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9

飞鸟之路

——兰吉特·马哈拉吉语录

The Way of the Bird


Commentaries on the teaching of Sri Ranjit Maharaj

Andrew Vernon

注释:安德鲁·弗农
翻译:纯然的空

文字整理自

微信公众号 一就是一切

《飞鸟之路》英文序言及 Ranjit 另一本书见文末


第一章 一月:世界的幻相本质
1.1 “世界是不真实的。”

世界不是外在的。对世界的感知,自发地发生在大我(Self)中,以不变的实相
为背景,就像睡眠中出现的梦。你就是那大我,而非“个人”,但你已经忘记了。
事实上,那个看似已经忘记了(大我)的个人,也是自发地作为生命之梦中的一
个人物而出现的;与此同时,大我平静地安息于祂自己的圆满中,就像毗湿奴安
睡于宇宙之海上。只要世界出现,就有对它的意识;如果无一物出现,那么就没
有对它的意识。所出现的世界可能是一个梦境,也可能是这个醒态的世界。显现
(之世界)以及感知到它的人共同出现,并不是分离的。当你处于深度睡眠中时,
梦境和醒态的世界就都消失了。

1.2 “此刻,身体是死的。”

身体就像一台家用电器,当电流接通时,它就工作,当电源切断时,它就停止运
作。身体本身,就像家用电器,是一件无行动力的事物——其自身并不具有任
何生命。使身体具有活力的生命,是一种超越个体存在感的力量。那赋予所有生
命生气的力量,本质是什么?那力量是纯粹的真知或遍在意识。只要接通了那力
量,我们所谓的生命就存在。甚至当身心沉入所谓的深眠(无梦睡眠)状态中时,
它仍然存在,这一点得到了以下事实的证明:早晨醒来时,你说:
“我睡得很好。”
如果没有这力量在睡眠期间持续,这种认知是不可能的。

这力量促成了两种生命细胞:男性与女性,首先,二者结合并形成了粗钝的物质
躯体,再继续让它成长至成熟。在分配给这个身体的寿命期间,这力量一直都在,
最终它丢下身体。这力量去哪里了?它没有去任何地方,因为它是无所不在的。
身体瓦解,回归为粗顿元素——形成它的源头。

2
1.3 “保持勇敢。说,无一物真实。”

如果你说“无一物真实”,那是一种有勇气的行为,因为你必须让那句话没有任
何来自世界的支持。如果你阅读报纸,询问亲戚,或在外界任何地方寻找,你都
找不到支持它的任何证据。最糟糕的是,从你自己的感知当中也找不到任何证据
——你的眼睛把世界看作独立客体的集合,你的头脑也大体上将其当真。不过,
马哈拉吉说,一个把世界当真的人,仍然是求道者;而一个不把它当真的人,成
为了一名了悟者!这就是信心如此重要的原因。

只有对大师的信心才能让你不断回归这一念——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必须仰
赖信心,直到你认识到,他对你所说的是真理。作为一名求道者,对大师的信心
真的是你所拥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它无异于恩典。它可以击碎幻相置于你求
道之路上的所有障碍,可以消解无知的面纱。哪里有信心,哪里就有接受并理解
大师教导的力量。

1.4 “世界只是一念。”

想像一下,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念头出现的可能性,会发
生什么?那时,世界在你看来会是怎样的?你会看见任何具有独立客体的世界吗?
你能识别房间、纸张、话语吗?你能体验到情绪吗?

你不会识别出任何独立的客体,你也不会看见任何与你自己分离的事物。你自己
的觉知将会构成整个实相。所谓的客观世界,亦即,看似充满了独立客体的世界,
确实是一个幻相。它只作为名称和形式而存在。头脑不是投射世界的原因;头脑
只是神圣力量(纯粹真知或遍在意识)通过它而运作的机制。那意识是无所不在
的,所以它是潜伏于表相客体之下的实相,这些表相客体包括感知到客体的表相
个人。

3
1.5 “不要害怕任何事与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空无。”

在了悟之人的视野中,没有什么是与大我相分离的。与那实相相比,所出现的一
切都是空无,都只是一场短暂的演出。没有恐惧是因为你知道你的本质不会消亡。
所以马哈拉吉举了这个例子:如果有人举着一把左轮手枪,对着你的脑袋,你应
该能够说:“没关系。死去的只是名字和身体。我不会死。”这也许看起来很极
端,但这个说法表明了目标是什么。当然,只要你还是一名求道者,在那种情况
下升起恐惧是自然的,因为你还没有确定你不是身体。确定意味着,你毫无疑问
地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因此,对死亡的恐惧是一个明确的迹象,
表示你仍然必须寻找那个问题的答案。

1.6 “所有的饰品都不过是金子。”

在印度,售卖金首饰时,价值是根据金子的重量计算的。例如:五个手镯是一百
克黄金,一条项链也是一百克黄金。形态可以是一件物品,也可以是另一件物品;
重要的是背后的实质。这个比喻意味着,世间百态都不过是梵(Brahman),
是无所不在的意识。只要你只看着金子,就真的没有什么能把一件首饰与另一件
首饰区分开。同样地,如果我们明白,在所有形式的背后都是同一个实相,那么
就没有什么可以把一种形式和另一种形式区分开。

1.7 “身体只是我之上的一层覆盖物。”

在吠檀多中,身体实际上只是五层覆盖物或身鞘(kosas)之一。所有这些覆盖
物,从最精微的到最粗顿的(即身体),都只是出现在实相之荧屏上的表相。如
果把身体当作某种具有独立存在性的东西,你就错了。(圣徒图卡拉姆(Saint
Tukaram)说:“我犯下了一桩罪行,那就是把身体当真。”)身体是一个幻
相。它来了,停留了一阵子,又走了。只有当你把自己当做那个幻相时,问题才
会出现。如果你把幻相看作幻相,就没有问题;幻相可以仍然在那儿而没有任何
害处。

4
1.8 “当呼吸离去,没有什么留下。”

你对于自己作为一个活人而存在的认知,取决于粗钝物质躯体的存在。身体所吃
的食物被加工,在此过程中,最精致的产物就是“我是”的认知。正是那份认知,
让你能够体验这世间的一切,并在世上行动。根据吠檀多,身体呼吸的次数是预
先确定的,当达到这个数目时,身体就会离去。那时,确实不会留下任何东西。
因为认知取决于身体,而整个世界的显现取决于认知。如果你将自己等同于“我”
(I)这个概念,你就会恐惧死亡,因为死亡是“我”的终结。然而,有了大我
真知(Self-knowledge),你就会明白,你的真实存在是超越认知的。你也会
知道,“我”之概念的消失不会比它的出现更影响你的本质。

1.9 “说真即真,说假即假,一直如此。”

有一种看待生活中基本问题的方式是,看见自己感受到圆满性、完整性的缺乏。
于是,你试图通过在外界事物中寻求快乐,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错误基于一个
未经置疑的假设,即:世界是真实的。因此,马哈拉吉敦促他的弟子,不断质疑
这个假设,通过坚持其对立面来反对它。这个断言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正确思考
的习惯,来替代旧的、错误的思维。当然,这个方法有局限性。根本问题是对自
我的无知,这只能通过大我真知来解决。正确的思考,从重复正见的意义上来说,
其本身并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手段,是另一种让头脑变得更精微的方法,以便
让它为理解“我是谁”做好准备。

1.10 “一切皆是空无。”

什么样的逻辑让“一切”等同于“空无”?这里的“一切”意味着,可以感知到
的每一件事物,包括念头和感受,也包括粗顿的事物。在《奥义书》
(Upanishads)
中,所有的一切统称为“这”,与实相相对,实相被称作“那”。“空无”意味
着,不具有独立存在性。需要注意的是,“空无”并不意味着,“不具有任何的

5
存在性”。它的意思是,事物所具有的存在性,只是表面上的(在传统吠檀多教
导中,表相是邪见,mithya)。表相取决于其背后的实相,正如波浪仰赖其下的
海洋而存在。波浪本身并不独立存在。它们只在意义上存在,因为我们用一个概
念化的词语“波浪”来标示它们,正如我们也把波浪之所属标示为“海洋”。然
而,无论是波浪还是海洋,实际上都只不过是水。

1.11 “无一事发生,无一物真实。”

想一想十年前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所发生的一切,所有的苦难和心碎,所有的快
乐和感情,留下了什么?一切都去了哪里?一切已经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同
样的事也会发生在你如今的体验上。当前这一刻,带着它独特的体验到来,几乎
只在瞬间就消失了。当死亡降临至身体时,整个生命将累积到什么程度?通过这
些逝去的体验所累积的现实的总和是什么?答案是零。没有事情正在发生,也没
有事情曾发生过。一切都是一场梦。只有不变的背景是真实的,在背景之上,所
有这些体验出现并消失。莎士比亚在《暴风雨》(The Tempest)中写道:

而且,就像这景象之无根基的结构一样,
云雾缭绕的塔楼,华丽的宫殿,
是啊,凡它所承受的,都会消失,
而且,就像这场虚幻的盛会渐渐落幕,
不留下一个支架。

1.12 “淡然处事,因为它们不存在。”

假设你在一场梦的中途醒来,发现自己在其中活动。你看见了所有的场景和人物,
包括你自己。然而,与此同时,你仍然知道自己就是那个正在做梦的人。那么,
你难道不会对梦中的事物和境况漠不关心吗?这种淡漠正是了悟之人所拥有的。
他们自然地、不费力地对世事淡然处之,仅仅因为他们看见无一事物存在。

6
1.13 “如果你说‘一切皆假’,你就是国王。如果你说‘一切皆真’,你就是奴
隶。”

事物并非它们看起来的样子。这个普遍的观点:人在过着自己的生活,是一个幻
相。事实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是完全自由的意识,这意识并不卷入世间自动调节
的演出。知晓这一点,看清这一点的人是国王,是凌驾于法则之上的人。无知之
人把这场演出当真,是身心的奴隶。

1.14 “无恶,无善,因为无一事物存在。”

马哈拉吉常常说,世间无恶也无善。他这么说是在提醒我们事物实际是怎样的。
如果某件事不真实存在,那么说它善或恶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对于那些认同世间
百态,将之当真的人来说,区别才存在。善恶的观念只不过是想像,也只适用于
幻相。大我纯粹而神圣,没有二元性。事实上,在一体性之中,完全没有概念。

1.15 “头脑总带你脱离实相。”

如果你是海洋上的一个波浪,你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你就会浮在表面,
被这样那样的方式鞭打,你将失去与你的实相——让你成形的水——的联系。
对无知的头脑来说,这就是所发生的事。头脑并不与梵,遍在意识相分离,但它
已经采信“它是独立的”这个观点。只要这幻相持续存在,头脑就会一直出现,
带你脱离实相。

7
1.16 “你所见的世界只不过是实相的倒影。倒影不可能真实。”

此处,马哈拉吉又提供了一个方法来理解世界非真的观点。实相是绝对的觉知
(awareness),但祂不可能感知到祂自己,因为祂是“一”。为了绝对真知,
甚至为了知晓祂的存在,祂必须显现其自身,变成“二”。世界,是“绝对”
(Absolute)为了看见祂自己所持的镜子。镜像本身不具有存在性。显化之行
为是二元性的创造,整个世界在二元性中显现。在《长生之体验》
(Amritanubhav)
第一章中,吉纳内萨瓦尔(Jnaneshwar),十二世纪伟大的马拉地圣徒,把世
界的这种显现描述为湿婆(未显之绝对)和夏克蒂(显化之神圣力量)的游戏*:

通过她,
绝对的虚无变成了显化的世界;
但她的存在源于她的主。
湿婆变成了祂自己的挚爱;
但如果没有她的存在,
就没有宇宙存在。

(*译注:在印度神话中,湿婆是创世神,宇宙之主;夏克蒂是湿婆的创
造,作为祂的妻子而存在。湿婆是男性法则,等同于“未显”;夏克蒂是
赋予生命力量的女神,她创造了这个显化世界,创造了幻相。在凡人的世
界里,女人生孩子必须结合男人的精子,同样地,夏克蒂创造宇宙,也必
须结合来自湿婆的“种子”意识。)

1.17 “当你说倒影真实,你就迷失了。”

当一个人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脸时,假设那里有一个人,这无疑是非常奇怪的。
十分明显,人是镜中映出影像的原因。然而,对于世界,人们一般不会这么认为。
头脑转向外界,把倒影当真,忘记了一切显现完全依赖于感知到它的人的存在。

世界幻相的根源在于,忘记了你的真我(true Self)。你记得你自己,并认为自
己是身体(body)、头脑(mind)和小我(ego)。然而,记得自己是小我,

8
即是忘记了你是大我——实相。当忘记你是大我时,你就迷失了,因为你没有
认识到,倒影与大我是分不开的。

1.18 “只要有二元性,就不可能快乐。”

二元性与个人存在感共同出现。这是一揽子交易。一旦认同了“我是这个”,你
也就自动认同了“我不是那个”。当二元性以这种方式运作时,与其他一切事物
的分离感,也就是一切都被感知为“非我”,就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你甚至
将大我——这一直是真正的你——感知为与你分离的某种东西。然后,你想像
它是一个需要达到的目标,并开始寻找你自己!还可能有比这更可笑的吗?在二
元性中,一切都变成了错误。不言而喻,除了最短暂的体验以外,快乐不可能在
这些混杂的环境中出现。

1.19 “痛苦的车轮转动,因为你说,它是我的。”

“我的”这个概念只在二元性及分裂的背景下才有意义。在一体性之中,没有
什么是我的,正如没有什么不是我的。与世界和自己分离的痛苦发生,是因为你
接受了“我”这个概念。因为你已经接受了这个概念(正如室利·尼萨伽达塔·马
哈拉吉所说),所以你也不得不接受与之相关的所有其他概念:“我受苦”,“我
缺少些什么”,“我需要照顾我的东西”等等。痛苦的车轮持续转动,直到“我”
之概念被作为假相而拒绝。

1.20 “二元性造就了你。”

作为一个“个人”而存在的虚幻生命,其本质正是二元性。整个世界的显现,都
基于这个观念:“我”在这里,世界在那里——外面。这种划分是一个概念,
在实相中没有基础,实相是“一”。二元性的观念来自哪里?它是深植于意识本
身之中的。每一个活着的生命都是意识的身体,具有“我是”之感;在人类中,

9
它是一个念头,在其他有情众生中,则是个体存在感。这就是显化意识的本质。
你无法避免二元性,因为,为了意识到“我”自身的存在,必须意识到“非我”
——其他一切。这个制约被这样一种理解所超越,即:“我”并不是指独立个
体,而是其背后的非二元实相。

1.21 “你所见的一切并不存在。它是空,它是零。”

二十世纪的原子物理学证明,一切物质都只不过是能量。这一证据出现于古印度
圣人在《奥义书》中表达了同样的真理几千年之后!人体的肉眼当然无法看见空
或能量一类的客体。由于视觉的限制,我们把事物视作具有边缘的彩色形体,这
些边缘似乎将它们与其他形体分开。比起把它们看作发光的、无定形的、有生气
的事物,把它们看作固体、三维物体,并不是一种更加“正确”的看待方式。然
而,我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

吠檀多指出,世间客体只是“名色”(namarupa)。名(Nama)的意思是名
称,色(rupa)的意思是形式。在感知和认知的心智过程中,这些形式和它们
的名称是共同出现的。二者都是在不二实相之上的投射,影像以同样的方式被投
射在屏幕上。影像只是彩色的光线,而光本身是无色的。客体,尽管看似有形体,
是通过它们的名称被认知的,但仍然与遍布于它们的空间是分不开的。空间让世
间的所有形体得以出现。但实相比空间更精微,因为实相是对空间的觉知。

1.22 “真理永远是真理。不真实的从不存在。

说某件事物真实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它是存在的,它是真实的。真理一词,不
是代表一个观点或一系列观点,而是一根指针,指向那从不来也从不去的,指向
那可以永远依赖的。实相、真理、存在,这些词语都是指针,指向那一直存在的。
真理具有永恒的存在性。另一方面,那不真实的,没有任何现实性,不可能存在,
从未存在过。

10
1.23 “一切都是幻相,但为了明白幻相,幻相是需要的。”

遇见大师并接受大师的教导在幻相中发生;就像梦境中的不期而遇。然而,为了
明白幻相是幻相,有必要经历获取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自身的阶段。大师以教导
的形式所提供的知识最终是不真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导本质上只是一个思
想体系或一套概念,作为让求道者理解自身经历的一种方式而提供给他们。观点
和概念,无论在幻相中多么有用,仍然是属于幻相范畴的,所以是不真实的。

因为求道者对大师的信心,接受大师的教导发生了,尽管大师和求道者之间的分
离,最终也是假相。尽管如此,理解和自我了悟确实发生在求道者身上。一旦了
悟发生,大师的教导就不再需要了,正如你抵达岸边时,把船停靠在了水边。

1.24 “如果它不真实,就随它去。为何要伤害或破坏不存在之物?”

一般来说,关于人的外部生活环境,没有必要做任何事。当你是一名求道者时,
需要确定的是,你(成熟到)足以接收并接纳来自大师的真知。此外,你只能让
生活继续,同时,把空闲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理解大师的教导。试图摧毁小我(ego)
或强迫头脑停止其念头的流动,是适得其反的。这种“努力”只是加强了小我的
做者身份感。了悟之后,很清楚,没有什么需要做的,因为没有“做者”(doer)
的虚假概念。生活以及不断变化的模式继续着,但了悟之人始终与不变的实相是
一体的,而实相一直存在于背景中。

1.25 “当一切都是零时,还有什么存在?什么是真实的?”

马哈拉吉经常说:“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有些人会问:“当然,你的话语是真
实的,不是吗?” 但他会回答说:“不是,大师的话语不是真实的,而且大师
也不真实。” 所以,当他说“没有什么”的时候,他是认真的!有一种看待这
句话的方式是,把“没有什么”
(nothing)这个词分开成“没有事物”
(no thing),
如此,这句话就变成了“没有事物是真实的。”

11
想像一架天平,它的一边是“零”,另一边是“一”。任何可以客体化的事物—
—念头、感受、知觉和体验,还包括粗钝世界中我们所认为的实体物件,全部都
被放在天平的“零”这一边,并被称作“这”(梵文中写作 idam)。在天平的
另一边——“一”这边的是,那永远不可能被客体化,却一直存在的。它不是
一件“事物”,而是被称作“那”(梵文中写作 tat)。“那”才是真实的。

1.26 “一切皆错,没有什么真实。每个人都奔跑在错误的方向上。”

马 哈 拉 吉 有 时 引 用 他 的 导 师 , 室 利 · 悉 地 哈 拉 梅 什 瓦 尔 · 马 哈 拉 吉 ( Sri
Siddharameshwar Maharaj)的一句话,这句话被写在一部名为《黄金岁月》
(The Golden Day)的小书里:“整个世界都在向地狱飞奔。” 在那本书中,
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解释了二十世纪所有的发明创造是如何仅仅增加了
人们生活中的压力和不快乐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在一种快节奏的、以快乐为导向
的生活方式中寻求满足感。他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下评论的。如果他一直活
着,看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会说什么?所谓的“世间智慧”之力,困住了
每一个人。在吠檀多中,据说在一个渴求上帝并具备一切条件寻找祂的人诞生之
前,有数百万的生命可能已经离去了。只有当这种渴望存在时,才会有人开始朝
正确的方向奔跑。

1.27 “你所知皆空。如果它是真实的,你就不会知道它。”

小我相信,它知道自己需要知道的一切,这正是小我的特征。许多人的言谈举止
表现得仿佛他们知道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知道正确的生活方式,知道正确的行
为方式。他们从不质疑自己观点的有效性。科学家、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以
及某一种既定宗教的信仰者,都认为他们拥有通向真理的优势。然而,所有这些
科学的以及世俗的知识都是无关紧要的知识。关于事物的知识不会持久。当知者
睡着时,知识随之一同消失。那真实存在的——大我,不可能被知晓,因为它
不是一个客体。眼睛能看见自己吗?舌头能品尝到自己吗?大我就是你之所是
(真正的你)。你不可能为了了解它而离开它。

12
1.28 “幻相不可能比实相给予得更多,因为实相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世间所有迷人的地方和所有壮丽的景色,所有美丽的植物和花朵,种类繁多的动
物和众多的人类——它们中没有一个对大我有任何影响。当它们出现时,没有
给实相增添任何东西,而当它们离去时,也没有从实相中取走任何东西。实相—
—大我,是一切显现之物的基础,是源头。无论是有无数的世界出现,还是没有
(任何世界的)显现,祂本质上都是丰盈且圆满的。在《伊莎奥义书》(Isha
Upanishad)开头的梵文祷词中这样表达了这个伟大的真理:

Om purnamadah, purnamidam purnat purnamudacyate

Punasya purnamadaya purnamevavasisyate

这是圆满的,那是圆满的;

从圆满中,圆满出现;

从圆满中,拿走圆满;

在圆满上,添加圆满;

唯有圆满,一如既往。

1.29 “当无物存在时,一切都只是头脑的信念和观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诠释的世界里。世界本身不具有意义;它只拥有我们赋予的意
义。小孩子体验到的不是世间事物,不是独立客体,而仅仅是其自身。逐渐地,
随着观点和信念的累积,世界基于“我”之感,并与之同时形成。没有什么(没
有事物)是存在于个人自身存在感之外的。一切(每一件事物)都包含在其中。
表相造物的多样性从“我”之感中显现,就像一棵大树从一粒小种子中伸展出来
一样。粗顿世界的显现,基于精微世界的思想和观点,而精微世界的显现又反过

13
来基于空间和因果世界的空无。在开始之前,无一物存在,然后,在开始的时候,
有了“道”(the Word)。那道就是“我”(I)。

1.30 “五大元素组成的身体回归五大元素。力量回归力量。只有名色之幻相消
失。”

当死亡发生时,组成粗钝身的元素回归尘土,与此同时,纯粹意识撤回,不受其
所认同的个体形态影响。我们所谓的死亡仅限于名称与形式。名称与形式怎么会
是幻相呢?因为它们出现并消失。如果时间可以被数百万倍地加速,人可能会看
见一个人从空无中出现,从婴儿成长为儿童,再成长为青年,直至老年,并在几
秒钟之内回归空无。甚至莎士比亚的盛名都会在几分钟之后消失。这样一种对时
间的体验会是不愉快的,因为我们的感官习惯于一个慢得多的成长与衰退的过程。
然而,这种看待出现与消失进程的方式,并不是一种不太“正确”的方式,而只
是一种不熟悉的方式。实相,不进入这个循环;它一直作为不变的背景而存在,
在此背景上,出生与死亡的戏剧上演。

1.31 “尽管一切看似存在,但却无一物存在。这就像纸牌魔术。”

室利·尼萨加达塔·马哈拉吉说,尽管可以说世界显现了,但不能说它是存在的。
所存在之物,具有真实的存在性;而那仅仅显现之物是不真实的。幻相的力量让
世界显现,并通过给大我戴上无知的面纱而欺骗我们把它当真。在无知之中,你
忘记了自己作为大我的真实本性,把自己看作众多独立实体中的一个独立实体。
只要你仍然对大我无知,你就无法看穿表相造物的把戏。真我的质询,导向大我
真知,消除这无知,并随之消除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幻相。

14
第二章 二月:实相的本质
2.1 “运用力量去了解实相。”

每一个人内在的力量,即马哈拉吉所说的你的“资本”。“我是”的认知已经出
现,可以作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投资的资本。投注这个资本的最佳方法是利用它将
大师的教导探索到底;亦即,尽力探索,直到大我真知带来完全的笃定——你
确实是最终的实相,大我。

2.2 “我没有限制。”

如果实相被任何事物限制了,祂就不再是“一”,也不再是圆满的。那限制祂之
物将会是与祂分离的,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样就产生了“二”。所以,世界
之表相不可能被视作独立于绝对,而只是祂的投影。限制是由头脑强加于头脑之
上的。仅仅在念头中,你是受限制的,例如:独立个体的观念。你的本质是无限
的觉知,不受三种限制的束缚,即:时间、空间和客体性。

2.3 “保持无念,不要担心任何事。”

只有了悟之人才可能真正完全免于忧虑,而事实上,这通常被归结为这样之人的
特点之一。正如马哈拉吉所给予的众多直接指示一样,这一条指示着要遵循的方
向;以及你应该追求的方向。如果不能即刻就免于忧虑,你也不应该自责。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忧虑会越来越少,你将会获得平静,并让头脑从世俗的束缚中
解脱出来。随之,你会越来越理解大师所给予的真知。

2.4 “一切都叠加在我的真实本性之上。”

正如商羯罗尊者(Shankara charya)和他的宗系自七世纪起所教导的那样,叠
加的概念,在吠檀多不二论中是非常重要的。叠加这个概念被用来解释,世界的

15
显现是如何无碍于不二实相之一体性的。经典的例子是,在昏暗中看绳子时,绳
子被叠加为蛇。蛇看起来很真实,具有激发真正恐惧的力量。然而,当光明照耀
在其上时,绳子之蛇就消失了。当然,实际上,蛇从来就不存在。绳子才是唯一
的实相。想像出来的蛇把它自己“解决”掉了,回归了它背后的根基——绳子;
而绳子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同样地,世间所有的表面客体,都是被头脑叠加
于其背后的实相之上的。

2.5 “祂无所不在。”

在《长生之体验》第一章中,吉纳内萨瓦尔,以诗句的方式描述了终极实相或超
梵——这里以湿婆神为象征——是如何成为显现但不干扰其不二本质的。这一
整章都值得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因为它成功地传达了一些关于实相矛盾本质的内
容;实相可以是“一”,而同时又是“二”。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诗句:

唯有湿婆生活在所有的形体里;

祂既是男性也是女性。

正是由于这两个互补因子的结合,

整个宇宙存在。

实相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无所不在。正如阳光普照,而太阳什么也没有失去,纯粹
真知的力量,赋予所有的活物生气,而它的源头丝毫不减。

2.6 “世间只有一体性,完全没有二元性。”

人所见或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觉知之中的表相,但它丝毫不影响觉知,也不会令
觉知减少。这就是显化实相的美与神秘。所观与观者不是二,它们是一体的,正
如影子并不独立于投射它的物体而存在,或阳光并不独立于太阳本身。

16
大我是唯一的实相,独有的“一”。大我是一切所显现之物的源头。世界并不与
大我相分离,但大我并不被世界所包含。祂保持不被触及,正如镜子不会被镜中
所反射的影像改变。

这里还有两句诗,来自《长生之体验》第一章:

因为阳光,太阳看起来很耀眼,
但正是太阳本身产生了阳光。
事实上,辉煌的太阳以及它的光亮,
是“一”,是同一个。

若要有倒影,必须有物体;
若看见倒影,即可推理出物体的存在。
类似地,至高实相是一,
看似是二。

2.7 “每一天都是今天。实相中没有时间或空间。”

头脑不可能理解“没有时间或空间”,因为思考的过程本身就基于时间和空间。
如果没有假设最初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因此,在人可以
讨论时间与空间之前,必须先采取一个虚假的立场!

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许多愿望是朝向未来的。但未来存在于哪里呢?它仅仅
是一种心智的构建,一个幻想。当明天成为现实时,它已经变成了今天。因为我
们想像明天并记得昨天,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拥有时间。然而,在实相中,时
间并不存在,那里,概念无法触及。

在吠檀多中,对实相的测试是,质询是否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或者它是否受时
间束缚。永恒并不意味着一段很长、很长、很长的时间,正如无限并不意味着非
常、非常、非常大。它是时间的反面或对时间的否定。在永恒之中,不存在类似
时间这种东西。在大我中,只有纯粹的存在,祂一直是整体,是圆满,是永远不

17
来也不去的。在粗钝世界中,时间的节奏是由身体的呼吸——一次又一次的吸
气和呼气保持的。但是,在一次呼吸结束,下一次呼吸开始的空隙,实相一直已
经在那儿。

2.8 “力量从零开始,但实相是超越的。”

梵(Brahman)的本初、未显面向即实相。当梵变得活跃,它就作为幻相而显
现其自身。幻相的本质是零——它并不真正存在。所以就有了一(梵或实相)
和零(幻相)。在吠檀多中,梵加上幻相,被称作大自在天(Ishwara),这就
是马哈拉吉所指的力量。(注意这里,一加上零仍然是一!)力量可以自由地创
造出它所需要的各种形体,以满足它内在无限扩张的冲动。为了实现这一点,它
创造出拥有越来越精致的感官的生物。然而,尽管创造始终在持续,但其基础仍
然是零。

因此,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无论什么出现了,迟早都会回归“零”
——它的来处。所以,每一个体验都是短暂的。没有什么可能持久;一切都会
消失,就像水从指尖滑落。力量所创造的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从零开始
的。然而,实相——梵,是一,是永恒的。祂从不来,也不去。

2.9 “祂无所不在,祂不是身体,我就是祂。”

现在,坐在这里,身体在不费力地呼吸,知道你是活着的,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奇
迹吗?生命无所不在;有时,你能感觉到你自己意识的力量包裹着所有进入意识
的事物。你所感觉到的力量给身体注入能量,并让身体充满了“我是”之光。然
而,那“我是”之感,并不聚焦于这表面上的“个人”——它远远超越了这一
点,进入纯粹真知和遍在意识之无限与永恒的领域。你所犯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错
误——把无限的觉知与有限的、受时间束缚的身体相联系。没有什么可以限制
大我——真正的你。大我的自由是绝对的。这是一种永远不知束缚的自由。

18
“我就是梵”这句话是在奥义书中发现的,书中指出,这是一句伟大的格言。
另一句伟大的格言是“你就是那”(you are That)。两句格言都表达了同一个
真理。格言所传达的观点是:并非(作为个体的)“我”是“祂”;相反,祂是
(个体)“我”背后的实相,被视作整体。显然,你无法把海洋放进波浪里!实
际上,这个观点是指,当我认识到我的真实本性时,真正的“我”,无异于那背
后的实相。波浪只不过是水。那才是“我就是祂”的含义。

2.10 “根基是真实的;我无我,但意识不说话。”

有四个层次的语言,从超因果身(mahakaruna body)开始,在其中,关于存
在的纯粹认知,为通过三个更低的身体而产生的所有念头提供了基础。那个基础
是真实的——你永远无法否认你自身的存在。然而,那存在是不受无知的蒙蔽
影响的。这意味着,“我”不再和身体受限感及受缚于时间的小我认同。那幻相
在这个层面不存在。纯粹的认知作为根基(“我无我”)而存在,但没有观点或
念头,所以,那意识不说话。

2.11 “什么是真实的?大我无我。”

大我(Self)这个词,就像“我”(I)一样,指向说话之人。它是一个“反身代
词”,这是一个指代永恒主体而非客体的词语。大我这个词真正指代的是永恒存
在的那一位——实相的本质、实相自身。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词语,所以使用
大写字母“S”。另一方面,小我(self),使用的是小写字母“s”,表明它的
不重要。小我是被断然拒绝的,它被斥为骗子。这个假我剥夺了你与生俱来的权
利,那就是知道你自己真正是谁——万物之遍在且永恒自由的大我。

19
2.12 “我无所不在,别无他物存在。”

头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明白一体性。当它最终明白的时候,就变得安静了,
不再坚持(存在)众多自我的观念。此处,马哈拉吉说:“我无所不在。”指的
是你自己的大我即万物的大我。没有第二个大我存在。明白你无所不在,并不意
味着你突然得到了神奇的力量,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视物;而是意味着你不再想
像“某个别人”的独立存在。相反,存在是“一”,而那被体验为你自身的存在;
也就是,“一”就是“我”——主体。意识看见它自己是整个世界。

2.13 “我不是身体,身体是邻居。”

觉知的源头不可能在身体里面的任何地方找到。身体是那觉知的客体,同样地,
你的隔壁邻居也是那觉知的客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与身体生活在密切的联系
中时,没有理由要对身体不友好。然而,不要把身体当作你自己。它的麻烦不是
你的麻烦。有一天,当时间到了,身体就会离去,不会征询你的允许,与它出现
时一样。为了从大师那里获得这一真知,人身是有必要的,所以最好保持一种感
恩的态度,为了大我真知而使用身体。

2.14 “一切都是好的。”

头脑本身无法理解这句话,这真的是一个关于对生活感受的宣言,超出头脑的范
畴。必须有一种直觉的理解力。在那种状态中有一种可以感受到的圆满,但无法
用语言解释。一切都是好的。没错,事实就是如此。然而,对那些正在经历痛苦
的人复述这个真理,是愚蠢且欠缺考虑的。了悟之人所拥有的这种一切皆好的感
受,是没有合乎逻辑的理由的。那个领悟就在那里,那个领悟的本质是情感上的,
而非心智上的。若要认识大我,就要首先认识到作为生命本质的善。

20
2.15 “我从不改变,环境在改变。”

你在一岁和十八岁时所拥有的觉知与你现在所拥有的觉知是完全相同的。你就是
那纯粹又无限的觉知。当毫无疑问地知晓这一点时,你就不受环境变迁的影响了。
一切不真实的、一切幻相都在改变。这一刻的“我”与下一刻的“我”是不同的。
在人格之中有多重不同的“我”存在,它们受环境变迁的刺激,以一直在改变的
模式出现并消减。它们全都是以作为独立个体的“我”这个虚假观念为基础的;
这个“我”被称作小我。小我作为人格的焦点,一天又一天持续着,但它实际上
只不过是一个错误的信念或假设。只有持续不断的觉知之背景,才是真正永久存
在的。

2.16 “或善或恶,每一个人都是我自己。”

关于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每个人都有一套观念,但这些观念在实相中没有基础。
然而,无论你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多么“不好”,你都可以确定,那个人认为他
的行为是好的。那个人可能是一名谋杀者,但他只是在做他被迫去做的事,事实
上,他没有“做”任何事。圣人可能祝福你,并给予你真知,但他也没有“做”
任何事。神圣的力量同等地给予所有人过去行为的果实。错误的行为与正确的行
为,都必定结出它们的果实。甚至了悟之人都必须在身心之中体验已展开行为(宿
业)的后果。

这些永恒不变的法则适用于“个人”这一幻相层面,但它们并不适用于大我。在
梦中时,善行与恶行看似真实,但当我醒来,我知道自己什么都没有做。类似地,
我梦中的好角色和坏角色都是我自己。

2.17 “终极实相既非知识,亦非无知。”

马哈拉吉经常使用“终极实相”这个短语,而非仅仅“实相”二字,以表明人的
真实本性是超越知识,也超越无知的。吉纳内萨瓦尔在《长生之体验》中写道:

21
火焰,在让樟脑湮灭的过程中,
也在湮灭自身。
知识,在摧毁无知的过程中,
发生着同样的事。

一旦大我的真知到来,无知的黑暗就不再存在。“我是身体和头脑” 的虚假认
知,就被“我是祂——实相” 的认知所替代。然而,那份认知并不是实相本身。
知识只可能是关于某些事物的,事物变成了认知的对象(客体)。这永远不可能
对大我而发生,大我是永远超越客体化的,所以也超越了认知。

“大我真知”这个短语并非准确无误,因为大我不可能被认知。它真正的意思
是,存在这样一种真知,即:人是,且一直是终极实相。每一名求道者都必定会
走到这一步。从大师那里获得的真知,可以带你走到门边,但你必须自己走进去,
接管房子的所有权。然后,就没有必要说“我就是祂,我就是梵”(这是认知)。
你待在自己家里——你的大我中,不费吹灰之力。

2.18 “不要试图寻找实相,要去回忆它,因为它一直都在。”

在马哈拉吉所教导的 “道路”上,理解力真的是一切。绝对没有什么要去获取
的,因为你一直已经是你的大我——终极实相。试图寻找实相,就像一个人走
进警察局,报警说丢了他自己。那个说“我迷失了”的人即是祂。大我不需要记
起祂自己,大我也不可能忘记祂自己。头脑记忆并遗忘,但你不是头脑。真正的
你一直都在;你只需要去认出祂。你就是那个观者,你就是那个寻求者。有一首
中文诗:

一个笨蛋拿着一盏点燃的灯笼出去寻找火。
他本可以早点煮饭,
若他知道火是什么。

22
2.19 “实相即我自己。”

想在黑暗中找到一只茶杯,你需要眼睛和灯,但要在黑暗中找到一盏灯,你只需
要眼睛,不需要灯。实相是不证自明、自发光的。你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帮助去寻
找它,因为它已经是你。当大我真知揭晓时,你会非常清楚:你和实相是“一”,
是相同的,你的本性是明亮且纯粹的,就像一直燃烧着的火焰。

2.20 “我一直是自由的(一只自由的飞鸟)。”

在实相中,人所拥有的自由并不来自于从束缚中的解脱。这是一种从不知束缚的
自由,所以很难称之为自由。对于一个相信自己被束缚的人来说,这感觉就像是
自由,但事实上,它一直在那里,只等待被认出。了悟之人说:“我一直是自由
的,你也一直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并不是指行动的自由,而是指从未采取过任
何行动的自由,所以不受那些行为结果的束缚。这种大我的自由就像飞鸟的自由
一样,可以不受阻碍地高高飞翔在爬行于地面的动物之上。

2.21 “一旦包裹被打开,它就不存在了。”

马哈拉吉用这个比喻所指的包裹是身-心-小我(body-mind-ego)。这个包裹
由不同的部分共同组成并运作,包括感觉器官、感知力、智力、情绪等。这个包
裹的造就是身心诞生的必然结果。这个包裹只能以两种方式打开:身心的死亡或
真我的质询。通过真我的质询,可以看见这个包裹是虚假的;即,明白所谓的个
人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当你移除把包裹绑起来的绳子和纸时,包裹会发生什么?
它不再存在。同样地,“我存在”的观念就是把“个人”包裹起来的绳子和纸。
去掉它,个人的幻相就消失了。

23
2.22 “人应该只是存在,忘记这个和那个。”

存在,是对梵的传统描述——存在-意识-喜乐(sat-chit-ananda)——中的一
个特征或属性。“萨特”(sat)一词,常常被翻译为“存在”。在这三重描述
中,存在与“切特”(chit)并无不同,它的意思是“认知”或“意识”,也与
“阿南达”(ananda)并无不同,它的意思是圆满或完整。认识自己——拥有
大我真知——也意味着做自己。存在,是人所拥有的最真实的体验,因为这也
意味着成为真知——实相本身。但什么是存在?存在(萨特)是指当下存在,
过去一直存在,将来也会永远存在之物。它被体验为一种静止状态,也是纯粹的
真知和满足感。

存在-意识-喜乐的三位一体将肉身、心智和情绪三大领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领
悟。身为一名求道者,你也许会发现,你的道路特征是,这种领悟之体验的频率
越来越高,世俗忧虑的干扰越来越少,在此,马哈拉吉称世俗的干扰为“这个和
那个”。

2.23 “做所有的事,但要明白实相在哪里。当你什么都感觉不到的时候,它就
在那里。”

关于“做所有的事”这一点,不应该从想像中的“做者”角度来理解,而是要知
道,正是神圣力量在做每一件事,应该说“祂在做所有的事”。如果你明白,那
力量是真正的做者,你也许会继续扮演一个角色,但你不会“感觉到”什么,你
不会感觉到“我”在行动。“我是做者”的感觉在硬币的一面,而“祂在做所有
的事”的感觉在硬币的另一面——它们不可能同时在同一面。

2.24 “那明白虚假的人,是真实的。”

吉纳内萨瓦尔在《长生之体验》中写道:

如果有灭光器

24
随着光线熄灭,
谁会知道没有光?
感觉到什么都没有的人
他自己不会变成空无。
大我有着同样独一无二的存在性,
超越存在与不存在。

觉知永远不可能死亡。觉知是不可能被否定的,因为必须一直有觉知的存在,否
定才存在。必定有一个可以说“除了我什么都没有”的最终实相存在。所发生的
一切事情,都只能因为觉知的存在而发生。不过,反之则并非如此。那觉知并不
需要任何事件的发生——没有它们,祂依然存在。无论有没有任何事物的存在,
祂都是同样的。祂不受世界出现或存在的影响,也不受那个世界消失的影响。那
就是实相之自由的本质,那就是祂永恒的原因。

2.25 “你,你自己,是轻松的。”

在《罗摩衍那》的故事中,罗摩(在每一个人里面运作的那一位)在消灭了恶魔
罗波那(Ravana,小我)之后,夺回了他的妻子悉多(Sita,平静),回到阿
约提亚(Ayodhya,轻松)城,他的家。自然状态是不费力的(轻松的)。那
就是“自然”的含义——做一个没有压力且不紧张的人。大我是轻松自在的,
因为它根本不参与世界的游戏。大我真知把一种轻松感带给头脑,在努力寻找大
我之后,这是一种极大的解脱。小我的不断要求消失了,心灵进入一种平静的状
态,知道必须做的事情现在已经完成了。

2.26 “如果你想成为什么,这是小我的特征,你会一直处于一种状态。(如果
你)什么都不是,实相存留。”

无论何处,都没有“个人”存在。没有人成为了什么。那个错误的假设“我是某
个人,我必须成为什么”是小我的本质。那个想要成为什么的人,是谁?要有“成

25
为什么”的观念,必须首先有这样一个观念:世界是真实的,作为“我”可以存
在或成为什么的基础。像这样生活,就是生活在无知的状态中。这就像深深地陷
入梦中,并挣扎着达成某一个特定的结果,只是一醒来就发现什么都不存在。

“什么都不是”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安住于你的真实本性中,不要让头脑
向外追求俗世的目标。在长长的人生之梦之前、期间和之后,实相依旧。即使现
在,你都是“那”。

2.27 “屏幕从不会说,哦,他们展示了一张不好的图片,我是不会展示的。”

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上帝创造了一个如此痛苦的世界?” 很少有人
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有一个
智能(intelligence)“负责”整场演出,因此,祂也要对所发生的一切负责。
你不会在《奥义书》或吠檀多不二论的教导中找到这个观点。但你确实找到了正
面的肯定,那就是免于痛苦的自由是可以找到的,事实上,这正是我们与生俱来
的权利。然而,它也非常清楚地指出,只有认识到我们的真实本性是不生且不死
的,才能找到自由。

认为世界不应受苦的观念,来自于对身体的认同。因为身体是趋乐避苦的,所以
无知的头脑简单地在它的思考中反映了这些对立面。它在错觉下苦苦地工作,认
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努力,世界就能变得完美。但是,当它认识到身体是无常
之物,仿佛出现在梦中的事物一样,它就不可能再想像从它的行为中会产生真实
的效果。如果你在梦中杀了某个人,你会在醒来时不得不接受审判吗?屏幕要为
发生在影片中的暴力负责吗?同样地,上帝为整出戏剧提供了力量或生命力,但
对其中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因此没有责任。

2.28 “实相与已经出现的世界无关。”

只要你把世界当真,它就必定是混乱和困难的。你可以说失败是注定的。在物质
或世俗之物中,不可能找到快乐。这样的努力终究是徒劳的。迟早,每个人都会

26
得出这样的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必定完全存在于另一个方向。从这个意义
上说,每个人都是真理的追寻者。有些人知道这一点,并有意识地遵循一条灵性
道路,而其他人仍然处于幻灭的过程之中。

所有的探寻和求道者所达到的不同层面的理解力,都在这个封闭的系统——“盒
子”——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个盒子被称作世界。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因为相信世界为真的信念维持着世界。求道者对自身实相的信念,以及他或她必
须做些什么来逃避的想法,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把他们牢牢地锁在盒子里。实相
本身不受这个封闭系统内所发生之事的影响。

2.29 “在最终的实相中,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

在通向解脱的道路上,理解实相的本质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讽刺的是,
当解脱到来时,领悟到的是: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你就是实相,纯粹而简单,
即使片刻,也不会有无知让你另有所思。哪里有理解的必要?实相如是;它是不
证自明的。存在的是一体性,所以不存在要去理解什么的“个人”,没有理解的
对象,也没有理解的体验。当你是一名求道者,理解力的成长和深化是自然的,
不过,当对实相的“最终领悟”到来时,理解力本身就被视作不真实,因为它是
属于头脑的。

第三章 三月:梦者与梦
3.1 “我是世界的创造者。”

正如蜘蛛从自己的身体里吐丝织网一样,小我也是如此,把(充满)独立客体的
世界投射在实相的不变背景之上。世界的创造者是“我”。在深度睡眠中,“我”
不存在,所以没有世界显现。在印度神话中,这是通过以下方式来象征的。代表
绝对的毗湿奴神,睡在浩瀚而黑暗的宇宙海洋上。当他睡觉的时候,一朵莲花从
他的肚脐上显露出来,莲花的中心坐着造物主梵天。这意味着绝对实相并不直接

27
创造任何东西。然而,在实相中,我念(I-thought)出现,这反过来又导致了
世界的出现。

3.2 “我见到或感知到的一切只是一场梦。”

比较清醒状态和梦态对于解释实相的本质是非常有用的。据说,只有当知晓并认
识梦态时,我们才有可能理解这种看似真实的清醒状态也不过是梦而已。关于梦
态的关键没有人会怀疑,那就是整个梦境世界和梦之体验都包含在我——梦者
之内。醒来时,我知道这是事实。因为这个事实,我愿意考虑我在所谓的清醒状
态下做梦的可能性。

梦是如何运作的?有一种深度睡眠的状态,在这种睡眠中,念头以意识——“我
是”——的形式出现。这念头就像一个灯泡。然后,储存的经历以联想的模式
散开,在我念之光前面移动,图像、念头、感觉和情感出现。在梦中,甚至有作
为行动者——“做者”——的感觉。不过,做梦期间,梦者一直都在某个地方
的床上熟睡着。在清醒状态下,也发生着完全同样的事情。在其中,所出现的一
切只是一个更加生动也(通常)更加理性的梦影。

3.3 “出生意味着画面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死亡意味着它的消失。”

为了让电视屏幕上有图像,必须有电流,而且必须打开电视机。同样地,身体被
孕育、成形并出生。然后,稍晚一点,婴儿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念头。遍在意识
的力量让整个过程运作。孕育、成长、出生,通过累积和处理感官印象,心智发
展——所有这些过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力量一直都在。存在着一个连续的
出生、死亡、孕育和再生的循环,所有这些都在大我的存在下发生。

在西方,出于占星术的目的,出生被定义为孩子的身体从母亲的身体中露出,进
入外部世界,并第一次独立呼吸的时刻。同样地,死亡被认为是身体停止呼吸和
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刻。这些可能是方便和实用的定义,但真正出生的,是谁或什
么?

28
马哈拉吉教导说,没有人真正出生,也没有人真正死去。当第一个观念“我存在”
出现时,想像中的“个人”就诞生了。在那一刻,电视机被打开了。接着,一旦
第一束微小的电流冲击电路,个体自我、其他自我和整个世界的图像就出现在屏
幕上。当电视机被关掉,这部影片的“死亡”就到来。这可能在肉体死亡之后才
真正发生,因为死亡的真正含义是,“个人”感的溶解。不过,这种情况迟早会
发生,而且循环还在继续;也就是说,另一台电视机在别处接收信号。然而,
“人”
不会重生,因为那个人被限制在那台特定的电视机里,现在,那台电视机已经被
永久关闭了。

3.4 “当我找到自己的源头时,我就消失了。”

如果你沿着一条河流旅行,跟随它到达源头,它就变得越来越细,直到最后,在
源头本身之处,它完全消失了。这个比喻类似于从种子中生长的树,因为它表明,
同样的自然生长过程是造成虚幻的独立自我及其世界出现的原因。第一滴水,正
如第一股电流的涌动,或种子的发芽,都指向从无知中出现的知识,而这反过来
又发生在意识不变的背景之下。回归源头意味着,被实相的力量吸收,在一体性
之中失去个人感。当那发生时,你仍然作为存在本身而存在,但没有独立的“我”。

3.5 “感觉到你是世界的创造者,你也可以摧毁它。”

为什么马哈拉吉说“感觉到你也可以摧毁世界”呢?他想让你承认并感受你自己
的力量。除了你自己的念头以外,世界什么都不是。仅仅通过忘记它,你就可以
摧毁它,正如,比方说,当你睡着的时候。没有必要去摧毁世界——为什么要
摧毁不真实的东西呢?但有必要接受你与之相关的力量,并理解你是这个世界赖
以存在的力量。所以,无论如何,要感觉到:世界是你的毁灭与创造。

29
3.6 “我所创造的是不真实的。”

回首过去,你永远不会相信自己昨晚做的梦是真实的——即使在梦中时,你从
未想过那不是真的。你欣然承认,当梦中的所有事情都在发生的时候,你自己正
躺在床上睡觉。整件事都出现了,但你完全没有参与其中。

出于完全相同的原因,这醒态也是一场梦,是不真实的。做梦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它创造了一个从头脑中涌现的物质世界。这场醒着的梦和睡着的梦如何会有什么
不同?它自行持续着。大我从不对此发表任何意见。

3.7 “我完全没有做任何事。”

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于认为“我”是做者,比如:
“我正在阅读”,
“我正在静坐”,
“我正在试着去理解”,像这样的说法仿佛毫无意义。然而,马哈拉吉并不从个
体“我”或个体“人”的角度说话,而是从大我的角度说话;或者他有时称之为
“我无我”。大我是第一人称代词的真正主语。无论何时,当你说“我”,你指
的是那纯粹意识的海洋——无论你知晓这一点与否。然而,在无知的状态中,
“我”的意思是,想像中的个体“做者”——你仍然在沉睡,不知道自己是实
相。事实上,“我”是一个神圣的词语,正如“大我”是一个神圣的词语一样。
海洋没有“做”任何事来创造出呈现在其表面的波浪,梦者也没有做任何事来创
造出所显现的梦境。

3.8 “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在梦中,我看见,但我没有在看。”

在梦中,真正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用闭着的双眼视物!不过,当你醒来,神
秘事件就停止了,你打消了整件事——它只是一个梦。你在梦中所见的一切,
都只是头脑在觉知的屏幕上的投影。觉知本身并不参与梦中的事件,但它提供了
一个背景,让影像得以显现。一旦从睡眠中醒来,醒态的影像和物体就替代了梦
态的那些。梦消失了,觉知发生了什么?它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它继续提供同样
的、不变的背景,让醒态中的一切得以发生。稍后,当你在夜里进入睡眠,梦境

30
世界再次开始,替代了醒态。觉知不受这二者交替更迭的影响,仍然是背景。无
论是在梦态还是醒态中,“看”发生,但“我”——觉知,完全不看任何事物。

3.9 “不要做蚂蚁,要做狮子,说‘对我而言没有死亡!’”

死亡真的只是一个观念。它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我们给了它力量。只要我们把
自己当作渺小又微不足道的“个人”,我们就受制于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对生命
的看法错了。我们想像自己必定会出现并消失,我们忘记了,要让事物得以出现
和消失,必须有一个不变的背景。就像流入大海的河流是水一样,当它作为微小
的泉眼而开始时,是水;当它流经国度时,是水;当它融入浩瀚的海洋时,仍然
是水。我们也是同样,在“出生”之前,我们是纯粹的意识;在这一生之中,我
们是纯粹的意识;在“死亡”之后,我们是纯粹的意识。

3.10 “渴望更好的事物,让我一次次出生。”

马哈拉吉认为,对于“个人”或吉瓦(jiva,个体灵魂)来说,轮回是理所当然
的事实。吉瓦是一个“包袱”,由精微身(头脑)、做者身份感和我念或小我组
成。正是吉瓦怀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正是这些欲望让吉瓦从一个身体辗转到另
一个身体。吉瓦是不安的,因为它的愿望从来不会完全被满足——一旦一个愿
望得到满足,另一个就出现,取代了它。吉瓦出现在一场人生中,然后,又出现
在另一场人生中,试图找到满足感。这场迁移一直持续着,直到在真正的老师(赛
古鲁)的帮助下,大我真知的曙光降临。

大我真知摧毁了错误的“我”之感,让吉瓦从未实现之欲望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那时,吉瓦被称作吉万穆克塔(jivanmukta),在世解脱者。吉万穆克塔不再
继续生与再生的循环,因为没有一个未实现愿望的中心来促进进一步的出生。吉
万穆克塔身体的死亡让这场迁移彻底终止,并带来了安定。这就是《奥义书》和
印度的其他经典所言。

31
3.11 “世界只不过是一个长长的梦。”

世界之梦的梦者是谁?睡觉的那个人是梦者。作为角色出现在梦中的人,不是梦
者。梦中的角色无法控制所发生的事;梦会自动展开。这个角色想像它的生命在
“出生”时开始,在“死亡”时终结,而且是一场连续不断的体验——除了常
常被梦态和深度睡眠打断以外;它认为梦是不真实的,而且深度睡眠是它自己的
缺席。

这一切都是幻想。角色是梦的一部分。整个“人生”,连同清醒、做梦和深眠的
三态交替,都是一个长长的梦,等待着人“醒来”,回归实相。

3.12 “整个世界都只不过是祂的影子。”

世界是一个无限复杂的、惰性物质的层叠和构造,由大我的存在所照亮。大我无
处不在,正如《大林间奥义书》(Brihadaranyaka Upanishad)所言:

正如刀鞘中的剃刀或木头中的火,大我——宇宙之主也是如此,祂居于所有的
形体之中,甚至包括指尖。

世间众生跟随着大我,就像人走路时影子跟随着他(她)一样。当大我的力量存
在时,身体就活着。当祂离开时,身体就死去。这是一种完全依赖的关系。但大
我的美就在于,祂一直都在。祂是生活在这个身体里的“人”,祂一直是自由的,
也是独立于身体的。

3.13 “我没有做任何事。身体做了。”

如果,在晚上,回顾白天的事件,你会发现自己似乎在那些时间里做了许多不同
的事情。你似乎在有意识地行动,尽管有时你可以分辨出,所发生的行动是完全
机械化的、不加思考的,而其他行动则需要一些思考或准备。无论发生的是什么
行动,你都一直存在着,记忆着它们。尽管当时你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当

32
这些行动发生时,你也都在。无论什么体验来了又去,你一直存在着——作为
那些事件的见证者。身体确实在头脑的催促下行动,但你不受行动的影响,因为
你是不变的。与身体的认同让你相信行动是你的。从行动中解脱的自由已经属于
你,你只需要认出这一点。

3.14 “自由意味着没有束缚。”

小我想像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的自由。这似乎是可取的,因为它凭直觉知道自己
现在没有那种自由。求道者明白,有束缚的存在;但也许不明白,束缚是因为“我”
的观念。他或她想像自由将会多少带来行动的自由。那无约束行动的观念仍在。
但了悟之人的观点并不以此为基础;对于他或她来说,自由意味着,与“所是”
和谐相处,如其所是。若非如此,就意味着,这样的一个人无法接受所发生的事,
那么他或她将完全不会自由。所以,自由的意思是从小我的束缚中解脱,而小我
则基于“我”是做者的虚假观念。当不再有做者身份的观念时,关于自由的问题
将不再出现。

3.15 “‘我不存在。’这是真正的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的观念真的是个笑话。在西方,这通常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当然,它
是被供奉在基督教教条中的。另一方面,在梵语以及从梵语衍生而来的印度语言
中,没有自由意志的说法。这个观念根本不存在。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切的
发生都是神圣法则的显现。因此,马哈拉吉在这里相当顽皮,他说真正的自由意
志是在有了这样的领悟之后到来的,即“我不存在”。他指出,在实相中不存在
自由意志这种东西。这个观念只在无知中出现——出于“我是做者”的观念。
只要你想像自己在做某些事,选择就存在,不过,如果没有了做者身份的观念,
那么也就没有了自由意志的观念。

33
3.16 “明天永远不会到来。”

无论你是在回忆过去还是在设想未来,时间永远是现在。记忆只是此刻的念头,
设想也是。过去和将来的观念是虚假的,因为它们没有实质——词语所指代的
假定对象并不存在。唯一的实相是那确实存在之物,而存在意味着它不可能不存
在。非存在也只是一个概念,它不指代任何真实的东西。根据定义,不可能存在
这样的事物。永恒是存在于此时此地的,而那就是大我。

3.17 “祂为你做着一切。不要担心,祂在每一个人里面。”

2000 年 11 月,存在于马哈拉吉身体中的大我,撇开了那个人身的限制,成为
了祂一直以来都是的一切。现在,当我看着他的照片时,我感觉到他无处不在。
当祂在身体中时,马哈拉吉会说,他的大师是神圣力量,他也会说像这样的话:
“我的大师给予了多么美的一天啊!”上帝拥有许多名字,但设想祂是自己的大
师,也许对奉献者来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如此地个人化。无论神圣力量被如
何构想,祂总是被赋予同样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属性。有些奉献者
可能敬畏甚至恐惧地仰望着他们的上帝,但那些认为他们的古鲁是上帝的人,是
最幸运的,因为他们总是以纯粹的爱和感激的眼光仰望着祂。

3.18 “我已经说了这么多话。现在,它们在哪里?它们去了哪里?”

正如演员从舞台的两侧登场,说着他们的台词,然后回到幕后,念头也从空无中
出现,在头脑中成形,然后又消失至空无。如此多的话语被说出,它们全部变成
了空无!当你沉思这种持续的物质化和去物质化过程时,生活如梦般的属性就变
得明显。我们不知道念头从哪里来,或者换一种说法,念头来自于不知
(not-knowing)。在一个念头被记住之前,它已经被遗忘了。遗忘或不知是
纯粹的无知。因此,念头和知识来自于无知,并回归无知。实相中没有无知,也
没有任何知识。吉纳内萨瓦尔在《长生之体验》中写道:

太阳不知道黑夜,

34
如何能知道白天是什么时候?

同样地,

独一存在无力记忆或遗忘。

3.19 “无论你做了什么都是虚无,所以什么都不要做。”

我们为什么在世间行动,东奔西跑地试图完成这个或那个?因为我们把世界当真。
但如果事情变得明朗起来,一切都是一场梦,会怎样呢?梦也许会继续,但如果
你将之视作梦而非别的,你还会试图去成就什么吗?试图去做任何事,都将会是
荒谬的。如果你从梦中醒来,(梦中)一切即是虚无。

3.20 “当情绪或念头进入你的脑海,需要明白你什么都没有做,
‘我’不存在。”

梦中角色无法做任何事,看似“做者”的“我”也真的是不存在的。没有人能够
知道接下来会弹出什么念头或情绪。最终,你发现,你无法严肃对待这梦一般的
人生。

然而,对求道者来说,从所升起的念头和情绪中分离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需要
分离的、最重要的念头和情绪是导致情绪障碍的那些,例如:负面情绪——愤
怒或恐惧。一旦有情绪障碍,头脑就无法清晰地映照大我。

在头脑的自然状态中,没有特定的念头,也没有强烈的吸引或排斥干扰它的平衡。
因此,大我被清晰地感觉到,就像阳光照在平静的水面上。作为一名求道者,通
过避免强烈的欲望和情绪,分离(作为纯粹存在的)真实存在与(作为“做者”
的“我”之)虚假观念,仍然有可能拥有相对平静的心灵。

35
3.21 “世界是一场游戏,此外无他。带着这份领悟嬉戏吧。”

只有在明白世界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地享受它。一旦你知道世界不真
实,那么对你来说,世界无疑变成了一场游戏。当你在玩一场游戏时,本着游戏
的精神,你知道:不存在真正的结果。让世界看起来如此严肃和沉重的是这个错
误的假设——一切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挣扎和竞争,并感觉到人在下一场
大赌注。另一方面,有些人,像马哈拉吉,不认为世界具有真实、独立的存在性,
所以像孩子玩游戏一样在世间玩耍,只是为了好玩。不担心失败,也不渴望获胜,
因为没有参与竞争的感觉。生活,从大我的角度来看,不是为了成就,而是为了
玩耍。

3.22 “你总是必须为了让一些不存在的事物存在而做些什么。”

如果某件事物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就会一直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它具有存在
性。从来没有必要为了让已成形之物成形,让已存在之物存在而做些什么。做事
的本质正是(让事物)成形并存在。这个说法的必然推论是,那不真实之物没有
存在性;它不可能也不会存在。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知道有些事物是不真实的,
那就是它不是永久的;它来了又去,然而,正是为了这种东西,许多人奋斗了一
辈子。当你想到“做”某件事,获得某件所谓的可取之物,或成就某件所谓有价
值的事情时,你实际上是在把自己的努力引向虚无。

你可能认为获得大我真知是最伟大的收获,但实际上,大我真知根本不是一种获
得物。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实现它,因为你已经是大我了。大我真知中的“知”,
真的只是无知面纱的消失而已,面纱阻碍你看见已经存在之物。

3.23 “一切(只是)发生。”

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个“个人”,你就无法理解一切(只是)发生。任何地方都
没有“做者”,但只要你把自己当作“人”,你就仍然是“做者”。如果是这样
的话,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坦诚地接受:你仍在幻相中,你仍然有一个明显的问题,

36
那就是你并未感觉圆满。那样的话,把对圆满的渴望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接受,
就是正确而恰当的——这就是“求道者”的意思。然后恩典才能到来,问题才
能解决。

如果过分强调“一切(只是)发生”这样的观点,可能会令人困惑。你可能会开
始相信你没有力量。一些求道者陷入了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之下,
他们基本上放弃了希望。最好是坚持你正在做的任何修行,并始终如一地运用大
师所说的话。首先,认识到大我,然后,你就可以诚实地说“一切(只是)发生”。

3.24 “只要‘我’尚存,这就是一场梦。”

头脑是幻相。“我”是幻相之根。在深度睡眠中,我不存在,于是没有梦的存在,
也没有世界的存在。在清醒状态中,小我一直存在着。了悟之人看见同样的世界,
因为“我”仍在。不过,了悟之人把长长的人生之梦视为一个梦,而不把它当真。

3.25 “除非睡着了,否则你如何能做梦?所以,除非忘记了你自己,否则世界
如何能产生?”

正如没有人不睡觉一样,也没有人能避免忘记实相。我们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忘记
了我们的真实本性?无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能说出(缘由)呢?我们所知
道的全部就是,无知是存在的;而在那份遗忘中,充满独立客体的世界幻相出现
了。因此,在吠檀多中,无知被认为是没有开始的,尽管它确实有终点。当你从
“个人”之梦中醒来,进入大我真知的光明中,那个(无知的)终点就到来了。

3.26 “一切都是从知识中诞生的,知识是创造者。”

世界的创造者,宇宙之主,只不过是知识本身。正如《奥义书》中所说,这知识
正是同一个“我是”的认知,它存在于所有的造物中。那力量是创造的力量,它

37
一直是活跃的,一直在运动,创建新的形态,并让它们根据自身内在的属性行动。
一切都在这知识的基础上发生。这知识就是祂的力量。这力量无处不在,你就是
“那”。

3.27 “你所见与所感知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上帝的梦。这是上帝的魔法,而且
一切都是错的。”

在任何造物出现之前,神仍然是未显的,安息于一体性之中。在那深深的睡眠中,
“我是”之念升起。那一念是幻相,是梵之力量的显现。梵不再是超越二元性的
超梵,而是变成了大自在天,亦即宇宙之主。从那一分为二之中,整个梦境世界
自行展开了。吉纳内萨瓦尔,用湿婆和夏克蒂、神和女神来描述这种二元性:

在一体性中,几乎无物可见;

所以,她,富足之母,

孕育了世界——这场戏。

当祂睡着时,

她将生命赋予有生气和无生气的世界。

当她安歇时,

她的丈夫消失。

3.28 “人应该试着去忘记知识。因为一旦拥有知识,你就睡着了。”

知识创造了整个世界,但那个世界与实相没有任何关系。那个世界源于“我存在”
的念头。从那一念中,“个人”出现,然后,那个人必须承担起作为一个独立存
在之人的所有问题和忧虑。这一切都是胡言乱语!“个人”从未存在过。知识不
是祝福,而是一切麻烦的源头。知识升起于无知,正如梦出现于睡眠中一样。感
到自己是个人化的实体,就是相信梦。

38
《由谁奥义书》(Kena Upanishad)中说:

那真正知晓梵之人知道他自己是超越知识的。认为自己有知识的人,什么
都不知道。

3.29 “快乐在于忘记世界。”

睡着时,无论醒态中的境况如何,你对于这个世界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你完全
忘记了它。无疑,那时,你是快乐的,因为没有对世界的认知。然而,也没有对
快乐的认知,所以你无法充分体验它。只有当你回归清醒状态时,你才会说:
“我
(睡觉时)很快乐。”在深度睡眠期间,你的真实本性仍然是被无知遮蔽的。当
你了悟大我时,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那时,无知的面纱脱落,心灵获得了关
于快乐和圆满的真知;快乐与圆满是心的真实本质。

3.30 “浮于表面者,被快乐与痛苦的流水卷走。”

世界不是一个可以获得持久快乐的场所。事实上,“持久的快乐”这个表述是一
个矛盾。无论人们花了多少时间努力让自己享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令人沮丧的。
最终,世界还是愚弄了他们。趋乐避苦,让生活陷入了一场持续的挣扎,一种抵
抗、渴望并拒绝的模式。这种干扰就像流动的河水表面不断出现的漩涡。为了纯
粹地映照(大我),为了了悟,头脑必须清明而安静。

3.31 “死亡什么都不是,对任何人来说,死亡都不存在。”

在深深的睡眠中,一场梦开始。在梦开始之前,梦者在哪里?梦者做梦,然后停
止做梦,回归深眠状态。梦者去了哪里?

39
“出生”之前,你在哪里?“一生”之中,你在哪里?“死亡”之后,你又会
在哪里?

死亡什么都不是。对任何人来说,死亡都不存在,因为没有人曾出生过。人生完
全是一场梦,一个幻相,只不过是念头而已。为什么你要担心什么出现了,什么
消失了?你,作为绝对和终极实相,一直存在着。了悟“那”,变得自由吧。

40
第四章 四月:知识与无知
4.1 “无知意味着空无,零。”

什么是无知?无知的意思是,大我不知道祂自己。一切皆是大我,所以无
知也是大我;无知就是“不知晓大我”。这就像大我给祂自己戴上了一层面纱。
我们不能说无知不存在,因为它具有这种遮蔽的效果。我们也不能说它存在,因
为无知是一种零的状态。零存在吗?在数学和逻辑中,零作为一个概念是有用的,
但它本身什么都不是。

无知并不与普通的知识对立,因为二者可以共存;也就是说,有关于人自
身存在的知识,同时也有对自身真实本性的无知。这两者:知识和无知像双胞胎
一样共存。那么,什么是普通的知识?知识是意识到个体化的存在——“我存
在,我也知道这一点。”当马哈拉吉使用“知识”这个词的时候,通常指的是这
种小我知识(ego-knowledge)。

4.2 “不要回到无知。小我即无知。”

一旦听闻大师的教导,并开始接纳它,就不要离开它。让那个逐渐成熟的
过程在你心中结出果实。你需要时间沉思和冥想大师说过的话,这样,那些思想
就可以渗透和影响你,成为你自己的思想。不要回到无知——想像你知道什么
是最好,想像你可以独自做任何事,或者想像你可以通过其他全心全意的奉献而
获得解脱。这些全都是小我。小我是无知的化身。不要抗拒正在发生(之事)的
进程。坚守大师所给出的知识,直到它彻底让你自由。

4.3 “要对世界无知,要对实相有知。”

这是一个非常整齐和对称的句子,它把知识和无知放在了正确的视角。世
界——日常意义上的、与“我”分离的、无限多个客体的集合,其本身就是无
知的产物。对世界的这种感知是不真实的,对拥有大我真知的人来说,这种感知

41
不再有意义。所以,无知,或遗忘,对所谓的世界来说是适用的。另一方面,实
相即存在本身。对实相有知,即成为“那”。真正的知识是大我真知。其他任何
知识都是关于不存在之物的知识。

4.4 “我是一个无知的人,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马哈拉吉喜欢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是:他比同时代
的人所知更多,因为他至少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人们却自欺欺人地认为自
己学识渊博。如果你所知的一切都与不存在之物相关,那么你究竟知道些什么?
如果你所认为的自己——“我”,其本身就是不真实的,而那个“我”就是知
晓者,那么“你”怎么可能知道任何事呢?当这些思想渗透到你的头脑中,你就
会成为马哈拉吉所戏称的“无知的人”——你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毫无价值。
那时,你的无知才是正确的。事实上,(这样)你(才)拥有了一些真正的知识。

4.5 “力量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力量是实相的力量,是神圣的夏克蒂或梵的幻相力量。这力量作为一切有
情众生所体验的知识或“我是”而显现。在大我了悟发生之前,这知识的力量是
通过个体“我”或小我这个概念的滤镜来感知的。本质上,大我分裂成了两部分:
“我”和力量。其结果是,有一种对实相的相对体验。你感知到一种对实相的映
射,而不是绝对实相本身。“我”就像一桶水所映照的太阳的倒影。桶中的水是
头脑及其念头,所以,映照实相的清晰度由念头的品质或纯度决定。因此,在瑜
伽的哲学和实践中强调头脑的净化。

只要你是一名求道者,你就拥有与神圣力量的这种关系。你可以把这种力
量想像为上帝——以你喜欢的任何形式,或者你可以把古鲁视作那个力量的化
身。然而,无论你如何想像它,这力量一直都拥有同样与你相关的神圣品质—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在,而你一直认为自己与那个力量是分离的。你

42
崇拜神圣的力量并向它祈祷。事实上,这一力量是世间所有不同宗教所有信徒之
所有崇拜的接受者。

随着头脑通过灵性修行而变得纯净,你可能拥有各种与这力量亲近或合一
的体验。然而,由于无知的面纱,它仍然是与你分离的。最终,当大我了悟祂自
己,你就会明白,那力量就是你自己;没有与你分离的神圣力量存在;你就是你
所寻找、崇拜和对之祈祷的那个“一”。然后,你变成了真知本身,你存在于一
切众生之中,无所不在。那就是大我真知,那就是寻找的终点。

4.6 “力量不知道任何事。(祂)不知道‘我是力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所祈祷的上帝不知道我们是谁,也不区分圣人和
罪人。因为只有力量存在——一股庞大的、神圣的力量,作为一切的源头,能
够把所有的造物吸引向祂,但祂不是知者。“个人”才是知者,而且“个人”是
幻相。“我们”并不作为“个人”而存在,因为整个过程是大我为了与自己合一
而寻找祂自己。

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尚未了悟到这个事实——真正的我们就是真知本身。
那真知或力量不知晓任何客体,只有人类知晓客体。作为人类,我们把这种知晓
投射到神性之上,如此,以我们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了一个上帝。这是一个令人舒
适的观点,但是,在最终理解实相的不二本质之后,这个观点终究是要被抛弃的。

4.7 “我因那力量得以看见。(但那)力量(本身)看不见。”

“看见”发生在清醒状态中。它是一种生理功能,包括晶状体和滤色膜、
神经系统和大脑。所有的感官都以类似的方式运作。这力量让它们得以运作,但
这力量本身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尝不到。正如电能让计算机得以运作,但
电不能在屏幕上产生文本或计算数字。这些是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所能做到的。

43
4.8 “我是身体里的力量。”

与身体认同,让你感觉到念头是“我的”念头,感官知觉是“我的”知觉。
事实上,身体和头脑是无生命的。没有人存在!不存在个体化的人。所谓的个人,
只是关于迟钝的身心的一个概念。实际上,“我”指的是,碰巧进入身体里的力
量。这个“我”也是无所不在的,把生命赋予所有的身体和所有的头脑。“我”
怎么可能无所不在?作为一个人的“我”不可能无所不在,但(个体化的)“我”
也从未存在过。真正的“我”,作为永恒的主体,一直无所不在。错误的只是个
人化存在之观念。

4.9 “去往头脑的根源。头脑和知识不会存留。”

如果大我不具有对其自身存在的观念,那么本质上,祂是不拥有头脑的。
(但)那并不意味着大我不存在,只是那之中没有概念化过程的存在。

个人以及呈现于个人面前的整个世界,都由概念而生,以“我是”的根本
概念为基础。人,作为人的存在是基于概念的。因此,人们非常害怕失去这个概
念,这就是所谓的对死亡的恐惧。所有的问题都升起于大我与概念的身份认同。
但是,个人化存在之概念产生的原因是头脑无法理解的,因为头脑本身就是大我
与概念认同的产物。大我已经存在。婴儿时期,状况即是如此,你不知晓自身的
存在。那份认知只作为一粒种子、作为潜力而存在着。它不会费心去问你:如果
它出现并萌发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是否适合你。现在,既然它已经出现了,而
“你”也已经随之出现了,“你”就必须恢复到种子萌发之前的状态。然后,头
脑变得无念(或头脑变成无头脑),完全不再有“你”的存在。大我保持着平静,
安住于祂的真实本性中。

44
4.10 “力量也是不真实的。”

如果抬头看太阳,你会感觉到它的力量是光和热。那力量对你来说是真实
的。如果你就是太阳,你不会感觉到任何光与热。那力量对你来说是不真实的。
在此,马哈拉吉是在从太阳的角度说话,太阳象征着绝对实相。

4.11 “知识永不满足,它想知道的越来越多。”

意识的本性是创造越来越多的形体,以便拥有越来越多的体验。知识就像
一股力量,让一切不断向前奔跑。生命形态出生,根据它们的(生理)功能体验
(一生),然后死去,仅仅被更复杂的形态所取代,而这些形态的(生理)功能
更为精细,可以提供更复杂的体验。因此,意识发展出矿物、植物、动物,最后
是人类——“造物之冠”。这力量仍在继续,在人类中进化出越来越多的智力,
收集越来越多的信息,在不断寻求快乐和满足的过程中,越来越了解什么是不真
实的。什么时候它才会停止?只有在它接收到解释其(作为实相之)真实本质的
真知时,只有在它能够接纳并理解那份真知的时候。最终,在那时,它停止了自
己的活动,融入其自身的源头。

4.12 “怀疑即无知,别无其他。”

具有确定无疑的自我认知是了悟之人的特征,但只要你尚且是一名求道者,
你就不可能带着绝对的确信知道你是谁。因此,你会产生怀疑,比如“我怎么可
能是实相呢?”事实上,怀疑不是别的什么,只不过是缺乏关于“我是谁”的认
知。因此,缺乏自我认知是一个关于无知的定义。在通向自我认知(即大我真知)
的道路上,怀疑是你所穿越之地的本质。

45
4.13 “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祂。”

你所拥有的知识不是“你的”知识。你就是知识本身,而且你不拥有任何
关于事实或事物的知识。大师所给予的“真正的”知识,具有破除认同身体的用
途,让你意识到你是遍在意识,是“祂”。你就是祂,通过做你自己而认识你自
己。然后,你就可以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祂。”所有其他的知识都是
虚假的,也最多只有暂时的用处。

4.14 “当我想要更多的东西时,我已经忘记了我自己。”

为什么我们想要一些事物?因为我们认为那会让我们快乐。为什么我们那
样想?因为忘记了:我们已经是快乐本身,快乐和圆满是我们作为实相的真实本
性。在这里使用“忘记”这个词看起来很奇怪,因为实相似乎从未被人知晓。然
而,这不是真的。你确实一直都知道你的真实本性,因为你就是那个实相。忘却
意味着无知。只要无知尚存,它就作为面纱而起作用,让实相不被知晓。你拥有
的所有快乐与充实的时刻,都因化身为小我的无知暂时消失而成为可能。你自然
地寻找着更多这种体验,直到,最终,你逐渐领悟到它们背后的实相。然后,与
“那”同在,你就满足了。

4.15 “做事,做任何事,不伤害,但不要忘了你自己。”

如果你是一出戏剧中的演员,你会去做那个角色要做的一切,但你不会忘
记你自己,并把自己与角色混淆。在剧中,你可能杀人或遇害,但你仍然知道你
的妻子或丈夫正安睡在家中的床上。马哈拉吉的这句话并不是劝诫人们做出某种
努力,在“活在当下”的意义上“记住你自己”。可以被记住或遗忘的任何事都
不可能是真实的。这确实只是一个关于业瑜伽的陈述,就像《薄伽梵歌》中所写
的那些一样。作为一名求道者,当做出行动时,如果记得神圣力量正在为你做所
有的事,你就会发展出奉献精神,而小我也会变得微弱。然后,你就会明白,一
直都是那力量在行动,从来就没有“做者”。

46
4.16 “实相没有责任(或义务)。”

电力对于它为之提供能量的电器没有责任(或义务)。人对上帝的责任和
义务可能有许多观点,但这些只是一厢情愿的结果。人类的上帝经常有着一张人
类的脸,有着人类的特征和人类的缺点。人们期待着这样的上帝——祂会通过
满足信徒们的欲望而纵容他们。事实上,上帝没有责任(或义务)。伟大的信仰
可能会产生神圣的异象,但正是信仰的力量产生了异象,而不是上帝有义务来回
应。力量仍然是力量。祂让一切发生,但祂不参与这出戏。

4.17 “我只是一个念头,而念头是错的。”

了悟大我或开悟,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事,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唯一发
生的事就是错误的观念离去。那个错误的观念是什么?那就是,有人的存在,人
需要获取一些事物。灵性探寻随着领悟到不存在需要开悟的人而终结。“我”,
正在探寻的这个人,只是一个念头。所有基于那个幻相的念头都是错误的。事实
上,“我”指的是被寻找的那一位。正是大我自始至终都在寻找祂自己。现在,
祂知道自己是主体。

4.18 “你必须超越零。你必须超越空间。”

仅仅无念不会让你进入实相。念头是精微身,而无念是因果身,它是一种
纯粹无知或零的状态。当无念时,你仅仅是不知道任何事。你并不自知。这与深
度睡眠是同样的。因果身就像充满客体的世界和大我之间的一道鸿沟。你必须超
越零,超越空间,认识到大我。空间比物体更精微,因为它渗透着它们。然而,
你,作为纯粹觉知,比空间更精微。你渗透着空间。你觉察到空间。空间出现在
你的觉知中。

47
当认识到,你甚至是觉知零与空间——在其中什么都没有——的那一位时,
你就到达了因果身。因果身的特征是,意识是不证自明的。它因其自身的光明而
闪耀。这种状态在《曼都卡奥义书》(Mandukya Upanishad)中有描述,书
中称之为第四态,因为它超越了醒、梦和深睡三态。

第四态,大我,是奥姆(OM),这不可分割的音节。这个音节无以言表,
超越头脑。在其中,多重宇宙消失。它是至善者——独一无二。任何知晓奥姆
——大我——之人,都会变成大我。

4.19 “从念头中出离,然后你就可以了解实相。”

真实存在(真我),是超越念头层面的,也超越无念的层面。冥想对于达
成这个领悟是非常有用的。在冥想中,使用大师给予的梵咒,你可以穿越念头之
海,抵达因果身的平静港湾。从这里,距离到达真我之彼岸仅有一步之遥。通过
冥想,对于真实存在的最初领悟和体验是以一种有意识的方式到来的。这让念头
变得更清晰,如此你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你自己能更好地从念头之
中出离。

4.20 “要明白:大我是快乐的根源,小我是不快乐的根源。”

这是最不寻常、最令人费解的讽刺——你自己就是快乐本身,然而,你并
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你在外面寻找它。你天生即是快乐本身,即是终极快乐
——一种永不改变、永不减少的喜悦和圆满。如果知道这一点的话,你还想要
别的什么吗?然而,即使真诚的求道者也无法接受,这快乐已经属于他们。他们
对最终的了悟持续抱有怀疑的态度。通常,小我会承担责任,仿佛小我是一个强
大的恶魔,拥有它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意志。没错,小我是不快乐的根源,但你
只是通过相信它的力量,就给它赋予了更加强大的力量。事实上,它没有力量。
它是一个虚假的上帝、虚假的“我”,诞生于对实相的无知。实相是真正的“我”
——你所知道的、作为真实存在和快乐本身的那个存在。

48
4.21 “真知应该增长,这样它才能明白‘我自己是错误的’。”

大师所给予的真知将会带领你超越所有的念头,如果你容许的话。首先,
那真知必须增长。这就意味着,它改变着你关于“你是谁”的观点。在真知之道
(智慧瑜伽)上,头脑变得越来越巨大,这样,你就可以理解“我即是一切。”
与此同时,你明白:你不是自己所想像的这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造物。那种认
为自己是一个无力的、注定要死去的个体之观念,是小我的观点,是错误的。

4.22 “认知是一场疾病。”

实相不是知者。无论认知存在与否,大我都存在。认知意味着对存在的觉
察。在人类的身体中,它意味着“我”念的出现。这一认知发生了,正如当你睡
着时,梦发生了。认知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法则来了又去,没有人可以控制它。不
存在行使控制权的个人,因为个人化存在本身就包含在那份认知中。患此病的人
不知道病因。实际上,患者就是疾病的症状!

4.23 “不知道任何事,从知识中出离,那么你一直与自己同在。”

普通的知识属于头脑,也会随着它所依赖的身体的死亡而消失。大我真知
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知识。当以普通知识为基础的、虚假的“我”之感臣服时,大
我真知就出现了。所留下的是一种不同的知识,一种不根植于头脑的知识,其根
基超越头脑。这“纯粹真知”并不与存在本身相分离,也不与纯粹的快乐和圆满
相分离。它是存在-意识-喜乐之三位一体中的“意识”面向。纯粹真知或大我真
知,意味着安住于大我中,因为在大我及其真知之间没有区别。知晓大我就是成
为大我。《大林间奥义书》中说:

梵只能作为真知本身被理解。那知晓梵之人成为了梵!

49
4.24 “存在-意识-喜乐无所不在。它就是最初的种子。”

吉恩·邓恩(Jean Dunn),室利·尼萨伽达塔·马哈拉吉(Sri Nisargadatta


Maharaj)的弟子,说:“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大我了悟祂自己。”随着大我朝向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方向进化, 整个创造的进程——有着各种
各样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生命,是大我力量的表现。这些形态本身有着其天生的渴
望——渴望积极的体验,渴望愉悦,渴望快乐。因为大我想要了悟祂自己,所
以最终,这些形态全部得以诞生。它们全都倾向于实现最初的种子所固有的终极
愿望——存在-意识-喜乐。

在人类之中,大我变得与虚假的“我”之感或小我认同。然后,就有了这
样的信念:“我”在为了“我的”利益而寻求快乐。当你变成一名灵性探寻者时,
那个幻相仍在,于是你想像“我是一名求道者”,以及“我正在寻求解脱”。当
通过大师的恩典,大我了悟实际发生时,就会明白,从未有过任何求道者的存在。
一直以来,正是大我在一个纯粹想像的分离游戏中,自己吸引着自己。当这发生
时,就个体身心而言,游戏就结束了,于是大我满足地安息于祂自己之中。然而,
这个游戏以各种各样其他的形式继续着。

4.25 “在一体性中,既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

实际上,存在-意识-喜乐是一体性,尽管它具有三个部分。喜乐通常被译
为“极乐”,这可能暗指实相中有某种令人愉快的体验。一种更传统的翻译是“圆
满”,这更好地描述了它本身的完整性,超越了快乐和悲伤等对立面。很明显,
必须有人存在,才能体验诸如悲伤一类的情绪。快乐,作为与悲伤对立的情绪,
也受到同样的限制。事实上,在一体性中,没有个人存在,因此,也不可能有情
绪存在,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

50
4.26 “动物、飞鸟,甚至蚂蚁,都拥有认知。”

即使最微小的生物也是同一个不朽大我的显现。大我是纯粹的认知本身—
—祂一直是有觉察力的,因为祂本身是绝对的觉知。这个认知是存在-意识-喜乐
之三位一体的意识面向,但存在和喜乐(或圆满),也一直都呈现着。然而,所
有的造物都受制于同样的幻相,那就是个体存在感,因大我与形体的身份认同而
产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进化级别越高,这种身份认同似乎越强。一种相对简
单的形体,比如说一棵树,也许只有少许对其自身存在的意识,因此可以享受相
对的平静与和谐。更加复杂的形体,例如哺乳动物,它们有能力体验情感以及用
(最)基础的方式思考,相应地就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安和焦虑。人类,具有高
度进化的概念化能力,可以将自身存在与他人相关,因而体验着所有生物中最极
端的快乐和悲伤。然而,最终,当个体化的存在被视为幻相的时候,它在起初、
中间和最后都是虚假的。

4.27 “实际上,无知是意识或知识的源头。”

不像动物、飞鸟、昆虫等,人类有能力知晓其真实本性。正是这一点,使
人类成为所有生物中最伟大和最高等的。对真实本性的无知普遍存在于所有生物
中。在非人类形态中不存在无知消失的可能性。只有通过人类的诞生,大我才可
能了悟到祂自己是一体实相。若非因为无知,每个人都会作为大我而有意识地活
着。尽管如此,大我仍然认同它所呈现出来的任何形体,在这种无知中,个体存
在感或个体意识产生了。大我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在个体意识的这种状态中来回跳
动,在快乐与痛苦,享乐与受苦的对立面之间疯狂摇摆,最终,大我以某个人类
的形体显现其自身,而这个人带着寻找大我的明确目标生活。此时,大我在某个
求道者的身体中寻找祂自己。无知仍然以这种观念的形式存在着,即“我在寻找
大我。”无论如何,在大我结束游戏之前,这是最终的阶段。

51
4.28 “无知就是认为你是做者。”

没有“你”,也没有“做者”的存在。认为你作为行动者而存在,即是小
我。那正是小我的一种定义。无知的真正本质是非常难以定义的。这是一种“不
知”的状态,贯穿一生,每天早上都以同样的方式出现在醒态中。你无法从无知
的内部真正地看清或理解这种状态。在无知中思考大我或上帝,就像梦中的清醒
一样。它仍然只是一个念头,没有任何作用。你可能认为,为了醒来,你应该做
这个或那个,但你只是在睡梦中喃喃低语。另一方面,在睡梦中思考醒来确实发
生了,而且是正确和恰当的。在适当的时候,(真正的)清醒到来。

4.29 “力量如此精微,它使一切运转起来,你能感觉到吗?为什么?因为它什
么都不是。”

那创造了世界并让一切发生的神圣力量,是幻相的力量。幻相是梵的力量。
为了体验到祂的力量,梵必须将其自身显化为世界。如果你是太阳,你会感觉到
自己的热量,看见自己的光芒吗?它们是你自身的存在(而产生)的影响,并非
你的存在本身。太阳的光芒对于看它的人来说是可见的,而非对于太阳本身。一
条河流的巨大力量在其源头被削弱为零。影子对于投影之人来说,什么都不是。

4.30 “知识是最大的无知。”

从无知中,知识诞生。“我是一个‘人’” 的念头来到。大我将其自身等
同于形体和名字。只要无知存在,游戏就以这种方式继续进行着,一世又一世。
快乐仍然难以捉摸,短暂地出现,然后又离去,只留下渴望更多快乐的烦躁欲望。
欲望被追逐着,目的被达成了,获得了一些东西,又失去了一些东西。死亡让人
沉默,人神秘地消失了,正如人的出现一样。另一个人出现了,生活了一小段时
间,然后也消失了。这就是知识的本质。把知识当真是最大的无知。

52
第五章 五月:关于小我的“问题”
5.1 “我从未出生。”

如果有问题,就需要找到解决方案。如果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寻找解决方
案。所以,马哈拉吉教导说,你应该首先找出,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可能存在一
种不满足感,于是你可以说那就是问题,但问题是,这种不满足是不是因为你从
根本上缺乏什么?也许并没有什么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不满足是因为你对自己的
一些错误观念而引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问题就是不真实的,只是一个表
面上的问题;一旦你摒弃了错误的观念,问题就会离去。

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确实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个错误的观念就是相信,
我们作为个人化实体而出生了,因此必定会死去。只有出生的人才会有死亡的问
题。但是,哪里有证据证明真正的你曾经诞生了呢?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谁,
或你真正是什么,你怎么能确定这一点呢?为了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确定
无疑地知道:你从未出生。

5.2 “不要认为‘为了获得实相,我在做这些事。’你就是祂。”

如果太过努力,或者如果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你可能会为自己制造问题。
实际上,没有什么要去获得,因为你已经是大我。我自己的体会是,在我探寻的
某个时刻,突然灵光一现:我做出的所有努力——“记得我自己”,“活在当
下”以及从对生活环境的执着中出离,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觉得“我”必须去获
得一些东西。有一个相当突然的领悟:事实上,正是小我在试图获取实相,也在
试图消除它自己!

当这发生时,我进入了一个阶段,在其中,我感觉到自己无法做任何事。
我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努力,但我感到无助。我像这样漂泊了好几年。然后,
我遇见了马哈拉吉,他告诉我,我已经是实相,但我还没能接受这一点。这是我
的转折点,因为在内心深处,我已经知道,也感觉到:没有什么要去获得。这只
是一个承认事实已经如此的问题。在那之后,领悟来得非常迅速。

53
5.3 “审视头脑。‘你为什么怀疑?’”

怀疑是无知的表现。怀疑出现在头脑中,占据了原本为简单地接受实相而
保留的位置。头脑为什么怀疑?除了习惯,还会是什么呢?这个习惯可能要追溯
到很久以前,也许是基于许多世的业力——但它仍然只是一个习惯,正如马哈
拉吉所说,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对大师有信心,随之而来的恩典是比任何习惯都
强大的。

5.4 “头脑总是想像不存在的事物。”

头脑能想像真正存在的东西吗?从一开始,圣徒和圣人们就非常清楚地表
示:真实存在的一体大我,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想像。头脑只是无法触及它。那么,
还留下了什么让头脑去想像呢?只有各种短暂而虚无的形式,今天还在,明天就
消失了。

5.5 “忘了‘我’,祂就在那儿。”

一旦作为个体“做者”的感觉被释放,就有了平静与放松。实际上,这在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例如,当你完成一些任务之后,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但它
可能没有被如实认出。你的真实本性已经存在,所以要认出它来,这才真正是关
键。室利·拉马纳·马哈希说,没有一个人是不了悟大我的,所需要的一切就是摆
脱那个想法,即:你还没有了悟。

需要忘记“我”之人,是谁?“我”能忘记它自己吗?小我是不会自杀的。
幸运的是,没有必要卷入那种无意义的挣扎。小我真的只是一个念头,或者换一
种说法,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它让你相信,接着从实际上感觉到,你是受
束缚的。如果你牢牢把握住“我就是祂”的积极思想,将会有助于在早期阶段削
弱小我。不过,最终的解决,只有在你明白什么都不可能通过头脑完成的时候,

54
才会成为可能。然后,你匍匐于大师的脚边,让自己完全臣服,并为了(获得)
他的恩典而祈祷。

5.6 “束缚和解脱存在于头脑中。”

求道者来到大师面前说:“大师,我变成了一只猫。” 大师回答:“不,
你是人类,不是猫。” 于是,求道者当然说:“那样的话,我是怎么变成一只
猫的呢?” 大师能说什么呢?没有猫存在。

束缚和解脱就是这样的情况。问题是不真实的,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
对于“如何得到解脱”这个问题,不存在正确的答案。因为是基于错误的假设,
所以问题本身是无效的。然而,大师通常会考虑到这个事实,即求道者怀有被束
缚的信念,于是他会说一些像这样的话:“这是因为无知而发生的。”

5.7 “我不存在。”

整个人类的互动和人类社会都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独立个体无处不在,他
们每一个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前提,西方式的社会、法律和
经济组织是不可能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认识到了这个事实,即实相中没有这样的
“个人”存在,个人性的观念本身只不过是一种惯例。如果这一真相被广泛地认
识和接受,人类社会就很难以其目前的形式存在。

“我”被误解且被错误地诠释了。一般意义上的“我”,指的是个体化的
人格,这与事实相差甚远,以至于谈论它几乎是荒谬的。这个“我”纯粹是约定
俗成的,是头脑和记忆运作的产物。然而,每日的世界都围绕着它旋转,满足它
的欲望,仿佛它具有某种真实的存在性。一位真正的老师会解释“我”的真正含
义,即:无限意识,任何其他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55
5.8 “只有在头脑中我才为善或作恶。”

马哈拉吉说,有两条通往实相的途径:一条是说“我不存在,只有祂存在”,
另一条是说“我就是祂,一切都是我自己”。这两条道路大致对应于传统的奉献
之道和智慧之道。在这两条道路上,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可能为善或作恶。如果“我”
不存在,行为就不是“我的”。如果“我”就是祂,行为就是“祂的”。

你已经生活在完全的自由中,不受善恶行为的影响,但小我之头脑向行为
提出要求,承担责任,因此,在无知的圈子里不断循环,延续着其自身。

5.9 “‘我’只是一个念头。”

我记得,在我第一次去孟买的路上,在双子座酒店,我半夜醒来,从床上
跳起来,不断地踱着步,这个念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切都是念头,包括
我自己!”这个突然的领悟在睡眠中发生,有足够的力量占据头脑并把它唤醒。
我自身的存在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一个单一的念头。它只是一个已经出现并将在
适当的时候消失的观念。那么,我会在哪里呢?这就是让我震惊的问题。

5.10 “小我是知识,小我是头脑,而头脑只不过是念头。”

“头脑”一词很实用,但它本身真的意味着什么吗?当然,除了无时无刻
不产生的念头之外,没有头脑;除了它的内容之外,头脑什么都不是。“我”念
即小我。这个“我”念是根本性的、基本的念头,许多其他的念头都依附于其上。
“我”念每天早上都会不断地回来,因为人们普遍相信它的真实性;它的核心角
色被视作理所当然。“我”念是头脑赖以栖息的基本概念,在所有的意图和目的
上,它都是头脑的同义词。小我——“我”念,是头脑的基础,其本身是知识,
是关于我自身存在的认知——“我是”。那个单一的念头是所有其他念头的基
础,并取代了真正意义上的“我”——非个人性的、遍在的“我”。

56
5.11 “力量没有做任何事。小我说‘是我做的。’”

兀然无事坐,

春来草自青。

这首汉语诗展示了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没有努力,没有意志。认为有人的
存在,而且这个人是行为的做者,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一个错误,一种误解。想像
一下,完全不费力的生活是多么美好。那是完全的自由。不想改变任何事,不期
待或欲求比实际更多或更少。在此观点中,小我是完全不必要的。

5.12 “对小我说:‘你是为我服务的。我不属于你。’”

在《卡塔奥义书》中有一个古老的比喻,是关于马、马车、乘客与车夫的。
车夫即头脑或小我,控制着马匹;马代表身体的感官。不过,真正的控制者是乘
客,也就是“我”。如果乘客已经了悟,“我”就只是坐在后面,无忧无虑地享
受着这趟旅程。而至于那些从未做出任何尝试去了解自己本性的人,(他们的情
况相当于)乘客睡着了,司机喝醉了,马匹就这样那样地拉着马车。甚至在人可
以开始理解灵性教导之前,小我之头脑都必须清醒起来,成为一名良好的仆人,
并开始聆听“我”内在的安静声音。

5.13 “头脑中有着恐惧,恐惧是它的支持。拿走那份支持。”

恐惧的根源是分离的感觉,分离感来自于意识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体。头
脑恐惧着许多事物,也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忧虑。它最害怕的一件事是,其他人的
不赞成。“他们会怎么看我?”或者是担心经营不善,没有足够的钱支付租金。
无论是什么,头脑中恐惧的作用,就是支持它的分离感。恐惧让念头专注于外部
的、世俗的事务上。“我必须做这个。我必须做那个。”这样的念头持续升起。

57
如果你有严重的疾病,或者你没有适当的谋生方式,这些事情当然应该受
到照顾。我自己的体验是,在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马哈拉吉的教导上之前,我
必须拥有一份稳定的、压力较低的工作,一个安全的居所,一份相对和谐的婚姻
关系。

一旦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就有可能用对大师的信任来取代头脑中的恐
惧倾向。对大师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信任,它包括了一份难以言说的领悟,那就
是你一直都会受到照顾。我已经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我对此不再
有丝毫的怀疑,即:实相是绝对值得信赖的。

5.14 “我束缚了我自己。”

也许你可以这样总结这个教导的要点:“在寻求解脱之前,先找出你是否
受到了束缚。”你已经是自由的,所以唯一的问题就是“我是受束缚的”这个念
头。解脱、了悟大我,并没有给予你任何你所不拥有的事物。它只是消除了关于
束缚的错误假设。所以,如果可以只把握住这一要点,这条道路就可能非常快速
(抵达目标)。

5.15 “淹没你的小我。不要恐惧它。”

《易经》(第 43 卦,突破)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与恶作斗争的最佳方法是在善方面取得积极的进展。

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应对小我的一个极好的座右铭,小我代表了人自身之
中的所有邪恶。有时,人们会认为小我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为了自身的生存而
战,而且总是在编造一些骗局来欺骗他们。我从未发现这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基
本上,正是承认恐惧和缺乏信任,赋予了小我力量。我一直觉得,专注于积极的
一面,继续努力理解大师的教导,并向他臣服,才是更好的方法。如果这么做,
小我就会变得越来越微弱,就像没有受到锻炼的肌肉一样。你真的不需要对小我

58
多加注意。最重要的事就是记住,小我本质上只是一个念头。如果不想着那个念
头,关于小我的“问题”在哪里呢?

5.16 “如果小我阻碍了你的道路,就粉碎它,让别人说去吧。”

马哈拉吉经常鼓励我们去觉察自己的力量,这力量绝对能够粉碎小我,或
者像赶苍蝇一样把它抛到一边。随着进步,不时地,你可能有必要对于阻碍自己
的事物做出极端的反应。例如,你可能发现有必要离开你一直生活的地方,或者
离开一个不支持你的人,切断你们之间的联系。小我会抵制其习惯模式的改变,
所以你可能需要做一些粉碎工作!如果只是依照对生命中这些关键点的最高理解
行事,你会做得很好。当必须采取行动时,你将得到如此行动的力量,你不会担
心别人怎么想。

5.17 “二元性产生了‘我’。”

想一想太阳及其光线的比喻。如果你自己就是太阳,你不会觉察到任何光
线,或者人类归因于太阳的其他任何特征,比如强烈的热量、火力等等。事实上,
你什么也不知道。现在,想像有个人在你面前举起了一面镜子。于是,你觉察到
了自己的光线和热量。经由觉察到这些品质,你知道了你自己;实际上,你把自
己体验为这些品质。本质上,你变成了你自己的客体。

“我”的情况正是如此。实相是“无我之‘我’”;亦即纯粹的存在——
没有对于“我”或“我是”的体验。当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中时,你就处在那种非
二元性的状态中。你不知道任何事物;没有“我”的存在,直到早晨醒来时,二
元性出现了,然后,你说“我休息得很好。”

59
5.18 “头脑不想死去,所以它持续朝向世俗事物。”

专注于世俗事务是头脑的机械性活动。(历经)许多世,头脑中一直都盘
踞着日常事务,直到身体呼出最后一口气的那一刻。室利·尼萨加达塔·马哈拉吉
讲述过一个关于濒死之人的故事。这个人注意到,窗外隔壁棚子里的一头家养牛
正在啃一把最好的扫帚柄。他大叫道:“扫帚,扫帚!”这就是他的遗言。

头脑不想死去,因为它有一种内在的冲动,那就是持续做行动者,让自己
作为“做者”而永存。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必然会失败的机制。最终,
对意义和快乐的追求开始(让头脑)转向内在。在灵性探索的过程中,头脑继续
存活,直到大我真知降临。然后,它继续运作,但实际上,作为意志中心的头脑
已经死去。那个虚假的中心不必存在,因为已了悟之人总是与神圣力量和谐一致。

5.19 “所需要的是头脑或小我的死亡。”

人们很容易对“头脑死亡”的含义产生误解。当小我死去时,尽管无知终
结了,但并没有突然间的空白。了悟之后,头脑仍在,念头仍然继续出现又消失,
但不再有“我是做者”的幻相。小我通过假设它是个人的中心而维系它自己。它
有责任(或义务)、欲望、善恶之念和感受。所有这些都累积在它的账户上。所
谓的“解脱”,就是这个账户的摧毁。然后,小我不再作为意志中心而活跃。它
的力量来源于对它毫无疑问的信任。当无知离去时,小我就不可能也不会继续存
活。

5.20 “小我意味着我存在,我知道一切。”

小我是一个虚假的中心,为体验想像中的情绪(而生),这些情绪中有很
多都是消极的,如:对自己和他人的判断、恼怒、焦虑等等。这是无知的体现,
也是各种错误思维的集中体现。把自己当作身体,受制于个体化的小我,是一件
非常悲惨的事。《剃发奥义书》(Mundaka Upanishad)中说:

60
愚蠢的人,住在黑暗中,而自作聪明的人,自负地带着虚荣的学问四
处游荡,被许多疾病折磨着,就像由盲人带领着的盲人。

但小我是不真实的,它必须通过获取关于世俗事物的知识来维持其表面上
的存在。它持续收集越来越多各种学科的知识,因为这提供了刺激,并在头脑中
产生了某种有意义的感觉。只要看看任何一家大学出版社的书名清单,你就能看
到我们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认为值得认真学习的主题。(但)如果你不了解
自己,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

5.21 “小我什么都不是。它完全不具有实体。”

在室利 ·悉 地哈 拉梅 什瓦 尔的 书《 大我 了悟 的关键 》( Master Key to


SelfRealization)第二章的开头,有一个有趣又有启发性的故事,讲的是戈马吉·甘
尼什(Gomaji Ganesh)和他的印章。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如果一份文件
上没有“戈马吉·甘尼什,黄铜门”
(Gomaji Ganesh, the Brass Door)的印章,
任何法庭都不能接受。这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最后,有人在法庭上问,为什么一
份文件在其他方面全都是有效的,但只因为没有附加这个特别的印章就要被拒绝
呢?随后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戈马吉·甘尼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作人员,
但他利用某一时刻的权力要求所有的官方文件中都加上他的印章。然后,悉地哈
拉梅什瓦尔指出:

从法院做出这一决定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必要描述这枚印章是如何被
人嘲笑的了。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显示出,毫不质疑的假设是如何赋予小我
力量的。这个故事还强调,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过程,力量可以多么快速地被剥
夺。

61
5.22 “欲望即意志。当欲求实相时,小我就离去。”

尽管我们声称自己是拥有自由意志的生物,但我们实际上是在追随最强烈
的任何欲望。如果我们有对某些事物的渴望,而不被更强烈的渴望所抵消,那么
我们通常会尝试去实现它。用数学的术语来说,意志是各种欲望的矢量*的结果,
这些欲望都是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动的。

(*译注:矢量:在数学中,矢量也常称为向量,即有方向的量。直观上,
矢量通常被标示为一个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矢量的大小,而矢量
的方向也就是箭头所指的方向。)

对实相的渴望又被称为最终的欲望,或终结所有其它欲望的欲望。这是对
真理的专一渴望。不能说它来自小我,因为在追求那个欲望的过程中,小我本身
会死去。随着头脑日益转向大我,它发现自己对世俗的事物越来越不感兴趣,甚
至可能完全失去兴趣,即使是那些能够获得最大快乐的事物。这些都是小我变得
越来越微弱的迹象。

5.23 “让你的小我下地狱吧。”

你不能期待小我把它自己杀死。小我必须经历一个替代的过程,这是由古
鲁完成的,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大师的教导而完成。如果你适当地参与这个过程,
小我是肯定会下地狱的。当你的头脑专注于对实相的最终渴望时,小我的空间就
越来越小。最终,我念将自己分解进入其源头,而小我无处可去。

5.24 “除非离开身心,否则你无法成为祂。”

重要的问题一直都是“我的自我感,我的身份感在哪里?” 我是认同身心
的忧虑,还是只考虑永恒的大我?离开身心并不意味着,为了坐在某处冥想而弃
绝日常生活,而是要在内心远离俗世的生活。无论心去哪里,念头都会跟随。

62
5.25 “忘却小我,你就再也不会感到任何悲伤。”

有人会问:“大我了悟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着实像是在问:“快乐
的目的是什么?”大我了悟意味着一切悲伤的终结,因为这涉及到小我的死亡,
而小我是悲伤的源头。现在,你重新发现了,快乐的源头就是你自己。小我,以
它的期望和要求,它的抱怨和批评,分散了你对这个事实的注意力,即:你已经
是免于悲伤和哀愁的。

5.26 “小我是这样一种肮脏、荒谬的东西,它造成了世间所有的麻烦和混乱。”

小我是什么?如此多麻烦之起因的小我是什么?一个定义是,小我是,坚
信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存在于一个由独立个体组
成的世界里,那么你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竞争而非合作的世界,于是,你最强烈
的本能就是维系和保护你认为属于自己的利益,以及那些你所认同的、自己人的
利益。如果观察人类社会,从家庭层面到国家层面,你会发现它正是在这个基础
上组织起来的。

如果你以正确的方式爱自己,那么爱自己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爱自己而
与别人对立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因为这是具有排他性和分裂性的,也是对事物实
际(运作)方式的否定。自爱——升起于认出你作为遍在意识的真实本性,是
一种非常积极的力量,因为那爱是没有任何客体的爱。因此,它包含一切。事实
上,当我们爱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时,真正爱的是大我,被爱的是大我。《大林间
奥义书》中说:

我亲爱的,任何被敬重的事物都不是为了它本身,而是为了大我的缘故。

63
5.27 “头脑永远不会允许你去往实相,因为它的死亡就在那里。”

马哈拉吉将头脑等同于小我,将小我等同于认知。三者都是同样的,都指
的是你自己作为“我”的存在感,它是所有麻烦的起因。头脑或小我不会允许你
去往实相。小我永远不可能去往实相,因为实相中没有“我”之感。这是一个非
常简单的方程式:实相等于无“我”,“我”等于无实相。然而,尽管头脑永远
不会去往实相,但是,当时机到来时,绝对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实相了悟它自己。
如果你无法找到上帝,那么上帝就会找到你。事实上,这发生在整个灵性探寻的
过程中,当这探寻结束时,这一点就变得很清楚了。

5.28 “小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你将不得不离开它。”

这里有一首优美的诗的一部分,作者是生活在十九世纪北印度的斯瓦米·尼
尔巴亚南达(Swami Nirbhayananda)。诗中描述了与小我-头脑的分离:

你的心念是不安的;
我的永远平静。
你执著于名称和形式;
我超越了它们。
哦,亲爱的,我将不再和你有任何关系。
哦,头脑,和我分道扬镳吧;
我向你敬礼千次。
你是所有的痛苦和泪水,
我是平静与圆满。

64
5.29 “小我总是在为它自己寻求某些利益;我必须被尊敬、爱或认可。”

事实上,有成千上万的书都在处理小我的心理问题;它是如何变得如此根
本性地不安,以及如何减少这种情况。在自我质询的道路上,对于这些处理方法,
我们不给予任何注意,因为它们全都基于错误的假设,即小我-头脑是我们自己。
当然,只要你相信你是头脑,你就会严肃地对待头脑,如果它看起来损坏了,你
就必须设法修复它。

小我是一种反应有限的机制,就像一盘磁带,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同样的几
首歌。它已经成为各种需求和期望的中心,并且,它将自己去追随这些欲求和要
求,直到身体呼出最后一口气。在人一生的历程中,小我的出现和成长的整个过
程,是一个来自于空无且什么都没有创造出来的过程。从空无中,
“我是某个人”
的观念出现了,接着,那个观念又收集了其他的观念“我想要爱、尊敬、认可。”
它没有意义,没有目标,它只是一台虚拟的机器,以它唯一可以(运作的)方式
运作。令人惊奇的是,在所有这些机械化的运作中,“我究竟是谁?”的念头最
终出现了,从那个念头的泉眼中,领悟之水开始流动。

5.30 “罗摩自己变成了拉瓦纳。拉瓦纳并不存在,所以罗摩怎能杀死他呢?”

在罗摩衍那的史诗神话中,魔王拉瓦纳(Ravanna)代表小我。他是虚幻
的,很难被杀死,因为他实际上是罗摩——大我的一个面向。一切都是大我。
没有第二件事物的存在。所以,当罗摩的真实本性被无知遮蔽的时候,他就变成
了拉瓦纳。只要罗摩将自身分裂为“二”,并认同自己为拉瓦纳,他就无法杀死
拉瓦纳。他砍掉恶魔的一个头,另一个头就冒出来取代了它!罗摩首先必须领悟
实相是“一”,而他就是那个“一”。然后,箭飞至拉瓦纳的心脏,杀死了他。
“我”之感转向了大我——它的所属之处,于是,就像一块盐掉进海里,个体
意识融入遍在意识。

65
5.31 “小我如同不孕妇人之子。它不存在,但你仍说‘是我做的。’”

最终,小我有一个根本性的弱点,一个它永远无法克服的缺陷,那就是它
并不存在!小我的“问题”只是表面上的问题,不是真实的。如果充分了解大我
的实相,那么分离感——小我之信念的主要效应,就会在一瞬间消失。你的自
然状态是快乐的,没有任何分离感,免于欲求和不满足,免于无知和疑惑。求道
者是多么幸运,他在长长的求索之后,找到了真正的古鲁——一位展示真正的
自由并提供了悟方法之人!

第六章 六月:作为求道者
6.1 “你必须提问,直到充分领悟。”

作为求道者,意味着作为有很多疑问的人。这是一个活出疑问,直到你成
长为答案的过程。然后,你活出答案,不再有疑惑。直到那充分或最终的领悟到
来之前,寻找问题的答案都是求道者的生活方式。真诚的求道者总是会成功的。
古鲁或大师,会回答求道者的所有问题——无论是在布道会时的口头回答,还
是在直接回应求道者的祈祷或内心请求时提供非口头的领悟。这第二个选项成为
可能,是因为真正的古鲁就在你心中。即使大师的身体不再存在之后,接收真诚
问题的答案也不是问题。你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形成正确的问题,并将
它们牢记在你的脑海中——“活出它们”——直到答案以领悟的形式到来。

6.2 “满足于你所拥有的。”

只要你是一名求道者,你就不能也不应该满足于任何低于最终领悟的事物。
所以,这句话并不是指领悟,而是指生活的外部环境。如果对生活中的处境不满
意,你就会不可避免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它更符合你的喜好。问题是:
“为什么我要这么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安排我的生活,使我不受干扰,可
以全身心投入到崇拜和学习中,还是因为我只不过想拥有更好的房子、更好的关
系等等?

66
如果你能在所有物方面知足少欲,那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这一生当中,时
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有十克金子,你可以把它打成金叶,也可以用它给一个
物体镀金,但你无法给四个或五个物体镀金。生活在十三世纪的旁遮普(Punjabi)
诗人法里德(Farid)有一首诗:

满足于你的命运,
勿嫉妒别人所拥有之物。
把一根木条系在肚子上。
吃分发给你的食物。
不要垂涎别人的佳肴。
品味冷水和清淡的食物
——这属于你的份。

6.3 “待在水里,但不要触碰水。”

荷叶栖息于水面上,平静地漂浮着,但不会变得潮湿,即它不吸水。如果
吸了水,它就会沉下去。这就是如何生活的例子,不受情绪的干扰,而这些情绪
来自于认同世间的事物。当一个欲望出现的时候,你可以让它像从叶子上流过的
水一样,或者你可以允许这个欲望进入。然后,你说“我想要”或者“我必须拥
有”,于是,由于把那个欲望当做你自己,你将不会找到平静,直到你实现它。
接着,你必须接受已经被创造出来的、全新的业果。如此,生、死、再生的轮子
持续转动。

6.4 “到目前为止,我所理解的都是错误的。”

只要你想像自己知道一些关于实相的事情,你就被无知束缚。许多人从阅
读中获得了部分知识。当他们遇见真正的大师时,他们会把大师的话和他们认为
自己已经知道的作比较,因此发现不可能接受大师说的话。这样的事一直都在发

67
生。事情并没有安排得便于每个人都能接受大师的话。大师的教导,其目的是向
你表明,你关于自己的观念全都是错误的。在某一时刻,你必须同意这一主张,
并愿意放弃一切你所相信的、关于你是谁的理解。然后,头脑就自由了,可以进
行自我质询,从而获得大我真知。

6.5 “让世界上天堂或下地狱吧,我不在乎。就这样决定吧。”

飞鸟之路真的是自我质询之路。目标是去领悟“我是谁?” 在发现你是谁
的过程中,你有必要失去对外部事物的兴趣。这种除却执着(超然)或背离世间,
在传统上被称为弃绝。注意力转向内在,朝向意识的源头本身。关于灵性探寻的
一个讽刺是,你必须否认整个世间所有事物的真实性,只是为了在稍后发现这个
世界无异于你自己。然而,在自我质询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种专注力,发展出找
到“我”之源头的决心,是正确和适当的。然后,你会说:“让世界上天堂或下
地狱吧。我什么都不管,只关心了解实相。”

6.6 “你必须练习(思考)‘我不是身体,不是认知,不是小我。’”

人的出生是一棵愿望实现树(wish-fulfillingtree)。它会满足你的任何要
求。只因为你把这样的念头带给了它,如:“我是一个独立的小生物”,以及“我
只想要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世俗的东西” ,所以,你仍然被困在无知的圈子
里。一旦你把自己的愿望转移到更大的事情上,把你的渴求转移到更高的事情上,
你马上就开始得到结果。

你也许会说:“我只想要实相”, 但你无法知道实相是什么。你只能知道
什么不是实相。因此,自我质询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消除的过程。所以,马哈
拉吉说要这样练习——不与身体、认知和小我认同。

68
6.7 “你的习性必须改变,所以修行是有必要的,否则这是不可能的。”

只要你是一名求道者,练习(修行)就是有必要的。“求道者”的一个定
义就是,为了发现关于自身的真相而修行的人。改变习性本身并不是目的。改变
思维习惯是方法的一部分。我们因对自己真实本性的无知而生,随着头脑本身的
发展,对于自己是谁,我们接纳了错误的观点。这个错误的思维习惯必须被改变。
这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试图让头脑在一个本身就是头脑产物的世界里更加
和谐地运作。如此,修行就是找到我念的根或源头。“‘我’究竟是指什么?”
作为这种修行的结果,你也会发现世界是什么。

6.8 “保持被动(不是这,不是那)。”

大我是绝对实相。祂绝不可能不存在。作为你自身的存在,作为你的至爱,
大我必须被重新发现,因为没有什么比你自己的大我更加亲近你。如果可以明确
地说出大我是什么,那么过去那些伟大的大师和圣人们早就已经这么做了。但可
以作为指针指向大我的一切,都已经被说过成百上千次了。然而,大我仍然是一
个必须由你亲自去解开的谜团。因此,印度的圣人们使用了这个方法——指出
什么不是大我(不是这,不是那)。你不是身体,不是头脑,不是认知。可以被
感知或构想出的任何事物(一切)都被视作非我,于是最终,当其他一切都被弃
置一边时,所剩下的“那”——大我,就可以被认出。

6.9 “执着于实相,于是你就变得真实。”

马哈拉吉经常说,头脑是唯一的(障碍)因子。你已经是实相,所以,(剩
下的)只有理解这件事的问题。实际上,整个灵性修行只是关于改变头脑看待事
物的方式。这就好像事实和对其的感知是不匹配的,例如光学幻影显示出两种图
案模式,但你一次只能看见其中的一种。一旦看见了“另一”种图案,你就无法
理解自己为什么先前没有看见。对你的真实本性无知,就是被困在类似的思维模

69
式中。那个模式与实相并不相应,但你已经习惯了它,以至于你把它当作了真实
的事物。

所以,当马哈拉吉说“要执着于实相”时,他是什么意思呢?这只是让头
脑转向正确的方向,并保持聚焦于那儿的问题。室利·尼萨伽达塔·马哈拉吉说过,
为了找到你丢失的东西,你必须把它一直记在心里,直到再次找到为止。这是一
个很好的建议,因为问题不在于所丢失之物在你之外的某个地方。你知道它就在
你的心中。所以你只需要让自己持续专注于实相。然后,你会越来越感觉到,除
了最终且完全的了悟,你无法对任何事物感到满足。你开始感觉到,仿佛洗澡水
越来越快地旋转进入下水道。小我越少,领悟到来得越快。卡比尔更富有诗意的
说法是:

说“您,您”,我就变成了您,
摆脱了我的“我”之感。
现在,无论我的眼睛转向哪里,
我都只看见您。

6.10 “别胆怯。要有一颗大师的心。”

关于马哈拉吉的一件事是,他总是那么鼓舞人心!他希望我们所有人都采
取美国人所谓的“能做到”心态。当然,真相是,在最终的分析中,没有人做了
任何事,因为不存在“做者”。不过,对于求道者来说,大多数时候这并不是一
种有用的态度。最好怀有这样的心态:
“我是大师真正的弟子,
(通过他的恩典)
我可以做到任何事。”如果你有问题,就面对它们;如果小我让你分心,就粉碎
它;如果人们不支持你,就让他们下地狱吧!

70
6.11 “你自己去死吧。你该死。‘我不是这。’”

只要你把自己当作身心,死亡当然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命题。为了消除那
份恐惧,你必须达到这样的笃定:真正的你并不是任何可以生或死的事物。那份
笃定或了悟,实际上意味着小我的“死亡”;在这一世或其他世中,小我是唯一
曾出生过的事物。生活在十六世纪的达杜·达亚尔(Dadu Dayal)有一首诗:

万岁!我的敌人死了,
现在,没有人能踢我了。
我摧毁了我自己,
我就这样继续活着。

6.12 “不要说只有了悟之人才是伟大的。你,你自己,就是伟大的。”

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提升到大师的层面。大师即上帝,祂的恩典总
是准备好从弟子中造就一位大师。大师不是在等待一个完全纯洁、一尘不染的弟
子。(不然)他可能要等上一辈子!相反,他在等待一个这样的弟子——真诚
地渴望实相,把对实相的渴求作为他或她自己唯一的欲求。当大师找到一个像这
样的弟子时,他就伸手把弟子拉到他自己的伟大层面。

真正的奉献者从不怀疑他或她有可能成为大师。事实上,这被认为是大师
教导的全部目的。如果马哈拉吉不知道他的弟子完全有可能成为他,他根本不会
费心去教导。他知道,因为这就是他和他的大师所发生的事。有些弟子所面临的
一个障碍是,他们不相信自己有可能达到大师的层面;他们觉得他太伟大了,所
以他们更喜欢崇拜古鲁,仿佛他就是上帝,是一种高于他们的存在。这种态度完
全违背了大师的教导,也违背了大师对他的弟子们的期待。

71
6.13 “忘记所有属于你身心的愿望。”

身心通常想要的是什么?食物、饮料、性体验、各种各样新的所有物、娱
乐、新奇的小物件,通过旅游、阅读、聆听各种教师讲课等方式获得身心刺激。
真的有必要为了获得大我真知而忘记所有这些事情吗?这就像是在问:“所有的
树叶都有必要因为冬天的来临而从树上掉落吗?”正如随着冬天的临近,树叶脱
落,随着对大我的渴望充满你的思绪,属于身心的欲望也会消失。一个了悟之人
有多少上列的愿望?在冬天,有多少树叶还残留在树上?

6.14 “当愿望是渴求实相时,它就不被称作小我。”

对实相的渴求,或对解脱的渴望,是求道者最重要的资质。在传统的吠檀
多教导中,这被称作全心求解脱之人。这种对实相的渴望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
为它会将自身转化为大我真知。通过寻找实相,最终,你会惊讶地了悟到,被寻
找的那一位正是你自己——实相。然后你明白了,这种对实相的渴望实际上正
是实相在将自己牵引至自己,就像海洋指挥着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流入它,并与
它融为一体。对实相的渴望本身正是大师的恩典。

6.15 “不要感到悲伤或别的什么。勇敢地接受所发生的一切。”

在西方,我们习惯于在各种情况下感到悲伤,特别是在有人死亡的时候。
但死者是否感到悲伤呢?悲伤被认为是合适的,因为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个人是
宝贵的,这一生是灵魂唯一经历的生命”这个观念。另一方面,在印度,死亡不
是这样一种(需要)哭哭啼啼的场合,因为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会有下一世,现
在没有实现的将会在后来实现。相应地,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减少。

上帝——大师和万物之主,是宇宙间运作的唯一力量。关于生命中所发生
的事件,唯一重要的就是,你是否接受它们为祂的意愿。如果无法接受某些事的
发生,你就会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这种抗拒是小我的典型特征,它总是认为自己
是“做者”。它说:“我身上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不过,当你把这个想像中

72
的(自由)意志交给大师的时候,你不仅感觉到所发生的事是祂的意志,而且也
感觉到这是你的意志。没有任何不同。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所发生的事对你来说
都是好的,你知道你的需要将得到照顾。圣徒图卡拉姆(Tukaram)写道:

就像母牛总是想着她的小牛一样,圣人无条件地爱着我,给我庇护,
处处保护我。

6.16 “不要让你的敌人进入你的家。”

小我是敌人。如果你试图用小我摧毁小我,或者试图用你的头脑去净化头
脑,这就像让小偷去抓小偷一样。小偷会假装在追小偷,但不会有任何结果。因
此,最好让自己的目光超越头脑。最佳的修行是仅仅聆听大师的教导,让它们取
代头脑。只要你接受他所说的话,并向他臣服,小我就没有进入的余地。卡比尔
写道:

爱之小径是狭隘的,
上帝和我不能共存。
当我在时,祂不在,
现在祂在,我不在。

6.17 “你要坚强。我告诉你,你是实相,你可以体验到这一点。”

大师向我们发出邀请。他给了我们大我的家庭地址,并说:“去那儿,进
去。占有属于你的东西。”那就是他所能做的全部。他无法代替我们去领悟和接
纳(大我)。我们必须为自己找到那份力量。力量也许看起来不像力量。以我自
己为例,那更像是一种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关心的感觉。我感觉到,对大师的奉献
是我所拥有的全部。我感到非常无助。所以力量也许感觉起来像是虚弱。所需要
的是明辨的力量,辨别如果没有你出于习惯所坚持的事物,你能做什么,又不能

73
做什么,辨别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所以,马哈拉吉在此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声
明——如果你真正想要实相,你就可以拥有它。现在,这取决于你。

6.18 “当没有信心时,怀疑总是会出现在心中。”

在此,关于信心,吠檀多所用的梵文词汇是虔敬(shraddha)。这个词包
含了对大师能力的信任以及对他的个人奉献。这种信心可以防止怀疑的产生。只
要你信任你的古鲁,那么仅仅经由提出一个问题,任何怀疑都可以被摧毁。即使
在古鲁已经离开身体之后,这个过程都会通过真诚的祈祷而起作用。缺乏这种信
心的求道者,一般都有的主要问题是怀疑,尤其是如果他们对不止一位古鲁有着
不完全的信心时,因为一名老师不可避免地会与另一名老师说的话相矛盾。这会
导致一种永久的不确定性状态。在虔敬意义上的信心,也就是包含了对大师的个
人奉献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让自己摆脱挥之不去的疑虑的最佳方法。

6.19 “如果疑惑出现在心中,就询问大师。如果不问,疑惑将一直在。”

大师即大我。他在你心中,事实上,他无处不在,所以,在你和他之间永
远没有任何距离。有必要的一切就是充满信心的态度,相信所有的疑虑都可以通
过对大师的信任来消除。你只需要让问题成型或表达出心中升起的疑虑,然后,
满怀信心地等待答案的到来。一旦以这种方式消除了疑虑,它就没有理由再回来
了。

6.20 “死亡意味着忘记一切。在你活着时,就以那种方式死去吧。”

智者(了悟之人)在身体中时就已经超越了与身体认同的幻相。其他人则
必须等到身体死亡时才能认识到身份是假的。超越幻相即是去理解,一切都是大
我的投射,而大我是永恒实相。视万物不与大我分离,意味着忘记一切,亦即,
世间事物的虚幻独立性被忘记,不再看见独立客体。这即是死亡,也是复活。

74
6.21 “说‘我不存在。’这就是死亡。”

当马哈拉吉说“我不存在”时,他的意思通常是“我不存在,只有祂存在。”我
认为,这一点总是值得记住的。“我”之概念的不存在并不留下虚空。“祂”一
直都在,而你就是祂。所以你一直都在,只是不作为你所认为的个人而存在。这
虚假的小我必须臣服、牺牲。在对《第十五个下午的巴赞》(the fifth afternoon
bhajan)的评论中,马哈拉吉说道:

你奉献给祂的小我什么都不是!而祂给了你实相!

6.22 “你什么都不需要,也没有什么可以获得的。”

真相的确非常简单,它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头脑忽略了它,期待着达成某
些更复杂也更困难的事情。头脑总是专注于醒态,因为它是醒态的创造者,所以,
它自然会在那里寻找醒态。不过,醒态只是出现并消失的状态中的一种,而大我
一直都在。因此,头脑永远无法找到大我。最终,寻找大我的整个过程被看作一
种不可能的行动,一场梦中旅行,因为你不可能找到已经是你之物。这不是获得
任何东西的问题,除了醒、梦和深眠这三种状态之外,了解你自身存在的实相并
不需要任何特别的东西。以下诗句出自生活在十四世纪克什米尔的圣徒拉尔
拉·约格什瓦里(Lalla Yogeshwari):

我拉尔拉周游世界,
疯狂寻找无所不在的上帝。
从我的冒险中归来,
我发现他坐在我的身体里——祂自己的家里。

75
6.23 “控制你的头脑,习惯将会养成,你会没事的。”

我想这一点很明显——如果你让自己的头脑四处游走,像猴子一样玩各种
各样的把戏,你就无法领悟到多少东西。一个不经控制的头脑会被某件事情吸引,
然后,当它被别的事情吸引的时候,就会忘了前一件事,就像猴子在树上荡来荡
去,抓住一根树枝,直到抓住下一根树枝。因此,有必要在头脑中灌输一些戒律,
让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头脑必须学会向内转,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大我——它
的源头。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人有一头牛,这头牛总是去邻居家花园里的草地
上吃草。于是,这个人就把新鲜的青草放进牛棚里,鼓励牛待在那里,不要游荡。
随着这头牛习惯于每天在牛棚里找到新鲜的草吃,它就不再去花园里寻找食物了。
最终,即使牛棚的门开着,它也不会出去了。类似地,接受了大师正确观点的头
脑会安静下来,变得专一。

6.24 “你应该离开房间,否则祂无法进入。”

世俗的知识和关于上帝的知识是不相容的。因为人的出生是一棵愿望实现
树,所以你所得到的,真的只是关于你想要什么的问题,关于什么占据了你的心
的问题。心即是那个在祂能够进入之前,必须清空的房间。圣徒图卡拉姆写道:

当你打消了所有的期待,
当没有什么你称之为“你的”留下时,
上主必会召唤你。

6.25 “一旦跟随你的头脑,你就失去了你自己,那是最大的损失。”

大我一直都在,比其他任何事物都贴近你,但你不知道。因此,经典和圣
人们说,大我真知是目标。大我真知通过头脑而来,但不属于头脑。这样的头脑
可以认识大我——转向内在并活跃地寻找其源头。这样的头脑永远不可能认识

76
大我——向外,朝向世间的事物。一个向外的头脑,会不断地产生这样的欲念
——“我想做这个,我想做那个”或这样的论断之念——“这是个好人,那是
个坏人。”如果你把这些念头当作你自己并遵循它们,那么你就遭受了最大的损
失,并且与那唯一能让你自由的大我真知背道而驰。

6.26 “如果你不吃药,病怎么会好?”

如果向某人寻求意见,你当然应该准备好接受其意见,不是吗?否则,这
有什么意义呢?类似地,如果去看医生,描述你的症状,然后取了药,你当然不
会把药放在抽屉里忘记它,不是吗?然而,尽管这些例子的逻辑显而易见,但小
我总是准备好坐在灵性老师的脚边,提出问题并接收答案,然后做出与建议相反
的事情。或者它会怀疑答案的合理性,或找到其他方法使答案失效。所有这些犹
豫不决都让无知的面纱一直遮蔽着大我。

6.27 “当疑惑到来(如‘我怎么可能是那?’),你就失去了自己的力量。”

坚定的决心是必要的。决心与对古鲁的信心和信仰相匹配,于是你有了一
个无懈可击的组合,正如几个世纪以来的圣徒和圣人们所证明的那样。一个很好
的例子就是室利·尼萨伽达塔·马哈拉吉。他说:

我的古鲁告诉我,我就是最终的实相。这对我来说就足够好了。我相
信他,不再对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感兴趣。

疑惑就像道路上的障碍。它们必须被清除,这样才能继续取得进展。有时,
疑惑只是头脑无法把握的事物,因为那些事物在逻辑上与它目前的理解水平不一
致,例如:“我,受限的个人,怎么可能与那——万物背后的无限实相,是一
样的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询问大师来解决。其他时候,这种疑惑在本
质上可能更加深刻,更加情绪化,例如:“我,一个小小的造物,怎么可能有望
变得像那一样伟大?”这种疑惑等同于对自己的怀疑,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障碍。

77
一旦认识到这种态度阻碍了你的进步,你就已经在处理障碍的道路上走完
了一半路程,因为它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再隐藏了。然后你就可以问自己: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是否完全接纳了大师所说的话?”“我是否相信
自己可以在这一世成为一名了悟之人?”“我是否需要向祂寻求恩典?”通过诚
实的自我反省,即使根深蒂固的疑虑也可以消除。

6.28 “你来此是为了摆脱这个无知的圈子。”

无知是一个圈子,因为它是由小我创造和维系的,而小我本身是无知的产
物。本质上,我们是出生在无知中的,因为即使作为婴儿时我们是安住于大我中
的,我们也不知道大我。后来,当小我发展为成熟的人格时,我们还是不知道大
我,此外,大我还进一步被有着粗钝身的“我”之身份掩盖。所以,这就是我们
所在的圈子,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我们中的某些人突然开始询问“我到底是谁?”
于是,探寻开始了。

6.29 “知识属于小我。但获得知识,是你必须经历的重要一步。”

为了离开无知的圈子,你需要的第一件事物是知识——已经在圈外自由生
活的人传递给你的信息。你需要知道:有一条出路;你还需要知道:你需要找到
那条出路。当然,起初,正是小我吸收了这些新的观点,但只是因为它不知道最
终它自己必须死去。等到它明白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6.30 “你仅仅需要摆脱‘作为’的幻相,这幻相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小我被做某些事的想法所困扰。事实上,小我的一个定义是:小我即“做
者身份感”。一件非常明显的事情是,随着你继续前进,并接近最终的了悟时,
你“做”任何事的感觉就变得越来越弱。“作为”的观念真的只是一种习惯性的
思维方式。当你不再把行为归属于自己时,你会感觉更自由。你开始看见,祂正

78
在为你做所有的事,而你所需要做的全部就是接纳这一点,这样,事情就可以按
照它们必然的样子展开。然后,小我的活动就不再多么困扰你,于是,你开始在
光明而非黑暗中行走。

第七章 七月:大师的工作
7.1 “不要寻求大师的祝福,成为他,那就是他的祝福。”

圣徒图卡拉姆在一首诗中说,真正的恩典是对实相的接纳。类似地,真正
的祝福,是从大师那里接收到这个真知——你就是祂,大我。这个真知不是普
通的知识,因为它有力量转化听闻它的头脑。就像樟脑被点燃时,会燃烧一段时
间,然后完全消失。接受了大师祝福的头脑也是如此,它变成了无心(no-mind)。
在此过程中,小我之虚假观念被摧毁,“我”将其自身消解,回归其源头,大我
之一体性被了悟。

7.2 “永远不要向大师要求任何事(母亲知道孩子何时需要喝奶)。”

母亲照顾着孩子的需求。这是一种自然反应。孩子不必问母亲:“你会不
会喂我?”喂食只是发生了;孩子准备好被喂食,而母亲准备好喂孩子。同样地,
当领悟,甚或大我了悟的时机到来,它就只是相当自然地发生了。真的没有必要
要求任何事,因为注定发生的肯定会在适当的时候发生。另一方面,如果某件事
注定不发生,它就不会发生。甚至大师都无法给予你尚未做好准备接受的东西。
因为不理解这个法则,许多人去见大师并说:“请赐予我您的恩典”或“请赐予
您的祝福,这样我就可以获得大我了悟。”

79
7.3 “永远走在大师向你展示的道路上,你就会与他合一。”

只要你试着去实践大师所说的话,你就会体验到一股自然的祝福之流在你
心中升起。你会发现问题的答案出现在你心中,你也会感到越来越满足。另一方
面,如果你只接受他说的话,却不去实践,你就不会感到与他或与你自己的和谐。
人类的身心是一棵愿望实现树,它使事情看起来和你的想像完全一样。如果你信
任大师并遵循他向你展示的道路,你就可以成为他。如果你不相信这是有可能的,
事情就不会发生。

7.4 “不要把你的大师当作一个普通人。”

大师就像一面一尘不染、完美抛光的镜子。当你去见大师并坐在他脚边时,
你感受到巨大的平静,最初你可能会想:
“这种平静是从这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
事实上,没有散发,没有运动。你所体验到的是你自身的平静;是大我的平静。
大师只是大我,不存在掩盖存在-意识和实相之圆满的“普通人”。

7.5 “起初,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观点:他是我的大师,他说的话是正确的。”

没有人能说出为什么一个人会遇见大师并接纳他或她,而另一个人却不会。
有人说这归因于来自前世的善业,有人说这只是好运。我不知道,但我确实知道
成为一名真正的“古鲁之子”不是小事。一旦你说:“他是我的大师”,你可以
在某种程度上离开他,但他永远不会离开你。

把你带到大师面前的问题是关于无知的问题。你不知道真理是什么,或你
究竟是谁,但你积累了很多想法,让你相信自己能找到一些东西。当遇到大师时,
你的第一个机会是抛开所有那些混乱的想法,接受他所说的是正确的。这第一步
立刻使事情变得简单多了,你也比以前更加自由。

80
7.6 “对大师具有完全的信心,之后信心就不需要了。”

对大师的真正信心并非盲目的信心——接纳(大师说的)每一个字而没有
个人体验。不过,这确实意味着你不怀疑它。你接受他所说的话,等待着你自己
的验证。例如,如果大师说“你就是祂”,那么你知道这一定是真相,尽管你可
能并未立即在自己的日常体验中感受到这一点。你接受它为正确的,接着自己找
出关于它的真相。每件事都必须在你自己的心中体验到。然后,信心就不需要了,
因为你已经亲自了解了每一个真相。

7.7 “牢记老师说的话。你就一直在与那接触。”

马哈拉吉(常)使用荷叶的比喻,荷叶漂浮在水面上,但不吸收水分。在
此,尽管他说“牢记老师说的话”,你还是一直将自己与某些东西认同,所以为
什么不让自己与大师的教导认同呢?如果你让自己深刻牢记他的观点,它们就会
变成你的一部分。要这样说:“我把我的念头留在您脚边。现在,您的心念就是
我的心念。”

7.8 “你已经变成了头脑,所以,大师改变你的头脑。”

在实相中,没有“你”的存在,但那个念头存在,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信念。
人们普遍相信个体的存在。你已经变成了那样,所以你必须带着所有的压力和焦
虑,过着头脑的生活。古鲁-弟子关系是一条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救援线。如果
老师是真诚的,如果弟子做好准备,愿意让自己的头脑臣服,那么头脑就可以被
古鲁的教导所改变。大师告诉你真相,而且持续以上百种不同的方式告诉你真相。
他不会用一瞥或一触就神奇地改变你的头脑。这种体验可能会发生,但它们只可
能是暂时的。永久的改变取决于接受并理解大师所说的话的能力。

81
7.9 “大师给了这些想法一些力量,所以你必须去见他。”

当着大师的面,弟子的道心就活了。大师的话语在弟子头脑中回响(或共
鸣),给予弟子力量,让他或她确信教导是正确的。弟子知道,没有大师,领悟
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那些与大师相爱的人是最幸运的人。吉纳
内萨瓦尔把《长生之体验》的第二章献给了自己的古鲁尼瓦瑞提(Nivritti)*,
向他致敬。文中有许多美丽的诗句和意像。以下只是其中之一:

通过不占有地位,
他获得了古鲁的伟大地位。
他的财富是他的能力
——让我们摆脱不存在之物。

(*译注:Nivritti,意为:放弃世界。)

7.10 “你已经认同了身体,而这个小我总是违背大师的教导。”

生活在十九世纪北印度阿利加尔(Aligarh)的诗人室利·达达吉·马哈拉吉
(Sri Dadaji Maharaj)写道:

对女人、对财富、对力量的爱,
是虚假的爱,
但对古鲁的爱,
是真正的爱。

你在此是为了寻找你的古鲁,
一旦找到并接纳他,
就与他合一吧。
宁愿停止呼吸,
也勿抛弃古鲁。

82
身心总是走向世俗之物。那是它所知的全部。小我是个人之幻相的具体化。
对大师的爱是摧毁小我的巨大力量,可以将小我连根拔起。这份爱让你接受大师
的教导并理解它。没有这力量,小我不会离去。

7.11 “无论大师是否与你同在,你对他的信心都会将你带到正确的层面,然后
你就会做正确的事。”

“做正确的事”不仅仅是一个比喻。如果你想要了悟,那么做正确的事,
并避免做错事,就是必要的。当感到对大师有完全的信心时,你就会感到自己在
做正确的事。然后,你就会以他为榜样,想要变得像他一样,也就是,你想重视
他所重视的。你的对错感必须来自于他。你暂时对他放弃了自己的意志,只要这
能让你了悟自己的真实本性。在了悟发生之后,你就可以信任你自己了,因为在
你和他之间没有区别。

7.12 “喇叭在说话。他不在乎别人是否听到了。”

小我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说法,因为它更喜欢想像大师作为“个人”感觉到
一些特别的东西。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大师看不见个人。他不表现出偏袒,而
且说话总是始终如一。他的工作是说出真相,并向那些询问的人指出道路。他知
道那些准备好聆听的人将会听到,而那些准备好臣服的人也会做到。卡比尔写道:

哦,卡比尔,
我在寻找一位真正的聆听者,
他(她),像鹿一样,
一听到猎人的号角,
就完全向他投降。
古鲁爱众生,
但爱古鲁之人,

83
日夜服务古鲁之人,
将会品尝到清明的永恒之水。

7.13 “他,大师,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中那些遇见马哈拉吉的人,以及那些坐在他脚边的人,都珍视着与他
有关的记忆。当然,那些记忆是不真实的;快照不能捕获真实的人。关于大师,
无论你想到或感受到什么,都是在你心中的。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你无法
如实地知晓事物本身,你只知道你自己的体验。事物的本质是认知,如果没有认
知,就没有事物存在。所以,当你看见马哈拉吉坐在那里时,你所看见的是你自
己关于他的意像。他并不作为一件客体而存在。事实上,你在大师面前感到自己
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这样的效应取决于“他不存在”这个事实。大师是透明的,
像空间一样,仅仅将你自身的空灵如镜子般反射给你。

7.14 “大师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真正的价值赋予你内在的力量,这力量
是你所不关注的。”

大师不是在做无中生有的事。他没有兴趣让你做一些练习,以便你最终可
以获得一些东西。他只向你指出已经存在的东西。古鲁是黑暗的驱散者。他告诉
你,你就是实相。你已经是那;你只需要摆脱你尚未了悟这个假设。大我的力量:
存在、意识、圆满(存在-意识-喜乐)是你自己的本性。从来没有一刻你可以说
你不存在。这意味着你已经了悟到大我。问题是你从不对这个事实加以注意。所
以,大师直接让你专注于这一点。

7.15 “你必须听从大师。为什么要担心幻相呢?”

通过将我的心臣服于古鲁,
我把它擦亮了,

84
现在,它是透明的。

这句来自卡比尔的诗表达了通过古鲁-弟子关系所发生的本质变化。头脑被
无知覆盖,正如蒙尘的镜子。无知必须被消除。当弟子让自己的心臣服于古鲁时,
这就会发生,所有旧的观点和假设被经由大师的教导而来的新领悟所取代。当头
脑明白正确的观点时,它就变得安静,可以清晰地反映实相。它变得对实相透明。
然后,大我就可以被不费力地知晓,因为大我一直都恒定地闪耀着光芒,正如在
平静且清澈的水面上,太阳会一直恒定地显出它的倒影。

7.16 “大师只是一根指针。他把你带到门口,他的工作就完成了。他不会一直
待在那儿。”

如果你读到人们向圣徒和圣人们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你常常会发现这样一
个假设,即大师能够给予弟子领悟,甚至大我了悟。这如何可能呢?即使大师确
实拥有这种力量,如果求道者的头脑没有做好适当的准备,这份了悟如何维持呢?
大师可以告诉你需要知道的一切,告诉你正确的地址。他回答你的问题,以便清
除一切疑惑,带你到达门口。然后,他的工作就完成了。要靠你去踏出最后一步,
进入房屋,占有它。

7.17 “大师说,全世界都要走这条路,跟我走,到我身边来。”

大师一直都在发出邀请,邀请我们与他一起生活在平静与快乐中。你对古
鲁的爱让你更容易放下你必须放下的东西。你想到他,你感觉到“他从来不会对
我说谎。”世界是一场持续一段时间就会消失的梦。它是挫折和欲望的车轮,是
无知的圈子。它真的如此难以放手吗?卡比尔写道:

放弃对世间利益的所有期待,

像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只为服务古鲁和瑜伽而活。

85
上帝必追赶你,说:

“哦,卡比尔,等等,我来了!”

7.18 “在最终的领悟中,既没有弟子,也没有大师。”

最终的领悟是领悟到,没有什么要去领悟的。世界是一个自发的呈现。感
知到它的人,作为梦中的一个角色,被包含于其中。在实相中,没有大师,没有
弟子,没有教导,没有了悟。那些都发生在梦中。最终的领悟意味着从生与再生
的循环中获得自由:当前的梦在被分配的时间内持续,然后结束。奥玛·开阳
(Omar 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中有一首著名的四行诗:

有一扇门,我找不到钥匙;
曾有一块面纱,我看不见了;
我和您似乎聊了一小会天,
然后,就不再有您和我了。

7.19 “大师知道他没有做任何事。他里面的力量做着这些事。”

有谁在做什么吗?马哈拉吉总是说“我不存在!” 他这么说是认真的。当
我们看着他时,我们所见到的人只是我们的观念。有一种神圣的、非个人的力量,
塑造了所有这些梦——生活,使事情看起来像是那样。它是在宇宙法则的基础
上这样做的,这法则一视同仁地给予众生过去行为的果实。大师的人生也只是在
活出过去行为的结果。区别在于,大师知道力量做着所有的事,而无知者继续相
信他或她是这些行为的“做者”。

86
7.20 “你心里已经有了对大师的尊敬,永远保持这种尊敬吧。”

当你初见大师时,你可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平静。你感觉到了不同,这
让你想要聆听他说了什么。当你自己开始明白他所说的是正确的时候,对大师的
尊敬就进入了你的心中。当他通过回答问题而清除你的疑惑时,尊敬增加了。接
下来这就取决于你了——通过继续接受和领会他的教导来保持这种尊敬。

如今,我们有如此多的选择,有如此多的教师和书籍可供选择,这就很容
易把一位大师看作众多大师中的一个。在西方,即使是在一个世纪以前,今天发
生的那种“古鲁更换”(guru-hopping)也是不可能的。当非常难以找到一位
古鲁时,对他的尊敬是自然的。最终,深深地尊敬自己的大师的人是幸运的。在
一个地方挖深井的探索者比在不同地方挖几口浅井的探索者更有可能找到水。

7.21 “由于无知,你说我是大师,你是求道者,但事实上,实相才是你!”

只要你把大我和身体混淆,你就很可能把大师看作身体。不过,有一件事
可以确定,那就是在你的本质和他的本质之间,大师没有感知到任何区别。他知
道大我是唯一的实相,你就是那,像他一样。二者都是同一个海洋上的波浪。对
于仍然感知到二元性的求道者,通过奉献,表面上的差距可以被消除。卡比尔说:

我的古鲁在贝拿勒斯(Benares),
我在海边,
但上帝知道古鲁并没有离开我的心,
即使一瞬间都没有。

87
7.22 “当一位圣人死去时,他并不烦恼,因为他不存在,他不怀有这些(好与
坏的)念头。”

当熟睡时,你会很快乐地休息,忘记这个世界。只有早上醒来,小我再次
出现时,麻烦才会回来。大师不会担心死亡,因为在他心中可以死去的任何事物
都已经死去。他知道死亡只是像深度睡眠一样。对他而言,在那么多次出生之后,
在无知的圈子里那么多次革命之后,死亡将会是最终的休息。在一天结束的时候,
每个人都欢迎睡眠到来,为了享受睡眠,还做了一张舒适的床!同样地,死亡也
没什么可怕的。正是小我恐惧死亡,因为它知道在深度睡眠中没有念头留下,而
它本身只是一个念头。小我储存着对善恶的判断,隐藏着尚未实现的欲望。这些
欲望是再一次出生的种子。

7.23 “大师玩弄概念,就像孩子玩弄玩具一样。”

马哈拉吉常常很幽默。当他说话的时候,有一股欢乐和嬉戏的暗流,非常
具有感染力。通常,房间里每一个人都会因为他所说的话而大笑。我用“嬉戏”
这个词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形容他那种轻松的感觉。这很像你在一个小孩身
边的感觉,他在世上无忧无虑地玩耍。概念就像玩具积木。把它们放在一起,做
出一些结构,然后忘记,再做一些新的结构,这是很有趣的。

7.24 “大师展示了如何结束,如何解答这个定理,但你必须自己去解答它。”

老师的好处在于你知道你可以提问。在学校里,老师在黑板上解释了一些
事情,然后说:“现在,解题吧”,但如果被卡住了,你仍然可以举手寻求帮助。
最后,你必须自己解决问题——必须达到只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理解的地步—
—但你可以通过获得大量帮助来达到那一步。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为你答出定理,
这对你来说就没有用了,因为你不理解解题方法,也无法重复它。所以提问是很
好的,但你必须自己达成最终的领悟。

88
7.25 “认知或念头是最大的无知,只有大师能告诉你这些。”

哪个“我”将会了解实相?图像能看见屏幕吗?如果遇见一个老师说:“我
是开悟的,”或“你是无知的,”那么尽快逃离他!只有真正的大师会告诉你,
我念是幻相与不快乐的根源。因此,他将不断指出这个事实:你是实相,超越认
知,超越作为个人的“我”之观念。他会告诉你,大师和弟子之间没有区别,只
是弟子坚持着错误的信念,认为他或她是无知的。大师不想得到任何东西,也不
会做出任何虚假承诺或提供任何担保。

7.26 “大师让你变得越来越大。你就是一切。然后,你觉得自己开悟了,你感
到喜悦。”

在通向最终领悟的道路上,你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短暂觉醒或开悟的体验。
它们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礼拜。马哈拉吉在此描述了这种体验。你
感觉到自己已经扩展得包含一切,你是世界的创造者,你感到深刻的喜悦与平静。
像这样的体验当然是一种很好的进步征兆。你可能把这视作大师的祝福(大师在
你心中)。然而,这只是一种体验,由于它是体验,所以它是短暂的。(求道者)
很容易把深刻的灵性体验与了悟相混淆。

7.27 “大师说,你还是不明白。没有什么是真实的。”

在一场深刻的灵性体验中,小我可能会暂时被淹没,但它仍在背景中存在。
例如:你感觉到“我是世界的创造者”,“我正在体验极乐”等等。过了一段时
间,体验渐渐消退,你开始担心你将失去那种状态。这可能是非常痛苦的,因为
从小我的角度来看,某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正在失去。在二元性的世界中,上升
的,必下降。

大师会告诉你,你尚未完全明白。实相、大我,并不依赖于任何体验,无
论那是什么体验。没有任何体验可能是真实的,因为它出现并消失。(但)你—
—大我,一直都在。

89
7.28 “你把钱包拿回来了,但它本来就是属于你的。”

马哈拉吉常说,获得大我真知就像找到你丢失的钱包。你没有得到任何不
属于你的东西。这确实是吠檀多不二论的中心要点。如果大我真知不是你已经拥
有的东西,它就必定是某个可以在某些时候形成的东西。如果它可以形成,它也
可以再次消失,这意味着它是暂时的,因此,它是不值得追寻的。所以,你必定
已经拥有大我真知。唯一的障碍就是“你尚未拥有大我真知”这一信念。大师的
工作就是消除这个无知。

7.29 “这取决于你接受多少。以正确的方式接受,你会和大师说再见。”

接受大师所说的话的能力是一种力量。每一个去见大师的弟子都带着不同
的接受力。这就像不同的成熟度一样。没有人可以说出为什么会这样。为了那些
力量正在发展的弟子的利益,大师愿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的教导。其他人将只
需要聆听几次,就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去接受。随着弟子逐渐认识到他或她与大师
不是分离的,大师就是他或她自己的大我,成熟的最后阶段就在内心发生。

在最终的领悟中,大我将弟子孤立的“我”吸收进祂自己之中,于是,追
寻真我的过程就结束了。一旦果实成熟,就会从树上掉落,而一旦掉落,就不会
再回来。然后,弟子不再需要大师的教导,而且在吠檀多传统中,是积极鼓励弟
子离开大师之所在的。这是因为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生长的树不会发展出它自己
的力量。它需要在阳光和雨露中生长,释放出自己的根枝。所以,弟子要对大师
说再见,但无论他或她走多远,都永远不会忘记给予真知这一礼物的那一位。

90
7.30 “一切都不过是海洋上的气泡。大师通过领悟帮助你打破泡沫,这就是全
部。”

小我是大我之海洋上的泡沫。它是如此小,如此脆弱。它出现,只是为了
在瞬间消失,不具有其自身的实质。它只不过是水,然而,它把浩瀚海洋的微小
部分隔开,这让它感到孤独——与海洋的其他部分是分开的。小我只有存在才
能被打破,然后大我才能再次成为一个整体。那就是大师的工作。他帮助你打破
小我的泡沫,小我什么都不是,但它看起来让你从大我中分离了。接着,你有意
识地回归一直以来的、真正的你,并融入无尽的生命海洋的深层平静之中。

7.31 “如果你想要实相,尽管拿去吧,如果你想要零,我没有什么可给你的。”

这句话是对大师工作很好的总结。大师是指向实相的指针,而实相就是你
自己。你可以用他的教导来消除你关于自己的错误观点,从而专注于那个实相,
最终了悟大我——你之所是。大师促进了整个奇妙的发现过程,但这是一个在
你心中进行的过程。你必须伸手接受大师所提供的东西,通过冥想和沉思来亲自
验证它,把它变成你自己的领悟,这样它才能完全改变你。

当你走在道路上时,事情看起来就是这样。不过最终,你领悟到,大师一
直在你心中,将你引领向他,同时以身体的形式出现,指导和鼓励你。

最后,这里有一段卡比尔的诗:

当我意识到我个人的存在,
对古鲁的爱在我心中消失。
当对古鲁的爱充满我的心,
我的小我就被取代了。
哦,卡比尔,这条路太窄了,两个人走不了。

91
第八章 八月:恩典与领悟
8.1 “大师说什么就接受什么,这就是恩典。”

当你还是一名求道者时,你被一股不受你控制的力量驱使。你别无选择,
只能去寻找大我,因为没有别的事物会满足你。你觉察到了这股力量,你想花时
间和其他也觉察到这力量的求道者在一起。那股力量被称作恩典。实际上,这是
纯粹意识的神圣力量,并不与梵相分离。恩典就是上帝。每个人和每件事物都被
这同一个力量赋予了生气,只是有的人比其他人更能意识到它。接受大师所说的
话的能力,表示头脑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不抵抗恩典。

8.2 “没有什么要做的,只需要领悟。”

如果看看印度寺庙的塔或大教堂的尖顶,你可以看到它是按阶段建造的,
底部更宽,然后逐渐变细,直到顶点。领悟也如此;起初包含许多时有矛盾的想
法,但最终专注于一个单一的实相。最终的领悟即是关于大我的真知,其中包含
了所有的领悟。为了触及大我真知,必须把“作为”和“做者身份”的观念弃置
一边。领悟通过臣服于你内心运作的恩典之力而来。

8.3 “接受大师说的话,你将永远安息。”

通向大我真知的道路是一条增长平静与和谐的道路。当你将注意力集中于
领悟大师的教导中所体现的真理时,矛盾就被消除了。当敞开心扉的时候,你会
感觉到更多的恩典。恩典一直都在。室利·罗摩克里希纳(Sri Ramakrishna)说
过,恩典之风一直都在吹,你只需要扬帆起航。

92
8.4 “如果飞机晚点了,说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的命令。”

越来越臣服或对神的恩典敞开心扉的结果之一,是你对所发生或将要发生
的事越来越不担心。有一种直觉的认识,那就是所发生的事是注定要发生的,而
且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在这种心态下,当你在机场,飞机晚点时,你会说:“我
很高兴,一切都是好的。”你不会抗拒所发生的事,你只会接受。了悟之人,知
道他或她自己与神圣力量是一体的,也可以说:
“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的命令。”
对于了悟之人来说,不存在个人意志或欲望,所以,所发生之事一直都是“我的
选择”,无论选择是什么。

8.5 “你自己承担一切,不要责怪别人。”

如果你对别人感到愤怒,你就是失败者,因为你失去了心灵的平静。你可
能觉得自己有道理,但通过表达愤怒,你是在屈服于小我对世界的观点,在其中,
一切都必须为小我而安排得舒适和方便。最好你自己承担责任,说:“是我做错
了一些事”, 并保持你的心灵平静。小我永远不会如实接纳事物,因为它没有
能力去满足那些让它活着的欲望。因此,愤怒与责怪他人是很常见的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帮助维系了小我。

8.6 “扮演你的角色,无害,但要明白‘我不是这。我就是祂。’”

陈述了悟者看待世界方式的话语,成为了求道者的指导。马哈拉吉经常这
样说。这句话就是一个例子。了悟者确定无疑地知道“我就是祂。”于是,对求
道者的指导就是“领悟你就是祂。” 通过采用大师的思维方式,求道者逐渐成
长为那份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师知道他正在扮演角色,而剧本已经写好了。
他为什么要挂念这件事?他扮演角色,但知道,担心或想像结果并不会造成任何
影响。因此,他提出这种态度是为了让求道者的心平静下来。

93
8.7 “接纳所发生的事。不要与即将发生的事抗争。这样,小我就会消失。”

头脑的冷静和清明是(了悟)大我真知的重要先决条件。如果想要的东西
不是它们原来的样子,头脑很容易烦躁不安。因此,接纳所发生的事是削弱小我
的有力方法。通过恩典,接纳发生。小我维系其自身的一种方式,是持续将其意
愿强加于自然发生的事。这里有一首古老的诗描述了这种情况:

一般来说,人是傻子,

天气热的时候,想要凉爽,

天气凉的时候,想要温热,

人总是想要不存在的东西。

8.8 “忘记所有的限制,成为祂,实相。”

你已经是祂,所以,如果你不觉得是这样的话,这是因为头脑中的一些错
误观念。努力一直是为了摆脱不真实之物。从来就没有必要变成真正的你。错误
的观念,如“我是身体”,疑惑,如“我怎么可能是祂?”都是不必要的限制,
马哈拉吉说要忘记这些。它们就像是心灵的清澈水面上的一层灰,而心灵的真正
本质是纯粹意识。除去灰尘,大我就被清晰地反映出来,被体验为无限存在。

8.9 “拆掉你的心墙,你就变成天空。”

你已经是无所不在的纯粹真知。界限和分隔都是想像。空间处处都一样。
无论是在房间里还是罐子里,空间仍然是空间。表面上的区别只存在于头脑中。
通过与身体认同,产生了一种分离和局限的感觉,就像房间里的空间说:“我被
关在这四堵墙里。”空间就是空间,在内也在外,但如果它想像自己被囚禁了,
它就会有那样的感觉。小我就是这样运作的。领悟必定会到来,正如墙壁不是空
间的限制,身体无法限制大我。无所不在之物无法被限制。

94
8.10 “如果你遇上麻烦,要理所当然地把它当作最好的安排。”

一切的发生都是根据神圣法则的自然运作,有人称神圣法则为上帝的意志。
如果你是一名求道者,恩典就已经在你心中,也在你周围运作,你也可以确信,
事件会自行安排,以便加深和加强你的道心。这是神圣法则的本质。有时,这意
味着,艰难的情形或麻烦会在你最无防备的时候出现。然而,艰难困苦往往提供
了一次机会,(让人)脱离对世俗之物的执着,或更加完全地臣服于神圣意志,
所以它们都是积极的体验。有一句尼泊尔谚语:
“一切障碍都是来自古鲁的祝福。”

8.11 “领悟应该如此强大,以至于它不会被任何念头打破。”

马哈拉吉在这里表明了修行的目的。了悟的基本法则或方法是,一旦你从
大师那里听闻“我就是祂”的真理,就要牢记这一真理,无论何时,只要其他念
头介入,你就回归它。先是聆听(听闻),然后冥想或沉思(禅定),最终(了
悟)大我真知(智慧)。你让自己的头脑保持专注于祂,直到了悟祂。这就是奉
献之道(奉爱瑜伽)。在此过程中,你质询并找出“我是谁?”抛弃一切你所不
是。所以,这也是智慧之道(智慧瑜伽)。在了悟发生之后,你的头脑自然地回
归祂。即使被某些工作占据了心神,但只要停止那项活动,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
安住于祂之中。领悟从不会被打断。当这发生时,就没有什么要做的了。

8.12 “你必须不用头脑去理解。”

这是对了悟者体验的另一种描述。古典吠檀多的伟大老师,斯瓦米·达亚南
达(Swami Dayananda)说,理解或认知进入头脑并属于头脑,但大我真知或
大我了悟进入头脑却不属于头脑。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体验:有一天我们理解了
某件事,并且能够表达这种理解,但是第二天,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再理解这个想
法,而且不能带着确信表达它。关于昨天的理解发生了什么事?理解基于认知,
可能会被无知的阴云遮蔽。这就是了悟被强调的原因。一旦有对大我的了悟,就

95
不再有无知遮蔽理解力。理解不会出现和消失,而是保持不变。只有那时才会有
百分之百的确信。那份理解是没有头脑的。

8.13 “如果你的头脑改变了,你就可以理解任何事情,为什么不呢?”

马哈拉吉常常说,大师改变你的头脑。头脑是如此重要,因为整个世界的
图景都包含于其中。世界在你心中,你不在世界中。改变头脑,图景也就改变。
当了悟发生时,你发现自己可以理解任何事。从前,大师的观点似乎模糊不清,
(但)现在变得清晰了。为什么?因为你与大师在从同一个角度观看。事实上,
你和他是一体的。

8.14 “一旦你明白自己的力量,你就会说一切都是你的选择。”

一切都在你心中。所有的体验都发生在你的意识之中。因此,你所看见的
都属于你,是你自己的创造。这就是“无所不在”的含义;你知道,若没有你,
什么都没有。如果你看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就会明白,所发生的事都是自行发生
的;你存在着,而事件在你面前来来去去。你会试图干预,让事情朝某个方向而
非其他方向发展吗?如果行动,你就行动,如果不行动,你就不行动,但无论发
生什么,你都不会想像自己是行动者。你说这是我的选择,然后你如实接纳事物。

8.15 “了悟之人,摆脱一切。”

没有什么能扰乱大我的平静。无论大我是否被知晓,祂都如是存在。大我
才是真正存在的。其他一切都只是来了又去的演出。当求道者找到大我时,他或
她就摆脱了其他一切。转瞬即逝的事物变得毫不重要。

以下诗句出自生活在十六世纪,住在阿克巴皇帝(EmperorAkbar)的宫
廷里的诗人拉希姆(Rahim):

96
心中的渴望已全部清空,
所有的焦虑都消失不见。
那些不贪图任何东西的人,
是世界的主人。

8.16 “无知在你心中占上风,所以,通过接受大师的话而消除无知。这就是恩
典。”

在求道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恩典一直都在。没有恩典就没有什么能够完
成,因为恩典是赋予万物生气的神圣力量,在适当的时候,恩典会引领生命回归
其源头。无知一直持续到求道的终点,那时,求道者会发现大我是一直已经了悟
的,事实上,大我正是求道者。所有这些的发生,都是因为接受并领悟大师的教
导,从而逐渐消除了无知。找到大我的渴望即是恩典,遇见大师即是恩典,接受
他的教导即是恩典。一切都发生在大我中,大我是恩典的源头。

8.17 “只有领悟的力量可以打败小我。”

在《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考拉瓦人(Kauravas)选择了主
奎师那的军队,但潘达瓦人(Pandavas)选择了主奎师那本人。小我想要财产、
世俗的事物,但真正的求道者只想要领悟,因为领悟之光是唯一可以驱散无知之
黑暗的事物。领悟是一种内在的转变,是头脑的改变,这才是真正需要的,因为
小我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领悟确实是一件相当神秘的事。它不仅仅是知识。在能够说出你明白之前,
你可能必须聆听某个特定的教导许多次。领悟确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
—如果回顾一下,与几年前相比,你是如何理解一个观点的,那么你肯定会看到
不同之处——但只要你还是一名求道者,领悟就不会像银行里的存款一样可靠。
你永远不会知道,当早上醒来时,你的领悟会是什么样的。某一天,你可能感觉
自己领悟了很多,但第二天,你也许感觉到没有领悟任何东西。这就像天气:它

97
是易变的,不在你的控制之下。求道者的生活确实是一个一直在改变模式的故事,
而这模式是由小我和领悟力的对抗引起的、黑暗与光明变换的模式。在早期阶段,
小我和领悟力的斗争似乎是势均力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领悟力自行组织并
自我维护,而小我则退下并离去。最终,领悟力,也就是恩典之力,获得绝对胜
利。

8.18 “存在-意识-喜乐不是最终的领悟,但如果你想去四十楼,你就必须先上
三十九楼,不是吗?”

在此传统中,最终的领悟或最终的实相是超梵,超梵永远存在,没有表现
形式或显现(现象界)。当你说“我是”的时候,现象界就开始存在了,那就是
存在-意识-喜乐。存在-意识-喜乐意味着体验——这是原初的分化体验,其他所
有体验都是从这之中展开的。存在-意识-喜乐是可以说出的、关于实相的最终陈
述,但这仍然是一句使用语言的陈述,所以,它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因此,马哈
拉吉说这是第三十九楼,不是四十楼。关于最终的实相,什么都无法说。

吉纳内萨瓦尔将《长生之体验》的第十五章奉献给了对存在-意识-喜乐这
三位一体的探讨。这里有一段简短的摘录:

这些众所周知的词语,“存在”、“意识”、“喜乐”,
被广泛使用,是正确的;
但当知者与其所指的“那”合为一体时,
它们就消失了,
正如乌云作为雨水倾泻而下,
或如河流流入大海,
或如到达目的地时的旅行。

98
8.19 “当你听到一首歌,要明白我是写手和歌手。”

任何音乐家、画家、作家或艺术家的创造力是什么?是存在-意识-喜乐的
力量在万物之中的运作。那力量让孩子嬉戏,让作家写作。力量与生命本身并无
不同。生命不是无情运作的机械力;它充满了喜乐,而喜乐是没有客体的爱。那
爱通过许多形式表达着它自己:既在听者中,也在歌者中;既在歌曲中,也在被
歌曲唤起的感觉中。一旦知晓大我,你会知道那力量就是你自己,而它也是无处
不在的。

8.20 “一旦你领悟到念头是错的,那就是无念的实相。”

如果念头是正确或真实的,它就永远不会离去,它会拥有自己的生命,不
在任何人的控制之下。你听说过精神病人的案例,他们听到“脑子里的声音”,
这声音让他们去做理智健全者从不会做的事。一般来说,念头不像那样。念头更
像是心灵的自然平静被暂时取代。在深度睡眠中,那份自然的平静被体验到,所
以在一天结束时,每个人都欢迎睡眠到来,而人的一整天通常都被由念头驱动的
活动所主导。念头必须被视作“错误的”,因为你通常认为它是“正确的”,亦
即,念头就是你。当你打破将念头认同为大我的错误习惯时,(会发现)无念的
实相已经在那儿。

8.21 “了解你的头脑,你就是祂。这就是最终的领悟。”

你可能很容易把大我与思想混淆,尽管它们完全不一样。思想不是你的真
实本质。有一个传统的例子:一只红热的铁球,铁具有了火的特性,而火则采用
了球的形式。火是大我,而球是思想。只要你把自己当作思想,你就无法真正知
晓大我——没有思想形式的大我。大我是无形的,可以没有形式而存在。思想
也是形式,不能没有大我而存在。为了了解头脑,必须认识到你是超越头脑的,
然后,你就是祂。

99
8.22 “如果想要了悟,必须抛弃头脑。必须渴望了悟,把你的生命奉献给它,
否则是没有用的。”

如果你想把世界看作具有坚实的、客观的真实性,没有人会与你争论。同
样地,如果你要把小我当真,也没有人会反对,正如现代心理学所做的那样。没
有人会为了寻找“真理”本身的目的而遵循灵性道路,反而是为了寻求个人的满
足感和成就感。求道始于你对自己的世界观,特别是对你自己的看法不满意。有
些东西缺失了,有些东西不正确,因此,生活不令人满意。一旦感觉到那种匮乏,
你就开始渴求真理,超出你对其他事物的渴求。

当遇见大师时,你会确认,你对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你把自己当作了你
所不是的某些东西。然后,你明白:必须抛弃小我——头脑。但要如何做呢?
小我能摧毁它自己吗?从那时起,你就开始进行一场英雄般的生死搏斗,在这场
斗争中,幻相与实相的力量和光明作斗争,以维持其对头脑的控制。它取得胜利
的机会就如拉瓦纳人对战罗摩,或考拉瓦人对战主奎师那一样。结果是必然的结
论。这场战斗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也可能很快结束,这取决于你有多么渴求最终
的领悟,也取决于你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因为这是法则——一切都必须付
出代价。

8.23 “一旦到达目的地,哪里还有领悟的需要呢?在四十楼,要领悟什么?”

挣扎和努力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有一个目标,还有一个寻找的终点。目标
并不涉及获得某个事物,或获取任何不属于你的东西,这一点是真真切切的。但
这仍然是一种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旅程的终点就是一种成就。你到达了一个
你马上就能认出的目的地。你回到了家。那么,还要去哪里呢?无论你看向哪里,
你都在那里。有什么要做的呢?没有“做者”存在。有什么要去理解的呢?没有
问题存在。

100
8.24 “领悟是一件伟大的事,但那份领悟最终是不真实的,因为它只是知道了
‘那不存在的’。”

你无法领悟关于大我的任何事,因为你就是那,你无法为了领悟你自己而
走到自身之外。领悟必须是关于某个客体的。所以,领悟最终是不真实的。任何
客体都会出现又消失,所以,是“不存在的”。在道路上,领悟大师的教导是必
不可少的,但在终极实相中,没有领悟的存在。

8.25 “圣人说,你可以要求任何想要的东西。我可以给你,但你必须拥有接受
力。”

基督说:“庄稼丰收了,但工人很少。” 老师并不短缺,但一直都只有很
少的人愿意接受教导。同一位大师只有少数几个弟子在同一辈子成为大师,这似
乎是正常的。大师已经准备好给出通向最终领悟的知识,但弟子必须准备好接受
并吸收它。任何限制都在接收的那一方,而非给予方。弟子必须上调自己的频率,
才能够接收大师的信息。

8.26 “你必须理解自己的头脑。头脑是唯一的因素。”

头脑既是了悟大我的手段,也是通向了悟的障碍。因此,马哈拉吉说头脑
是唯一的因素。在你自己的头脑之外,没有任何事物阻止你融入你真实本性的平
静中。大师正是你自己的大我,是超越头脑的。然而,正是头脑必须调整自己以
适应来自大师的新领悟。当头脑被完美地调整至朝向领悟,头脑本身就变得透明,
于是,不再与领悟的源头分离。

101
8.27 “一切都取决于你的能力或接受力。”

大师可以给予真知,但不是领悟。如果领悟与真知是一样的,你将会仅仅
聆听大师的教导就拥有最终的领悟,从而开悟。这不会发生,因为实际上,领悟
是真知与你的整个存在的一种结合;也就是说,真知不可能仅仅通过智力就被接
受,它必须被心灵也被感官接受。所以,举例来说,当你听到“我就是祂”的观
点时,你不仅看到它不可避免的逻辑,同时也感受且感觉到其深刻的情感正确性
时,你才会真正接受它。领悟是如此重要,因为只有领悟才有力量从根本上改变
头脑,并清除无知的尘埃。

8.28 “慢慢地往前走。慢慢地,人就能到达目的地,为什么不呢?”

龟兔赛跑的古老寓言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缓慢而稳定的进步比不持续的
快速进步更好。兔子觉得自己遥遥领先,于是停下来小睡了一会儿。在它睡觉的
时候,乌龟从它身边经过,率先跨过了终点线。稳定的压力加上对大师的信心以
及谦逊的态度,是增进领悟和战胜小我的最佳方法。

8.29 “想想你自己!不要想别人。除了你没有人存在!”

试图想像别人相对于你进步如何,或者论断别人所做的事,是浪费时间。
你无法了解别人,你最终只能把自己的理论投射在他们身上。事实上,把“别人”
看作独立的、自主的生命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幻相,只要你以这种方式看
待自己,这种幻相就会一直存在。事实上,此刻,你正生活在神圣智慧的水流之
中,你就是神圣智慧的水流。那力量就是你的真实本性。实际上,你是你的各种
体验的背景,而不是体验本身或体验者。当沉思你自己,并感受到你真正是什么
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唯一的存在,而这个“一”在一切事物之中,也在每一个
人里面运作。你知道自己无所不在。当你看见“别人”时,你看见的只是你自己
在他们身上的投射。于是,没有恐惧,也没有判断。

102
8.30 “当你拥有领悟时,头脑就满足了,没有杂念到来。”

在通向最终领悟的道路上,些许平静会到来。头脑变得相对安静。但即使
旅程变得越来越美好,仍然有这样的感觉——你尚未到达旅程的终点,也不知
道还要花费多长时间。直到最终的领悟到来之前,你都无法拥有完全的满足。事
情就是这样被安排的。生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完全的满足,没有最终的领悟,任何
事物都不会带来完全的满足。

“满足”作为一个目标,也许看起来不像“极乐”或“爱”那样非常令人
兴奋,但除了欲望的缺失以及免于渴求之外,还有什么是极乐呢?一旦领悟,就
会认识到,你不需要任何事物。然后,渴望就平息了,头脑变成了你的仆人。

8.31 “这真知可以通过大师的恩典被领悟,别无其他。”

当你初次接收大师的教导时,头脑开始思考实相,也开始变得不执着于世
俗的事物。这就是恩典之力的效果。随后,头脑向内转,并越来越靠近其源头,
这也是恩典的运作。最终,大师——大我,让你与祂合一,这也是祂的恩典。
起初、中间、终点,恩典一直都在。这就是大师的恩典,因为大师就是存在着的
一切。他在你之内,也在你之外;他是老师,也是弟子;他是求道者,也是被寻
求的事物;他是源头,也是目标。当大我——曾经变成了“二”,再次合为“一”
时,生命就实现了它的目标。在那最终的领悟之中,不再有任何个人存在,也不
再有任何需要领悟的内容。

第九章 九月:奉献
9.1 “我和大师是‘一’。”

了悟之人总是把上帝的达善(darshan)*放在他或她心中,与上帝合一的
体验就在那里。奉献是一团火焰,它一直在身体的圣殿里燃烧。奉献是自然的,
矛盾的是,它是一而不是二。“我和大师是‘一’”,意味着整个崇拜的过程已

103
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不存在外部的崇拜对象。大师被认知为你自己。这
种感觉像什么呢?这是一种完全心满意足的状态。当知道快乐的源头是你自己时,
你为什么要在其他地方寻找快乐呢?带着这份领悟,所有世间的麻烦都隐退至背
景中,不再打扰你。你的整个生命是完整的,专注于大我。圣人图卡拉姆写道:

像蜜蜂只对花蜜感兴趣一样,他总是想着大我。内在和外在,只有大我。

(*译注:darshan:达善,见圣人一面而得福、沾光,或圣人的讲经、布道会。)

9.2 “说世间没有什么不好的。那就是爱。”

这句话不可能通过小我-头脑来理解。头脑会指出世间很多东西都是“不好”
的,不仅包括不受欢迎的事物,更包括那些似乎表明世界本身是一个寒冷而严酷
的地方,是地狱而非天堂的事物。通过沉溺于负面的意像,小我增强了它的分离
感,并证明它的自私观点是合理的。

在实相中,世间没有什么不好的事物,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独立于观者而
存在的。无论你看向哪里,你都只是在看你自己。当你看向一面镜子时,你知道
你看着的是你自己,也就是说,镜中映出的是你的影像,但影像不是其源头本身。
如果镜子破裂或弄脏了,你不会想像“你”受到了镜子的影响。即使你的影像不
漂亮,你仍旧爱着你自己,珍惜你自身的存在。没有什么能改变你在你存在的中
心所感受到的爱。当你清晰地感受到这份爱,当你知道爱是你自己时,你会在处
处看见爱。你不会感觉到任何东西是“不好”的。

9.3 “忘记一切,你就在那。哪里你不在?”

奉献(bhakti)和智慧(jnana)之间没有真正的区别。你可以说“祂无处
不在”,并崇拜神圣力量无所不在的美,但大我真知告诉你“你就是祂”,于是
你知道,你处处所见的都是你自己,你崇拜的也是你自己。当小我-头脑被忘记

104
时,这份领悟就会到来。你保持着你的无形和无限的状态,就像建筑物的墙壁被
拆毁时,空间依然存在一样。

9.4 “当一块盐溶解时,它就变成了海洋。”

圣人图卡拉姆写道:

一旦溶入水,盐就无法变回固体。

同样地,了悟实相者也溶解了。

念头已经变成无念。

圣人安住于梵中。

他(她)再也不会陷入幻相。

当头脑活跃时,念头也一个接一个迅速流转,你无法觉察到对大我来说自
然而然的平静。当念头平息时,如在冥想状态中,那份平静就作为你自身的存在
被直接体验到。这就像盐在海中溶解。念头变成无念,于是你作为无念的实相而
存在。念头也许仍会升起,但它们不会被视作独立于大我,因此不会扰乱那份平
静。当念头升起时,大我如是,当念头平息时,大我如是。念头并不像游鱼,游
鱼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但念头没有);念头像波浪,它们在海面上起起伏伏,是
海洋的一部分。

9.5 “谁会看见祂?你能用哪只眼睛看祂?”

实相在哪里?你能在“外面”的某个地方找到它吗?如果“你”可以找到
它,那么对你来说,它就是一个客体,那么“你”会是谁呢?你将不得不成为独
立于实相的某种东西,才能够看见它。这是不可能的。你,你自己,必定就是实
相。你可以看见世界,但你永远无法看见你自己,你永远无法把自己变成一件客
体。“你”、“我”、“他”,都只是观念,是词语、标签,用来分割那不可分
割之物,如此,口头交流才可能发生。只有一个实相,它永远不会从自己里面出

105
来,变成两个,尽管整个世界显现了。在世界表相中,没有什么可以看见那让一
切成为可能的实相。电影中的人物能够看见自己被投影的屏幕吗?

9.6 “只有一体性存在,所以无论你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都是祂。”

你无法看见你自己的眼睛,但如果有一面镜子,你就可以看见它们的映像。
显化宇宙就是一面光之镜,其中映照着大我的存在。没有什么不是大我,但大我
并不存在于显现中,就像人并不存在于镜子映照的影像中一样。

映像是通过光线看到的。能量和物质、空间的三维,时间的维度都在那里
出现。这一切都是一场关于运动、力量、活动和分化的演出——幻相的游戏、
意识的戏剧。在实相中,只有一体性存在,所以,无论你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
都只是那,表面上的多样性只是幻相,别无其他。在某种程度上,映像是真实的,
因为它的源头具有真实性,但它没有独立存在性。在了悟大我的过程中,你首先
拒绝了不真实的世界,并确认了只有源头是真实的。稍后,有了大我真知,你看
见世界是你自己,你把它作为你自身实相的一部分而接纳。然后,无论说“一切
都是祂”,还是“一切都是我自己”,你都达到了奉献的最高层面。在第二天下
午的巴赞时间,我们唱诵了以下表达最佳奉献的语句:

专注于祂,外在和内在,无所不在,你自己的大我,永恒闪耀光芒,永远
完备,永远光明,永远纯净,永远呈现在你面前。

9.7 “因为对大师有信心,所以你敬拜。”

你的敬拜无论是一些特定的奉献,比如日常的供奉和巴赞,还是一种更多
的内在的臣服态度,在大我了悟之前和之后,奉献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两种情
况下,奉献的理由都是相同的——对大师的信心。唯一的区别是,在了悟之后,
明白大师就是你自己。然后,奉献仅仅是已经存在的信心的表现。在了悟之前,
奉献是维持那份信心的基本途径。奉献是领悟道路上方法的一部分,因为为了让

106
头脑专注于重要的事,这样做是必要的。臣服于大师也是同等重要的。头脑应该
转变,进入这样一种节奏,在其中,生活以对大师信心的表达为中心。

9.8 “你与大师是‘一’,但只要还在身体中,你就必须敬拜。”

奉献不是可选的。无论你认为自己是一名奉献者,还是走在智慧之道上,
任何形式的灵性修行,都要求你奉献于上帝或古鲁,或任何你认为值得爱与渴求
的事物。学习大师的教导,意味着必须奉献于他或她。吟唱上主的名字,意味着
必须奉献于名字所代表的那。事实上,你已经是大我,已经与大师合一,甚至伴
随大我真知而来的领悟的呈现,都不会改变奉献的需要。以人类的形式存在,拥
有认知实相的人类头脑,意味着奉献是一种自然反应。

身体吃东西是为了给自己力量。头脑学习是为了获得理解力。心灵寻找同
伴是为了获得支持。身体、心灵和头脑必须一同工作,才能维持与神圣力量的正
确关系。对求道者来说,
“正确的关系”首先意味着,不要忘记那力量是最高的;
对智者(了悟者)来说,则意味着,较低和较高的本性之间的自然关系,二者都
是人自身的大我。对小我,也就是无知来说,在一体性中,关系的存在似乎是矛
盾的,但正是矛盾的念头本身造成了这种困扰。二元和非二元的奉献感继续存在,
没有任何矛盾感。卡比尔写道:

用奉献之水,

卡比尔洗掉了无知的污垢;

没有奉献的日子,

如在坟墓中度过。

9.9 “大师说,用爱和感激来接纳一切,而不仅仅接纳好事。”

奉献的态度就是接纳的态度。“我是谁?(凭什么)去拒绝降临于我的
事?” 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是被更高的力量所赋予的,而不是这个受限的头脑。

107
然而,事件不是以任意方式给出的,而是作为过去行动的结果。上帝是业力
(karmaphala)——行为果实——的给予者。因此,无论发生什么都是必要的。
虚幻的小我构想了接受某些事物的欲望,它把一些事物贴上“好”的标签,并拒
绝其他事物,给它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对大师、对上帝、对大我的奉献,带
着与日俱增的爱与感激,带来了以正确方式接纳所发生的一切的力量。

9.10 “你就是祂。所以要去爱谁,又不爱谁呢?”

爱,真正的爱,与任何客体无关。爱不需要任何对象,而且无论如何,没
有任何事物可得。当谈及对某个人的爱时,谈论爱就是错误的。在纳西索斯
(Narcissus)的神话中,一个年轻人看见了他自己在池塘里平静水面上的倒影,
于是爱上了它。这个故事意味着,只要你对你的真我(true Self)——造成倒
影的“一”——无知,世界就是迷人和精彩的。

在无知中,你想像你是某个人,可以爱你所看见的事物。你把独立的存在
性归属于所出现的“我”,你假设所有升起于“我”的情绪都是真实的。事实上,
你被你自己的投影迷住了,你被你自己所凝视的影像催眠了。为了打破魔咒,你
必须将你的凝视从倒影上转移,朝向源头。然后,你开始明白,爱并没有任何对
象,相反,爱是你已经所是。不存在爱这一个不爱那一个的可能性,因为你已经
作为至爱的大我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中。

9.11 “要像等候猎物自行落入口中的动物一样。”

大师就像一个熟睡的人。他不在乎世界,因为他知道这只是一场梦。他不
试图采取任何行动。他只是让事情顺其自然。无论什么事到来,他都应对,但他
并不与结果认同。无论他做什么,他都为事物本身的原因而做,不是为了别的什
么。一个萨度(sadhu,弃世隐者)只有在食物免费提供给他的时候,他才吃。
大师是最伟大的萨度,因为他的整个人生就是这样度过的。无论什么来到他面前,
他都把它当作来自上主的恩赐而接纳。

108
9.12 “头脑的纯粹无非是忘记头脑,因为它不存在。”

实相是非二元的,而头脑的本质是二元的。头脑是建立在“我”念的基础
之上的,当有“我”的时候,也就有“非我”。头脑以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纯
粹与不纯来思考。头脑构想的世界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整体——例如全部都是好
的,因为头脑的二元性本质总是将一件事物与另一件进行比较,将一件事物与另
一件对立。头脑创造的世界是由相对的观点、理念和价值判断构成的。这是一个
概念化的、被诠释了的世界。真正的纯粹存在于这一切发生之前。实相与纯粹或
不纯粹的观念毫无关系。就相对世界来说,实相是中立的,也就是说,它是超越
对立面的。头脑并不存在于那里。

9.13 “大师无所不在。他永远不会离开你。你与他是‘一’。”

“大师”实际上是意识或上帝的另一个词。当你在讲经聚会期间,看见坐
在你面前的大师时,实际上没有人在那里。也不存在你所认为的你自己,只有你
的念头和背后的假设——假设有一个人存在,具有独立存在性,渴望这个或那
个,是“做者”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想像。大师无所不在。在大师的本质和你的
本质之间没有区别,就像这个房间里的空间和隔壁房间里的空间没有区别一样。
墙壁和窗户不会限制空间。空间是无所不在的。同样地,大师、意识,不会被“我”
和“你”之观念的遮蔽影响。这些心理界限,是表面上的,不真实的。

9.14 “念头在头脑中产生,心给予它力量。所以心就是力量,心就是生命。”

每个人都在致力于某件事。崇拜是表达个人价值观的行为。一个人可能崇
拜跑车,另一个人则崇拜野心或安全。无论快乐的源头在哪里被感知到,心就在
那里倾注关注和喜爱。所有的造物都在寻求快乐,所以,众生都在寻找同样的东
西。同一个探寻的法则,既在世俗之人心中,也在灵性之人心中运作。唯一的区

109
别在于喜爱的对象不同。灵性探寻者明白,外在的事物不可能给予真正的快乐,
所以,于内在寻找源头。其他人则继续在外界寻找。

念头在头脑中产生,心给予它力量。情绪升起,于是你说:“没错,我想
要那个!”情绪即运动。早晨,醒态出现时,你要求它到来了吗?没有,作为一
个唤醒头脑的动作,醒态出现了。那静止的、不受干扰之物,扰动了它自己,并
与它自己所投射的世界建立起关系。再次拥有了体验世界的渴望。这会持续一段
时间,直到力量耗尽。然后,就会有回到深眠状态的渴望。这个渴求、满足和幻
灭的循环是活在每一个生命心中的神圣力量的运作。基督说:“生命即运动和休
息。”生命本身就是一段插曲,两段遗忘之间的清晰间隔,遗忘的两极之间的记
忆火花。

9.15 “当大师的身体离开时,经由领悟,他仍在你的心中与你同在。”

如果有人给了你一份礼物,当看着那份礼物时,你会记起把它送给你的人。
大师给予你领悟,所以当体验到你的领悟时,你会记起他。爱与感激自然地升起。
如此,通过臣服于大师而变得纯净的头脑,认可改变了它的真知之源头。真正的
弟子,即使他或她成为了大师,也总是有着这样的态度——“我所得到的一切,
都来自于我的大师”,并继续保持仆人的态度。这样,传承的纯净得以维持,教
导从古鲁传递给弟子,代代相传。

9.16 “当你遇见圣人时,他会把你变成圣人。”

当你遇见一位你心目中的圣人,并感到他(她)是适合你的老师,于是自
然地,你会试图尽可能变得像他(她)一样。与此同时,大师也会告诉你,在你
和他(她)之间没有区别。你不是一只蚂蚁,在地上匍匐前进,而是一只飞鸟,
能够毫无限制地自由飞翔。

110
对于大师所说的话,弟子们的接受力和领悟力各不相同。那些做好准备接
受的人,自己会变成大师。通过对大师放弃自己的自我意志(self-will),他们
清空了自己。然后,内在的大师就能够接管。

9.17 “上帝居于一切众生的内心最深处,接受着奉献给祂的各种不同的服务。”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注意:关于奉献,马哈拉吉本人并没有述说太多。不过,由于这个主题非
常重要,所以我们引用了一系列马哈拉吉的大师,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
拉吉的语录,来补足这个月的天数。

无论你认为自己崇拜的是哪一位神明或哪一位古鲁,事实上,只有神圣力
量既作为崇拜者也作为崇拜的对象显现出来。上帝是光明,是爱,是无所不在的。
人类的头脑就像一个棱镜,将纯粹的白光分解成不同的颜色,创造出不同形式的
神明和古鲁。祂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奉献和服务,但好笑的是,祂也在提供奉献和
服务。

9.18 “对祂的崇拜在于知道,祂永远存在,永远。”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
哈拉吉)

你无法直接崇拜无形(无属性)的实相。你必须通过一种形式(赛古鲁)
间接地崇拜。崇拜大师、神明或女神的形象,是崇拜独一、无所不在、永恒的大
我的一种便利方式。当你看着自己崇拜的形象时,你知道祂是永远存在、无所不
在的。在你面前的崇拜对象——古鲁的画像或神明的雕像——是代表大我的符
号,但与此同时,没有大我的代表就无法崇拜祂。因此,崇拜时,在有属性和无
属性、显现和未显(的实相)之间确实没有区别。这份领悟不必局限于正式的崇
拜。整个显化宇宙都是祂的代表。圣人图卡拉姆写道:

111
有属性和无属性是一体的。

这份领悟降临至图卡拉姆

——无论你看到和感知到什么都是大我。

9.19 “了悟大我之后,求道者将他的大师视作众生之中最伟大的。他感到自己
属于大师。”(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在这个传统中,求道者将自己归属于大师长长的传承之中,在其中,对作
为大我象征的古鲁作奉献是最重要的。这份归属让求道者敞开心扉接受大师们,
而非他或她的直接古鲁的影响。这一传统也强调了悟之后继续奉献的价值。当开
悟发生时,求道者从束缚中解脱,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没有了义务。然而,还有
一份这样的了悟,实际上,大我了悟只是大师种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而大师的
种子是从他(她)自己的大师那里得到的。他(她)属于那个传承,与此同时,
也属于众生内在的大师。通过将大师等同于大我,求道者将只会承认,没有“做
者”,只有大我的神圣力量。

9.20 “我们唯一的责任就是崇拜赛古鲁。”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责任一直都是你同意去做的某些事。你履行某个责任,是因为你觉得有道
德义务去做它。它不是你不情愿做的事,也不是因为你恐惧不履行责任的后果,
或者是因为你想从中得到某些东西。你是自愿去做的,因为你感觉到这是正确的
事情。例如,大多数人都自然会对自己的父母感到尊敬,而不必被社会要求这么
做。同样地,对赛古鲁(真正的老师)的尊敬也自然地在求道者心中升起。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领悟到大师确实是大我的时候,对大师的爱可能更
胜于对父母和家人的爱。对大我的爱是真正的爱,不依赖任何对象。因此,对赛
古鲁形象的崇拜,事实上是对大我的崇拜,也承认了大我是唯一的“做者”。无
论你从事的是什么灵性修行,最终,对赛古鲁的崇拜都是你唯一的责任。在你的

112
道路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赛古鲁的原因,因为赛古鲁就是你自己至爱的大
我。因此,从来就没有任何放弃这一责任的问题。

9.21 “只有了悟之人才能无欲地崇拜。”(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崇拜是奉献的一种表达方式,那是一种自然升起的感受。了悟大我带来了
这样的领悟——没有需要了悟的人存在。在实相中,没有求道者,也没有大师。
然而,在了悟之前存在的奉献感,在了悟之后仍然存在。为什么不呢?了悟之后
的奉献有一种不同的特征,那就是没有与之相关的欲望。没有什么可得的。作为
求道者生命特征的独立(个体)性已经被超越。没有了渴望,只有满足和喜悦的
自发表达。智者(了悟之人)安住于大我中,忘记了头脑及其对立面,但仍继续
崇拜祂——显现于万物中者。

9.22 “奉献是真知之母。”(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奉献为领悟提供了支持,就像母亲为孩子提供支持一样。它是一个你总是
可以回归的永恒存在。对大师的奉献打开了沟通的渠道,经由这个渠道,头脑可
以接收真知。因为你已经在对大师做奉献,所以真知可以保持稳定。没有奉献的
支持,真知往往会消散,变得容易产生错觉。

9.23 “奉献意味着对大师的信心,在你的大我和大师的大我之间没有区别。”
(室
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奉献于大师就是奉献于大我。起初,大师出现在你所认为的“外部”世界
中。你面对面地见到了他。不过,大师也是你自己的大我。你已经是大我,但对
于这个事实,你仍然是无知的。在适当的时候,大我将揭开幻相之面纱,正是这
面纱让你相信,你过着一种与大我分离的独立生活。对大师的信心直接导向对大

113
我的信心,而大我是你自身的本质。然后,你把大师作为大师而崇拜,同时,你
也知道他就是你的大我,(你们之间)完全没有区别。

9.24 “神圣真理,若无有形崇拜的支持,就是无根基的。”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
瓦尔·马哈拉吉)

古鲁-弟子关系的魔力来自于信心和臣服。只有足够信任大师,你才能放弃
自己现有的全部观念,并接受你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通过这种臣服的态度,你
心中的奉献之火被大师的火焰点燃。对大师身体形态的奉献,使火焰保持不灭。
你也许会获得一些关于神圣真理的知识,但如果独立身份感不离去,你怎么能了
悟那个真理,并与之合一呢?奉献就是方法,用来推倒小我所筑起的墙壁。

9.25 “有形崇拜是为了奉献者的快乐。”(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崇拜不是为了大师的利益。他没有什么要获得的。崇拜的行为是为了崇拜
者。它使身体协调,让头脑安静,令心灵感到平静和喜悦。奉献者从未与大我分
离。崇拜提供了一个方法,去领悟那一体性。它既有用,又令人愉快。了悟之后,
大师和仆人的关系仍在,但有了更多的领悟之美——领悟了那包含二者(大师
和仆人)的一体性。

9.26 “既拥有真知,又做奉献的人就像国王一样。”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
哈拉吉)

人类是由身体、智力和情感组成的。满足不会仅仅因为取悦某一个方面,
却忽略其他方面而到来。仅仅拥有真知本身,是枯燥的。仅仅拥有逻辑,不能产
生领悟。必须还有一种发自内心去领悟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走在灵
性道路上的人都是奉献者。

114
甚至大我了悟,尽管它让人从生与死的循环中解脱出来,也可能不会立即
提供一种完全喜悦和极乐的感觉。对了悟之人来说,奉献在于,安住于大我的一
体性中,同时,又像所有人一样崇拜大我。了悟之人看见,在一体性和世界的表
面多样性之间没有区别。这样的一个人变得强大,像国王一样,说:“一切都属
于我,因为万物都是我自己。”

9.27 “在这存在的海洋中,对大师的奉献是你拥有的强大支持。”
(室利·悉地哈
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马哈拉吉、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和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
的教导都遵循传统,并非常重视古鲁-弟子关系,把它视作一种神圣的纽带,通
过它古老的智慧得以传播。对大师的信心和奉献是大船,可以载你横渡这个幻相
世界的海洋,幻相之海洋不断地在你心中和你周围流动,但它总是威胁着要吞没
你。

应该注意的是,不必总是面见有身形的大师。某些求道者不用坐在另一个
人类的脚边,就能够在内心形成与古鲁的关系。然而,对他们来说,信心和奉献
的原则是相同的。

对大师奉献的传统以及古鲁-巴赞(将古鲁作为上帝崇拜)的实践,在马哈
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印度的一
部分,这些大师都居住在那里。在这个传统中,上帝、古鲁、大我一直都被视为
一体和相同的。在十二世纪,吉纳内萨瓦尔这样赞美他的古鲁尼瓦瑞提:

仅仅他的一瞥,

束缚变成解脱,

知者变成所知。

他把解脱之金分配给所有人,

包括伟大的人和渺小的人,

115
正是他给予了大我的异象。

至于他的力量,

他甚至超越了湿婆的伟大,

他是一面镜子,

在其中,

大我看见了祂自身极乐的映照。

9.28 “为了保持真知的稳定,奉献是必要的。”(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
拉吉)

为了保持真知的纯粹,有必要让小我一直远离,因为“我是做者” 的观念
是小我的特征,是不纯粹的源头。因此,奉献是有必要的,这样,头脑才能保持
纯净和开放。只要你是求道者,对大师的信心和对其所代表的神圣法则的臣服,
就是打败小我的最佳途径。即使了悟之后,奉献也作为对已有领悟的滋养,保持
着真知的稳定。圣人图卡拉姆在《夜之巴赞》(night bhajans)的一首诗中写
道,

你的头脑已经改变;

错误念头离去,而祂留下。

然后,你明白了真正的奉献:

总是想着祂而不是你自己。

9.29 “你必须通过成为湿婆而崇拜湿婆。”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所有崇拜的最终结果都是与你所崇拜的对象成为一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你都认为自己与大我是分离的,但最终,分离的幻相消失,只有祂仍在。你认为

116
你自己是“我”,正是这个“我”的叠加使幻相看起来真实。然后,你清醒地认
识到一体性,不会再回到幻相中。在完全臣服的状态中,“我”不存在,这个状
态是奉献的目标,也被称作超越奉献(parabhakti)。当那种状态属于你时,
你就作为大我生活在其中。

9.30 “将自己奉献给大我的人,最终成为了大我。”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
哈拉吉)

究竟什么是奉献?它的含义是什么?乍一看,这似乎是在向一个比你高得
多的全能者表达敬意和请求帮助。有人认为祂是湿婆,有人认为祂是罗摩,有人
认为祂是主奎师那。其他人则视其为圣母,如卡莉(Kali)或德加(Durga)。
在这个传承中,我们以古鲁的形式看待祂,我们唱诵巴赞歌颂以古鲁形式存在的
祂。即使头脑可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看待大我,但仍然只有一个大我,一个力量,
那个力量看起来是两个:奉献者和奉献的对象。

一直以来,当你充满爱地匍匐在大师的脚边崇拜,或为了领悟而热忱地祈
祷时,祂都在等待,(对你的行为)完全不感兴趣地等待着祂能够向你显露祂自
己的那一刻到来。当那一刻到来时,你领悟到,你一直已经是祂,祂也已经是你,
是你自己创造了分离感。你相信你是无知的,但那无知只是一种想像中的状态。
无知不存在,也从未存在过。在那份领悟中,有人笑,有人哭,但所有人都感觉
到放下独立存在之负担的轻松。然后,即使你与大师是一体的,你仍然感谢他,
把他看作众生之中最伟大的。在这个传统中,有一首巴赞圣歌是这样总结的:

我的大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他的弟子变得像他一样。

117
第十章 十月:念头与头脑
10.1 “要变得无心。不要思考任何事。”

思考实际上是一种自发发生的现象。许多不同的想法因不同的刺激而产生,
但它们都是机械地发生的。由于小我,困难或困惑出现了。小我是一种“元念”
(meta-thought),包含着所有其他的念头。这个“我念”(I-thought)给
了你一种感觉,即“你”在思考“你的”念头,但事实上,根本没有这类事情发
生。小我本身就是一个念头。所以,念头就是思考的内容。因此,马哈拉吉说“不
要思考任何事。”其目的不是试图停止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而是打破与念头的
认同,也就是,让你自己与念头分离。你是无念(thoughtless)的实相,在此,
马哈拉吉称之为“无心”(no-mind)。

10.2 “试着深刻地领悟到:你的头脑无法与你抗争。”

“你的头脑”不是你。你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无论有没有任何心理活动在
进行。然而,头脑,充满了小我的虚假观念,想要持续成为你,就如乞丐坐上王
位。所以,领悟一再被强调。只有领悟到你的真实身份,才能使国王回归王座。
乞丐无法以王道看待事物,统治王国时犯下了很多错误,但即使被暴露出来是冒
名顶替者,他也会奋起反抗,不想放弃王位,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发号施令。有必
要使用大师的教导作为一束光来看穿小我,并领悟到:小我只是一个观念。当深
刻的领悟之光到来时,小我的黑暗就被驱散了。

10.3 “要冥想我是实相,而不是身体。”

当静坐冥想大师时,你可以从对他身体形态的冥想开始,但必须进行转换,
以便将他作为无形的实相来冥想。与此同时,要放下“我”在冥想的观念。然后,
你就拥有了非二元-无形(non-duality-the formless)状态,可以安住于无形
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冥想本质上只是沉默,只是存在。它没有名字,因为它
不是一件事物,不是一个客体。

118
10.4 “扩展你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大。”

你需要某种解药,来治疗长期以来的习惯性错误思维所带来的催眠状态。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只老虎幼崽的。它的妈妈死了,它被一群山羊发现并抚养长
大。这只幼崽在小山羊群中长大,养成了山羊的所有行为举止、饮食习惯、叫声
等等。有一天,一只成年大老虎走过来,在山羊群中寻找食物时,惊讶地发现:
一只快要成熟的幼虎在羊群中无害地生活着,这种生活方式与它的真实本性是如
此矛盾。大老虎靠近,山羊逃走了,幼虎感到疑惑。明白了发生什么之后,成年
老虎带着幼虎去了一个池塘,在那里,它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倒影。这就解释
了这只小老虎也是一只老虎,而且显示出两只老虎的倒影是多么相同。这样,小
老虎认识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开始咆哮,并以适应其与生俱来力量的方式行动。

这个故事表明,你可以让头脑变得越来越大。只要把熟悉的念头和渴求当
作你自己,你就仍被你是山羊的念头催眠。大师的念头范围更大、更宽广,要求
更高。一旦把那些(大师的)念头作为你自己的念头来接受,你就无法再长时间
忘记你的真实身份。

10.5 “你必须搅拌大师说的话。一遍又一遍地沉思。”

对于一个人来说,坐下来真正思考某个观点,目的是领悟它的真正含义,
这是一件罕见的事。一般来说,所谓的思考是机械地发生的,只是对另一个念头
的反应。所以,马哈拉吉使用了“搅拌”(churn)这个词来说明需要的是什么。
牛奶被搅拌一段时间后,就凝固成黄油。这是一种方法的象征,即思考某一个观
念就可以把它变成领悟。这是一种类似的转变。领悟是摧毁小我的唯一途径。

119
10.6 “不要勉强头脑。让头脑思考吧。”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静坐冥想的瑜伽士。就在他全神贯注于三摩地之
前,他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想找一张新的虎皮用来打坐,因为他原有的那一
张已经用坏了。他是一个熟练的瑜伽士,这一次,他进入了一个持续两千年的三
摩地状态。当最终恢复普通意识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去取得一张新的虎皮。故
事首先表明,你不应该将进入冥想的深层状态与开悟混淆,其次,你也无法阻止
头脑思考。这就是头脑的所作所为,也将继续如此,无论念头之间的间隔是两秒
还是两千年。

10.7 “一有这些念头,你就立即被打湿了。”

马哈拉吉说我们应该像荷叶一样,荷叶坐于水上,但不被打湿。如果叶子
变湿并浸入水中,它就会下沉。作为大师的奉献者或弟子而生活在这世间,你需
要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独立于对我念的错误认同。“我做这个是为了获得那个,”
“我想要某些东西,”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类似念头,都是打湿叶子并使它沉没
的念头。

10.8 “一切念头来了,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要说‘这不是我的。’然后,你
就从其中出离了。”

起初,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观点——不要去想自己的念头——但这仅仅表
明了假定念头为真这一习惯的深度。头脑总是以“我的想法”来思考。但“我”
是谁?这一点它从来不问。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你,作为求道者,真的别无选择,
只能积极地将“你”同念头分离,有效地成为念头的观察者,而非它们的思考者。
无论什么念头升起,你都说“这不是我的。”这个练习创造了必要的距离,以便
你开始领悟到:你存在于念头升起之前、期间和之后。

120
10.9 “你们心中都拥有最高的力量。欢迎它。头脑必须完全接纳这一点。”

我们所说的念头在梵语中被称为心念变化(vritti),它的意思是“思想的
改变。”念头就像出现在水面上的波浪;它们改变了水(的形态),但它们与水
没有区别,也不具有自己的力量。波浪来来去去,但作为它们源头的海洋依旧。
海洋即真知,真知就是无限的力量和意识。所需要的是,头脑经由大师所引导的
念头,质询其自身的本质,直到它完全接纳并领悟其真实的深度和力量。然后,
念头停止运作,仿佛它们与产生它们的认知是分开的,于是头脑变得纯净,马哈
拉吉常常称之为“无心”。

10.10 “经由语言我变得受束缚,经由语言我可以变得自由。”

人类使用语言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这是一项在幼儿时期通过反复试验而
获得的技能。婴儿通过模仿父母所说的话,学会将自己的感官印象客体化。意识,
是允许这一过程发生的力量,也是孩子的真实“身份”,逐渐被无知蒙蔽。大脑
被分为两半,它为将一切事物一分为二的头脑提供了基础,这一划分从基本的二
元性“我”和“非我”开始。这种将意识与我念的混淆,创造了对身体的认同,
是束缚。

要化解这一错误认同的过程,必须采用相反的过程,正如拧下螺丝或追溯
河流的源头。通过寻找“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质询你的真实身份,可以
消除误解,于是,个人身份融入其源头。两个过程的发生都是通过使用语言和观
念而进行的。

10.11 “心应该变成无心。无心意味着‘我什么都不做。’”

心的存在是因为你创造了它,并把它当作你自己。换句话说,你,主体,
投射出了一个被称作“我”的客体,现在,那个客体把自己当作了主体!你,主
体去了哪里?哪里都没有去。你仍然是主体,但目前,你与心认同了,而心是你
自己创造的客体。心是所有活动表面上的源头,你把这些活动当作你自己做的这

121
件事或那件事。心是一个幻影,不是真实的存在。马哈拉吉说,心应该变成无心,
这意味着,心应该被视作虚假的,仅仅被视作一个投射,而不是其所假装的独立
行动中心。然后,心回归其本初的纯粹意识、无心或无念实相状态。

10.12 “你心中必须完全确信没有什么是真实的。”

小我-头脑假设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当它——小我,在睡眠中消失时,
世界仍在。这就是无知。世界并没有走过来说“我存在。”这张桌子并没有说“我
是一张桌子。”正是头脑把存在性赋予了它们。没有头脑,什么都不存在。如果
世界是真实的,那么它就会嘲笑你,因为你知晓它,却仍然对你自己一无所知。
所以,要忘记世界,去了解头脑是什么。当头脑本身被视作虚假时,完全的确信
——什么都不存在——就会到来。

10.13 “正确地思考是我的责任。”

你应该按照你所知道的真相去行动,即使这违背了其他人所相信的真相。
没有人会强迫你正确地思考。你必须在自己的内心找到这样做的原因。拒绝幻相,
坚持实相是你的选择。它只对你是重要的。只要你是一名求道者,你就可以把应
用从大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变成责任。如果你不这么做,别人不会介意。神圣力量
也没有得到或失去任何东西。祂每一秒都可以创造和毁灭无数的形体。祂甚至都
不知道“你”,因为“你”只是念头,不具有任何真实的存在性。被称为“你”
的幻相到达了它生命的尽头,然后就消失了。你的机会就被浪费了。

10.14 “忘记一切,忘记冥想,安住于你自己之中。”

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指导你在冥想时要做什么,指导你在念头变得
安静时要做什么。马哈拉吉确实对他的“初学”弟子推荐了冥想,并说其目的是
让人的头脑变得精微。这句指导指的是,头脑已经达到了变得精微的层面。你已

122
经忘记了杂念,包括“我在冥想”的念头,并安住于纯粹的存在中。然后,这个
“安住”就变成了冥想的实践。冥想的这个层面,通常是在用咒语冥想一段时间
之后达到的。

10.15 “头脑必须改变,这就是全部。”

很难经常强调这一点,即:生活、世界和灵性探索的整个戏剧都发生在头
脑之中,通过头脑而发生。头脑的内容、布局和结构,创造了物质,从其中生命
之梦被投射出来。如果你改变了头脑的内容,整个梦境就改变了。意义就变得完
全不同。例如,从前认为是真实的和重要的东西,变得不真实和不重要。如果你
看这个世界时,认为它应该这样或那样,忘记了它是来自于你的,这就是一个错
误。这就像一个试图触摸自己身影头部的孩子。当他伸出手去触摸影子时,影子
移动到了无法触及的地方。孩子哭泣着,直到母亲向他展示,通过触摸自己的头
部,影子的头也会被触摸。同样地,要改变世界,就有必要改变头脑。

10.16 “思考再思考,最终忘记一切。”

思考的最终目的是领悟到,没有思考之人的存在。然后,整个思考的过程
崩塌,头脑与纯粹真知或意识合一。求道被遗忘,平静成为主旋律。领悟这一点
的人,是谁?没有人,但领悟仍在。对于这个无念的实相,无法用语言表达。

10.17 “通过思考,你可以变成最伟大的人。

你已经是伟大者之中最伟大的。不过,为了有意识地成为那,头脑必须为
之努力,并了悟祂。飞鸟之路实际上是关于思考和头脑的。这是一种利用思考来
探究头脑本质的方法,因为一旦头脑被理解,一切就都会被理解。大师的思想就
像一团倒进泥水里的粉末,当它们沉淀下来时,就带走了杂质,让水保持纯净和
清澈,这样它就可以映照大我,而大我总是无处不在地闪耀着光芒。

123
10.18 “你必须杀死你的头脑,说‘我不存在。’现在,祂存在于我里面。”

臣服的本质是什么?谁臣服了?如果一切都已经属于大我,那么想像你可
以放弃不属于你的东西,就当然是很自以为是的。假设有一个用糖做成的神像,
你掰下一块,然后把它作为礼物送给那个神明!你唯一真正能放弃的是你与祂分
离的错误观念。要放弃那个观念,就等于要杀死头脑。当头脑变成无心(“我不
存在”),一直都在的大我就变得显而易见(“现在,祂存在于我里面”)。

10.19 “保持沉默,安住于你自己之中,不要说话。”

安住于大我中就是安息于沉默的存在中。沉默是自然的。思考,以及言语
——思维的表达,是一种叠加。它改变了无念实相的表相,让世界看起来存在,
但它并没有打扰到实相。无论是否有念头,也无论是否有言语,大我都一直保持
不受影响。在沉默存在的层面,没有个人,没有幻相。了悟之人就安住在那里,
也自然地倾向于沉默。

10.20 “每当大脑确认‘这是真的’时,都要反对它,说‘不,这是假的。’”

没有人喜欢节食。当你节食,而身体渴望巧克力或炸土豆时,你必须用意
志力告诉自己“这可能尝起来很香,但不是我想要的。”遵循大师的教导是相似
的。也许你看起来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思想和愿望的个人,但实际上,你并不存
在,只有祂,神圣力量存在,而这一生只是一个漫长的梦。头脑应该让自己节食
以采纳大师的观点。

随着你继续追求领悟,对领悟的渴望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和集中,所以,你
需要付出更少的努力而非更多。最终,对大师的臣服是完全的,而你也感觉到一
切都是为你做的。尽管起初,你必须养成习惯,去反对头脑把世界当真的倾向。

124
10.21 “他给予了钥匙。打开你被锁住的头脑。”

通过教导,大师给予了你钥匙,但你必须接受它,并利用它打开你的头脑,
对他所说的话敞开心扉。然后,就会有效果。许多求道者接过钥匙,放进口袋里,
有时候还和其他老师给予的钥匙放在一起,这些钥匙也没有被使用。他们从未投
入过,所以,所有的可能性之门都是锁着的。大师有很多钥匙;他会把它们交给
任何询问的人,但事实上,结果取决于求道者,说“我会使用这个真知来领悟我
自己的头脑。无论一路上发现了什么,我都会继续,直到触及大师所谈论的实相。”
钥匙是免费的,不过,入场费是你自己的意愿——愿意探究头脑的本质。没有
人能够把这一点给予你。

10.22 “最初,努力是需要的。思考即努力。

从扰动思想的意义上来说,思考需要努力,正如冥想需要努力一样,每天
为思考留出一段时间是个好主意,正如你为冥想留出一段时间。思考也和冥想一
样,一旦开始了这个练习,你就会发展出对它的爱,于是,你会期待着坐下来仔
细思考大师的教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再是一种努力,而你这样做是因为它
带来了快乐,所以,你自然地想要这样做。

无论这看起来容易还是困难,你都应该定期思考和学习,因为这是这种方
法的本质。通过学习来理解一个观点是一种非常愉快的经历,它带来了成就感和
进步感,这是令人鼓舞的。如果我们学习,就没有什么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10.23 “宾客们来来去去。他们永远不会成为主人。”

相应于愚昧(tamas)、激情(rajas)和良善(sattva)三大属性,不同
品质的念头可能会出现在脑海中。压抑、沉重或消极的念头可能会浮现。那些都
是愚昧的(tamasic)。关于世俗的目标、渴望和活动的念头升起。那些都是激
情的(rajasic)。最后,关于实相或灵性道路的念头也会出现。它们的特征是善

125
性(sattvic)。这三大属性被称作德(gunas)。它们是幻相的三个方面,神圣
力量第一次出现时,就在幻相中分裂了其自身。

这三种类型的念头就像酒馆里来来去去的宾客。它们只是路过。它们不像
主人那样是永久的。当善性强大时,你就感觉到意识的力量,你自身存在的力量。
头脑被净化,于是你与主人合一,主人就是大我。这可能会间歇性地发生,会一
度中断,在这期间,激情和愚昧遮蔽了善性的意识之光。伴随着了悟,这三大属
性都会被超越,你将永远成为主人。

10.24 “没有什么是属于你的。在心中破产吧。”

在心中破产,就是让心免于种种执着。具有善性的头脑清晰地映照出实相,
就像明澈的水面映照出太阳一样。当无欲无求,不执着于任何事物时,你就是自
由的。这是真正的弃绝。即使可能坐拥财产,但如果你不认同它们,或说“我的”,
它们就无法束缚你。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属于你的,因为“你”不存在。只有祂
存在,而祂就是一切。

10.25 “头脑就像一只猴子,思考一切,然后忘记。”

因为身体一直是同一个,而我们终身都保持着同一个名字,所以,很容易
假设身体中存在着某个真实、永久的“我”。事实上,只有无数短暂的“存在”,
每一个存在都有其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欲望。一个念头升起,存活了一小段时间,
然后死去。这种死亡在醒态中不断地发生;思考,然后忘记,思考,再忘记,拥
有一些,然后什么都没有,拥有一些,又什么都没有。

所有这些活动都没有固定的点。小我看似是一个恒常的(中心)点,但它
是想像出来的,是不真实的。深度睡眠中,小我在哪里?小我-头脑出现在醒态
中,进行着类似猴子的活动,从一个念头联想到另一个念头,在高尚的想像和粗
俗的欲望之间疯狂摇摆。这种由不同要素形成的荒谬组合怎么可能构成任何种类
的实相呢?

126
10.26 “头脑是你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敌人。”

在求道和觉醒的戏剧中,头脑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求道的过程
中,它改变着自己的性格,逐渐将自己从无知转变为真知,从黑暗转变为光明。
大我的整个故事自行向大我揭晓,这故事自行在头脑中展开,尽管最终它是不属
于头脑的。当头脑不在时,如处于深度睡眠中时,还有谁在那里关注束缚和解脱
呢?

正是头脑在思考,也正是头脑具有改变其思维的能力。正是在头脑中,渴
望实相的种子萌发并成形。因此,头脑,在其无知和无纪律的状态中时是敌人,
在其忠实地为领悟而服务时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头脑要像一个忠心的仆人,替不
在家的主人整理房屋。当工作完成,主人回家时,仆人就消失了。

10.27 “只要幻相仍在,你就必须思考实相。

当你经过长途旅行到达目的地时,“目的地”的概念就消失了,因为你就
在那里。你与你的目的地并不是分离的。然而,只要尚在旅途中,你就不得不一
直思考着目的地,以及如何到达那里。同样地,只要幻相坚持认为你与实相是分
离的,实相这一目标必须在头脑中牢记。当你了悟大我时,那个目标就消失了,
而你也领悟到,你并没有获得任何你不曾拥有的事物,你也不曾去过任何地方。
目的地一直就在你的脚下。

10.28 “告诉头脑‘够了!’。”

头脑的空洞和重复的行为有时会变得乏味,于是,人们常常希望自己能把
它关掉。不过,处理经历和思考是头脑的本质,正如消化系统的本质是处理食物
并排泄废物。当你把那个自发的心理过程当作你自己时,问题就出现了。最终,
你也许会发现,灵性探寻的整个过程本身都发生在头脑中。头脑就是求道者。最

127
后,头脑对某些事物的不断追求变成了一个负担。然后,“够了!”这个词自发
地出现,承认失败,并表现出臣服的姿态。终于,这个领悟出现了——“我”
永远也不会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我”就是问题!那时,不可能做任何事,
一切都留给了祂。

10.29 “头脑一直在思考,但如果头脑被给予了领悟,它就会变得安静。”

头脑中充满念头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潜藏着“我”是行为的“做者”这一
观念。由于这个持续的观念,头脑一直在思考如何得到这件事物或完成那件事。
如果领悟到来,即没有这样的“做者”存在,持续思考的基础就被摧毁了。因此,
头脑进入了一种平静、安宁的状态。这种充满了头脑的深层平静状态,是领悟的
最大益处之一。头脑有一种不太清晰的内在之美,直到它作为纯粹意识的真实本
质被揭晓,美才显露出来。

10.30 “征服头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说‘这不是真的’来征服头脑。”

头脑是什么?它是否具有任何的实质性、任何其自身的存在性?如果没有
的话,如果“头脑”这一概念本身不真实,那么就没有什么要做的,没有什么要
征服的。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所以,通过这种方式,你探究了头脑的本质,领
悟到头脑是什么,这样它就不再呈现问题,不再是障碍。

10.31 “力量,真知的效应,必定会穿透头脑。我就是实相。”

最终,头脑必须摧毁它自己的无知。除了大我,头脑真的什么都不是。存
在着某个个体“思考者”的观念只是想像。揭示这一点的方法是真我的质询,在
这个过程中,头脑将注意力转向,集中在它自己之上,并询问“我究竟是谁?”
力量,即真知,意识,寻找着它的源头,并穿透头脑。最终,祂领悟到:头脑实

128
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意识了悟到:唯有祂自己存在,于是祂的探寻到达了终点。
然后,祂带着完全的确信说:“我是一,我是实相。”

第十一章 十一月:我是谁?
11.1 “首先领悟‘我是谁’。”

有一个非同寻常的事实,那就是在这世上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自己是谁。
大多数人从不思考这件事,只是假设他们是身体,而有些人则成为了灵性探寻者,
他们是有意识的,有时候痛苦地意识到,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无论如何,那些
确定无疑地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答案的人是非常稀少的。这些人就是我们
可以去寻求指导的对象,因为,除非一个人知道他或她是谁,否则怎么能帮助你
去了解你是谁呢?

生活的关键问题是对大我的无知,不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只有大我
真知才能解决。深刻的体验和更高的意识状态不会解决问题,因为它们并非与无
知不相容。你可能拥有持续数日或数周的极乐状态,但当它离去时,你就回到了
(与之前)同样的对大我的无知中。因此,马哈拉吉教导我们“首先领悟我是谁。”
一旦你知道了那一点,你就知道了一切需要知道的。

11.2 “要足够勇敢,抛弃头脑吧。”

头脑无法知晓大我。因此,无论在早期阶段头脑有多么重要,你都会到达
这一步——必须把你的信心放在超越头脑之物上。这意味着臣服于祂,大师,
祂既在你心中,也无处不在。只要你想像你已经知道自己是谁,你就无法取得任
何进步。你必须首先承认你不知道。通过放弃你是某人的观念而抛弃头脑吧,然
后找出你实际上是谁。

129
11.3 “深入你自己的内心,如此之深以至于你消失了。”

“深入内心”就像“去往更高的层次”,是一种身体所熟悉的、与三维世
界相关的表达方式。不过,如果遵循指导去“深入内心”,你就会发现,你超越
了身体所知的世界。如果你安静地坐着,闭上眼睛,外在的、粗钝的世界就消失
了,于是你仅仅觉察到头脑。头脑就是它自己的世界,而且拥有它自己的身体,
精微身。如果继续探寻,你会发现,念头消散了,你达到了一种空无或空灵的状
态。这就是因果身。一旦超越它,你就会了悟到,你仍在,正是你觉知到因果身
的空无。然后,你只是安住于你自己不言而喻的存在中。这就是超因果身。
“你”
已经消失,因为至此,不再有个体化的“我”存在了,只有遍在意识,祂仅仅觉
知到祂自己。

注意:这段简述仅仅指明了大体的方向。关于不同身体的全面描述参见室
利 · 悉 地 哈 拉 梅 什 瓦 尔 的 书 《 大 我 了 悟 的 关 键 》 ( Master Key to
Self-Realization)。

11.4 “没有什么是我的,因为我不存在。”

世间所有活动的执行都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基础。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虽
然是以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个人”之概念为基础的,但它们都只是幻相的组合而
已。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仇恨,以及战争之苦,都来自于对身体的错误认同。当那
个身份认同被放弃时,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平静!仅仅是那个身份认同让你说
“我的”。当通过探究大我而打破那个身份认同时,你就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而存在了。个体意识变成了遍在意识。

11.5 “水应该领悟到‘我就是水,没有喝水的必要。’”

当你发现你自己就是快乐的源头时,你就不会在外界的任何地方寻找它。
你将不会想要任何类型的体验,因为体验都只是短暂的现象,而你是永恒的。一
旦知道一切都来自于你,也取决于你,你将不会渴求外界的事物。水不需要喝水,

130
因为它本身就是止渴之物。类似地,你,遍在意识,不需要寻求实相,因为你就
是实相。一旦领悟到这一点,平静就进入你的心中,而你会快乐地安住于你自己
心中。

11.6 “你就是大师,你就是祂,不要忘记这一点。”

你从不应该认为你是身体。无论你执着于什么观念,意识就会把它给予你,
所以,如果你认为你是身体,你就会成为身体。最好的办法就是认为你是祂,大
师,即使你还没有完全了悟到这一点。然后,意识将会实现那个观念。大师的教
导,其诀窍是让你处于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拥
有了你想要的东西。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停止阅读,把眼镜推到头顶的人。但他忘
记了这件事,开始到处找眼镜,甚至把房间翻了个底朝天。尽管还在搜索,但这
人和他的眼镜之间并没有距离。距离只是无知。就像那个“丢失了”眼镜的人一
样,你已经拥有了你想要的。在这一切所谓的灵性之中,真的没有什么可得的。
这只是一个了解真正的你,了解你就是大我的问题。

11.7 “你一直是真理。”

灵性探寻也可以被定义为寻找真理。在哪里可以找到真理?它不可能在形
式不断变换的世间被找到,因为无论对真理的设想如何,我们都直觉地知道,它
意味着恒常、永久和圆满。这些不是我们所见所感的、形式不断变换的世间的特
征。

正如除了少数几粒粘在中心轴上的谷粒之外,其他的谷粒都被磨石压碎了,
真理也只能在中心被找到。在中心,磨石不转动,谷粒也不会被带走和毁坏。如
此,头脑转向内在,寻找它的源头,发现它本身就是真理——永恒不变的实相,
始终保持稳定。它保持稳定,因为它是未显的,不是活动的、不断变化的、显现
世界的一部分。一旦知道你真正是谁,你就永远不会失去那份认知。无论你的周
围在发生什么,作为真理的你都保持如如不动。

131
11.8 “最终,‘我’念之情绪应该被吞没。”

为什么马哈拉吉称“我”念为一种情绪呢?“情绪”一词来自于拉丁语“e
motus animi”,其含义是“来自灵魂的波动”。情绪是一种波动,或者如果你
喜欢,可以称之为对大我的内在平静与安宁的干扰。“我”是最基本的波动,也
是最基本的幻相。当“我”念升起,大我与之认同时,小我就在那里,是一切烦
恼的起因。因此,那个基本情绪应该被其源头大我吞没。这就是探究大我的目标。

11.9 “思维不是你。谁在思考?这里找不到思考者。”

念头是不真实的。认为有某个真实存在的人正在思考,是一种没有基础的
假设。当你试图寻找思考者时,却找不到他(她)。“有人存在”这一错误假设
被揭示为虚假。这就是探究大我的方法。

小我经不起推敲。从前,有一个人邀请他的女婿来家里度过夏天。另一个
人,一名冒险家,看到了邀请,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当女婿登上火车去他岳父
家的时候,冒险家也去了。在车站,女婿受到了坐车来接他的姐夫的欢迎。当女
婿上车的时候,冒险家也上了车。女婿以为这个人必定是他岳父家的某个朋友。
姐夫则认为这个人是女婿的朋友。他们到了岳父家,都被安排了很好的住处。在
吃饭的时候,冒名顶替者会首先入座,在别人之前开始吃饭,有时还会进厨房,
要求他喜欢的某种食物。岳父注意到了这一不良行为,但却什么也没说,因为他
不想伤害这个人的感情,他以为这个人一定是他女婿的密友。冒名顶替者也会到
女婿的房间里,不问自取地借他的衣服。虽然女婿对此很恼火,但他没有抱怨,
因为他把这个人当成了他岳父家的一员。这情形持续了一段时间,冒名顶替者非
常享受他自己。最后,岳父非常厌烦,他去找女婿,直接问他为什么要带这样一
个人来。同时女婿也想问岳父,这个穿上我所有干净的衬衫,还把它们弄脏的、
讨厌的人是谁?冒名顶替者发现岳父和女婿在打探他,就从后门溜走了。小我就
是这样一个冒名顶替的人,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只有在主人无知的情况下,才
可以做他喜欢的事。

132
11.10 “你从未迷失。那么,为什么要做任何事来寻找你自己呢?”

即使你说“我迷失了”,说“我迷失了”的人也是大我,而大我从来不可
能迷失。所以,关于迷失以及需要找到你自己的观念,都存在于头脑中。这只是
一个错误的结论。这种情况经常用《第十个人》的故事来说明。

有十个人渡过了一条河。当他们到达河对岸的时候,领头者决定清点人数,
以确保所有人都安全通过了。他数了数同伴们,但忘记了数自己,于是,他沮丧
地得出结论,有一个人在途中走丢了。每个人都数了数,但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然后,他们都坐下来为他们的损失而哭泣。不久,一个聪明人走过来问他们发生
了什么事。听到解释后,他立即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并向他们表明不需要悲伤。
他让他们站成一排,并且让每个人都报出自己的数字。当他找到最后一个人时,
拍了拍最后一个人的胸膛。当被拍到时,最后的那个人意识到,他自己就是第十
个人。这个聪明人对每个人都重复了此过程,并告诉他们,他们没有失去任何人,
于是,他们很高兴地继续赶路了。灵性探寻正是基于同样的错误。大我一直都在,
但未被知晓,未被了悟。

11.11 “你从未忘记你自己。你一直都在。但你误解了‘我’。”

领悟到你一直都在,是非常重要的。从来没有任何时候你可以说“我不存
在”。你的存在是你最直接、最熟悉的体验。你从来不会忘记你自己。你一直都
在。你之所是——大我,是光明照耀的大我。祂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光明来照亮
祂,所以你也不需要任何别人来告诉你你是什么。不过只要你尚且误解“我”,
将自己等同于身体,你就无法体验到具有浑然天成的充实与圆满的大我。相反,
你会感觉到匮乏和不完整。消除这种误解的方法是明辨。探究你是谁,并逐一抛
弃那些不是你的不同身体。

有一个人去见圣人,要求圣人把他介绍给上帝。圣人说:“当我去见祂时,
祂会询问关于你的事。我能告诉祂什么呢?请向我出示你的证件。”这个人指向

133
他的身体,并说出他的名字。圣人回答说:“这些是短暂和表面上的特征。它们
不是你,向我出示你真正的证件。”于是,这个人想,也许他的念头、渴望和感
受是他真正的身份。“这些也是转瞬即逝的形式,它们不是你。请向我出示你真
正的、永久的身份。”如此,这个人被带领着见到了他超越形式的真实本质,在
那之后,他就不再要求任何介绍了。

11.12 “身体不是大我,头脑不是大我,认知不是大我。最终的实相是大我。”

当你初次听闻遍在意识和最终的实相时,它们可能看似遥远,远离你之所
在,因此,你必须抵达它们的感觉出现了。事实上,你正处于最终的实相中,纯
粹的真知或意识是你的存在,头脑和身体是你觉知的对象。有一个关于太阳的比
喻。你就是太阳,意识或认知是你散发的光辉,精微和粗钝的身体是被你赋予了
生命的世界。

11.13 “在最终的实相中,没有你,没有我,没有头脑,没有念头。那就是你
的状态。”

你,作为最终的实相,并不知道你自己的认知,你不会觉察到它,同样地,
在深度睡眠中,你存在,但你意识不到身体和头脑的世界。认知只出现在醒态和
梦态。认知是无常的。关于“我”和“你”的观念只出现在这些状态中。当小我
被摧毁时,“我”不再作为虚假的、独立个体之观念而存在,而仅仅是“我是”
(I am),这就是纯粹的认知或遍在意识。

这个“我是”是最高的体验,这就是上帝、大自在天、存在-意识-喜乐—
—祂有许多名字。然而,你对于自己作为那的了解,取决于这个当前的、身体形
态的体验。“我是”依赖于身体所消耗的食物来体验自己。这种在某个特定形体
中的体验,其寿命是有限的。因此,你无法把它当作最终的实相,只能把它当作
实相的显现面向。你的光辉之处是给一切赋予生命,你作为意识四处嬉戏,但你
仍然是最终的实相,不受造物界的影响。

134
11.14 “首先你必须认识你自己,然后你往前走一点,接着忘了你自己。”

想像你是一个用盐做成的娃娃,然后你落入了海洋中。起初,你保持着你
的形体,但逐渐地,你开始溶解,直到最终,你彻底不再存在——你与盐水之
海洋成为了一体。大我真知或大我了悟可以被比作落入海洋的盐娃娃。虽然从另
一个角度来看,这只是一系列漫长时刻中的最后一刻,但它突然发生,就像玩偶
落入海洋溅出水花只是坠落过程的高潮一样。自然过程是这样的:在一定方向上
有一系列的发展,接着,是状态的突然改变。

当你获得大我真知的时候,你会这样想:“我与梵为一,”“我就是我所
寻找的,”“我就是祂”等等。你为你的新状态而感到高兴,享受着伴随它而来
的全新的自由感。接着,过了一段时间,这种状态沉淀下来,你不再说“我是梵,
我是祂。”相反,你仅仅作为无形的实相而活着,毫不费力。随着你溶解得越来
越多,你忘记了你自己。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将之比作一个人在烈
日下行走,来到令人欣喜的大树树荫下。起初,他欣慰地说着“啊!啊!”,但
过了一会儿,他就静静地躺在阴凉的树荫下休息。

11.15 “你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感觉是我就是祂,而不是其他什么。”

头脑的世界是一个幻相。所出现的一切概念都是不真实的。所以说,在实
相中没有什么要去领悟的。领悟本身就是最终的错误,因为它是基于观念的。类
似地,在此,马哈拉吉说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感觉”是“我就是祂”。这与早期
练习中“我就是祂”的想法不同。在某个阶段,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用的,但之后,
你必须完全确信你就是祂,实相。

当无知消失时,信念就是一种永远存在的感觉或情感。你不需要去思考它。
就像现在一样,如果有人问你是不是人类,你不需要去思考它,你只是知道这一
点,你能在你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中感觉到这一点。同样地,当有信念时,你确定
无疑地知道你就是祂。

135
11.16 “你已经忘记了祂。实相就是你自己。你已经忘记了你自己。”

关于需要记住和遗忘的观点,人必须非常小心,因为小我-头脑会迅速以错
误的方式解读它们。一旦它听闻这样的观点——“你已经忘记了你自己”,它
就会开始试图记住它自己。在这么做的时候,小我加强了它自己的中心地位。
(对
于观念的)记忆必须带着一种臣服的精神去练习,还要带着这样的领悟——你
所记住的不是小我-头脑,而是超越头脑的实相。

头脑试图记住它自己,就像梦中的角色对自己喃喃低语:“我必须记住我
是谁。”它仍然是在梦中的。解决方案是去领悟到:这真的完全是一个梦,而那
作为实相本身的“我”,根本就不在梦中。“我已经忘记了我自己,因为我把梦
当真了,我已经将自己认同为梦中的角色。”当这个领悟到来时,梦也许会继续,
但它如何能影响到你呢?

11.17 “快乐即是你自己。水会口渴吗?”

快乐不是某种可以被任何人获取的东西。这是一个错误,它使人类陷入欲
望、满足和幻灭的不安循环中。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快乐,因为快乐就是你自
己。你就是那。在外面寻找是完全错误的方向,只能导致挫折。

最终,许多人都领悟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变成了求道者,在内心寻求
满足。即使探寻并没有到此结束,这也是一种进步。快乐、满足、平静和喜悦就
像喷泉一样在你的心中流动。它们正是你的本性。因此,仅仅去了解你的真实本
性吧。找出“我是谁?”

136
11.18 “大我的存在是唯一的幸福。”

大我是否会在某些时候出现,又在某些时候缺席呢?不,祂一直都在,所
以,在内心深处,我们总是觉得幸福对我们来说是自然的,不快乐或痛苦是不自
然的。人们通常都倾向于让自己变得充满希望、有弹性、适应力强,即使今天被
它们拒绝了,也总是生活在对未来幸福的希望中。

问题在于我们对幸福之源的困惑。很少有人知道幸福来自于大我。因此,
他们在外部事物中寻找幸福。他们不知道,即使是通过满足某种欲望而获得的短
暂幸福,也是来自于大我的存在,例如:最终获得了所渴求的事物时,大我从欲
望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安住于祂自己之中。当我们摆脱无知的巨大负担时,当我
们不再想像我们不幸福的时候,当我们不再想象我们是有限的个人并被迫寻求幸
福时,真正的或永久的幸福就到来了。

11.19 “找到你自己。你不会在任何地方找到自己,但你仍然存在。”

世界是不真实的。世界只是一种表相,它唯一的实质就是大我。大我,虽
然仍是未显的,但却通过幻相不可捉摸的力量,让宇宙显现。在这个计划中,
“你”
在哪里?你是无常的显现的一部分,还是未显之源头的一部分?你是二者吗?或
者都不是?你必须找出这一点。如果你不知道你是谁,这所谓人生的意义又是什
么呢?

在这里,马哈拉吉给出了两个要点。首先,“你不会在任何地方找到自
己。” 这意味着,一切你所认为的自己都是错误的。你不是身体,不是头脑,
不是念头或念头的缺席,不是感知或感觉。你甚至不是关于你自身存在的认知,
在睡眠中,认知是不存在的。所有这些事物都是梦的本质。它们出现了,(但)
它们能持续多久呢?

其次,“你仍然存在。” 当你把上述所有的事物都弃置一边时,你将会知
晓你自己。你仍然存在,没错,但那种状态又能如何描述呢?没有文字,没有概
念可以用来描述它。它必须被直接了悟。

137
11.20 “空间可以被感知和感觉到,实相则不能,所以,忘记空间吧,你就是
祂,一直都是。”

实相无法被感知或感觉到,因为感知和感觉是在梦之领域运作的功能,而
实相并不在梦中。梦境中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体验到做梦者的沉睡。主体无法被客
体化。你无法看见你自己的眼睛。不过当你了悟到你的大我,知晓你是谁的时候,
就不需要任何确认了。即使现在,你也是光芒闪耀的大我,只是无知挡住了你的
路。无知就像空间一样,它可以被感知和感觉到,但它实际上并不存在。对大我
无知和遗忘大我是同样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忘却遗忘,忘记空间,这意味着,觉
知你自己是实相,永久存在于遗忘的空间之外。

11.21 “我不存在。如此,此刻所有的作为都是无为。”

无为,意味着没有“做者”存在。行动发生,但它们发生在梦中,没有人
决定它们是否应该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发生。如果花一点时间,回顾一下一天中发
生在你身上的事,或者回顾一下昨天,你将会看见一系列的意像,在其中,身体
在走着,站着或坐着。身体作为客体而出现。场景在改变,但意识仍在,而且保
持不变。身体在活动,但大我如如不动。这就仿佛无论身体去哪里,意识都已经
在那里。这就是当人们领悟到“我不存在”时,行为的表现。行为的“做者”无
处可寻。

11.22 “认知一直持续,直到最后一刻。”

具体化的本质是认知。认知是感知的媒介,而基本的感知是认知到人自身
的存在,“我是”的认知。所有其他的感知,以及对世界的全部体验,都萌发自
这个种子。即使在深度睡眠中,认知仍保持着潜伏状态。然后,一旦进入醒态,
我们会说“我睡得很好。”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一点的?因为认知存在。因此,认
知持续贯穿一生,有时以睡眠的形式出现,有时在睡眠中作为梦出现,有时又作

138
为我们所说的醒态这个梦而出现。认知是被身体吸收的食物精华。没有食物,认
知不可能存在,正如没有燃料,火焰不可能存在一样,所以当身体死去,认知的
火焰持续一小段时间,然后熄灭。

11.23 “生与死的种子是精微身,这是欲望的本质。”(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
尔·马哈拉吉)

注意:本章接下来引用的语录都来自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生与死都在精微身之中,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出现在头脑中的概念。萌发
“生”的种子是“我是”的意识,其中包含着“成为”的渴望。创造出身体,令
其出生,通过“成为”的渴望维系身体,然后摧毁它,这是意识的本性。没有人
可以说出为什么会如此。圣典只能说这是意识的游戏或上帝的莱拉(lila)。

一旦意识采用了身体,“成为”的渴望让身体寻求体验,如此导致了行为。
进一步的行为作为先前行为的结果而发生,创造出一幅因果的织锦,将所有的身
体以无限复杂的模式连接起来。因此,这个有形的宇宙是一个完美的自我调节系
统,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以它能发生的唯一方式发生。任何地方都没有个人存
在。在人类头脑中产生的“个人”的概念,是意识与碰巧存在的身体形态认同的
结果。

11.24 “因果身是一种纯粹的遗忘状态。”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当你使用咒语进行冥想时,你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进入一种平静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思想已经停止,呼吸是轻快的,甚至是不可见的。这就是因果身
的状态。这真的是一种念头的遗忘状态,一种零的状态,念头从中产生并溶解。
这是一种相对好的状态,因为它比精微身,即念头世界更接近实相。

因果身被体验为平静,因为它不受不断思考的干扰。然而,它不应该被当
作实相。在因果身中,无知仍在。你仍然忘记了你是谁。只有当了悟到你作为自

139
行发光的存在而存在,觉察到因果身的遗忘,你才会成为大我。然后,你就超越
了零,超越了遗忘。

11.25 “由于遗忘,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知的,并挣扎着去获取知识。”(室
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知的遗忘,其本质是什么?除却无知本身,遗忘
究竟是什么?因果身,即真正的纯粹无知或遗忘,就像一块无法穿透的面纱,存
在于头脑(精微身)和大我真知(超因果身)之间。因果身是对大我无知的起因,
只要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它就会一直持续。这无知有时被描述为面纱,有时
则被描述为黑暗或遮蔽太阳的乌云。在任何情况下,无知和真知,黑暗和光明,
遗忘和记忆,都涉及到二元性,这意味着你在应对头脑的诠释。实相是超越二元
性的。

真知、光明和记忆,被认为代表着头脑的可取状态,是平衡中积极的那一
半。无知、黑暗和遗忘,则被视为灵性探寻者头脑中不可取的状态,代表着平衡
中消极的那一面。起初,这些成对的对立面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思维方式。不过,
它们无法穿透无知的面纱。因为它们存在于头脑中,因此是“低于”头脑的。唯
一能跨越精微身与因果身之间鸿沟的方法就是把头脑弃之不顾,从而进入因果身。
所以,冥想是一个如此有用的助力。通过冥想你可以忘记头脑,体验到进入因果
身的、氛围更加纯净的感觉。你进入了一种纯粹遗忘的状态。最终,你忘却了遗
忘,了悟到:你的真实存在既超越了记忆,也超越了遗忘。

11.26 “遗忘状态实际上并不存在。”(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领悟到无知并不存在,真的很奇妙,也很解脱!从纯粹逻辑的角度来说,
很明显,不存在的事物就不可能存在。无知、遗忘,是一种不在、一种非存在的
状态。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被体验到。你怎么能体验到你自己的不存在呢?这是
不可能的!因此,被视为纯粹无知状态的因果身——为了解释说明的缘故而被

140
当作通向大我真知的障碍——其实并不存在。它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事物存
在!所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说:整个灵性探寻的过程,束缚与解脱,无知与真
知,全都发生在头脑中。无知是一种想像中的状态。你只是想像自己没有了悟,
没有开悟。事实上,就在当下,开悟正是你的自然状态。伴随着你领悟到,你在
想像你自己的无知,整个求道就结束了。

11.27 “超因果身可以被体验为纯粹真知。”(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
吉)

超因果身(Mahakarana body)是纯粹的真知,所以当它被体验到时,纯
粹真知就知晓了它自己。那种体验是什么样的?头脑中仍然有个体化的“我”的
感觉,因为头脑就是个体化的“我”之感。这种感觉并没有消失,但与此同时,
有一种领悟,即人的真实存在是一种超越头脑的光明。纯粹真知的体验是一种自
给自足的存在。正如太阳不需要任何其他光线来看见它自己,因为它就是光,所
以,纯粹意识不需要任何其他意识来知晓祂自己,因为祂就是真知。

11.28 “超因果身中的觉知状态,是自行点燃的火焰,它让无知忘记自己之后,
使自己变成空无。”(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这句话描述了通过探究“我”的本质,大我了悟是如何发生的。如果在冥
想中持续沉思因果身,你就会了悟到,真正的“我”是那个觉知遗忘的你自己。
你是真实的,而你所沉思的无知是不真实的。事情一直都是这样;你一直都在,
但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你相信无知的真实性。然后,你的觉知状态变成了
永远自我点燃的火焰。忘记真正的你自己变成了不可能。到那时,你就完成了所
有需要做的事,或者更确切地说,事情通过你而被完成。大我已经了悟到了祂自
己。

141
11.29 “任何可以被记住或遗忘的事物都绝对不是你。”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
尔·马哈拉吉)

记忆和遗忘这两个对立面分别构成了精微身和因果身的世界。在念头能够
被记起之前,它们必须被“遗忘”。念头来自无知,又回归无知,就像演员从舞
台的两侧登场,念出他们的台词,然后退场。这就是被感知到的世界的本质,它
被看见,然后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无一物可能是你。对于这些转瞬即逝的现象来
说,你的永久性和真实性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如果为了存在,你必须记住
一些东西,你将依赖于你所记住的内容。那么,一旦忘记了它们,“你”会在哪
里呢?实相不可能像那样来了又去。大我是独立的。世界可能会来来去去,但大
我仍然如其所是。

11.30 “这四个身体是进入第五层的四个步骤,在那里,言语变成了沉默。”
(室
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在最终的分析中,四个身体:粗钝身、精微身、因果身和超因果身,全都
是显现的(组成)部分。在这显现中的一切都是机械化的。它自行运作,就像一
个巨大的、完美的、上过油的机器,或者,如果你喜欢有机的比喻,就像从一粒
单独的种子里长出来的大树。粗钝身和精微身是受造万物的形和名,因果身是空
无,从其中,前者出现,而超因果身是光明和神圣的力量,它将生命赋予万物。

只有未显是超越所有这些的。对于那既不出现也不消失,既超越存在又超
越非存在的,可以说些什么呢?在那里,言语变成了沉默。在实相中,没有思考
或概念化的可能性。当只有“一”存在时,怎么可能有任何事物出现呢?出现,
显现,意味着二元性:一者看见,一者被看见。然而,“那里”也是“这里”。
最终的实相——言语无法触及那里——是此刻、这个体验的永恒基础。那无状
态的状态不可分割、没有局部、无可阻断、没有波动,也没有任何特征。那就是
我们之所是,现在,以及永远。

142
第十二章 十二月:了悟之人
12.1 “身体没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永远是为了悟之人而存在的。”

自由意志,在欧美地区几乎是一个被奉为神圣的概念,但实际上,它并没
有存在的基础。它根本不符合事物的实际状况,迟早,它都必须被抛弃,以便向
更高的力量臣服。了悟之人所享受的“自由意志”来自于完全的臣服。看到,体
验到,并且毫无保留地接受事物本身的完美,是意志的真正自由。了悟之人总是
有着这样的态度:“您的意志将被实现。”

然而,作为一名求道者,你不能只是说“您的意志将被实现”,就停止做
出任何努力。这样做就是误解了不二论。这个错误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有个
人挡住了大象的去路。大象的驯化师请这个人让开,但这个人只是说:“我是上
帝,大象是上帝,一切都是上帝的意志。”当然,他被大象撞倒受伤了。他向自
己的古鲁抱怨,说他只是复述了古鲁告诉他的话,古鲁说:“大象的驯化师,让
你让路的那个人,也是上帝,但那时你选择了无视祂。”

12.2 “了悟之人只凭头脑领悟。”

真正的或最终的领悟即是:没有要获取什么的人存在,没有正在寻求什么
的人,也没有要领悟什么的人。这个领悟正是灵性探寻这一表面旅程的走向。不
过,应该清楚的是,在这份了悟中,头脑本身会遇见自己的死亡(所以,这被称
作“最终的”领悟)。不经意间,小我-头脑带来了它自己的死亡。大师的观点,
一旦被接纳和吸收,就会完全转化头脑,将之还原到其原本的无心状态或纯粹意
识状态。对于已净化的头脑来说,了悟是最后一场戏的最后一幕。在虚假的“做
者”身上,幕布落下。不再有重复的表演。

143
12.3 “了悟之人说‘我从未正确,我一直是错的。’”

“了悟之人”这个词语,仅仅用于交流的目的,以表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这被称为了悟或开悟。事实上,没有要去了悟的“人”存在。了悟,本质上
是领悟到:作为“人”的个体化存在之观念,是一个幻相、一个错误、一个误解。
所谓的了悟之人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或她说:
“我从未正确,我一直是错的。”
在了悟之后,当有人呼唤你的名字时你会应答,你也会继续在这世间行动,但你
永远不会再将自己当作一个独立实体,与你作为纯粹意识的源头分离。

12.4 “了悟之人的心愿一直已经得到满足。他想要实相,所以他从不会不快乐,
他总是快乐的。”

灵性探寻的悖论是,你没有自由意志,但与此同时,你必须采取行动,仿
佛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和你自身的努力。从“神圣”的角度来看,这就是
情势的幽默所在。你想要的,是你已经得到的。寻找,你就会找到。这个说法是
正确且恰当的,你应该坚持下去,直到你知道,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你已经
找到了你所寻找的。然后,你就脱离了无知的圈子。

12.5 “一旦领悟,你就有了力量,而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在最终的领悟之后,你发现自己领悟了需要领悟的一切。以前不清楚的观
点对你来说是明朗的。那份领悟就像在你身上显现的一股力量。你感到和谐,与
你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你感到,所发生的事都是正确的,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发
生。因为你感到这力量既在你里面,也在你周围,你的行为也是“正确的”。你
发现自己没有目标或野心,但仍然,需要完成的事你就会去完成。就像一个坐火
车旅行的人,你知道火车正在驶向某个地方,它正载着你前进;你不需要做任何
事。你把背包放在行李架上。你不再需要把它背在自己的背上。

144
12.6 “如果明白‘没有什么可以触及我,’那么你就是了悟之人。”

说世界是空无并不是贬低它,也不是轻视别人所经历的痛苦。一切如其所
是。你无法改变它。然而,对你来说,一旦有了最终的领悟,世界就如空无一样。
它并没有消失,你的世俗麻烦也没有离去,你也没有突然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不
过,你内心最深处、最直觉的层面明白,一切皆是空无,世界无法以任何方式触
及你。这真的不可能用语言来描述。

似乎伴随最终的领悟所发生的是,你开始安住于一种绝对根本性的真实感
中,仿佛你是作为如如不动的中心而存在的,一切都在围绕这个中心而旋转,成
形,又消失。因为你一直都知道你自己是这个不变的、真实的中心,所以,你会
自然而然地知道你所感知到的事物并不真实,因为,感知本身不是那个中心。另
一方面,由于你一直都体验着那个真实的中心,所以你不会体验到你的感知是虚
假的。即使你正在感知某件事物,你也一直在体验着实相,所以对你来说,感知
也是一种对实相的体验。

12.7 “一旦你知道‘每个人都是我自己’,那么对你来说,做什么都是一样的。”

了悟之后,你发现,你不在乎事情会如何发展,也不介意你是要做这件事
还是另一件事。为什么你会感到如此无动于衷?因为你知道,所有的活动并不真
正与你有任何关系。这一切都是根据宿业而发生的,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根据
那些已经开始运作,且必须通过身心来实现的倾向而发生的。这业力就像已经离
弦的箭。它不可能在飞行途中被停止或折返。这就是你在了悟之后的外在生活。
你没有什么要做的。类似地,一旦知道每个人都是你自己,你就不再渴望特定的
人陪伴。你与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你也倾向于以同样的尊重对待每一个人。

145
12.8 “试着去理解了悟之人,理解他们说的话。他们说,在他们的生命中,他
们从未做过任何事。”

想像了悟是一种个人力量强大的状态,是错误的。了悟的本质是非个人性。
在了悟之人心中,个人的观念已经被抹去,完全领悟到:作为“人”的观念是一
种幻相。你知道这是一个幻相,尽管这个观念是社会、文化、哲学、心理学等的
全部基础。这份领悟是如此完全地彻底,以至于罕有人能聆听而不直接拒绝它。
在这少数人之中,真正能接受这个事实真相的人则更少。

接受并领悟到,从未有过任何“做者”的存在,是了悟之人的特征之一。
他或她知道,一切所发生的事,从出生在一个特定的身体中开始,再进行灵性探
寻,直到最终的领悟,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个人”干预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个
人”的观念本身只是一个错误的假设。

了悟之人可能会非常不愿意使用“我”这个词语,因为已经没有了这个词
所包含的通常意义上的“我”。因此,他或她倾向于不用“我”字说话,也许会
使用“这一个”一类的词语,来代替人称代词,或者可能以被动语态来说话,使
用诸如“了悟发生了”这样的说法,而不是“我了悟了。” 了悟被理解为,大
我通过祂自己而了悟到祂自己。了悟之人往往从不会说:
“我是一个了悟之人。”
因为这么说根本不具有任何意义。了悟发生,但它并不对着一个“我”而发生。

12.9 “我从不无聊。为什么?因为我不思考。”

人们通常不理解,无聊来自于思考,并导致一种消极的情绪。只要这样的
念头到来“我没有什么事可做,我是无聊的”,头脑就会变得不安和不快,于是
身体开始寻找一些事情来占据它的注意力。社会越富裕,人们就越重视寻找新的
方法来摆脱无聊的烦恼。人们被广告轰炸,被进一步消费的建议所吸引,所有这
些都具有有意或无意的效果,让头脑觉得“哦,我只有这样/我只有去过那里/
只要我能够做到那件事,我就不会这么无聊了。”

146
另一方面,了悟之人不思考任何事。谁在思考?在合适的时候(甚或在不
合适的时候),思考发生,但如果没有人去认领念头,会有什么影响呢?开悟之
人并不会渴望这个,而不要那个,所以不会沉溺于欲望,也不会体验到跟随欲望
列车而来的念头。

12.10 “这以梵的形式出现的超梵,在任何情况下都同样保持快乐。”
(室利·悉
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注意:本章剩余的语录来自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超梵是最终的实相。祂存在于自己之中,但不知晓祂自己。为了认识自己,
祂必须显现。实相,作为梵的力量或纯粹意识显现其自身,年复一年,采用了无
数的身体。不过,没有一个身体会导致实相本身的任何减少或改变。梵的创造和
蒙蔽的力量,被称为幻相,正是这力量使得纯粹意识将自己与身体认同。如此,
实相让自己陷入了身体的生命、显化世界中,并忘记了祂自己是实相。

然而,时不时地,这同一个意识记起并了悟了祂自己,再一次知晓,祂就
是最高的实相,安住于祂自己之中,不被受造世界触及,现在,世界被视为虚无
的、短暂的,等同于零。这份领悟或大我真知意味着,纯粹意识仍然是快乐,因
为快乐(极乐)是祂的本质。无论发生了悟的身体情况如何,事实一直如此。发
生大我真知了悟的身体,被称为了悟之人。

12.11 “拥有大我真知的身体必会发光。”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光是什么?它怎么能从一个物体而不是另一个物体上发出?你可能在某个
时刻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处于一种特别高的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你确定无
疑地感受到自己的实相。也许你感到自己完全专注于大我之上,或者感觉到一种
无缘无故的极乐状态。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你的身体都在发光。正如圣经所言:

147
当目光专一时,整个身体都充满光明。(《路加福音》第 11 章第 34
节)

通常,这种光不会发出,因为它被无知、怀疑和自我中心的思考所吸收。
当这些障碍被移除时,意识和领悟之光自然地闪耀,可以被别人感知为一种平静
与喜悦的感觉。

12.12 “把每个人都看作一体实相的一部分是这样一位智者的特征。”
(室利·悉
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有一个人建造了一个满是镜子的房间。他把镜子装在天花板上、墙上、以
及所有的角度。他喜欢走进房间,看见自己的映像无处不在。一天,他让这间屋
子的门开着,于是,他的狗走了进去。狗立即看到了自己想像中的景象,它的周
围有几十条狗。它开始向它们奔跑,吠叫和打斗,结果变得越来越疲惫,直到最
后,倒下死去。

把所有生命都看作同一个实相的一部分,是神圣视野的本质,因此智者(了
悟之人)认为:“每个人都是我自己。我处处看见的都是我自己。”另一方面,
小我,就像那条狗一样。它认为别人是独立的,而且可能是敌对的。这种分离感
造成了恐惧,导致了侵略性。对小我来说,或者对于一个小我占主导地位的世界
来说,没有平静(或和平)存在。

12.13 “在一个人遇见自己之后,就意识到身体是不真实的。”
(室利·悉地哈拉
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遇见你自己就是认识你自己,最终,认识你自己意味着,知道你不是什么。
你不是什么特定的人。你不是你碰巧与之认同的身体。所有的形式像一条连续不
断的溪流在你心中出现:念头、感受,对各种事物的感官知觉,运动和运动的缺
失。你对身体的体验,并不是对于一个单一“事物”的体验,而是各种不同感知

148
的流动,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你的觉知之中。在了悟之后,你就是这样看待身体的,
这使你摆脱了身体。

12.14 “对于了悟之人而言,一切皆是一。不存在二元性。”
(室利·悉地哈拉梅
什瓦尔·马哈拉吉)

关于了悟的含义,许多求道者都有他们自己的观点。但了悟究竟是什么意
思呢?首先,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来说,不存在二元性。一切皆是一。此外,有些
人想像一体性意味着一种永久的神秘视野,在其中,你可以自动看透事物的本质、
读心、看到别人的前世等等。

实相更简单,也更平淡。了悟是自然的、平常的。小我才是不自然和不正
常的。因此,当了悟发生时,人只是恢复到正常状态。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觉
被简单的存在感所取代。了悟的关键事实是它的简单性。这真的“没什么特别的”。
没有什么是比实相更平凡和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它才被忽视。通常,人们
都在寻找一些他们认为非同寻常的东西——一些粉碎性的启示或深刻的觉醒,
不知何故,它们会无限期地延迟。但所有这些概念都属于二元性的领域,而实相
并非如此。那么,实相怎么可能通过概念而被知晓呢?人们所想像的关于一体性
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一体性仅仅是所存在的,如其所是。

12.15 “解脱之人不再担忧这世俗生活。外在和内心,都有着完全的、不可动
摇的满足感。”(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当祂,大师让你变成祂时,还有谁会关心什么?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
因为,了悟之人要担心的话,他或她必须重新采纳一系列错误假设,然后重新相
信它们。当然,这不会发生。因此,从最微不足道的焦虑到对死亡的恐惧,没有
任何类型的忧虑。有一种满足感作为存在本身而被体验到。大我已经了悟祂自己,
于是,仅仅作为纯粹觉知而生活。

149
大我为什么了悟祂自己?祂了悟自己是为了继续作为一名求道者,作为一
个渺小的造物,作为一个敬畏实相之谜的奉献者而生活吗?不,祂了悟自己是为
了像大我,像上帝一样生活。上主登上了祂的宝座,像祂自己的造物一样享受这
个世界。只有享受的那一刻才是真实的和有生命的。解脱之人觉知实相,但并不
关心,因为知道神圣力量正在让事情以其能发生的唯一方式而发生。

12.16 “仅仅聆听、沉思、冥想,这些是了悟之人的特征。”
(室利·悉地哈拉梅
什瓦尔·马哈拉吉)

在所有的疑惑都消失之后,你明白你就是祂,还有什么要做的呢?“你”
不再作为一个意志中心而存在,所以作为变成无为。生活变得无意志。心愿可能
会根据宿业而产生,也就是说,(行为)倾向仍然会产生结果,但你知道自己是
超越那些的。只要身体还活着,你就仍然作为它的见证者而存在。聆听、沉思、
冥想自然地升起。你很满足地坐在后座,看着上帝的造物自行嬉戏。

12.17 “一旦知晓大我,你的行动就没有限制了。”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
哈拉吉)

关于束缚的观念意味着限制、局限。束缚的本质是什么?是你把自己当作
了你所不是的某些东西。你被对身心的身份认同束缚了。解脱意味着,那个身份
认同被打破,你仍然是你一直在实相中的样子。没有限制,没有头脑的想像所创
造的人为局限。现在你可以自由地做你自己——大我了,你一直都是大我,但
你过去并不知道。

小我认为“了悟之后没有限制,所以我完全可以做我喜欢的事。” 小我总
是这样思考。它如何能够理解它本身就是被解脱所消除的限制呢?所以,当室
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说“你的行为没有限制”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你
将摆脱这些负担——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对现状的抗拒和不接受。这些是真
正的限制和局限,阻止你享受纯粹存在的美和简单。

150
12.18 “了悟之人知道,大我是唯一的真理,其余的一切都只是念头的游戏。”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要坚定地安住于实相中,就有必要知晓作为真理的大我,其他一切都是不
真实的。真理被忽视了,因为它是如此简单,如此显而易见。许多人都在期待别
的事情。当你看见真理的全然简单时,你可能会惊讶于它是如此简单。这就像一
个没有买票就坐上火车的人,他在长途旅行中焦虑不安,下车后四处找人付钱。
他很惊讶,没有人可以让他付钱,也没有人可以让他感谢。没有费用。旅途是免
费的。现在,他知道他可以坐上任何火车,无限制地去任何地方。

12.19 “真正拥有灵性真知的标志是,一个人免于所有的疑惑。”
(室利·悉地哈
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疑惑意味着你不确定某件事是真的。例如,这样的疑惑可能会持续:“我
怎么可能是祂——实相呢?”有一种苦恼的感觉:事实上,这可能不是真的。
即使对大师的信心也不足以完全消除那份疑惑,使之永远沉默。只要有疑惑,就
有无知,因为疑惑和无知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
拉吉在此说,真正的领悟,其迹象是,完全没有疑惑。了悟意味着无知的毁灭。
此后,没有疑惑升起的可能性。疑惑的源头,也就是作为小我的、独立存在的错
误念头已经被根除。它不再自我干预,提出无用的问题,并怀疑“这确实是真的
吗?”只有清晰的视见,没有任何疑问。

12.20 “安住于你的存在或真我本性中。”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了悟大我之后,不需要任何类型的学习。了悟之后,你作为求道者时努力
去理解的灵性书籍,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教你了。在开悟之前,你无法正确地
理解它们,而在开悟之后,它们是无用的!

151
你不必对自己说“我就是祂,我就是大我”,因为你知道。你的存在就是
你的认知。对于“灵性”,你已经不再进一步渴求。一个已经到达旅途终点的人,
不再需要地图,或者如何到达那里的指示。即便如此,你也不能仅仅让你的头脑
随波逐流,去任何它想去的地方游荡,像个坏仆人一样。只要身体还在,头脑就
应该在冥想中保持稳定,冥想对其显现的存在。

12.21 “即使了悟之人,一旦抛弃大我,也会变得困惑。”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
瓦尔·马哈拉吉)

在宇宙中运行的定律之一是熵定律。这条定律是指,每一个封闭的系统都
趋向于越来越混乱。将这一法则应用到头脑中,意味着每当没有纪律的时候,头
脑就会进入越来越随机的联想模式。简单说来,这意味着,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头
脑专注,你就会变得困惑。

了悟之后,这条定律仍然适用于头脑。无论一个人是求道者还是大师,都
必须保持警醒。室利·尼姆·卡罗利·巴巴(Sri Neem Karoli Baba)说:

圣人的眼睛总是专注于至高无上的大我。在他觉察自己的那一刻,圣
徒身份就消失了。

12.22 “与自己的本性同在,是了悟之人的主要必备条件。”
(室利·悉地哈拉梅
什瓦尔·马哈拉吉)

对于求道者来说,了悟之人是有用的,因为他或她是大我活生生的典范。
你也是,但你并不确信这一点。了悟之人与他或她自己的本性是一体的。当你坐
在他们面前时,你可以体验到你自己的本性。这件事的发生,不是因为他们做了
什么事,仅仅因为这是一条宇宙定律,即:同类相吸。实际上,你们正体验着同
一个真实本性;它既不属于求道者,也不属于大师,但在一个作为那而活着的人
面前,本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此这般简单地存在于沉默中,是了悟之人所“做”
的主要事情。任何口头教导都来自于那纯粹的沉默。

152
12.23 “所有这些混乱都是幻相的混乱。无论事物怎样,都让它们如其所是吧。”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为什么一个理解并了悟大我一体性的人,要干预只具有幻相形态的世界呢?
有的时候,一些业力会导致了悟之人扮演一个非常显眼和活跃的角色:表演奇迹、
创立宗教或以某些其他方式变得广为人知。这些案例可能是这世上少数开悟人士
的案例。了悟意味着,领悟到:所有被完成的行动都没有“做者”。这份领悟并
不鼓励一种活跃的、目标导向的生活,反而倾向于支持一种被动的、沉思冥想型
的存在,让世间事物如其所是。

12.24 “做者身份存在于幻相中,而非做者身份存在于梵中。”
(室利·悉地哈拉
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从小我的角度来看,了悟之人可能看起来没有动力,甚至懒惰。就目前而
言,这实际上是一种或多或少正确的看法。在《阿什塔夫梵歌》
(Ashtavakra Gita)
中,是这样说的:

谁比大师更懒?他甚至连眨眼都觉得麻烦。

这意味着开悟之人明白,无论世间看似发生了什么,他或她实际上都没有
做任何事。一切都是幻相,无知的幻相。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公主,她决定和
一个真正懒惰的人结婚。通知发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潜在求婚者都来了。有些
人拒绝走路,不得不被别人背着,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懒惰。其他人则一有机会就
打呵欠躺下。许多人试图以这样的方式说服公主,他们是多么懒惰。最后,一个
年轻人出现了,他只是简单地接近公主,说他前来娶她,因为他是真的懒惰。所
有其他人,努力展现出他们的懒惰,都不是真正的懒惰。真正懒惰的人天生懒惰,
不需要或不愿意做出任何证明。这就是当你知道你是梵时的情况。你仅仅是那。
你不需要对此做什么事,除非有人问,否则你不一定觉得有必要谈论它。

153
12.25 “对智者来说,他就是梵,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室利·悉地哈拉梅什
瓦尔·马哈拉吉)

当你处于醒态中时,你从来没有必要对你自己说:“我是活着的。” 这对
你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地,对于了悟之人(智者)来说,与梵合一是显而易
见的。这是因为,对了悟之人而言,“我”之感,从前与小我这虚假中心的认同,
已经回到了其真正的中心,我们称之为大我。小我已经消失,因为它的不真实性
被领悟到了。小我是被这个信念所维系的,即“它是真实的。”一旦这个信念被
释放,小我就没有了支持,于是它不再维护其自身。现在,意识安住于大我中,
大我是真正的中心,一切都围绕祂旋转,没有祂,无一物可能出现。

12.26 “保持你对不可见之物的信心,那是超越理性领域的。”
(室利·悉地哈拉
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这句语录的其余部分是“智者明白这一点,于是走自己的路。” 在了悟发
生之后,生活会转移到另一个层面。普通的世俗生活和以前一样继续着,但也增
加了一些东西。有了一种全新的领悟,全新的意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超越头脑。
这种新的领悟使其他一切都有了新的认识。错误的就被看作错误的,不再与正确
的相混淆。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看到这一点。这一点只是被看到,只是被领
悟。所以,了悟之人走自己的路,不担忧世界。他们知道,世界会照顾好自己。

12.27 “圣人的标志是,他不按照进入他头脑中的想法行事。”
(室利·悉地哈拉
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你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什么想法进入了悟之人的头脑中,他或她无论如何
都不会受到这些想法的束缚。处于无知中时,念头被认为是“我的”。如果“我”
感到愤怒,“我”就毫不犹豫地表达这种愤怒。“我”觉得这样做是完全正当的。
了悟之人的情况并非如此。念头就是念头。它们来自浩瀚的空无海洋,即因果身,

154
然后回归那里。如果一个念头命中注定要在特定的时刻表达,它就会被表达出来。
如果念头没有注定要表达,它就不会被表达。没有实现愿望或表达想法的冲动,
因为不再有大我与“我”的身份认同,而这个“我”正是做者身份感。

12.28 “一个已经领悟无心之道的人没有忧虑。他总是沉浸于他自己的大我之
中。”(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有时,有人问:“为什么寻求了悟?它有什么价值?” 有些求道者想要再
次确认:可以从了悟中获得一些快乐,一些极乐,一些使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有价
值的东西。这样的求道者通常会对他们得到的答案感到失望,因为事实上,大我
了悟不涉及任何收益或任何新事物的获得。本质上,大我了悟是失去不真实的东
西,抛弃无知。了悟的体验更像是解脱而非极乐。突然到来的极乐体验往往如此
引人注目,因为它们与寻求中的头脑普通且相当沉闷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另
一方面,已经遵循道路很长一段时间的求道者,更接近了悟,已经摆脱了许多琐
碎的焦虑,所以当最终的领悟到来时,它似乎不那么引人注目。事实上,这可能
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转变。

无论如何,最终的领悟到来,意味着一切担忧的结束。心变成无心,因此,
不再有任何虚假的中心可以让关切和焦虑继续存在。意识已经回归其真正的中心,
在那里,祂始终沉浸于自身之中,沉思着自己的存在。

12.29 “那稳稳地安住于其大我中的人说‘我无所不在,我是圆满的,我存在
于每一颗心中。’”(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当人们下到恒河,用铜壶把水带回他们的家中时,他们并不认为水与它所
来自的河流是分开的。他们用它来礼拜,对他们来说,它代表了恒河女神,就像
河流本身一样。这也是对待意识的正确态度。

每个人在他或她的心中所感受到的个体意识,与无所不在的普遍意识是一
样的。完全没有区别。“无所不在”意味着它内在于所有的形体之中。它是由个

155
体意识构成的整体,就像森林是由个体树木构成的一样。事实上,“个体意识”
的概念是错误的。只有一个不可分割的意识存在。无知、束缚构成了这样的信念,
即:个体意识是真正独立的。解脱就是看穿那个错误的假设。

12.30 “了悟之人不怀有任何观念或念头。”(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
吉)

有一个故事,关于一个人和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被他们的父亲派往
遥远的城市寻求智慧。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回到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对真理了
解多少。哥哥给他的父亲背诵了许多关于梵之本质的经文:世界如何通过幻相的
力量出现,但不影响梵本质的一体性,整个宇宙是如何包含在梵中的,每个人如
何是梵却没有意识到祂,等等。当他父亲问小儿子,他从真理中学到了什么时,
他只是静静地站着,觉得试图用语言表达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将它降低到相对真
理的层面。于是,他的父亲知道,这个儿子已经找到了智慧,并且真正领悟了。

沉默是了悟者的自然状态。只要生活之梦继续下去,沉默就作为已经觉知
其自身的纯粹意识而存在。当梦结束的时候,沉默仍然作为绝对而存在,没有对
任何事物的意识。最后这句话虽然合乎逻辑,但却是理论上的。关于这意识消失
之后的绝对状态,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们只知道当下的意识。这是意识的本质。
意识即是认知。整个出生、生活和死亡的经历都发生在认知中,发生在头脑中。
了悟之后,这一点被清晰地看见和领悟,因此,所持有的认知,以及出现于其中
的世界,都被释放了。观念、念头、整个宇宙都可能再次出现和消失。大我并不
卷入其中,所以不关心。

12.31 “圣人的真正标志是不把世界当真。”(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
吉)

一棵树上有两只鸟。其中一只鸟不断地从一根树枝飞到另一根树枝,吃着
生长在树叶间的果实。另一只鸟安静地坐在树顶,既不品尝也不吃任何果实。了

156
悟之人就像树顶的那只鸟。就他或她而言,世界不是真的。它只是一个漫长的梦。
他或她对人生短暂的快乐没有欲望,因此,不会触及它们。如此,通过无为,而
不是作为,通过沉默,而不是语言,了悟之人展示了如何在这世间生活。

《幻相与实相:与室利·冉吉特·马哈拉吉的对话》

微信公众号 灵智宝鬘

https://mp.weixin.qq.com/s/aShpcx00P2TPVn22FcqlFA

《飞鸟之路》Preface: How to Use This Book

Sri Ranjit Maharaj called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or Self-enquiry,


the bird’s way, in contrast to meditation, which he called the ant’s way.
The ant goes very slowly and, if it tries to climb a forest tree, it may die
before it reaches the destination. The bird, on the other hand, flies easily
from branch to branch. Maharaj always taught that you are your-self the
reality, and so you are already free, free as a bird, without lim-its. You are
He, the reality, right now, only you do not know it with certainty. To have
that understanding of who you are, you must get rid of the false notion
that you are something other than that reality.

Meditation, chanting a mantra, and various kind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isciplines may be useful to prepare the mind for understanding,
but the end of seeking is not reached until there is Self-knowledge. The
solution has to involve Self-knowledge because the problem is one of
Self-ignorance. No spiritual practices that you undertake can solve that
problem. You can meditate six hours at a stretch and enjoy blissful states,
but as soon as you stop that activity, you are back in ignorance again!

157
You have to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o am I?” When you
know that, ignorance disappears and you know everything that you need
to know.

That is what the Way of the Bird is all about. It means taking the
time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e teaching, not accepting it blindly, but
experi-encing everything and verifying everything for yourself.

I wrote these commentaries on Maharaj’s teaching because some


peo-ple have said that they find his idea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would like additional explanation. The commentaries attempt to provide
this explanation, or at least offer some ways to think about the concepts
involved.

Maharaj taught in a traditional lineage of Masters in Maharashtra, in


central India. His style of teaching was to take a question and then
answer it by talking for half an hour or forty-five minutes. When he spoke,
he rarely stopped to expand on the individual ideas he expressed, but
preferred to layer one powerful and profound concept on another in a
continuous flow. Personally, I always found it very useful, for the
purposes of study, to consider his ideas one by one, as aphorisms or
sutras. Taken in this way, the individual ideas can be eas-ier to approach
and easier to understand. You will find 366 of these ideas in this book,
and together they cover all the essential concepts of Advaita Vedanta, as
well as presenting a practical method of work-ing with them.

If you look at the Table of Contents that follows this preface, you
will notice a few things (apart from the fact that it is unusually long!):

■ It has a chapter for each month.

■ Each chapter consists of numbered sections, one for each day of


that month.

158
■ Each section heading is actually a quotation.

If you wish to contemplate one of these quotations every day of the


year, you can easily do so by looking up the numbered quotation for that
day. The commentaries elaborate the quotations, but you may prefer
simply to reflect on the quotations by themselves. In that case, you will
find that the essence of this teaching is in the Table of Con-tents. On the
other hand, you don’t need to associate the quotes with particular days.
If you prefer to just read the book from front to back, you can do that as
well. The book includes a glossary that explains the terms that Maharaj
used.

Andrew Vernon, Marin County, California, October 2003.

15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