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09/3 ・文艺争鸣・广 角

广角

太宰治的鲁迅观

李 杰 李春杰

小说《惜别》是日本作家太宰治以被誉为“中国 本文学界的影响仍不绝如缕。
现代文学之父”的鲁迅为主人公创作的。由于鲁迅 《惜别》是太宰治就鲁迅(1902-1909)日本仙台
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这部作品在中日两国 的留学生活创造的一个淳朴的“太宰鲁迅”。作为有
曾引起较大的反响,也是世界文学中唯一以鲁迅为 着特殊生命作家的太宰治,抱着真诚的对中国友好
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以大作家为描写对象的“作家 的态度和对鲁迅尊敬的态度,在这部小说里以想象
传记小说”作品并不多见,
而更为罕见的是这样的小 力塑造出了吸引日本人眼球的,日本人眼中真实的
说是由被成为现代著名日本“永远的青春派的文学 鲁迅印象。尤其小说不是把鲁迅作为伟人,而是作
作家”太宰治创作。作品是以小说叙事笔法写人物 为思考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塑造了一个人情味
传记,这种创新文学形式在日本文学界引起了大量 儿十足,
在琐事背后也有着内心波动的、
富于个性的
的争论,可算是日本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个关注点。 鲁迅形象,也可以说是太宰治注重个人真实情感的
应该说,在社会环境影响下探讨人物内心世界是不 体验,自由地运用想象的手法还原了人物的历史真
容易的,更何况是研究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鲁迅先 貌。
生,
稍有不符合历史或曲解鲁迅的言行之处,
势必引 太宰治作为战后崛起的作家,1930年入东京大
起两国读者的情绪冲突。这本书为研究鲁迅早期思 学法语系,曾一度参加左翼运动。他大学时代就经
想提供了重要素材,也是唯一的一部以鲁迅为题材 历左翼运动被镇压、妥协的过程,战败后,日本国家
的日本文学的著名作品。 被迫转型,
这些动荡虽然在他小说中着墨不多,
但是
鲁迅的文学活动起源于日本。自《惜别》出版之 对于生命信仰的破坏却是致命的。从他个人来说,
后,竹内好受其影响致力于鲁迅以及中国现代文学 从小缺乏家庭关怀,生性敏感,神经纤弱,厌恶家庭
的介绍,
相继出版了《世界文学手册,
鲁迅》、
《鲁迅杂 却一生都在经济上依赖家庭支持,这些都是最终促
记》、
《鲁迅评论集》、
《鲁迅作品集》等作品,
与此不同 使他走向投水自杀的原因。太宰治于1935年以《丑
的是日本文学界的评论家在《现代中国论》、
《国民文 角之花》走上文坛。战后创作的长篇小说《维扬的妻
学论》等评论论著中,
都是以中国为镜子展开对日本 子》、
《没有做人的资格》和《斜阳》等作品,
被称为“新
(1)
的批判。为此日本民众对鲁迅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 戏作派”
(无秩序派)作家。“新戏作派”的文学是以
感情和不衰的热情。前不久仙台市剧团在上海公演 表现堕落来蔑视、
叛逆传统的道德理念, 并对权威进
大型话剧《远火》,也是一部反映以鲁迅在仙台生活 行反抗。对日本战后社会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
为题材的作品,描绘了继“惜别”之后苦恼于政治与 感到人在世界上是孤独,
又别无选择的, 想在醉梦式
文学对立中的鲁迅。想不到一百多年后的鲁迅在日 的幻觉中来解放自己、便以自我堕落演绎所谓的自
李 杰 李春杰・太宰治的鲁迅观

由人性。作品大多通过男女爱情纠葛,赖以活着只 后,鲁迅作为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民间旅馆住下来
不过是为求官,能过享乐的生活态度。再现了二战 后,
开始了解真正日本的状况,
接触到仙台民众的爱
后社会矛盾和民众的贪欲情绪。这位有革命色彩的 国热情,也燃烧起自身的热情。当时正值日俄大战
作家,
在1944年与1945年间,
用鲁迅留学仙台与藤野 激烈进行之际,
一想到愚弱、
已丧失威严与权力的祖
先生的友谊为题材,创作了《惜别》这部小说。 国,心里就担忧那些迷茫、不知所措的国人,与眼前
之所以用“惜别”做题,
是因为鲁迅带着藤野先 接触到的仙台民众的活泼姿态相比,痛恨自己国家
生的照片,
怀着朦胧的理想,
离开仙台去东京参与改 的疲惫老态,心情几近绝望。但立志拯救懒惰、傲
造国民精神的文艺运动。鲁迅为拯救国民,离开仙 慢、精神疾病家人的心志从未改变。鲁迅这棵孤独
台弃医从文时,
对藤野先生充满感恩之情,
依依不舍 的大树始终站在中国文化的先锋,发出振奋人心的
地在赠与的珍贵照片背面写上“惜别”二字。提起鲁 呐喊。
迅弃医从文主要是“幻灯片事件”,
某日,
鲁迅从幻灯 鲁迅是带着强烈的爱国愿望来到日本的,20世
片上看到了给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在中国观众的 纪初,
因日本是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文化起步的,
亚洲
眼前被日军士兵砍头的场面。无论是被处死的,还 的其他国家都派大批的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学习包
是观看者都是如精神病态般的表情茫然。为此,鲁 括日本在内的先进西方文化、科技和制度。鲁迅在
迅打消学好医学,
治好国民的疾病,
期待以科学救国 明治三十年来到日本,
当时日本正是尼采大热时侯,
的想法。他深感:
同胞虽有健壮的体格,
但自身作为 他接受了西方进化理论,
吸纳了拜伦,
尼采等人的思
独立国家的存在已变得岌岌可危,对国民的教化首 想。当时的日本人仅能从本能主义角度去理解西方
先应唤起国人麻木的心灵,这就是引发鲁迅救国观 的“近代”,而鲁迅从“根柢在人”的视角来消化尼采
念的“幻灯片事件”。就此事的叙述,鲁迅在《呐喊》 的个性主义,明确提出“立人”的主张。鲁迅是在民
中认为:
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充其 族的独立性与世界普遍价值矛盾过程中,进而形成
量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首先应当改造他们 了自己对传统文化、
封建社会批判的思想,
要改造从
的精神,使其抱有新生希望。 奴性到觉悟境界的国民,
用“人”的观念重塑国民性,
幻灯片事件的经历,已成为我们理解鲁迅的一 响彻在鲁迅世界的是直面“人”灵魂的声音——“立
个不可忽略的精神事件。在观看幻灯片时,他对已 人”思想。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在明治四十四年所做
身为群众观看者的鲁迅来说,精神基调是压抑和苦 的《现代日本的开化》讲演中深切地感叹道,
“鲁迅的
闷的。这种痛苦是超前的,
先觉的,因为当时更多的 理解比日本文学更准确地把握了其本质”。用日本
留学生是在过一种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的快乐生活。 人自己的话说,
“日本虽然早已走入了“近代”,但只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视觉遭遇给青年鲁迅带来了危 是学到了西方文化的皮相”。日本友人伊藤虎丸、

机,使他感受到:科学已不能救国,强迫自己竭力从 山 、
竹内好等鲁迅研究学家也都认为鲁迅“抗拒为
“看客”的角色中疏离出来,尽自己的力量使昏睡的 奴”思想阐释得最为透辟。已故的伊藤虎丸先生,

民族震撼,把他们从被愚弄、
驯服中拯救出来。中国 紧紧抓住鲁迅科学命题“人”的这一思想对西方“近
之崛起,唯有借助于崇高的文学才是捷径。 代”作了深刻、中肯的评析。可以说,鲁迅的“立人”
“幻灯片” 已成为鲁迅一道无法挥去的精神伤 思想,
为东方人理解“近代”开了先河。
痛。鲁迅到仙台后,学习用功,
认真。受到藤野先生 日本人之所以都从鲁迅研究入手,除了鲁迅本
特别欣赏。鲁迅暗暗地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证明中国 身的人格魅力、
文学成就及思想地位外,
更主要的是
人是优秀的,
这种精神,
给他的同学和老师们留下了 鲁迅与日本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被几代
极好的印象。此时与恩师藤野严九郎教授深厚的师 日本人那么深厚地敬仰和关注,其中有文化互为参
生情谊给他以安慰和激励。在后来他甚至写下《藤 照因素。20世纪的日本一心想用赶超欧洲文化来实
(2)
野先生》, 在这篇充满感恩之情的著名文章中他写 现近代化,日本作家只找出能代表欧洲主流文学的
到:“只有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 最优秀者及作品加以研究。日本文学受根深蒂固的
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惫,正想偷懒时,仰面在 本土文化限制,对害怕独立和自由的奴隶本性视而
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 不见。鲁迅是在沉重民族情感的多重压迫下,找到
的话来,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
而且增加勇气了。
”随 了近代中国不同于奴性近代日本的支撑点,致力于
2009/3 ・文艺争鸣・广 角

中国的自我新文化,构建重塑民族之魂的图式。而 的思想内涵。在小说里太宰治浪漫的创作表现,美
日本作家二叶亭四迷、森鸥外、上田敏等文学家,面 丽的松岛成了鲁迅和日本连系的纽带。这绝不是太
对自身文化缺陷的无法自拔,
又被“近代化”的屈辱、 宰治的善良的构思,而是小说中的一个寓意深长的
困惑,
盲目地去接受西方文明的“认同化”,
取而代之 细节。日本的文人墨客从古代开始就相当仰慕中国
的信条是近代化等于欧化。故此,鲁迅指出“民族状 的西湖,松岛风景酷似西湖。《惜别》中还引了日本
况之差异”。日本文学的极端奴性的劣势情结在于, 宽政年间的著名医生吉南谷的《松岛纪行》中赞美松
日本错误地以对外侵略赖以解决落后矛盾,同样也 岛的诗。
“松岛由八百零八个相互连接的小岛组成,
试图凭借从外部寻求新事物来消除文学自身的贫 宛如一幅风景画,
并与支那的西湖十分相似,
极目远
(7)
乏,
更奢望融入欧洲文化从而摆脱中国文学的影响, 眺,飘飘渺渺,如烟如梦,堪称天下第一绝境。
” 为
(3)
逃离文学穷途末路的困境。 因着鲁迅和日本的近 此日本人从很远的各地来这里欣赏风光。而在鲁迅
现代文学的不同价值走向,最终导致两国近现代文 心里,
西湖和松岛则完全不同,
以往文人墨客大肆称
学的分道扬镳。在被西方文化包围的中日两国学者 道的名胜古迹早已国破色衰,鲁迅提醒好友田中和
的价值观面前,鲁迅所做的选择带有典型的东方人 日本文人要早一点从西湖之梦中醒来。显然在鲁迅
的智慧标准。这意义不只限在认识论的层面上,也 的印象里,比松岛的风景更吸引人的是日本人身上
深深地留在了生命价值观的学说里。为他后来成为 的品格。
文学家、
思想家的奠定了基础。 在《惜别》里还有个重要的场面,就是鲁迅独游
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给人一种积极向 松岛面对云水放歌,与成为知己的田中畅谈自己的
上的力量和反思人性的精神。所以触动了每个鲁迅 童年和人生。在小说里作者还用大量篇幅,让田中
读者的神经,他深刻的思想与精美的作品不仅在中 先生倾听鲁迅的自述经历和表明心志的长篇独白。
(4)
国,东亚以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极大力量。 当然,
与朋友讨论最多的,
也最让鲁迅关注的是同中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
但他并不同于毛泽东、
孙 华民族的命运相联的中国国民性问题,国民性中最
中山那样专门致力于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革命 缺乏的病根何在,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一个民族要
家,
而是深邃的探索人类精神,
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 想生存,如何脱离命运的摆布,不任凭强者的欺凌。
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
启悟人们改造自身,
全力 在这本书中共有四次这样的描述,第一次是松岛之
(5)
勾勒,
提炼国人的精神特征。《惜别》就是一部释放 旅,
第二次是在一个面馆,
第三次是在田中先生的住
着学者少有情感的小说,这位曾被香港导演王家卫 处,
最后一次便是在放映幻灯片的教室外面,
一次比
非常钟爱的作家——太宰治,打破了鲁迅研究中的 一次来得强烈,这是鲁迅思维转折的发展线。在谈
学院化、
公式化和概念化,
以一种贴近鲁迅精神世界 话中,鲁迅自身所承受的,既有近代的负荷,又有现
的路径表达自己理念,著述中有更多的内心挣扎与 代的挑战,
他的复杂的心绪与独创的精神,
不禁使日
精神的历险。把伟人放在深重的危机中苦苦挣扎, 本人大为赞佩。(8)当鲁迅以坚毅的目光去直面惨淡
带着刻骨铭心的体验,与生命和现实中最切实的问 的黑夜,他所做的思考、绝望中挣扎地期盼光明时,
题结合,
透着理性的穿透力,
逐步接近鲁迅个人与中 是怎样地动人心魄!那种对旧我的自食,对心灵的
国现代文学,
他把人们阅读作品时的感受,
颇有分寸 拷问,借 “从别国里得来的火”,意在烧自己身上的
地传达出来。这种感受并不只停留在自我直观的接 肉。从鲁迅那里,
不仅看到了中国的民族之魂,
也看
(6)
受过程上,
而是逼进人精神的探索。 这种描述以及 到了日本文化所缺少的东西。深深震撼了中华民
写作的姿态很让人感动。虽时过境迁,好些文章的 族,
亦使东方岛国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冲击。像《惜
观点已被超越,但那将整个生命投进专著中隐藏着 别》中的藤野先生,
就是在《惜别》之后踏上了文学之
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自从藤野先生在 路的。在《惜别》中,鲁迅表现了对自身遭遇的不满,
照片背面题写“惜别”后的38年到太宰治的长篇小说 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和
《惜别》,
历史及文化隐喻的转换,
在还是“传记”的真 现代三民主义思想同样在书里得到了肯定。
实性或是“小说”虚构性之间,构成了丰富性与复杂 在日本文化史中,能找到中国文化人精神互证
性结合。
太宰治借助想像创造了独特的“太宰鲁迅”。 的典型,也只有鲁迅。本来日中两国曾是共同学习
作品从根本上把握了日中友好的核心,衬托出人物 欧美,致力于国家建设中的竞争伙伴。中国青年来
李 杰 李春杰・太宰治的鲁迅观

日本留学并非以为唯有日本是世界第一的文明之 文化精神的光辉。
国,
真实的想法是在日本学习西洋的文明,
因当时日 注释:

本已在吸取西洋文明精粹的运用方面取得了成功。 (1)《太宰治全集》,筑摩书房,1989—1992。
(2)唐宏峰: 作为方法的竹内好——以《何谓近代》和《近
所以无须专程去遥远的西方,在近邻日本学习就能 代的超克》为中心,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3期。
以极小的代价吸取西洋文化。谁知处于领先地位的 (3)唐锡光:《鲁迅研究的世纪性总结》中华读书报,2003
年5 月版。
日本,
竞将从欧美学来的殖民主义政策用在中国,

(4)王涵:
《用心读鲁迅》, 中国教育报, 2008 年4 月17 日。
致了中日战争。战后,
中国共产党逆转了战前的“先 (5)张恩和《让鲁迅研究更好地腾升》文艺报,2001 年9月
进日本,落后中国”的趋势,在众多的日本人眼中看 25日。
(6)丁国强:《鲁迅研究 逼近心灵的真实》——近年来有
到了日益强大的中国。
关鲁迅研究图书概览。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1日。
在《惜别》的构思创作中,
太宰治立意求真,
竭诚 (7)丸山升:《日本的鲁迅研究》,人文与社会,2001年12
探索,让现代中国人阅读,会产生“日本也有我们的 月17日。
(8)黄乔生:《与鲁迅的“精神相逢”》,书评周刊, 2006 年
理解者”的感怀,在日本与中国之间架起沟通的桥
1 月25。
梁。书中细腻地描写为人正直,自然真实的气质和
具有文学天赋的鲁迅形象,让人们看到民族精神和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当代作家评论》
林建法 主编
2009 年 2 期 要目

文学与思潮三十年 辽宁文学评论
如何理解“先锋小说” 程光炜 回到现实 重新出发
茂长的大陆 ——三十年诗歌评估的三个角度 丁宗皓
——对美国文学的遥感 张 炜 打开新视阈,创造新空间
中国当下的精神疑难 艾 伟 ——辽宁文学批评三十年 张学昕 丛 琳
毕飞宇评论专辑 作家与作品
《推拿》的一点题外话 毕飞宇 “作家,在本质上是要把内心的语言翻译出来”
理解力比想象力更重要 张 莉 毕飞宇 罗 岗 孙甘露
——对话《推拿》 解读孙甘露 王纪人
用卑微的心灵照亮世界 洪治纲 葛丽君 小里乾坤
——论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 ——陶然微型小说论 凌 逾
范培松评论专辑 动物保护:新内容决定新形式 李少君 蒋子丹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的变道与常道 现代汉诗研究
——评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 谢有顺 石 峤 诗歌观察 主持人的话 何言宏
弘扬自我,
崇尚个性 我们的诗歌缺乏力量
——关于范培松的散文理论研究 蔡江珍 ——诗歌刊物 罗振亚 刘 波
历史与审美双重视野下的散文史 呼唤诗歌的野性
——试评范培松《中国散文史》 陈晓明 ——综合性文学刊物 张学昕
整体性・ 关联式 ・个体化 高调的诗歌之低
——读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 王光东 陈小碧 ——民间诗刊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为大型文学批评双月刊, 中国中文核心 当代文学与文化建设, 是考察与了解中国当代作家、 作品与文


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 学思潮、文学现象的重要读本。
据库入选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 (CSSCI) 来源期刊, 欢迎邮购,免收邮费,电话:024—88501513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 国内邮发代号: 8—183
刊全文数据库(CGFD)全文收录期刊。 国外邮发代号: BM6440
它密切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切实探讨问 每册定价:15.00元
题,细致分析作品,形成良好的批评作风,以批评的方式参与 地址: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11004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