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NO.

3, 1996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

吴 松 弟

唐天宝十四年 ( 755 年)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 大批北方人民为


避战乱向南方迁移。 此后, 由于藩镇割据、唐末农民战争和军阀混
战造成的战乱, 以及逃避沉重赋役等原因, 北方人民的南迁断断续
续都在进行着, 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结束, 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二次
北方人民的南迁浪潮, 移民遍布南方各地。 其中包括今浙、沪两省
市和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的江南地区, 吸收的移民人数最多,
是移民的主要迁入区之一, 移民对江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
要的促进作用。

一 迁移过程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 北方陷于战乱之中。 安史叛军因在南阳


( 今河南邓州市) 和睢阳 ( 今河南商丘县南) 等地遭到唐军的顽强抵
抗, 在淮河以南的活动相当有限, 更未进入江南。 除了永王王 、刘
展两次叛乱产生过时间较短的局部战争, 江南大体保持着和平的
局面。 此外 , 自东晋南朝以来江南即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
一, 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 基于这两种原因, 安史乱后玄宗率部分
臣僚逃入蜀中, 士大夫则多奔东南。顾况说:“天宝末, 安禄山反, 天
子去蜀, 多士奔吴为人海”①; 李白指出:“天下衣冠士庶, 避地东

① 《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
,《全唐文》
卷五二九。
・99・
吴, 永嘉南迁, 未盛于此”①;《旧唐书》卷一四八《权德舆传》载:“两
京蹂于胡骑, 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 ; 韩愈追溯道:“当是时, 中国新
去乱, 士多避处江淮间。 尝为显官得名声以老故自任者, 以千百
数”②。所谓的“吴、东吴、江东、江淮”, 或仅指江南, 或指包括江南、
江西和淮南在内的区域。虽然文献很少提到普通百姓的迁移, 一般
说来士大夫迁客较多的地方, 也是百姓迁移之所在。据上引诸人之
语, 时人认为江南是安史之乱期间北方移民最多的地方。
安史之乱时形势的急剧发展以及向江南迁移的人潮是如此之
盛, 以至于不少人都 以为朝廷将要迁入江南, 在此情况下, 坐镇江
陵的永王 王 率兵数万顺长江东下, 袭击吴郡 ( 治今苏苏州市) 等
地, 企图抢先在金陵 ( 今江苏南京市) 建立半壁江山 ③。由于江南的
繁富, 一些北方军事野心家也率军经淮南南下。 上元元年 ( 760
年) , 刘展率亲属和宋州兵七千人进入江淮, 在长江南北为唐军击
败 ④, 便是一个例子。 各种政治势力的进入, 对北方人民向江南的
迁移潮 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刘展叛军的活动一度使江南陷入动乱之中,“安史之乱, 乱兵
不及江、淮, 至是, 其民始罹荼毒矣。”⑤ 受此影响, 一些江南人民也
参加到外迁避难者的行列。 原居润州 ( 今江苏镇江市) 的诗入戴叔
伦便因“淮汴初丧乱, 蒋山烽火起” , 和姐夫一起率亲族乘商船溯长
江西上, 迁入饶州鄱阳 ( 今江西波阳县) , 以后其姐夫一家定居于
此 ⑥。 不过, 这种动乱局面并未维持很久, 即使浙东袁晁起事规模
和活动地域也相当有限, 往往一二年左右即被扑灭, 因此为躲避战

① 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全唐文》
卷三四八。
② 《考功员外卢君墓铭》 ,《全唐文》 卷五六六。
③ 《资治通鉴》 卷二一九, 肃宗至德元载十二月甲辰; 李白《永王东巡歌
十一首》,《全唐诗》卷一六七。
④ 《资治通鉴》 卷二二一, 肃宗上元元年十二月。
⑤ 《资治通鉴》 卷二二二, 肃宗上元二年正月。
⑥ 戴叔伦《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全唐诗》卷
二七四。
・100・
乱而发生的江南人民的外迁规模不大。
广德元年 ( 763 年) 安史之乱结束, 不久开始进入藩镇割据时
期。约自建中元年 ( 780 年) 起, 藩镇之间争夺地盘和藩镇与朝廷之
间的战争开始升级。如果战争持续几年, 战乱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
受到严重威胁, 也会向南迁移避乱。 建中末由于德宗出逃梁州 ( 今
陕西汉中市) , 镇守江东的韩氵晃以为德宗将要南迁江南, 聚兵修石
头城 ( 即金陵) , 置馆第数十以待之 ①。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 必然有
一些北方移民迁入江南, 在陈州 ( 今河南淮阳县) 任职的孙起偕父
母逃入江南便是其中的一例 ②。白居易族人四散逃难, 其七兄便逃
到于潜 ( 今浙江临安县西) ③。定居婺州的河东人何晋, 则在会昌中
朝廷平定泽潞节镇时自晋城 ( 山西今市) 避兵南迁 ④。
除此之外, 因躲避沉重的封建负担而南迁的逃户也达到一定
的。 不过, 藩镇割据时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关中和河南一带, 自两地
南迁避乱的下层人民多就近迁入蜀中和湖北、江西, 避赋役南迁的
人主要迁入那些未得到充分开发地广人稀的地区, 迁入江南的下
层人民并不很多。 但江南却是上层移民的主要寄住区,“于时宦游
之士, 率以东南为善地, 每刺一郡, 殿一邦, 必留其宗属子孙, 占籍
于治所”, 便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 ⑤。
僖宗乾符二年 ( 875 年) , 爆发了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农民战
争。由于黄巢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 战区遍及黄河流域和今四川以
外的南方各地。中和四年 ( 884 年) 历时九年余的农民战争结束, 但
在镇压黄巢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各派军阀随即展开激烈厮杀, 残酷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一, 德宗兴元元年十一月;《新唐书》卷一二六《韩
氵晃传》

② 《孙府君墓志铭》 , 载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 第 1989 页, 上海古
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③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 ,《全唐诗》
卷四三六。
④ 苏伯衡《苏平仲文集》 卷二《何 山先生赞》 。
⑤ 王禹 《小畜集》 卷三○《柳府群墓碣铭》 。
・101・
的战争持续二三十年, 一直延续到五代。 为了保全性命, 黄河流域
人民不得不又一次向安全地区迁徙, 出现唐代最大规模的北方人
民南迁潮, 江南复成为移民最多的地区。 洛阳人许浑迁居润州不
久, 北方的亲友也相继避难而至, 他不由得发出“全家南渡远, 旧友
北来频” 的感慨 ①。 安史之乱时江南是士大夫移民最多的地方, 唐
末同样如此,“四方豪杰与京都士族往往避地江湖”②。
位今苏、皖两省淮河、长江之间的淮南地区也是各派军阀激烈
厮杀的地区,“被兵六年, 士民转徙几尽”③, 与之一江之隔的江南
成为移民主要迁入区。景福元年 ( 892 年) , 孙儒“悉焚扬州庐舍, 尽
驱丁壮及妇女渡江”④, 迁入江南, 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定居江
阴 ( 江苏今市) 的葛涛和定居歙州 ( 今安徽歙县) 的孙抗的祖先, 都
在此时迁自扬州 ⑤。
唐末的北方移民相当部分是随各种武装力量进入的。 江南的
黄巢军作战经过的区域, 乾符五年 ( 878 年) 黄巢首次进入南方时,
便“驱河南、山南之民十余万”自淮南进入江南, 再入福建和广
州 ⑥, 广明元年 ( 880 年) 黄巢军再次经江南北上。因某种原因有一
定数量的黄巢部卒留居江南, 唐末一度控制浙东七州之地的刘汉
宏就是其中之一 ⑦。唐末为征黄巢和争夺江南, 也有相当多的北方
军队涌入江南。 中和二年 ( 882 年) , 原河南军阀秦宗权部下、和州
刺史秦彦率所部数千人占据宣州 ( 治今安徽宣州市) ⑧。 大顺二年
( 891 年) 正月, 活动在淮南的秦宗权大将孙儒“尽举淮、蔡之兵济

① 《江上喜洛中亲友继至》 ,《全唐诗》卷五三一。
② 苏颂《苏魏公集》卷五五《李公墓志铭》 。
③ 《资治通鉴》卷二五九, 昭宗景福元年八月。
④ 《资治通鉴》卷二五八, 昭宗大顺二年七月。
⑤ 见蔡襄《端明集》卷三八《葛君墓志铭》 ; 罗愿《新安志》
卷六。
⑥ 《新唐书》
卷二二五下《黄巢传》 。
⑦ 《新唐书》
卷一九○《刘汉宏传》 。
⑧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 僖宗中和二年十二月。
・102・
, 自润州转战江南北部 ①。孙儒部于光启三年 ( 887 年) 渡淮时,
江”
有兵万人, 随其进入江南的北方军人至少有几千人。 此外, 孙儒军
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淮南人民。 这些军人, 相当部分都留居江南。
唐末, 淮南杨行密和两浙钱 为争夺太湖流域发生过一定规
模的战争。 在战争中, 钱氏下属的一些军人沦为杨氏的战俘, 而杨
氏沦为钱氏战俘的军人也为数不少。例如, 乾宁四年 ( 897 年) 的一
次战争, 两浙将顾全大破淮南十八营, 俘虏大将魏约以下三千
人 ②; 后梁开平三年 ( 909 年) , 吴越军击败包围苏州的淮南军, 生
擒淮南军三千余人 ③。
五代时, 江南以今太湖西北部和天目山一线为界, 其东属于吴
越国, 其西属于吴国和代之而立的南唐。 两国采取保境安民的政
策, 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 而北方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中, 先后经
历了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和后周五个王朝, 每次改朝换代无不通
过军事武力。 此外, 唐末开始壮大的契丹族五代时不断向中原扩
张, 甚至进入开封。自后周时起, 北方政权开始对淮南用兵, 企图统
一南方。 上述战争过程都要刺激一批批北方人民向南迁移。
为了增加国家的力量, 吴国采取吸引北方移民特别是士人的
作法”,“起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 士有羁旅于吴者, 皆齿用
之”④。 由此,“北土人闻风而至者无虚日”⑤。 南唐继承了这一作
法, 不仅注意招收上层移民, 也注意招纳下层移民, 规定:“其向风
面内者, 有司计口给食, 愿耕食者授之土田, 仍复三年租役。”⑥ 南
唐保大七年 ( 949 年) 正月, 淮北因后晋、后汉更替陷于混乱之中,
自发性武装较多, 南唐派皇甫晖率兵万人北上招降, 后汉的亳州蒙

① 《资治通鉴》
卷二五九, 昭宗大顺二年正月。
② 《资治通鉴》
卷二六一, 昭宗乾宁四年四月癸亥。
③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八《吴越二・武肃王世家下》

④ 《新五代史》
卷六二《南唐世家》。
⑤ 《十国春秋》
卷一五《南唐一・烈祖本纪》。
⑥ 马令《南唐书》卷一。
・103・
城镇将等人均率部归服, 迁入南唐 ①, 即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招纳活
动。 吴国都城在江北的扬州, 江南是其重要部分; 南唐都城在江宁
( 今江苏南京市) , 江南为国土的主体。 因此, 江南是二国北方移民
的重要迁入地。在招徕北方人才方面, 吴越国同样很积极:“常使画
工数十人居淞江 ( 今吴淞江) , 号莺手校尉, 伺北方流移来者, 咸写
貌以闻, 择清俊福厚者用之。”② 优惠的政策必然要吸引大批南下
的移民迁入, 因此五代时江南仍是北方移民的重要迁入区。
后周显德五年 ( 958 年) , 周世宗率军大举进攻南唐, 攻破位今
江苏长江以北的海州、泰州和静海军等地。泰州的士庶老幼在刺史
的率领下, 尽室渡江南迁 ③。 由于无法抵抗后周军队的进攻, 南唐
元宗下令焚烧东都 ( 今扬州市) 的宫殿、寺庙和民居, 将人民悉数迁
到长江以南 ④。不久, 南唐求和, 上表自称“国主”, 割江北之地予后
周, 又引起淮南人民新的南迁, 原居濠州 ( 今安徽凤阳县东北) 的李
元清就是随同南唐溃兵一同迁入金陵的 ⑤。这次迁移, 无疑是五代
时期淮南人民最大规模的一次南迁。由于南唐灭亡的时间 ( 宋开宝
八年, 即 975 年) 离此次南迁相隔 17 年, 淮南移民都不可能重新北
返, 大多数人只能定居在江南。

二 移民分布

为了能够作比较细致的研究并进行定量分析, 笔者从唐宋文
献的人物传、墓志铭和神道碑中搜集了 743 名北方移民的迁移资
料, 其中分布在江南各州的人数如下表:

① 陆游《南唐书》卷二。
② 《十国春秋》
卷七八《吴越二・武肃王世家下》 。
③ 徐铉《周公墓志铭》,《全唐文》
卷八八五。
④ 《旧五代史》
卷一一八《周书九・世宗纪第五》 。
⑤ 《十国春秋》
卷二九《南唐十五・李元清传》 。
・104・
唐宋文献中分布江南各州的北方个体移民人数
地区名 移民数 地区名 移民数
升州 10 婺州 6
苏州 16 明州 2
常州 8 湖州 2
润州 4 睦州 1
池州 2 台州 1
宣州 8 温州 3
歙州 11 处州 1
越、浙中 2 衢州 4
浙东 1 南唐 12
杭州 13 江南、江淮 16
越州 6 吴越、江浙 5

据表, 北方移民在江南的分布面相当广, 以江南平原的苏州、


常州、升州、杭州、越州及皖南山区的宣州、歙州等州较为密集。
苏州长期以来是太湖流域的区域中心, 影响并达到长江下游
地区, 唐代的江南东道治所即设于此。 由于经济文化发达, 向来被
誉为“甲郡标天下”①。唐代北方移民以其为重要聚居地, 列表移民
中 16 人分布于此, 居各州第一位。
梁肃在安史乱时自北方迁入苏州一带, 他说苏州治所吴县:
“当上元之际, 中夏多难, 衣冠南避, 寓于兹土, 叁编户之一, 由是人
俗桀杂, 号为难治。”② 北方移民竟占到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一, 可见
移民数量之多。天宝时苏州有人口 63 万余 ③, 准此比例估算, 移民
至少有二三十万。

① 白居易《自到郡斋仅经旬日》 , 载《全唐诗》卷四四七。
② 《吴县令厅壁记》
, 载《全唐文》 卷五一九。
③ 《新唐书》
卷四一《地理志》 。
・105・
唐末北方武装势力自淮南进入苏州。僖宗光启二年 ( 886 年) ,
感化军牙将张雄自徐州率众三百进入苏州, 次年六合镇将、原黄巢
部下徐约率部驱逐张雄, 占据苏州 ①。 与此同时, 单独迁入的北方
移民人数甚多。 例如, 毕师颜及其子宗逸避黄巢乱, 自山东郓州迁
家苏州盘门外 ②, 郑戬祖先于唐末自北方定居吴下, 以后世代为吴
县人 ③。 此外, 嘉兴 ( 浙江今市) 县唐末也有移民分布 ④。
白居易说唐后期苏州周围的常、润、杭诸州经济状况:“海内时
无事, 江南岁有秋。生民皆乐业, 地主尽贤侯。郊静销戈马, 城高逼
斗牛。平河七百里, 沃壤二三州。”⑤ 既然苏州有较多数量的移民,
这些州也不应例外。大历中, 朝迁评价各地刺史治绩, 润、常两州刺
史均被推为第一, 治绩之一是“业来游口”⑥。大历初安史之乱已经
结束, 有能力的北方人纷纷北归, 无为北返者开始在南方定居, 所
谓的“业来游口” 应主要指北方移民在南方定居。 卒于贞元十一年
( 795 年) 的京兆人杜氏, 是在“□岁中原盗贼奔突时避地东土”
,随
父母定居润州句容的 ⑦。虽然因碑文缺字年代不详, 据文意和卒年
推测当是安史乱时迁入。 来自河北的移民张祜在长庆年间 ( 821—
824 年) 迁入润州, 杜牧之子杜晦辞则在唐末退稳于常州阳羡 ( 即
义兴, 今宜兴市) ⑧。 唐末扬州大乱, 不少人举家南迁, 上举葛涛的
事例说明与之一江之隔的常州是移民的主要迁入地之一。
自隋平南朝以后, 六朝古都金陵 ( 今南京市) 地位一落千丈, 唐
初废为蒋州, 继沦为润州属县。 但是, 金陵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七, 僖宗光启三年。
②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宫观》

③ 胡宿《文恭集》卷三六《郑公墓志铭》 。
④ 据杜大王圭《琬琰集》卷四○《谢尚书涛神道碑》, 谢涛于唐末自缑氏
迁入嘉兴。
⑤ 《想东游五十韵》,《全唐诗》 卷四五○。
⑥ 《新唐书》卷一○一《萧定传》 。
⑦ 刘巨川《杜氏墓志铭》 ,《全唐文》卷六二二。
⑧ 见《全唐诗》卷五一八张祜小传和刘崇远《金华子杂编》 卷上。
・106・
它在天下大乱时的重要地位, 势必成为吸引北方移民的中心, 永泰
中 ( 765—766 年) 博陵安平人崔造和其朋友韩会、卢东美、张正则
便侨居于此 ①。唐末, 自北方南下的感化军牙将张雄自苏州退出后
占据升州 ②, 零散迁入的移民为数更多, 长安人刘著便是代表 ③。
五代升州改为江宁府, 为南唐国都, 境内的北方移民必然以此
为首选迁入地, 如卢氏、朱元 ④, 都自北方迁入。南唐后期因后周南
侵而大举南迁的淮南人民, 也多定居在金陵一带 ⑤。在上表中升州
有 10 人, 仅次于苏州、杭州和歙州, 但南唐 ( 因不知迁入地故列此)
的 12 位移民中, 大部分可能定居在都城, 因此移民实际数量应多
于唐末的其他州。
永 泰元年 ( 765 年) 李华撰《杭州刺史厅壁记》⑥, 说:“杭州东
南名郡, ……。此州咽喉吴越, 势雄江海。国家阜成, 兆人户口日益
增。……。方隅有事以来, 承制权假以相国元公, 旬朔之间, 生人受
赐, 由于望甲余州, 名士良将递临此部。”虽然安史乱后来此的“名
士良将”等人士未必都是移民, 但其中有一些人是移民却是不容怀
疑的。 原任蓟县 ( 今北京市) 县尉的王某于安禄山反后奉母亲杨氏
南迁, 其母卒于杭州富阳县境, 王某后封御史、著作郎 ⑦, 自然是一
位上层移民。另一位来自北海 ( 今山东青州市) 的移民唐熊, 天宝末
也因避地迁居余杭 ⑧。元和间白居易兄弟避乱离散, 其中一人流离
于此 ⑨。唐末钱 以杭州为基地, 割据浙江, 后建立吴越国, 以杭州

① 《旧唐书》 卷一三○《崔造传》 。
② 《资治通鉴》 卷二五七, 僖宗光启三年。
③ 范纯仁《范忠宣集》 卷一二《刘君墓志铭》 。
④ 孙觌《鸿庆居士集》 卷三九、马令《南唐书》 卷二七。
⑤ 例如, 濠州人李元清在后周侵淮南时聚集乡人抵抗, 兵败后迁入金
陵 ( 见上) , 估计随其迁入的乡人为数不少。
⑥ 载《全唐文》 卷三一六。
⑦ 权德舆《杨氏附葬墓志铭》 ,《全唐文》
卷五○四。
⑧ 刘挚《忠肃集》 卷一一《唐质肃神道碑》 。
⑨ 《全唐诗》 卷四三六《自河南离乱……》 。
・107・
为都城。吴越国厚待北方上层移民, 这些人大多应居住在杭州。吴
越国的军队中颇多来自北方的军人 ( 见上) 。为了保卫都城的需要,
屯聚在杭州周围的北方籍军人人数应多于其他地方。 在上表中杭
州在 13 人, 人数仅次于苏州, 表明杭州是移民的重要迁入区。
越州 ( 治今浙江绍兴市) 位于钱塘江的东面, 长期以来是浙东
平原的中心, 中原兵兴之后, 北方人民特别士大夫迁入甚多,“贤士
大夫以三江五湖为家, 登会稽者如鳞介之集渊薮。”① 河北人齐抗、
李某和鲁中儒士吴筠, 便是安史乱后东游会稽的北方人士, 李某和
吴筠均死在越州 ②。安史乱后薛兼训统领越州, 为了提高当地的丝
织水平,“募军中未有室者, 厚给货币, 密令北地娶织妇以归, 岁得
数百人”③, 这些军人和妇女大多应定居越州。
贞元年间 ( 785—805 年) 李汲任越州余姚县令,“子人济俗”
,
“户口增倍, 歌谣至今”④。 贞元中自会稽 ( 治今绍兴市) 析置上虞
县 ⑤, 表明全州的人口都有了一定的增长。 贞元十二年, 越州刺史
皇甫政一份关于向中央进献绫彀的报告提到“请新来客户续补前
数”
, 德宗以为“彼客户者, 咸以遭罹苛暴, 变成疮夷之人, 岂可重伤
哉! ”⑥ 在当时的情况下, 客户多是未著籍的流民, 据此贞元时迁入
越州的移民人数甚多, 故导致当地人口的较快增长。这批移民迁入
的原因阙载, 但当时江南似乎不曾发生足以导致较大规模移民的
事件, 而北方因李希烈和朱氵此反叛发生战乱, 导致一定数量的移
民南下。 德宗说他们“咸以遭罹苛暴, 变成疮夷之一”
, 表明他们应
是自北方南下的避乱难民。

① 穆员《鲍防碑》 ,《全唐文》 卷七八三。


② 《新唐书》 卷一二八《齐抗传》 ;《唐代墓志汇编》第 1742 页《李夫人墓
志铭》; 权德舆《吴尊师传》 , 载《全唐文》卷五○七。
③ 李肇《唐国史补》 卷下。
④ 《唐故李府君墓志之铭》 , 载《唐代墓志汇编》 第 1889 页。
⑤ 《新唐书》 卷四一《地理志》 。
⑥ 《唐会要》 卷九五“逃户”。
・108・
唐末五代仍有人迁入越州。 唐宗室李洧孙唐末避居上虞、嵊、
会稽三县交界山区 ①。杜氏的祖先五代时“南渡至会稽, 乐其风土,
因居焉”②。 襄阳人皮日休和其子光业也在此期间迁入越州的 ③。
唐末, 僧人文喜迁入湖州, 长安宫廷乐工李长史流落到武康
县 ④, 表明当时有一些移民迁入湖州。不过, 有关湖州的资料较少,
无从得知移民规模。
皖南山区的宣州 ( 治今市) 、歙州 ( 治今歙县) 、池州 ( 治今贵池
市) 位居或靠近长江南岸, 当移民渡江南下大道, 唐后期五代也有
一定数量的北方移民。
安史之乱阶段宣州有相当多的北方移民。例如, 李白一家流落
江南, 曾在秋浦 ( 今贵池市) 居住数年, 最后定居在宣州当涂 ⑤。 溧
阳县 ( 今江苏溧阳市, 唐末改属升州) 在柳均任县令时人口增加很
多。
“时乾元中 ( 758—760 年) 大盗初平, ……。公之宰溧阳, 奸豪屏
气, 忄旬
子 婺苏息, 流民复, 旷土辟”⑥。 当时, 发生在江南的永王王 之

乱已平, 高展之乱尚未开始, 所说的“大盗初平”


应指唐军收复两京
和史思明一度表示降唐, 据此迁居溧阳的流民主要是北方移民。
永泰元年 ( 765 年) , 宣、歙两州发生方清之乱。
“苏州豪士方清
因岁凶诱流殍为盗, 积数万, 依黟、歙间, 阻山自防, 东南为苦”⑦。
方清一度攻陷歙州, 并设立昌门县, 宣州的秋浦等县也是其活动地
域。 平乱以后, 唐朝在二州地置旌德、绩溪、石埭等县, 又自宣州和

① 黄缙《文献集》卷八上《李先生铭》 。
② 李光《庄简集》卷一八《杜府君墓志铭》 。
③ 王象之《舆地纪胜》 卷一○。
④ 《十国春秋》卷八九《僧文喜传》 ; 吴融《赠李长史歌并序》 ,《全唐诗》
卷六八七。
⑤ 见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和《秋浦寄内》 , 分别载《全唐诗》 卷一七四
和卷一八四。
⑥ 《柳府君墓志铭》, 载《唐代墓志汇编》 第 1992 页。
⑦ 《新唐书》
卷一四六《李栖筠传》 。
・109・
饶州析置池州 ①。 州、县的设置一般都是人口增加的结果, 否则设
立以后不久也要撤销。虽然宣州在元和间的著籍户数较天宝减少,
但所辖乡的数目却由开元的 167 个上升为 195 个, 旌德在设县后
才四十年便已升为上县 ②, 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地人口有一定的
增加。这些流民来自何方, 因文献阙载已很难详知。时值安史之乱
刚刚结束, 朝廷尚无力安置大批南迁的北方移民, 由于饥荒移民被
迫团集为盗并非没有可能, 南宋初年北方流民武装横行江南即是
一个证明 ③。盗平后接连设县的事实说明, 两州动乱的产生是地方
行政滞后于人口增长所致。 因此, 流入两州的大量人口中, 应有相
当部分是来自北方的移民。
宣州是唐末大江南北各派军队激烈争夺的地方, 境内的北方
军人特别多。 窦韦任刺史时, 秦宗权部将泰彦攻入, 不久又有北兵
渡江前来。 此外,“是岁南徐 ( 即镇江) 刘颢作乱, 扬州继丧师, 二境
流离, 人不堪命”, 大批移民迁入宣州。此后又有北方军队进入。大
顺元年 ( 890 年) 前后, 宣州剌史击败仍留在境内的北方军队和刚
渡江前来的孙儒军, 两军“其众尽溃”④。 由于战争规模不小, 进入
宣州的北方武装都有相当数量。例如, 秦彦部袭击宣州时便有兵数
千人 ⑤。一些北方武装成员被击溃后可能会留居于此。此外, 长期
驻扎宣州的北方和淮南军人, 也有一部分人定居当地。方氏父子就
是因此而留居的移民。《十国春秋》
卷一一六载:“方虔为杨行密守
将, 总兵戍宁国, 以备两浙。 虔后为吴越所擒, 其子从训代守宁国,
故子孙至今为宁国人”

① 见《新唐书》 卷四一《地理志》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卷二八。
② 《元和郡县图志》 卷二六。不过, 据同卷载, 歙州乡数由 72 减为 50, 和
增县的事实不符, 殊不可理解, 疑有误。
③ 参见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第六章第一节, 台湾文津出
版社 1993 年版。
④ 沈颜《宣州重建小厅记》 ,《全唐文》 卷八六八。
⑤ 《资治通鉴》 卷二五五, 僖宗中和二年。
・110・
宣州境内的下层移民可以河南人杨某为代表, 杨某避乱迁入
宣州, 在此“市田宅, 筑室种树, 春耕秋收”①, 后世代定居于此。
唐末宣州因多次战争土著人口死亡很多。 仅裴庆余任刺史时
的一次战争, 州城人民得以保全, 但城外农村人口损失惨重,“无孑
遗矣”②。 因此, 外来移民应在当地人口中占一定比重。
皖南有两个地方因唐末五代时北方移民集中而得以闻名。 一
个 是池州建德 ( 治今东至县北) 的桃源。 虽然“山溪源远, 人迹罕
到”, 但在“五代之际, 衣冠士族避难于此, 皆获免焉”, 故被称为桃
源即便于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 ③。 另一个是歙州西南的黄墩,“黄
巢之乱, 中原衣冠避地者有相与保于此, 及事定留居新安, 或稍散
之旁郡”④。原居氵市县 ( 今属江苏) 的朱氏, 唐宗室成员李氏, 都是唐
末因避地而留居黄墩的北方移民 ⑤。
据明代程尚宽《新安名族志》 , 歙州有明确迁入时间、地点的
56 姓中, 26 姓系唐后期五代迁入, 其中唐末迁入的又占三分之二
以上。由于期间迁入的移民人数较多, 歙州列表移民 11 人, 居江南
各州前列。
在江南平原和皖南山区以南的各州, 也有数量不等的北方移
民。 有关婺州 ( 治今浙江金华市) 的个案移民资料多集中在唐末五
代, 但在其西面的衢州却有 一户名叫李涛的移民家庭在安史乱时
迁入 ⑥。 安史之乱时衢州的人口有了较多的增长, 乾元元年 ( 758
年) 玉山县自衢州改隶新成立的信州, 但在两年后的上元元年有人
却说衢州人口未见减少, 而且“去岁江湖不登, 兹境稍穰, 故浙右流

① 刘分阝《彭城集》卷三四《为杨殿丞作五世祖系事状》 。
② 沈颜《宣州重建小厅记》 ,《全唐文》卷八六八。
③ 王象之《舆地纪胜》 卷二二。
④ 罗愿《新安志》 卷三。
⑤ 见程王必《氵名水集》卷一一《朱惠州行状》 , 邓文原《巴西集》 卷上《李君
墓志铭》 。
⑥ 《唐代墓志汇编》第 1783 页《李涛墓志铭》 、第 1808 页《李涛墓志
铭》。
・111・
离多就遗秉, 凡增万余室而不为众。”① 在当时的情况下, 涌入衢州
的万余户“浙石流离” 应有南方籍和北方籍两部分人。 婺州在开元
至元和年间乡数由 189 年增加到 200 ②, 表明人口有一定的增长。
既然衢州有一些北方移民, 位于其东更靠近江南平原的婺州不应
例外。
婺州和衢州均位于江南进入江西和福建的交通要道, 难免有
一些北方人民在流徙的过程中定居下来。 诗人韦庄的几位兄弟便
迁入婺州, 韦庄为此赋诗:“回头烟树各天涯, 婺女星边远寄家。”③
宋人王淮、宗泽、王登、时德懋和柴望等人的祖先, 都在唐末迁居婺
州的金华、义乌、东阳与衢州的江山等县 ④。
衢州、婺州和越州一线以南的浙南、浙东诸州以及浙西山区的
睦州 ( 治今建德市东) , 安史之乱阶段的移民数量很少, 到唐末五代
才有一定数量的移民。743 名个案移民资料中诸州有 8 人, 除一位
姚秘监可能在唐后期迁入睦州 ⑤, 其他 7 人均在唐末五代迁入。这
些移民分布在温州的平阳、瑞安, 明州的四明、奉化, 处州的丽水等
县 ⑥。

① 李华《衢州刺史厅壁记》 ,《全唐文》卷三一六。
② 《元和郡县图志》 卷二六。
③ 韦庄《夏口行寄婺州诸弟》 ,《全唐诗》
卷六九八。
④ 分别见杨万里《诚斋集》 卷一二○《王淮神道碑》 、宗泽《宗忠简集》卷
七《遗事》、葛仲胜《丹阳集》卷一三《王公墓志铭》 、昌祖谦《东莱集》
卷一三《时德懋墓志铭》 、柴望《秋堂集》 卷二《柴公墓志铭》 。
⑤ 杨维桢《东维子集》 卷二六《姚处士墓志铭》 。
⑥ 参见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七《时思堂记》 、赵孟兆页《松雪斋集》卷
六《阙里谱序》 、
《乾隆温州府志》 卷二八、楼钥《攻愧集》卷一○四《张
君墓志铭》 、陈著《本堂集》 卷三七《王氏族谱序》 、欧阳修《文忠集》卷
二六《谢公墓志铭》 。
・112・
三 移民影响

大量的北方移民涌入江南, 必然要对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产
生重要影响。
在五代三个江南割据政权中, 吴越国王钱氏是道道地地的南
方 ( 杭州) 人, 政治制度的建立主要依赖本地人, 文献中不易见到移
民在政治中起较大作用的记载。 吴国虽由庐州合肥 ( 今属安微) 人
杨行密所建立, 但其权臣徐温和取而代之的南唐李氏都是移民。不
过, 由于吴国都城在江北, 这些人最早都迁入淮南, 南唐建国后后
裔或本人始迁到江南。
虽然帮助江南各国建国的军队主要是开国者下属的州郡兵以
及其他区域武装, 但北方籍军人仍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国军
中的北方人最多, 由投降的孙儒部特别勇健者五千人组成的“黑云
, 向为冲锋陷战的劲旅 ①, 骑兵也多是北方人 ②, 李神福、安仁
都”
义等主要将领都来自北方。吴国建国仅仅三十余年便为南唐取代,
军队人员组成并无根本变化。 北方籍军人在吴越国军队中的比重
显然不及吴国, 但仍占一定比重。 孙儒死后,“其士卒多奔浙西, 钱
 爱其骁悍, 以为中军, 号武勇都”③, 即是一个证明。
唐末天下大乱, 江南也一度陷入乱局, 导致战乱的主要原因便
是 黄巢军、秦宗权军、杨行密军等形形色色的北方和淮南武装力
量的南下。 而如果没有乱局, 钱 、董昌等江南地方武装力量也就
不至于乘乱而起。如上所述, 相当一部分移民是在北方武装力量南
下时定居在各地的。因此, 虽然不能将所有北方军队的南下都说成
是移民南迁, 但随军南下无疑是移民的一种形式, 唐末江南的动乱

① 《资治通鉴》
卷二五九, 昭宗景福元年八月。
② 《资治通鉴》
卷二六一, 昭宗乾宁四年二月戊申。
③ 《资治通鉴》
卷二六三, 昭宗天复二年七月。
・113・
三 移民影响

大量的北方移民涌入江南, 必然要对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产
生重要影响。
在五代三个江南割据政权中, 吴越国王钱氏是道道地地的南
方 ( 杭州) 人, 政治制度的建立主要依赖本地人, 文献中不易见到移
民在政治中起较大作用的记载。 吴国虽由庐州合肥 ( 今属安微) 人
杨行密所建立, 但其权臣徐温和取而代之的南唐李氏都是移民。不
过, 由于吴国都城在江北, 这些人最早都迁入淮南, 南唐建国后后
裔或本人始迁到江南。
虽然帮助江南各国建国的军队主要是开国者下属的州郡兵以
及其他区域武装, 但北方籍军人仍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国军
中的北方人最多, 由投降的孙儒部特别勇健者五千人组成的“黑云
, 向为冲锋陷战的劲旅 ①, 骑兵也多是北方人 ②, 李神福、安仁
都”
义等主要将领都来自北方。吴国建国仅仅三十余年便为南唐取代,
军队人员组成并无根本变化。 北方籍军人在吴越国军队中的比重
显然不及吴国, 但仍占一定比重。 孙儒死后,“其士卒多奔浙西, 钱
 爱其骁悍, 以为中军, 号武勇都”③, 即是一个证明。
唐末天下大乱, 江南也一度陷入乱局, 导致战乱的主要原因便
是 黄巢军、秦宗权军、杨行密军等形形色色的北方和淮南武装力
量的南下。 而如果没有乱局, 钱 、董昌等江南地方武装力量也就
不至于乘乱而起。如上所述, 相当一部分移民是在北方武装力量南
下时定居在各地的。因此, 虽然不能将所有北方军队的南下都说成
是移民南迁, 但随军南下无疑是移民的一种形式, 唐末江南的动乱

① 《资治通鉴》
卷二五九, 昭宗景福元年八月。
② 《资治通鉴》
卷二六一, 昭宗乾宁四年二月戊申。
③ 《资治通鉴》
卷二六三, 昭宗天复二年七月。
・1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