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 427—前 347 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

格拉底派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显贵之家,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
擅长体操、音乐、诗文和哲学。20 岁时师事苏格拉底,前后达 8 年
之久。苏格拉底死后,他出走麦加拉,后又游历埃及、小亚、意大
利等地,企图实现其贵族专制的政治理想,但未能如愿。公元前
387 年,他返回雅典,在雅典近郊阿卡德米圣殿附近的园林中,创
建一所学园,致力于教育工作,企图通过教育培养人材。

阿卡德米学园设礼堂和图书馆各一,演讲室、生活室若干。学员
来自四面八方,师生过着共同生活。因而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
学习科目除主科哲学外,还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音乐理论等
辅助学科。柏拉图重视数学,认为它有助于理性的发展,在学园门
外写有:“不懂几何的人不准入内”的字样。教学方式采取讲演和对
话两种。为宣传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柏拉图苦心经营这个学园,
在这里讲学授徒达 40 年。公元前 347 年他逝世后,此学园仍然延
续下去,直到公元 529 年才被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所封闭。它存在
900 多年,成为古希腊历史最悠久的学园。

柏拉图在讲学的同时,还从事著述。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早
期作品《理想国》和晚期作品《法律》篇,堪称姊妹篇。在这两部巨著,
特别是《理想国》中,柏拉图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思
想,而且详尽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
系统。《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
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8 世纪法国
的卓越启蒙思想家卢梭高度评价这部名著。他说:“这本著作,并不
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
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卢梭
著:《爱弥儿》上卷,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第 11 页)。

( 一 ) 柏 拉 图 教 育 思 想 的 理 论 基 础 —— 理 念 论 和 理 想 国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理念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柏拉图认为,宇宙的本原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性的理念。在他看来,
理念是独立存在、永恒不变、完美无缺的真正的“实体”,它是变幻
无常、生灭不定的现象世界产生的根源。这就是说,超越现实,先
天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本体,是第一性的,而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
界的阴影或摹本,是第二性的。

柏拉图所臆想的理念世界,是一个完美的金字塔,处于最底层的
为数众多的各种具体事物的理念,是最低级的;稍高一级的是数学
或科学的理念;再高一级的是道德和艺术的理念;居于塔顶的则是
“善”的理念。“善”是万物的本源,一切理念都从它那里取得实在性;
“善”是真理的源泉,它能使人们洞察理念世界的一切。

柏拉图依据其理念世界的金字塔,设计了一个由执政者、卫国者
和生产者组成的等级森严的“理想国”。由神用金子创造的极少数执
政者,即哲学家,灵魂中理性部分最强,具有最高的美德——智慧,
能透过变幻的现象世界洞悉理念世界的各种知识、掌握永恒的真理,
最适于担任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是社会的最高等级。人数稍多的
卫国者,是神用银子造的,意志在灵魂中占主要地位,富于勇敢的
美德,他们的天职是防御敌人,保卫国家,是社会的第二等级。至
于为数众多的手工业者、农民和商人,是神用铜铁造出来的,他们
的灵魂中最主要的是情感,具有节制的美德,最适于生产物质财富,
供应前两个等级。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不属于上述三等人中的任
何一等。柏拉图认为,在一个国家中上述三个等级如果各守本分,
各尽其职,国家就会和谐一致,实现“正义”或“公道”的原则。他说:
“如果这个国家的商人、军人和官吏各做各的事,那就是公道,国家
就是公道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 118 页)。柏拉图坚决
反对超越等级范围,相互干预的现象,认为这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这三个等级的互相干预,彼此替代是国家的大害,应该是最大的坏
事”(《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 118 页)。在柏拉图看来,由于
各个等级的人是神用不同的金属造出来的,所以,等级的划分是天
生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属于哪一个等级,其所生子女也就属于哪
一个等级。他说:“你们是有血缘联系的,大部分是子似其父的”
(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第 1 页)。至于遗传上的变异,如
金银质的祖先有了钢铁质的子孙,只是偶然的例外而已。

统治者阶级的知识和美德虽生而俱有,但要充分发展,实现正义
的国家,关键在于教育。因而,柏拉图极为重视教育。他依据其理
念论的哲学观和等级森严的理想国的政治思想,总结了古希腊特别
是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实际经验,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系统
的教育思想。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培养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柏拉图高度估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
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他认为,人们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所获得的
理性和美德,由于降生时和肉体结合受到剧烈刺激,出生后又为情
欲所蒙蔽,因而失去了效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先天的理性和德
性发展起来。少数金质的人理性纯全,道德完美,治国安邦;那些
银质的人,勇敢忠贞,效命疆场。这样,理想的国家就可以实现。
假若对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则人们的天赋理性和德性都不能得到
充分发展,执政的哲学家缺乏明达睿知,无法担当起治国的大任,
卫国的武士意志薄弱,勇气不足,难于效命国家。这样,理想的国
家只能是一句空话。

柏拉图依据其唯心主义理念论,把教育作为实现其理想国家的工
具,这显然夸大了教育的作用。然而,他注意到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观点是可贵的。

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柏拉图把培养哲学家放在首位。因为,
国家的好坏取决于他们。这就是说,如果他们的理性发达,道德淳
美,就能使国家达于理想境地,日益兴旺发达。培养勇敢的武士,
无疑也是教育的目的,但其地位绝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
至于农、工、商劳动者的培养,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根本未列
入教育目标之内,因为他们最缺乏理性,无法进行教育。后来在《法
律》篇中,虽然有所涉及,但那只是实用知识技能的训练,不是发展
理性,不能算是教育。由此可见,柏拉图把发展理性,培养执政的
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武士的培养次之,而农、工、商的训
练则放在最轻微的地位。在教育目的上明显地反映出柏拉图教育思
想的贵族性质。

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统一学制

教育既然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而,柏拉图吸取了斯巴达的
经验,强调教育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由国家严格控制。他提出,
应当由德高望重,理性发达的人担任教育首长,领导一切教育事宜,
其他任何人不得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不变性。
柏拉图对当时雅典由私人开办学校,随意处理教育问题的现象极为
不满,认为那会导致祸乱,给国家带来不幸,因而必须予以纠正。
国家领导教育,学校必有定制。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
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他说:“一切事都是开头最重要,尤其是对
于幼年的……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
刻的影响”(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
1954 年版,第 54 页)。柏拉图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甚至提出了
胎教问题。依据他的规划,国家应厉行优生优育政策。执政者为人
民选择婚配,最好的男子配最良的女子,以保证所生的后代属于优
秀的种子。至于不良的男女的婚配,越少越好,以免生育不好的后
代。婴儿出生后,那些不好的放在人们不知道的地方,而优秀的种
子则送至国家教养机关,施以公共教育。3 岁以前在育儿所,3~6
岁的幼儿则集中到附设于神庙的公共游戏场中接受教育。游戏场以
游戏为主,因为游戏是儿童天性所需要的。但游戏的内容、方法必
须慎重选择,不应轻易变化,以免形成儿童“厌旧喜新”的心理。游
戏场还进行音乐、唱歌、听故事等活动。柏拉图重视歌曲对儿童的
教育影响,强调儿童的曲调应是欢快、奋发、高昂的,以便培养儿
童坚毅、快乐、勇敢的性格。对儿童讲述的故事应慎重选择。柏拉
图要求政府对创作故事的人及其作品进行严格审查。审查的标准“以
不慢神为第一义”,凡描写天神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妒忌、说
谎等等的故事,一律删去,而那些描述智慧、勇敢、友善的故事,
则应列在目录上,劝导母亲和保姆们讲给孩子们听,以之陶冶他们
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说:“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
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因为“在那个年龄
深入于心的一切意见,最容易看出是不容易磨灭和不容易改变的”
(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第 3 页)。

经过学前教育,从 7 岁开始男女分别入国家举办的文法学校、弦
琴学校和体操学校接受初等教育,主要进行音乐和体育,“体育是为
了锻炼身体,音乐是为了陶冶心灵”(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
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502 页),使身心得
到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涵义较广,包含智育和美育。这就是说,既要学习读、
写、算的初步文化知识,也要学习唱歌,演奏弦琴、诗歌。柏拉图
极为重视狭义的音乐教育,因为“节奏和和声最能深入人心,留下深
刻的影响,带来优美的一切”(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第 3 页,
57 页)。而庄严的乐曲、协和的旋律,能使人的精神和谐、性情温
和、举止有节、仪态优美、心灵得到陶冶。体育以体操、角力、骑
马、射箭等训练项目为主,借以强壮身体。此外,还注重舞蹈,以
训练优美的举止。音乐与体育必须配合,使身心相互促进,和谐发
展。“一个强健的身体因为身体强健即可使心灵美好;反过来说,一
个美好的心灵由于它的性能,能使身体臻于它所能达到的程度”。假
若只接受音乐教育,沉溺于音乐之中,最后可能成为精神不振没有
成就的懦夫;而仅仅从事体育,又会造成身体发达,遇事迟钝的人。
因此,二者不可偏废。但从根本上说,身体与心灵相比,只能居于
次位。因为高尚的品格能使身体得到完善,而身体上的完善却不能
使品格高尚。心灵是身体的主宰,是最重要的,身体之所以需要健
康,主要是不致因体弱而影响心灵的健全。

柏拉图主张女子应与男子一样接受平等教育。因为在能力上女子
并不低于男子,凡是男子能做的事情,女子都可以做,不论是执政
者还是卫国者,女子和男子一样都应成为候选人。因此,女子不仅
应受到音乐的陶冶,也该接受军事体育的训练,和男子一样赤身于
体育场。女子与男子所不同的,只是女子体质较弱,在战争中担任
较轻的工作。

18 岁至 20 岁的青年,在高一级的学校——国立青年军事训练团
中,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
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这些科目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军
事目的。如算术是“调兵列阵”、计算船只所必需;行军布阵,测量
阵地需要几何学的知识;航海、行军作战需要观测天象和预测天气,
特需天文学的知识;而音乐有助于鼓舞士气,提高斗志。总之,这
个阶段的教育力图把大多数青年培养成为合乎规格的武士 。
年满 20 岁的青年,才智上平凡无奇者即离开学校,编入军队,终
生服役。少数理性优异者继续深造,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直到 30
岁。

20~30 岁这个阶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慧的美德,使之成
为哲学家,以便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吏。学习的科目除“四艺”外,主
要是哲学。这时“四艺”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发展思维而不是为了实
用。比如,学习数学不是为了军事上布置攻势,而是借助于对数目
的冥想,领悟存在于理念世界的永恒真理。学习天文学不是为了行
军作战、观测天象,而是为了观察浩大无穷的苍穹理解宇宙创造者
神明。柏拉图反复强调,数学和几何是学者必须知道的,必须深入
钻研逐步达于精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探寻理念的奥秘,并为学
习哲学打下坚实基础。柏拉图认为,哲学所研究的是最深刻的、最
简要的绝对真理,它是最高的学科。它能融会贯通其他科目,找出
事物间的关系,它能使人的智慧的发展日益完善,以至“最后能用纯
理性来掌握‘善’的本性” (《柏拉图论教育》,第 39 页), 成为哲学
家。

30 岁时再加选拔,极少数理性特优的人继续用五年时间专门学习
哲学,直至 35 岁,然后担任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职务。其中只有个
别人再经过 15 年的锻炼,50 岁时理性和道德都臻于纯全,能用理
智洞察宇宙的规律性,掌握治国的本领,即可任国家的最高领导—
—哲学王。现世的哲学王相当于理念世界的最高理念——善,他能
看到“善”的本性,他是善、即为神的化身。由此可见,培养哲学王
是柏拉图最高的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正好形成一个金字
塔,而这个金字塔正是他的理念金字塔的反映。理性健全,天资聪
颖的极少数人享受特殊的哲人教育,居于塔的顶端;为数稍多的理
性不全、意志坚强的武士的教育处于中间;而缺乏理性,感情强烈
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教育则在塔的底部。这个学校制度具有明显的贵
族性。

3.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学习就是回忆

柏拉图依据其理念论,认为认识的对象并不是我们感官所接触的现
实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是变幻不定、生灭无常、不完全真实的,以
它为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常有矛盾和错误、模糊不清,是不可靠的和
不真实的。它们不能称之为知识,只能叫做“意见”。

由现实世界所获得的感性知觉既然不是知识,那么,什么是知识
呢?柏拉图断定,知识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因为理念世界是永恒不
变的、绝对真实的、完美无缺的,所以只有认识理念世界,才能获
得可靠的、真实的知识。比如,只认识到现实世界中具体的美的事
物,而没有认识到理念世界中的美,这只能说有了美的意见,而不
是有了美的知识;而只有认识到美的理念,才算有了美的知识。柏
拉图把超感觉的理念当作认识的对象,这显然是唯心的。

如何认识理念呢?柏拉图认为必须学习。什么叫学习?柏拉图说,
学习就是回忆。在柏拉图看来,作为人的组成因素之一的灵魂,是
先于肉体而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的,对理念世界的一切早已有了认
识。“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之外存在着,并且具有知
识”(《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 81~82 页)。但灵魂投生到人
体之后,由于肉体的玷污、情感的干扰,灵魂将知识全都忘记了。
为了重新获得那些原有的知识,就需要学习。而所谓学习,就是把
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柏拉图说:“如果是我们在出世前获得
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觉官能重新得到
了原来具有知识,那么,我们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不就是
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我们把它称为回忆对不对呢?完全对。……那
些所谓学习的人后来只不过在回忆,而学习只不过是回忆”(《西方
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 81~82 页)。
当然,在回忆先验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官能并不是毫无作用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是通过各种感官对具体的个别事物的感觉,回忆
到事物本身(即理念)的知识的,这正如我们看到朋友的画像就可以想
起朋友,从相等的木头或石头就可以得到“相等”本身(理念)一样。因
而,柏拉图承认:“用视觉、听觉或者其他官能感觉到一件东西的时
候,可以由这个感觉在心中唤起另一个已经忘记了的、与这件东西
有联系的东西”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 81~82 页),这个
东西就是理念。在这里,柏拉图虽然承认感觉在求取知识过程中的
一定作用,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从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
象的、一般的概念的过程,只不过把感觉当作回忆的一个条件、一
种诱因而已。与此同时,柏拉图还竭力贬低感觉的意义,强调灵魂
只有摆脱肉体,脱离感觉的干扰才能思考得好,获得智慧;而愈接
近感觉,就愈陷入混乱,就愈得不到完全的知识。在他看来,最高
级的知识——哲学(即辩证法),应完全摒弃感觉,全凭理性去反省、
去沉思、去追忆、去冥想,才能认识理念世界的一切,直到最高的
理念——“善”。

如何完全抛开感性事物去反省、沉思、追忆、冥想呢?柏拉图认为
主要依靠问答法。从概念出发,通过问答启发学生思考,了解概念
(即理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善。从这一点上看,柏拉图的认
知方法——回忆,实际上是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的发展,是一
种纯思辨的方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