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13.08.

010

经济纵横·2013 年第 8 期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国际贸易理论比较研究
张志敏,何爱平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梳理两大理论体系国际贸


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国际贸易的推动力量和国际贸易中各国关系问题等方面
进行比较。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经济
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在借鉴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马克
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而且对我国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
中图分类号: F06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7685( 2013) 08 - 0060 - 06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时间。马克思提出的国际价值是价值规律在国际
马克思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恩 市场的延伸。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进一步发
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与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 展、资本主义经济和非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存在时 ,
础上建立的,科学地揭示了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与 国际价值规律才得以应用。“世界劳动 ”成为世
世界市场的内在规律。 界市场上的一般劳动,意味着国际价值规律适用
( 一) 国际贸易的动因是国际价值与国内价 于国际贸易产品,国际交换的价值基础是用于交
值之间的差异 换的贸易品在世界市场中的劳动消耗。 因此,马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价 克思指出,“真正的价值性质,是由国外贸易才发
值思想,揭示了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间的差异问 展的,因为国外贸易才把它里面包含的劳动 ,当做
[2]
题。在国内,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 社会的劳动来发展。” 但在垄断市场的条件下,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内中等强度的平均劳 国别价值对新产品的价值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
动时间决定该商品的价值。“在一个国家内,只 用。这里的国别价值是国际价值的表现形式 。承
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 认国际价值的存在,承认在一定条件下国别价值
[1]
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 ”。 国际市场 会转化为国际价值,能够促使各国主动参与国际
则以“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作为计量尺度,即该 分工、引进先进技术,按照国际价值规律调整国内
商品在国际范围内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 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以避免“贸易

收稿日期: 2013 - 06 - 17
作者简介: 张志敏( 1987 - ) ,女,陕西渭南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
经济学的比较; 何爱平( 1967 - ) ,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全国综合大学
《资本论》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 政治
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
— 60 —
经济纵横·2013 年第 8 期

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出现。 正是由于国际价值与 ( 三) 世界市场是国际贸易的环境


国内价值存在不同的价值尺度,导致一种商品在 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的本质是资本剥削工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存在着价值差额,从而构 人进而自行无限增值和内在扩张 。资本在国内取
成了国际贸易的直接动因。在正常的国际贸易条 得统治地位后,国内市场规模限制了资本的继续
件下,不同国家利用这一价值差异,可以将包含较 扩张,资本必须冲出国界才能取得新的发展。 因
少劳动消耗的产品交换为包含较多劳动消耗的产 此,世界市场是资产阶级主导下的全球化的结果 。
品。 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资产阶级将其触角伸向
( 二)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世界的每个角落。“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
劳动分工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劳 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
动分工首先表现为劳动的自然分工,即按照劳动 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 …… 创造世界市场的
[6]
者的性 别 与 年 龄 而 产 生 的 分 工。 马 克 思 认 为: 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当
“在家庭内部、随后在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 资本因为相对过剩而向外输出时,产业资本会将
的差别,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 整个剩余价值的生产推出国门,并形成全球性的
[3]
然分工。” 自然分工的出现使得不同性别和年 生产体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
龄的劳动力实现了合理的配置,一定程度上提高 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即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了劳动的熟练程度,使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际化,使世界市场出现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劳动的社会分 落后农业国和发达工业国的分工格局 。资本主义
工。“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 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4]
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 社会分工表现为 的相对降低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 。为了
生产部门的相互独立和分离。“作为独立生产者 克服这一矛盾,资产阶级采取对外贸易和资本输
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 出的手段抢夺世界市场,通过对外贸易将大量的
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 剩余产品倾销到国际市场,使得其他国家出现或
[5]
工。” 者加重了生产相对过剩问题。世界市场将资本主
而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的界限,在 义的生产联系起来,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相
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分工形式。社会分工是商品经 对过剩的程度,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
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有商 而国际信用制度使这一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加
品交换及其市场的形成。 同样,国际分工是国际 强。原来在国内市场上孤立、分散地表现出来的
贸易的基础,没有国际分工也就不会产生国际贸 国内矛盾,在世界市场中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总
易和世界市场。马克思经济学的国际分工思想有 危机。世界市场危机是资产阶级经济矛盾的综合
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强调分工的社会性和自然性 。 与强制平衡。 同时,世界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生
二是强调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 产力的快速发展,对世界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调
果。在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中,机器 节作用,使各国形成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利益格
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规模的机器生产需要通 局。作为国内市场的延伸,世界市场扩大了市场
过进口来满足对原材料的需求,而机器生产的廉 空间和原材料供应范围,暂缓了一国国内危机的
价产品具有低成本出口优势。 因此,国外市场成 爆发。但世界市场缓解危机的作用十分有限,资
为机器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地与产品销售市场 ,适 本的扩张使世界市场也变得狭窄,危机从而变得
应机器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逐渐形成,并使世界 更加频繁和剧烈。
的一部分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以服务从事 ( 四) 国际信用制度是国际贸易的润滑剂
工业生产的国家。这一国际分工格局开始是通过 国际商业信用是随着国际贸易大规模发展而
暴力和强制手段实现的,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 产生的,“殖民制度以及它的海外贸易和商业战
[7]
的分工模式。 争是公共信用制度的温室。” “大规模和供应远
— 61 —
经济纵横·2013 年第 8 期

[14]
地市场的生产,会把全部产品投入商业手中; 但 发生了进口过剩和出口过剩。” “支付差额对每
是,要使一国的资本增加一倍,以便商业能够用自 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的国家来说 ,都
由的资本把全国的产品买去并且再卖掉,这是不 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是像排炮一样,按着支
[8]
可能的。在这里,信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国 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 并且,在一个
际信用制度是国际贸易的润滑剂与加速剂 ,也是 国家比如英国爆发的危机,会把这个支付序列压
资本进行国际统治的重要手段,推动了世界市场 缩到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 这时就会清楚地看
的形成与统一。国际信用制度也使资本主义危机 到,这一切国家同时出口过剩 ( 也就是生产过剩 )
通过信用危机获得了现实性。 在世界市场上,国 和进口过剩( 也就是贸易过剩 ) ,物价在一切国家
际信用使建立在世界市场上的大规模的商品进出 上涨,信用在一切国家过度膨胀。 接着就在一切
[15]
口进一步突破再生产的各种限制,加深了生产与 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 可见,国际贸易的结
流通的分离。“在信用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 果就是世界经济危机。
自己创造出适合于生产过程规模的、缩短流通过 二、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程的必要形式,而由这种生产方式同时形成的世 国际贸易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关注的重大
界市场,有助于在每个个别场合把这种形式的作 理论和现实问题。西方经济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庞
用掩盖起来,并且为这种形式的扩大提供非常广 大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本文从古典国际贸易理
[9]
阔的余地。” 同时,在世界市场上,由于市场距 论开始,对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梳理 。
离和信用期限的延长,投资要素支配作用得到加 ( 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强,进而造成信用的过度膨胀,而“一旦那些把货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
物运销远处 ( 或存货在国内堆积起来 ) 的商人的 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阐
资本回流如此缓慢,数量如此之少,以致银行催收 述国际贸易活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
货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 以英国的托马斯·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国际贸易
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这时,强制拍 思想,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金银数量的多
卖,为支付而进行的出售开始了。 于是崩溃爆发 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标准,而获得金银
[10]
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 因此,国 的重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即通过奖出限入求得
际信用的过度膨胀必然造成世界市场上商品的大 贸易顺差。重农学派主张经济自由,认为自由贸
量过剩,加速并加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易是市场均衡的重要保证机制。 亚当 · 斯密在
( 五) 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世界经济危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阐明了绝对
国际贸易将资本主义生产联系在一起,使资 优势贸易理论,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生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得以集中体现 。原来 产商品时存在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
各国国内的矛盾“在局部的 ( 按内容和范围来说 异,这种差异来源于先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
是局部的) 危机中只是分散地、孤立地、片面地暴 产条件。每个国家应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
[11]
露出来”, 而通过国际贸易,资本主义危机在世 势的产品,并用其中的一部分交换具有绝对劣势
界市场中表现为世界规模的总危机,“资产阶级 的产品,从而使各国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 、各国都
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 能获得贸易利益。由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并由李
[12]
地暴露出来。” “随着产品总量的增加,亦即随 嘉图发展了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在国际贸
着对扩大市场的需要的增长,世界市场变得愈来 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比较利益,每个国家应遵
愈狭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市场愈益减少了 ”,从 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的原则,
[13]
而危机“来得愈频繁和愈剧烈。” 同时,国际信 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比
用的膨胀与生产的盲目扩大,使一国对外贸易规 较优势较小的产品,从而突破一国不具有绝对利
模迅速扩张。“一国进口过剩,在另一国就表现 益时不能参与国际贸易的限制。 约翰 · 穆勒在
为出口过剩,反过来也是如此。但是,一切国家都 《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相互需求的角度研究了
— 62 —
经济纵横·2013 年第 8 期

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问题,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生产、出口和进口的状况。
进行了完善。 穆勒认为,在比较成本决定的界限 ( 三) 新贸易理论
之内,商品交易价格是由彼此之间的需求强度决 保罗 · 克鲁格曼、埃尔赫南 · 赫尔普曼等提
定的。若别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 出的新贸易理论,从动态角度入手,以不完全竞争
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交换比率将会接近对方国 市场与规模收益为前提,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
国内的交换比率; 若本国对对方国商品的需求强 竞争优势理论解释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将
度大于对方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交换比率 商品分为同质产品与异质产品,认为除不同国家
将会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交换比率贴近哪 因技术因素产生的转口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一国家国内的交换比率,哪一国家在对外贸易中 等形成的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之外,由于产品
获得的贸易利得就越少。马歇尔将一般均衡方法 存在水平差异、垂直差异和技术差异,并且消费者
推广到国际贸易领域,在替代成本、贸易无差异曲 需求具有多样性,生产者只生产有限的同类商品,
线和消费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以数学形式阐述 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消
了国际贸易的相互需求理论。 费者的多样化选择,从而出现了基于异质性产品
( 二)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的产业内贸易。 西方经济学家相继建立模型,从
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一致,新古典国 不同角度对产业内贸易进行探讨: 新张伯伦模型
际贸易理论也假定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 证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不完全竞争市场出现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首次提出国际贸易的要素 规模报酬递增时,即使两国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
禀赋观点,其学生俄林发展并完善了要素禀赋理 产品之间的水平差异和规模经济效应也可以推动
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的不同丰裕程 国际贸易; 兰卡斯特模型以消费者偏好的唯一占
度和生产产品使用要素的比例不同,使各国在不 优选择性解释国际贸易,认为如果不存在贸易壁
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 垒与运输成本,在不同的消费偏好的影响下,经济
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 体间仍可以开展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产业内贸
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由于出口商品的 易模型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垂直型产业内贸
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导致商品生产规模不断 易依赖于资源禀赋、收入分配对各个国家的相对
扩大,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断增加 、价格 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企业加入国际竞争的
不断升高; 由于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 角度解释国际贸易,认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优势
格,导致国内同类商品生产萎缩,本国稀缺要素的 就是一国的竞争优势,而企业和行业竞争优势的
需求和价格不断降低。 因此,随着国际贸易的不 形成依赖于主导产业的优势,国家的创新机制和
断发展,各国禀赋要素的价格会趋于均等化。 但 创新能力影响主导产业优势的形成。 生产要素、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使用投入产出方法 ,计算 市场需求、关联性产业、竞争环境四个基本因素以
了美国商品贸易情况,得出与要素禀赋理论不同 及市场机遇、政府作用两个辅助因素都是影响国
的结论: 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是 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波特进一步根据以上
劳动密集型商品。 这一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之 因素构造了钻石模型,阐述了各因素对国家竞争
谜”。之后,新要素理论拓展了传统要素的内涵 优势的影响。
和外延,从新要素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与 ( 四)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贸易格局的变化。如,需求相似理论认为,两国的 以杨小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采用超边际分
贸易情况取决于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 析方法,将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与专业化思想形式
越相近,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产品生命周 化,将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二为一,研究技术和经济
期理论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动态 组织的互动及其演进过程,使西方经济学国际贸
化,指出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要素的要求 易理论的核心回到基于分工所引起的规模报酬递
不同,不同国家的要素丰裕程度决定了该国产品 增中去,将国际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
— 63 —
经济纵横·2013 年第 8 期

论的框架之内。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一种内生的 视了国际贸易的本质,而且忽视了由国际贸易所
动态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都是 导致的不发达国家畸形的产业结构 。
由分工的内生演进引起的,贸易作为分工的一个 ( 二) 两者研究方法的比较
侧面,也可以从分工的角度来解释。 即使所有人 首先,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采用的是
天生都是相同的,没有外生的比较优势,但是只要 总体研究方法,而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研
专业化经济存在,个人选择不同的专业后就会产 究方法则是片面、孤立的。 马克思将资产阶级社
生内生的比较优势。 然而,生产专业化和消费多 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而国际贸易是其发展
样化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贸易来 中的一个环节。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跨出国界、建
解决。而贸易又会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大 立世界市场的阶段时,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在这
于专业化收益时,贸易便不可能发生,在多样化需 一广阔的市场内便演变成为生产者的国家关系 。
求的强制下,每个人会回到自给自足的状态。 分 西方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则采取孤立 、静止
工的收益大于交易费用是贸易产生的条件 ,这时 的方法,将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经济本质隔离开 ,
每个人通过不同的专业分工及贸易,来满足多样 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平等的主体 ,在此
化的需求。同时,以内生比较利益为基础的分工 基础上研究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问题,因而未能发
提高了学习和训练的投资利用率,而交易效率的 现国际贸易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马克思经济学
改进也会推动分工的演进。 伴随分工的发展,每 对国际贸易思想的论述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
个人的专业化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贸易依存度也 方法,形成了逻辑统一的理论,而西方经济学国际
随之增强,互相分割的市场会逐渐发展为一体化 贸易理论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的
的市场,并为分享分工收益、解决交易费用问题提 范畴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范畴综合
供了更大的便利。 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总体范畴,但仍限制在国家的
三、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 范围内; 第二阶段,在国家层次概括资本主义社会
论的比较 关系的基础上,将贸易活动和资本输出发展到世
( 一) 两者研究对象的比较 界市场范围。 世界市场除了原生的经济关系外,
马克思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资本 还包括许多派生关系,是资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具
主义国际交换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 ———世界市场 体表现。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虽然有着丰
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 其中,资本家占 富的内容,但每个理论都只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
统治地位,无产阶级处于从属地位,而资本家又从 个方面,没能发展为完整、统一的逻辑体系。 如,
属于世界范围的资本运动,“作为人格化的,有意 要素禀赋理论论述了比较成本不同的原因 ,但没
[16]
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 ”。 马克思经济学国 有分析分工的演进过程; 新贸易理论虽然找到了
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交换的目 生产过程中成本变化的原因,但是没有研究生产
的。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源,也是 之外的关系;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分工演进思想
资本主义交换的最终目的。资本主义的交换是增 则未能考察国际贸易的整体演进过程 。
殖后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当资本主义的交换跨出 ( 三) 国际贸易推动力量的比较
国界时,这一交换的目的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 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
际贸易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及分配决定 的推动力是基于分工的贸易互利关系 。虽然古典
了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特征。 因此,只有在生产 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强调贸易
的基础上对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进行分析 ,才能 的直接利益,新贸易理论根据规模收益阐述了贸
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而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 易的好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论述了基于专业化
理论是出于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只是从世界 分工的贸易活动,但是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国
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研究国际贸易 ,并为 际贸易理论明显脱离了现实,没有讨论贸易利得
政府制定扩大国际贸易的政策提供依据,不仅忽 的分配问题,以及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
— 64 —
经济纵横·2013 年第 8 期

体系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的问题 。马克思经济学 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当代西方经济学国际贸


的国际贸易理论则强调,资本的逐利本性是国际 易理论侧重研究国际贸易与要素禀赋 、技术差异、
贸易的推动力,资本的获利机制是现实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马克思经济学以历史唯
的决定机制,资本的运动是世界市场形成和扩大 物主义方法为基础,从整体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
的根本动力。 分工是资本利益实现的条件之一, 了国际贸易问题,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国际贸易理
历史表明,资本家会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资 论。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国际
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 , 贸易理论同样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能够在一
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 定程度上解释国家间贸易存在的基础 。这些有益
趋势; …… 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包含在资本 结论对于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
[17]
的概念本身中。”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次,对我国加快转变对
( 四) 国际贸易中各国关系问题的比较 外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全
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不仅可 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民币升值和成本上升等
以通过国际劳动力转移、资本流动、技术贸易等方 问题凸显,我国出口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 国
式,将本国富余的要素与其他国家相交换 ,换取国 内经济增速放缓,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
内短缺的要素,促进国内要素的充分利用,还可以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必须深刻理解
增加一国国内短缺产品的供给,为国内的过剩产 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思想,防止国
品找到新的销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供求矛盾、调 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出现,同时结合西方
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 因此,国际贸易可以使 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科学成分,重视调节供
各国在生产力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 求关系、动态调整比较优势、完善产业结构等问
生产效率,协调和完善本国的产业结构,进而获得 题,以内外联动为方向,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加快
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发展。但实践中,发 转变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实际获利很少 ,
甚至因国际贸易而出现贫困化增长,这与西方经 参考文献:
[1][3][4][5][16]马克思 . 资本论: 第一卷[M]. 北京: 人
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互利原则完全相悖 。马克
民出版社,
1975: 645,
407,
408,
56,
174.
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按照资本的扩张逻
[2][7]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M].
辑,国际贸易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一直到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96,
822.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 [6][17]马 克 思,恩 格 斯.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46 卷 上
[18]
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 全球范围的贸易并不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496,
391.
[8][10][15]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5 卷
意味着各国间经济和政治的平等,而是意味着国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96,
341,
557.
家之间、资产阶级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
[9]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 第 49 卷[M]. 北
的斗争更加激烈。 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极度不
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292.
平衡,落后国家普遍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成 [11][12]马 克 思,恩 格 斯.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26 卷
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 610.

四、结语 [1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6 卷[M]. 北


京: 人民出版社,
1961: 506.
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14]马克 思 . 资 本 论: 第 三 卷[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理论体系从不同的阶级立
1975: 341.
场,采用不同的方法论体系,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 [18]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M]. 北
了深入考察,并得出不同的结论。 比较马克思经 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2.
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意义在于 : ( 责任编辑: 杜 磊)
首先,对理解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
性,以及借鉴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成
— 6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