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14 年 2 月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Feb.2014

第 30 卷第 1 期 Sha
anx
i Xue
qian 
Norma
l Un
ive
rsi
t J
y ou
rna
l Vo
l.30 No. 1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的 “踰墙 ”之举


——— 从 《莺莺传 》、《西厢记诸宫调 》解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之 “踰墙 ”

林小燕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   要:《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成功之作,对其 的 研 究 之 文 汗 牛 充 栋。 董 每 勘 先 生 对 《西 厢 记》的 研 究,“就 戏


论戏”、内容详实、分析精确,成就较高。但是,其研究之文亦有可商榷之处。本 文 即 对 其 在《五 大 名 剧 论》中 对 崔 莺
莺寄简、张君瑞踰墙所作的分析提出不同意见,试图为董先生提出的“矛盾”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踰墙
中图分类号:
I 37   文献标识码:
207. A   文章编号:
2095-770X(
2014)
01-0067-03

The
 St
udy 
of" t
heJump
  ing 
off
 the 
Wal
l" Pa
rti
 n 
XiXi
ang
Ji
LIN 
Xiao-yan

Schoo
l o
f Human
iti
esand 
  Soc
ial
 Sc
i e,
enc Yunnan 
Uni
ver
sit
y o
f Na
tiona
lit
ies,
Kunmi 650500,Ch
ng  ina)
Abst
ract:Throughout t
he hist
o ry,there 
werea
  l
ot ofs
 tudi
esabou
  t 
XiXiangJi.Becausei
 ti
 st
 he most
succ
essfu
l work o
f Yuan Dynast
y's Poeti
c Drama-Yuan  Zau.Fo
j rexamp
  l ,
e Mr  Dong  Meikan 
had a 
deeply
unders
tandi
ng about
 this work.Hi s s
tudy had 
a deta
il and unbi
ased commen t wit
h pre c
ise
ly anal
ysis,
which 
achieved wi
dely
 recogn
ition.However,thi
s paper 
has
 as
 li
c e 
ofd
 is
agre
emen t 
with Mr 
Dong'
s es
s ay"
The Cr
iti
cism of F
ive Famous Oper
as" .The 
pape
r pres
ents 
dif
ferenta
 rguments
 about 
Cui Yi
ngyi
ng's" Let-

er 
Del
ive
ry" and 
Zhang Junru
is" Jump
' ing 
offt
 he Wal
l".
Ke wo
y  rds:YingYingZhuan;XiXi ao;Cu
angJiZhuGongDi iYIngYi
ngDa angJi;Jump o
iYueXiXi ff

he 
wal

董每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研究家,富有学养,精于戏曲之道。其《五 大 名 剧 论》更 是 以 详 实 的 资 料、
细致的分析、富有创建性的研究丰富了戏剧研究理论。董先生认为“戏 曲,主 要 是 戏,不 只 是 曲。 声 律、辞 藻
和思想,都必要予以考究,尤其重要的是人物想象和情节结构所体现的思想性和 艺 术 性 ,它 是 必 须 由 演 员 扮
演于舞台之上、观众之前的东西。”[1]董先生深解戏曲不同于一般的 文 学 形 式,他 研 究 戏 曲 不 仅 是 研 究 文 字、
唱曲,更重视“就戏论戏”,重视戏曲的 演 出 性,注 重 根 据 戏 曲 规 律,分 析 戏 曲 的 情 节、结 构。 其 在 《五 大 名 剧
论》中对《西厢记》的分析,正反映了其论剧特色。
钟嗣成《录鬼簿》中写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崔莺莺待月西厢 记》的 戏 剧 成 就 有 目 共
睹,关于这部杰作的分析之作,汗牛充栋。其中,董先生对王实甫《西厢记》所作的分析,成就之高,令人赞叹。
董先生的研究之文,精确准当,但是,细 读 其 书 亦 觉 有 可 商 榷 之 处。《崔 莺 莺 待 月 西 厢 记》是 从 元 稹 的 《莺 莺
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发展而来的,虽具体细节有所改动,而大体故事、主要情节则是一脉相承,对后
者的分析,往往可以追溯到前二者。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中关于寄简、踰墙的相关
情节,分析经过王实甫改编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踰墙”情节,以对董每勘先生提出的“踰 墙”之 举“矛
盾”之说做出解释。

收稿日期:
2013-12-20
作者简介:林小燕,女,福建诏安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67 ·
一 、关于莺莺寄诗与张生的 “踰墙 ”

董先生在《五大名剧论》中,提出崔莺莺所寄之诗,即《明月三五夜》,是否即是如张君瑞所解,要求踰墙相
会?这个问题确实难解,本人认为应该从《莺莺传》来分析,因这首诗最早出现于 此,其 生 发 出 的 情 节 当 更 符
合诗歌之意,有助于我们了解此诗,以及作者最初的安排用意。
元稹的《莺莺传》中写道:
   是夕,红娘复至,持采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
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亦微喻其旨。是 夕,岁 二 月 旬 有 四 日 矣。 崔 之 东 有 杏 花 一 株,
攀援可踰。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踰其树而踰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2]136
这段情节中,元稹并未明确说出张君瑞跳墙是根据崔莺莺诗歌的指示 。 从 文 中 之 诗 我 们 大 抵 可 以 了 解
到崔莺莺约张君瑞见面,诗中虽提到隔墙花动,但人经花下,花亦会动,“踰墙”之 举 不 是 必 然 的,或 者 因 为 无
门可入,恰见到杏花树,张君瑞才选择踰墙。这种或然性使得行为更可理解。
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踰墙的情节得到了强化。张君瑞在跟红娘解释崔莺莺的诗时说:
   今十五日,莺诗篇曰:《明月三五夜》,则十五夜也,故有‘待月西厢’之 句。‘迎 风 户 半 开’,私 启 而 侯
我也。‘拂墙花影动’者,令我因花而踰墙也。‘疑是玉人来’者,谓我至矣。[3]179
同样的,王实甫沿用了董解元对踰墙 行 为 的 改 编。 其 《崔 莺 莺 待 月 西 厢 记》中,张 君 瑞 对 红 娘 解 释 诗 时
说到:
   “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 风 户 半 开”,她 开 门 待 我,“隔 墙 花 影 动,疑 是 玉 人 来”者,着 我 跳 过
墙来。[4]179
在董解元和王实甫的作品中,作者将踰墙写成是崔莺莺诗句的指示,并且加以解释,但其解释显得生硬、
牵强,缺乏逻辑必然性。
可见,在《莺莺传》中,张君瑞踰墙并不一定是事前有心所为,或为实际条件 决 定 只 有 跳 墙 才 能 见 到 崔 莺
莺。贵族人家,门户森严,跳墙才能相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细节后来发展到《西厢记诸宫调》、《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中,张君瑞猜诗谜而得出踰墙的指示,解释不够符合逻辑。这是董解元改编的不成功之处。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将原来或然性的行为“踰墙”,变成了张君瑞从崔莺莺诗歌中得出的指示,而张
君瑞对“踰墙”动作的解释却并不十分合理。“拂墙花影动”确实未必就是要张君瑞跳墙。这是董解元的一个
改编,但是并不成功。张君瑞偶然性的踰墙与猜诗谜去跳墙,其舞台效果差别 不 大,而 逻 辑 上 却 显 得 不 够 严
密。所以,是否崔莺莺要张君瑞踰墙的“谜案”,董每勘先生怀疑得有理,其原因或是改编者改编的不足。

二 、关于角门与踰墙的 “矛盾 ”

董每勘先生在《五大名剧论》中提到:“原诗‘迎风 户 半 开’跟 ‘隔 墙 花 影 动’由 董 解 元 那 样 加 以 解 释 就 产


生了矛盾。”[1]187 董解元、王实甫 在 剧 中,都 将 “隔 墙 花 影 动”解 释 为 跳 墙,董 先 生 认 为,既 然 有 角 门 为 何 还 要
跳墙?
由上文分析可知,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虽在解释踰墙上有值得推敲
之处,但是,这个解释与“迎风户半开”并不矛盾。分析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户”为何处之户
董每勘先生认为“诗中所说半开的户一定是指围墙的角门儿”,由此,董先 生 提 出 既 有 角 门 儿 半 开,张 君
瑞何须踰墙。
“迎风户半开”中的“户”指的到底是何处之户?参看《莺莺传》中写张君瑞踰墙 后,“达 于 西 厢,则 户 半 开
矣。”可见,诗中这个“户”原就是指西厢之户。终《莺莺传》全文皆未出现角门之说。这 个“户”指 的 是 西 厢 之
户,非角门。
所以,崔莺莺所说“迎风户半开”指的是西厢之户半开,并未涉及角门,角门之事皆为红娘之事,与莺莺安
排无关。张君瑞先踰过墙,达于西厢,而西厢户半开相迎是合乎逻辑的,并 不 矛 盾。 至 于 为 什 么 在 王 实 甫 的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没有提到西厢之“户”,反而多了角门,这跟红娘这个角色是相关的。原文可见出,崔
莺莺原本是在屋内的,去花园烧香是红娘所请,其是红娘的举动打乱了崔莺莺原本的安排。是故,离了西厢,
· 68 ·
不提西厢之户,而多了角门。开角门这个情节在《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中皆无,显然为王实甫的创造。
2.“踰墙”相会的合理解释
从《莺莺传》中,我们可了解到关于张君瑞踰墙约会的原始情节安排为 :崔莺莺在十五夜时,在西厢房内,
半开门户等待张君瑞。张君瑞行至墙外,因杏树踰墙。作为该诗的最早出处,这样的情节安排才是最符合诗
意的,最原本的相会模式。
而到了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该模式内容更为丰富曲折,多了开 角 门 的 动 作 安 排,从 而 出 现 了
董每勘先生认为的矛盾之处。
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在这个情节中,加重了红娘的戏份。红娘 欲 参 合 此 事,促 成 好 事,又 怕 莺 莺
发现自己知道这个秘密,而让情节变得更加曲折、复杂。
红娘没有清楚了解崔莺莺的安排,将莺莺叫来花园烧香,或许觉得 更 方 便 于 两 人 相 会。 关 于 花 园 烧 香,
崔莺莺原想推脱,她说到:“花阴重叠香风细,庭 院 深 沉 淡 月 明。”[4]194 但 是 红 娘 却 道:“今 夜 月 朗 风 清,好 一 派
景致也呵!”[3]194 由此,红娘将待月西厢的故事移到了花园。
红娘将崔莺莺请到花园烧香后,为了给她们两个独自约会的机会,她又借机说去关角门。红娘在戏中说
的是“姐姐,这湖山下立地,我开了寺里角 门 儿。 怕 有 人 听 俺 说 话,我 且 看 一 看。”[4]195 可 见,角 门 原 是 红 娘 开
的,与崔莺莺无关,显然莺莺诗句中半开的“户”不可能指红娘开的角门。董每勘先生认为诗中“半开之户”指
的是角门显然有误。
同时,红娘去关角门,在角门等张君瑞,就能预先知道张君瑞来约会了没,并且告诉他莺莺在湖山下。崔
莺莺约张君瑞原是要瞒着红娘的,所以红娘为了不让崔莺莺发现自己知道约会 之 事,虽 开 了 角 门,还 是 叫 张
君瑞按原计划,跳墙去。所以红娘说“你休从 门 里 去,则 道 我 使 你 来。”[4]195 这 就 很 明 白 地 解 释 了 为 什 么 角 门
开着,还是要张君瑞去踰墙。这是红娘的 心 思,董 先 生 认 为 “当 时 墙 门 是 开 着 的,只 是 张 生 自 信 谜 儿 猜 得 准
确,一心一意要跳粉墙。”[1]186
张生在发现角门开着,而依然要跳墙,其原因,一是约会之时,欣喜而不够理性,自己所猜诗谜先入为主,
所以只想着跳墙;二是他的“擎天柱”红娘让他跳墙,张生信任、依赖红娘,同时红 娘 说 的 话 正 和 了 他 的 想 法,
所以,张生便只想着跳墙。这是从张君 瑞 的 角 度 而 言 的,张 君 瑞 一 心 欲 “踰 墙”确 有 其 心 理 依 据。 但 是,“踰
墙”更重要的是从红娘方面来看。董先生认为是红娘开了角门还是让张君瑞踰墙,“仅 仅 是 有 意 逗 他 才 恶 作
剧地教张生不从门进而跳粉墙;”[1]186 这个解释似没有切实的证据。红娘让张生跳粉墙实是为了不泄露自己
知道莺莺约会之故。所以红娘开角门和张君瑞踰墙并不矛盾。

三 、结语

董每勘先生在《五大名剧》论中分析 《崔 莺 莺 待 月 西 厢 记》时,提 出 开 着 角 门 与 让 张 君 瑞 踰 墙 是 矛 盾 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户”原指西厢之户,由于红娘的参与,多了角门一事,而角门实与崔莺莺无关。张君瑞根
据崔莺莺之诗踰墙或解释地不够合情理,但是崔莺莺着张君瑞踰墙与角门开着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笔者从《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入手对情节进行分析,以此对“踰墙”作 出 一 些 解 释。 不 妥 之 处,还 望
方家指正。

[参 考 文 献]

1]  董每勘 .五大名剧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4.
2]  汪辟疆 .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78.
3]  朱平楚 .西厢记诸宫调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1982.
4]  张燕瑾 .西厢记新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1980.

[责任编辑   沈正军]

· 6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