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馬政府執政週年財經政策總體檢」

研究報告(草稿)

台灣智庫財經研究小組

1、 前言1
2009 年後,特別是全球金融風暴肆虐之下,兩條台灣經濟發展路線的衝突
顯得更加激烈。第一條是台灣的經濟發展是永續發展、成長的動力是來自內生原
動力、同時強調本土照顧但又連結到全球市場;第二條是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
必須嫁接中國的經濟,然後才連結到亞洲及其他國家。前者和後者不同的地方
是,前者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動源不是來自於外在的力量,它是內生的;它不
是以依賴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為終點,而是以運用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為途徑;它
並不是要讓台灣的政經架構嫁接或依附在另外一個國家而矮化主權,而是要讓
台灣的政經及國際地位更邁向正常化。後者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除了根留台
灣之外,必須嫁接中國、然後佈局全球,比較典型的論述是,台灣必須先和中
國進行經濟的整合和經濟體制的嫁接之後,才有可能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更緊
密的連結,例如簽訂 FTA。
在第二條經濟思路之下,2008 年之後的台灣經濟發展出現一些重大問題,
這些問題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本文除了前言之外,第二部份探討 2000 年迄今國內外總體經濟表現;第三部
份探討台灣當前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第四部份探討新政府施政方向無法解
決台灣經濟問題;第五部份探討新政府經濟政策執行能力的問題,最後是結論
與建議。

貮、2000 年迄今國內外總體經濟表現
在面對全球金融風暴及經濟嚴峻的衰退情勢下,上任近一年的馬政府推出多
項重大財經政策措施,包括加速開放兩岸經貿往來、擴大公共工程建設、發放消
費券、三挺政策(挺企業、銀行、勞工),以及運用證交稅減半、國安基金等各種
政策工具來為經濟發展及股市護盤等。然而,即使推出這麼多政策措施,各季經
濟成長率卻仍舊不斷創新低,失業率不斷攀新高。對照客觀經濟數據來看,馬政
府上任近一年,其各項財經政策顯然成效不彰,甚至因缺乏縝密規劃的大肆擴
大財政支出,造成政府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債留子孫,並減損未來台灣經濟再
成長的動力。

1
本篇報告是由台灣智庫財經小組成員共同執筆,由於他們的智慧與專業知識的貢獻才能完成
此篇報告。
1
既然各項經濟數據都顯示馬政府諸多財經政策失效,為掩飾執政週年的不佳
成績單,馬政府乃轉而尋找為其執政不力掩飾的因素。然而,數字會說話,許多
經濟數據都證明馬政府「諉過」的說法太過牽強!

一、全球金融風暴下我國表現最差!

從國際比較的客觀經濟數據,可看出此波國內不景氣,政府之責不容旁貸。
就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新加坡、香港)來比較,同樣是遭遇全球金融風暴,
但台灣無論在經濟成長率、出口表現、失業率等,成績都是敬陪末座。

(一)經濟成長率居亞洲四小龍之末

在經濟成長率部分,原本在去年(2008)第二季時,台灣在四小龍中仍排
名第二位,但自第三季起,經濟成長率不但排名倒數第一,與其他亞洲三條小
龍相比,經濟衰退幅度更是高居第一。(參見圖一)
圖一:2008 年第二~第四季亞洲四小龍經濟成長率比較

(二)出口表現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

在出口表現方面,馬政府上任前, 2008 年 1 月至 5 月我國出口仍保持


17.4%的成長率,排名亞洲四小龍第二,僅次於韓國;但馬政府上任後, 2008
年 6 月至 12 月我國出口則出現 -4.8%的負成長,衰退幅度高居亞洲四小龍之冠,
連帶使我國去年全年出口成長率(3.6%)排名滑落亞洲四小龍倒數第二位。今
年 1 月至 2 月更出現 -37.2%,不僅刷新國內新低紀錄,在亞洲四小龍中更是倒
數第一。(參見圖二)

2
圖二:2008 年~2009 年 2 月亞洲四小龍出口年增率比較

(三)失業率上升幅度高居亞洲四小龍之冠

在失業率部分,雖然在馬政府上任前,去年 1 月至 5 月國內失業率稍高於
韓國、香港、新加坡,但馬政府上任後,失業率卻急速攀升;在同樣面臨全球金
融風暴的亞洲四小龍中,台灣的失業率上升幅度高居第一,其他三條小龍除香
港之外,韓國、新加坡的失業率都僅呈現微幅上升。(參見圖三)

3
圖三:2008 年~2009 年 3 月亞洲四小龍失業率比較(按月)

由此可見,馬政府執政近一年,各項經濟數據都顯示出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已呈現步步衰退。

2、 比民進黨執政八年時更差!

既然各項國際評比數據都顯示台灣表現在亞洲四小龍中為最差,顯然台灣經
濟陷入危機絕非「國際景氣不佳」一句話就可帶過。再者,和前任政府過去八年執
政相較,也是更差。各項客觀的數據,可以說明此現象。

(一)民進黨執政期間國內經濟平均約有 3.8%的成長率,但馬政府上台後卻
出現負成長。

從 GDP 成長率來看,在 2000 年 5 月至 2008 年 5 月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除


2001 年遭遇 SARS 風暴而出現 -2.17%的成長率之外,平均每年都約有 3.8%的
經濟成長率(2002 年 4.64%、2003 年 3.5%、2004 年 6.15%、2005 年 4.16%、
2006 年 4.8%、2007 年 5.7%),至 2008 年第一季民進黨政府缷任之時都還有
6.25%的 GDP 成長率。但馬政府上台後,經濟成長率卻快速滑落,2008 年第四季
甚至出現 -8.63%的歷史新低點。(參見圖四)因此,馬政府要將現今經濟衰退
怪罪於前任政府所遺留之執政包袱的說法,顯然與事實不符。
圖四:民進黨八年執政 VS.馬上任以來,國內經濟成長率表現(按季)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4
(二)自 2003 年起失業率連年改善並降低,但馬政府上任後失業率卻迭創新高!

民進黨執政期間,自 2003 年以來失業率不斷下降,2006 年之後失業率更降


低至 4%以下;然而,馬政府上任以來,失業不僅迭創新高,甚至超過了民進
黨八年執政時期任一單月紀錄。(參見圖五)此除了突顯馬政府無法將執政不力
之責推缷給前任政府之外,馬政府上任以來推動多項重大政策,例如擴大公共
工程、發放消費券等,都宣稱可以達到促進就業效果,但從失業率迭創新高的客
觀數據來看,這些政策顯然失效。

圖五:民進黨八年執政 VS.馬上任以來,失業率數字(按月)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三)與民進黨八年執政相較,馬政府上任以來經常性薪資創最大負成長!
與前任政府八年執政相較,馬政府上任後,不僅失業率迭創新高,對多數領
固定薪資的上班族而言,也面臨經常性薪資、實質經常性薪資淪為最大負成長的
困境。(參見圖六)從此一數據的比較,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馬政府很難將目前
經濟衰退的責任歸究於前任政府。

5
圖六:民進黨八年執政 VS.馬上任以來,經常性薪資、實質經常性薪資成長率(按月)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3、 馬政府未認清經濟病灶並下錯藥方是導致國內經濟惡化的主因!
國內經濟出現衰退固然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民進黨執政的末期,
即 2007 年第二季開始美國次貸風暴爆發,加上國際石油原物料價格飛漲等,國
內經濟仍有 4%~6%的高成長率(2007 年 GDP 成長率達 5.7%、2008 年第一季
達 6.25%、第二季 4.32%),但馬政府上任後,不僅總體經濟、失業率、薪資成
長等各項經濟急遽惡化,甚至與韓國、新加坡、香港等亞洲三條小龍相比,各項
經濟表現更是敬陪末座。

馬政府上任以來,推出各項重大經濟政策,包括加速、加快對中國開放,推
動擴大公共工程、發放消費券,以及「三挺政策」(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
挺員工)等,不僅政策成效低落,經濟和失業都仍持續惡化之外,馬政府上任
以來,新增的舉債、減稅金額,已超過八千兩百億 2,兩家國際知名信用評等公
司「惠譽」(Fitch Ratings)和「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更以政府財
政赤字惡化為由,接連調降了台灣的主權評等,將評等展望從「穩定」調降為「負
向」。3許多學者專家已公開批評馬政府的諸多減稅措施已淪為不顧經濟效益的

2
「減稅、舉債」項目包括:調降遺贈稅、營所稅、調高綜所稅相關扣除額、證交稅率減半、傳統產
業新增投資五年免稅、汽機車減徵貨物稅、消費券發放、583 億擴大內需方案、愛台十二建設、四
年 5,000 億元的擴大公共工程方案等等。
3
惠譽信評在今年 1 月時以台灣財政赤字過高為由,將台灣的本國幣發行人違約評等(相當於
主權評等)展望,從「穩定」調至「負向」,為惠譽首度調整台灣的評等。在惠譽 4 月的報告裡也
提到,在面臨金融風暴危機的處理能力方面,台灣政府能力不強,主要原因是政府舉債比率
較其他國家平均高,政府會有龐大舉債利息支出的壓力。標準普爾則是在今年 4 月中將台灣主
6
「民粹式減稅」,更將減損台灣經濟再成長的動力。

我們認為,馬政府團隊未認清目前台灣經濟所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甚至推
出錯誤的經濟政策路線,再加上效能不佳的執政能力,是導致這一年來台灣經
濟陷入持續惡化,甚至各項經濟表現淪落亞洲四小龍之末的主因。

參、新政府施政方向無法解決台灣經濟問題
此次全球金融大海嘯起源於美國,但以外貿導向的我國經濟卻受創更深,
顯示我國產業與經濟在出口方面,過度集中少數產品及少數市場,且過度依賴
工業製品出口而輕忽內需部門發展與貿易的重要。由於產業與經濟結構的調整並
非一蹴可幾,若無法掌握當前時機,結合短、中、長期措施「化危機為轉機」,如
何能讓台灣經濟在此次金融大海嘯之後脫胎換骨,迎接新世代的經濟榮景?

目前馬政府所提的主要經濟對策,並非針對台灣經濟發展的癥結問題所提
出,而多是急就章、未經審慎規劃地推出各種財經政策,甚至為急於兌現其大選
期間的兩大財經競選政見 ─擴大公共建設、加速兩岸開放─ 而不顧真正有助於
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結構性改革。

一、出口過度集中的風險,經貿更傾向中國是解藥?

過去幾年我國外貿活動受惠於全球經濟的景氣及台幣匯率競爭優勢而有出
色的表現,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不過,隨著全球景氣加速惡化,我國
外貿成長動能已顯著衰退。首先,在商品出口方面,2008 年全年累計出口金額
為 2,256.3 億美元,年增率大幅降至 3.63%。若以新台幣計算,則相關年增率甚
至已呈現近 1%的衰退情形。至於 2009 年 1 至 3 月累計出口金額為 405.5 億美元,
與去年同期相比,年衰退率高達 36.64%。在進口方面,由於 2008 年前三季能源
及原物料進口顯著增加,2008 年全年累計達 2,404.5 億美元,年增率為 9.67%。
不過,2009 年 1 至 3 月累計進口金額為 320.6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年衰
退率更高達 47.16%。在貿易順差金額上,2008 年全年累計近 152 億美元,年衰
退率達 44.65%。

全球景氣趨緩的現象亦反映在我國外銷訂單成長趨緩之上。2008 年第四季
起外銷訂單急速萎縮,10 月、11 月、12 月及 2009 年 1 月相關年增率分別為-
5.56%、28.51%、33.00%及 41,67%。就產品項目而言,占我國外銷訂單近五成的

權評等展望調回「負向」,理由是台灣政府財政赤字未來可能惡化。標準普爾表示,台灣政府負
債餘額,預估今年底將達財政歲收的 142%,在所有「AA」級主權評等國家當中,是財政赤字
問題較嚴重的國家。
7
電子產品及資訊通信產品的訂單成長表現皆大致呈現持續下滑趨勢。以電子產品
為例,其外銷訂單年增率自 6 月份起已降至一成以下,10 月份起年增率呈現負
值,且衰退幅度持續擴大,至 2009 年 1 月的年衰退率已近四成。至於資訊通信
產品,其外銷訂單成長亦持續下滑至 2009 年 1 月份的-30.47%。就地區而言,占
我國外銷訂單來源四分之三的亞洲及美洲,其成長表現即顯著下滑。以 2009 年 1
月份為例,來自亞洲地區的外銷訂單年衰退率達 45.85%,而美洲地區亦呈現近
四成的衰退情形。

我國外銷訂單的分佈顯示,我國出口不但高度集中在少數產品,也高度集
中在少數市場。此種結構性問題勢必使台灣經濟暴露在高度的波動風險之下。過
去近二十年來,台灣的外貿藉由大規模投資中國而有所擴展,但投資所帶動的
出口效益因中國本地產業聚落的形成而逐年遞減,此種高度依賴出口中國生產
用產品,再利用中國廉價生產資源加工出口至世界其他各地的模式,必須儘速
加以改變。解決出口高度集中的問題,應採取發展多元產業與分散市場的政策,
而非採行更高程度的經貿傾中政策。

二、國內投資急遽衰退,振興經濟急就章

由於近半年我國商品及勞務輸出顯著衰退,因此連帶影響了國內固定投資
的嚴重縮減。根據主計處晚近的統計及預測,2008 年我國實質固定資本形成年
衰退率近 11%,其中比重逾四分之三的民間固定投資衰退逾 13%,而政府部門
及公營事業的固定投資年增率亦皆呈現成長停滯或微幅衰退。若以各季來看,除
了 2008 年第一季相關年增率約 3.69%之外,其餘三季皆將呈現衰退情形,第二
季則衰退 8.00%,第三季衰退 11.82%,而第四季初步統計衰退 23.24%。

至於 2009 年,由於先進國家景氣惡化,媒體已陸續報導企業縮減 2009 年


資本支出。財政部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2009 年累計前二月我國進口資本財年
衰退率持續惡化至將近四成(39.78%),顯示我國同期的固定投資亦不樂觀。
行政院主計處預估 2009 年全年固定資本形成年增率約 -17.76%,而民間固定投
資衰退情形將最為顯著,相關年增率為 -28.07%。就各季來看,行政院主計處預
估 2009 年第一季至第四季年增率分別為 -34.44%、-20.90%、-16.70%,及 1.51%
。無論如何,政府相關公共投資已成為 2009 年固定資本形成能否擺脫過度惡化
的關鍵。

8
然而,雖然由經建會彙整規劃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 4已於
2009 年 2 月在立法院通過 4 年 5000 億的特別預算,而且此項投資計畫預定於
2009 年至 2012 年共計四個年度期間實施,各項投資建設的具體內容也正加緊規
劃之中,但就整體政策規劃來看,欠缺事前妥善評估的計畫、是否能夠確保政策
優先順序的合理性,以及攸關計畫成敗的相關配套是否具備,皆充滿高度的不
確定性。令人為將來的計畫效益、衍生問題的處理,以及納稅人權益的保障感到
憂心。

三、國內消費疲軟不振,消費券政策華而不實
至於占我國 GDP 五至六成的民間消費,其成長表現主要受到受雇人員薪資、
企業主獲利、各類資產價值等所得與財富消長的影響,各季消長幅度明顯較貿易
及固定投資活動來的小。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08 年我國實質民間消費與
政府消費合計的國內消費成長率約為 -0.05%,顯著低於 2007 年的 2.07%。若從
季資料來看,2008 年我國國內消費呈現逐季降溫情形。2008 年第一季至第四季
相關年增率分別為 1.96%、0.40%、-1.57%,及 -0.95%。

其實 2008 年我國國內消費衰退的可能性,從經濟部統計處針對我國商業營
業現況的調查統計已見端倪。根據經濟部相關統計,扣除批發之後的零售與餐飲
合計,2008 年全年累計營業額較 2007 年同期衰退 1.24%。由於零售餐飲營業額
年成長率與國內名目消費關連性高,相關衰退情形顯示 2008 年我國名目國內消
費的年增率必將極為有限。若再扣除物價上漲因素,2008 年我國實質國內消費
已難維持正成長。

理論上,國內消費成長表現與消費大眾的所得增長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一
般受薪階層平均薪資成長有限,甚至不時低於物價上漲率,故實質平均薪資常
呈現負成長情形,因而亦限制了國內消費的增長。根據主計處統計,2008 年我
國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每月平均薪資年增率約為 -0.03%,已顯著低於 2008 年
同期的平均物價指數年增率 3.54%。換言之,2008 年以來多數受雇員工實質平均
薪資已呈現衰退現象。

展望未來,此一因素仍不易在短期內顯著改善。根據各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及
縣市就業服務據點的統計,2008 年全年累計我國新登記求才人數為求職人數的
倍數(求供倍數)為 0.87 倍,相較於 2007 年平均勞動市場求供倍數 1.29 倍,
持續略微下滑。尤有甚者,2009 年累計 1 至 2 月的求供倍數進一步降低至 0.62,
顯示目前平均近兩個求職者在競爭一個求才的工作機會,明顯不利於未來國內
平均薪資水準的提升。

政府於 2009 年 1 月首次推行的新台幣近 900 億元的消費券政策,正式推動


之前即被學界視為是一種短期刺激民間消費支出的措施,雖然政治上十分討好,
但經濟上的實際效益如何,學界人士並不樂觀看待。由於消費券發放時間在今年
農曆春節前,國內廠商掌握機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優惠方案與降價促銷活動,造

4
此計畫主要內容包括「完善捷運交通網」、
「建構安全及防災環境」、
「提升文化及生活環境品質」
「強化國家競爭力之基礎建設」、
「改善離島交通設施」、
「培育優質研發人力,協助安定就學及就
業」等六項,共計二十大重點投資建設。
9
成一波顯著的年節買氣,並經由媒體的持續報導,使得各界人士初步對消費券
政策大多採取肯定的看法。行政部門也表示,不排除評估第二次發放消費券的可
能性。

然而,2009 年 1 至 2 月的累計零售餐飲營業額資料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
相關年增率進一步下滑至 -4.16%,不但一般大眾的消費支出未見改善,反而呈
現持續惡化的現象。換言之,即使在民間業者大力創意促銷的努力之下,國內零
售餐飲營業額仍難免縮減之命運,令人擔憂我國首次採行的消費券政策,極可
能將步上過去日本「地域振興券」的後塵,即大半民間消費支出僅是支付工具的
替代,其誘發額外消費的效果十分有限。

此外,消費券到底多用於國產品或進口品亦將決定此項政策的產業關聯效
益。原則上,若消費券多用於國產品的購買,有助於增加國內生產資源的雇用,
衍生所得效益也較高。然而,由於現行每人消費券發放的金額僅為 3,600 元,根
據不完全的媒體報導資訊,不少消費券在農曆春節期間皆流向小型家電用品的
購買之上。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小型家電用品多為外國製造進口,國產製品已很
少見。到底消費券政策衍生的產業關聯效益有多大,仍有待政府正在進行中的調
查評估來釐清。

再者,根據台商訪談,部分中國沿海地區台商所開設的商家也收受台灣的
消費券,最後再由台商帶回國內兌換。此一消費券境外使用的現象亦將使消費券
刺激國內消費的效果打折扣。到底最後境外消費的問題有多嚴重,亦有賴政府調
查評估報告的確認。

四、失業問題雪上加霜,不對症下藥無法走出困境
如前所述,目前我國外貿與內需兩大部門皆顯著衰退,導致失業與無薪休
假等隱藏性失業問題日益惡化。就失業率而言, 2008 年全年平均失業率約
4.14%,已高於 2007 年全年平均失業率 3.91%,且於下半年起呈現持續攀升現
象。2009 年起失業率持續上揚,至 2 月份失業率已上升至 5.75%,而失業人口已
達 62.4 萬人,雙雙創下歷年新高。由於我國出口與內需成長皆顯著趨緩,不但
製造出口部門在短期內不見好轉跡象,相關企業縮減規模、整併,或倒閉等可能
後勢,亦將牽動金融體系與金融機構的正常運作。因此,製造與服務部門各業裁
員情形恐將有增無減,2009 年勞動市場的失業問題勢必需要政府特別留意。

由於外貿問題的改善涉及國際需求動能的提升,並非我國所能掌控,而外
貿活動衰退所衍生的失業問題,勢必衝擊占我國 GDP 五成以上的民間消費力道,
使政府諸多提振經濟的措施大打折扣。因此,失業問題的控制,實是政府救經濟
的關鍵環節之一。然而,失業的肇因不只一端,不同肇因的失業必須採用不同的
因應之道,方能有效控制失業的問題。常見的失業成因包括個人職場競爭力衰退、
暫時的景氣波動、企業經營不善,以及產業發展結構性問題。

若僅是暫時的景氣波動所致,短期就業機會的提供,輔以失業救濟等相關
措施,應可降低失業問題的衝擊。然而,此波不景氣所衝擊的工作人口,不僅是
藍領工作,也包括白領工作者。因此,短期就業計畫應兼顧「非技術/藍領失業者」

10
與「專業/白領失業者」工作機會的提供。前者如目前經建會所提之短期工程計畫
工作機會,或各縣市街道清潔、市容整理等。至於後者可思考的方向,如前瞻性
基礎建設計畫、都市更新計畫(專業人力聘僱)、中小企業巡迴輔導團(業界輔
導師)、中長期產業關鍵課題研究計畫(業界研究員)等。

若是個人競爭力不足所造成的失業,因應的重點將是人員的再教育或轉業
訓練。否則,若僅採行短期就業機會的提供,在短期工作結束後,失業問題依舊
很難消失。再者,若失業主因是企業經營不善導致縮減規模,甚至倒閉,則解決
失業的重點就在協助企業提升經營能力,或輔導企業進行改造。否則,任何提供
失業人員短期就業機會的作法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短視作法。

因此,若失業的主要原因涉及整個產業部門因結構性問題而無法順利發展
時,根本解決失業問題的作法就必須涉及產業結構性問題的處理,如轉型升級
的投入等。此外,失業人員的轉業或創業協助,甚至持續改善勞動市場運作效率,
如發展人力派遣業、促進勞動市場彈性化等,都是有效的解決之道。

最後,部分產業高度依賴外勞的問題,應視之為產業部門存在結構性問題
來處理。部分產業(如照護服務)因行業發展環境長期無法改善,就業發展與前
景不佳,致使本國人力不願投入相關行業。因此,欲引導本勞逐漸取代外勞的前
提,就是針對行業發展環境的關鍵障礙進行排除或改善。貿然禁止外勞引進不但
無法解決失業問題,反而徒增企業營運的困難。

歸納而言,解決當前經濟衰退問題,亦必須短、中、長期措施多管齊下,利
用當前時機解決個人、企業及產業競爭力發展的瓶頸,徹底進行經濟結構與體制
的改革,否則恐將治絲益棼,未來仍可能在全球日益激烈的競賽中敗陣退場。

五、“ECFA”與台灣經濟發展的實質關係與盲點

簽訂兩岸有關的經濟合作協議是屬於跨國「生產關係」層次的問題,而非是
提升國內「生產力」的問題,也就是說簽訂兩岸有關的經濟合作是可以幫助雙邊
貿易的成長,但它不是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解決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
是要解決我國內部生產力的問題,例如:培育新興產業。如果誤以為簽訂 ECFA
就可以解決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不但是不切實際的思考,甚至有一些盲
點。

第一個盲點:關稅條件差距成為洽簽的動機所存在的盲點

關稅條件的問題向來都不是影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地位的主要因素,頂多只
是次要因素。現在會躍升為主要因素,成為某些產業認為決定其整體前途的原因,
是因為台灣很多產業的技術已經走到了瓶頸,此外我們有很多下游產業出走到
海外,使得很多在國內生產的中間財必須要進行跨國移動,增加中間的交易成
本,才使得以降低關稅障礙為出發點的區域經濟整合好像變得非常的關鍵。

11
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台灣在整個亞洲裡面算是後進者,沒有「條件上的獨占 ,
因此只是降低與其他國家間關稅條件差距的守勢策略,這樣的作法頂多是守勢
的策略。如果觀察日本、韓國這些與我們屬於貿易對手國關係的國家,可以發現
對方不僅是光靠區域經濟整合來提升出口產業競爭力,更重要的是上中下游整
合的產業結構與價值鏈整合的商業模式,賣既具創新,品質又好的上中下游產
品來取得國外市場,且經濟規模也比較大;台灣就算關稅的不利條件降低了,
在缺乏上游技術創新跟下游產品品牌的提升下,在中間財專業生產上的規模經
濟優勢勢必也支撐不了多久,因此談區域整合可能勞師動眾,但只換來維持不
了多久的優勢,甚至根本換不回什麼優勢。

此外關稅調降是雙向的,雙邊也許可以在框架協議內容上排除敏感的產業別。
然而,就算是當前認為降關稅很重要的若干產業,也可能忽略「降關稅」與「中國
是否發展該產業的國內自主產能」可能根本是兩件事。舉例而言,石化業與機械
業就算關稅降到零,中國也不會因為進口台灣的東西物美價廉,相信李嘉圖的
比較利益原則,就停止發展石化業與機械業自主產能的腳步。以石化業的例子,
中國在 2000 年左右開始大力推展石化業發展,並訂定了在 2015 年以前以超越
日本,擴增乙烯產能 1,000 萬噸以上為目標。因此台灣並不會因為雙邊關稅的調
降而穩固對中國市場的供應地位,大企業反而可能到最後還是會因為必須在當
地的供應群聚中卡位,加上對岸的一些優惠政策,而還是選擇到中國投資。而對
於一些中小型的廠商,當中國發展自主供應能力之後,將會在成本與規模上佔
據優勢,這時候台灣的石化與機械市場沒有了關稅的保護,反而讓中國產品長
驅而入來傷害自己的產業。

因此在討論需不需要進行關稅談判時,事實上應該要考慮兩岸產業未來競合
情勢的動態變化,而不是只有看當下能不能接單的問題,活在黑夜裡面就急著
想要直接用肉眼看日出。

所以回歸到產業發展基本面的問題,洽簽 ECFA 應該是在台灣產業同步升級


轉型之基礎上的一個配合策略,而不是我們的主線作法,甚至視其為拯救台灣
經濟的唯一良方。

第二個盲點:非關稅談判比關稅重要,ECFA 沒有從非關稅談判之角度思考的
盲點

既然國內的產業目前的確面臨升級與轉型商業模式的迫切需求,ECFA 如果
能夠有助益於引導先進國家的資金與人才來台灣進行研發與生產,並進一步有
利於拓展中國內需市場,這樣的 ECFA 才是符合台灣利益且值得我們努力的方
向。

因此一些功能別上面的談判,重要性可能更勝於降稅談判本身,如兩岸的智

12
財權保護協定,對於有意以經營中國市場,但是相對比較相信台灣智財法制環
境的外商而言十分重要,在台灣研發創新的無形資產如果到中國生產過程中遭
到侵害而無法受到保障,那麼台灣要成為創新中心的目標就如空中樓閣,不切
實際。此外像雙邊投資保障協定、避免重複課稅、商標權與產品標準檢驗相互認證
等議題,其實都是台灣形塑成為區域創新、營運、以及資產管理中心的重要條件。

然而,在上述所提到的投資、課稅、商標與產品標準等投資環境面上,中國也
普遍在這些面向上採用策略性政策工具來吸引海外投資,所以簽訂這些協定的
另外一層意義事實上也是約束中國,不要過度使用策略性產業政策來形塑不公
平的競爭環境,誘使台灣產業持續出走。到目前為止,中國的企業所得稅法還隱
含了對兩岸台資企業根留台灣的隱性懲罰,而以往談兩岸經貿正常化,通常對
於「正常化」的主體假設都設定為台灣,認為是台灣過去所採行的政策都是扭曲
而不正常的;但實際上過去戒急用忍、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這些政策方向,都是建
立在因應中國所有的不公平競爭政策上所採取的防衛措施,對於中國一個大國
而言,通常略施小惠便可吸引台灣的生產要素向其流動,所以如果兩岸真正要
合作,中國反而應該檢視一下自己的產業經貿政策是否正常化,兩岸才能在一
個比較良性合作的環境下來談整合。

第三個盲點:用經濟整合來解決國內產業發展問題的盲點

用經濟整合來解決我國國內產業發展的問題也是其中一個盲點。以智利為例,
它是一個與主要國家高度經濟整合的國家,然而這並沒有為智利帶來顯著的經
濟效益。美國、歐盟、日本是全球經濟與科技實力最強的三個地區,這些國家或地
區的領導人也充分了解中國的崛起,但是他們也不急著要與中國進行積極的經
濟整合。

因此經濟整合,與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科技實力沒有必然的條件與因果關係。在
推動 ECFA 的同時,很多產業發展的基本功夫仍要持續推動,甚至是加速的推
動。

前述說到吸引先進國家資金與人才來台進行知識密集性的產業合作,是台灣
升級轉型的一個重要策略。ECFA 也許會有一些骨牌效應,使得其他國家開始願
意積極的與台灣建立制度面上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但是台灣的基本投資環境沒
有改善下,即便其他國家願意跟我們也洽簽一些功能性協定甚至是 FTA,也不
代表先進國家的外資企業便會因此投資台灣,因此檢討現行法令以及健全相關
基礎設施仍是必要的。

肆、新政府財經政策執行能力有待加強

13
除了經濟政策沒有針對台灣的經濟問題對症下藥外,在經濟政策的執行能力
方面也是有待加強的。行政院研考會於 1 月 21 日公布總統政見執行追蹤情形,
統計 2008 年 5 月 20 日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止,行政院團隊落實馬蕭政見的初
步成果。在全部 414 項馬總統政見中,「已完成」者 46 項,約占 11%;「執行中」
者 257 項,約占 62%;另有 111 項屬於「規劃中」。在「已完成」的 46 項中有關
經濟及財經政策的項目占 9 項;在「執行中」的 257 項目中,財經政策具階段性
成果的有 8 項。事實上本屆政府在經濟與財經政策的執行能力也遭受質疑。

一、DRAM 產業紓困:決策草率、政策內容粗糙

第一點是有關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的紓困及發展方案草率,政策內
容考慮不周延。在台灣記憶體公司(TMC)的政策還沒有規劃完整前,政府就先
宣布三挺政策(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員工),要求銀行對某家 DRAM 公
司進行紓困,然後在兩個月之後政府才公佈和 6 家 DRAM 廠重整或紓困無關的
TMC 方案。因為政府的政策無法讓銀行團全面的了解,因此在茂德增貸 30 億元以
解決其 ECB(公司可轉債)的問題時,銀行團要求增加「經濟部出示紓困公文」
及該公司的董事長成為該案的連保人,才會撥款給茂德的條款。

第二有關 TMC 的方案,決策草率、政策內容粗糙。在沒有妥善解決現有六家


DRAM 廠的方案之前,經濟部在三月份宣佈成立 TMC。”TMC 成立是重在技術的研
發,不是只跟國外廠商買技術,須掌握了關鍵技術後,下一步才考慮生產。之後
國內六家 DRAM 廠可以視狀況加入,因為個別企業的技術能力、虧損狀況都不同,
政府做的是 DRAM 產業的再造,而不是整併。”當此消息一出,力晶集團董事長
黃崇仁表示,經濟部應該給一個解釋,否則力晶將提出民間版整合案,不排除
與爾必達、美光自行合作;南科也說不會再等政府,美光跟台塑會重新啟動原來
暫緩的技術開發計畫。自此,經濟部及 TMC/六家 DRAM 廠,分成兩個陣營處理我
國 DRAM 產業的發展問題。

第三、政策執行能力備受挑戰。有關 TMC 的發展情況,也是命運多曲折。2009


年 4 月 27 日,TMC 籌備的召集人宣明智傳出倦勤和請辭的消息。業界認為因為解
決 DRAM 產業的方案,政府在沒有和企業充分的溝通之下堅持推出 TMC 方案,逼
得企業只好走自己的路。在台塑集團旗下南科、華亞科宣佈將與美光走自己的路
後,各界對 TMC 要如何發展及未來 DRAM 產業如何整合皆出現不同的聲音及質疑。

二、證交稅減半:決策反覆、說詞矛盾

台灣股市自馬政府上台以來持續嚴重衰退。2008 年 8 月底,由雷曼兄弟倒

14
閉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尚未開始,台灣股市已經由馬政府上台時的九千多點
下跌近三千點,跌幅超過三分之一,摜破二十年平均線,跌幅居全球第二。對於
股市衰退,政府的因應之道竟是提出「證券交易稅減半」的短期措施。行政院宣布
將採行證交稅減半的措施,將證交稅由千分之三降到千分之一點五,為期半年。
「證券交易稅條例第二條條文修正草案」在九月初通過行政院院會後,函送至立
法院審議。
證交稅減半的措施具有極大的爭議性。首先,證交稅一年稅收為一千二百
億元,若證交稅減半徵收、實施半年,稅收將減少三百億元;若減半徵收、實施
一年,稅收減少約六百億元,除了使政府稅收不足的情形更加雪上加霜之外,
證交稅減半也形同對股票族「退稅」、對外資補貼,卻對非股票族相對不利,也無
助於改善一般民眾所得,擴大了貧富不均的程度。其次,財政部長李述德擔任賦
改會副召集人,身負規劃健全國家稅制的重任,而證交稅減半案卻為了救股市
而降稅,開創一個惡例,不但證交稅減半使稅收大幅損失,也不見替代財源的
規劃,使民眾對健全國家稅制喪失信心。

然而,證交稅草案在立法院經過多次朝野攻防,到了去年 12 月 14 日的朝
野協商到期日,執政黨立法院黨團原計劃將強行表決通過,此時行政院卻又表
示:「目前股市無急迫性,應不必著急」及「證交稅減半案仍須徵求財政部意見。」
此時台灣股市已跌到四千六百點。此過程充分顯現行政院政策前後不一、決策反
覆、說詞矛盾,且草案送到立法院過了三個月,還要「徵求財政部意見」。

「證交稅減半」是馬政府在去年 9 月初「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的一部分,
行政院希望「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透過補貼及減稅方式,全年經濟成長率可
高於 4.3%。須知這個目標數字還是在台灣前半年超過 5%的經濟成長率基礎下。
結果,在大家朗朗上口的「短期企業投資租稅優惠」、 「擴大內需」、 「工作所得補助
方案」、 「立即上工」等措施下,2008 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以 0.1%坐收,這不僅代
表台灣的全年經濟沒有成長,更表示馬政府上台後的半年,經濟嚴重衰退到把
前半年經濟成長的果實完全吃掉。

三、主權基金:組織疊床架屋、事權不清

「主權基金」是馬政府另一個未經深思熟慮、決策草率反覆、政策內容粗糙的例
子,更凸顯了馬政府內部的步調不一、權責不分。主權基金的構想來自於「副總統
財經諮詢小組」,目的在於整合現有開發基金資源,扶助具有潛力的企業,不只
可以進行長期投資,也可對企業提供紓困。

「主權基金」是一些有龐大外匯存底或資源豐富的國家,由政府成立專門投資
機構進行管理運作的基金。主權基金存在許多爭議,因為主權基金為國家財產,

15
國內易有績效良窳或行政干預的質疑,國外也會有商業判斷不佳或做為政治工
具的疑慮指責。其中透明度問題更是最大的爭議所在。其次,主權基金也不是穩
賺不賠。中國投資公司過去以 30 億美元投資美國私募基金「黑石」,到現在大約
剩不到 2 億美元;亞洲地區最活躍的新加坡淡馬錫公司,在泰國和印尼市場都
曾嚐盡苦頭。事實上,美國及歐洲各國對他國(特別是亞洲國家)的疑慮越來越
深,泰國和印尼也開始深懷戒心,主權基金在全球事實上是越來越不受歡迎。

由於主權基金的高度爭議性,此一議題在未經深思熟慮及公開討論下,對
於「副總統財經諮詢小組」提出的設置主權基金議題,行政院相關部會出現說詞
不一的情況。首先是經建會在邀集產官學界討論後,相關官員表示:「現在談成
立主權基金,稍快了點。」引發輿論「設立主權基金落空」、
「現階段不宜」的認知。
行政院因此請經建會緊急處理。經建會主委對外表示:「設立主權基金是『積極研
議中』、
『會設立,但名稱要再研究』」,並承諾會以一個月的時間「積極研議」,但
已超過半年,「積極研議」的結果尚沒有半點跡象!

由整件事情的發展來看,輿論對於「疊床架屋」、
「事權不一」的批評,絕非無的
放矢!馬政府連政府的組織架構與事權劃分都力有未逮,加上決策草率反覆、政
策內容粗糙,無法令人放心如此不彰的執行能力,是否能夠處理當前台灣的經
濟危機?

伍、結論:台灣經濟發展的正途

一、發展多元產業與分散市場的政策,而非採行更高程度的經貿傾中。
為解決我國經濟過度依賴出口,及出口高度集中於單一市場的問題,
政府應採取發展多元產業與分散市場的政策,而非採行更高程度的經貿傾
中政策。

二、解決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解決我國產業的自主技術、自有品

牌不足等限制,簽訂 ECFA 並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簽訂兩岸有關的經濟合作是可以幫助雙邊貿易的成長,但它不是一個
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政府應認知到,解決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解
決我國內部生產力的問題,例如:培育新興產業,而不應將簽訂兩岸
ECFA 視為解決台灣經濟發展之主要且唯一的手段。

16
三、檢視並鬆綁制約內需市場發展的法令限制,徹底進行經濟結構與

體制的改革。
解決當前經濟衰退及衍生的失業問題,必須短、中、長期措施多管齊下,
利用當前時機解決個人、企業及產業競爭力發展的瓶頸。我國經濟過度倚賴
出口部門,內需市場的發展長期受到忽視,然而一國之內需市場如能活絡
發展,不僅能在國際產業景氣波動時減緩出口部門對整體經濟的負面衝擊,
同時也能滿足國內民眾需求而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例如健康產業等。目前
內需市場發展不足的癥結在於法規管制太多,政府應積極檢視、修改或鬆綁
相關法令限制,徹底進行經濟結構與體制的改革。

四、政府決策應秉持責任政治、民主參與、公開透明之原則。
為避免決策草率、政策內容流於粗糙,政府於制定各項政策草案前應先
進行縝密規劃,推估政策執行後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及衍生問題,並積極
擬妥配套措施,同時在政策定案之前應先由社會公開討論以落實民主參與,
最後決策過程則應公開、透明,受人民監督,以降低日後政策犯錯的機率。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