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全球化時代:我們何為(序)

壹 全球化:我們所在世界的知識語境

世紀 90 年代初,隨著通訊技術和網際網路日新月異的發展,全球
20 各民族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聯繫和交往在日甚一日
地加強。全球化現象於是凸顯,全球化成為最時髦的詞語,在全世界主流
媒體和大多數人的嘴邊流動。

隨著全球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快速滲透,反對全球化的聲音也呈現出
來,從達沃斯世界貿易組織會議到義大利的西方八國財長會議,抗議和流
血事件不斷增多,反對全球化的聲浪不斷增大增高。

有識之士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是全球化?全球化究竟怎麼了?在近
10 年一浪高過一浪的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的學術界對全球化進行了深入的
研究和反思,出版了 2000 多種著作和 30000 多篇文章。其中,有在世界
政治舞台上頻繁亮相的知名政治家,如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撰寫的《全球化
與道德重建》和德國前財政部長、前社會民主黨主席拉封丹撰寫的《不要
恐懼全球化》等,他們從親身的經歷出發,詳細考究了全球化的歷史進
程。不管人們是歡呼還是咒罵全球化,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呈現在人們面
前:全球化就在人們身邊,逐漸成為不爭的事實。對於知識分子而言,全
球化已經成為了我們所處時代的知識語境,是當代知識分子認識、關心、
介入現實的新工具。美國杜克大學副教授哈爾特最新撰寫的《帝國》一
書,從比較歷史學、比較政治學、比較文學的融合視野出發,勾勒了從古
希臘到現在全球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樣態:帝國的擴張、形式的變遷
和興衰,在西方引起強烈的反響。西方媒體普遍認為,《帝國》一書的出
版激發了人文學者對當代社會的現實關照和介入,為人文學者的存在價值
贏得尊嚴。關於全球化問題,當前國外理論界主要有三種看法: 激進的
全球化主張。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日本著名觀察家和評論家大前研一和英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K nowledge

社會學家阿爾‧布勞,他們認為,全球化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全球
經濟的崛起、全球治理機構的出現以及文化在全球的擴散和交融都被視為
出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的證明」(《全球大變革‧導論》,第 6
頁); 溫和的全球化主張。戴維‧赫爾德稱之為變革論者,他認為主要
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吉登斯、德國的貝克,他們認為全球化的當代模式是前
所未有的,全球的國家和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過程,要努力適應
這個相互聯繫更加緊密、但是非常不確定的世界; 懷疑論者的批評。以
赫斯特、湯普森為代表人物,他們認為全球化在本質上是一個神話,掩蓋
了國際經濟不斷分裂為三個主要地區集團、國家政府依然強大的現實。不
管他們爭論的焦點究竟是什麼,但是他們的話語言說已經不可迴避地成為
我們對全球化研究和言說的知識語境。

貳 全球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的掌握決定我們究竟以什麼方法和視角去研究全球化問
題。英國首相布萊爾的「精神領袖」、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先生認為:全
球化的本質就是流動的現代性,在這裡,流動指的是物質產品、人口、標
誌、符號以及資訊的跨空間和時間的運動。全球化就是時空壓縮,全球化
使得人類社會成為一個即時互動的社會;西班牙籍美國社會學教授卡斯特
在《網絡社會的崛起》中指出:「在全球經濟裡,全球能夠變成一個單位
而以即時或者在選定的時間裡運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徵是不斷擴
張,總是嘗試克服時空的限制,但是只有到了 20 世紀末,以資訊與通訊
科技提供的新基礎設施為根基,以及在政府和國際機構所執行的解除管制
與專業化政策的協助下,世界經濟才真正變為全球性的。」德國教育部副
部長格爾茨對全球化的過程和本質體認尤深,他認為全球化使這個社會成
為突然加速的社會。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全球化時代:我們何為(序)

參 全球化時代,我們何為

德國大哲學家海德格爾總是喜歡吟詠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著名詩句:
在這貧乏的時代,詩人何為?我們是否也需要躬身反思:身逢資訊爆炸、
知識快速嬗變的全球化時代,作為知識界的代表──知識分子應該何為?
我個人認為應該清醒地認識和掌握我們所處的時代,既不驚慌失措,也不
隱逸迴避;應該直視我們時代所遭遇的挑戰,釐清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和痛
苦;按照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不同學科的分析、綜合和研
究。這就是我們組織編譯這些學術前沿報告的宗旨和目的,也是我們試圖
回應「全球化時代,我們何為」的一種嘗試。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時間和我們知識範圍所限,我們這裡編選
的文章只是粗略代表當代國際學術前沿的主要流派,面對浩瀚和激變的國
際學術瀚海,可以說是掛一漏萬,不足之處,請方家批評指正。本叢書的
編輯、出版得到了廣大作者、譯者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
此一併致謝!

薛曉源 謹識

2002 年 10 月於北京新風寓所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全球化時代:我們何為(序) v
前言:全球化時代的新制度主義 001

第一部分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第一章 全球經濟與地方政治:李普哈特的共識民主
和包容政治 019
第二章 作為全球治理機制的規制 033
第三章 全球治理的變革:從民族國家到國際制度 047
第四章 制度主義與歐盟:超越國際關係與比較政治 055
第五章 世界社會中的區域組織:系統理論與新制度
主義 065

第二部分 新制度主義:概念與理論
第六章 制度主義:新與舊 079
第七章 新制度主義的源流 099
第八章 新制度主義的基本理論問題 113
第九章 作為方法論的制度主義 127
第十章 制度分析範圍的擴展 139
第十一章 制度理論:問題與展望 155

第三部分 新制度主義的知識基礎
第十二章 新制度主義:政治生活中的組織因素 175
第十三章 政治科學與三個新制度主義 195
第十四章 政治法學:新制度主義與公法的未來 21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五章 比較政治學中的歷史制度學派 229

第四部分 制度主義:政治、社會與經濟
第十六章 新制度主義:制度與社會秩序 247
第十七章 制度、制度的影響與制度主義 259
第十八章 作為政治產品的制度 271
第十九章 經濟學、制度和經濟發展 283
第二十章 嵌入與超越:制度、交換和社會結構 299
第二十一章 平權與領導權:等級制與社會秩序 323

第五部分 新制度主義:組織、觀念與文化
第二十二章 公共秩序與正式組織建構 347
第二十三章 新制度經濟學中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 367
第二十四章 組織領域中的制度同形性與集體理性 385
第二十五章 回歸社會:符號、慣例與制度衝突 399
第二十六章 變革社會規範中的衝突:討價還價、意識
形態和執行 417
第二十七章 觀念與有限創新政治 433
第二十八章 觀念、利益與制度:歐洲貨幣合作的國內
政治 449

附錄:近年最新出版的新制度主義著作 46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部分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全球經濟與地方政治:李普哈特的共識民主和包容政治

第一章

全球化浪潮波及國家政治時,不同的政治制度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當 呢?如果備受推祟的主權原則逐漸被侵蝕,誰能代表邊緣化和無歸
屬公民的要求?如果合法政府在國際市場力量的作用下癱瘓,它的歸宿又
會在哪裡?我們相信,對決策者、學者、商人和普通公民來講,這些都是
最核心的問題。
存在差異的政治制度能夠系統地調節全球化的壓力。李普哈特勾勒出
兩種政治權力路徑,一種是多數民主,一種是共識民主。就兩者如何調節
全球化壓力,我們提出了三個命題: 共識政府具有一定的制度激勵,比
多數性政府在行為上更為負責; 建立在包容原則而非排斥原則之上的共
識政府比多數性政府享有更高的合法性; 共識政府無論在人還是在物質
的基礎建設上都進行了更多的公共投資,直接、積極地促進了生產率和經
濟的增長。
我們首先要解釋什麼是全球化,描述其規模,判斷其影響。其次,我
們將論證共識政府怎樣和為什麼會在行為上更為負責,合法性更強,公共
投資更高。最後,我們將對不同組織結構通過確保經濟效率並維護公正以
應對全球化挑戰的能力進行評估。

* Markus Crepaz, Global Economics, Local Politics: Lijphart’s Theory of Consensus Democ-
racy and the Politics of Inclusion, Markus M. L. Crepaz, Democracy and Institutions: The Life
Work of Arend Lijphar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0.

01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K nowledge

壹 全球化:不成熟的概念

準確地講,全球化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為了便於澄清和追溯來源,必
須對這一概念進行限定。早在 1978 年,全球化就引起人們的注意。彼特‧
古爾里奇(Peter Gourevitch)使我們注意到國際關係與國內政治之間的區
別和相互影響。而今天我們描述的全球化概念既沒有超出古爾里奇的界定,
也與基奧恩和米爾納(1996)的觀點是一致的。後者將全球化定義為「由
於交易成本變化而導致的商品、服務、資本等明顯流動的過程」。與廣泛
的文化範疇相比,嚴格的全球化概念更多地與經濟因素相關聯。
按照全球化研究者的看法,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金融資本跨國
界流動的劇增,使民族國家失去了通過制訂政策以有效回應公民要求的能
力。他們指出,全球化敲響了國家的喪鐘,無法致力於經濟效率最大化的
政策設計在全球化的絕對法則中將沒有容身之地。全球化的擁護者認為,
國際市場力量將清除所有這些障礙,為實現國際資本主義霸權創造條件。
國家在萎縮,但不是以馬克思預見的方式。國家像「……一棵老樹,
仍在生長出新的葉子和枝條,明顯還活著,但實際上已經是中空了。」
(Strange, 1995: 304)不 久 前 我 們 還 在 討 論 國 家 的「回 歸」(Skocpol,
1985),難道現在就要把它拋棄嗎?
對比較研究的學者來說,國際體系對國內政治的衝擊一直就是研究的
重要內容。大多數人認為,國際經濟領域中的國家必須創造特定的方法來
應對挑戰。當然,國際挑戰並沒有削弱國家;如果有什麼事情的話,這些
國家也學會了動態調整以應對國際挑戰,以最低的社會混亂確保經濟效率。
「對歐洲小國而言,它們不僅具有面對經濟變化進行政治調整的神奇能力,
同時還會制訂反應敏捷、靈活和漸進的產業調整政策。歐洲小國從內部適
應其無法控制的國際經濟施加的經濟變化。」(Katzenstein, 1985)
很明顯,這裡存在令人驚奇的衝突,它會導致各種分歧,日益暴露於

02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全球經濟與地方政治:李普哈特的共識民主和包容政治

國際經濟下會使國家逐漸中空,破壞類似社會民主組合主義這樣特殊的國
家─社會關係,「協商民主將經受考驗」(Schmidt, 1995: 77);這種衝突
還會導致「國家能力的銷蝕」(Cerny, 1994),總之,導致國家「缺陷」
(Strange, 1995)。如果以上認識是正確的,我們應該會看到政策、國家─
社會關係、國家管制模式、生活方式、大眾文化等以國際經濟力量要求為
核心形成的跨國融合。另一方面,隨著國家應對能力的增強,現存及新建
制度和各種國家政策的重要性就會得到加強而不是削弱。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全球化確實發生了呢?典型的依據就是貿易大幅度
增長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從 1960~1990 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內
的出口/國內生產總值比從 1960 年的 9.5%成倍增長到 1990 年的 20.5%。
1965~1990 年的世界貿易較之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 1.5 倍(Wade,
1996)。這就表明,每個國家經濟生產的增長部分都投入了外國市場,從
而使國家競爭力取決於該國公司如何與進口商品競爭,取決於該國公司產
品的競爭力。第二,跨國公司的外國直接投資迅速增長。20 世紀 80 年代中
期以後,外國直接投資在六年內翻了兩番,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大
多數外國直接投資都投向了服務領域。第三,作為現代通訊方式發展和國
家解除金融管制的結果,金融資本從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以來發生了根本
性變化。國家對利率控制的解除、對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服務傳統限制的放
鬆導致現在世界金融中心每天的外匯交易就達到了上萬億美元,是每天世
界貿易量的 50 多倍,也超過了所有國家持有外匯的總量,它預示著「地理
的終結」。
技術的進步明顯地減少了運輸和交易成本,使得過去無法交易的產品
在全球市場內可以交易。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聯盟等制度無情地清除著那
些阻礙世界市場發揮作用的政治障礙。
因此,全球化的信徒指出,這些結構上的變遷導致了國家政府政策制
訂能力和執行政策效率的銷蝕,在某些情況下,「政府本身將會私人化,

02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K nowledge

喪失大量的公共特徵。世界將會成為新封建主義的世界,其中,不負責任
的私人體制、區域安排、跨國市場結構、『全球城市』、非政府組織等極
端的殘餘國家形式為了短期的競爭利益增強了肆意控制全球/地方的趨勢」
(Cerny, 1995)。對比較學者來說,這是不和諧的趨勢。如果全球化果真
具有前面聲稱的影響,那麼,國家間就沒有什麼差異可供分析和解釋了。
雖然今天世界經濟發生了相當顯著的變化,但我們還是不得不將全球化當
成前景而已。
有趣的是,最近有學者反對將全球化與歷史分割開來。全球化是新奇
的事物嗎?全球化的重要性到底在哪裡呢?保羅‧克魯格曼(1995)認為,
1869 年是全球化的開端。世界市場在 19 世紀後半葉就達到了相當程度的整
合。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 1913 年,世界商品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
例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這一比例在兩次大戰時期和 20 世紀 50 年代之
後都出現了明顯的回落,直到 70 年代末期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才在世界
貿易中達到相似的水準。事實上,全球化在 1913 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僅
一年後,歷史就見證了最血腥、最殘酷的民族主義大泛濫──第一次世界
大戰──恰好與全球化理論家的預見相反。國家像過去一樣仍然存在和活
動著。
貿易、金融流動和外國直接投資的顯著增長有多大重要性?國家真的
可以在缺乏監管機制情況下走向自發的國際市場嗎?國家注定要在市場無
聲的壓迫下消亡嗎?赫斯特和湯普森(1996)指出,純粹意義上的跨國公
司是相當罕見的。大多數公司仍然具有國家色彩,以進行主要生產和銷售
活動的國家為根據地,也未發現走向真正的國際公司的趨勢。事實上,外
國直接投資高度集中於發達國家經濟領域。貿易、投資、資本流動高度集
中在歐洲、日本和美國的「三角」之間。
其他人不僅給金融全球化潑冷水,他們還質疑這一發展進程是否真的
不可逆轉。赫萊納(Helleiner, 1996)指出,全球化趨勢從 20 世紀 60 年代

02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全球經濟與地方政治:李普哈特的共識民主和包容政治

發韌就依賴於國家的支持和鼓勵,國家退出對自由金融市場的支持是可能
的。儘管國際資本流動的程度相當高,令人奇怪的是,投資的國際多樣化
程度卻很低。例如,1989 年 12 月,美國投資者在本國股票市場上持有 94%
的財富,日本投資者持有本國股票的 98%,英國投資者持有本國股票的 82%
(Estein, 1996)。
同時,就貿易而言,所有國家的貿易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非常
低的。美國、日本、歐洲的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2%或稍低,亞洲和
拉丁美洲國家的平均比例略低於 10%。另外,人們普遍宣稱的無國界公司
對民族國家的破壞是過於誇張了。大多數跨國公司的資產和雇員主體集中
在其本國,這也使他們容易屈服於本國政府的壓力和規勸。1989 年,通用
汽車公司有大約 70%的雇員和超過 70%的資產集中在美國。在日本的跨國
公司中,本田作為最為國際化的汽車製造商,其資產和工人的 63%分布在
本國,甚至它在美國的工人也僅占其全球範圍生產工人的 22%。本田、日
產和豐田公司全球產量的 70%~90%是在本國完成的(Wade, 1996)。勞動
力是流動性最差的生產要素之一。只有最窮的人和最有職業精神的人才願
意到外國生活。很明顯,大多數勞動力都不符合這種條件。
最後一個反對集中化的論點強調能將各國區分開來的重要因素,全球
化研究一直沒有注意到的因素,即政治文化中的國家差異。在很大程度上,
文化能影響國家面臨經濟危機時的經濟調整方式,從而能成為國家的可用
資源。比如,不同國家的人民接受或拒絕戰略物資配給制的程度就決定了
該國與其他國家交涉時是否強硬有力。外部成本是否以社會動盪為代價取
決於國家特徵。例如,1973~1974 年的石油危機期間,奧地利政府要求私
人車主每周有一天不能使用自己的汽車。車主必須標明自己不能用車的日
子以便警察執法。奧地利人沒有太多怨言就接受了政府的法令。這樣應對
世界經濟危機的解決方法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一旦面臨嚴峻的外部經濟
壓力,深深植根於國家特徵之中的不同行為也許會幫助國家進行調整渡過

02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K nowledge

困難,也許會使國家出現動盪、經濟紛爭或普遍的社會騷亂。「文化資本」
是國家的重要資源,尤其在經濟困難時期。在評估新自由主義融合的潛能
時,彼特‧古爾里奇(1996)就懷疑它是否真會發生。因為在諸多因素中,
他堅持認為「文化傳統是強大的,各國在權力網絡、個人關係、權威概念、
組織與個人模式等方面有著不同的傳統。」
上述關於全球化的局限性的討論表明,人們對民族國家即將消失的宣
揚是過於誇張了,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國際經濟變化確實給國家政府制訂
政策的能力帶來了壓力。但是,不同國家在處理這些壓力時會採取不同的
方式,這取決於其自身的政治文化、管制類型、產業安排、職業精神和正
式組織結構,所有這些都深深植根於相關國家的特定歷史之中。
不管國內社會面臨什麼程度的國際壓力,它都會根據既存的政治制度
做出不同的反應。「全球化」是獨立變量,不同的政治制度是介入變量,
相關社會和政治行為者的政策偏好和政策本身是從屬變量。所以,從根本
上講,我們贊同基奧恩和米爾納(1996)的說法,即「國際化影響是通過
國內政治制度傳播的」。

貳 全球化與政治制度:包容政治

早在「新制度主義」成為政治學時尚之前的 1968 年,阿倫特‧李普哈


特就在《包容政治:荷蘭的多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系統地分析了不同制
度對分裂社會的影響,並提出了備受推崇的概念──「合作式民主」(con-
sociational democracy)。其核心觀點是,分裂社會能夠通過建立一套特殊
的制度規則──聯盟、一致否決、比例代表制、部分自治和聯邦制──在
多元社會中實現穩定和民主(Lijphart, 1977)。
李普哈特的巨大影響力來自其對實際政治衝突的潛在意義,不論是否
帶有倫理、種族、文化、社會經濟、地區還是宗教的色彩。假設一個社會
存在分裂的結構,不同的憲法對國家處理種族、宗教或道德衝突的方式具

02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全球經濟與地方政治:李普哈特的共識民主和包容政治

有明顯不同的影響。有些憲法也會將少數人排斥在政治權力之外,從而導
致動盪和內戰。憲法類型和內戰之間並沒有簡單的因果關係,但憲法可以
有效調節政治運動的成敗。因為憲法在本質上是多數派的產物,所以,那
些被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的人就傾向於付諸暴力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
的。但在共識政治制度中,少數派也能夠進入政府,因此,他們更有理由
與政治體制合作。
李普哈特在《論民主》(1984)中對共識政府與多數政府進行了關鍵
性區分,並深刻地指出多數與共識的區別。共識政治制度起初由五項要素
組成:龐大的內閣、行政與立法的平衡、多黨體系、多維問題向度和比例
代表選舉制。後來他又將組合主義看成是共識民主的另外要素。多數主義
體系的特徵就是單一政黨、純粹多數的內閣或最低限度的聯合政府、行政
的主導地位、兩黨體系、僅僅基於社會──經濟分化的黨派問題向度、多
元或多數選舉體制以及利益團體多元主義。
共識民主的實質就是主要通過比例代表制、多黨體系、權力共享聯盟、
議會制和合作體系而實現未被代表的群體的政治整合。比例代表制在立法
中 最 有 可 能 導 致 多 黨 制,因 而,多 黨 聯 盟 的 出 現 不 可 避 免(Duverger,
1954)。另外,議會的領先者當選後趨向於建立單一政黨的、純粹多數內
閣──這個多數其實是各種立法機構的多數而非普選的多數。因此,不管
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共識或多數制度,它都會對公民偏好轉化為政治結果的
方式產生影響。當全球化的衝擊挑戰民主國家時,政治制度中的這些差異
會系統地影響政治嗎?通過下列三個命題,我們試圖回答這一困難的問題。

一、共識民主可以培育責任
共識民主制度要比多數民主制能夠產生更強的責任。責任可以簡單地
定義為政府盡力避免實施傾向於特殊群體的再分配政策。就是說,負責的
政府不會偏袒一部分「壓力團體」的利益。換句話講,共識政府有能力用分
散的成本創造普遍的利益,而多數政府卻會用分散的成本創造集中的利益。

02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K nowledge

在比例代表制體制中,黨內大老在扶持或阻撓議員職業生涯上發揮著
巨大的作用,因為他們擁有選擇候選人的權力。這種體制也培育了黨內忠
誠,與單一選區制中代表選民關係更具有個人化的特徵相反。在比例代表
制中,代表與選民彼此可以分離,基於地區的直接義務減弱了。換句話講,
由於與選民之間的分離而享有顯著的自主權,議員就能夠擺脫狹隘的地區
觀念。
因此,比例代表制選舉出來的議員較之單一選區制產生的議員更應該
獨立於選民。當代表必須決定是接納還是抵制全球化壓力時,這種制度特
徵就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比例代表制對分散的國家利益具有更強的反
應能力,這種體制應該對全球化壓力的反應就更慢,因為議員與特殊利益
團體及更廣泛的社會是分離的。也就是說,那些全球化遊戲中的輸家也要
被統籌考慮進去(Rogowsky, 1987)。經驗研究發現,當選舉體制是比例代
表制,當國家制度體制保護決策者免受地區利益影響時,非關稅障礙是最
高的。
比例代表制使議員從選民壓力下擺脫出來,使他們具有國家觀,而不
是出於地方和部門誘因傾向於高價競標者──這種情況較易發生在單一選
區制的國家,它們要麼規避全球化,要麼完全投入全球化。比例代表制容
許在政策制訂中採用更加程序化和目標導向的方法,因為嚴格的黨內紀律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較為獨立地區的集體行動,在這些地區,議員當選是
基於其能為該地區做什麼,而不管是否會給整個國家帶來負面效果。而在
美國這樣的國家,決策往往受到狹隘的地方主義阻撓,並易於受到地方利
益團體的誘惑和壓力。
政治制度越具有包容性和共識,在全球化中就越能化解來自地方的壓
力。而具有排他性的多數主義政治體系不得不面臨兩方面的強大壓力:全
球化的獲益者要求自由化,全球化的失意者要求防止新自由主義的集權。
不管結局是什麼,政策都會是地方利益團體和「受控」代表拼成的大雜燴,

02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全球經濟與地方政治:李普哈特的共識民主和包容政治

各方都企圖將自己的眼前利益最大化──利益團體保護其商業機會,議員
試圖使連任的機會最大化。
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政治團體參與政府決策,出於選舉的考慮,
他們也會越來越負責,在決策中採用更為斟酌的方式。基於決策過程的包
容和輸入最大化的共識民主與奧爾森「兼容組織」概念是一致的,後者具
有更強的能力將「集體行為的外部性內在化」。從本質上講,政黨越具有
兼容性,越能將各種利益與「整體利益」融會起來,就越能將其外部性轉
移到另一政黨中去。另外,它們通過盡力避免有利於特殊團體的再分配政
策和支持類似「整體利益」的政策來表現得更負責任。在不同利益團體能
夠互相包容的社會中,利益團體將會「把大部分無效政策的成本內化,因
此就會以盡可能最低的社會成本實現再分配,並為經濟增長和社會利益做
出貢獻」(Olsen, 1982: 92)。
毫無疑義,創造包容性組織的共識政治制度,總是需要建立聯合政府。
這種政府比多數主義政體包容更多的社會成員,多數主義政體基本上是狹
隘的、排他的,在大多數實際情況中並不代表人民的大多數,雖然它們也
許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大多數。克里帕茨發現:制度結構越具有包容性,政
府行為就越負責,政策也就會對反對黨支持者和政府支持者一視同仁。以
1945~1987 年為例,民眾對內閣的平均支持率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英國
等多元議會體制國家是 45%,而在比例代表制國家則超過了 56%。以支持
政府投票比例來衡量的話,比例代表制明顯地更具包容性(Crepaz, 1996)。

二、共識民主能夠產生合法性
共識民主的原則就是基於共同責任的協商,而不必躲藏在制度性否決
後面,也無須將責任說成是「分裂政府的問題」。與多數體制相比,共識
民主可以產生更高的合法性,因為有多種聲音、多種選擇,有更多的訊息,
決策由人們共同做出。重要的是,決策的責任也由人們共同承擔。共識政
府具有更強合法性的實質並不存在於實際政策本身,而是存在於決策過程

02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K nowledge

之中。很簡單,擴大決策參與加強了政府的合法性。
共識民主概念明顯與政治權力的分散即允許人們更廣泛地進入政治體
系有關。習慣認為,權力越分散,改變現狀就會越困難。但是,這種說法
過於簡單。共識民主當然與極力分散有關,但它是以一種寬容的方式來接
納盡可能多的人民,而不是以某種敵對的方式。所以,在對抗性否決和集
體否決之間必須做出重要的區分。
當擁有否決權的不同政治行為者通過相互分離的制度發生作用時,就
會產生對抗性否決,比如聯邦制、兩院制和總統制政府很容易發生這種狀
況。基於相互否決權的這些制度擁有強大的能力來限制政府。這些制度最
有可能導致僵局和停滯。另外,在保證不同的政治行為者能夠和諧共處、
成員間能夠面對面互動的制度中會產生集體否決。典型例子是比例選舉制、
多黨立法機構、多黨制政府和議會制度。這些集體否決強化了集體機構和
共擔責任。在這樣環境中,制訂回應性政策的壓力更大了,派系政治則更
少見了(Schmidt, 1996)。在這種體制中,妥協和深入協商會導致決策目
的性增強。相反,導致對抗性否決制度的決策的典型特徵是以程序為導向。
產生集體否決的制度要比產生對抗性否決的制度會對選民的意願做出更強
的回應。
比例代表制、多黨議會和多黨政府的制度領域中產生的政策要比多數
主義、單一政黨、純粹多數、單一選區制中產生的政策具有更強的回應性。
政府差別其實就是不同國家憲法的功能反映,憲法越具有包容性,對中間
選民來說政府的回應能力就越強;相反,憲法越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對
中間選民來說政府的回應能力就越差。原因是制度性的,結果是政府的差
異。共識體制、包容性組織、組合主義等概念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
種可以預見的結果,即「制度在對單一、團結、全國範圍的層次做出反應
時,它很可能以一種包容一切和普遍關懷的視角來處理問題。」(Goodin,
1996)

02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一章 全球經濟與地方政治:李普哈特的共識民主和包容政治

政治權力越分散,國家就越會採用共識政治結構,從而使更多的社會
團體通過比例代表制進入政治權力,政府就越具有更高的代表性和能力對
諸如應對全球化壓力之類的政治問題做出回應。不同團體間的廣泛包容性
保證了全球化的輸家在政府中仍有一席之地。如果全球化對政府的壓力持
續增加,共識政府將會表現得更為穩定並在國內實行更為嚴格的政策控制,
國家的外部行為也更容易被國際社會所預見。在多數主義體系中,不管制
度是有利於全球化的受益者還是全球化的失意者,都很可能出現政府動盪、
政策不定、經濟爭端甚至反叛的情況,因為重要的社會階層從政治參與中
被系統地排除出去了。
如果民主侵蝕是全球化的後果之一,那麼,在共識體系中出現的侵蝕
要比在多數主義體系出現的侵蝕輕微得多,因為共識體系的制度特徵會緩
衝全球化的影響並減少社會分層。大多數證據表明,共識體系中的輸家比
多數主義體系中的輸家更認同政治體系及程序。民主越具有共識,失敗者
越有可能對民主的功能作用感到滿意。「如果政府決策引入了民主的公正
程序機制,失敗者很可能仍會對民主的運行方式感到滿意,儘管其處於少
數地位。」(Anderson, 1997)
具有包容性的權力共享概念,對於共識安排而言是最為核心的要素,
是政府合法性的保證。當全球化迫使國家重新評估長期沿用並引以為豪的
社會制度──比如國家安全、帶薪假、照顧老人、失業保險、再教育計
畫──時,這種對合法性的認識就尤為重要了。這些制度有助於在動盪的
經濟環境中實現社會和諧。全球化的潛在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它會破壞
福利國家的那些長期制度;第二,它會通過在社會中創造新的鴻溝如農業
與製造業、熟練工人與非熟練工人、流動程度、對國家工資補貼的依賴等
導致社會混亂。因此,必須在開放與國內需求之間尋求平衡,在全球化日
益增長的情況下增加社會保險。
總之,不管其是否追求全球化,一個國家的政策內容遠沒有其決定方

02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K nowledge

式重要。共識民主的內在完善機制是面對全球化挑戰的政府合法性的程序
保證。

三、共識民主可以促進公共投資
共識政治制度與國家提供基礎設施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因為它比多
數主義體制擁有更多的公民團體來支持包容和開放的政治制度(Crepaz,
1996)。因此,少數團體、弱勢群體、依賴公共工作為生的人就會利用共
識制度確保公共工程的施行。
最近,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總是疑惑為什麼工業化民主國家的增長率
不是一致的。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增長模式的差別與物質和教育領域基礎
設 施 的 公 共 投 資 水 準 有 關(Aschauer, 1990; Lucas, 1988; Romer, 1986,
1990)。這種形式的「內生性增長」,解決了困擾私人企業家的集體行動
問題,通過提供大量物品和服務,私人資本生產率提高了,從而促進了經
濟增長。美國在過去 25 年來公共投資的減少使得生產率的增長下降了一
半,它降低了非金融公司資本的利潤比率,減少了私人對工廠和設備的投
資。新增長理論與能夠提供公共物品的大政府並非不相容。
共識民主和公共投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具有共識制度的國家如瑞
士、芬蘭、荷蘭的公共投資水準很高,而多數主義體制國家如加拿大、澳
大利亞和美國的公共投資水準就較低。如果新增長理論的預言成真,共識
政府就比多數主義政府更利於支持增加公共投資和提高生產率。所以,在
全球資本主義的時代,共識政治制度能比多數主義憲政體制在經濟上提供
真正的比較優勢。
另外,為了確保物質和人力資本基礎設施上的投資政策的成功,就需
要具有長期的共識。比例代表制不僅為不同的政治利益提供進入管道,還
會將這些利益包容到多黨派的內閣之中,從而使比例代表制能夠在更為穩
定和長期的政策道路上前進。儘管不時會有聯盟夥伴的重組,總的政策方
向很難發生顯著的變化。

03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薛曉源、陳家剛主編
—初版.—臺北市:五南, 2007 [民 96]
面; 公分.
I S B N: 978-957-11-4609-6(平裝)
1.國際政治 2.國際經濟 3.國際關係
578 95024827

1PU1

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
編 者 - 薛曉源 陳家剛

校 訂 者 - 賴榮偉
發 行 人 - 楊榮川
主 編 - 劉靜芬 林振煌
責任編輯 - 胡天慈 李孟珍

封面設計 - P. Design 視覺企劃


出 版 者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 339 號 4 樓
電 話:(02)2705-5066 傳 真:(02)2706-6100

網 址: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 wunan@wunan.com.tw
劃撥帳號:0 1 0 6 8 9 5 3

戶 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中市駐區辦公室 / 台中市中區中山路 6 號
電 話:(04)2223-0891 傳 真:(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 / 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 290 號
電 話:(07)2358-702 傳 真:(07)2350-236

法律顧問 得力商務律師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2007 年 4 月初版一刷

定 價 新臺幣 480 元
◎本版授權譯自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簡
體字(文)版。保留版權。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