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乡愁四韵 余光中

赏析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情、爱国
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
也。”。

第一章,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含义深刻。
第二章,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是第一章
意象的发展。
第三章,音韵和谐,一唱三叹。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是诗人的反思
,一种新的追求。
第四章,无理而妙,富于别趣。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木。”是
营造亮色。

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
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

歌曲:乡愁四韵
作词:余光中
歌手:罗大佑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赏析2】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
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
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
个世纪以后再次蹋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
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
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
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
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
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
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
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
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
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
涯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
,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
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
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
“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
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
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
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
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
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
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
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
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
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
,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
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
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
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
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
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
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
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
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
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
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
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fontsize=2]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font]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
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
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
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
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
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
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
,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
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
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
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
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
瓜》等十余种。
编辑本段▲余光中大事年表
  一九五零年五月底去台。九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一九五二年台大毕业。处女作《舟子的悲歌》诗集出版。
  一九五四年与覃子豪、钟鼎文、夏菁、邓禹平等人共创“蓝星诗社》。出版诗集《蓝色的
羽毛》。
  一九五六年东吴大学兼课。九月,与范我存结婚。
  一九五七年在师大兼课。主编《蓝星》周刊及《文学杂志》诗的部分。《梵谷传》与《老
人和大海》中译本出版。
  一九五八年六月,长女珊珊生。七月,丧母。十月,获亚洲协会奖金赴美进修,在爱荷华
大学修文学创作、美国文学及现代艺术。
  一九五九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回台任师大英语系讲师。六月,次女幼珊生。主
编《现代文学》及《文星》之诗辑。加入现代诗论战。
  一九六零年诗集《万圣节》及《英诗译注》出版。诗集《钟乳石》在香港出版。主编《中
外》书刊之文艺版。
  一九六一年英译《中国新诗选》在香港出版。在《现代文学》发表长诗,<天狼星>并与
洛夫论战,发表<再见,虚无!>,宣告回归古典。与林以亮、梁实秋、夏菁、张爱玲等合译
《美国诗选》,在香港出版。与国语派作家在《文星》展开文白之争。赴菲律宾讲学。在东
吴、东海、淡江兼课。五月,三女佩珊生。
  一九六二年获中国文艺协会新诗奖。刊菲律宾出席亚洲作家会议。毛姆小说<书袋>中译
连载于《联合报》副刊。
  一九六三年散文集《左手的缪思》及评论集《掌上雨》出版。<缪思在地中海>中译连载
于《联合报》副刊。十二月,范我存产了一子,夭折。
  一九六四年诗集《莲的联想》出版。举办“莎士比亚诞生四百周年现代诗朗诵会”。赴美讲
学一年,先后授课于伊利诺、密西根、宝夕法尼亚、纽约四州。
  一九六五年散文集《逍遥游》出版。任西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一年零三个月,四
女季珊生。
  一九六六年返台。升任师大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兼课。
  一九六七年诗集《五陵少年》出版。
  一九六八年散文集《望乡的牧神》先后在台港出版。《英美现代诗选》中译二册出版。主
编“蓝星著书”五种及“近代文学译”十种。
  一九六九年诗集《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天国的夜市》出版。主编《现代文
学》双月刊。赴科罗拉多州任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及寺钟学院客座教授二年。
  一九七零年中唐朝《录事巴托比》。英译《满田的铁丝网》。
  一九七一年英译《满田的铁丝网》及德译《莲的联想》分别在台湾及西德出版。由美返
国。升师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课。主持寺钟学院留华中心及中视“世界之窗”节目。推广摇
滚乐。
  一九七二年散文集《焚鹤人》及中译《录事巴托比》出版。获澳洲政府文化奖金,暑假应
邀访澳洲二月。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之邀,赴港演讲。转达任政大西语系主任。
  一九七三年主编政大《大学英文讲本》。应香港诗风社之邀赴港演说。赴汉城出席第二届
亚洲文艺研讨会,并宣讲论文。
  一九七四年诗集《白玉苦瓜》及散文集《听听那冷雨》出版。主编《中外文学》诗专号。
主持雾社复兴与文艺营。
  应聘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九七五年《余光中散文集》在香港出版。在《今日世界》写每月专栏。六月,回台参加
“现代民谣演唱会”。同年杨弦谱曲之《中国现代民歌集》唱片出版。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
中文系主任二年。
  一九七六年出席伦敦国际笔会第四十一届大会,并宣讲论文“想像之真”。《天狠星》出
版。
  一九七七年散文集《青青边愁》出版。
  一九七八年《焚谷传》新译本出版。五月,出席瑞典国际笔会第四十三届大会,并游丹麦
及西德。
  一九七九年诗集《与永恒拔河》出版。黄维梁编著《火浴的凤凰枣余光中作品评论集》在
台出版。
  一九八零年九月起休假一年,回台担任师大英语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国
时报》及《联合报》文学奖评审。
  一九八一年《余光中诗选》、评论集《分水岭上》及主编《文学的沙田》出版。九月,出
席在法国里昂举行的国际笔会大会。十二月,出席中文大学“四零年代文学研讨会”,初晤柯巫
与辛笛,并宣讲论文“试为辛笛看手相”。
  一九八二年发表文“巴黎看书记”及一组评析游记之论文枣“山水游记的艺术”、“中国山水游
记的感性”、“中国山水游记的知性”、“论民初的游记”。赴吉隆坡与新加坡演讲。“传说”获金鼎
奖歌词奖。担任《中国时报》文学奖评审。
  一九八三年诗集《隔水观音》出版。中译王尔德喜剧《不可儿戏》在台出版。赴委内瑞拉
出席第四十六届国际笔会大会。
  一九八四年中译《土耳其现代诗选》在台出版。赴东京出席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不可儿戏》由香港话剧团演出,杨世彭导演,连满十三场。获取第七届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
,并以“小木屐”再获取金鼎奖歌词奖。
  一九八五年发表五万字论文《龚自珍与寻莱》。为“联副”写专栏《隔海书》。出席新加坡
“国际华文文艺营”,担任新加坡“金狮文学奖”评审。先后赴马尼拉及旧金山主持文学讲座。
《不可儿戏》在港重演十四场满座,继在广州公演三场。暑假偕妻遍游英、法、西班牙一个半
月。九月十日,离港返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行前香港中华文化
中心举办“余光中惜别诗会”,由戴天主持。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香港文艺》季刊推
出“余光中专辑”。《春来半岛枣余光中香港十年诗文选》在港出版。
  一九八六年担任“木棉花文艺季”总策画,并发表主题诗“让春天从高雄出发”。六月,偕妻
赴德国汉堡出席国际笔会,并畅游西德。九月,诗集《紫荆赋》出版。
  一九八七年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出版。《不可儿戏》由北京友谊出版社出版。主
持“木棉花文艺季”。五月,赴瑞士出席国际笔会大会。八月,三女佩珊与侯光华在台中举行婚
礼。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六日,与文友在台北北海墓园以《秋之颂》一书焚祭梁实秋先生,书
由余氏主编。五月,为纪念五四,应《世界日报》之邀,赴曼谷演讲。六月,赴港,在中文图
书展览会演讲。重九日,六十大寿,在五家报纸发表六首诗,为自己庆祝生日。四川诗人流沙
河编《余光中一百首》,并附评析,在成都出版。散文集《凭一张地图》出版。
  一九八九年《余光中一百首》在香港出版。一月,赴吉隆坡,主持中央艺术学院讲座。五
月,主编的十五卷《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枣台湾..一九七零?/FONT>一九八九》出版,并获本年
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主持“五四,祝你生日快乐”之多场演讲会及座谈。五月,《鬼雨..余光
中散文》广州出版。九月赴加拿大参加国际笔会大会,并应“加京中华文化协会”之邀在渥太华
演讲。
  一九九零年一月,《梵谷传》重排出版。散文集《隔水呼渡》出版。七月,在纽约主持长
女珊珊与栗为正之婚礼,再往荷兰参观梵谷逝世百年纪念大展,并在巴黎近郊奥维梵谷之墓。
八月,《不可儿戏》在台北剧院演出十二场。
  一九九一年二月,参加中山大学访问团访问南非各大学。四月,应邀赴港参加“山水清音..
环保诗文朗诵会”。五月,《不可儿戏》在高雄演出三场。六月,应美西华人学会之邀,赴洛
杉矶发表演讲,并接受该会颁赠“文学成就奖”。重九生日,在五家报婚发表诗五首。十月底,
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并获该会办赠荣誉会士名衔。十一月,赴维也纳参加国
际笔会大会,并游匈牙利。
  一九九二年二月,父亲余超英逝世。四月,赴西班牙塞隆纳出席国际笔会大会。九月,应
北京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并访故宫,登长城。十月,参加珠海市“海峡两岸外
国文学翻译研讨会”。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龚氏访问学人”。中英对照诗选《守夜人》出
版。中译《温夫人的扇子》出版,并在台北、高雄先后演出六场。十二月,赴巴西出席国际笔
会大会。
  一九九三年一月,福州《港台文学选刊》推出“余光中专辑”。二月,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
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三月,赴纽约新生的外孙粟飞黄。四月,会晤大陆歌手王洛宾,
并由王洛宾将“乡愁”一诗谱曲。五月,赴港参加“两岸及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蓝
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六月,《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全》(
EncyclopediaofWorldLiteratureinthe20thCentury,Continuum,NewYork,1993)第五卷纳入一
整页余氏评传,由钟玲执笔。七月,主持“梁实秋翻评奖”评审(自一九八八年迄一九九八年,
十一届主持此奖,从未间断)。八月,参加《联合报》短篇小说奖及《中国时报》散文奖评
审。接待湖南评论家李元洛来台。九月,与高天恩赴西班牙圣地牙哥,出席国际笔会大会。十
月,诗文合集《中国结》由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四年一月,应菲律宾中正学院之邀赴马尼拉讲学一周,并在菲律宾大学演讲。评论
集《从徐霞客到梵谷》出版,并获本年《联合报》“讲书人”最佳书奖。六月,参加藓州大学“当
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继访上海作协,会晤作家柯巫、辛
笛。七月,在台北举行之“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专题演讲“作者、学者、译者”。八
月,在台北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诗人大会”上专题演讲(IstheMuseDead?)。九月,中山大
学聘任为“中山讲座教授”。重九日,黄维梁编撰的各家论余氏作品之选集《璀璨的五采笔》一
巨册出版。
  一九九五年四月五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名衔,此为阔别母校四十六年
后首度返校。八月,孙女栗姝婷生。十月,赴布拉格出席国际笔公大会。十一月十日,台大五
十周年校庆,文学院邀讲来出校友演讲,主讲“我与缪思的不解缘”。中译《理想丈夫》出版,
并由国立艺术学院庆祝四十周年校庆演出。诗与散文纳入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之《现代中国文学
选》。
  一九九六年一月,散文选《桥跨黄金城》由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四月,赴港参加翻
译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论的的不休》。十月,《井然有序》出版,并获《联合报》“讲书人”
本年最佳书奖。十一月,应四川大学之邀前往成都演讲,并首次会晤流沙河。
  一九九七年一月,香港举办“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应邀发表论文“紫荆与红梅如何接枝?”
,为香港作家讲命。二月,应马来西亚沙巴留台同学会之邀前往演讲。六月,香港中文大学中
文研究所钱学武以《余光中诗主题研究》为硕士论文题目,取得学位。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余光中散文》。七月,赴英国爱丁保出席国际笔会大会,全家三代齐聚,畅游英国。余氏伉
俪继游比利时、卢森堡。八月,长春主办僵书展,由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诗歌选
集》及《余光中散文选集》共七岫。应邀前往长春、潘阳、哈尔滨、大连、北京等五大城市为
读者签名。八月三十日,在吉林大学演讲“诗与散文”,并获颁校客座教授名衔。九月一日,在
东北大学演讲“现代主义在台湾的发展”,并获颁该校客座教授名衔。十月四日,获取中国诗歌
艺术学会致赠“诗歌艺术贡献奖”。文建会出版《智慧的新传?/FONT>大师篇》,纳入余氏评
传。十二月二日,香港中文大学举办“尔岸翻译教学研讨会“,应邀发表主题演说。
  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应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壁枣余光中”影集。三月十四月,香港
RTHK电视台为香港文学节活动拍摄诗作“珍珠项链”影片。四月二十九日,两岸中山大学中国
文学研讨会在高雄中山大学举办,广州王晋民教授发表“论余光中的诗”。六月五日,获颁中山
大学“杰出教学奖”。六月二十八日,吉隆坡马来西恶亚留台校友总会举办文华节,应邀前往发
表专题演讲“国际化与本土化”。七月一日,参加香港文学节,发表论文“一枝紫荆伸向新世
纪”。九月六日,赴芬兰局“国际传播奖章”。十月二十八日,重九日,七十大专,在《联合
报》、《中国时报》、《中央日报》、《中华日报》、《自由时报》、《新闻报》、《联合文
学》月刊、《幼狮文艺》月刊、《明道文艺》月刊共发表十五首诗,一篇散文。九歌出版社出
版诗集《五行无阻》、文集《日不落家》、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及钟玲主编庆祝余氏七十
生日诗文集专书《与永恒对垒》。洪范书店出版《余光中诗选第二卷:一九八二?/FONT>一
九九八》。《联合文学》、《幼狮文艺》、《明道文艺》均有专辑祝贺余氏生日。中山大学文
学院提前于十月二十三日庆生,举办“重九的午后枣余光中作品研讨及诗歌发表会”十二月三十
一日,散文集《日不落家》获颁《联合报》“讲书人”本年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
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一九九八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乡愁

一、课文分析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
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
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
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
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
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
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
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
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
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
“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
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
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
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
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
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
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
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
,“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
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
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
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
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
(《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
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
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这是
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
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
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
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
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
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
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
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
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
,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
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
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
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
关。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
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
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
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
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
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
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
“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乡
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
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
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
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
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
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
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
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
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
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
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
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的短
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
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
,/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
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
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
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
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
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
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
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
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
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
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
,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
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
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
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
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
就是涉不过去。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
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
,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
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
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
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
“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
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
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
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
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
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
,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
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
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
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选自《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四、《乡愁》赏析(李元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
《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
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
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
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
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
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
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
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
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
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
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
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
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
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
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
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
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
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
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
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
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
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
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
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
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
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
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
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