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概述男孩借 1 分而改变一生的经过。

1 小男孩语文不及格①,怕母亲打①而求老师加 1 分①。 [3 分]

2 老师不肯①,因怜悯他①,借出 1 分①并要他①期末还 10 分①,他应允① [6 分]

3 此后,他刻苦学习①,语文终于取得 98 分①,还了 10 分①。那 1 分①让他第一次①

获奖①。 [6 分]

4 后来,他以优异成绩①成为村上第一个①大学生①。最后,成了某集团公司①的

老总①。 [5 分]

(100 字)

现代文理解

2 突出母亲无私的爱②,让读者产生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 [4 分]

3 先前母亲想大哥家借钱,大嫂对母亲不理不睬/非常冷漠②;

后来母亲决定换肾给大哥,大嫂跪在母亲面前痛苦流涕②。 [4 分]

4 母亲跪在大嫂面前为筹集“我”的学费②。大嫂跪在母亲面前时师是被母亲无私的

爱献肾的言行所感动②。 [4 分]

5 (a)衣锦还乡后对大嫂态度冷淡②/不愿去大哥家做客②/见到自己用来孝敬母亲的海

鲜出现在哥哥家的餐桌上后食不下咽②。 [4 分]

(b)反衬母亲的宽宏大量。 [2 分]

6 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②,母爱是公平、无私/伟大的②。 [4 分]

7 夸张 [2 分]

8 说明树寄托了长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为下文对树的描写作为

铺垫②。 [4 分]

9 因树可形成美景/给乡民带来惬意的生活/丰收的喜悦/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5 分]

其中 2 项,对 1 项 3 分,2 项 5 分

10 枝丫长斜的时候,会有人上前攒一攒②/树干被风吹歪的时候,会有人上前扶正、
踩实② 。 [4 分]

11 (a)人人应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树立人生的精神支柱。 [3 分]

(b)精神支柱将为生命注入生活的勇气/前进的动力。 [3 分]

12 条件复句 [2 分]

13 (a)不合乎人情。 [2 分]

(b)劝大夫不要重兵轻农/公平对待农民与士兵/不要偏帮士兵 [3 分]

14 比喻成手足②,两者息息相关、彼此依附/缺一不可②。 [4 分]

15 担心国君顾此失彼/偏执一方②而影响治国②之道。 [4 分]

16 (a) 您的养马人派√人要√杀我的骖马,我很为难,没有√给√他。

叫 请求 不

(b) 农夫和士兵发生诉讼√案件,而农民必定√不对√。 [3 分]

争论/争辩 一定 错/失败

17 从初见①问姓知名①突想起表弟的容貌①。 [3 分]

18 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①,突显两人之间情谊的深长②。 [3 分]

19 相逢的惊喜①、对人事消磨的感慨①、明日又将离别的伤感①。 [3 分]

20 (a) 众里寻他千百度 [2 分]

(b) 心仪的人/意中人/想寻找的人 [2 分]
21 时常动才不易坏。 [3 分]

22 (a) 赞扬一个人品德高尚,不慕名利。 [3 分]

(b) 强调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能悟出新道理。 [3 分]

瓠里子到了艾地,对那里的大夫说:“前些日您的左服马病倒了,人们说用了活马的血
喝了就可以治好。您的养马人派人要杀我的骖马,我很为难,没有给他。”大夫说:
“用杀马来救马,这不合乎人情,那怎么敢呢?”瓠里子说:“我私下里也感到疑惑了。
既是如此,我已经了解国君的心了,想由此而有所请教。我听说执掌国政的人须依靠
农民耕种和士兵打战,农夫和兵士哪个不是国君的百姓呢?因此,兵力不够,那么农
夫就没有安全保障;农耕不够,那么士兵就没有粮食吃了。士兵和农夫相比就像脚和
手一样,不可缺少一个。现在国君的士兵残害农民,而国君却不禁止,农夫和士兵发
生诉讼案件,而农民必定不对。耕田的人处境困窘,这是只见手的作用而看不见脚的
作用啊。现在您的养马人,只看到您不可没有左服马,却没看到我不可没有骖马。从
前陈胡公的元配夫人大姬喜欢舞蹈,于是宛邱一带的人们都拔了那里的桑树而植上了柳树。
我私底下真为您担心。”

译文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赏析

这首诗再现了诗人同表弟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
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离别已有十年之久,长期音
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 “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李益和表弟对面不能相认,面对陌
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
到惊讶。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
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
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
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
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
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
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
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
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
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
者伤别的情怀。“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
心情,溢于言表。

应用文

(一) 公函内容(∆5)

1 未能接受原因

*2 回函目的(未能接受邀请)

3 活动日期、时间、地点
4 歉语

5 感激/祈盼

(二) 公函内容(∆5)

1 活动名称

*2 致函目的 (邀请出
席领)

3 领奖日期、时间、地点

4 领奖者姓名、奖项

5 请求回复/吁请准时出席

*没有此内容,最高只得 20 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