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0

第 4 章 地基应力计算

目 录
contents
01 土的自重应力

02 基底附加压力

03 地基附加应力

04 有效应力原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土中应力的基本形式
及其基本定义;
课程要求
熟练掌握土中各种应力在不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

熟知附加应力在土中的分布规律;

理解并简单运用有效应力原理。
土的自重应力
01
01 土的自重应力

土中应力是指土体在自身重力、构筑物荷载以 土中应力
及其他因素作用下,土中所产生的应力。

01 02

自 重应 力 附 加应 力
指土体受到自身有效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应力,因 指由于外荷载(如建筑荷载、车辆荷载、土中水
其伴随着土的形成就存在,因此也可称为长驻应 的渗流力、地震力及其他振动荷载等)的作用而
力。 在土体中产生的应力增量。

土中应力按其起因分类
01 土的自重应力

土中应力重要性
建筑物下沉 影响正常使
附加应力 土的变形
和倾斜 用
01 土的自重应力

土中应力假定

假定地基土是连续、均匀、各向同性的半无限空间线弹性体。

但在通常情况下,尤其在中、小应力条件下,用弹性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且其计算方法比较
简单,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
01 土的自重应力 4.1.1 单层土的自重应力

4.1.1 单层土的自重应力

对于单层土(或均质土,土的重度为常数),在地表以下深度 z 处自重应力为:

 cz   z ( 4.1 )

上式中为土的天然重度( kN/m3 )

单层土其自重应力 cz 沿水平面均匀分布,且与深
度 z 成正比,呈直线分布,如图 4.1 所示。

图 4.1 单层土的自重应力分布
01 土的自重应力

4.1.1 单层土的自重应力

4.1.1 单层土的自重应力

地基中除作用着竖向自重应力外,还作用有水平向的自重应力。
水平向(侧向)自重应力:


 cx   cy   cz  K 0 cz ( 4.2
1 

式中: K0—— 土的侧压力系数,一般砂土可取 0.35~0.50 ,黏性土为 0.50~0.70 ;
—— 土的泊松比。

水平面和竖直面剪应力均为零,即  zx   yz   xy  0
01 土的自重应力 4.1.2 成层土的竖向自重应力

4.1.2 成层土的竖向自重应力

一般情况下,地基土往往由成层土组成的,因而各层土具有不同的重度。
z 深度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n
 cz = 1h1 + 2 h2 + 3 h3     n hn    i hi ( 4.3 )
i 1

式中:  i —— 第 i 层土的天然重度,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若受到水
的浮力作用,则水下部分土的重度应采用有效重度
 i ( kN/m3 );
hi —— 第 i 层土的厚度 (m) ;
n—— 从天然地面起到深度 z 处的土层数。

由式( 4.3 )可知,因土的重度值不同,故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分布呈折线


状。
01 土的自重应力 4.1.3 地下水对自重应力的影响

4.1.3 地下水对自重应力的影响

若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其
必须采用有效重度 γ' 计算。

计算地下水位以下土的自重应力时,应根据土的性质确定是否需要考虑水的浮力作用 :
砂性土是应该考虑浮力作用的;
黏性土则视其物理状态而定:
若水下的黏性土其液性指数 IL0 ,则认为土处于固体状态,土中自由水受到土颗粒间结合水膜的阻碍不能传递静水压
力,故认为土体不受水的浮力作用;
若 IL1 ,则土处于流动状态,土颗粒间存在大量自由水,此时认为土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若 0<IL<1 时,土处于可塑状态,土颗粒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就较难确定,一般在实践中均按不利状态(即受到水的
浮力作用)来考虑。
01 土的自重应力 4.1.3 地下水对自重应力的影响

若在地下水位下,埋藏有不透水层(例如只含结合水的坚硬黏
土层( IL0 或岩层),由于不透水层中不存在水的浮力,所
以该不透水层层面及层面以下的自重应力应按上覆土层的水土
总重计算,这样的话在该层面处土的自重应力将会有突变。
基底附加压力
02
02 基底附加压力

建筑物荷载

基底压力

土中的附加应力

基底压力
大小与分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1 基底压力与附加压力的概念

4.2.1 基底压力与附加压力的概念

基础结构
的外荷载 基底压力
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自重通过基础底面传递至地基表面上
基底反力 的单位面积压力,又称接触压力。

基底压力

基底附加压力
附加应力
基底压力中扣除基底标高处原有土的自重应力后的数值。
基底附加压力将在地基中产生附加应力并引起地基沉降。
地基沉降变形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2 基底压力分布规律

4.2.2 基底压力分布规律

 基底压力是地基和 •大小
荷载条件: •方向
基础在上部荷载作 •分布
用下相互作用的结
果,受荷载条件、 • 刚度
基础条件和地基条 • 形状
基础条件 : • 大小
件的影响 • 埋深

暂不考虑上部结构的影 • 土类
响,用荷载代替上部结 地基条件: • 密度
• 土层结构等
构,使问题得以简化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2 基底压力分布规律

4.2.2 基底压力分布规律

柔性基础

刚性基础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2 基底压力分布规律

柔性基础
如油罐薄板、土坝、路堤等

特征:刚度很小(可认为抗弯刚度 EI→0 ),在垂


直荷载作用下没有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表现:基础就像橡胶膜似的传递压力
分布:柔性基础基底压力大小及分布与其上部的荷
载大小及分布相同,如图 4.3 所示。
图 4.3 柔性基础基底压力分布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2 基底压力分布规律

桥梁的墩台基础、箱形基础、水闸基础、混凝土坝等 刚性基础

a b c
( a )马鞍形分布 ( b )抛物线形分布 ( c )钟形分布

特点:刚度大(可认为抗弯刚度 EI→∞ ) , 受荷后基础不发生挠曲变形。


分布:
中心荷载作用下,刚性基础下的基底压力分布是鞍形,中央小而边缘大(按弹性理论边缘应力应为无穷大)。
当作用在刚性基础上的荷载较大时,基础边缘由于应力很大,将使土产生塑性变形,边缘应力不再增大,中央部分
的应力继续增大,使基底压力重新分布由马鞍形变为抛物线形。
当作用在刚性基础上的荷载继续增大,荷载接近于地基的破坏荷载时,使基底压力分布又由抛物线形继续发展成中
部突出的钟形。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2 基底压力分布规律

有限刚度基础

有限刚度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可按基础的实际刚度及土的性质,用弹性地
基上梁(板)的方法计算,在本课程中不作介绍。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3 基底压力的近似计算

4.2.3 基底压力的近似计算

基底压 力的分布 比较复 杂,根据 弹性理 论中的圣 维南原 理以及从 土中


实 际应力的 测量结 果,当作用 在基础 上的荷载 总值一 定时,基 底压力分 布
形 状对土中 应力分 布的影响, 只在一 定深度范 围内( 距基底的 深度为基 础
宽 度的 1 . 5 ~ 2 . 0 倍) ,超过 此范围时 ,影响 很不显著 。
在工程 应用中, 对于具 有一定刚 度以及 尺寸较小 的扩展 基础,其 基底
压 力的分布 可近似 地认为是 按 直线规 律变 化, 可近似 地按 材料力学公 式进
行 计算,使 计算工 作大大简化 。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3 基底压力的近似计算

4.2.3.1 中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
当基础受中心荷载作用时,其所受荷载的合力通过基底形心,
基底压力假定为均匀分布

如基础为矩形,此时基底平均压力 p ( kPa )按下式计算:


F F
室内设计地面 +0.00 +0.00
室外设计地面

F G G G

p

d
A b b
p p

式中 F——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kN );
G—— 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的总和( kN ), G=GAd ,其中 G 为基础及回填土
的平均重度,一般取 20kN/m3 ,地下水位以下取 10kN/m3 ;
d—— 基础埋深,一般从室外设计地面或室内外的平均设计地面算起( m );
A—— 基底面积( m2 ),矩形面积 A=l×b , l 和 b 分别为矩形基底的长度和宽度。

对于条形基础,可沿长度方向取 1m 计算,此时式( 4.4 )中的 F 及 G 则代表


每延米内的相应值( kN/m )。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3 基底压力的近似计算

4.2.3.2 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

设计时通常取基底长边方向与偏心方向一致,此时两短边边缘最大压力 pmax 与最小压

力 pmin ( kPa )可按材料力学短柱偏心受压公式计算:


F G M F G 6e
pmax   = (1  )
lb W lb l
( 4.5 )
F G M F G 6e
pmin 
lb

W
=
lb
(1 
l
) ( 4.6 )

式中 M —— 作用于矩形基底的力矩设计值( kN·m );
e—— 荷载偏心距( m ), e=M/(F+G) ;
   W —— 基础底面的抵抗矩( m3 ),矩形基础 W = bl2/6 。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3 基底压力的近似计算

4.2.3.2 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

根据荷载偏心矩 e 的大小不同,基底压力的分布可能
出现以下三种情况(见图 4.6 ):
( 1 )当 e < l/6 时,基底压力分布图呈梯形 [ 图
(a)] ;
( 2 )当 e=l/6 时,则呈三角形 [ 图 (b)] ;
( 3 )当 e > l/6 时,呈应力重分布三角形布置。

图 4.6 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分布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3 基底压力的近似计算

4.2.3.2 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
( 3 )当 e > l/6 时,按式( 4.6 )计算出的结果为负
值,即 pmin<0 [ 图 (c) 中虚线所示 ] 。
由于基底与地基之间不能承受拉力,此时产生拉应力
部分的基底将与地基土脱开,致使基底压力重新分布。
根据基底压力应与上部荷载相平衡的条件,荷载合力
应通过三角形反力分布图的形心 [ 图 (c) 中实线所示分布
图形 ] ,由此可得基底边缘的最大压力 pmax 为:
2( F  G )
pmax 
3bk ( 4.7

式中 k—— 单向偏心荷载作用点至基础底面

图 4.6 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分布
大压力边缘的距离 (m) , k=l/2-e 。
02 基底附加压力 4.2.4 基底平均附加压力
4.2.4 基底平均附加压力
 基底附加压力:基础及上部结构在基底平面处产生的新(净)压力。

F
基底平均附加压力 p0 值按下式计算: 天然地面

p 0  p   cd  p   m d ( 4.8 ) Pk d
Po 基础底面
 cz
b
式中 p0—— 基底平均附加压力( kPa );
p —— 基底平均压力值( kPa );
cd—— 基底处土的自重应力(不包括新填土所产生的自重应力增量)( kPa );
m —— 基底标高以上天然土层按厚度加权的平均重度( kN/m3 ):
m =(1h1+2h2++nhn)/(h1+h2 ++hn)
d—— 基础埋深( m ),必须从天然地面算起,新填土场地则应从老天然地面起算。
地基附加应力
03
03 地基附加应力
附加应力是由于修建建筑物之后在地基内新增加的应力,它是使
地基发生变形从而引起建筑物沉降的主要原因,即由基底附加压
力引起。

目前采用的地基附加应力计算方法,将基底附加压力或其他外荷载作为柔性荷
载作用在半无限弹性体的表面上,然后采用弹性力学中关于弹性半无限空间的
理论解答求解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03 地基附加应力
附加应力是由于修建建筑物之后在地基内新增加的应力,它是使
地基发生变形从而引起建筑物沉降的主要原因,即由基底附加压
力引起。

01 竖向集中力作用 03 条形荷载作用

02 矩形荷载作用 04 圆形荷载作用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1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地基竖向应力计算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地基竖向应力
计算公式是基本解,通过叠加原
理或者数值积分的方法可以得到
各种分布荷载作用时的土中应力
计算公式。
(a) (b)
图 4.7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1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地基竖向应力计算

1885 年法国学者布辛奈斯克( J. V. Boussinesq )运用弹性理论推出了在半无限空


间线弹性体表面上作用一个竖向集中力 P 时,在半空间内任意一点 M ( x 、 y 、 z )
的六个应力分量和三个位移分量的弹性力学解答,其应力及位移的表达式分别如下。
3
3P z 3P
z   5  
3
2
cos
2π R 2πR
P (1   )  xz x 
u  (1  2  )
3P  x z
2
1  2   R  Rz  z2 2
x (2 R  z )  
2
2πE  R 3 R ( R  z ) 
x   5
  R 3 ( R  z )  R 3 ( R  z )2  
2π  R 3  
3P  y z 1  2   R 2  Rz  z 2 y 2 (2 R  z )  
2

y   5   R 3 ( R  z )  R 3 ( R  z )2   P (1   )  yz y 
2π  R 3   v  (1  2  )
2πE  R 3 R ( R  z ) 
3 P  xyz 1  2  xy (2 R  z ) 
 xy   yx    R 5   3
R ( R  z ) 
2
2π 3

P (1   )  z 1
2 2
3 P yz 3 Py
 yz   zy   5  cos 
2

2π R 2πR
3 w   2(1   ) 
2πE  R R
3

2
3 P xz 3Px
 zx   xz   5  
2
3
cos
2π R 2πR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1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地基竖向应力计算

在上述 6 个应力分量中,对地基沉降计算意义最大的是竖向正应力 σz ,

下面将主要讨论 σz 的计算及其分布规律。
利用图 4.7 中的几何关系 ,式( 4.9 )可改写
为: 3 ;
3P z
3
3P z 3 1 P P
z =  5=    =
 
5 2 5 2 2
2π R 2π r 2  z 2 2π 1   r z  
2 z z2
 

3 1
= 5 2
2π 1   r z  2 
 

α 称为集中力作用下的地基附加应力系数,是 r/z 的函数,可由公式计算


,也可由查表 4.1 。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1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地基竖向应力计算

表 4.1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地基附加应力系数 α
r/z α r/z α r/z α r/z α r/z α

0.00 0.4775 0.50 0.2733 1.00 0.0844 1.50 0.0251 2.00 0.0085

0.05 0.4745 0.55 0.2466 1.05 0.0744 1.55 0.0224 2.20 0.0058

0.10 0.4657 0.60 0.2214 1.10 0.0658 1.60 0.0200 2.40 0.0040

0.15 0.4516 0.65 0.1978 1.15 0.0581 1.65 0.0179 2.60 0.0029

0.20 0.4329 0.70 0.1762 1.20 0.0513 1.70 0.0160 2.80 0.0021

0.25 0.4103 0.75 0.1565 1.25 0.0454 1.75 0.0144 3.00 0.0015

0.30 0.3849 0.80 0.1386 1.30 0.0402 1.80 0.0129 3.50 0.0007

0.35 0.3577 0.85 0.1226 1.35 0.0357 1.85 0.0116 4.00 0.0004

0.40 0.3294 0.90 0.1083 1.40 0.0317 1.90 0.0105 4.50 0.0002

0.45 0.3011 0.95 0.0956 1.45 0.0282 1.95 0.0095 5.00 0.0001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1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地基竖向应力计算

3 1 P P
z    P
2  [1  ( r / z ) 2 ] 5 / 2 z 2 Z2

σz 呈轴对称分布
应力泡 0.1P

 P 作用线上 0.05P

 在某一水平面上 0.02P

 在 r﹥0 的竖直线上 0.01P


 z 等值线 - 应力泡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1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地基竖向应力计算

1 . 在 集 中 力 P 作 用线 上 的 σ z 分布

附加 应 力 σ z 随 着深 度 z 的增 加 而 递 减 。但 需 要 指 出的 是 , 上述 应 力 和 位 移
分 量 计 算 公式 , 在 集 中力 作 用 点 处 是不 适 用 的, 因 为 当 R →0 , 由 式 ( 4 .9 ) 和
式 ( 4 .1 7 ) 可 知 , σ z = ∞ , w = ∞ , 即应 力 及 位 移 均趋 于 无 穷 大, 这 时 土已 发
生 塑 性 变 形, 按 弹 性 理论 解 已 不 适 用了 。

2 . 在 r > 0 的 竖 直 线上 的 σ z 分 布

在地 表 面 ( z= 0 )的 附 加 应 力 σ z 为 零 ( σ z = 0 ) ; 随着 深 度 z 的 增 加 , σ z
从 零 逐 渐 地增 大 , 但 到某 一 深 度 后 , σ z 又 随 深度 z 的 增 加而 减 小 。

3 . 在 某 一 深度 z ( z = 常 数) 的 水 平 面 上的 σ z 分 布

在 同 一 水平 面 上 , 附 加应 力 σ z 在 集 中力 作 用 线 上最 大 , 并 随 着 r 的 增 大 而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1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地基竖向应力计算

实际工程中,当基础底面形状不规则或荷载分布较复杂时,可将基
底分为若干个小面积,把小面积上的荷载当成集中荷载,然后利用
上述公式计算附加应力。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2 矩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设地基表面有一矩形面积,长度和宽度分别为 l 和 b ,其上作用着竖向均布荷
载 p0 。求地基内各点的附加应力 σz 。

矩形基础角点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任意点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2 矩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4.3.2.1 角点下的附加应力

角点下的地基附加应力是指图 4.8 中 O 、 A 、 C 、 D 四个角点下任意深度处的应


力,显然,只要深度 z 一样,则四个角点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σz 都相同。

3dP z
3
3 p0 z3
d z   5 =  dxdy
2π R 2π (x  y  z )
2 2 2 5 2
( 4.19 )

图 4.8 矩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的附加应力 σz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2 矩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4.3.2.1 角点下的附加应力

将式( 4.19 )沿整个矩形面积 OACD 积分可得


b l 3 p0 z3
z    dxdy
0 0
2π(x 2  y 2  z 2)5 2
p0  
lbz b 2  l 2  2 z 2   arctan
bl 
=   ( 4.20 )
2π ( b 2  z 2 ) ( l 2  z 2 ) b 2  l 2  z 2 z b 2  l 2  z 2 

c =
1  
lbz b 2  l 2  2 z 2 
 arctan
 bl
 
2π ( b 2  z 2 ) ( l 2  z 2 ) b 2  l 2  z 2 z b  l  z 
2 2 2

( 4.21 )

式中 αc—— 矩形基础底面受竖向均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由 l/b , z/b


查表 4.4 取得。必须注意的是, l 恒为基础长边, b 为基础短边。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2 矩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4.3.2.2 任意点下的附加应力——角点法

表 4.4 矩形基底受竖向均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下的附加应力系数
矩形面积长宽比 l/b
深宽比
z/b 1.0 1.2 1.4 1.6 1.8 2.0 3.0 4.0 5.0 6.0 10.0
0.0 0.2500 0.2500 0.2500 0.2500 0.2500 0.2500 0.2500 0.2500 0.2500 0.2500 0.2500
0.2 0.2486 0.2489 0.2490 0.2491 0.2491 0.2491 0.2492 0.2492 0.2492 0.2492 0.2492
0.4 0.2401 0.2420 0.2429 0.2434 0.2437 0.2439 0.2442 0.2443 0.2443 0.2443 0.2443
0.6 0.2229 0.2275 0.2300 0.2315 0.2324 0.2329 0.2339 0.2341 0.2342 0.2342 0.2342
0.8 0.1999 0.2075 0.2120 0.2147 0.2165 0.2176 0.2196 0.2200 0.2202 0.2202 0.2202
1.0 0.1752 0.1851 0.1911 0.1955 0.1981 0.1999 0.2034 0.2042 0.2044 0.2045 0.2046
1.2 0.1516 0.1626 0.1705 0.1758 0.1793 0.1818 0.1870 0.1882 0.1885 0.1887 0.1888
1.4 0.1308 0.1423 0.1508 0.1569 0.1613 0.1644 0.1712 0.1730 0.1735 0.1738 0.1740
1.6 0.1123 0.1241 0.1329 0.1436 0.1445 0.1482 0.1567 0.1590 0.1598 0.1601 0.1604
1.8 0.0969 0.1083 0.1172 0.1241 0.1294 0.1334 0.1434 0.1463 0.1474 0.1478 0.1482
2.0 0.0840 0.0947 0.1034 0.1103 0.1158 0.1202 0.1314 0.1350 0.1363 0.1368 0.1374
2.2 0.0732 0.0832 0.0917 0.0984 0.1039 0.1084 0.1205 0.1248 0.1264 0.1271 0.1277
2.4 0.0642 0.0734 0.0812 0.0879 0.0934 0.0979 0.1108 0.1156 0.1175 0.1184 0.1192
2.6 0.0566 0.0651 0.0725 0.0788 0.0842 0.0887 0.1020 0.1073 0.1095 0.1106 0.1116
2.8 0.0502 0.0580 0.0649 0.0709 0.0761 0.0805 0.0942 0.0999 0.1024 0.1036 0.1048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2 矩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4.3.2.2 任意点下的附加应力——角点法
矩形面积长宽比 l/b
深宽比
z/b 1.0 1.2 1.4 1.6 1.8 2.0 3.0 4.0 5.0 6.0 10.0
3.0 0.0477 0.0519 0.0583 0.0640 0.0690 0.0732 0.0870 0.0931 0.0959 0.0973 0.0987
3.2 0.0401 0.0467 0.0526 0.0580 0.0627 0.0668 0.0806 0.0870 0.0900 0.0916 0.0933
3.4 0.0361 0.0421 0.0477 0.0527 0.0571 0.0611 0.0747 0.0814 0.0847 0.0864 0.0882
3.6 0.0326 0.0382 0.0433 0.0480 0.0523 0.0561 0.0694 0.0763 0.0799 0.0816 0.0837
3.8 0.0296 0.0348 0.0395 0.0439 0.0479 0.0516 0.0645 0.0717 0.0753 0.0773 0.0796
4.0 0.0270 0.0318 0.0362 0.0403 0.0441 0.0474 0.0603 0.0674 0.0712 0.0733 0.0758
4.2 0.0247 0.0291 0.0333 0.0371 0.0407 0.0439 0.0563 0.0634 0.0674 0.0696 0.0724
4.4 0.0227 0.0268 0.0306 0.0343 0.0376 0.0407 0.0527 0.0597 0.0639 0.0662 0.0692
4.6 0.0209 0.0247 0.0283 0.0317 0.0348 0.0378 0.0493 0.0564 0.0606 0.0630 0.0663
4.8 0.0193 0.0229 0.0262 0.0294 0.0324 0.0352 0.0463 0.0533 0.0576 0.0601 0.0635
5.0 0.0179 0.0212 0.0234 0.0274 0.0302 0.0328 0.0435 0.0504 0.0547 0.0573 0.0610
6.0 0.0127 0.0151 0.0174 0.0196 0.0218 0.0238 0.0325 0.0388 0.0431 0.0460 0.0506
7.0 0.0094 0.0112 0.0130 0.0147 0.0164 0.0180 0.0251 0.0306 0.0346 0.0376 0.0428
8.0 0.0073 0.0087 0.0101 0.0114 0.0127 0.0140 0.0198 0.0246 0.0283 0.0311 0.0367
9.0 0.0058 0.0069 0.0080 0.0091 0.0102 0.0112 0.0161 0.0202 0.0235 0.0262 0.0319
10.0 0.0047 0.0056 0.0065 0.0074 0.0083 0.0092 0.0132 0.0167 0.0198 0.0222 0.0280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2 矩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利用角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 4.21 )和应力叠加原 4.3.2.1 角点下的附加应力


理,推求地基中任意点的附加应力的方法称为角点法。具体应
用可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 1 )计算矩形面积内任一点 o 下深度
为 z 的附加应力 [ 图 4.9(a)]

 z =( cⅠ   cⅡ + cⅢ   cⅣ)p0

( 2 )计算矩形面积外任一点 o 下深度
为 z 的附加应力 [ 图 4.9(b)]
图 4.9 角点法计算任意点 o 下附加应力示意
 z =( cⅠ   cⅡ -  cⅢ   cⅣ)p0 图
03 地基附加应力

利用公式( 4.9 )和积分的方法求出 4.3.3 矩形基础三角形荷载角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角点 O 下任意深度点的附加应力 σz 。

取微元面积
dA=dxdy
其上作用中力
x
dP  p 0 dxdy
b

图 4.11 矩形基础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角点下的附加应力
03 地基附加应力

dP
dP 在压力为零的角点
在压力为零的角点 OO 下任意深度
下任意深度 zz 处
处 MM 点所引
点所引 4.3.3 矩形基础三角形荷载角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起的竖向附加应力
起的竖向附加应力 d dzz 由式(
由式( 4.9
4.9 )计算。积分得到
)计算。积分得到
附加应力
附加应力 σσzz :

x 3
z
3p b l
b
z  0
2π  (x
0 0 2
y z)
2 2 5 2
dxdy ( 4.22 )
p0l  z z3 
=   
2πb  b 2  l 2 ( b2  z 2 ) b2  l 2  z 2 

令 l  z z3 
t =  2 2  2 2 
2πb  b  l ( b  z ) b2  l 2  z 2 


 z = t p0 ( 4.23 )
式中 αt—— 零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由 l/b , z/b 查表 4.7 取得。需要注意
的是
,荷载沿长度为 b 的方向三角形分布,沿长度为 l 的方向均匀分布。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3 矩形基础三角形荷载角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表 4.7 矩形基底受三角形荷载作用下,压力为零的角点下的附加应力系数
l/b
z/b 0.2 0.4 0.6 0.8 1.0 1.2 1.6 2.0 3.0 4.0 6.0 8.0 10.0

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2 0.0223 0.0280 0.0296 0.0301 0.0304 0.0305 0.0306 0.0306 0.0306 0.0306 0.0306 0.0306 0.0306
0.4 0.0269 0.0420 0.0487 0.0517 0.0531 0.0539 0.0545 0.0547 0.0548 0.0549 0.0549 0.0549 0.0549
0.6 0.0259 0.0448 0.0560 0.0621 0.0654 0.0673 0.0690 0.0696 0.0701 0.0702 0.0702 0.0702 0.0702
0.8 0.0232 0.0421 0.0553 0.0637 0.0688 0.0720 0.0751 0.0764 0.0773 0.0776 0.0776 0.0776 0.0776
1.0 0.0201 0.0375 0.0508 0.0602 0.0666 0.0708 0.0735 0.0774 0.0790 0.0794 0.0795 0.0796 0.0796
1.2 0.0171 0.0324 0.0450 0.0546 0.0615 0.0664 0.0721 0.0749 0.0714 0.0779 0.0782 0.0783 0.0783
1.4 0.0145 0.0278 0.0392 0.0483 0.0554 0.0606 0.0672 0.0707 0.0739 0.0748 0.0752 0.0752 0.0753
1.6 0.0123 0.0238 0.0339 0.0424 0.0492 0.0545 0.0616 0.0656 0.0667 0.0708 0.0714 0.0715 0.0715
1.8 0.0105 0.0204 0.0294 0.0371 0.0435 0.0487 0.0560 0.0604 0.0652 0.0666 0.0673 0.0675 0.0675
2.0 0.0090 0.0176 0.0255 0.0324 0.0348 0.0434 0.0507 0.0553 0.0607 0.0624 0.0634 0.0636 0.0636
2.5 0.0063 0.0125 0.0183 0.0236 0.0284 0.0326 0.0393 0.0440 0.0504 0.0529 0.0543 0.0547 0.0548
3.0 0.0046 0.0092 0.0135 0.0176 0.0214 0.0249 0.0307 0.0352 0.0419 0.0449 0.0469 0.0474 0.0476
5.0 0.0018 0.0036 0.0054 0.0071 0.0088 0.0104 0.0135 0.0161 0.0214 0.0248 0.0283 0.0296 0.0301
7.0 0.0009 0.0019 0.0028 0.0038 0.0047 0.0056 0.0073 0.0089 0.0124 0.0152 0.0186 0.0204 0.0212
10.0 0.0005 0.0009 0.0014 0.0019 0.0023 0.0028 0.0037 0.0046 0.0066 0.0084 0.0111 0.0128 0.0139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4 条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 理论上,当基础的长度 l 与宽度 b 之比接近无穷大(即 l/b=∞ )时,地基内


部的应力状态才属于平面问题。
 但是在工程中,当荷载面积的长宽比 l/b≥10 时,称为条形基础(如砖墙基
础、挡土墙基础、路基、坝基等),均可视作平面应变问题计算,其结果与
l/b=∞ 的解极为相近,其误差在工程上是允许的。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4 条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
沿无限长直线上作用的竖向均布荷载称为竖向线荷载 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竖向线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当地基土表面上作用竖向线荷载时,地基内部任意深度 z 处的附加应力可按弗
拉曼( Flamant )解答计算,即:
3 p  z3 2 pz 3
2π (x 2  y 2  z 2)
z  dy =
52
π( x 2  z 2 )2
( 4.24 )
2 px 2 z
x=
π( x 2  z 2 )2 ( 4.25 )
2 pxz 2
 xz =
π( x 2  z 2 )2
( 4.26 )
为单位长度上的线荷载, kN/m ; x 、 z 为计算点的坐
式中, p
标。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4 条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
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 1 )利用式( 4.24 )求出微分宽度 dξ 上作用着的线荷载:

2p z 3 d ( 4.27 )
d z 

 (x   )2  z 2  2

( 2 )再沿宽度积分,即可得到条形基底
受均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2p B z 3 d
π 0 (
z 
2 2
 x  )  z 
2

图 4.13 均布条形荷载
式中 αu——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由 x/B , z/B 查表 4.8 取得, 作用
其中 x 为条形荷载横向坐标。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4 条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
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再将式( 4.27 )沿宽度积分,即可得到条形基底受均布荷载作用时的竖


向附加应力为:

2p B z 3 d
z 
π 0
 x  )  z 
( 2 2 2
( 4.28

式中 αu——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由 x/B , z/B 查表 4.8 取得,其中 x 为条形荷载横向坐


标。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4 条形基础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表 4.8 条形基础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系数
x/B 0.00 0.25 0.50 1.00 1.50 2.00
z/B

0.00 1.00 1.00 0.50 0.00 0.00 0.00


0.25 0.96 0.90 0.50 0.02 0.00 0.00
0.50 0.82 0.74 0.48 0.08 0.02 0.00
0.75 0.67 0.61 0.45 0.15 0.04 0.02
1.00 0.55 0.51 0.41 0.19 0.07 0.03
1.25 0.46 0.44 0.37 0.20 0.10 0.04
1.50 0.40 0.38 0.33 0.21 0.11 0.06
1.75 0.35 0.34 0.30 0.21 0.13 0.07
2.00 0.31 0.31 0.28 0.20 0.13 0.08
3.00 0.21 0.21 0.20 0.17 0.14 0.10
4.00 0.16 0.16 0.15 0.14 0.12 0.10
5.00 0.13 0.13 0.12 0.12 0.11 0.09
6.00 0.11 0.10 0.10 0.10 0.10 —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5 圆形基础均布荷载中点

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设圆形荷载面积的半径为 r0 ,以圆形截面的中心点为极坐标原点 O 。
在荷载面积上取微面积 dA=rdθdr
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视为集中力 dP= p0dA = p0rdθdr

积分求圆形基础均布荷载中点下任意深度 z 处 M 点的 σz 如下:
3 p0 2 r0 z 3 rdrd
z =  d z
=
2π  
0 0
(r 2  z 2 )5 2
A

  z 2 3 2 
= 1   2 2    p0 = 0 p0
  z  r0   ( 4-29 )

式中 α0—— 圆形面积均布荷载作用时,圆心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 图 4.14 均布圆形荷载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


系数,由 z/ r0 查表 4.9 。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5 圆形基础均布荷载中点下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表 4.9 圆形均布荷载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系数

z/r0 α z/r0 α z/r0 α z/r0 α


0.0 1.000 1.2 0.547 2.4 0.213 3.6 0.106
0.1 0.999 1.3 0.502 2.5 0.200 3.7 0.101
0.2 0.993 1.4 0.461 2.6 0.187 3.8 0.010
0.3 0.976 1.5 0.424 2.7 0.175 3.9 0.091
0.4 0.949 1.6 0.390 2.8 0.165 4.0 0.087
0.5 0.911 1.7 0.360 2.9 0.155 4.2 0.079
0.6 0.864 1.8 0.332 3.0 0.146 4.4 0.073
0.7 0.811 1.9 0.307 3.1 0.138 4.6 0.067
0.8 0.756 2.0 0.285 3.2 0.130 4.8 0.062
0.9 0.701 2.1 0.264 3.3 0.124 5.0 0.057
1.0 0.646 2.2 0.246 3.4 0.117 6.0 0.040
1.1 0.595 2.3 0.229 3.5 0.111 10.0 0.015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6 成层土地基对
实际上地基往往是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的
附加应力分布的影响

1. 由不同压缩性土质组成的成层地基;

2. 同一土层的压缩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这种现象在砂土中尤为显著);

3. 土层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性质不同。
对于这样 一些问题的 考虑 是比较复杂的,目前也 未得到完全满意 的解答。
03 地基附加应力

两种压缩性不同的土层构成的双层地基的附加应力分布
4.3.6 成层土地基对
附加应力分布的影响

上软下硬 上硬下软

坚硬土层上覆盖着不厚的可压缩土 软弱土层上有一层压缩模量较高的
层。 硬壳层。
03 地基附加应力 4.3.6 成层土地基对附加应力分布的影响

( a )发生应力集中 ( b )发生应力扩散
图 4.15 双层地基界面上地基附加应力的分布
(虚线表示均质地基中水平面上的附加应力分布)

当上层土的压缩模量比下层土低时 当上层土的压缩模量比下层土高时
(上软下硬),即 E1 < E2 ,则土中附 (上硬下软),即 E2 < E1 ,则土中
加应力分布将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 附加应力分布将发生应力扩散的现
两土层分界面上的地基附加应力如图 象,两土层分界面上的地基附加应
4-15 ( a )所示。 力如图 4.15 ( b )所示。
03 地基附加应力

两种压缩性不同的土层构成的双层地基的附加应力分布
4.3.6 成层土地基对
附加应力分布的影响

在坚硬的上层、软弱下卧层这种双层地基中引起的应力扩散随上层厚度的增大更加
显著,并且它还与双层地基的变形模量 E 、泊松比 μ 有关,即随参数 β 的增加而更为
明显。 2
E1 1   2
=  2
E2 1  1 ( 4.29 )

式中 E1 、 E2—— 上面硬层与下卧软层的变形模量;
μ1 、 μ2—— 上面硬层与下卧软层的泊松比。
因为土的泊松比变化不大,一般为 μ=0.3~0.4 ,因此参数 β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上下土层
变形模量的比值。
有效应力原理
04
04 有效应力原理

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基本概念是由太沙基( K. Terzaghi )于 1923 最早


提出,有效应力原理的提出和应用阐明了碎散介质的土体与连续固体介质在
应力 - 应变关系上的重大区别,从而使土力学从一般固体力学中分离出来,成
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04 有效应力原理

总应力与孔隙水压力之间的差值——有效应力

土体受力后变形问题 总应力

土体受力后强度问题 有效应力
04 有效应力原理

4.4.1 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

在土中某点截取一水平截面,其面积为 A ,截面上作用
应力 σ ,它是由土体的重力、外荷载 p 所产生的应力以及
静水压力组成,称为总应力。
总应力的一部分是由土颗粒间的接触面承担和传递,称
为有效应力;
另一部分是由孔隙内的水和气体承担,称为孔隙压力
(包括孔隙水压力与孔隙气压力)。 图 4.16 有效应力
04 有效应力原理

4.4.1 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

沿 a—a 截面取脱离体, a—a 截面沿土颗粒间接触面截取的


曲线状截面,
截面上各土颗粒间接触面间的作用法向应力为 σs

各土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之和为 As

孔隙内的水压力为 uw ,面积为 Aw

孔隙气压力为 ua ,面积为 Aa
由此可建立如下平衡条件:

 A   s As  uw Aw  ua Aa
图 4.16 有效应力
04 有效应力原理

4.4.1 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

 A   s As  u w Aw  ua Aa
σsAs / A 实际上是土颗粒间的接触应力在
 A   s As  uw Aw   s As  u( A- As) 截面积 A 上的平均应力,称为土的有效应
w
力,通常用 σ¢ 表示;
 s As As 并把孔隙水压力 uw 用 u 表示。
  u(
w
1- )
A
由于颗粒间的接触面积 As 是很小, As/A 可略去
A
 u
不计,但第一项中因接触应力 σs 很大,不能略   u
去。
 s As
  uw 上式也称为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
A
04 有效应力原理

4.4.1 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

孔隙水压力 u 有效应力

对于饱和土,土中任意点的孔隙水压 土颗粒间的有效应力作用,则会引起
力 u 对各个方向作用是相等的,因此 土颗粒的位移,使孔隙体积改变,土
它只能使土颗粒产生压缩(由于土颗 体发生压缩变形,同时有效应力的大
粒本身的压缩量是很微小的,在土力 小也影响土的抗剪强度,这是土力学
学中均不考虑),而不能使土颗粒产 有别于其他力学(如固体力学)的重
生位移。 要原理之一。
04 有效应力原理

4.4.1 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

 由此可将土力学中最常用的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 土的有效应力 σ '等于总应力 σ 减去孔隙水压力 u ;

 土的有效应力控制了土的变形及强度性能。
04 有效应力原理
4.4.2 部分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

对于非饱和土(或部分饱和土), ua 、 Aa 不等于零,则由式( 4.30 )可


得:
 s As Aw A  As  Aw
  uw  ua
A A A
Aw A
    ua  (u a  u w )  u a s
A A
As
因为 可略去不计,从而可得到非饱和土(部分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公式为:
A

 '    ua  (ua  uw) ( 4.36



04 有效应力原理 4.4.2 部分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

【本章小结】

1.自重应力的概念,竖向和水平向自重应力的计算,以及注意成层土及地下水位以
下的自重应力计算。
2.基底压力和基底附加压力的概念,以及中心荷载、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的计
算和基底附加压力的计算。
3.地基附加应力计算方法的假定,集中力作用下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基本课题,
布辛奈斯克提出),空间问题和平面问题下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应用集中力的
解答,通过积分的方法得到其计算公式),特别是角点法的应用,给计算带来方
便,附加应力系数可以借助查表求得。
4.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主要内容及应用。
课后思考题

4.3 怎样计算地基中的自重应力、附加应力?
4.5 地基附加应力分布规律有哪些?
4.6 地下水位下降对自重应力大小有何影响?地下水位下降能使土体产
生压缩变形吗?
4.7 大面积填土对自重应力大小的影响如何?
课后思考题
4.8 某建筑场地的地质剖面如图 4.17 所示,试计算各土层界面及
地下水位面的自重应力 σcz ,并绘制自重应力 σcz 曲线。
4.9 若图 4.17 中,设淤泥质黏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 K0=0.3 ,试求
地下水位以下 2m 处土的侧向自重应力 σcz 。
课后思考题
4.10 某外墙下条形基础底面宽度 b=1.5m ,基底标高为 -
1.50m ,室内地面标高为 ±0.00 ,室外地面标高为 -0.60m ,墙
体作用在基础顶面的竖向荷载 F=230kN/m ,试求基底压力 p 。
4.11 某柱下方形基础边长为 4m ,基底压力为 300kPa ,
基础埋深为 1.5m ,地基土重度为 18kN/m3 ,试求基底中心点下
4m 深处的竖向附加应力。
4.12 已知条形均布荷载 p0=200kPa ,荷载面宽度 b=
2m ,试按均布矩形荷载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计算条形荷载面
中心点下 2m 深处的竖向附加应力。
4.13 某框架柱传给基础的荷载为:轴心荷载 F=1100kN ,
弯矩 M = 320kN· m (沿基础长边方向作用 ) ,基础埋深为
1.5m ,基底尺寸为 3m × 2m 。地基土为粉土,重度为 18
kN/m3 。试求基底中心点下 2m 深处的竖向附加应力。
谢谢观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