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壹.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一. 生平
1. 1756~1791 年,生於薩爾茲堡
2. 深受父親 Leopold Mozart 影響
3. 旅行
①. Paris:1763 年,遇見 Johann Schobert,影響他的鍵盤作品
②. London:遇見 J. C. Bach,使他具有義大利歌劇的特色
③. Italy:1769~1773 年,向 Martini 學習對位,並受 Sammartini 影響管絃樂
④. Vienna:1773 年
4. 1773~1780 年返回薩爾茲堡,創作教會音樂
5. 1781~1791 年在 Vienna 以自由業維生
6. 因不擅理財而常向共濟會(Freemasonry)朋友借錢,最後鬱鬱而死
二. 特色
1. 結合 Haydn、J. S. Bach 與 Handel 的風格
2. 早期的作品具有國際風格(national style),帶有各地旅行的特色
3. 帶有 galant style 以及 Italian Opera 的特色
4. 在曲子中使用對比性的素材
5. 作品編號「K. (V.)」即為 Köchel Verzeichnis 的縮寫,Köchel 是幫他作品編號的學
者,Verzeichnis 是作品編號的意思
三. 重要性
1. 與 Haydn 同列為當時代最重要的兩位作曲家
四. 作品
1. 交響曲
①. 特色
A. 早期受 J. C. Bach 的影響,為三樂章結構,後期轉為四樂章結構
B. 最後一樂章受 Haydn 影響,多具有令人愉快的印象
C. 有些作品有慢板的序奏,類似法國序曲,具有附點節奏、強烈的和聲與輕
快的音型
②. 代表
A. Sym. 1、4、5:受 J. C. Bach 影響
B. Sym. 6~8:典型維也納交響曲,含有 Minuet 的四樂章
C. Sym. 25:兩首小調作品之一,使用小二度的曼汗手法
D. Sym. 29:脫離義大利風格,開創自己的特質
E. Sym. 31:巴黎交響曲,首度使用豎笛
F. Sym. 32~33:母親死後所做,皆為三樂章
G. Sym. 35:Haffner(哈夫納)交響曲,小夜曲改編
H. Sym. 36:Linz(林茲)交響曲,第一樂章前有慢板導奏
I. Sym. 38:Prag(布拉格)交響曲,序曲風格,三樂章,第一樂章前有慢板導

J. Sym. 39:第一樂章前有慢板導奏
K. Sym. 40:兩首小調作品之一
L. Sym. 41:Jupiter(周彼得)交響曲,為 C 大調
*Sym. 36~41 為他較成熟的作品
2. 歌劇
①. 特色
A. 混合風格(mixing style),將莊歌劇與喜歌劇的元素合一
B. 與劇本家 Lorenzo da Ponte 合作費加洛婚禮、唐喬凡尼、女人皆如此
②. 代表
A. 莊歌劇
a. Mitridate rè di Ponto (1770)
b. Lucia Silla (1772)
c. Idomeneo (1781):出現歌劇改良的傾向
d. La clemenza di Tito (狄多的仁慈):劇本為 Metastasio 所作
B. 喜歌劇
a. La finta semplice (1769,裝傻的女孩)
b. La finta giardiniera (1775,偽裝的女園丁)
c. Le nozze di Figaro (1786,費加洛婚禮)
d. Don Giovanni (1787,唐‧喬凡尼):為一 Drama giocoso,分別使用
minuet、對舞、鄉村華爾茲來表現貴族、主角與僕人
e. Cosi fan tutte (1790,女人皆如此)
C. 德文說唱劇
a. Bastien und Bastienne (1768,牧羊人與牧羊女)
b. Die Enführung aus dem Serail (1782,後宮誘逃):題材是關於冒險與拯

c. Der Schauspieldirektor (1786,劇院經理)
d. Die Zauberflöte (魔笛)
I. 劇本為 Schikaneder 所作
II. 用對話取代朗誦調
III. 使用流行元素
IV. 對位式的伴奏
V. 富有許多的對比性
VI. 充滿共濟會的象徵「3」:三使女三次出現、夜后出現三次、三個試
驗(堅持、靜默、水火)、三個小男孩、18 祭司、三個圓柱、三個樂
器(魔笛、笛子、鐘)
3. 安魂曲:K. 626,受 Count Walsegg 委託,未完成,由學生完成
貳.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一. 社會背景
1. 法國革命後的拿破崙時代
2. 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
3. 政府支持大型音樂的演出,並設立巴黎音樂學院(Paris Conservatoire)
二. 生平
1. 1770~1827 年,生於德國波昂
2. 以鋼琴家與即興演奏家出道
3. 1792 年至 Vienna 向 Haydn 學習,開始創作,受 Lichnowsky 贊助,1791 年開始出
版作品
4. 1802 年開始,他意識到自己喪失聽力,漸漸封閉自我,僅以創作維生,寫下海利
根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但之後仍能振作而行
三. 特色
1. 在樂曲中使用對比性素材
2. 音樂表現出生命中的掙扎
3. 未編號的作品以 WoO 表示,即 Work without opus 的縮寫
4. 第三期特色
①. 擅用變奏的技巧
②. 音樂具有持續性
③. 使用新的音色
四. 作品
1. 第一期(1770~1802 年)
①. 悲愴奏鳴曲(Pathétique Sonata)
A. 最後一樂章為奏鳴輪旋曲式(sonata-rondo),即 ABACABA
②. 第一號交響曲(Sym. No.1)
A. C 大調,作於 1800 年
B. 帶有 Haydn 與 Mozart 的影響
C. 慢板樂章避免正格終止
D. 戲劇張力明顯
E. 木管樂器明顯
F. 較長的 Coda
G. 有像詼諧曲的第三樂章
2. 第二期(1803~1814 年)
①. 英雄交響曲(Eroica, Sym. No.3)
A. 作於 1804 年
B. 原題為「Bonaparte」,並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稱帝而作罷
C. 此曲第二樂章為 c 小調的送葬進行曲(Funeral March),並與法國當時的共
和體制有關
D. 主題來自他的芭蕾音樂普羅米修斯的造物(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②. 歌劇「費黛里奧(Fidelio)」
A. 劇本來自法國革命的 Léonore(夫妻之愛)
B. 為拯救性的題材
C. 使用 Melodrama 的手法,即結合對話與配樂的一種音樂劇場
D. 1805 年首演不成功,1814 年才演出成功
③. 「艾格蒙(Egmont)」序曲
A. 來自哥德的作品
④. 12 首歌曲,是藝術歌曲的前身
⑤. 命運交響曲(Sym. No.5)
A. 作於 1807~1808
B. c 小調,藉由小調轉到大調表示心境上的開闊
⑥. 田園交響曲(Pastoral, Sym. No.6)
A. 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針對器樂曲,除了音樂外,具有描述性之「非
音樂」的內容,透過標題、文字作為指引
3. 第三期(1815~1827 年):作品轉為深沉,較為困難演奏與理解
①. 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
A. 作於 1820 年
B. 彷彿五個樂章的交響曲一般
C. 非禮儀性作品,而是音樂會彌撒
②. 合唱交響曲(Sym. No.9)
A. 作於 1824 年
B. 規格龐大
C. 第四樂章加入獨唱與合唱,歌詞為席勒(Schiller)的歡樂頌(Ode to Joy),具
有共濟會的精神
D. 核心思想為「四海一家」
*交響曲整理
交響曲 編號 調性 創作年代 樂章數 特色
Sym. No.1 Op. 21 C Major 1800 4 樂章 受 Haydn 與 Mozart 影響
1 和 4 樂章有慢板導奏
3 樂章是像詼諧曲的 Minuet
Sym. No.2 Op.36 D Major 1801~1802 4 樂章 1 樂章有慢板導奏
3 樂章為詼諧曲
1 和 4 樂章出現的 Trill 動機與 C. P. E.
Bach 的 Sym. No.3 呼應
Sym. No.3 Op.55 E flat 1804 4 樂章 法國革命的作品
(Eroica) Major 2 樂章為送葬進行曲
主題與普羅米修斯的造物、鋼琴變奏
曲相似
Sym. No.4 Op.60 B flat 1806 4 樂章 1 樂章有慢板導奏
Major 氣氛優柔
Sym. No.5 Op.67 C Minor 1808 4 樂章 命運動機貫穿全曲
3 樂章使用火箭音型
C 大調結束
Sym. No.6 Op.68 F Major 1808 5 樂章 標題音樂
(Pastoral) 3、4、5 樂章不間斷
1 樂章→抵達鄉村時,被喚醒的愉悅感
2 樂章→小河場景
3 樂章→村民愉悅的相聚
4 樂章→暴風雨、雷雨
5 樂章→牧羊人之歌,風暴後的歡欣
Sym. No.7 Op.92 A Major 1812 4 樂章 1 樂章有慢板導奏
Sym. No.8 Op.93 F Major 1812 4 樂章 規模最小
使用 Mälzel 的節拍器
Sym. No.9 Op.125 D Minor 1823~1824 4 樂章 最常的交響曲
4 樂章使用人聲,加入席勒的歡樂頌
如同 Cantata 形式
核心思想為「四海一家」

參. 浪漫時期(Romanticism)
一. 社會背景
1. 農民地位提升
2. 國家無界限,民族認同成為歐洲的共識
3. 獨奏家興起
4. 中產階級對音樂的學習有所助益
5. 婦女為了教養而學鋼琴,亦有少數專精鋼琴的女性
二. 字義
1. 中世紀羅曼史:包含傳說與英雄人物
2. 遙遠的、傳奇的、幻想的,所有遠離現實生活的事物
3. 在德語區,此字應用在文學上,之後才引申到音樂與藝術
①. Classic:客觀的美
②. Romantic:超越規則與極限
三. 時間:1820 年以後
四. 特色
1. 重視旋律、情感與新奇
2. 發揮個人主義
3. 充分表現自我
4. 原始的、有趣的、情感的、個人的或久遠的
5. 偏好器樂曲:因器樂沒有文字的限制,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例如:E. T. A.
Hoffmann
6. 以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為主:這是與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c)相對的名稱
7. 出現許多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
五. 樂種
1. 藝術歌曲(Lied)
①. 時間:1800 年
②. 特色
A. 為聲樂加鋼琴伴奏
B. 伴奏地位重要
C. 結合音樂與詩詞
D. 表現個人情感
E. 具有民謠風格
F. 歌詞內容常與古希臘、羅馬相關
a. Herder 的 Volkslieder(民謠曲集)
b. Clemens Brentano 與 Achim von Arnim 的 Des Knaben Wunderhorn(少年
魔號)
G. 出現敘事性歌曲(Ballad)
H. 出現聯篇歌曲(Song cycles):最早為貝多芬的 An die ferne Gliebte(致遙遠的
愛人)
③. 作曲家
A.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a. 生平
I. 1797~1828 年
II. 與好友組成 Schbertiads
III. 死於梅毒或汞中毒
b. 作品
I. 聯篇歌曲集:皆出自 Müller 的詩集
i. Die Schöne Müllerin(美麗的磨坊少女)
ii. Winterreise(冬之旅)
II. 音節式歌曲(Strophic form):每段皆為同旋律
i. Heidenröslein(野玫瑰)
ii. Das Wandern(流浪者):出自「美麗的磨坊少女」
III. 有變化的音節式歌曲(Modified strophic form):每段有些小變化,偶
爾使用三段體
i. Der Lindenbaum(菩提樹):出自「冬之旅」
IV. 通奏式歌曲(Through-composed):每段旋律皆不同
i. Erlkönig(魔王)
ii. Der Wanderer
V. 其他歌曲
i. Gretchen am Spinnrade(紡車的葛瑞卿):出自哥德的浮士德
(Faust)
B. 舒曼(Robert Schumann)
a. 生平
I. 1810~1856 年
II. 1840 年與克拉拉(Clara Wieck)結婚,大量寫作藝術歌曲,被稱為
「歌曲之年」
III. 1833 年與 Friedrich Wieck 合辦「音樂新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並寫作樂評
IV. 精神分裂,自殺未遂,死於安養院
V. 死後由克拉拉演出賺錢,供養家中生活
VI. 克拉拉亦有少許歌曲作品
b. 作品
I. 聯篇歌曲集
i. Dichterliebe(1840,詩人之戀):歌詞出自海涅(Heine)的作品
ii. Frauenliebe und -leben(1840,女人的愛情與生命)
II. 歌曲
i. Im wunderschönen Monat Mai(美麗的五月):出自「詩人之戀」
2. 鋼琴作品
①. 用途
A. 練習與教學
a. Clementi 的練習曲(Études)
b. Czerny 的練習曲
B. 給業餘鋼琴家的作品
a. Dances
b. Lyrical pieces
c. Character pieces
d. Sonata
C. 給專業演奏者的作品
②. 作曲家
A. 舒伯特
a. 作品
I. Impromptus(1827,即興曲)
II. Wanderer Fantasy(1822,流浪者幻想曲)
B.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a. 生平
I. 1809~1847 年
II. 猶太家庭
III. 姐姐 Fanny 亦相當有才華
IV. 1843 年創辦萊比錫音樂學院(Leipzig Conservatory)
b. 特色
I. 結合各家之長
II. 美麗的旋律
III. 擅用對位技巧
c. 作品
I. Lieder ohne Worte(無言歌):1830 年開始創作
II. Das Jahr(1841,巡禮之年)
肆. 樂曲解說
一. Sym. No.41, mov. 1 / Mozart
1. C 大調
2. 作於 1788 年
3. 四樂章
4. 被稱為「周彼得(Jupiter)交響曲」
5. 第四樂章有出名的五聲部賦格
二. Die Zauberflöte, overture / Mozart
1. 作於 1791 年
2. 為德文說唱劇(Singspiel)
3. 劇本為 Schikaneder 所作
4. 使用對話代替朗誦調
5. 帶有共濟會精神
6. 使用許多「3」的暗示
三. Sym. No.3, mov. 2 / Beethoven
1. 亦稱為「英雄(Eroica)交響曲」
2. 原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稱帝而作罷
3. 作於 1804 年
4. 降 E 大調
5. 四樂章
6. 法國革命的作品
7. 主題與「普羅米修斯的造物」、「鋼琴變奏曲 Op.35」相似
四. Sym. No.5, mov. 2 / Beethoven
1. 亦稱為「命運交響曲」,因其動機彷彿命運在敲門
2. 作於 1808 年
3. c 小調開始,C 大調結束
4. 四樂章
5. 第三樂章使用火箭音型
五. Sym. No.7, mov. 4 / Beethoven
1. 作於 1812 年
2. A 大調
3. 四樂章
4. 第一樂章前有慢板導奏
六. Sym. No.8, mov. 3 / Beethoven
1. 作於 1812 年
2. F 大調
3. 四樂章
4. 9 首交響曲中,規模最小的
5. 使用 Mälzel 的節拍器
七. Sym. No.9, mov. 4 / Beethoven
1. 作於 1823~1824 年
2. 亦稱為「合唱交響曲」
3. d 小調
4. 四樂章
5. 第四樂章最後加入人聲,使用席勒的「歡樂頌」
6. 為貝多芬最長的交響曲
7. 發揚「四海一家」的精神,具共濟會精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