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叢書主編序──奠定臺灣研究基礎認識本土文化內涵 ()

叢書主編序

奠定臺灣研究基礎
認識本土文化內涵

臺灣歷史的發展,並不算很長,有文字紀錄可考者僅數百年而已。但數百年
以來,以漢人族群與原住民族群為主體的臺灣,由於歷史發展的特殊,曾歷經不
同政權的統治,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時分時合;再加上臺灣四面臨海,地理位置優
越,自古以來歷史的發展便兼具海洋與國際雙重性格。因此,臺灣本土文化發展
多元,與中國文化、日本文化,乃至美國文化相較,均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性,值
得重視與認識。
臺灣歷史與文化的研究,以往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並未受到應有的關注與
鼓勵。解嚴以來,隨著國內政治情勢的變化、社會日趨多元與開放,以及本土文
化的蓬勃發展,臺灣研究備受海內外人士的重視。臺海對岸的中國學術教育機關
亦先後成立臺灣研究所或臺灣研究中心等單位,以研究臺灣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各方面的發展。塵封的臺灣史料大量出土,專書、論叢的出版有如雨後春
筍;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學者的參與研究,以及各地文史工作室的相繼成立,積
極投入臺灣各角落文史資料的發掘與蒐集工作,終使臺灣研究形成一股熱潮,蔚
為「顯學」,與過去的情況相較實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回應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的熱潮,五南圖書公司特於數年前邀請張勝彥
教授、吳文星教授與本人,各就學術專長領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臺灣史》
一書,以臺灣通史形式刊行問世,藉以幫助讀者對臺灣歷史發展獲得進一步認
識。同時,並邀請本人主持《臺灣史研究叢書》出版計畫,預定出版一系列的臺
灣專史。各部專史均各就臺灣歷史與文化的專門領域分別加以論述,以加強臺灣
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為臺灣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並透過各部專史精彩生動的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 臺灣建築史

述,以幫助讀者認識本土文化的內涵,豐富臺灣住民的精神食糧。
本研究叢書共十六部,依序是臺灣政治史、臺灣經濟史、臺灣社會史、臺
灣原住民史、臺灣婦女史、臺灣佛教史、臺灣道教史、臺灣基督教史、臺灣民俗
史、臺灣教育史、臺灣新聞史、臺灣文學史、臺灣建築史、臺灣音樂史、臺灣美
術史、臺灣戲劇史。各部專史的撰稿人俱為海內外臺灣研究各個領域的知名學
者。各部專史的時間斷限,上起開闢,下迄西元2000年為原則。
本研究叢書採語體文撰述,引用資料均於各頁附加註釋(隨頁註),說明
資料來源,藉以徵信查考。朝代先後依臺灣歷史發展之實況,分別稱史前時代、
荷西時代(或荷據時期)、鄭氏時代(或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或清代、清治
等)、日治時期(或日據時期)、戰後(或光復後、中華民國在臺灣等)。年號
以使用西元為原則,並於第一次出現時附註當時紀元,以便參照。
本研究叢書之撰述,使用當時地名,並附註現今地名,以便閱讀;所附圖表
儘量以隨文方式編排,俾便讀者參閱。
本研究叢書各個作者,分別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及海內外著名大學。他們均在
本身繁忙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之餘,抽空撰寫。由於撰稿時間匆促,或有部分論述
因引用資料未能及時取得,以致出現若干錯誤與疏失;或因史事取材與史觀解釋
所限,而未臻周延。這些都有賴學界先進與所有讀者的不吝指教,以為再版修訂
之參考。是為序。

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黃秀政 謹識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自序 ()

自序

臺灣的建築史因其獨特的地理與歷史條件,可以作為小區域的文化史或藝術
史範疇來研究。臺灣出現人類活動的遺跡可上溯自三萬年前,歷經舊石器、新石
器及鐵器而進入近代世界史。從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起,臺灣不但被繪入世界地
圖上,而且來往東亞的貿易船亦以臺灣為補給站。作為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臺
灣近四百年來的建築文化呈現豐富多元的面貌。
我從事臺灣建築史與中國建築史之研究教學多年,累積了一些講義,特別是
古建築個案之史料與圖樣極多,深深感到應該以一種簡要清晰的論述給一般大學
生或社會人士參考。這本五南版的《臺灣建築史》即採用以百年為單位的方式介
紹,從史前、十七世紀、十八世紀、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發展來敘述。基本的
想法是以臺灣土地與人民為主角,不受不同政權的統治來框限文化的自由性格。
建築史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部份,它的空間佈局反映社會組織與人際關
係,它的技術反映科學與環境適應能力,它的形式反映審美價值判斷。因而建築
史研究的最主要內容為空間、技術與造型,本書中對建築物的描述與評論亦環繞
在這三個課題上。當然,建築史最直接的史料是建物本身,近年臺灣古建築消失
速度甚快,大多為人為破壞,少數為天災所致。九二一大地震,臺灣中部的霧峰
林宅景薰樓閣與竹山敦本堂的倒塌是臺灣建築文化資產無可彌補的損失。近來文
化創意產業舉世重視,古建築蘊涵極為豐富的文化,建築史不只是修習建築的學
生應了解的知識,它也是跨學科領域的知識。國人對居住空間的陌生,實導因於
對建築之不了解,我希望經由一本簡要的建築史教科書,能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認
識。當然,書中所選的建物,大部分都仍健存,古蹟數位資料也很容易得到,學
生到現場參觀,更能獲得深刻的體驗!
雖然內容以教學的講義發展而成,但幾乎全部重寫,建築圖亦大都專為本書
而加以新繪,耗費不少時間與心力。早在2000年,黃秀政教授即大力邀稿,但我
卻公私兩忙,遲遲無法依約交稿,對出版公司深深感到抱歉。如今文稿與圖樣交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 臺灣建築史

出去,我如釋重擔,盼望能為關心愛好臺灣文化史的學子貢獻一本基礎的課本,
也深盼得到方家賜正。

李乾朗
2008年8月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叢書主編序 (3)

自序 (5)

第一章 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 1

第一節 考古出土推測的古建築 2
一、南島語族的建築/2
二、聚落之選址/9
第二節 原住民諸族的建築 10
一、原住民建築的特色/11
二、原住民建築的外在影響因素/20
第三節 平埔族的建築 21
一、十七世紀的平埔族聚落/21
二、平埔族善用竹材/22
三、從清代文獻中所見的原住民建築/24

第二章 十七世紀荷蘭與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 27

第一節 荷蘭人在大員的建設 28
一、澎湖風櫃尾的紅毛城/28
二、荷蘭人建設大員市街/29
三、荷人建造小堡拱衛大員市區/34
四、荷蘭人所用的建材/3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二節 荷蘭人在臺灣北部的建築 37
一、古地圖所描繪之荷蘭時期臺灣北部的建築/37
二、淡水紅毛城的創建/37
三、西洋城堡的設計原則/40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43

第一節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背景 44
墾拓的競爭與築城/45
第二節 匠派風格差異浮現 51
精緻化的建築裝飾/53
第三節 建築實例 54
一、臺南水仙宮(1715年)/54
二、鳳山縣舊城(1722年)/55
三、新莊媽祖慈祐宮(1731年)/59
四、彰化關帝廟(1734年)/60
五、臺南三山國王廟(1742年)/60
六、彰化孔子廟(1745年)/61
七、臺北五股西雲寺(1752年)/62
八、彰化聖王廟威惠宮(1761年)/63
九、彰化元清觀(1763年)/64
十、鳳山龍山寺(1764年)/65
十一、淡水福佑宮(1796年)/66

第四章 十九世紀的臺灣建築............................................................... 69

第一節 十九世紀的臺灣聚落與城鎮 70
一、行政區劃分趨細,社會外弛內張/70
二、泉人聚落多呈線性,漳客聚落多呈網式/7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三、分類械鬥與築城風潮/75
第二節 十九世紀臺灣的宅第 80
一、漳泉客之居住文化/80
二、地方豪強崛起,興建大宅第/82
第三節 十九世紀臺灣的園林發展 88
一、人工堆砌園林假山/88
二、道光朝為臺灣園林之高峰期/91
第四節 十九世紀臺灣四大名園 95
臺灣園林建築的設計特色/99
第五節 十九世紀臺灣的教化事業 101
筱雲山莊之藏書軒/101
第六節 十九世紀的臺灣寺廟 102
玄色之審美觀興起/102
第七節 十九世紀末臺灣近代建築之曙光 104
一、近代建築之濫觴/104
二、橫跨兩世紀的宣教師洋樓/110
三、劉銘傳新政時期的軍事、交通及商務建築/112
四、臺北機器局為現代化之重要宣言/114
第八節 清代建築實例 116
一、屏東六堆天后宮(1803年)/117
二、宜蘭昭應宮(1807年)/118
三、高雄鳳山鳳儀書院(1814年)/119
四、臺北艋舺清水巖(1817年)/120
五、淡水鄞山寺(1823年)/121
六、彰化馬興陳益源大宅(1859年)/122
七、臺中霧峰林宅(1862年)/124
八、桃園大溪李騰芳舉人宅第(1865年)/12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九、臺中豐原呂宅筱雲山莊(1866年)/128
十、屏東萬金天主堂(1869年)/130
十一、彰化節孝祠(1873年)/133
十二、臺中潭子摘星山莊(1875年)/134
十三、高雄打狗旗後砲臺(1876年)/136
十四、淡水牛津理學堂大書院(1882年)/137
十五、臺北府天后宮(1888年)/139
十六、新莊廣福宮(1888年)/140
十七、彰化永靖陳宅餘三館(1891年)/141

第五章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臺灣建築................................................. 143

第一節 日治時代的建築 144
一、盛行新古典主義建築/144
二、美國之影響浮現/146
三、興亞式與帝國冠帽式/147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主要建築師 151
一、日治前期/151
二、日治後期/153
第三節 一九二○年代傳統寺廟之復興 158
第四節 一九三○年代頗受歡迎的藝術裝飾風格 162
一、水泥之運用與裝飾技術/163
二、臺灣第一代的洋樓匠師/165
第五節 建築實例 169
一、臺北總督官邸(1901年)/170
二、臺北西門紅樓市場(1908年)/172
三、臺北水源地唧筒室(1908年)/174
四、淡水埔頂牧師樓(1909年)/17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五、臺南地方法院(1912年)/175
六、新竹火車站(1913年)/177
七、臺中州廳(1913年)/177
八、北投溫泉公共浴場(1913年)/177
九、圓山別莊(1914年)/179
十、臺灣博物館(1915年)/181
十一、臺北州廳(1915年)/182
十二、臺南州廳(1916年)/184
十三、臺中火車站(1917年)/185
十四、臺灣總統府(1919年)/186
十五、淡水婦學堂(1920年)/187
十六、臺北專賣局(1922年)/187
十七、淡江中學八角塔(1925年)/188
十八、高雄前金玫瑰聖母堂(1928年)/190
十九、臺北郵局(1929年)/190
二十、臺北放送局(1929年)/190
二十一、淡水禮拜堂(1932年)/191
二十二、臺北土地銀行(1933年)/192
二十三、臺灣司法大廈(1934年)/193
二十四、臺北公會堂(1936年)/194
二十五、臺北第三高女(1937年)/194
二十六、臺北電話局(1937年)/195
二十七、臺北臺灣銀行總行(1938年)/195
二十八、高雄市役所(1939年)/196
二十九、臺北市役所(1940年)/198
三十、高雄火車站(1941年)/19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六章 二十世紀後半葉的臺灣建築................................................. 201

第一節 戰後的新鎮規劃 202
第二節 二戰之後影響臺灣的建築思潮 203
第三節 一九六○年代的建築 205
第四節 一九七○年代的古蹟保存運動 208
一、國際化與科技化的省思與鄉土意識的萌芽/209
二、林安泰古厝建築從專業角度之刊介/210
三、林安泰古厝保存失敗但卻成為保存運動的濫觴/211
第五節 受到鄉土自覺運動影響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 212
第六節 近代建築的修護與再利用 213
閒置空間再利用蔚為風潮/214

第七章 二十一世紀初的臺灣建築..................................................... 219

第一節 臺北101大樓造型之淵源 220
第二節 高科技建築與地域文化傳統之契合 222
第三節 跟上世界主流思想的都市設計 224
第四節 當代建築的代言者 225
一、融入東方哲學的建築師──李祖原/225
二、追尋根本的建築師──姚仁喜/226
第五節 建築實例 227
一、南投民和國中與國小(2001年)/227
二、南投中臺禪寺(2001年)/229
三、臺北信義計畫區人行天橋(2005年)/230
四、高速鐵路新竹車站(2006年)/231
五、臺中寧靜海辦公大樓(2007年)/23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圖目錄

圖1-1 臺北八里十三行遺址為1300年前凱達格蘭人聚落 4
圖1-2 臺灣原住民干欄式建築 7
圖1-3 臺東卑南人的巨石標誌 8
圖1-4 阿里山達邦社之祖靈建築 13
圖1-5 屏東排灣族之石板屋 14
圖1-6 排灣族內文頭目家屋 15
圖1-7 卑南族少年會所 16
圖1-8 魯凱族大南青年會所 17
圖1-9 高雄魯凱族之石板屋 17
圖1-10 好茶聚落之魯凱人住屋內有祖先柱木雕 18
圖1-11 蘭嶼達悟人半地穴住居 19
圖1-12 蘭嶼達悟人之干欄式倉庫 19
圖1-13 達悟族住居 20
圖1-14 干欄式建築以木梯上下 24
圖1-15 臺中岸裡社頭目潘敦宅第 25
圖2-1 澎湖風櫃尾荷蘭築城復原圖 29
圖2-2 安平熱蘭遮城(Zeelandia城) 31
圖2-3 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在鯤鯓島所建熱蘭遮城紅磚牆 31
圖2-4 熱蘭遮城(Zeelandia)外城之紅磚遺蹟 32
圖2-5 熱蘭遮城牆上可見鐵絞刀形壁鎖(Anchor)痕跡 32
圖2-6 在臺南武廟所發現的鐵壁鎖(Anchor) 33
圖2-7 普羅文蒂亞城 33
圖2-8 臺南赤崁樓(Provindia城) 34
圖2-9 淡水紅毛城在1645年由荷蘭人建成 37
圖2-10 淡水紅毛城 39
圖3-1 臺南孔廟大成殿內高懸清代康熙以後之皇帝匾 44
圖3-2 臺南孔廟大成殿 45
圖3-3 明鄭時期所建之臺南孔廟大成殿後來以瓦易茅 46
圖3-4 臺南祀典武廟 4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圖3-5 臺南祀典武廟為臺灣官建關帝廟之始 47
圖3-6 乾隆末年剿平林爽文,為慶功而建之贔屭 48
圖3-7 清初閩粵械鬥時,屏東六堆客家村莊之隘門 49
圖3-8 臺南五妃廟 50
圖3-9 臺南水仙宮 55
圖3-10 鳳山舊城東門 56
圖3-11 鳳山舊城仍保存城門洞及護城濠 57
圖3-12 鳳山新城砲臺及城垣形勢圖 57
圖3-13 鳳山新城東便門與東福橋 58
圖3-14 鳳山新城澄瀾砲臺 59
圖3-15 彰化孔子廟為臺灣最精美的建築之一 61
圖3-16 臺北盆地丘陵上的佛寺西雲巖由客家移民所建 62
圖3-17 彰化威惠宮供奉開漳聖王,廟前八字牆石雕極精美 63
圖3-18 彰化元清觀為泉州移民所捐建,充滿泉州風格 64
圖3-19 鳳山龍山寺 66
圖3-20 淡水福佑宮 67
圖4-1 新竹鄭氏宅第及家廟 72
圖4-2 嘉慶初年所建之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73
圖4-3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73
圖4-4 屏東佳冬蕭宅 74
圖4-5 新竹東門迎曦門 76
圖4-6 屏東恆春城為清末所建少數傳統城池 76
圖4-7 典型屏東六堆隘門 77
圖4-8 臺南府城大南門 77
圖4-9 臺北府城東門 78
圖4-10 臺北府城北門內部構造 78
圖4-11 臺北孔子廟 79
圖4-12 臺中城小北門(乾建門) 79
圖4-13 新竹鄭用錫宅懸「進士第」匾 81
圖4-14 臺北蘆洲李秀才宅第 81
圖4-15 臺中社口林宅大夫第 83
圖4-16 陳德星堂 83
圖4-17 臺北陳德星堂出自名匠陳應彬之設計 84
圖4-18 臺北蘆洲李宅為「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之格局 85
圖4-19 板橋林宅之中庭,中門平時可關閉,成為屏風 8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圖4-20 安溪風格的臺北林安泰宅 86
圖4-21 板橋林本源三落大厝剖視圖 87
圖4-22 臺北林安泰古宅全景,1980年代被拆,後易地重組 87
圖4-23 臺北板橋林本源庭園全景,圖中可見觀稼樓及來青閣 89
圖4-24 板橋林本源庭園平面布局 90
圖4-25 筱雲山莊日式花園 91
圖4-26 霧峰林氏萊園五桂樓及戲臺 92
圖4-27 林本源園林之蝴蝶花窗 92
圖4-28 臺南吳園水亭一景 94
圖4-29 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後園之假山群,山中有小徑可登 94
圖4-30 新竹潛園之水上建築爽吟閣 95
圖4-31 霧峰林宅頂厝景薰樓 96
圖4-32 霧峰林宅下厝花廳之戲臺為福州式樣 97
圖4-33 新竹西門內的潛園 98
圖4-34 霧峰萊園五桂樓示意圖 98
圖4-35 林本源三落大厝及庭園 100
圖4-36 鹿港龍山寺 103
圖4-37 臺北蘆洲李宅 103
圖4-38 鹿港龍山寺前殿之白石所雕龍柱 104
圖4-39 淡水英國領事館 105
圖4-40 淡水英國領事館官邸 105
圖4-41 建於光緒年間的淡水英國領事館為英式紅磚建築 106
圖4-42 高雄哨船頭山上打狗英國領事館 106
圖4-43 高雄哨船頭山丘上的英國領事館部分為二樓式 107
圖4-44 1875年馬偕住宅 107
圖4-45 打狗英國領事館之紅磚拱廊 108
圖4-46 1879年馬偕醫館 109
圖4-47 1886年馬偕新店教會 109
圖4-48 馬偕在1882年回加拿大募款所建的淡水牛津理學堂 111
圖4-49 旗後砲臺大門門額在乙末割臺之役遭毀,近年再重修 112
圖4-50 淡水的滬尾砲臺大門有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石匾 113
圖4-51 高雄旗後砲臺 113
圖4-52 基隆二沙灣砲臺 114
圖4-53 基隆獅球嶺鐵路隧道 115
圖4-54 鳳儀書院與試院 11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圖4-55 道光初年由汀州移民在淡水所建之定光佛寺 121
圖4-56 彰化馬興陳益源大宅廳堂高懸祖宗畫像 122
圖4-57 彰化馬興陳益源大宅 123
圖4-58 木柵指南官 123
圖4-59 臺中霧峰林家 124
圖4-60 霧峰林宅下厝懸「宮保第」匾 125
圖4-61 桃園大溪李騰芳舉人古宅前有中舉旗杆臺 126
圖4-62 李騰芳古宅內之科舉執事牌 127
圖4-63 桃園大溪李舉人宅 127
圖4-64 臺中神岡呂宅筱雲山莊之天井有牆隔絕側邊護室,並有銃櫃 128
圖4-65 筱雲山莊全景透視圖 130
圖4-66 神岡筱雲山莊之正堂供桌擺設 131
圖4-67 屏東萬金天主教堂為臺灣現存最古之教堂 131
圖4-68 萬金天主堂內部列柱有對聯 132
圖4-69 彰化節孝祠 134
圖4-70 臺中潭子摘星山莊 135
圖4-71 臺中潭子林宅摘星山莊出現清同治、光緒之際盛行之交趾陶裝飾 135
圖4-72 沈葆禎在打狗所建旗後砲臺 137
圖4-73 淡水牛津理學堂 138
圖4-74 臺北府天后宮復原圖 139
圖4-75 彰化永靖陳宅餘三館之內院 142
圖4-76 彰化永靖陳宅餘三館 142
圖5-1 臺灣博物館 145
圖5-2 臺北臺大醫院為近藤十郎所設計 145
圖5-3 臺北勸業銀行為一九三○年代的近代建築 147
圖5-4 臺北中山堂 148
圖5-5 典型和風建築之臺南武德殿 148
圖5-6 臺南武德殿為日本崇武思想之作 149
圖5-7 帝冠式的高雄火車站 149
圖5-8 高雄火車站為典型帝冠式風格 150
圖5-9 臺中州廳 152
圖5-10 臺北總督官邸,後有日式庭園 153
圖5-11 臺北公會堂出自井手薰之設計 154
圖5-12 臺北幸町教會 156
圖5-13 北港朝天宮在1912年大修,為臺灣名匠陳應彬所設計 15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圖5-14 臺北大龍峒孔廟出自泉州溪底派名匠王益順之設計 158
圖5-15 台北艋舺龍山寺從鼓樓望大殿 159
圖5-16 臺北龍山寺 160
圖5-17 二重先 宮 160
圖5-18 桃園景福宮 161
圖5-19 臺北鐵路機場澡堂 161
圖5-20 臺北鐵路機廠內的浴室為前衛的現代建築 162
圖5-21 婦學堂 164
圖5-22 臺北馬偕醫院 164
圖5-23 淡水教堂 165
圖5-24 北投長老教會 167
圖5-25 淡水女學校 167
圖5-26 臺北神學校 168
圖5-27 新竹禮拜堂 168
圖5-28 總督官邸內部之樓梯間 170
圖5-29 臺北賓館 171
圖5-30 臺北西門紅樓市場 172
圖5-31 臺北西門市場八角堂 173
圖5-32 臺北水道唧筒室 174
圖5-33 淡水姑娘樓 176
圖5-34 淡水埔頂牧師樓 176
圖5-35 有高雅圓頂的臺中市役所(即臺中州廳) 178
圖5-36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178
圖5-37 臺北圓山陳氏別莊為英國半木式洋樓 179
圖5-38 臺北圓山別莊 180
圖5-39 臺灣博物館設計圖 181
圖5-40 臺北臺灣博物館大廳內彩色玻璃天花裝飾 181
圖5-41 臺北州廳 182
圖5-42 臺南州廳 183
圖5-43 使用曼塞爾式屋頂的臺南社會教育館 184
圖5-44 臺中火車站採壯麗的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 185
圖5-45 臺灣總督府為長野宇平治設計,經森山松之助修改而成 186
圖4-46 淡水女學校出自傳教士吳威廉(William Gauld)之設計 187
圖5-47 淡江中學體育館 189
圖5-48 淡江中學 18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圖5-49 臺北新公園放送局 191
圖5-50 異樣風格設計的臺北土地銀行 192
圖5-51 臺北臺灣銀行總行 196
圖5-52 高雄市役所 197
圖5-53 臺北市役所(行政院) 197
圖6-1 盧毓駿設計之臺北科學館 204
圖6-2 臺北科學館由盧毓駿設計,螺旋梯展現自由空間 204
圖6-3 臺北教師會館 206
圖6-4 臺北醫學院實驗大樓 206
圖6-5 新淡水高爾夫球場餐廳 207
圖6-6 臺中東海大學魯斯義教堂 207
圖6-7 臺中東海大學教堂由貝聿銘與陳其寬合作設計 208
圖6-8 以容積獎勵方式,保留部分古建築之設計 211
圖6-9 桃園神社 214
圖6-10 桃園神社為臺灣僅存較完整之日式神社建築 215
圖6-11 桃園神社本殿為質優之臺灣檜木所建 215
圖6-12 1945年之後表現華式風格建築之系譜 216
圖6-13 臺中公園內的雙亭為1908年慶祝縱貫線通車而建 217
圖7-1 臺北101大樓內部 220
圖7-2 臺北101大樓 221
圖7-3 林洲民設計南投民和國中校舍 223
圖7-4 南投民和國小校舍,林洲民設計 223
圖7-5 臺北大安國民住宅吸取傳統建築特徵,李祖原設計 225
圖7-6 嘉義大學圖書資訊大樓 226
圖7-7 臺北大陸工程大樓,姚仁喜設計 227
圖7-8 南投民和國中圖書館 228
圖7-9 李祖原設計之南投埔里中臺禪寺 230
圖7-10 張樞設計之臺北信義計畫區人行天橋 231
圖7-11 姚仁喜設計之新竹高速鐵路車站 232
圖7-12 邵棟綱設計之臺中寧靜海辦公大樓 23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本章摘要
第一節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背景
第二節 匠派風格差異浮現
第三節 建築實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44 臺灣建築史

第一節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背景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是一
段非常豐富的歷史。清初康熙
時期對臺灣的經營,原先採取
消極政策,後來隨著移民數量
的增多、腳步的加快,清廷治
臺政策也隨之改變。政府的行
政區劃分方面,增設許多地方
行政機構。在府城臺南方面, 圖3-1 臺南孔廟大成殿內高懸清代康熙以
明鄭時期的建築均加以利用, 後之皇帝匾
例如寧靖王府改為大天后宮,
明鄭時期公共的行政機構大部分都繼續沿用,對於文教、軍事也都有所建
樹,例如文教建築的興修,臺南孔廟在1715年,祀典武廟在1727年都進行
大規模的重修,書院如1705年東安坊書院、1720年海東書院、1726年奎樓
書院等,可見府城方面的建設是較豐富的。
隨著移民數量增加,臺灣中部的開拓在雍正年間隨之興起,中部的社
會、經濟與文化皆有明顯的改變,中部移民增多,最主要是許多粵東客家
人入臺,今天的臺中、南投、彰化及雲林仍然可以看見許多清初雍正年間
客家人建造的寺廟與村莊。而中部文教的里程碑就是雍正初年所建造的彰
化孔廟,客家人重視文風有其悠久的傳統。客家人、漳州人除了活躍於彰
化地區,靠近南投山區一帶亦都由漳州人、客家人開拓,客家人進入臺灣
中部山區使得該區的開拓進入一個新紀元。

水利興築與開墾成敗關係密切,利用水潭、水陂或人工開圳引水,重要的建設有彰化平原的八堡圳、臺
中盆地的岸裡社貓霧 圳及臺北盆地的 公圳等,水圳建設完成,收成增多,也養活更多人口。另外,
郊行的組織,促進貿易及商業,臺南、笨港、鹿港、艋舺皆出現各種郊行,城鎮隨之趨於繁盛,見張勝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編著,《臺灣開發史》,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6年。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45

墾拓的競爭與築城

然而隨著各族移民的增加,從彰化縣城就可明顯看出,泉州移民、漳
州移民以及粵東、閩西的客家人,仍然是劃分區域而聚居。今天在彰化城
裡,可以看見漳州人的守護神廟威惠宮、永定人建造的定光佛寺,也有泉
州人所建造的元清觀,是一座道教建築。事實上十八世紀的臺灣中部,雖
然是各族移民進入開墾,有合作也有相互間的爭鬥與排斥,所以臺灣的民
變隨之而起,官府為了防止地方變亂,積極的築城。嘉義築了木柵城,鳳
山築了土城,偏北部的淡水廳以竹子築城,被稱為竹塹城,這些都說明官
方的力量逐漸深入中北部。到了乾隆末年,政府、衙門、城池的建制漸趨
完備。

圖3-2 臺南孔廟大成殿
註:明鄭時覆草頂,康熙年間易為瓦頂。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46 臺灣建築史

圖3-3 明鄭時期所建之臺南孔廟大成殿後來以瓦易茅

圖3-4 臺南祀典武廟
註:為三殿式,後殿供奉關公三氏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47

圖3-5 臺南祀典武廟為臺灣官建關帝廟之始

十八世紀的臺灣,漢人逐漸進入內陸,開墾情況從少數的著作中可
窺見一二,其中最著名的是1697年浙江人郁永河因到臺灣探採硫磺而寫的
《裨海紀遊》一書,從臺南北上到臺北盆地,記載沿途所見的景象,看到
原住民平埔族的人數還是比漢人多,到了彰化以北,包括通霄、新竹、桃
園以至於臺北盆地,仍然是平埔族的聚落比較多。臺北盆地開始有漢人進
入,一般都認為是陳賴章墾號,在1708年進入臺北盆地,以此時期作為一
個起點。
十八世紀,關於漢人的開墾過程,特別要提到水利的設施。水利設施

 水利開發直接促進村落之發展與建築之興盛,臺灣之水利與拓墾實為並行,遠在荷蘭及明鄭時期即有一
些埤圳紀錄。清代 公圳與臺北盆地之村落興衰關係密切,中部則以彰化的八堡圳最重要。水利灌溉才
可種植稻米,其經濟價值高於它的種作物。開鑿的方式通常集許多人合股,也有官方贊助之例,漢人與
平埔族如中部張達京與岸裡社人合作開鑿不少水圳。高雄鳳山曹公祠為紀念知縣曹謹開圳之貢獻。臺北
內湖也仍可見建埤有功的小祠與土地廟。至日治時期,凡建自來水系統或水力發電廠,如臺北士林及美
濃竹門電廠,日人亦有建神社或立碑紀念之舉。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48 臺灣建築史

可以使得土地的農作物收成更為豐富。1708年陳賴章墾號開墾臺北,當時
就注意到淡水河流域的埤圳開鑿問題,1760年郭錫 集資鳩合人力,於臺
北盆地開拓了 公圳。在十八世紀初期,1719年臺灣中部彰化有八堡圳的
開鑿,甚至臺灣中部著名的墾戶張達京在1723年對於臺中岸裡社一帶的開
墾,也是著重水利設施。換句話說,原住民和漢人所擅長的農業技術分出
高下,漢人對於水田的墾拓改變了臺灣的歷史。十八世紀臺灣的漢人人口
漸多,導致為了各種利益,包含水源、經濟、貿易,發生衝突,臺灣各地
皆有民變發生,其中夾雜著反清復明的旗幟在背後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清廷開始注意到地方防亂的問題。
乾隆末年林爽文之役後,臺灣開始了第一波的築城工作,築城象徵
統治者的有效控制,其中嘉義築了木柵城、鳳山築了土城,竹塹築了竹子
城,漳泉械鬥或閩粵械鬥也促使民間為了自保而築城,最具代表性的是下
淡水溪左岸的客家地區─六堆。六堆聚落主要為客家人所居住,每個聚

圖3-6 乾隆末年剿平林爽文,為慶功而建之贔屭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49

圖3-7 清初閩粵械鬥時,屏東六堆客家村莊之隘門

落都築土城,甚至闢隘門,晚上派兵俑防守,在林爽文之役時期,六堆形
成了堅強的防禦模式。
臺灣的十八世紀築城,除了由政府主導之外,地方的士紳也隨之配
合,築城跟地方豪強勢力發展自然有密切的關係,地方的豪強就是當地
的望族,他們為了保護生命財產的安全,特別熱心於築城。靠近山區的
築城,有些時候也是為了防禦原住民的反撲。宜蘭有地名叫作「圍」跟
「結」,其實也是一種防禦的設施。臺南府城一直是臺灣的首府,臺南府
城的規劃沿續明鄭時期的禮法,分區計畫。有些城像彰化城,城裡的分區
是隨著客家人、漳州人、泉州人,不同的分區而形成。城牆的構造通常先
築莿竹或是木柵,隨後逐漸依財力的豐厚而改築為石造或是磚造。臺灣的
築城史和臺灣的歷史息息相關,互為表裡,第一波築城是在林爽文之役之
後,第二波築城是在十九世紀初期,當移民人數逐漸增多的時候,逐漸向
臺灣的山區、內陸挺進,當時的閩粵移民以冒險犯難的精神越過清政府明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50 臺灣建築史

圖3-8 臺南五妃廟
註:墓與祠結合之建築。

定的所謂番界。移民在靠近山區所建造的村莊聚落,通常是築土牛(土
城)或是竹圍。
事實上在清初,清廷曾經下令臺灣不得築城,為的是怕臺灣沿續明
鄭的抗清主義,林爽文之役之後,築城的禁令才有改變。竹子是當時非常
重要的建材,不只是竹圍、土牛需要用到竹子,甚至住宅也用到很多的竹
材。《臺灣府誌》曾經記載,臺灣的房舍大部分是以竹子來建造,平埔族
或山區的原住民也大量使用竹造的房舍。在郁永河所經過的中北部,見到
的平埔族番社,周圍大都種有莿竹,六十七的《番社采風圖考》書中也描
繪出原住民竹造房舍之型態,丁日健在《治臺必告錄》中也曾記載,民莊

 據《噶瑪蘭廳志》謂「朝廷命就交界處,築土牛為界,丈給隘租數千石建隘寮,選隘丁防守」,嘉慶初
年漳人吳沙入墾噶瑪蘭,建頭城,後來陸續出現二圍、三圍、四圍。這種圍的邊緣堆築所謂「土牛」,
至今不易保存,大都在近代因城鎮市區擴張而被剷平了。事實上,清代漢人常越過土牛侵墾,也許早已
不存。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51

皆用竹圍可茲防禦,竹圍這樣的地名今日在臺灣仍可普遍地見到。一座民
間自築的聚落村莊居然是圍以土牛或竹圍,它的布局事實上多多少少還是
引用漢人的風水觀念,在東西南北設簡單的柵門或隘門,城中核心地區可
能有一座守護神廟,在城門附近東西南北各設土地公廟,城內望族人口達
一定數量時,亦可能建造家廟或祠堂。在選址方面,一般除了注意到防禦
的形勢,也考慮到水源,讓飲用、洗滌、灌溉用水無匱乏之虞,跟村莊有
密切的關聯。

第二節 匠派風格差異浮現

十八世紀臺灣的建築有明顯的進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地匠派逐漸
出現,隨著漳泉械鬥或閩粵械鬥,各門各派的建築形勢的分野至為明顯。
以漳泉匠師所建造的寺廟而言,包括1705年的鳳山龍山寺、1796年的淡水
福佑宮、1762年彰化的元清觀,從它們的構造形勢、雕刻風格,明顯反應
出來自泉州的匠師所建。而建於1733年的彰化威惠宮,主祀開漳聖王,從
斗栱、樑架特色可以看出建造匠師來自於漳州以及潮州一帶。至於粵東的
潮州,事實上在臺灣的建築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雖然潮州的文化跟
閩南相當接近,但仍然有自己的特色,特別是它的雕刻傾向於比較細緻,
有些失之繁瑣,如今我們在臺南三山國王廟、彰化孔廟以及新莊的媽祖
廟,仍然可以感受到潮派建築的魅力。建於1742年的臺南三山國王廟保存
得非常完整,樑架反應了十足的潮派風格,北部五股的西雲寺則是閩西一
帶的建築風格。從十八世紀臺灣的寺廟可以看出建築的派別,座落城市裡
面寺廟的位置也明顯地看出它的重要性,信徒多而信仰圈廣的寺廟大多座

 據洪麗完,〈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一文中對平埔人聚落景觀的描述與張達京進入開
墾水田之影響可參考。其聚落常植竹子圍繞,以人工水圳兼防禦之用。臺中地區大社聚落形如月琴,即
圓形,設東、西、南、北四門。其門樓建築形式與今天我們在屏東六堆所建隘門相同。見洪麗完,〈大
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收於中研院《臺灣史研究》第三卷第一期。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52 臺灣建築史

落在城市的核心地區,而方位也有一些共同點。大的寺廟主要朝南,其次
有些寺廟朝西,面對臺灣海峽,朝西的寺廟如臺北的清水祖師廟,朝南的
如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臺北龍山寺等。十八世紀的臺灣佛寺,佛寺
僧人以承襲福建的傳統居多,特別是有很多臺灣的佛寺出家人來自福州的
湧泉寺或西禪寺。
十八世紀的臺灣寺廟,有幾座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官方所建的文廟以
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造的彰化孔廟為最高典範。在十八世紀,臺灣中
部的彰化、鹿港、南投一帶的開發使得經濟、文化發展速度較快,民間建
造書院,如彰化白沙書院(1745年)與嘉義玉峰書院(1759年),培養年
輕一代往科舉仕途邁進,而以彰化、鹿港的文風最為鼎盛。鹿港為當時臺
灣中部與泉州對渡的主要港口,商賈雲集,文人眾多,文化薈萃。彰化孔
子廟的建築不但規制宏偉,它的建築工料至為精緻與考究,更在孔廟裡面
出現了精雕的龍柱。彰化孔廟大成殿的龍柱在臺灣雕刻史上是一個重要的
里程碑,渾雄的造型、簡樸的風格,代表十八世紀臺灣龍柱的最高典範。
其次,在佛寺部分,南部的鳳山龍山寺創建於乾隆初年,位於鳳山城的東
門內,鳳山龍山寺為兩殿式廟宇,屬於中型格局的寺廟,平面布局最大特
色在於所謂工字殿,在正殿與前殿之間加以一座拜殿,使得正殿與前殿連
為一氣,這種工字殿事實上頗有利於臺灣的氣候,臺灣的氣候,特別是中
南部,往往在夏天下起西北雨,所以正殿與前殿連以拜亭使得廟內空間不
受天候影響。工字殿在十八世紀的臺灣非常普遍,如屏東六堆地區的天后
宮也採工字殿的布局,在通俗民間信仰方面,則以淡水的媽祖廟福佑宮為
代表,它是一座面對港口碼頭的媽祖廟,庇祐海上的漁民和往來臺灣海峽
的船隻。淡水福佑宮的布局最具特色是在前殿與正殿之間設一座戲臺,演
戲酬神似乎也成為這一座港口邊的媽祖廟吸引人來朝拜的原因。十八世紀
的臺灣戲曲可能極為盛行,好幾座寺廟都建有戲臺。

據日治昭和九年(1934年)之調查,福德正神(土地公)為數最多,其次為王爺、觀音、玄天上帝、關
帝、三山國王、保生大帝、釋迦如來佛祖、有應公、清水祖師、三官大帝、太子爺、神農大帝及開漳聖
王。據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頁14。其中,媽祖廟排名第四,總數達335座,又以臺南州最多,占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117座。臺灣的民間信仰有演戲酬神習俗,佛寺無此傳統,但鹿港龍山寺卻受影響,設有戲臺。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53

精緻化的建築裝飾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技術跟藝術表現豐富。石材方面,由於臺灣本地
所產的砂岩及安山岩不利於細緻的雕刻,所以大部分的優良石材仍然從閩
粵輸入著名的壓艙石,就是利用回程的船艙載大量的石條。
木材方面,除了福杉之外,臺灣本地所產的肖楠木以及龍眼木、烏心
石木也成為最受歡迎的建材。
石材來自福建,以泉州白石最受歡迎,它的質地堅硬,風化程度較
緩,置於室外也不容易風化,我們如今可以在臺南孔廟前面1777年建的泮
宮坊,以及接官亭坊驗證這種石雕耐風化的優良表現,其雕刻造型犀利,
仍可見明顯的輪廓,至於龍柱的形式,大體上傾向於渾厚有力的風格,龍
盤在圓柱子、圓斷面之上。具代表性的除了前述彰化孔廟大成殿之外,還
有北港朝天宮在乾隆四十年所雕的龍柱,這一對龍柱成為北港朝天宮很重
要的年代依據。同樣風格的龍柱還可以在北部臺北盆地的關渡宮以及六堆
地區的六堆天后宮見之。這幾對龍柱被視為十八世紀臺灣龍柱藝術的最高
水平之作。至於龍柱以外的石垛,傾向於樸拙的風格,在鳳山龍山寺的麒
麟垛、淡水福佑宮的人物垛都可以看到此種風格樸拙的石雕。
另外,磚雕也出現了,磚雕的高峰期在十九世紀,但在十八世紀的
建築也有用到局部的磚雕,彰化孔廟的儀門與臺南大內鄉的楊宅皆可看到
優秀的磚刻。至於泥塑方面,泥塑加彩的潮派特別精於此道,文獻上記載
臺南水仙宮曾經聘請潮匠在牆壁上留下甚多精緻的彩塑,可能有部分是一
種陶片的剪黏,以破碎的陶片鑲嵌到立體的龍、虎及戲劇人物,臺南的三
山國王廟可以看見龍虎堵的泥塑,它們的特色是將龍鑽入壁體,頭尾不相
連,這是一種相當具有特色的雕塑法。

 臺灣本地所產建材之大量運用,至遲應在清乾隆年間,據施添福文〈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
(收於中央研究院1995年出版之《平埔研究論文集》)所載,岸裡地域在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設三
座軍工料廠,採伐樟木,供營房、墩臺、牌樓建築及供修造戰船。主要的建材為樟木、花楠枋、藤竹、
土磚及灰泥,這些地區多為中部的平埔族巴則海族,他們也應有一些工匠。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54 臺灣建築史

十八世紀的臺灣寺廟及民宅的彩畫不多,能保存下來的也很少,我們
無從知道當時的彩繪表現水準到達什麼樣的程度。木雕方面,一般來講,
瓜筒用得比較小,瓜腳亦比較短,比較少用趖瓜筒,以鳳山龍山寺的泉派
建築來講,其瓜腳非常短,少見到趖瓜筒,瓜筒上也不見螭龍的題材,束
的雕刻相對也比較少。整個十八世紀臺灣建築的雕刻,無論是石雕或木
雕,都傾向於一種樸拙且雄渾的風格。

第三節 建築實例

一、臺南水仙宮(1715年)

臺南水仙宮是清代中葉臺南府城作為臺灣對外貿易的重要標誌性建
築,水仙尊王主要由三郊商人所崇拜,凡是有水仙宮的城市多為商港,作
為航海貿易之守護神明。三郊指的是做福州、寧波生意的北郊,做廈門、
潮洲或廣州方面生意的南郊,以及專做出口臺灣蔗糖的糖郊。三郊的勢力
強大,往往控制著臺灣沿海港口的貿易,他們也熱心公益事務,建廟修葺
的石碑上常可見其捐輸紀錄。
臺南水仙宮位於臺南城西定坊,早期廟前緊臨碼頭,檣帆林立,廟內
供奉中國古代的大禹、伍員、屈原、王勃與李白,民間尊為五水仙。初建
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但現貌部分構造為二十世紀初年所修葺。
它坐東朝西,面對臺灣海峽,平面布局簡單,只有前殿與正殿,兩殿之間

 水仙宮供奉航海守護神,多建於臺灣沿海之貿易城市,臺南水仙宮位於西定坊碼頭,清初這一帶並無城
牆,水仙宮直接面對臺江內海,據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臺灣府志》載,臺灣縣(即臺南一帶)
已開闢4,910甲水田,鳳山縣3,572甲,而彰化及北部淡水廳亦一年兩熟,宜蘭方面土地肥沃,《噶瑪蘭廳
志》謂:「沿海蓄洩,灌溉盈疇,每畝常數倍於內地。」臺灣所產米糖多經三郊運銷大陸。見王世慶,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2006年。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55

圖3-9 臺南水仙宮
註:面臨海岸碼頭,前有市集。

以廊連接,由於位於鬧市中,並沒有左右護室。它的廟埕銜接碼頭,但近
代因臺江淤淺,碼頭向西擴展,廟口逐漸聚成市場,廟內之清乾隆三十年
(1765年)「清界勒石記」指出廟前已經成為鬧市。像臺南水仙宮這種只
有殿宇而不設左右護室的廟宇,十八世紀的臺灣較多,且多位於市街內。
例如彰化開元寺、彰化聖王廟威惠宮、新竹長和宮、艋舺地藏庵及淡水福
佑宮。究其原因除了廟地狹隘外,早期廟宇所提供神祇較少,可能駐廟人
員也不多,或許可佐證十八世紀臺灣寺廟的社會功能顯得單純。
水仙宮前殿中門之抱鼓石風格古拙,鼓面不作螺紋,而雕以鳳凰牡丹
與駿馬,構圖嚴謹,造型富渾厚之趣。

二、鳳山縣舊城(1722年)

鳳山縣舊城之建設,可謂為清代臺灣築城史之大事,十八世紀初的臺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56 臺灣建築史

灣南部,以府城為中心,北有諸羅,南有鳳山,人口漸增,城市如雨後春
筍。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因林爽文抗清事件,鳳山邑治初設在興隆
莊(今左營)尚未築城。清康熙五十八年《鳳山縣治》謂:「無事之日,
高枕可以無憂,苟或草寇竊發,高壘何在?深溝何在?」於此可見清初仍
以築城為政治安定之保障也。朱一貴反清事件之後,在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鳳山縣築土城,周長810丈,高1丈3呎,設東、西、南、北四
門。左倚龜山,右連蛇山。比鳳山城年代更早的只有諸羅城(今嘉義)的
木柵城。因而,我們可將鳳山舊城視為臺灣以土石所建之第一座城池。
值得玩味的是,林爽文事件時,鳳山城被攻陷,縣令及典史等文武官
員多殉難,事後有遷移縣治之議,不久即在東方的陂頭街另築城,是謂鳳
山新城。這座新城設六座城門,如今東便門仍存,北門上題額「郡南第一
關」。據近年考證,其城壁並不厚,乃以夯土為之。不過城壁每隔一段建

圖3-10 鳳山舊城東門
註:內有踏道可登城牆。

 鳳山舊城初建時未包龜山,只銜接蛇山,就防守形勢而言並不利,據《臺灣府輿圖纂要》,有一針見血
之評論,例如「然而依山作城,居高臨下之勢,每為寇盜所先憑」,「半屏山為舊治後障,然去城咫
尺,易於窺伺」,「城不跨山,由龜山麓左繞至右而止,且逼枕半屏山太近,故居高臨下之勢,在人而
不在我,此舊城所以當棄也」。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57

圖3-11 鳳山舊城仍保存城門洞及護城濠

郡南第一關
迎恩砲臺
北門
平成砲臺
鳳儀醫院

西門

澄瀾砲臺

南門
東便門

大東門
東福橋
訓風砲臺

圖3-12 鳳山新城砲臺及城垣形勢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58 臺灣建築史

有砲臺,今天仍可見幾座砲臺。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蔡牽之役後,新
城被攻陷,人們評估認為新城土薄水淺,地苦潮溼,比不上舊城襟山(龜
山與蛇山)帶海(西邊臺海)之形勢,於是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大肆
改建舊城,將龜山全包在內,而捨去蛇山,城周再擴大,長達1,224丈,設
東(鳳儀)、西(奠海)、南(啟文)、北(拱辰)四城門樓,視其城門
名,具有濃厚之八卦風水意義,城門雖為清道光年間所築,但今天我們仍
可看到鳳山舊城初築時的數段城牆。

圖3-13 鳳山新城東便門與東福橋
註:橋墩做船首分水尖形。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59

圖3-14 鳳山新城澄瀾砲臺
註:為多角形,上置砲以利防禦。

三、新莊媽祖慈祐宮(1731年)

淡水河中游的新莊是十八世紀臺北盆地之大商港,臺北盆地淡水河西
岸的五股、泰山及樹林、桃園臺地一帶皆以新莊為出入口岸,移民沿著河
岸興築碼頭,市街呈線形,沿著線形市街面臨河岸,先後建立了媽祖廟、
關帝廟與三山國王廟,顯示清初的新莊,閩、粵移民互相包容並合作建設
城市。媽祖廟慈祐宮據廟內同治年間所立的重修碑記,創建於清雍正九年
(1731年),但《淡水廳志》卻記載為乾隆十八年(1753年)創建。不論
確實創建年代為何,這座廟的前殿雖在近代被改為水泥構造,但其正殿仍
為清初原物,頗具文物價值,且正殿木結構呈現明顯的漳、潮匠派風格。
慈祐宮仍存一方「聖母香燈奉憲立石」碑,詳記廟產,證明清代臺灣
寺廟之營運,普遍擁有廟田或房地產,作為經濟之來源,十八世紀的新莊
三山國王廟的支持者中,客家人很多,他們也支持媽祖廟。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60 臺灣建築史

四、彰化關帝廟(1734年)

當雍正元年(1723年)彰化設縣之後,城池內相繼興建官署倉 及文
武廟,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南門內創建關帝廟,因循臺灣官建武廟之
傳統,正殿供奉關羽,後殿為三代祠,供奉關公祖宗三代,以示對武聖之
尊崇。據《彰化縣志》,乾隆二十三(1758年)再修,但至乾隆末年林爽
文之役後,破壞嚴重,嘉慶五年(1800年)知縣胡應魁移建關帝廟到城內
南街同知署舊址。我們或可推斷,有部分舊料可能在移建時再利用,至於
其格式應與舊貌相同。目前所見之關帝廟為三殿式格局,木結構所呈現的
匠派特色為潮州風格。

五、臺南三山國王廟(1742年)

三山國王為潮州地方之守護神,廣為粵東及客家移民所尊崇,臺南
的三山國王廟在臺灣現存的潮州風格古建築中最具代表性,保存原物最多
也較完整,可視為臺灣潮派建築之瑰寶。所謂三山國王神,指粵東潮州府
揭陽縣境內巾山、明山與獨山,屬於中國古老的山神自然信仰,廣為潮州
人所崇拜。隨著移民潮,清代的臺灣及南洋諸邦亦多可見。臺南三山國王
廟初創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在臺的粵東官紳倡建,至乾隆四十一
年(1776年)再擴建,逐漸形成一座大廟。它的格局頗具特色,係三廟並
列,並設橫屋與後殿,兼具敬神崇拜與商民議事或住宿之功能。
中軸主殿供奉三山國王神像,前設拜亭,形成「工字殿」,符合臺灣
南部常用之傳統形式。左配殿供奉媽祖,右配殿奉祀韓文公(因唐代韓愈
曾被貶至潮州,政績斐然,後世地方人士供為神明,建祠紀念),這座三
山國王廟是臺灣寺廟史上現存最早三廟並置之實例。臺南三山國王廟的建
築形式十足反應了潮州派風格之特色,它的牆體喜用白粉牆,只作泥塑裝
飾,拜亭左右可建龍牆虎壁。屋頂瓦件與閩南式差異極大,係用灰泥包住
筒瓦,呈灰黑色,與屋脊上布滿著多彩的剪瓷互成對比。潮州匠師最擅長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61

此道,其剪黏嵌瓷技藝冠於全臺。
大木方面,多用矩形斷面樑枋,中脊下置雙樑,斗下不用「斗抱」
或二栱之間省卻斗之做法皆典型潮派特徵。最值得細加欣賞的是其棟架上
的花鳥木雕,精雕細琢工藝亦為潮州派獨門手藝,樑枋及瓜筒雖經後世重
漆,但仍隱約可見黑底「擂金」及「安金」之技巧。

六、彰化孔子廟(1745年)

清雍正元年(1723年)臺灣
中北部新設彰化縣,清雍正四年
(1726年)乃由知縣張鎬倡建縣儒
學,建孔廟。古時廟學常常並立,
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廟東
畔建白沙書院。初建孔廟時,格局
大體皆備,包括櫺星門、禮門、義
路、戟門、大成殿、東西兩廡與最
後的崇聖祠。至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略有修改,禮門與義路
移建於櫺星門外,並鑿泮池,外面
增築照壁萬仞宮牆,清嘉慶十六年
(1811年)知縣陽桂森在大成殿前
增築月臺及石欄杆,陽氏並鑄一口
大鏞,如今尚懸掛在戟門內。至道
圖3-15 彰化孔子廟為臺灣最精美的
光年間又有一些變化,大成殿及崇
建築之一
聖祠被加高一些,而大成殿前簷下
增置一對具有道光時期風格的石雕
龍柱,這對龍柱的造型與同時期的鹿港龍山寺前殿龍柱相似,被譽為臺灣
清代中葉石龍柱之代表作。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62 臺灣建築史

彰化孔廟晚於臺南孔廟,其建築用材及做工卻優於臺南,反應了十八
世紀臺灣官建廟宇之最高水準。最前面的照壁、泮池與登瀛橋於二十世紀
日治初期因拓路而遭拆除,下馬碑被移至櫺星門內一側。彰化孔廟的建築
頗為講究,特別是大成殿採歇山重簷,四面走馬廊,殿身三開間,副階
一圈環繞。架內為「三通五瓜」棟架,所用瓜筒碩大,副階之木雕極為
精美,柱礎為青石,與白石所雕龍柱對比明顯。殿前月臺圍以石欄,臺前
設九階,中置蟒龍御路。大成殿原不設格扇,為「敞堂」式,內外連為一
氣。臺基以磚砌出萬字盤長及壽字紋,裝飾至為典雅,為臺灣建築史上罕
見之例。大成殿的屋頂構造出現「飛椽」,及簷口有兩層桷木,亦為臺灣
僅存之孤例,此種做法可能為福州方面之影響。
另外,崇聖祠的棟架屬於潮州派,其瓜筒呈圓球形,二栱之間省卻
斗,推斷應出自潮派或漳派匠師之手,考彰化城內諸如元清觀正殿及威惠
宮皆有潮、漳建築特徵,可能雍正初年創建孔廟時,為匠師競技之產物,
也是臺灣最早出現「匠藝拼場」之實例。彰化孔廟大成殿內仍保存數方清
代皇帝所賜之巨匾,其中最早者為雍正帝御筆「生民未有」,其次為乾隆
帝之「與天地參」,字體雄渾,為彌足珍貴之文物。

七、臺北五股西雲寺(1752年)

五股西雲寺位於臺北盆地西邊
觀音山麓,可以俯瞰淡水河,是一
處形勢風光絕佳之地,古時也稱獅
頭嶺。初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
年),由當時客家移民所捐建,主
祀觀音菩薩,寺後有泉水湧出,被
稱為靈泉。建築格局較為簡單,裝
圖3-16 臺北盆地丘陵上的佛寺西雲
飾亦不多,具樸素之美。它只有一
巖由客家移民所建
座主殿,左右各一列護室,略如一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63

座農村三合院民宅。
西雲寺創建時期的臺北盆地西邊多由客家移民開圳墾拓,乾隆年間的
觀音山有兩座重要的佛寺,山腰上者為內巖,稱為凌雲禪寺;山腳下者為
外巖,即西雲寺。寺的環境清幽,吸引僧人駐留。但至道光年間,被閩、
粵械鬥波及,客家人退至桃園臺地的中壢、龍潭附近,西雲寺漸沒落,並
逐漸轉為閩人所崇祀之佛寺。
西雲寺建築風格與稍後清道光初年淡水鄞山寺相近,其屋頂坡度較
陡,燕尾脊起翹亦大,皆閩西客家建築之特徵。特別是大木斗栱,多用簡
潔之「一斗三升」補間,通樑用料碩大,木雕有疏朗作風,此皆表現出閩
西及粵東客家建築之特色。

八、彰化聖王廟威惠宮(1761年)

臺灣中部彰化沿海鹿港多泉州移民,然而內陸的彰化及八卦山東麓
南投卻多漳州移民,縣治彰化市區則漳、泉、客家並存共居,城內西門附
近的開漳聖王廟威惠宮即為漳州移民之守護神廟。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但不久毀於陳周全之役,至清嘉慶十七年(1807年)再重
建,現物仍保持嘉慶年之原貌,深具研究價值。
威惠宮坐東朝西,面寬三開
間,包括前殿、正殿與後殿,屬
於典型的三殿式廟宇,左右無護
室,與臺南祀典武廟相同,在側
巷可以望見連續起伏的山牆,頗
為壯麗。威惠宮不但木結構特色
很多,前殿八字牆係以質優的花
崗石所雕成,左青龍右白虎,造
型栩栩如生。 圖3-17 彰化威惠宮供奉開漳聖王,廟
漳派大木的特色在此表露無 前八字牆石雕極精美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64 臺灣建築史

遺,漳州府共轄有七縣,包括龍溪、南靖、海澄、漳浦、長泰、平和與詔
安,其中詔安地近粵東的潮汕,兩地建築技術相似。威惠宮前殿屋頂的明
間略向上升,稱為「升庵式」,次間的桁木插入瓜筒,形成中高旁低的屋
架。正殿前帶軒,正殿使用十五架棟架,軒亭為四架捲棚,兩者以小樑連
結。棟架上的月樑用料較細,且以斗直接承托桁木,常常省卻雞舌栱,此
皆屬漳、潮建築之特色。
十八世紀的彰化縣包括今天雲林、南投及臺中一帶,漳州匠師的影響
力較深遠,他們建造許多優秀的寺廟與宅第,而威惠宮是最典型的作品。

九、彰化元清觀(1763年)

彰化縣城內靠近東門內的元
清觀,是一座值得深入研究的廟
宇,它出現道教喜用的「觀」字
為廟名。道教追求洞天福地之境
界,廟宮常設計成高臺或樓閣,
使具樓觀之精神,元清觀雖非樓
閣,但其屋頂重簷,具備樓觀之
韻味。創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 圖3-18 彰 化 元 清 觀 為 泉 州 移 民 所 捐
(1763年),嘉慶及光緒年間曾 建,充滿泉州風格

加修葺,可惜近代因拓路而被削
去局部正殿。
彰化縣城內多漳州與汀州移民,但泉州廟宇也占一席之地,當初由泉
州溫陵七縣移民捐建元清觀,殿內高懸「溫陵福地」巨匾可為證。據《彰
化縣志》謂觀前有戲臺,每逢節慶酬神演戲,為一大盛事。這座戲臺在近
代因地震及拓路而遭拆除。主殿供奉嶽帝,後被訛認為玉帝。前殿的建築
非常精緻,石雕、木雕與磚雕三種裝飾競演,青石所雕石獅造型玲瓏可
愛,磚雕麒麟形式古拙,而木雕呈現明顯的泉州溪底派風格。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65

前殿屋頂中高旁低,主從層次分明,殿後附一座拜亭,所用斗栱皆
出橫栱,俗稱「看架」,栱頭雕象鼻形。正殿的柱子較多,為了支撐歇山
上簷,殿內增加一些柱子,頗為罕見。從斗栱及瓜筒造型來看,似乎屬於
潮、漳風格,也許這是泉、漳合力建造之結果。
臺灣中部的古寺廟如彰化元清觀、威惠宮與鹿港龍山寺,皆在前殿左
右出八字牆,使廟貌顯得較壯闊,這種情形也可視為十八世紀臺灣中部寺
廟之特色。

十、鳳山龍山寺(1764年)

鳳山龍山寺的寺名沿襲泉州安海的龍山寺,此為閩南香火極盛的佛
寺,清代臺灣的鹿港、艋舺及滬尾皆有同名之龍山寺。鳳山地名之來由係
得自附近武洛塘山,其形如飛鳳展翅。鳳山龍山寺位於鳳山城之東門內,
坐北朝南,較為少見。它的創建始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王瑛曾
重修《鳳山縣志》,謂址在埤頭草店尾。光緒年間盧德嘉撰《鳳山縣采訪
冊》中指出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但據現存寺內古匾「南雲東照」
卻落款為乾隆二十五年,或可推斷初創年代應在乾隆初年。
臺灣古寺廟常有起源於渡臺神像置於古井旁之說,北港朝天宮與鳳
山龍山寺正殿供桌上皆有古井遺蹟,嘉慶及道光年間皆有修葺。寺之格局
為臺灣南部較盛行的「工字殿」,在前、後二殿之間連以拜亭,天井一分
為二,分置左右。前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入口採「凹壽式」,明間闢
中門,左右又闢對看門,形成三門之制。中門有一對青石抱鼓石,雕刻風
格呈樸拙之美,左右裙板雕麒麟。最具特色的是上方的木雕窗,雕團鶴圖
案,再暗藏對聯,在佛教《涅槃經》中提到白鶴林,也許雕鶴有其涵義。
聯曰「東門保泰,南海流芳」與「靈通鳳彈,德普海疆」,內容皆有所
本,寺在東門內,南海皆指觀音菩薩,鳳彈指鳳山,海疆指臺灣是也。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66 臺灣建築史

圖3-19 鳳山龍山寺
註:鳳山龍山寺左右護室及鐘鼓樓為近代所增建。

鳳山龍山寺的大木結構呈現典型的清初風格,前殿「三通三瓜」,
牌樓面置於前一架。拜亭為六架捲棚,並以小樑連接前後殿,使之不致搖
動。正殿架內用「三通五瓜」。通樑用料較小,而瓜筒只出較小的「單
爪」。束木亦不做肥身,獅座、象座及其他雕花材皆採渾圓簡潔之雕刻風
格。這種作風與十九世紀流行之精雕流風大異其趣。由於鳳山龍山寺是
可確實考證的乾隆初年建築,凡是具有「細樑小瓜」之特徵者,可歸類於
「鳳山龍山寺風格」。

十一、淡水福佑宮(1796年)

淡水福佑宮初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當時滬尾街有幾條街道形
成,今天的重建街與清水街均已出現。福佑宮所在地被稱為公館口,據推
測應是指碼頭邊的公共建築,或是某商人之巨宅。不論如何,公館口是滬
尾街的中心。而媽祖廟即座落於此,也可證明福佑宮與滬尾街發展之關係
極為密切。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67

福佑宮背山面河,坐北朝南,與淡水河對岸的觀音山遙遙相對。媽祖
與觀音菩薩同是閩粵民間信仰的兩位神祇,臺灣各地有不少寺廟並祀。福
佑宮的布局與方位據地方風水先生謂非常良好,為不可多得之吉穴,所謂
「後山為屏,前水為鏡」正是福佑宮之寫照。而福佑宮現場以羅庚測度,
得悉坐向為座東北,面西南,一般而言,臺灣規模較大的寺廟亦少坐正北
朝正南,通常略偏幾度,以示謙遜,臺北艋舺龍山寺亦復如此。福佑宮後
面緊靠山崖,坡度很陡,因此我們推測早期並沒有後殿。易言之,福佑宮
初建以來一直維持目前所見之規模,包括前殿(三川殿)、戲亭、正殿、
兩廊與左右護室。
從整體格局上看,福佑宮外觀雖與一般清代臺灣的中型廟宇相似,但
進一步觀察,卻可以發現諸多特色。先談三川殿,三川殿面寬三開間,進
深三間。明間寬度約為次間之兩倍。它的步口只用一架,因此步口通樑上
未施用獅座。由於步口狹窄,隨之也不用龍柱,只是一對八角石柱,簡單
而大方,在全臺媽祖廟中,前殿不施龍柱甚少矣。

圖3-20 淡水福佑宮
註:福佑宮背山面水,前臨碼頭,附近為古街公館口。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68 臺灣建築史

緊接著三川殿之後為一亭,此亭之用途兼有拜亭與戲臺兩種功能。
亭平面近正方形,寬度略大於深度。在臺灣寺廟中,前殿之後接拜亭者不
多,年代較古老之實例如鹿港龍山寺。滬尾福佑宮現存物為清中葉嘉慶年
所建,亦屬於早期之例,深值珍藏。為何福佑宮採用「前殿後帶軒」之格
局?較合理之推測乃是清代中葉福佑宮前緊臨碼頭,舟車輻輳,如逢廟會
則勢必無法在廟前搭臺演戲。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臺灣建築史/李乾朗著. --初版.

--臺北市:五南, 2008.11

 面; 公分

ISBN 978-957-11-5326-1 (平裝)

1.建築史 2.臺灣

923.33 97014111

1WB5

臺灣建築史
作  者 ─ 李乾朗

發 行 人 ─ 楊榮川

總 編 輯 ─ 龐君豪

主  編 ─ 盧宜穗

責任編輯 ─ 陳姿穎 李美貞

封面設計 ─ 童安安

出 版 者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106台 北 市 大 安 區 和 平 東 路 二 段 3 3 9 號 4 樓

電  話:(02)2705-5066  傳  真:(02)2706-6100

網  址: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wunan@wunan.com.tw

劃撥帳號:0 1 0 6 8 9 5 3

戶  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中市駐區辦公室/台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

電  話:(04)2223-0891  傳  真:(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290號

電  話:(07)2358-702   傳  真:(07)2350-236

法律顧問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2 0 0 8 年 1 1 月 初 版 一 刷

定  價 新 臺 幣 3 6 0 元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