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题目

尊孔读经的延续和发
展。
尊孔读经
 含义:以孔子的思想及言行,为
自己的思想标准及言行标准,要
明白并记住孔子的思想及言行就
必须读孔子的经典著作四书五
经。
 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 五经:《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
清代制定尊孔读经的文教政策
 
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认识
到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
用。
 尤其是在当时民族矛盾相当尖锐的情况
下,统治者为了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缓
和民族矛盾,“以开太平”,积极推行
了尊孔读经的文教政策。
顺治
思想统治
 顺治皇帝亲政之时社会很不安宁, 内地反
满斗争连绵不断。
 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统
治。
 福临膺服孔子,他号召臣民尊孔读经,
提倡忠孝节义。
 他亲政后的第二个月,即遣官赴孔子故
乡阙里祀孔子。
 九年九月他亲率诸王大臣等到太学隆重
释奠孔子,亲行两跪六叩礼。
 福临还命内院诸臣翻译五经。
 顺治二年 (1645) ,为孔子加上“大
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封号。
 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御书“万世师
表”匾额,悬于孔庙大成殿。 1684
年康熙亲到曲阜,向孔子致祭。
 乾隆九次到曲阜朝拜。 
 在尊孔的同时,还大力提倡读经,提倡封建
的伦理纲常。
 顺治元年 (1644) 七月下令:倡导读经,
把“六经”说成是“帝人修身治人之道”。
 还规定皇帝要“择满汉词臣,朝夕进讲”六
经,大小各官“亦需留心学问”,“致君经
术为本”。
 清朝统治者,如此大力尊孔读经,得到了汉
族大地主、官僚、文人的拥护。清朝统治者
采用尊孔读经的政策,其结果是缓和了满汉
间的民族矛盾,极大地加强了清王朝在思想
上的统治。
民国初年官方倡导的尊孔读经

 在民国初年,尊孔读经的潮流堂
皇而行,政治上的推动者为国家
元首或地方军阀,文化上的组织
者则是各怀心事的遗老遗少或社
会名流。
 就中央而言,袁世凯是推行孔教
最力之人。
袁世凯与尊孔

 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就任国民政府
临时大总统。此后,文化领域的复古主义抬
头。
 1912 年 9 月 13 日,教育部公布以每年
10 月 7 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全国各学校
届时举行纪念会。
 1912 年 9 月 20 日,袁世凯发出《尊崇伦
常文》,表白对孔子的爱慕,且支持成立孔
教会。他也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
教” 这时,袁世凯的尊孔还比较掩饰,他
没有公然提倡“尊孔读经”,而用道德说教
来转移视线,妄图再度取代国民心中刚刚建
立的一点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
 1914 年,袁世凯为恢复帝王制度,实现独裁
专制,加紧进行尊孔活动,大造社会舆论。
 9 月 25 日,袁世凯正式颁发了《祭孔令》,
公开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命令于孔子诞辰
之日,中央和各地方必须举行祭孔典礼。
 9 月 28 日,袁世凯在一大群全副武装的侍从
护卫下,于早晨 6 点半抵达孔庙,换上了绣
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下围褶紫缎裙,头
戴平天冠,由侍从官朱启钤、周自齐及侍从武
官廕昌引导行礼,俎豆馨香,三跪九叩。
 与此同时,各省将军、巡按使也都在省会文庙
祭孔,民国第一次祭孔。
 与恢复祀孔制度的同时,袁世凯也决定恢
复祭天。
 1914 年 12 月 23 日,袁世凯亲率百官到
天坛举行祭天大典,一切仪礼完全模仿封
建帝王,只是由跪拜改为多次鞠躬。
 他祭天所用的祝板,和清朝皇帝的几乎一
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子臣”两字改
为“代表中华民国国民袁世凯”。
 1915 年的《国民学校令》中,以法
律形式确定读经在学校的地位。至
此,官方倡导的“尊孔读经”运动初
步体制化。
 1916 年元旦,袁世凯正式称帝,改
号洪宪。
 清朝皇帝虔诚地祭孔,却换来数千年
中国末代王朝的命运,袁世凯机关算
尽,孔夫子却也没有带给他好运,只
发了 83 天的短命皇帝梦。
袁世凯推行尊孔乃为帝制复辟开路
 如鲁迅就说“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
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
代,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
还新做了古怪的制服,使奉祀的人们穿
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
 袁世凯尊孔固然有称帝的个人野心,但
也有维系政权运转、国家稳定的考量。
 在这种时候,他只能把目光投到传统中
去,希望借孔教之魂,为新政权开路。
地方军事强人
 鼓吹尊孔,以作为治理术中的重要一环。
 1920 年直系军阀、畿卫戌总司令王怀庆在万国道德
会上发表尊孔读经演说。
 1924 年山东督军郑士琦等上《为转请明令读经并崇
祀孟母致大总统呈》。更典型的是奉系军阀张宗昌,
他在山东大搞尊孔读经,与孔子后人孔令贻结拜兄
弟,精印儒家《十三经》广为散发,更令各学校读
经,对孔子顶礼膜拜。
 1925 年 8 月,张宗昌在曲阜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
放话说:“这些年,有人要打倒孔家店,我看是打不
倒的。现在我想拨一笔款,重修孔庙寝殿,修完这里
再修奎文阁。打的让他们去打,修的咱们还是要
修。”可见虽经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在军
事强人的统治中仍延续着民国初年尊孔读经的逆流。
 1912 年以后,相继出现了孔教会、孔社、尊孔会、
孔圣会等尊孔团体,《不忍》、《孔教会杂志》、
《经世报》等尊孔报刊,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孔教大
学。在诸多尊孔团体中,以孔教会影响最大、存活
最久。
 1912 年 10 月,康有为授意其学生陈焕章等在上海
成立孔教会,以“昌明孔教,救济社会”。
 1913 年夏,陈焕章从沪至京,在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内设立孔教会事务所,并开始一场国教请愿运动,
试图在宪法中规定孔教为国教。终因各界人士尤其
是宗教人士的反对而未果,仅于宪法草案中加
入“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一条。
 袁世凯称帝闹剧后,孔教会又展开新一轮国教请愿
运动,康有为在 1916 年 9 月上书总统,要求“以
孔子为大教,编入宪法,复祀孔子之拜跪明令,保
守府县学宫及祭田,皆置奉祀官”。
21 世纪的尊孔读经
21 世纪的今日,全国各地再复尊孔复
古之潮流,出于对封建社会的眷恋和对
权威主义的盲从,学术界发出了些许有
悖时代精神之论调,教育界也大力推崇
着尊孔复古的风尚,《论语》等孔子言
论、著述在基础教育的课本中被大量引
述,并要求学生背诵。但最具讽刺意义
的是,孔子思想中于当今最值得发扬的
“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却长期以来都被
中国教育界拒之门外。
今日眼光视之
 民国初年的尊孔读经乃至请定孔教为国教的
运动,是要将中国变成儒教国家,实现政教
合一,以巩固军事强人的统治,顺便也满足
遗老遗少的“狭隘文化民族主义”。但这注
定会失败。中华民国的缔造,是基于宪政共
和的要求,是为了让中国人走上通向法治、
民主、自由之路。独尊儒家恰恰是对共和之
路的反动。若不肃清与儒家息息相关的宗法
专制残余,公民的自由、平等关系怎么确
立?而讲求三纲五常,以等级秩序、礼法约
束为核心的儒家,显然不能支持以权利、法
治为本位的现代民主政体。
 值得警惕的是,儒学尽管不是纯粹意义上的
宗教,但也饱含神学气息,如李慎之所
言,“从孔孟起,儒学就把天或道与人事相
联系,特别是从董仲舒开始,把皇权与中国
传统文化中最高的概念天或者道具体地联系
起来,形成一套颇为完整而又精微的理论,
使皇权具有神圣的意味。从来皇帝的尊号中
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
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
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
上这样神圣的光环。” ( 《中国文化传统与
现代化》 ) 因此,所谓儒教中国,也可被视
作“政教合一的专制主义中国”。
今天的读经与那时不同
 主要区别是
1. 在坚持当今教育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当前的
教育方针是通过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
兼备的劳动者,是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提下学习传统文
化。
2.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读经为了
学文化、培道德,而不是什么单纯的政治目
的。
3. 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习现代科学的基础上读
经。因此,与民国初年的尊孔读经绝对不一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