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

融合教育支持性

环境建设

组员姓名:蔡伊婷 许伟欣 刘玮昕


指导讲师:李金凤讲师
• 融合教育发展到今天,更多地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有绩
效责任的服务”,也就是负责人的融合。
• 除了政策的调整、课程的重构以及教师能力的提升外,
还包括支持性环境的建设。
• 提供的支持服务是在普通班级中提供服务,也就是融
入式的服务。
• 融入式服务:教室物理环境和心态的调整,促进全体
学生对个别差异的理解,进而实现学生有效融合,满
足学生需求
• 学校根据特殊学生的需求,建立或改善整体性的设施设备,
营造无障碍校园环境,希望特殊生能“融合到班级中”
• 社会的融合:特殊学生能够被班上其他同学接纳,与它们产
生正向的沟通和互动。
• 物理环境的调整:学校建筑和设施的无障碍,教师空间与设
施的无障碍。
• 美国1973年颁布的《康复法》中明确主张所有残障者,
应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且得到合理
的调整。
• 调整包括了物理环境和教学的调整
• 融合教育强调在单一的教育系统中传递教育服务,每
位学生在自然融合的环境中与同伴一起学习。
• 教师外观和空间运用、座位安排以及环境布置等方面的调整。

1. 教室外观和空间运用
-教室入口均有无障碍通路相连,教室外围或内墙设有扶手,
楼层之间均有坡道可以提供学生自由进出。
空间:借助结构化环境的安排,将不同内容或功能的教学活
动进行清晰明了的功能分区,如小组讨论、游戏区、个人学
习区等等。
2. 座位安排
-听觉障碍:坐在教师附近,并且少受到声音干扰的座

-视觉障碍:尽量使用其座位能够接近写字白板和其他
学习器材,以减轻视力负荷。
-注意力障碍:远离窗口和门口,降低环境中可能产生
的视觉和听觉刺激。
3. 环境布置
- 特殊学生需要感受到身心双重安全,舒服的环境、丰富的
感官刺激可帮助他们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 例如:利用家具、地面质地、高低、色彩等不同材料将活
动区域进行有效划分。
- 井然有序的环境,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好处。
- 把书本、作业、教具、玩具等日常学习用具放在特定位置,
向学生示范正确使用桌椅,建立清晰的教室指示和秩序,
帮助学生轻松掌握。
心理环境的营造
• 融合教育要营造一个赞扬和欣赏个别差异的环境,而
不只是接纳和容忍个别差异。
• 例如重读和多重智障学生在学习,可能会做出一些特
别或有点可怕的行为,相会发生怪声、前后摇摆等。
• 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其他学生的恐惧。
• 融合教育指的是特殊学生能够从心里和身体上被接受。
• 要引导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建立友谊,进而支持和
协助特殊学生,需建立在了解和接纳的基础。
• 综合实践活动或班会活动,安排相应的课程讨论主
题、邀请特殊人士或相关照顾者现身说法、安排
“模拟和体验障碍活动”,观看视频媒体等进行知识
的传授进而分享。
营造安全与归属的环境
•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5种
层次的需求。
•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
现,安全包括了身体和心理。
• 教师必须秉持积极和接纳的态度,增加学生互助的
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彼此间正向的回馈,避免敌意
和冲突的产生,建立一个心胸开放,互相尊重以及
资源共享的环境。
• 在普通班级中,为特殊学生建立“自然支持来源”是
融合教育的要素之一。
• 同伴可率先掌握特殊学生的独特沟通方式,达到较
好的沟通互动目的。
•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
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从缺陷模式到赋权模式的转变
• 教师能够让学生发觉和欣赏其他人的价值。
• 教师应该切实采取行动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
• 让特殊学生有机会自己做决定
• 让学生有自由和受尊重的感觉,进而提升融洽的班
级气氛,也能够更好的实现学习效果
• 让学生拥有在自我决定时应有的技能和知识还有信
心。
(三)辅助性科技的运用

任何物品或装备,不论是现成或经过修正的、高科技
或低科技的,电子或非电子产品,能增加、维持或改
进障碍者功能。

具有增强肌力、耐力和正常动作的学习;预防伤害;
减轻照顾者负担;提升学生独立性和功能表现;增强
学生自信心等方面的功能。
站立架
移动类 轮椅
血糖计 康复类
助行器
喷雾器
盲杖
辅助性
科技
学习类 沟通类

电脑学习软件 沟通图卡
电脑游戏 微型计算机沟通板
多媒体平台 计算机辅助沟通系统
站立架 血糖计 喷雾器
助行器 沟通图卡
教师需要考虑到
班级中其他普通
学生的感受和需
求,更好地平衡
各方面的关系。
(四)融合教育的社会支持

建立统一学籍制度,转变二元教育体制,从制度
支持来实现融合教育

残疾儿童是否选择了普通学校?倘若不是,需说
明原因,建立责任问责机制。

普校原因 :督促普校进行教育改革
学费经济原因:依托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共同解决
自身残疾原因:医院出具专门的诊断证明
对每一个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进行跟踪、反馈
以及督促相关部门责任到位。

将特殊学校转变为资源中心,与普校进行有效
结合。
构建融合教育的法律体系,确定残疾人的融合教
育权利,从权利支持来实现融合教育

在受教育权的下位设立融合教育权,从内涵、运行
机制、教育手段、法律救济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

颁布《特殊教育法》。

在《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把对残疾
人士进行融合教育的内容予以增加和修订。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开发多种融合教育
安置模式,从教育支持来实现融合教育

经济和教育环境较好的地区:在普通学校设立资源教
室、聘请资源教师、满足特殊需要的随班就读。

经济和教育环境一般的地区:充分运用特殊教育学校
的资源,建立资源中心。

边远山区:展开巡回辅导制。
重点建设普通教育体系的融合教育环境,从环境
支持来实现融合教育。

幼儿园、小学、中学:配备资源教师、资源教室、
特殊教育班、资源中心、无障碍环境设施、定期举
办关爱残疾人活动。

普通高等院校:不能以残疾为由拒绝其入学,要开
设盲文、手语课程,让普通学生积极参与。

师范学院:开设融合教育课程,培养融合教育理念。
以政府购买服务手段为牵引,从政府支持来实现
学校和社区的融合教育

教育部吸纳大量拥有特殊教育知识的兼职教师
和在校研究生,对残疾人士进行上门服务,对
具有严重残疾程度的残疾人进行教育辅导,根
据服务时间、残疾种类、内容难易程度,由家
长签字确认服务效果,从而获得政府给的劳动
报酬。
民政部门吸纳大量拥有社会工作专业技能
的人员进驻社区,对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进
行上门服务。

例如:自杀倾向、经济状况窘迫、丧偶、
独居老人
构建社会支持关系网络,从关系支持来促进融合
教育的实现

通过对政府、学校、家庭、亲友和邻里、社区、
社团进行融合教育建设,形成融合教育实现的
社会支持主体。

从政策支持、物质支持、权利支持、情感支持、
信息支持等层面进行建设。
完毕,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