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7

中文摘要

《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剧中不可多得的悲剧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悲剧精神。
本论文试图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紧扣孔尚任诗、文、剧作品,对《桃花扇》悲
剧精神的表现、渊源及传播进行分析论证。通过论述从而进一步印证文学即“人
学”以及人存在的悲剧性价值。
第一部分:考察《桃花扇》悲剧精神的表现。《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
亡之感”,剧中男女主人公历经波折、却终而诀别,他们的爱情具有浓郁的悲剧色
彩。
《桃花扇》是一部历史悲剧,艺术地再现了南明朝廷的颓变、衰亡过程,是有
明王朝的一曲挽歌。
《桃花扇》中所写人物上至帝王崇祯,下至下层艺人,命运无
不充满了坎坷,从这个角度来讲《桃花扇》又堪称是一部人物命运悲剧。
第二部分:《桃花扇》悲剧精神探源。《桃花扇》产生有其时代条件。入清以
后,虽然清朝已经定鼎北京,但明朝与清朝、满族与汉族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
剧作家孔尚任就出生在这样“血与火”的时代。他的家庭背景使他有条件亲耳聆
听前代遗民的痛苦回忆。同时,《桃花扇》的悲剧精神还与作家的坎坷经历有关,
科场失意、淮扬苦行以及京都仕宦的人生经历,使《桃花扇》表现出“文章假,
功业诨,逢场只合酒沾唇”的消极思想。
《桃花扇》的悲剧精神还与其自身题材有
关,孔尚任在塑造侯方域形象的过程中,结合了侯方域悲剧的一生并继承了《壮
悔堂集》的悲剧精神。
第三部分:
《桃花扇》的传播经历了从最初遭受“冷遇”到名声鹊起的变化过
程。这与《桃花扇》的民族意识有关,康熙皇帝的默许加速了《桃花扇》的传播
速度。当时人一次次沉浸在《桃花扇》的悲剧气氛中,去体味明朝覆亡的悲惨历
史时,孔尚任遭到罢官。这个众说纷纭的“疑案”
,实与《桃花扇》有着密切关系。
孔尚任晚年生活凄凉,四处奔波,他甚至无钱刻印《桃花扇》。在康熙、乾隆乃至
整个有清一代,
《桃花扇》的悲剧精神依旧感动着世人,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表达
对这一历史悲剧的共鸣。

关键词:《桃花扇》,悲剧精神,探源,传播
Dissertate the spirit of pessimism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Abstract

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one of the few tragegy works in China classical dramas,
because it displays a strong spirit of pessimism.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se and
demonstrate how The Peach Blossom Fan shows the spirit of pessimism, where the
spirit originates from and how 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spread, by combining
literature with history together as well as closely following Kong Shangren’s poems,
articles and dramas. This paper further means to demostrate that literature is actually
human science and the tragic value of human.
Firstly, to inspect how The Peach Blossom Fan represents the spirit of pessimism.
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a historical play by which Kong Shangren expressed his
sensibilit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ation using the meeting and parting of lovers. The
love affair between Hou Fangyu and Li Xiangjun in this drama is a devious and dreary
tragedy. 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a historic tragedy which exhibits the contabescence
of Nanming Dynasty. 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actually an elegy about the Ming
Dynasty. The characters in the drama include the monarch as well as the hamble actors.
The destiny of all the characters is full of frustrations. So 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also a tragedy play of the characters’ destiny.
Secondly, to trace the spirit of pessimism in The Peach Blossom Fan to its resource.
The creation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has relation with the age. After the Qing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with Beijing as the capital, the fierce conflicts still existed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between Manchu Nationality and
Han Nationality. Kong Shangren, a playwright, was born in such an age which is
brimming with blood and fire. He benefitted from his family background to listen
himself to the painful experience of the survivors of the Mi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pirit of pessimism in 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relevant with the frustrated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He had not succeeded in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tions,
ascetically practised in Huaiyang and acted as an official in Beijing, all of which brings
about in The Peach Blossom Fan the negative spirit that articles and fames are not worth
pursuiting. The spirit of pessimism in The Peach Blossom Fan also has relevance with

II
the theme itself. When he created the characters of Hou Fangyu, Kong Shangren made
reference to the lifetime of Hou Fangyu and took over the spirit of pessimism in Strong
Regret Hall Collection.
Thirdly, to introduce briefly the spread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from the cold
reception to a big name.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concerne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tacit consent of Emperor Kangxi promoted the spread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At that time, people were deep again and again in the tragic
atmosphere showed by The Peach Blossom Fan to chew the decline of the Ming
Dynasty. Because of this, Kong Shangren was stripped of his office. Though opinions
are quite divided on it, the unsolved case actually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Peach
Blossom Fan. Kong Shangren spent the evening of his life in great misery, went hitcher
and thither and even had no money to carve his The Peach Blossom Fan. The spirit of
pessimism in The Peach Blossom Fan moved peo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Kangxi, Emperor Qianlong and even the whole Qing Dynasty. People showed a ready
response to the historical traged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Keywords: The Peach Blossom Fan, the spirit of pessimism, trace to its resource, the
spread

III
目 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1 绪论…………………………………………………………………………………………1
1.1《桃花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
1.1.1 对 《 桃 花 扇 》 主 旨 思 想 的 探 讨 …………………………………………1
1.1.2 对 《 桃 花 扇 》 艺 术 成 就 的 研 究 …………………………………………2
1.1.3 对孔尚任罢官问题的探究 …………………………………………………………3
1.2 桃花扇》悲剧精神研究的相对薄弱……………………………………………………4
2《 桃 花 扇 》 悲 剧 精 神 之 表 现 ………………………………………………7
2.1 忠 贞 爱 情 的 悲 歌 …………………………………………………………………7
2.1.1 预 示 性 的 开 端 ……………………………………………………………………7
2.1.2 坎 坷 的 历 程 ………………………………………………………………………8
2.1.3 凄 惨 的 结 局 ………………………………………………………………………9
2.2 有 明 王 朝 的 挽 歌 ……………………………………………………………………9
2.2.1 文 人 努 力 的 失 败 ……………………………………………………………10
2.2.2 朝 政 大 权 的 旁 落 ………………………………………………………………11
2.2.3 军 事 斗 争 的 失 利 ………………………………………………………………12
2.3 个 人 命 运 的 哀 歌 ……………………………………………………………………13
2.3.1 封 建 帝 王 …………………………………………………………………………13
2.3.2 权 臣 势 要 …………………………………………………………………………14
2.2.3 下 层 人 物 …………………………………………………………………………15
3《 桃 花 扇 》 悲 剧 精 神 探 源 …………………………………………………17
3.1 血 与 火 的 时 代 与 一 代 遗 民 的 悲 剧 ……………………………………………17
3.1.1 风 起 云 涌 的 抗 清 怒 潮 …………………………………………………………17
3.1.2 家 乡 遗 老 的 亡 国 哀 歌 …………………………………………………………19
3.2 个 人 命 运 的 悲 剧 …………………………………………………………………21
3.2.1 汲 汲 功 名 与 气 阻 入 山 …………………………………………………………21
3.2.2 浩 荡 皇 恩 与 湖 海 苦 行 …………………………………………………………22
3.2.3 岸 堂 有 边 与 苦 海 无 尽 …………………………………………………………23
3.3 遗 老 讲 述 与 淮 扬 游 历 ………………………………………………………………27
3.3.1 所 访 淮 扬 遗 老 ……………………………………………………………………27

IV
3.3.2 所 见 明 朝 遗 迹 ……………………………………………………………………29
3.4 线 索 人 物 的 悲 剧 色 彩 ……………………………………………………………30
3.4.1 壮 志 未 酬 …………………………………………………………………………31
3.4.2 悲 剧 爱 情 …………………………………………………………………………32
3.4.3 壮 年 而 悔 …………………………………………………………………………33
4《 桃 花 扇 》 悲 剧 精 神 传 播 与 孔 尚 任 罢 官 ………………………36
4.1 时 人 观 剧 ………………………………………………………………………………36
4.1.1 最 初 的 流 传 ………………………………………………………………………36
4.1.2 名 声 鹊 起 …………………………………………………………………………36
4.1.3 康 熙 朝 观 剧 ………………………………………………………………………37
4.2 后 人 观 剧 ………………………………………………………………………………38
4.3 与 孔 尚 任 罢 官 之 关 系 ……………………………………………………………38
4.3.1 友 人 的 反 应 和 表 现 ……………………………………………………………39
4.3.2 孔 尚 任 的 反 应 和 表 现 …………………………………………………………41
4.3.3 罢 官 的 真 正 原 因 ………………………………………………………………42
参考文献……………………………………………………………………………………4 5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4 8
致谢……………………………………………………………………………………… 49

V
1 绪论

对《桃花扇》①的研究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学术研究的重要论题,如果从上世纪
二十年代梁启超注释《桃花扇》算起,至今已经有 80 多年的历史了。在这 80 年
中,围绕剧作主旨、艺术成就、作家身世等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争论。

1.1《桃花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1.1 对《桃花扇》主旨思想的探讨
《桃花扇》的主旨问题是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论题。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学
者就开始研究《桃花扇》的主旨,一般认为《桃花扇》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表
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如马雍的《孔尚任及其<桃花扇>》、陈志宪的《关于<桃花
扇>的一些问题》和宋汉濯《<桃花扇>的爱国主义精神》等②。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
以来,对《桃花扇》主旨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表现民族意识说:赵景深认为:“《桃花扇》在表现激烈的民族矛盾时,
作者反对清朝贵族的立场是鲜明的,民族意识有时也相当强烈。”洪柏昭的《<桃
花扇>的思想评价问题》也持这种观点。唐辉在《论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的民族意
识》中更进一步,认为孔尚任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意识,站到了“通古今之变,成
一家之言”的历史高度。
②、拥护清廷说:戴胜兰认为孔尚任并非遗民,而是圣裔,他创作《桃花扇》
是希望清王朝以史为鉴。井维增也发表了《<桃花扇>的政治倾向及其评价问题》,
认为《桃花扇》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拥护清朝,并否定了孔尚任的民族意识。
他认为孔氏写作《桃花扇》,目的是为了“借古喻今,希望圣上借鉴南明覆亡的教
训,警惕祸国殃民的乱臣。”
③、悼明诫清说:黄天骥在《孔尚任与<桃花扇>》中论述了孔尚任的民族意
识:由于湖海之行的冷淡遭遇和打击,使孔尚任犬马图报的思想减弱,而“故国
的山川文物成为他灵魂的藉慰,潜藏着的民族意识便沛然而生了。”同时,《桃花
扇》又揭露了权奸祸国的过程,重戒来世。他认为《桃花扇》既有悼明思想,也
有诫清的意图。
④、救末世之人说:80 年代中后期,学者们继续对《桃花扇》的主旨进行研

① 王季思注本《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后文皆以之为底本,凡涉及此书只注
出数和题名。
②参见吴新雷《孔尚任和<桃花扇>研究的世纪回顾》,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 2 期

1
究。1987 年 1 月,《东岳论丛》发表了徐振贵的《<桃花扇>的主旨与纲领》,文章
认为《桃花扇》的主旨是为“末世”指“迷津”
,全剧就是写三类人寻找桃花源的
艰难过程。
⑤、“春秋笔意”说:张乘建则从哲学的高度分析《桃花扇》,认为此剧是对
儒教的反省,最后结局归为道教,犹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逃儒皈佛一样,
这是逃儒归道。这反映了清初先进的思想家,面临思想界的质变前夕那种惶惑苦
闷而找不到出路的心理状态。
⑥、综合说:九十年代后期,吴新雷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桃花扇》的创作思
想,对《桃花扇》的研究颇具开创意义。他的《论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思想》,
从孔尚任“三易其稿”的创作过程,来分析“颂圣”和“吊明”的矛盾,认为随
着时间的转变,剧作家的思想逐渐变化,造成了《桃花扇》主旨思想的丰富性。

1.1.2 对《桃花扇》艺术成就的研究
梁启超是对《桃花扇》进行历史与艺术对照研究的第一人,他在 1925 年 8 月
完成了对《桃花扇》的注释,主要是对史料进行考释和辨正。他对剧中的主要人
物侯方域、李香君、史可法、左良玉和马士英等一一作了详尽的对比考证,对剧
中不合史实的地方一一予以点明。他的主要局限在于用治史的办法来研究戏剧,
史识多而艺识少,但其开启的研究思路却影响后世学术达一个世纪之久。
建国后,对《桃花扇》中艺术成就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人物形象研究:60 年代对侯方域形象的争论多流于政治性批判。80 年代
初对侯方域形象的研究进入学术的正轨。
1980 年 1 月,黄天骥发表了《孔尚任与<桃花扇>》,认为在孔尚任看来侯方域
“夷门复出”,并不是光彩的勾当,所以只写了他前半生的事迹,而对侯方域在顺
治二年之后的举动,就一概不写。并认为侯方域这个形象概括了当时许多知识分
子的风貌、气质。这是较早把侯方域与当时名士风流相联系的论证文章。张乘建
则认为孔尚任“并没有把他(侯方域)写成一般才子佳人剧中的那种‘才子’,而
是在用笔行文间对他进行委婉含蓄的谴责。至于侯方域的复出应试,也并非完全
出于自愿,他的内心一直非常惶惑苦闷,而孔尚任也有类似的经历,他早年隐居
石门山,后来被召做了清朝的官,在创作《桃花扇》的过程中,内心一直处于激
烈的矛盾之中,在剧本中不自觉地有所流露。”
1994 年张燕谨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历史的沉思:<桃花扇>解
读》,认为侯方域既有参与政治、爱憎分明的优点,也有书生的通病,认为侯方域
只是一个被时代卷入政治浪潮中的书生,是无力承担挽救国家民族危亡重任的。
此期出现的专著也大都论及侯方域形象:如胡雪冈的《孔尚任与<桃花扇>》,

2
认为侯方域概括了明末清初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气质和思想倾向,具
有一定的典型性。徐振贵的《孔尚任评传》,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侯李爱情,
认为与此前的文学作品相比,侯方域具有关心时事的特点,并且侯李之间的爱情
也有着前所未有的特点。
对于《桃花扇》中其他艺术形象的研究也有所进展和突破,比如研究李香君
形象的论文有龚慧华的《血溅诗扇寓兴亡》
、邓宁辛的《入木三分的刻画》等,对
剧中杨龙友、阮大铖、柳敬亭等艺术形象也均有论及。
②、围绕《桃花扇》结局进行的争论
1980 年 4 月,王季思在《桃花扇》再版后记中写道,之所以写侯方域入道,
与孔尚任的思想转变有关,他从隐居石门到出山,又从出山到归山,表现了他跟
清朝统治者由离而合,又由合而离的过程,他的思想倾向并不是跟康熙皇帝以及
他左右的满汉大臣完全一致。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淮扬浚河和回京后长期的“冷
宦生涯”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发表了蔡毅的《应该恢复<桃
花扇>的本来面目——论侯方域的“出家”结局》,认为《桃花扇》结尾的处理完
全是合适的,是具有典型意义的;1980 年 10 月赵景深的《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尚任
与<桃花扇>》也认为孔尚任写侯方域上山入道,与悲剧气氛“显得和谐”。董每戡
在《五大名剧论》中也肯定《栖真》《入道》《余韵》的收场,不赞成侯方域穿着
清装上场。九十年代,也有一些学者指出《桃花扇》
“入道”的结局不合理,认为
这样写背离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损伤了《桃花扇》的艺术成就。如王进驹的
《谈<桃花扇>的侯李爱情结局》和赵建国的《观念化的结局》等。

1.1.3 对孔尚任罢官问题的探究
1699 年 6 月,
《桃花扇》脱稿,九个月后,即 1700 年 3 月,孔尚任遭到罢官。
学术界对他被罢官的原因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因《桃花扇》得祸说:张庚与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就持此观
点,还有袁世硕、周妙中、胡雪冈等学者也认为由于孔尚任写出了“激励民族情
绪”的《桃花扇》,清朝统治者才罢了他的官。直到 2003 年,曾中辉还进一步论
证是因为《桃花扇》触犯了清朝统治者的忌讳,所以孔尚任才被罢官。
②、遭人攻讦罢官说:黄卓明则认为,孔尚任是因“文字”而被罢官,但这
个“文字”却不应成为导致罢官的原因,完全是“被谗”和“为时人绐”。①
③、因《通天榜》罢官说:汪林最早提出此说。②程荣华则对此进行了考证③,

①参见黄卓明《有关孔尚任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81.2
②参见 1988 年 4 月 19 日《济宁日报》,后又被转载到《文史杂志》1988 年第 4 期
③参见程荣华《孔尚任罢官原因初步探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 年第 3 期

3
认为孔尚任被罢官与顺天乡试舞弊案有关。刘世杰等人则继续撰文《孔尚任罢官
疑案探考》支持程荣华的观点,认为孔尚任正是由于《通天榜》传奇而被皇帝罢
官的,并对《通天榜传奇》和孔尚任被罢官的时间作出了一系列的考证。
④、因贪污而被罢官:刘辉较早提出孔尚任是由于户部任上贪污被人揭发,
才被罢官的。刘雁霜也持相同的观点①。直到一九九九年还有学者试图根据清朝的
财政政策和孔尚任的表现进一步进行论证。②

1.2《桃花扇》悲剧精神研究的相对薄弱
要研究《桃花扇》的悲剧精神,那么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悲剧?悲剧精神
又应如何定义?我们认为悲剧主要写的是正义力量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必然冲突,
它往往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以至灭亡为结局,从而引起人们同情、悲悯或崇高
感情的一种戏剧文学样式。③这一对悲剧的定义既点明了悲剧的本质——正义力量
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必然冲突,又阐明了悲剧的表现形式——主人公的受难、失败
以至灭亡,还从悲剧的审美效果——悲痛感、悲哀感上予以限定,对悲剧定义得
相当精切。那么什么是悲剧精神呢?由于悲剧主要描写正义力量受挫,正面主人
公遭受不幸或死亡,因此悲剧常常引起同情、悲悯或崇高的感情。④换句话说,悲
剧精神就是由剧作引发读者或观众的同情感、悲悯感和崇高感,以及由此带来的
对正义、道德更执着的追求精神。
最早涉及《桃花扇》悲剧精神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⑤,但真正以悲剧理论研
究中国古典戏剧是八十年代初才出现的。1982 年 10 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
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王季思在悲剧集《前言》中写道:我国古代文学论著中没有
出现悲剧的概念,也没有系统地探讨过悲剧和喜剧的不同艺术特征。前言是一部
简明的中国古典悲剧发展史,同时鲜明地指出了中国悲剧的四大特征,对于中国
悲剧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伴随着对悲剧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中国

①参见刘雁霜《试谈孔尚任罢官问题》,《光明日报》1965 年 7 月 4 日
②参见赵科印《孔尚任罢官原因再探》,《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 年第 4 期
③参见唐正序.冯宪光《文艺学基础理论》第 191 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④同上第 193 页
⑤王国维在 1904 年出版了红学专著《红楼梦评论》,其中涉及到《桃花扇》: “吾国之文学中,
其具有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他是以自律、他律为标准来厘
定悲剧艺术水平的高下的:“《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
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世之中,所索之女子,
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哉?故《桃花扇》之解脱,
他律的也。”他把描写亡国之恨的悲剧看作悟破人生、消极遁世的哲学。他试图用“出世”来
拒绝一切生活之欲。王国维主要是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来解读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艺
术价值,因此不可能对《桃花扇》作出较多论述。参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 2-11,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5。

4
古典悲剧的研究才逐步展开。
1982 年 1 月,董每戡在《文学遗产》上发表了《论<桃花扇>的“余韵”》,认
为《桃花扇》真正的主人翁是史可法,因为主要内容是亡明痛史。就悲剧结局说,
孔尚任是依照那个真实的历史环境创造的,
“要以侯、李爱情所寄托的桃花扇暗示
了时代儿女所可能采取的方式,都应该忘却私情或一己的得失,牢牢记住国家民
族的深仇大恨……表现了大悲剧时代的悲剧气氛。”这是最早用“悲剧”一词来定
位《桃花扇》性质的论文之一。8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一些论文,对《桃花扇》悲
剧思想产生的原因作了探讨。1984 年 1 月《齐鲁学刊》发表了徐振贵的《试论孔
尚任思想的矛盾与统一》,文章结合清初满汉的民族矛盾和孔尚任的家世、仕宦经
历剖析了作家的思想。1984 年 4 月,张乘建在《文学遗产》上发表《<桃花扇>发
微》,认为孔尚任把《桃花扇》最后归为道教,犹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逃儒
皈佛一样,仅仅是说明末清初先进的思想家面临思想界的质变前夕那样惶惑苦闷
而找不到出路的心理状态。1988 年夏季,孔谨的《封建王朝的挽歌:孔尚任<桃花
扇>的思想内容》①,指出《桃花扇》不仅写了明王朝的灭亡,而且写了清为末世;
不仅是明王朝的挽歌,而且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挽歌;不仅是民族的悲剧,而且
也是时代的悲剧。
九十年代以来,对《桃花扇》悲剧的研究进入新的时期。1993 年 1 月,梁燕
在《社会科学家》上发表了《儒家理想的幻灭——论孔尚任与<桃花扇>》,联系孔
尚任一生的经历,认为“这部传奇是以儒家理想的幻灭感构成全剧的主旋律,从
政治的幻灭、爱情的幻灭、人生的幻灭三个层面,表现作者痛定思痛之后的思索
和不可诉状的悲哀。”“孔尚任在完成《桃花扇》时,已是年逾半百之人。古人云
‘五十而知天命’,大半生的荣辱得失,历史兴亡的追寻思考,使他对于人生的苦
乐,宇宙的浩渺有一定的参悟。”1993 年第 1 期,《甘肃社会科学》上发表了冯文
楼的《一个复合文本的建构——桃花扇二重主题说兼其他》,着重论述了“桃花扇”
的政治化和悲剧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双重主题说。认为剧本从赠扇、溅扇、画扇、
寄扇,到最后撕扇的悲剧化的过程,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国破家亡之后的人生虚无
和历史悲剧感。
此后,还有的学者从哲学的视角来研究《桃花扇》的悲剧意蕴。1994 年第 2
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张燕谨的《历史的沉思:<桃花扇>解读》,认为
此剧是追求一种富有哲学性的悲剧目的,而不是历史目的。作者只是借历史的框
架抒写“天崩地解”的历史巨变之后对士林群体人格的反思,成为吴敬梓的先导;
作家也不是要重建社会人格,为社会提供疗治的药方,他意识到传统道德已无力
挽回社会的危亡,作家是在用心灵感悟历史,借历史抒写心灵,写对人生的探求,

①参见《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88 年夏季号

5
充满了天才孤寂之感和痛苦的沉思。郭英德则更为关注《桃花扇》的历史意识。
在 1995 年第 6 期《阅读与欣赏》上,他发表了《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
历史意识》,认为孔尚任是带着关心天下的经世精神、难以解脱的兴亡感慨和反思
历史的现实态度,创作了《桃花扇》传奇,以凄楚的笔调描写了一个悲欢离合的
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明末清初动荡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忧
虑哀伤。1999 年 4 月,
《文学遗产》发表了高小康的《<桃花扇>与中国古典悲剧精
神的演变》。他从悲剧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桃花扇》的文学价值,认为《桃花扇》
具有里程碑的性质。在世纪之交,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徐振贵先生的《孔尚任评
传》。此书对孔尚任生平、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并对《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作了
综合的评价,对孔尚任及《桃花扇》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书中认为《桃花
扇》是“悼明的挽歌”“爱国的颂歌”和“人生的悲歌”,并说孔尚任在写作《桃
花扇》的过程中,也常处于仕宦与归隐的矛盾斗争中,将归隐作为理想境界,也
是他对人生旅途沉痛反思的结果。
《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绕不开的情结。前代学者对《桃花扇》的悲
剧及其原因作了诸多思考和探索。目前对《桃花扇》悲剧精神的研究仍处于发轫
阶段,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不断探索与努力。本文拟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
先通过对文本所展现出来的悲剧精神进行个案分析,再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
生平经历和作品题材来研究《桃花扇》的悲剧精神。
《桃花扇》作为中国古典悲剧
的杰出代表,对其悲剧精神的研究也必将促进中国悲剧理论的建设。

6
2 论《桃花扇》悲剧精神之表现

《桃花扇》是一代兴亡之作,具有着浓郁的悲剧精神。她一出现就激起了世
人尤其是明朝遗老的共鸣,使他们观剧后“唏嘘”而散;她还感动着后世的人们,
让他们重新去体味国家覆亡给世人带来的心灵痛楚。娄东叶藩读了《桃花扇》后
作了这样的题辞:
“慷慨悲歌,凄凉苦楚,是何种文章!读之而不堕泪,其心必石,
其眼必肉。”①可见《桃花扇》感人至深!
《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曲史上屈指可数的著名悲剧。孔尚任在《试一出·先
声》中首标此剧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那么,我们就从《桃花扇》中
的男女主人公的“离合之情”说起吧!

2.1 忠贞爱情的悲歌
《桃花扇》的悲剧精神首先表现在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上。侯李爱情贯穿
全剧,是剧情发展的主线。他们的“离合之情”具体而言就是“由合而离,由离
趋合,合而复离”的过程。纵观侯李爱情发展的全过程,其爱情是以“离”为主
的,爱情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2.1.1 预示性的开端
侯李爱情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具有浓
厚的政治色彩。阮大铖曾作魏忠贤的干儿,罢职之后闲居南京,却一直交纳朝绅
趋迎权贵,想着死灰复燃、东山再起。不想先挨“五秀才”之打②,次遭“三公子”
之骂③,还受到吴应箕《留都防乱揭帖》的公讨,眼看重返政治舞台的道路就要被
堵死。这时,他的盟弟、马士英的妹夫——杨龙友出来献计献策,说可以找人来
调解阮大铖和复社文人的矛盾。而侯方域恰恰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之所以具有这
一作用,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东林党重要领袖,此时他被推举为复社领袖,
在南京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结交这位复社新领袖呢?杨龙友提出,
只要阮大铖肯出资来代侯方域梳栊李香君,侯方域定会为他调解与复社文人的矛
盾,借以铺平阮大铖的政途。因此,可以说侯李二人的结合,本来是被阉党利用
的结果,是阮大铖进入清流的一张政治纸牌。

① 刘叶秋《孔尚任诗和桃花扇》第 22 页,《桃花扇题辞》,中州书画社,1983。
②《第三出· 哄丁》
③《第四出· 侦戏》

7
于是,在新婚次日就上演了一出“却奁”的好戏。当杨龙友道出出资梳栊的
原故之后,侯方域几乎上了他的圈套。而李香君则不然,她一语就道破阮大铖丑
恶的本质。当场怒斥奸党: ”①可谓
“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
骨气高仰,势不可犯!在李香君耀眼的光芒下,复社领袖侯方域都显得黯然失色。
李香君虽然出身烟花柳巷,但“布荆人,名自香”,保持着为人的高格。“却奁”
为后来二人的爱情发展埋下了祸根,预示着其后二人爱情道路的坎坷。果然,不
久之后,阮大铖乘朝会之机,诬陷侯方域为左良玉的内应,迫使二人在新婚宴尔
之时就分离,于是爱情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2.1.2 坎坷的历程
侯方域为了避祸,仓皇逃往淮安史可法处,丢下了李香君独守空房。面对权
奸一次次的威胁与逼迫,李香君为了忠贞的爱情而进行了无畏的抗争。
首先是“拒媒”。田仰就任漕抚,欲寻美妓。杨龙友想到了李香君,于是派一
班清客前去说媒。面对卞玉京、丁继之的劝说和张燕筑、郑妥娘的恐吓,她丝毫
不为所动,表现出誓志不渝绝不嫁人的志气。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马士英得
知李香君不肯就范,命仆人去强娶李香君,送给新任漕抚田仰。在《第二十二出·守
楼》出中,李香君面对前来抢婚的恶仆,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她据理力争,举出
作媒人、主婚人和定盟之物,来证明自己与侯方域的婚姻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进
而发出不朽的誓言:“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
当杨龙友等人要强迫她时,她拿起定情之物——诗扇,作为反击的武器,往日的
定情之物而今变为防身的利器。甚至不惜以头抢地、血溅诗扇。最终“李代桃僵”,
才“得遂全身之节”、“保住这无瑕白玉身”②。
侯李爱情是世间真情人的优美恋歌,时间的流逝引起了李香君无尽的思念。
侯生的远离,亲人的远嫁,李香君独守空房,真是“燕子楼中人卧病,灯昏被冷
有谁知。”③《寄扇》〔沉醉东风〕对此情此景描绘得更为生动:
记得一霎时歌兴扫,半夜里浓雨情抛;从桃叶渡头寻,向燕子矶旁找,
乱云山风高雁杳。那知道梅开有信,人去越遥;凭栏凝眺,把盈盈秋水,酸
风冻了。
李香君越是咀嚼旧梦的甜美,越觉出相思的苦涩。此时她生命中唯一的寄托就是
侯方域。她对美好爱情愈是痴心向往,爱情好象离她愈是遥远,现实中她愈是显
得孤苦与凄凉,连杨龙友也称这是一段“苦节”。《寄扇》〔折桂令〕中写道:

①《第七出· 却奁》
②《第二十三出· 寄扇》
③《第二十二出· 守楼》

8
叫奴家揉开云髻,折损宫腰;睡昏昏似妃葬坡平,血淋淋似妾坠楼高。
怕旁人呼号,舍著俺软丢答的魂灵没人招。银镜里裹朱霞残照,鸳枕上红泪
春潮。恨在心苗,愁在眉梢,洗了胭脂, 了鲛绡。
这时,她与侯方域的定情之物——“桃花扇”真正成了女主人公李香君悲惨命运
的写照:扇面之桃花象征了她色貌如花、红颜薄命;而飘摇的扇坠又象征了她爱
情的坎坷和身世的飘零。
正当李香君为爱情愁苦不堪时,被选入宫唱戏。面对往日痛恨之极的权奸,
李香君并不是委曲求全,全身保命,而是进行了决绝的斗争。她指责马阮行奸:
“拆散夫妻惊魂迸,割开母子鲜血涌”,是马阮这些得“道”的小人逼走了侯方域,
强娶了李贞丽,把自己的爱情与亲情都破坏了。进而发出震聋发聩的质问,痛斥
马阮不顾国家的安危,醉心于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味只是结党营私、
祸国殃民。事实上,她完全有可能由于这次痛骂而永远丧失与侯方域的爱情。作
为一个歌伎艺人,显示出了强烈的爱国气节,这是难能可贵的。李香君明知不敌,
以死相拼,在本来坎坷的爱情之路上,又增添了一道惊骇的波折。

2.1.3 凄 惨 的 结 局
侯方域经历了“逢舟”、“题画”
、“逮社”、“逃难”等波折。二人的爱情经历
了千难万险之后,结果如何呢?直到“入道”前,他们依然抱着对美好爱情的憧
憬——“一丝幽恨嵌心缝,山高水远会相逢;拿住情根死不松,赚他也做游仙梦。”

二人经历了“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②的寻觅,终于栖霞山上
的白云庵中相会。这样一对感情笃厚、日思夜念的有情人,历尽磨难之后终于相
逢。
但此时在白云庵里,明朝的遗民正在追荐崇祯,祭奠亡灵。张道士见二人执
迷不悟,大声断喝道:
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
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二人才如梦初醒,双双入道,一个到南山之南,一个到北山之北修真学道去了。
这里作者强调并不是爱情的结果,而是说与家国无存、君父失散相比,爱情是微
不足道的。二人的爱情最终以分离而告终,成为古典戏剧史上唯一的“彻头彻尾”
的大悲剧。
侯方域、李香君二人为了追求美满爱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历千难
万险,眼看就要团圆,却最终以永诀的结局而告终。就二人的爱情的性质和结局

①《第三十九出· 栖真》
②《第三十六出· 逃难》

9
来说,具有着其它爱情剧所不具备的悲剧特点。

2.2 有明王朝的挽歌
《桃花扇》艺术地再现了南明灭亡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力量集
团的矛盾和斗争,有复社文人的斗争、有朝中权臣的矛盾、还有藩镇武将的纠纷。
由于孔尚任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权奸亡国①,所以这些斗争莫不与阉党权奸相关
联。因此南明灭亡的过程就是权奸祸国的过程,也是各种正义力量与之斗争的过
程。《桃花扇》是南明朝廷颓变、衰败的艺术缩影,是有明王朝的一曲挽歌。

2.2.1 文人努力的失败
复社是明朝末年继东林党之后重要的文社组织,由张溥等人发起,以“兴复
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权的危亡。他们继承东
林党人的优秀传统,为挽救明朝的命运作过一系列的努力。复社文人慷慨激昂地
与阮大铖作斗争,力图防止阉党余孽死灰复燃,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剧中先有五
秀才痛打阮大铖②,后有三公子借戏《燕子笺》、痛骂阮大铖③,甚至吓得阮大铖三
更半夜才敢出门观灯。
然而文人自有文人的缺点,他们保持了文人的特质:志高气慨,性格懦弱;
擅长清谈,短于实际。在《桃花扇》中,侯方域才思敏捷、文采出众,俨然是新
一代复社文人领袖。这样一位家世显赫的文人才子,面对明王朝夕阳残照、斜阳
末世的景象,也是一筹莫展。不免饮酒听书、寻花问柳来解除心中的郁闷。④在剧
中,是不是其他复社文人也如此呢?作家作了巧妙的暗示。如《第二出·传歌》
中,杨龙友见到李香君惊叹道:“张天如、夏彝仲这班大名公,都有题赠……”,
张天如即张溥,是明末复社领袖,夏彝仲即夏允彝,是明末几社领袖,他们对秦
淮旧院中尚未梳栊的李香君的题赠,恰好说明他们也和侯方域一样,在亡国之际
也常常流连于歌楼酒巷。剧作家对复社文人的行为予以了巧妙地展示,明褒李香
君之美,暗斥复社领袖之昏。
复社文人的斗争也没能阻止阉党的东山再起。在马阮掌权后,他们进一步显
示出政治上的幼稚和斗争中的软弱。在南明初建、权奸横行之际,陈定生、吴次
尾等人忙于结社选文、重整文风。他们为乙酉(1645)乡试重操选政:
“……对丹
黄笔砚,事业千秋。六朝衰弊今须救,文体重开韩柳欧。传不朽,把东林尽收,

①《桃花扇小识》中说:“ 权奸者,魏党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
三百年之帝基者也。”
②《第三出· 哄丁》
③《第四出· 侦戏》
④《第一出· 听稗》和《第五出· 访翠》

10
才知俺中原复社附清流……”①。而这时的阮大铖刚刚当上兵部侍郎,正值“堂堂
貌须长似帚,昂昂气胸高如斗”②之时,正要搜捕南京的东林党人,报往日之仇,
那复社文人也只有会面狱中了。随即,阮大铖将复社公子秀才尽行收捕。作者针
对这种局面写道:
“莫说文章贱,从来豪杰,都向此中磨炼。似在棘围锁院,分帘
校赋篇。”③公子秀才“十年寒窗苦”不就是为了科场一搏吗?这里把监狱比作科
举的考场,实际上是对复社文人的斗争失败的嘲讽。
复社文人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乙酉年五月,南明福王政权灭亡,包括侯方
域在内的复社文人得以从狱中逃脱。逃到南京龙潭江岸,当他们得知史可法已经
沉江自尽的消息,所能做的也只有哭拜一番,然后分头散去。与史可法大义凛然、
沉江自尽的壮举相比,他们更显得懦弱、卑微——既不能挽救明朝衰亡,也不能
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各自逃散。
总之,在作者笔下,复社文人作为一个进步的文人团体,有与阉党斗争的勇
气,但没有与权奸抗衡的能力,更找不到挽救明朝命运的途径。顾彩在《桃花扇
序》中就说:“胜国晚年,虽妇人女子亦知向往东林,究于天下事奚补也。”道出
了复社文人无法挽救时局,无法拯救明朝灭亡的事实。

2.2.2 朝政大权的旁落
历史上明朝灭亡之后,南明作为紧承其后的朱氏政权,与刚刚建都北京的清
政府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南明拥有包括湖北、江苏、河南的大部分以及整个
江南地区占全中国一半以上的土地,控制着上百万的军队。但是由于在政治斗争
中,史可法和朝廷清流在与马阮权奸的斗争中失败,致使大权旁落、权奸掌权,
这成为南明灭亡的关键。
崇祯煤山自缢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立新主的问题。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一
力撺掇立福王,他们“须将奇货归吾手,莫把新功让别人。”④。还说“幸遇国家
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⑤、“新主中兴,拜舞龙楼,将今日劳苦功酬,迁旧秩,
壮新猷。”⑥马士英、阮大铖为了升官发财而勾结在一起,上蹿下跳,也顾不得什
么人格品行了——“大夫要立功业,何所不可,到这时还讲什么刚方么?”⑦于是
会同徐鸿基、韩赞周、李沾、朱国昌一班人,同往江浦迎立福王,以图日后拜相

①《第二十九出· 逮社》
②《第二十九出· 逮社》
③《第三十三出· 会狱》
④《第十四出· 阻奸》
⑤《第十五出· 迎驾》
⑥《第十五出· 迎驾》
⑦《第十五出· 迎驾》

11
封侯。①这就为史可法、高弘图等贤良之臣,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埋下了伏笔。
果不其然,在以后的斗争中,史可法在马阮的排挤下,节节败退。在《设朝》
出中,弘光按迎立之功,论功行赏,史可法由于不主张迎立福王,被马士英排挤
出朝,奉命督师江北。之后,马士英将朝中大权尽揽于一身,结党营私,奸事做
尽。他任用张孙振、袁宏勋、黄鼎、张捷、杨维垣等死党,公然以“养马成群,
滚尘不定;立君由我,杀人何妨”自夸。②这时的南明王朝已经黑白颠倒了——“昼
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是对当时世道的形象比喻。他们甚至擅自移防,
堵截左兵,致使江北一带千里空营。权奸对付朝中大臣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而对
付南犯之清兵,却无计可施了。在《拜坛》出中,生动地刻画出阮大铖“降与跑”
的丑态。
随着朝廷政治的日益腐败,忠臣贤士就会走上归隐的道路。张薇愤然辞职归
隐松风阁,丁继之、卞玉京、蔡益所、蓝田叔等人纷纷归隐入道,证明南明王朝
正在失去政治基础。而这时朝廷的政治斗争还在进行,因为在马阮看来忠臣并未
杀尽、贤良并未扫清。《第三十三出·会狱》趁着三更半夜处决了周镳、雷縯祚,
还在继续拿人,包括诸多朝廷大臣和复社领袖:如黄澍、袁继咸、冒襄、方以智、
刘城、沈寿民、杨廷枢等。政治斗争对一个王朝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决定一个
王朝的存亡。
《会狱》一出既标志着复社文人斗争的彻底失败,也标志着朝中大臣
政治斗争的完全失败,南明的灭亡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了。

2.2.3 军事斗争的失利
剧中最先出现的武将形象是宁南侯左良玉。左良玉是武昌兵马大元帅,负责
长江中游荆襄一带的防务,掌管着军队八十万。虽然他的军队受到缺乏粮饷的困
扰,但他始终怀着一颗为国尽忠的赤胆忠心,就食南京是他迫不得已的选择。一
六四四年三月,听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的消息后,他痛哭失声,继而与袁继咸、
黄澍拜盟结义,为保西南半壁江山,决心死守荆襄,并且发誓要“从今后戮力奔
命,报国仇早复神京”。然而由于他看到弘光行的总是亡国之政,马阮乘机兴风作
浪、坏事作尽,再加上侯方域被阮大铖收捕入狱。于是檄文起兵沿江东下,前去
“清君侧”。不想在九江受到黄得功的堵截,又因其子左梦庚私自造反、占领了九
江,左良玉闻知气绝身亡。
江北四镇指驻扎在江淮一带的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和刘良佐四镇。他们参
与了迎立福王,并被晋封为侯爵,是南明朝主要的军事力量。他们相互之间矛盾

①《第十五出· 迎驾》
②《第二十一出· 媚座》

12
重重,为了争夺位次竟然大动干戈,置国家安危于不顾。①在史可法的积极协调
下,高杰终于北上防河,使四镇矛盾暂时得以化解。高杰性气乖张,再加上兵骄
将傲藐视许定国,终至身首异处,使防河大计落空。黄得功在高杰北上之后前往
坂矶堵截左兵,打败了左良玉的军队,暂时保全了南明小朝廷。当弘光前来逃难
时,黄得功誓死保驾。黄得功在危难之际收留了弘光,并以君臣之礼待之,决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二刘”叛变,家将造反,黄得功为南明所作
的努力归于失败。刘泽清和刘良佐两镇干脆投降了清朝,南明的主要军事力量在
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
《第三十七出·劫宝》兰雪堂评曰:
“明朝亡国
争此一时,所倚者四镇也。高已自取杀戮,二刘今为叛贼,黄则养贼在家,贩帝
而去,春秋之责,黄能负之乎?”②
史可法被排挤出朝后,督师扬州。他到扬州后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四镇的争
端,这让他煞费苦心。防河大将高杰被杀后,清兵南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很快
攻到扬州城下。尽管他竭尽心力“日日经略中原”,但“究竟一筹莫展”③。当“北
兵”已入淮境,他半夜点卯梅花岭,面对三千军心已散的弱兵,他无有计策,
“哭
声祖宗,哭声百姓”,以至哭得“一腔血,作泪零”。终于感动了守城士兵。他发
出最后的号令:“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
利,自尽。”他矢志不渝、宁死不屈的斗志也无法挽留南明王朝灭亡的趋势。最
后史可法呼天抢地,以死殉国。
二刘、田雄把弘光献于北朝,南明小朝廷的皇帝被俘,标志着南明弘光政权
“此出独无下场诗,将军已死,谁发咽呜之歌。”④军事斗争
的垮台。兰雪堂评曰:
失败使南明小朝廷最终走向灭亡。

2.3 个人命运的哀歌
《桃花扇》中描写了明王朝上至封建帝王、中至朝臣权要、下至歌伎艺人的
各色人物,他们的命运无不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2.3.1 封建帝王的悲剧
明朝的末代崇祯和南明朝的弘光是剧中所写的两个皇帝,他们处于社会的最
顶层,而他们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先说崇祯,剧中是通过侧面描写来交代崇祯
命运的。《第十三出·哭主》,左良玉等人正在黄鹤楼饮酒,忽闻义军攻入北京、
崇祯吊死的消息。崇祯吊死、皇后殉难,无人为他们守灵,而是暴尸街头,后来

①《第十八出· 争位》
②王季思等《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第 918 页眉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③《第三十五出· 誓师》
④王季思等《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第 918 页眉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3
才由张薇“寻着尸骸,买棺收敛”的。四月三日,也就是皇帝殉难的第十四天,
才由一个赵吏目“纠合义民,捐钱三百”,把崇祯帝后入土下葬的。①虽然在剧末
他们最终得到了超升天界的结局,但作为一代帝后的人生结局仍然是堪悲的。
福王是个十足的昏君。在《第十四出·阻奸》中,侯方域就列出福王的“三
大罪、五不可立”
。“三大罪”即欲篡皇位、偷竭内府、父死远避;
“五不可立”即
天无二日同协、尚有太子监国、自有贤人候选、怕强蕃乘机保立、恐小人乘机邀
功。在剧中,福王登基后,不是发愤图强、励精图治,而是崇尚享乐,
“万事无如
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他花天酒地,采选淑女,演舞教歌;在强敌犯境、内
患迭起之时,还为“无有声色之奉”而“日夜踌躇,饮食俱减”
;乙酉年(1645),
弘光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但福王却在担心灯节剧目没有选好角色。孔尚任的友人
陈于玉在《桃花扇题辞》中说:“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甚至康熙
皇帝看了此剧也感叹有加道:“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弘光皇帝邪
恶昏馈,在南京被占领后逃到黄得功处,又被“二刘”送给了北朝。
《入道》出弘
光帝的最终结局是“那北去弘光皇帝……阳数未终,皆无显验。”南明小朝廷的庸
帝作了北朝的阶下囚。

2.3.2 权臣势要的悲剧
在明朝灭亡之际,崇祯朝的大臣“走的走,藏的藏,或被杀,或下狱,或一
身殉难,或阖门死节……”②那是怎样凄惨的一种场面啊!就连流落到江南的锦衣
卫张薇,在经历了山河巨变之后,也最终栖霞山入道。
明朝的忠臣良将大都以悲惨的命运而结束。先说“有明三忠”:左良玉、黄得
功、史可法三位军事将领的命运。左良玉是崇祯皇帝的忠臣,他自称“家散万金
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③。就是这样一位“勤王报主”、
“要与西南撑半壁”④的
武将,当他听到马阮行奸、侯生被捕的消息后,决定沿江东下,前去“清君侧”。
行至九江被黄得功打败,吐血而死。剧中这样写他的死:
“魂归故宫煤山头,同说
“满眼青山无地葬,斜风细雨打船头。”⑤作为明朝的赫赫将领,
艰辛,君啼臣吼”,
不能效力于疆场,却亡命于南明内部的纷争,此时英雄末路气绝身亡,令青山含
恨、风雨呜咽!黄得功自始至终忠心于弘光皇帝,他自我表白道:
“一腔忠愤,盖
世英名,要与俺弘光皇帝,收复这万里山河”⑥。他曾参与了南京迎驾,后来在弘

①闰二十出《闲话》
②《闰二十出· 闲话》
③《第九出· 抚兵》
④《第十一出· 投辕》
⑤《第三十四出· 截矶》
⑥《第三十四出· 截矶》

14
光逃难时又积极保驾。
“二刘”到来,黄得功见其谋反,持鞭便打,怒斥有加。自
己却遭到家将田雄的暗算,弘光被挟持而去,黄得功回天无力,不得已自杀而亡。
史可法是大明王朝的忠臣。
《沉江》出表现了他以死殉国的精神。他闻说“北兵过
江,南京失守”,毅然脱去靴帽——“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沉江而
死。“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仰天读罢招魂赋,扬子江头乱暝烟”。史可法
的沉江自尽就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自沉汩罗江一样,是人生命运的悲歌。
权奸马、阮兴风作浪、坏事作尽,更是难逃其咎。南明小朝廷垮台后,马士
英带着一队娇娆、十车细软逃跑了。路上被难民认出,被他们打倒在地,家眷财
物尽被抢去。阮大铖则被难民一棒打倒,剥光衣服,家私尽被抢去。他们的结局
是:一个被雷神击死在台州山中,一个跌死在仙霞岭上。
《逃难》出中,马阮的逃
散、权奸的失败,给人的并不是一种快感,相反,让人感到的是玉石俱焚的大颓
败,让人感到明朝的衰败是无可挽回的。

2.3.3 下层人物的悲剧
在国破家亡、君臣相失的时代,下层人物处境艰难,他们的命运更是充满了
坎坷与不平。在剧中,描写了众多的下层人物,如:饥饿的士卒、逃亡的难民、
入宫的优伶、飘零的艺人。他们在明朝衰亡的时代背景下,或为局势所迫、或为
生计所逼、或为统治阶级所强,命运都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这些人物中,除了剧
作的女主角李香君之外,还有三位下层人物尤其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唱曲人苏昆
生、说书人柳敬亭和太常寺老赞礼。
柳、苏二人曾作阮大铖的门客,他们出身贫寒、地位卑下。但绝不肯与阉党
为伍,当他们得知阮大铖是崔魏逆党,便拂衣而去,表现出凛然的气节。柳敬亭
遍历人间冷暖与艰辛,早就看出了明朝衰亡的趋势,在《第十出·修札》中他说
“那热闹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牵缠的枝叶;倒不如把些剩水残山,孤
臣孽子,讲他几句,大家滴些眼泪罢。”同时他又不是“饮食之人”,而是常常利
用说书之技褒善贬恶、补救人心。左良玉沿江东下,南京一片震恐,柳敬亭毅然
辕门投书,巧谏左良玉,智阻其东下南京。后来他又效荆轲之义举,投檄于虎狼
之朝廷。苏昆生则为李香君千里传书,甚至将性命置之度外;在侯方域被捕入狱
后,又千里求救于左良玉。他们可谓侠肝义胆、大义凛然,为朋友两肋插刀、为
国家出生入死。然而南明灭亡后,他们也难逃悲惨的结局:
“建业城啼夜鬼,维扬
井贮秋尸;樵夫剩得命如丝,满肚南朝野史。”经历了南明的兴亡之后,苏柳二人
终隐栖霞山中,过着隔世渔樵的生活。
老赞礼是个独特的角色。在《桃花扇》中,他兼具戏中人和戏外人的双重身
份。在老赞礼的带领下,观众随他“入戏”
、随他“出戏”
。“当年真是戏,今日戏

15
如真”,是他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作为戏中人,他是南京太常寺的一个赞礼;
作为戏外人,他是康熙朝的遗老。他是南明衰亡的历史见证人:痛打过奸党阮大
铖,目睹过史可法沉江,曾为史阁部招魂,曾为黄得功殡殓。他的出现无疑大大
增加了悲剧的真实性。席勒说戏剧要“使观众在剧场是对剧中苦难产生身历其境
般的直观感受,这才能引发强烈的感动。” ①老赞礼在剧中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同
时,老赞礼又浓化了《桃花扇》的悲剧气氛。
《余韵》出,苏、柳和老赞礼同聚山
林、共话兴亡。收尾诗中这样写道:
“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
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
语,年年寒食哭天涯。”演出了一曲伤心绝伦的悼亡曲,可谓余哀袅袅、历久不绝。
总之,《桃花扇》勾画出有明王朝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那优美的爱情故事、
悲惨的覆亡历史、凄惨的人物命运令读者双泪交流。
《桃花扇》无论对个人还是整
个社会来说都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

①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第 428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6
3 《桃花扇》悲剧精神探源

《桃花扇》之所以具有浓郁的悲剧精神,这与剧作家生活的时代有着密切的
关系。孔尚任出生在清军入主中原之后,虽然清政府已经定鼎北京,但全国范围
内的反清浪潮接连不断,持续了二三十年之久。清朝与明朝、满族与汉族进行的
“血与火”的斗争使他不时有所耳闻。连年科场失利,使他气阻入山;而偶然的
机遇,使他走上了晋仕之路。四年的湖海治河经历以及其间与遗老们的深入接触,
加深了他对个人命运悲剧和明朝覆亡悲剧的认识,唤醒了他童年的悲剧记忆。首
先,来看一看孔尚任生活的时代背景:

3.1 血与火的时代和一代遗民的悲剧

3.1.1 风起云涌的抗清怒潮
清军在一六四四年三月攻入北京,占领了京师、河北一带。又继续向南方推
进,一六四五年夏,击败了昏庸腐败的南明弘光政权,迅速占领了长江中下游的
广大地区。清军的大举进攻并没有击垮明朝勋旧们抗清的决心。他们纷纷拥立明
宗室,建立新的抗清政权。一六四五年六月,明兵部尚书张国维、吏科给事中熊
汝霖、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举人张煌言,共同拥立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建立临时政
权。定海总兵王之仁率领的官军成为鲁王政权的主力军,他们与浙东义师共同抵
抗清兵,并多次获胜。同年闰六月,原镇江总兵郑鸿逵、泉州总兵郑芝龙、礼部
尚书黄道周、福建巡抚张肯堂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唐王政权建立后,
联合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巡抚堵胤锡共同抗清。①然而,鲁王政权和唐王政权在
清军的大举进攻下很快覆亡。一六四六年十月,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
耜等人,又在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监国,一个月后即位称帝,建元永历。永历政
权一直坚持斗争到一六六一年,斗争长达十六年之久。②
由于清政府强制推行剃发令,严重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反清的浪
潮一浪高过一浪。江阴和嘉定就是当时反清怒潮最汹涌的地方。一六四五年六月,
剃发令传到江阴。江阴人民公开提出“头可断,发决不可薙”的口号。他们打破
县衙,揪出县令,赶走清军。四方乡民参加到反剃发斗争的多达几十万人。经过
八十三天的疯狂镇压,清军动用了二十四万兵力,付出战死七万五千兵士的代价

①参见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九册第 164-166 页,人民出版社.1986。


②参见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九册第 171 页,人民出版社.1986。

17
才攻克江阴。然后,对全城展开了血腥的屠城,然而全城人无一投降。①同年闰六
月,剃发令传到嘉定。各村人民自发组织民兵,起来进行反抗。他们推举进士黄
淳耀等人主持防务,划地分守,悬挂起“嘉定恢剿义师”的大旗。七月初三,清
军猛烈攻城,用重炮轰击,守城军士伤亡惨重,群众自发补充进去。初四日五更,
天降大雨,城上军士已露立三昼夜,两眼肿烂,遍体淋湿,身疲力尽,昏晕难以
支持。清军乘机登城,嘉定城被攻下。黄淳耀自杀而死,军士无一人投降。随后,
清军对嘉定城先后进行了三次屠杀,这就是著名的“嘉定三屠”。嘉定人民先后有
十几万人参加了武装抗清斗争,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太湖、池州等地的人民也
纷纷起兵抗清,大大延缓了清兵进攻的步伐。②
较早被清军占领的北方地区,也在经常爆发反清的农民起义。清军入关前,
曾多次对河北、山东等地大肆掳掠。一六四三年四月,清军前往山东侵掠。此次
侵掠,共破三府十八州,掳掠人口三十六万九千人,牲畜三十二万一千头。自天
津至涿鹿,沿途运载财物的车驼绵延三百里。明军多望风而逃,而当地的人民如
兖州小袁营部则自发组织义军抗击清军。③清军入关后,在占领区采取了“圈地”、
“投充”等民族压迫政策,各地无家可归的农民和逃亡的奴隶在北方燃起了熊熊
烈火。从一六四四年之后的十几年中,在北京、河北、河南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其中,尤其以山东的起义最为激烈和频繁:曹州榆园马应试起义,攻下
曹州、定陶、城武等县;淄川谢迁起义,攻下淄川、宿迁;栖霞于七起义,攻下
宁海;还有嘉祥满家洞起义、滕县王俊起义、青州赵应元起义等等。这些起义如
火如荼,有的甚至坚持十七八年之久。④
在西南和东南沿海一带,以大顺农民军和郑成功为代表的反清势力,也在坚
持抗清。一六四五年夏李自成牺牲后,退出北京的大顺农民军也在积极抗清。他
们的口号由原来的反明变而为联明抗清。如李锦、高一功部起义军就与湖广总督
何腾蛟和巡抚堵胤锡联合,他们同心协力,共同抗击清军。在四川建立的大西政
权,一直与清军战斗到一六四六年冬张献忠牺牲。张献忠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
等又转战到桂林、贵州等地继续抗清,他们在四川、广西、云贵等地与清朝对峙
到一六六一年。郑成功在一六四六年,宣言“背父救国”
,举起反清的义旗。先后
合并众多地方军队,自称“招讨大将军”,攻诏安、打南靖、下平和、围漳州。到
一六五三攻破镇江,曾遥望南京城,拜祭明孝陵。他在明亡后坚持斗争十六年,
曾六次进军长江,在江浙地区影响很大。⑤一六六一年,郑成功退往台湾发展。次

①参见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九册第 161 页,人民出版社,1986。


②参见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九册第 163 页,人民出版社,1986。
③参见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九册第 91 页,人民出版社,1986。
④参见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九册第 198-199 页,人民出版社,1986。
⑤参见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九册第 184-186 页,人民出版社,1986。

18
年郑成功病逝,其子郑经继承郑氏统治,一直与清朝对峙到一六八四年。
孔尚任出生于一六四八年,当时清朝已经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他一出生
就是大清朝的臣民了。但全国各地远至千里之外的云贵闽的朱明政权、近至数百
里乃至几十里外的家乡义军,一面是汉族英勇的抗争,一面是清军血腥的镇压。
一次又一次反清的怒潮,在孔尚任童年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给他留下永不
磨灭的“血火”记忆。

3.1.2 家乡遗老的亡国哀歌
明朝灭亡之后,不少明朝的遗老不时聚会,抒发亡国之悲和人生愤懑,甚至
出家为僧遁入空门,比如湖北麻城的梅惠连、南海的函可和尚、仁和的今释和尚
都是在明末之际出家。又如《桃花扇》剧中人物卞玉京在清兵占领南京后,确实
身着道袍而入道不返。清人抱阳生说:
“鼎革时,时臣避身淄衣者,不可胜计!英
雄退步,正复可怜,采辑入之,以完二百七十年公案也。”①这些史实说明:明末
存在大量的遁入空门者,这些人或为全身保命、或因消极避世,总之,他们以一
种消极的方式与清朝作抗争。然而,更多的是归隐家园、抒发亡国之慨的人们。
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就是其中的一位。据《阙里文献考》和《阙里志》记载:
贞 崇祯六年举人。以养亲不仕。博学多才,崇尚气节,尝慕朱家、郭

解之为人。当明季,兵荒荐至,解纷御侮,一邑赖之。
戊子举于乡,与阙里有通籍之雅,益耳公名。己丑春,始邂逅燕台旅次,
挥尘快叙,多忧世语,心仪为管葛者流,将为苍生时起者。乃未几,故服旋

里,竟以耕钓自高矣。
由以上两段文字可知,孔贞璠是崇祯朝的举人,才学过人,尤重气节,在明末兵
荒马乱之时毅然承担起保护乡邻的重任;在入清之后,曾“心仪管葛、欲为苍生
而起”,然而终未得志归隐乡里。孔贞璠重气节的品格、忧世的心肠、归隐的行为,
无不对孔尚任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从这两段简短的记述中,仿佛可以看到孔尚
任一生的人生走向。
贾凫西是另一个对孔尚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贾凫西是孔贞璠的友人,是位
刚直不阿的明朝遗老。他原是明朝官吏,明亡后若疯若癫,时常以一鼓一板游历
城乡,“行年八十,笑骂不休”
,借以抒发他亡国的忧愤。孔尚任曾为他作了《木
皮散客传》,记载了他记忆中的这位奇人:
木皮散客,喜说稗官鼓词。木皮者,鼓、板也,嬉笑怒骂之具也。说于

①清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第 99 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②转引自袁世硕《孔尚任年谱》第 4 页,齐鲁书社. 1987。
③徐振贵、孔祥林《孔尚任新阙里志校注》第 810 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9
诸生塾中,说于官堂上,说于部曹之署。木皮随身,逢场作戏,身有穷达,
木皮一致。凡与臣言忠,与子言孝,皆以稗词证,不屑引经史;经史中帝王
师相,别有评驳,与诸儒不同。闻者咋舌以为怪物……予髫年,偶造其庐,
让以宾座,享以鱼肉……临别,讲《论语》数则,皆翻案语。①
“予髫年,偶造其庐,让以宾座,享以鱼肉”,这说明孔尚任幼年时曾为贾凫西的
座上宾,而且受到贾凫西的优待。从上面文字中还可以推测,孔尚任对贾凫西的
生平和思想都非常了解,否则不会为他作传。当然,贾凫西的思想对孔尚任也有
重要影响。比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说《论语》即是从中贾凫西处得来。②贾凫
西的木皮鼓词写道:
明太祖那样开国贤君古也不多。
真天子生来不是和尚料,
出庙门便有些英雄入网罗。
不光是徐、常、沐、邓称猛将,
早有个军师刘基赛过萧何。
驾坐南京正了大统,
龙蟠虎踞掌山河。
…………
崇祯爷他扫除奸党行好政,
实指望整理乾坤免风波。
谁知道彰义门开大事去,
那煤山上的结果那里揣摩?
莫不是他强梁的老祖阴骘少,
活该在龙子龙孙受折磨!
更出奇真武爷显圣供养的好,
一般的披散着发赤着脚。
为什么说到这里便住了手?
只恐怕你铁打的心肠也泪如梭!
这段鼓词讲述了明朝从朱元璋开国建都到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兴衰巨变过程,表现
出贾凫西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然而,“为什么说到这里便住了手?只恐怕你铁打
的心肠也泪如梭!”恐怕还有更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在鼓词中并没有
直接说出,那就是对明朝灭亡的痛心和身为易代之人的凄凉,这些都对孔尚任创
作《桃花扇》影响巨大。

①转引自袁世硕《孔尚任年谱》第 4-5 页.济南:齐鲁书社.1987


②参见王季思注本《桃花扇》第十四页注释第六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0
还有一位对孔尚任思想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人,他就是孔尚任的友人颜光敏。
颜光敏字逊甫,改字修来,别号乐圃,曾组织“十子诗社”。他是孔尚任“生平更
无二人”①的好友,他死后,孔尚任得到消息,
“如山裂星陨,惊痛欲绝!”痛哭失
声道:
“谁复知我者!一旦人琴俱往,泪枯声失。从此闭户深山,终世不必更一语
矣。”②可见,他与孔尚任二人年轻时交往相当密切。而颜光敏一家具有着特殊的
家世。其祖父即颜胤绍,在崇祯十五年(1642),任职河间知府。清兵围城,颜胤
绍见败局已定,于是束衣整冠,北向再拜,让家人集中于一间房内,阖家自焚,
英勇殉职。而此时其子颜伯璟,也就是颜光敏的父亲,正在兖州,方免一死。于
是颜伯璟逃亡至故乡——曲阜龙湾。颜光敏祖上的忠烈故事,在孔尚任年轻时肯
定就有所耳闻,而颜光敏一家仅是明末众多殉难者中的一户。
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正是他为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提供了素材,他就是
明末遗老孔尚则。《桃花扇本末》中写道:“族兄方训公,崇祯末为南部曹,予舅
翁秦光仪先生,其姻娅也。避乱依之,羁栖三载,得弘光遗事甚悉;旋里后数数
为予言之。”方训公即孔尚则,他是孔尚任的族兄,在弘光朝做过刑部郎中。秦光
仪则是孔尚任的岳父,他因为在崇祯朝曾避乱于孔尚则处,故而从他那里得知大
量的南明遗事。明亡后,孔尚则闲居曲阜老家,与同族的孔贞璠、孔尚达以及贾
凫西等遗老,不时来往,时常聚在一起痛饮狂歌,抒发忧乱之慨。③再加上孔尚任
的岳父秦光仪经常向孔尚任讲述弘光遗事,终于使孔尚任萌发了创作《桃花扇》
的动机。
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尚任的父亲、父辈友人贾凫西、友人
颜光敏和族兄孔尚则曾对孔尚任早年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在明亡后,孔尚任家
乡遗老所经历的沧桑巨变、悲惨的身世际遇以及深沉的民族意识,无疑对孔尚任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情感积淀,遗老的悲剧精神已深深地植根于孔尚任
的心中。

3.2 个人命运的悲剧
孔尚任一生历经科举挫折和宦海磨难。虽然曾受到圣祖康熙皇帝的垂青,但
毕竟不过是清朝统治者尊儒崇圣的一个木偶,他的遭遇注定是悲剧性的。他的思
想经历了从汲汲功名到宦情渐冷的过程,这个变化趋势是《桃花扇》悲剧精神的
重要源泉。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孔尚任的坎坷人生及其对《桃花扇》创作的影响。

①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190 页《与颜学山》,齐鲁书社,2004。


②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190 页《与颜学山》,齐鲁书社,2004。
③袁世硕《孔尚任年谱》第 218 页,齐鲁书社,1987。

21
3.2.1 汲汲功名与气阻入山
孔尚任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九月十七日,字季重。《论语·泰伯篇》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①其父亲之所以给孔
尚任取了这个名字——“尚任”为名、
“季重”为字——可以说是对他寄予了殷切
的期望。孔尚任幼时在曲阜四氏学读书,在这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
为一名童生,他也要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然而孔尚任的晋仕之路似乎并不
顺利。
我们已无从知道孔尚任在四氏学中求学的具体细节,但我们从一封书札中可
以略略看出他当时对功名的渴望。在一六六九年,刑部主事、礼部郎中丁澎曾因
事到曲阜,当时只有二十二岁的孔尚任,望着这位功成名就的高官、名声大噪的
诗人,表现出无限的渴慕:
仆犹记己卯岁,台旌同抚军干旄,辱临敝里。仆甫弱冠,在诸生之班,一
望颜色。②
写这封信时,时值一六八七年,孔尚任已经四十岁,事过十八个春秋,孔尚任对
此事记忆犹新,可以见出当年他对于功名仕禄的渴求。
然而,事与愿违。孔尚任的诸多同窗好友都考中功名,比如颜光敏一六六三
年中举,一六六七年考中进士,任国史院中书舍人,两年之后,又升为礼部议制
清吏司主事,可谓青云直上。又如他的族兄孔尚鉝也于一六七二年考中举人。而
孔尚任一次又一次的乡试,结果总告失败。直到一六七八年八月,年已三十一岁
的他进行了最后一搏,又以失败告终。他彻底心灰意冷了,在一六七八年九月游
历了石门山后,便带着怀才不遇的愤懑住进了曲阜城北的石门山,他要成为一名
隐士了。
然而,他真的甘心隐居泉林、老此一生吗?绝非如此!他在《游石门山记》
末尾写道:“地僻,贤豪不至,则赏识难”③,表现出对不为时人赏识的担忧。可
见,他读书山中实际上内心潜藏着一种强烈的入世动机,他是想通过隐居来走晋
仕的终南捷径。孔尚任作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儒家入世精神,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灵深处。
《会心录》是孔尚任在石门山隐居
期间的“寄意”④之作,从中多能看出他隐居时的心态。如文中园花多以“销恨”、
“忘忧”而名之,可见其身隐而心实未隐,其隐居不过是寄身山中等待时机而已。
一六八一年春,他甚至捐纳了一个国子监生的功名。一六八二年,在衍圣公孔毓
圻的邀请下,他便出山了。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第 80 页,中华书局,1980。
②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198 页《与丁飞涛先生》,齐鲁书社,2004。
③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897 页,齐鲁书社,2004。
④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 133《子部·杂家类存目一○》,中华书局,1965。

22
从四氏学堂到石门隐居,是孔尚任“学而优则仕”之路失败的过程。他是由
于“而立”之年尚未取得功名而气阻入山的。

3.2.2 皇恩浩荡与湖海苦行
一六八二年,孔尚任应衍圣公孔毓圻之邀,来孔府为其夫人张氏治丧。然后
又为孔府修《家谱》和《阙里志》,忙碌了两年多,机会终于到来了。一六八四年
康熙幸鲁,致祭先师,孔尚任被推为御前讲经和导驾官。由于康熙尊儒崇圣的需
要,再加上孔尚任的出色表现,深得康熙赏识,于是他被不拘定例,任为国子监
博士。真可谓时来运转,平步青去。孔尚任甚至对康熙的垂青感激涕零,道:
“书
生遭际,自觉非分,犬马图报,期诸没齿。”①次年正月,他便怀着兼济天下的雄
心入京了。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入京后他竟坐上了“冷板凳”
,他不过是一个官小位卑
的国子监博士。时间一久,不免发些清辞微怨:
才拙何辞支俸少,官闲仍与住山同。
朝朝眺望乡心乱,杨柳能消几夜风。②
由于入京以后,官闲事少,支俸微薄,真是“一从薄宦春如此,胜事何曾到冷毡。”

入京后的“冷遇”与孔尚任的期望形成巨大的反差,失望之余不免引起了他无限
乡思。他还写了《宫词百首》,借宫女的闱怨来表达他难得君王赏识的怨愤。其中
第六首这样写道:
昭阳殿里侍炉香,日对东窗白玉床。
咫尺天颜哪可近,屏风一架似宫墙。④
入京之后不仅没有得到重用,甚至连康熙一面都没再见过。他入京本是带着“犬
马图报”的宏愿,但入京为宦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不过坐在冷衙中,怎能不牢骚
满腹呢?!就这样过了一年半,到了一六八七年七月,康熙任孙在丰为工部侍郎,
前往下河疏浚海口,令孔尚任为其属佐,孔尚任终于有机会兼济天下了。
淮扬下河一带(高邮、宝应、兴化、盐城、山阴、江都、泰州),由于地势低
洼,水利连年失修,再加上连年降雨,所以形成了“积水汪洋”之势。前往这样
的“鱼龙喷薄之区,荆榛荒秽之域”⑤治河,条件自然极其艰苦。“一天暮雨磨孤
砚,满海春流坐短篷”,⑥他常常遭受风吹雨打,连固定的住所都没有。他说治河

①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2346 页《出山异数记》,齐鲁书社,2004。


②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670 页《闱中同孙孝堪登楼望春》,齐鲁书社,2004。
③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674 页《棘院春光和卞芝亭韵》,齐鲁书社,2004。
④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686 页《续古宫词》,齐鲁书社,2004。
⑤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689 页《湖海集》序一,齐鲁书社,2004。
⑥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704 页《黄上木爱读予诗,持扇来索,赋答》,齐鲁书社,2004。

23
期间,“萍泛梗飘,茫无津逮,往来大河长淮秦邮邗沟之中者数十次。海岸湖心,
住如家舍。”孔尚任时常往来奔波于泰州、兴化、江都等地,他作诗描写治河之苦:
“烟水拍帆半夜归,萧萧败苇几重围。船冲宿鹭当窗起,灯引秋蚊入帐飞。”①常
常早出夜归,往来于残芦败苇之间,与白鹭为伴、与秋蚊共眠。
然而,治河使臣的辛苦奔波,并没有取得治河的成功,下河一带依然连年水
涝。一六八七年夏,兴化一带又发生水患,他在城楼上见到的是:
“拱极台高俯碧
流,隔溪风物眼中收。宰官亦且乘渔艇,水鸟公然宿县楼。”②他所看到的是一片
汪洋,大水漂没了村庄,鱼虾畅游于民宅。官吏有舟艇可乘,受苦的却是下层百
姓,他们一旦遇上洪涝,就“下河沿洪荒,儿女一舟载。”③穷苦的百姓只能举家
居住在船上,随水漂泊。作为朝廷的治河使臣,孔尚任目睹此景,不由于心泣然:
“登台复登楼,千村哭水涝。饥溺圣人心,两河皆覆帱。”有谁能秉告朝廷呢?“我”
何时像大禹那样取得治水的成功呢?他既哀百姓深罹其苦,又叹自己功业无成!④
他甚至为此夜不能寐:“熟读骚经高太息,吹窗雨气益凄凉”⑤,感觉湖海之路渺
无尽头,前途茫茫,不知何往,越发增加了他对前途的渺茫和对身世的凄凉之感。
而且,治河的任务还受到朝廷政治斗争的影响。由于朝廷内部在治河方法上
存在分歧,以至于互相参讦攻击,这激怒了康熙皇帝。一六八八年三月于是他干
脆下旨:
“谕吏部……总河靳辅、总漕慕天颜、侍郎孙在丰,相互讦参,靳辅、慕
天颜不便留任,孙在丰亦不便修河……”⑥,把靳辅、孙在丰统统撤职,另行委派
官员前去。随后,治河诸员被撤回,孔尚任也被召到扬州。他深感到治河形式的
复杂,写道:
“下河一案千变万化,虽智者不能测其端倪。弟浮沉于中,莫知抵止,
盖宦海中幻海也。”⑦在治河后期,他的功名之心淡薄了许多,已全然没有了当初
的那种“疏河浚海”的豪情。
他在治河期间生活也非常艰难。他身为朝廷的治河使臣,甚至乞米于友人,
还典羊裘、卖坐骑,艰难情形可见一斑。在《与李厚余刑部》中说自己:
“淹留湖
海,未卜归期,出无车,食无鱼,宁止黑貂裘敝哉!”⑧有一段时间他还居住在扬
州天宁寺内,自称处于僧丐之间。
“天宁寺内,僧居也;寺外,丐居也。我两人寓

①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705 页《夜过射阳湖》,戏作遗之),齐鲁书社,2004。


②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787 页《馆拱极台拨闷》,齐鲁书社,2004。
③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817 页《食秦邮董酥,同陈鹤山、颜遇五、从子衍栻分韵》,
齐鲁书社,2004。
④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836 页《登文游台同李松岚、端梅庵、徐夔据》,齐鲁书社,
2004。
⑤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785 页《昭阳拱极台上五日有感》,齐鲁书社,2004。
⑥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890 页注②,齐鲁书社,2004。
⑦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223 页《答秦孟岷》,齐鲁书社,2004。
⑧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826 页,齐鲁书社,2004。

24
馆,处于僧、丐之间,其孤寂饥寒相似者,居相似也。”①是年年底的春联,便是
“问字诗坛僧弟子,听钟兰院丐宾朋”,表达了诗人自嘲的心情。②
“仆乘槎湖海,风雨劳劳。”③、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道: “抑郁穷愁,莫可言状。”

向友人诉说自己治河的辛苦和精神的压抑。
“湖烟海雨无穷路,难乞眠云屋半间”

是他治河的真实写照。后来他评价这段淮扬湖海治河的经历说:
“下河斥卤波涛,
为生平第一恶梦”⑥,近四年的湖海治河经历使孔尚任身心俱疲!

3.2.3 湖海有岸与穷苦无边
经历了四年之久的湖海飘泊,孔尚任终于“泊船靠岸”,因此他特意为自己的
书斋起名“岸堂”。孔尚任于一六九○年二月返京,仍任国子监博士,本指望来到
京城能得到重用,但来到北京却是:“重趋北阙官仍冷”⑦,他仍得不到重用。他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⑧他想像风筝一
在《燕九竹枝词》中写道:
样乘风高飞,但谁来助他春风呢?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仕途上仍不得意。
他在公事之余,与顾彩合作了《小忽雷传奇》。在序中孔尚任写道:“可知路
得青云,洵在遭逢之幸与不幸;世当白眼,何关品望之才与不才也。”⑨这实际上
就是孔尚任对人生的一种参悟,其生命中的一种悲剧意识在不断增长。几乎同时
期,他又所创作了《大忽雷传奇》,其中有:“陈子昂……今日也到长安,碌碌风
尘。不要说没有千金相聘,就要人瞧他一眼,问他一声,也是稀的。”这是孔尚任
的自况,空怀才学,无人赏识,更不得重用。他创作《小忽雷传奇》和《大忽雷
传奇》,实是“看匆匆离合之悲欢,尽笔砚伤心之事业。”⑩其中包含了人生的一种
悲剧意识,实际上是借剧作来表达作家的愤懑不满和怀才不遇。这时,他宦情渐
冷,似乎参透了官场,对于为宦已不大热心。比如一六九四年冬至日,他在《李
巷存论诗联社》中写道:“渐觉名心如佛淡,顿教老兴入诗浓。”11这说明孔尚任
在官场角逐中,其名利之心在逐渐淡化。
孔尚任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月入京任国子监博士,直至康熙三十四年

①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212 页《与蒋玉渊》,齐鲁书社,2004。


②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829 页《蒋玉渊同寓天宁寺,戏作遗之》 ,齐鲁书社,2004。
③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213 页《与余澹心》,齐鲁书社,2004。
④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214 页《与田纶霞抚军》,齐鲁书社,2004。
⑤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704 页《兴化龙珠院和壁上韵》,齐鲁书社,2004。
⑥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270 页《与王安节》,齐鲁书社,2004。
⑦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317 页《中秋前日》,齐鲁书社,2004。
⑧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2548 页,齐鲁书社,2004。
⑨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319 页,齐鲁书社,2004。
⑩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320 页《小忽雷传奇》序,齐鲁书社,2004。
11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578 页《长至日集观音庵同顾天石、林桐叔、王汉卓、陈健
夫、李苍存论诗联社》,齐鲁书社,2004。

25
(1695)春才升任福建清吏司户部主事。从正八品升为正六品官员,花费了他整
整十年时间。可这时他已经头发花白,两鬓苍苍了,在这一年三月他在一首给友
人的赠别诗写道:
“桑麻有业留秦洞,黄绮何功出汉时?闻说东南天目好,孤云从
此系相思。”①表达对归隐林泉的向往。同年六月又在写给友人林桐叔的一首诗中
道:
“……古人踪易追,时局老难料!吾辟有石门,与君颇同调。登岱遥相期,过
岭终践约。鸡肋何足贪,儒冠将弃溺。……”②对旧时自己的隐居之所石门山产生
怀念之情,可见此时他的为宦之心在逐渐淡化,归隐之意在潜滋暗长。
孔尚任在京城任国子监博士及其任职户部主事期间,其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在一六九四年孔尚任的母亲曾带他的两个儿子孔衍谱和孔衍志到京城来。七月,
正赶上小儿子的生日,而孔尚任连肉都买不起,他作诗自责道:
“食肉肠翻鄙,无
钱囊不羞。吾穷连汝辈。龆龀便知愁。”③在一六九五年春,升为户部监铸,但依
然贫寒如故:“予畏监仓而得监铸,免累可矣,寒如故也。”④
那么他在户部任上公事之外主要忙于什么呢?那就是修改《桃花扇》剧本。
在《桃花扇本末》中,孔尚任这样记述了修改《桃花扇》的缘起:
……少司农田纶霞先生来京,每见必握手索览。予不得以,乃挑灯填词,
以塞其求;凡三易其稿而书成,盖己卯之六月也。……
田纶霞即户部侍郎田雯,德州人,是孔尚任的上司,与孔尚任交好。田雯早就听
说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这时又是孔尚任的上司。在他在催促下,孔尚任重新
修改《桃花扇》,终于在一六九九年六月定稿。
《桃花扇》中的老赞礼道:“鸡皮瘦损,看饱经霜雪;丝丝如银。伤秋扶病,

偏带旅愁客闷。” 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孔尚任的影子。
《桃花扇·余韵》中老赞礼
《神弦曲》的歌词云:
“新历数,顺治朝,五年戊子,九月初,十七日,嘉会良时。……
贫者贫,富者富,造命奚为?我与尔,较生辰,同月同日。囊无钱,灶断火,不
啻乞儿。……”上眉批云:
“九月十七日,福德财神生辰也,云亭山人亦降祥于此
日,但清福浊福之不同耳!”⑥从作品中看,老赞礼出生于九月十七日,与福德财
神同日,而孔尚任也正是九月十七日降生。他本应大福大贵,但我们从孔尚任前
半生的经历来看,他的仕宦充满了坎坷,甚至衣食生活都成了问题。老赞礼对人
“文章假,功业诨,逢场只合酒沾唇。”⑦剧作家前半生不都在追求功
生的感慨是:
业吗?!从老赞礼的话语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功业无常、一生短暂、且去享乐的

①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583 页《侯茂来归隐临安》,齐鲁书社,2004。


②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376 页《和林桐叔师石岳诗》,齐鲁书社,2004。
③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489 页《小儿生日七月从祖母在京》,齐鲁书社,2004。
④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797 页《燕台杂兴三十首有序》其一七之序,齐鲁书社,2004。
⑤《加二十一出· 孤吟》
⑥参见袁世硕《孔尚任年谱》第 16 页,齐鲁书社,1987。
⑦《加二十一出· 孤吟》

26
思想,正是孔尚任思想的反映。可以说,老赞礼正是剧作家孔尚任的化身。
总之,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是“云亭词客,阁笔几度酸辛;声传皓齿
曲未终,泪滴红盘蜡已寸。”①《桃花扇》深深地融入了剧作家自己的生活经历和
个人情感。孔尚任科场失意而入山,国博进京而失望,淮扬治河苦海无边,京都
任职穷苦无尽,其间愤懑、感慨,只能通过《桃花扇》来抒发。孔尚任坎坷的个
人经历是《桃花扇》悲剧精神的根源。

3.3 遗老讲述与淮扬游历
在淮扬治河期间,孔尚任结交了众多的淮扬遗老,如冒襄、杜浚、许承钦、
张瑶星等人。明末遗老们的沉痛讲述唤醒了他童年的“血与火”的记忆。治河结
束之后,孔尚任游历了南京、扬州等地的明朝遗迹,加深了他对明朝灭亡的悲剧
性认识。

3.3.1 所访淮扬遗老
①冒襄:冒襄是《桃花扇》剧中人物的原型,他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
并称为“明末四公子”。明亡之前,他曾多次到南京参加乡试,不仅与侯方域、李
香君交往甚密,而且对南明政治、军事、文坛的掌故非常熟悉。明末他与侯方域、
陈贞慧、方以智“无日不相征逐”②。他曾与李香(即李香君的原型)
“快谈”③又
曾与诸公子鸡鸣埭骂座,痛斥阮大铖④。明亡后,隐居如皋,耽于诗酒,屡征不出。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孔尚任与他曾有过两次直接接触。一次是一六八六年十一月
在扬州;另一次是次年九月在兴化。一六八六年十一月,孔尚任刚到扬州不久,
在治河行署中,包括冒襄、丘柯村、邓孝威在内的诸多遗老进行了第一次聚会,
这是孔尚任在扬州的第一次诗酒文会。他们“痛饮须教肝胆露,坚留只有性情真。”

文人名士聚集于孔尚任的治河行署之中,吟诗作赋,彻夜长谈,所讲自然不乏南
明旧事。一六八七年五月,孔尚任移住兴化后,由于阴雨连绵,河工难施,他便
乘机修改《桃花扇》。“时谱《桃花扇》未毕,更阑按拍,歌声呜呜,每一出成,
辄邀映碧共赏。”⑥就在这一六八七年九月中旬,冒襄远赴三百余里,从如皋赶到
兴化,同孔尚任再次会面。此时他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这次他们“高燕清

①《加二十一出· 孤吟》
②参见黄宗羲《思归录》,转引自转引自袁世硕《孔尚任年谱》第 272 页,齐鲁书社. 1987
③《同人集》卷三张明弼《董小宛传》,转引自袁世硕《孔尚任年谱》第 272 页,齐鲁书社. 1987
④后来演变为《桃花扇》中的“ 侦戏” 一出。
⑤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723 页《仲冬,如皋冒辟疆、青若,泰州黄仙裳、交三……》,
齐鲁书社,2004。
⑥《小说枝谈· 桃花扇》引《脞语》,作者蒋瑞藻(1891-1929),近代小说研究专家。转引
自徐振贵《孔尚任评传》第 43 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27
谈、连夕达曙”①,甚至同住三十余日。可见他们对明朝兴亡方面有着诸多共同语
言:冒襄把他所知道的弘光遗事、侯李爱情、公子秀才的义举以及阉党余孽的丑
行一一向孔尚任作了介绍。②可以说,冒襄是南明兴亡的历史见证人,不仅为孔尚
任创作《桃花扇》提供了详尽的题材细节,而且在民族情感方面上给了孔尚任以
巨大的影响。
②杜浚:字于皇,晚号茶村老人,黄岗人,弘光朝曾到南京应召,结识吴应
箕、吴伟业,王猷定、方以智等,与夏完淳、扬友龙等也有交往。明亡避居金陵,
寓鸡鸣山之后,文名海内,求诗者应接不暇。孔尚任曾作诗赞扬他的品格文章。
“秃袖前朝老,雄文海内求。买山留白下,结客住扬州。”③他们在一六八七年曾
得一晤。孔尚任虽然与他认识较晚,而相交非常真诚。他曾经写信给杜于皇说:
“(杜于皇)实有一段倾吐不了之衷,特借杯酌以淹其时耳。仆与先生交最晚,而
先生交仆最真。”④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非同一般的交情,他们一见如故,彼
此倾心吐胆。所谈的内容也多是“倾吐不了之衷”——那些明朝灭亡的痛心之事。
可见,杜浚是又一位对孔尚任产生重要影响的遗老。
③许承钦:生于一六○五年,字钦哉,号漱雪,汉阳人。明崇祯丁丑(1637)
进士。知溧阳县,后迁户部主事。明亡后隐居泰州,注重气节,如所作《次韵赠
邓孝威》⑤,就显示出着决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孔尚任在一六八八年晚秋,在泰州
遇到了老隐士许漱雪。他们“所话朝皆换,其时我未生。追陪炎暑夜,一半冷浮
名。”⑥从“所话朝皆换,其时我未生”,可以见出他们谈论的话题是明朝的历史。
友人邓孝威评此诗云:
“漱翁以八十四老人,诗酒之兴不减,一夕快谈,差销旅寂,
然不堪为门外人道。”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话是什么呢?当是明朝灭亡的旧事,因
为清朝统治者忌讳,所以才“不堪为门外人道”。他们感慨朝代的更替、世事的沧
桑,使人闻之而忘名利——所谓“追陪炎暑夜,一半冷浮名”。一夜的长谈使孔尚
任猛醒,使他追逐浮名的心情顿时为之冷却。可见许漱雪对孔尚任影响之大。
④张瑶星:一名张怡,初名鹿征,字瑶星,号薇庵。
《桃花扇》闰二十出《闲
话》所讲张瑶星为崇祯收敛下葬、设灵哭祭即是实事。温睿临《南疆逸史》卷四

①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196 页《与冒辟疆先生》,齐鲁书社,2004。


②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813 页《暮秋喜冒辟疆、邓孝威诸耆旧集昭阳,俞锦泉中翰
亦挟女部至,欲作花洲社不果,怅怅赋此》,齐鲁书社,2004。
③参见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772 页《杜于皇再至广陵,老矣,过予舟索饮,喜赋》
及注①,齐鲁书社,2004。
④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200 页《与杜于皇》,齐鲁书社,2004。
⑤原诗为: “ 荒途渺渺友声求,文举曾知有豫州。屠狗可怜长安客,烂羊终日听封侯。如衔石
阙难为语,屡卸金貂不破愁。六代风流谁可续,好吹铁笛到江头。 ” 参见袁世硕《孔尚任年谱》
第 255 页,齐鲁书社,1987。
⑥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897 页《又到海陵,寓许漱雪农部间壁,见招小饮,同邓孝
威、黄仙裳、戴景韩话旧分韵》,齐鲁书社,2004。

28
十一本传讲:
“煤山之变,殡于西华门,百官无至者。鹿征独縗服哭临,守梓宫不
去,护葬天寿山。”①后来,张怡又做了弘光朝的指挥使,曾纰护复社文人,乘左
良玉东下南京混乱之机,放走了陈贞慧、吴应箕等人,自己也归隐松风阁。这与
《桃花扇》中《归山》一出的剧情也十分相似。这些情节很可能是孔尚任直接从
张怡处得知的。一六八九年晚秋,孔尚任前往南京,亲自到栖霞山白云庵走访了
张瑶星——《桃花扇》中张薇的原型。并作有《白云庵访张瑶星道士》诗。当他
向孔尚任诉说明朝历史的烟云时,孔尚任不禁泪下:“每夜哭风雷,鬼出神为显。
说向有心人,涕泪胡能免?”②孔尚任仿佛找到了忘年的知己,二人对明朝历史有
着相似的感触。张道士的一席话——“数语发精微,所得已不浅”③对孔尚任产生
了重要影响。对张瑶星的走访,进一步强化了孔尚任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悲剧意
识,并为《桃花扇》创作准备了材料。

3.3.2 所见金陵、淮扬的遗迹
①金陵之行:一六八九年七月,下河局散,孔尚任成了一名闲官。为了进一
步修改《桃花扇》,他开始游览南京。南京是明朝的南都,也是南明的故都所在。
孔尚任对南京遗迹的考察无疑进一步激活了他的兴亡之感。孔尚任走到南京城,
看到的是 “此处兴亡牵望眼,歌诗尚有槊堪横。”④此时明朝灭亡的旧事和油然而
生的兴亡之感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他看到明朝的寺庙、宫殿都变成一堆瓦砾,平康旧巷依然歌舞升平,南明灭
亡渐渐被历史所遗忘。不禁作诗以表达对明朝衰亡的感慨:
其一:
抱膝篷窗里,沉吟望帝畿。
江乘秋气涨,山借女墙围。
烟雨南朝寺,丘陵晋代衣。
城边生野草,能使马群肥。
其四:
钟阜巍然在,萧条王气无。
有宫皆瓦础,何巷不屠沽。
客泊新秋水,城啼旧夜乌。
中宵饶感慨,空对莫愁湖。⑤

①转引自袁世硕《孔尚任年谱》第 292 页,齐鲁书社. 1987


②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083 页《白云庵访张瑶星道士》,齐鲁书社,2004。
③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083 页《白云庵访张瑶星道士》,齐鲁书社,2004。
④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026 页《秋早江行》,齐鲁书社,2004。
⑤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028 页《泊石城水西门作》,齐鲁书社,2004。

29
见到南京故城尚且引发了诗人感慨万千,那见到明朝故宫、明孝陵更别是一番滋
味。他曾作了《过明太祖故宫》《拜明孝陵》等诗,其中《拜明孝陵》写道:
其一:
夕阳红树间青苔,点染钟山土一堆。
厚道群瞻今主拜,酸心稍有旧臣来。
石麟碍路埋榛草,玉殿存炉化纸灰。
赖有白头中使在,秋晴不放墓门开。
其二:
宋寝齐陵尽野沙,英雄有恨欲如何!
宝城石坏狐巢大,龙座金消蝠粪多。
瞻像犹惊神猛气,禁樵浑仗帝恩多。
萧条异代微臣泪,无故秋风洒玉河。①
他亲睹明孝陵的荒芜景象:旧日的城基到处是狐狸的巢穴,皇帝的宝座洒满了蝙
蝠粪便。作为大清的臣民,念及明朝灭亡的痛史也不免掉下泪来。黄仙裳评云:
“亡国之遗恨,盛世之恩波,俱能写出,可作史诗。”
②梅岭叹咏:扬州是南京的门户,见证了清军的南下。明末,史可法奉命督
师江北,镇守扬州。一六四五年四月初,清兵逼近扬州。史可法五次接到豫王的
劝降书,皆投于火中。在他的积极守卫下,扬州军民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
扬州城七天七夜。二十五日,扬州城破。史可法英勇就义于扬州南城楼上。清兵
遂在扬州展开杀掠,昔日繁华歌舞地,尽被焚毁。扬州城内尸积如山,凄惨之景,
惨不忍睹。史可法的家人寻其遗骸,由于“时方火热,众尸蒸变难识”,仅收其衣
冠朝笏按其遗愿葬于梅花岭下。②一六八九年,孔尚任自南京而归,再次③游览了
扬州故地——梅花岭。作《梅花岭》诗云:
梅枯岭亦倾,人来立脚叹。
岭下水滔滔,将军衣冠烂。
作者自注云:“吴平山太守,筑岭种梅,史道邻阁部,衣冠葬此。”
这首五言绝句是孔尚任对史可法的凭吊之词,短短的二十字中又包含了多少情感。
史可法壮烈殉国的事迹、扬州十日的悲惨历史,有如历史烟云,在人们心中逐渐
淡漠。而这些历史在孔尚任脑海中却久久不能淡去。他游览梅花岭,凭吊史阁部,
见到梅枯岭倾、一片荒芜,人们对这位英雄的遗忘令人痛心。此诗充满了对功臣
命运的叹惋和对扬州历史的悲慨。全诗连同小注字字犹如铁钉,真可谓是史家之

①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043 页《拜明孝陵》,齐鲁书社,2004。


②参见清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第 99 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③他曾于 1687 年 4 月和 1688 年 9 月再次游历过此地,并作有《王学臣同春江社友招集秘园》
和《九日邀梅花岭登高分韵》两首诗。

30
笔。可以说,对金陵遗迹的游览和对梅花岭的凭吊,大大深化了孔尚任对南明灭
亡的悲剧性认识。

3.4 线索人物的悲剧
孔尚任创作《桃花扇》选取了侯方域和李香君作为全剧的线索人物,而侯方
域的一生就具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他与李香君的爱情也以悲剧而告终。孔尚任
主要是根据民间传闻和侯方域的作品《壮悔堂集》①来塑造侯方域这一艺术形象的。
《桃花扇本末》中记道:
族兄方训公,崇祯末为南部曹;予舅翁秦光仪先生,其姻娅也。避乱依
之,羁栖三载,得弘光事甚悉;旋里后数数为予言之。证以诸家稗记,无弗
同者,盖实录也。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言于
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籍,其事则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
孔尚任的岳父秦光仪明末曾避难于方训公②处,从他那里得知了侯李的爱情故事。
最初孔尚任就是以悲剧心理来看待这个题材的。
《桃花扇本末》中记述了早在他未
出仕前就听到了“香姬面血溅扇”的故事。这个“香姬面血溅扇” 的故事,本身
就具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由于这个悲剧故事具有“新奇”的特点,因而成为孔
尚任创作《桃花扇》的最初动因。后来在《桃花扇》中演变为第二十二出“守楼”
这出戏。从创作动机上来讲,孔尚任在创作前,对《桃花扇》的故事情节就包含
了一种悲剧意识。后又有冒襄等人“高燕清谈、连夕达曙”的长谈则使侯方域和
李香君的形象更加鲜活起来。
在创作《桃花扇》时,孔尚任曾仔细研读过侯方域的《壮悔堂集》。这是因为
在《桃花扇考据》中,孔尚任列举《壮悔堂集》的诗文及其注释达二十五条之多,
从数量上看,
《壮悔堂集》是孔尚任创作《桃花扇》依据最多的文人别集之一。而
这部《壮悔堂集》也深深地烙印着侯方域的人生悲剧,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历史
人物侯方域的一生:

3.4.1 壮志未酬
①年轻时的大志:世人多知侯方域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不知他在政
治方面也多有抱负。他少本有济世志,曾与吴应箕、夏允彝等登金山,指评当世
人物,临江悲歌,有“极目神州,舍我其谁”之志。历史上的侯方域不仅拒绝了

①侯方域著,主要收其诗文,包括《壮悔堂文集》十卷, 《四忆堂诗集》六卷,其文集、诗集
于顺治丙申年(1656)合刻为《壮悔堂集》。
②即孔尚则,据《阙里志》卷十七记载: “ 孔尚则,字方训,天启丁卯科举人,崇祯庚辰进士,
授维阳全椒知县,擢邢部山东司主事,广西司员外,江西司郎,封奉直大夫。”

31
阮大铖的交纳,还在一六三九年参与发布了《留都防乱公揭》①,坚决与阉党阮大
铖作斗争。在一六四三年他又以锋利之笔直刺阮大铖,痛斥他不顾廉耻、投身阉
党的丑恶行径,并对阮大铖的诬陷作了愤怒的质问。②他与阮大铖的斗争,致使他
饱受阮大铖的打击:癸未年(1643),阮大铖诬陷与是左良玉的内应,他远避宜兴;
甲申年(1644),阮大铖檄捕复社诸子,他避难于史可法;直到乙酉年(1645)

他还受到浙直督府的捕系。③
②侯方域还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明思宗时李自成围汴,他曾劝其父斩许
定国,未果。其后许定国果然降清。在弘光朝,他曾随从高杰北征,积极为防河
出力。高杰死后,又积极献计献策,拯救时局。他劝说高杰军中的大将,引兵截
断盱眙的浮桥,以阻止清军的南下,而大将不听,投降了清军。④这样,南明的灭
亡之期也就为时不远了。
③侯方域表现出超凡的历史识见。他曾对明朝衰败、灭亡原因的作过探讨。
早在崇祯十二年(1639)侯方域在《南省试策一》中就批判明朝皇帝偏听偏信、
大臣文过饰非的现状。他在《八阵图序》中,则更为明确地指出明朝之所以大乱
原因是:
“文臣之望浅,而武臣之志骄”。明朝灭亡之后,侯方域在《正百姓》中
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夫百姓者,人主得之于天而受之于祖宗,其关于国家至
重也。”认为明亡的原因都是由于不体恤百姓疾苦,使他们负担太重而产生的恶
果。而孔尚任则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权奸祸国、马阮乱政。他主要是从皇
帝、文臣、武将、清流、阉党等上层来考察的,他虽然看到了下层人物的正义、
侠气、爱国等优秀品质,但并没有找到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侯方域则除了认
识到统治者上层腐败昏庸外,还认识到“百姓”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这可以说
侯方域具有超前的历史眼光,其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深刻的。

3.4.2 悲剧爱情
侯方域一六三九年在南京乡试时与李香君有过一段爱情经历,这是历史的真
实,也是《桃花扇》中侯李爱情的现实原型。侯方域的《李姬传》记载了这段情
感历程,原文如下: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
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

①参见扈耕田《侯方域反阉党阮大铖事迹考实》,《学术论坛》,2000 年第 2 期。
②徐植农等《侯朝宗文选》第 59 页《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齐鲁书社,1988。
③参见侯方域《壮悔堂集》之《侯方域年谱》,中华书局据通行本校刊,民国二十五年
④徐植农等《侯朝宗文选》第 283 页《侯方域本传》,齐鲁书社,1988。贾开宗《侯方域本传》

“豫王师南下,杰已死,方域说其军中大将,急引兵断盱眙浮桥,而分扬州水军为二……大
将不听,以锐甲十万降。”

32
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
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
,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
发也。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
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
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
“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
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
“妾少从假母识阳
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
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
“公子才名
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
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
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
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
“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
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①
这段文字主要记述了侯李二人“歌诗相偿”、“拒交阉党”、“桃叶送别”和“拒见
田仰”四件事。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是相互爱慕的“恋人”。在阮大
铖欲结交侯方域时,李香苦心予以劝阻;桃叶渡送别时,李香又殷切叮咛,劝其
洁身自爱。甚至侯生离去,李香不复歌。由此可以看出二人是相印相知的。但这
也就是二人感情的全部,历史上他们从己卯年(1639)侯方域落第、桃叶渡送别
后就没有再见面,他们的爱情也不了了之。
《李姬传》中所记载的侯李爱情,从文学上看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而在
现实中却是无奈的诀别——正是因为李香的“侠”、
“慧”、
“真”,才使这段美丽的
回忆变得格外凄然。桃叶渡的殷殷相嘱、痛苦诀别已经超出了情人的缠绵,那更
多的是理想的相同、志向的相投和气节的相尚。侯李的相知相爱为《桃花扇》上
演“却奁”、“拒嫁”、“守楼”的绝世爱情奠定了基础。并且现实中二人爱情的无
果而终也为他们剧中“入道”——一个到南山之南,一个到北山之北修真学道—
—打下了基础。

3.4.3 壮年而悔
①归隐意识:弘光元年(1645),高杰北征失败,侯方域无法挽救时局只得归

①徐植农注本《侯朝宗文选》第 121 页《李姬传》,齐鲁书社,1988。

33
隐商丘。他曾作诗申明在明末清初这样的“乱世”,宁可垂钓归隐,也不愿出仕为
官。①从南明灭亡直到逝世前的八年之中,他除了结社论文外,主要是奉父居南园,
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孔尚任的创作。孔尚任创作《桃花扇》
目的是“救末世之人”②,而他为剧中人物指出的出路就是归隐。第一出《听稗》
中就说“但是桃花误处,问俺渔郎”,兰雪堂眉评曰:“此《桃花扇》大旨也,细
心领略,莫负渔郎指引之意。”预示了《桃花扇》最终归于归隐的结局。归隐是明
清易代之人的无奈选择,而《桃花扇》中的归隐也是“末世之人”的无奈归宿,
孔尚任在剧中也不能为他们找出一条合适的道路。
②兴亡之感:明亡后,侯方域时时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顺治七年(1650)
他目睹家乡的一个园子二十年三易其主的事实,创作了《郑氏东园记》
。文中写道:
“吾三十三年间而目见乎天下之物三易其主者,何独郑氏园也?”③侯方域实际上
是借郑氏东园的“易主”,来表达对明朝衰亡、人事变迁的慨叹。在《与吴骏公书》
中则劝诫吴伟业不要仕清,同时流露着自己的黍离之悲、亡国之痛。④又如《管夫
人画竹记》,他看到由明朝皇宫流落到民间的一幅轴画,慨叹说“出自天子之宫而
入尉之手,废兴之故可以感矣”⑤,抒发了他浓郁的兴亡之感。总之,入清之后,
天翻地覆的历史变革使侯方域的诗文充满了兴亡之感、黍离之忧、故国之思和人
生之叹。⑥孔尚任作为同有其感的文人,对于其中的兴亡之感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这与《桃花扇》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有着相通之处的。
③抑郁而死:然而,清廷并不允许侯方域去做一个泉林隐士。在顺治八年
(1651),由于侯家是商丘望族,倍受世人观注。清廷看侯方域归隐而不与合作,
于是“欲案治公以及于司徒公者有司,趋应省试方解。”⑦最终,侯方域只得用去
应乡试的办法才化解了这次冲突,而在侯方域内心深处却是极不情愿的。侯方域
是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才参加了豫省乡试。次年,他作《哀辞九章》,悼念包括史可
法等九位明朝的公卿大夫,郑曾炘评曰:“哀舒章不啻自哀也。”三十五岁那年,
他回忆一生写道“余平生之可悔者多矣!”⑧他后悔自己悲惨的一生,尤其是晚年
失节——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在一六五四,年仅三十七岁的他抑郁而逝。

①侯方域《我昔》诗中写道:“ 嗟予归去来,咄咄信时命。” 在《奉送贾三丈开宗归隐》中则


“ 汝去诚何意,谋生乱世难。形藏羞短鬓,戎马贼儒冠。大道浮沉稳,狂名笑骂安。河
写道:
清终有待,鄙矣钓鱼滩。”
②孔尚任《桃花扇》第 1 页《桃花扇小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③徐植农注本《侯朝宗文选》第 144 页,齐鲁书社,1988。
④徐植农注本《侯朝宗文选》第 84 页,齐鲁书社,1988。
⑤徐植农注本《侯朝宗文选》第 148 页,齐鲁书社,1988。
⑥王树林.《略论侯方域的文学历程》,《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⑦侯方域《壮悔堂集》之《侯方域年谱》,中华书局据通行本校刊,民国二十五年
⑧徐植农注本《侯朝宗文选》第 138 页《壮悔堂记》,齐鲁书社,1988。

34
《桃花扇》只选取了侯方域一六三九至一六四五年之间的事迹①。剧中包括了
他前半生的一些事迹,如结社反阉党、访翠结良缘、同高杰北征等。除了栖霞山
入道之外,其它基本与历史上的侯方域事迹相符合。可以说,
《桃花扇》对侯方域
结局的创造是符合历史人物的内在精神的。历史上侯方域悲剧的一生是《桃花扇》
悲剧精神的重要源泉。
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具有着充分的时代环境和个人条件。在他的仕宦历程
中,个人的坎坷经历和与明末遗老的密切接触,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和理解明朝
灭亡的历史和一代遗民的悲剧。这些南明遗事又用侯李的悲剧爱情故事巧妙贯穿,
从而撰写出一代名剧《桃花扇》。诚如海陵沈默所言:
“《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
迁变,而借波折于侯李。读者不可错会,以致目迷于宾中之宾,主中之主。山人
胸中,有一段极大感慨,适然而遇侯李之事,又适然而逢苏柳之辈;是以奇奇幻
幻,撰出全册……”②

①《桃花扇》把侯方域南京乡试时间改为壬午年(1642),这使剧情更加集中。参见《听稗》
出。
②刘叶秋注释《孔尚任和桃花扇》第 22 页,中州书画社,1982。

35
4 桃花扇》悲剧精神传播与孔尚任罢官

《桃花扇》以其浓郁的悲剧精神感动着康熙朝的读者和观众,甚至整个清朝
都有人在品味《桃花扇》的悲剧精神。
《桃花扇》在带给孔尚任名誉和荣耀的同时,
也带给他无尽的苦难,使他后半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4.1 时人观剧
4.1.1 最初的流传
事实上,在《桃花扇》定稿前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桃花扇》传奇在京都并
没能引起多大反响。
《桃花扇》一六九九年六月定稿,在此稍前,他曾经把《桃花
扇》的稿本交给他的友人审阅,但其友人反响甚是冷淡。
《桃花扇小引》写于康熙
己卯年(1699)三月,也就是《桃花扇》最终定稿前三个月,其中记录了这一情
况:
今携游长安,借读者虽多,竟无一句一字着眼看毕之人,每抚胸浩叹,
几欲付之一火。①
这说明,
《桃花扇》在定稿前,孔尚任曾把稿本借给友人,但观其书者多,会其意
者“少”。这让孔尚任感叹伤心,以至于懊恼,他甚至要把《桃花扇》烧掉。在一
六九九年夏,他还向远方的张潮发牢骚道:
长安名利之薮,为雅俗所共艳者。近乃知己寥寥,交臂道上,不辨何人,
则弟之不合时宜也可知矣。……②
他抱怨京城无人理解自己的《桃花扇》,自己没有知己,
“不合时宜”。由于急于得
到理解和认可,既然京师无人赏识,他又把希望寄托于远方的朋友,他于是把《桃
花扇》寄给了远方友人的张潮,③渴望得到友人的理解。总之,《桃花扇》在定稿
之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私下流传,但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

4.1.2 名声鹊起
然而,随后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六九九年六月,
《桃花扇》定稿。它
的名声才变得显赫起来,从王公大臣到康熙皇帝,都或多或少地对《桃花扇》予
以了关注。《桃花扇本末》说《桃花扇》定稿之后:“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

①见《桃花扇本末》
②转引自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2572 页《与张山来书》其一六,齐鲁书社,2004。
③转引自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2572 页,齐鲁书社,2004。
《与张山来书》其一四云:
“ 初夏一函,不知何处浮沉。种种高谊,中心藏之。……弟又编《桃花扇》一本,传弘光时
事,颇有趣,容一并寄览。缕缕不悉。”

36
贵之誉。”甚至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
已卯秋夕(1699),内侍索《桃花扇》本甚急;予之缮本莫知流传何所,
乃于张平州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邸,遂入内府。①
内侍(太监)索要《桃花扇》说明康熙在一六九九年秋已经耳闻了这部传奇。而
康熙皇帝的赏阅无疑又增加了《桃花扇》的流传速度,于是《桃花扇》名声鹊起。
到了岁末,人们就不再局限于文字欣赏,干脆把它搬上了舞台,搬演《桃花
扇》的第一人便是李木庵。②
已卯除夜(1699),李木庵总宪,遣使送岁金,即索《桃花扇》为围炉下
酒之物。开岁灯节(1700),已买优扮演矣。其班名“金斗”,出入李相国湘
北先生宅,名噪时流,唱“题画”一折,尤得神解也。
庚辰四月,予已解组,木庵先生招观《桃花扇》。一时翰部台垣,群公咸
集;让予独居上座,命诸伶更番进觞,邀予品题。座客啧啧指顾,颇有凌云
之气。③
那么,观剧者感触如何呢?那些明朝遗老们观此剧而泪下:
“……然笙歌靡丽
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灯灺酒阑,唏嘘而散。”那么,再联系之
所以《桃花扇》在定稿之前私下传阅阶段,无人谈论,乏于反响,恐怕与惧祸有
关,与《桃花扇》中所表现的民族意识有关。他们不是读不懂,而是不敢道出罢
了。而现在康熙已经看了,似乎默许了《桃花扇》的存在,所以搬演才不成问题。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桃花扇》的传播速度。

4.1.3 康熙朝观剧
观《桃花扇》者有公卿大夫,有士庶“贱民”
,有墨客骚人,有红颜女子,有
白发老翁。他们纷纷题诗,表达自己对《桃花扇》这部南明兴亡史的理解。比如
滕县的王特选,观此剧而感于史可法的忠毅,作诗云:
板荡维持见几人,只身阁部泣江滨。
却教世俗思忠毅,曾许他年社稷臣。④
此诗赞扬了史可法忠心耿耿于明朝,但由于“只手难擎”,南明才迅速灭亡。史阁
部的忠勇不屈感动了王特选,此诗表达了对史公由衷的赞佩之情。

①见《桃花扇本末》
②李木庵,即李楠,字倚江,号木庵,兴化人,康熙十二年进士,时任户部左侍郎,为孔尚
任的上司。其父李清,在弘光时任大理寺丞,入清不仕,隐居兴化枣园,孔尚任在治河时曾
到过李家的枣园。参见袁世硕《孔尚任年谱》第 244 页。
③见《桃花扇本末》
④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第 400 页《题<桃花扇>》其一,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37
钱塘吴陈琰①,曾作宋荦②的幕客,作诗描绘了宋荦府中每宴必演《桃花扇》
的情形。而底下的观众则感慨良多:
侯生仙去宋公存,同是梁园社里人。
使院每闻歌一阕,红颜白发暗伤神。
兰雪堂本《桃花扇》卷首③
本诗作者原注:“往余客宋中丞幕,每有宴会,辄演此剧。”由此可见,《桃花扇》
在当时扮演之盛。同时这首诗还描绘了给不同观众带来的影响,不同的人以不同
的视角来观看此剧,有“梁园”文士、有“红颜”女子、有“白发”遗老,而《桃
花扇》以其浓郁的悲剧精神使他们都受到感染。尤其是“红颜白发暗伤神”一句,
可为《桃花扇本末》中明朝遗老们“掩袂独坐”、“唏嘘而散”的观剧场景的形象
注脚!
最初向孔尚任索览《桃花扇》的田雯④,也曾作组诗赞扬《桃花扇》的悲剧精
神,六首仅选三首:
其一:一例降旗出石头,乌啼枫落秣陵秋。
南朝剩有伤心泪,更向胭脂井畔流。
其四:零落桃花咽水流,垂杨憔悴暮蝉愁。
香娥不比圆圆妓,门闭秦淮古渡头。
其六:锦瑟消沉怨夕阳,低回旧院断人肠。
寇家姊妹知何处,更惜风流郑妥娘。⑤
田雯是深刻地理解孔尚任的心思的,从“南朝剩有伤心泪,更向胭脂井畔流”可
以看出,田雯知道此剧是借“胭脂”故事来书写“南朝”历史的。同时田雯好像
更为关注剧中女子的命运,不仅叹惜旦角李香君的命运,就连剧中的小旦寇白门
和丑角郑妥娘这样的群众角色都在他叹惋之列。
甚至在离京都相对较远的湖广的容美⑥、河北的恒山等地也有《桃花扇》的演
出。⑦可见《桃花扇》的演出是非常盛行的,《桃花扇》的悲剧精神在康熙朝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

①吴陈琰,字宝厓,号芋町,钱塘人,康熙四十三年进士,曾官山东荏平知县。
②宋荦(1634-1713),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曾与侯方域等组建雪苑社。
③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第 399 页《题<桃花扇>》其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④田雯(1635-1704),字子伦,一字纶霞,号山疆,晚号蒙斋,山东德州人。康熙进士,官
至户部侍郎,曾任孔尚任的上司。
⑤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第 356 页《题<桃花扇>》,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⑥今湖北枝江。
⑦恒山,位于今河北曲阳西北。参见《桃花扇本末》 :田舜年……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
亦复绮旎可赏,盖不知何人传入。……岁丙戌(1706),予驱车恒山,遇旧寅长刘雨峰,为郡
太守。时群僚高燕,留予观演《桃花扇》;凡两日,缠绵尽致。……

38
4.2 后世观剧
《桃花扇》在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
乃至清代后期,或以舞台演剧形式、或以文学读本形式,依然以其浓郁的悲剧精
神感动着后世之人。
杨芳灿①是乾隆四十二年的拔贡,曾任户部员外郎。他观《桃花扇》剧而作诗:
纨扇桃花血未干,哀丝急管集悲欢。
世人莫笑雕虫伎,当作南朝野史看。②
诗人有感于《桃花扇》中香君血溅诗扇、侯李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并告诫观众
不要视之为雕虫小技,此剧写的可是南朝兴衰的历史啊!
乾隆朝有一位贫穷的文士舒位③观《桃花扇》演出而作五律两首,仅选其一:
粉墨南朝史,丹铅北曲伶。
重来非旧院,相对有新亭。
构党干戈接,填词笔砚灵。
匆匆不能唱,肠断柳条青。④
此诗赞扬了孔尚任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赞扬了《桃花扇》文笔的优美。关于现
场的气氛虽然着墨不多,但从“匆匆不能唱,肠断杨柳青”来看,
“兴亡之感”依
旧强烈地震撼了观众乃至演员的心灵。⑤
当然,还有以文本形式传播的《桃花扇》剧本,比如乾隆朝的张问陶⑥读《桃
花扇》而有感:
其一:
竟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
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其三:
生遇群奸死报君,裹尸惟藉一江云。
梅花岭上衣冠冷,凄绝前朝阁部坟。
其四:
君相颠狂将帅骄,妖姬狎客送南朝。

①杨芳灿(1753-1815),字蓉裳,一字香叔,江苏无锡人。
②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第 455 页《消夏偶检填词数十种,漫题断句,仿元遗山论诗
体》其十一,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③舒位(1765-1815),字立人,号铁云,直隶大兴人。乾隆五十三年举人,家贫,以馆幕为
生。
④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第 492 页《书<桃花扇>乐府后》其一,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⑤蒋星煜《<桃花扇>从未被表演艺术所漠视》第 56 页,见《艺术百家》2001 年第一期,本
论文有关《桃花扇》悲剧精神传播部分的写作受蒋先生大作启发颇多,受益匪浅,提笔致谢!
⑥张问陶(1764-1814),字仲治,号船山,四川遂宁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

39
百年剩有伤心月,还照清溪半里桥。①
以上三首诗依次对侯李爱情、忠勇史公和南明历史作了咏叹。歌颂了史可法以死
报国的精神,对史阁部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梅花岭上衣冠冷,凄绝
前朝阁部坟”,大有伤心欲绝之情状。此时距南明灭亡已经有一百多年,可是南朝
的兴衰历史、妖姬狎客的众生相依然感动着诗人,感动着每位读者——“百年剩
有伤心月,还照清溪半里桥”,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只有高悬着的一轮明月还照
着当年曾经繁华的半里桥上。
直到清末,还有很多人观《桃花扇》演出。清末廖树蘅②在南京后湖观看了《桃
花扇》的演出,那儿更是别有一番景象。他共作诗四首,对南明朝廷内部的斗争、
弘光的征歌选舞、歌伎的悲惨命运、入道的凄凉场景一一作了歌咏,下面仅选后
两首:
其三:
名士当筵易断肠,白门佳丽属平康。
楼头烟柳丝丝媚,扇底桃花片片香。
碧血竟成千古艳,黄 终奉九莲装。
繁华梦醒冰纨碎,零落珠玑字几行。
其四:
呜咽秦淮早晚潮,后湖人散鬼吹箫。
西风残照宫槐冷,流水栖鸦岸柳凋。
六代荒淫终战伐,百年兴废几渔樵。
凄凉法曲灯前泪, 遍青衫恨未消。③
其三主要是歌颂侯李真挚的爱情,由于南朝的灭亡,使他们的爱情成为千古艳谈,
引发后世无数感慨。而其四则主要描绘的是观众对演出的反应:伴着秦淮河的潮
声,南京后湖的人们一一散去,而六代兴亡的历史、百年兴废的感慨久久不能散
去。尤其是“入道”一出的法曲,在清代末世人那里又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使他
们未免恨满心头,泪眼婆娑。
《桃花扇》已成为易代之人表达兴亡之感的代表之作。

4.3 与孔尚任罢官之关系
孔尚任在一六九五年春升为户部主事,职司福建宝泉局监督。宝泉局为清朝
的铸币机关,责任重大。他兢兢业业,勤于职守,虽在铜臭之中,却能清廉自守。

①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第 486 页《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十绝句》,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②廖树蘅,湖南宁乡人,清末在世。
③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第 525 页《题云亭山人<桃花扇>传奇》,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40
任职两年之后,在一六九七年七月十九日,曾得到康熙的敕令,褒奖他“经画多
材,恪勤奉职,出纳裕公私之积,权衡佐军国之需,劳绩有成,新纶宜沛。”①并
提拔他为承德郎,勉励他恪遵法度,继续努力。一六九九年六月《桃花扇》脱稿,
秋夕得到康熙御览,并继续在京师的王公大臣之中传阅。来年灯节(正月十五)
开始扮演,并以较快的速度向各地流传。一七○○年春三月上旬,他被晋升为户
部广东司员外郎,由正六品升为正五品。然而就在《桃花扇》不断传播的时候,
也就是三月中旬,他忽然遭到罢官。那罢官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学术界有以下下
几说:因《桃花扇》罢官说、因《通天榜传奇》罢官说、遭人攻讦罢官说、户部
任上贪污说等等,我们试图从当孔尚任罢官前后的表现和他周围朋友的反应来分
析这个问题。

4.3.1 友人的反应和表现
在孔尚任罢官之初,他的朋友是不敢到他家来的。往常高朋满座的场景已不
可见,此时是“罗雀之门系肥马,邻人惊问谁来者”②,他的门前几乎可以“罗雀”,
可见人来之少,那是因为友人因为怕受牵连,就连僧人也害怕受到连累。他的僧
人朋友伟载曾作诗相赠,但写得很温厚、含蓄,原因是担心“文字祸”。③我们从
孔尚任朋友的表现来看,罢官有可能关系重大,非同寻常,这使友人望而却步!
当然,时间一久,其朋友还是关心问候者多。有的朋友赠诗相劝:
“口易铄金
纷未解,指难点铁债安偿?”④也有极少的朋友敢于为孔尚任打抱平,他就是李鼐
公。李鼐敢于在孔尚任遭“祸”期间,邀他饮酒销愁,并为他赋诗鸣不平。⑤从上
面我们又可以看出:有人就诬陷孔尚任有“经济”问题,并指明让他还债。但这
不应该是主要原因,如果只涉及经济问题,其友人不会望而生畏,更不会担心惹
上什么“文字祸”。

4.3.2 孔尚任的反应和表现

①康熙敕文: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足国瞻民,庶政重度之寄;分猷亮彩,诸曹需主计之贤。
尔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孔尚任,经画多材,恪勤奉职,出纳裕公私之积,权衡佐军国之需,
劳绩有成,新纶宜沛。兹以覃恩授尔为承德郎,锡之敕命。于戏,钧盈即以剂虚,当念生财
之道,益上常虞损下,勉惟制用之规。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转引自徐振贵《孔尚任评
传》第 111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②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452《赵乐园过岸堂,大烹款予。在座客万季野、李抱一、
王古修、吴镜庵、吴名翰、余鸿客、蒙又上、张晓岩、陈履仁》,齐鲁书社,2004。
③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454 页《答僧伟载》:“ 送我诗发温情厚,方外亦惧文字祸” ,
齐鲁书社,2004。
④刘雨峰《又来馆诗集》之《送岸堂》 ,转引自徐振贵《孔尚任评传》第 124 页,南京大学出
版社,2000。
⑤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627 页《答李鼐公》,齐鲁书社,2004。

41
孔尚任在罢官之初,表现出一种无奈、悲伤、失落、愤懑的复杂心态,这也
是人之常情。他在《别李颜绳》中写道:
“顾我还乡衣,捉肘何蓝缕!手欲解绨袍,
恐非章身黼。”①罢官之初,孔尚任穷困潦倒,甚至衣衫蓝缕。他首先想到的是无
颜回故乡,无颜见亲人!想起老母在堂、骄儿在侧,不禁悲从衷来!罢官对孔尚
任打击是非常大的。他因被罢官而“一夜东风枕边过,油油青丝改素丝”②,一夜
之间,头发都变得花白了。他还以“愁”命题,作诗来表达心中的苦闷:
“愁入心
头一寸热,愁转肠中肠九折。蹙起愁眉千丈峰,飞来愁鬓万点雪。”③由此可见他
罢官后那种“肠转九折”、“眉皱千丈”的复杂心情。他甚至听到别人议论自己,
恨不得变成聋子,恨不得用椎子敲碎自己的脑袋。④
他处于这种愁肠百折、椎心痛恨之中,时间一长,他自然要探究被罢官的原
因。他在《示王古修》中写道:
“恸哭走桑乾,狂疾遂不瘥。古狂庸何伤,诗体自
高迈。不为礼法拘,其术亦狡猾。伤哉罹祸人,胆小乃如芥。”从诗中我们可以看
出,他认为自己是遭了“祸”而被罢官的,至于什么“祸”
,他却不曾点明。万事
当局者迷,或许他对罢官的原因尚没有明确认识吧!在《放歌赠刘两峰寅丈》中,
他又说:“命薄忽遭文章憎,缄口金人受谤诽。”说明有人写文章告发他,而他未
作辩解。他在被罢官经历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朋友来了。他于是向这些朋友辩白:
“我是白头薄书郎,被谗不辩如聋哑。”⑤孔尚任认为自己是遭人谗言相害才被罢
官的。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定:在罢官之初,孔尚任认为是遭受了别人的谗害,
而谗害的方式是用“文章”来诽谤。

4.3.3 真正原因
那么孔尚任到底是为什么而被罢官的呢?如果说当局者迷,那孔尚任事后总
应该清楚。他不仅清楚,而且还在诗中道出原因,申明了自己的委屈。孔尚任在
一七○三年秋写了《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余桃花扇
...传奇,依韵却寄》。
从题目来看,
《桃花扇》传播到了湖北容美,容美的土司田舜年不仅在家里组成戏
班演出《桃花扇》,还作诗派人送给孔尚任,表示赞赏之意。而孔尚任在回信中说:
“离骚惹泪余身世,社鼓敲聋老岁华”。说明孔尚任罢官的原因是“离骚惹泪”,
而这里的“离骚”显然就是诗题中《桃花扇》的代称,因为这首诗是围绕《桃花
扇》来写的。

①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392 页,齐鲁书社,2004。


②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450 页《得镊》,齐鲁书社,2004。
③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451 页《愁》,齐鲁书社,2004。
④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392 页《赠常生》中写道:“ 有耳不速聋,时事闻人道。恨
无袖中椎,击碎自头脑。”齐鲁书社,2004。
⑤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第 1452《赵乐园过岸堂,大烹款予。在座客万季野、李抱一、
王古修、吴镜庵、吴名翰、余鸿客、蒙又上、张晓岩、陈履仁》,齐鲁书社,2004。

42
可见,孔尚任被罢官,既不是因为贪污,也不是因为《通天榜》传奇,而是
因为《桃花扇》,是《桃花扇》中浓浓的民族意识触怒了统治者。正是由于因为这
样,友人们才望而却步,他们是怕受到“文字祸”的牵连。
在京师羁留三年后,孔尚任是带着“不愿归去”的愿望,去实现他“归去来
兮”的梦想的。罢官之后,孔尚任的生活更加悲惨,一七○二年暮冬,孔尚任返
回曲阜老家。虽然少不了乡人的敬重,但终无以为计,只得四方奔走撰写方志。
一七○七年到平阳撰写《平阳府志》。甚至孔尚任费尽半生心力所作的名著《桃花
扇》也一直无钱刻印。直到一七○八年三月在佟鋐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刊刻。一
七一二年,这年他已六十五岁,还东到莱州,撰修了《莱州府志》;一七一四年他
还远游至淮南。一七一八年正月十三日,孔尚任长眠于故乡曲阜,他终于停止了
往来奔波。
孔尚任逝世后,会稽金埴小郯氏①在东鲁春日展《桃花扇》传奇悼岸堂先生时
作诗两首:
南朝轶事断人魂,重展香君便面痕。
不见满天红雨落,老伶泣过鲁西门。

桃花忍见鲁门西,正乐人亡咽鸟啼。
一代风徽今坠也,云亭山色转凄迷。
其中第一首诗后注曰:“先生殁,虽梨园旧部,亦有泣下者。”伟大的一代剧作家
的逝世引起了时人的无限感慨,他们通过作诗来表达心中的悲哀。而他的传世名
著《桃花扇》却依旧向后世的人们诉说着南朝的兴衰故事、旧院的凄风冷雨和人
亡鸟啼的悲惨景象。
孔尚任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家世条件、敏锐的历史意识、独特的诗人气
质是《桃花扇》悲剧精神形成的基础。
《桃花扇》是南明兴亡的挽歌,它浓缩了孔
尚任一生的感悟,是其坎坷人生的生动写照,也饱含了入清以后一代遗民的悲剧。
他用一生的精力作成了《桃花扇》,而《桃花扇》带给他的却是无尽的苦难与凄凉
的晚年。孔尚任离我们渐行渐远,而他所创作的《桃花扇》所传达的悲剧精神则
永远地感动着后世的人们。
……出曲阜城正北门,延着一条寂静幽长的林门甬道,穿过一片苍劲的松柏
林,就看到了著名的剧作家、曾被康熙提拔为国子监博士的孔尚任的墓碑,一块
高高的墓石上赫然写着“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历史的
长河滚滚向前,
《桃花扇》的悲剧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去汲取精华,它引发人们去况

①金埴,字宛荪,原籍会稽,生于其父郯城任上,故一字小郯。他曾助修《兖州府志续编》,
为孔尚任的忘年故交。

43
味命运的多厄和人生的苦难……

44
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1、 侯方域.壮悔堂集[M].中华书局据通行本校刊,民国二十五年
2、 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 陈垣.二十史朔闰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赵乐巽等. 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 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8、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 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0、刘叶秋.孔尚任和桃花扇[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11、王卫民.吴梅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1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3、董每勘.五大名剧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4、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15、蔡美彪等.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6、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17、曾庆元.悲剧论[M]. 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
18、袁世硕.孔尚任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7.
19、徐植农等.侯朝宗文选[M].济南:齐鲁书社.1988.
20、赵山林.历代咏剧诗歌选注[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21、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2、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工人出版社.1988.
23、韦小坚等.悲剧心理学[M].三环出版社.1989.
24、尹鸿.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25、南炳文.南明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26、[美]司徒琳.南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7、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28、谢柏梁.中国悲剧史纲[M].上海:学苑出版社.1993.
29、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0、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0、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5
3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3、谢真元.中国古代情爱小说的文化阐释[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4、徐振贵.孔尚任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5、张燕瑾.清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6、李季平.孔尚任与《桃花扇》[M].济南:齐鲁书社.2002.
37、徐振贵.孔尚任与桃花扇[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38、徐振贵.孔尚任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4.
39、徐振贵.孔祥林编注.孔尚任新阙里志校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二、参考文章:
1、 刘辉.灯下偶得——《桃花扇》和《小忽雷》的创作过程及其相互关系[N]. 光明日
报.1962.8.12
2、 刘知渐.也谈侯方域的“出家”问题[N].光明日报副刊东风,1962.8.23
3、 穆欣.不应当替投降变节行为辩护——评刘知渐《也谈侯方域的“出家”问题》[N].光明
日报副刊东风,1962.12.29
4、 王双启.关于《桃花扇》的思想评价问题[N].光明日报.1965.10.17
5、 陈毓羆.应该正确评价孔尚任的《桃花扇》光明日报[N].1964.10.18
6、 刘世德.《桃花扇》的出现适应了清初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N].光明日报.1965.1.17
7、 董润生、周兆新.试评《桃花扇》中的侯方域[J].北京大学学报.1979.5
8、 王季思.《桃花扇》校注本再版后记[N].光明日报 1979.8.7
9、 黄天骥.孔尚任与《桃花扇》[J].文学评论.1980.1
10、蔡毅.应该恢复《桃花扇》的本来面目——论侯方域的“出家”结局[C].文学评论丛刊.第
五辑.1980.3.
11、赵景深等.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尚任与《桃花扇》文学评论丛刊[C].第七辑.1980.10.
12、黄卓明.有关孔尚任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J].1981.2
13、戴胜兰.谈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倾向[J].齐鲁学刊.1981.6
14、黄炽.孔尚任研究零札[J].齐鲁学刊.1981.4
15、董每戡.论《桃花扇》的“余韵”.文学遗产[J].1982.1
16、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序言[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0
17、王毅.侯方域的艺术形象和《桃花扇》的结尾[J].江汉论坛.1982.12
18、谢伯阳.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徐旭旦作品[J].南京大学学报.1983.3
19、徐振贵.试论孔尚任思想的矛盾与统一[J].齐鲁学刊 1984.1
20、张乘建.《桃花扇》发微——从哲学史的角度论《桃花扇》[J].文学遗产..1984.4
21、井维增.《桃花扇》的政治倾向及其评价问题[J].齐鲁学刊.1985.3
22、刘维俊.桃花扇底送南朝[J].河北大学学报.1986.2

46
23、徐振贵.《桃花扇》的主旨与纲领[J].东岳论丛.1987.1
24、孔谨.封建王朝的挽歌:孔尚任《桃花扇》的思想内容[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88.夏季号
25、朱万曙.近十年孔尚任及《桃花扇》研究综述[J].文史知识.1990.12 (未见)
26、梁燕.儒家理想的幻灭——论孔尚任与《桃花扇》[J].社会科学家.1993.1.
27、冯文楼.一个复合文本的建构——桃花扇二重主题说兼其他[J].甘肃社会科学.1993.1.
28、唐辉.《论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的政治倾向及其评价问题》[J].岳阳大学学报.1993.2.
29、张燕谨.历史的沉思:《桃花扇》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2.
30、王进驹.《谈<桃花扇>的侯李爱情结局》[J].广西社会科学.1994.5.
31、郭英德.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J].阅读与欣赏.1995.6
32、吴新雷.论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思想[J].南京大学学报.1997.3
33、赵建国.观念化的结局[J].河北学刊.1998.5
34、吴新雷.孔尚任和《桃花扇》研究的世纪回顾[J].南京大学学报.1999.2
35、高小康.《桃花扇》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演变[J].文学遗产.1999.4
36、孟庆丽.新时期以来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研究述略[J].辽宁大学学报.1999.4
37、赵科印.孔尚任罢官原因再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4
38、新时期以来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研究述略[J].辽宁大学学报.1999.4
34、张丹飞.试论中国悲剧概念的确定[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2
39、扈耕田.侯方域反阉党阮大诚事迹考实[J].学术论坛.2000.2.
40、刘世杰.孔尚任罢官疑案探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3.
41、卞孝萱.《桃花扇传奇》与《柳如是别传》[J].文学遗产.2000.6
42、蒋星煜.《桃花扇》从未被表演艺术所漠视[J].艺术百家.2001.1
43、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J].江苏社会科学.2001.1
44、仲冬梅.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桃花扇》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3
45、程宇昂.《桃花扇》是文人自省之作[J].韶关学院学报.2001.4
46、刘世杰.孔尚任罢官时间考[J].天中学刊.2001.6
47、朱伟明.二十世纪的《桃花扇》研究[J].《戏剧》杂志.2002.1
48、王树林.略论侯方域的文学历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9、曾中辉.“南洪北孔”遭难的深层原因[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3.3
50、刘世杰.孔尚任《通天榜》传奇论考[J].艺术百家.2004.5
51、熊元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文艺批评的一种演进[J].理论与创作,2005.1
52、熊元义.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中国悲剧的认识[J].云梦学刊.2005.1
53、杨再红.20 世纪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5.3

54、宋希芝.论《桃花扇》的悲剧审美[J].名作欣赏.2005.14

47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1、《论桃花扇最初并非表达兴亡之感的作品》:《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 年
第4期
2、《从对历史人物侯方域的改造看孔尚任思想》:《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 期
3、《论<桃花扇>塑造的武将形象》:《陇东学院学报》2006 年 3 期
4、
《论<壮悔堂集>对<桃花扇>创作的影响: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 1 期
5、《陈与义“咏梅诗”寓意探微》:《沙洋师专学报》2006 年 6 期
6、《从<桃花扇>对侯方域的塑造看孔尚任思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2005 年 5 月
7、参编《唐诗三百首鉴赏》: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年 9 月

48
致 谢

远在千里之外求学,毕业在即,回想三年之中重庆师范大学的老师、同学、
朋友对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感激之情一言难尽。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谢真元教
授,三年来她对我予以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她的人品风范、严谨学风,将使我受
益终生。大到学术方向、研究方法,小到文章的句读、注释,我的每一个小小的
进步无不浸透着她的心血。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还要感谢董
运庭教授、熊笃教授、王于飞教授、陈忻教授和鲜于煌教授,他们幽默而丰实的
授课,充实了我的知识积累,训练了我的学术思维。特别是熊笃教授曾在文献方
面予以指导帮助、陈忻教授曾在考博方面予以关心支持,只是资质有限,不能达
到老师的要求,实增惶愧!
还要感谢我本科阶段的两位先生:徐振贵教授和赵东栓教授。徐教授勤于著
述,每次请教,有问必答、有疑必解,其坦诚、直率的品格对后学影响至深。赵
教授曾在学术思路上多次予以指导,并惠借我重要书籍材料,使我免于奔波搜求
之苦,实是感激不尽!
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默默承担了家里所有的事务,是他们辛勤的后勤保
障才使我得以在重师安心读书。我的妻子任劳任怨,无论再苦再累,对我的学业
从来都持一心支持的态度!
我古代文学的同窗们、尤其是我的师兄、师妹、同舍舍友,他们有的借予我
资料、有的帮我审文稿……给我了很多支持与帮助,他们兢兢业业、勤奋进取的
精神给予我精神的鼓励,时时催我拼搏、催我奋飞!
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由衷的谢意!
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颜健
2007 年 3 月 12 日

4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