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151

“遣唐使时代的东亚文化交流”
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韩 升

首届“遣唐使时代的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近日
在杭州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主办, 日
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赞助,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桥本逸男莅会致贺,
40 多位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相聚西子湖畔, 交流学术, 切磋问
题。
遣唐使是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古老的课题, 研究论著汗牛充
栋, 史料发掘殆无遗漏, 几乎让人有山穷水尽之叹。近年来, 浙江
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选取中日之间典籍交流为突破口, 对中日
两国现存汉文典籍进行大规模调查整理, 硕果频出, 令人耳目一
新。在此基础上举办研讨会, 已经决定了会议的基本特色和学术
研究的高新起点。 从结果来看, 本次会议涉及领域广, 研讨问题
深, 学术气氛浓厚, 超出了预想。更重要的是, 本次会议预示了今
后相当一段时期遣唐使研究的新方向。
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极为丰富, 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
突破。
首先, 如著名唐代文史学家傅璇琮的《唐代长安与东亚文
化》
、大阪女子大学校长中西进的《东亚环流》
和浙江大学日本文
化研究所所长王勇的《遣唐使时代的书籍之路》等基调报告所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
152 日本学刊 1999 年第 2 期

示, 遣唐使研究已经突破以往对使团本身及其出使条件等问题
的细致分析, 而着眼于从世界史的角度展开全方位多层面的研
究。 中西进将遣唐使与革末革曷、流鬼国相联系, 赋予了遣唐使更深
层的涵义, 视作联系东亚世界的文化纽带。通过人员的往来把握
东亚世界的内在联系, 是笔者非常赞同的见解。
王勇关于书籍的双向交流研究, 是对文化传播过程的具体
追求。傅璇琮从古籍整理的宝贵经验出发, 用日本保存唐代书籍
对当今学术研究与抢救古籍的意义为例, 为我们找到古代与现
代的衔接点。 南开大学教授王家骅的《遣唐使与早期日本儒学》
和大东文化大学教授辰巳正明的《遣唐使与近代日本汉学的复
兴》两篇论文, 分别从不同的侧面, 研究遣唐使传入日本的儒学
对近代儒学复兴的根本影响, 为东亚新儒学追根溯源, 颇有启
发。
其次, 对遣唐使时代背景的研究, 突破以往局限于中日两国
关系史的窠臼, 拓展到从相互紧密联系的东亚诸国关系中作动
态考察。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铃木靖民的《渤海的远距离交易与
日本及唐》
和中央大学教授石井正敏的《
〈续日本记〉
养老四年条
中的“革末革曷国”
》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石井通过细致的考证, 认为
“革末革曷国”系指铁利革末革曷, 把对革末革曷的统称深化为对其复杂的部
落关系的研究。 而铃木的研究更是深入分析渤海与唐朝及日本
的交往贸易, 以及其间活跃的粟特商人, 其对克拉斯基诺遗址和
马利扬诺夫加遗址中发现的越窑陶瓷器片的关注, 提供了东亚
诸国沿海贸易圈的重大线索, 使遣唐使的研究日益成为中、日、
韩、俄等国共同的课题。
厦门大学教授韩升的论文《隋唐正史有关中日记事考证》
,
对隋唐时代中日交往中“佛教外交”
的形式及其实质进行深入分
析, 从当时弥漫于东亚世界的佛教信仰对日本给中国的国书予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
“遣唐使时代的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153

以新的阐释, 揭示了幽微曲折的外交折冲背后国家间利益关系
的反映与调整。法国国立高等研究院教授夏绿蒂的论文《唐宋时
代中国的日本蓬莱观和水银进口》
, 从徐福传说中的蓬莱观出
发, 联系到长生思想与炼丹术, 大胆提出唐朝与日本的水银贸易
的假说, 新颖独到。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金林的论文《遣唐使的使
命及其在唐朝的东亚交流中的地位》
, 将遣唐使划分为四个时
期, 指出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立论高远, 是专题研究时值得参
考的宏观把握。
第三, 相关的专题, 尤其是礼制和宗教的研究取得长足进
展, 使得遣唐使的性质及其在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贡献更加透
彻地凸现出来。早稻田大学讲师石见清裕的《遣唐使觐见皇帝的
仪式以及唐朝国书的赐与仪式》
, 广泛搜集并全面分析现存唐朝
近百封国书, 根据《大唐开元礼》再现当年唐朝皇帝召见外国使
节的仪式场面, 据此对当时东亚的礼制和国书格式提出有说服
力的见解, 其成果对古代东亚世界诸多方面的研究都有启发。与
此相应的是日本成城短期大学教授山田直巳的论文《遣唐使与
春日祭祀》
对日本遣唐使祭祀仪式的研究, 在说明日本皇祖天神
祭祀乃根据中国郊祭思想与制度发展起来的王权祭祀的同时,
剖析《延喜式》
“遣蕃国使时祭”规定的深层含义, 指出使节归来
时的“郊野”祭祀具有抵御外国邪恶灵魂进入的意义, 此点对于
我们理解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饶有意思。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藤善真澄的《日本药师寺东塔的檫铭和
中国西明寺钟铭》
和池坊短期大学副教授藏中しのぶ的《渡来僧
与大安寺文化圈》
两篇不期而同的相关研究, 共同论证了中国佛
教在日本的流传。 前者考订《广弘明集》收录的《京师西明寺钟
铭》
实乃道宣和尚奉皇太子李弘之命而作, 后由入唐僧道慈传入
日本。后者逐一比较中日僧传记载、唐招提寺与大安寺的佛像造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
154 日本学刊 1999 年第 2 期

型以及长安西明寺和奈良大安寺样式, 论述了自唐朝归来的僧
人聚集于大安寺和唐招提寺周围, 诞生了奈良时代高僧传的文
学环境, 形成移植唐朝佛教文化的“大安寺文化圈”

第四, 文献比较与史料考订硕果纷呈。 文献考订的专长, 在
日本学者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神户学院大学教授藏中进的论文
《山上忆良与王梵志诗》
, 通过奈良初期撰述的《杨氏汉语抄》中
词语的考证, 认为王梵志是初唐半俗半僧的书生,《王梵志诗集》
至迟在公元 717- 723 年间就已传入日本, 很可能是由遣唐使团
里中日混血儿秦朝元携回, 从而支持了菊池英夫教授提出的日
本奈良诗人山上忆良仿王梵志五言诗《富饶田舍儿》
、《贫穷田舍
儿》
而作《贫穷问答歌》
的假说。 其实, 若反过来从奈良时代王梵
志诗的广泛流传, 亦有助于我们了解唐文化向东亚传播的速度
及其移植的广度和深度。
大阪大学教授后藤昭雄的论文《传往中国的日本人著作》
,
以大阪金刚寺存《龙论钞》中有关淡海三船的遗文为线索, 排比
整理佛教文献相关记载, 判定淡海三船《大乘起信论注》所据底
本为唐代实叉难陀的新译本, 成书于 8 世纪后叶, 远比中国的唐
译本注出现得早, 并由东大寺留学僧携往越州龙兴寺, 得到僧佑
的评价, 以此说明《新译大乘起信论》在日本获得充分理解者要
比中国早得多。引起笔者兴趣的是, 淡海三船怀疑真谛译本真实
性的问题, 早就有隋僧提出, 并在《众经目录》
中将之列入众论疑
惑部。淡海三船注本未在中国流行, 或与此有关? 看来研究日本
古籍在中国的流传情况应是今后的重要课题。
早稻田大学教授田中隆昭的论文《宇津保物语: 俊荫从波斯
国开始的旅程》
, 对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波斯国”和“昆
仑国”进行绵密的考证, 认为昆仑国位于波斯到大唐的途中, 而
南海航线兴盛时代将这条航线沿途的地域都称为“波斯”
, 其研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
“遣唐使时代的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155

究是以文学证史的成功例子, 提示了遣唐使研究上文史结合的
途径。中山大学讲师王益鸣的论文《顾好邻之意》
, 是其近年来对
空海《文镜秘府论》与刘勰《文心雕龙》比较研究的延续, 同样展
现出文史结合的遣唐使研究趋向。
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的论文《遣唐使时代五岛列岛和明州
的关系》
, 是其对日本五岛列岛实地考察之后撰写的, 为我们提
供了不少文献与文物比较研究的例子。 神道国际学会理事长梅
田善美的论文《遣唐使与诸神》
, 则对遣唐使祭神事例逐一调查,
制成年表, 方便了今后的研究。
此次会议是对中日两国学者现阶段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阅,
在不少方面对今后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从与会者及其交流情
况来看, 遣唐使研究涉及的领域颇广, 日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
心而成为国际学术课题。因此, 此课题的研究将从更加广阔的领
域展开, 突破国界, 超越时空, 不局限于中日关系史视野, 还将与
相关国家的历史、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 尤其是从
各国间相互关系的动态把握中展开, 并加强对考古成果的吸收,
在研究的方法手段和研究的广度深度上, 都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同时也赋予研究者更加艰难的使命。
( 责任编辑: 林 昶)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