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一.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

充要條件:
A. 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
1. 定義:若有「有之必然,無之不必然」這種條件,則為充分條件。假
設有 p 與 q 兩個事件,不拘在什麼情形下,只要 p 出現,q
必隨之出現;可是 p 不出現,q 不一定不出現,也許出現,
也許不出現。有 p 必有 q,可是沒有 p 不一定沒有 q;q 出現,
p 不一定出現。p 與 q 具有這種關係,那麼 p 便是 q 的充分條
件,但 p 不是導致 q 的唯一條件,是以沒有 p 便不一定沒有
q。」
2. 表示方式:「只要有~,即有~」這種「雙有」的說法就是充分條件的
陳述;「如果~則~」,也是其表示法。
3. 例:「若天下雨,則地濕」:「天下雨」是「地濕」的充分條件。
因「天下雨」 、「水管破了」 、「灑水車灑水」等原因,皆可造成
「地濕」之結果。
4. 符號化:p → q (讀作:「如果 p 則 q」,或唸作:「p 涵蘊 q」。)
5. 下列各式皆可寫成 p → q (if p then q)
(1.) p only if q (只有 q 時,才 p;p 僅僅如果 q)
(2.) q if p (q 如果 p)
(3.) q provided p (q 如果 p;只要 p,則 q)
(4.) q on the condition that p(q,若在 p 的條件下的話)
(5.) p is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q (p 為 q 的充分條件)
(6.) q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 (q 為 p 的必要條件)
(7.) p only on the condition that q(p 只在 q 的條件下成立)
例子:
(1) If intel raises prices,then so does Compaq.(I→C)
(2) Compaq raises prices if intel does.(I→C)
(3) Intel raises prices only if Compaq does.(I→C)
(4) Delta lowers fares provided that United does.(U→D)
(5) Delta lowers fares on condition that United does.(U→D)
6.p → q 其:
(1.) 逆命題(coverse statement) : q→p
(2.) 轉命題(inverse statement) : ~p→~q
(3.) 逆命題之轉命題(轉逆命題、逆轉命題、異質位換命題:
contrapositive statement): ~q→~p
7.p → q = ~q → ~p = ~p v q
<例> P: 2+2=4 (T) Q:地球是圓的 (T)
「若 2+2=4,則地球是圓的。」=「若地球不是圓的,則
2+2≠4。」=「2+2≠4 或地球是圓的。」

1
B. 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
1.定義:若有「無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這種條件,則為必要條件。
假設有 p 與 q 兩個事件,不拘在什麼情形下,只要 p 不出
現,q 也不出現;可是 p 出現時,q 不一定也出現,也許出
現,也許不出現。沒有 p 便沒有 q,有 p 不一定就有 q。如果
p 與 q 具有這種關係,那便表示 p 是 q 的必要條件。如果 p
是 q 的必要條件,那麼要有 q,非得有 p 不可。
2.表示法:「若無~即無~」這種「雙無」說法,就是必要條件的陳述。
3.例子: 「無空氣即無生命。」(有生命非有空氣不可,但有空氣,不
一定會有生命。)
4.符號化::q → p
q only if p (讀作:「q 只如果 p」,或唸作:「只如果 p,
則 q」。)
5. q → p=~p→~q
= p→qˇ~qΛ~p→~q 
C.充分而又必要(充要)條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1.定義:若有「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這種條件,則為充要條
件。假設有 p 與 q 兩個事件,不拘在什麼情形下,只要 p
出現,q 即隨之出現;p 不出現時,q 也隨之不出現。換
言之,「有 p 即有 q,無 p 即無 q;反之亦然。」p 與 q 具有
這種關係,那便表示 p 是 q 的充要條件。如果 p 是 q 的充
要條件,那麼 q 也是 p 的充要條件。p 與 q 互為唯一的條
件。
2. 表示法:「唯有~則~」就是充分而又必要條件之陳述(「恰
好如果~則~」也是其表示法。)
3. 例子: 「惟有等邊才有等角」,等邊與等角互為唯一之條件。
4. 符號化:pq (p→q )  (q→p)
(1.) If and only if p then q
(2.) p iff q (iffif and only if 的簡稱。)
(3.) p if and only if q = if p then q,and if q then p
(4.) p if q , and p only if q(p if q if q then p
q→p;
p only if qif p then q p→q)
<補充> p 恰好(正好,剛好)如果 q
p 當而且只當 q
p just in case q
p just in the event that q
p just when q

2
D 解析一:
1 充分條件:「有之必然,無之不必不然」。意即:若 p 為真,則 q
(p→q) 為真。但是,若 p 假,則 q 不一定為假。.
2.必要條件:「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意即:若 q 真,則 p
(p→q)   不一定為真。但是,若 q 假,則 p 必定為假。
3.充要條件:「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意即:若 p 為真,則 q
(pq)   為真。而且,若 q 假,則 p 必定為假。
 解析二:
 1.充分條件:p→q(if p then q)(p→q)Λ~p→(q~q) (「有之
必然,無之不必然」──「有 p 一定有 q,但無 p 則不一
定有 q(或無 q)。」
2.必要條件:p→q (p only if q)  q→(p~p) Λ(~q→~p) 「
( 有之不必
然,無之必不然」──「有 q 不一定有 p,但無 q 則無
p。」

二.邏輯涵蘊:
   其是兩個敘說形式間的一種關係,一個敘說形式邏輯地涵蘊另
一個,恰好如果在它們的連合真值表裡沒有前提為真,後者
為假的列﹙同一列沒有一真,另一為假的情形﹚
EX1: a. G → F b. ~F
T T T F 結論:
T F F T a 不涵蘊 b
F T T F b 不涵蘊 a
F T F T

EX2: a.~T ˇ ~W b.~W Λ ~T


F F F F F F 結論:
T T F F F T a 不涵蘊 b
F T T T F F b 涵蘊 a
T T T T T T

三.邏輯等值(logically equivalent):
A. 兩個或更多敘說形式是邏輯等值的恰好如果在它們
的空連詞下面,真值表是等同的

3
B. 兩個敘說形式是邏輯等值的恰好如果拿雙如言結合它們
的結果是套套言
EX: P→Q ~P ˇ Q
T T T
F T F
T T T
T T T
C. 當兩個句式彼此是邏輯地互為邏輯的涵蘊時,它們必定
是邏輯等值的

四.一致:
  一組句式是一致的﹙恰好如果﹚在它們的連合真值表裡至少有
一       列它們都為真

五.套套言.適真言.矛盾言:
A. 套套言:恆真句,不論其中所含的變元各得何種真假值,在
其真值表的檢查之下,總結果都得真值。
B. 適真言:在真值表的檢查之下,其總結果至少有一種得真
值,也至少有一種得假值。
C. 矛盾言:不論其中所含的變元各得何種真假值,在真值表
的檢查之下,總結果都得假值。

六.真值樹法:

真 值 樹 法

「真值樹法其實就是一致樹法。所有利用真值樹法顯示的問題,都要化成一致樹
法來分解何發展。」真值樹法一一一致樹法之要點如下:
1. 真值樹法用來檢試一個語句組或前提組的一致或不一致
2. 一個語句組是一致的,恰好如果該組的每個語句可以同時為真,這樣,證
明或顯示一致是找一個每個語句都真的解釋或真值指定
3. 在真值樹法,以給一個語句組構作一個一致樹來進行;在這構作裡,依前面
提的九個真值樹規則,分解成簡單的成分語句
4. 一個樹的每個分支或通路表示一個企圖:這個企圖是給組成語句的字母指定
真假值,使得所有這些與具都真。如果一個分支或通路含有矛盾,則該分支
或通路就關閉。一個不會含矛盾的分支或通路,表示一個會產生不一致的真
假指定。一個開放的分支或通路,表示一個不會產生不一致的真假指定。如
果每個指定都產生不一致,則原語句組不一致。如果有一個指定不會產生不

4
一致,則這組語句一致
~劉福增《基本邏輯》p4~

5
(壱)、 連言規則
(P → Q)
P
Q
(弐)、 選言規則
PⅤQ

P Q
(参)、 如言規則
P→Q

~P Q
(四)、 雙如言規則
PΛQ

P ~P
Q ~Q
(伍)、 雙否言規則
~~P
P
(六)、 連言否定規則
~(P → Q)

~P ~Q
(七)、 選言否定規則
~( P Ⅴ Q)
~P
~Q
(八)、 如言否定規則
~( P → Q)
P
~Q
(九)、 雙如言否定規則
~( P Λ Q)

P Q
~Q ~P

6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