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8

第9章 浅基础设计

01浅基础的类型
目 录
contents 02 基础埋置深度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04 地基计算
05 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06 扩展基础设计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了解浅基础的定义及类型、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原则及影响因素;

课程要求 掌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方法

熟练掌握地基计算方法,会进行无筋扩展基础及
扩展基础设计

了解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的设计计算要点,知道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所能采取的各种措施。
01
浅基础的类型
01 浅基础的类型

天然地基上
是否需要 的浅基础
浅基础 : 基础的埋深不大(例如不大于 3 ~ 5m 或不大于基底宽度 b ),可以用普通开挖
处理人工地基上
基坑和敞坑排水的方法修建的基础。 的浅基础
浅基础
无筋扩展基

结构类形
钢筋混凝土
基础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1 无筋扩展基础

9.1.1 无筋扩展基础
无筋扩展基础:是指由砖、毛石、混
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
材料组成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
基础。无筋扩展基础因其自身刚度很
大,故又称为刚性基础。
适用:多层民用建筑和轻型厂房。当
地基承载力能满足要求时,无筋扩展
基础可用于层数达七、八层的民用建
筑及轻型工业厂房。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1 无筋扩展基础

( 1 )砖基础
砖 基 础 的强 度 和 抗冻 性 较 差, 但 取材 容 易 ,
价 格 较 低, 在 我 国应 用 很 广泛 。
砖 基 础 通常 砌 筑 成台 阶 形 断面 , 俗称 大 放 脚
, 大 放 脚的 砌 筑 方式 有 “ 等高 式 ”和 “ 二 一
间 隔 收 ”两 种 。
适 用 : 5 层 及 5 层 以 下 的混 合 结构 的 墙 、
柱基础。
质 量 要 求: 砖 的 强度 等 级不 低 于 M U 1 0 ,
砂 浆 不 低于 M 5 ; 在 地 下水 位 以 下或 者 地 基
潮 湿 时 应采 用 水 泥砂 浆 砌 筑; 基 底以 下 为 了
得 到 一 个平 整 的 基槽 底 , 以便 于 砌砖 , 一 般
( a )等高式”砌法 ( b ) 二一间隔收”砌法
要 在 基 槽底 浇 筑 一层 7 0 ~ 1 0 0 m m 厚 的 图 9.1 砖基础大放脚剖面图
C 1 5 素混 凝 土垫 层 ; 对于 低 层 房屋 , 也可
在 槽 底 铺筑 3 0 0 mm 厚 的 三 七灰 土 代替 混
凝 土 垫 层。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1 无筋扩展基础

( 2 )毛石基础

毛 石基 础 的材 料 采 用 未 经 加 工凿 平 或 稍 作 修
整 的未 风 化 的硬 质 岩石 。
问 题: 毛 石 砌体 的 抗压 强 度 较低 , 并且 由 于
毛 石形 状 不规 则 , 较难 砌 筑平 整 , 压力 传 递
受 到影 响 。
要 求: 为 了 保证 上 一层 毛 石 能压 紧 下一 层 毛
石 ,阶 梯 型毛 石 基 础每 阶 外伸 长 度 不宜 大 于
2 0 0 m m 。毛 石 基础 的 每 阶 高度 可 取
4 0 0 ~6 0 0 mm 。 ( a )等高式”砌法 ( b ) 二一间隔收”砌

图 9.2 砖基础大放脚立体图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1 无筋扩展基础

( 2 )毛石基础

( 4 )三合土基础 三合土基础
( 3 )灰土基础 灰土基础由熟 由石灰、砂和骨料(矿渣、碎砖
化后的石灰和黏性土按比例拌合 、卵石)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均
并夯实而成。其(体积)配合比 匀后,铺在基槽内分层夯实而成。
=2:8 或 3:7 (石灰:土),每 体积比 1:2:4~1:3:6 (石灰砂骨
层虚铺 220~250mm ,夯至 料),每层约虚铺 220mm ,夯
150mm 。 至 150mm 。
灰土基础的强度增长较慢,初期 三合土基础的强度与骨料的品种
强度主要靠密实度,但后期强度 有关,骨料为矿渣的最好,碎砖
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长。 也比较好,较差的是碎石及卵石

1 2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2 扩展基础

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通过配置足够的钢
筋来承受弯矩引起的拉应力,使 基础在
扩展基础 受弯时不致破坏 ,因而不受台阶 宽高比
的限制,可以做成扁平形状,所 以可以
当基础受到的 用扩大基础底面积的方法来满足地基承
•外荷载较大 载力的要求,但不必增加基础的埋深。
•且存在弯矩 相对于无筋扩展基础而言,扩展基础不
•水平荷载作用, 仅具有比较好的抗压强度,而且 具有一
•同时地基承载力又比较低
定的抗拉能力, 所以又称 作柔性基础。
无筋扩展基础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
和基础埋深的要求时,就要考虑采 通常所说 的扩展基础(狭义扩展基础)
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指柱下独立基础、墙下条形基础, 广义
的扩展基础还包括柱下条形基础、十字
交叉条形基础、筏板基础 和箱形基础 等
9.1.2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2 扩展基础

( 1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 钢筋混凝土 独立 基 础主要是柱下基 础,
一柱一基础, 造价 相 对较低。通常 有 现
浇阶梯形基础 [ 见图 9 .3 (a )] , 现 浇锥
形基础 [ 见图 9 .3( b )] 和 预制 柱的 杯口
形基础 [ 见图 9 .3( c)] ;
• 杯口 形基础又可分 为 单肢 和双肢杯 口 形
基础,低 杯口 形基 础和高 杯口 形基 础。
• 轴心 受压柱下基础 的底面形状为 正 方形
,而 偏心 受压柱下 基础的底面形状 为 矩 ( a ) 阶梯形 ( b )锥形 ( c ) 杯口型
形。 图 9.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2 扩展基础

( 2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根据受力条件可
分为不带肋和带肋两种(见图 9.4 )。
•通常只考虑基础横向受力发生破坏,设计
时,可沿长度方向取 1m 按平面应变问题
( a ) 不带肋 ( b ) 带肋 进行计算。
图 9.4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3 柱下条形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属于广义的扩展基础,可分为柱下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见图 9.5 )和十字叉钢筋
混凝土条形基础(见图 9.6 )。
当上部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较低时,可 把若干柱子的基
础连成一条构成柱下条形基础,以扩大基底面积,减小地 图 9.5 单向条形基础
基反力,并可以通过形成整体刚度来调整可能产生的不均
匀沉降。把一个方向的单列柱基连在一起形成单向条形基
础(见图 9.5 )。
上部荷载较大,采用单向条形基础仍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
时,可以把纵横柱基础均连在一起,成为十字交叉条形基
础(双向条形基础、交梁基础)(见图 9.6 )。

图 9.6 十字交叉条形基础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4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

( 1 )筏板基础(片筏基
础)

当地基承载力低,而上部结构
的荷载又较大,以致十字交叉
条形基础仍不能提供足够的底
面积来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满堂板
基础,这种平板基础称为筏板
基础(见图 9.7 )。

图 9.7 筏板基础施工 现场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4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

筏板基础具有比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更大的整体刚度,有利于调整地基的不均匀
沉降,能较好适应上部结构荷载分布的变化。筏板基础还可满足抗渗要求。
筏板基础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类型。
• 平板式:等厚度平板 [ 见图 9.8(a)] ;柱荷载较大时,可局部加大柱下板厚或设墩基
以防止筏板被冲剪破坏见图 9.8(b)] 。
• 梁板式:柱距较大,柱荷载相差也较大时,沿柱轴纵横向设置基础梁 [ 见图
9.8(c) , (d)] 。

(a) 平板式 (b) 平板式 (c) 梁板式


(d) 梁板式
图 9.8 筏板基础的类型
01 浅基础的类型 9.1.4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

( 2 )箱形基础
是由现浇的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
内外隔墙组成。
• 箱形基础具有比筏板基础更大的抗弯刚
度,相对弯曲变形很小,可视作绝对刚
性基础。
• 箱形基础埋深较深,基础空腹,从而卸
除了基底处原有地基的自重应力,因此
就大大地减少了作用于基础底面的附加
压力,减少建筑物的沉降,这种基础又
图 9.9 箱形基础 称之为补偿性基础。
基础埋置深度
02
02 基础埋置深度

基础埋置深度
从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深度,称为基
础的埋置深度(见图 9.10 )。
 基础埋得太深,不但会增加施工的困难程
度以及造价,在某些地基中(如上部有不
太厚但可以利用的好土层,而下部土质很
差的地基),还可能加大房屋的沉降;
 基础埋得太浅,又常常不能保证房屋的稳
定性。
图 9 .1 0 基础埋 深 地基基础的设计中,需要合理确定基础的埋
深。
02 基础埋置深度

• 所以一般情况下,基础的最小埋深不宜小
基础埋置深度 于 0.5m
确定原则 • 对岩石地基可以不受此规定限制。
埋深选择的原则是在保证建筑物安
全和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尽量浅埋。 • 基础顶面应低于设计地面 100mm 以上,
以避免基础外露,遭受外界的破坏。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1 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原则

基础的埋置深度确定条件

( 1 )建筑物的用途
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形式和构造建筑物的使用功
能和用途,常常成为基础埋深选择的先决条件。
例如:有电梯缓冲坑、电梯井,建筑物外墙各种管道等地下设施时需要
较大的基础埋深,一般要求基础埋深应低于地下管道的深度,避免管道
在基础下穿过,影响管道的使用和维修。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1 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原则

基础的埋置深度确定条件
( 2 )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

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也与基础埋置深度有关。
•对于竖向荷载大,地震作用和风荷载等水平作用也大的高层建筑、烟囱、水塔
、筒仓等高耸结构物,埋深应适当增加,以满足抗倾覆等稳定性要求。
对于某些需要考虑承受上拔力或拉力的构筑物(如输电塔、烟囱),其基础也要
有足够的埋深以保证所需的抗拔阻力。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1 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原则

基础的埋置深度确定条件
( 2 )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
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 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
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1/15 ;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
(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1/18 。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1 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原则

( 3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基础的埋置深度确定条件

• 工程地质条件对基础设计方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当选择压缩性小、承载
力高的坚实土层作为地基持力层,由此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
•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地质剖面图,分析各土层的深度、厚度、地基承载
力大小等情况,确定最佳的基础埋深。
地基因土层性质不同,大体上可以分成下列四种典型的情况:

(a) (b)
(c) (d)
图 9.11 地基土层的组成类型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1 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原则

基础的埋置深度确定条件
( 4 )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

现代城市建筑密集的地方往往新旧建筑紧靠在一起。如
果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很近时,为保证相邻原有建筑物
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基础埋置深度宜浅于或等于相邻建
筑物的埋深。
• 如果新建基础深于原有基础,则要使新、旧基础保持
一定的距离,两者净距 L 一般为其底面高差 ΔH 的 1
~ 2 倍(土质好时取低值)(见图 9.12 ),以避免
新开挖的基坑引起原有基础的下沉或者倾斜。
图 9.12 相邻不同埋深基础布置
• 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则应在新建基础施工期间采
取有效措施来保证原有基础的安全。例如:新建条形
基础分段开挖;基坑壁设置临时支撑;打板桩或设置
地下连续墙等挡土结构。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1 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原则
基础的埋置深度确定条件

基础应尽量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以免施工时排水困难,减轻地基的冰冻危
害。
对埋藏有承压含水层的地基,确定基础埋深时,必须控制基坑开挖深度,
防止基坑因挖土减压而隆起开裂。要求基底至承压含水层顶间保留土层厚度(槽底
安全厚度) h0=z1+z2 为: ( 9.1 )

式中:
γ0—— 槽底安全厚度范围内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对地下水位
以下的土取饱和重度;

gw—— 水的重度;
z1+z2—— 基坑底面至承压水层顶面的距离;
h—— 承压水位;
图 9.13 基坑下埋藏有承压含水层的情况
k—— 系数,一般取1 . 0,对宽基坑取 0.7 。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2 地基冻胀性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影响
9.2.2.1 地基土的冻胀性及危害

在寒冷和严寒地区,冬季地基土的温度低于0 ° C,导致土中部分孔隙水冻结,
冰的胶结作用将土颗粒冻结在一起,形成冻土。
土体冻结后由于冰的胶结作用,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会有较大的变化,土冻结后强
度会增高、压缩性降低、渗透性降低。

土冻结后,土中水的体积会膨胀,冻结的土体会产
生吸力,吸引附近的自由水和部分结合水渗透到冰
冻区一起冻结,使冰晶体积逐渐扩大。这种聚冰膨
胀现象,叫做土的冻胀。
冻胀严重时,还会在土中形成夹冰层(见图
9.14 )。
图 9.14 冻土夹冰层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2 地基冻胀性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影响
9.2.2.1 地基土的冻胀性及危害

冻胀性的危害:
当春、夏季气温回升到0 ° C以上时,地基土中的冰晶体融化,含水量增大,冻土层体
积缩小,地基土的强度降低而产生融陷现象。
• 常年不融化的冻土称为永久冻土。
• 随着季节变化而冰冻、融化相互交替变化的冻土称为季节性冻土。

由于土的不均匀性和外界条件的不一致性,地基土的冻胀和融陷通常是不均匀的。
不均匀冻胀可导致建筑物出现裂缝、倾斜,甚至造成倾斜构筑物的倒塌。融陷会
导致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路基翻浆冒泥等现象发生。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2 地基冻胀性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影响
9.2.2.2 地基土冻胀性分类

土的冻胀性用冻胀率来表示。
每层土的冻胀率等于该层土的冻胀量与土层冻结前厚度的比值,地基土(全部
冻土层)的冻胀率等于最大冻胀量与最大冻深的比值,即:

式中:
—— 地基土的冻胀率( % );
( 9.3 ) △z—— 地基土的最大冻胀量( mm );
z—— 地基土的最大冻深( mm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根据冻土层的平均冻胀率 η 的大小,按表 9.1 将地


基土分为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强冻胀和特强冻胀五类。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2 地基冻胀性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影响
表 9.1 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
冻结期间地下水位距冻结面的最
土的名称 冻前天然含水量 w( % ) 平均冻胀率 η( % ) 冻胀等级 冻胀类别
小距离 hw(m)
w≤12
>1.0 η≤1 Ⅰ 不冻胀
碎 ( 卵 ) 石,砾、粗、中砂 ( 粒径小于 ≤1.0
1 < η≤3.5 Ⅱ 弱冻胀
0.075mm 颗粒含量大于 15 % ) ,细砂 >1.0
12 < w≤18
( 粒径小于 0.075mm 颗粒含量大于 ≤1.0
>0.5
3.5<η≤6 Ⅲ 冻胀
10 % ) w>18
≤0.5 6<η≤12 Ⅳ 强冻胀
w≤14
>1.0 η≤1 Ⅰ 不冻胀
≤1.0
>1.0
1<η≤3.5 Ⅱ 弱冻胀
14<w≤19
粉砂 ≤1.0
>1.0
3.5<η≤6 Ⅲ 冻胀
19<w≤23
≤1.0 6<η≤12 Ⅳ 强冻胀
w>23 不考虑 η>12 Ⅴ 特强冻胀
w≤19
>1.5 η≤1 Ⅰ 不冻胀
≤1.5 1<η≤3.5 Ⅱ 弱冻胀
19<w≤22
>1.5 1<η≤3.5 Ⅱ 弱冻胀
≤1.5
3.5<η≤6 Ⅲ 冻胀
粉土 22<w≤26
>1.5
≤1.5
>1.5
6<η≤12 Ⅳ 强冻胀
26<w≤30
≤1.5
η>12 Ⅴ 特强冻胀
w>30 不考虑
w≤wp+2
>2.0 η≤1 Ⅰ 不冻胀
≤2.0
>2.0
1<η≤3.5 Ⅱ 弱冻胀
wp+2<w≤wp+5
≤2.0
3.5<η≤6 Ⅲ 冻胀
黏性土 wp+5<w≤wp+9
>2.0
≤2.0
>2.0
6<η≤12 Ⅳ 强冻胀
wp+9<w≤wp+15
≤2.0
η>12 Ⅴ 特强冻胀
w>wp+15 不考虑

注: 1 wp— 塑限含水量 ( % ) ; w— 在冻土层内冻前天然含水量的平均值( % );


2 盐渍化冻土不在表列;
3 塑性指数大于 22 时,冻胀性降低一级;
4 粒径小于 0.005mm 的颗粒含量大于 60 %时,为不冻胀土;
5 碎石类土当充填物大于全部质量的 40 %时,其冻胀性按充填物土的类别判断;
6 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 ( 粒径小于 0.075mm 颗粒含量不大于 15 % ) 、细砂 ( 粒径小于 0.075mm 颗粒含量不大于 10 % ) 均按不冻胀考虑。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2 地基冻胀性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影响
9.2.2.3 考虑冻胀的基础
最小埋深
在选择基础的埋深的时候,必须考虑冻结深度的影响。季节性冻土地
基的场地冻结深度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zd= z0·ψzs·ψzw·ψze
式中: z —— 场地冻结深度( (
d 9.4 )
m ),当有实测资料时按 z =h¢ - Δz 计算;
d
h¢—— 最大冻深出现时场地最大冻土层厚度( m );
Δz—— 最大冻深出现时场地地表冻胀量( m );
z0—— 标准冻结深度( m )。当无实测资料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附录 F“ 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采用;
ψzs—— 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 9.2 采用;
ψzw—— 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 9.3 采用;
ψze—— 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 9.4 采用。
冻土地区基础的埋置深度达到式( 9.4 )计算得到的设计冻结深度,则建筑物不会受到冻胀的影
响。
但是在北方及高海拔地区,土的冻结深度往往很大,如果都要求满足式( 9.4 )的要求,则需要
很大的基础埋深。
实际上基础底面以下可以有一定厚度的冻土层存在,只要满足冻胀应力不超过外荷载在相应位置
所引起的附加应力这一原则即可。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2 地基冻胀性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影响
表 9.2 土的类别对冻结深度的影响系数

土的类别 影响系数 ψzs


黏性土 1.00
细砂、粉砂、粉土 1.20
中、粗、砾砂 1.30
大块碎石土 1.40

表 9.3 土的冻胀性对冻结深度的影响系数
冻胀性 影响系数 ψzw
不冻胀 1.00
弱冻胀 0.95
冻胀 0.90
强冻胀 0.85
特强冻胀 0.80

表 9.4 环境对冻结深度的影响系数
周围环境 影响系数 ψze
村、镇、旷野 1.00
城市近郊 0.95
城市市区 0.90

注:环境影响系数一项,当城市市区人口为 20 万~ 50 万时,按城市近郊取值;当城市市区人口大于 50 万小于或等于


100 万时,只计入市区影响;当城市市区人口超过 100 万时,除计入市区影响外,尚应考虑 5km 以内的郊区近郊影响系
数。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2 地基冻胀性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影响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季节性冻
土地区基础埋置深度宜大于场地冻结深度。
dmin = zd - hmax ( 9.5 )
• 对于深厚季节冻土地区,当建筑基础底面土层为不
式中: h m a x —— 基础底面下允许 冻胀、弱冻胀、冻胀土时,基础埋置深度可以小于
冻土层的最大厚度( m )。 场地冻结深度,基底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应根据当
地经验确定;没有地区经验时可按表 9.5 查取。

此时,基础最小埋深 d m i n :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2 地基冻胀性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影响

表 9.5 建筑基础底面下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
hmax ( m )
基 底 平 均 压 力 ( kPa )
冻胀性 基础形式 采暖情况
110 130 150 170 190 210

采暖 0.90 0.95 1.00 1.10 1.15 1.20 注: 1 本表只计算法向冻胀力,如果基侧


方形基础
不采暖 0.70 0.80 0.95 1.00 1.05 1.10 存在切向冻胀力,应采取防切向力措施;
弱冻胀土
采暖 >2.50 >2.50 >2.50 >2.50 >2.50 >2.50 基础宽度小于 0.6m 时不适用,矩形基础取
条形基础
短边尺寸按方形基础计算;
不采暖 2.20 2.50 >2.50 >2.50 >2.50 >2.50
表中数据不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和欠固结
采暖 0.65 0.70 0.75 0.80 0.85 —
方形基础 土;
不采暖 0.55 0.60 0.65 0.70 0.75 —
冻胀土 计算基底平均压力时取永久作用的标准组合
采暖 1.55 1.80 2.00 2.20 2.50 —
值乘以 0.9 ,可以内插。
条形基础
不采暖 1.15 1.35 1.55 1.75 1.95 —
02 基础埋置深度 9.2.2 地基冻胀性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影响

9.2.2.4 季节性冻土地区防冻害措施

① 对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基础,常采用换填法处理冻胀性。
② 宜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地表排水条件好的建筑场地。
③ 应做好排水设施,施工和使用期间防止水浸入建筑地基。
④ 在强冻胀性和特强冻胀性地基上,其基础结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基础梁,
并控制建筑的长高比。
⑤ 当独立基础联系梁下或桩基础承台下有冻土时,应在梁或承台下留有相当于该土
层冻胀量的空隙;
⑥ 外门斗、室外台阶和散水坡等部位宜与主体结构断开,散水坡分段不宜超过
1.5m ,坡度不宜小于 3% ,其下宜填入非冻胀性材料。
⑦ 对跨年度施工的建筑,入冬前应对地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按采暖设计的建筑
物,当冬季不能正常采暖时,也应对地基采取保温措施。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03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必须保持稳定,
或者说地基承受荷载的能力应该具有必要的
安全度。另外,地基沉降应在许可范围内,
土层的承载力。 以提供建筑物正常工作的条件。这种具有一
定安全度和不引起不许可沉降量的荷载,称
地基土层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具有一定可靠度的最 为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大荷载,称为该土层的承载力。
•影响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土的成因及堆积年
代、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基础埋置深度、基
底尺寸、地下水位的升降和上部结构形式。
所以很难通过某一个简单的方法得出一个真
正的“极限值”。《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指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该综合确定。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目前确定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

① 按荷载试验确定;
② 按动力、静力触探等方法确定;
③ 根据土的强度理论公式确定;
④ 经验法确定。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载荷试验是确定岩土承载力的主要方法,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采用的载荷实验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 包括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浅层平板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深层平板载
载力特征值 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
定义为: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
载荷试验的原理 :
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 •是通过承压板对地基土分级施加压力 p ,观
为比例界限值。
测对应于每级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后沉
降量,再利用地基应力和变形的关系反推出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载荷试验装置一般包括加荷装置、反力
提供装置以及沉降量测装置这三部分
(见图 9.15 )。
• 加荷装置由承压板和千斤顶组成。
( a )堆载式反力试验系统 ( b )地锚式反力试验系统

图 9.15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装置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具体的试验方法《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相关的规定:
( 1 ) 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可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
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 0.25m22 ,对于软土不应小
于 0.5m22 。
( 2 ) 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
结构和天然湿度。宜在拟试压表面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应超过 20mm 。
( 3 ) 加荷分级不应少于 8 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 4 ) 每级加载后 , 按间隔 10 、 10 、 10 、 15 、 15min ,以后为每隔半小时
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 0.1mm 时,则认为已
趋稳定 , 可加下一级荷载。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具体的试验方法《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相关的规定:

( 5 )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1 )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

2 )沉降 s 急骤增大,荷载 - 沉降 (p-s) 曲线出现现陡降段;

3 )在某一级荷载下, 24 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标准;

4 )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 0.06 。

当满足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具体的试验方法《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相关的规定:

( 6 ) 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 p-s 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 )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 2 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 )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当压板面积为 0.25~0.50m22 ,可取


s/b=0.01~0.015 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 7 ) 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各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
平均值的 30% 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ak 。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2 载荷试验的成果

根据各级载荷 p 及与之
相对应的稳定沉降量
s ,可以绘制出荷载 -
沉降曲线,也就是 p-s
曲线(见图 9.16 )。 ( a )有明显的比例界限 ( b )比例界限不明确
图 9.16 浅层平板试验的 p-s 曲线

图 9.16 ( a )所示的 p-s 曲线有比较明显的起始直线段和极限值,即呈急进破坏的“陡降型”


,通常出现于密实砂土、硬塑黏土等低压缩性土。
• 考虑到低压缩性土的承载能力特征值一般由强度安全控制,故《规范》规定取图中的比例
界限荷载作为承载力特征值。
• 但是对于少数呈“脆性”破坏的土,比例界限与极限荷载很接近,取极限荷载的一半作
为承载力特征值 fak 。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2 载荷试验的成果

根据各级载荷 p 及与之
相对应的稳定沉降量
s ,可以绘制出荷载 -
沉降曲线,也就是 p-s
曲线(见图 9.16 )。 ( a )有明显的比例界限 ( b )比例界限不明确
图 9.16 浅层平板试验的 p-s 曲线

对于有一定强度的中、高压缩性土,如砂土、填土、可塑黏土等, p-s 曲线无明显转折点,


但曲线的斜率随着荷载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最后稳定在某个最大值,即呈渐进破坏的“缓变
型”,如图 9.16 ( b )所示。
• 中、高压缩性土的基本承载力往往受允许沉降量控制,所以应当从沉降的观点来考虑。
• 规范总结了许多实测资料,当承压板的面积为 0.25~0.5m2 时,规定取 s/b=0.02 的经验值作
为黏性土确定基本承载力的依据,即以 p-s 曲线上荷载板的沉降量等于 0.02b ( b 为荷载
板的宽度)时的压力 p 作为承载力特征值 fak 。对于砂土,可采用 s= ( 0.01~ 0.015 ) b 所
对应的压力作为承载力特征值 fak 。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

存在问题
• 因为承压板宽度小于实际基础的宽度,影响深
度较小,试验只反映这个范围内土层的承载力

• 如果载荷板影响深度之下存在软弱下卧层,而
该层又处于基础的主要受力层内(见图 9.17 )
( a )载荷试验 ( b )实际基础
,则载荷试验的结果将有较大误差。
图 9.17 载荷板与基础荷载影响深度的比较 • 原位实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时,也没有考虑到基
础的宽度和埋置深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

在工程上通常采用经验修正的方法来考虑实际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基础宽度对地基
承载力的有利作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当基础宽度大于 3m 或埋置深度大于 0.5m 时
,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
下式修正:
fa= fak+ηbγ ( b-3 ) +ηdγm(d-0.5) ( 9.6 )
式中:
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
fa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
ηb 、 ηd—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 9.6 取值;
γ— 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 kN/m3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有效重度);
b— 基础底面宽度( m ),当基础底面宽度 b<3m 时按 3m 取值, b>6m 时按 6m 取值;
γm—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kN/m3 ),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
d— 基础埋置深度( m ),宜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
算起。
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表 9.6 承载力修正系数
土 的 类 别 ηb ηd
淤泥和淤泥质土 0 1.0

人工填土 e 或 IL 大于等于 0.85 的黏性土 0 1.0

红黏 土 含水比 w>0.8 含水比 w≤0.8 00.15 1.21.4

压实系数大于 0.95 、黏粒含量 ρc≥10% 的粉土 0 1.5


大面积压实填土
最大干密度大于 2100kg/m3 的级配砂石 0 2.0

粉 土 黏粒含量 ρc≥10% 的粉土黏粒含量 ρc < 10% 的粉土 0.30.5 1.52.0

e 及 IL 均小于 0.85 的黏性土粉砂、细砂 ( 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 ) 中砂、 0.32.03.


1.63.04.4
粗砂、砾砂和碎石土 0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2 强度指标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当荷载偏心距( e )小于或等于 0.033 倍基础


底面宽度时,可以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采用公式计算来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计算,并应满足变形要求:
fa= Mbγb+Mdγmd +Mcck ( 9.7 )

式中: fa—— 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


Mb 、 Md 、 Mc—— 承载力系数,根据 φk 按表 9.7 确定;
b—— 基础底面宽度( m ),大于 6m 时按 6m 取值,对于砂土小于 3m 时按 3m 取值;
ck—— 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 kPa );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标准值 φk 、黏聚力标准值 ck )可以根据室内原状土样的三轴压缩试验测定。
0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3.2 强度指标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表 9.7 承载力系数 Mb、Md、Mc


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φ k (°) Mb Md Mc
0 0 1.00 3.14
2 0.03 1.12 3.32
4 0.06 1.25 3.51
6 0.10 1.39 3.71
8 0.14 1.55 3.93
10 0.18 1.73 4.17
12 0.23 1.94 4.42
14 0.29 2.17 4.69
16 0.36 2.43 5.00
18 0.43 2.72 5.31
20 0.51 3.06 5.66
22 0.61 3.44 6.04
24 0.80 3.87 6.45
26 1.10 4.37 6.90
28 1.40 4.93 7.40
30 1.90 5.59 7.95
32 2.60 6.35 8.55
34 3.40 7.21 9.22
36 4.20 8.25 9.97
38 5.00 9.44 10.80
40 5.80 10.84 11.73

注: φk — 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 )

04
地基计算
04 地基计算

01 02 03 04

地基持力 软弱下卧
地基变形 地基稳定性
层承载力 层承载力
04 地基计算 9.4.1 持力层承载力计算

9.4.1.1 基础底面压力的简化计算

地基持力层承载力计算的基本要求是使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的基
底压力不大于地基的承载力。
计算的内容包括地基持力层承载力计算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基底压力计算见第 4 章 土中应力计算
04 地基计算 9.4.1 持力层承载力计算
9.4.1.2 根据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
计算基底尺寸

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时,应首先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包括持力层土的
承载力计算和软弱下卧层的验算。
( 1 )中心荷载作用下地基持力层承载力应满足的条件:

( 9.12 )

式中: p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kPa );


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

( 9.13 )
04 地基计算 9.4.1 持力层承载力计算
9.4.1.2 根据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
计算基底尺寸

对于矩形基础,按式 (9.13) 计算出 A 后,先选定基底一边的长度 b


或 l ,再计算另一边长,使得 A=lb ,一般取长宽比 n=l/b=1.0~2.0 。
得到矩形基础边长尺寸的计算公式:

( 9.14

对于条形基础,沿基础长度方向去 1m 作为计算单元,其底面积 A=1
´b= b ,由式( 9.13 )得到基础底面宽度的计算公式:

( 9.15

最后确定出来的基底尺寸 b 和 l 均应是 100mm 的倍数。


04 地基计算 9.4.1 持力层承载力计算

( 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除符合式( 9.12 )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式规定:

pkmax≤1.2fa ( 9.16 )
式中: pkmax——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 kPa )。

• 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受力不均匀,需要加大基础底面尺寸。
• 通常是将轴心荷载作用下计算得到的基础底面积增大,采用逐次渐近试算法验算地
基承载力,直到满足为止。
04 地基计算 9.4.1 持力层承载力计算

计算步骤如下:
( 1 )按照轴心荷载作用条件,初步估算所需的基础底面面积 A00 ;
( 2 )根据偏心距的大小,将基础底面积扩大 10%~40% 。故偏心荷载作

下的基底面积为 A=(1.1~1.4)A00 ;
( 3 )确定 b 、 l 的尺寸,取长宽比 n=l/b=1.0~2.0 , ,
l=nb ;
( 4 )计算基础底面最大压力 pkmax
kmax
、平均压力 pkk ;
( 5 )验算基底压应力是否满足条件:

( 6 )若上一步骤的条件均满足,说明 b 、 l 的尺寸取值适当;否则,应

整尺寸重复上一步骤的验算。最终确定合适的基底尺寸。
04 地基计算 9.4.2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计算

如果在荷载影响的范围内只有两层土,则称为双层地基。
承载力显著低于持力层的高压缩性下卧层称为软弱下卧层,对于具有软弱下卧层的
双层地基,设计时在验算了持力层承载力之后,还要进行软弱下卧层强度的验算: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按下式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 9.17

式中: pz——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kPa );


pc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kPa );
fa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
04 地基计算 9.4.2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计算

当上层土与下层软弱土层的压缩模量比值大于或等于 3 即 Es1/Es2≥3

时,计算附加应力 pz ,一般采用简化方法,即参照双层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
的理论解答按压力扩散角的概念计算(如图 9.20 所示)。

条形基础 ( 9.18 )

矩形基础 ( 9.19 )

式中: b—— 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的宽度( m );


l—— 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 m );
pc——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kPa );
图 9.20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z——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m );
θ—— 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 ),可按表 9.8 采用。
04 地基计算 9.4.2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计算

当上层土与下层软弱土层的压缩模量比值大于或等于 3 即 Es1/Es2≥3

时,计算附加应力 pz ,一般采用简化方法,即参照双层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
的理论解答按压力扩散角的概念计算(如图 9.20 所示)。
表 9.8 地基压力扩散角 θ

条形基础 ( 9.18 ) z/b


Es1/Es2
0.25 0.50

矩形基础 ( 9.19 ) 3510 6°10°20° 23°25°30°

式中: b—— 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的宽度( m ); 注: 1 E s1 为上层土压缩模量; Es2 为下层土压缩


l—— 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 m ); 模量;
pc——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kPa ); 2 z/b <0.25 时取 θ = 0° ,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
z——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m ); ;
θ—— 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 ),可按表 9.8 采用。 z/b >0.50 时 θ 值不变;
3 z/b 在 0.25 与 0.50 之间可插值使用。
04 地基计算 9.4.3 地基变形计算

• 在地基极限状态设计中,变形验算是最
地基变形计算
主要的验算。
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建筑物的地基或多或少总会产 • 原则上所有的建筑物都必须进行这项验
生变形,但当变形过大时,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
使用,或者引起建筑物开裂、严重倾斜、甚至破坏。 算以满足:“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
,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04 地基计算 9.4.3 地基变形计算

9.4.3.1 地基变形特征

地基不同的沉降形式称做地基变形特征。
地基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四类。
•沉降量:指独立基础中心点的沉降值或整栋建筑物基础的平均沉降值。沉降量控制的对象为
:修建于中、高压缩性地基之上的单层排架结构,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沉降量若
过大,将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如造成室内外上下水管、煤气管道的断裂等。
•沉降差:指相邻柱基中点的沉降量之差。相邻柱基沉降差过大,就会导致上部结构产生附加
应力,严重时,建筑物将发生裂缝、倾斜甚至破坏。对于框架结构和排架结构,设计时应由相
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
•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对于高耸结构、长高比很小的高层
建筑,其地基的主要变形特征是建筑物的整体倾斜。
•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 6 ~ 10m 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一般砌体
承重结构房屋的长高比不太大,易出现这种不均匀沉降。它是砌体承重结构的主要变形特征。
04 地基计算 9.4.3 地基变形计算
9.4.3.2 地基变形特征验算

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
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
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 9.9 选用。
表 9.9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设计等级 建筑和地基类型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30 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 10 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
(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
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甲 级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
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
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
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开挖深度大于 15m 的基坑工程
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工程

乙 级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基坑工程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
丙 级 ;次要的轻型建筑物非软土地区且场地地质条件简单、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单、
环境保护要求不高且开挖深度小于 5.0m 的基坑工程
04 地基计算 9.4.3 地基变形计算
9.4.3.2 地基变形特征验算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规定了地基变形验算的范围



• ( 1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地基基础;
• ( 2 )表 9.10 所列范围以外的丙级地基基础;
• ( 3 )表 9.10 所列范围内的丙级地基基础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
算:

①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 130kPa
130kPa ,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②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
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③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④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04 地基计算 9.4.3 地基变形计算

表 9.10 可不作地基变形验算的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kPa) 80≤fak<100 100≤fak<130 130≤fak<160 160≤fak<200 200≤fak<300


地基主要
受力层情
各土层坡度 (%) ≤5 ≤10 ≤10 ≤10 ≤10

砌体承重结构、框架结构(层 ≤5 ≤5 ≤6 ≤6 ≤7
数)
吊车额定起重量
10 ~ 15 15 ~ 20 20 ~ 30 30 ~ 50 50 ~ 100
单层排 单跨 (t)
架结构 ( 厂房跨度 (m) ≤18 ≤24 ≤30 ≤30 ≤30
建筑类 6m 柱 吊车额定起重量
型 5 ~ 10 10 ~ 15 15 ~ 20 20 ~ 30 30 ~ 75
距) 多跨 (t)
厂房跨度 (m) ≤18 ≤24 ≤30 ≤30 ≤30
烟囱 高度 (m) ≤40 ≤50 ≤75 ≤100
高度 (m) ≤20 ≤30 ≤30 ≤30
水塔
容积 (m3) 50 ~ 100 100 ~ 200 200~300 300~500 500~1000

注: 1 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 3b(b 为基础底面宽度 ) ,独立基础下为 1.5 b, 且厚度均不小于 5m 的范围(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


2 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如有承载力特征值小于 130kPa 的土层时,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第 7 章的有关要求;
3 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
4 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
04 地基计算 9.4.3 地基变形计算

地基的变形计算可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或应力面
积法计算,也可按教材中的其他方法计算。
地基变形特征的验算公式如下:
• 验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上的荷载应按正常使用
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不应计入
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 9.20 ) • 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应控制不同的地基特征变形
值,使其不超过变形允许值。
式中: s—— 地基变形特征计算值;
[s]—— 变形特征允许值,见表 9.11 。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通过对大量各类已建建
筑物的实际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和综合,结合地质
情况,提出了表 9.11 的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可供工程分析应用。
04 地基计算 9.4.3 地基变形计算
表 9.11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
许值
地基土类别
变 形 特 征
中、低压缩性土 高压缩性土
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0.002 0.003
框架结构 0.002l 0.003l
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 砌体墙填充的边排柱 0.0007l 0.001l
降差 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附
0.005l 0.005l
加应力的结构
单层排架结构 ( 柱距为 6m) 柱基的沉降量 (mm) ( 120 ) 200
桥式吊车轨面的倾斜 ( 按不调 纵 向 0.004
整轨道考虑 ) 横 向 0.003 注: 1 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
Hg≤24 0.004 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
24<Hg≤60 0.003 2 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
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 2 60<Hg≤100 土;
0.0025
3 l 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
Hg>100 0.002
(mm) ; Hg 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
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 (mm) 200 筑物高度 (m) ;
Hg≤20 0.008 4 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
20<Hg≤50 0.006 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50<Hg≤100 0.005 5 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
高耸结构基础的倾斜 100<Hg≤150 纵向 6 ~ 10m 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
0.004
与其距离的比值。
150<Hg≤200 0.003
200<Hg≤250 0.002
Hg≤100 400
高耸结构基础的沉降量 (mm) 100<Hg≤200 300
200<Hg≤250 200
04 地基计算 9.4.4 地基稳定计算

竖向荷载导致地基失稳的情况很少见,所以一般的建筑物只要满足了地基承载力的
要求,就可以不做地基稳定性验算。
•对于经常承受很大水平荷载或倾覆力矩的建(构)筑物(例如:受风力和地震力作用
的高层建筑或高耸构筑物;
•承受拉力的高压线塔架基础及锚拉基础等;
•承受水压力或土压力的挡土墙、水坝、堤坝和桥台等)
•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地基的稳定性可能成为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必须进行地基稳定验算。
04 地基计算 9.4.4 地基稳定计算

地基失稳的形式有两种:
①沿基底产生的表层滑动;
表层滑动稳定安全系数 K 用基础底面与土之间的摩阻力的合力、基础侧面与土之
间的摩阻力的合力及作用在基础的被动土压力之和与作用于基底的水平力的合力之
比来计算。表层滑动安全系数,根据建筑物等级,查有关设计规范,一般为 1.2 ~
1.4.
②地基深层整体滑动破坏。
地基深层整体滑动稳定问题用圆弧法进行验算。
最危险的滑动面上诸力对滑动中心所产生的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应符合下式要求:
MRR / Mss≥1.2    ( 9.21 )
式中: M
式中: Mss —— 滑动力矩( kN·m
—— 滑动力矩( kN·m );
);
04 地基计算 9.4.4 地基稳定计算

对于修建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物基础,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对于条形基础或矩形基础,当垂直于坡顶
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 3m 时,其基
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见图 9.22 )
应符合下式要求,且不得小于 2.5m :
d
a  3.5b  条形基础
tg 
d
a  2.5b  矩形基础
tg 
式中:
a—— 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 m ) 图 9.22 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
; 水平距离示意
b—— 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 m )

d—— 基础埋置深度( m );
β—— 边坡坡角( ° )。
04 地基计算 9.4.4 地基稳定计算

对于修建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物基础,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对于条形基础或矩形基础,当垂直于坡顶
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 3m 时,其基
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见图 9.22 )
应符合下式要求,且不得小于 2.5m :
( 2 )当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不
满足式( 9.22 )、( 9.23 )的要求时,可由式
( 9.21 )进行土坡稳定验算,以确定基础距坡顶
边缘的距离和基础埋深。
( 3 )当边坡坡角大于 45° 、坡高大于 8m 时,
尚应按式( 9.21 )验算坡体稳定性。
图 9.22 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
水平距离示意
05
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05 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无筋扩展基础或刚性基础通常采用砖、石
、混凝土、灰土、三合土等材料,具有一
定的抗压强度,而其抗弯、抗剪强度则相
对较低。
• 基础外挑台阶在基底净反力的作用下,有向上翘曲的趋
势,如果材料的抗拉强度不足,就会使基底开裂破坏。
• 根据实验研究及材料力学可知,当刚性基础材料的强度
和基底反力 p 确定后,只要 b1/d1 小于某一容许比值
[b1/d1] ,就能保证基础不被破坏。 b1/d1 的数值也可
以用基础斜面 ab 与铅垂面 ac 的夹角 α 来表示,与
[b1/d1] 相对应的角度 [α] 叫做基础的刚性角(见图
图 9.23 基础的刚性角
9.23 )。
05 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9.5.1 无筋扩展基础的构造要求

无筋扩展基础在结构设计时无需进行内力分析和截面强度计算,只需使
其台阶高度满足下式的要求即可:

( 9.24

式中: b——
式中: 基础底面宽度( m
b—— 基础底面宽度( m );
);
bb00—— 基础顶面的墙体宽度或柱脚宽度( m
—— 基础顶面的墙体宽度或柱脚宽度( m );
);
HH00—— 基础高度( m
—— 基础高度( m );
);
基础台阶宽高比 bb22 :
tanα—— 基础台阶宽高比
tanα—— :H ,其允许值可按表 9.12
H00 ,其允许值可按表 9.12 选用;
选用; 图 9.23 基础的刚性角
bb22—— 基础台阶宽度( m
—— 基础台阶宽度( m )。
)。
05 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9.5.1 无筋扩展基础的构造要求
表 9.12 无筋扩展基础台阶宽高比的允许值
台阶宽高比的允许值
基础材料 质量要求
pk≤100 100 < pk≤200 200 < pk≤300

混凝土基础 C15 混凝土 1∶1.00 1∶1.00 1∶1.25

毛石混凝土基础 C15 混凝土 1∶1.00 1∶1.25 1∶1.50

砖基础 砖不低于 MU10 、砂浆不低于 M5 1∶1.50 1∶1.50 1∶1.50

毛石基础 砂浆不低于 M5 1∶1.25 1∶1.50 —

体积比为 3∶7 或 2∶8 的灰土,其最


灰土基础 小干密度:粉土 1550 ㎏ /m3 粉质黏土 1∶1.25 1∶1.50 —
1500 ㎏ /m3 黏土 1450 ㎏ /m3

体积比 1∶2∶4 ~ 1∶3∶6( 石灰∶砂


三合土基础 ∶骨料 ) ,每层约虚铺 220mm ,夯至 1∶1.50 1∶2.00 —
150mm

注: 1 pk 为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kPa) ;
2 阶梯形毛石基础的每阶伸出宽度,不宜大于 200mm ;
3 当基础由不同材料叠合组成时,应对接触部分作抗压验算;
4 混凝土基础单侧扩展范围内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超过 300kPa 时,尚应进行抗剪验算;
对基底反力集中于立柱附近的岩石地基,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05 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9.5.1 无筋扩展基础的构造要求

(a ) (b)
图 9 .24 无筋扩展基础构 造示意
d— 柱中纵向钢筋直 径; 1- 承 重墙; 2 - 钢筋混凝土柱

采用无筋扩展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柱,其柱脚高度 h1 不得小于 b1( 见图 9.24) ,并


不应小于 300mm 且不小于 20d ( d 为柱中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直径)。
当柱纵向钢筋在柱脚内的竖向锚固长度不满足锚固要求时,可沿水平方向弯折,弯
折后的水平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0d 也不应大于 20d 。
05 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9.5.2 无筋扩展基础的设计步骤

无筋扩展基础的设计步骤为:
①根据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和地质情况,确定基础形式和埋深

②根据持力层承载力条件确定基础底面积;
③根据基础底面宽度 b 和表 9.12 台阶宽高比的允许值,按照
式( 9.24 )确定基础高度 H 0 和每个台阶的尺寸。
④如有软弱下卧层,则需进行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⑤必要时还需进行地基的变形计算;
⑥绘制基础施工图。
06
扩展基础设计
扩展基础系指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这种基础的埋置深
度和平面尺寸的确定方法与刚性基础相同。
06 扩展基础设计 由于采用了钢筋承担弯曲所产生的拉应力
,扩展基础可以不满足刚性角的要求,高度可
以较小,但需满足抗剪和抗冲切破坏的要求。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1 扩展基础的构造要求

( 1 )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不宜小于 200mm ,且两个方向的坡度不宜大于 1 :


3 ;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宜为 300 ~ 500mm ;
( 2 )扩展基础通常在基础底板下面浇筑一层素混凝土垫层。它可以作为绑扎钢筋
的工作面,以保证底板钢筋混凝土的质量,也可以起到保护基础的作用。垫层厚度
不宜小于 70mm ,一般为 1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10 ,垫层两边各伸
出底板 50mm ;
( 3 ) 扩展基础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 0.15% ,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不应小于 10mm ,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也不应小于 100mm 。墙下钢筋混凝土
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8mm ;间距不应大于 300mm ;每延米分布
钢筋的面积不应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 15% 。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
于 40mm ;无垫层时不应小于 70mm ;
( 4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 ;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1 扩展基础的构造要求

( 5 )当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边长和墙下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宽度大于或等于 2.5m 时,
底板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 0.9 倍,
并宜交错布置 ( 见图 9.27) ;
( 6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底板在 T 形及十字形
交接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仅沿一个主要受力方
向通长布置,另一方向的横向受力钢筋可布置到
图 9.28 墙下条形基础纵横交叉处底板受
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宽度 1/4 处 ( 见图 9.28) 。在拐 图 9.28 力钢筋布置
柱下独立基础底板受力钢筋布置

角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 ( 见图
9.28) 。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1 扩展基础的构造要求

( 7 )钢筋混凝土柱和剪力墙纵向受力钢筋在基
础内的锚固长度( laa )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有关规定确定。
在有抗震设防要求时,纵向受力钢筋
的抗震锚固长度( laE aE
)计算规定如下: 1 )一、
二级抗震等级纵向受力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
laE
aE
=1.15 laa ; 2 )三级抗震等级纵向受力钢筋的
抗震锚固长度 laE aE
=1.05 laa ; 3 )四级抗震等级纵
向受力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 laE aE
= laa 。 图 9.29 现浇柱的基础中插筋构造示意
当基础高度小于 laa ( laE aE
)时,纵向受力钢
筋的锚固总长度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其最小直锚
段的长度不应小于 20d ,弯折段的长度不应小于
150mm 。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1 扩展基础的构造要求

( 8 )现浇柱的基础,其插筋的数量、直径以及钢筋种类应与柱内纵向受力钢筋相同

插筋的锚固长度应满足第( 7 )条的规定,插筋与柱的纵向受力钢筋的连
接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的有关规定。
插筋的下端宜作成直钩放在基础底板钢筋网上。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可仅将四角的插筋伸至底板钢筋网上,其余插筋锚固在基础顶面下 laa 或 laE
aE
处 ( 见图
9.29) 。
a 柱为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基础高度大于等于 1200mm ;
b 柱为大偏心受压,基础高度大于等于 1400mm 。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2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和计算沉降时,应考虑设
计地面以下基础及其上覆盖土重的作用。
而进行基础截面设计时,应采用不含基础与
其上覆盖土重时的地基净反力 pj 计算。

墙下钢筋混凝土
条形基础设计
①由 地 基 承 载 力 条 件 、 变 形 条 件 和 构 造 要 求 确 定 基 础 底 板 宽 度 和 剖 面 尺 寸 ;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
②进 行 基 础 内 力 计 算 , 计 算 得 到 悬 臂 板 根 部 的 剪 力 V 和 弯 矩 M ;
设计包括确定基础宽度、基
③对 基 础 高 度 进 行 验 算 ( 验 算 混 凝 土 受 剪 承 载 力 )
础底板高度及基础底板配筋。 ④基 础 底 板 配 筋 计 算 ( 由 基 础 验 算 截 面 的 抗 弯 承 载 能 力 确 定 )
具体设计内容为: ⑤根 据 计 算 结 果 和 构 造 要 求 按 结 构 制 图 标 准 绘 制 基 础 设 计 大 样 图 。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2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9.6.2.1 基础高度的确定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底板不配抗剪钢筋,为了防止因剪力作用而使基础底板
发生剪切破坏,基础底板应有足够的厚度。
因此,条形基础底板厚度(即基础高度)应满足混凝土的受剪承载力条件:

( 9.25

( 9.26

式中: V—— 悬臂板根部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kN/m );
bh—— 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当 h0<800mm 时,取 h0=800mm ;
当 h0>2000mm 时,取 h0=2000mm 。 图 9.30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b1—— 基础边缘至砖墙或混凝土墙边的距离( m )。当墙体材料为混凝土时, b1 为基础边缘至墙脚的
距离,
当为砖墙且放脚不大于 1/4 砖长时, b1 为基础边缘至墙脚距离加上 0.06m (见图 9.30 )

pj——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地基净反力( kN/m ( 9.27
2 )
),轴心荷载作用下按下式计算: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2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边缘处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为:

( 9.2
8)
式中: e0—— 基底净反力的偏心距, e0=M/F ( M 为相应
于荷
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基
础底面的力矩值)。
悬臂板根部 I-I 截面(图 9.30 )处的净反力为

( 9.29

基础的高度按式( 9.25 )计算,但此式中的剪力设计值为
图 9.30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 9.30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2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9.6.2.2 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对于墙下条形基础,计算截面(悬臂板根部)的弯矩设计值 M :

轴心荷载作用下: ( 9.31

偏心荷载作用下
: ( 9.32 )

基础每米长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 As 为

( 9.33 )

f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
独立基础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基础的结构计算主要包括冲
切、局部受压计算(当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
低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和受弯计算几
部分内容。
独立基础的结构设计包括确定基础底面积、
基础高度和底板配筋。
独立基础由冲切条件控制柱边处基础高度和
变阶处高度,由基础底板弯矩决定配筋量。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9.6.3.1 基础高度的确定

矩形基础一般沿柱短边一侧先产生冲切破坏,所以只需根
据短边一侧的冲切破坏条件确定基础高度,即要求:

( 9.34 )

( 9.35 )
图 9.32 独立基础冲切破坏锥体
( 9.36 )

式中:
βhp—— 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 h 不大于 800mm 时, βhp 取 1.0 ;当 h 大于等于 2000mm 时, βhp 取 0.9 ,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
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kPa );
h0—— 基础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 m );
am——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计算长度( m );
at——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上边长( m ),当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柱宽;当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上阶宽;
ab——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积范围内的下边长( m ),当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落在基础底面以内 [ 图 9.33(a) 、 (b)] ,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
承载力时,取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当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上阶宽加两倍该处的基础有效高度;
pj—— 扣除基础自重及其上土重后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 kPa ),对偏心受压基础可取基础边缘处最大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
Al—— 冲切验算时取用的部分基底面积( m2 ) [ 图 9.33(a) 、 (b) 中的阴影面积 ABCDEF] ;
Fl——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作用在 Al 上的地基土净反力设计值( kPa )。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9.6.3.1 基础高度的确定

( a )柱与基础交接处 ( b )基础变阶处
图 9.33 计算阶形基础的受冲切承载力截面位置
1-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的斜截面; 2- 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线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若独立基础底面两个方向的边长比值大于 2 ,则此时基础的受力状态接近于单
向受力,柱与基础交接处不存在受冲切的问题,仅需对基础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
算。
当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时,应按下列公式验
算柱与基础交接处截面受剪承载力:
Vs≤0.7βhsftA0 ( 9.37 )

βhs = (800/h0)1/4 ( 9.38 )

式中:
Vs —— 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剪力设计值( kN ),图 9.34 中的阴影面积乘以基底平均净反力

βhs—— 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 h0 < 800mm 时,取 h0 = 800mm ;当 h0 > ( a )柱与基础交接处 ( b )基础变阶处
2000mm 时,取 h0 = 2000mm ; 图 9.34 验算阶形基础受剪切承载力示意图
A0—— 验算截面处基础的有效截面面积( m2 )。当验算截面为阶形或锥形时,可将其截面
折算成矩形截面,截面的折算宽度和截面的有效高度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附录 U 计
算。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式( 9.34 )中, amh0 是冲切椎体在基础底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令 A2=


amh0 ,而对于天然地基上一般的矩形独立基础,基础高度通常小于 800mm ,即
有 bhp=1 ,则式( 9.34 )变为:

( 9.39

式中:
A2—— 冲切破坏面在基础底面上的水平投影面积;
( a )柱与基础交接处 ( b )基础变阶处
A1—— 考虑冲切荷载时取用的多边形面积;
图 9.34 验算阶形基础受剪切承载力示意图
pj—— 地基土净反力,若偏压冲切,则用 pjmax 代替 pj 计算 Fl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绘出距离柱周边各为 h0 的矩形线及顶角斜线(与水平 / 竖直角相交 45 度


角),便可根据图 9.35 、图 9.36 中阴影部分的各种几何关系计算得到面积
A1 、 A2 。

设 acc+2h
( 1 )当 b³b 、 0bc时(见图
分别为沿 l 及 b 方向的柱边长。
9.35 )。

( 9.40 )

( 9.41 ) 图 9.35 冲切计算图 a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绘出距离柱周边各为 h0 的矩形线及顶角斜线(与水平 / 竖直角相交 45 度


角),便可根据图 9.35 、图 9.36 中阴影部分的各种几何关系计算得到面积
A1 、 A2 。

( 2 )当设 acc+2h
b<b 、 b0c时(见图 l 及 b)。
分别为沿9.36 方向的柱边长。

( 9.42 )

( 9.43 ) 图 9.36 冲切计算图 b

设计中,确定基础高度时,一般先按经验假定基础高度,得出 h0 ,再
代入式( 9.39 )进行验算,直至不等式成立为止。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当基础有变阶时,还应对基础变阶处的抗冲切承
载力进行验算。
• 验算方法与柱边冲切验算相同,只需将计算
A1 、 A2 中相应的数据替换成为台阶的长边、宽边
和台阶处的有效高度即可。
• 当基础底面全部落在 45° 冲切破坏椎体底边以内时
图 9.36 冲切计算图 b
,则无须进行冲切计算。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9.6.3.2 独立基础内力计算
及底板配筋

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应按受弯承载力确定。
如果弯曲应力超过钢筋混凝土的抗弯强度,就会导致基础的受弯破坏。其破坏特征
是裂缝沿柱角至基础底面分裂成四块梯形面积。
可采用简化的方法计算内力。
• 即将单独基础的底板看作是四块嵌固在柱周边的梯形悬臂板(如图 9.37 所示),
最大弯矩作用面在柱边缘处(或变阶处)。
• 近似的将基底面积按对角线划分为四块梯形面积,计算截面取柱边或基础变阶处
(阶梯形基础)。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9.6.3.2 独立基础内力计算
( 1 )轴心受压基础 及底板配筋
对于轴心受压基础,作用于柱边Ⅰ—Ⅰ截面的弯矩
MⅠ 等于作用在梯形面积 A1234 ( 见图 9.37) 上的地基净
反力合力对Ⅰ—Ⅰ截面(柱边)的力矩。

梯形面积:

梯形面积形心到柱
边的距离为:

图 9.37 独立基础弯矩计算图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9.6.3.2 独立基础内力计算
( 1 )轴心受压基础 及底板配筋
对于轴心受压基础,作用于柱边Ⅰ—Ⅰ截面的弯矩
MⅠ 等于作用在梯形面积 A1234 ( 见图 9.37) 上的地基净
反力合力对Ⅰ—Ⅰ截面(柱边)的力矩。

作用于Ⅰ -Ⅰ 截面上的弯矩:

( 9.44 )

作用于另一个方向Ⅱ -Ⅱ 截面上的弯矩也按相同原理求得

( 9.45 )
图 9.37 独立基础弯矩计算图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9.6.3.2 独立基础内力计算
( 1 )轴心受压基础 及底板配筋
对于轴心受压基础,作用于柱边Ⅰ—Ⅰ截面的弯矩 MⅠ 等于作
用在梯形面积 A1234 ( 见图 9.37) 上的地基净反力合力对Ⅰ—Ⅰ
截面(柱边)的力矩。
梯形面积:
梯形面积形心到柱
边的距离为:

作用于Ⅰ -Ⅰ 截面上的弯矩:
( 9.44 )

作用于另一个方向Ⅱ -Ⅱ 截面上的弯矩也按相同原理求得 图 9.37 独立基础弯矩计算图



( 9.45 )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 2 )偏心受压基础

对于单向偏心受压基础,当偏心距小于或等于 1/6 基础长度时,地基反力为梯形分布。此


时两个方向的弯矩计算方法即为分别用:( pjmax + pjI)/2 和( pjmax + pjmin)/2 替换式( 9.44 )和式

( 9.45 )中的净反力项 pj ,即可得到偏心荷载作用下柱边弯矩的计算公式:

( 9.46

( 9.47 )

式中: MⅠ 、 MⅡ—— 任意截面Ⅰ -Ⅰ 、Ⅱ -Ⅱ 处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弯矩设计值( kN·m );


a1—— 任意截面Ⅰ -Ⅰ 至基底边缘最大反力处的距离( m );
l 、 b—— 基础底面的边长( m );
pmax 、 pmin——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 kPa );
p——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在任意截面 I-I 处基础底面地基反力设计值( kPa );
G—— 考虑作用分项系数的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自重( kN );当组合值由永久作用控制时,作用分项系数可取
1.35 。
求得弯矩后,基础底板的配筋同样用 As=M/(0.9h0 fy) 计算。如果需要计算变阶处截面的配筋,只
要用台阶的长宽替代柱的长宽 ac 、 bc 即可,计算方法都一样。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3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
( 2 )偏心受压基础

轴心荷载或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当台阶的宽高比小于或等于 2.5 和偏心


距小于或等于 1/6 基础宽度时:
( 9.48 )

( 9.49

式中: MⅠ 、 MⅡ—— 任意截面Ⅰ -Ⅰ 、Ⅱ -Ⅱ 处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弯矩设计值( kN·m );
a1—— 任意截面Ⅰ -Ⅰ 至基底边缘最大反力处的距离( m );
l 、 b—— 基础底面的边长( m );
pmax 、 pmin——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 kPa );
p——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在任意截面 I-I 处基础底面地基反力设计值( kPa );
G—— 考虑作用分项系数的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自重( kN );当组合值由永久作用控制时,作用分项系数可取
1.35 。
求得弯矩后,基础底板的配筋同样用 As=M/(0.9h0 fy) 计算。如果需要计算变阶处截面的配筋,只
要用台阶的长宽替代柱的长宽 ac 、 bc 即可,计算方法都一样。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4 二柱联合钢筋混凝土基础设计

双柱联合基础

柱下独立基础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须将两柱设置在同一个基础上,由一个基
础把柱的内力传递给地基,即设计成双柱联合基础。
1. 新建建筑物与老建筑物相邻,如新建筑物的柱下基础距离老建筑物的基础过近,
则会导致新建基础无法向老建筑物一侧修筑,导致基础受到偏心荷载。
2. 相邻基础间的净距较小时。
3. 当持力层土的承载能力不好的时候,需要加大基础的底面积,如果柱子布置较密
,相邻两柱各自需要的基础底面积可能会重合在一起时。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4 二柱联合钢筋混凝土基础设计 9.6.4.1 联合基础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联合基础有板式(无梁)和梁板式两种。

板式 梁板式

• 板式双柱联合基础是将两个 • 当两柱间的间距较大时,
柱子直接支承在基础底板上 采用板式双柱联合基础混
,由基础底板将柱荷载传递 凝土用量很大,不经济,
给地基,一般适用于柱荷载 这种情况应在两柱间设置
较小、柱距不大的情况。 钢筋混凝土梁,称为梁板
式双柱联合基础,由梁来
承受柱列方向的弯矩。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4 二柱联合钢筋混凝土基础设计
9.6.4.1 联合基础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矩形板式联合基础 梯形底板型式
• 当两柱荷载相差不大 • 当基础一边尺寸扩展
,柱子周围的空间足 受到限制或两柱荷载
够,调整柱列两端柱 相差较大,采用矩形
外侧的基础尺寸就能 底板不易做到基础底
做到基础形心和两柱 板形心与柱合力作用
荷载合力作用点大致 矩形 梯形 点重合时,应采用梯
重合,从而保证基础 形底板型式的双柱联
底板承受均匀地基反 图 9.40 板式联合基 合基础。
力时,采用矩形板式 础
联合基础;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4 二柱联合钢筋混凝土基础设计

9.6.4.2 联合基础的假定

1 2 3 4

基础是刚性的。一 基础的基底压力为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 计算中不考虑上部


般认为,当基础高 线性(平面)分布 围内土质均匀。 结构刚度影响。上
度不小于柱距的 。 部结构的刚度会减
1/6 时,基础厚大 小设计基础时用到
,刚度也大,能满 的弯矩,故不考虑
足冲切强度要求。 上部结构的刚度是
偏安全的。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4 二柱联合钢筋混凝土基础设计

9.6.4.3 双柱基础的内力计算及设计验算方法

基础底板在形心处的竖向合力和合力矩的作用下,基础底
01
板的压力值应该满足:

基础底板上的总合力作用点应该与底板形心重合,以保证
02
地基土的受力均匀。

03 联合基础的冲切强度验算方法与单独基础相同。

两柱外侧及垂直于框架的底板部分的配筋按悬臂板计算,
04
配筋方法同单独基础。
06 扩展基础设计 9.6.4 二柱联合钢筋混凝土基础设计

9.6.4.4 双柱基础的设计步骤

1 计算柱荷载的合力作用点(荷载重心)位置;

2 确定基础长度,使基础底面形心尽可能与柱荷载重心重合;

3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宽度;

将基础看成支承在柱上的 倒梁,承受按直线分布假定计算的地基净反
矩形联合基础 4
力,用静力分析法计算基础的 内力,画出弯矩和剪力图。
设计步骤
5 根据受冲切和受剪承载力确定基础高度。

6 按弯矩图中的最大正负弯矩进行纵向配筋计算;

7 按等效梁概念进行横向配筋计算。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
设计介绍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柱下条形基础、交叉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和箱形
基础统称为连续基础。连续基础具有如下特点:
钢筋混凝  具有较大的基础底面积,能承 担较大的建筑物荷载,易于满足地
基承载力要求;
土梁板基  连续基础的连续性可以大大加强建筑 物的整体刚度,有利于减小

础设计介 不均匀沉降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 对于箱形基础和设置了地下室的筏板基础,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

绍 承载力,并能以挖去的土重补偿建筑物的部分 ( 或全部 ) 重量。


连续基础一般可看成是地基上的受弯构件——梁或板。它们的挠曲特征、基底反力和截面内力分布
都与地基、基础以及上部结构的相对刚度特征有关。因此,应该从三者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采用
适当的方法进行地基上梁或板的分析与设计。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1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9.7.1.1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1) 外形尺寸
在基础平面布置允许的情况下,条形基础的端部宜
向外伸出,其长度宜为第一跨距的 0.25 倍;
基础的底板宽度应由计算确定。
肋梁高度 h 应由计算确定,宜为柱距的 1/4 ~
1/8 。
翼板厚度也应由计算确定,一般不应小于
200mm ;当翼板厚度大于 250mm 时,宜用变厚度
翼板,板顶坡度宜小于或等于 1:3 。
一般柱下条形基础沿梁纵向取等截面。
当柱截面边长大于或等于肋宽时,可仅在柱位处将

图 9.47
9.47 现浇柱与条形基础梁交接处平面尺寸
现浇柱与条形基础梁交接处平面尺寸
1- 基础梁
1- 2- 柱
基础梁 2- 柱
肋部加宽,现浇柱与条形基础梁的交接处,基础梁
的平面尺寸应大于柱的平面尺寸,且柱的边缘至基
础梁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 50mm (见图 9.47 )。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1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9.7.1.1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2) 钢筋和混凝土

1 )梁内纵向受 条形基础受力复杂,其顶部和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顶部钢筋应按计算配
筋全部贯通,底部通长钢筋不应少于底部受力钢筋截面总面积的 1/3 。梁高大于 700mm 时,
力钢筋 应在梁侧加设腰筋,其直径不小于 10mm 。

条形基础受力复杂,其顶部和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顶部钢筋应按计算配
2 )箍筋 筋全部贯通,底部通长钢筋不应少于底部受力钢筋截面总面积的 1/3 。梁高大于 700mm 时,
应在梁侧加设腰筋,其直径不小于 10mm 。

3 )底板钢筋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10mm ,间距 100 ~ 200mm 。

4 )混凝土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 。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1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9.7.1.2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由于梁长
计算方法:
度方向的尺寸与其截面高度相比较
(1) 弹性地基梁方法
大,可以看成地基上的受弯构件;
包括 Winkler 地基和弹性半空间地基上的梁计算
挠曲特性、基底反力和截面内力相 方法。
互关联,并且与地基——基础—— (2) 简化的内力计算方法
上部结构的相对刚度特性有关。 手算时有两种简化的内力计算方法——倒梁法和
静力平衡法,都是按线性分布的基底净反力计算
从地基、基础以及上部结构三者相
的方法;适合按这种假定计算基底反力的前提是
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选择适当的方
要求基础具有足够的相对刚度。
法进行设计计算。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1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9.7.1.2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2) 简化的内力计算方法
1 )倒梁法
假定:基础底板与地基土相比为绝对刚性,基础的弯曲挠度不致改变地基压力,地基压力分布呈
直线或平面分布,其压力的合力中心与作用于板上的荷载合力作用线相重合。
倒梁法认为上部结构是刚性的,各柱之间没有沉降差异,因而可把柱脚视为条形基础的
铰支座,支座间不存在相对的竖向位移。
这种计算模型,只考虑出现于柱间的局部弯曲,而略去基础全长发生的整体弯曲,因而
所得的柱位处截面的正弯矩与柱间最大负弯矩绝对值相比较,比其他方法均衡,所以基础不利截面
的弯矩最小。

图 9.48 倒梁法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1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9.7.1.2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2) 简化的内力计算方法
1 )倒梁法
若地基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荷载分布较均匀,且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大于 1/6 柱
距时,地基反力可按直线分布,条形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计算;此时边跨跨中弯矩及第 1 支座
的弯矩值宜乘以 1.2 的系数;
否则,宜按弹性地基梁方法求算内力。

图 9.48 倒梁法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1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9.7.1.2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内力计算过程如下:
a 、据柱传至梁上的荷载,按偏心受压 [ 见图 9.48(a)] 计算,基础梁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地基
净反力:
( 9.52 )

b 、将柱底视为不动铰支座,以地基净反力为荷载,按多跨连续梁方法求梁的内力 [ 如图
9.48(b) 所示 ] 。
c 、倒梁法求得的支座反力可能会不等于原先用于基底净反力的竖向柱荷载。
实践中采用“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即:将支座反力与柱子轴力之差(正的或负的)均
匀分布在相应支座两侧各三分之一的跨度范围内(对边支座的悬臂跨则取全部),作为基
底反力的调整值,然后再用这个调整荷载计算连续梁内力,最后与原算得的内力叠加。经
调整后的不平衡力将明显减小,一般调整 1 ~ 2 次即可。

这既可理解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对基础整体弯曲的抑制作
这既可理解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对基础整体弯曲的抑制作
用,使柱荷载的分布均匀化;也反映了倒梁法计算所得的支
用,使柱荷载的分布均匀化;也反映了倒梁法计算所得的支
座反力与基底反力不平衡的这一主要缺点。
座反力与基底反力不平衡的这一主要缺点。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1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9.7.1.2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

2 )静力平衡法
假定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求出净反力分布后,基础上所有的作用力都已确定
,可按静力平衡条件,计算出任意截面 i 上的弯矩 Mii 和剪力 Vii 。

结果适用条件:
静力平衡法只宜用于上部为柔性结构、且自身刚度较大的条形基础以及
联合基础。
注意:
• 与其他方法比较,这样计算所得的基础不利截面上弯矩绝对值一般较大。
• 静力平衡法未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因而在荷载和直线分布的
基底反力作用下产生整体弯曲。
• 在对条形基础进行设计时,切不能拘泥于计算结果,而应结合实际情况和经验
,对内力进行必要的调整。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2 筏形基础 9.7.2.1 筏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 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 ,当有地下室时应采用防水混凝土,


防水混凝土的防渗等级应根据地下水的最大水头与防渗混凝土厚度的比值,按
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选用,但不得小于 0.6MPa ,必要时宜设架空
排水层。
• 当筏形基础的厚度大于 2000mm 时,宜在板厚中间部位设置直径不小于
12mm ,间距不大于 300mm 的双向钢筋网。
•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底板和基础梁的配筋除了应满足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的底
部钢筋尚应有不少于 1/3 贯通全跨,顶部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贯通,且底板上
下贯通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 0.15% 。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2 筏形基础 9.7.2.1 筏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采用筏形基础的地下室:
• 钢筋混凝土外墙厚度不应小于 250mm ,内墙厚度不应小于 200mm 。墙的截
面设计除了应满足计算承载力要求外,尚应考虑变形、抗裂及防渗等要求。
• 墙体内应设置双面钢筋,钢筋不宜采用光面圆钢筋,水平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2mm ,竖向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0mm ,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
• 地下室底层柱、剪力墙与梁板式筏形基础的基础梁连接时,要求:柱、墙的边
缘至基础梁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 50mm ;当交叉基础梁的宽度小于柱截面的边
长时,交叉基础梁连接处应设置八字角,角柱与八字角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
50mm ;单向基础梁与柱的连接、基础梁与剪力墙的连接参照相关的构造要求

• 筏板与地下室外墙的接缝、地下室外墙沿高度处的水平接缝应严格按施工缝要
求施工,必要时可设通长止水带。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2 筏形基础 9.7.2.2 常规设计法

当地基地质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梁板式筏形基础的高跨比或平板式筏形基
础的厚跨比不小于 1/6 ,且相邻柱荷载及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 20% 时,筏形基础
可采用常规设计法 ( 简化的设计算方法 ) 。

• 筏形基础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按基底反力直线分布(或
平面分布)进行计算。
设计中应尽可能使柱荷载的合力作用线与筏基形心相重合,通常采用改变底板在四边的外
伸长度来调整基底的形心位置,以便尽量减小基础的偏心距。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2 筏形基础 9.7.2.2 常规设计法

( 1 )地基计算

筏形基础的基底尺寸是根据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构柱网(或墙)的布置和底板四周
外伸长度综合确定。
地基承载力验算:应满足相应的要求,若基础埋深 d 较大(有地下室)、常年地下
水位又较高时,可考虑浮力的有利作用,减去浮力。地基的净反力可按下式计算:

( 9.53 )

式中: ΣF—— 筏板的总荷载设计值, kN ;


A—— 筏板的总面积, m2 ;
x, y—— 所求的坐标值, m ;
Ix, Iy—— 对轴的惯性矩, m4 ;
ex, ey—— 荷载合力在轴方向的偏心矩, m ;
Mx, My—— 荷载对轴的力矩, kN·m 。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2 筏形基础 9.7.2.2 常规设计法

( 1 )地基计算

地基的变形验算可按分层总和法或规范推荐法进行计算。
• 由于筏板基础底面积较大、埋深较大,因而地下空间较大。有可能出现计算的
基底压力小于或接近于基底处的自重应力,致使基底附加应力接近于零的情况
,此时可按补偿性基础考虑,可不进行沉降计算。
• 由于开挖卸除土重引起地基的回弹,有时回弹变形可超过基础总沉降的 50% 以
上,为了考虑回弹再压缩的变形量,在沉降计算中可用基底压力代替基底附加
压力。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2 筏形基础 9.7.2.2 常规设计法

( 2 )基础内力计算
1 )静定分析法
对于上部结构刚度较小时,可采用静定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在地基反力确
定后,将筏板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作整体分析。
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在板任一截面上的总剪力等于该截面的左边或右边的全部
荷载和地基反力的代数和,总弯矩则等于作用于该截面一边的力矩代数和。
这样虽可确定整个截面的剪力和弯矩,但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还应用类似于单向
条形基础的方法计算,即将筏板划分为互相垂直的板带,板带的界限为柱列的中线,
每条板带作为独立的(互不影响)的梁计算。
静定分析法多用于平板式筏板基础的内力分析计算,要求板的厚度较大并具有
足够的刚度,因而此法也称为“刚性板法”。
由于平板式筏板基础的板厚度较大,一般不存在剪应力的问题,但在设计板厚
时,仍应对每条板带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对每个柱下的板,还应进行冲切验算。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2 筏形基础 9.7.2.2 常规设计法

( 2 )基础内力计算
2 )“倒楼盖”法
“ 倒楼盖”法是将筏形基础看作为一个倒放在地基上的楼盖,柱、墙视为该楼盖的支
座,地基净反力视为作用在该楼盖上的外荷载,按混凝土结构中的单向或双向梁板的
肋梁楼盖、无梁楼盖方法进行计算。
按“例楼盖”法简化计算时,一般只计算局部弯曲,并假定基底反力为直线分布(或
平面分布)进行计算。
对柱下梁板式筏形基础:
•• 如果框架柱网在两个方向的尺寸比小于
如果框架柱网在两个方向的尺寸比小于 22 ,且柱网内无小基础梁时,筏板按双向多跨连续板
,且柱网内无小基础梁时,筏板按双向多跨连续板
、肋梁按多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肋梁按多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 若柱网内设有小基础梁,把底板分割成长短边比大于
若柱网内设有小基础梁,把底板分割成长短边比大于 22 的矩形格板时,筏板按单向板计算,
的矩形格板时,筏板按单向板计算,
主、次肋梁仍按多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主、次肋梁仍按多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对柱下平板式筏形基础:
•• 可仿效无梁楼盖计算方法,分别截取柱下板带与柱间板带进行计算。
可仿效无梁楼盖计算方法,分别截取柱下板带与柱间板带进行计算。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2 筏形基础 9.7.2.2 常规设计法

( 2 )基础内力计算
2 )“倒楼盖”法
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满足的 4 个条件:

1 地基地质均匀; 2 上部结构刚度较好;

4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高
3 相邻柱荷载及柱间距
跨比或平板式筏形基础
的变化不超过 20% 。
的厚跨比不小于 1/6 ;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2 筏形基础 9.7.2.3 弹性地基上梁板设计法

当不满足常规设计法 • 当筏板基础宽度不小于地基沉降深度的二倍时
计算的条件时,应按 ,宜按文克勒地基上的弹性板方法分析;
弹性地基上梁板的理 • 当筏板基础宽度小于地基沉降深度的二倍,或
论方法计算筏基内力 应考虑相邻基础及堆载影响时,宜按非文克勒

地基上的弹性板方法,采用变基床系数以迭代
随地基的条件不同,
法进行计算。
而选用不同的地基模
型,其分析方法也不
• 具体计算时,通常都利用计算机采用数值分析
相同: 方法,如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进行计算。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3 箱形基础

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荷载随之增大,为了满
箱形基础 足基础刚度的要求,往往需要很大的筏板厚度,
这种情况下再采用筏板基础,经济方面往往不合
理。此时可以考虑采用箱形基础。
箱型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顶板、底板和纵、横墙
板组成的盒式结构(见图 9.49 ),具有比筏板
基础大得多的空间刚度,能有效扩散上部结构传
下的荷载,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适用于软弱
地基上的高层、重型或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要求
的建筑物。
箱型基础具有很大的地下空间,代替被挖出的土
,因此具有补偿作用,对减少基础沉降和满足地
基承载力的要求很有利。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3 箱形基础 9.7.3.1 箱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9.7.3.1 箱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 1 )箱形基础的平面尺寸 ( 2 ) 箱形基础的高度 ( 3 )箱形基础的内外墙

• 箱型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根据 • 箱形基础的高度是指箱基底 • 为保证箱型基础具有足够的


地基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布 板底面到顶板顶面的外包尺 整体刚度和纵横方向的受剪
局及荷载分布情况等条件综 寸。 承载力,箱形基础的内、外
合确定。 • 箱基的高度除满足建筑物功 墙应沿上部结构柱网和剪力
• 平面上应尽量使箱型基础底 能要求、结构承载力和整体 墙纵横均匀布置;
面形心与结构竖向永久荷载 刚度外,不宜小于基础长度 • 墙体水平截面总面积
合力作用点重合,若不满足 (不包括悬挑长度)的 • 箱形基础的底板和墙板的厚
此要求,则需调整基础底面 1/20 ,且不小于 3m ,以保证 度应根据实际的受力情况和
积(将基础底板适当挑出, 其具有足够刚度适应地基的 防渗要求确定。外墙厚度不应小于
不同的边缘部位,采用不同 不均匀沉降,减少上部结构 250mm (常用 250 ~ 400mm ),内墙厚
度不应小于 200mm (常用 200 ~
的悬挑长度)尽量使其偏心 由不均匀沉降引起的附加应 300mm )。箱形基础兼作人防地
效应最小。 力。 下室,外墙厚度还应根据人
防等级,按实际情况计算后
确定。
• 箱形基础中应尽量少开洞口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3 箱形基础 9.7.3.1 箱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9.7.3.1 箱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 4 ) 箱形基础的顶板、底板 ( 5 ) 箱型基础的配筋 ( 6 )混凝土

• 箱形基础的顶板、底板厚度 • 箱基墙板应设置双面钢筋, • 箱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应根据荷载大小、跨度、整 竖向和水平钢筋的直径均不 不应低于 C25 。桩箱基础的
体刚度、防水要求确定。 应小于 10mm ,间距不应大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 底板厚度不应小于 400mm , 于 200mm 。除上部为剪力墙 C30 。采用防水混凝土时,
且板厚与最大双向板区格的 外,内、外墙的墙顶处宜配 抗渗等级不宜小于 0.6MPa
短边净跨之比不小于 1/14 。 置两根直径不小于 20mm 的
当考虑上部结构嵌固在箱基 通长构造钢筋。
顶板上时,顶板厚不宜小于 • 当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内的
200m 。 土层在竖向和水平方向较均
• 对兼作人防地下室的箱形基 匀、且上部结构为平、立面
础底板、顶板的厚度,按实 布置较规则的剪力墙、框架
际要求计算后确定。 、框架 - 剪力墙体系时,箱型
基础的顶板、底板可仅按局
部受弯计算。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3 箱形基础 9.7.3.2 箱形基础的计算要点

9.7.3.2 箱形基础的计算要点 ( 1 )地基计算

在初步确定箱型基础的结构尺寸后,要先进 ( 2 )基底反力计算

行倾斜、稳定、滑移、抗倾覆验算,然后进 ( 3 )基础的内力分析
行结构计算。 ( 4 )基础的截面设计
箱型基础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计算步骤如下: 与强度验算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3 箱形基础 9.7.3.2 箱形基础的计算要点

 天然地基上箱形基础的持力层地基承载力验
算方法与片筏基础基本相同;
 箱形基础的地基变形验仍采用《建筑地基基
( 1 )地基计算 础设计规范》推荐的线性变形体条件下的分
地基计算包括地基承载力验 层总和法。
算和地基变形验算两个方面  箱形基础的容许沉降量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

要求和可能产生的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由地
区经验确定。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3 箱形基础 9.7.3.2 箱形基础的计算要点

( 2 )基底反力计算
基底反力系数法:该方法考虑了箱形基础基底反力的实际部分特征,对于矩形基础
,将其底面(包括悬挑部分但不大于 0.8m )划分为若干区格,各区格基底反力 pi
为: 基底反力系数法的适用条件为地基土比较
基底反力系数法的适用条件为地基土比较
均匀,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且荷载比较均
均匀,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且荷载比较均
( 9.54 称,基础底板悬挑部分不超出 0.8m ,可不
称,基础底板悬挑部分不超出 0.8m ,可不
) 考虑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的单幢建筑物箱形
考虑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的单幢建筑物箱形
基础。
基础。

式中:
SP—— 上部结构竖向荷载加箱形基础自重和挑出部分台阶上的土重;
B 、 L—— 分别为箱形基础的宽度和长度;
αi—— 相应于 i 区格的基底反力系数,查《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6-2011)
附录 E 相应的表格确定。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6-2011)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3 箱形基础 9.7.3.2 箱形基础的计算要点
( 3 ) 基础的内力分析

 图 9.50 箱形基础计算简图
上部结构为纯框架或者框剪体系时,上部
结构的刚度与剪力墙相比太小,因此箱形
基础的内力应该同时考虑整体弯曲和局部
弯曲的作用。
计算中的基底反力可采用基底反力系数法
确定。
局部弯曲产生的弯矩应乘以 0.8 的折减系数
后叠加到整体弯曲的弯矩中。

1 ) 框架 结构 中的箱形基础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3 箱形基础 9.7.3.2 箱形基础的计算要点
1) 框架 结构中的箱形基 础

(a) 箱形基础的整体
( 9.55
弯曲弯矩计算 )
箱形基础承担的整体弯
曲弯矩可采用将整体弯 ( 9.56
曲产生的弯矩按基础刚 )
度占总刚度的比例分配 式中: M—— 按静定梁法计算出箱形基础任一断面处整体弯曲所产生的弯矩;
EFlF—— 箱形基础的抗弯刚度(可按工字梁等效计算,工字形截面上、下翼缘宽度分
的形式求出。对于如图 别为箱形基础顶板、底板的全宽;腹板厚度为弯曲方向墙体厚度的总和);
EBlB—— 上部结构的等效抗弯刚度;
9.50 所示的框架结构下 Ebi—— 第 i 层框架梁、柱混凝土弹性模量;
Ibi—— 第 i 层梁截面惯性矩,当梁板为现浇时,中间梁、边梁分别乘以 2 、 1.5 ;
的箱型基础,其承受的 Kui 、 Kli 、 Kbi—— 第 i 层上柱、下柱和梁的线刚度,其值为: Iui /hui 、 Ili /hli 、 Ibi /l , I 为截面惯性矩, hui 、 hli 、 l 为上柱高度、下柱高

整体弯矩: 度、梁跨度
Ew—— 钢筋混凝土连续墙的弹性模量
Iw—— 钢筋混凝土连续墙截面刚惯性矩, Iw = th3/12 , t 为弯曲方向墙体厚度的总和, h 为墙体高度
n—— 楼层数,实际层数≤ 8 时, n 取实际层数,否则, n 取 8 ;
m—— 弯曲方向的节间数。

(b) 局部弯曲弯矩计算 顶板按室内地面设计荷载计算局部弯曲弯矩,底板局部弯


曲弯矩计算荷载为扣除底板自重后的基底反力。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3 箱形基础 9.7.3.2 箱形基础的计算要点

 现浇剪力墙体系结构的刚度相当大,
箱基整体弯曲可不予考虑,箱基顶板
2) 现浇剪力墙体 和底板内力仅按局部弯曲计算。
系中的箱形基础  考虑到整体弯曲可能产生的影响,钢
筋配置量除符合计算要求外,纵、横
方向支座钢筋尚应有 0.15% 和 0.1%
的配筋率连通配置,跨中钢筋按实际
配筋率全部连通。
07 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设计介绍 9.7.3 箱形基础 9.7.3.2 箱形基础的计算要点

( 4 )基础的截面设计与强度验算
箱型基础结构的强度计算包括顶板与底板厚度,墙身厚度等。
• 箱形基础顶板与底板厚度除根据荷载与跨度按正截面抗弯强
度决定外,还应验算斜截面抗剪和抗冲切强度。
• 内墙与外墙除了与剪力墙连接者外,由柱根传给各片墙的竖
向剪力设计值,可按相交于该柱下各片墙的刚度进行分配。
• 与箱型基础交接处的底层柱下墙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也应验
算。
具体计算要求和计算公式详见现行《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
技术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相关章节。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
危害的措施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一般来说,地基产生均匀沉降,
对建筑物本身影响不大,可以预
留沉降标高加以解决。但对地基
不均匀沉降,应当引起注意,当
不均匀沉降超过建筑物承受的限
度时,即产生开裂破坏(见图
9.51 ),严重倾斜,影响建筑
使用,危及安全。

图 9.51 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破坏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防止和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危
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有 : 害,常用的方法有:
① 上部荷 载 突变 , 高低 交界处产生 不均匀 沉降 ① 对地基 某一深度内或 局 部进行人 工
; 处理 ;
② 地基土的压 缩 性 质相 差悬殊 ,土 层水平方 向 ② 采用 桩 基或其 它 深基础 方 案 ;
软硬突 变处产生 不均匀 沉降 ; ③ 在建筑 设计 、结构 设计 和施 工方面
③ 地基土压 缩层 相 差悬殊 , 软弱 土 层厚度 变 化 采取 某 些工 程措施 。
大。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1 建筑措施
9.8.1.1 建筑物体型
建筑物体型包括其平面与立面形状及尺度。 应力求简单

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
,如“ L” 、“┳”、“
━ ”、“ F” 、“工”
字形等,在纵横单元交
接处的基础密集,地基
在具备发生较大
中附加应力相互重叠,
不均匀沉降条件
导致该部分的沉降往往
时,建筑物的体
大于其他部位。
型应力求简单。
当建筑物的高低或荷载
差异大时,也必然会加
大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1 建筑措施
9.8.1.1 建筑物体型
应力求简单

 当需要将建筑物设计成体型较复杂时,宜根据其平面、立面
形状、荷载差异等情况,在适当部位用沉降缝将其划分成若
干刚度较好的独立单元;
 或者将两者隔开一定距离,两者之间采用能自由沉降的联接
体或简支、悬挑结构相联接。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1 建筑措施
9.8.1.2 控制建筑物的长
高比及合理布置纵横墙

建筑物的长度与高度之比越大,整体刚度越差,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弱
,容易导致建筑物的开裂(图 9.52 )。
长高比小的建筑物,刚度大,调整不均匀变形的能力就强。

根据工程经验,对于砌体承重的房屋:
当预估沉降量大于 120mm 时,对于三层和三层以上的房
屋,其长高比宜小于等于 2.5 ;
当长高比控制在 2.5 ~ 3.0 范围内时,宜做到纵墙不转折
或少转折,并应控制其内横墙间距或增强基础刚度和强
度;
当预估沉降量小于或等于 120mm 时,长高比可不受限制

图 9.52 建筑物因长高比过大而开裂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1 建筑措施
9.8.1.2 控制建筑物的长
高比及合理布置纵横墙

 合理布置纵横墙,使内外墙贯通,减少墙体转折和中断的
情况,是增强建筑物刚度的重要措施。
 另外,门窗洞口或管道洞口如开设过大,就会削弱墙体刚
度,可在洞口周圈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框予以加强。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1 建筑措施
9.8.1.3 设置沉降缝
用沉降缝将建筑物由基础到屋顶分割成若干个独立单元,使分割
成的每单元体型简单,长高比减小,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裂能力

建筑平面复杂的转 建筑物高度或荷载 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 建筑结构或基础类 分期建造房屋的分


折部位; 突变处; 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 显著差异处; 型不同处; 界处。
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1 建筑措施
9.8.1.3 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的宽度与房屋的层数有关:
当为二 ~ 三层时,可取
50~80mm ;
当为四 ~ 五层时,可取
80~120mm ;
当为五层以上时,不小于
120mm 。
沉降缝往往结合地基处理进行设缝。
缝两侧基础常通过改变基础类型、
交错布置或采取基础后退悬挑作法
进行处理(如图 9.53 所示)。
( a )砌体结构沉降缝 ( b )柱下条形基础沉降缝 ( c )跨越式沉降缝
( d )偏心基础沉降缝 ( e )整片基础沉降缝
图 9.53 沉降缝构造示意图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1 建筑措施
9.8.1.4 控制相邻建筑物基础间的净距

由于地基中附加应力的
表 9.13 相邻建筑物基础间的净距 (m)
扩散作用,使距离近的相邻建筑物
间的沉降相互影响。 被影响建
为避免引起地基的不均 筑
的长高 2.0≤ <3.0 3.0≤<5.0
匀沉降造成建筑物的倾斜或裂缝, 比
应控制相邻建筑物基础间的距离, 影响建筑的预估
见表 9.13 。 平均沉降量 s(mm)
70~150 2~3 3~6
对相邻高耸结构或对倾 160~250 3~6 6~9
斜要求严格的构筑物的的外墙间隔 260~400 6~9 9~12
距离,应根据倾斜允许值计算确定 >400 9~12 ≥12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2 结构措施

9 .8 . 2. 1 减轻建筑 物 自重

1. 减少墙体重量。 大力发展和应用轻
质高强的墙体材料,严格控制使用自重
大,又耗农田的黏土砖,已是形势所迫

2. 选用轻型结构。 如采用预应力钢筋
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轻型空间结构
等,屋面板可采用具有防水、隔热保温 建 筑物的 自 重在基 底 压 力中
一体的轻质复合板。 占 有重 要的比 例 。 工业 建筑
中 约占 5 0 % , 民用建筑中可
3. 减少基础和回填土的重量。 如采 高 达 6 0 % ~ 7 0 % , 因而 减
用补偿性基础、可浅埋的配筋扩展基础 少 沉降量 常 可以 从 减轻建筑
,以及架空地板减少室内回填土厚度, 物 自重 着手 。
都是有效措施。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2 结构措施

9.8.2.2 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强度

01 设置圈 梁
当墙体挠曲时,布置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土圈梁抗弯能力较
强,钢筋主要承受拉应力,可有效地防止砌体的开裂。
圈梁截面、配筋以及平面布置等,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进行。对于多层房屋的基础和顶层宜各设一道,其他可隔层设
置;当地基软弱,或建筑体型较复杂,荷载差异较大时,可层 对于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可采取控制长高比以及合理布置纵
层设置。对于单层工业厂房、仓库可结合基础梁、连系梁、过 横墙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如下措施:
梁等酌情设置。

02 加强基础刚 度
对于建筑体形复杂、荷载差异较大的框架结构,可采用
加强基础整体刚度的方法,如 采用箱基、桩基、厚度较
大的筏基等,以 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2 结构措施

9.8.2.3 减小或调整基底附加压力

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调整基底尺寸

采用补偿性基础设计方法,以挖除的土重抵消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出基础底面尺寸之后,应用
部分甚至全部的建筑物重量,达到减小沉降的 沉降理论和必要的计算,并结合设计经验,调
目的。 整基底尺寸,以控制不同荷载的基础沉降量接
近。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2 结构措施
9.8.2.4 选用非敏感性结构

排架结构或三铰拱等结构
,地基发生一定的不均匀
沉降时,不会引起很大的
附加应力,因此可减轻不
均匀沉降的危害。
对于单层工业厂房、仓库
和某些公共建筑,在情况
许可时,可以选用对地基
沉降不敏感的结构。
08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9.8.2 结构措施

9.8.2.5 加强基础刚度

( 1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当建筑物各部分高度或荷载差异大时,应按先高后低,先重后
轻的顺序进行施工;并注意高低部分相连接的合适时间,一般
可根据沉降观测资料确定。例如,北京五星级长城饭店,塔楼
客房为 18 层,中心阁楼 22 层,采用两层箱形基础;共享大厅
为 7 层,采用独立柱基。其施工顺序为:先盖高重的客房主楼
与阁楼,使地基沉降大部分已产生;后盖轻低的大厅,有效地
缩小了两者沉降差。

( 2 )注意施工方法
对于高灵敏度的软黏土,基槽开挖施工中,需注意保护持力层
不被扰动,通常可在基底标高以上,保留 20cm 厚的原土层,
待基础施工时再予以挖除,可避免基底超挖现象,扰动土的原
状结构。如发现坑底软土被扰动,可仔细挖除扰动部分,用砂
、碎石压实处理。另外需注意控制加荷速率。

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注意某些施工方法,可减小或调整部分不均匀沉降。
【本章小结】
1. 所谓浅基础就是埋置深度不超过 5m 或不超过基底宽度的基础,可分为无筋扩
展基础(刚性基础)和扩展基础(柔性基础)两大类。基础埋置深度受诸多
因素的影响,在满足地基稳定性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埋;除岩石
地基以外,埋深又不宜小于 0.5m 。
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荷载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确定,也可由土的抗剪强度
指标计算或依据经验确定。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荷载组合(或效应组
合)进行地基计算,包括地基承载力计算和地基变形计算,以确定基础底面
尺寸。
【本章小结】
3. 基底尺寸确定以后,对于无筋扩展基础,用台阶的宽高比不超过允许值来保证
基础自身的安全,而无需进行内力和截面承载力计算;对于扩展基础,按承载
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内力分析,由受剪承载力确定基础底板的厚度(或基础高
度),由受弯承载力配置受力钢筋。
4.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是钢筋混凝土梁板基础,属
于弹性地基上的梁板结构,内力分析比较复杂,通常采用倒梁法、倒楼盖法等
简化方法计算。
5. 地基变形过大以及发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都会给建筑物造成损害或影响其使
用功能。减小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可以从建筑、结构和施工三个方面加
以考虑。
课后思考题
9.1 地基基础设计应满足哪些原则?
9.2 简述无筋扩展基础(刚性基础)的特点。
9.3 什么是地基、基础?什么叫天然地基?
9.4 验算建筑物沉降是否在允许范围内,为什么首先要区分变形特征?
9.5 当拟建相邻建筑物之间轻(低)重(高)悬殊时,应采取怎样的施工顺
序?为什么?
9.6 设计刚性基础时,地基承载力越大,刚性角是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
9.7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有哪些类型?
课后思考题
9.8 什么叫地基土的冻胀性?冻胀对建筑物有什么危害?地基土冻胀性分类所
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是否必须把基础底面放到冰冻深度之下?
9.9 基底平均压力、基底平均附加压力、基底平均净反力在基础工程设计中各
用在什么情况?
9.10 地下水位变化对浅基础工程有何影响?
9.11 什么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12 什么是地基土的标准冻深?
9.13 试述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的区别。
9.14 何谓基础的埋置深度?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思考题
9.15 何谓补偿基础?
9.16 何谓软弱下卧层?试述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的要点。
9.17 由于地基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建筑物裂缝有什么规律?
9.18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9.19 地基反力分布假设有哪些?其适用条件各是什么?
9.20 简述基础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9.21 试比较刚性基础、墙下条形基础与柱下条形基础在截面高度确定方法上的
区别。
9.22 试述地基基础设计的一般步骤。
课后思考题

9.23 某基础底面宽度为 1.5m ,埋深为 0.9m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


均重度为 20 kN/m3 ;基底持力层为黏性土,其孔隙比为 0.9 ,液性指数为
0.86 ,承载力特征值为 130kPa ,重度为 17 kN/m3 。求该基础持力层修正后
的承载力特征值。
9.24 一承受中心荷载的条形基础,其基底埋深为 1.5m ,基础底面宽度为
1.0m 。基底下 4m 以内地基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k=20° ,黏聚力标准值
ck=10kPa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为 16 kN/m3 ,基底土的重度为
18 kN/m3 。试求该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课后思考题

9.25 某宿舍楼采用墙下 C15 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顶面墙体宽度 0.38m ,基


底平均压力为 250kPa ,基础底面宽为 1.5m ,试计算基础最小高度。
9.26 墙下条形基础,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基础顶面的轴向力
Fk=280kN/m ,基础埋深 1.5m ,地基为黏土, b=0.3 , d=1.6 ,重度 =18.0
kN/m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150 kPa ,确定基础宽度。
课后思考题

9.30 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的埋深、底面尺寸、所受荷载等同习题 9.5 ,基础


高 500mm ,底面钢筋中心距混凝土底表面的距离为 50mm ,柱的截面尺寸为
500mm×500mm 。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 C25 ,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t=1.27N/mm2 ,试计算抗冲切破坏验算中的 Fl 。(要求画出计算简图)。
9.31 扩展基础的底面尺寸为 2m×1.2m ,柱的截面尺寸为 0.5m×0.5m ,中心
荷载(地面处)为 500kN ,有效高度为 0.45m ,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为
1.10MPa ,试验算基础的抗冲切破坏强度。(要求画出计算简图)。
谢谢观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