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感叹词

感叹词是表示应答呼唤或感叹的词,例如“嗯、
唔、喂、欸、唉、哟、哼、哎呀”等。
它从不跟别的词发生组合,无论感叹词是置于句子
之前或之后,在它的前后一定有停顿。例如:
(a) 嗯!我投寄的那一篇拙稿尽然获得征文比赛的
冠军!(表示出乎意料)
(b) 唔!你的中文名字怎么写啊?(表示疑问)
(c) 喂!你可以等我才一块走吗?(表示招呼)
感叹词

(d) 欸!我现在就赶过来看你!(表示答应
或同意)
(e) 唉!自从父亲意外身亡以后,家里的经济
支柱就垮了!(表示伤感)
(f) 哟!你拿错了别人的公事包!(表示轻微
的惊异,有时带玩笑的语气)
(g) 哎呀!你怎么现在才把真相告诉大家呢?
(表示不满)
(h) 你别含血喷人,走着瞧吧,哼!(表示不
满)
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例如“砰、轰隆、丁当、哗
啦、乒乓、哐啷”等。拟声词通常充当修饰语或谓
语。例如:
(a) 房门哐啷一声,走进了一个陌生人,把大家吓坏
了。(哐啷形容器物撞击的声音)
(b) 像拳头般的冰雹打在车顶上乒乓乱响,车顶被击
得出现几个窟窿。(乒乓形容物体敲击的声响)
(c) 轰隆的雷声把家里的小孩都吓哭了。(轰隆形容雷声)
(d) 箱子里的玻璃杯被撞得丁当响。(丁当形容瓷器
撞击的声音)
拟声词也可以单独成句

例如:
(a) “ 砰!”“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响声?”“是枪
声!”
(b) “ 铃铃铃!”电话的呼叫声连续呼叫了好几分钟。
(c) “ 轰隆!轰隆!”山坡被炸弹炸得破了个窟窿。
感叹词和拟声词到底属不属于虚词?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撰的《现代汉语》
( 2002 : 293 页)指出由于“感叹词”和“拟声
词”都能单说,因此它们跟一般不能单说的虚词有所
不同,所以它们既不归入实词,也不归入虚词,而是
看作特殊的两类词。
语气词

语气词是依附在句子之后表示“陈述”、“疑
问”、“祈使”、“感叹”等等语气的词。
例如:“啊、了、吧、吗、呢、罢了”等,如以下所示
的例句:
1. 好漂亮的景色啊!(用在句末表示赞叹的语气)
2. 她说的都是事实啊!(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
3. 你去不去啊?(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
4. 你要听妈妈的话啊!(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的语气)
5. 同意吧,违背自己的良心;反对吧,就得罪了上司,
真是进退两难!(在句中表示停顿,带假设的语气,常
常对举,有两难的意味)
语气词

6. 你好好的考虑这个建议吧!(在句末表示提议、请求的
语气)
7. 大概是明年毕业吧!(在句末表示不敢肯定)
8. 你想修经济呢,还是学美术呢?(用在疑问句的末尾,
表示疑问的语气)
9. 下星期才开始放长假呢!(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确
认事实,使对方信服)
10. 姐姐在裁缝店当学徒呢!(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动
作或情况正在继续)
句子的语气大致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几类。
这种语气都可以单用语调表示,不用语气词,也可以兼用语
气词表示,如以上所举的例句。
语气词

语气词“了”和动态助词的“了”,语法功能不同。动态
助词“了 1” ,只能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例如:
1. 爸爸看了那封信后,心里很难过。(动词“看” + 了
1)
2. 老李拿了货品到柜台付账,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钱
包。(动词“拿”、“忘” + 了 1 )
3. 绿豆汤凉了以后,才可以喝。(形容词“凉” + 了
1)
4. 牛奶热了,正好可以端出去给小孩喝。(形容词“热”
+ 了1)
5. 衣服干了就可以收进来。(形容词“干” + 了 1 )
语气词

语气词的“了 2” 则不受这个限制。
语气词“了 2” 只在句尾出现。动态助词“了 1” 表示
完成,而语气词“了 2” 表示变化,即一种新的情况的
发生或出现。例如:
1. “ 下雪了 2” (是说原来没有下雪,现在下了)
2. “ 脏衣服全洗了 2” (是说原来脏衣服没洗完,现在洗
完了)。
3. “ 你吃了 2” (是说原来没吃过,现在吃了)
词的兼类与活用

词的兼类问题与词义的分析有关,试举以下的例子以说明:
1. 朝
(a) 朝廷——在朝的官员,“朝”是指名词朝廷。
(b) 朝拜、朝见马来西亚的首相,这里的“朝”是指动词。
2.
 图 (a) 绘图、图画的“图”指的是名词。
(b) 图谋的“图”指的是动词“谋划”。
3. 相
 (a) 宰相、首相的“相”指的是名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
长。
(b) “ 吉人天相”的“相”指的是动词“辅助”。
词的兼类与活用

像“朝、图、相”这些词在语法功能上是对立的,因
为他们的意义区别很明显,名词和动词的意义不相
混。
可以这么说,这些词就不存在兼类的问题。
又如“活”一词,有时是指动词救活,如“活了五口
人”;有时是指生存、有生命。
在前一种意义上可以带宾语,如“活了三头母猪”,
在后一种意义上可以受副“很”“太”修饰,例
如“这块雨花石很活”、“鱼缸里的金鱼很活”,还
可以按形容词的方式重叠,如“活活的一只小兔”。
这两个“活”的意义不同,相等于两个不同
的词,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这样处
理也不发生兼类的问题。
如何根据词义的分析,来分析词兼类的问题
呢?
比如说如果认为“活”的两种意义有联系,
救活是由生存之义引申出来的,那就是不承
认有两个“活”,这时就得认为“活”兼属
动词、形容词两类了。
词的兼类与活用

根据词的语法性质,有些词很难根据某些标
准将词进行分类。
在词类的划分中就出现某些词兼有两个或多
个词类的词。对于什么是“兼类词”,不同
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有不同的理解。
根据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
《现代汉语专题教程》
( 2003 : 241-242 页)所说,对于兼语类
的理解主要可分以下的三类:
词的兼类与活用

第一种理解是将语音相同、字形相同而且在意义上有联系
而分属不同的词才看做兼类词。例如:
(a) 这笔贵重的财物全权交由你保管 1 。(动词)
(b) 陈经理是货舱的保管 2 (名词),有关仓库的操作,
可以咨询他。
(c) 只要用功读书,你今年保管 3 (副词)能考上研究
生。
例( a )“保管 1” 是动词;例( b )“保管 2” 是名词,
指人;例( c )“保管 3” 是副词,表示肯定语气。
按第一种理解,“保管 1” 和“保管 2” 是兼类词,因为虽
然意义不同,但有明显联系;“保管 3” 则看做另一个词,
跟“保管 1” 、“保管 2” 不兼类。
词的兼类与活用

第二种理解是,同音同义而兼有两种或多种词类的词
才算兼类词。
如以下的例句:
(d) 这扇铁门可以自动 1 打开,你不必下车开门。
(e) 弟弟买了一把自动 2 玩具枪。
(f) 必须高速 1 推展建国的计划。
(g) 通往东海岸的高速 2 公路已建好。
词的兼类与活用

“ 自动 1” 和“自动 2” 意义相同,语法功能不
同;“高速 1” 和“高速 2” 也是意义形同,语法功能
不同。
“ 自动 1” 和“高速 1” 只能做状语,其语法功能是修
饰动词,“自动 1” 修饰动词“打开”,“高速 1” 修
饰动词“推展”;“自动 2” 和“高速 2” 只能做定
语,修饰名词,自动 2 (定语)修饰名词“玩具
枪”,高速 2 修饰名词“公路”。
现代汉语里没有一种只能做“定语”和“状语”的词
类,因此只好把“自动”、“高速”这些词处理为兼
类词,它们兼有副词和区别词的语法功能。
第三种理解是只要语音相同、字形相同而分属不同词
类的词都看做兼类词。如以下
所举的例句:
(h) 妈妈的发髻插了一朵红花 1 。
(i) 弟弟今天花 2 了五十令吉买了一辆自动玩具车。
(j) 这条裙子太花 3 了,不适合上了年纪的人穿。
(k) 我老眼昏花 4 ,已不能做针线的活了。
词的兼类与活用

以上这些例句的“花”的意义不同,也被视为兼类词。
上述三种理解,按第二种的理解,兼类词的范围最窄;
按第三种理解,兼类词的范围最宽;按第一种理解,兼
类词的范围介于第二、第三两种理解之间。
不同理解所涵盖的兼类词的范围的大小可表示如下:
第三种理解 > 第一种理解 > 第二种理解
所谓的“词类活用”,一般是指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根据张联荣( 2000 : 150 页)的看法,活用是就一个
词而言,如果把某些词的用法看作活用,那就是看成了
一个词;如果不看作活用,那就成了两个词。
词的兼类与活用

吕叔湘( 2005 : 39 页)指出汉语词义的变化比较特


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
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吕叔湘举的例子如下:
1. “ 我五好都好了四好了,就这一好我就好不上啦?”
句子里的“好了”和“好不上”的“好”就是临时活用
做“动词”。张联荣( 2000:151 页)说这个例子的活
用更接近一种修辞的现象。
2. “ 看远些!别这么近视眼!”
句子里的“近视眼”也是临时活用为动词。这种活用如
果经常化,就成为词类的转变。
张联荣( 2000 : 151 页)指出古代汉语中一些活用的
例证,的确可以被视作修辞现象。
比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句子里的“不
夫人”可以把它看作修辞格。
《左传 . 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
《史记 . 项羽本纪》:“军彭城东。”
《史记 . 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出壁门,莫敢前。”
《论语 . 先进》:“三子者出,曾晢后。”
《周礼 . 夏官 . 司土》:“王南向,三公北面。”
上述例句中的“鼓、军、前、后、面”几个词有
的学者认为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张联荣( 2000 : 152 )认为产生这种看法有两
个主要的原因:一、是拿现代汉语的眼光看古代
汉语。
“ 鼓、军、前”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碰到在古
书作动词用,便认为何种语言情况是“活用”。
二、是受了汉字的影响,如果书写形式是一个,
便认为是一个词,有不同的用法就成了词类活
用。
2 动态助词
• 动态助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处于什么样的情况或
程度的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 进行或状态还在持续。
例如:
• 背着行李等着你门开着
• 脸还红着屋里的灯亮着
• “ 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表示已经具备了某种性状。例
如:
• 他已经通知了小王来了一封信
• 脸红了年龄大了,要多活动活动
• “ 了”不限于表示过去完成,也可以用于表示现在或将来
完成。例如:
• ① 我已经写了两天了。
• ② 别忘了把书带来。
• ③ 桃子红了的时候,你再来吧 !
• 例①“写”的动作已经实现,但尚未结束,仍在“写”的当
中,“了”表示的是现在 时 。例②、③中的“别忘”和“红”都尚未
实现而有待将来实现的,“了”表示的是将来时 。
• “ 了”所附着的行为是结束性的,所以可以说“我看了这本小说” ( 已
经看完 ) ,但不能说“ 我看了这本小说,但没有看完”。
• “ 过”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过或表示曾经具备过某种性状。例如:
• 我去过北京我看过这本小说
• 她的脸红过前几天冷过一阵
• “ 过”可以用来表示假设实现的时态。例如:
• 如果你到过桂林,一定会赞赏那里美丽的风景。
• 等他吃过苦头就明白了。
• 这两例都是表示将来时,其中的“过”都可以换成“了”。
• “ 过”所附着的行为是非结束性的,所以下面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 我看过这本小说,但没有看完。
• 另外,用在“我今天进的城”,“昨天到的成都”等句子中的“的”,不
是结构助词 ,而是表示过去时的动态助词,有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的作
用。
• 应该注意的是,动词带“着”“了”“过”要受意义上的限制,并不是所
有的动词在任何时 候都可以加“着”“了”“过”。
• 含有下面几种意义的动词一般不能带“着”:
• 一部分本身表示持续意义的动词,如“害怕”“持有”“含有”“需
要”“佩服”“羡慕” “企图”“像”“类似”等有些本身表示持续意
义的动词是可以带“着”的,如“ 站着”、“看着”“想着”等。至
于“没看着”、“睡着了”、“打着了”、“点着了”中 的“着”念
zháo ,不是动态助词,不能把它同动态助词的“着”相混淆。;
• 本身表示完成意义不表示持续动作的动词,如“死”“打
倒”“肃清”“看见”“遗失”“ 知道”“成立”“结
束”“消灭”“取消”“到达”“抵消”等;
• 后边带了表示结果补语的动词,如“讲清楚”、“洗干
净”等;
• 前面加有否定副词或能愿动词的动词,如“不看”、“没
走”、“别说”、“会洗”、“能 克服”“肯驾驶”等;
• 后面带有趋向动作的动词,如“读起来”、“走过
来”等。
• 含有下面几种意义的动词不能带“了”:
• 一部分本身表示持续意义的动词,如“拥护”“希
望”“羡慕”等;
• 前面有表示现在或将来意义的时间副词,如“正在修
建”、“将要发生地震”等;
• 前面加有否定副词“没”“没有”或加有能愿动词的动
词,如“没看见”、“应该学习”等 。
• 含有下面几种意义的动词不能带“过”:
• 本身表示持续意义的动词 ( 例子见前 ) ;
• 动作不能再出现第二次的动词,如“出生”“逝世”等;

• 有些表示始终意义的动词,如“开始”“继续”“结
束”等。
• 上面说的是一般的情况,有时还得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习
惯。例如“有”是经常表示持续意 义的,但可以说“我们
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中
国有了希望 ”;“死”是动作不能再出现第二次的动词,
但有时也可以带“过”,如“这条河里先后死 过三个
人”。
• 3 比况助词
• “ 似的”“一样”“一般”等表示比况的助词,常附着在词
或短语后边构成比况短语。比况 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作用
相当于一个词。“似的”用在动词性词语前可写作“似地”。
例 如:
• ① 木刻似的脸上,没有一点活气。
• ② 我真想抓住那一秒钟、一分钟、一点钟箭也似地飞去的时
间。
• ③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 ④ 敌机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栽了下来。
• 以上例句加着重号的部分都是比况短语。另外,“一样”有时
并不是比况助词,如在 “ 一样东西”中,“一样”是数量短
语;在“两种说法很不一样”中,“一样”是形容词。
4 语气助词 是附着在一个句子后边或句中停顿处表示说话的语气的助词。句子
的语气主要靠语 调,语气助词是帮助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
的手段之一。依语气的不同, 常用的语气助词可分以下几种:
(1) 表示陈述语气的:的、了、呢、嘛、罢了。
的、了都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的”强调事情的真相,例如“他会跳 舞
的”;“了”表示事情发展变化的情况,例如“他原来不会跳舞,现在会跳
了”。
呢表示情况在持续之中,而说话人对这种情况的持续带有一定的情绪 ( 赞美 、
夸张、着急等 ) 。例如:“这药灵得很呢 !”“ 他还欠十九个钱呢 !”
嘛表示肯定的语气,含有“道理很明白,不必多说”的意思。例如:“你 自己
愿意嘛,怪谁呢 ?”

(2) 表示疑问语气的:吗 ( 么 ) 、呢、吧。


吗 ( 么 ) 表示问话人不知道,希望得到回答。这种句子本身往往没有表示疑 问
的手段,而是 靠句末用“吗”才构成问句的。例如:“他的病好了吗 ?”( 如果
不用“吗”,变成“他的病 好了”就不一定是疑问句 ) 。
呢除表示不知道外,还有些猜测的意味,这种句子本身有表示疑问的手段 。例
如:“你去不去呢 ?”“ 你怎么不去呢 ?”
吧表示说话的人对所提的问题已有相当的了解,只是希望对方肯定一下。 例如
:“这回可猜对了吧 ?”
27
(3) 表示祈使语气的:吧、了。
吧要求别人做一件什么事。例如:“你让我去吧 !”
了要求别人不做什么,特别是要求别人停止正在做着的一件事,表示劝阻 禁止
之类的语气。例如:“你别哭了 !”“ 你们不要再表演了 !”
(4) 表示感叹语气的:啊。
“ 啊”作语气助词时,经常附着在感叹句之后,表示感叹语气。如:“这些小
朋友多幸福啊 ( 哇 )!”“ 啊”还可以附着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之后表示各
种语气。如:“我已告诉 你了,情况就是这样啊。” ( 表陈述语气 )“ 你担任什
么职务啊 ( 哇 )?”( 表疑问语气 )“ 你快 去啊 ( 呀 )!”( 表祈使语气 )
(5)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时也表示犹豫的语气:呢、吧、啊、么。例如:“我
呢,本来就 不赞成。”“你啊,实在太糊涂了 !”“ 走吧,雨下得太大;不走吧
,又不行。”
语气助词“的”“了”同居于句末的结构助词“的”和动态助词“了”的区别


第一,语气助词“的”“了”可以去掉,去掉后,句子结构完整,基本意思不

第二,结构助词“的”后面一般可以加上个相应的名词 ( 如“这支笔是我的
笔 ) ,语气助词“的”后面不能加。
第三,句末为结构助词“的”的句子,表示否定时,“不”放在“是”之前 ( 如
“这支笔不 是我的” ) ;在表示肯定和强调的“是……的”的句子里,表否定时
,“不”放在“是”之 后 ( 如“她是不会跳舞的”、“我是不知道的” ) 。

第四,名词性词语后边出现的“了”,都是语气助词。例如:“我吃了饭了。”
其中后一个 “了”是处于名词“饭”后边的,肯定是语气助词。
另外,处于句中的“的”和“了”,都不可能是语气助词,只能分别是结构助词
和动态助词 。例如:“他的姐姐掌握了三门外语了。” 其中的“的”是结构助
词,前一个“了”是动态助词,后一个“了”才是语气助词。

第五,语气助词“的”“了”可以连用或分别同其他语气助词连用,结构助词
“的”、动态 助词“了”不能连用。例如:
他们家也真够痛苦的了。
其中“的”表示本来确实痛苦,“了”表示痛苦已变成定局 ( 表示已然语气 ) 。
妈,你看了人家的信了吧 ?
其中“了”表示已然语气,“吧”表示猜测的语气。
这事要是让学校知道了,对你会有影响的啊 !
其中“的”表示本来如此的语气,“啊”表示感叹语气。
5 其他助词:所、被、给、连、的话、来着、看、等、们、来、把等。

(1) 所“所”常用在动词前边,主要用途有四种:

第一,及物动词或主谓短语作定语,而中心语在意念上受这个及物动词
支配的时候,动词前 边可用“所”字,如“他所请的人都到了”。这样
的“所”也可以不用,用上“所”能比较 清楚地表示这个动词或这个主
谓短语是定语。

第二,“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字短语。如
“所见”“所闻”就 是“看见的”、“听到的”的意思。当这种短语前
面有“有”或“无”时,则是作“有”“ 无”的宾语,如“有所思”、
“无所用心”。有时这种结构后面还可加“的”构成“的”字 短语,用
来代替特定的名词 ( 如“所希望的” ) 。

第三,同“为 ( 被 )” 配合,表示被动,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第四,“所”用在“的”字短语中,这种“所”往往可有可无,但
“的”非有不可,如“这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 五 ) 叹词

叹词是表示某种感情或呼唤应答声音的词。例如:啊、唉、哎、哦、哎
呀、 咦、哼、喂、嗯等。
叹词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它不专门表示语法意义,总是独立在句子之外
,不同别的词语 发生组合关系。书面上总有标点符号将它同别的词语隔
开。
叹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喜悦、悲伤或痛苦、愤怒,或鄙视、惊讶、呼唤
、应答等。叹词常常用在句首 ( 也可用在句中或句末 ) 作独立成分 ( 上面
例①至例⑦中的叹词都是 充当的 独立成分 ) ;有时也可独立成句,如果
一个人遇到一件可怕的事情,他叫一声“哎呀 !” ,这 一个叹词就把他惊
恐的情绪表达出来了,这种“哎呀 !” 就是句子。
叹词还可以活用,借用作动词、形容词、名词充当相应的句子成分。例
如:
⑧ 他只嗯了一声,什么话也没说。 ( 用作动词 )
⑨ 他蹲在地上哎哟哎哟地直叫唤。 ( 用作形容词 )
B10 他这人很乐观,说不上三句话,就打两个哈哈。 ( 用 作名词 )
叹词“啊”同语气助词“啊”不同。例如:
( 六 ) 拟声词
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例如:砰、轰隆、丁冬
、 哗啦啦等。
以前的好多语法书都把拟声词归入了形容词,现在《提要》把它单独立为
一个词类了。
1 拟声词的语法特点及其功能
(1) 有多种叠用方式。可以是 AA 式、 AAA 式或 AAAA 式,也可以是
ABAB 式或 AABB 式。例如:嗡嗡地叫、嗡嗡嗡地叫、嗡嗡嗡嗡地叫;丁
当丁当地响、丁丁当当地响。
(2) 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
“过”,也不能受 副词的修饰。在“我看你还呼呼不呼呼 ?”“ 哗啦了半
天”等用法中,“呼呼”、“哗啦” 是拟声词活用作别类词了,不能看
作是拟声词带动态助词和受副词修饰的一般用例。
(3) 可以作多种句子成分。例如:
① 外面传来一阵丁冬声。 ( 作定语 )
② 隔壁丁当丁当地响起了打铁的声音。 ( 作状语 )
③ 泉水丁冬响。 ( 作状语 )
④ 他累得呼哧呼哧的。 ( 作补语 )
2 拟声词同形容词、叹词的异同

(1) 拟声词同形容词的异同。
拟声词和形容词一样可以作定语、状语、谓语,这是它们相同之处。形容词一
般能受程度副 词修饰,拟声词不行;形容词能重叠,重叠方式一般是 AA 式
AABB 式,而拟声词不能重叠,只 能叠用为 AA 式、 AAA 式、 AAAA 式或
ABAB 式、 AABB 式。拟声词作修饰成分时,远没有一般形容 词那么自由,拟
声词的修饰对象都是声响本身或发出声响的某些事物及其动作,超出这个范 围
,其修饰作用就受限制了。由此可见,拟声词与形容词是小同而大异。
(2) 拟声词与叹词的异同。
拟声词与叹词都可以用在句首。叹词通常不与句中的其他词语发生结构关系,
而拟声词则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叹词还 常常独立成句,拟声词一般不能
独立成句。
另外,叹词在表示感叹应答的声音的同时,还直接表达某种感情,而拟声词却
只摹声而不表 “情”。这里说的“情”指的是词义内容,与用词造句时的褒贬
无关。
由此可见,拟声词与叹词也是小同而大异。有些教材把拟声词归入叹词是不太
恰当的。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