进行新的重大调整。这个调整起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
通过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建立亲美国的伊拉克新政权,在中东地区树立
一个在价值观上亲西方的民主政权样板,并继续加强美国在中东的军事政治存在,为保证
美国的中东石油供应提供一个政治安全环境;二是通过控制和增加伊拉克的石油生产,降
低美国对沙特阿拉伯的依赖程度,甚至用伊拉克取代沙特阿拉伯,挑起中东国家在石油生
产上的竞争甚至不和,以及通过增加对欧佩克成员国石油生产的战略性投资,从而达到削
弱 欧 佩 克 对 国 际 石 油 市 场 价 格 起 支 配 地 位 的 目 标 。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看来,中东“石油君主制国家”垂垂老矣。面对一批 80 岁的君主们,
年轻的一代已感到本地区需要有一批追求进步的新领导人,他们懂得全球化在经济、社会和
政治方面的全方位的挑战。美国政府当局认为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
在伊拉克树立带领中东地区迎接挑战的新政权。美国认为,只要这个榜样一树立,就可以分
化阿拉伯世界,就会削弱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控制力,就会减轻中东石油供应对美
国的安全感。虽然这样做代价不小,风险也很大,但美国认为这值得冒险。风险往往与收益
成 正 比 关 系 。
世界舆论认为,美国在阿富汗取得胜利后,自然把伊拉克列为下一个目标。在被美国称
之为“邪恶轴心”的国家中,伊拉克是最薄弱的环节。第一,在“沙漠风暴”之后,它的军
队是“邪恶轴心”三国中最弱的;第二,它是其中“最邪恶”的国家,这是因为它侵略科
威特而咎由自取;第三,不征服伊拉克,就无法同伊朗作战。现在,美国已经在海湾地区、
巴基斯坦、中亚以及土耳其派驻了大批军队,伊拉克战争也已取得了胜利,伊朗可以说是彻
底被包围了。伊朗如果不屈从美国,美国肯定会向这个它称之为“邪恶轴心”国下手。如果
伊拉克和伊朗真的完全受美国控制,华盛顿会对油价说了算,沙特阿拉伯也就不敢反对。结
果,油价可能跌到每桶 7 至 8 美元(甚至跌到 5 至 6 美元,阿拉伯半岛的石油成本每桶才
2 至 4 美元)。再说,另一项出口商品——武器市场也将被美国垄断。
又据国际传媒报道,“9•11”事件后,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相当紧张,关系日趋冷
淡。美国指责“基地”组织主要成员不少是沙特阿拉伯人,“基地”组织的主要支持者是中
东的石油大亨。甚至有传媒说,五角大楼认为“沙特阿拉伯是美国的敌国”。“9•11”事件
受害者的家属认定沙特阿拉伯应对事件负责,要求这个国家赔丑万亿美元的损失。沙特阿拉
伯则指控美国政府侵犯了居住在美国的沙特阿拉伯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他们造成身体和精
神的创伤;同时因担心资产被冻结,从而把数千亿美元的投资从美国撤出。但是,面对美国
的强大政治军事攻势,面对美国的对伊战争的“震慑”,沙特阿拉伯不敢为难美国,不仅
让美国驻军本国,而且答应可以填补因战争造成伊拉克石油停止供应的缺口。一俟战争结束,
伊拉克石油恢复并增加生产,沙特阿拉伯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地位将会下降,欧佩克组织的
集 体 控 制 力 将 会 削 弱 。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于 2002 年 10 月 9 日刊登了记者与法国石油专家、法国《石油战略》
杂志社社长皮埃尔•特齐安关于美国将不会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对话,很能说明这个问
题 :
问 : 控 制 石 油 是 美 国 干 预 伊 拉 克 的 原 因 之 一 吗 ?
答: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石油是华盛顿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美国想有更多产油国
朋友,它想扩大石油供应渠道。因为现如今美国已不再抱有幻想,它知道自己的能源产量不
可 能 再 增 加 。
问 : 为 什 么 选 中 伊 拉 克 ?
答:进驻伊拉克,美国人就可以控制全世界第二大石油储藏区。如果在巴格达建立一个
对美国友好的政权,华盛顿就可以鼓励伊拉克增加石油产量,降低石油价格。另外,如果美
国人进人伊拉克并在那里驻扎,他们将控制这个极其重要的地区。已被美国在阿富汗和中亚
的军事基地所包围的伊朗,西翼也将被美国堵住。这里距沙特阿拉伯和波斯湾很近,离高加
索 和 俄 罗 斯 边 境 也 不 远 , 从 这 里 美 国 人 可 以 控 制 大 量 石 油 。
问: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美国人是不是就可以不再依赖掌控油价高低起伏的沙特阿拉
伯 当 局 了 ?
答:通过伊拉克,并借助俄罗斯的帮助,美国就可以对沙特阿拉伯施压。美国是想使利
雅得政权在反恐斗争中,特别是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采取更加合作的态度。通过扶持竞争对
手 的 做 法 , 减 弱 自 己 对 沙 特 石 油 的 依 赖 。 这 是 它 的 最 终 目 标 。
法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问题研究员皮埃尔•诺埃尔在记者问道:“美国如果在巴格
达扶持一个能迅速提高石油产量的‘友好’政权,它还可以改变由沙特阿拉伯控制石油的
局面,美国对沙特当局越来越不信任”这一问题时,回答说:“这一点我同意,但是得看
情况。如果伊拉克石油产量增长幅度有限,或增长得特别缓慢,沙特阿拉伯在石油市场和石
油输出国组织中的地位基本不会有变化。如果伊拉克石油产量迅速大幅增加,沙特人肯定会
展开竞争,结果将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寿终正寝,石油市场彻底失控。我认为,美国人利用战
争让伊拉克取代沙特阿拉伯而成为石油市场主角的说法毫无根据。至于重要的石油平衡关系,
我认为美国政府从对萨达姆的战争中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就是维持现状。所以我认为石油不
是 导 致 这 场 冲 突 的 原 因 。 ”
美国的“倒萨”战争还受到美国军工利益集团的积极支持。二战后,美国国内形成的军
工利益集团,操纵着美国的政治。在他们看来,“扩张”与“霸权”是美国的最大利益。美
国的国内问题,诸如就业、经济增长、民族矛盾等,都需要通过对外扩张来缓和或解决。认为
对伊拉克开战,不仅能控制石油,还将会继续军火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
恢 复 , 并 可 以 测 试 新 型 武 器 和 检 验 新 的 作 战 理 论 。
美国的能源利益集团更是力促“倒萨”。对美国的能源集团来说,2002 年是乐观的一年,
因为他们所期望的遍地开花正在成为现实。首先是阿富汗战争的胜利使美国确立了在阿富汗
的影响力,这对美国的石油大王们来说,是一个接近梦想的好机会,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 ,
修建一条长 1600 公里穿越阿富汗的输油管道(每天可运出 100 万桶油)是一个美妙绝伦
的设想。这个计划如果实现,将会对美国控制中亚的能源、抑制俄罗斯的成本最低、影响最大。
不仅如此,随着美军进人中亚地区和美国与中亚各国军事合作的加强,中亚的油气似乎已
向 美 国 的 能 源 大 王 们 张 开 了 臂 膀 。
其次是通过布什与普京的历史性拥抱,支持俄罗斯与欧佩克大打石油战,美国的能源利
益集团已经大大地渔翁得利。同时,美国“商人”还以加入世贸、投资等作为诱饵,力图更
充分地利用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和其他能源。这一切,都有助于美国摆脱欧佩克及中东局势对
美 国 长 达 30 年 的 战 略 制 约 。
来自于石油行业和政府各部门的游说团体“非洲石油政策计划组织”还向华盛顿提交了
一份白皮书,这份文件要求国会和布什政府鼓励并加大在整个非洲的石油开采,还宣布几
内亚湾为美国“重要利益的所在地区”。有迹象表明,布什政府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负责非
洲事务的副国务卿沃尔特•坎斯坦纳 2002 年初曾表示:“非洲石油对我们来说是国家战略
利益,并随着我们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长期以来,尼日利亚一直是一个石油大国,
而安哥拉在近年来也成为美国的第九大石油供应商,赤道几内亚、加蓬和刚果共和国——这
些许多美国人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国家——每天生产的石油多达数十万桶。
石油行业游说组织是在“9•11”事件发生后,特别是在美国下决心打击伊拉克后才加大
游说力度的。他们的核心想法是要求美国的石油供应渠道多样化。他们认为,由于西非石油
是由若干个彼此之间没有历史联系的国家分别享有的,所以它们不大可能联合起来实行禁
运 。
随着“倒萨”的倒计时和伊拉克等国多次的禁运威胁,石油供应渠道多样化已成为美国
政府的主流思想。2002 年 4 月,布什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筹款午宴上说,萨达姆的威胁表
明 美 国 需 要 寻 找 其 他 的 石 油 来 源 。
不过,能源利益集团对“倒萨”还是有些担心的,因为以上的“多样化”还大多处于孕
育状态,一旦第二次海湾战争打响,一旦阿拉伯国家联合反美,美国的能源将面临空前的
考验,能源利益集团的利益也将大幅度受损。但另一方面,它们也希望通过打击伊拉克,警
告一下那些不愿意长期为美国提供低价位石油的国家,让它们知道与美国作对的“下场”。
所以,对于能源利益集团而言,“倒萨”符合美国与自己的长远利益。德国《明镜》周刊
2003 年 1 月 20 日在采访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詹姆斯•伍尔西的有关对话中,则很能说
明 问 题 。
问:关于“邪恶轴心”,伊拉克有石油,而北朝鲜没有。布什政府 2001 年 5 月宣布重
新调整其能源政策。美国依赖石油进口,这不会使美国特别受到打击吗?
答:石油是所有工业国家的命脉。已知石油蕴藏量的三分之二都在波斯湾。当萨达姆
1990 年入侵科威特、逼近沙特阿拉伯油田时,距离控制世界将近一半石油储量的目标仅有
几 百 公 里 之 遥 。
问 : 那 么 这 次 战 争 也 是 为 了 石 油 ?
答:但是这不仅仅关系到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而且还关系到全世界对石油的依赖。从短
期看,我们最根本的薄弱之处在于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减或提高石油开采量,沙特人对油
价的升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
问: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现已被其视为靠不住的沙特阿拉伯,这是否轻率或者短视?
答:以色列前总理果尔达•梅厄曾说过,以色列怎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上帝让其在沙漠中
游荡了 40 年,然后再把它指派到中东惟一没有石油的地方的民族?不幸的是,掌握石油
的不是以色列这样的民主国家,而是专制独裁的政府。我们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依赖
石油,世界就不得不跟这类国家打交道。人们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需要一项长
期 的 战 略 。
问 : 我 们 应 该 从 此 得 出 伊 拉 克 才 是 开 始 的 结 论 吗 ?
答:当几乎整个欧洲都已民主化时,中东仍是民主化传播进程中的一块绊脚石。我们现
在从伊拉克开始,因为萨达姆是最阴险狡诈的。我们不能再让他继续掌权,相反,我们应从
边 缘 地 带 对 该 地 区 实 施 民 主 化 。 问 题 必 须 从 它 的 核 心 着 手 解 决 。
可见,为了满足对石油的需要,为了避免石油价格波动对美国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美
国不惜抛弃联合国,采取单边主义,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可见,美国人是如何看待石油的
重 要 性 的 。
美国奉行的石油政治战略,无疑将对按纯商业原则运作的石油消费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导
向,出现谁的军事实力最强,谁就能得到稳定安全的石油供应方面的优势,这无疑会加深
其他石油消费国在石油安全供应的忧虑。人们担心,一旦这样的石油安全模式得以形成,石
油 就 可 能 成 为 21 世 纪 世 界 冲 突 的 导 火 线 。
三 、 实 行 石 油 进 口 多 元 化 的 政 策
“9•11”事件后,美国明显加快石油战略的调整,其突出之点是加快实行石油进口渠道
多 元 化 的 政 策 , 以 逐 步 降 低 对 中 东 石 油 的 依 赖 。
美国《财富》双周刊 2001 年刊登的一篇报道,真实地反映了美国迫切希望实行石油供给
多元化的心态。报道的提要说:“忘掉能源方面的独立吧。我们将继续依赖进口石油。但这并
不意味着,欧佩克将总是使我们受制于一只油桶。”报道的正文说,政治家们可能十分不愿
承认,但业内的任何人都会告诉你,我们进口的石油所占的百分比——大约 60%只会增加。
资深石油专家莫尔斯说:“能源上的独立是不值得考虑的。我们消费世界石油的 25%,但
却只拥有世界储藏的 3%。”埃克森—美孚公司总裁雷蒙德更加开门见山:在国内找到我们
所需要的全部石油“在尼克松执政期间就是一个失败的想法。我们是一个每况愈下的采油地
区 , 而 且 25 年 来 一 直 是 这 样 ” 。
除非价格大幅度上涨,否则美国人不大可能像 20 世纪 70—80 年代那样开始节油。美国
每天消费将近 2 000 万桶石油,10 年来增加了 18%。这些油大部分被转变成燃料,用于
轿车、卡车和飞机。使用替代性燃料的机器即将问世,但大量供应将是若干年以后的事。
第一,在美国看来,美国今天与仅仅几年前相比,在到哪里去获得这些海外石油问题上
的可选择方案要多得多。虽然欧佩克仍然帮助确定全球油价,沙特阿拉伯也仍然是世界上主
要的原油生产国,但是美国同 25 年前相比,现在从该国际卡特尔获得的进口石油所占百
分比缩小了。实际上,2001 年上半年美国从加拿大进口的石油超过从沙特阿拉伯的进口,
美 国 最 大 的 石 油 供 应 国 当 中 只 有 两 个 是 中 东 国 家 。
有关媒体说,甚至在专家们考虑霍尔木兹海峡中发生供应中断可能性的时候,大能源公
司正在花费数以 10 亿计的美元竞相实现自己石油来源的多样化。这种放弃中东的转变造成
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政治伙伴:在打破欧佩克的把持方面,美国昔日的冷战敌人俄罗斯很可
能成为美国最强大的盟友之一。美国公司将必须与尼日利亚、安哥拉、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这些
国家政权更加密切地合作。正如美国石油研究所所长卡瓦尼所说:“上帝把石油放在了一些
环 境 恶 劣 的 地 方 , 我 们 必 须 到 有 石 油 的 地 方 去 。 ”
关于中东的产油国和欧佩克成员国,要牢记的不仅是它们拥有大量的油。它们所拥有的
油从地里抽出来还是非常省钱的。像埃克森—美率等深水钻井者在墨西哥湾或北海生产一桶
油要花费大约 6—8 美元,而沙特人和科威特人的花费则要少得多——每桶 1 美元或更低。
当然,欧佩克想要每桶获得 10 美元以上,最近几年它恰恰是这样做的,以一项异乎寻
常地显示出纪律性的行动把日产量削减了 350 万桶,从而把油价从 1998 年的每桶 12 美
元提高到 2000 年年底的 30 美元以上。虽然油价从那时以来已经因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
而跌到每桶 21 美元,但是该卡特尔所阐明的目标是把价格保持在 22—28 美元范围内—
— 为 此 目 的 它 大 概 会 进 一 步 削 减 产 量 。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佩克在保持相当高的价格方面的成本本身,就削弱了它在
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正如简单的经济原理所决定,这种高价刺激了世界范围内的勘探和开发,
特别是在原油生产成本较高的地方。仅仅俄罗斯 2002 年就把自己的石油产量提高了 60 万
桶 , 从 而 帮 助 抵 消 了 欧 佩 克 减 产 的 影 响 , 预 计 它 2003 年 还 将 实 现 可 观 的 增 产 。
由于新的发现投入开采,所以欧佩克的控制很可能会稍微减弱。分析家预言,今后五年
全球石油消费量将每天增加 150 万桶,但对欧佩克石油的需求将持平。所有这些非欧佩克
石油从哪里来?首先来自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的深水油田,墨西哥湾以及里海的巨大新发现。
与此同时,成本较高的替代选择,譬如把油沙加工成原油,正在获得立足点。如果油价居高
不 下 , 则 这 一 趋 势 很 可 能 会 继 续 。
按照埃克森—美孚公司负责上游业务的执行副总裁朗韦尔的看法,世界正处于从 20 世
纪 70 年代以来的最有希望的新发现时期。这并不是说,其中任何发现将会很容易或很便宜。
该 公 司 计 划 在 今 后 五 年 里 花 费 500 亿 美 元 发 现 和 开 发 新 油 田 。
Syncrude 是世界上最大的利用沥青沙生产石油的公司。把这种含油的、像砾石的材料从
地下开采出来然后将其转变成某种像常规石油的东西,而且要盈利,这是一项令人畏惧的
挑战。但多亏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和美国大石油公司 40 亿美元的投资,该公司做到了日产
25 万 桶 高 质 量 、 硫 磺 含 量 低 的 原 油 。
有关媒体说,一项重要得多的国内勘探计划正在墨西哥湾实施。深水钻井技术方面的进
展已经使开采仅仅 10 年前还鞭长莫及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蕴藏成为可能。深入海底近 1 万
米的钻塔已经安装就绪。虽然这些项目开发起来要耗费数以 10 亿的美元,但回报却是巨大
的:其中一些深水井的油流出来的速度像沙特的一样快,偶尔地还更快。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非洲大西洋近海的一个深水区域。埃克森公司认为,它的安哥拉近海
油井将能够每天生产大约 100 万桶。剑桥能源研究合伙公司的艾瑟尔说,安哥拉、尼日利亚
和 另 外 一 些 非 洲 国 家 近 海 的 发 现 加 在 一 起 , 到 2010 年 可 能 会 日 产 300 万 桶 。
还有里海。专家们说,里海地区北部卡沙干是 30 年来最大的全球石油发现。具有到
2010 年 每 天 供 应 100 万 桶 的 潜 力 。
总之,据我们所知,近些年来,美国除对中东石油加强军事介入和投资外,还加强对中
亚里海地区、非洲几内亚海湾地区石油的军事政治介入和投资以及加强与俄罗斯的石油政治
外 交 与 合 作 。
第二,中亚和俄罗斯是美国削弱欧佩克控制地位的重要伙伴之一,也是美国实行石油进
口多元化策略的重要支撑点。早在克林顿总统任职期间,美国通过策划从里海经阿塞拜疆、
格鲁吉亚到土耳其的杰伊汉进入地中海的石油运输管道,企图实现既可以抗衡俄罗斯的石
油战略又为自己开辟新的输油管线这一战略梦想。“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政府则以对阿
富汗塔利班实施军事打击为名,意在打通从中亚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的石油运输
通 道 , 实 现 其 在 中 亚 的 石 油 战 略 构 想 。
“9•11”事件也为俄罗斯改善俄美关系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双方在中亚地区有着共同的
反恐任务。在阿富汗战争中,俄罗斯之所以允许美国及其军队进入中亚地区,一方面是在车
臣问题和军火销售问题上让美国少讲自己的坏话,另一方面是与美国在能源领域长期合作
方面已达成默契。俄美将合作改善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油气开采条件,提高产量,美国将提供
资金和先进设备,俄罗斯将用油气偿付。俄罗斯还默认确保向欧洲安全通畅地供应油气,并
将 协 助 美 国 逐 步 减 低 对 欧 佩 克 特 别 是 中 东 石 油 的 依 赖 。
据日本等外电报道,美俄在能源上的合作,可能重绘世界石油地图。2002 年 5 月 23 日,
俄罗斯经贸部长格列夫在出席美俄企业联合开发萨哈林近海资源的合同签字仪式时说:“
俄罗斯将成为向美国稳定提供石油的战略伙伴。”格列夫谈话的意义在翌日的美俄首脑会谈
中得到了明确体现。两国首脑在会谈后发表了关于进行新的能源对话的联合声明,宣布将共
同探索实现国际石油市场稳定的道路。宣言指出,美国将扩大与俄罗斯在石油开发、生产、运
输 和 销 售 方 面 的 合 作 , 并 考 虑 正 式 进 口 俄 罗 斯 石 油 。
据说这项合作构想是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 2 月访美期间由美国方面提出的。由于包括
沙特阿拉伯在内的海湾各国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反美意识,酿成了“9•11”事件,美国正被
迫 谋 求 能 源 来 源 多 样 化 。
“9•11”事件后,普京总统主导的靠近美欧的政策成了催化剂,在俄罗斯国内,很多人
对美俄合作持积极态度。著名分析家科尔图诺夫指出:“美国开始关心俄罗斯和里海周边国
家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 ”
黑海管道石油运输公司和最大的卢克石油公司很快宣布了修建通往日本海沿岸的纳霍德
卡和巴伦支海沿岸的摩尔曼斯克的输油管的构想。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奥尔洛夫指出:“预
计 每 天 的 出 口 需 求 最 多 将 增 加 100 万 桶 。 ”
产量居俄罗斯第二位的尤科斯石油公司董事长霍多尔科夫斯基公开批评欧佩克的卡特尔
体制。在俄罗斯政府 2002 年底与欧佩克合作决定减产后,尤科斯石油公司一直强烈要求早
日 解 除 协 议 , 并 一 直 在 大 幅 增 产 。
俄罗斯的石油生产从 1996 年开始走出谷底, 2000 年日产量达到 670 万桶,2001 年
增加到 725 万桶。由于近几年原油市场价格行情上涨,俄罗斯一直在进口现代化设备。同时,
由于 1998 年卢布急剧贬值,生产成本降至每桶 2 美元,大型石油公司对同欧佩克竞争充
满 信 心 。
当然,俄罗斯要想大幅增加石油出口,还需要解决很多难题。即使如此,俄罗斯对欧佩
克的统治仍有很大的抵抗能力,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的利害相一致。放弃了核对抗的美
俄 两 国 的 动 向 , 也 许 会 对 意 想 不 到 的 领 域 产 生 影 响 。
据俄罗斯《独立报》2001 年 12 月 25 日的题为“里海为西方提供保险”的文章说,美国
打算建立“里海欧佩克”。文章认为,华盛顿正在努力寻找摆脱能源危机的出路。现在就可
以看出,美国政府在这件事上对里海地区给予了特别关注。美国同俄罗斯、阿塞拜疆和哈萨
克 斯 坦 合 作 速 度 的 加 快 就 是 一 个 证 明 。
这之前签订的协定再次证明,现在美国不仅不打算在里海与俄罗斯竞争,相反还打算让
俄罗斯、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联合成一个强大的石油卡特尔。也就是说,美国现在正在积
极地把“里海三国”变成代替欧佩克的某种机构,借助这一机构美国可以在世界原油市场
上 多 少 协 调 一 下 油 价 。
按照签订的协定,哈萨克斯坦在伊拉克开战后的头 90 天不会缩减石油的开采量和出口
量。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量恰好够用三个月。哈萨克斯坦的有关专家达•萨特帕
耶夫评论说,显然,伊拉克战争将引起油价的大幅上涨,华盛顿会陷入能源危机。美国决定
用这样的协定为自己上保险。当然这件事肯定征得了俄罗斯的同意,因为石油是经过俄罗斯
运出的。这样做的原因是,一旦同伊拉克开战,欧佩克不能保证为世界能源市场源源不断地
提 供 足 够 数 量 的 石 油 。
正因为如此,美国能源部已经从所谓的“不稳定国家”名单中勾去了哈萨克斯坦。虽然
美国没有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名单中依然包括了独联体的其他国家,以
及伊拉克、伊朗、朝鲜、中国和以色列。英国与美国同时“加强”了同哈萨克斯坦的“联系”,
英国议会上院曾建议英国政府把哈萨克斯坦看作重要的战略伙伴之一。议员们认为,哈萨克
斯坦不但有着丰富的可以廉价开采的矿藏,而且还有着有利的地缘政治地位。
某些专家认为,真正能够帮助欧洲和美国逃避能源危机的只有里海国家,现在同拉丁美
洲国家打交道对华盛顿来说是极其不合算的。美国的近邻——有反美倾向的委内瑞拉最近数
年一直故意抬高卖给美国的石油价格。而里海石油对美国来说,还将是很长时间内买得起的
产 品 。
第三,美国为了石油供应的多元化,不仅把目标转向中亚和俄罗斯,而且也悄悄地向非
洲进军。美国媒体认为,非洲地区的石油相当重要。非洲,这个在美国外交中备受冷落的角
色,如今在华盛顿决策者心目中的战略重要性正在日益提升,个中原因就是石油。美国《芝
加哥论坛报》2001 年 12 月 25 日发表题为“美国更多地指望从非洲获得安全石油供应”
的文章则说,在美国努力保护石油安全供应和防止油价大幅度上涨的关头,扩大石油来源 ,
实施石油供给多元化,减少石油供给对中东的依赖,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目标。
非洲石油占美国原油进口总量的 15% 左右,但由于西非新的石油产量以及一条从乍得
南部到大西洋港口输油管道的建设,这一比例预计将迅速提高。在未来 10 年内,最近发现
的 近 海 石 油 资 源 可 能 使 西 非 石 油 产 量 超 过 北 海 , 占 到 美 国 石 油 进 口 量 的 25% 。
尽管波斯湾仍将是美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但新的非洲石油可能减少美国对沙特阿拉
伯 等 国 的 依 赖 。 “ 9•11” 事 件 之 后 , 美 国 和 沙 特 的 关 系 一 直 很 紧 张 。
从事石油咨询的石油金融公司总裁罗宾•韦斯特认为:“保证供应的关键是多方供应。从
近 期到 本世 纪中 期, 西非 在国 际市 场上 将成 为比 俄罗 斯更 重要 的石 油供 应来 源。 ”
非洲的石油生产能力发展迅速,又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之外,原油的质量很高,位于大西
洋沿岸,远离中东,在这种情况下,非洲就成了一个优先考虑的目标。
非洲石油优质丰富。众议院非洲小组委员会领袖,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共和党人埃德•罗
伊斯说:“运输非洲石油无需经过任何战略通道。它可能是一种更加安全的石油供应。”
美国 2/3 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如今大部分是靠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加拿大和委内瑞
拉供应。不过,非洲国家在这个名单上的地位开始上升。尼日利亚现在是美国第五大石油供
应 国 , 每 年 供 应 石 油 3.07 亿 桶 ; 安 哥 拉 位 居 第 七 , 每 年 供 应 石 油 1.l7 亿 桶 。
这两个国家打算大大提高生产能力。尼日利亚是非洲惟一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预
计在 2007 年之前,其日产量将达到 300 万桶,比现有水平提高 35%。另据报道,尼日利
亚现在正在考虑脱离石油输出国组织。刚刚实现和平的安哥拉,预计在今后五年内将石油生
产 能 力 提 高 将 近 50% 。 石 油 生 产 小 国 赤 道 几 内 亚 计 划 将 其 石 油 产 量 提 高 两 倍 。
新的石油资源不久也将投产。蕞尔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认为,它在几内亚湾发现了蕴
藏量巨大的近海油田,埃克森一美孚公司正在铺设一条耗资 37 亿美元的输油管道,把乍
得新的石油供应输往喀麦隆的大西洋海岸。乍得的这个项目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历史
上 基 础 设 施 方 面 规 模 最 大 的 私 人 投 资 。
谢夫隆—德士古石油公司计划在今后五年内投资 200 亿美元,扩大其在非洲的石油生
产 能 力 , 壳 牌 石 油 公 司 打 算 在 相 同 时 间 内 将 其 产 量 提 高 一 倍 。
波士顿能源安全分析公司的分析家阿伦•布雷迪说:“如果你看看今后五年,西非石油
的产量肯定会增加,美国可能是最大的买主。西非的石油属于高质原油:轻质、低硫,易于
提炼。”但是,即便按照现在的增产速度,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 7%的非洲也永远替代不了
中东作为美国石油进口主要来源的角色。非洲已经探明的全部石油储备大约为 750 亿桶,
而 中 东 为 6 850 亿 桶 , 预 计 到 2020 年 , 美 国 所 需 石 油 90% 需 要 进 口 。
因此,布雷迪说:“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建立在使用石油的基础之上,
我们根本无法避免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从石油储备角度来看,中东会让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
相 形 见 细 。 ”
美国媒体认为,非洲石油可削弱欧佩克。石油分析家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国际市场上
新的非波斯湾出产的石油有 1/4 将来自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不仅如此,撒哈拉以南国家
中只有尼日利亚属于石油输出国组织,这意味着非洲新的石油生产大部分不会受到同业联
盟限额的限制。加蓬曾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但在 1995 年退出了。尼日利亚也正在考虑
退出。分析家认为这会大大削弱该组织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石油金融公司执行董事罗杰•
迪万说:“美国政府有一项削弱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长期战略,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是
使某些国家退出。”因此,美国政府悄悄地派遣高官造访非洲产油国。布什政府没有大肆宣
扬对非洲石油的兴趣,部分是为了避免招致中东盟国的反对,部分是为了避免让外界认为
他关心的只是非洲的能源。但美国政府已经加强了它同几个非洲国家的外交活动,表明了对
非 洲 的 密 切 关 注 。
例如,国务卿鲍威尔于 2002 年 6 月访问了安哥拉和加蓬,这两个国家都是美国主要的
石油供应国,以前很少有美国高级官员造访。这表明了美国在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2002
年 12 月,以美国为首的海、陆特遣部队开始在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部署,公开的目的是
打击“造成急迫威胁的国际组织”,实际上是为开发、运输非洲石油提供安全保障。
布什总统还宣布,他计划 2003 年访问非洲,可能在尼日利亚逗留。尼日利亚是非洲撒
哈拉以南最大的产油国,也是美国的第五大石油供给国。美国国务院还计划在赤道几内亚重
新开设在 20 世纪 90 年代因预算问题而关闭的领事馆。美国各石油公司已经把业务拓展到
该国,以利用最近发现的近海石油储备。为了避免欧佩克的猜疑,在同非洲领导人的会见中,
美国政府官员谈到石油较少,更多是讨论如何使非洲各国结束地区冲突,减少腐败,保护
人权,改善学校状况和扩大社会服务。为了促进非洲政府管理的改善,美国通过名为“千禧
年挑战账户”的新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援助。但政府官员承认,非洲的进一步稳定将提高石油
产 量 并 鼓 励 投 资 和 贸 易 。
第四,美国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挫败欧佩克对它的钳制。美国中央情
报局前局长詹姆斯•伍尔西 2002 年 12 月 24 日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主张实行
石油供给多元化来挫败欧佩克尤其中东国家的“石油武器”。他认为,在过去 1/4 世纪里,
全世界许多人都认为,我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给我们在那里的行动加了一道紧箍咒。这种看
法很有道理。从 1979 年我们驻德黑兰使馆人员被扣作人质,到 20O2 年秋天我们对中东恐
怖分子和国家的攻击所作出的反应,一般都是敷衍应付,或者起诉几个人或远远地发射几
枚巡航导弹或进行一些空中打击。 1991 年海湾战争那种大张旗鼓的做法是个例外。
石油产生的财富加强了选择对美国开战的中东三个极权主义运动的力量,它们是:伊拉
克的复兴社会党、伊朗的毛拉以及靠沙特的金钱发展起来的“基地”组织。
鉴于这种情况,詹姆斯•伍尔西认为现在是放弃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无休止争论的时候
了。到目前为止,争论的焦点是:一方鼓吹未来主义的氢能源经济理想,另一方则主张采取
一些微不足道的步骤,这些步骤与其说能带来燃料不如说能带来更多政治意义。例如,在阿
拉斯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勘探石油可以在 10 年内把我们在世界石油储量中所占份额从
3 % 提 高 到 3 . 3 % , 而 我 们 消 耗 的 石 油 占 世 界 消 费 量 的 25 % 。
他说,美国正在进行战争。我们首先要考虑怎样才能尽快削弱敌人的实力。其他的考虑现
在只能放在后面,而不是前面。我们现在可以采取四个战略步骤。中东,包括里海沿岸地区,
不仅蕴藏着世界将近 3/4 已探明石油储量,其“剩余”生产能力也占世界剩余生产能力
的将近 3/4。其石油储量成了我们的长期依赖,而其剩余生产能力成了对付我们的战术杠
杆。这一战术杠杆—将近每天 300 万桶的剩余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沙特阿拉伯
手中。当危机引起油价上涨时,沙特阿拉伯激活这部分剩余生产能力,迅速增加供应量从而
使油价保持稳定。这个沙特阿拉伯杠杆是“相当于核武器的能源武器”。果我们有能力在发
生危机时从战略石油储备中稳定地出售石油,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威胁。我们应当大
大增加我们的战略石油储备,至少要达到 10 亿桶,相当于沙特阿拉伯一年的剩余生产能
力 。 同 时 , 我 们 要 设 法 说 服 其 他 石 油 消 费 国 也 这 么 做 。
其次,在石油市场内部,我们应当尽最大努力领导世界摆脱对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
克石油产量的依赖。我们可以帮助俄罗斯大大增加它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据耶鲁管理学院
的杰弗里•加腾估计,俄罗斯目前的产量是 690 万桶,至少可以扩大产量 1 倍。西方的投资
可以帮助克服提高产量的主要障碍——该国输油管道和港口的糟糕状况。
再次,我们必须大大提高车辆的效率。在 1979 年石油危机之后的六年中,美国人把新
车的耗油量减少到每加仑 7 英里,使石油消耗降低 15%。但是,这并不是要逼我们使用体
积小的汽车,关键是燃料效率,而不是车子体积大小。我们应当采取对底特律友好的刺激措
施,鼓励他们淘汰能效低的老汽车,迅速增加安装油电两用引擎的汽车。
最后,变废物为运输燃料的技术现在已经进入商业应用,我们应当利用这一技术。这一
技术有着大规模廉价生产燃料的发展前景,所生产的燃料可以在现有的汽车中使用,这样
就 不 需 要 增 加 石 油 产 量 了 。
伊拉克战争胜利后,美国更是积极图谋瓦解欧佩克。美国政府人士说,随着萨达姆政权
的垮台和该政权给中东石油生产蒙上的阴影消失,美国正在重新评估它在该地区的关系,
特别是同诸如沙特阿拉伯这样的政权的关系。美国认为,财政记录显示,这些政权在反恐战
争中两边都支持。而且,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也正在重新评估作为限制贸易的辛迪加的石油输
出 国 组 织 欧 佩 克 。
长期以来一直对欧佩克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查尔斯•格拉斯利(艾奥瓦州共和党人)已
经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对付他所说的该卡特尔“对美国经济的钳制”。他说,印度尼西亚和尼
日利亚是美国纳税人的受援国;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家是美国武装部队的受益国。但
它们作为欧佩克成员国还为难美国。因此,他建议向接受美国军事支持和外援的欧佩克成员
国 施 加 压 力 。
美国战略家们说,现在是美国一劳永逸地解决欧佩克问题的时候了。纽约 SS 公司能源问
题的负责人约翰•麦科马克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他认为所需要的只是一种战略和
决 心 。 可 供 考 虑 的 五 大 战 略 包 括 :
第一,建设把里海原油从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沿着一条避开伊朗和俄罗斯的线路运出
来的输油管道,并确保这条输油管道的安全。这条名叫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汉的输油管道,
穿过格鲁吉亚并以土耳其为终端,能加强该地区三个亲美国家的力量,并削弱伊朗和俄罗
斯 的 石 油 力 量 。
第二,促进伊朗民主运动的发展。为了用和平的方式改变政权,伊朗需要美国从战略上
给 予 更 有 创 造 性 的 注 意 。
第三,促进中东其余地方的自由和公正。这场运动的一部分已经通过新的巴以“路线图
”在进行了。然而,美国必须开始就该地区其他政权的问题讲实话,开始进行外交努力,突
出诸如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等国系统性的侵犯人权行为、机构性的腐败、支持恐怖主义和几
十 年 来 对 美 国 进 行 的 经 济 战 争 。
第四,促进委内瑞拉的政权变更。作为第五大产油国,委内瑞拉对美国安全是至关重要
的 , 对 欧 佩 克 的 内 聚 力 也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
第五,迅速恢复伊拉克石油生产。伊拉克石油勘探、提炼和海运设施的现代化,将使萨达
姆之后的巴格达新政府可以利用大量流入的硬通货重建国家和发展经济,也有助于加强新
的 亲 美 政 府 的 力 量 。
同 时 , 他 还 提 出 以 下 打 破 欧 佩 克 控 制 力 的 10 种 方 法 :
a.对汽油,也许还有柴油和家庭取暖用油,征收欧洲式的销售税。这样做能使美国每天
的石油消费量减少 700 万桶。欧佩克将发现它很难降低这么多产量,从而也很难避免石油
价格彻底崩溃。这样的行动会大大降低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并引起经济衰退。这不是一
个 可 取 的 方 法 。
b.帮助伊拉克从目前的每天产油 100 万桶至 150 万桶达到每天 800 万桶的生产能力。
欧佩克不得不让石油价格降回到每桶 20 美元以下,或者沙特阿拉伯不得不至少削减一半
产 量 , 从 而 也 减 少 一 半 收 入 。
c.向在非欧佩克成员国开发石油的美国公司提供特别税收优惠。这些非欧佩克成员国的
国家包括南美、非洲和前苏联国家,这样做既能增石油供应量,也能使不加入欧佩克的国家
获 得 好 处 。
d.鼓励加拿大拒绝京都协议,这一政策将消除进一步开发加拿大艾伯塔省油沙的障碍 ,
而油沙从地质角度来说实际上是取之不竭的资源,虽然从经济角度来说不一定是合算的。
e.鼓励美国公司在美国陆上开采石油的投资,办法是允许加快成本回收。与此同时,允
许 开 发 北 极 圈 国 家 野 生 动 物 保 护 区 的 石 油 资 源 。
f. 鼓 励 更 多 的 沿 海 石 油 开 采 。 联 邦 政 府 可 以 降 低 在 深 海 区 的 石 油
g.鼓励把石油从里海输油管道(但经过伊朗和俄罗斯的路线除外)的延伸。输油管道出
口 能 力 很 可 能 是 目 前 对 里 海 石 油 出 口 的 最 大 限 制 因 素 。
h.对开发那些跟美国关系最好的里海国家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的项目给予外交支持(必要时给予军事支持)。援助任何受到伊朗人威胁或在领土争执中受
到 俄 罗 斯 人 恐 吓 的 里 海 国 家 。 -
i.鼓励液化天然气项目,也许可以通过特别税收优惠进行鼓励。这一技术使公司可以把
天然气转变成特别清洁的燃料或家庭取暖用油。它将使世界上部分天然气资源成为原油的替
代 品 。
j . 用 财 政 刺 激 鼓 励 利 用 天 然 气 作 为 交 通 燃 料 。
看来,美国要削弱欧佩克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至于能否瓦解欧佩克还有待观察。
四 、 美 国 控 制 世 界 石 油 的 两 种 模 式
在新世纪,美国为了保障其石油供给的安全,力图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美国试图控制世
界石油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呢?它的模式将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分析美国 20 世纪实施石油
战略的实践以及新世纪开始以来一系列重大行动,我们认为,美国将坚持并发展这样两种
途径或模式:军事政治手段和商业手段。这两种模式是兼用的,前者是前提,后者是基础;
前 者 是 政 治 保 障 手 段 , 后 者 是 目 标 实 现 的 经 济 手 段 。
( 一 ) 军 事 政 治 手 段
美国为确保其石油供应安全,往往首先使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政治外交手段是指美国
政府在其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的操纵与支持下,通过开展各种外交活动,与世界各主要产油
国政府或石油公司进行互访。洽谈,最后达成协议。最后往往由美国的各大石油公司签订合
同或协议,通过向产油(气)的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及管理经验,石油开发后,
由产油(气)国家用油(气)偿还美国公司的投资(即所谓“份额油”)。
军事手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某种借口,进行军事干涉甚至发动战争,迫
使产油(气)国家改变其石油政策;二是以所谓维护地区安全、反对恐怖主义等为借口,在
产油(气)国家或其周边地区保持明显甚至强大的军事存在,或者为其提供一定的甚至重
要的军事援助,迫使或诱使产油(气)国家实行有利于保障美国石油供给安全的政策;三
是在世界上重要的油气运输路线特别是海上运输路线的地带,维护强大的军事存在特别是
强 大 的 海 军 存 在 。
美国为保障其石油供给安全,在解决了伊拉克的问题之后,很可能把下一个目标对准伊
朗。从地缘政治的战略角度来看,伊朗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地处中东的腹地,扼住中亚向印
度洋的出口,是里海石油运往世界的最经济的通道,也是俄罗斯出印度洋的南大门。世界一
些媒体认为,美国拿下伊拉克这个目标后,为了保护其石油供应安全,特别是中东和中亚
的石油供应安全,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伊朗。因为伊朗既是海湾地区的重要石油国家,又
是里海地区的重要石油国家,还是里海石油输往海湾和印度洋的最佳通道。但是,正如外国
的一些媒体认为,如以色列的情报部门预测伊朗 2005 年之前可能会拥有一枚核武器。美国
的鹰派认为,如果伊朗政权想要成为核国家,那么它需要确保这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
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2003 年 2 月美国副国务卿约翰•博尔顿同以色列官方人员交谈时
承认,战胜伊拉克之后,美国将“收拾”伊朗。欧洲外交官认为,伊朗有三个选择:它可以
继续设法获得可裂变材料和导弹发射装置,同时等待外部威胁的到来,而外部威胁恰好能
证明它寻求建立核武库的做法是正确的;它可以像以色列那样偷偷研制核武器;或者像印
度和巴基斯坦那样,引爆一个核装置。这三个选择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美国所深恶痛绝
的。对于美国来说,决不能让伊朗成为该地区的重要力量,美国也不愿因海湾地区的君主国
拥有核武器而自动做出不使用核武器的保证。因此,伊朗早晚都会成为美国“先发制人”行
动 的 牺 牲 品 。
打击伊拉克与打击阿富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干预阿富汗事务彻底破坏了巴基斯
坦的稳定——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危险的后果。美国干预伊拉克事务也会彻底破坏伊朗的
稳定。完全可以肯定的是,伊朗不会向萨达姆这个死对头伸出援手。但事实是,美国已经在
海湾地区、巴基斯坦、中亚以及土耳其派驻了大批军队,再加上伊拉克,伊朗可以说是被彻
底包围了。眼下的战争逻辑似乎有利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目标。莫斯科的利益似乎受到
了威胁。长期来看,北京的利益——就获取能源的途径而言——也似乎受到了威胁。
为保证其石油供应及运输安全,美国在未来还很可能加强其在中亚和亚太地区的军事存
在,特别是在它解决了伊拉克问题之后。目前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正在得到不断增强,今
后 还 可 能 借 口 防 止 恐 怖 主 义 、 维 护 地 区 安 全 而 进 一 步 加 强 。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是美国布什新政府早已确立了的方针。在冷战结束 10 年后的
今天,美国仍不遗余力地增强它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无论是政治和经济存在,还是军事
存在。2002 年 6 月间,美国总统布什的亚洲之行就是明证,布什在访问期间多次强调,美
国 在 亚 太 地 区 的 存 在 , 首 先 是 军 事 存 在 只 能 增 强 。
其实在该地区的周边现在已经集结着美军一支庞大的“海外”集团。这支部队由 5 万陆
军、3 万空军和大约 2 万海军组成,近 10 万人的海军陆战队远征师团还没算在内。美国在亚
太地区还建立了发达的军事基础设施,主要是空军和海军前进基地,以及在太平洋和印度
洋 上 存 放 武 器 和 提 供 物 资 技 术 保 障 的 浮 动 基 地 。
根据新的国家军事战略,华盛顿以提高太平洋地区美军的战略机动能力为目标,继续完
善军队和武器管理系统,在亚太地区布置现代化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仅 2002 年美国就在
亚太地区进行了 60 多次联合军事演习,不仅在数量和频率方面,而且在规模上都创下冷
战结束后这些年的最高纪录。此外,美国武装力量联合太空指挥部的轨道兵团可以不间断地
对亚太地区国家的陆地和海域进行侦查,将信息传达给有着高精度武器和核武器的地面、空
中 、 水 下 和 水 面 设 施 , 并 发 出 作 战 指 挥 信 号 和 口 令 。
最近美国在亚洲地区部署封闭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活动异常活跃。这个系统被华盛顿
看作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第一梯队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后者的建立同样是为了确保美
国 的 海 上 优 势 。
华盛顿还不择手段地把它在亚太地区的盟国拉入这个进程,其中最亲密的盟国是日本。
日本境内部署着 52 个美国军事基地,驻扎着不下 4.5 万名美国军人。仅最近五年,华盛顿
和东京就两次发表安全问题的联合声明和关于防务领域合作方面新的备忘录,重申两国有
军 事 政 治 联 盟 。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另一个盟国是韩国。根据华盛顿与汉城 1953 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目前韩国驻扎着大约 3.7 万美国军人,但是目前美韩关系出现了棘手的问题。小布什的共和
党政府对平壤的立场明显强硬起来,这实际上将 2000 年赋予朝鲜半岛两国和解进程前所
未 有 的 动 力 一 笔 抹 煞 , 而 汉 城 特 别 珍 惜 这 种 动 力 。
华盛顿非常严厉地告诫韩国不要“无谓地和不适当地”向朝鲜人让步,公开对前总统金
大中奉行的旨在与平壤实现最大限度相互谅解的“阳光政策”表示怀疑。
最近几个月,华盛顿在东南亚有了重大突破,它以反恐为由在该地区有了直接的军事存
在。从 2003 年年初开始,美国第七舰队就已经不仅仅在马六甲海峡巡逻。根据与马尼拉达
成的协议,数百名美国军人协助菲律宾军队打击了在菲律宾南部活动的穆斯林分立组织“
阿布•萨亚夫”的武装分子。目前已把 600 多名美国兵送到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
可以推测,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的立场很容易被美国人说动的原因不仅是美国大力施压或
者准备慷慨地报答一些国家做出的让步,让地区以外的大国在亚洲地区保持一定程度的军
事存在显然在不小的程度上符合一些国家的自身利益,特别是需要与日益强大的中国形成
相 应 的 平 衡 。
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其海上石
油 运 输 的 安 全 。
用政治手段来保证美国石油供给安全,如前所述,就是尽量削弱欧佩克这个石油政治组
织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主导作用,甚至还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分化、瓦解欧佩克。这一点我
们 同 样 不 能 漠 视 。
( 二 ) 商 业 手 段
美国用商业手段来保障其石油供给的安全,其基本目标是不让石油价格出现巨大波动特
别是产油国运用高价政策来制约美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可能认为,由美国大石油公司控制的
那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石油,石油高价会给这些大公司谋取巨额利润。为什么美国政府不允
许石油高价呢?况且美国的能源利益集团又是美国政府决策的主要力量。我们必须同时看到,
油价过高,虽然各大石油公司可以攫取高额利润,但长期高价,首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走
出目前的经济低迷、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不利。况且高价所得的利润不可能完全归美国各
大石油公司所有,产油国也会坐享其成。同时,石油长期高价,对美国的整个社会宏观经济
发展不利。但是长期低价也是不足取和不可能的。惟一可能的是稳中有升,即保持在每桶 20
美 元 上 下 。
石油价格在未来几十年内的供求相对平衡的情况和趋势下,价格的波动主要受三个因素
的影响:战争、经济波动和气候变化。所以除了战争因素外,石油价格的波动一般不应该是
很 大 和 很 长 期 的 。
美国石油消耗的 2/3 来自于世界市场,所以它不希望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影响其经济
发 展 。
运用商业手段来保障美国石油供给的安全,还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不存在石油的国际卡
特尔和石油生产国的石油完全国有化。因为石油的国际卡特尔作为一种垄断,它限制和妨碍
竞争,完全的国有化限制和妨碍外国石油资本的自由进入并参与竞争。欧佩克是一种国际卡
特尔,操纵着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所以美国一直试图削弱甚至瓦解欧佩克,并把此作为保障
其石油供应安全的一项重要对策。石油生产国的国有化,在实践中遇到了不少麻烦,一是缺
乏资本、技术、设备和人才,二是管理水平不高,所以各石油生产国的国有化都出现了松动,
普遍采取股份制形式,由国家控股或参股来解决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宏观调控问题。美国的各
大石油公司正是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参与各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开发,并通过合同或投资补偿
的 办 法 获 得 稳 定 、 长 期 和 适 当 价 格 的 石 油 供 给 。
运用商业手段来保障美国石油供给的安全,还有一个按什么条件、依靠什么东西去瓜分
或占有各石油资源大国的开发份额的问题。这在世界石油开发市场上是一个很直接而现实的
问题,是世界上各大石油公司之间竞争非常激烈的问题。总的来说,这种竞争依靠的是实力。
但在现实中,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正常情况下,在一定的国家外交政策和活动的支持下,
依靠各国的大石油公司的实力去参与石油资源国的招标竞争,从而获取开发权。二是在特殊
情况下,例如由于战争,战后石油资源国的石油资源开发权的瓜分问题(当然还包括战后
重建权力的瓜分问题)。这里一般是按各国对战争胜利所作贡献的大小来分配开发权力。例
如目前在伊拉克,就存在战后对伊拉克石油开发权力量的瓜分问题。以美国为首发动对伊拉
克的战争,它的战争费用等总共估计高达近千亿美元,当然前提是其他国家给予分担,特
别是一些西方大国不分担战争的耗费,其石油公司要想进入伊拉克的石油开发,美国是不
可能拱手相送的,如果伊拉克建立了亲美的政权的话。因为亲美的伊拉克新政府,对其石油
开发的投资,必然首先满足美国的大石油公司的要求,要招标,也首先是美国的大石油公
司参加竞标和中标。伊拉克的石油政策必然会向美国倾斜。美国不会把到手的胜利果实、把可
以稳当获取高额的石油利润白送给他人。但是,如果其他西方大国愿意分担伊拉克战争的适
当费用或重建的适当费用,则出钱的国家将有可能参与伊拉克石油开发市场的竞争。或者,
美国为了标榜其国际民主,或者为了减少国际社会对其违反联合国宪章对伊拉克入侵的指
责,也许会适当引入竞争,让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参加对伊拉克的石油开发。对此,国际媒
体 已 开 始 报 道 。
例如《今日美国报》2003 年 3 月 26 日的题为“重建工作高风险高回报”一文中认为战
后伊拉克有着巨大的商机。文章说,英国前首相梅杰在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3 月 26 日发
表题为“萨达姆后时代”的文章则认为,各方都应分得一杯羹。他说,我们可以采取许多办
法重建伊拉克,我们必须慷慨大方地对待战后痛苦不堪的伊拉克,我们还应该明智听取阿
拉伯世界——例如阿拉伯联盟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关于如何重建一个自由、民主的伊拉克
的意见。我们应该同欧盟、中国和俄罗斯讨论我们的计划,并寻求它们给予积极的政治支持:
我们可能最终需要它们提供财政援助。在这样做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我们的盟国澳大
利 亚 、 西 班 牙 , 尤 其 是 日 本 的 意 见 。
就在联军尚在向巴格达合拢之际,美国决策者和商界领导人已经开始考虑自己在战后重
建 中 将 扮 演 什 么 角 色 的 问 题 。
阿拉伯国家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但经济增长最慢的地区。人们普遍认为这里是一个随
时都有可能爆炸的社会经济火药桶。因此,在该地区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都不敢公开谈论伊
拉克战争的影响。但是,美国及阿拉伯的大多数商界领导人私下里对萨达姆可能被推翻感到
乐不可支。他们认为战争不会持续太久,不会涉及中东其余地方。很多人相信,如果美国的
对 外 政 策 从 遏 制 变 为 积 极 接 触 , 中 东 将 从 中 受 益 。
成功地重新建立一个政治稳定并具有良好投资环境的伊拉克,这很可能将成为一个重要
的 经 济 跳 板 。 伊 拉 克 蕴 藏 着 大 量 石 油 资 源 , 而 且 有 着 2 300 万 人 口 。
“倒萨”之后,伊拉克将成为中东最大的外资投资目标。大量外资将投入公路、水力及基
础设施方面。前景最为喜人的商业项目之一就是即将动工的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它将成为中
东 的 资 本 市 场 , 有 朝 一 日 可 能 成 为 纽 约 和 伦 敦 的 竞 争 对 手 。
俄罗斯《独立报》接着在 3 月 27 日的题为“战争是争夺市场的工具”一文中表示,美英
把伊拉克的战争看成是争夺市场的工具。文章说,伊拉克战争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美国人
已开始签订重建伊拉克的合同。美国哈利伯顿公司的一个分公司拿到了第一份伊拉克油田灭
火 合 同 , 这 家 公 司 的 庇 护 人 是 美 国 副 总 统 切 尼 。
伊拉克战后重建计划总金额为 250 亿至 1000 亿美元,大部分钱将由美国公司使用。美
国官员解释说,美国公司“更为可靠和安全”。谁将具体承建已被摧毁的乌姆盖斯尔港将由
五 角 大 楼 说 了 算 。
伊拉克重建工程合同的潜在签约公司实际上已人所共知,没有黑马。况且,所有被邀请
参与竟标的公司在华盛顿都有相当硬的政治后台。例如,参与伊拉克重建工程的可能有贝克
特尔公司,其董事会中有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可能得到合同的还有加利福尼亚的福
陆公司,它与埃克森一美孚公司一起在萨哈林建厂。帕森斯公司也收到了竞标邀请,劳工部
长赵小兰 2001 年前是其董事会成员。毫无疑问,还会保证谢夫隆一德古士石油公司的利益,
因 为 美 总 统 国 家 安 全 顾 问 赖 斯 曾 任 这 家 公 司 的 董 事 。
美国财政预算将向拿到合同的公司支付工程款,外加规定数额的奖金,它相当于工程款
的 10%。也就是说,美国公司的利润至少为 25 亿美元,只有那些有政治后台的公司能够
拿 到 这 笔 钱 。
英国《泰晤士报》在 月3 26 日的题为“团结中隐藏着分歧”一文中,讲到英美对重建伊
拉克的政策存在着分歧。文章说,布莱尔正在美国访问,目的不是庆祝“倒萨联盟”的团结,
而是为了处理两国在战后政策上潜在的严重分歧。布莱尔所指的仍需讨论的“细节问题”实
际上是两国在原则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布莱尔认为,联合国的加入对于赢得伊拉克乃至其他
中 东 国 家 的 支 持 至 关 重 要 。
与此相反,华盛顿的高级官员说,战后的伊拉克必须在军方的直接控制下,受一个文职
政府管理。退役将军、现任五角大楼重建和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主管的杰伊•加纳(后改为布
雷默担任)将全权负责这一机构。这样将绕开在人道主义救援方面起主要协调作用的联合国。

一些国际媒体认为,虽然美国官方宣称,战后伊拉克重建问题,美国要起主导作用,联
合国只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起稳定作用,但是,美国也不得不“重视”联合国的作用。日本
《东京新闻》3 月 27 日报道说,关于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布什政府表明了重视联合国框架
的姿态。可以认为,与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新决议的情况下就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攻
击这一强硬态度相比,美国政府突然改变态度重视联合国,其背景在于,谋求在伊拉克重
建 方 面 减 轻 本 国 所 负 担 的 费 用 。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 25 日突然访问了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并与联合国秘书
长安南举行了会谈。双方就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进行了磋商。安南在会谈后发表声明说,联
合国在战后伊拉克的任何作用都必须由安理会以决议的形式来决定。
据美国政府高级官员透露,美军驻留经费和筹措武器等战争费用约为 600 亿美元,在
战后重建和难民对策方面所需费用约为 400 亿美元,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如果还
要承担伊拉克重建费用,这对于担心将导致财政赤字扩大的美国来说是很困难的。如果把伊
拉 克 战 后 重 建 扩 大 至 联 合 国 框 架 内 , 将 可 以 减 轻 美 国 的 负 担 。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想象美国会放弃战后重建的主导权。把伊拉克战后重建工
作放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这虽然与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要求是一样的,但法俄的目的是 ,
遏制美国在重建中的主导权,以确保石油开发等本国的权益。可以预料,伊拉克战争结束后,
“ 美 国 与 法 俄 ” 的 对 立 将 进 一 步 激 化 。
日本《中央公论》月刊 4 月号题为“萨达姆之后的新石油地缘政治学”(作者是日本能源
经济研究所常务理事、首席研究员十市勉)的文章说,在 1991 年的海湾战争中,石油是发
动战争的主要动机之一。而这次的战争同海湾战争不同,石油不是战争的直接动机,但是如
果攻击的结果导致萨达姆政权瓦解,将对与中东石油相关的地缘政治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与伊拉克石油有关的石油政治方面,从历史上说,俄罗斯和法国同伊拉克有很深的关
系。俄罗斯从前苏联时代开始就参与伊拉克的石油开发,而法国也以石油权益为目的,援助
伊拉克开发核电站。另一方面,海湾战争后,伊拉克为分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优先
向俄罗斯、法国等提供石油利益及经济利益。“石油换食品”计划中石油的最大买主是俄罗
斯企业,人道物资及与石油相关的设备合同国也主要是俄罗斯和法国。
另一方面,俄罗斯、法国等国家为牵制美国,也想有效地使用伊拉克牌,以便最大限度
地追求国家利益。比如,俄罗斯在伊拉克拥有 80 亿到 100 亿美元的军事利益及石油利益,
还有在车臣问题上同伊拉克的交易;对法国来说,除确保石油利益和债权外,还利用伊拉
克 来 对 美 国 的 单 极 统 治 进 行 牵 制 。
目前尚不明了美国在排除萨达姆政权后具体会如何做。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谁控制石
油收人,如何分配石油,这是重建伊拉克的关键。这要由战后建立的统治体制来决定。但是,
在石油产业的重建和开发方面,美国无疑将发挥非常强大的影响力。现在正在研究的是,更
新和维修已经老化的设备,使原油生产能力从现在的每天 280 万桶恢复到海湾战争前的
350 万桶。并且还有一个计划:尽早引进外资,开发未开采的主要油田,把日产量扩大到
600 万桶。如果实现这个计划,对每天产原油 800 万桶的沙特阿拉伯来说,伊拉克无疑将
成 为 强 大 竞 争 对 手 。
2003 年 2 月 11 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费思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作证时说,伊拉
克原油是伊拉克国民的财产,现在还没有确定战后如何管理伊拉克石油。但是布什政府的新
保守派已经建议:伊拉克解放后应该推进石油部门的重组和民营化,应该在美国主导下,
而不是在联合国主导下增产原油。如果是这样,伊拉克石油将被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美国
也 就 有 了 削 弱 石 油 输 出 国 组 织 影 响 力 的 手 段 。
总之,在俄罗斯、中亚、非洲各国等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将增产的情况下,如果伊拉
克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石油输出国组织想通过减产来维持石油高价格的做法也就越来
越 难 了 。
另一方面,战后美军的占领及战后重建需要巨额资金。应该认识到,强大的政治力学将
发挥作用,作为筹措资金的手段,当前不能让原油价格急剧下跌,以确保伊拉克的石油收
人 。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曾宣称美国把萨达姆赶下台后不会把对伊拉克的控制权交给联合国,
美国赞成联合国在战后伊拉克发挥作用是因为这样可以使重建工作带上“国际”色彩,联
盟 之 外 的 其 他 国 家 可 以 更 密 切 地 说 服 本 国 国 会 为 重 建 提 供 捐 助 。
按商业的国际游戏规则,对石油资源的开发也应当遵循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进行竞争,
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但是,美国不仅由于在这种竞争中既有有效的外交支持,更有强大的军
事实力后盾,加之其石油大公司又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一定能在商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
取得很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它又采取各种办法去削弱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力,
因此它肯定能更有力地保障石油供给的安全,它的这一目标将会比过去实现得更好。
(摘自《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
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环境分析——《石油与国家安全》之九

与世界上那些主要石油进口国家一样,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环境问题,也包括国内环境
和国际环境两个方面。正确认识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环境,是我们制定石油战略的基本前提
和依据。只有正确分析、认识和判断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环境,才能明确我们所面临的形势,
正确确定我国石油战略的任务和目标,选择实施这一战略的基本方针和具体对策。我们必须
清醒地看到,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环境相当严峻,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这就更增加了我
们研究和制定正确的石油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国内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石油产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
历史性的突破,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产业有了很快发展,
石油产量位居世界第五位,石油产业已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行业体系,是整个国民经
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在 1993 年以前,能满足国内对石油的需求,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看到,从石油供给安全的角度来讲,国内形势相当
严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均能源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
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 9.7%,而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仅为 4.6%。据有
关专家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 900 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
为 23 亿吨,仅可供开采 14 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 6 310 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
32 年(当然,这种估计的准确性也值得商榷,因为它可能忽略了新的矿藏能源的不断探
明)。
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制约性因素是人口众多,导致能源资源的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
界总人口的 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 11%,原油占 2.4%,天然气仅占
1.2%;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 42.5%,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 17.1%,人
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 13.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又据有关资料称,世界煤炭储量为 9 842 亿吨,中国为 1145 亿吨,占世界储量的
11.6%,居世界第三位,世界储采比[可供采出的资源储存量与计划期(通常为一年)产
量之间的比率]为 218,我国储采比为 92。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 1434 亿吨,中国为
38 亿吨,占世界储量的 2.6%,世界储采比为 41,我国储采比为 24。世界天然气可采储
量 146.4 万亿立方米,中国为 1.37 万亿立方米,仅占世界储量的 0.9%,世界储采比为
63,我国储采比为 58。此外,虽然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一位,但大部分集中于西
南部。总之,我国化石能源勘探程度低,资源不足,人均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平
均值的 1/2,石油仅为 1/10 左右。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大多远离人口集中、经济发
达的东南沿海地区。
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单位产值的能耗高。我国 1998 年一次能源总消费量为 12.6 亿吨标
准煤,占世界总消费量 121.1 亿吨标准煤的 10.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由
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商品能源消费甚低,约为世界平均值的 1/2,美国的 1/10,人
均生活用电约为美国的 2%。我国能源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能源资源短缺,浪费严重,能源效
率低。我国能源效率约为 31.2%,比发达国家落后约 20 年,相差约 10 个百分点。我国的
能源经济效益很低,每产生 1 万元的产值所消耗的能源为美国的 3 倍,日本的 7.2 倍,也
远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国经济 20 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是以能源的大量消
耗为代价的。1980 年以来,我国能源的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 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
3 倍。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世
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仅占 26.7%,而中国 1998 年煤炭消费量为 12.5 亿吨,在一
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中占 71.6%,比世界平均值高出近 45 个百分点。大量的煤炭开发利用
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酸雨的覆盖面积已达国土面积
的 4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据粗略统计,二氧化硫等大气污
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达到 GDP 的 2%以上。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及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
量分别约占 85%和 70%。近些年来,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已得到一定控制,1998 年与
1995 年相比,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已由 2 370 万吨降至 2 090 万吨,预计近年内还会有显
著减少。
有记者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翟光明。他认
为,中国油气资源很有前景。
记者:翟院士,您长期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多次提出中国油气地质勘探工作,多次
提出中国油气资源很有前景,预测在 21 世纪中国石油工业可以持续发展。您的这一观点与
近些年来社会上不断传出中国石油资源快要枯竭的言论大相径庭。对此,您如何看待?
翟光明:目前知道中国油气资源有潜力的人不多,甚至有的听说中国油气资源有潜力都
大吃一惊。作为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有责任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以便达成共识,为决策部门
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80 年代初和 90 年代初的两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都做了肯定的
结论。1994 年结束的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是我主持的,评价结果是:全国石油的总资
源量 940 亿吨,其中陆上为 694 亿吨,占 73.8%,海域 246 亿吨,占 26.2%;天然气
总资源量为 38.14 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为 29.9 万亿立方米,占 78.9%,海域为 8.14
万亿立方米,占 21.4%。从地理分布上可以说石油总资源量在东北、华北、西北和海域各占
1/4。
在 940 亿吨石油资源量中,可采资源量是 160 亿吨。中国大多数盆地勘探程度尚处于早、
中期阶段,50 年来,仅找到 60 亿吨可采储量,这就是说至少还有 100 亿吨左右的储量亟
待我们进一步勘探发现,因此我推断 21 世纪中国石油工业是可以持续发展的。
记者:我记得翁文波教授用翁氏生命旋回方法预测的结果也是 160 亿吨,与您的预测
相同,这真是不谋而合。
翟光明:翁老是采用宏观的视角来预测的,我们是从具体的地质条件人手,从实际出发
来分析研究的。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调动了 500 多人次,分析研究了全国 8 800 个地
质圈闭,才得出这一结论。
记者:按理说,您们的预测是比较权威的,那么为什么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未摆脱对
储量不足的危机的担忧呢?
翟光明:这并不奇怪,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个过程的。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就曾有
两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先后提出,美国的油气资源将在几年或十几年内开采殆尽。但实际的结
果是不但没有开采殆尽,经过进一步勘探、开发,石油储量和产量都翻了几番,达到高峰年
产量 5 亿多吨,并维持了一二十年,直到目前美国仍每年生产 3 亿吨左右。而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世界上流行“石油储量短缺,石油工业很快将走入穷途”的预言,助长了
70 年代油价上涨。然而,1970 年后世界石油工业供需平衡稳步前进的发展史完全否定了
这种悲观论调。
总之,从各种渠道提供的情况看,目前,对中国石油最终可采储量数的认识不是很统一。
若按最终可采储量 160 亿吨计算,基于中国的剩余可采储量数,对于 21 世纪的石油年产
量有几种估计,若按 2000 年年产量 1.66 亿吨,随后稍有增长,稳产,最终缓慢递减,
那么在 21 世纪原油生产可以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有一个前提是在整个期间必须坚
持不懈地加强油气勘探工作。在这里,我们是根据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经济技术水准来
衡量的。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技术的进步,采收率的提高,认
识的深化,最终可采储量数必定会大幅度增长。
尽管专家们对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估测的意见不尽相同,但是,为了实现 21 世纪中叶达
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若按现在的模式发展,结构也不发生大变化,到对 50 年能源总
消费量将达到 60 亿吨标准煤以上,其中原煤约为 60 亿吨以上,原油 8 亿吨等。可见,在
21 世纪上半叶,石油的国内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
(二)消费速度增长快,对外依赖度强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对油气资源的消费必然处
于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我国不可能避开这条道路。专家们认为,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由于油气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长期看,大量依靠进口是一个已成
定局的事实。目前我国石油产量约为 1.6 亿吨,一般预测,2010 年时中国石油需求中有一
半左右将依靠进口,进口量将达 1.6 亿至 1.8 亿吨;202O 年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可能将
达 3 亿吨。如果按每吨约 7.3 桶、每桶 20 美元计算,每年进口原油将要花去外汇约 440 亿
美元。到 2020 年后,中国每年进口石油量将超过美国,最高可能达到每年 5 亿吨以上,每
年花去的外汇更是十分巨大。
有记者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博士。
问:您提到了后备资源不足和需求增长,那么在我国的石油供给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
度有多大?
答:现在看,我国石油进口的增长速度要远比前期估计快得多。2010 年时我国石油产量
的乐观估计最多可达 1.95 亿吨。由于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限制,20 10 年后我国的石油产
量将可能出现衰减;而到 2015 年和 2020 年时,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可能达到 3.6 亿吨
和 4.3 亿吨;目前估计,届时我国石油的年进口总量可能要分别达到 1.8 亿吨和 2.5 亿吨。
直到 2000 年年初时,一般预测我国到 2010 年的石油进口总量将达到 1 亿吨或略多。但从
石油进口的实际情况看,2000 年进口总量突破 7 000 万吨已成定局,今后三年内每年继
续增长 1000 万吨也难以避免。由此预计,2003 年时我国的石油进口总量就极有可能超过
1 亿吨,2005 年时有可能到达 1.3 亿吨。这个进口规模和增长速度比我们的前期估计要大
得多或快得多。如果不是 2003 年以来国际油价居高不下,进口总量可能比目前更大。
问:国际油价的巨幅波动是否已经给我们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损害?
答:国际石油市场的激烈振荡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明显显现。1998 年到
1999 年初国际石油价格暴跌是我国石油被迫限产和成品油走私形势骤然严峻的基本原因
之一;其后的价格猛涨,又给我国的石化产业带来了成本急剧上升的严重困难。从技术、经
济特点上说,石油采掘与石油炼制都是对均衡生产要求很高的产业;从社会再生产链上说,
石油与石化产业的景气状况对几乎所有产业都有重大影响;从改革角度说,我国的石油与
石化产业进一步的资产优化重组以及资产海外上市的运作节奏及筹资规模已经严重受到影
响。产业内部上下游之间利益分配格局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已经使改革的难度大为增加。此外,
成品油“费改税”的改革迟迟不能推出,也和油价不稳定密切相关。
能源安全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的供给能否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 9.7%,而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仅为 4.6%。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我国能源需求与供给的缺口将
会不断加大。
石油天然气消费的不断增长,主要表现在发电用的油气、居民生活消费(燃料、取暖等)
和汽车消费油气的增长上,特别是汽车不断增长所消耗的汽油的增长上。未来几十年则是中
国汽车业大发展的时期。汽车所消耗的原油在发达国家占石油总消费量的 50%以上。这也将
是我国未来的趋势。未来 20 年我国能源消耗需求较之目前增长一倍左右,其中煤炭消耗需
求将会达到 26 亿吨,石油达到 3 亿吨,天然气达到 800 亿立方米。
有国际专家估计,在 21 世纪上半叶,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增加额中,发展中国家将消
费掉增加量的绝大部分,其中中国将占增加的消费量的 30%~40%。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问
题居世界第二(美国第一)。由于人口多,据估计,到 2020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
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石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国家安全特别是经济安全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从 1993
年开始,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
“石油安全”逐渐成为石油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频繁讨论的关键词。
其实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就已经有这样的焦虑了。石油是一个有限的资源,
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五位的产油大国,但是同时也是石油消费大国,石油的产出跟不上经济
快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1984 年以来,原油产量年均增长 1.7%,但同时期的石油消费年
均增长 4.9%。2000 年,石油及油品进口达到 7 000 万吨,达到历史之最(2001 年有所
下降),占当年全国石油消费量的 30%。按照这样的速度,2010 年,中国将有 40%的石
油需要从国外进。到 2020 年,这个比例则要高达 50%。如此之高的依赖程度,国际油市有
什么风吹草动,势必立刻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影响。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国石油进口的不断增加,必然拉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上涨。而
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将是明显而严重的。首先将大大增加我国石
油进口的外汇支出;二是石油作为上游产品,其价格的上涨必然拉动其下游的各种产品价
格的上涨,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的滞胀;三是将对社会稳定甚至军事安全带来各种消极制约。
(三)体制不顺,效益不高,储备严重不足
我国石油产业的经济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就是它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
有相当大的距离。石油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石油行业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国有集团公司所垄断。石油行业尚未真正引人
市场机制,缺乏竞争。价格不顺,各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企业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很突出。国
家宏观决策管理机制相对薄弱,功能不到位,法制不健全,宏观协调能力不强。投资严重不
足,投资主体单一,勘探严重滞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当前体制不顺尤其表现在本应由政府制定规划或进行监管的一系列问题上。例如:
——在成品油流通领域,从源头上就无法可依,国家对炼厂建设的资质、成品油批发环
节的资质和零售环节的发展等,从来没有制定过规范。中间商倒买倒卖,投机经营,造成市
场极度混乱。
——在信息和统计数据管理上,没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对成品
油市场都有严格的信息管理,企业必须无条件地向政府提供真实的信息,政府则向社会公
布相关信息,用以引导企业的发展。
——在价格管理上,我国是用国外的上月成品油价格规定国内价,定价不反映国内的供
求状况,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水平接轨而在机制上没有接轨。其结果是,两大集团服从政府
定价,而市场不接受政府定价,到头来,两大集团库存爆满,最终只有卖“跳楼价”。
——在税收管理上,政府的职责应是发挥税收的市场调节作用,而我国的税收是只收钱、
不调节。
——储备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重视。许多人错误地以为石油储备是用来对付战争的。实际
上,进行储备的目的是为应对突发的短期的石油短缺。我们是在 20 年不打仗以及和平与发
展是世界主题的前提下来研究和应对石油供给安全的。国家完全可以用商业的办法把储备搞
起来,在石油短缺时投放一点,资源多时收储一点。但是,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所有这些课题,包括如何建立政府间接调控市场的手段,如何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
政府以什么思路来管理企业,这些都需要组织专人进行研究。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如: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石油
法”,有关石油业政策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不够;非法开采、偷抢原油和天然气以及土炼油屡
禁不止,加油站仍然过多过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市场的正常秩序;仍实行税赋较
重的生产型增值税,汽柴油消费税也仍然是价内税,且没有在消费环节征收,加重了企业
的负担;企业对不良资产的报废、减值、出售、转让、破产等资产处置没有充分的自主权,企
业不能及时有效地改善财务状况,不能灵活运用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剥离非主业资产和分
流人员;企业对国内建设项目和海外投融资项目没有充分的自主审批权,而政府的审批程
序过于繁琐、低效,不利于企业抓住商机;企业分离办社会的职能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有力配
合,困难重重,阻碍了企业改革的深人进行;企业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和企业文化建设
滞后带来了极大的人才危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
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体制状况与外国的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主要表现
为: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企业组织结构、资本
结构、资源结构、产品结构还需要调整,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品种。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
要求,缺少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市场营销水平还相对落后,科研与生产、销售的联系
还不够紧密,职工人数偏多,成本费用偏高等,短时间内还难以完全消除这些差距。所有上
述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否则在国际竞争中难以站稳脚跟。
现在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已成为与国际大公司一样的多元产权主体,但是仍有人以
计划经济的思路提出两大集团重组。如今的两大集团已经不是 1998 年前的中石油、中石化,
现在是上市公司,必须遵守国际资本运作规则,受香港联交所、美国证监会的严格监控,必
须严格按规范向世界公布信息,做事必须透明。如果一味地按计划经济的做法行事,只能是
削弱两大集团的竞争力,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石油行业效益不高,除了前面所说的能源经济效益不高,每万元生产值所耗能源与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差很大,甚至还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时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行业本身的效益也不高。2001 年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沪深两市石化
行业上市公司共有 26 家,按行业细分共有石油开采、炼油、储运销售、加工和综合等 6 个子
行业。石油行业上市公司 2001 年业绩普遍不理想,绩效与 2000 年相比,有较大程度的下
降,整个行业在沪深两市处于中下游水平。2001 年中期石化行业平均每股收益为 0.0864
元,而全年平均每股收益仅有 0.081 元,说明下半年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降幅达
67.34%,高出沪深两市 44.75 个百分点;每股净资产为 2.478 8 元,略高于沪深两市总
体的 2.4612 元,但同比下降 5.76%,高于沪深两市总体 2.42%的降幅;净资产收益率
为沪深两市总体的 23.21%,同比下降了 85.31%。因此,从反映业绩水平的平均每股收益
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看,2001 年石化上市公司平均业绩比沪深两市总体平均业绩
要差。特别是石油炼制和销售业,生产成本尚高,营销水平尚低,行业处于微利状况。加人
WTO 后,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放开贸易和分销领域,恢复汽柴油进口后,将加剧国内市场
供大于求的矛盾,就可能迫使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陷入价格竞争,迫使生产企业降低原油
加工量,特别是一旦出现外商迅速扩大成品油零售市场份额,将造成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
降低和企业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将面临很大困难,这种危险将出现在 2004 年年底取消成
品油进口配额管理和同时放开成品油零售领域之后。2006 年放开成品油批发领域后形势可
能更趋严峻。
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原因造成的。一是原油和石化产品价格的走低是影响石化
类公司业绩的首要因素。油价下跌属于系统性风险,即便是综合性石油公司也无法规避
(2001 年平均价为 26.89 美元/桶,同比下降 1.66 美元/桶)。以中国石化为例:在原
油方面,油价每下跌 1 美元/桶,公司就将减利 20 多亿元,2001 年公司减利约 33.2 亿
元;大宗石化产品如 PVC、PE 等的价格降幅都在 18%以上,同样给公司带来不小的损失。
二是费用支出增加明显。与国外同类石化公司相比,中国石化类上市公司显得人员过多,影
响其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国石化在上市伊始,就提出了三年降低成本 16 亿美元的目标。
2001 年公司计划裁员 2.7 万人,裁员费用预计为 10 亿元人民币左右,但 2001 年中国石
化实际裁员 6.8 万人,在超额完成任务的同时,当年裁员费用也比原来的预计增加了约 15
亿元人民币。中石化下属公司 2001 年也大多采取类似措施。如中原油气在费用和支出方面,
公司管理费用 2001 年同比增长 13.06%,2001 年的支出中有 2 408.5 万元是买断职工
工龄的支出。三是行业经营环境恶化,计提各项准备增加.ST 吉化在报告期内计提了应收账
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达 77 078 万元。大元股份 2001 年计提坏账准备 629.3 万元、
存货跌价准备 3198.46 万元,直接影响了当期的收益。
与国外相比,中国石油产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低于外国的大公司,这主要是经济体制不顺
和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的。
中国石油行业体制不顺、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特别表现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
体制上。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
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叶,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高,煤炭一直在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
中占主要部分,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从主观上讲,长期以来,我们对石油安全和战略储备
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石油战略储备有着应急石油市场供应暂时中断,调节市
场供给、稳定油价和社会秩序等重要功能,特别是对主要石油进口国家,关系更加重大。
有资料显示,我国石油储备的情况是:长输管储存量为 2—5 天,铁路运输储量为 7—
15 天,水路运输储量为 15-25 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为 21.6 天。以上均为生
产性储备,没有战略储备。另有资料显示,我国石油和石化企业共有原油储罐容量仅为
2107 万立方米。
只是因为从 1993 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大幅增长,加之国际上石油市场供给风险增大,
对国内经济安全的影响凸显,才引起学术界、企业和政府对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视。但是,建
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不仅涉及到国家能源体制问题,涉及到储备基地的选址问题,更涉
及到储备的规模和投资问题。据有关专家计算,如果我国储备原油 800 万吨,每吨 7.3 桶,
每桶 20 美元,合计需要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同时,储备、运输设施建设资金估计也要
100 亿元人民币,总计需要 200 亿元人民币。而且,这 800 万吨的战略石油储备仅够目前
的 15 天的消费,只占 90 天的消费量 1/5。美国从 1979 年到 1999 年底,战略石油储备
累计投资 216 亿美元,其中 159 亿美元用于购买原油,52 亿美元用于储备设施,日常管
理经费开支 4 亿美元。
另外,由于没有颁布《石油储备法》,对储备资金的来源、储备体制、储备管理方式等多方
面重要问题的解决都缺乏法律根据。
由于缺少石油战略储备,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上涨时,我们一点应对能力都没有。2002
年七次调价,说涨就涨,没有任何应付手段。有专家统计,近年来的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
们就损失了 10 亿美元。
中国加人 WTO,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石油行业的冲击。世界各国的各大石油公司将抢滩中
国。国内的石油企业面临背水一战。由于加人 WTO,进口原油的关税 16 元/吨立即被取消,
进口配额和许可证也被取消。到 2000 年底,我国的原油价格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具体价格
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油价的趋势按月公布。由于没有石油战略储备,国内市场油价只能被动
地跟着国际油价的变动而变动。因此,一遇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相关行业受到的冲击
就十分明显。例如 2002 年委内瑞拉因工人罢工引起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对国内的影响就十
分明显。其中虽然原油开采类的一些企业获得了一些盈利,但是,首先是石油炼制类企业的
现金流却在增加。为防止高额的再启动成本,一般炼油企业都有较多的原料库存。由于原料
库存价较低,产成品(成品油)价格上升较快,国际油价上升可使炼厂短期利润上升。但从
中长期角度讲,由于炼油企业原料与产成品会按同样比例上升,因此必然会增加其现金流。
国际油价上升会由于现金流的增加抵消其收益而受到的影响较为平淡。其次是化工原料业深
受其害。以原油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化工原料业如乙烯、丙烯等企业在国际油价上涨时受害较
深。主要原因是原油占化工原料成本的 70%~80%,原料价格上升而产成品(化工原料)
受需求影响上升较慢。虽然也有企业因库存原料较多而受益,但按行业惯例来讲,大多数企
业库存原料还是较少的,因为它们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很多石油库来储存原料。第三是
化肥农药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一般在来年春天。由于化肥、农药企业不直接以原油为原料,
一般是使用原油的次级产品,因而其原料的上涨需要一段时间。在化肥、农药行业的淡季,
受未来原料看涨影响,化肥、农药企业应增加库存或满负荷生产,不然到来年春耕之时,化
肥、农药用量大幅增长,而同时原料也正逢涨价,此时如大量生产,势必提高生产成本,使
企业利润下降。因而,如果化肥、农药生产企业处理得当,可避免因石油价格上升带来的不
利影响。第四是精细化工所受影响较小。由于精细化工属石油化工行业产业链的末端,国际
油价变动要波及到精细化工业需要有较大的幅度和较长的时间。虽然从追溯到最终原料来讲,
精细化学品中多数也是从石油中炼制而来的,但由于上一级生产企业如化工原料业已过多
地分担了石油价格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影响精细化工业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油价的变
动,而是市场中精细化学品的供求关系。
另外,原油价格上涨会带动汽油价格、天然气价格、电价的上涨从而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
各方面的影响。
总之,石油的持续、安全和不断增长的供应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我国正在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即到 21 世界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持续、安全和不断增加的石油供给作保障,否则
将是一句空话!可见,我国面临的国内环境是十分严峻的。
二 、 国 际 环 境
中国石油问题备受世界的关注。不仅石油生产国关注,石油消费国也关注:从中国的石
油资源储量到探明储量到可开采储量直到年产量;从中国的石油消费领域、消费量到进口量、
进口来源以及未来预期;从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比例到洁净煤的使用水平及政策到核能的国
际合作;从国际上的热门话题 CDM(“清洁发展机制”)到温室气体排放、到中国参与程
度和未来政策;从中国的能源政策到替代能源开发、到玉米深加工成酒精;从中国的有关石
油战略储备争论到“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态势以及中国在国际石油资源地区的所有
外交活动等等。这是因为,这些都涉及到或影响着世界市场的石油供需和价格走势,关系到
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和市场竞争,关系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以及俄罗斯、中亚、中东和
东亚等国的对外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的石油供给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
际问题。石油的国际环境是我们进行石油战略抉择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必然要与世界性的石油生产、交换、运输和消费的其他有关
环节发生关系,必然要与世界石油生产国、出口国、市场交换国、石油运输国以及石油进口和
消费国发生关系,具体地说,必然要与中东石油生产国、中亚石油生产国、非洲石油生产国、
东南亚石油生产国、俄罗斯,以及与美、欧、日、韩、印(度)等主要石油进口国发生石油生产、
交换、运输方面的关系。不仅如此,而且必然与这些国家发生以石油为载体或媒介的政治、外
交甚至军事方面关系。这些关系既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同时它本身也是经济全
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关系是新的世界格局下发生的,同时它本身又是构成新的世界
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关系是以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一方
的,是国际社会中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中国石油战略抉择的国际总体环境。
在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中,中国所处的环境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是挑战大于机遇,
挑 战 是 严 峻 的 。
挑战来自各个方面,挑战包括各种各样的内容。挑战既有石油经济方面的,又有石油政
治、石油外交甚至石油军事方面的。石油经济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市场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
酷的。石油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挑战是异常复杂的、即时多变的、郑重严肃的。挑战的国家
类型是多样的,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各种国家又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
民族宗教特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对外政策、国家利益,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地
缘经济政治环境。中国石油战略抉择必须面对挑战所遇到的和将要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或
环 境 。
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环境中,从世界市场石油供给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明确的是
以 下 四 个 主 要 方 面 :
( 一 ) 迟 到 者 和 弱 者 的 地 位
中国首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其中就包括石
油经济技术的落后。我国在经济技术实力上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我们要进人世界石油
市场,在世界石油市场的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我们处于弱势。世界石油市场已基本上被西
方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的各大石油公司所控制。在石油的科研、勘探、开发、生产、运输等各个
环节,西方发达国家的各大石油公司具有十分雄厚的实力,势力范围的瓜分已经形成了基
本格局。中国的石油公司要打人、挤进世界石油市场、参与世界石油市场范围的再分割,占有
世界石油市场的相应份额,遇到了强大的对手和已有的分配格局的阻挠。西方国家或俄罗斯
的各大石油公司,绝不会把它们已占有的世界市场轻易地让给中国的石油公司。可能出现新
的世界石油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及俄罗斯的各大石油公司也将会竭力进行争夺。总之,在世
界 石 油 市 场 的 激 烈 而 残 酷 的 竞 争 中 , 中 国 处 于 弱 者 的 地 位 。
在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中,中国不仅是一个弱者,而且还是一个迟到者。我们知道,在
1993 年以前,我国还不是一个石油净进口的国家。在那以前,石油的自给使我们不用去参
与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我们那时没有这个客观要求。在那以前,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世
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未造成大的直接影响。在那时,中国不存在石油供给的
安全问题。在那以前,我们不是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者,不是一个竞争主体。即使也进口或
出口一些石油,那完全是为了调剂或赚点差价,而不是为了满足国内石油的安全供应。
但是,自 1993 年以后,我国已成了石油净进口国,而且进口量越来越大,进口量占全
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样,在世界石油市场竞争中,我们再不能继续保持“
旁 观 者 ” 的 角 色 , 而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 参 与 者 ” 。
可是我们已经迟到了。在世界石油市场的餐宴桌子上,早已坐满了宴宾,没有迟到者的
席位。“朋友,请你向那边挪一挪,让我也坐进来。”“对不起,没有空位了。”“挤一挤,
让我们来共进午餐。”中国能不能挤进世界石油市场,就像一个早已开席的宴会忽然来了一
位新宾客那样不利和尴尬。宴会的座次早已排定,席位也已占满,迟到者就是这样不邀自到。
可见,迟到者要想在世界石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是多么的不易!弱者和迟到者,就是我们
希图通过不断增加的石油进口来确保石油供给安全所处的严峻局面。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各
种努力,尽力改变自己所处的这个局面。否则,就不能确保必然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的安全
供 给 。
( 二 ) 激 烈 的 国 际 竞 争 和 油 价 的 异 常 波 动
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由于市场是石油商品本身所包含的一切关系的总和,所以竞争是全
方位和多层次的。从石油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来看,竞争存在于科研、勘探、开发或生产、交换、
运输、储存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从竞争主体来看,有石油生产国或出口国之间的竞争,石油
消费国或进口国之间的竞争,石油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进口国之间的竞争。每一类国
家中又有若干个国家和众多的石油企业。每一个国家的国情、国策和利益又不相同。各个竞争
国还会结成一定的利益关系联盟,还存在于不同的地缘政治、经济共同体之中。中国作为世
界石油市场的竞争者之一,必然要参与石油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竞争,也必然
要与各国之间开展竞争。我们不可能规避这种种竞争。我们要获得石油的安全供给,必须主
动地参与这种种竞争。我们只有通过参与这种种竞争,才可能获得石油,才可能确保石油的
安 全 供 给 。
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处于成熟阶段,除了对世界油气资源的竞争几近白热化程
度外,石油石化产品普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世界炼油能力过剩已经使炼油业成为微
利行业;石化生产能力也严重过剩,我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石化产品的主
要出口市场。我国市场是国际资本必争之地,加人世贸组织更使我国石油石化业的竞争扩大
为国际化竞争,由主要是产品价格、成本、质量、品种的竞争扩展为包括资源、技术、人才、资
本、营销服务、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在内的全方位综合实力竞争。
超大规模跨国公司的控制力增强。近几年出现的世界范围内石化工业重组浪潮,产生了
如埃克森—美孚等世界石油石化超大规模跨国公司。世界石油石化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必将
导致垄断程度的提高,这将改变世界石油石化行业的竞争格局,对 21 世纪世界石油石化
工业的发展态势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在石油石化领域,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 1/3、贸
易的 2/3、对外直接投资的 70%、技术开发和转让的 80%以上。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与超级
跨国公司的力量对比差距更为悬殊,以 2001 年底数据统计,石油集团和石化集团的资产
分别只相当于埃克森美孚的 58% 和 47% ,两大集团合计销售收人只有埃克森—美孚的
43%,合计的利润也只有埃克森—美孚的 35%。可以预见,超大规模跨国公司依靠其强大
的实力,三五年后进入我国的势头将是非常强劲的。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势竞争,我国石油石
化企业能否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资本新一轮市场划分中保持自己应有的市场地位,这个问题
已 经 变 得 十 分 现 实 。
“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石油资源难度很大。目前,我国原油稳产处于临界状态,增产难
度很大,产能接替问题没有解决。预计未来 15 年内,国内原油增产速度不及原油消费增长
速度的一半,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将逐年提高。与此同时,跨国石油公司抢占世界剩
余油气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我国“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努力,又遭到
一些国家和跨国石油公司的竭力排斥和阻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必然要面临
原 油 资 源 安 全 供 应 及 抵 御 油 价 波 动 带 来 的 风 险 等 紧 迫 问 题 。
对外合资难度加大。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外商也将进一步了解
我国国情,合资不再是外商进入我国的惟一途径,外商将更倾向于在我国独资,并且会更
倾向于选择首先进入我国销售领域的发展战略。因此对外合资的难度将加大,合资的代价可
能会更高。在国家对国内市场的保护逐渐弱化的情况下,我国企业惟有扩大市场占有率,以
自己的实力建立起市场进人壁垒,形成外商只有与我合作才能顺利进人我国市场的局面,
我 国 企 业 才 能 继 续 以 市 场 换 资 金 、 换 技 术 、 换 管 理 。
人才安全面临全面危机。加人世贸组织后,外资首要的攻击方向就是与我们争夺人才,
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由于中外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在
高 级 专 门 人 才 安 全 方 面 将 遇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挑 战 。
世界石油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石油价格问题。中外石油专家的意见是非常一致的:在未来
的几十年时间里,对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来说,石油供给的安全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石油的
问题,而在于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的问题。因为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的供给和需求
在总量是基本平衡的,既不存在石油大量短缺问题,也不存在石油需求急剧减少问题。世界
石 油 的 储 量 或 可 开 采 量 是 完 全 可 以 满 足 石 油 的 需 求 的 。
但是,石油价格的异常波动,对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的经济安全以至政治社会安全造成
了巨大威胁。当然也不排除由于某种政治军事危机造成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突然中断所造成
的 安 全 威 胁 。 中 国 作 为 石 油 进 口 大 国 不 可 能 不 面 临 这 种 种 威 胁 。
石油价格的异常波动本身,除来自世界性大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外,主要是来自石油生产
大国或其集团,如欧佩克运用“石油武器”,或来自一些大国的大石油公司的刻意操纵。简
言之,就是来自主要当事国的石油外交政策;或者在主要石油生产国发生了动乱;或者在
原油生产国家发生了战争。在过去几年中, 1999 年国际原油价格跌破 10 美元/桶;
2000 年 10 月的价格涨到了 36 美元/桶,2001 年 11 月又跌到 18 美元/桶,2002 年
底又重新涨到 30 多美元/桶。在连续暴跌、暴涨的四年时间内,尽管存在着世界经济减速的
变化,而在实物层面的原油供求关系上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总体上始终维持着供求平衡、
供略大于求的格局,也就是说不存在什么严重的石油短缺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正常情
况下,过去和现在以至将来的几十年内,除了石油生产国发生大规模的长期战争外,国际
油价的大幅波动都是西方大国的大石油资本集团操纵市场的垄断和投机行为所致。欧佩克组
织 操 纵 油 价 将 可 能 越 来 越 难 。
中国无力也无权操纵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总体上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异常的价格波动。
中国要想确保石油的安全供给,必须参与其中,取得竞争的一席之地,减少或避免价格的
异常波动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
历史告诉我们,它反映的是西方大国在力图利用市场化手段来争夺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对于
未来,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石油供给安全最大风险主要不是国际政治、军事危机所
产 生 的 风 险 , 而 是 市 场 化 的 价 格 风 险 。
( 三 ) 新 的 对 外 关 系
在我国还不是石油进口大国之前,我国的对外关系或外交政策中,石油外交起码不是其
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或环节,这是我国对外政策与其他石油进出口大国外交政策不同的一个
重要方面。但是自 1993 年以后,我国的对外政策就不再是没有石油政治的重要内容了,尽
管 有 时 是 直 接 的 , 有 时 是 间 接 的 。
人所共知,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主导发动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最
近的对伊拉克战争,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中东和中亚这两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
地区以及石油安全运输问题。看来,美国的目标已经或将会实现,虽然可能并不那么顺利。
这 样 , 我 国 的 对 外 政 策 , 就 面 临 着 两 个 方 面 的 问 题 :
一是石油进口工作本身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这就是我国在中东和中亚里海地区以双边贸
易方式获取相对廉价石油的难度将比以前增大;我国与中东和里海地区国家相互合作,共
同开发上述地区石油资源的现实性或可能性,将由于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受到美国等西方
大国的进一步控制而变得更加困难,至少会由于竞争的更加激烈而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
我国从中东地区或未来从中亚地区通过海陆线路输人石油可能将受到美国更多的制约。
二是石油外交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自 20 世纪初开始,石油外交已经真正成为世界各大
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石油在国家经济、军事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美
国两次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特别是最近的战争,其基本目的在于控制中东的石油,削弱以
中东产油国为主的欧佩克组织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主导作用,防止欧佩克国家运用“石油武
器”制约西方发达国家。因为几次世界性石油危机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遭到了巨大
的损害。美国在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后,就毅然使用军事手段来解决这个
问 题 。
在我国未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之前,或者说在石油政策未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直接重
要内容之前,或者甚至在 1991 年海湾战争之前,世界性的石油危机或石油政治危机对我
国经济发展几乎不构成什么威胁。因此,我国可以在围绕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争夺而展开的双
方外交斗争中争取比较“中立”或超然的态度。对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以中东地区
为主的阿拉伯国家都还可以理解和接受,并且由于我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之一,与阿拉伯
国家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从而也获得了阿拉伯国家的好感。我国也在总体上支持阿拉伯国
家反对世界霸权主义的斗争。但是,在我国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之后,特别是我国石油进
口的 2/3 来自中东国家之后,我国的对外政策就遇到新的挑战和考验。我国的对外政策将
处于两难境地。要参与或支持美国在中东的政策,必然遭到中东国家甚至整个阿拉伯国家或
穆斯林国家的反对,破坏原来相互间的传统友谊;要继续支持中东国家甚至整个阿拉伯国
家或穆斯林国家的反美政策,就可能开罪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而影响中美关系以至中国与
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我国不可能再保持原来的围绕中东地区石油资源而展开的外交斗争所
采取的比较“中立”或超然的姿态。这是一个新的对外政策领域。它要求我国的对外政策,
既要保持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又要能分享美国控制的中东石油利益,这的确是
一 个 新 的 挑 战 和 困 难 。
同时,我国对中亚里海地区的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毋容置疑,由于里海地
区石油资源相当丰富,它自然可以成为中国石油供给来源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里海地区
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前苏联的多个加盟共和国,它们既想摆脱俄罗斯的束缚又不可能完全做
到,还想凭借其石油资源依靠美国来开发石油,解决国内社会经济问题。美国发动对阿富汗
的战争虽然是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借口的,但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控制里海地区的石油,排挤
或削弱俄罗斯对里海石油的控制权,削弱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力,实现其石油供
给来源多元化,确保其石油供给安全。这样,我国要想获得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既要处理
好与里海地区国家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这也是一个新的历史性课题。

另外,为了确保我国石油供给的安全,我们还必须发展同非洲产油国的关系。我们知道,
非洲也已成为新的重要的世界性石油产区,在那里也储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在我国的对外
经贸包括石油贸易方面,非洲是一个薄弱环节。西方大国的大石油资本集团已经打人或正在
打人非洲产油国,其中美国又占据着控制权。为了确保我国石油供给的安全,为了实施石油
供给多元化的战略,我们也应当主动积极地在非洲寻求新的石油供给渠道。这也是一个相当
困 难 的 问 题 。
还有,拉美的委内瑞拉、墨西哥以及北美的加拿大也可以成为我国石油安全供给的一个
个渠道。但是,拉美和北美的石油资源也早已控制在美国的手里。我们要想在那里获得石油,
谈 何 容 易 。
目前,印度尼西亚的油气是我国进口的一个来源。但是,一是那里的社会政治秩序不很
稳定,二是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开发已进人了后期的下降阶段。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弃这
一 最 方 便 的 渠 道 。
( 四 ) 亚 洲 的 石 油 地 缘 经 济 和 政 治
冷 战 结 束 后 , 也 正 值 我 国 进 人 了 世 界 石 油 进 口 大 国 的 行 列 。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凸现了一些以石油问题为
依托的新的地缘经济政治格局。这在我国周边地区尤为明显。其中:
一是中亚的地缘政治经济。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前苏联解体
后出现了十几个独联体国家,其中里海周边地区的东边有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
克斯坦,西边有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另外就是北边的俄罗斯和南边的伊朗和阿
富汗等。中亚的地理位置——欧亚大陆的枢纽和要冲,它的地缘政治地位本来就相当重要,
现在它又是世界级的石油资源富含地区,因此更加重了它的地缘经济政治地位而且又成为
以美俄在新世纪都力图控制的地区,尤其是控制该地区的石油资源。但是这个地区又是社会
政治相当不稳定的地区。里海石油是中亚地缘经济政治的核心内容。中国是这个地区的近邻。
为了我国的周边安全,为了我国石油供给的安全,我们一定要加人这个地区的地缘经济政
治活动。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长期在中亚地区保持相当的军事存在,在这个地区的石油
开发上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俄罗斯更是不想退让,也在并将会加强其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美
俄争夺将会愈演愈烈。中国为了石油供给的安全,也不应当退出在这个地区的竞争。
美国通过对伊拉克的战争并将今后长期保持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从而与其在中亚的军事
存在连成一片,以牢牢控制整个西亚地区,这不仅使我国西部地区的军事安全环境面临着
更大的压力,使得我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所达成的安全机制由于美国在西亚的军
事存在所受到的牵制而面临难以发挥它原来设想的效果的态势,其中自然包括我国在上海
合 作 组 织 其 他 成 员 国 安 全 地 获 得 石 油 供 给 的 效 果 。
二是东北亚的地缘经济政治。东北亚的地缘经济圈正呼之欲出。这个经济圈包括中国的东
北三省、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是环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沿
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战略要地,也是俄罗斯到太平洋的出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该地区国家主张建立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大家之所以主张建立东
北亚经济共同体,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建立这个
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俄罗斯油气资源的重要作用。中俄边界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的
发展壮大,使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日本、韩国以至美国都要争夺俄罗
斯远东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权。早在前几年,中俄级通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加尔斯克到中国
大庆修建一条输油管线的协议,但在 2002 年,日本与中国竞争,提出修建从俄罗斯的东
西伯利亚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的输油管道线路,企图绕过中国领土,并且表示准备参与直
接投资,提供优惠贷款,还愿意以日本商品出口作为国家担保。日本提出了两个所谓“铁的
”证据来说明这个项目的重要性。第一,日本暗示,如果俄罗斯同意建设这条长近 4 000
公里、专家估计造价 50 多亿美元的石油管道线路,它保证每天购买近 100 万桶西伯利亚原
油;第二,日本还说,西伯利亚石油输送到纳霍德卡后,还可以出口到其他有前景的远近
的市场:美国西岸、韩国和东南亚国家。日本还暗示,准备投巨资建立这条输油管道线路是
日本十多年的愿望。美国、韩国也支持日本的这个主张。俄罗斯一方面想在东北亚地区经济发
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想让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 ,
也不想让它的油气资源只输往中国,想为其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开拓更广阔的销路,实现
与美国在能源上的战略协作,缓和与日本因在北方四岛主权问题上所造成的僵局,以求得
在东北亚问题上有更多的发言权或主动权。不过后来俄罗斯基本决定采取建设支线的“兼顾
”办法,让其在中途分别通往日本海和中国,而且先修建通往中国大庆的支线。面对日本和
中国对东西伯利亚石油的竞争,俄罗斯通过的这项决定,显示出其左右逢源的石油战略。对
我国来说,石油能源不足已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大庆油田生产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石
油进口逐年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既急需增加进口,又需要摆脱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
因此希望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寻求新的进口渠道。日本看到了中国的意图,开展与中国的竞
争,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外交。而俄罗斯除派其总理和总统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谈判外,还积
极推行与美国的能源外交。其大型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在决定通过油罐向美国出口石油之后,
俄罗斯最大的卢克石油公司也提出计划,将建设从莫斯科北部油田至巴伦支海不冻港摩尔
曼斯克的输油管线。这条输油管线长 1500 公里,建成之后每年将可出口原油 5 000 万吨。
据认为这个项目是加强俄美战略协作关系的有效计划。另外,在萨哈林海域,两个美日企业
共同开发油田和气田的工程正在进行当中。从 1999 年开始,这里已开始生产原油。美日两
国正是从同盟关系及其国家利益出发,打开油气运输的太平洋线路,积极参与萨哈林油气
田的开发的。可见在东北亚地区,围绕俄罗斯远东地区甚至整个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油气资源
开发中的中国。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并且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中国在这场竞争中
并 不 处 于 十 分 有 利 的 地 位 。
三是东南亚的地缘经济政治。以东盟为依托的“东盟 10+1(即中国)”的东南亚经济
圈已运转了相当长的时间,只是在冷战结束之后才不断壮大,中国也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更显现了中国在东南亚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东南
亚 经 济 圈 与 石 油 的 关 系 主 要 在 表 现 两 个 问 题 上 :
(1 )南中国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而印度尼西亚还向中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南中国海被世界公认是一个
“大有希望的具有潜力的海区”,其石油地质蕴藏量大约为 450 亿吨。美国海洋学专家认
为,南沙西南一直到沙捞越的广大海区,是亚洲大陆架三个最大的贮油区之一。南沙的曾母
暗沙盆地面积大约有 30 万平方公里,沉积厚度约 1.5 万米以上,其石油地质资源为 137
—177 亿吨,可开采量估计为 20~40 亿吨。加速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于解决我国油
气储量不足、减少进口比例、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南中国
海的主权问题,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些国家不顾中国的反对强行占领中
国南海部分海域及其岛礁,大肆开发油气资源。而且这些国家还通过引进外资特别是西方大
国 的 石 油 资 本 和 技 术 进 行 开 发 , 从 而 使 问 题 复 杂 化 和 国 际 化 。
(2)石油海上运输通道及其安全问题。东南亚海区不仅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通
道,也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是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
各国间贸易运输的必经之路,更是美国、日本、韩国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美国宣
称,在未来的海战中要控制的世界 16 个咽喉要道中,有三个(马六甲海海峡、巽他和望加
锡海峡)就在这个海区。美国、日本、中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有三分之二以上经过这个海
区。为了保障其石油运输安全,美国、日本和中国都加强其在这一海区的军事存在。美国在亚
太地区驻军 10 万人,其中主要是海军力量。美国在伊拉克得手后,很可能加强在亚太地区
的军事力量,甚至还曾主张把其军事战略重点从欧洲转到亚太地区。美国加强其在亚太地区
的军事力量,其目的之一是为了保障其石油运输安全。这不仅对我国海洋安全,而且对中国
海洋运输安全包括石油运输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中国海军力量大大落后于美国,也
落后于日本和印度。仅从保障中国从海湾地区国家进口石油的运输安全这一点来看,我国也
应 当 加 强 远 洋 海 军 力 量 的 建 设 。
以上三个与石油供应安全直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缘经济政治区构成一个三角形,处在
我国的西、南、北三面,正好形成一个犄角,成包围之势。对于我国石油进口供应的安全来说,
哪一个角都不可缺少。三角相连相通,可覆盖全国,全面保障我国石油供给的安全。
( 五 ) 东 亚 能 源 安 全 共 同 体
人所共知,目前除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外(但据说其石油资源也只能维持几年),整
个东亚国家都是石油严重缺乏的国家,石油供应都严重依赖进口,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依赖
从中东地区进口。如果国际市场油价大幅波动,如果中东等地区发动战争或因其他政治动乱
而造成石油供给暂时中断,对东亚国家的经济、社会甚至军事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为东
亚国家除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有战略石油储备外,其他 国家都未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
制度。同时,围绕南中国海的主权及其油气开采权问题的争论又十分激烈和敏感。再者就是
东亚又是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石油的需求增长势头最为强劲。国际专家们估计,未
来 20-30 年内,中国石油需求量将增加 1 倍以上,达到每天 1200 万桶,其他国家的石
油需求也将增长 1 倍以上,达到每天 940 万桶。还有,保障石油海洋运输安全也应当是东
亚国家的一项共同任务。所以,在中东、中亚石油的竞争中基本处于劣势的东亚国家能源的
整体安全已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其中我国又是东亚的最大国家,也是石油消费量最
大的国家,如前所述,还是世界石油进口量和消费量第二大国,又是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的
国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如果因为石油供给安全问题而受挫,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亚洲和世
界的负面影响将是很大的。所以,建立东亚能源安全共同体,协调处理整个东亚国家的能源
安全问题是很有必要的。2002 年 9 月,东盟国家、日本、中国和韩国在日本大阪达成共识,
认为有必要采取协调行动,共同保证东亚地区的能源安全。但是,如何具体建立东亚能源安
全共同体,其中包括哪些项目和内容,各国应承担什么责任和享受的权益,以及要不要建
立 一 个 协 调 机 构 等 , 都 还 未 运 作 起 来 。
总之,我国石油安全供给的国际环境相当复杂和严峻,要恰当处理好的问题很多。这是
我 们 进 行 石 油 战 略 抉 择 必 须 认 真 对 待 的 新 的 重 大 课 题 。
(摘自《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 版,主编:安尼瓦尔•阿木
提 张胜旺,副主编:陈希亮 丁 明
转自 环球视野 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266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