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1

铜仁体育场整体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中建西南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天久业膜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2018 年 6 月 11 日
目录

工程概况
整体分析模型
荷载及荷载组合
找形分析结果
静力分析结果
自振特性分析
稳定分析
断索分析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
基于 BIM 的模型建立
工程概况

屋盖平面呈椭圆形,平面尺寸为 283.3x265.3m

由 36 根径向索、一圈环向索(上下 2 层)与外围压环形成张拉整体结
构,整个屋盖膜面形成平缓马鞍形屋面。

内核 149.9 米
*126.8 米
3米
283.

265.3

整体分析模型
整体分析模型(一)

节点总数: 1292
索单元总数: 972
杆单元总数: 60
梁单元总数: 1158

STCAD 软件分析模型: ST-


Model1
无屋面拱梁及膜面
整体分析模型(二)

节点总数: 7992
索单元总数: 2232
杆单元总数: 60
梁单元总数: 2818
膜单元总数:
13824

STCAD 软件分析模型: ST-


Model2
有屋面拱梁及膜面
整体分析模型

杆件信息
  上环向索 下环向索 上径向索 下径向索 吊索 撑杆

构件规格 4*Φ85 6*Φ120 Φ75 Φ115/130 Φ20 Φ450*16


6061 18322~
预张力( kN ) 952~1385 2867~3861 20~78 /
~6077 18400
设计强度(索取破
1670 1670 1670 1670 1670 310
断强度)( MPa )

上环向索

上径向索
吊索

撑杆
下环向索

下径向索
荷载及荷载组合
荷载及荷载组合

恒载 D
包含两部分:
D1 :除索桁架结构自重外,增加节点索夹等节点荷载,吊索上
弦节点 2kN, 下弦节点 2kN ;上环索索夹 14kN ,下环索夹
21kN 。
D2 :马道恒载 3.5kN/m (作用位置如下图蓝色线所示),屋面
恒载(膜及拱杆等,荷载作用区域为整个屋面) 0.15kN/m2
荷载及荷载组合

活载
雪载 L1~L3 :基本雪压 0.3kN/m2*1.25 (其中 1.25 为不利布置系
数),考虑雪载均布及左半跨基本雪压、下半跨基本雪压三种情况。
L4 :马道活载 1.0kN/m (作用位置跟 D2 同)

L1 L2 L3

雪载 L1~L3 示意图
(单位: kN/m2 )
荷载及荷载组合

风载
风载 W1~W10 :考虑共 10 种风荷载工况,即 W1~W10 ,荷
载值均取自 1 : 250 缩尺刚性模型的风洞试验,基本风压、体
型系数等均已考虑在内。

W1 W2 W3 W4 W5

W6 W7 W8 W9 W10

ST-Model1 风荷载 W1~W10 示意图


(单位: kN/m2 )
荷载及荷载组合

风载
风载 W1~W10 :考虑共 10 种风荷载工况,即 W1~W10 ,荷
载值均取自 1 : 250 缩尺刚性模型的风洞试验,基本风压、体
型系数等均已考虑在内。

W1 W2 W3 W4 W5

W6 W7 W8 W9 W10

ST-Model2 风荷载 W1~W10 示意图


(单位: kN/m2 )
荷载及荷载组合

ST-Model2 风荷载 W9 (单位:


kN/m2 )
荷载及荷载组合

ST-Model2 风荷载 W10 (单位:


kN/m2 )
荷载及荷载组合

荷载组合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组合
组合 恒载 活载 风
1 恒+活 1.0 1.0  
2 恒+风 1.0   1.0
3 恒 + 活 + 风(活控) 1.0 1.0 0.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荷载组合(预应力同时考虑扩大 1.2 倍)
组合 恒载 活载 风
1 恒+活 1.2 1.4  
2 恒+活+风 1.2 1.4 0.6×1.4
3 恒+风 0.9   1.4
找形分析结果
找形分析结果

ST-Model1

整体找形后模

ST-Model2
找形分析结果

找形后索桁架的杆件内力分布 (单位: kN )

ST-Model1 ST-Model2





11843 11898 11732 11757





23679 23789 23535 23645
找形分析结果

找形后索桁架的杆件内力分布(单位:
kN )
ST-Model1 ST-Model2




1901 2636 1844 2602




3717 5003 3695 4973


找形分析结果

找形后索桁架的杆件内力分布(单位: kN )
ST-Model1 ST-Model2


30.87 79.53 17.07 79.12


-785 -589 -778 -583


找形分析结果
轴力( kN )
相差( ST1-
找形后索桁架的杆件内力分布(单位: kN )
南侧索桁
ST2 ) /ST1
架 ST-Model1 ST-Model2
*100%

上环向索 11842.7 11852.5 -0.08%


下环向索 23679.2 23787.8 -0.46%
上径向索 1964.2 1957.9 0.32%
下径向索 3732.1 3749.6 -0.47%
吊索 48.6 46.4 4.53%
撑杆 588.7 589.0 -0.05%

两模型找形的结果差异很小
找形分析结果

轴力( kN )
找形后索桁架的杆件内力分布(单位: kN ) 相差( ST1-
西侧索桁
ST2 ) /ST1
架 ST-Model1 ST-Model2
*100%

上环向索 11898.0 11878.0 0.17%


下环向索 23789.4 23898.4 -0.46%
上径向索 2443.9 2420.4 0.96%
Truss-B 4852.9 4875.4
下径向索 -0.46%
吊索 62.3 56.8 8.83%
撑杆 753.4 751.5 0.25%

两模型找形的结果差异很小

Truss-B
静力分析结果
静力分析结果 - 位移
注:此处位移是扣除
各组合工况下竖向位移(单位: mm ) 了恒载作用后的变形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1.0×D+1.
0×L1

1.0×D+1.
0×L2
静力分析结果 - 位移
注:此处位移是扣除
各组合工况下竖向位移(单位: mm ) 了恒载作用后的变形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1.0×D+1.
0×L3

1.0×D+1.
0×L4
静力分析结果 - 位移
注:此处位移是扣除
各组合工况下竖向位移(单位: mm ) 了恒载作用后的变形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1.0×D+1.0×
W9

1.0×D
+1.0×W10
静力分析结果 - 位移
注:此处位移是扣除
各组合工况下竖向位移(单位: mm ) 了恒载作用后的变形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1.0×D+1.0×
L1+0.6×W9

1.0×D+1.0×
L1+0.6×W1
0
静力分析计算结果 - 位移
注:此处位移是扣除
各组合工况下环向索节点的位移值(单位: 了恒载作用后的变形
mm )

Node_A Node_B 环索各节点最大竖向


变形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ST-Model1 ST-Model2 ST-Model1 ST-Model2

1.0×D+1.0×L1 -552.7 -542.7 -631.0 -630.8 -631.0 -630.8


1.0×D+1.0×L2 -295.5 -288.6 -761.2 -766.3 -761.2 -766.3
1.0×D+1.0×L3 -676.9 -672.95 -331.9 -327.0 -682.2 -682.7
1.0×D+1.0×L4 -43.0 -42.4 -58.3 -58.1 -58.3 -58.1
1.0×D+1.0×W9 261.7 262.9 325.2 325.9 358.5 358.9
1.0×D+1.0×W10 -207.0 -196.2 -163.0 -150.1 -303.8 -300.6
1.0×D+1.0×L1+0.6
×W9
-312.4 -297.6 -370.3 -362.0 最大变形值
-385.6 -376.7
1.0×D+1.0×L1+0.6
-710.5 -708.5 -759.9 -767.3 -829.5 -838.9
×W10

挠度限值为 239.56m/250=958mm ,结构变形满足要求。


静力分析结果 - 轴力时程变化曲线

取下图标记位置的杆件描述各构件的轴力变化情况:
上环向索

上径向索
吊索 上环向索

上径向索
撑杆
下环向索 吊索
ST-Model1

下径向索 撑杆
下环向索

下径向索

ST-Model2
静力分析结果 - 轴力时程变化曲线

轴力时程变化曲线( 1.2×D+1.4×L1 ) 注:横坐标为荷载时步

ST-Model1 ST-Model2

上环向索

下环向索
静力分析结果 - 轴力时程变化曲线

轴力时程变化曲线( 1.2×D+1.4×L1 ) 注:横坐标为荷载时步

ST-Model1 ST-Model2

上径向索

下径向索
静力分析结果 - 轴力时程变化曲线

轴力时程变化曲线( 1.2×D+1.4×L1 ) 注:横坐标为荷载时步

ST-Model1 ST-Model2

吊索

撑杆
静力分析结果 - 应力比

A. 索的应力比
B. 撑杆应力比
C. 水平桁架中各杆件应力比
ST-Model2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1.2 倍预应力水平 )

1.2×D+1
.4×L1

1.2×D+1
.4×L2

1.2×D+
1.4×L3

ST-Model2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1.2 倍预应力水平 )

1.2×D+1.
4×L4

0.9×D+
1.4×W9

0.9×D+
1.4×W10

ST-Model2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1.2 倍预应力水平 )

1.2×D+1.
4×L1+0.
6×1.4×W
9

1.2×D+1.
4×L1+0.
6×1.4×W
10

最不利组
合工况

静力分析计算结果 - 应力比

索 ST-Model1

最不利
组合工况

索的最大应力比 0.444 < 0.5 ,满足要求。


静力分析计算结果 - 应力比

索 ST-Model2

最不利
组合工况

索的最大应力比 0.437 < 0.5 ,满足要求。


静力分析计算结果 - 应力比

索 ST-Model2 (取 1.2 倍预应力水平)

最不利
组合工况

索的最大应力比 0.469 < 0.5 ,满足要求。


ST-Model2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1.2 倍预应力水平 )

1.2×D+1
.4×L1

1.2×D+1
.4×L2

1.2×D+
1.4×L3
撑杆
ST-Model2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1.2 倍预应力水平 )

1.2×D+1.
4×L4

0.9×D+
1.4×W9

0.9×D+
1.4×W10
撑杆
ST-Model2
组合工况 ST-Model1 ST-Model2
(1.2 倍预应力水平 )

1.2×D+1.
4×L1+0.
6×1.4×W
9

1.2×D+1.
4×L1+0.
6×1.4×W
10

最不利组
合工况
撑杆
静力分析计算结果 - 应力比

撑杆 ST-Model1

最不利
组合工况

撑杆的最大应力比 0.698 < 0.75 ,满足要求。


静力分析计算结果 - 应力比

撑杆 ST-Model2

最不利
组合工况

撑杆的最大应力比 0.687 < 0.75 ,满足要求。


静力分析计算结果 - 应力比

撑杆 ST-Model2 (取 1.2 倍预应力水平)

最不利
组合工况

索的最大应力比 0.721 < 0.75 ,满足要求。


静力分析结果 - 屋面排水分析

1.0×D+1.0×L1 组合工况下结构位移云图(相对于预应力形态下
的变形)(单位: mm )

ST-Model1 ST-Model2

内环索节点的竖向位移: ST-Model1 为 631.0mm , ST-Model2 为 630.8m


m。
静力分析结果 - 屋面排水分析

屋面排水分析:

1.0×D+1.0×L1 作用下膜面坡度云图
静力分析结果 - 屋面排水分析

屋面排水分析:

1.0×D+1.0×L1 作用下膜面的等高线分布图
静力分析计算结果 - 膜面强度校核

校核条件:
膜材选用 G7 类膜材;
径向抗拉强度标准值为 8000N/5cm ( 160kN/m ),纬向抗拉
强度标准值为 7000N/5cm ( 140kN/m );
分别考虑第一类荷载组合工况和第二类荷载组合工况;
静力分析计算结果 - 膜面强度校核

第一类荷载组合工况下膜面应力云图( kN/m )
组合工况 1.0 倍预应力 1.2 倍预应力水平

径向应力

纬向应力

最大径向应力 28.4kN/m (26.2kN/m) <160/5=32kN/m ,满足要求;


最大纬向应力 11.5kN/m (11.2kN/m) <140/5=28kN/m ,满足要求。
静力分析计算结果 - 膜面强度校核

第二类荷载组合工况下膜面应力云图( kN/m )
组合工况 1.0 倍预应力 1.2 倍预应力水平

径向应力

纬向应力

最大径向应力 34.25kN/m (32.36kN/m) <160/2.5=64kN/m ,满足要求;


最大纬向应力 15.34kN/m (15.57kN/m) <140/2.5=56kN/m ,满足要求。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模型一)

周期
模态 (s
号 振型 振型描述

1 2.992
内环索相对水
平扭转

2 2.422
东西侧反对称
竖向振动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模型一)

周期
模态 (s
号 振型 振型描述

3 2.391
南北侧反对称
竖向振动

4 1.890 整体竖向振动

5 1.853 整体竖向振动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模型二)

周期
模态 (s
号 振型 振型描述

1 4.342
内环索相对水
平扭转

2 2.376
东西侧反对称
竖向振动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模型二)

周期
模态 (s
号 振型 振型描述

3 2.375
南北侧反对称
竖向振动

4 1.824 整体竖向振动

5 1.793 整体竖向振动
稳定分析
稳定分析

水平扰动 撤

荷载工况 2.0×D+2.0 × L1 下变形后的 水平扰动后变形图


结构,在左图所示位置上径向索的节
点施加 100kN 水平扰动荷载 L5 。
稳定分析施加扰动( 2.0D+2.0L )
稳定分析去除扰动( 2.0D+2.0L )
断索分析
断索分析

荷载工况: 1.2×D+0.5 × L1

断索情况: a. 上径向索 Cable_A 断裂


b. 下径向索 Cable_B 断裂
c. 径向索 Cable_A 和 Cable_B 同时断裂
断索分析

上径向索 Cable_A 断裂

Uy 位移 (单位 mm )

Ux 位移 (单位 mm )

断索后索桁架变形图

Uz 位移 (单位 mm )
断索分析

上径向索 Cable_A 断裂

0.402 -0.384

索应力比 撑杆应力比

所有下径向索的内力略有减少 1% 左右;
Cable_A 附近两根上径向索内力增加约 46% ,其他位置上径向索内力约减小 3% ;
上环索内力减小约 3% ,下环索内力减小约 1% ;
断索处撑杆内力下降 70% ,相邻两撑杆内力增大约 30% ,其他位置撑杆内力均下降约 2% 。
断索分析

下径向索 Cable_B 断裂

Uy 位移 (单位 mm )

Ux 位移 (单位 mm )

断索后索桁架变形图

Uz 位移 (单位 mm )
断索分析

下径向索 Cable_B 断裂

0.502 -0.384

索应力比 撑杆应力比

所有上径向索的内力减少约 2% ;
Cable_B 附近两根下径向索内力增大约 47% ,其他位置下径向索内力大致减小 3.5% ;
上环索应力减小约 2% ,下环索内力减小约 3.5% ;
断索处撑杆内力下降 44% ,相邻两撑杆内力增大约 19% ,其他位置撑杆内力减小约 3% 。
断索分析

径向索 Cable_A 和 Cable_B 同时断裂

Uy 位移 (单位 mm )

Ux 位移 (单位 mm )

断索后索桁架变形图

Uz 位移 (单位 mm )
断索分析

径向索 Cable_A 和 Cable_B 同时断裂

0.491 -0.406

索应力比 撑杆应力比

Cable_A 附近两根上径向索内力增幅约 40% ,其他位置上径向索内力减小约 6.5% ;


Cable_B 附近两根下径向索内力增幅约 44% ,其他位置下径向索内力减小约 5% ;
上环索内力减小约 6.5% ,下环索内力减小约 5% ;
断索处撑杆内力下降约 94% ,相邻两撑杆内力增大约 38% ,其他位置撑杆内力减小约 5% 。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

分析支承结构应力释放
上弦索上环索自然下垂
上弦索放松至标高 0 米处
上环索提升至标高 21 米处
悬挂吊杆下环索下弦索
上弦索张拉到位
下弦索张拉到位
悬挂吊索
张拉吊索到指定预力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上弦索自然下垂)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上弦索放松至标高 0 米处)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上环索提升至标高 20 米处)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悬挂吊杆下环索下弦索)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上弦索张拉到位)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下弦索张拉到位)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悬挂吊索)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张拉吊索到指定预力)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环梁水平变形时程曲线)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立柱顶水平变形时程曲线)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立柱底水平变形时程曲线)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立柱顶、底水平变形时程曲线)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上弦索轴力时程曲线)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上环索轴力时程曲线)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下弦索轴力时程曲线)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下环索轴力时程曲线)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立柱轴力时程曲线)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边桁架内弦杆轴力时程曲线)
张拉过程分析模拟(边桁架外弦杆轴力时程曲线)
基于 BIM 的模型建

基于 BIM 的模型建立
基于 BIM 的模型建立
基于 BIM 的模型建立
基于 BIM 的模型建立
基于 BIM 的模型建立
基于 BIM 的模型建立
非常感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