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大前研一

《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
天下文化 2006年3月出版
大前研一告訴你
什麼是 專業 ?
(Professional!)
國際趨勢大師 Mr. Strategy 大前研一
善用跨國文化的亞洲管理大師第一人,非日本的
「策略大師」大前研一莫屬。
「大前研一的研究之所以重要,在於他向熱切想
瞭解日本的西方人,揭示日本策略制訂方法的真
面目,」《企管大師報到》一書指出。
著作:《企業參謀》、《異端者的時代》、《看
不見的新大陸》、《無國界的世界》、《新‧資本
論》、《思考的技術》、《全球舞臺大未來》等
書。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即使不
靠強大的組織,個人也可以顛覆現有的經濟常
識。

未來能夠牽動世界大勢的,不是國家間的戰
爭,也不是企業間的戰爭,而是
→ 個人之間的戰爭。
優秀的戰士能夠獨霸舞台,瞬間改變世界版
圖,只要他足夠專業。
如果能擁有比以往更高超的專業知識、技
能 和 道德觀念 ;秉持 顧客第一 的信念;
好奇心 和 向上心 永不匱乏,加上 嚴格的
紀律,這樣的人就可說是專業。

這種要求太嚴格嗎?我不這麼認為,甚至

覺得還不夠。
擁有專業能力,在二十一世紀特別重要。

因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社會,挑戰的對
象是 「看不見的空間」,幾乎所有的
問題都還沒有答案。

能提供正確方向、給予一定程度建議的專
業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專家? 還是專業?
專家 做的是,已經知道規則、用電腦就
可以完成作業的工作;

專業 則是在荒野中找出路,在沒有路的
世界中觀察、判斷,然後帶領組織步向坦途。
專門知識、行動規範都十分優異的專家,以
及擅長讓組織順暢運作的超級通才,這些人的
能力越強,就越早將集團帶領到錯誤的方向去。

因為,未來世界的重點不是程度也不是規模
,而是「方向」;需要的是

受過嚴格訓練,擁有克服眼前困難
的創意和勇氣、能夠在無路可走之
處嗅出一絲可能性的專業人才。
事業的成功或失敗是由願景決定的;而願景
的偉大或平凡,則是人決定的。

在人們重新認識自我市場價值的過程中,專
業是具有正面導向的一個指標;

它像 加壓器 一般,能讓人在往更高的領域
發展時,激勵自己不停努力。
在具備認證資格的人之中,用來區分專業與業
餘的正是顧客主義。

談專業卻忽視最重要的顧客,只在職業技巧和
知識上打轉,正是讓我感到奇怪的一點。
大多數人的極限都是自己設定的 ,而幾
乎所有的人都將它設定在能力所及的範圍。

那些未盡全力、只能達到自己及格分數的人,
就算成為該領域的資深老手,依舊不能稱之為
專業。

因為他們不能提供讓顧客驚喜的服務,
只是沒出錯而已。
專業人才會 「不斷磨練本身技能,至
死方休」,他們追求知識的好奇心永遠不會
滿足,即使面對環境的變化也能發揮同樣的實
力。

例如,鈴木一郎和松井秀喜,即使離開日本職
棒界,來到完全陌生的美國,還是能夠確保超
強球員的地位。

因為他們並不是將日本習得的技術移到美國使
用,而是在適應美國之後,練就出新的技能。
身上流著專業主義血液的人,不喜歡不痛不癢、
馬馬虎虎的工作,因此他們比別人更努力,不擔
心身體、年紀能否負荷;即使只拿到一丁點報酬,
依然拚命工作。

具有專業價值的人,並不會有退休的想法。為
什麼?因為不論他自己是否想做,一定會有企業
或個人想藉助他的力量。

雖然他們也相信一般人口中「退休後的生活」
必定很有趣,也很想過過優閒的日子,但這個世
界卻不允許他們這麼做。
再高的薪水、再優厚的福利,甚至再充實的教
育制度,也無法大量培育出專業人才;

唯有紀律,或許也可稱為價值觀,
才可能達成此目標。
二十一世紀,人類將無法逃避或強迫環境為自
己改變,勝負分明的現象將會比往常更明顯,
這是既定的事實。

你將會走向哪一邊,跟你現在開
始的生活方式有關。

只要依循正確的方法,誰都可以
變成專業。
軟皮精裝
• 日本版上市兩週,突破150,000冊
• 日本亞馬遜書店、丸善書店、三省堂書店、
八重洲書店、Book Store書店商業書暢
銷排行榜第1名

更多「專業」,請上天下文化書坊: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bp209/index.h
tml
◎ 不晉升就離職(摘自第一章 你夠專業嗎?)

沒有確立「紀律」的環境,再怎麼教育也不會開花結果。

怠於學習的人,不但放棄了自己的成長,也
放棄提供給顧客最大的價值。當企業內這樣
的人不斷增加,組織就會失去活力,終於倒
地不起。
美國《財星雜誌》 (Fortune) 曾企劃過一個瘋
狂的主題:「麥肯錫和奇異,哪個組織比較
優秀?」
◎ 偏執的高度警覺(本文摘自第二章 先見力)
在未開發的叢林中,這種危機感正是能夠洞燭先機、
讓我們存活下去的主要動力來源。
「只有偏執,才能生存」,這是英特爾
前總裁葛洛夫( Andrew Grove )的名言。
無論是微軟還是豐田汽車的經營者,都具有
強烈的危機意識。蓋茲曾對我說:「即使到
現在,我還常夢見自己今天做了一個錯誤判
斷,明天公司就毀了。」.....成功的背後
必定潛藏著破壞的種子,在商業世界裡,更
是絲毫大意不得。
◎ 連續問五次為什麼(本文摘自第三章 構思力)

豐田和麥肯錫都提出類似的思考習慣:
連續問五次為什麼。
不知道問題的答案並不可怕,因為不知道就是開端;
真正重要的是,能否區分自己看得見
和看不見的、了解與不了解的事物。
相機軟片產業的沒落、淘兒唱片的悲劇,都是時代轉
變的最佳佐證。在新時代裡,如果只想固守理論或過
去成功的經驗,最終的命運,不是突然遭到暗算,就
是東挖西挖毫無目標地尋找新礦脈,可能徒勞無功,
也可能讓人奪走成果。想在新時代勝出,首先要能夠
謙卑虛心地一一檢證事實,以此做為出發點。重要的
是,必須能從束縛自我的思考中解放出來,甚至不惜
完全毀棄到目前為止所累積的舊經驗。
麥肯錫公司在討論事情時,最常用到的句子就是「什
麼是新的?」(What's new ?)、「那又怎麼樣?」(So
what?)。當他們擬定新大陸的經濟戰略時,如果有人
想使用舊大陸時期的成功理論,就會馬上面對這樣的
質問。
◎ 沒有以和為貴這回事(本文摘自第四章 議論力)
委託人也好,同事也好,
只要覺得有不對勁的地方,就必須直言不諱。
迪士尼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動腦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全部被關在
會議場中,進行長時間的討論、爭辯、詰問。一場會議平均要
進行十到十二小時,有時甚至長達兩天。艾斯納認為會議「時
間越久越好,越辛苦越好」,這是為了排除一般企業會議的通
病:不是說話大聲的人在唱獨角戲,就是奚落過去的決定,再
不然就是對上位者的意見逢迎拍馬,一點積極建設性都沒有。
長時間的「監禁」,會讓所有參加會議的人身心俱疲,一心只
想早點結束。如此,參加者才能真正站在平等的立場,進行發
自真心且具有創造性的討論。艾斯納說:「令人驚嘆的想法,
通常在最後的三十分鐘出現。」迪士尼的原創力,就是這樣
「關禁閉」之後的產物。
◎ 集權 vs. 分權(本文摘自第五章 矛盾適應力)

一方面利用集團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
一方面要讓個別企業充滿個性和活力。

旗下擁有路易威登、迪奧、嬌蘭、軒尼詩等共39個
品牌的法國 LVMH 集團,在不損害旗下品牌的傳
統與個性的前提下,達到集團的規模經濟,建構了
一個合理性不會扼殺非合理性與感性的系統,2003
年的營業額就高達119.62億歐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