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屋宇及橋樑結構之安全及荷載規章 (RSAEEP), 澳門 2008

更新 第四章 地震作用

[二零零八年四月十五日 修訂版]

第四章 地震作用

第二十一條
一般事項)
一般事項
(一般事項

1. 序言......................................................................................................................3
序言
2. 適用範圍 ..............................................................................................................3
3. 單位及定義 ..........................................................................................................4
4. 參考標準 ..............................................................................................................5

第二十二條
執行要求及遵照準則)
執行要求及遵照準則
(執行要求及遵照準則

1. 基本要求 ..............................................................................................................5
2. 遵照準則 ..............................................................................................................7

第二十三條
地面條件及地震作用)
地面條件及地震作用
(地面條件及地震作用
1. 建築場地的土壤條件 ...........................................................................................8

2. 地震作用的定量化及表達型式.......................................................................10
地震作用的定量化及表達型式

第二十四條
建築結構抗震設計
建築結構
(建築結構 分析方法)
抗震設計 - 分析方法
1. 序言....................................................................................................................15
序言
2. 建築結構的抗震特性 .........................................................................................15
3. 結構的分析 ........................................................................................................16

附錄 A - 建築物的結構規則性 - 建議準則 ................................................20


附錄 B - 建築物結構的
建築物結構的基本自振週期
結構的基本自振週期 ..............................................................25
1
2
第四章
地震作用

第二十一條
一般事項)
一般事項
(一般事項

1. 序言
澳門處於中等烈度的地震區域。

本章所規定的地震烈度及相應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是按照 “中國地震動參數
區劃圖, GB18306-2001” 所載的澳門區域基本地震加速度而制定。

本章就澳門地區地震作用設計值的標準化和量化工作給出指引,及制定合適方
法以分析其在建築結構之效應,並且與 1996 年出版的澳門“建築結構及橋樑結
構之安全及荷載規章(Regulamento de Seguranca e Accoes em Estruturas de
Edificios e Pontes - RSAEEP)” 的相關條文一致。

澳門地震作用的量化工作及制作相應的地震反應譜(包括在澳門進行現場試驗
及場地的類別劃分)等工作上,廣東省地震局地震研究專家小組提供了寶貴的
協助。
2. 適用範圍
澳門 “建築結構及橋樑結構之安全及荷載規章”–RSAEEP,第四章的條文適
用於澳門區域建築物及其他結構的抗震設計。
註:本規章部份條文僅適用於供人使用的建築物,在內文中會稱為建築物或建築結構,
如本規章第二十四條。

抗震設計的基本目標是要確保在地震發生時:
- 人們的生命安全;
- 減少經濟損失及
- 重要的公共設施能正常運作

由於地震活動的隨機性及用以評估地震影響的資料不多,上述的目標只有部份
能夠實現及只能以概率方法來評估。

本章不適用於一些特殊結構,如離岸結構、水壩工程或特殊的能源設施。

3
3. 單位及定義
單位及定義
本章採用 SI 單位系統,並採用以下定義:
- 建築物-供人直接使用的建築物;
- 事件重現期或平均重複間隔-是其年超越概率(以小數表示)的倒數(以年
數表示),或等於其結構基準期(或年限)內的超概率(以百分比表示)。例如:
一個重現期為 475 年的活動,將會有為 0.002 的年超越概率或 50 年的預期
使用年限中的超越概率為 10%。
- 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1 及 2-規定了 II 類場地 50 年 10%超越概率(重現
期為 475 年),不同區域(包括澳門區域)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PGA)及反應
譜特徵週期 (Tg)的法定文件;
- 標準或特徵峰值加速度 (PGA)-根據本地的地震條件,並修改中國地震動
參數區劃圖內澳門區域的規定值,地震危險條件為 II 類場地,重現期為
475 年。用於重要性分類為一般的建築結構抗震設計;
- 反應譜特徵週期,Tg-反應譜曲線中,受場地類別影響的下降段起始點對
應的週期值;
- 建築物或結構的重要性分類-根據建築物或結構使用功能上的社會經濟
價值分類。重要性分類較高的結構,遭受地震的破壞影響須較輕微。重要
性分類以重要性系數來表示;
- 加速度反應譜-地震作用下,單自由度體系(SDOF)的最大加速度反應隨自
振周期變化的曲線;
- 非線性彈性响應的設計反應譜或綜合彈性反應譜-由單自由度體系的彈
性反應譜除以性能系數 (q)所得出的彈性反應,用於評估地震作用下結構
體系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即無局部倒塌出現),以簡化結構體系的非彈性
因素,因此亦稱為設計反應譜;
- 性能系數 (q)-地震作用下,5%阻尼的結構的純彈性响應所承受的地震力
與容許出現某程度的非彈性變形情況下,結構將可能出現的地震力(此值
較小)的比值,q。性能系數與結構的延性有密切關係,是結構非彈性行為
的量化。這相當於對結構的地震作用值(或彈性反應譜坐標值)按性能系數
(q)進行折減,然後進行詳細的彈性分析。應當指出,較高的 q 值對應為較
大的非彈性變形,通常等於線性分析結果乘以性能系數 (q)。此外,如使
用非線性分析法,結構的內力及位移即為非線性分析法所得出的結果,因
此,無需考慮性能系數 (q);
- 用於驗算使用性要求的綜合彈性反應譜-為設計反應譜乘以折減系數
(v),用於評估地震作用下,建築物的使用性要求的極限狀態 (或損壞限
度)。
- 折減系數 (v)-為地震作用系數,用於驗算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損壞限度(或
可維修性)。
4
4. 參考標準
正如現行的澳門“建築結構及橋樑結構之安全及荷載規章”,這次地震作用條
文的修訂也遵循了歐洲規範的概念,主要參考了歐洲規範 8 的:EN 1998-1:2004:
"Eurocode 8: Design of structure for earthquakes resistance"。

然而,澳門地區的地震動參數及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PGA),則源自中華人民共
和國國家标准 GB18306-2001:“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澳門地震反應譜曲線是按照 GB50011-2001 - 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制定。

第二十二條
抗震性能要求
抗震性能
(抗震性能 要求及
要求 遵守準則)
及遵守準則

1. 基本要求
由於澳門的地域細小,故只作為一個地震區域。這种做法與“中國地震動參數
區劃圖”一致。在“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中,澳門只有一個地震烈度及一個
地震峰值加速度。

按照歐洲規範 8 (Eurocode 8) 的概念,本規章要求建築物或其他土木工程結構


的抗震設計,應能達到下述的兩個性能水準的要求:
- 抗倒塌要求:發生罕遇地震時,須防止結構或部分構件出現整體或局部倒
塌,並且於地震發生後,須維持結構的整體性及殘餘承載能力,以保護生
命。這表明了,結構已受到嚴重破壞,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永久變形,但
即使面對強烈的餘震,仍能維持豎向的承載能力及足夠的側向強度及剛度
以保護生命。但是修復工程將會很不經濟。
- 損壞限度要求:在頻遇地震作用下,須降低結構或非結構性破壞,以減輕
建築物損坏和維持其使用功能。這表明了,結構本身無永久變形,結構構
件無永久變形並能保持其強度及剛度,所以不用維修。而非結構構件可能
受到輕微損壞,但只需簡單及經濟的維修。

抗倒塌性能水準用於中等但不頻遇的地震,結構的側向位移已另少數豎向構
件接近或已到達彈塑性極限,可是整體結構並沒有倒塌。損壞限度性能水準
用於弱/中等且較為頻繁的地震,而柔韌性結構在完全彈性狀態。

按照 RSAEEP 對結構安全驗算的概念,上述的兩個性能水準 - 抗倒塌及


損壞限度 - 要用于兩個不同程度的地震作用。抗倒塌性能水準相應的地

5
震作用為 設計地震作用,而損壞限度性能水準相應的地震作用為服務能力地
震作用。

根據建築物或結構使用功能的社會經濟價值(如用戶稠密的建築物,學校,公
共大堂,博物館等)及地震後能為公眾提供保護,建築物或結構的重要性可分
為 4 類,由 A 至 D。表 IV.1 將列出各標準的分類及其重要性系數 (γ1)。

對於普通重要性的建築物(C 類,γ1=1.0),按其設計用途、超越概率及重現期,
可定出下列兩項地震作用:
- 設計地震作用 (為抗倒塌性能要求) 在 50 年內有超越概率 10% (平均重現
期:475 年)
- 服務能力地震作用 (為損壞限度性能要求) 在 10 年內有超越概率 10% (平
均重現期:95 年)。

對於普通重要性的建築物(γ1=1.0),設計地震作用 即為澳門地震區的特徵峰
值加速度(PGA 值)所對應的標準或特徵地震作(參閱第 23.2 條)。而服務能力
地震作用則由設計地震作用乘以折減系數 v=0.4(參閲表 IV.1)得出,這等同將
重現期由 475 年降至 95 年。

表 IV.1 - 建築物及結構的重要性
重要性系數 折減系數
重要性 建築物及結構
(γ1) (v)
對公眾安全重要性較低,例如:農業
D 0.4 - 0.8
用途及簡單的倉庫結構等 0.4
C 不屬於其他類別的普通建築物 1.0
在地震發生時建築物的完整性對預防
倒塌或減少破壞有顯著重要性的建築
B 物,如醫院、消防局、發電廠等,以 1.2
及人口集中地的建築物,如學校、會
0.5
議廰、體育場等
如倒塌或損壞極限會造成非常嚴重的
A 次生災害的建築物,如醫院、消防局、 1.4
發電廠等

標準或特徵地震作應分別乘以相應的重要性系數 (γ1)和折減系數 (v),並按下


述第 2 項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使用極限狀態驗算。

6
2. 遵守準則
a. 抗倒塌驗算
抗倒塌驗算(承載能力極限狀態
驗算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關係到結構倒塌或損壞對人們安全的危害。因此須驗證
結構是否存在足夠抗力及耗能要求。

結構的抗力及耗能與其非線性响應的發展有關。抗力與耗能之間的平衡值
的技術用語為性能系數 (q),而結構材料的延性分類通常載於相關的材料規
範中。然而,常見的延性分類和相關的性能系數 (q)的參考值,見下表 IV.2。

表 IV.2 - 性能系數 (q)的參考值


設計概念 結構的延性分類 性能系數(q)
低耗能結構 低 ≤ 1.5
耗能結構 中 <3
參閱鋼結構規章及鋼筋混凝
高耗能結構 高
土規章,或其他標準
註:性能系數 (q)還包含了 5%黏滯阻尼以外的其他阻尼值的影響因素。

表 IV.1 中的重要性系數(γ1),須按照第二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用於特徵地震
作用,且只用於 RSAEEP 中的偶然組合。

但分析時,還需考慮可能出現的二階效應 (P-∆)對地震作用的影響。

b. 損壞限度的驗算 (使用極限狀態
使用極限狀態)
使用極限狀態
簡單來說,建築物的損壞限度要求,就是本條第一款所定義的頻遇 (低重
現期) 的服務能力地震作用下,驗算建築物所需的層間位移的安全上限。

服務能力地震作用由非線性彈性响應的設計反應譜或綜合彈性反應譜 (二
十三條,第二款 b(4)) 乘以相關折減系數 (v)(表 IV.1) 獲得。分析後所得出
的位移量,須乘以性能系數(q),用作側向位移率的計算。

由以上過程所計算出的最大層間位移率不應超過以下的限值
 0.5% -附有脆性非結構構件(如:間隔牆)的建築物,
 0.75% -附有韌性非結構構件(如:組合式隔牆)的建築物,
 1% -附有不受結構變形影響的非結構構件的建築物,或沒有非結構
構件的建築物。

損壞限度的驗算,除直接計算上述位移外,也可使用以下方法:
層間位移率= dr v / h
7
式中:dr 設計地震作用(d)分析得出的層間位移,乘以性能系數(dr = d q);
v 損壞限度要求的折減系數;
h 樓層的高度。

第二十三
第二十三條
地面條件及地震作用)
地面條件及地震作用
(地面條件及地震作用

1. 建築場地的土壤條件
a. 概要
按地震作用對建築結構的漸增影響,把場地土分類為有利,不利或危險地
段。
有利地段:空曠地段內的硬岩石、密實且均勻的中硬土;
不利地段:軟弱土,液化土,砂質土,新填土,不均勻的土層,斜坡邊緣,
河岸,斷層破碎帶等;
危險地段:地震時可能發生滑坡,地陷或斷裂
建築物基礎的位置應首選有利地段,從而能降低地震發生時土壤液化而引
致的地陷,滑坡及永久沉降的可能。任何引致不利地段的因素均須由地質
學的實驗和測試來仔細研究。不允許在危險地段的建築。
要能達到上述的一般規定,必須規範建築場地的類別劃分。 建築場地的
類別劃分是根據土層的相關土壤參數,如剪切波速、標準貫入試驗(SPT)
結果,覆蓋層厚度等,經過審慎評估而作出判斷。因此,場地的地震作用(以
反應譜表示)與場地的類別劃分有密切關係。

b. 建築場地的類別劃分
(1) 目的:建築場地可分為四個類別(I, II, II 和 IV),表 IV.3 及表 IV.4 中列出
相關類別的土層及地質參數。
地質條件對地震作用的影響可根據場地的土壤分類來確定。通過上述的
場地分類並根據表 IV.5,就能得出重要的反應譜特性週期 Tg 參數,及確
定建築場地的彈性反應譜。這方面將在本條第二款詳述。
(2) 地質勘察:作為結構抗震設計的一般指引,要正確地將建築場地分類,
最重要就是在埸地現場作剪切波速測試(vs)及標準貫入試驗(NSPT),並按
照表 IV.3 及 IV.4 的相關準則。
注解:除作現場場地剪切波的測試外,可以實驗關係式和 NSPT 值來估算土層的剪切
波速 vs。
在没有任何剪切波速和 NSPT 資料的情況下,對於較低重要性 (表 IV.1 中,重要
性分類 C 及 D)且少於 10 層和不高於 30m 的建築物結構,可參考表 IV.3 以估算
土層的對剪切波速,並按表 IV.4 對建築場地分類。
8
表 IV.3 - 土壤範圍及剪切波速度的分類
土壤範圍及剪切波速度的分類
土層剪切波速 NSPT
土壤類別 土工描述
度 (米/秒)
穩固岩石、岩石狀的形成
岩石或硬 或
vs>500 >70
土 隨着深度物理性能加强的密實的
沙,礫,黏性土的堆積
中等密實至輕微密實碎石、中等至密
中硬土壤 實的密集碎石、中等至粗糙的砂或粘 500≥vs>250 70-25
性土及黏性土
輕微密實的碎石、中等粗至糙砂、精
中軟土壤 細至粉狀的非鬆散砂,軟至實的粘性 230≥vs>140 25-10
土,粉砂及回填砂土
淤泥、鬆散的砂、新近堆積的粘性土
軟土壤 vs≤140 <10
或軟黏土/粉砂,軟的回填土
注解 1:NSPT 是標準貫入值, vs 是剪切波速度,以 m/s 表示,可直接現場測定或通過與
NSPT 的關係求得;
注解 2:堆積土並不包括高黏稠性的飽和軟性黏土/砂土的厚覆層和液化土,由於兩者均能
引起嚴重的崩壞。

(3) 建築場地的分類方法:通常建築場地的類別是按表 IV.4 劃分,共分為


四個類別。
覆蓋層厚度 de 及場地等效剪切波速 vs 就是決定上述場地分類的主要因
素。它們的定義如下:

(a) 覆蓋層的厚度 de 按以下方法確定:


- 一般情況下,應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於 500m/s (如岩石或硬土層)
的土層頂面的距離;
- 當地面 5m 以下存有一土層,其剪切波速大於相鄰上層土剪切波
速 2.5 倍,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於 400m/s 時,可按地
面至該土層頂面的距離作為場地覆蓋層的厚度( de=d1)。

(b) 場地等效剪切波速,vse,以 m/s 表示,應按下式計算:


v se = d 0 / t
而:
d0 覆蓋層的計算深度,
d0=20m(當 de>20m) 或 d0= de(當 de ≤ 20m);
9
t 剪切波在地面至計算深度(d0)之間的傳播時間,按下式計算:
n
t = ∑(di / vsi )
i =1

di 計算深度範圍內第 i 土層的厚度,單位以 m 表示;


vsi 計算深度範圍內第 i 土層的剪切波速,單位以 m/s 表示;
n 計算深度範圍內土層的分層數;

表 IV.4 - (3) 建築場地分類

等效剪切波速度-vse 場地類別
(m/s)
I II III IV

vse>500 0

500≥vse>250 <5 ≥5

230≥vse>140 <3 3-50 >50

vse≤140 <3 3-15 >15-80 >80


注解:每一土層的剪切波速(vsi),可直接由現場剪切波速測試獲得,若無相關的剪切波速測
試資料,可根據土層的 NSPT 值來估算有關的剪切波速,然後按上述公式計算等效剪切波速
vse 值。

2. 地震作用的量化及表達型式
地震作用的量化及表達型式
a. 地震區域及其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的分配
澳門區域遭受的地震危險,是按照中國國家區劃圖規定,基準期 50 年,
10%超越概率,標準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PGA),即中國國家區劃圖的 agR
參數,澳門地區 II 類場地為 0.10g。但是,經過於澳門地區進行的實地地
質分析後,訂出較準確的地震峰值加速度,agR 為 0.123g。

這個 PGA 的參考值 0.123g,為 II 類場地一般結構(γ1=1.0)抗倒塌要求


的設計地震作用。

對於其他重要性類別(或其他重現期)的建築結構,設計地震作用應乘以相
關的重要性系數(參看表 IV.1 及本條第 2 款 b 項)。

本條第 2 款 b 項的彈性反應譜的主要參數包括:
- 水平地震作用的地震影响系數最大值,應為 αmax=0.30(m/s2) (參看
表本條第 2 款 b 項(2)),地震峰值加速度 PGA 的參考值為 a gR=0.123

10
m/s2,這相當於基準期為 50 年,10%超越概率或 475 年的重現期
的地震反應譜。
- 反應譜的特徵週期,Tg,須按不同的場地類別,由表 IV.5 得出。

b. 地震作用的基本表達型式
(1) 概要 - 本規章所規定的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亦稱為彈性反應譜,
其縱坐標為加速度最大彈性响應,橫坐標為結構的基本自振週期。它
反應了地面某一處及位於該處的結構底部的地震運動。

抗倒塌要求(承載力極限狀態 - 設計地震作用)與損壞限度要求(使用
極限狀態 – 服務能力地震作用)的反應譜,其外狀與彈性反應譜基本
相同。

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可分解為兩個相互垂直的獨立分量,每一分量以
相同的水平地震反應譜表示。

地震反應譜曲線是按照國家标准 GB50011-2001 及“中國地震動參數區


劃圖”規定的澳門區域地震峰值加速度。地震反應譜曲線需根據場地類
別,並應考慮結構的自振週期及阻尼,作出調整。

(2) 水平彈性反應譜 -以重力加速度(g)標準化後的水平方向地震作用彈


性反應譜曲線 Se(T),各分段的表達式如下(圖 4.1):

T
0 ≤ T ≤ 0.1( s ) : Se(T) = α max [0.42 + (η 2 − 0.42)]
0. 1

0.1( s ) < T ≤ Tg : Se(T) = α maxη 2

γ
 Tg 
Tg < T ≤ 5Tg : Se(T) = α maxη 2  
T 

5Tg < T ≤ 6( s) : Se(T) = α max [η 2 0.2 γ − η1 (T − 5Tg )]

11
Se

η2αmax
γ
(T g
Se = T
( η2αmax

0.42αmax
γ
Se = [η20.2 η1(T−5T g) αmax
[

0 0.1 Tg 5T g 6.0 T(s)

圖 IV.1 -以重力加速度(g)標準化後的水平彈性反應譜 - Se(T),

式中: αmax 為澳門地區, 水平地震作用的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


ag
αmax= β max 。
g
當中: ag PGA 參數 (ag = agRγ1 );
g 重力加速度 (g = 9.8m/s2);
β max 放大系數,按照澳門的場地地質條件,取
值為 β max =2.4;
所以,當重要性系數(γ1)為 1.0 時,則 ag = agR = 0.123g 及
αmax 值為 0.30。
驗算損壞限度要求(或使用極限狀態)時,αmax 應乘以相應
的折減系數(v),(參考表 IV.1)。
若建築物於不利地段內興建(如孤坡,非岩性的峭坡或斜
坡的邊緣),最大地震影響系數 αmax 則需乘以一增大系數。
Tg 反應譜特徵週期 Tg,由下表 IV.5 獲得:

表 IV.5-不同場地類別的反應譜特徵週期值,Tg
場地類別 I II III IV

Tg (s) 0.35 0.45 (0.65) 0.65 (0.85) 1.10


注解:括號內的 Tg 值為飽和淤泥場地(塑性指數>19)的特徵週期值

ζ - 阻尼比,以小數表示;
γ, η1 及 η2 - 阻尼調整係數,按下式確定:
0.05 − ζ
γ = 0.9 +
0.5 + 5ζ

12
0.05 − ζ
η1 = 0.02 + (如η1 <0, 則 η1 =0)
8
0.05 − ζ
η2 = 1 + (如 η2 <0.55, 則 η2 =0.55)
0.06 + 1.7ζ

(3) 豎向彈性反應譜
豎向地震作用的彈性反應譜, Sve(T) ,可按上述的水平彈性反應譜
Se(T),分別將 αmax 和 Tg 值各折減 50%,直接求得。

當豎向地震作用大於 0.25g 時,其影響變得重要。若按上述的折減方


法計算,澳門地區的地面峰值豎向加速度(豎向的 PGA)約為 0.06g,
遠小於 0.25g。這正好說明,澳門地區建築物的抗震設計,可忽略豎
向地震作用。

注解:結構豎向振動的基本自振週期取決於豎向構件的軸向剛度,其週期
較短,所以豎向地震動反應譜的增幅也較小。然而,對於大跨度的結構
樑、樓板、懸臂構件、支撐柱的樑、或水平預應力樑,這並不適用。

總括來說,當出現以下兩種情時,需要考慮豎向地震作用:
- 設計的峰值加速度大於 0.25g;
- 結構包括大跨度的水平構件。

(4) 非線性彈响
非線性彈响應的綜合彈性反應譜或設計反應譜
結構体系在非線性範圍的地震作用承載能力,與全線性彈性响應的
結構体系相比,通常允許降低前者的抗震設計值。

抗震設計時,可以綜合彈性反應譜進行結構彈性分析從而考慮結構
的耗能能力(透過結構本身延展性或其他裝置),而避免使用複雜的非
彈性結構分析方法。通常,綜合彈性反應譜由彈性反應譜按相關的
性能系數 (q)折減得出。性能系數列於表 IV.2,也可參考其它有關的
規範及文獻。

水平地震作用的綜合彈性反應譜(亦稱設計反應譜) Sd(T)的分段表達
式如下:

T
0 ≤ T ≤ 0.1( s ) : Sd(T) = α max [0.28 + (1.0 / q − 0.28)]
0.1

0.1( s ) < T ≤ Tg : Sd(T) = α max /q


13
0 .9
T 
Tg < T ≤ 5Tg : Sd(T) = α max / q g 
T 

5Tg < T ≤ 6( s) : Sd(T) = α max / q[0.2 0.9 − 0.02(T − 5Tg )]

其中: q 性能系數

Tg 反應 譜的 特徵週期值 ,取決 於 場 地類別 ( 參 閱表

IV.5)。
注解:性能系數 (q) 的取值,亦要考慮到 5%阻尼以外的其他阻尼值的影
響,在綜合彈性反應譜或設計反應譜下降段的表達式中,反應譜參數
η1、η2 及 γ 值由:η1 = 0.02、η2 = 1.0 及 γ = 0.9 (參閱本條文第 2.b.(2)) 取
代。

上述的綜合彈性反應譜不適用於隔震結構或設有其他耗能裝置的結
構設計。對於這些情況,須作專門研究以獲得相關的設計反應譜。

c. 地震作用與
地震作用與其他作用的組合
其他作用的組合
地震作用設計值 SFa 會須符合 RSAEEP 第五至第十條的相關組合規定。
但本章引入了新的重要性系數(γI),所以相應的偶然組合如下:
m n
S d = ∑ S Gik + γ I .S Fa + ∑ψ 2 j S Qjk
i =1 j =1

地 震 作 用 效 應 須 考 慮 重 力 的 永 久 作 用 ( ∑ Gk ) 及 可 變 作 用 的 準 永 值

( ∑ψ 2 Qk )。

14
第二十四條
建築結構抗震設計 - 分析方法)
(建築結構抗震設計 分析方法

1. 序言
本條文適用於一般建築物的抗震設計,且須與上述的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
條,第二十三條共同使用。

2. 建築結構的抗震特性
a. 基本概念
雖然本地區只屬中等烈度的地震區域,但是抗震設計的基本概念仍適用
於本地區的建築結構。

設計概念上應考慮以下因素:簡單的結構,兩個主軸方向上的規則性及
對稱性,側向及扭轉抗力和剛度,以及樓板的剛體行為。

下面 b 項列出建築結構的平面和剖面則性要求,及對擇選結構模型和分
析方法的影響。

b. 結構規則性的要求
本抗震設計規章没有禁止不規則的建築結構,而是推薦選用規則的建築
結構設計,原因是(1)設計上更為簡便;(2)從經濟考慮,能較好地利用結
構材料的延性優點及(3)減少地震對結構造成的破壞及嚴重性。

據資料顯示,地震發生後,規則的建築物的破壞程度遠低於不規則的建
築物。然而,從結構的地震反應方面考慮結構的規則性,即使在更先進
的國際抗震規範中,亦無清晰的精確定義。

基於這些困難,本規章並沒有設立嚴格的準則來區別規則或非規則結
構,而是列出一系列規則結構所需具備的特徵。

參考了歐洲規範 EN1998-1-2004 的相關要求,建築結構的平面和剖面規


則性要求列於本規範附件 A 附錄四。

上述結構規則性分類的目的,是為了在決定結構模型的簡化程度及選擇
合適分析方法時,提供初步的判斷依據。實際上,結構規則性的分類對

15
抗震設計的影響有如下幾方面:
- 結構的分析模型:分為兩類,平面規則結構的分析模型,可由幾個
平面結構模型組成;不規則結構則須使用空間結構模型;
- 結構分析方法:剖面規則結構可用簡化側向靜力分析,剖面不規則
結構則須使用振型反應譜動力分析;
- 性能系數:須折減剖面不規則結構的性能系數 q (表 IV.2 的 q 值須乘
以 0.8)。

以上的結構規則性的準則可總結於下表 IV.6。

表 IV.6 - 結構規則性與抗震設計分析
結構的規則性(a)
結構模型 線彈性分析方法 性能系數 (q)
平面 剖面

是 是 平面 簡化側向靜力分析(b) 基準值

是 否 平面 振型反應譜動力分析 折減值

否 是 空間 簡化側向靜力分析(b) 基準值

否 否 空間 振型反應譜動力分析 折減值
注解: (a) - 按照附錄 A 至附件 IV;
(b) - 如滿足到條件 T1 ≤ (2.0s and 4Tg) (第 24 條第 3 款 c(1))。

應當注意的是,若因結構平面不規則而引致扭轉效應,採用空間結構模型
的靜力或動力分析方法可徹底分析其效應。

3. 結構分析
結構分析
a. 概要
本規章假設結構行為為完全線性。因此,在本章的適用範圍內的建築結構
抗震設計,允許使用線性分析方法。

一般情況下,振型反應譜動力分析方法,適用於各類型建築結構的抗震設
計,假設結構的振型為線彈性關係。

然而,根據本條第二款及 附件 A 附錄四的結構規則性要求,也可使用簡
化側向靜力分析方法。
注解:以上所提及的兩種線性分析法(靜力或動力)均使用第二十三條,第 2 款 b(4)所定
16
義的綜合彈性反應譜 Sd(T)。綜合彈性反應譜由彈性反應譜除以性能系數(q)得出,同時
假設韌性結構一定範圍內的非線性响應。

抗震設計時,重力應按照第二十三條第 2 款 c 的規定分析。

本規不適用於非線性分析方法,如:非線性靜力分析法及非線性時程動力
分析法。

b. 偶然的扭轉作用
地震發生時,不論是規則或不規則結構,結構的扭轉效應會使每一層樓板
的質量中心產生任可方向的位移,因而存在不確定的質心位移。質心位置
可由偶然偏心定義:eai = ± 0.05Li
式中: eai 第i層樓板質量中心的偶然偏心,所有樓層的偏心方向一
致;
Li 與地震作用方向垂直於的樓板尺寸。

c. 簡化側向
簡化側向靜力分析方法
(1) 概要
對於平面規則的建築結構,抗震設計的簡化方法就是先將結構沿主軸(x
及 y)分解成兩組平面結構,然後分別對每組平面結構進行側力作用下的
線性靜力分析。但不規則結構則須使用空間結構的振型分析方法。

然而,簡化側向靜力分析方法只適用於,兩水平主軸方向皆以第一振型
為主要响應的建築結構;即第一振型以外的其他振型對結構响應無明顯
應响。也就是必須滿足下列兩個要求:
- 在水平兩主軸方向,結構的基本自振週期 T1,要小於 2.0s 及 4Tg (反
應譜特徵週期值,參見第二十三條第 2 款 b.(2) 及表 IV.5);
- 必須是剖面規則結構。

(2) 底部剪力法
結構兩水平主軸方向的底部剪力 Fb 表達式如下:
Fb = S d (T1 ).G.λ
其中: Sd (T1) 結構基本自振週期 (T1) 對應的設計反應譜縱座標值,,
以重力加速度(g)標準化;
G 基礎或在剛性地下室以上的建築物的總重力荷載,包括

荷載組合內的所有永久作用 ( ∑ G k )及可變作用的準永

久值( ∑ψ 2 Qk );
17
λ 修正系數,當建築物層數多於兩層及 T1≤2Tg 時 λ =
0.85,除此之外 λ = 1.0。

建築物兩主軸方向的基本自振週期 T1 的計算方法,可參考本規範附件 IV
附錄 B。

(3) 水平地震力的分佈
抗震設計時,結構的底部剪力沿高度分佈於各樓層,作用於樓層的質心。
每個樓層的水平作用力 Fi 由以下公式給出:
z .G
Fi = Fb . i i
∑ z j .G j
其中: Fb 底部剪力;

Gi Gj 樓層的重力荷載,包括荷載組合內的所有永久作用( ∑ G k )

及可變作用的準永久值( ∑ψ 2 Qk );

zi zj 重力荷載 Gi Gj 的計算高度(基礎或剛性地下室以上高度)

須注意,上述水平地震力的計算公式,是假設了結構第一振型的水平位移
沿高度線性增加。

若假設樓板為平面內剛性,上述水平作用力 Fi 應分佈到抗側力系統。若
假設樓板的質量和慣性矩都集中於樓板的質量中心,則上述水平作用力同
樣作用於該質量中心。

(4) 偶然扭轉效應
除前述計算質量中心位移的方法外(見本條文的第 3 款 b 項),也可以 δ 系
數(δ=1+0.6 x/Le)乘以地震作用水平分量- Fi 的作用效應,計算偶然偏心。
其中: x 建築物平面的質量中心與結構構件間,沿地震作用方向的
垂直距離;
Le 兩最外層抗側力構件間,沿地震作用方向的垂直距離;。

當採用水平兩主軸方向的平面結構模型分析時,每一主軸方向的偶然扭
轉效應為偶然偏心(eai= ± 0.10Li)的兩倍,此時 δ 系數應為 δ=1+1.2 x/Le。

d. 振型反應譜動力
振型反應譜動力分析方
動力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1) 概要
振型反應譜動力分析是線彈性結構的動力分析法。主要在簡化靜力法不適用

18
的情況下使用,如極不規則的建築結構 (參閱表 IV.5)。

動力方法是將單個振型所作的貢獻疊加起來。當中須考慮所有對結構總响應
有顯著影響的振型。若出現下列任一情況,振型個數即可視為已達到要求:
- 計算已包括的 振型個數的有效振型 質量之和達結構總質量
90%;
- 所有有效振型質量超過結構總質量 5%的個別振型都包括在計
算內。
注解:由 k 振型的有效振型質量 mk 可求得相應的底部剪力 Fbk,公式為 Fbk =
Sd(Tk)mk。同一主軸方向的所有振型,有效模型質量之和等於結構的質量。

當未能滿足上述要求時 (如扭轉振型的影響較顯著的建築結構),空間結構模
型分析所採用的最少振型個數 k 應同時滿足下列兩個要求:
k≥3·√n 及 Tk≤0.20 秒
其中:k 計算內的振型個數;
n 基礎或剛性地下室以上的樓層數量;
Tk 振型 k 的振動週期。

(2) 振型的響應組合
當振型 i 及振型 j (包括平移或扭轉振型) 的週期 Ti 及 Tj 能滿足條件
Tj≤0.9·Ti,該兩振型 i 及 j 可視為相互獨立。

因此,地震作用效應的最大值 EE 可按平方總和開方法(SRSS 方法)計算,過


程中所有的主要振型響應(參閱前述的 c 項(1))須包括在計算內,且振型為相
互獨立。計算公式如下:

EE = ∑E
N
2
Ei

其中: EE 地震作用效應 (力,位移等);


EEi 振型 i 的地震作用效應。
注解:但若振型 i 及 j 非為相互獨立,則須以更精確方法計算地震作用效應的最大值,如完
全平方組合(Complete Quadratic Combination,CQC 方法)。

(3) 偶然扭轉效應
當採用空間結構模型時,本條第 3.b 項所提及的偶然扭轉效應,應為沿縱軸
作用于每一樓層 i 的扭矩 Mai = eai Fi 的總靜力效應

其中: Mai 沿縱軸樓層 i 的扭矩;

19
eai 本條第 3b 點所指的任何方向上樓層質量 i 的偶然偏心;
Fi 任何方向上樓層 i 的水平作用力由 3c(3)定義。

上述的荷載應考慮正負方向(所有樓層同一正負方向),從而考慮地震作用下
最不利的結果。

當採用兩主軸方向的平面結構模型分析時,扭轉效應可按照簡化側向靜力分
析的相同方法計算。

e. 地震作用分量的效應組合
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沿結構兩主軸方向,可分解為兩個獨立分量,並同時作
用在結構上。

本規章提供的方法 (簡化側向靜力法及振型反應譜動力法) 適用於單獨計算


上述任一分量的地震作用效應最大值。兩分量效應(Ex 及 Ey)的地震作用組合
效應,可以水平分量的平方總和開方法 (SRSS 法)計算。

20
附件 IV - 地震作用

附錄 A - 建築結構
建築結構的
結構的規則性 - 建議準則
建議準則

1 平面規則性的準則
平面規則性的準則
結構的平面規則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結構分析模型的選取。事實上,平面規則
結構,沿結構水平主軸的水平地震响應不是偶合的;因此每一水平主軸方向,可
使用獨立的平面模型進行結構分析。

當建築物同時具備下列五項條件時,可視為平面規則建築物:
a. 沿兩水平主軸方向,建築結構的質量及剛度分佈大致對稱;
b. 簡單的建築結構平面佈置,即樓板的邊界應構成凸多边形。若結構的平
面佈置存有凹角(Set-backs),則每一凹角面積不應超過樓板面積的 5%,
凹角面積指包圍結構平面的凸多边形邊線與凹角處的樓板邊界所構成
的剩餘面積。
註:舉例來說,某長方圍線的結構,四個獨立近似於長方形的凹角角端位置,於該
方向有 25%的凹入,而其他方向的每一個凹角為 20%,則此結構滿足結構平面
的這項條件。
需要注意外圍線祇包括建築物的垂直構件,並不包括附有露台或懸伸物的樓層。 然
而,結構的規則性需考慮樓層的內部開孔的位置及尺寸。
c. 與豎向結構構件的側向剛度相比,樓板應具有足夠的平面內剛度(水平
剛度),以致側向層間位移不受樓板變形影響。因此,豎向結構構件上,
水平地震力的橫向分佈不會明顯地受樓板的變形影響。
註:這一點通常無需驗算。一般跨度不大,無大開孔的 70mm 厚鋼筋混凝土樓板可
視為剛性樓板,尤其是那些連接主要豎向構件的樓板。
d. 建築物平面的長寬比(Lmax / Lmin)不應大於 4。Lmax 與 Lmin 分別為建築物
平面上,相互垂直方向的較大與較小尺寸。
註:這個限制除了預防樓層的平面剛度外的變形,還限制彈性支座的深梁影響地震
剪力沿垂直構件的分散。
e. 採用 x 和 y 方向獨立分析時,以 y 方向為例,每一樓層的結構偏心距 e0
及扭轉半徑 r 應按照下式計算:
e0x≤0.30.rx 及 rx≥ls
其中:
e0x =靜力偏心或剛度中心與樓層質量中心之間的 x 方向距離 (x
方向垂直於分析方向)
rx =扭轉半徑;或扭轉剛度與 y 方向的側向剛度比值的平方根
ls =樓板質量的 回轉半徑 (樓板質心的質量 極慣性矩 與樓板
質量的比值的平方根)。
21
質量均勻分佈的長方形樓板,若其尺寸為 l 及 b(包括結構
垂直構件軸線外的樓板面積),則其回轉半徑為 ls = √ [ ( l2 +
b2) / 12]。
註:這確保了 x 及 y 方向獨立分析時,兩方向的側向位移的第一振型,其
基本自振週期均大於垂直坐標 z 的扭轉振型的短週期。因此,側向位移响
應的貢獻優先於扭轉响應,從而避免出現極具潛在危險而設計上又難以控
制的扭轉耦聯情況。
f. 單層建築物的剛度中心是所有主要抗震構件的側向剛度的中心,而扭轉
半徑 r 是整體的扭轉剛度與側向剛度中心的比值的平方根。某一方向的
整體側向剛度需考慮該方向的所有主要抗震構件。
主要的地震構件應考慮垂直的結構構件,不包括樑及樓板。剛度中心和
扭轉半徑可按照垂直構件橫剖面的慣性力矩,如下計算:
- 橫向剛度的中心:

xcs = ∑(xEIy) /∑(EIy) 及 ycs = ∑(yEIx) /∑(EIx)


- 旋轉半徑:

rx =√[∑(x2EIy+ y2EIx) /∑(EIy)] 及 ry =√[∑(x2EIy+ y2EIx) /∑(EIx)]

g. 多層建築物的剛度中心和扭轉半徑只能以近似值表示。如能滿足下列兩
個條件,即可對結構的平面規則性分類,及進行扭轉效應的近似分析:
- 所有的抗側力系統(如核心筒,結構牆或框架)沿建築物高度,由
基礎至頂層都是連續的;;
- 抗側力系統承受水平荷載時,彼此的變形無太大的差異。通常純
框架系統(為剪切型或剪力樑變形模式)或純剪力牆系統(為彎曲
型或垂直懸挑樑變形模式)都可滿足這個條件。但框架剪力牆系
統一般不滿這個條件。
這說明了,純框架系統與純剪力牆系統,每一層的剛度中心與扭轉半徑
可按上述 f 項的表達式計算。但若剪切變形與彎曲變形同樣顯著時,上
述表達式中則應使用截面的等效剛度(或慣矩性)。

2 剖面規則性
剖面規則性的
規則性的準則
豎向規則的建築物應符合以下的四個條件:
a. 所有的抗側力系統(如核心筒,結構牆或框架)沿建築物高度,由基礎至頂
層都是連續的;若有上層縮進則應按以下 d 項要求。
b. 建築物由底部到頂部,每一獨立樓層的質量和橫向剛度須維持不變或逐漸
減少,但無突變。
c. 對于框架式建築物,樓層的真實抗力與設計所需的抗力之比值,相鄰樓層
間,該比值不應有明顯變化。
22
d. 上層縮進尺寸應符合以下的要求:
(1) 漸進但維持軸向對稱的上層縮進,縮進尺寸不應超過相鄰下層對應
尺寸的 20%(參閱圖 4.1a 及 4.1b);
(2) 主結構系統 15%高度以下的單一縮進,縮進尺寸不應超過下層對應
尺寸的 50%(參閱圖 4.1c)。此情況下,位於縮進結構垂直投影面積內
的建築物底部結構,應設計最小能承受 75%無底部增大部分的相似
結構將會出現的水平剪力;
(3) 若上層縮進非軸向對稱,則各層的縮進尺寸,皆不應超過地面層或
剛性地下室的對應尺寸的 30%,而上層縮進尺寸不應超過相鄰下層
對應尺寸的 10%(參閱圖 4.1d)。

23
L2

L1
L3 L1

>0,15H

(a) (L1-L2)/L1 ≤ 0.20 (b) (L3-L2)/L ≤ 0.20

L2

L1
L3 L1

<0,15H

L L

(d) (L3+L1)/L ≤ 0.50 (c) (L-L2)/L1 ≤ 0.30 和


(L1-L2)/L1 ≤ 0.10

圖 4.1 – 上層縮進的剖面規則性準則

24
附錄 B - 建築結構的基本自振週期
建築結構的基本自振週期
根據結構抗側力系統的性質,可使用經驗公式或直接動力分析(如 Rayleigh
法),計算結構的基本自振週期 T1。
結構基本自振週期的經驗公式
(a) 方法 1:
按照建築結構的類型,建議以下的計算式:
框架結構 T1 = n/12
框架剪力牆結構 T1 = n/16
剪力牆結構 T1 = n/(6b)

式中: T1 結構水平方向的基本週期,以秒(s)表示;
n 地面層以上的建築物層數;
b 分折方向上的建築物平面尺寸。
(b) 方法 2:
- 建築物高度不超過 40 米時:
T1=Ct.H3/4
其中: T1 結構水平方向的基本自振週期,以秒(s)表示;
H 建築物總高度,以米(m)表示;
Ct 按照下表定義:
Ct 結構類型
0.085 鋼框架結構
有對角線支撐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及
0.075
鋼框架結構
0.050 所有其他結構
(參考計
混凝土或砌磚剪力牆結構
算注解)

計算注解:此類結構的 Ct 為: Ct = 0,075/ Ac

其中: Ac= ∑ [A .(0,2 + (l


i wi / H ))
2
]
Ac - 建築物首層的剪力牆總有效面積 (m2);
Ai - 建築物首層內,第 i 道剪力牆的有效橫截面面積 (m2);

lwi - 建築物首層,第 i 道剪力牆沿作用力方向的長度,但 lwi/H 不


應超過 0.9。

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