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三界九地中,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天是一地,色界天是四禪定地,無色界天是四空處定地,合為九地。
三界:世間(由欲界、色界、無色界構成),難逃成住壞空。聖者目標是解脫三界得涅槃。

-----------------------------------------------------------

欲界:名為五趣雜居地。有色身,追求男女飲食欲樂。分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
獄。欲界的天趣以享受五欲,色、聲、香、味、觸,微妙的物質環境。

天界:諸樂匯集之處,分六層: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每層都
有上中下三等級(福份-壽命、容貌、力量),所居越高,慾望越淡越長命。

1.四天王天:天界第一層在須彌山(由黃金、白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高八萬四千由旬,萬座
小山圍遶,眾寶光照諸峰,蓮花浴池,流泉清淨可愛)山腰,最外圍鬘持天依空如雲住十處,二處面
南:白摩尼、峻崖;八處面西、東、北部(瞿陀尼、弗婆提、鬱單越應都不在地球上)。諸天都有千
由旬(1 由旬=13~16 公里),安住宇宙大海。

眾生以七善業(口四,身三)因緣生於白摩尼,獲天身,受善報,沒有老苦,一動念,隨湧華衣美食、
美色美景,聞香氣,欲心喜,心常悅樂,發妙音聲,但天人享盡福報,即落輪迴,死前有五衰徵狀:
身穢臭、腋汗出、衣垢膩、頭上花萎、不樂本座。

四大天王=四大金剛在須彌山腰,依空如雲各住一山,護四大部洲:

(1)北方多聞(毘沙門)天王:是四大天王的首領,住黃金埵,守護北俱蘆洲,身為綠色,精通佛
法,以福、德聞於四方。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幡)代表要保護內心不受環境染污。以夜叉、羅
剎為部眾。

(2)東方持國天王:住白銀埵,守護東勝神洲,身為白色,慈悲保護眾生、國土。手持琵琶,用音
樂使眾生皈依佛教。以乾闥婆、緊那羅為部眾。

(3)南方增長天王:住琉璃埵,守護南瞻部洲,身為青色,護持佛法,令眾生增長善根。手握寶劍,
象徵智慧斬煩惱。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部眾。

(4)西方廣目天王:住水晶埵,守護西牛賀洲,身為紅色,護持人民,以天眼觀察世界。一手纏龍
或蛇表世間多變,一手拿寶珠表內心不變。以龍王、富單那等為部眾。

2.忉利天(三十三天=4 方×8 個天國+中間天宮):天界第二層在須彌山頂,四方各八個天國,


領袖帝釋=玉皇大帝居中間天宮。1 日=人間 100 年,1000 歲=人間 3600 萬年。身高一由旬。

-------------------------------------------------------------------------------------------------------

色界:即四種四禪定天。有色身,無男女慾望情事,以法喜(禪悅)為食,分四禪定:

1.初禪:以離欲界,所生的禪境喜樂而得名。無鼻舌二識-不食人煙,有意識生喜、樂受。(喜-心
適悅、樂-身適悅)Ex: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初禪天主=梵王) 。

2.二禪:禪定轉深,攝受喜樂而得名。無五識-眼耳鼻舌身,有意識生喜、捨受。Ex:少光天、無
量光天、極光淨天(光音天) 。

3.三禪:離二禪喜,心彌寂靜,其樂彌妙而得名。有意識與樂、捨受相應。Ex:少淨天、無量淨天、
遍淨天。
4.四禪:離三禪樂,由念無動,心不忘失,而性明了,名念清淨。有意識與捨受相應。Ex:無雲天、
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三果以上聖者轉生色界最高處-淨居天,三界之主摩醯首羅(大自在)天,在淨居天統攝大千世界,
具眾德,於法自在,以自光明令眾生身心清涼安隱,能授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道,所有
問難,無能屈者。

初禪以下的世界:壞劫毀壞→空劫→成劫時再次形成→住劫地表初成生地乳,光音天福盡的天人被
地乳誘食後,身體變重失去飛行能力,遂成最初人類。失去天衣遮蔽,露出身體,男女見到彼此身
體,產生情慾而組織家庭、繁衍後代。

-------------------------------------------------------------------------------------------------

無色界:又名四空處。無色身 (物質、宮殿、國土),心(識想受行)住於禪定,以意識為食,分四
空天:

1. 空無邊處:解脫於色,無礙無對,但以空識無邊為所緣境。觀空-無邊無際,心與空相應。厭棄
物質而修無色定。(還會生厭? 無生法忍?!)

2. 識無邊處:捨色緣空,捨空緣識。觀識(心)-無邊無際。

3. 無所有處:捨空緣識,復離識而緣無所有。觀內外一切無所有。否定物質、心識。

4. 非想非非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捨無所有想,乃至俱捨有所有想、及無所有想,故非有想,
亦非如色界的無想天。及小乘聖者的滅盡定,故非無想,唯有微細想,
緣無相境轉。無粗想而稱非想,尚有細想,所以為非非想。

--------------------------------------------------------------------------------------------------
--------------------------------------------------------------------------------------------------

《法華經》中所稱的「諸天」,
是在人間以上的天道眾生所居之處,
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諸天界。

欲界天,是因修五戒十善而生的福報欲樂天。
色界天,是修禪觀成功而生的禪定天。
無色界天,亦係修禪定者所生,唯其深細,
已超越了意識感受的境界。

「欲界天」,從人間的地面往上數有:
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欲樂天的物質環境,較諸人間,輕微、美妙、精細,
也都以七寶、美音鳥、宮觀、園林、花果、音樂、歌舞、飲食、
衣服等,作為享受的資具,其壽命逐層向上,越高者越長壽。

欲樂天國雖安樂,亦有阿修羅來與之戰鬥者。
天福享盡,五衰相現,命終之後,仍不免要還墮三塗者。
所以欲樂天國,不是真正安穩的歸宿處。

「色界天」有:
初靜慮處天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第二靜慮處天有: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
第三靜慮處天有: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第四靜慮處天有: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
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無色界天」有:
空無邊處、讖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三界」本是未解脫生死輪迴的凡夫所居,
卻有方便大、小乘聖者,做更進一步完成
最後歷程的轉換息腳處,那就是:

1).色界有五淨居天,
不是因禪定力生,乃是小乘的三果聖者,死後所生之所,
在此修成阿羅漢果,即出三界;
生於五淨居天者,雖未出三界,
但已決定不再還至輪迴生死界中,故又稱之為五不還天。

2).欲界有最後身菩薩必居的兜率天,
雖在欲界範圍,卻是清淨天,而非欲樂天。

《彌勒上生兜率天經》:
兜率淨土,雖有無量的天子天女,但無男女淫欲之事,往生彼天
的眾生,皆是蓮華化生,所以有別於欲界、第四層次的兜率天。
因此注經家們把欲樂的兜率天稱為外院,
而把清淨的兜率天稱為內院。

色界以上者,屬於自心世界的領域,本文不做深論。

請參考《學術論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