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BCN 1024 中华文明

第六课:七彩长虹
讨论课7:汉朝的马政事业。张骞通西域
的使命。民族融合的过程与意义。
汉朝的马政事业
• 西汉由于连年与长于骑射的匈奴作战,需要强大的骑兵部队,因
而重视马政建设。
• 马是汉朝军队作战的重要工具和军事装备,在诸多的兵种之中,
骑兵是最具战斗力的兵种之一。
• 政府十分重视马政建设以及加强发展畜牧业。西汉王朝发展畜牧
业的措施在根本上是服从政治、军事的需要, 所以畜牧业发展中
之首要目标就是扩展养马业。
军马生产和加强军马管理的政策与措施:
1. 鼓励官吏军民养马
• 采取“ 与法无禁” 、自由饲养的政策
• 汉文帝推行“ 复马令” , “ 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 复卒三人。用
养军马1匹,免3人徭役(中国古代政府规定平民无偿提供的劳
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
• 汉武帝推行官贷民牧的经营畜牧业方式。官府借给母马, 以便利
私人繁育马匹, 使民边境畜牧, 三年归还, 十马上交马驹一匹的经
营畜牧方式。
• 规定封君以下到三百石吏都要按等级献出相应数量的母马, 由亭
集中负责繁殖饲养, 国家每年可从中征调数量相当的子马。这种
地方公养私马的方法, 扩大了军马生产。
军马生产和加强军马管理的政策与措施:
2. 价格政策上刺激民众牧养马匹的热情
•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 18 年) 朝廷规定每匹雄马的价格提高到
20 万钱。
3. 实行国家保护主义
• 禁止马匹出关, 控制征用民马
• 汉景帝时,“禁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史称
“马弩关”。 “ 齿未平” 的最大马龄是1 1 岁。西汉对处于生长
期和使用最佳期的马匹禁止出境, 正是为了保证国家军马的来源。
4. “ 从民贯买”
• 先取民马来用, 过后付钱予民。显然, 在国家紧急和财力不足的情
况下, 这些方法是可以保证战争所需的军马。
5. 为适应官府饲养牲畜马匹的需要, 文景之时就为饲料牲畜而征收
的、稿税就有加重的倾向, 至武帝时已有谷物充税的趋势。
军马生产和加强军马管理的政策与措施:
6. 以优良马种改善军马素质
• 为了引进被称为“ 天马”的大宛之汗血马, 汉武帝甚至出兵征伐
西域大宛国, 前10余万人, 连续用兵4 年, 西汉还千方百计从西域乌
孙、康居等地引进良种马, 使汉马“ 既杂胡种, 马乃益壮” , 这对
中原地区战马的培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 公驴与叶马杂交的骡子体大、力强、病少、速度快、耐力好, 易
于饲养和调教, 在战争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西汉王朝通过边境
贸易“ 是以骡、驴、驼衔尾入塞; … … ” , 其目的也是增加马的品
种、开发畜力资源。
• 注意吸收西域地区以厩养为主和以首楷为饲料的经验
张骞通西域的使命
• 汉武帝时期,悬赏征募使者出使月氏,希望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应募。张骞在途中经过匈奴时被扣押了十年,后乘匈奴迁徙
之机,逃亡到月氏。当时月氏已 无意向匈奴复仇,张骞在月氏居
留年余,不得要领,只得返回汉朝。但他不敢再走原路,改走其
他路,却又被匈奴所俘。第二年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逃走,
终于 在元朔三年(前125年)返回到长安。由于张骞所经过的地方都
是汉人没有到过的地方,历史上称之为“张骞凿空”。
张骞通西域的使命
出使西域的原因:
1. 第一次出使目的是要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
• 到西域后,西域各国不敢得罪匈奴,如大月氏等国在匈奴的压迫下
迁往别处,不再想和匈奴发生战争,所以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
的没有达到,只是增进了双方了解,探明了路线。
2. 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
交流和友好往来。
• 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匈奴已被汉王朝打败,匈奴各国也摆脱了匈奴
的统治并且这次张骞出使西域受到了各国的欢迎,中原的丝绸、瓷
器等物品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到了西域,西域的名马、香料及
水果等特产传到了中原,西域各国纷纷谴使来汉,开始了广泛交
流。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 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
却起到了开拓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东西陆路交通的作用,沟通了东
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也建立起中原与西北边疆各地区的友好联
系,开辟出中国与西方各国直接交流的新纪元,标志着中西交流
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并对后来东西方文明的的发展有着深远
意义。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
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
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
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
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
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
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
族人民 的文化生活。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1. 了解西域
•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历经艰险,获得了大量的西域资料,深入了
解西域各国的政治民情,山川形势,有利于以后对西域的用兵及经营。
2. 开辟交通
• 自张骞出使西域起,中国于西域的交通孔道,得以逐渐开通,汉与西
域的来往渐渐频繁。
3. 文化交流
• 中国之丝绸、漆器、铁器等大量远销西方;西域之马匹、宝石、乐器、
香料、胡瓜、葡萄、石榴等植物也移植中土,令中西贸易得以拓展。
4. 艺术方面
• 罗马、波斯、印度及西域等地之音乐、雕刻、建筑、绘画等艺术相继
东传,影响中国艺术发展。
民族融合
民族迁移—“移民运动”
• 中原汉族向四周迁徒到少数民族地区
• 原居住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
少数民族是指“五胡”—匈奴、羯、鲜卑、氐和羌族
民族融合的过程与因素
1. 频繁的战争
政权更迭
“五胡”各族首领要建立自己的政权,扩大地盘,增强各族的实

2. 扩展兵力
三国时期由于人口减少,兵力来源需要利用各族人民来补充
战争主要是在内地,所以需要使其更向内地迁移
3. 俘虏被强制迁移
大多数俘虏会被强制性迁移到统治者的营户
4. 人民逃避战乱、灾荒和赋役
民族融合的过程与因素
5. 经济
经济中心在中原地区,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和先进的经济发
展水平。
民族融合的意义
1. 改变中国本来的人口分布的格局。
2. 在汉族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从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
活并以农业生产为主。
3. 北方民族也带给汉族很大的影响
壮大汉族的队伍
北方民族畜牧业生产技术和所生产的产品与特有的农作物传入汉

丰富了汉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 服饰
• 食物和生活用品
• 艺术方面
• 语言
• 文学
民族融合的意义
• 服饰
-如胡服便于骑射,在战国时期就传入中原
• 食物和生活用品
-北方民族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如做酥法、制毡法、做酪法等
-北方农作物品种,如胡谷和虏小麦等
-胡物如胡床逐渐流行,胡凳的传入也改变了中原地区以前席地而
坐的习惯
• 艺术方面
-胡乐器如胡笳、琵琶、羌笛
-胡曲也在中原民间广为流行
民族融合的意义
• 语言
-汉族贵族子弟以学习鲜卑族语为时髦
• 文学
-吸收了“五胡”民族的文化,如《敕勒歌》
总结
在融合的过程中,汉族吸收了北方民族的文化精华部分,从而使自
身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丰富。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
化,对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各族间长期的杂
居共处,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相互
依存,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