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1.05.

006

第 26 卷第 5 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26 No.

2 
0  1年9月
1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
ITY 
OF  & TECHNOLOGY(
SCIENCE  SCIENCE)
SOCIAL  Sep .2 
0 1 

边缘 ? 中心 ?
── 试论陈大为诗作之“中国 ”

李癸云

(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台湾 新竹  30013)

[摘要]陈大为的诗笔不断出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南洋、台湾与南洋等多重现实与想象纠缠的空 间,以 之 来 建 构 其 叙
事美学。此处试图针对陈大为诗中的“中国”符号,再探 所 谓 中 心/边 缘 的 意 识 归 属,试 着 从 太 简 化 的 文 化 母 国/离 散
文学的二元对立跳脱出来,观察其书写位置的流动性。
[关键词]中心;边缘;中国符号;陈大为
[中图分类号]
I 25   [文献标识码]
207. A   [文章编号]
1672-934X(
2011)
05-0051-06

e?Cen
Edg ter?
── Re
sea
rch 
ont
 he “
Chi
nee”S
s ign 
of 
Chen  i’
Dawe s 
Poe
try
LEE 
Kue
i-yun
(Research 
Insti
tute of Taiwan Li
tera
ture,Tsing Hua Univ
ersi
ty,Hs inchu,Taiwan30013,Ch ina)
Ab
str
ac :
t Chen Dawe
i poe
try unc
easi
ngl
y c
omesi
 n 
and 
goe
s ou
t o
f t
hespa
  ce i
nte
rtwi
ned 
with 
rea
lit
y and
 imag
ina
tion
 in
 the 
his
tor

and 
con
tempo
rar
y Ch
ina,Ch
ina
 and
 the
 sou
the
rn 
coa
sta
l r
pov
inc
es,Ta
iwan 
and
 the
 sou
the
rn 
coa
sta
l r
pov
inc
es,e
tc.,c
ons
truc
ting
 it

na
rra
tive
 es
the
tic
s.He
ret
 hi
s a
rti
cle
 at
temp
tst
 o 
probe
 in
tot
 he
 si
gn 
of“
Chna”i
i n Chen 
Dawe
i wi
th 
dis
cus
sions 
oft
 he
 iden
tit
y o
f c
on-

ciousne
ss 
oft
 he
 so-c
all
ed 
cen
tra
l/edge,hop
ing
 to 
ski
p ove
rl s
y imp
lif
ied 
conc
ept
 of
 dua
l oppo
sit
ion 
ofcu
  l
tur
al 
mot
her
land/d
iaspo
ra

ite
rat
ure 
whi
le 
obs
erv
ing
 to 
wri
tet
 he 
pos
iti
ont
 he
 fl
uid
ity.
Ke
y wo
rds:
Cen
ter;Edge;Ch
ine
ses
 ign;Chen 
Dawe

   陈大为,
1969 年 生 于 马 来 西 亚 怡 保 市,一 九 八 马华文学论集》等。
八年九月到台湾的台湾大学中 文 系 就 读,
2000 年 获 历来对于陈大为 诗 作 的 讨 论 经 常 涉 及 “历 史 解
得台湾师范大学国 文 研 究 所 博 士 学 位,现 任 教 于 台 构”、“马/华身分认同”,以 及 “叙 事 策 略”等 层 面,对
湾台北大学 中 文 系,与 同 为 马 华 作 家 的 散 文 家 妻 ①
于其诗作频繁出现之 “中 国”符 号 的 讨 论,也 大 都 与
子锺怡雯 定 居 于 台 湾 中 坜。 陈 大 为 兼 擅 诗 歌 与 散 上述议题 相 关。 陈 大 为 的 诗 笔 不 断 出 入 历 史 与 当
文,在台求学阶段即得遍各大文学奖项,如台北文学 下、中国与南洋、台湾与南洋等多重现实与想象纠缠
年金、联合报文学奖新诗及散文首奖、中国时报文学 的空间,建构其叙 事 美 学。 此 处 则 试 图 针 对 陈 大 为
奖新诗及散文评审奖、马华优秀青年作家奖、世界华 诗中的“中 国 ”符 号,再 探 所 谓 中 心/边 缘 的 意 识 归
文优秀散文盘房奖等。著作有诗集《治洪前书》、《再 属,试着从太简化的文化母国/离散文学的二元对立
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和《靠近 罗摩衍那》,散文 跳脱出来,观察其 书 写 位 置 的 流 动 性。 本 文 主 要 锁
集《流动的身世》和《句 号 后 面》,另 有 绘 本 和 人 物 传 定陈大为的三首具代表性的长篇作品进行讨论:《再
记,论文集《亚细亚的象形诗维》、《诠释的差异:当代 鸿门》、《在南洋》和《在 台 北》(诗 作 内 容 详 见 附 录),

收稿日期:
2011-06-23
作者简介:李癸云(
1971- ),台湾台南人,台北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台湾文学研究。

51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6 卷

藉此检视其“中国”意识的内涵。 『现实中国』的 距 离,甚 至 终 会 有 迭 合 的 一 日。”⑥ 并


陈大为被定位为 “旅 台 马 华 作 家”,自 言 深 受 定 说明诗人与符号“中国”的位阶关系,“这种将自我边
位问题困扰, 虽 在 台 湾 居 住、发 展 文 学 事 业,但 是

缘化,全心 恋 慕、追 求 中 心 (那 想 象 与 符 号 化 的 ‘中
很多台湾本土派的 学 者 不 认 同 他,以 为 他 与 台 湾 现 国’),无疑 也 是 ‘神 州’诸 子 的 鲜 明 特 征 ”。⑦ 陈 大 为
实社会接触太少,有不少人质问他:到底是马来西亚 转移了这种全心 恋 慕,代 之 以 质 疑 与 议 论。 他 的 诗
的诗人,还是台湾 的 诗 人? 而 对 于 马 来 西 亚 当 地 的 经常被评为“以诗疑史”、“以诗议史”或“以诗塑史”。
华文学界而言,他又是“海外”作家,已失去马来西亚 他书写中国并非为 了 弥 合 符 征 与 符 旨 的 缝 隙,他 是
真实的生活脉络,因 而 面 对 双 重 边 缘 的 处 境。 他 自 将“中国”还原其原本的符号性,亦即话语修辞的“中
己认为:“旅台文学跟马华本地文学只有血缘上的关 国”,让“中国”符号得以再生产。
系,极大部分的旅台 作 家 都 是 ‘台 湾 制 造’…… 所 以 陈大为得奖及代 表 诗 作 《再 鸿 门》,便 是 一 种 将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马 华 旅 台 作 家 也 算 是 台 湾 现 代 中国历史(麒麟)推 至 前 景,并 且 再 次 将 之 扮 装 演 出
文学的一环,尽管 他 们 关 注 的 题 材、文 学 视 野、发 声 的书写,让历史由真 相 还 原 成 “一 则 手 写 的 故 事、一
的姿态有异于一般台湾 作 家” 。 然 而,“双 重 移 民”

串旧文字,任我诠释 任 我 组 织”,最 后 “麒 麟”在 司 马
(旅马、旅 台 )与 “双 重 边 缘 ”的 处 境,与 台 湾 作 家 的 迁的“严谨的虚构里再生”,也在“我的鸿门”里受困。
“台湾制造”无法直 接 等 同,其 诗 作 里 的 “中 国 意 识” 诗人透过书写历史来多层次重构历史,“我要在你的
也有其特殊性。 预料之外书 写/写 你 的 阅 读,司 马 迁 的 意 图/写 我 对
再鸿门的异议与策略”。
   一、书写中国,“中国”在哪里?
前此研究者讨 论 陈 大 为 此 类 诗 作,几 乎 都 提 出
“对大部分的华人来说,‘中国’是一个牢固的集 了“后设”、“对历史 的 解 构 颠 覆,来 达 到 重 构 历 史 事
体身份,它是一种 集 体 文 化 记 忆 (或 压 抑)。 这 个 想 件或超越典型刻板 的 人 物 形 象 的 书 写 策 略 ”、“新 历
象共同体诚 如 安 德 逊 (
Bened
ict 
Ande
rson)所 说 的, 史主义”等批评视 角。 至 于 “中 国”位 置 的 浮 动 问 题
最初而且主要是透过文字来想象。创作者试图去寻 则较少提及,笔者以 为 陈 大 为 试 图 以 后 设 进 行 本 质
找这个记忆,描绘出心目中的中国时,他首先要面对 的省思,以重构去 解 构 真 相,然 而,原 本 处 于 中 心 位
的是文字。然而由文字构成的象征系统是成串的符 置的历史(中国),在其书写工程中并非被解消,而是
号,因此中国便成为 一 个 永 远 无 法 企 及 的 庞 大 符 旨 重塑,位置并未易换。这种现象,印证了后现代主义
(中心)”。 “中国”成为想象 的 “中 心”,而 南 洋 (或 台

的吊诡性:“面对传统,后现代主义想颠覆与挑战时,
湾)则是“边缘”。但 是 “中 国”在 陈 大 为 笔 下 并 非 是 也设法灌注传 统。 …… 另 一 种 矛 盾 是:后 现 代 主 义
政治上的中国,而 是 尧 典、史 记、道 家、诸 子、唐 诗 宋 强调内在 的 自 我 反 省 时,也 强 调 外 在 的 历 史 走 向。
词……等意义的文化中国。“想是江水太急,把我们 因此,最后是 一 个 妥 协 的 立 场。”⑧ 以 历 史 的 结 构 和
这群第二代的小小 唐 山 对 中 国 的 关 怀,自 当 代 的 政 语言来进行解构,同 时,必 须 要 有 “中 心”,方 能 处 于
治现实里冲刷而去,朝李白的三峡,朝东坡淘尽千古 “边缘”,“边缘”的批判力道,取决于“中心”的坚固程
英雄的大江前 进。 …… 神 州 失 去 想 象 中 的 内 容,或 度。“中国”在“中心”位置,才能提供各种“离散华文
者说,那些假想 根 本 就 不 曾 拥 有? …… 这 时 候 我 只 文学”发声的“边缘”位 置,这 就 是 一 种 “妥 协”与 “同
想从印刷品和电子的 影 像 里 阅 读 中 国。”⑤ 诗 人 未 必 谋”。
具有政治大一统的 意 识,但 他 却 是 文 化 传 统 传 承 上 换言之,发 言 位 置 渐 渐 由 “一 种 历 史 ”,移 转 到
的嫡系子孙。而这种“中国”离开了中土,来到南洋, “多元而差异的历史”时,看似要粉碎“中心”,让其让
依然是意义巩固的 “中 国”,甚 至 比 地 理 位 置 上 的 中 位,却在“边缘化”的过程中,“中心”自身的位置越显
国更“中国”。因为 现 实 中 国 已 匮 乏,想 象 中 国 可 以 越明……
恣意发展,“中国”变成一个位置。 紧接而来 的 问 题 是,是 否 有 所 谓 的 “中 国 ”吗?
然而,陈大为的“中 国”书 写 并 不 像 早 期 来 台 的 或真正的“中国”是什么?陈大为诗中的“中国”是谁
马华诗人温瑞安等神州诗社成员,杨宗翰提出:“(温 的中国?所有对“中 心”的 想 象 与 树 立,皆 透 露 了 某
瑞安)以为使用‘符 号 中 国’(系 统)就 代 表 拉 近 了 与 种“取代”。易言之,陈 大 为 试 图 以 诗 中 的 “中 国”来
52
2011 年第 5 期 李癸云:边缘?中心?

取代离散 华 人 世 界 里 界 线 模 糊 的 “中 国 ”,他 的 “中 中,其“边缘”意 识 高 涨。 “在 南 洋 历 史 饿 得 瘦 瘦 的


国”强而有力,在阅读过程中,影响读者,甚至移转给 野地方”,在相对之后,诗人便能善用“边缘”优势,进
读者,让读者认同那样的“中国”,此“中国”即掩盖所 行书写。“我乃三百 年 后 迟 来 的 说 书 人/门 牙 松 动/
有的对焦或误差,成为“一种中国”。 勉强模仿老去 的 英 雄 拿 粗 话 打 狗 ”,凸 显 自 身 的 书
写价值与独特性。
   二、书写南洋,“中国”在哪里?
另一个值得反思 的 问 题 是,“南 洋”在 陈 大 为 诗
陈大为在书写远 古 神 话 中 国 的 《治 洪 前 书》、解 中是否也成为一 种 符 号,纯 粹 提 供 比 较 之 用? 符 征
构历史中国的《再鸿 门》之 后,其 书 写 倾 向 明 显 由 中 与符旨未必等同?换言之,“巫师”、“雨林”、“会馆”、
国走向南洋,陆续出版华人移民的南洋史诗《尽是魅 “茶楼”等南洋风情,究竟是“原乡”书写,还是“异乡”
影的城国》,以及马来西亚的多元种族文化与地志书 展示?首先,马 来 西 亚 当 地 华 人 对 于 地 理 名 词 “南
写《靠近 罗摩 衍 那》。 或 许 如 论 者 言:“多 数 年 轻 一 洋”的认同?


其 次,究 竟 什 么 才 是 “南 洋 ”的 真 实 内
辈的马华作者在族 群 与 文 化 的 定 位 上,意 识 到 了 自 容?马华新生代诗人兼评论家许维贤曾批判陈大为
己作为‘非中国人’的 历 史 现 实。” 原 本 在 温 瑞 安 等

的南洋书写并未触 及 南 洋 的 历 史 主 体,诗 人 只 是 以
人作品里的“马来西 亚 经 验”是 被 贬 抑 放 逐 的,是 相 “观看”的方式,恣意浏览、调整南洋历史,造成“南洋
对于“中国”的 中 心/广 博/文 明,而 成 为 边 缘/狭 窄/ 书写”的异化。


然而,什么 才 是 南 洋 的 历 史 “核 心”?
落后。然而,“在国 族 认 同 问 题 上,这 辈 马 华 作 家 已 若说“南洋”是相对于中国的“边缘”位置,那么当“南
逐渐由全然倾慕、追 逐 (强 调 普 遍 性 的)‘华’演 变 为 洋”易位为“中心”时,创作者该如何描述它?
对自身(突 出 差 异 性 的)‘马’部 分 之 珍 惜、肯 定 ”,⑩
   三、书写台北,“中国”在哪里?
然而,作为认同中心的“中国”,在南洋书写中是否有
所转变? 除了中国 书 写 与 南 洋 书 写 中 的 “中 国 ”位 置 之
台湾中生代诗人罗智成在《尽是魅影的城国》的 外,还可以 再 往 下 问 的 是,“在 台 北 (中 坜 )”的 陈 大
序文《在‘边缘’开采创作的锡矿》里提到陈大为拥有 为,书写台湾时,“中国”还在吗?在哪里?
一座“边缘矿藏”,“并正努力地加以开采、提炼,以创 在台北的陈大为其 实 也 书 写 “台 北”(台 湾),以
建一座中文诗里的‘南 洋 王 国’。” 罗 智 成 肯 定 边 缘



台北(台 湾 )为 主 题 的 描 述 并 不 少 见,如 《在 东 区 》、
之必要,列 举 出 七 大 项 边 缘 特 质,重 点 聚 焦 于 “距 《埋怨》、《前半辈子》、《在台北》等诗作。
离”。“‘边缘’有 一 种 力 量,足 以 用 ‘距 离 ’来 和 ‘中 陈大为的诗作出入古今、时空,穿梭历史、典藉、
心’玩‘力 矩’的 游 戏 ……”。 而 陈 大 为 也 觉 察 到 边



文学、佛经,神游敦煌、京城等地,与童年、祖先、数百
缘代表的意义与 力 量,所 以 清 楚 的 面 对、拥 抱 边 缘, 年前的马来英雄(甲 必 丹)、数 千 年 前 的 中 国 历 史 人
进而形成 自 身 独 有 的 创 作 舞 台。 罗 智 成 最 后 指 出 物对谈,皆有一种“大气魄”。然而,书写台北时,“台
“中心”与“边缘”的 相 对 性,不 再 是 身 分 与 主 题 层 面 北”就是一个“都市”,与 国 族 认 同 无 关,他 在 诗 中 自
的定位,而是“创作观点上的异化”,因为陈大为是一 述:“我真的不想也不能/把台北写得/像诗里的都市
“本质上边缘”的创作主体。 一样冷 一样陌 生”(《从 不 打 算》),他 从 不 打 算 如 此
若以罗智成的论述脉络来理解陈大为的南洋书 写,却很难不这么看 台 北。 因 为 “台 北”是 他 认 识 台
写,“南洋”所 处 的 边 缘 位 置 所 相 对 的 中 心 仍 是 “中 湾的窗口,是 一 个 高 度 都 市 化 的 地 方。 所 以 《在 台
国”,不管自觉或 不 自 觉。 在 前 两 本 诗 集 里,我 们 看 北》这首诗,“台北”与 认 同 位 置 无 关,与 想 象 身 份 无
到的是一个欲盖 弥 彰 的 “中 心”———“中 国”,“边 缘” 关,台北就是地理上台北、居住地与书写地点。他在
是诗人书写 的 位 置;在 后 两 本 诗 集 里,我 们 看 到 的 台北注册他 的 “中 国 籍 贯 ”与 “我 的 南 洋 ”,他 “解 压
“中心”———仍是“中国”,“边缘”成为多元而流动,既 缩”南洋历史,他“启动”“十首南洋的史诗”。
是诗人发言位置、诗歌本质,也是地理上的边缘——— 陈大为的台北书写 所 透 露 的 “中 国”符 号 与 “中
“南洋”。不变的是,中 心 存 在,才 得 以 显 出 边 缘,诗 心”位置的缺无,原因也许在《往北迁移》这首诗已言
人也得以在边缘尽情发声。诗作《在南洋》里呈现丰 明,“我们卖 力 消 毒 省 籍 滋 生/如 大 肠 杆 菌/举 凡 大
富的唐山/南洋、文明/蛮荒等差异性,尤其在“历史” 江南北的典雅字眼/一律扑灭/……/中国已沦为/首
53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6 卷

选的瘟 神 候补的妖孽/大伙从论文删去 这个 词/大 是一头封锁在竹简内部的麒麟


伙交谈中避讳/ 烹 饪 时 剁 碎 ”。 他 面 对 的 是 一 个 努 “沉睡,但未死去。”
力“去中 国 化 ”的 台 湾 社 会,“中 心 ”一 旦 不 被 确 认, 司马迁研磨着思维与洞悉
“边缘”的身份也妾身未明。 在盘算,如何唤醒并释放牠的蹄。
叙述的大军朝着鸿门句句推进
   四、结语
“这是本纪的转折必须处理…”
“台北”(台湾)既 然 是 陈 大 为 协 商 身 份 的 地 点, “但有关的细节和对话你不曾聆听!”
其意义也可能不止 于 上 述 的 地 理 位 置,因 为 这 是 诗 “历史也是一则手写的故事、
人现实 生 活 与 书 写 地 点 的 “中 心 ”。 尽 管 “中 国 ”和 一串旧文字,任我诠释任我组织。”
“南洋”可以在诗中 形 神 分 离,诗 人 可 以 占 尽 “边 缘” 写实一头遥传的麟兽
位置的书写便利性,但是,陈大为至今所累积的诗歌 写实百年前英雄的举止与念头
成就应无意也无法 边 缘 化 了,他 已 然 成 为 台 湾 与 马 再鸿门———他撒豆成兵运笔如神
来西亚文艺界的重要 作 家,朝 向 文 学 史 的 “中 心”迈 亮了烛,温了酒,活了人
进。在“台北”,他面对所有的抨击、肯定、解读,作品 樊哙是樊哙,范增是范增
跟随着季节时序,“陈大为”走进台湾的“诗史”,成就 历史的骷髅都还原了血肉–在鸿门!
一种“历史”。 剑拔弩张的文言文,点睛的版本
麒麟在他严谨的虚构里再生。
附录
《再鸿门》 3.构诗:不再鸿门
本纪是强悍的胎教定型了大脑
1.阅读:在鸿门 情节已在你阅历里硬化
来,坐下来,翻开你期待的精装 可能结石在胆,可能开始溃烂盲肠
展读这件古老的大事,在烈酒的时辰 八百行的叙事无非替蛇添足
在遗憾丛生的心理位置。 不如从两翼颠覆内外夹攻!
如你所愿的:金属与流体的夜宴 但我只有六十行狭长的版图
音乐埋伏在戈的侧面,像鹰又像犬 住不下大人物,演不出大冲突
伟大事件的构图不留缝隙 我的鸿门是一匹受困的兽
气氛里潜泳着多尾紧张的成语 在笼里把庞大浓缩,往暗处点火:
你不自觉走进司马迁的设定: 不必有霸王和汉王的夜宴
成为范增的心情,替他处心替他积虑; 不去捏造对白,不去描绘舞剑
情节僵硬地发展,英雄想把自己饮干 我要在你的预料之外书写
你在范增的动作里动作 写你的阅读,司马迁的意图
形同火车在轨上无谓挣扎 写我对再鸿门的异议与策略
剑舞完,你立刻翻页并吃掉页码! 同时衬上一层薄薄的音乐……
也来不及暗算或直接狙杀
你的愤恨膨胀,足以独立成另一章。 《在南洋》
来,再读一遍鸿门这夜宴
坐进张良的角色,操心弱势主子 在南洋 历史饿得瘦瘦的野地方
会有不同的成语令你冷汗不止。 天生长舌的话本 连半页
也写不满
2.记史:再鸿门 树下呆坐十年
是一头麒麟,被时间镂空的历史 只见横撞山路的群象与猴党
54
2011 年第 5 期 李癸云:边缘?中心?

方能咀嚼半筋半肉的意象丛
空洞 绝非榴莲所能忍受的内容 出动诗的箭簇 追捕鼠鹿
巫师说了些 和一闪而过的珍贵念头
让汉人胡涂的语言 向山岚比划 请你把冷水泼向自己
彷佛有暴雨在手势里挣扎 给我灯 给我刀枪不入的掌声
恐怖 是猿声啼不住的婆罗洲 我的史识
我想起石斧 将随那巨蟒没入历史棕色的腹部
石斧想起 三百年来风干的头颅 随那鹰 剪裁天空百年的寂静
还悬挂在长屋 ── 听 是英雄的汗
响应我十万毛孔的虎啸 在山林 ──
并非一坛酒 或一管鸦片的小事
开疆辟土 要有熊的掌力 不要怀疑我和我纤细的笔尖
让话语入木三分 不要挤 英雄的纳骨塔
我猜 一定有跟黄飞鸿 已占去半壁书桌
同样厉害的祖宗 我得储备彻夜不眠的茶和饼干
偷学蜥蜴变色的邪门功夫 别急别急 史诗的章回马上分晓
再学蕨类咬住乔木 在历史饿得瘦瘦的南洋
借神游的孢子 亲吻酋长脚下的土
在南洋 一伙课本错过的唐山英雄 《在台北》
以梦为马 踢开月色如风
踢开土语老旧的护栏 在台北 我的南洋注册了吊诡的条形码
我忍不住的诗篇如茅草漏夜暴长 宣誓了籍贯
吃掉熟睡的园丘 广西使劲凝固 血小板的地图
更像狼 被油彩抽象后的紫色獠牙 我始终无法把乡音走稳
从行囊我急急翻出 好像少了根避震
必用 及备用的各种辞藻 而南洋
把雨林交给慢火去爆香…… 诱捕了我书中巡狩的麒麟
逼牠说出一番道理
就在这片 英雄头疼的 自郑和以降
野地方 六百年的日照 说短不短
我将重建那座会馆 那栋茶楼 繁体的船队
那条刀光剑影的街道 简体的房子和气密窗
醒醒吧 英语里昏睡的后殖民太阳 在赤道的边缘 历史大隐
给我一点点光 一点点 隐于诗 生活小隐于灵光一闪的椰子
岁月不饶人的质感 民国八十四年 冥冥中的冬天
我乃三百年后迟来的说书人 我试写马华诗人不写的南洋
门牙松动 他们说:太旧
勉强模仿老去的英雄 拿粗话打狗 又嫌它腐朽
短视的抨击落在肩上 如微雨
嘿 莫要当真 千山独行
我岂能朽掉悬河的三寸 我苦苦追寻半岛上辈子的履历
在南洋 务必启动史诗的臼齿 它们在遗忘的角落等我
55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6 卷

解压缩 [注释]

把该庞大的恢复得更庞大 ① “马华文学”,据张锦忠的界 定 为:“


1950 年 代 末 以 来,中 华 族 裔 马
来(西)亚作冢继续以既被接受为境内语文又不被承认为国家语文的
将琐碎 安置在毫不起眼的
‘中华文’创作,建构了一个文学史家称为‘马华文学’的文学社群,在
转折点 看后人 马来西亚文学复系统的边陲地带运作。”(张锦忠,《离散双乡:作为亚
如何折腾它深度麻痹的六百年 洲跨国华文书写的在台马华文 学》,《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半 月 刊》第 九 期,
2006 年月,页 62)

在半岛 众声浮躁如交配的雄蛙 ② 详见陈大为,《思考的圆周率:马 华 文 学 的 板 块 与 空 间 书 写》(马 来


西亚:大将,
2006)。
不时有山猪闯进副刊
③ 同上注。
以诗为剑 我十步杀一人 ④ 陈大为《当代马华文学的三大板块》见《
2003 海 峡 两 岸 华 文 文 学 学
吨重的叙述在史实里 轻轻翻身 术研讨 会 论 文 集 》(台 北 市: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学 会、南 亚 技 术 学 院,

斗胆删去 2004),页 356-7。


⑤ 陈大为散文《抽象》,见《流动的身世》(台北:九歌,
1999),页 91。
众人对英雄的迷信
⑥ 杨宗翰,《从神州人到马华人》,见《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台
在台北 我注册了南洋
北:巨流,
2002),页 139。
要是有人硬硬读出我的乡愁 ⑦ 同上,页 143。
每个术语都会头昏 ⑧ 简政珍,《后现代的双重视野》,见《二 十 世 纪 台 湾 文 学 专 题 Ⅱ 创 作
类型与主题》(台北:万卷楼,
2006),页 5。
桂林不远 水声就在诗的西边
⑨ 林春美,《近十年来马华文学 的 中 国 情 结》,见 《国 文 天 地》(
12 卷 8
但麒麟疲惫
期,
1997 年 1 月),页 85。
我又不想继承爷爷眸子里的秋天 ⑩ 同注 6,页 150。
 罗智成,《在“边缘”开采创作的锡矿》,见《尽是魅影的城国》(台北:

吊诡的条形码 时报文化,
2001),页 11。
瑢 同上,页 8。


打印在台北的第十二个盛夏
瑣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学者庄华兴,在 2011 年 6 月 8 日台湾


我一次启动了十首 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华语语系文学与国族政治:台湾文
南洋的史诗 外加两头鹿部的兽 学与马来西亚文学交流工作坊”的会议里,曾澄清马来西亚当地华人

像暴雨 并不使用“南洋”定位。

瑤 详见许维贤,《在寻觅中的失踪的(马来西亚)人 ── “南洋图像”与


泛滥所有马华故事的上游
留台作家的主体建构》,收入吴耀宗编《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台北:
而我的南洋
万卷楼,
2003),页 267。
毅然终止在下一行
最后的删节号乃是遇雨的桐油伞 [责任编辑   刘范弟]

5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