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地下管线中日美三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与转换

缪惠全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SEISMIC DESIGN CODES FOR UNDERGROUND PIPELINES ADOPTED
BY CHINA, JAPAN AND AMERICA
MIAO Hui-quan
在线阅读 View online: https://doi.org/10.6052/j.issn.1000-4750.2021.05.S047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

铰支桁架-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研究
SEISMIC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HINGED TRUSS FRAME STRUCTURES
工程力学. 2019, 36(3): 105-113 https://doi.org/10.6052/j.issn.1000-4750.2018.01.0001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最不利时刻的确定及其应用
DETER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RITICAL MOMENT IN THE LONGITUDINAL SEISMIC RESPONSE OF TUNNEL STRUCTURES
工程力学. 2019, 36(S1): 240-247 https://doi.org/10.6052/j.issn.1000-4750.2018.04.S047

双柱式摇摆桥墩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和倒塌分析
Seismic response and overturning of double-column rocking column bridge system
工程力学. 2019, 36(7): 136-145 https://doi.org/10.6052/j.issn.1000-4750.2018.04.0224

基于剪力比的防屈曲支撑-RC框架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STUDY ON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BASED ON
SHEAR FORCE RATIOS
工程力学. 2018, 35(3): 96-105 https://doi.org/10.6052/j.issn.1000-4750.2016.11.0854

基于中国规范的近断层区竖向抗震设计谱研究
STUDY ON VERTICAL SEISMIC DESIGN SPECTRA OF NEAR FAULT AREA BASED ON CHINESE CODE
工程力学. 2021, 38(12): 183-190 https://doi.org/10.6052/j.issn.1000-4750.2020.12.0871

基于静-动力分析相结合方法的桥梁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价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bridge pile foundations based on the method combined static with dynamic analysis
工程力学. 2018, 35(S1): 325-329,343 https://doi.org/10.6052/j.issn.1000-4750.2017.05.S062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信息
第 39 卷第 xx 期 Vol.39  No.xx 工  程  力  学
2022 年 xx      月 xxx. 2022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文章编号:1000-4750(2022)00-0001-11

地下管线中日美三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与转换
缪惠全1,2
(1. 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北京 100124;2.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4)

摘    要:地下管线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重要任务,一旦发生地
震,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灾后恢复将产生重要影响。中日美三国作为世界抗震强国,其对地下管线的抗震
设计各有特色,然而既有的研究或者重于三国管线抗震设计原理的分析,或者重于三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对
比,未能对地下管线的抗震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对比。该文针对此问题,对中日美三国地下管线的抗震设计
进行了详细地对比研究,并讨论了相互之间如何进行抗震设计参数的转化以实现协调一致。最后,该文用两个
算例表明了该文研究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地下管线;抗震设计;规范;中美;地震反应
中图分类号:TU352.1+1;TU990.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6052/j.issn.1000-4750.2021.05.S047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SEISMIC DESIGN CODES FOR
UNDERGROUND PIPELINES ADOPTED BY CHINA,
JAPAN AND AMERICA

MIAO Hui-quan1,2
(1.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Security and Disaster Engineering,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Underground pipelin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lifeline engineering, and they undertake important
tasks such as supplying water, gas, and heating, etc. Once they are damaged in the earthquake, the normal life of
residents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city  after  the  disaster  will  be  affected  seriously.  As  the  countries  with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resistance, China, Japan and, America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However,  the  existing  studies  about  the  seismic  guidelines  of  the  three  countries  only
focus on the seismic design principles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or only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a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Meanwhile,  how  to  transform  the  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is discussed. Finally, this study uses two examples to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tudy.
Key words:  underground pipelines; seismic design; code; China and America; seismic response
 

地下管线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 和学习美日两国的设计经验,是工程设计人员进
分,承担着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重要任务, 行管线抗震设计,特别是一些超规管道结构抗震
一旦发生地震,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灾后恢 设计的重要途径。
复将产生重要影响。对地下管线进行抗震设计, 既有的研究,已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诸多努
提高地下管线进行抗震能力,是中日美三国管道 力。例如文献 [1] 曾对三国管道设计规范的计算原
工程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地下管线的抗震设 理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文献 [2] 则对中美之间建筑
 计规范还尚待进一步地完善,因此,有效地借鉴 结构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对比研究,文献 [3] 则
收稿日期:2021-05-17;修改日期:2022-01-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21008205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2200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1M690278)
通讯作者:缪惠全 (1988−),男,山东人,讲师,工学博士 (后),主要从事生命线工程和韧性城市研究 (E-mail: miaohq@126.com).
2 工  程  力  学

对中美地震动参数之间的转换进行了研究。由此 此,其规定的第一水准为 30 年超越概率 50% 的地


可见,这一些经典文献各有侧重,但对地下管线 震作用,即重现期 43 年,第二水准 50 年内超越
中日美的抗震设计规范,尚未能进行系统深入的 概率 10% 的地震作用,即重现期是 475 年[11]。
分析,特别是三国规范之间地下管线的抗震设计 日本规范认为结构的破坏主要取决于地震输
转换关系,仍显模糊,缺乏系统性的介绍和分 入的能量,而与之直接相关的是地震导致的地面
析,尤使工程设计人员难以有效地掌握。 运动速度,因此,其地震波调幅时以地面峰值速
因此,本文深入细致地就三国抗震设防目 度 (peak ground velocity,PGV) 作为目标参数 [10]。
标、场地类型、场地反应、分段管线和整体管线 第一水准的 PGV 为 0.25 m/s,相应的地面加速度
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对比,并讨论了三国之间抗震 为 0.08 g~0.10 g。而第二水准的 PGV 要求为 0.50
设计参数之间的转换问题,最后以两个代表性的 m/s,地面加速度约为 0.30 g~0.40 g[9]。但是其没
管线为例验证了本文研究的实用性。本文的内容 有明确的设防烈度和建筑功能性参数,而是通过
不仅能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实际意义的工程参 地震建筑结构的基底反力系数 C0(此处地下管线结
考,同时亦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有效的借鉴。
  构没有该系数) 和区域系数 Cz 值来反应各地设防
标准的差异。《下水道施設の耐震対策指針と解
1    抗震设防目标的差异
説·2006 版》中,A、B、C 的地域修正系数分别
虽然中日美三国在抗震防灾这一大目标上是 为 1.0,0.85 和 0.7,水平设计速度的标准值则如
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的技术目标层次上,仍然具 表 1 所示。
 
有显著的差异,由此导致同一结构的设计地震反
 

表 1    设计水平地震速度标准值
应值和目标限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抗震设防 Table 1    Standard value of seismic design velocity in
目标这一方面的差异上,分析如下:  
horizontal direction

1) 中国规范 [4] 埋地管线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 地震 场地类别 标准值/(m/s)

仍然基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 水准1 − 0.15


I类 0.8
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设防烈度 (中震) 是
水准2 II类 0.7
按照 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 10% 的地震烈 III类 0.6
度 定 义 , 即 基 本 地 震 的 重 现 期 为 475 年 , 而 小  
 

震、大震 50 年设计基准期的超越概率则分别为 由此可见,日本规范控制的底层因素在于场


63%、2%~3%,即地震重现期分别为 50 年、1642− 地峰值速度这个“开关”。
2475 年[9]。 由于日本规范中第二阶段设计对应重现期
工程设计人员认为地震力是衡量地震对结构 475 年的地震作用,相当于中国的中震。因此,可
破坏最重要的指标,而与之直接相关的便是加速 直接将日本的第二阶段对应的地震水准的地震动
度,由此,对地震波进行调幅时以地面峰值加 参数与中国中震的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对应[11]。
速度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 作为目标参 3) 美国规范 ASCE/SEI7-10 所设定的抗震目标
数 [10]
。设计的基本加速度值是 50 年设计基准期内 为“使结构在地震下倒塌风险最小,为具有考虑
超越概率为 10% 的峰值加速度,即中震这一烈度 保护公众健康、安全、财产功能与使用要求的建
所对应的峰值加速度。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 筑物提供最低设计标准  [12]”。为此,其采用“设
出了我国主要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基本的地震 计地震”与“基于风险目标的最大考虑地震”
加速度值。 两种地震,前者为后者的 2/3,而“最大考虑地震”
由此可见,中国规范,控制的底层因素在于 统一取为 50 年超越概率 2% 的地震,考虑到美国
场地峰值加速度这个“开关”。 各地区的差异,以此为基础,采用了“定值地面
2) 日本规范采用了两个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运动”法对断层明确的地区进行调整,从而使得
在第一水准的中等强度地震作用下,要求结构几 全美的建筑具有相同的抗倒塌能力 [13]。为此,规
乎不遭受破坏;在第二水准强烈地震作用下,结 范给出了“基于风险目标的最大考虑地震”的结
构不倒塌或产生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的破坏。为 构响应的峰值参数 Ss,该值为地面峰值加速度乘
工  程  力  学 3

以动力放大系数[12]。 F vS 1
Tg = (4)
由此可见,美国规范控制的底层因素在于结 Fa S s

构峰值加速度 (在规范中表现为谱加速度) 这个 此处,γU 为美国规范中最大考虑地震 (50 年


“开关”。 超越概率 2% 的地震) 在 0.2 s 时谱加速度与设计地
中美之间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之间可以互相转 震 (50 年超越概率 10%) 在 0.2 s 时谱加速度的比值。
换[3,13],其中中国规范向美国规范的转化公式为[3]: 因此,中日美三国就抗震设防目标的差异可

S s = 2.5γC APGA / Fa (1) 总结于表 3 之中。


 
/
 

表 3    中日美抗震设防目标的对比
S 1 = 2.5γC T g APGA Fv (2) Table 3    Comparison of design target
 

其中 Ss、S1 分别为最大考虑地震下美国 B 类场地 国 目标 控制因素

地面短周期和 1s 周期的谱加速度;Fa 和 Fv 分别 中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地面峰值加速度


日 水准一:限制破坏要求;水准二:不倒塌要求 地面峰值速度
为美国规范 C 或 D 类场地的调整系数;APGA 为中
使结构在地震下倒塌风险最小,为具有考虑保护
国规范中所规定地面峰值加速度;Tg 为中国规范 美 公众健康、安全、财产功能与使用要求的建筑物 结构峰值加速度
提供最低设计标准
中与地震分组相对应的 II 类场地的反应谱特征周  

期;γC 为重现期调整系数,γC、Ss、S1 的结果如 2    场地类型的规定


表 2 所示[3]。
 
 
出于设计需求,中日美对结构所处的场地也
表 2    中国规范向美国规范的转换  g
分别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对于中国和美国、日本、
Table 2    Conversion of Chinese code to American code
 

欧洲等地区规范对场地类型的规定,已有诸多专
APGA 7度(0.10 g) 7度(0.15 g) 8度(0.20 g) 8度(0.30 g) 9度
γC 2.97 2.69 2.25 1.84 1.58
门的文献讨论,此处仅就埋地管线地震反应计算
Ss 0.65 1.01 1.13 1.38 1.58 分析涉及到的场地类型规定进行简要的分析:
S1 (第一组) 0.16 0.22 0.25 0.33 0.39 1) 中国场地的划分标准为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C类
S1 (第二组) 0.18 0.26 0.30 0.39 0.48 和 场 地 覆 盖 层 厚 度 两 个 指 标 , 分 为 I、 II、 III、
S1 (第三组) 0.21 0.30 0.35 0.46 0.55 IV 四类场地;2) 日本则是将场地分为 I、II、III 三
Ss 0.55 0.89 1.04 1.38 1.58
类,划分的标准为场地特征周期;3) 美国规范对
S1 (第一组) 0.11 0.17 0.20 0.26 0.31
D类 场地进行划分时,以等效剪切波速、标准贯击数
S1 (第二组) 0.13 0.20 0.23 0.31 0.40
S1 (第三组) 0.15 0.24 0.28 0.38 0.46
和不排水抗剪强度三重指标,对场地划分为 A、
注: APGA 为中国规范中所规定地面峰值加速度,C、D 类为中国规 B、C、D、E 和 F 六类。但此处应该注意,中美
范的场地类别,γC 为重现期调整系数,Ss、S1 分别为最大考虑
地震下美国 B 类场地地面短周期和 1 s 周期的谱加速度。
对场地分类中使用的等效剪切波速的规定是不同
的,为了加以区别,此处我们用 vs20 表示中国场
 
 

同样,美国规范亦可向中国规范转换,相应 地分类标准中规定的等效剪切波速,而用 vs30 表


的公式为 : [3]
示美国场地分类标准中规定的等效剪切波速。吕
F aS s 红山通过对中美两国场地分类的研究,给出了表 4
APGA = (3)
2.5γU 所示的转换关系[14]。
 
 

表 4    中美抗震规范场地分类
Table 4    Sit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des
 

中国规范转换为美国规范 美国规范转换为中国规范
GB 50011−2010 ASCE/SEI 7−10 ASCE/SEI 7−10 GB 50011−2010

I0 vs20≥1500 m/s, A A vs30≥760 m/s, I0
I
I1 760 m/s≤vs20<1500 m/s, B B 510 m/s≤vs30<760 m/s, I1

II 330 m/s≤vs20<760 m/s, C C 260 m/s≤vs30<510 m/s, II

III 160 m/s≤vs20<330 m/s, D D 150 m/s≤vs30<260 m/s, III

IV vs20<160 m/s E vs30<150 m/s, IV
4 工  程  力  学

郭峰等人则通过对美国、台湾、日本、欧洲 峰值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将峰值加速度转化得到
的 235 个地震动台站的场地分类,对中美两国场 的,规范采用的峰值位移 (m) 与峰值加速度 (m/s2)
地分类中所规定的等效剪切波波速给出了如下的 的比值为 1/15。
数量转换关系 : [15]
为了对比两种规范此处所产生的差异,我们
ln v s20 = 0.4109 + 0.9080 ln v s30 (5) 以 II 类 场 地 8 度 设 防 , 设 计 基 本 地 震 加 速 度 值
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854。 0.20 g 为例进行分析,按照两种规范计算所得到的
三者之间的对比可以简要总结于表 5 中。 场地峰值位移如表 8 所示。此处,为了写作的简
 
 

便,规范 1 指《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
表 5    中日美场地分类对比
Table 5    Site classification of China, Japan and America
震设计规范 GB 50032−2003》,而规范 2 指《城
 

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GB 50909−2014》。
国 分类 标准 其他  
 

表 6    II 类场地设计地震动峰值位移  m
中 I、II、III、IV 等效剪切波速和土层厚度
应注意中美场地等效剪 Table 6    Design peak value of acceleration in type II site
日 I、II、III 场地特征周期
切波速计算的差异
 

A、B、C、 等效剪切波速或标贯数或 峰值加速度分区(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



D、E、F 不排水抗剪强度
 
 
 
E1地震作用(g) 0.02 0.04 0.05 0.07 0.10 0.14
E2地震作用(g) 0.03 0.07 0.10 0.13 0.20 0.27
3    场地地震反应 E3地震作用(g) 0.08 0.15 0.21 0.27 0.35 0.41
 
 

中日美三国就场地地震反应的对比如下: 表 7    场地地震动峰值位移调整系数
Table 7    Adjustment coefficient of peak displacement
1)中国规范假设地震波是一个正弦的剪切  

II类场地设计地震动位移峰值(m)
波,管线周围土体最大水平位移的标准值: 场地类别
≤0.03 0.07 0.10 0.13 0.20 ≥0.27
KH gT g2
U0k = (6) I0 0.75 0.75 0.80 0.85 0.90 1.00
4π2 I1 0.75 0.75 0.80 0.85 0.90 1.00
这一变形值是和地震设防烈度、场地特征周 II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期 (Tg) 有关。 III 1.20 1.20 1.25 1.40 1.40 1.40


IV 1.45 1.50 1.55 1.70 1.70 1.70
这一结果本质上是将基岩上覆土层抽象为一
 
个单自由度体系,根据反应谱之间的关系可得知:
 

表 8    两种规范地面峰值位移的对比  mm
Table 8    Comparison of peak displacement
S a = ω2 S d (7)
of two seismic codes
其中,Sa 是最大加速度,Sd 为最大相对位移。由
 

分组 规范1 规范2
此可以得到: 地震 E1 E2 E3 E1 E2 E3
Sa 第一组 2.9 6.1 13.7 70 130 270
Sd = 2 (8)
ω 第二组 3.8 8.0 17.9 70 130 270

则当设计加速度为 Sa=KHg 并考虑考虑结构自  


第三组 4.8 10.1 22.6 70 130 270
 

振周期和频率的关系,不难得到:
从表 8 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两种规范在地
Sa KH g KH gT g2
S d = 2 = ( / )2 = (9) 面位移峰值之间产生的差异:
ω 2π T g 4π2
a) 规范 1 场地位移峰值不仅受到抗震设防烈
显然,这一结果无法考虑场地的复杂性,是 度的影响,还受到场地特征周期的影响。在同一
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结果。同时,还缺乏已有数据的 地震水平下,场地特征周期越长,则峰值地面位
验证,而在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 移越大。以 E2 水平地震为例,其第一、二、三组
范》之中,首先给出了 II 类场地设计地震动位移 的场地特征周期分别为 0.35 s、0.40 s 和 0.45 s,即
峰值 [16],其他类型场地中地震动位移峰值则应乘 峰值位移分别为 6.1 mm、8.0 mm 和 10.1 mm。而
以相应的调整系数,具体规定如表 6 和表 7 所示。 规范 2 显然已彻底忽略了场地特征周期的影响,
同时,规范的条文说明 5.2.4 中明确指出,设 E2 水平的峰值地面位移均为 130 mm。
计地震动的峰值位移是利用地震动峰值位移和 b) 由计算所得的场地位移峰值 (规范 1) 与有
工  程  力  学 5

经验所得的场地位移峰值 (规范 2) 结果显然差别 其中 u 为时刻 t 土层深度 z 处的相对位移,G 是土


巨大。在 E1、E2、E3 水平下规范 1 所得到的场地 体的剪切模量,c 为粘滞阻尼系数,ρ 是土体密度。
位移峰值最大值为 4.8 mm、10.1 mm 和 22.6 mm, 这一方程的解为:
而规范 2 所得到的场地位移峰值则达到了 70 mm、 ∑
∞ ∑
∞ [ ]
1 z
130 mm 和 270 mm,后者分别是前者的 14.6 倍、 u (z, t) = Zn (z) Xn (t) = cos (2n − 1) Xn (t)
n=1 n=1
2 H
12.9 倍和 11.9 倍。 (11)
注意,此处两种规范对于“小震、中震、大 而 Xn(t) 需要满足的方程为:
震”重现期略有差异,为了消除二者之间的差异, [ ]
4
我们此处采用的地震重现期分别为规范 2 之中的 Ẍn + 2Dn ωn Ẋn + ωn Xn = (−1)
2 n
üg (12)
(2n − 1) π
E1 地震 (重现期 100 年)、E2 地震 (重现期 475 年)、
此处,Dn 为第 n 阶振型的阻尼比:
E3 地震 (重现期 2450 年),为了将规范 1 中加速度 1 c
Dn = (13)
峰值调整至不同的重现期,可参考表 9 的值,具 2 ρωn
体的换算方法可以参考文献[3]。 ωn 为第 n 阶振型的固有频率:
 
 


表 9    各重现期之间地面峰值加速度比值 (2n − 1)π G
ωn = (14)
Table 9    Comparison of peak acceleration 2H ρ
of different return period
因此,修正后的公式为:
 

重现期(年) 7度(0.10g) 7度(0.15g) 8度(0.20g) 8度(0.30g) 9度


2 ( πz )
50 0.35 0.37 0.35 0.37 0.35 umax (z) = 2 S v T s cos (15)
100 0.46 0.48 0.48 0.51 0.51
π 2H
475 1.00 1.00 1.00 1.00 1.00 3) 美国规范假设地震波为行波,因此,地震
1975 2.51 2.31 2.00 1.70 1.50 位移为[19]:
2500 2.98 2.69 2.25 1.84 1.58
 
v = f (x + ct) (16)
 

2) 日本规范中场地的地震反应,其本质上是 其中:v 是土体质点位移;x 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基岩深度为 H 时,在基岩处有地震动 ug,然后考 c 是地震波波速;t 是时间;f 是位移时程函数。
察水平土层的一维地震反应,如图 1 所示 [17]。这 地面的应变则可以表示为:
∂v 1 ∂ f
一问题可以采用剪切梁模型[18]。 εsoil = = · (17)
 
 
∂x c ∂t
du(0, t)
=0
地表
由此可见,场地的应变是场地土体震动速度
dz
与地震波传播速度之比,则应变峰值则是峰值速
度与地震波波速之比。
z
三国关于场地地震反应的讨论总结于表 10
dz
u(z, t)
之中。
 
 

H 表 10    中日美场地地震反应的对比
Table 10    Site response in Chinese, Japanese, American
均匀横截
面土柱 seismic codes
 

国别 公式 相关因素
KH gT g2
u(H, t)=0 中 U0k = 设防烈度、场地特征周期
4π2
2 ( πz ) 设计反应速度、表层土固有
ug(t) 基岩 日 umax (z) = η S v T s cos 周期、管线埋深、基岩深
π2 2H
度、场地不均匀情况
图 1    半无限均质土层地震反应 ∂v 1 ∂ f
Fig. 1    Seismic response of semi-infinite homogeneous soil 美 εsoil = = · 场地波速、场地峰值速度
 

   
∂x c ∂t
  

单位横截面积土柱的运动方程为:
∂2 u ∂u ∂2 u ∂2 u g
4    管土相互作用的规定
ρ + c − G = −ρ (10)
∂t2 ∂t ∂z2 ∂t2 由于中日均采用反应位移法作为计算模型,
6 工  程  力  学

管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均抽象为土弹簧,但是二者
∆plk = ςt ∆slk (24)
的具体规定并不相同,其中中国规范规定为: √
∆slk = 2U0k (25)
K1 = up k1 (18)
1
显然,土弹簧刚度与管径大小 (up 为管周长 ςt = ( )2 (26)
2π EA
度) 和管周土体弹性抗力 k1 有关。 1+
L K1
而日本规范则对管线轴向和横向的土弹簧分
其中,Δplk(mm) 是在剪切波作用下,管道沿管线
别规定为[20]:
γt 2 方向半个视波长范围内的位移标准值;Δslk(mm)
Kg1 = C1 V (19)
g SD 是在剪切波作用下,沿管线方向半个视波长范围
γt 2
Kg2 = C2 VSD (20) 内自由土体的位移标准值;ζt 是沿管道方向的位移
g
传 递 系 数 ; E(N/mm2) 是 管 道 材 质 的 弹 性 模 量 ;
C1 = 1.3Hg−0.4 D0.25 (21) K1(N/mm2) 是沿管线方向单位长度土体的弹性抗力;
C2 = 2.3Hg−0.4 D0.25 (22) L(mm) 是剪切波的波长;U0k(mm) 是剪切波行进
时管道埋深处土体所发生的最大位移的标准值。
其中:Kg1 和 Kg2 分别为管线沿轴向和横向的地基
显然,管线分担的变形是由于场地变形传递
刚 性 系 数 ; C1 和 C2 是 修 正 系 数 , 一 般 可 取
而来,而传递系数与管材弹性模量、管线横截面
C1=1.5,C2=3.0;而对于地表土层厚度在 5~30 m,
积、土弹簧系数、场地剪切波波长有关。
管径 150~3000 mm,有限单元法给出的数值模拟
而对于单个接头设计允许位移量 [ua],中国规
参考结果,如式 (21) 和式 (22) 所示。土弹簧的刚
范规定如表 12 所示。
度与管径大小、管线埋深、土体重度、场地剪切  
 

波速有关。 表 12    管线单个接头设计允许位移量
而美国规范采用了共同变位法,即忽略了管 Table 12    Allowable displacement of single joint
 

土之间的相互作用 [6 − 7]
。 管材 接头填料 限值(mm)
 
 

铸铁管(含球墨铸铁管)、PC管 橡胶圈 10
表 11    中日美管土相互作用对比 铸铁管、水泥棉管 石棉水泥 0.2
Table 11    Comparison of pipe-soil interaction
 
钢筋混凝土管 水泥砂浆 0.4
国 公式 相关因素 共同点 PCCP 橡胶圈 15
中 K1 = up k1 管径、土体弹性抗力 PVC、FRP、PE管 橡胶圈 10
中日均忽略了管
γt 2  

Kg1 = C1 VSD 土之间相互作用  

g 管径、埋深、土体重
日 γt 2 的复杂性,抽象 而承插式接头埋地圆形管道接头变形需要满
Kg2 = C2 VSD 度、场地剪切波速
g 为简单的线弹性
模型。 足的关系为:
美 忽略 忽略
 


n
γEHP ∆pl,k ≤λc [ua ]i (27)
5    分段管线计算 i=1

γEHP 计算埋地管道水平向地震作用的分项系
中日美三国均讨论了两种管线的抗震设计,
数,可以取为 1.20;而 λc 则是半波长范围内管道
对分段管线地震反应分析差异的比较如下:
接头的协同工作系数,可以取值为 0.64.
1) 中国规范对管线接头标准值 (具有 95% 保
因此,接头变形的设计值实际上为:
证率的接头变形) 的规定如下:
γEHP ∆joint
∆plk ∆djoint = (28)
∆joint = (23) λc
n
2) 日本规范给出了铸铁管线接头地震变形的
显然,这一规定实质是将半波长范围内场地
计算公式为:
“传给”管线的所有变形做均匀化处理,即认为
半波长范围内管线接头的变形都是相同。 Uj = u0 · uj (29)

而对半波长范围内场地传给管线的变形,则 其中:Uj 为管线接头轴向变形值;u0 为两端自由


规定为: 时管轴向相对位移值;uj 为接头变位系数,被定义为:
工  程  力  学 7

2γ1 |cosh β1 − cos γ1 | 由此可见,其暗含的土体变形向管线变形的


uj = (30)
β1 sinh β1 传递系数为 1。
传递系数则除了与管材弹性模量、管线横截 考虑地震和管线本身随机属性的影响,给出
面积、土弹簧系数、场地剪切波波长有关以外, 了如下的设计值:
还与管线长度有关。 PGV
∆design = 7Lp (35)
c
除了对接头的轴向变形规定以外,日本规范
系数 7 是一个具有 99.9% 保证率的接头变形
给也对管线接头转角进行了如下计算:
调整系数[8]。
4π2 lUh’
θ= (31) 另一种接头变形的设计值规定为:
L2
PGV
同时,日本规范对分段管,还分析了两地震 ∆design = Lp + ∆operational + 0.25 inch (36)
c
水准下管身的应力: 其中:Δoperational 是由于温度、静压力、动压力等
级别 1 时: 导致的变形;0.25 inch(6.35 mm) 则是为了弥补安

σ1χ = γd (σ′1L )2 + (σ′1B )2 (32) 装误差可能导致的产生的接头性能变异,并认为
这一设计值的失效概率大约为 1/6000。
级别 2 时:  

 

表 13    柔性接头变形承载力
σ2X = γd (σ′2L )2 + (σ′2B )2 (33) Table 13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flexible joint
 

其中:γd 是一个与管线重要度有关的重叠系数, 接头 受拉极限 转角极限 备注


机械连接 3 cm 5° −
可以取值为 1.00~3.12;σL 和 σB 是管线轴向和弯
锁定机械连接 <1 cm 5° 可轻微扩展
曲方向的应力,ξ1(χ) 和 ξ2(χ) 是在轴向可以伸缩的
受限机械连接 5 cm 5° S-型接头(日本)
情况下的校正系数; σ’2L 和 σ’2B 是级别 2 地震时可 TYTON型连接 3 cm 3°‒5° 随管径变化
伸 缩 管 在 χm 处 的 轴 向 拉 伸 应 力 和 弯 曲 应 力 ; 翼缘锁定连接 3 cm 5° −
TR柔性伸缩套筒连接 D为管径
σ2X 是总应力。 2D −
限制扩展连接 25 cm 5° −
3) 与中国规范相同,在波动作用下,美国规
XTRA柔性耦连接 − 20° −
范也是仅考虑管线接头的轴向变形,并规定接头 球结 − 15° −
变形的平均值为:
 
 

PGV 中日美三国分段管线接头变形计算的对比总
∆joint = Lp (34)
c 结于表 14 之中。
 
 

表 14    中日美分段管线接头变形计算对比
Table 14    Joint deformation comparison of segmented pipelines
 

国 公式 管土变形传递系数 指标 备注

管材弹性模量、管线横截面
中 ∆plk γEHP ∆joint 积、土弹簧系数、场地剪切 接头轴向变形
∆joint = (标准值)  ∆djoint = (设计值)
n λc 波波长

4π2 lUh′ √( )2 ( )2 管材弹性模量、管线横截面


Uj = u0 · uj   θ =   σ1χ = σ′1L + σ′1B 接头轴向变形和弯曲 应注意规范给出的平均
日 L2 积、土弹簧系数、场地剪切
√( 变形、管身应力 值、标准值、设计值和不
)2 ( )2 波波长、管线长度有关
σ2X = σ′2L + σ′2B 同保证率下接头变形值之
间的区别
PGV PGV
∆joint = Lp (平均值)  ∆design = 7Lp (99.9%保证率)
c c
美 PGV 始终为1 接头轴向变形
∆design = Lp + ∆operational
c (失效概率1/6000)
+ 0.25 inch
 
 

对管线接头的弯曲变形,美国规范明确表示 数值计算,而是假设当接头 (橡胶圈柔性接头) 轴


这种拟静力的设计方法并不能提供有效的接头转动 向变形满足抗震需求时,其弯曲变形自动满足 [5]。
8 工  程  力  学

美国规范规定两种接头的设计值均可取,并规定铸 日本规范指出,级别 1 地震作用下,应变应


铁管各类型接头的变形能力为规定如表 13 所示 。
 
[5] 处于管材强度降低之前的应变范围内,对钢管而
言大约是 ε=2400/2 100 000=0.11%=1142.9 µε,如
6    整体管线计算 果考虑现场条件等各种因素,一般是 23 t/D%(此
对整体管线的地震反应分析方面,中日美三 处,t 为壁厚,D 是管线外径,约 0.15~0.20%,更
国规范对比分析如下: 详细情况可查规范表);而在级别 2 的地震情况
1) 中国规范给出了焊接钢管在水平地震作用 下,这一指标可以放宽到 46 t/D%(约 0.3~0.4%)。
下最大应变量的标准值为: 3) 美国规范认为地面应变即为管线应变,管
π 土之间没有滑移。计算管线应变即为场地应变:
εsmk = ςt U0k (37)
L PGV
εpipe = εsoil = (44)
显然,钢管应变最大值的标准值,是一个与 c
场地峰位移、管土变形传递系数有关的值。 但是美国规范认为整体管线仍然是由一些特
同时给出了钢管的允许应变标准值为: 殊部分将管段连接起来的,例如单缝接头、双缝
[εat,k ] = 1.0% (38) 接头等,而管线的控制因素在于这些连接点抗震
tp 设计需要满足,因此其特别指出:
[εac,k ] = 0.35 (39) 单缝焊接管:
D1
σpipe ≤0.40Fy (45)
其 中 : [εat,k] 是 钢 管 允 许 的 拉 应 变 标 准 值 ; 而
[εac,k] 则是钢管允许的压应变标准值;tp 是管的壁 其中:
min (F1 , F2 )
厚,D1 是管外径。 σpipe = (46)
A
而整体管道的抗震验算则要求:
F1 = AEεpipe
S = γG S G + γEHP S Ek + Ψt γtCt ∆tk (40)
tu λ
|εak | F2 =
S≤ (41) 4
γPRE
此处,A 是管线的横截面面积,E 是管材弹性
其中:S 是管线截面地震作用下截面应力组合设计 模量,tu 是轴向的土弹簧抗力,λ 是地震波波长,
值;γG 是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取值为 1.2;SG 是 没有特殊数据时可以取值为 1981.2 m(6500 feet)。
重力荷载作用的标准值;SEK 是重力荷载作用的标 而焊缝较薄的单缝焊:
准值;Ψt 是温度作用组合系数,取值 0.65;γt 是 t
σpipe ≤0.40Fy (47)
温度作用分项系数,取值 1.5;Ct 是温度作用效应 tweld
系数;ΔtK 是温度作用的标准值;γPRE 则是埋地管 此处,t 是管壁厚度,而 tweld 则是焊缝的厚
线的抗震调整系数,取值为 0.90。 度 。 而 对 于 双 缝 焊 , 则 需 要 将 系 数 0.40 换 为
2) 日 本 管 线 则 对 钢 管 的 计 算 仍 然 分 为 级 别 0.90。而对缝焊接,则将系数 0.90 更新为 1.00。
1 地震和级别 2 地震分别验证,采用的是应变验证 中日美三国对整体管线抗震设计的对比总结
的方式,并考虑了管线的塑性变形和管土之间的 于表 15 之中。
 
 

相对滑动。其中级别 1 时的地震: 表 15    中日美整体管线抗震设计对比


√ Table 15    Comparison of continuous pipelines in China,
ε1χ = γd ε21L + ε21B (42) Japan and America
 

级别 2 时: 国 公式 管土变形传递系数 指标
√ 管材弹性模量、管线横截面
π
ε2χ = γd ε22L + ε22B (43) 中 εsmk = ςt U0k
L
积、土弹簧系数、场地剪切 应变
波波长

其中:ε1L 和 ε1B 分别是埋设管路的轴向应变、弯 ϵ1χ = γd ϵ 2 + ϵ 2 管材弹性模量、管线横截面
日 √ 1L 1B 积、土弹簧系数、场地剪切 应变
曲应变,ε1χ 是级别地震时总应变;ε2χ 是级别 2 地 2 + ϵ2
ϵ2χ = γd ϵ2L 2B 波波长、管线长度
PGV
震 时 总 应 变 , ε2L 和 ε2B 是 级 别 2 地 震 时 管 轴 向 美 εpipe = εsoi1 =
c 始终为1 应力
应变。  
  
工  程  力  学 9

7    实例分析 发现,中国规范的计算值偏小,中国规范所给出
的具有 95% 保证率的标准值,仅比美国规范的平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日美三国在地下管线地震 均值大一点,更远小于日本和美国规范给出的设
反应分析方面的差异,此处我们以如下两个算例 计值;而从设计值的角度分析,中国规范得出的
进行三国规范的对比分析。
 

管线轴向变形设计值是三国规范中最小的,比日
7.1    算例 1 本和美国规范设计值的一半还小;日本规范考察
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 8 度,设计基本加速度 的更加全面,除了对接头的轴向变形做出了分析
值 0.2 g,II 类场地,特征周期 0.35 s,剪切波速 以外,还给出了接头转角和管体应力的设计值;
350 m/s,场地土为黏性土,密度 1800 kg/m3,基 美国规范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设计值,但是应注
岩深度是 15 m。 意,这两种设计值是不同保证率下的变形设计
埋地管线为球墨铸铁管 DN200,管段长度 6 m, 值,前者是 99.9%,后者则是 5999/6000。
管线外径 222 mm,壁厚 6.3 mm,弹性模量 1.47×  
 

表 16    中日美三国埋地分段管线计算结果  mm
11 
10 Pa,管线顶部至地面的覆土厚度为 1 m。
Table 16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egmented pipelines in China,
显然,根据前述中国规范管线接头变形的计 Japan and American seismic codes
算方法,可以得到接头变形的标准值为 0.57 mm,
 

标准值 计算值
国 场地峰值 平均值 设计值 转角 管体应力
(95%) (99.9%)
设计值为 1.14 mm。
中 6.08 − 0.57 − 1.14 − −
对于日本规范管线接头变形的计算,根据前 日 42.74 − − − 2.33 0.03° 5.96 GPa
文所叙抗震设防目标的关系,8 度设防 0.20 g 地面 美 − 0.36 − 2.51 2.51或6.71 − −
峰值加速度,地震重现期为 475 年,这相当于日  
 

本第二阶段即水准二的目标。场地特征周期 0.35 s, 另外,从场地峰值的角度来看,日本规范给


按照日本规范也为 II 类场地。据此,可以得到场 出的场地位移峰值比中国规范大得多,这也是导
地固有周期为 0.4375 s,设计反应速度为 0.485 m/s, 致其设计值偏大的重要原因。
 

考虑基岩深度和管线埋深、几何属性,从而可以 7.2    实例 2
得到管线埋深处场地位移峰值为 42.74 mm。进而 在该算例之中,我们假设的场地条件不变,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水准二地震作用下接头变形的 而管线为单缝焊接的钢管,管线外径 219.1 mm,
标准值为 2.33 mm,这相当于中国规范中的设计 壁厚 8.0 mm,管材的弹性模量为 2.06×1011 Pa,钢
值。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到接头相应的转角 材的屈服强度为 235 MPa,抗拉强度 400 MPa。
为 0.03°,管体的应力为 5.96×10 Pa。(此处注意,

中国规范的计算过程较为简单,兹不赘述。
由于日本规范中认为剪切波超过 300 m/s 即为基 而对日本规范,根据场地属性、设计参数和管线
岩,因此,日本规范计算中剪切波速取为 300 m/s。) 属性,可以得到场地在管线埋深处土体最大振幅
美国管线接头变形计算,需要根据中国场地 为 42.74  mm, 继 而 可 以 计 算 出 其 响 应 的 应 变 为
II 类剪切波速 350 m/s,根据前述内容,转化为美 1020.2 µε。
国的 C 类场地。同时,为了得到美国场地的 PGV, 美国规范的计算过程除前述场地指标转换之
根据前述内容,8 度设防,对应的加速度为 0.20 g, 后,可以得到场地应变,在假设传递系数为 1 的
场地特征周期 0.35 s 为第一组,因此,可以得到美 情况下,也就得到了管身的应变数值,此处计算
国 C 类场地的 SA1 为 0.25 g。进而通过迭代计算可 结果为 59.7 µε。由于在美国规范中采用的实际上
以得到 SA1B 为 0.21 g,而相应的 Fv 为 1.19。由 是焊缝 (连接处) 的应力控制原则,因此,还需要
此,可以计算得到 PGVB 为 19.89 cm/s,则 PGVC 为 计算设计应力值和控制应力,由于钢材的屈服强
23.67 cm/s。考虑波速为 3965 m/s,管段长度 6 m, 度 为 235  MPa, 因 此 , 此 处 设 计 的 控 制 指 标 为
从而可以得到其接头变形的平均值为 0.36 mm, 0.4 倍的屈服应力,即 94 MPa。同时,可以计算
其 99% 保证率的设计值为 2.51 mm。 F1 和 F2 的值 (其中 F2 需知道土体轴向抗力,此
最终,根据,根据中日美三国不同的规范计 处取土体粘性系数为 0.60,不排水抗剪强度 Su 为
算所得到的管线变形结果总结于表 16 之中。不难 1500 psf),并取其二者之中的较小值,进而可以计
10 工  程  力  学

算得到设计应力值为 12.30 MPa。 chinese,  japanese  and  american  codes [J].  Structural


Engineers, 2013, 29(3): 85 − 92. (in Chinese)
上述算例的结果总结于表 17 之中,从表中可
[2] 朱文静. 中美建筑规范抗震相关条文的比较研究[D].
以明显的观察到中日美三国在钢管抗震设计上的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区别。对于同一场地上满足同一个设计目标 (危险 Zhu  Wenjing.  Comparison  of  The  Earthquake  Relevant
性相同) 的钢管管线,三国采用了不同的控制目 Provisions  of  Chines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标,中日以管线应变控制,而美国以连接处的应 Buildings  and  American  Building  Codes  [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力控制;三国管身变形的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差
2008.(in Chinese)
异,中国的管线变形计算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 [3] 罗开海, 王亚勇. 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动参数换算
 

但是小于日本较多,日本的控制目标,显然更加 关系的研究[J]. 建筑结构, 2006, 36(8): 103 − 107.
宽松;而两者轴向变形的传递系数,差别不大。 Luo  Kaihai,  Wang  Yayong.  Research  on  conversion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s
表 17    中日美三国整体管线计算结果 seismic  design  codes  of  China,  America  and  Europe [J].
Table 17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ontinuous pipelines in Building Structure, 2006, 36(8): 103 − 107. (in Chinese)
Chinese, Japanese and American seismic codes [4] GB50032-2003, 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
 

计规范[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国 场地峰值 传递系数 应变(µε) 应力(MPa) 控制指标


GB50032-2003.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Outdoor
中 6.08 mm 0.9349 145.8 − 10 000 µε
Water  Supply,  Sewerage,  Gas  and  Heating  Engineering
日 42.74 mm 0.9973和1.0 1020.2 − 16 795 µε
[S].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ublishing
美 − 1 59.7 12.30 94 MPa
  House, 2003.(in Chinese)
 
 

[5] ALA,  Seismic  Guidelines  for  Water  Pipelines  [S].


 

Washington, D. C. , 2005.
8    结论
[6] Newmark N M. Problems in wave propagation in soil and
 

本文在深入细致的就中日美三国抗震设防目 rock [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ve  propagation  and  Dynamics  Properties  of  Earth
标、场地类型、场地反应、分段管线和整体管线
Materials.  Albuquerque,  New  Mexico,  United  States,
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 1967: 7−26.
(1) 中日美三国地下管线抗震设计方法各具特 [7] Wang L R L, Cheng K M. Seismic response behavior of
 

色,相对而言,中国规范计算难度适中,但是设 buried  pipelines [J].  Journal  of  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 1979, 101(1): 21 − 30.
计方法还不够细致,设计要求仍显粗略,对于地
[8] Elhmadi K, O’Rourke M J. Seismic damage to segmented
震动随机性的考量还比较简单。
 

buried  pipelines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2) 理解三国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防“底层 Structural Dynamics, 1990, 19: 529 − 539.
按钮”是理解三国之间抗震设计参数之间转换的 [9] 沈麒, 杨沈.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J]. 工程
 

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2, 34(4): 102 − 106.
根本。只有以同样的标准去对比分析时,三国计
Shen  Qi,  Yang  Shen.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算设计的结果才有很好的对比性。 Japanese  seismic  design  of  seismic  design  code [J].
(3) 系统深入的理解地下管线结构的地震反应 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 2012,
特点,是深入理解三国抗震设计方法的基础,这 34(4): 102 − 106. (in Chinese)
[10] 潘鹏, 曹海韵, 潘振华, 等. 中日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抗
一点尤应为工程设计人员重视。由于地下管线地震  

震设计方法比较[C]//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
反应本质上是场地变形传递到管线之上,抓住场
建分析报告.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地分类以及各自的变形计算方法、以及其与经验 Pan  Peng,  Cao  Haiyun,  Pan  Zhenhua,  et  al.  Comparison
值之间的关系,是可靠地进行工程设计的根本 of  seismic  fortification  standards  and  seismic  design
[21,22]
。 methods  of  buildings  in  China  and  Japan  [C]//Report  on
Earthquake  Damage  Investigation  and  Post-Disaster
参考文献: Re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Building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1] 傅俊, 孙千伟, 刘威. 埋地管线地震反应中日美规范对
  Publishing House, 2008. (in Chinese)
比研究[J]. 结构工程师, 2013, 29(3): 85 − 92. [11] 李慧. 中、美、欧、日建筑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对比研
 

Fu  Jun,  Sun  Qianwei,  Liu  Wei.  Comparison  of  buried 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pipelin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methods  among Li  Hui.  The  Seismic  Action  Comparison  between
工  程  力  学 11

Chinese,  American,  European  and  Japanese  Seismic Wu  Shiming.  Soil  Dynamics  [M].  Beijing:  China
Design Codes for Buildings [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0.  (in
of Technology, 2011. (in Chinese) Chinese)
[12] 张树生, 罗云龙, 贺劲松, 等. 中美抗震规范对比[J]. 工
 

[18] Idriss I M, Seed H B. Seismic response of horizontal soil
 

程建设, 2016, 48(7): 35 − 46. layers [J]. 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Zhang  Shusheng,  Luo  Yunlong,  He  Jinsong,  et  al. Division, 1968, 94(4): 1003 − 1034.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19] 李杰. 生命线工程抗震—基础理论与应用[M]. 北京: 科
 

seismic codes [J].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2016, 48(7): 学出版社, 2005.
35 − 46. (in Chinese) Li  Jie.  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Lifeline
[13] 陶林惠, 李杰.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地震动参数的对
 

Engineering —Bas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M].


比研究[J]. 南方能源建设, 2015, 2(3): 122 − 126.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5. (in Chinese)
Tao  Linhui,  Li  Ji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in
[20] 日本水道协会. 水道施設耐震工法指针·解说[S]. 东京: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s in seismic design codes in
日本水道协会, 2009.
China  and  America [J].  Southern  Energy  Construction,
Jap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seismic-
2015, 2(3): 122 − 126. (in Chinese)
Resistant  Waterway  Construction  Methods  Explanation
[14] LÜ H.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 site category method
[S].  Tokyo:  Jap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2009.  (In
 

on  strong  ground  motion  [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Japanese)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Beijing,
[21] 缪惠全, 李杰. 基于物理机制的随机地震动场中供水管
China, 2008.
 

网 抗 震 功 能 反 应 分 析 [J].  工 程 力 学 .  doi:
[15] 郭锋, 吴东明, 许国富, 等. 中外抗震设计规范场地分类
 

10.6052/j.issn.1000-4750.2021.04.0243
对应关系[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1, 28(2): 64 −
MIAO  Hui-quan,  LI  Ji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water
66.
supply  networks  in  random  seismic  fields  based  on
Guo  Feng,  Wu  Dongming,  Xu  Guofu,  et  al.  Site
classification corresponding rei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physical  mechanisms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doi:
and the oversea seismic design codes [J]. Journal of Civil 10.6052/j.issn.1000-4750.2021.04.0243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1, 28(2): 64 − 66. (in [22] 钟紫蓝, 王晓静, 杜修力, 胡正一, 李立云. 基于综合管
 

Chinese) 廊功能极限状态的接口转角限值研究[J]. 工程力学,
[16] GB 50909-2014,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S].
 
2021,  38(11):  33-42,  65.  doi:  10.6052/j.issn.1000-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4750.2020.10.0757
GB  50909-2014,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urban  Rail ZHONG  Zi-lan,  WANG  Xiao-jing,  DU  Xiu-li,  HU
Transit  Structures  [S].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Zheng-yi,  LI  Li-yun.  Study  on  joint  rotation  limits  of
Industry House, 2014. (in Chinese) utility  tunnels  based  on  functional  limit  states[J].
[17] 吴世明. 土动力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21,  38(11):  33-42,  65.  doi:
2000. 10.6052/j.issn.1000-4750.2020.10.075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