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近年来,媒体与多媒体中普遍存在各种语用偏误。根据周小兵、朱其智、邓小

宁等(2007),偏误就是指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目的语的语法规则之后出现的系统性错
误。本文将从媒体和多媒体中搜集各种语用偏误的例子,分析其类型并提出修改建议。

语调误读是指发言者的音调不正确。母语的负迁移和声调偏误是“洋腔洋调”
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声调的偏误(李丹青,2011;孙菲菲,2012)。根据附录一
的视频,华安祖与主持人的对话出现了许多“洋腔洋调”的语调误读。王韫佳
(1995)指出,美国的汉语学习者常把阳平和上声发成介于两声调之间的 324 调,阳
平音区偏低、上声音区偏高,造成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视频中,他不但
把 “ 礼 ” 音 调 错 念 成 “ lī” , 还 把 “ 里 ” 的 音 调 错 念 成 “ lī” , 两 者 都 应 念 成
“lǐ”。可见,第二语言学习者较难习得上声,因为目的语发音的生理特征影响了声
调习得顺序。上声(214)先降后升,“凹”形特征明显,声带由紧到松,又由松到紧,
这样连续两次声带的调整以及对相对音高的把握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
度(周皓,2013)。相反的,阴平(55)起伏度小,基本保持水平,较容易区分与掌
握。因此,“华安祖”都把上声错念成阴平。

此 外 , 华 安 祖 也 把 “ 仪 ” 音 调 错 念 成 “ yì” , 应 念 成 “ yí” 。 根 据 周 皓
(2013),去声(51)变化范围较大,容易区分与掌握;而阳平(35)在调域中变化
范围相对小一些,发音人会因为不容易掌握相对音高进而导致发音偏误。可见,汉语
发音的生理特征会导致汉语声调习得顺序产生变化。根据周皓(2013),汉语声调习
得顺序为上声最难,阳平次之,阴平和去声难度较小。此说明与上述的语调误读例子
完全符合。

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由于学生的母语语用规则
和文化因素是自幼习得的,已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他们学习汉语时这些
都会与汉语发生冲突,形成干扰。另一方面因为我们的教学还没有意识地、有计划地、
充分地反映汉语语用规则和文化,这片教学中的空白地使学生的母语干扰成为可能。
由此看来当务之急是加强汉语语用学的研究,并把语用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
教学中去。

根据语言学的基本规律,在 习得 第二 语言 的 过程 中,母语 会 对 第二 语言 产
生影响。我们 把 这种 影响 叫做 语言 迁移。

在对外汉语 教学 中,我们 发现 的 那些 语用 偏误 大多数 都 是 由于 母语 的


负 迁移 所 造成的。

王韫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3).

李丹青.“洋腔洋调”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11).

孙菲菲.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语音问题——声调的瓶颈“洋腔洋调”[J].文学界
(理论版),2012,(11).

周皓.(2013).加纳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dbname=CMFD201401&filename=1014134943.nh

周小兵,朱其智,邓小宁等.《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10)

You might also like