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业界研讨 Ye Jie Yan Tao

狂热粉丝背后的冷思考
邹季馨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娱乐化与商业化的不断发展,粉丝群体不断壮大并日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近
年来一系列极端的追星事件中,我们发现一些粉丝有着近乎病态的超狂热行为,对自身、明星和社会都
造成一定的损害。本文通过对这些超狂热粉丝的追星行为进行研究,从其特征入手,通过心理、媒介、
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这类粉丝的形成机制和原因,并基于成因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超狂热 粉丝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854/j.cnki.cni.2018.17.052

2 007年3月26日,刘德华的疯狂粉丝杨丽娟因为想单独
会面刘德华未果,其父杨勤冀在香港尖沙咀天星码头
投海自尽,此前为了助女追星,全家卖房、举债,甚至卖肾。
理想化。这也是为什么超狂热粉丝无法容忍他人诋毁自己
偶像的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否定偶像,就等于否
定自己。
2016年明星王嘉尔在乘车前往厦门机场的途中,遭遇疯狂 (2)性本能——幻想与欲望的驱使。在各大社交网络
粉丝跟车,引发交通事故导致其腰部受伤……近年来,狂热 上、明星微博的评论上,这些幻想与欲望都有迹可循,简单
的极端粉丝案例屡见不鲜,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明星 粗暴的语言,是超狂热粉丝满足自己欲望与快感的一种手
的正常生活,还对社会和粉丝自身造成了危害。那么,在当 段。弗洛伊德认为,
“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
代文化背景下,这些超狂热粉丝缘何会产生这些失常的过 抑的愿望的满足”,并大胆推测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
激行为?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愿望多半和“性”有关。有数据显示,这类粉丝多为单身女
   性,她们把在潜意识活动中的愿望通过象征的形式表现出

超狂热粉丝的形成机制分析 来,偶像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互联网平台的匿名性,让这
些粉丝能够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把爱大声说出来”。
超狂热粉丝如今已经是一个数量不容小觑的追星群 2.大众传媒对超狂热粉丝群体的逐利诱导
体,相较于普通粉丝而言,超狂热粉丝似中毒般终日沉浸 大众传媒的商业化也是驱使粉丝狂热的诱因之一。媒
在对偶像的爱慕中无法自拔,生活的喜怒哀乐完全被追星 介通过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和全方位的商业包装,将带有
支配,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情,危害 光环的明星呈现在大众面前,在借助不同手段“促销”后,
自己或他人的生命。透过这些表现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亚文 粉丝便不请自来为自己喜欢的明星买单,于是,偶像消费的
化,该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受一定的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媒 需求被建构了。超狂热粉丝为偶像挥金如土,是因为他们天
介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 真地认为,自己为偶像打榜、花钱刷票等行为,能够主宰偶
1.心理因素是超狂热粉丝群体的内在驱动器 像的命运,可以给偶像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广告。笔者在与一
(1) 没有实现自我需求。如一位杨幂的超狂热粉丝, 位大张伟的狂热女粉丝“DM48宁筱迪”交谈时,她说:
“我
在粉上杨幂之前是个内向的女孩,长相平庸,性格内向,朋 刚喜欢张伟一年零两个月,我真感觉把命快给他了,两天两
友寥寥无几,因为杨幂出色的外表和少年成名,成为了她 夜不睡觉给他投票。为了他的广告,夏天发烧到40℃也出去
“丧心病狂的粉丝”。超狂热粉丝多数生活平淡,对自身缺 捡瓶子做公益……”殊不知,这只是大众媒体和商人们联
乏信心,有较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没有更高的精神需求, 手制造的假象,因为狂热粉丝无所顾忌的大量消费为他们
所以希望在偶像身上得到补偿,以此来获得自我平衡。他们 提供了生财之道。
对于偶像狂热的崇拜更像是一种对于深层自我的现实化和 除此 之 外,当今的大 众传媒也重 在 生 产“男色和女

104 中国报业 2018.09(上)


色”,突出他们迷人优雅的身体和气质、帅气美丽的脸庞、 时代的信仰缺失和英雄空白,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守住底
消瘦的身材体态……这种关于明星外形的报道和有意的镜 线,保持初心,发挥其议程设置功能,给粉丝呈现积极向上
头展现,不断冲击着大众的视线,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认 的偶像形象。同时,要净化新媒体环境,坚决抵制拜金主
同,使得“小鲜肉”“毯星”等大行其道,这也为超狂热粉丝 义、低级趣味、色情暴力等,为受众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提供了一种欲望的驱使。 其次要组建网络心理健康志愿者团队,引导粉丝主动
3.社会环境为超狂热粉丝群体提供孵化空间 破除心理壁垒。志愿者团队可以从心理病理学的角度出发,
(1)仪式化抵抗。学校与家庭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 关注普通粉丝和超狂热粉丝的心理机制差异,尝试探索如
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许 何让病态的超狂热粉丝逐步回归理性。
多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惯用严苛的教育方式管 最后要优化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观,帮助超狂热粉丝克
教孩子;另一方面,我国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普遍 服心理障碍。从家庭角度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经历过学业带给他们的沉重压力,致使部分孩子精神空虚, 一旦发现孩子以一种病态的方式追星时,应该理性地去认
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些都会对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 识问题,在耐心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让子女
产生消极作用,严重的甚至会致使其心理扭曲。当美国的青 生活回归正轨。从学校角度来说,应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
少年用摇滚乐、嬉皮士、学生运动、毒品等去对抗主流文化 设,不要一味地追逐成绩分数,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学
时,较为听话的中国青少年则会选择一种较为温和的抵抗 校要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制定具体的教学规划,让学生理解
方式——用疯狂追星去与教育压力和家人抗争,以此来表 追星世界的虚拟性,逐渐抛弃肤浅的偶像崇拜。
达自己的不满,从此陷入追星误区。 总的来说,这种超狂热粉丝群体具备了亚文化的种种
(2)社会整体信仰缺失——物质丰富情感匮乏。现如 特征,他们疯狂、冲动、病态、极端的行为,给自身、明星和
今,许多粉丝将偶像视为自己的“信仰”。以前人们所崇拜 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这类群体的产生是多方
的是抗战英雄、助人为乐式英雄、体育竞技类英雄、文人 面因素导致的,我们不能让这类群体边缘化,要在正视和尊
英雄等,这些英雄是能够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力 重的基础上,结合其产生和生存的土壤环境去分析研究。超
量。现代社会,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 狂热粉丝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因而解决他们身上所产
人们选择的偶像更加多元化,不少人的偶像是流量明星、 生的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要大家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
歌星、
“小鲜肉”等。虽然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物质更加丰 相信通过社会、媒体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这类问题一
富,但很多人的心灵却是一片荒漠。传统意义上的榜样力量 定能逐步得到解决。
逐渐式微,也能侧面反映出价值观的衰弱和信仰的危机,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这就会使这些超狂热粉丝把目光聚焦在明星身上,并逐渐 参考文献
形成恶性循环。 [1]王键.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J].社会与科学,2008(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于超狂热粉丝的正确引导 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11-18.

每一个粉丝都有崇拜偶像的权利,只要是能够以一种 责编/邓应华

理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多关注偶像内在的意志
与优秀品质,将其视为学习的目标,不把“爱”变成对自身
和社会的伤害,偶像崇拜也会对自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但过度极端地崇拜则会适得其反,不仅会直接影响青
少年的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后果。长此以
往,也会在国家整体文化精神建设上呈现出一种消极的走
向。因此,必须要正确引导这些超狂热粉丝。
首先要践行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内涵,打破明星的单一
化与模式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没
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如何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如何填补当今

2018.09(上) 中国报业 10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