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周易研究 2016 年第 2 期(总第一三六期) 

宋南渡象数易学探究

吴 亚 娜 何 宗 美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宋南渡象数易学是在象数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 的 ,并 呈 现 出 汉 易 复 兴 之 貌 和 象 义 和 融 之 势 。 它 与 时 代 的 脉
搏共息律动,与南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潮相激荡,从 而 形 成 易 象 的 尚 变 性 思 维 、易 图 的 理 式 化 建 构 和 易 数 的 理 数
精微化范式之特质。其兴盛可归因于宋室的君臣讲易,资政 求 贤;世 人 的 推 崇 筮 占,弥 纶 天 地;易 学 的 师 门 传 授,良 知 绳 墨;
士子的党争惧祸,忧患著易。宋南渡象数易学实现了易学版图的重组、易学风尚的转变与易学文化格局 的 重 构 ,是 象 数 易 学
发展史上第二个高潮期的开端,在易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过渡与传承作用。
关键词:宋南渡;象数易学;尚变;易图
中图分类号: 99   文献标识码:
B244. A   文章编号:
1003-3882(
2016)
02-0005-10

On
 th
e Ima
ge-nume
rol
ogi
cal
 Change
s S
cho
lar
shi
p du
ring
 th
e Pe
riod
Wh
ent
 he
 Song 
Peop
le 
Fle
d Rap
idl
y t
o t
heSou
  th

WU 
Ya-na 
and 
HE 
Zong-me


Schoo
l o
f L
ite
rat
ure,Sou
thwe
st 
Uni
ver
siy,Be
t ibe
i 400715,Ch
ina)

Ab
str
act:The
 image-nume
rol
ogy 
oft
 he
 Change
s dur
ing
 the 
per
iod 
when
 t Song (
he  960-1279)peop
lef
 led
 to
 the
 sou
th 
asf
 as


s t
hey 
cou
ld 
due
 to
 the
 Jn(
i 1115-1234)peop
le’
si
 nva
sion 
was
 es
tab
lished 
ont
 he 
bas
is 
ofimage-nume
  rol
ogi
cal
 on
toogy,and


her
e a
lso 
appe
ared
 the
 rev
iva
l o
f t Han (
he  206BCE-220CE)t
rad
iti
on 
ofChange
  s s
cho
lar
shi
p and
 the
 fus
ion 
ofimage-nu-
 
me
rol
ogy 
and 
mean
i r
ngs-and-pinc
ipl
es.I
t r
esona
ted
 to
 the
 rhy
thm 
oft
 he
 time
 and 
was
 impa
cted 
byt
  po
he  l
it
ics,e
conomy,
and 
cul
tur
e o
f t day;henc
he  e i
tscha
  rac
ter
 of
 upho
ldi
ng 
change
abi
li
t o
y ft
 he
  s,f
image ormu
lat
ing 
arch
ite
ctur
e o
f t
hecha
  rts
and 
diag
rams,and
 it
s sub
tle
t o
y fnume
  rol
ogy.I
tsf
 lo
res
cenc
e c
an 
bea
 sc
ribed
 to
 the 
min
ist
ers’d
isc
our
ses 
oft
 he
 Change
s t

empe
ros,s
r eni
or 
min
ist
ers’s
eek
ing 
vir
tuous 
per
sons,c
ommone
rs’e
ste
em 
ofd
 iv
ina
tion,t
ransmi
ssi
on 
oft
 he
 Change
s f
rom

eache
rst
 o 
dis
cil
pes,and
 in
tel
lec
tua
ls’d
ili
gen
t c
ompo
sit
ion 
oft
 he
 Yi-r
ela
ted 
works 
unde
r t
hef
 ea
r o
f d
isa
ste
rsc
 aus
ed 
by 
con-

lic
ts 
betwe
en 
par
tie
s.The
 image-nume
rol
ogy
 fo
rmed 
dur
ing
 th
is 
per
iod
 re
ali
zed
 the
 re
comb
ina
tion 
oft
 he 
doma
ins 
oft
 he
s,the
Change  tr
ans
forma
tion 
oft
 he
 fa
shi
on 
oft
 he
  s,and 
Change rec
ons
tit
uti
on 
oft
 he
 Change
s-o
rien
ted 
cul
tur
alpa
  t
ten.So,


his 
per
iod 
wit
nes
sed
 the 
beg
inn
ing 
oft
 he
 se
cond
 fl
ore
scenc
e i
n t
he 
his
tor
y o
f Change
s s
cho
lar
shi
p and 
played 
a r
ole 
oft
 rans
i-

ion 
and
 tr
ansmi
ssi
on 
whi
ch 
canno
t be 
neg
lec
ted
 in 
our 
his
tor
y.
Ke
y wo
rds:t
he 
Song 
peop
le’
s f
lee
ing
 to
 the
 sou
th;image-nume
rol
ogi
cal
  s;advoc
Change ati
ng  s;
change Yi-r
ela
ted 
diag
rams

收稿日期:
2015-09-15
作者简介:吴亚娜(
1985-),女,满族,河北承德 人,西 南 大 学 文 学 院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何 宗 美 (
1963-),西 南 大 学 文 学 院 教
授、博士生导师。
6 吴亚娜 何宗美:宋南渡象数易学探究

两宋交替之际,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异族入侵、皇室渡江、文化重心南移的动乱期,亦是易学史上流派
纷呈,上承邵程、下启朱陆的过渡期,象数易学亦在这一时期呈现大 兴 之 势。 在 社 会 巨 变 的 历 史 语 境 下
来探寻宋南渡象数易学的特质,不仅能由表及里,感知时代变迁对易学 的 影 响 与 冲 击;还 能 深 入 宋 代 易
学史的学脉,窥见宋代象数易学的流变;更能进一步探究中华民族价值 体 系 的 建 构 与 思 维 方 式 的 演 进。
然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宋南渡象数易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鉴于此,本文将对宋南渡象数易学资料进行
爬梳剔抉、钩玄索微,将其置于易学发展史的纵坐标以及两宋之际社会 政 治 文 化 生 态 的 横 坐 标 中,勾 勒
其状貌,寻微其特质,探究其发展的时代原因,以期合理地定位宋南渡象数易学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一 、状貌勾勒 :南渡象数易学之整体概览

所谓“宋南渡象数易学”,概指建炎元年(
1127)以后,在金兵入侵、皇室南移的社会历史语境下,经历
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易学家们 ① 在解 读 《周 易》的 过 程 中 形 成 的 打 上 时 代 烙 印 的 象 数 易 学 思 想。 南
渡时期象数易学是此时期易学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欲勾画此时期象数易学状貌,首先要对南渡
易学整体观之。南渡易学整体状貌可用著作繁多、名家辈出来概括。笔者通过对《宋史·艺文志》《中兴
馆阁书目》《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经义考》等著作逐一考辨,知南渡易学家有 90 多人,南渡后有
易著近 110 种,且目前存世的 就 有 17 种 之 多。② 比 较 《新 唐 书》收 易 著 88 部,《宋 史 · 艺 文 志》录 易 著
230 部,可知宋易繁荣远胜于唐,而其中南渡易著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此能反映南渡易学在思想
史上之地位,亦能折射其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重塑作用。南渡时期易 学 名 家 辈 出,杨 时、邵 伯 温 等 人 南 渡
后虽无易著,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朱震、郑刚中、李中正、李光、冯椅、李杞、郭雍、张浚、张行成、李衡、
都絜、沈该、吴沆等易学家则以其富有时代性的易学思想耀亮南宋初年的易学星空 ;且“南渡以后言《易》
者,不主程氏之理,即主邵氏之数”③ ,此为南渡易学之整体发展状貌。
宋南渡象数易学作为南渡易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其理论形态、思维方式、思想特征而言,具有鲜明
的时代性与范导性,是顺应历史时 代 和 社 会 思 潮 的 产 物。 它 适 逢 社 会 政 局 的 动 荡,顺 承 易 学 兴 盛 的 潮
流,在筮术繁昌的南渡时期呈现大兴之势。
首先,南渡象数易学是在象数本体论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南 渡 易 学 家 承 袭 陈、邵,力 纠 王 弼 以 来 的
义理之偏,而以象数为本:李纲有“发明易学必由象数以极义理之归”④ 之说,将象数视为义理之基;王昇
论象“谓易无非象者”(《经义考》卷二十二,第 242 页),为象数张本;朱震秉承“圣人设卦,本以观象”⑤ 的
象数本体论思想,梳理了易学史:“闻商瞿学于夫子,自丁宽而下,其流为孟喜、京房”,将易学源头上溯象
数。且朱震认为宋易亦可统归于象数一派:“国家龙兴,异人间出,濮上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
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

① 盖因“男子二十,冠而字”,则本文参照黄文吉先生的划分标准,将宋南渡时期的 易 学 家 界 定 为 要 在 靖 康 二 年 年 满 20 岁,即 在 徽
宗大观元年(
1107)以前出生,且在南渡以后有相关易学著作或重要易学思想存世者 。(参 见 黄 文 吉《宋 南 渡 词 人》,台 北:学 生 书 局,
1985
年,第 6 页)
② 目前存世的南渡时期易著有:郑刚中《周易窥余》十五卷,朱 震《汉 上 易 传》十 一 卷、李 中 正 《泰 轩 易 传》六 卷、李 光 《读 易 详 说》十
卷,冯椅《后斋易学》五十二卷,李杞《周易 详 解》十 六 卷,张 行 成 《易 通 变》四 十 八 卷、《皇 极 经 世 索 隐》二 卷、《皇 极 经 世 观 物 外 篇 衍 义 》九
卷、《翼玄》十二卷、《易通变》四十卷,郭雍《郭氏家传易说》十 一 卷,张 浚《紫 岩 易 传》十 卷,李 衡 《周 易 义 海 撮 要》十 卷,都 絜 《易 变 体 义》十
二卷,沈该《易小传》六卷,吴沆《易璇玑》三卷。
③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第 8 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④ [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十三,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史 部 第 677 册,台 北:商 务 印 书 馆,
1983 年,第 250 页。 下 引 该 书,仅 随 文
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⑤ [宋]朱震《汉上易传》卷七,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11 册,第 225 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周易研究·2016 年第 2 期 7

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颢,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之书,牧陈天地五十有
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述《易传》,载造《太和》《三两》等篇。”(《汉上易传表》,第 5 页)朱震作为程门
后学,治易十八年,可谓精通易学,却将主讲义理的程、张统纳入象数派,从而为象数易学“提供了一套理
论体系”① ,其意义不言自明。
其次,南渡象数易学呈现出汉易复兴的状貌。汉代盛行以孟喜、京房及《易纬》为代表的占验派象数
易学及以郑玄、荀爽、虞翻为代表的注经派象数易学。然发展到汉末,由 于 所 依 附 的 社 会 政 治 经 济 体 制
的巨变,及自身“伪说滋漫”之弊,象数易学渐失独尊之位。其后王弼以 玄 学 易 横 扫 象 数,唐 朝 又 定 王 弼
易为国学,使象数易学渐趋式微。诚如袁桷所言“《易》以辞象变占 为 主,王 辅 嗣 出,一 切 理 喻,汉 易 几 乎
绝熄,尧夫、子发始申言之,后八百 年 而 始 兴 者 也”② 。 北 宋 有 刘 牧、邵 雍 等 人 援 道 入 易,以 图 注 易,南 渡
时朱震、张浚、张行成、都絜、沈该等既承研《图》《书》及先天之学,又 广 采 互 体、卦 变、纳 甲、飞 伏、卦 气 等
汉易之法来解经,使得“南宋易学一 开 始 就 出 现 集 前 代 易 学 大 成 的 趋 势”③ 。 当 然 南 渡 象 数 易 学 虽 承 袭
汉易,却力求生新。如张浚批评京房的 纳 甲 说 过 于 拘 囿,认 为 “圣 人 以 生 成 大 功 归 乾 坤,非 五 行 所 得 专
耳”④ ;曾几主张易学阐释 要 “明 以 新 意,乃 可 为 善 学 者 ”,并 认 为 都 絜 易 学,虽 沿 袭 古 人,却 “发 明 以 新
意”⑤ ;郑刚中治易,“始兼取汉学,凡荀爽、虞翻、干宝、蜀才九家之说,皆参互考稽,不主一家。”(《四库全
书总目》卷三,第 9 页)南渡易学家博采众长又有所发明,为南渡象数易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再次,南渡象数易学还呈现象义和融之势。易学史上的象数与义理两派长期攻驳不休,两汉易学独
步象数,晋唐王弼推尊玄学,北宋程、邵分派而治,“世之尚占而宗邵 康 节 者,则 以 义 理 为 虚 文;尚 辞 而 宗
程伊川者,则以象数为末技。而程、邵之学分为两家,羲画周 经,亦 为 两 途,遂 使 学 者 莫 之 适 从。”(《经 义
考》卷四十,第 434 页)而这种象义泾渭两途的现象,则随着理学的精微化及象数易学的发展至南渡时而
被打破。郑刚中治易“合伊川、汉 上 二 解 而 一”⑥ ,“文 与 义 贯,理 与 象 互 读 之。 使 人 涣 然 冰 释,其 于 易 道
诚非小补”(《周易窥馀·原序》,第 399 页);朱震“以易传为宗,和 会 雍 载 之 论,上 采 汉 魏、吴 晋、元 魏,下
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补苴罅漏,庶几道离而复合”(《汉上易传表》,第 5 页),主张合衷两派,振兴易学;
都絜虽主宗象数,却认为只言象数、筮占,则“不皆合羲文周孔之本意”(《易 变 体 义 · 自 序》,第 631 页);
吴沆也认为“易非直为卜筮而已。 所以崇帝王之徳业,辨君臣之名位,而定君子小人之分也”⑦ ,从而使
其《易璇玑》浸润了理学的思想;李杞将蓍数卦爻视为“道徳性命之本”,认为“蓍数卦爻以实用,道徳性命
以虚用”⑧ ,主张虚实、象义的结合;张 浚 亦 认 为“象 数 既 立,天 下 之 理 于 是 而 穷。 卦 爻 既 成,天 下 之 性 于
是而尽。”(《紫岩易传》卷十,第 260 页)将理学的性理、天命等观念融入到《易》中,此 皆 体 现 了 理 学 崛 起
的时代精神。
虽然南渡象数易学呈现大兴之势,然就宋易整体状貌观之,南渡象数易学仍只能视为义理易的一种
必要补充,为其提供天道观方面的依据,而被视为小道。如沈该认为“观变玩占,易道之小者也”⑨ ,并将

①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年,第 366 页。


② [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203 页。
③ 王铁《宋代易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61 页。
④ [宋]张浚《紫岩易传》卷十,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10 册,第 245 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⑤ [宋]都絜《易变体义·原序》,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11 册,第 629 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⑥ [宋]郑刚中《周易窥馀·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11 册,第 400 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⑦ [宋]吴沆《易璇玑·自序》,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11 册,第 599 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⑧ [宋]李杞《用易详解》卷十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19 册,第 563 页。
⑨ [宋]沈该《易小传·原序》,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10 册,第 461 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8 吴亚娜 何宗美:宋南渡象数易学探究

其易著命名为《易小传》。此是宋学兴起背景下,易学的“一种时代的选择”① 。

二 、特质寻微 :南渡象数易学之历史新变

易学的发展总是同时代的脉搏共息律动,在与社会的政治、经 济 以 及 文 化 思 潮 的 撞 击 中,呈 现 出 与
时代相契的特质。盖上古易学以神秘为宗,占筮为尚;汉代易学 谶 纬 肆 行,象 数 独 步;魏 晋 易 学,玄 学 渗
透,得意忘象;唐代易学三教始基,象义渐融;北宋易学,理学 释 义,图 学 衍 兴;南 宋 易 学,折 衷 理 数,朱 子
大成。而宋南渡象数易学恰值南北宋交替之际,其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巨大冲击下,在“易以变为占,于占
言变”(《汉上易传》卷七,第 226 页)的筮风影响下,在南渡士人心灵怆痛的深层哲思中,又具怎样的时代
特质呢?
1.易象的尚变性思维
南渡象数易学喜用卦变、互体解经,使卦象呈现尚变之质。所谓 卦 变 指“阴 阳 二 爻 的 往 来 变 化 所 引
起的六十四卦卦象的改变”② ,旨在丰富《周易》的 阐 释 性。 卦 变 思 想 源 出 《彖 传》的 “刚 柔”、“上 下”、“往
来”之义,汉魏荀爽、虞翻以卦变解易,构建占筮系统,却过于庞杂支 离。 北 宋 李 挺 之 宗 法 虞 翻,著《卦 变
反对图》,使卦变说趋于系统化。南渡易学家承袭前人卦变说,在南宋初年演绎成风。
首先,南渡易学家追溯卦变源流,为卦变说正名。李纲认为“圣 人 察 卦 爻 之 变,因 其 有 是 象,则 系 之
以是辞”③ ,借孔子为卦变说正名;吴沆言“卦变本乎天,爻变本乎地,…… 无卦变、爻变,则易象或几乎毁
矣”(《易璇玑》卷上,第 605 页),将卦变视为易学之根基;都絜云“易宜有是 一 家 之 学,寔 蔡 墨 等 启 之 也”
(《易变体义·劄子》,第 631 页),将卦变视为易学的一个门类,并溯源至蔡墨处,④ 将其作为占筮之风的
流变;朱震将卦变说溯至《彖传》,并对其进行考证,“刚柔之爻,或谓之来,或谓之分,或谓之上下,所谓惟
变所适也。此虞氏、蔡景君、伏曼容、蜀才、李之才所谓自某卦来之说也。夫质之于经而合,考之义而通,
则王弼折之,亦可谓误矣”(《汉上易传·丛说》,第 378 页),此为其卦变说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次,南渡易学家还开创了以卦变阐易的理论体系。沈该筮占,“以正体发明爻象之旨,以变体拟议
变动之意”(《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第 8 页),其《易小传》先分析本卦象义,再结合变卦象义释之。以爻变
阐释爻辞,此法古有,然全书都用此体,则“始于沈氏”⑤ 。都絜的《易变体义》结合本爻之变解经,并以此
论及三百八十四爻。朱震论卦变上及《说卦》和京、虞,下及挺之,企图建立一个兼容并包的卦变体系,⑥
为卦变之说在南宋及以后的流行树立了典 范。 张 行 成 开 创 “一 卦 变 六 卦 例”⑦ 的 卦 变 范 式,并 以《系 辞》
为依据,以汉儒当位说为基础,以性命义理为旨归,提升了卦变理论。此外,张浚、郭雍等人皆尚卦变,王
湜著录有《三十六卦变六十四卦图》以图阐释卦变之道,而齐梦龙的《周易附说卦 变 图》,林 鯈 的《变 卦 纂
集》《变卦》等都以“变”字经纬易著,可见卦变解易俨然成风,卦变理论也日趋成熟。

① 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 年,第 10 页。
② 陈恩林《略论〈周易〉的卦变》,载《周易研究》
1988 年第 2 期。
③ [宋]李纲《梁溪集》卷一百三十四,载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 1126 册,第 546 页。
④ 按:蔡墨又名史墨,是晋国的太史,曾替赵简子占梦。《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记 载:“赵 简 子 梦 童 子 臝,而 转 以 歌,旦 占 诸 史 墨。”杨
伯峻先生言:“杜注:‘蔡墨,晋大夫。下文称之蔡史墨,三十一年《传》称为史墨。哀二十 年《传》有 史 黯 …… 盖 其 人 姓 蔡,官 大 史,墨 其 名,
黯其字。’”(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第 1500 页)
⑤ 潘雨廷《读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48 页。
⑥ 参见唐琳《朱震卦变思想解析》,载《周易研究》2006 年第 3 期。
⑦ [宋]张行成《易通变》卷二十九,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 804 册,第 582 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周易研究·2016 年第 2 期 9

易象尚变的第二个表现是以互 体 解 易。 互 体 即“用 互 卦 以 与 正 卦 相 参”① ,是 汉 易 解 卦 筮 占 的 重 要


方式。朱震认为“一卦含四卦,四卦之中复有变动,上下相揉,百物成象”(《汉 上 易 传 · 自 序》,第 3 页),
承袭汉易,衍生众卦。他还从易学发展史的角度,将互体之法溯至春秋时期,将变卦、互体视为易道的一
个门类。张浚喜用互体解易,如“《同人》互体《巽》《兑》,《巽》风《兑》说,为号为 笑,‘二 人 同 心’谓 何?二
五本皆《离》位,八变为《同人》,《离》中虚为心,故曰同心。”(《紫岩易传》卷七,第 207 页)增强其解易内容
的丰富性。吴沆有《存互体篇》,言“互卦有体,圣人所拟,迥出常言,怪 诞 险 诡,舍 之 则 事 事 违 情,求 之 则
物物合理,是可以兼存而未可以独废也。”(《易璇玑》卷下,第 623 页。句首“互”字据通志堂经解本改)认
为互体出自圣人之法,不可废弃。综上,南渡象数易学盛行变卦、互体之说,使其易学呈现尚变之质。
2.易图的理论化建构
以图解易始于汉代,源起道教,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建构了以 图 式 炼 丹 的 理 论,然 仅 限 于 研 究 卦
象的结构及相互关系,以此确定占 筮 原 则。 唐 末 陆 希 声 的 《易 图》开 启 宋 代 图 易 之 风。 北 宋 陈 抟 的 《龙
图》,李之才的《变卦反对图》《六十四卦相生图》,刘牧的《易数钩隐图》,周敦颐的《太极图》等已渐次呈现
理论范式,然数量不多,且邵雍的《先天图》在北宋并未见及。而南渡易 图 学 则 发 展 迅 速,并 呈 现 理 式 化
的建构。
首先,南渡易学家建构了图学的理论体系。朱震将北宋易学的 传 授 基 本 归 于 图 书 学 派,其《汉 上 易
传表》认为宋代易学发衍自陈抟。陈抟将“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到穆修、李之才再到邵雍,邵雍则以此
著录《皇极经世》推衍术数;陈抟传“河图”、“洛书”到李溉、刘牧,刘牧以此演 出 天 地 五 十 有 五 之 数;陈 抟
传“太极图”到周敦颐,周又传到二程,从而树立图书学派在易学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② 。 王湜对易图
加以理论阐释,其《易学》有“论八卦河图数”、“论伏羲八卦”、“论文王八卦”等图学 之 论;其“皇 极 经 世 节
要”中,每论后都录有方圆卦位象数诸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阐述 易 学,别 有 心 得。 张 行 成 杜 门 十 年,撰
写七部易著,并“取自陈抟至邵雍所传先天卦数等十四图,敷衍解释,以通诸易之变”③ 。 有关《先天图》,
邵雍曾在《皇极经世书》中论及,却未见著录。而目前最早所见的《先天图》,一 则 著 录 于 王 湜《易 学》中,
一则著录于张行成的《易通变》中。张行成发明邵雍的起卦十四图(《易通变·原序》,第 199 页),其卷首
的《有极图》即为《先天图》(《易通变》卷一,第 201 页)。祝泌曾批评张行成此 十 四 图:“得 于 蜀 中 估 籍 吏
人之家,因敷衍之为《通变》,发明处甚多,而支蔓处亦多。”(《经义考》卷二十六,第 284 页)然据此亦可推
知此十四图为张氏的发明。承此十四图,邵氏易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南渡易图学的体系亦趋完善。
其次,南渡时期出现大量易图集,荟萃前人易图精华,并多有理 论 创 新。 朱 震 的《汉 上 易 卦 图》共 收
录有四十四个易图,并于卷首明确《卦图》意在“解剥《彖》《象》,推广《说卦》,断古今之疑,发不尽之意,弥
缝《易传》之阙。”(《汉上易传卦图》卷上,第 308 页)秉承此念,他还自创了《乾坤 交 错 成 六 十 四 卦 图》《六
十律相生图》等易图。其《六十律相生图》言“冬至之卦复也,其实起于中孚七日,而后复应冬至之律黄钟
也。其实生于执始,乃在冬至之前。此律历之元也,唯子云知 之。”(《汉 上 易 传 卦 图》卷 中,第 333 页)将
律历之元推法到冬至以前,体现出对自然之理的探究。王湜的《太一肘后备检》,“为阴阳二遁,绘图一百
四十有四。上自帝尧以来至绍兴六年丙辰,凡三千四百九十二年,皆随六十甲子,表以分野,如《通鉴》编
年。前代兴亡,历历可考”④ ,以易图推衍历法体系,丰富了易图的内涵。

①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第 219 页。
② 萧汉明《论朱震易学中的象数易》,载《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易学 卷)》,济 南:山 东 大 学 易 学 与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研 究
中心,
2005 年,第 154 页。
③ [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
1991 年,第 300 页。
④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第 62 页。
10 吴亚娜 何宗美:宋南渡象数易学探究

郑东卿的《先天图注》以先天图为易之源,认为扬雄、关子明、魏伯阳、邵康节之图,皆非始于先天图,
遂作“方圆相生图”,为先天图的注脚,并希冀“学者能自此图以达古圣贤之用心”(《经义考》卷二十五,第
275 页)。郑东卿还有为友人讲习而作的《易卦疑难图》二十五卷,是一部较大规模而且独立行世的易图
总集。此外,陈高还著有《八卦数图》,齐梦龙有《周易附说卦变图》,乐洪有《周 易 卦 气 图》,黄 开 有《周 易
图说》,吴适有《大衍图》,彭与有《神授易图》《易义文图》,吴沆有《易礼图说》等,而 其 他 散 见 于 易 著 中 的
卦图,数量更多。李彦章有《举隅》四卷,“裒象与数,为之图说”(《经义 考》卷 三 十 二,第 353 页),以 供 后
世参考。张浚于《读易杂记》中著录有伏羲八卦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两图,然 与 稍 早 的 王 湜 所 引 的 邵 雍
之先、后天八卦图,以及郑东卿的《周易疑难图解》相比,张氏此二图于中位都加了“太极居中”四个字,此
可以说是“向后来有阴阳鱼的先天八卦图接近了一步”① 。
3.易数的理数精微化范式
易数学发轫于汉,孟喜即有“六日七分”之说,然其全面发展则始于宋。《总 目》有 云“至 宋 而 陈 抟 作
图,由穆修以递授于邵子,始借儒者之力大行于世。故南宋之后以数言易者,皆以陈、邵为宗。又以陈本
道家,遂讳言陈而惟称邵”(《四库全书总目》卷一〇八,第 916 页),则南 渡 易 数 学 承 袭 邵 学,并 与 易 图 相
契而呈现精微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易数推衍更趋精微。张行成作为上承邵雍,下启二蔡的数本论学派 ② 的重要人物,十年著 易,
力攻象数。他作《翼玄》释《太玄》,是因“邵子虽言玄数,要而未详”,故“拾其遗意,委曲解释,以明律历之
原,以探用数之旨”③ ;他因苏源明、李江“徒言其理,未达其数”,遂作《元包数义》;他认为伯温对《观物内
篇》的解说,于“象数未详”,因作《皇极经世索隐》以阐之。于此,张氏意欲 融 汇 诸 家,打 造 更 加 严 密 的 易
数学体系,故有“颇得象数之详”④ 的美誉。且 张 氏 对 邵 氏 易 数 学 承 中 有 破:他 认 为 《皇 极 经 世 书》以《皇
极经世机要图》《律吕声音机要图》为主,故将二者“冠诸《索隐》之首”,并在《机要图》中增注“期数”,附上
年数 ⑤ ;他发扬《皇极经世》先天八卦从一到八,秉四而变的规则,配以天地而论,进而推算出“仲吕之数”
(《易通变》卷二十三,第 510 页);他比勘《周易》《元包》《太玄》《潛虚》的蓍算之法,而 取 七 十 二 蓍 之 占 法
(《易通变》卷二十九,第 576 页),补足《经世》的揲蓍之法,且为明此法之用,还作“假令法”以演示之,“其
占甚验”(《易通变》卷二十九,第 580 页),故而黄宗羲赞称“康节本无蓍法,张文饶立 之 以 配《易》《元 包》
《虚》”⑥ 。王湜治象数学,亦有心得。他在《数皆不离于五图》中明确每年当在三百六十五日二千四百四
十五、六分之间,并从历法角度对扬雄与邵雍的衍数说提出质疑,认为《太玄》以“七百二十九赞折除得三
百六十四日半,加奇赢两赞则为五日半”,而邵雍的《皇极经世》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年,然以此准岁,则“剩
二千五百五十五六分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⑦ ,此言正切中邵雍体系之要害,以致“张行成在《易通变》中
对此百方弥缝”⑧ 。
郭雍以数学推衍论证了“九为老 阳,七 为 少 阳,六 为 老 阴,八 为 少 阴”⑨ 的 由 来,张 浚 亦 用 刘 牧 的 “河

① 王铁《宋代易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第 171 页。
② 张其成认为:“哲学本体论上的数学派出现于宋代,以邵雍、张行成、蔡氏父 子 为 代 表。”(张 其 成《张 行 成 先 天 数 学 初 探 ———三 论
中国数学派》,载《周易研究》
2003 年第 2 期)
③ [宋]张行成《翼玄·自序》,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1 页。
④ [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三十四,载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 1172 册,第 394 页。
⑤ 按:此图,清王植在《皇极经世》书解中,曾转引《性理大全》之观点,以为是“邵伯 子 所 注”,后 经 金 生 杨 先 生 考 证 ,应 为 张 行 成 注。
(金生杨《宋代巴蜀易学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年,第 326 页)
⑥ [清]黄宗羲撰,谭德贵校注《易学象数论》卷五,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 年,第 214 页。
⑦ [宋]王湜《易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 805 册,第 682 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⑧ 王铁《宋代易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82 页。
⑨ [宋]郭雍《蓍卦辨疑序》三卷,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362 页。
周易研究·2016 年第 2 期 11

图”、“洛书”之数,对“大衍之数五十”(《紫岩易传》卷七,第 209 页)加以 阐 释。 综 上,诸 家 对 易 数 学 的 研


究更加精审,其衍数更趋严密。
其次,理数结合更加紧密。张行成以数为本,认为“易之数 皆 由 爻 位 二 图 出 者,天 地 之 本,体 用 之 宗
也”(《易通变》卷一,第 203 页),由此建构了“象生于数,数生于理,故天地万物之生皆祖于数”(《易通变》
卷十二,第 343 页),“理顺而数不能逆”① 的 数 理 合 一 的 易 学 体 系;他 提 出 “理 数”一 词,并 将 其 视 为 万 物
自然之理则与世界的本原,从而将易学数本论发展为哲学数本论;他以先天为主,以后天为辅,其先天卦
由积数而生,“卦自上而下”,其后天卦以揲蓍求之,“卦自下而上”(《易通 变》卷 三 十 九,第 699 页),由 此
确定其先后天、理数象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他补正《观物外篇》讹脱,釐为数、象、理各三卷,使邵学体系
更为完整,也建构起具有张氏色彩的象数理三者合一的有机易数学体 系 。 王 湜 以“四 为 体 数,重 四 而 为
八亦体也。三为用数,重三而为六亦用 也”,申 明 体 用 之 理,认 为 学 易 不 可 “执 乾 坤 以 为 体,执 六 子 以 为
用”(《易学》,第 670 页),从而扩大了易数学的运用范围;其《论八卦河图数》则 明 确 以 九 宫 图 为《河 图》,
认为“有数可推,圣人于是则之以 画 卦,非 必 拘 其 数 而 不 变 也。 然 则 天 地 数 增 九 以 为 十,卦 数 减 九 以 为
八,岂圣人之私智哉,皆自然之理而已”(《易学》,第 674 页),将数、理 有 机 结 合,发 展 为 包 罗 自 然 万 物 的
数理观。张浚发展邵雍的“道为太极”、“心为太极”的观点,认为“圣人稽诸天地,验诸河图,易道之大,自
得于心。因心以立数,因数以立卦,三才至理,包括无隐,卦之成体,象固具焉”(《紫岩易传》卷七,第 205
页),从而树立起哲学层面的理数本体论。

三 、原因探析 :南渡象数易学与时代迁变

南渡时期为国家由盛转衰的动荡期,却为易学之变与易学之 兴 提 供 了 一 次 历 史 契 机。 此 因 处 于 历
史转折时期的民族,需要向内寻求精神力量的慰藉,向外探寻思想体系的支撑,此时文化便因其反思、忏
悔、安慰与批判的作用而呈现复兴之势。如果说汉代象数易学作为象数 易 学 发 展 的 第 一 个 高 潮 是 在 王
莽篡权、黄巾起义的政治背景下,在阴阳灾变、谶纬盛行的意识形态 作 用 下,以 及 经 济 发 展、科 技 进 步 的
大环境下出现的,那么南渡象数易学作为象数易学第二个高潮期之开 端 ,其 兴 盛 原 因 何 在,与 当 时 政 治
生态的迁变、文化格局的调整以及士人心态的演变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
1.君臣讲易,资政求贤
南渡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严重,统治阶级希冀通过文化体系建 设 来 巩 固 政 治 统 治,并 以 此 发 现 治 国
良才,位列五经之首的《周易》因此备受推 崇。 潘 雨 廷 曾 言 “南 宋 高 宗 下 诏 讲 《易》,达 易 学 之 高 峰”② ,此
言一语中的。据朱彝尊《易璇玑序》载:“宋之南渡君臣,多讲易义。高宗召荆门朱震论易殿中,称旨除祠
部员外郎,迁秘书少监。赐以告词,敷及《否》《泰》之义。右相张浚入朝,亦书《否》《泰》二 卦 赐 焉。 于 时
浚及宰相李纲、李光、沈该皆著《易传》,而林儵、李授之、刘翔、郭伸、王义朝、都絜、彭与、王大宝、吴适、宋
大明,均以易义经进。或令秘书看详,或 令 有 司 给 札,或 与 堂 除,或 补 上 州 文 学。”③ 由 此 可 见,以 高 宗 为
首的南宋统治阶级不仅推崇易学,于朝堂之上讲易,更致力于借此 挖 掘 贤 才 以 匡 扶 社 稷。 且 高 宗 喜 筮,
言“近有进易说者,以为《易》非卜 筮 之 书。 自 古 以 易 筮,《春 秋》多 载 其 事。 易 有 圣 人 之 道 四,卜 筮 乃 其

① [宋]张行成《翼玄》卷五,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96 页。
② 潘雨廷《读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4 页。
③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四,上海:国学整理社,
1937 年,第 420 页。
12 吴亚娜 何宗美:宋南渡象数易学探究

一,岂可以易占为非?”① 明确强调占筮之术为“圣人之道”,并援引史传以明《易》的辅政之用。
盖因南宋初期政治革新主体与文化复兴主体的有机结合,决定了 象 数 易 学 会 受 南 渡 君 臣 讲 易 之 政
治风气的影响,而呈兴盛之势。首先,渴望跻身仕途的士子,多注重阐释易学,以借此获得皇权重视。如
吴适进献《大衍图》,即蒙皇帝青睐,适以“庠序之职”(《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卷 一 百 五 十 六,第 2530 页);
郭伸献《易解》,亦得以“进伸一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五,第 2505 页);布 衣 吴 沆 进《易 璇
玑》,因“犯仁宗皇帝旧名”② ,而未 能 如 愿 封 官。 其 次,士 子 们 在 象 数 易 著 中 亦 多 申 发 资 政 载 道 之 论:陈
俊卿于《周易窥馀》序中言“六经载道,而《易》其原最深远者也”(《周易窥馀 · 原 序》,第 399 页),以 易 载
道;朱震亦引述杨杰鲍的卦变之论,“泰者通而治者也,故圣人 变 于 节、贲、损、蛊、恒、归 妹、大 畜 之《彖》,
以为御治之术焉;否者闭而乱者也,故圣人变于咸、益、随、涣、噬 嗑、无 妄、讼 之《彖》,以 为 救 乱 之 术 焉。”
(《汉上易传卦图》卷中,第 322 页)将卦变之术与圣人的资政之道有机 结 合,从 而 使 象 数 易 学 契 合 时 代,
成为国家智慧的源泉。
2.推崇筮占,弥纶天地
南渡君臣喜用术数,并以此谋划政事,且高宗信奉汉代筮 术,“阴 阳 技 术,惟 卜 筮 最 为 近 古。 古 人 精
于术数,故无毫发差。今人能如是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一 百 十 一,第 1809 页)认 为 汉 易 的 阴 阳
术数最为灵验,这就为南渡汉易的复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治支持。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之道
于朝堂陈辞,希望皇帝选贤任能,“谋及龟筮,谋及士庶,授以斧钺,俾统六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
百三十七,第 2202 页);张浚深谙易学,其在军中“待诸将,多用术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九,
第 1920 页);而孙近于绍兴七年引疾乞奉祠,亦因“近信命甚笃,以 为 自 此 当 有 灾,故 亟 求 去 位。”(《建 炎
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二,第 1809 页)由此可见以易筮为代表的筮术之风在南渡时期的盛行之势。
盖在此风影响下,南渡易学家多崇占筮,并以之经纬《易》著。著录 有 象 易 著 作《观 画 所 见》的 李 椿,
筮张栻卦,卜策国事,其言如神 ③ ;王昇筮术高明,于湖婺二州做学官时,“每正旦筮卦,以卜一岁事”(《经
义考》卷二十二,第 242 页),金兵建炎进犯钱塘,“明越俱陷”,而昇“端居于严”,认为虏决不至此,料事如
神,遂被陆游盛赞为“妙于易数”④ ;朱震认为“辞之有吉凶者,人有得失之象也。 辞之有悔吝者,人有忧
虞之象也。”(《汉上易传·系辞上传》,第 225 页)借占筮来问卜吉凶;张 浚 认 为 占 筮 通 神,曰“制 器 尚 象,
器于是无弊。卜筮尚占,筮于是通神。器成而天下受其利,筮立而大事为之决。易道之神又孰有加于四
者哉?”(《紫岩易传》卷七,第 211 页)明言筮术之神;朱震亦言“自一 二 三 四 言 之,谓 之 数;自 有 形 无 形 言
之,谓之象;自推考象数言之,谓之占。圣人无不该也,无不遍也。”(《汉 上 易 传 原 序》,第 4 页)借 圣 人 为
象数占筮正名;郭雍的《蓍卦辨疑》一书由蓍而发,阐释“七九为阳,六八为阴”蓍 数 之 说 的 由 来,被《直 斋
书录解题》列为卜筮类;王湜《易学》推衍术数,被《四库》收录为术数类;都絜《易 变 体 义》中 的 变 卦 体 例,
亦是缘占筮而发,盖因“尚象,固矣。而筮必尚变爻者,言乎其变者也”⑤ ;沈该认为“圣人作易,筮者亦必
以爻变定吉凶,所谓动则观其变以玩其占也。”(《易小传 · 原序》,第 461 页)并 列 举 了 陈 厉 公 等 之 占 例,
说明象数占筮对辅政的作用,他以爻变为筮占,并将爻变与筮占结合起来,此种做法为潘雨廷所批判,⑥

①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一 百 六 十 二,北 京:中 华 书 局,


1988 年,第 2638 页。 下 引 该 书,仅 随 文 标 注 书 名、卷 数 与 页
码。
②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中兴会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298 页。
③ 参见[宋]朱鉴《文公易说》卷二十三《论程氏易传》,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18 册,第 893 页。
④ [宋]陆游《跋王君仪待制易说》,载《陆放翁全集·渭南文集》卷第二十七,北京:中国书店, 1986 年,第 159 页。
⑤ [清]尤侗《艮斋杂说》卷一,清康熙刻《西堂全集》本。
⑥ 潘雨廷《读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48 页。
周易研究·2016 年第 2 期 13

然亦体现出南渡筮占之风影响下象数易学的盛行。
3.师门传授,良知绳墨
南渡象数易学承袭北宋象数易学之脉而发衍起来。北宋 象 数 易 学 以 周 敦 颐、刘 牧、邵 雍 三 家 为 主。
邵雍主先天数学,南渡时邵伯温、王湜、张行成等皆注解及阐发邵雍易学,使其先天数学显明于世。而朱
震的《卦图》则集合北宋刘牧的《河图》《洛书》,邵雍的《先天六十四卦图》《太玄准易图》,周 敦 颐 的《太 极
图》,李之才的《六十四卦相生图》和李溉的《卦气图》等图,体现出朱震对北宋象数易学的继承。
且北宋理学家多治易,以此“构建了自己的理学思想”① ,并传诸后学,遂使南渡象数易学复兴,并兼
收理义,从而赋予象数 易 学 以 新 意。 如 杨 时 为 程 门 正 宗,却 兼 融 象 义,“载 道 南 来,渡 江 后 岿 然 仔 肩 道
脉”② ;而李纲“尝闻道于龟山”③ ,其《梁溪易传》亦兼重象义,“于辞、象、变、占,无不该贯,可谓博矣”④ ;
杨时之婿李郁,亦著录有《易传》《参同契》。朱震为谢良佐门人,其《汉上易传》发扬程门义理,却“以象数
为宗,推本源流,包括异同,以救庄老虚无之失。”(《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第 8 页)而 徐 畸 尝“受 易 于 汉 上
朱先生震”⑤ ,并著录有《周易解微》三 卷。 郭 雍 之 父 郭 忠 孝,受 业 伊 川,并 “自 言 得 先 天 卦 变 于 河 阳 陈 安
民子惠,其书出李挺之,由是颇通象数”⑥ ,而郭雍则发扬程兼之学,包融象义,整理兼山的《郭氏传家易
说》,并著《卦辞旨要》《蓍卦辨疑》,认 为 “易 之 为 书,其 意 其 辞 皆 由 象 出,未 有 忘 象 而 知 易 者。”(《宋 元 学
案》卷二十八,第 1034 页)可谓得象 易 要 领。 胡 瑗 为 易 主 象,云 “生 生 之 谓 易,是 大 易 之 作,专 取 变 易 之
义。”(《经义考》卷四,第 31 页),其门人陈高亦主象数,著《八卦数图》。王昇学承葆光张弼,张弼“多言取
象”⑦ ,王昇亦“大抵论 象,谓 易 无 非 象 者 ”。(《经 义 考 》卷 二 十 二,第 242 页)谯 定 师 法 郭 襄 氏,宗 尚 象
数 ⑧ ,而张行成为得“定之余意者”⑨ ,亦宗主象数,且博采众家,“以邵尧夫之学,祖于象数三图”
瑠,
瑏 集象
数易学大成。可见南渡象数易学的盛行,与宋学师门的传承和北宋象数易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4.党争惧祸,忧患著易
杜维运曾说:“忧患是与历 史 俱 来 的,历 史 掀 起 处,忧 患 即 丛 生。”
瑡南渡时期作为一个内有农民起

义、权相倾轧所造成的阶级矛盾激化,外 有 金 人 分 兵 伐 宋,扶 植 伪 楚、伪 齐 政 权 而 形 成 累 卵 之 倾 的 动 荡


期,士子们的忧患意识也与日俱增,而这种忧患意识又与《周易》的忧患思想若合符节。且《周易》作为阐
述形上之道的儒家经典,在两宋转折之际、民族忧困之时,成为重构儒家 天 人 合 一 之 道 和 民 族 精 神 的 文
化良方,因而促成南渡象数易学的复兴以及变卦、互体解经之风的盛行。
宋南渡时期,是一个党同伐异的时期。虽然在对“新学”、以及以蔡 京 为 首 的“绍 述”朋 党 的 批 判 中,
元祐党人得以平反,元祐学术重被推崇,却未能消解高宗朝内部的矛盾与绵延自北宋的党争。由于高宗
怯懦,屡更宰相,造成朝野人心惶惶,和战之争与文武之伐纷争不休。 且 高 宗 又 重 信 秦 桧,以 和 议 为“国

① 程刚《显学、子学与义理之学》,载《周易研究》 2011 年第 2 期。
② [清]李清馥撰,徐公喜等点校《闽中 理 学 渊 源 考》卷 十 二 《文 靖 梁 叔 子 先 生 克 家 家 世 学 派 》,南 京:凤 凰 出 版 社,
2011 年,第 204
页。
③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第 977 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④ [宋]俞琰《读易举要》卷四,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21 册,第 463 页。
⑤ [清]王崇炳《金华征献略》卷十一,清雍正十年刻本。
⑥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传家易说·十一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18 页。
⑦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葆光易解义·十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13 页。
⑧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3460 页。
⑨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五十九《谯定列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13461 页。


瑠 [宋]冯椅《厚斋易学》附录二《述衍》,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 16 册,第 842 页。


瑡 杜维运《忧患与史学》,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3 年,第 3 页。
14 吴亚娜 何宗美:宋南渡象数易学探究

是”,签订绍兴和议。而秦桧又 严 控 言 论,命 令 “察 事 之 卒,布 满 京 城,小 涉 讥 议,即 捕 治,中 以 深 文 ”① 。


据统计,“绍兴九年(
1139)到绍兴二十五年之间,大大小小的文字狱将 近 40 多 起,因 此 而 被 整 肃 的 士 人
达 70 多人”② 。在强权面前,有 志 之 士 或 辞 职 闲 居,或 远 贬 他 乡,造 成 士 风 被 扼 杀。 如 张 纲 渡 江 后,即
“值桧柄国,惧为所忌,绝意著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第 1350 页)然而儒士又心忧天下苍生与
国运盛衰,因而他们遂借《周易》诠释忠君爱国之情,如五峰先生胡宏,隐居 不 仕,著 录 有《易 外 传》;而 徐
人杰、范浚、何逢原等人亦因忤秦桧意,或不仕、或被罢黜而隐居著易。 因 此 朱 伯 崑 先 生 说:“他 们 对《周
易》原理的探讨、解释和争论,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上不同集团特别是地主阶 级 中 不 同 政 治 派 别 的 要 求 和
利益。这是南宋时期易学发达的社会原因。”③
在党同伐异与言论的禁锢中,象数易学家将一腔心绪融 入 到 易 著 中,针 砭 时 弊,抒 发 忧 愤。 郑 刚 中
“厄于桧”,于贬谪中著易,“在封川,将玩诸易,以图其不终穷”(《周易窥馀·序》,第 400 页);李光为胡铨
《易解》作序,有“自昔迁贬之士,率多怨怼感愤。邦衡流落瘴乡,而玩意三画,可谓‘困而不失其所亨’,非
闻道者能之乎”(《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第 8 页)之叹,道出其心中之忧患;沈该有“文王蒙难于羑里,而易
道兴焉”④ 之感,遂著《易小传》以解忧患;朱 震 以 变 卦 释 《萃》,并 言“此 象 以 三 卦 言 之,原 始 要 终,以 遏 祸
乱。圣人之忧患后世深矣乎。 秦 销 锋 镝 唐 销 兵,率 至 大 乱,岂 知 戒 不 虞 哉?”(《汉 上 易 传 》卷 五,第 157
页)借此警示君王要居安思危;张浚力主抗金,却连连被贬,忧患作易,“小人用事于时,而纲纪慢于上,政
事暴于下,人心积怨,敌国轻视,寇安得不至邪?六三位不中 正,居 坎 险 上,互 坎 又 在 前,内 外 怀 险,蔑 弃
仁心,盖小人之雄者也。如斯人而窃要位,天下孰不与己为敌哉?”(《紫 岩 易 传》卷 四,第 126 页)他 以 互
体释爻辞,彰显愤懑之情。可见象数易学在南渡时期,被打上浓重的 时 代 烙 印,载 荷 起 易 学 家 心 中 因 异
族入侵、国鼎南迁而生的苦辱,因患难失所、异乡曳裾而至的伤悲,因贬谪流离、心系家国而发的酸楚,因
党争惧祸、壮志难酬而起的忧惧,从而趋向复兴。当然,南渡象数易学 的 发 展 也 要 归 功 于 宋 代 科 学 技 术
的发展。宋代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对易著的传播和保存提供了可能,而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学等学
科的发展,也促进了象数易学的发展。
综上而观,宋南渡象数易学是在政治的激流漩涡中,在世人的占筮崇拜中,在理学的兴盛发展中,在
士子的忧患惧祸中发展起来的。它作为象数易学冲波逆折的第二个发展期的开端,承续北宋刘、陈的图
书之学与邵雍先天易数学的余波,而使象数易学朝横向的易学精微化以及纵向的汉易复古化方向发展 ;
它又兼收程、张义理之学的流澜,使图与义、理与数进一步碰撞融合,而 呈 现 出 象 义 合 流 的 范 式,并 进 一
步开启了朱熹“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 贤 未 发 之 机,辨 诸 儒 之 得 失,辟 异 端 之 讹 谬”(《宋 元 学 案》卷 四 十
九,第 1581 页),集象义大成的易学新丰碑之先河;它实现了易学版图的重组、易学风尚的转变与易学文
化格局的重构,在易学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过渡传承的作用。
责任编辑:杨   宁

①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七十三《秦桧列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13765 页。
② 钱建状《宋室南渡初期的政局变化与词坛风气》,载《厦门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3 期。
③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年,第 365 页。
④ [宋]沈该《易小传》卷六下《系辞补注》,民国吴兴丛书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