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20 年 1 月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20

第 40 卷 第 1 期 J
our
nal
 of 
Yancheng 
Tea
che
rs 
Uni
ver
siy(Human
t iti
es 
& So
cia
l Sc
ienc
es 
Edi
tion) Vo
l.40 No.1

收稿日期:
2019 12 05

文化记忆视阈下铁军精神的传承与时代价值

程功群
(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
摘   要:根据文化记忆理论,新四军铁军精神作为中华 民 族 革 命 精 神 的 代 表 和 文 化 符 号 象 征 ,具 有 特 定 的
内涵与外延。在历史发展中,铁军精神 通 过 多 元 化 的 记 忆 路 径 得 以 传 承 与 强 化 ,成 为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的 文 化 记
忆,并对当今构筑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认同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向度。
关键词:文化记忆;铁军精神;新四军;爱国主义;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6873(
2020)
01 0001 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近代江苏乡村教育的记忆与重构 以自传、日 记、回


忆录为中心的研究”(
2018SJA1527)。
作者简介:程功群(
1988 ),男,山 东 兖 州 人,盐 城 师 范 学 院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讲 师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教 育 史
研究。
DOI: 16401/
10. j.cnk
i.sxb.
y 1003 6873.
2020.
01.
001


在记忆史研究视域下 ,记忆是认同形成的内 在 因 素 ,是 增 强 文 化 自 信 的 关 键,对 记 忆 的 合 理


建构是塑造文化认同 与 自 信 、民 族 认 同 与 自 信 的 重 要 基 础。 彼 得 · 伯 格 主 张,研 究 记 忆 史 就 是
“要认识到记忆是如何形成 、由 什 么 人 形 成,过 去 或 现 在 的 用 途 是 什 么,发 生 了 哪 些 变 化 ”[
1]
。哈
布瓦赫则注重从社会学领域来探究记忆形成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他主张“人们通常正是在社 会
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 。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
2]

也就是说,他们关注的问题是文化记忆由谁塑造 、如何传承、价值何在等。新四军铁军精神,是 经
过战争的洗礼和现实的重构而形成 、传承与再 现 的,是 中 华 民 族 革 命 精 神 谱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不言而喻 。

   一 、文化记忆与红色基因 :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内涵与外延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 ·哈布瓦赫开创了记 忆 研 究 的 理 论 框 架 ,而 扬 · 阿 斯 曼 则 从 文 化 记 忆
的维度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研究进行细化 ,开辟了文化记忆的研究体系 。在扬·阿斯曼看来, 文化
记忆是“每个社会和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重新使用的全部文字材料 、图片和礼仪形式的总和 …… 它
是一种集体使用的,主要(但不仅仅)涉及过去的知识,一个群体的认同性和独特性的意识就依 靠
2 程功群:文化记忆视阈下铁军精神的传承与时代价值 第1期

这种知识”[
3]
。“这种知识”并非静态的,而是依托外在的媒介和文化 实 践 ,在 社 会 的 互 动 中 、经 过
不断的社会实践而世代积累传承下来的 。对 此,扬 · 阿 斯 曼 指 出,文 化 记 忆 须 有 固 定 点,通 过 文
化形式与机构的交流等得到延续 ,进而构筑“回 溯 性 沉 思”的 记 忆 空 间。 为 进 一 步 厘 清 文 化 记 忆
的阐释框架,扬·阿斯曼从文化记忆的内容 、形式、媒介、时间结构和承载者等维度分析了其内 涵
与外延 [4]51 。新四军铁军精神,作为红 色 文 化 和 革 命 精 神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 在 战 争 环 境 下 形 成
和发展起来的,是鼓舞中国人民抗战热情 、增强 抗 战 胜 利 自 信 的 精 神 内 核 ,是 民 族 精 神 的 典 型 代
表,彰显了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

   (一 )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内容与时间结构

   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内容与时间结构 , 可以追溯到北伐战争时期 , 记忆的内容可以 从


独立团、 新四军的历次战斗以及文献资料 、回 忆 录、影 视 作 品 等 得 以 确 认。 铁 军 精 神 的 文 化 记 忆
内容可以说起源于北伐战争时期攻占武昌城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全体官兵所彰显的革命
精神和英雄气概,赢得了“铁军”称号。全面抗战爆发后,新四军继承和发扬了国民革命军第 四 军
在北伐战争中的传统与作风 ,并创作了《新四军军歌》,初步彰显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新四 军 奔
赴抗日前线后,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 ,逐 步 铸 造 了 铁 军 精 神。 近 一 个 世 纪 以 来,新 四 军 在 战
争中所凝聚和彰显的“听党指挥,坚定信念;坚忍不拔,英勇果敢;顾全大局,相忍为国;内外 团 结,
众志成城;步调一致,纪律严明”[
5]
的铁军精神,强调了中国军队和人民共 同 的 民 族 精 神 与 革 命 情
怀,构筑了中华儿女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信 仰 观 念 ,成 为 中 华 文 明 的 精 神 财 富 ,也 成 为 新 时 代
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内容 。

   (二 )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媒介与形式特点

   记忆往往带有一定的媒介性 ,需要借助一定 的 媒 介 才 能 得 到 塑 造 与 传 承 ,“文 化 记 忆 不 可 能


脱离媒介而存在,若无媒介在个体和集体这两个层面所扮演的角色 , 文化记忆根本无法想象” [
6]

在阿斯曼夫妇看来 ,文化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和文化建构的过程 ,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手段世 代
传承下去,其中,仪式、语言、文字等均是记忆 的 媒 介 与 支 撑 。 铁 军 精 神 的 文 化 记 忆 媒 介 ,既 有 静
态的文本载体和形象的实物载体 ,又有动态的纪念活动 、影视作品等相互印证 。形象的实物载 体
和动态的纪念活动往往紧密结合 ,通过纪念场馆的建设 、实物的展示、纪念活动的举办、影视作 品
的上映等多元形式传承铁军精神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 。
就文化记忆形式来说 ,文化记忆具有可重构 性 ,过 去 在 记 忆 中 不 能 保 留 其 本 来 面 目 ,持 续 向
前的当下生产出不断变化的参照框架 ,过去在 此 框 架 中 被 不 断 重 新 组 织 。 文 化 记 忆 通 过 重 构 发
挥作用,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铁军精神亦是如 此 。 铁 军 精 神 是 在 战 争 中 形 成 发 展 的 红 色 文 化 与
革命精神,诞生于战争、应用于战争、影响于当代,在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中 ,经过世代的传 承、弘
扬、再现而高度成型,体现出铁军精神的集体 性 、公 共 性、组 织 性 和 民 族 性。 同 时,铁 军 精 神 通 过
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 、纪念活动、祭祀活动等得以弘扬 ,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成为中华民族 共
同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 。

   (三 )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承载者

   扬·阿斯曼指出,文化记忆始终要依赖专 职 承 载 者 负 责 其 传 承 。 铁 军 精 神 的 文 化 记 忆 承 载
者和维护者主要有国家权力 、游吟诗人、教师、学 者、官 员、学 生 以 及 社 会 民 众 等,这 些 人 都 掌 握、
熟悉铁军精神的知识与信息 。例如国家权力,“对 记 忆 来 说,有 一 种 强 大 的 刺 激 来 自 于 统 治 的 需
要”[
4]66
,文化记忆是重塑文化自 信 、建 立 民 族 国 家 身 份 认 同 的 重 要 手 段 。 因 此,党 和 国 家 重 视 红
第 40 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
色基因的传承,加强革命精神的弘扬 ,通过政策的制定颁布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 、铁军精神的 研
究等形式,加强铁军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在文化 记 忆 承 载 者 中,学 者、高 校 是 不 容 忽 视 的 群 体 力
量,他们通过成立新四军研究会(院)等研究组织、举办研讨会、发布科研成果等形式 ,对铁军 精 神
进行传承与深入研究 ,赋以深刻的时代内涵 ,使铁军精神得以世代相传 。正是由于这些文化记 忆
承载者,使铁军精神在历时变迁与共时发展中 而 传 承 、强 化 和 再 现,凸 显 了 铁 军 精 神 文 化 记 忆 的
集体性、公共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成为当今社 会 发 展、民 族 振 兴 和 国 家 富 强 的 重 要 推 动 力 量 ,构
成了红色文化振兴和重塑文化自信的纽带 ,对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建立发挥了现 实
作用。

   二 、记忆传承与记忆强化 :新四军铁军精神文化传承的多元记忆路径
   记忆不断经历着重构 ,在重构中实现了记忆的传承与再现 。社会记忆的重构、传承与再现 是
建立民族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 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对于记忆来说,政治的需 要
和文化的传承是记忆得以延续 、传承的推动力,是 维 持 社 会 秩 序 的 手 段,“如 果 没 有 国 家,社 会 回
忆的框架便会分崩离析”[
4]67
。新四军铁军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革命精 神 代 表 和 文 化 符 号 象 征 ,
在历史的发展中,通过多元化的记忆路径得以传承与强化 ,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 。
在记忆的传承与强化中 ,文字是永生的媒介 和 记 忆 的 支 撑 ,是 记 忆 传 承、强 化 与 再 现 的 重 要
基础。新四军铁军精神,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 是 在 和 平 年 代,文 字 的 记 忆 媒 介 作 用 发 挥 了 关 键
作用。日记、回忆录、文献整理、报告、媒体报 刊、教 科 书、亲 历 者 口 述 回 忆 等 文 字 材 料 ,均 成 为 新
四军铁军精神文化记忆的文字载体 。正是由于这些文字载体的介入与记载 ,传承、强化和再现 了
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 。正如《新四军军歌》所唱,“光 荣 北 伐 武 昌 城 下,血 染 着 我 们 的 姓 名 ”,直 接
指出了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历史渊源 ,“点明了这支部队所参与的重要战役 ,即‘北伐’战争,特别是
‘武昌城’的会战。并且,用‘血染了我们的姓 名 ’,指 出 了 战 斗 过 程 的 惨 烈。 这 支 部 队,就 是 国 民
革命军第四军”[
7]
。武昌一役以后,有人在《致英勇的铁军》中指出,国民 革 命 军 第 四 军 “他 的 厉 害
的势法,像铁也似的雄壮……他 们 的 意 志 的 统 一,像 铁 也 似 的 坚 固 的”[
8]
。这也初步勾勒出了铁
军精神的内涵。全面抗战爆发后,关于铁军的文献记载越来越多 ,根据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 近
代 期刊的不完全统计 ,自1930 年至 1949 年,关于铁军的记载就达 11
 91 篇文献,均是关于铁军及
其精神的介绍,而正是这些媒体报刊的文字报 道 ,使 铁 军 精 神 逐 渐 被 国 人 所 熟 识 。 与 此 同 时,对
于铁 军 精 神,时 人 编 写 了 诸 多 儿 童 歌 谣 ,通 过 童 谣 的 传 唱 进 一 步 彰 显 了 铁 军 精 神 ,例 如 《小 铁 军
歌》唱道:“我们是小铁军,不怕风霜,不怕困难,整 齐 脚 步,挺 起 胸 膛,武 装 我 们 的 脑 和 身;铁 的 纪
律,火的热情,精神团结,相励相亲,革命需要我们,我们是小铁军。”[
9]
借 助 朗 朗 上 口 的 歌 词 ,既 宣
扬了铁军精神,同时也对儿童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传承与强化中 ,教科 书
是一项重要的文字载体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向青年一代讲述铁军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新四
军被写入历史教科书 ,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各个版本对新四军及其铁军精神均有一定记载 ,这些 教
材都介绍了新四军英勇果敢 、奋勇抗敌的民族精神 ,展现了铁军精神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延续 。 皖
南事变在各版历史教科书 中 也 有 详 细 记 载 ,这 也 深 刻 反 映 出 新 四 军 “顾 全 大 局,相 忍 为 国 ”的 精
神。教科书以其特有的优势 ,将新四军及其铁军精神纳入到各级各类教学过程中 ,成为传承与 弘
扬铁军精神的有效途径 。随着《赖传珠日记》《新 四 军 回 忆 史 料 》《新 四 军 往 事》《叶 飞 回 忆 录》《新
四军参考资料》等文献的面 世 以 及 《铁 军 》等 杂 志 的 发 行,其 文 化 记 忆 的 文 字 载 体 愈 趋 多 元 与 丰
富,成为世人学习、弘扬铁军精神的重要记忆途径 。
如果说文字是记忆传承与延续的支撑 ,那么纪念空间则是承载记忆的建筑与场域。纪念空
间,不仅仅是承载记忆的空间外形 ,同时还包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 。“纪念空间具有调动情 感 、引
4 程功群:文化记忆视阈下铁军精神的传承与时代价值 第1期

发思考、唤起并塑造记忆的功能 ,与社会记忆之 间 的 关 系 极 为 密 切 。”[


10]
就 此 意 义 而 言,新 四 军 纪
念馆则成为文化记忆 、社会记忆的纪念空间 ,构 成 了 诺 拉 笔 下 的 “记 忆 之 场 ”。 在 诺 拉 看 来,记 忆
之场是实在的、象征性的和功能性的 ,其存在的 根 本 理 由 是 “让 时 间 停 滞,是 暂 时 停 止 遗 忘,是 让
事物的状态固定下来 ,让 死 者 不 朽,让 无 形 的 东 西 有 形 化 ”[
11]
。 作 为 记 忆 之 场 的 纪 念 空 间 ,新 四
军纪念馆彰显了纪念性 ,其目的和指向是唤起 、强 化 和 传 承 记 忆。 因 此,在 新 四 军 战 斗 生 活 过 的
诸多地区,均建有各种类型的纪念馆 ,例如盐城 的 新 四 军 纪 念 馆 、无 锡 的 新 四 军 六 师 师 部 旧 址 纪
念馆、泰兴的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东台的新四军一师纪念馆 、茅山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浙江
长兴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 、山东临沂的新四 军 军 部 旧 址 暨 华 东 军 区 华 东 野 战 军 诞 生 地 纪 念
馆、湖州的湖州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等 ,都 已 成 为 这 些 城 市 的 文 化 名 片 。 在 此,以 盐 城 的 新 四
军纪念馆为例,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之地 ,盐城 市 政 府 成 为 推 动 建 设 纪 念 场 馆 的 主 角 ,建 设 有 主
馆区、碑林、纪念碑、群雕、铜 马 广 场 和 新 四 军 重 建 军 部 旧 址 等 ,构 建 了 多 方 位、立 体 化 的 纪 念 格
局,将新四军纪念馆打造成为塑造和培育文化 认 同 、地 域 认 同 和 民 族 认 同 的 “记 忆 之 场”,成 为 这
座城市的文化象征。正如拉斯金所主张,一座建筑物的最高价值在于它的年岁 ,在于它作为人 类
生活、创造与受难的 历 史 见 证 这 一 特 质 ,它 代 表 着 一 种 存 续,维 系 着 一 种 延 续 性 和 认 同 感 [12]76 。
在这种“记忆之场”中,前往参观、学习的各界人士在对历史的追忆中感受 、观看、触摸这些物 质 实
体,通过多种感官来达成对逝者的追忆和对历史的认同 ,以达到增进国家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的
目的。与此同时,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 范
基地,通过参观游览、纪念活动等形式对青少年 进 行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使 新 四 军 铁 军 精 神 的 文 化 记
忆得以有效传承,为铁军精神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强化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形式和活动载体 。
在铁军精神文化记忆的传承 、重构和强化过程中,影视作品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之一 。阿 莱
达·阿斯曼将展演作为历史展示的基本形式之一 ,在她看来,展演包括电影、电视、视频和数字 媒
体等媒介,以此作为公共舞台对历史进行再现 ,“电影表现了孕育在社会中的记忆 ,并且通过一 种
艺术的形式赋予了它们在集 体 记 忆 中 的 客 观 立 足 点 ”[
12]
141
。 在 此 意 义 上,媒 体、影 视 作 品 等 展 演
形式为铁军精神文化记 忆 的 传 承 提 供 了 良 好 的 固 着 点 。 关 于 新 四 军 的 影 视 作 品 主 要 有 电 视 剧
《新四军》、纪录片《新四军 1941》、微型党课《抗战记忆》等,盐 城 市 新 四 军 纪 念 馆 还 对 新 四 军 老 兵
进行了大量的视频访谈 ,并面向社会播出。这些影视作品,以历史为依托,借助艺术的渲染,对 新
四军的发展历程及革命精神进行了艺术的表达 ,使观者利用想象与情感投入而进入历史情境 ,增
强了对历史的塑造传承与情感的直观体验 ,强化了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 。由此可见,在传承与 再
现铁军精神文化记忆中 ,影视作品以其特有的 手 段 掌 握 着 历 史 阐 释 的 话 语 权 ,向 社 会 民 众 传 承、
再现、更新着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 。

   三 、时代意义与价值向度 :铁军精神文化记忆的现实反思
   文化记忆是传承、再现、重构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是影响人们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 认
同的基础与关键。新四军铁军精神, 作为红色基因和文化记忆 ,是民族精神的彰显, 贯穿着 过 去、
现在与未来,对社会发展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影响 。

   (一 )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是传承红色基因 、建构文化认同的助力

   文化记忆是一个群体的价值规范 ,是建构文化认同的核心与基础 。文化记忆的形成、保持 和


传承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忆不仅仅是一个重述的过程 ,还是一个不断建构、更
新的过程。“那些主张这些记忆应该被找回的 人 ,认 定 那 些 年 代 的 记 忆 应 该 保 留 ,这 种 记 忆 必 须
要交代清楚,必须要从个体 记 忆 转 变 成 集 体 记 忆 ,要 传 承 给 那 些 没 有 亲 身 经 历 过 的 后 代 。”[
13]

第 40 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
就是说,我们需要不断找寻、巩固、再现历史记忆,使其可以世代相传,彰显其文化内涵,构筑 起 文
化认同。“精神文化是文化 构 成 中 的 核 心 ,而 文 化 认 同 则 是 精 神 文 化 中 的 核 心 。”[
14]
新四军铁军
精神,是经过战争和历史检验的红色文化记忆和民族革命精神 ,深刻反映了中华儿女的民族精 神
和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文化 。在和 平 年 代,铁 军 精 神 所 彰 显 的 优 秀 传 统 与 作 风 ,仍
然是增强文化自信 、构筑文化认同的精神内核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铁军精神、传承 红 色
基因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须将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让其
在社会中生根,唤起社会民众内在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 ,发挥铁军精神在构筑文化认同过程 中
的助力作用。

   (二 )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是增强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的精神动力

   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意识体现 ,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的核心与基础 。 只


有厚植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 族
文化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的 精 神 动 力 资 源 [15],新 四 军 铁 军 精 神 的 文 化 记 忆,是 中 华 民 族 文 化
与精神的组成部分,有效彰显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 、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等优良传统与作风 ,成为
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黏合剂 ,是增强社会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 精
神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铁军精神的文化 记 忆 ,是 传 承 红 色 基 因、弘 扬 革 命 精 神 的 题 中 之
义,亦是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时代彰显 ,“基本的 记 忆 活 动 是 ‘复 述 行 为’,其 首 要 特 征 便 是 ‘社 会 功
能’”[
16]
,尤其在新时代建设社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强 国 的 要 求 下 ,铁 军 精 神 的 文 化 记 忆 对 新 时 代 坚 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积极的价值功 用 。 铁 军 精 神 的 文 化 记 忆,是 在 历 史 发 展 中 沉 淀 积
累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灵魂的重要特质 ,组织着当下与未来的发展 ,铁军精神中的“坚定信念”“英
勇果敢”“相忍为国”等内涵,则是构成民族认同 和 国 家 认 同 的 精 神 内 容 ,是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价 值 信
念的体现,是巩固、增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精神内核和精神动力之一 。

   (三 )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与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爱国主 义 是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的 精 神 支 柱 ,是 中 华 民 族 团 结
一致的向心力与生命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 ,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培植 中
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增强身份认同、文 化 认 同、民 族 认 同 和 国 家 认 同 的 时 代 强 音 。 尤 其 是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 定 理 想 信 念 愈 显 重 要。 在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中,作
为红色文化的铁军精神 ,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题材 的
有效扩展。事实上,过往的记忆难以保留其本来面目 ,人类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各种社 会
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而进行再现与更新 ,进而对现实和未来发挥一定 效
用。当社会发展需要某种记忆时 ,“与该记忆相 关 的 ‘记 忆 之 场’便 会 有 目 的、有 意 识 地 呈 现 在 公
众面前”[
17]
。就此而言,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需要 根 据 时 代 发 展 需 求 更 新 并 不 断 建 构 ,要 通 过 学
校教育的融入、社会教育的宣扬、纪念场馆的建设、各类活动的开展、主流网络媒体的引导等进 行
传承与再现,使之植入社会民众的脑海与意识 之 中 ,强 化 铁 军 精 神 的 文 化 记 忆,突 显 出 其 对 爱 国
主义教育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政治、文化、教育 等 因 素 对 铁 军 精 神 文 化 记 忆 的 塑 造 、传 承 与 强 化
也发生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 、社会文化和各类 教
育等对铁军精神文化记忆的弘扬 ,赋予铁军精神以时代内涵 ,通过创新记忆路径、探索多元模 式、
注重弘扬实效等方式 ,使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真正发挥实效 ,构筑起社会民众对新四军铁军精 神
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具有重构性的特点 ,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也在经历着塑造 、更新与再现的社会建 构
6 程功群:文化记忆视阈下铁军精神的传承与时代价值 第1期

过程,既传承了铁军精神的优秀传统 ,又赋予 了 新 的 时 代 内 涵。 正 是 在 这 种 不 断 更 新、建 构 的 过


程中,铁军精神的文化记忆逐步得到强化 ,才能 不 断 丰 富、挖 掘 出 其 所 孕 育 和 彰 显 的 文 化 品 质 与
时代价值,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 、持久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彼得·伯格 .文化史的风景[M].丰华琴,刘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3:
51.
2] 莫里斯·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2:
68 69.
3] 哈拉尔德·韦尔策 .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季斌,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7:
5 6.
4] 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
5] 刘勉钰 .新四军的由来和铁军精神[
[ 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
3):
52 57.
6] 李红涛,黄顺铭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7:
30.
7] 陈彧,
[ 王祖奇 .
《新四军军歌》歌词历史内涵的挖掘与解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209(
1 6):
26 2
9.
8] 平村 .致英勇的铁军[
[ J].国民新闻副刊,
1928(
7).
9] 杨亮平 .小铁军歌[
[ J].少年时代(广州),
1946(
2).
10] 陈蕴茜 .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
[ J].学术月刊,
2012(
7):
134 137.
11] 皮埃尔·诺拉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等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
24.
12] 阿莱达·阿斯曼 .记忆中的历史:从个人经历到公共演示[M].袁斯乔,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
13] 帕特里克·格里 .历史、记忆与书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8:
129.
14] 郑晓云 .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8:
37.
15] 韦诗业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17:
6.
16] 雅客·勒高夫 .历史与记忆[M].方仁杰,倪复生,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0:
58 59.
17] 刘大伟,周洪宇 .教育记忆史: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
[ J].现代大学教育,
2018(
1):
8 12.

The 
Memor Con
y  str
uct
ion 
Pat
h and Pr
act
ica
l Va
lue
 of

heI
 ron 
Army 
Spir
itf
 rom 
the 
Per
spect
iveo
 f 
Cult
ura
l Memor

Gong-qun
CHENG 

Schoo
l o
f Educ
ati
on 
Sci e,Yancheng 
enc Tea
che
rs 
Uni
ver
siy,Yancheng,J
t i 224002,Ch
angsu  ina)

Abstrat:Ac
c cordi
ngt
  o
 the cult
ural 
memoryt
 heory,the
 Iron Army spir
ito
 ft
 he N4Ahas i
ts
spe
cif
ic connota
tion and 
deno ta
t on,a
i st
 he s
y mbo
l oft
 he revol
utionar s
y piri
t of
 the Chi
nese
nat
ion and cul
ture.Wi th the development
 of h
isto
ry,t he
 spiri
t of t
he  I
ron Army has been

nher
ited 
and 
streng
t henedt
 hrough 
divers
ifi
ed memor
y paths.I
t ha
s become t
he sha
red cu
ltur
al
memory of
 the Chinese naton, wi
i th pract
ica
l s
igni
fic
ance f
or the cons
truct
ion of
 cultur
al

den
tiy,enhanc
t emen
t o
f na
tiona
l i
denti
ty and 
deve
lopmento
 fpa
  t
rio
tic
 educ
ati
on.
Key wor
d :
s cul
tura
l memo r ;
y I ron Army Sp i
ri ;
t New Four th Army; pa
tri
otsm ;


evo
lut
iona
ryt
 rad
iti
on

〔责任编辑:朱   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