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太学,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设五经

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
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石经,即刻之于石的儒家经典。汉代以后,有石经多种,至今有文字可考的,有下列七种:
(一)著名的东汉熹平石经,也叫一字石经;(二)魏正始石经,也叫三本石经;(三)
唐开成石经;(四)五代蜀石经;(五)北宋石经,也叫二字石经;(六)南宋石经,又
称宋高御书石经;(七)乾隆年间刻石的清石经。
本文提供了有关我国古代教育和学校建制的史料,以及太学刻经立碑的经过,并且扼要地
阐述了汉字创造、整理的历史和古、篆、隶书体的演进情况。内容丰富详确,记叙井然有序。
[1] 国子太学石经——指魏晋时期最高学府所立的刻有儒家经典的石碑。
[2] 《周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
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资料汇编。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考书
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
[3] 国学-——国家设立的学校。西周国学设立于王城及诸侯国都。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
的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
[4] 成均之法——大学的礼仪和法度。成均:西周的大学。
[5] 《学记》——《礼记》篇名,杂记秦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
教学相长、循序及时、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
育论著。
[6] “古者家有塾”四句——古代家有私塾,党和遂也都有乡校,国家则有太学。党:
古时五百家为党。遂:古时五县为遂。庠序:古代的学校。后人通释庠序为乡学,亦
以庠序称学校和教育事业。
[7] 有虞氏——指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据说姓姚,名重华,史称虞
舜。这里指虞舜时代。
[8] 上庠下庠——上庠:古代为贵族设置的大学。下庠:古代小学。
[9] 夏后氏——这里指夏朝。相传禹为古部落夏后氏领袖,后其子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朝代,即夏。
[10] 东序西序——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一说东序、西序都是大学,不过有楹东、
楹西的分别。
[11] 殷人——指殷朝。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所以
改用殷的称号。整个商代,亦或称为商殷、殷商。
[12] 右学左学——右学为大学 ,在京都西郊。左学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
[13] 东胶虞庠——东胶为大学,在城内王宫之东;虞庠为小学,在京都西郊。一说东胶、
虞庠皆大学,在城郊太学内,有异名而无异学。
[14] 《王制》——《礼记》篇名,主要论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政治思想。
[15] 国老——古代告老退职的卿大夫。
[16] 庶老——士之老者,也称庶人老。
[17] 国子——指公卿大夫的子弟。
[18] 国子堂——又叫国子学堂。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开阳门有汉国子学堂”。
[19] 光和六年——公元 183 年。光和:东汉灵帝刘宏第三个年号。
[20] 《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即《周易》、
《尚书》

《诗经》

《礼》

《春秋》

《礼》,汉 时
指《仪礼》,后世指《礼记》 。
[21] 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书法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结构严整,点画俯
仰,体法多变,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邕,音 yong。
[22] 熹平四年——公元 175 年。熹平:东汉灵翟刘宏第二个年号。
[23] 五官中郎将堂溪典——五官中郎将:官名,统领皇室卫队。堂溪典:东汉颖川人,
有才学,通《左传》 。
[24] 光禄大夫杨赐——光禄大夫:官名,属光禄勋,掌领宿卫侍从之事。杨赐:“东汉
杨震孙,字伯献,笃志博闻,灵帝时,曾侍讲于华光殿”。
[25] 谏议大夫马日磾——谏议大夫:官名,掌议论,属光禄勋。马日磾:东汉马融族子,
字翁叔,有才学,与杨彪、卢植、蔡邕等典校中书,历位九卿。日磾:音 mi di;而
不读 ri dan。
[26] 议郎张驯、韩说——议郎:掌顾问应对之官。张训:字子俊,好学博览,通晓《左
传》。韩说 (yue):字叔儒,博通《五经》 。
[27] 太史令单飏——太史令:官名,掌记载史事,兼管感到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单
飏(shan yang):字武宣,以孤特清苦自立,明于天官算术。
[28] 奏求正定《六经》文字——上书请求订正《诗经》 、
《尚书》

《仪礼》

《乐经》

《周易》 、
《春秋》六种儒家经典的文字。正定:谓订正文字。
[29] 灵帝许之——汉灵帝刘宏重视教育事业,爱好书法,所以立即答应他们的要求。
[30] 书丹——以朱笔书于石,以便镌刻。
[31] 后儒晚学——指后世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
[32] 咸取正焉——都取正于此。意即都以石经作为订正经文的标准。这些石经,就是著
名的“熹平石经”。
[33] 其观视及笔写者——那些来观看和抄录的人。
[34] 填塞街陌矣——挤满市中的街道。据《后汉书·儒林传》注引谢承《后汉书》说:“碑
立太学门外,瓦屋覆之,四面栏障,开门于南。河南郡设吏卒视之。”
[35] 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公元 240——249 年。
[36] 古篆隶三字石经——古篆隶:指古文、篆书和隶书。三字石经:指用古、篆、隶三种
字体刻写的石经。
[37] 古文——只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
[38] 仓颉本鸟迹为字——仓颉根据鸟兽的形象创造象形文字。仓颉:也作苍颉,旧传为
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39] 孳乳相生——动物生于繁殖,引申为事物生生不已。这里比喻文字相继派生。
[40] 六义——指六书。六书: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
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今人一般认为“转注”、“假借”实为用字方法,
与造字无关。
[41] 自秦用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李斯的意见,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正字,
故亦称“秦篆”。
[42] 先典——前代典籍。
[43] 鲁恭王得孔子宅书——鲁恭王:即西汉景帝子刘馀,初为淮阳王,后徙为鲁王,
谥曰恭。好治宫室,相传曾毁孔子旧宅,以广其宫。在壁中得到一批古文经书,世
称“孔壁古文”。
[44] 科斗书——也叫“科斗文”、“科斗篆”,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科斗
(蝌蚪),故名。
[45] 周宣——即周宣王,姓姬名靖,公元前 828——前 782 年在位。
[46] 史籀——周宣王时太史,姓氏不详,据说曾作大篆十五篇。籀,音 zhou 。
[47] 平王东迁——周平王:周幽王之子,名宜 ?。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后,他为
申、鲁、许等国拥立于申。公元前 770 年东迁?邑(今河南洛阳),依靠晋、郑两国
夹辅立国,此后史称东周。
[48] 乖错——乖谬,荒谬反常。
[49] “秦之李斯及胡母敬”三句——秦朝的李斯和胡母敬,又把大篆改成小篆。李斯:
秦国丞相,佐秦始皇灭六国,定郡县制,下禁书令,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后为赵
高诬杀。胡母敬:秦太史令。作《博学篇》七篇,文字多采史籀大篆,但结构不同,
笔画省俭,世称小篆。籀书:又称籀文或大篆。
[50] “许氏字说”二句——许氏字说: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文字学
书。收字共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分列五百四十部,以小篆为主,有古文、籀文等异
体,依据六书解说文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字书。专释于
篆而不本古文:指《说文》不以古文标于篆文之上,而皆置说解于篆下。郦道元有批
评之意。杨守敬认为:“此时代使然,并非许氏重篆而不重古文也。”
[51] 无会剧务——于繁重的政务很不适应。
[52] 故用隶人之省——所以采用隶人的简化字,即隶书。
[53] 程邈于云阳增损者——秦人程邈,于云阳地方把胥史简化的书体加以搜集整理,
后世遂有程邈创造隶书的传说。隶书奠定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
转折点。云阳:古县名,治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
[54] 隶者,篆捷也——隶书,是由小篆简化而成的。
[55] 孙畅之——南朝宋人,曾官奉朝请,著有《述画》和《述书》 。
[56] 傅弘仁——南朝宋人,通隶书,与孙畅之友善。
[57] 临淄——古邑名,以城临淄水得名,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周初封吕尚于齐,
建都与此,名营丘。
[58] 桐棺——桐:应作“铜”,参见《水经注·淄水》。铜棺:即铜制的棺材 。
[59] 前和外隐为隶字——是说棺之前端外侧刻有凹入的隶书。前和:棺之前额,俗称前
和头。《吕氏春 秋·开春论》:“昔王季历,葬于涡山之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
和。”章太炎《新方言·释器第六》:“今浙江犹谓棺之前端曰前和头,音如华。”
[60] 齐太公——齐太公有二,其一即齐国的始祖吕尚,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
齐,有太公之称。其二为田和,春秋末为齐卿,废齐康公,周天子封为齐侯,是为
田齐之太公。此处盖指后者。
[61] 隶自古出,非始于秦——隶书从古代就有,并非始于秦朝。谭元春评:“提隶于篆
前,又是独见。”又说:“证得确当。”
[62] 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据《晋书·卫恒传》,“传古文”下当有“者”字。邯郸淳:
三国魏人,博学有才,又善《苍》 、
《雅》虫篆。据说著名书法家卫恒曾学古文于邯 郸
淳。谭元春评以下这段文字说:“古人注疏考证,明备忘,有余情,如书法碑文,
似于《水经》可略,乃往往详言之,可知其用心。”
[63] 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杨守敬按:“谓卫敬侯初学古文于邯郸淳,及书石经,乃
转失淳法,怪其不尊师法也。此石经即卫敬侯书无疑。”卫敬侯即卫恒。
[64] 魏明帝又刊《典论》六碑——魏明帝曹睿又将《典论》刻在六块碑上。 《典论》:曹丕 著,
原有五卷,百余篇,后散佚不全。有清孙冯亟翼、黄奭輯本。
[65] 《太学赞》——赞扬太学的碑文。 《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九引《西征记》:“太学赞 碑
一所,汉建武中立。”即陆机所言之碑。
[66] 石龟碑——石龟驮着的碑。
[67] 阳嘉元年——公元 132 年。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第二个年号。
[68] 建武二十七年——相当公元 51 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一个年号。
[69] 永建六年——相当公元 131 年,永建:东汉顺帝第一个年号。
[70]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
[71] 辟雍——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礼 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
诸侯曰泮宫。”
[72] 太始二年——相当公元 266 年。
[73] 物不停故——事物不会停滞不变。故:这里同“固”。
[74] 存半毁几——存毁几乎各半。据《洛阳伽蓝记》,北魏时三字石经犹有十八枚,余皆
残毁。
[75] 驾言雍久,谅用怃焉——欲传圣人之言于永久,实则因此而感到失望!此句慨叹
石经半数已毁。驾:传布。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
也。”谅:诚,实在。用:以,因此。怃:失望。
[76] 三雍——辟雍、明堂、灵台,合称三雍,为封建帝王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
[77] 王弥、刘曜入洛——王弥、刘曜均为前赵刘聪部将,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 310
年),王弥与刘曜、石勒攻入晋都洛阳,焚毁东阳、宜阳诸门及诸府寺,二学正在
其中。
[78] 尚仿佛前基矣——还依稀可见二学的遗址。据《魏书·刘芳传》:“太学在开阳门外,
基所炳在,仍旧营构。”又云:“今太学故坊,基址宽旷。”与郦道元所记略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