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三 实用文

实用文也就是现代的应用文,古代实用文包括书信、序跋、赠序、碑志、哀祭、公牍等。

1. 赠序

 古代文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长设宴饯别,在别宴上又往往饮酒赋诗,诗成,则由
在场的某人为之作序。后来,则发展待虽无饯别聚会或赠诗,而送别者也写一篇表示
惜别、祝愿与劝勉之词相赠,成为赠序。
 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词。
 韩愈扩大了赠序内容,除了一般的叙友谊、道别情外,还阐述主张,议论时事,咏怀
抱,劝德行,极大的充实了赠序文的思想内容,写法上也灵活多样。
 总之,赠序一般以述友谊、叙郊游、道惜别为主
 某些优秀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理想、见识,以及师友亲朋之间互相劝勉和真挚赤诚的
感情,成为叙事、说理而又兼抒情的散文。

2. 序跋

 序或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可包括
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 跋,是附写在书后或诗文后的文字。
 序和跋的性质是相近的,都是对某部著作或某一诗文进行说明的文字。
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 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 如:《<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3. 铭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 座右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 墓志铭-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4. 碑志文

 指古代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
 碑是墓碑,多刻在碑前,志是墓志,写在碑后。
 这类文章记述死者生平事迹,一般是高度概括,用语及精简,而内涵丰富,言尽而意无穷。
如《平淮西碑》。
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分别是汉朝的蔡邕和唐朝的韩愈。
 蔡邕曾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因为只有《郭泰碑》
是颂当其人的,其他的碑文则都颂非其人,可见他对墓碑大多是对人溢美过誉的。
 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转弯抹角的批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一事。这批评虽然
出于韩愈保守个人见解,不算公平,但是,作为碑文,他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只称
人之善,不称人之缺点的传统做法,却是值得提倡的。
 总之,不管褒也罢,贬也罢,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 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
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
 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
最后是铭文。
 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
 墓碑与墓志所包括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

5. 哀祭文

 古代哀辞与祭文,是哀悼死者、追怀生前、表示悲伤之意的文章,祭文要在设祭时读。
 这类文内容伤惋,言辞凄切,感情沉重,用语真朴凝聚。如《祭妹文》
 诔( lěi )是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
 诔就是其中一种,古人用“累”(积累,堆叠)来解释它的意思—“诔者,累也,累
其德行,旌之不朽也”(《文心雕龙·诔碑》)。
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认为是“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人难以追步。
 《礼记·曾子问》中还规定“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给他打上了明显的封建等级烙
印。
 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天不吊,不慭遗
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 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的抒情特征。
 因诔辞必经宣读,其中“呜呼哀哉“的呼号语,就被以后哀祭文所广泛套用。

6. 片牍文

 这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且很早就成为我国古代文章中的重要文体。
 历代作家文士都很重视书信的写作。
 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言进词所写的公文与亲朋间往来的私人信件,均称为“书”。因此,古
代以“书”名篇的文字,实包括两种文体。
 一般把前者称为“上书”或“奏书”,属公牍文的“奏疏”(亦称“奏议”)累;后者则
单称“书”,或称为“书牍”,“书札”,“书简”,属应用文的“书牍”类。
 书信较之一般文章,更加带有个人的色彩。
 一般来说,在书信中除了那些纯属应酬性的来往信件以外,他总是有所为而作,为了某一
需要而写,而且是希望在思想感情上与对方有所交流,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同情。
 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从书信中,比较多的看到生活真实和思想感情的真实。
 我国的书牍文完全脱离公牍的性质,而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交往的工具。
 至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对当时的文体、文风、文学语言进行一次全面改革,
推动了各体文章的发展,从而也使作为文章一体的书读文别开生面,走上了广阔的道路。
 他们的书牍文,或论议时政,或讨论学术,或批评诗文,或传授专业,或书写遭际,或劝
谕亲朋,一般都能做到发自肺腑,言之有物。
 宋代古文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因此,唐、宋两代出现了不少有政治、学术价值,又十分
亲切感人的书牍作品。
 总的来说,书牍文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它在内容上几乎不受什么限制,作者可以称心
而言,意到笔随,而我国古人也正充分利用了这一文体的长处,挥洒成篇,或抒怀抱,或
发议论,写出了许多思想、艺术俱佳的名篇。

7. 公牍文

 公牍文是指古代朝廷、官府通常所使用的公事文,亦简称“公文”。
 公文一般可分为上行公文与下行公文两大类,上行公文主要是指臣下给帝王的上书;下行
公文主要是指帝王给臣民的旨令。我们把它分为诏令、奏疏两大类。
 诏令是古代帝王向臣民下达的指令或发布的文告,一般并不出自皇帝之手,而是由专门官
员撰写。
 他们为皇帝代笔,不能随意书写。
 诏令包括册、制、诏、诰、策、教、谕等。
 各种诏令都有相应的格式体例要求,一般说来“语言不能随意,贵乎典雅温润,用字不可
深僻,造词不可尖新”。
 奏疏文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
 它包括疏、表、对策、议论等。
 疏:意味分条陈述,如《谏太宗十思疏》;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出师表》;对
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教
战守策》等。
 这两类文字在古代史备受重视的,但从我们今天来看,特别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真正有
文学价值、令人喜读的作品并不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